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2024-11-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精选7篇)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最为常见的妇科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是下腹部坠涨疼痛、腰部酸痛, 白带增多、月经不调等情况发生, 部分患者还存在高热等症状[1]。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导致疼痛患者160例, 分别采用康妇消炎栓及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临床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患者160例, 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彩超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随机进行分组, 单纯组患者80例,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 (34.50±2.50) 岁, 病程时间1~5年, 平均病程时间 (2.00±1.00) 年;联合组患者80例, 年龄26~47岁, 平均年龄 (34.50±2.00) 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时间和平均年龄等, 无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宫外孕, 腹腔脏器出血、盆腔囊肿破裂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1.2 临床治疗方法

单纯组患者80例, 依据患者的情况, 月经过后3 d, 开始每晚术前阴道置入康妇消炎栓1粒, 治疗3星期为1个治疗周期, 共计治疗3个疗程。

联合组患者80例, 应用康妇消炎栓治疗方法同单纯组患者, 同时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治疗, 每天治疗30分钟, 同样治疗3个疗程, 治疗期间禁止食用辛辣食物, 禁止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卫生和按时治疗[2]。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1.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情况显著优越于单纯组患者,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治疗和用药尽发生严重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康妇消炎栓是通过精心筛选出苦参、穿心莲、紫草、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芦荟、猪胆粉等中药, 经合理配方起到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 杀虫止痒, 化瘀止痛的功效。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这些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如对结核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并能增强人体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3]。其独有的直肠给药方式, 让药物在直肠内迅速软化缓慢释放, 并使其分散于直肠黏膜表面, 透过直肠黏膜直达邻近炎症部位, 加快药物的吸收,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从而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疗效, 维持药物持久的作用, 独到的配方还能加强盆腔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炎症及包块的消散[4]。

盆腔炎治疗仪主要是针对盆腔炎的症状进行治疗和缓解, 有加速药物吸收, 促进盆腔积液及炎症的吸收, 同时针对于长期盆腔炎患者还能够预防盆腔组织炎性粘连等情况。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导致疼痛患者160例, 分别采用康妇消炎栓及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临床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针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治疗, 患者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情况显著优越于单纯组应用康妇消炎栓进行治疗, 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盆腔炎导致的慢性疼痛患者, 在康妇消炎栓基础上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 能够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治疗结果与相关文献的实践结果相似, 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华, 王宪花, 沈荣叶, 等.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应用[J].河北医药, 2010, 32 (4) :459-460.

[2]王明慧.康妇消炎栓联合金刚藤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后下腹痛100例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 (12) :1128.

[3]曾海涛, 李小毛.盆腔炎性疾病所致慢性盆腔疼痛的鉴别与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4) :257-259.

[4]刘朝晖, 廖秦平.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盆腔炎临床实验[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10) :577-578.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确诊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排除有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54例, 对照组年龄20~55岁, 平均年龄30.2岁, 病程8个月~8年, 平均病程3.2年, 治疗组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31.1岁, 病程6个月~8年, 平均病程3.3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对症缓解治疗, 患者主要进行抗炎治疗, 口服左氧氟沙星500 mg/次, 1次/d, 持续治疗1个月[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治疗, 康妇消炎栓每晚置入一枚, 直肠给药, 同时联合盆腔炎治疗仪进行治疗, 其阴道探头所给药物为中成药, 1次/d, 每隔半小时给药一次, 持续治疗1个月[3],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疗效根据其临床病症改善情况分为治愈、显效和无效, 治愈:患者的临床病症均完全消失, 妇科检查显示无积液和包块, 同时输卵管检查显示均通畅;显效: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有部分改善, 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同时在妇科检查中表明其盆腔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征象[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1%,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不良症状, 经过对症治疗, 其不同程度不良症状得到改善,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置入错误, 但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采用侧卧位成功将药物置入, 另外有2例患者在采用盆腔炎治疗仪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干涩, 停止治疗, 经处理病症得到明显改善。见表1。

3 讨论

盆腔炎是由生殖器官的炎性病变, 邻近的结缔组织和腹膜发生炎性病变等导致的一种疾病, 多由产后感染、经期不卫生以及体质较弱所致[5]。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多是由于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反应所致, 患者出现粘连、盆腔充血等相关病症会导致下腹部坠胀痛, 部分患者出现腰骶部疼痛[6]。病程多迁延, 超过6个月, 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缓解病症。目前, 西医多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由于炎性病变以及瘢痕等病症较为严重, 药物吸收效果较差, 其疗效有待提升[7]。

康妇消炎栓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以及抗菌功效的中成药物, 其包括苦参、穿心莲、紫草、蒲公英、芦荟、猪胆粉以及败酱草和紫花地丁, 方剂组合具有清热解毒、散结软坚的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还可增强机体白细胞的抗菌能力。通过直肠给药, 有助于药物的快速释放和吸收, 同时药物分散在直肠粘膜表面, 更容易快速到达其炎症临近部位, 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药物功效。盆腔炎治疗仪对盆腔炎相关病症进行缓解和治疗, 能够加速药物吸收, 可促进积液的消除, 从而避免出现炎性粘连等病症。

本研究中,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 高于对照组的74.1%,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因此, 在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疗效, 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银英.康妇消炎栓与盆腔炎治疗仪联合治疗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0 (01) :2228-2230.

[2]姜红.康妇消炎栓联合左氧氟沙星、塞克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08) :114.

[3]张静.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应用康妇消炎栓联合盆腔炎治疗仪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08 (16) :132-133.

[4]董小娟, 梁黎敏.塞克硝唑与康妇消炎栓联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盆腔炎74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6 (04) :473-474.

[5]牛颂歌.康妇消炎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83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04) :564-565.

[6]刘朝晖, 廖秦平.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盆腔炎临床试验[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10) :787-789.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3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分析

近年来, 随着各类疾病的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慢性盆腔疼痛 (CPP) 为主诉就诊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慢性盆腔疼痛是指发生在女性盆腔、腹部、腰骶部或臀部的非周期性疼痛, 持续6个月以上, 常引起功能障碍, 需药物或手术治疗的一组疾病[1]。社会和心理因素与慢性盆腔疼痛密切相关, 故对其提供有针对性及有效的治疗是一项挑战[2]。本文就我院接诊的500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2年3月我院接诊的500例慢性盆腔痛患者, 年龄27~70岁, 病程>2年者270例。<2年者143例, <0.5年者87例, 平均病程3.6年, 所有患者的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盆腔手术史者79例, 曾经行上环、取环、人流术者301例。

1.2 临床表现

50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 包括下腹疼痛, 耻骨上区疼痛、阴道刺痛、腰骶部酸痛、深部性交痛及性交后疼痛, 长期站立、劳累后及经期加重。

1.3 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盆腔检查后位子宫273例, 子宫活动欠佳、轻压痛182例, 附件区增厚轻压痛312例, 子宫脱垂7例, 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162例。血尿常规均未见异常489例, 尿常规检查提示泌尿系感染11例, CA125增高92例, 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261例, 盆腔积液86例, 附件区肿物60例 (直径2~8cm) 。

2 结果

综合以上病史资料, 结合阴道超声、宫腔镜、腹腔镜检查, 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者63例, 慢性盆腔炎者241例, 盆腔包块60例, 子宫脱垂7例, 考虑术后粘连所致54例, 泌尿系感染11例, 原因不明疼痛105例。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我们将反复发作的下腹部、腰骶部疼痛就诊的500例患者进行分析, 将致使慢性盆腔痛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3.1.1 致使慢性盆腔痛发生的妇科疾病[3]

(1) 子宫腺肌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异位种植、生长的一种疾病, 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 内异症是包含子宫腺肌病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 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 (2) 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病势缠绵、复发率高的特点, 可导致不育、继发性痛经, 增加宫外孕危险, 给患者造成痛苦, 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 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盆腔瘀血综合征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盆腔不畅、盆腔静脉充盈、瘀血所引起, 以广泛性慢性疼痛为特点的征候群。表现为慢性复发性下腹痛、腰痛, 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 (4) 盆腔脏器术后粘连:一般盆腔手术后数周即可形成粘连, 粘连限制盆腔其他脏器的活动引起疼痛, 一些研究发现经手术松解粘连可使疼痛得到缓解。 (5) 盆腔肿瘤:表现为盆腔持续性钝痛, 附件扭转、肿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 均会致使盆腔疼痛的发生。 (6) 计划生育手术:可引起盆腔粘连、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宫腔粘连等, 宫内节育器不符、嵌顿或移位时也可致慢性盆腔痛。 (7) 子宫脱垂或后屈:子宫脱垂使盆底组织结构的正常解剖关系改变, 后屈子宫易造成盆腔静脉丛迂曲, 可伴有慢性盆腔疼痛。 (8) 子宫切除术后:子宫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机制复杂, 有时不可避免。

3.1.2 相关疾病引发

(1) 泌尿系统疾病:间质性膀胱炎、神经源性疼痛、尿道综合征。 (2) 消化系统疾病:肠激惹综合征。 (3) 骨骼肌肉源性慢性盆腔痛:如肛提肌痉挛。 (4) 脊柱椎骨关节骶髂关节疾病。

2.1.3心理因素

由于许多慢性盆腔痛患者无组织病理改变或病理改变不足以症状, 从而使研究人员将兴趣转向了对心理因素的研究, 结果发现慢性盆腔痛可能是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创伤性经历等造成[4], 疼痛可由心情所引起, 其疼痛的特征为检查后不会触发加重、遇有社会心理因素时发作, 部位弥散、持续性、钝痛等, 治疗后无好转, 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总之, 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病程迁延、病因复杂多样, 临床常常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 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往往导致不适当的检查和治疗,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使疾病进一步复杂化。因此充分寻找病因, 根据患者的病因及其年龄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以缓解患者症状和提高其生存质量为目的, 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心理干预, 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积极配合治疗。对慢性盆腔疼痛的解除、改善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88.

[2]Jane P, Daniels Khalid, S Khan, 等女性慢性盆腔痛[J].英国医学杂志 (中文版) , 2011, 14 (1) :71-73.

[3]郑玉玲.慢性盆腔痛病因学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1, 7:3172.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间, 在我院妇科门诊以慢性盆腔痛就诊的患者中, 经行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或两侧附件区有压痛欠活动囊性包块, 同时B超检测亦提示有附件区囊性占位病变75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35岁。

1.2 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7例, 对照组38例, 75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乳酸左氧氟沙星100mL (0.2g) +甲硝唑200mL (1g) 静脉滴注7d, 治疗组加用金刚藤胶囊口服2g/次, 每日3次, 共14d为一疗程, 于第15天复查, 判断疗效。

1.3 判断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附件区包块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附件区包块缩小;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附件区包块大小不变或增大。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37例患者显效率加有效率为83.78%, 无效率为16.22%, 对照组38例患者显效率加有效率为60.53%, 无效率为39.47%, 经统计学处理 (χ2=5.08, P<0.05) , 两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抗生素联合金刚藤胶囊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引起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约占慢性盆腔痛的23~30%。其盆腔疼痛的特点为:下腹部持续性钝痛及隐痛;也可表现为下腹部胀痛, 坠痛或腰骶部坠痛。文献报道约20%急性盆腔炎发作后造成慢性盆腔痛[2]。若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则可由于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 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等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 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裂、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的遗留改变可造成:输卵管堵塞、增粗;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输卵管卵巢肿块;输卵管伞端闭锁、浆液性渗出物聚集形成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吸收被浆液性渗出物代替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炎症形成的粘连、瘢痕以及盆腔充血, 常引起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 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故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的慢性盆腔痛亦成为已婚妇女常见疾病, 由于附件的特殊部位和血运特点及人们抗生素滥用等导致耐药现象普遍, 长期或反复多种抗生素治疗常无显著疗效, 且严重影响妇女健康, 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

χ2=5.08 P<0.05

金刚藤胶囊是以金刚藤的根藤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促进炎症吸收。主要用于治疗生殖道炎症、附件炎性肿块, 无明显毒副作用[3]。现代研究证明:金刚藤含菝葜皂甙和生物碱等成分, 金刚藤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又抑制作用[4], 金刚藤制剂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5]。在我院观察的75例患者中,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能促使附件区炎性包块、慢性盆腔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防止病情发展或长期迁延不愈, 在治疗中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应用安全、方便,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目的抗生素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可提高疗效。方法将75例患有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7例, 对照组38例, 两组均予以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加用金刚藤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生素药物联合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慢性盆腔痛方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抗生素,金刚藤胶囊,治疗,附件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

参考文献

[1]朱兰, 孙智晶.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 4:193.

[2]丰有吉, 沈坚, 等.妇产科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5~282.

[3]朱关珍.实用妇产科药物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98~5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M].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13.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科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100例,均为已婚女性,且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4~56岁,平均38.3±11.7岁,病程1~5年,平均1.8±1.1年;对照组年龄23~55岁,平均39.1±11.4岁,病程1~5年,平均1.9±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抗生素治疗,如替硝唑静脉缓慢滴注,每次0.8g,每天2次,在月经期或经期后治疗,5天为1个疗程,结合患者病情治疗1~3个疗程。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于患者经期后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其中药组方为:甘草、桂枝各6g,丹皮、没药、白术、乳香、茯苓、三棱、天魁、玄胡各10g,夏枯草15g,水煎至100mL,在药物温热时将其灌入患者肠内并停留30min;另外,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3~5mg肌注,每天1次。5~7天为1个疗程,结合患者病情治疗1~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未发现盆腔包块或积液;有效:临床症状有效缓解或部分消失,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发现患者盆腔症状显著改善,不会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无效:治疗后临床体征、症状、B超检查结果均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泌尿生殖系统和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衰退性疾病,在消化科、妇科和泌尿科中均较常见。慢性盆腔疼痛症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其病因主要包括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盆腔粘连、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脱垂、盆腔后慢性盆腔炎、后屈子宫及其他相关疾病导致的盆腔疼痛,如胃肠源性慢性盆腔疼痛、泌尿系统疾病等[4]。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关检查手段能有效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疼痛,现阶段最有效的协助诊断方法为腹腔镜检查。临床调查发现,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和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机制为[5]:下腹下神经和盆丛支配女性生殖器官;生殖器官的生殖状态会直接影响阴道和子宫痛觉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产生;盆腔炎性疾病、剖宫产手术、妇科腹腔镜手术、分娩、外伤等导致的下腹下神经丛损伤及其导致的神经重建可能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精神、疼痛等因素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显著增加,盆腔肌肉α2受体含量较多,很可能引起盆骨肌、逼尿肌、括约肌紧张性疼痛;在各个神经传导通路中神经冲动之间会相互影响;盆腔器官的神经传导通路相同,器官存在差异则功能状态会产生相互影响。现阶段临床尚缺乏对慢性盆腔疼痛的针对性治疗,其治疗主要以抗炎、对症及激素等为主,同时也联合心理治疗和抗抑郁剂治疗,若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给予神经根切断术、双侧附件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治疗,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中医将慢性盆腔疼痛症归属于“痛证”范畴,中医对“痛证”的解释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是指热、痰、瘀、气等阻滞静脉,引起气行不畅、血运不调,气血不通所致,由于邪实阻滞不通,因此属于实证;不荣则痛则为气血阴阳缺失,脏腑经脉缺乏濡润、温养而致,因此为因虚致痛。另外,中医也有“久病必瘀”和“久病必虚”之说,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症的病程基本上均超过半年,因此虽然其病因较复杂,但也离不开“瘀”、“虚”,“瘀”、“虚”其实就是慢性盆腔疼痛症的基本病机,且“瘀”、“虚”又互为因果,血瘀则加剧虚,而虚日久也会加重血瘀;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长期受到疼痛困扰而不能治愈,精神压力加大,抑郁发生率极大,且抑郁时间长、气机不畅也会导致血瘀加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让慢性盆腔疼痛症成为难治之症和顽症。而中医治疗则从慢性盆腔疼痛症的病机着手,立法补虚泻实以提高临床疗效[6]。

本研究中,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治疗,其组方为甘草、桂枝、丹皮、没药、白术、乳香、茯苓、三棱、天魁、玄胡及夏枯草等。临床研究发现,三棱具有散结和破血消瘀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其能有效提高血浆胶原酶和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生物活性,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让腹腔淋巴管加速吸收血浆蛋白,吸收和消散包块及其周围组织;白术、丹皮具有活血化瘀之功;乳香、没药具有活血止痛之效;全方共奏理气止痛、活血散结之效[7]。保留灌肠治疗能让药物更好地被吸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有效缓解疼痛,起到散积、祛湿化瘀的效果,让局部气血保持畅通。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

由于患者的精神因素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环节,患者的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其药物治疗效果,因此治疗期间应加强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可能导致的后果;让患者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和放松等方式缓解自身的消极情绪。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让患者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协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若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则应建议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给予有效的心理治疗,必要时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服用抗抑郁药物,最终让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抗生素治疗,试验组则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疼痛症,中西医结合,抗生素,中药灌肠,疗效

参考文献

[1]宾力,林忠,杨玲玲,等.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610-611.

[2]赵月星,李红.浅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4):149-150.

[3]熊芩,曹佩霞.妇科慢性盆腔痛的中西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763-764.

[4]张远梅.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146-147.

[5]信长华.浅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0):236-237.

[6]李萍.76例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5445.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42例, 年龄26~58岁;病程8个月~11年。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 (ACOG) 2004年推荐的慢性盆腔疼痛定义:患者述盆腔、前腹壁 (脐周或脐下) 、腰骶部或臀部非周期性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 不论相关检查结果是否有阳性发现, 均纳入慢性盆腔疼痛[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扶他林25mg, 3次/d, 口服。治疗组: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处方:薏苡仁30g, 附子10g, 败酱草30g, 紫苏10g, 生白芍9g, 当归10g, 桂枝10g, 小茴香10g, 王不留行10g, 甘草5g。用法:1剂/d, 分2次水煎服, 取药汁约200ml/次, 饭前服。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均治疗6周做疗效比较。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趋于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2% (20/21) ;对照组57.1% (12/21)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是指慢性盆腔及泌尿生殖系统疼痛综合征, 据统计, 14.7%的育龄女性患有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疼痛发病原因复杂, 包括妇科原因和非妇科原因, 主要有盆腔粘连、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腺症、盆腔术后、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和后屈子宫及其他相关疾病引发的盆腔疼痛等。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获得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规范化的治疗指南, 治疗较为棘手[3]。中医认为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可因素体虚弱, 寒、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络, 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 主治“腹皮急, 按之濡, 腹内有痈脓”[4]。本方药用薏苡仁、败酱草利湿散结, 用小剂量辛热之附子助阳行血, 破散癥瘕, 使湿滞去, 阳气通。依据久病入络, 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的病机, 配伍当归芍药散, 生白芍9g, 当归10g, 桂枝10g, 小茴香10g, 王不留行10g, 甘草5g等活血通络, 缓急止痛;甘草益气而和中, 配合成方, 共奏温化寒湿, 通经活络, 调节气血, 平衡阴阳之功, 本方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 疗效显著, 能很快减轻疼痛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晓薇, 欧璐.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195-197.

[2] 张震宇.慢性盆腔疼痛的妇科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194-195.

[3] 陈娟, 朱兰.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策略[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4) :200-202.

盆腔炎所致慢性疼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海西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146例,纳入标准:患者有明显的疾病症状;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的相关诊断标准[3];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哺乳期妇女;肝、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5.7±7.3)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9±0.8)个月;根据患者主诉疼痛分类:剧痛9例,重度痛29例,中度痛26例,轻度痛9例。治疗组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3±8.1)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2.8±0.7)个月;根据患者主诉疼痛分类:剧痛10例,重度痛27例,中度痛28例,轻度痛8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采取对症综合处理,包括外周性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1次/4~6h,60mg/次)、非甾体类抗炎药(3次/d,0.2~0.6g/次)和对乙酰氨基酚(3~4次/d,0.25~0.5g/次)等;中枢性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具体措施包括以下4个方面:(1)寻找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对患者进行首次诊治及体格检查时,全面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寻找引起疼痛的可能心理因素,以便于对症治疗。(2)增强患者信心: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原因、注意事项、治疗过程及成功的治疗案例,以增强患者信心。(3)心理疏导:患者长期的慢性疼痛易产生焦虑情绪,特别是对于有生育需求者更是焦躁不安,因此医务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不良情绪的原因,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同时让患者充分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教会她们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减轻疼痛[3]。(4)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指导: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根据患者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等帮助患者制定因地制宜的锻炼方式,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活跃脏器功能和增强体质,且能有助于对抗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3]。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评估。

疼痛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患者下腹、背部疼痛感消失,阴道不适与隐痛感消失,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无复发;显效:患者的临床疼痛感消失,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小,但停药后出现复发;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无效:疼痛症状无好转,甚至出现加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HAMA评分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14分为存在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6,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治疗组患者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70,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为妇科常见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一直是临床上的治疗难点。特别是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不孕症的概率也有增加,已成为社会公共健康问题[4]。

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主要以药物镇痛为主,临床中常应用外周止痛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与中枢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5]。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一级镇痛药物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至少给予患者使用3种不同的甾体类药物,确认临床疗效后改用其他药物。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过程较长,在为患者使用药物止痛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6]。阿片类的中枢性镇痛药物虽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临床中对该药物的应用存在较大争议,该药物可用于经其他治疗方式失败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避免患者出现医源性成瘾[7]。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为患者使用辅药,若患者伴有抑郁症且需要服用大量的抗抑郁药物,可给予患者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增强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以此缓解其抑郁症状,削弱疼痛的程度,缩短疼痛时间[8]。加巴喷丁、卡马西平等药物也可用于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中,该药物对神经痛、抗惊厥具有显著疗效,另外临床中还可为患者使用肌松药或右美沙芬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联合使用不同的作用部位与不同的作用机制的药物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若患者主要由于肌痉挛或肌紧张而导致的疼痛,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肌松药与阿片类药物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目前止痛治疗是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医学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对于慢性盆腔疼痛,5%~25%的患者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9],而长期治疗又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极易导致两种结果:(1)患者盆腔疼痛转为慢性;(2)医患丧失疾病治疗的信心。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在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让患者了解疼痛产生的复杂性,及生理、心理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0],使其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指导患者采用各类方法分散注意力,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心理、职业及人际等),寻找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的因素。而对于心理状况较差的患者,要争取患者家属的帮助,说服患者实施严格、系统的心理治疗。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内心的疑虑,通过催眠可使患者身心放松。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慢性盆腔疼痛病因中具有重要地位[11]。在传统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积极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采用心理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8.9%、27.4%及9.6%,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自愈控制技术下一篇:资本体现的技术进步论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