盆腔因素

2024-09-24

盆腔因素(精选10篇)

盆腔因素 篇1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慢性盆腔炎(CPID)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CPID病情较为顽固,往往经久不愈,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反复急性发作。该病可导致慢性盆腔痛、不孕、输卵管妊娠等,严重影响妇女健康,且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为进一步预防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收集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00例病例,对PID的相关致病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来我院妇科就诊的PID患者均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按照WHO推荐的PID诊断标准确立诊断。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职业、STD史、性伙伴数、流产史、经期卫生情况、避孕措施等。同时从妇科健康检查的无PID的妇女中选择对照人群同样填写调查表。从病例对照人群中各随机选择100例做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平均年龄3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2岁。

1.2 方法

暴露宫颈,用无菌棉拭除去宫颈表面黏液或白带后,另取1支无菌棉拭插入子宫颈内2cm处慢慢转动3周取出后洗于含2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分别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细菌、假丝酵母菌(CA)、阴道毛滴虫(TV)、淋病奈瑟菌(NG)。

2 结果

盆腔炎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STD病史、流产史、经期卫生不良、无避孕措施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R值均大于1,显示这些因素均能增加PID的危险度;IUD避孕病例组显示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101),OR=0.48,显示IUD避孕可以降低PID的危险度。

盆腔炎病原体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看出,病例组UU、BV、CT、CA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前3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A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UU、BV、CT是PID的主要病原体。

3 讨论

3.1 盆腔炎的病理机制

感染是微生态的一种现象,是受起因、微环境和宿主三个因素的平衡与失衡机制控制。感染的发生是感染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启动后,感染就进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主要机制是病因(病原体)排除障碍,在微环境中与宿主激烈斗争的阶段。发展阶段在前期病因占优势,在后期宿主占优势。宿主对抗感染的因素主要是免疫。早期是先天免疫,后期是获得免疫。除免疫因素之外,作为宿主抵抗力一部分的正常菌群也在由失衡转成平衡。发展阶段,在病因与宿主斗争的顶峰之后,便转向结局阶段。CPID是盆腔感染后期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部分CPID并无病原体存在。它与病原体的类型和机体的反应状态相关,具备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

多数PID是由致病菌从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PID中CT检出率为14%~65%,也有报道,NG检出率较CT高。但许多研究认为CT是PID的主要致病菌,一项对147例PID患者的病原体分析发现,39%的PID是由CT感染引起的,淋球菌占14%。有学者等对126例输卵管积水患者采集宫颈分泌物和输卵管积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解脉支原体(UU)及CT培养。结果53%培养出CT和厌氧菌相同病原体;19%为UU、CT及白色念珠菌等混合感染24例;17%为CT混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2例;7%为CT混合白色念珠菌感染;3%为UU混合淋球菌感染。有学者等对325例PID患者进行宫颈分泌物的分离培养,结果显示:解脉支原体(UU)阳性率41.2%,沙眼衣原体(CT)阳性率15.7%,淋病奈瑟菌(NG)阳性率11.1%,混合感染病例占33.1%。

L型菌是细菌受到理化、生物等因素影响而致细胞壁缺陷型,临床最常见的是使用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抗生素不当所致。由于细菌结构发生变化(缺乏细胞壁),导致对抗生素敏感性的降低和改变。L型菌仍可产生一些毒素或胞外酶,有些L型菌的细胞膜也有致病性,在临床上易致一些慢性疾患,以间质性炎症为特征。有学者对519例CPID患者宫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加L型菌组合培养及药敏试验”,阳性率高达69.56%。高敏抗生素依次为: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袍呱酮钠、头袍三嗦钠及头袍哇琳钠、诺氟沙星、咄呱酸。

细菌性阴道病(B V)与盆腔炎症有密切关系。有学者对门诊211例妇科患者进行BV的筛选,分析BV与盆腔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关系,BV患者中46.5%患有盆腔炎相关性疾病,且明显高于滴虫性、真菌性阴道炎和正常阴道组(P<0.01)。

总的来讲,PID的病原体有2个来源:(1)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以仅为需氧菌、仅为厌氧菌感染,但以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多见。主要的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厌氧菌感染的特点是容易形成盆腔脓肿、感染性血栓静脉炎,脓液有粪臭并有气泡。(2)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衣原体、N G及支原体,其他有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等。其中性传播病原体、内生性需氧菌和厌氧菌是PID的主要致病菌.性传播致病菌,包括沙眼衣原体(CT)和淋病奈瑟菌(NG)引起的上皮损伤常是其它致病菌入侵的条件。

3.2 盆腔炎的诱发因素

女性生殖道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免疫学特点具有比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增强了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在健康妇女阴道内虽有某些病原体存在,但并不引起炎症。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均可导致炎症发生。PID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与下列诱发因素有关。

3.2.1 性活动

性伴侣多的妇女患PID的机会较健康妇女增加5倍,青春期有性行为的妇女患PID的机会为1/8。国外统计,16岁以前开始性活动的妇女较更晚些性生活者PID发病率高;性生活频率与PID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交方式的不同,如同性恋性交、双重性交(同性间和异性间均有性活动)等混合性行为者,患PID的机会也明显升高;性卫生习惯不良,不洁性交(指性交一方患有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或带有病原体)等,均与PID的发病有关。

3.2.2 避孕措施

采用避孕套、阴道隔膜、宫颈帽避孕达2年以上妇女比采用上述工具避孕小于2年者PID发病率低,而不采用上述工具避孕者易患PID.口服避孕药时间长者可减少50%PID的危险。关于官内节育器与PID的关系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放置官内节育器后发生生殖道感染及PID的危险与使用者自身特点有极大相关性,而与官内节育器本身(包括有、无尾丝)无明显关系。对有PID实际行为危险因素(如多个性伴侣)的妇女避免使用IUD对减少PID是有益的。

3.2.3 PID与口服避孕药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有研究认为,口服避孕药可降低PID50%左右,而增加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机会,但对输卵管炎症所致不孕无影响。但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口服避孕药妇女患衣原体性PID的危险性增高,且可进一步增加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了解盆腔炎(PID)的致病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妇科就诊的PID患者100例子,分成2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UU、BV、CT、CA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前3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A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UU、BV、CT是PID的主要病原体。结论盆腔炎的诱发因素性活动、避孕措施、人工流产、阴道炎及医源性感染等,PID患者致病与感染MH、BV、CT相关。

关键词:盆腔炎,致病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钱菊萍,胡引.盆腔炎复发的相关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6,(4).

盆腔因素 篇2

【关键词】盆腔炎汤;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3-02

盆腔炎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的生殖道系统以及患者周围结缔组织与患者盆腔腹膜表现出的一种炎症疾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的时间以及患者疾病的发展分为两种,分为急性盆腔炎以及慢性盆腔炎。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选择西医疗法难以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对此针对盆腔炎疾病患者研究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为了确定最佳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选择盆腔炎汤进行治疗,能够将患者的临床指标加以显著改善,最终获得显著临床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1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所有患者全部满足盆腔炎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慢性盆腔炎患者的随机分组。在B1组65例患者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岁-4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6±7.2)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年-8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7±1.1)年;在B2组65例患者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5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9±7.5)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2年-9年,患者的平均病程为(4.9±1.2)年;将表现为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排除;将患有肿瘤的患者进行排除;将免疫系统出现障碍的患者进行排除。对比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B2组盆腔炎患者,主要选择左氧氟沙星+甲硝唑进行治疗。其中左氧氟沙星(500毫克)为1次/天;甲硝唑(500毫克)为2次/天,将10天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针对B1组盆腔炎患者,主要选择盆腔炎汤进行治疗。用药处方为选择10克的白术、荔核、连翘、路路通、乌药、桔梗以及夏枯草;选择30克的生黄芪以及金银花;选择15克的党参以及3克的甘草。选择水煎服的方式。1剂/天,分别于早晚服用。将10天的治疗定为1个疗程。进行此项研究的时间为20天。在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停止选择对研究造成影响的药物进行治疗[2]。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盆腔炎患者疾病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②对两组盆腔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RP指标(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进行观察。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TNF-α以及IL-6进行测定。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表现正常,并且患者下腹部宫体两侧附件区未表现出压痛症状,针对患者选择B超对其子宫大小进行检查,最终发现患者的炎性包块以及患者的子宫直肠窝积液全部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患者的体征表现获得显著改善,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表示患者的盆腔积液全部消失,患者附件增厚程度表现为显著的缓解,患者白带表示正常,患者附件区未表现出压痛感,患者盆腔包块缩小的程度超过50%;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治疗前进行比较,表现为缓解,患者盆腔包块缩小的程度大于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未表现为任何的改善,对患者实施超声复查,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3]。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分别选择t检验以及X2检验以 形式以及%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指标

完成治疗后,在CRP指标、IL-6以及TNF-α等指标方面,B1组与B2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表1 B1组与B2组盆腔炎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X±s )

组别nCRP/(mg/L)IL-6/(μg/L)TNF-α/(ng/L) 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前治疗后P治疗前治疗后PB1组657.93±2.874.29±2.49<0.051.99±0.450.90±0.37<0.0589.17±10.5948.15±10.19<0.05B2组657.97±2.955.79±2.82<0.051.90±0.591.09±0.39<0.0591.25±11.6959.42±11.59<0.05t 0.5909.9360.6959.025 0.8969.025P >0.05<0.05 >0.05<0.05 >0.05<0.052.2 临床疗效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患者(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表2 B1组与B2组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B1组654996198.46B2组65311291380.00X25.963P<0.053、讨论

盆腔炎属于妇科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于西医角度分析慢性盆腔炎是因为未有效对急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导致,或者因为病程发生的迁徙导致。此种疾病表现出疾病反复发作的特点,并且难以有效治愈,患者较易表现出低热症状以及疲倦症状,针对疾病时间较长的患者,患者较易表现出神经衰弱症状,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4]。

于中医角度,慢性盆腔炎被归属为通经以及带下的范畴。此种疾病主要局限于患者盆腔脏器,因为外邪风寒湿热之邪内侵导致,属于缠绵难愈之症。本次研究中选择盆腔炎汤对患者进行治疗,处方中连翘以及金银花能够发挥散结消肿以及清热解毒的功效[5];路路通能够发挥通经活络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白术以及黄芪能处方能够发挥扶正祛邪以及益气健脾的功效;荔核以及桔梗能够发挥散结行气以及理气疏肝的功效;甘草可以对诸多药物进行调节。将诸多处方联用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可以发挥痛经消肿以及活血化瘀的功效。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完成治疗后,在CRP指标、IL-6以及TNF-α等指标方面,B1组与B2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从而分析盆腔炎汤对盆腔炎患者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对患者体内炎症递质表现出的诱导作用以及传递作用进行抑制,对体内炎性以及氧化应激反应进行调节具有一定的关系。

总而言之,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选择盆腔炎汤进行治疗,在行气止痛以及活血化瘀等方面可以发挥显著效果,最终显著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丽华.盆腔炎汤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11):58-59.

[2] 曾真,曾红钢.自拟盆腔炎汤口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5(8):92-93.

[3] 李俊玲,苗曉燕.消盆腔炎汤联合腹腔灌注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J].陕西中医,2014,25(5):419-420.

[4] 谷守会.白花蛇舌草坐浴配合盆腔炎汤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3):246-247.

盆腔因素 篇3

宫颈癌是一个全世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每年大约有500 000个新病例被确诊,而这些病例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1]。宫颈癌临床诊断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标准为依据,但FIGO分期未将淋巴结转移这一因素纳入。然而淋巴结的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重要因素[2,3]。现通过对590例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90例ⅠA~ⅡB期宫颈癌病例。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标准:①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ⅡB期;②在我院接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有其他妇科肿瘤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疾病者。590例患者年龄为20~75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35岁的214例,>35岁的376例。据1998年FIGO分期标准,Ⅰa 40例、Ⅰb 250例、Ⅱa 185例、Ⅱb 115例;其中鳞癌患者514例,非鳞癌患者76例。组织学分级:Ⅰ级95例,Ⅱ级441例,Ⅲ级54例。肿瘤形态为:外生型346例,内生型235例,溃疡型9例;肿瘤直径大小以4 cm为界值, <4 cm者359例、≥4 cm者231例。肌层浸润深度中,<1/2有346例,≥1/2有244例。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0.34%。

1.2 治疗方法

590例宫颈癌患者实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肿瘤直径≥4 cm患者,术前行放疗或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放化疗患者均休息7—14 d后再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590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120例,全组转移率为20.34%。其中Ⅰ期为8.26%(25/290),Ⅱ期为31.67%(95/300)。Ⅰ期患者中,Ⅰa1期和Ⅰa2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0%,Ⅰb1期为8.33%(15/180),Ⅰb2期为14.29%(10/70)。Ⅱ期患者中,Ⅱa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8.48(45/185),Ⅱb期为43.48%(50/115)。

2.2 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因素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临床因素中的年龄、临床分期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而术前放化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

2.3 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病理因素中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阴道切缘受累等6个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而临床病理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3 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较为少见。目前公认的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许多研究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4,5]。临床分期相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无转移者差。

近几年国内外均报道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为25%左右[6]。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年龄小于35岁的宫颈癌定义为年轻宫颈癌。有文献报道,年轻宫颈癌较中老年宫颈癌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在本研究中,35岁以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1.31%,35岁以上者为14.10,P<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因此,宫颈癌发病趋势趋于年轻化应当尤为注意。因临床分期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Ⅰa期淋巴结转移率为0,Ⅰb为20%,Ⅱa期、Ⅱb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4.32%和43.48%,具有明显差异。此与文献报道一致[8,9]。

大量研究发现,腺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在本研究中,非鳞癌和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和19.65%,非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鳞癌,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病理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这可能与本研究中非鳞癌患者例数较少有关。

许多研究证实,肿瘤最大直径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Turan[10]等认为肿瘤最大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只有当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 cm时才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本研究显示,肿瘤直径<4 c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91%,>4 cm的为38.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肿瘤直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总之,研究结果显示,溃疡型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33.33%,其次为内生型(28.94%)和外生型(14.1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肿瘤生长方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这与雷磊[11]等的报道一致。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其中病理分化各级之间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具有显著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组中术前放化疗者与无放化疗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放化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研究发现,肌层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肌层浸润<1/2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51%,≥1/2 者为 38.52%,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潘秀玉[12]等对16个临床病理参数单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脉管浸润和阴道切缘受累均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本研究中,脉管浸润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统计学差异。阴道切缘阳性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年轻患者,临床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浸润深度深,溃疡型,病理分化差,术后病理阴道切缘受累,伴有脉管浸润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因此,术前准确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机率,并于术前和术后给予相应辅助治疗,可望改善宫颈癌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Aebyn M,Antoine J,Valerianova Z,et al.Trends in cervical cancer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Bulgaria,Estonia,Latvia,Lithuania andRomania.Tumori,2010;96:517—523

[2] Delgado G B B Z R,Sevin B,Creasman W T,et al.Prospective sur-gical-pathologic study of disease-free inter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Ⅰb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Gynecol Oncol,1990;38:352—357

[3] Suprasert P,Srisomboon J,Kasamatsu T.Radical hysterectomy forstage IIB cervical cancer:a review.Int J Gynecol Cancer,2005;15:995—1001

[4] Kasamatsu T,Onda T,Sawada M,et al.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FIGOstageⅠ—ⅡB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Br J Canc-er.2009;100:1400—1405

[5] Wstari H M,Mitamura H,Konno T,et al.Survival and prognostica-tors of node-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systematic lymphadenectomy.Int J Clin Oncol,2011;16:33—38

[6] Wang S S,Sherman M E,Hildesheim A,et al.Cervical adenoearcino-ma and a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Cancer,2004;100(5):1035—1044

[7] You W,Dainty L A,Rose G S,et al.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inwomen aged less than 25 years.Obstet Gynecol,2005;105(6):1405—1409

[8]吕卫国.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探讨.浙江医学,1998;20(3):141—142

[9]朱介之,孔北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727—729

[10] Turan T,Yildirim B A,Tulunay G,et al.Prognostic effect of dif-ferent cut-off values(20 mm,30 mm and 40 mm)for clinical tumorsize in FIGO stageⅠB cervical cancer.Surgical Oncology,2010;19(2):106—113

[11]雷磊,王月玲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1;19(4):757—758

盆腔因素 篇4

关键词:康妇消炎栓;盆腔治疗仪;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33-02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文回顾性分析院内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年龄为22~51岁,平均年龄为32.98岁。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4.11年。其中,已婚75例,未婚25例(均有性生活史)。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性交痛、白带异常、附件增厚及包块、子宫痛以及腰痛等等。将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计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康妇消炎栓治疗方式,观察组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相关的特征指标。因此,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后期临床观察数据具有可比性[1]。

1.2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第六版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2] [3]。基本包括患者症状、体征以及B超检查三个方面。其中,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坠肿、月经不调、白带增多或者呈现脓性、腰部酸痛等等;慢性盆腔炎患者B超检查主要包括盆腔积液、输卵管积液以及炎性包块等等;慢性盆腔炎患者特征表现为附件增厚及压痛,有时可以触及包块。子宫大都呈现后位,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4]。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康妇消炎栓治疗方式,观察组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治疗。具体而言,对照组患者需要在入睡前,将1枚栓剂轻塞入肛门内约9cm处,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5]。观察组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完全排空膀胱,采取平卧位的方式将康妇消炎栓1枚栓剂轻塞入肛门内约9cm处,在通过高压消毒的治疗头预热放入患者阴道内,深度为不能够再进入为止。之后患者的双腿需要并拢,辅助电极放置在病区的相应体表部位。观察组治疗每次约35分钟,同样也是10d为一个疗程。另外,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都是在月经干净后的第三天开始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相关的特征指标[6]。

1.4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同时还用t统计量以及F统计量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P<0.05来判定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通过运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愈方面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三、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由于久治不愈及反复发作的特性而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使广大女性患者深受痛苦的折磨。慢性盆腔炎常有周围组织粘连,从而口服性的用药不易进入,临床治疗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并且局部用药如药物宫颈旁则操作过于频繁,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较大。本文研究探讨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可行性方法相关问题,通过回顾性分析院内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治疗,通过随机均分组别的方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后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发现,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治疗组(观察组)在治愈方面的情况要明显优于传统的康妇消炎栓治疗方式组(对照组)。因此可以看出,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后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治疗仪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中的运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慢性盆腔炎的痛苦,减少在院治疗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赵玮,邵茸.序贯三联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02:22-23.

[2] 王宏.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01:164.

[3] 杨杨.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临床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3:45-46.

[4] 邓君霞,潘小娅.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3,02:169-170.

[5] 林新秀,蔡世娟,李文清.康妇消炎栓联合微波理疗对慢性盆腔炎治疗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3,22:8-9.

盆腔因素 篇5

关键词:附件炎,盆腔炎,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本院对收治的附件炎及盆腔炎患者,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并给予针对、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附件炎、盆腔炎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患者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4±5.73)岁;病程3个月~16年之间,平均病程(4.8±2.64)年;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1.2 病因分析

对64例附件炎及盆腔炎患者致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手术因素。27例(26.56%)患者有刮宫术、流产手术等宫腔手术史,且很多患者在手术后没有严格遵医嘱加强自我护理,术后恢复期使得病原体侵入,从而引起妇科炎症;(2)不良性行为及不良卫生习惯。有37例(21.88%)患者有不良性行为及不良卫生习惯,例如,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行为、长期穿不透气内裤、身体清洁不及时,均有可能导致病原体、致病微生物侵入生殖器官而发生炎症。

1.3 方法

1.3.2护理方法

两组根据病情严格程度,给予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展开护理,实验组根据致病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1)一般护理。一,治疗期间,严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若治疗无效果,病情加重需及时反映给主治医生进行治疗方案调整;二,叮嘱患者注意休息,勿过度劳累,补充营养、合理膳食,通过充分休息与营养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为抵御疾病打好基础;三,分析患者在治疗中存在的恐惧、紧张、害羞等心理反应,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特点,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支持,以便提高患者的治护依从性。

(2)健康教育。首先,治疗期间叮嘱患者减少或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时也必须使用避孕套以防止交叉感染,勿去公共浴池、泳池等场所,月经期间需减少阴道用药及坐浴,患者个人的卫生用具必须定期消毒处理;其次,叮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为患者讲解局部用药的正确方法以及日常生活需注意事项,反复讲解,以提高患者依从性,严格遵医嘱行事;再次,叮嘱患者后期加强预防,通过注意个人卫生、提高抵抗力、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纯棉内裤等预防措施,避免炎症的反复发作;最后,针对反复发作者,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同时检查丈夫的小便及前列腺液,必要时反复多次检查,如显示为阳性则需一起治疗与护理,以防止交叉感染反复发作[1]。

(3)住院及会阴护理。对于住院治疗患者,叮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休息时最好取半卧位,加强用药指导,提醒患者治疗需注意事项,使患者能执行医嘱,配合治疗。同时辅助及指导患者进行会阴护理,每日保持会阴清洁,以达到止痛、止痒的效果。指导患者正确的会阴擦洗顺序:由前向后,由尿道到阴道,再到肛门的会阴清洁护理步骤[2]。

1.3 评定标准

(1)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显示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显示炎症表现有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妇科检查炎症无改善。(2)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资料以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以t检验,均取平均值,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本院护理的满意程度,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附件炎及盆腔炎都是临床妇科常见炎症,患者受疾病影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妇科手术、性生活不良、性关系混乱、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若炎症长期不愈,不仅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基于上述因素,对附件炎及盆腔炎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妇科保健与卫生宣教,加强心理、用药、饮食等方面护理,使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高警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病菌入侵造成感染。

总而言之,导致附件炎及盆腔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妇科手术、不良性行为与不良卫生习惯等,患者应该提高重视,严格遵照医嘱行事,临床治疗中也应该根据患者病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爱萍,冯丽.慢性妇科疾病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430-431.

[2]李爱青.护理干预在盆腔灌注治疗妇科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45—46.

盆腔因素 篇6

关键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影响因素,术后妊娠率

为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接受手术治疗前接受全面临床评估。将患者划分为4期, 其中Ⅰ期的r-AFS评分1~5分;Ⅱ期评分6~15分;Ⅲ期评分16~40分;Ⅳ期评分超过40分。所有患者在2012年1月入院后陆续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手术: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接受全身麻醉, 选择头低臀高截石位进行手术治疗。②药物辅助治疗:术后rAFS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均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 RH-a) 辅助治疗, Ⅰ期、Ⅱ期的患者根据意愿, 决定术后是否接受Gn RH-a辅助治疗, 用药时间3~6个月, 必要时予“补佳乐” (戊酸雌二醇) 反向添加治疗。停止药物治疗后再期待自然怀孕[1]。所有研究对象的期待自然怀孕时间均12个月, 在此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受孕指导, 患者期待受孕失败, 则应该按照患者个人意愿, 可选择氯米芬等促排卵法针对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总体妊娠情况, 见表1。

术后自然妊娠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以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2。

术前不孕年限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3。

患者痛经情况与术后自然妊娠率, 见表4。

患者不孕类型与术后妊娠率, 见表5。

患者r-AFS分期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6。

术前CA125水平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7。

患者术前AMH水平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8。

Gn RH-a使用情况与患者妊娠率, 见表9。

生育力评价:EFI评分以及术后累积总妊娠率的ROC曲线分析, 见图1。

患者EFI评分以及累计总妊娠率, 见表10。

讨论

手术治疗及影响术后妊娠率的因素分析:现阶段手术治疗属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的金标准, 同时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 通过手术治疗, 可以实现下述目标:①及时发现患者病灶, 同时顺利获取相关组织, 提高病理诊断效果。②针对患者盆腔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 促使患者盆腔解剖恢复正常, 优化患者盆腔及腹腔内部环境。③针对患者病灶进行有效切除。④在手术过程中针对患者输卵管以及输卵管伞端最低功能评分进行计算, 统计患者内异症评分结果, 实现对不孕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估, 为其手术结束后的妊娠进行科学指导。⑤挖掘引发患者不孕的其他因素, 例如子宫肌瘤因素等, 将这些因素排除。此外, 通过手术治疗途径, 还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缓解心理负担等。

本研究中, 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8例, 总自然妊娠率30.91%;无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11例, 总妊娠率39.29%, 痛经组妊娠率与无痛经组相比,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χ2=0.71, P>0.05) 。这说明患者痛经与否, 与其术后自然妊娠率之间并无明显关系, 不会对妊娠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研究中,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2例, 妊娠率25.58%, 继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23例, 妊娠率44.23%,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继发不孕组 (χ2=5.13, P<0.05) 。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原发不孕的诱发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可能出现一些手术不能顺利处理的病因或者其他不能检查到的不孕诱因, 例如患者可能存在内膜容受性方面的问题或者免疫方面的问题, 因而其自然妊娠率相对较低。

术后Gn RH-a治疗对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本次研究中, 术后使用Gn RH-a进行治疗97例, 其治疗后妊娠例数38例, 妊娠率39.18%;其余41例患者手术结束后未接受Gn RH-a治疗, 其妊娠例数7例, 妊娠率17.07%。未使用Gn RH-a组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使用Gn RH-a组 (χ2=12.82, P<0.05) 。这意味着, 术后使用Gn RH-a能够促进患者自然妊娠率的有效提高。

该研究结果与彭彩霞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Gn RH-a属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药物, 该药物不但能够促进生长因素进行有丝分裂, 尽量避免生殖器官细胞出现增值, 达到减小病灶的目的, 而且还可以针对患者子宫收缩发挥良好抑制作用, 缓解月经期对患者内膜发生的机械应力,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降低破碎内膜异位到患者盆腔的发生概率, 同时抑制患者排卵以及经血, 尽量避免因异位病灶暴露在肝素与细胞因子发生结合, 达到抑制病灶细胞增殖的目的。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应更加重视术后Gn RH-a治疗的研究, 并分析不同药物使用周期对于不同分期患者妊娠状况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捷梅, 童亚非, 王一娜.腹腔镜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51例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9) :141-142.

盆腔因素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往沈阳市铁西区妇婴医院就诊的PID妇女, 纳入条件:①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制定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 (草案) ”中PID诊断标准;②在沈阳市铁西区各社区居住5年以上;③志愿接受PID相关问卷调查。排除条件:绝经期妇女。本文实际入选社区PID育龄妇女117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来我院参加体检, 无妇科疾病健康女性120例, 对照组入选对象符合PID组纳入条件的②、③及排除条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方法

1.2.1 PID常见易患因素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复习有关文献, 我们编制了“城市社区PID育龄妇女常见易患因素调查问卷”, 该问卷共分10个问题, 主要包括:①年龄;②受教育年限;③婚龄;④性生活频次;⑤放置节育器械;⑥生殖器感染史;⑦盆腔手术史;⑧经期性生活史;⑨多次人流史;⑩多次分娩史。该问卷调查由我院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 首先由调查人员询问各项问题, 再行填表。

1.2.2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易患因素中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测试;计数指标用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测试, P<0.05代表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2结果

两组对象PID常见易患因素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 PID组的年龄、性生活频次、置放节育器械、盆腔生殖器感染史、盆腔手术史和多次人流史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0.01) , 而两组间受教育年限、婚龄、经期性生活史及多次分娩史例数分布无明显区别 (P均>0.05) 。

3讨论

PID是国人育龄期妇女常见及多发的妇科疾病, 且常由上生殖道炎症引发, 累及区域包括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 上述区域病变导致炎症及膜性粘连, 带来各种合并症, 如输卵管炎症阻塞 (引起不孕或宫外孕) 、习惯性流产、子宫内膜炎及新生儿感染。因此, 寻觅及分析PID各种易患因素, 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治疗很重要。我们选择一组近期前往沈阳市铁西区妇婴医院就诊的PID社区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 并复习有关文献, 自行编制了“城市社区PID育龄妇女常见易患因素调查问卷”, 调查数据发现, PID组的年龄、性生活频次、置放节育器械、生殖器感染史、盆腔手术史、经期性生活史和多次人流史例数均明显高于同龄健康女性, 这说明, 年龄偏大、性生活较频、置放节育器械、有生殖器感染及盆腔手术史和多次人流史的社区育龄妇女较容易患有PID, 一些国内同行类似调查[1,2,3]报告结果与我们统计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PID长期存在不仅损害着城市社区育龄女性身心健康, 也间接地影响着她们后代的生长及发育。本次调查总结的PID常见易患因素因素, 可为城市社区基层妇幼保健医师提供依据, 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计划。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bP<0.01

参考文献

[1]许谈.慢性盆腔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 2012, 18 (3) :266-267.

[2]秦照宇, 耿亚玲.盆腔炎相关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06, 8 (2) :35-36.

盆腔因素 篇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 其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该病具有异位种植、复发等特征, 故是妇科临床的难治之症。目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 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这一定程度影响了疗效。据研究报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18个月内复发率为6.1%, 2年内则升至36.5%[1]。因此, 该研究对在该院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该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0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保守手术治疗的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伴有痛经、性交痛等症状, 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 保留子宫和附件, 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 均同意参加此项研究。患者年龄21~39岁, 平均 (30.4±4.1) 岁;R-AFS分期:Ⅰ~Ⅱ期59例, Ⅲ期48例, Ⅳ期25例。随访期间有31例复发, 复发率为23.5% (31/132) , 纳入复发组。余下101例纳入无复发组。

1.2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如年龄、病变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术前CA125水平、R-AFR分期、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等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

1.3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复发组病变在双侧、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在Ⅳ期、术前CA125水平≥35 U/L、术后克罗米酚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 , 复发组术后Gn RH-a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P<0.05) , 见表1。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病变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 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易复发一直困扰着临床妇科医生,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病复发的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 病变部位、既往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及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双侧病变患者, 病灶清除难度大, 且病情已处于进展期, 难以完全清除, 这给复发创造了条件, 对于此类患者复发, 可能是病灶遗漏所致, 故需重视双侧病变患者术后随访复查。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的患者易在保守手术治疗后复发,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 该病复发与其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无关[2]。该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是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说明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的患者在行保守手术治疗时需谨慎实施, 且在术后加强随访复查,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许多研究表明, 临床分期不仅与子宫内膜症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还与其术后复发相关[3]。该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症患者在保守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随R-AFS分期增加而增加, 多因素分析显示, R-AFS分期是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复发独立影响因素, 故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需先考疾病的R-AFS分期。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需给予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术中残留的病灶组织, 从而境地复发率[4]。术后给予Gn RH-a治疗是常规的术后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给予Gn RH-a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明显降低, 且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术后使用Gn RH-a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具有保护性作用。随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如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5,6],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会显著降低。

有研究证实, 有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保守手术治疗后给予克罗米酚能起到排卵助孕的作用[7]。然而在使用克罗米酚治疗超过两个疗程者术后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其机制并不明确[8]。该组资料亦显示, 复发患者中术后使用克罗米酚进行促排卵治疗的比例明显增多, 多因素分析显示, 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 对于术后使用克罗米酚治疗的患者, 需密切监测以防疾病的复发。

该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及术前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并无密切的关系, 这可能是选入的病例年龄低于40岁的缘故。许多研究表明, 术前CA125水平并不能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风险, 但也有部分研究[9]报道, 患者血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有关, 可作为诊断疾病复发和监测复发的指标, 但由于其敏感性低, 不能仅凭CA125水平来判断是否复发。该研究虽然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CA125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有关, 但多因素分析则提示其与该病的复发无关, 故需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妇科检查进行判断。

总而言之,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灶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均可影响其术后复发, 针对性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降低复发率, 提高治愈率此类患者保守治疗的研究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痛的疗效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收集2010年6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拟行保守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2例, 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同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复发组病变在双侧、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在Ⅳ期、术前CA125水平≥35 U/L、术后克罗米酚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 , 复发组术后Gn RH-a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病变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病灶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均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复发。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保守手术后联合米非司酮巩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9) :1356-1357.

[2]张兆珍.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25) :65-66.

[3]李铭芬.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4) :358-361.

[4]刘艳红, 陆晓媛.保守手术联合药物治疗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 :442-443.

[5]易宇凌.18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13) :56-57.

[6]施鹏.腹腔镜联合Gn RH-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1) :149-151.

[7]王文丽.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联合药物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 2014, 33 (26) :147-148.

[8]朱洁云.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 2012, 33 (3) :404-405.

盆腔包块啥原因 篇9

上海 王女士

王女士,您好:

您的盆腔包块以及盆腔炎症最可能的原因是子宫全切术后引起的包裹性积液,表面看像一个包块,其实里面是输卵管和卵巢排出的液体。

子宫切除后, 盆腔内各器官的解剖关系发生了改变,因此卵巢极易与其他相邻组织器官粘连, 输卵管分泌液和卵巢排卵液不能进入腹腔被吸收, 成为包裹性积液的主要成分。比较小的包裹性积液可予保守治疗, 消炎及理疗有一定效果。若保守治疗后包块不消失或继续增大, 应及时手术, 以便解除病患并排除盆腹腔恶性病变。可首先做近年来常采用的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以明确积液性质。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操作时间短,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可重复施行,以及避免增加盆腔粘连。建议先做穿刺抽液,明确积液性质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式。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子宫切除后包裹性积液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一般比较疏松, 不难分离。然而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

对于您的脂肪肝以及腹胀的症状,首先应明确脂肪肝的类型,例如酒精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或者药物性脂肪肝等。首先要去除病因,再辅以饮食调节、锻炼减重,必要时应用药物治疗。

盆腔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年龄26~48岁, 平均37.5岁。诊断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外加盆腔炎颗粒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将100~150ml的盆腔炎颗粒放置于60℃的水中溶解, 待药液冷却至37~39℃的时候, 取患者的左侧卧位, 并运用一次性的导尿管插入到患者的肛门中, 在约为10~15cm深的地方将药液缓慢的滴入。在用药治疗之后应该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半个小时, 1次/d、8d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69例, 有效26例, 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48例, 有效37例, 无效15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现代妇科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 其主要是指患者的生殖器官, 包括其输卵管、子宫体部、卵巢以及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发生的一种反复性炎症, 经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孕、盆腔痛、异位妊娠、月经异常以及低热疲乏等症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流产次数的增多, 此项疾病的发病几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它极大的影响着现代女性的健康与生活[1,2,3]。

慢性盆腔炎常常存在着盆腔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子宫旁组织增生, 粘连甚至是炎症包块等, 从而导致病菌在患者的粘连以及组织增生, 而普通的药物则无法直接到达病灶,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该项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4]。此外, 长期的服用广谱抗生素等药物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耐药菌以及细菌感染等, 从而对其健康产生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治疗盆腔炎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者盆腔的血液循环, 是药物能够直接到达病灶。而盆腔炎颗粒恰恰具有上述的优点, 它具有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的重要功能, 且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局部病灶, 从而促进患者的血管扩张, 改善其血液循环, 并促进炎症的消散与吸收, 最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项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盆腔炎颗粒的方式来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不仅非常的安全和可靠, 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悦, 魏丽慧.妇产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唐芳, 郭玉芝.盆腔炎颗粒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1) :876-877.

[3]刘瑞芬, 杨晓娜, 李伯勤.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7 (6) :422425.

上一篇:市场整顿下一篇:绵羊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