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盆腔炎(共6篇)
亚急性盆腔炎 篇1
女性在经期卫生不洁、分娩或流产后感染、妇科手术感染等情况下极易引发急性盆腔炎症[1], 此时若不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急性盆腔炎易转化为慢性盆腔炎, 增加治疗的难度, 也会对妇女的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症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给妇女的生活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临床针对盆腔炎症一般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下生殖道感染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及一些厌氧菌引起[2], 因此, 广谱抗生素联合抗厌氧菌的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盆腔炎症。本次研究通过对盆腔炎症患者采用头孢地尼联合替硝唑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亚急性盆腔炎症患者57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患者经主治医师确诊为亚急性盆腔炎症;患者无头孢类药物过敏史;患者均有过性生活;患者均无肝肾疾病及精神疾病患病史;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 年龄在21~45岁, 平均年龄 (35.54±4.65) 岁, 病程1~6个月, 平均病程 (4.87±2.43) 月;对照组27例, 年龄在20~55岁, 平均年龄 (34.54±3.45) 岁, 病程1~9个月, 平均病程 (5.76±3.07) 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对照组患者进行盆腔炎症的常规物理治疗并口服头孢地尼 (头孢地尼分散片, 日本藤泽药品工业公司原研) , 用法用量为:成人每次100~200 mg, 口服, 每日三次, 2周为一个疗程。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追加使用替硝唑 (替硝唑片, 国药准字H43020659, 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 进行治疗, 用法用量为:一次1 g (2片) , 一日1次, 首剂量加倍, 2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B超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 统计CRP的含量变化情况。疗效评价标准为:痊愈:患者经妇科检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病情恢复正常, 症状完全消失, 下腹部疼痛完全恢复。显效:患者的病情开始出现好转, 各项指标开始恢复正常, 下腹部疼痛并未完全消失但已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未改善, 下腹部疼痛感并未减轻甚至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含量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CRP含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CRP含量均有所下降, 但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值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大于对照组患者的7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经研究证实, 亚急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在盆腔内寄生的病原菌过度生长从而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 如果此时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或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极易引起机体发热、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的发生[4]。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代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 妇科疾病的患病人群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因此, 亚急性盆腔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35%~45%左右。盆腔炎的病情进展缓慢且病情易反复发作, 若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替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广谱抗菌药剂, 对抗厌氧菌和原虫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同时对革兰阳性厌氧菌及梭状芽抱杆菌属等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经研究证实, 替硝唑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病原体DNA的合成, 阻止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 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达到抗菌的效果[5], 该药物常与其他的抗好氧菌药物联用, 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强的作用效果。头孢地尼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 抗菌谱较广, 能显著的抑制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生长繁殖。头孢地尼与替硝唑联合用药时过敏反应较少, 药物联用使药物的毒性降低, 药物可以发挥显著的协同作用, 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临床疗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30例盆腔炎症患者进行头孢地尼与替硝唑的联合用药治疗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一个用药周期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头孢地尼与替硝唑的联合用药方法的抗菌作用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方法, 这2种药物联合使用是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 提高药物的有效活性, 达到理想的治疗疾病的目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采取头孢地尼与替硝唑联合治疗盆腔炎的安全性较高, 患者体内的CRP含量显著降低, 从而使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水平[6]。
综上所述, 临床对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时给予头孢地尼和替硝唑联合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菌作用, 且联合用药时药物可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促使血清中的CRP含量恢复正常水平,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淑敏.替硝唑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6, 37 (03) :644-645.
[2]朱军, 谢梅青, 陈清霞.头孢地尼 (CFDN) 联合替硝唑治疗亚急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03 (07) :96-97.
[3]段左英.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02 (06) :10-11.
[4]张勤华, 唐敏洁.丹芍消炎合剂联合抗生素治疗亚急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 2015, 38 (06) :672-674.
[5]王凤炜.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电子版) , 2016, 03 (01) :141-142.
[6]孔熙.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4) :1536-1537.
急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分析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 急性盆腔炎 应用效果
盆腔炎为临床妇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盆腔炎的危害尤为严重,如果患者不及时采取治疗,可能会出现腹膜炎和败血症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感染性的休克。在临床治疗中,不但要对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且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增强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为32.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33.5岁。两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均有腹部疼痛和腰骶部酸痛情况,经妇科检查,均存在子宫压痛并伴有月经失调和白带增多等症状,符合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休息,注意皮肤和外阴部的卫生清洁,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出血和腹胀等症状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所用方法仍应用于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护理人员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如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健康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中对疾病有不利影响的因素等;②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减轻身体的疼痛,并利用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注意力,提高患者身心的愉悦感;③对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为其制定搭配均衡的食谱,保证患者对蛋白质与钙质的吸收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
1.3观察内容和指标
利用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熟知程度,总分为100分,≥60分为熟知,<60分为不熟知;调查两组患者的谨遵医嘱行为,如生活规律、及时复诊和生活中卫生保健等;在随访中记录两组患者发热和腰痛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情况的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前,观察组有9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37.5%,对照组有6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熟知率为25%;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24例患者均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100%,对照组有18例患者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识,数值率为7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在出院后谨遵医嘱行为的情况比较
在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保持经期卫生、谨遵医嘱治疗和及时复诊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结果如表1:
2.3随访时两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情况的比较
在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候,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发热症状,2例腰痛症状,总发生率12.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4例发热症状,6例腰痛症状,总发生率41.7%。观察组患者出现发热和腰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研究结果可以得知,通过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盆腔炎疾病知识的熟知程度、谨遵医嘱治疗和及时复诊等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患者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急性盆腔炎患者在治疗时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中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丽华,陈淑艳.急性盆腔炎患者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03:639.
[2]刘佩清.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213-214.
亚急性盆腔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有明显的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症状, 妇科体格检查与B超检查均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关于急性盆腔炎的最低标准、附加标准及特异标准[3];②首次发病, 就诊前未用过抗炎及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①盆腔结核、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妇科盆腔疾病患者;②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 以及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及脏器疾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其他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患者, 以及进行抗炎、免疫治疗的患者;⑤不合作者或精神病患者等。共纳入56例, 设为观察组;患者年龄17~47岁, 平均 (36.6±12.5) 岁;病程3~21天, 平均 (11.0±9.5) 天;可能病因或检查结果:感染24例, 人工流产12例, 放置宫内节育器11例, 其他9例。另选取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女性50例为对照组, 年龄21~52岁, 平均 (36.5±10.5) 岁。本研究均已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 、月经、婚姻、妊娠及性生活史、职业等一般情况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于就诊或体检当日9时前, 观察组患者另于治疗后门诊复查时9时前, 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 分注3管, 经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分离血清。应用Array Protein System测定仪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水平;应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以单克隆抗体醛化红细胞花环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 的百分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EusA法检测IL-2水平;仪器均购自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 均使用仪器配套试剂, 严格按规程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与判断结果,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用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性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外周血CRP、IL-2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 可见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CRP水平显著升高, CD8+水平升高, IL-2、CD3+、CD4+、CD4+/CD8+水平降低或显著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观察组治疗后, CRP水平显著降低, CD8+水平降低, IL-2、CD3+、CD4+、CD4+/CD8+水平升高或显著升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各指标水平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间的相关性
如表2所示, 经Spearman相关分析, 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间, 两两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CRP分别与IL-2、CD4+/CD8+呈显著负相关, IL-2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急性盆腔炎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而且患者渐呈低龄化。在临床工作中, 以支原体感染较为常见, 可占60%~70%。在其病理生理机制中, 不仅与感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细胞因子的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也参与了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4]。
注: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注:急性盆腔炎患者外周血CRP、IL-2与CD4+/CD8+之间, 两两指标比较, *P<0.01。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糖蛋白, 能激活补体, 促进粘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感染早期即迅速升高, 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而随着有效治疗, 恢复期血清CRP浓度一般可接近正常水平, 因此CRP被认为是感染性疾病和炎症一种敏感而非特异诊断指标[5]。在人体, 具有临床意义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为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 (Tc) 、辅助T细胞 (Th) 、抑制细胞 (Ts) 以及Th/Ts比值, Tc、Th、Ts分别表达为CD3+、CD4+、CD8+T淋巴细胞, 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数量和功能异常则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刘瑞芬等[6]认为急性盆腔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 (Tc) 、辅助T细胞 (Th) 水平的降低和抑制细胞 (Ts) 水平的增高。这可能是病原体感染原因导致的机体免疫机能低下。许多研究[7,8]表明, 血清IL-2是参与机体炎症和免疫调控的重要细胞因子, IL-2水平的降低, 可使免疫应答明显降低。李红梅等[9]研究发现, 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清IL-2水平降低, 认为其原因在于炎症反应引起SIL-2R水平升高, SIL-2R是一种封闭因子, 具有直接与血循环中的IL-2、膜IL-2R竞争结合的能力, 因此影响IL-2与膜IL-2R结合, 阻断了IL-2生物学功能的发挥;此外, 患者IL-2水平的降低还与T细胞减少有关, 其原因在于几乎所有激发T细胞均可分泌IL-2, 其中Th占80%, 因此, IL-2水平高低反映Th细胞功能[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急行盆腔炎患者, 急性期血清CRP、CD8+水平升高, IL-2、CD3+、CD4+、CD4+/CD8+水平降低, 与健康女性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有效治疗后, 患者的上述指标基本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范围。进一步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CRP、IL-2与CD4+/CD8+间, 两两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CRP分别与IL-2、CD4+/CD8+呈显著负相关, IL-2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 (P<0.05) , 其原因在于急行盆腔炎的发生发展, 感染、炎症与免疫反应等参与其中, 且可能是快速和同步的。综上所述, 可见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清CRP、IL-2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密切相关, 联合检测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和免疫疗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4-246.
[2]Vicetti Miguel RD, Chivukula M, Krishnamurti U, et al.Limitations of the criteria used to diagnose histologic endo-metritis in epidemiolog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re-search[J].Pathol Res Pract, 2011, 15, 207 (11) :680-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9-1372.
[4]zbay K, Deveci S.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vaginal colourDoppler findings, infectious parameters and visual analoguescale scores in patients with mild 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diseas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1, 156 (1) :105-8.
[5]Schmidt J, Warrington KJ.Polymyalgia rheumatica and giantcell arteritis in older patients:diagnosis and 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J].Drugs Aging, 2011, 28 (8) :651-66.
[6]刘瑞芬, 杨晓娜.盆腔炎颗粒对血瘀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9) :841-843.
[7]曾倩, 靳素萍, 曾庆秋, 等.盆腔炎性疾病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s-IgA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2) :211-212.
[8]Chen KS, Wang PH, Yang SF, et al.Significant elevation ofa Th2cytokine, interleukin-10, i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Clin Chem Lab Med, 2008, 46 (11) :1609-16.
[9]李红梅, 张三元.慢盆宁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 (11) :3081-3082.
急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盆腔炎患者60例, 年龄21~56岁, 平均30.5岁。均有急腹症表现, 伴有盆腔积液的44例, 伴有附件区包块的16例。
1.2 诊断
伴有阴道少许流血, 白带脓性、有臭味, 或伴有尿道刺激症状, 直肠刺激症状。体格检查有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宫颈举痛, 宫体压痛;双附件区增厚或可扪及包块、压痛。B型超声波可见盆腔炎性包块或积液, 后穹窿穿刺抽出炎性渗出液, 细菌培养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沉加快。常规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应注意与宫外孕诊断鉴别, 特别是对月经不规则、有停经史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妇女, 以免延误治疗。需排除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破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流产、急性胃肠炎和消化道穿孔等疾病。
1.3 治疗
主要抗生素治疗, 给药途径可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收效快。静脉用药常用的配伍方案: (1) 青霉素或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或甲硝唑类药物。 (2) 克林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 (3) 第二代头孢菌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 (4) 喹诺酮类药物与甲硝唑。
2 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 痊愈48例, 好转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33%。
3 讨论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急性盆腔炎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常见症状有下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严重者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腹膜炎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肿块位于子宫前方有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肿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腹膜外病灶可有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月经期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混合因素的作用[2]。主要在年轻的性成熟妇女中多见, 最常见的发病年龄是20~35岁。性生活越早、性伴侣越多, 就越易患盆腔炎。不洁的性生活是导致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性交可将含有细菌的液体带入宫腔, 性交时子宫的收缩有助于细菌的上行性感染。手术创伤及污染, 宫颈电烙或锥切时感染, 子宫输卵管造影或通液并发感染, 手术时肠道损伤处理不当等。在我国由于个人卫生及医疗条件的限制, 对手术的无菌操作不够重视, 引起盆腔炎发病率较高。人工流产、宫内避孕环的放取、分娩、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内人工授精等均可引起宫腔手术感染。子宫出血时间长, 抵抗力差时易发生感染。此外, 还有结核菌感染;阴道炎继发上行性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
急性盆腔炎的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腹痛、高热、白带增多, 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盆腔检查宫颈充血、水肿, 举痛明显, 子宫有压痛。如炎症主要波及输卵管, 可扣及增粗肿胀且有明显压痛的双侧输卵管;病变继续发展时, 可在子宫两侧形成输卵管脓肿, 甚至累及卵巢, 形成输卵管卵巢炎块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如脓液排入腹腔, 可积聚在后陷凹形成后陷凹脓肿, 此时可扣及肿块向后弯窿突出且有波动感[3]。如炎症主要波及宫旁结缔组织, 则可扣及一侧或双侧宫旁组织增厚, 且有剧烈压痛;如病变继续发展, 组织化脓则形成腹膜后脓肿。
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 必要时辅助手术治疗。首选抗生素要对革兰阴性、阳性需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的药物。对严重感染要用广谱、足量的抗生素, 静脉给药, 有条件者应在用药前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一般而言, 如选用2种抗生素, 其中一种应为抗厌氧菌, 一般可以控制疾病。青霉素与甲硝唑联合用药:仍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案。对于发热患者, 静脉治疗体温正常3d后再改为口服, 疗程10~14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克林霉素加庆大霉素肌内注射:曾经是盆腔炎性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疗程一般要达到至少7d以上[4]。也有人用头孢曲松, 肌内注射, 加多西环素, 口服, 或氧氟沙星口服, 每天2次共14d。重症患者治疗方案有 (1) 头孢西丁静注, 加多西环素口服或静脉注射。 (2) 头孢替坦静注, 加多西环素, 口服或静脉注射。 (3) 克林霉素静滴, 加庆大霉素。
对于发热、腹痛病情较重的病人或怀疑有脓肿的病人要及时送往医院, 以免延误病情。对于抗生素药物控制48~72h, 体温持续不降, 病人中毒症状加重, 要想到可能有盆腔脓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 尽早转到医院, 做有关检查, 及时手术, 以免脓肿破裂。抗生素治疗要联合、足量、合理配伍, 药物种类要少且毒性小。要积极治疗, 以免转为慢性盆腔炎。规范处理流产、分娩及宫腔的手术操作, 避免感染。治疗期间注意休息、营养;平时注意增加抵抗力。月经期及性交时注意卫生, 以避免发生上行感染。防止乱性, 避免性传播性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春波, 郭新华, 刘静.妇产科用药速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574.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212.
浅析急性和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5
1病理改变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都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故均属复合型硬膜下血肿, 所不同者, 仅是病程急缓上略有差异而已。两者致伤因素和损伤病理亦雷同:即加速性损伤所致脑挫裂伤, 血肿多在同侧;而减速性损伤所引起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常在对侧;一侧枕部着力恒于对侧额、颞部前份发生复合型硬膜下血肿, 甚至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枕部中线着力易致双侧额极、颞尖部血肿;当头颅侧方打击时, 伤侧可引起复合型硬膜下血肿, 即硬膜下脑内血肿;头颅侧方碰撞或跌伤时, 同侧多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对侧可致单纯性及/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另外, 前额部遭受暴力, 不论是打击还是碰撞, 血肿往往都在额部, 很少发生在枕部, 而老年人则常引起单侧或双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
2临床表现
急性者大多为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 故临床表现酷似脑挫裂伤, 所不同的是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更加显著, 超过了一般脑损伤后脑水肿反应的程度和速度。患者伤后意识障碍较为突出, 常表现为持续性昏迷, 并有进行性恶化, 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即使意识障碍程度曾一度好转, 也为时短暂, 随着脑疝形成迅又陷入深昏迷。亚急性者, 由于原发性脑挫裂伤较轻, 出血速度稍缓, 故血肿形成至脑受压的过程略长, 使颅内容积代偿力得以发挥, 因此常有中间清醒期, 不过神志恢复的程度, 不象硬膜外血肿那样鲜明、清醒。
颅内压增高症状:急性者,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 生命体征变化突出, 同时, 较早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征象;亚急性者, 则往往表现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及意识进行性恶化, 至脑疝形成时即转入昏迷。
局灶性体征: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功能区, 伤后即有相应的体征, 如偏瘫、失语、癫痫等;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体征出现, 系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的阳性体征明显加重者, 均应考虑颅内继发血肿的可能。
3辅助检查
主要依靠CT扫描, 既可了解脑挫裂伤情况, 又可明确有无硬脑膜下血肿;颅骨X线平片检查, 约有半数患者可出现骨折, 但定位意义没有硬膜外血肿重要, 只能用作分析损伤机制的参考;磁共振成像 (MRI) 不仅能直接显示损伤程度与范围的优点, 同时对处于CT等密度期的血肿有独到的效果, 因红细胞溶解后高铁血红蛋白释出, T1、T2均显示高信号, 故有其特殊优势。
4诊断
颅脑损伤后, 原发昏迷时间较长或原发昏迷与继发性意识障碍互相重叠, 表现为昏迷程度不断加深, 并随之出现脑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特别是伴有局灶体征者, 即应高度怀疑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若病情发展较缓已为期4~12 d, 曾有中间意识好转期, 继而加重, 并出现眼底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则往往伴有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行辅助检查诊断, 切勿观望, 等待瞳孔散大、对侧偏瘫、昏迷加深及生命征紊乱等典型脑疝症候群出现, 以致延误病情, 必要时可直接钻孔探查。
5治疗
5.1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的选择须依病情而定,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 行钻孔引流, 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 则应按致伤机制及着力点,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作出定位, 然后按序钻孔。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 脑搏动良好, 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 持续引流24~48 h, 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 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②骨窗或骨瓣开颅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患者;经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呈凝块状, 难以冲洗排出者;于钻孔冲洗引流过程中有鲜血不断流出者;或于清除血肿后, 脑组织迅速膨起, 颅内压力又复升高者。均应立即扩大钻孔为骨窗或行骨瓣开颅, 在良好暴露的前提下, 充分清除血肿及挫碎、糜烂的脑组织, 妥善止血。硬膜外置引流管引流24~48 h;③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或并发脑肿胀时, 虽经彻底清除血肿及糜碎挫裂的脑组织之后, 颅内压仍不能有效缓解, 脑组织依然膨隆时, 则需行颞肌下减压去骨瓣减压, 必要时尚需将受累的额极和颞极切除, 作为内减压措施, 然后关闭颅腔。
5.2 非手术治疗
亚急性盆腔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1) 入选标准: (1) 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 时间为2010年8月-2012年7月; (2) 近1个月未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3) 皮损面积<体表面积20.00%的患者。
(2) 排除标准:对湿疹外用方中的任一药物有过敏史者。
1.2 一般资料
将100例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0~70岁, 平均48.30岁, 病程2~8天, 平均4.50天。对照组50例, 年龄19~70岁, 平均47.20岁, 病程3~7天, 平均3.80天。所有100例患者均有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疹表现如:渗出、红肿、丘疹及丘疱疹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对皮疹部给予我院自制中药湿疹外用方溶液进行湿敷 (5层纱布浸入中药液, 取出轻绞, 无水滴下即可) 。每日3次, 每次20min (中间可换药1次) 。直至渗出或红肿消退, 改用中药外用方膏剂外涂。疗程为两周并观察疗效。外用药物同时予以口服依巴斯汀片, 每日10mg, 睡前服用。
对照组:对皮疹部位予以3%硼酸溶液进行湿敷 (5层纱布浸入硼酸液, 取出轻绞, 无水滴下即可) 。每日3次, 每次20min (中间可换药1次) 。直至渗出或红肿消退, 改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疗程为两周并观察疗效。外用药物同时亦口服依巴斯汀片, 每日10mg, 睡前服用。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 自觉症状消失, 停药后2周内无复发。显效:皮损消退75.00%以上, 自觉症状消失。有效:皮损消退50.00%以上,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消退不足50.00%, 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两组患者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χ2=11.98, P=0.001) 。
[n (%) ]
3 讨论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渗出为主, 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等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1]。急性和亚急性湿疹以往以口服激素和硼酸等西药溶液外敷为主要治疗措施, 达到消炎、抗过敏作用, 减少渗出、消除红肿等。这种治疗方法效果快, 但激素停药后易复发且硼酸外敷对皮肤刺激较大。通过实践, 我院采用中药湿疹外用方治疗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特别是减少了湿疹的复发和西药的副作用。本文治疗组的疗效证明了此点。
我院中药湿疹外用方具体配方为:苦参30g, 白鲜皮30g, 蛇床子30g, 生百部30g, 土茯苓30g, 黄芩20g, 黄柏15g, 苍术10g, 生甘草20g, 花椒6g。其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湿, 抗炎消肿, 符合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其中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土茯苓、黄芩、黄柏、苍术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泻火散寒等作用[2], 为治疗湿疹的传统中药。生甘草中所含有的甘草甜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相似, 具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样副作用, 从而有消炎、抗过敏作用。湿疹的发病机制中细菌感染及细菌所产生的炎性因子占有重要的作用, 此点已被大多学者所公认, 而白鲜皮、蛇床子、土茯苓、黄芩、黄柏、生百部、花椒等均具有抗菌、消炎、利水消肿作用[2], 很好地解决了此环节。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皮肤科患者对激素的使用产生了抵触, 且对中药依赖加大。我院中药湿疹外用方疗效显著, 应用前景广大, 不失为治疗急性和亚急性湿疹较佳方法。笔者认为此中药方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观察我院自制中药外用方治疗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给予中药外用方溶液外敷, 每日3次, 无渗出、红肿时再用中药外用方膏剂外涂。对照组50例给予3%硼酸溶液外敷, 每日3次, 无渗出、红肿时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两组同时口服依巴斯汀片每日10mg, 疗程为两周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00%, 对照组有效率70.00%, 经检验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我院所自制的中药外用方治疗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湿疹,急性,亚急性,中药,外用方
参考文献
[1]杨国亮, 王侠生.现代皮肤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