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毒性

2024-05-14

亚急性毒性(精选9篇)

亚急性毒性 篇1

摘要:为了评价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安全性,进行了大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设1个空白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采用灌胃法,每天给大鼠灌服复方茜草灌注液1次,连续灌服21 d,空白对照组大鼠自由采食和饮水,然后对各组大鼠的采食、体重、脏器指数、组织切片、血液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大鼠的各项生理活动、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主要器官均无不良影响;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组大鼠未出现中毒反应,无死亡现象。说明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大鼠安全,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复方茜草灌注液,亚急性毒性,大鼠

近年来,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残留问题日趋严重, 食品安全备受关注。 中草药是纯天然物质,具有抗菌、消炎、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低毒、低残留等特点,兼有药物与营养剂双重功能[1]。 本试验用复方茜草灌注液灌服大鼠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观察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大鼠生长发育、主要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组织切片的影响, 评价其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 以期为深入探讨复方茜草灌注液的安全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100~130 g,购自兰州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试验前,自由采食与饮水,观察3 d。

1.2 药品

复方茜草灌注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提供。

2 方法

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Ⅰ、Ⅱ、Ⅲ、Ⅳ组,每组20 只,雌雄各半。其中Ⅱ、Ⅲ、Ⅳ组为试验组,每天分别按照1/80 LD50、1/20 LD50、1/5 LD50的剂量采用灌胃法灌服复方茜草灌注液,1次/d,持续21 d;Ⅰ组(空白对照组)大鼠自由采食、饮水。每天随时观察和记录大鼠的行为、外观、被毛光泽度和大小便等情况[2,3]。每天记录大鼠的采食量, 每周末称量各组大鼠的体重、饲料消耗量,计算其增重量[4,5]。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液生理指标( 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和血液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等),并进行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计算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腺的脏器指数,计算公式:脏器指数=脏器重量/体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鼠的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在整个试验期内,各组大鼠的被毛致密光润,呼吸正常,采食和饮水状况良好,二便正常;对声音和触动等外界反应无异常,无中毒表象及死亡发生。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见表1。

注:与Ⅰ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由表1可知,Ⅳ组大鼠体重增重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Ⅱ、Ⅲ组大鼠体重增重与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3.2 血液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见表2)

注:与Ⅰ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2可知:Ⅲ、Ⅳ组大鼠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余血液生理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

3.3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给药后10天和21天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3、表4。

由表3、表4可知:给药后21天Ⅳ组谷丙转氨酶测定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余各组的测定值与Ⅰ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

3.4 脏器指数(结果见表5)

3.5 病理组织学检查

注:与Ⅰ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

试验至21天,断头取血后对大鼠进行解剖,3个试验组大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胸腺与Ⅰ组比较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镜检可见Ⅳ组个别大鼠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间质有散在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见181页彩图1。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变化。

4 讨论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各试验组大鼠精神状况、大小便、饮食及饮水等情况与Ⅰ组相比无异常改变。Ⅳ组体重增重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Ⅱ、Ⅲ组体重增重与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加大,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大鼠体重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本试验中,Ⅲ、Ⅳ组大鼠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余血液生理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所有血液生理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复方茜草灌注液对大白鼠血细胞生理活性影响不大。Ⅳ组谷丙转氨酶在血清中水平有所上升,表示该药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本试验结果表明, 复方茜草灌注液在使用时,只要剂量适当、用药合理,还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张秀英.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兽药杂志,2004,38(2):43-44.

[2]卫生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3]李寿祺.毒理学原理与方法[M].2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4]李义奎,王钦茂,徐淑云,等.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徐淑云,卞汝濂,陈修,等.药理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亚急性毒性 篇2

对古冶炼废渣中重金属进行总量分析,针对古冶炼废渣长久堆放后废渣浸出液的急性毒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废渣中残留重金属(Zn+Pb)平均含量高达6.97%,经几百年风化与雨水淋滤.其中1.71%以上的.Zn+Pb已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古冶炼废渣浸出能力减弱,废渣中Zn仅部分点位有极少量浸出,Pb的浸出量甚至在检出限以下,Cr和Cd也仅有少量浸出.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样品采用限度试验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废渣水浸液小鼠急性经口LD50(半数致死量)大于20 mL/kg・bw.在实验过程中小白鼠没有出现死亡,行为也未见异常,但小白鼠体重增长明显下降.实验结束时对小鼠作肝、肾脏解剖学检查,未发现肝、肾器官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古冶炼废重金属含量依然很高,虽然经长时间风化淋滤其浸出毒性降低,但是急性毒性危害仍然存在.

作 者:李东伟 何岸宁 徐中慧 高先萍 Li Dongwei He Anning Xu Zhonghui Gao Xianping 作者单位:李东伟,Li Dongwei(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大学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

何岸宁,徐中慧,He Anning,Xu Zhonghui(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30)

高先萍,Gao Xianping(重庆市固体废物管理服务中心,重庆,40001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后索及侧索;维生素B12;脊髓MRI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46-01

1临床资料

1.1抽取对象2009——2011年在我院收治的12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例,临床资料完善,其中女性5例,男性7例,年龄在41-68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既往6例有胃炎病史,2例胃出血病史,3例胃大部切除术病史,5例酗酒。符合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并排除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1.2临床表现12例均有苍白,倦怠,周身无力,走路不稳,有采棉花感,双下肢运动觉,位置觉下降。7例伴有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5例伴有四肢远端刺痛,麻木。2例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1.3辅助检查12例患者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HIV,RPR,TPPA,网织红细胞,同型半胱氨酸等检查。5例行脊髓MRI检查。其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下降12例,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12例,网织红细胞减少12例,维生素B12下降11例,叶酸下降9例,铁蛋白下降5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11例。脊髓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4例累及后索及侧索,1例单纯累及后索。12例HIV,RPR,TPPA均为阴性。

1.4治疗12例病例均给予维生素B12500-1000微克/天,日一次肌肉注射,连续应用2-4周,然后相同剂量改2-3次/周,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B6,铁剂治疗,辅以理疗,康复,同时治疗胃部病变。1例维生素B12正常者给予口服甲钴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给予口服叶酸。

1.5治疗效果贫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4例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病损症状基本消失,7例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治疗效果不明显。

2讨论

维生素B12是核蛋白合成和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其缺乏使蛋氨酸合成酶受抑制导致蛋氨酸合成受阻。蛋氨酸为神经系统甲基化反应的提供甲基,而这种甲基转移是合成核糖核酸、神经髓鞘的必需过程。因此,维生素B12缺乏影响了神经系统的甲基化,导致髓鞘合成障碍、髓鞘肿胀、髓鞘断裂,最终导致轴突变性和脱失。脊髓切面可见后索,侧索脱髓鞘改变,镜下可见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及轴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由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其病理过程为脊髓后索及侧索损伤,可累及周围神经,征性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可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一般不累及脑皮质,脑神经,脊髓皮质,脑膜及神经根。

有1例血清维生素B12正常,根据临床表现,脊髓MRI检查证实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考虑为维生素B12利用障碍。脊髓MRI能够显示病灶部位,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中血清VitB12水平正常者更有诊断意义。脊髓MRI在矢状位上病灶为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呈长条状或斑片状,脊髓无明显肿胀;在轴位上病灶性分布具有特异性,位于后索和或侧索,呈对称性,不同于炎症及占位性病变。

亚急性毒性 篇4

南美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inneo),又称星油藤[2];俗名:印加花生(Inca Peanut);从国外引种,国内只有印加果(印奇果)的名称,为大戟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原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Andres)山脉地区热带雨林,南美油藤当年种植,当年可挂果,2—3年即进入盛产期,产量很高。从南美油藤种子中榨取的Sacha Inchi油,可用于食品、保健、制药、化妆品等方面,对有调节血脂[3]、预防心血管疾病、保养肌肤等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Sacha Inchi油,由云南省林业厅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实验用SPF级ICR小鼠、SD大鼠及饲料均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湘)2009-0004,实验动物饲养在本疾控中心动物实验室许可证SYXK(赣)2007-0001;经检疫合格后进行试验。

2 方法

2.1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采用最大耐受量法进行试验。选用健康SPF级ICR小鼠20只,雌雄各半,进行试验。小鼠体重为18—22g。动物实验前隔夜空腹(禁食16h,不限制饮水),1次/日灌胃,灌胃量按0.4ml/20g.BW计算,连续观察14天。记录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观察期结束后动物称重,处死后进行尸检。

2.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采用间隔24 h两次经口灌胃法进行试验。选用健康SPF级ICR小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40 mg/kg BW剂量的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食用油作为阴性对照,取厂家提供的样品原液作为高剂量组受试物,以下分别取10ml、5ml样品用食用油稀释至20ml作为中、低剂量组受试物,灌胃量按0.4ml/20g.BW计算,受试物组剂量分别为20、10、5ml/kg BW。末次灌胃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股骨骨髓用小牛血清稀释涂片,甲醇固定,Giemsa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每只动物计数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观察含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同时观察200个嗜多染红细胞视野内的成熟红细胞数,计算PCE/NCE值(比值未见明显降低,表明受试物对小鼠骨髓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和微核率,并进行统计处理。

2.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选用健康SPF级ICR性成熟雄性小鼠25只,体重21~25g,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以50mg/kg BW剂量的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食用油作为阴性对照,取厂家提供的样品原液作为高剂量组受试物,以下分别取10ml、5ml样品用食用油稀释至20ml作为中、低剂量组受试物,灌胃量按0.4ml/20g.BW计算,受试物组剂量分别为20、10、5ml/kg BW。连续灌胃5天,于末次灌胃后第30天处死动物,取两侧附睾制片,伊红染色,每组计数5只动物,每只动物计数1000个结构完整的精子,计算畸变精子发生率(以百分率计),并进行统计处理。

2.4 Ames试验

采用经鉴定符合要求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TA97、TA98、TA100、TA102四株试验菌株进行试验。采用多氯联苯(PCB)诱导的大鼠肝匀浆S-9作为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受试物用二甲亚砜溶解,过滤除菌后供试验用。试验设5000、2500、1250、625、312.5μg/皿5个剂量,同时设未处理对照、溶剂对照和阳性对照。在顶层琼脂中加入0.1ml试验菌株增菌液、0.1ml受试物溶液和0.5ml S-9混合液(当需要代谢活化时),混匀后倒入底层培养基平板上。在37℃培养48 h,计数每皿回变菌落数。如果受试物的回变菌落数是溶剂对照菌落数的2倍以上,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者,则定为阳性。整个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一次。

2.5 亚急性毒性试验

选用离乳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适应3天,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3个受试物组、受试物组剂量分别为10、5、2.5ml/kg BW,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给予大鼠30天,对照组给予食用油。试验期间,动物单笼喂养,自由饮食,观察动物生长状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及进食量。试验结束,取尾血测血常规,动物断头取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同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4 结果

4.1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以20ml/kg BW的剂量灌胃两种性别的小鼠,观察14天,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也无死亡。雌、雄小鼠经口急性毒性MTD均大于20ml/kg BW,根据急性毒性分级,受试物属无毒物。

4.2 微核试验

嗜多染红细胞(PCE)百分比未少于阴性对照组的20%,表明Sacha Inchi油在试验剂量下无细胞毒性;雄雌小鼠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微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而Sacha Inchi油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4.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acha Inchi油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4.4 亚急性毒性试验

(1)Sacha Inchi油对大鼠体重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Sacha Inchi油以10、5、2.5ml/kg BW剂量给予大鼠30天,动物活动生长正常,被毛浓密有光泽。由表一可见各剂量组的动物总食物利用率、体重增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Sacha Inchi油对大鼠血常规和血生化的影响。由表二至表五可见,各剂量组与对照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均在本室正常值范围,未见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

4.5 组织病理检查

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和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均未发现各剂量组雌雄大鼠与样品有关的损伤性病理变化。

5 讨论

南美油藤种子蛋白质含量远高于花生,而脂肪含量仅次于核桃,是一种高含油脂量、高蛋白和低碳水化合物的农作物,且有利于改善土质[4]。南美油藤于2006年从秘鲁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国内尚未有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的文献报导,本实验室对作为新开发食品的Sacha Inchi油进行了前三个阶段的安全性评价;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均未观察到不良生物学影响。此次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其经济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林业、食品、环境保护以及“三农”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南美油藤果油的安全性,为合理开发利用南美油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样品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大鼠30天喂养试验[1]。结果:雌、雄两种性别小鼠MTD均大于20ml/kgBW;未见南美油藤果油对大鼠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有生物学意义的影响;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根据急性毒性分级,受试物属无毒物,无遗传毒性,南美油藤果油的大鼠30天喂养实验的NOAEL为10ml/kgBW。

关键词: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南美油藤,南美油藤果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

[2]蔡志全,杨清,唐寿贤,等.木本油料作物星油藤种子营养价值的评价[J].营养学报2011,33(02):193-195.

[3]Rios L,Deltort S,Berthon JY,et al.Lipactive IncaInchi-The Richest Oil in Essential Fatty Acids with Multifunctional Applications for Cosmetics[M].Cosmetic Science Technology,2007.

亚急性毒性 篇5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剂

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由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提供,批号为20050412;八联尿试纸购自高尔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糖(GLU)、肌酐(CRE)、总胆固醇(CHO)、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均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2 实验仪器

HOPE-NED 8050动式染毒控制仪(天津开发区合普工贸有限公司制造),动式染毒柜(280 L),采样器,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日本岛津公司)Sysmex XT-2000i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公司),Vitalab Selectra 2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荷兰Vitalab Selectra公司),日本Olympus图象分析显微镜。

1.1.3 实验动物

SPF级Wistar种大鼠,体重120~160 g,由军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军)2002-001 0047128。

1.1.4 实验条件

染毒室温度23~27 ℃,相对湿度31%~42%。实验动物饲养环境:饲料由天津市华荣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动物房温度20~25 ℃,相对湿度49%~62%,实验动物房合格证号:津医动字第015号。

1.1.5 受试物制备

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为原液,根据实验需要,将其稀释成高、低2个剂量。高剂量:原液250 ml,加蒸馏水750 ml混匀;低剂量:原液140 ml,加蒸馏水3 780 ml混匀。

1.2 试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按体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

1.2.2 染毒剂量及方法

1.2.2.1 染毒剂量

参考本实验室对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大鼠急性动式吸入毒性试验结果,设高剂量组(染毒剂量为850 mg/m3),低剂量组(染毒剂量为99 mg/m3),和1个空白对照组。

1.2.2.2 染毒试验方法

①染毒:将各剂量组动物分别放入染毒柜内,密闭染毒柜。开启染毒系统引风。开启染毒控制仪电源,关闭混合气流量计旋钮,关闭纯净气流量计旋钮。启动气压开关,开启混合气开关,并缓慢旋开气体流量计调整流量至1.0 m3/h。将受试液与混合气管道连接,开始雾化吸入染毒。并于吸入染毒过程中采样实测染毒柜内染毒浓度。染毒4 h后,关闭雾化系统停止吸入染毒。继续运转引风系统20 min,将染毒柜内残余毒物驱除,打开染毒柜,将动物取出。单笼饲养,各组动物均自由饮水,饲以普通饲料。实验动物进行动式吸入染毒。每天4 h,每周5 d,共4周。②检测:在多孔板吸收管中装入10 ml二甲亚砜,以1.0 L/min速度在动式染毒柜采气口采气10 min,采气量10 L,吸收液直接进样。仪器条件:岛津HPLC,TIANHE C18柱4.6 mm×150 mm 5 μm;流动相:甲醇+水=85+15,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器,235 nm;进样20 μl;柱温:25 ℃。根据保留时间定性,依据峰面积定量。

计算公式:

undefined

式中:X—标准状况下动式染毒柜氯氰菊酯的含量,mg/m3;C—标准溶液中氯氰菊酯的浓度,mg/ml;F—气体转换为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校正系数。

③统计方法:全部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两两比较的Dunnett-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2.2.3 亚急性吸入染毒试验

以2种浓度的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大鼠进行为期4周的亚急性动式吸入染毒,每天染毒至120 min时,用采样器连接装有二甲亚砜的多孔板吸收管采集柜内气体,用HPLC测定,依据峰面积定量。每天定时记录染毒柜内温度、湿度变化。

染毒动物试验观察:①一般观察:观察实验动物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量、粪便尿液等。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表现、精神、行为、活动、毛色及其他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每周记录动物进食量和体重。②血液学检查:于染毒3周,摘眼球取血,15%EDTA二钾抗凝,测定大鼠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③血液生化学检查:测定大鼠血清中ALT、AST、TP、ALB、BUN、GLU、CRE、CHO、ALP。④尿液检查:于染毒3周,测定大鼠尿中潜血、亚硝酸盐、pH值、尿胆元、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酮体。⑤病理组织学检查:染毒结束后,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颈椎脱臼处死动物,进行病理检查,包括:对所有动物进行系统尸解,对器官进行肉眼大体观察;剖解取出心、肝、肾、脾、肺、肾上腺、睾丸、脑,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剖解取出心、肝、肾、脾、肺、肾上腺、睾丸、卵巢、胃、十二指肠、脑,用4.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

2 试验结果

2.1 染毒柜内染毒气体浓度及柜内温度、湿度测定结果

大鼠连续4周的动式吸入染毒,每天染毒120 min,测定染毒柜内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浓度,结果为低剂量染毒组平均浓度为(99±24)mg/m3,高剂量染毒组平均浓度为(850±183)mg/m3。柜内平均温度为(24.9±1.5)℃,平均湿度为(35.5±3.5)%。

2.2 染毒动物观察

2.2.1 一般观察

染毒后5 min,高剂量组动物出现躁动,不安,呼吸不适,扎堆,口、鼻分泌物增多,鼻孔流液,鼻翼煽动,背毛污秽。染毒1周后,高剂量组动物逐渐出现精神欠佳、活动减少,食量下降、皮毛无光泽等症状。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动物均未见明显异常。

2.2.2 体重、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

各组动物体重呈增长相。雄性动物高剂量组自试验第1周起,雌性动物高剂量组自试验第3周起,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缓慢,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进食量测定显示,高剂量组动物雄性自试验第1周起、雌性自第3周起进食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总食物利用率除高剂量组2个性别动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外,其他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见表1、表2。

2.2.3 血液学指标的检检测结果

血液学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本实验室正常值范围内。高剂量组2个性别动物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性粒细胞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核、嗜酸细胞也明显升高。高剂量组雌性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4 血液生化学指标的检测结果

血液生化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雌性动物ALT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雄性动物ALT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雌性动物TP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雄性动物BUN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雄性动物CRE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雌性动物CHO低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2.5 尿液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连续吸入染毒4周,检测各组动物尿液的pH值、葡萄糖、蛋白质、胆红素、酮体、尿胆元、潜血、亚硝酸盐8项指标,染毒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

2.2.6 病理组织学变化

2.2.6.1 系统尸检

于给药结束后剖杀动物,进行系统剖检。肉眼大体观察各组动物各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2.2.6.2 脏器湿重及系数

各组动物脏器系数检测结果表明,雄性高剂量组动物的脑/体、心/体、肾上腺/体、睾丸/体高于对照组(P<0.01、P<0.05),脾/体低于对照组(P<0.01)。雌性高剂量组动物心/体、肝/体、肺/体、肾上腺/体高于对照组(P<0.01、P<0.05),脾/体低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2.2.6.3 镜下检查

取主要脏器镜下观察。肺脏:对照组、低剂量组肺脏被膜光滑,未见渗出物,各叶肺泡充气良好,未见扩张或塌陷,腔内未见分泌物,肺泡间隔未见增厚,各级支气管结构及肺属各血管系统未见明显改变。部分动物肺间质及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可见支气管管腔增大,部分上皮细胞脱落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及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而对照组,低剂量组动物未见此病理改变。其余各组主要脏器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连续吸入染毒柜内液体农药浓度恒定,检测结果稳定。通过连续4周对染毒柜内浓度测定,低、高剂量染毒柜内动物呼吸带附近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平均浓度分别为(99±24)mg/m3和(850±183)mg/m3。结果表明,低、高剂量组的均数±标准差,在均数的20%左右。整个染毒过程中染毒柜内浓度比较恒定。基本达到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要求。将原液稀释4倍和28倍,低、高剂量组间稀释比为1 ∶7。而低、高剂量组间实测浓度结果为1 ∶8.6。稀释比与实测比基本吻合,说明染毒过程和检测方法比较稳定。

利用连续吸入染毒法完成了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通过2种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大鼠4周的亚急性动式吸入染毒,同时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检查血液学和尿液8项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各项指标。结合以上动物试验检测结果分析得出,液体农药(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大鼠连续动式吸入染毒最大无作用剂量为99 mg/m3。

参考文献

[1]张守兰,林福生,阴忆峰,等.国外毒素气溶胶吸入毒理研究动向[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13(3):201-202.

[2]张文宇,孔祥环,赵西龙,等.动式吸入染毒系统在烹调油烟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13(4):272-274.

[3]朱毅,舒为群,卓鉴波,等.空气消毒剂亚慢性吸入毒性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2,16(2):96-97.

[4]王献仁,尹先人,郭润荣,等.萘丸吸入毒性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12(2):164-166.

[5]耿红,孟紫强.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9种脏器GSH/GSSG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3,32(2):104-106.

[6]董竟武,肖萍,潘喜华,等.二氯五氟丙烷的28天吸入毒性试验观察[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3):236-238.

[7]廖雍玲,马新群,汤利民,等.驱蚊酯亚慢性吸入毒性实验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4,20(10):44.

[8]王静,杨友润,范维林,等.动式吸入染毒装置在评价液体化学物毒性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24(7):435-436.

亚急性毒性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处理

选用40只4周龄大鼠, 预饲1周后, 随机分成4组, 分别于饮用水中加入0, 64.18, 128.36, 256.72mg/kg B.W浓度Al Cl3溶液, 按加入铝制剂的剂量由低到高依次定为对照组 (C组) 、低剂量组 (L组) 、中剂量组 (M组) 和高剂量组 (H组) , 实验期为120d。严格按照大鼠的饲养管理标准进行饲养。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实验结束后, 剖杀大鼠, 取下两侧肾脏, 置于4℃生理盐水中;将生理盐水中的肾脏纵向剖开, 迅速剥去肾包膜, 称重并记录数据。并计算大鼠肾脏器系数 (脏肾脏重/体重×100) , 肉眼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包膜、皮质、髓质等。取2×1.5×0.3 (cm) 肾组织浸泡于盛有10%中性甲醛溶液的小瓶中固定, 进行HE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1.3 数据统计处理

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数据结果列表中**表示与C组比较 (P<0.01) 。

2 结果

2.1 肾脏脏器系数

各染铝组脏器系数均显着高于C组 (P<0.01) , 随染铝剂量的升高脏器系数降低, 呈剂量-效应关系 (表1) 。

2.2 组织学病理变化

(1) 肾组织眼观病理改变对照组大鼠两侧肾脏大小形态正常, 颜色暗红, 质地坚实有光泽, 切面完整清晰, 包膜厚度正常。染铝组肾脏颜色变浅, 表面有白色坏死点, 质地较硬无光泽, 皮质变薄, 皮髓质分界不清。

(2) HE染色对照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清晰, 肾小管内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图1) ;染铝组肾小管腔变窄, 管腔结构消失, 上皮细胞融合, 核消失;肾小囊消失, 肾小球萎缩 (图2, 3) ;肾小球血管扩张, 呈分中状;随染铝的剂量升高, 肾小球坏死程度逐渐加重 (图4) 。

3 讨论

肾脏是药物、各种化合物和金属的毒性靶器官, 研究表明肾脏对铝的排泄有重要作用, 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生活中摄入的铝可由肾脏排除, 但大量摄铝时, 可对肾造成形态学损伤。动物脏器系数是毒理学亚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中一个灵敏、有效、经济的指标, 可较好地反映化学毒物对该脏器的综合毒害作用, 也是寻找毒物作用靶器官的重要线索。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染铝组大鼠的肾脏脏器系数高于对照组, 呈剂量-效应关系, 说明染铝可抑制肾脏的生长发育。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说明各剂量染铝组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变化, 肾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脏的损伤程度随染铝剂量升高而加重。通过对大鼠肾脏进行脏器系数和HE染色观察发现, 血液中的铝元素主要是通过肾小管分泌和排泄。染铝导致肾脏毒性损害的机制是细胞毒作用, 铝元素对肾脏组织直接产生毒性作用, 并且染铝对肾脏损伤的程度与Al Cl3的剂量及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说明亚慢性染铝可致大鼠肾脏的肾小管、肾小球、肾质间结构的病理性损伤。同时, 说明肾脏是铝的毒性靶器官之一。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铝对肾脏的毒性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为铝危害的解除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福堂, 等.亚慢性铝中毒对雏鸡脾脏、法氏囊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9, 40 (2) :261-265.

[2]王松鹤, 等.铝的代谢及毒性[J].职业医学.1995, 5 (22) :48-49.

[3]Ebina Y, et al.Liver, kidney,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xic ity of Aluminum Given Intraperitoneally to Rats:A Multiple-dose Subchronic Study Suing Aluminum Nitrilotriacetate[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1984, 75 (2) :211-218.

[4]禚金花.DFP对铝染毒大鼠神经系统及肝、肾组织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8.

亚急性毒性 篇7

关键词:氟铃脲原药,亚慢性毒性,大鼠

氟铃脲 (Hexaflumuron) 原药是一种苯基甲酰基脲类低毒高效杀虫剂, 杀虫谱广, 可有效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多种害虫[1]。目前毒理学研究报道较少, 为全面了解其毒性, 保护人类健康, 我们对该农药进行了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受试物氟铃脲原药 (纯度为95%) 为灰白色粉末, 不溶于水。试验时加少许吐温-80研磨助溶配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备用。由北京某公司提供。

1.2 动物分组与剂量

清洁级SD大鼠80只, 雌雄各半, 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繁育场提供, 许可证号:SCXK (沪) 2003-0002号。试验动物饲养于SPF级动物房内, 许可证号:SCXK (鲁) 2006-0064号。试验前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 每组20只, 雌雄各半, 3个染毒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剂量为200、400、800mg/ (kg·d) 。动物每日经口灌胃染毒1次, 连续90 d。对照组给予等量吐温水溶液。

1.3 试剂与仪器

日本OLY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原装试剂, 法国ABX PENTRO-60血液分析仪及原装试剂, CLINTEK50型尿分析仪。

1.4 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按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2]。

1.4.1 一般状况

试验期间每周用电子秤称量大鼠体重, 每日观察大鼠的活动、进食情况及中毒症状, 并进行详细记录。

1.4.2 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检查

试验前及染毒90天后, 每组取10只大鼠于颈静脉取血进行RBC和WBC计数及分类,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HGB) 、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碱性磷酸酶 (ALP) 的活力及尿素氮 (BUN) 、肌酐 (CRE) 、胆固醇 (CHO) 、血糖 (GLU) 、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和胆红素 (BIL) 的含量。

1.4.3 尿常规检查

染毒90天后, 每组10只大鼠分别留取6 h尿液, 用尿分析仪测定尿糖、尿胆红素、酮体、红细胞、比重、p H值、尿蛋白、尿胆元、亚硝酸盐和白细胞等指标。

1.4.4 病理检查和脏器系数测定

试验结束时检查各脏器, 记录所见异常变化。取脑、心、肝、脾、肺、肾、睾丸、卵巢、肾上腺等主要脏器称重, 计算脏器系数。每组留取6只大鼠的主要脏器标本, 用10%甲醛固定, 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

各项数据以±s表示,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

染毒56天后, 800mg/ (kg·d) 组动物出现被毛蓬松污秽、精神萎靡、口鼻有少量血性分泌物、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其他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动物体重变化见表1。

2.2 血液细胞学检查

各染毒组大鼠WBC总数及分类、RBC总数、HG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血清学检查

染毒后, 高剂量给药组和中剂量给药组[800和400 mg/ (kg·d) ]大鼠血清中AST、AL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尿常规检查

尿检结果显示, 各染毒组尿蛋白、尿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胆红素、比重、p H值、亚硝酸盐、尿胆元检验结果均未见异常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5 脏器系数及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大体解剖可见, 各染毒组及对照组动物脏器未见明显异常。脏器系数统计结果显示, 各剂量给药组大鼠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BUN—尿素氮;CRE—肌酐。对照组比较, aP<0.05。

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 高剂量给药组[800 mg/ (kg·d) ]动物肝小叶、肝窦、肝板及肝细胞结构正常, 肝组织中见肝细胞点状坏死, 坏死区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明显浊肿, 胞质疏松。中剂量给药组[400 mg/ (kg·d) ]病变相同, 但程度较轻。低剂量给药组[200 mg/ (kg·d) ]动物各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氟铃脲原药是2009年首获农业部批准登记新型农药[3]。我们曾对其进行过一般毒性试验, 结果为低毒农药。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Ames试验均未见致突变作用, 与赵毅波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人类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质时, 通常接触水平低于急性中毒剂量。为得到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毒作用资料, 需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 进一步确定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5]。亚慢性实验中动物的体重变化是反映机体各个器官对毒物反映的最基本指标[6]。血清中AST、ALP活力是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的敏感指标, 其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程度[7]。本次试验800[mg/ (kg·d) ]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长缓慢, 400和800[mg/ (kg·d) ]剂量组动物血清AST、AL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并出现病理组织学改变, 而200[mg/ (kg·d) ]剂量组动物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异常, 上述试验结果提示:氟铃脲原药对大鼠具有肝脏毒性, 经口最大无作用剂量为200[mg/ (kg·d) ]。

参考文献

[1]王同涛, 张兆栋, 张瑞生, 等.2.5%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研制[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6, 27 (6) :36-38.

[2]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S].1996.

[3]杜令文.山东丰田氟铃脲产品获国内首家登记[J].今日农药, 2009 (2) :34.

[4]赵毅波, 许东, 赵士光, 等.氟铃脲致突变性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41 (5) :901-903.

[5]江泉观.基础毒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1:373.

[6]彭开良, 宋明芬, 刘芸, 等.三苯基铋的亚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及致突变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5, 31 (1) :35-38.

亚急性毒性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肺炎组:病例选自2010年12月 -2011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住院的肺炎患者共180例,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肺炎的诊断标准[5]。在此基础上,以血清病毒特异性Ig M阳性,且无其他病原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为诊断病毒性肺炎的标准,共筛选出55例病毒性肺炎患者,留取标本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其中,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0±5.3)岁。对照组: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0±4.7)岁,均为同期住院的胸膜疾病(18例)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2例) 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1.2主要试剂

病毒Ig M抗体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T细胞亚群试剂盒:北京赛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产品。

1.3标本采集

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所制定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测技术规范(草案)进行。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1.4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5种病毒Ig M抗体试剂盒,含合胞病毒(syncytial virus,RS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Flu)、腺病毒(adenovirus,AD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按说明书操作。

1.5BALF中T细胞亚群检测

1.5.1标本制备取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10~15 ml,分装于3或4只小试管中,离心,弃上清;用PBS缓冲液收集管底沉淀细胞于一管中,离心弃上清,重复3次;最后试管内留约20μl细胞悬液,混匀,取5μl细胞悬液推片。(制备好的标本在室温中干燥2 h以上或过夜再进入染色。若标本在4℃或 -20℃保存,要使其恢复至室温再打开包装进行染色。)

1.5.2染色步骤 (染色于湿盒中室温进行)。1固定:甲醇∶丙酮 =1∶1固定90 s,晾干;2滴加一抗工作液,室温60~90 min,PBS淋洗标本,浸泡2次, 每次5 min;3分别滴加羊抗小鼠-生物素标记物、 碱性磷酸酶 - 链霉卵白素工作液。每次10~15μl, 室温30 min,用PBS淋洗标本,并浸泡2次,每次5 min;4显色:取1 ml底物液溶解1 mg坚固红(现用现配)滴加适量液体于标本上,显色10~30 min(在低倍镜观察,待细胞膜上出现明显的红色标记),冲净,晾干;5苏木素复染3~5 min,冲洗;用0.5%氨水返蓝5 s,冲净,晾干。

1.5.3结果观察在高倍镜下计数,计算其中CD3+、 CD4+和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并计算CD4/CD8。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毒感染情况

55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中,单独病毒感染41例 (74.50%),依次为Flu 12例 (21.80%),RSV 9例 (16.40%),PIV 8例(14.50%),ADV 6例(10.90%), CMV 6例(10.90%);混合感染14例(25.50%),依次为Flu+PIV 5例(9.10%),Flu+RSV 3例(5.50%), ADV+PIV 3例 (5.50%),ADV+Flu 2例 (3.60%), PIV+RSV 1例(1.80%)。

2.2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附表。结果显示,病毒性肺炎组BALF中CD3下降,CD4下降,CD4/CD8下降,CD8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的认识深入,呼吸道病毒在人类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影响逐渐为临床研究所关注,本组研究表明,180例肺炎患者中检出病毒性肺炎55例,感染率为30.50%,与文献报道接近[6]。从病毒病原谱来看,成人和儿童似有不同。孙丽霞等[7]曾对2 646份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部脱落细胞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结果显示以腺病毒感染占首位(31.59%),而多数文献显示,成人病毒性肺炎其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8,9,10],其中单独病毒感染占大部分,混合病毒感染为辅。病毒病原谱各地区间也不完全相同,这表明病毒感染具有地区差异性。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病毒、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等亦是病毒性肺炎重要病原[11],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中,T淋巴细胞承担着重要作用。CD4+是辅助性T细胞(TH),它可以优先分化并引发吞噬细胞介导的宿主防御应答,并具有辅助T、B淋巴细胞应答的功能,在对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CD8+是抑制性T细胞(TS),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的抑制性细胞。 当TH细胞的减少和 / 或TS细胞增多,两种细胞比值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减低。CD4+/CD8+可以直接反映宿主T细胞亚群的紊乱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情况[12],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越严重其自身组织损伤就越广泛。目前对病毒性肺炎患者T细胞亚群等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检测标本一般是血液,而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为检测标本的研究少见。由于BALF能直接获取肺内炎症免疫效应细胞,故有 “液性肺活检”之称,是探讨肺局部免疫病理过程的一种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作为肺部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蔡美珠[13]、黄伏生[14]等都曾对病毒学肺炎患者进行了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性肺炎组CD3+和CD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8+则高于对照组,致CD4+/CD8+下降,这与本文病毒性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肺泡灌洗液和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是相同的,而孙德军[15]的报道则提示,肺泡灌洗液的变化更为敏感直接。由于本文并未对两组患者进行外周血的检测,尚不能对此作出结论。

亚急性毒性 篇9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T淋巴细胞亚群,IL-2

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 VMC) 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资料报道, 其心肌病变的原因, 除与病毒感染有关外, 还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1]。近年来, 国内外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从免疫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肯定了其急性期免疫反应的主导地位, 但迁延期免疫反应的研究甚少。本文对30例VMC迁延期患儿进行了T细胞亚群及血清IL-2检测, 并与同期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比, 以了解迁延期患儿机体的免疫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为我社区2012年2月~2012年12月的门诊患儿, 均符合2000年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发布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2], 病情属轻、中型, 病期为迁延期。其中男12例, 女18例, 年龄1.5~14岁, 平均7.4岁;健康组30例为同期的体检健康儿童,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5~14岁, 平均7.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

1.2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8) ,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2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

VMC组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健康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但两组CD8指标无任何变化。见表1。

注:健康组与VMC组△P<0.05, *P>0.05

2.2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比较

VMC组血清IL-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注:健康组与VMC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VMC发病有增高趋势, 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 少数遗留心功能不全, 极少数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现代研究认为, VMC早期是以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为主, 后期是免疫介导心肌细胞损伤。国外的一些动物实验也初步证明免疫反应在VMC的主导地位。

T淋巴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 (CD4) 和杀伤性T细胞 (CD8) 两个主要亚群。CD4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活性, 辅助细胞因子分泌抗体;CD8则有细胞毒和免疫抑制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 当两者数目发生变化时, 细胞免疫调节失衡, 因此, 测定CD4和CD8比值成为方便快捷地初步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急性期病毒直接侵入心肌, 出现CD3、CD4、CD4/CD8比值降低, CD8升高等免疫反应。病毒诱导的免疫反应是暂时的、自限的, 故迁延期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但少数可出现CD3、CD4、CD4/CD8比值上升等自身免疫反应过强的状况。增多的CD4, 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 产生多量抗体, 直接作用于心肌, 致使VMC进入慢性期或迁延期。本研究表明VMC组血清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健康组, 与以上理论研究相符。但两组CD8指标无任何变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 细胞因子对VMC具有双重作用。Th1和Th2是Th细胞的两个主要功能亚群。Th1可促进细胞免疫, Th2可增强体液免疫。VMC存在Th1/Th2平衡失调。IL-2主要由Th1细胞分泌, 故IL-2水平可反映Th1细胞功能, 然而, CD8的激活需要IL-2参与。在VMC急性期, IL-2可诱导T细胞、B细胞分化和NK细胞的增殖, 限制病毒复制, 减轻心肌损伤。但在亚急性期, IL-2增加浸润心脏的T细胞数目, 激活CD8介导的心肌损害。本研究表明, VMC组血清IL-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 与以上理论研究相符。

参考文献

[1]杨秋格, 安肃英, 李会茹.哮喘儿童T细胞亚群的动态观察[J].临床荟萃, 2004, 19 (15) :881.

上一篇:道路下一篇:发展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