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危害(精选3篇)
毒性危害 篇1
摘要:氯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氯气的用途十分广泛, 然而氯气自身的强氧化性以及腐蚀性等特点, 使得氯气在运用过程中极为容易出现毒害事故。因此文章就化工生产中氯气毒性危害进行略述, 并提出了防范氯气中毒的相应措施, 仅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生产,氯气,毒害性,浅谈
氯气作为一种关键性的化工原料, 其也是一种有毒气体, 且具备着较强的氧化能力, 氯气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中。因此在化工生产中, 重点关注氯气的毒害性,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是极为必要的。
1 氯气的毒害性概述
1.1 中毒机理
氯气属于刺激性极为强烈的一种气体, 其主要在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肺泡中产生作用, 进而引起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周围炎等等。如果吸入的氯气数量较多, 还可能出现中毒性肺水肿现象。通常情况下, 人体在吸入氯气之后, 会在粘膜和呼吸道位置和水产生作用, 进而形成次氯酸和氯化氢等。过去通常认为氯气的毒害作用来自于氯化氢和新生态氧。而近期的研究显示, 基于p H7.4和37℃的条件下, 氯气并不能导致新生态氧的产生。因此可以说氯气的毒害作用主要源自于氯化氢和次氯酸。氯化氢能够导致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以及坏死, 而次氯酸则具备着更为显著的生物学活性, 其将直接从细毛膜中穿透, 并对其完整性和通透性产生破坏, 最终导致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和充血等, 严重情况下会引发组织坏死。此外, 次氯酸还能够和半胱酸的疏基产生反应, 进而对某些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最终影响到醛缩酶。再者, 氯气还会刺激呼吸道粘膜内的末梢感受器, 进而导致局部平滑肌痉挛, 加剧通气障碍, 进而导致缺氧。如果吸入的氯气浓度过高, 还可能引发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或者喉头痉挛, 进而导致猝死。
1.2 氯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氯气属于第二类危险化学品, 当人体吸入氯气的浓度为2.5mg/m3的时候, 就可能导致死亡。通常来说, 作业场所以及储存氯气的场所中, 允许氯气含量的最高浓度为1mg/m3。氯气中毒通常表现为剧烈的咳嗽。若吸入的氯气过多, 则会引发肺水肿, 导致缺氧。且若氯气是通过食道进入人体, 则会使人出现恶心、呕吐、胸口疼痛以及腹泻等现象。
1.3 氯气中毒的症状
氯气对于人体的危害通常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类型。急性中毒在临床上又可以分为刺激反应和轻度、中毒、重度中毒等。诸如上呼吸道刺激反应、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咳嗽、严重窒息、中、重度昏迷、猝死等等。而氯气对于人体的慢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睫毛、皮肤等方面的刺激症状以及神经衰弱综合症、氯痤疮和牙齿酸蚀症等等。如果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低浓度的氯气, 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慢性损害。诸如眼粘膜刺激、流眼泪、结膜充血、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烧灼感、肺气肿、肺硬化、神经衰弱、食欲不振、慢性肠胃炎、皮肤烧灼感、痤疮、皮肤皮疹等。因此通常从事氯气工作的人员, 严禁聘用具有明显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及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员。
2 氯气在化工生产中毒性危害的防控措施
氯气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然而氯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不可或缺。因此需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控氯气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第一, 构建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在氯气生产过程中,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依据严格的作业流程进行操作, 同时做好氯气泄漏的防护工作, 从而能够确保工作人员处于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中。第二, 加强氯气生产使用自动化水平。氯气出现泄漏还和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通过改进生产商设备, 完善生产技术, 努力提升氯气生产使用技术的自动化水平, 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氯气的泄漏。第三, 做好氯气泄漏预警机制。对于生产氯气的场所里, 需要做好氯气阀值的监测工作。也就是利用监测器来对氯气进行监测, 同时设置声光警报。一旦氯气的含量超过了允许浓度, 且氯气出现泄漏现象, 能够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这样一来, 人们能够快速撤离生产区域, 避免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第四, 做好生产设备的检测工作。诸如生产设备的质量、管道老化等状况需要定期予以检查。以便于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氯气泄漏事故。同时还应该重点检查设备管道的气密性以及氯气尾气净化处理设备, 最大限度的防治氯气泄漏造成的人员伤亡。第五, 氯气生产的化工企业还应该做好员工的定期体检工作。在新员工入职前, 就做好相应的体检工作, 严禁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进入到氯气生产工作中去。同时在入职之后, 还应该定期对员工的身体进行体检, 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急救室, 一旦出现泄漏事故, 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员工进行救治, 避免因救治的延误而导致员工死亡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 氯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其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生产以及推动国民经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氯气的毒害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为避免氯气对人体产生危害, 需要我们认识到氯气的毒害特性, 并通过加强管理措施、预警机制等防控氯气泄漏所带来的危害, 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从事氯气生产, 最终为我国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氯气原料和氯化产品。
参考文献
[1]贺建雄, 姜宏, 鲁鹏, 段秋桐, 代志祥, 朱利方, 沈阳.氯气吹扫锡槽原理及化学反应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 2014, 11:2981~2986+2991.
[2]周德红, 王六九.氯气泄漏扩散风险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06:76~78+81.
[3]蔡永久.氯气处理工艺改进[J].氯碱工业, 2011, 08:15~19.
毒性危害 篇2
关键词:细胞毒性药物 (CD)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细胞毒性药物 (Cytotoxic drugs, CD) 是指在生物学方面具有危害性影响的一类可有效杀伤免疫细胞并抑制其增殖的药物。多为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这类药物一旦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等方式摄入低剂量就能造成包括生殖、泌尿及肝肾系统的毒害, 具有致癌、致畸、生殖毒性[3]。药物配制不当时, 其悬浮粒或液滴溢出, 经呼吸道或皮肤沾染低剂量下就可以对人体器官产生危害。在传统的配制环境中, 护理人员是高危人群。目前, 建立对细胞毒性药物集中配制机构是有效降低职业危害的方法。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 PIVAS) 是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的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医疗机构。它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 由受过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 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用药的配置, 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服务[4]。我院是肿瘤医院, 细胞毒性药物使用较广泛, 2005年11月成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运行至今, 为有效降低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PIVAS药护人员在调剂和配置过程中, 每天集中接触大量的细胞毒性药物等, 所受的职业危害仍然相对较大。本文结合药物配置中心的具体工作, 依据相关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对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防护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PIVAS建立于2005年11月, 目前配有19名药护人员, 其中药师7名, 护士12名;男4名, 女15名;年龄21~48岁, 平均年龄 (26.3±10.2) 岁。均有较好的医、护、药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 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健康状况良好。药师负责进药、审方、摆药及核对, 护士负责药物配制及核对。中心配备有10万级洁净间、万级配置间和百级生物安全柜。
1.2 方法
依照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1]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2]有关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对细胞毒性药物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
2 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2.1 对层流台的认识不足致违规操作
护士不遵守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操作时阻挡回风口;配置室护士频繁走动、打开传递窗等影响净化环境空气流向、流速及室内空气压力, 使生物安全柜内不能维持相对负压, 有毒药物气雾污染配置环境。
2.2 药物配置过程中的接触与暴露
护士在药物配置打开安瓿时药粉或药液、玻璃碎片飞溅;药瓶溶解前未减压排气, 拔针时药液喷出;意外针头刺伤;容器渗漏或破裂;药物溢出到生物安全柜内或其他配置环境中;护士在连续操作过程中被接触药液的手套污染治疗台、推车、凳及生物安全柜等。
2.3处理废弃物过程中的接触与暴露
药品空安瓿、西林瓶、注射器及使用过的治疗巾、手套等未按照要求严格封闭处理, 接触过细胞毒性药物的抹布重复使用或暴露在室内空气中, 不正确清除溅出或溢出药物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3 防护措施
3.1 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依据药物特性而设计, 考虑到安全柜内垂直风的压力不能大于配置间内空气压力, 防止混有药物气雾的空气流入室内, 安全柜吸风口应保持通畅, 经过过滤处理后空气方能排出室外。因此, 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配置操作前30 min必须启动净化装置包括净化环境及生物安全柜, 操作时各类物品必须严格有序、标准统一地放置于生物安全柜内, 物品占地必须控制最小化, 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必须在规定区域内进行, 任何物体都不能阻挡吸风口, 以保证空气流通一致性, 维持相对负压, 防护玻璃开启不超过18cm, 防止药液溅。操作完毕后对生物安全柜应进行彻底清洁, 先用蒸馏水擦洗, 再用75%乙醇擦拭, 防止药液残留。当生物安全柜内的药物溢出时, 在清除掉溢出药物和清洗完药物溢出的地方后, 应该对整个安全柜的内表面进行另外的清洁, 使用工作手套将任何碎玻璃放入位于安全柜内的防刺容器中, 安全柜的内表面, 包括各种凹槽内都必须用清洁剂彻底清洗, 如果溢出药物污染了高效微粒气体过滤器, 则整个安全柜都要封在塑料袋中, 直到过滤器被更换。
3.2 加强仪器设备监测与维护
每天记录配置室内空气、压力差和温湿度, 每周清洗回风口及初级过滤器材, 保证最佳的换风次数及进口、回风作用, 每年定期由专业人员监测净化环境进风次数、风速大小及空气微粒数、空气压力差等, 并每月用采点法对净化环境的空气进行细菌培养, 根据结果决定高效过滤器更换时间, 确保配置环境的安全。
3.3 严格执行细胞毒性药物安全操作
(1) 配制前准备, 药师接收医嘱信息排药核对后, 在细胞毒性药物标签上贴上区分标记, 配置人员必须穿无纤维防渗透隔离衣、戴口罩、化学防护目镜及戴双层手套 (聚氯乙烯手套外再套一层乳胶手套) 。配制前操作台铺设一块一次性无菌布, 以便吸收溢出的药液。 (2) 规范配置流程, 配置全过程 (包括打开安瓿、摇匀、混合等) 要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不得越过玻璃屏障在安全柜外抽药或加药。打开粉剂安瓿时, 用无菌纱布包裹, 以免药物气雾飞溅。溶解粉剂药物时, 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 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使用大容量注射器抽取药液, 所抽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 防止药液外溢。切割安瓿时应轻弹其颈部, 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 以防割破手套。操作结束后, 应将废弃物置专用封闭袋中, 送到指定处集中处理。
4 结果
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进一步安全管理, 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了细胞毒性药物配制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无1人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职业伤害, 未发生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关的环境污染。
5 讨论
目前, 细胞毒性药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非选择性的对配置者产生伤害, 操作人员自身防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细胞毒性药物对职业人群的危害作用绝大部分是滞后、潜在的具有不确定的近期和远期毒性[5]。我院依规每年定期为接触细胞毒药物药护人员进行体检, 合理安排休假, 护士怀孕和哺乳期可考虑暂时脱离接触药物的环境。
防护知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专科护理人员对于细胞毒性药物知识的掌握。调查显示, 护理人员对细胞毒性药物安全防护认知程度低, 且不了解细胞毒性药物配制的合适环境, 尤其对细胞毒性药物的药理相关性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6], 因此, 进行专职培训, 制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 是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的关键。我院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配置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依照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及《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有关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规范, 进行持续改进, 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管理, 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了细胞毒性药物配制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对药护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蔡卫民, 袁克俭, 主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潘慧, 张渊, 郭彦琨, 等.常用细胞毒性药物的配伍稳定性及使用安全性探讨[J].中国药师, 2011, 14 (10) :1526-1529.
[4]刘艳秋, 陈东海.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管理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 2012, 10 (1) :59-60.
[5]强兰君.配置细胞毒药物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 2010, 24 (2) :528-529.
毒性危害 篇3
1 三聚氰胺的主要污染原因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 也不是食品添加剂, 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 不应该在奶粉里面存在, 奶粉里面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非法行为。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 目前是重要的尿素后加工产品。一般认为, 三聚氰胺不可能通过环境污染的方式进入食品原料中。但是三聚氰胺作为塑料制品生产的添加剂, 可能会由包装材料游离进入食品。有研究报道, 咖啡、果汁、发酵奶、柠檬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分别为0.45、0.72、1.42、2.2 mg/kg[1]。另外, 研究表明莴苣、芹菜、番茄、土豆、蘑菇等农产品中, 也发现有残留的三聚氰胺, 且蘑菇中残留量甚至高达17 mg/kg[2]。现在, 检测蛋白质的方法都是通过检测里面的氮来推算蛋白质, 但是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 三聚氰胺也常被不法分子用作食品添加剂, 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 因此三聚氰胺也被称为“蛋白精”。通用的蛋白质常规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定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其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0%, 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约66%。因此, 添加三聚氰胺会提高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 从而使劣质食品通过食品检验机构的检测。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无味, 且易于低成本收购, 成了一种“绝佳”的蛋白质替代原料, 因此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从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 向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里含氮, 检测时表现出蛋白质含量增高。因此, 加入三聚氰胺是为了掩盖食品原料质量方面的缺陷, 是非法掺假, 三聚氰胺起到了掺假的作用。牛奶生产厂家应该严格控制其牛奶来源[3], 以保证牛奶的安全性。
2 三聚氰胺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2.1 急性毒性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筛选资料数据集 (SIDS) [4]中关于三聚氰胺的数据显示, F334大鼠的口服半数致死量 (LD50) 为3161 mg/kg, B6C3F1小鼠的口服LD50为3296 mg/kg, 为轻微毒性, 此外, 三聚氰胺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 无致敏性。但由于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可能分解产生氰化物, 毒性较强, 故三聚氰胺及其制品应避免高温。林祥梅等[5]的研究表明, 大鼠的经口给三聚氰胺, LD50为3161 mg/kg, 将三聚氰胺磨成粉后溶于水, 灌胃昆明小鼠。20 000 mg/kg最高剂量组给药后9 h, 小鼠开始出现不安, 呼吸急促, 随后在几十分钟内死亡。其他剂量组 (5000~17 500 mg/kg) 小鼠仅见精神不振, 反应迟钝, 闭眼伏卧, 不食等症状, 随后在24~48 h出现个别死亡。灌胃死亡的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 部分小鼠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 其他脏器未见有明显的变化。Neerman等[6]给小鼠腹腔注射浓度为2.5、10、40和160 mg/kg三聚氰胺, 观察其急性毒性反应。注射高浓度 (160 mg/kg) 的三聚氰胺后, 在6~12 h小鼠死亡率100%。给予40 mg/kg三聚氰胺的小鼠肝药酶的活力几乎翻倍, 表明注射给药有肝毒性。
2.2 亚慢性毒性作用
研究显示, 吸入三聚氰胺80~100 mg/m3, 2次/d, 6次/周, 连续4个月以上, 大鼠出现体重增加迟滞, 中枢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紊乱, 肺内炎性改变等, 长时间反复接触可对肾脏造成损伤, 对眼及皮肤无刺激作用。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3周, 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水平 (NOAEL) 为63 mg/ (kg·d) ;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28 d NOAEL为240 mg/ (kg·d) ;大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4 d NOAEL为417 mg/ (kg·d) ;小鼠喂饲加入三聚氰胺的饲料13周NOAEL为1600 mg/ (kg·d) [7]。林祥梅等[5]发现, 在猫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喂养23 d后, 血清尿素氮 (BUN) 和肌酐 (CRE) 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并且肾小管中出现了晶体, 并由此推断三聚氰胺长期饲喂可能引起肾衰竭。
2.3 慢性毒性作用
在2007年的宠物食品中毒事件中, 中毒宠物均出现尿毒症症状, 并有食欲减退、呕吐、昏睡、多尿症、氮质血症以及高磷 (酸盐) 血症等多种症状。但中毒宠物的肝血清酶 (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 浓度均正常。对死亡宠物解剖发现, 肾近曲小管大多未受影响, 但远曲小管均出现损伤并在远曲小管或者集合管出现呈条纹状的特异性结晶, 在中毒宠物的肾组织中均发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8]。Okumura等[9]给F 344雄性大鼠喂不同浓度三聚氰胺饲料36周, 结果显示:给予1%、3%三聚氰胺组中膀胱癌的发生率为分别为5% (1/20) 和79% (15/19) ;膀胱乳突状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 (1/20) 和63% (12/19) ;结石发生率分别为70% (14/20) 和100% (19/19) 。饲喂质量浓度为3%的三聚氰胺导致F 344大鼠膀胱结石, 并诱发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以上显示, 三聚氰胺可能诱发F 344大鼠膀胱癌, 而这很可能是继发于结石而产生, 膀胱结石和膀胱癌与剂量正相关。林祥梅等[5]按照美方提供的饲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添加, 连续喂养猫30 d后, 生化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超过正常。组织切片可见肾脏中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管腔出现晶体。Brown等[8]对16只三聚氰胺中毒的动物进行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诊断均可确诊为尿毒症。在这16只动物中均出现远曲小管损害, 同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出现条纹状的特异性晶体, 近曲小管大多未受影响。部分发生慢性病变的动物中可观察到以间质纤维化和炎症为特征的组织学变化, 肾组织中均出现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
2.4 致癌作用
动物长期摄入三聚氰胺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 膀胱、肾部出现结石, 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Okumura等[9]的研究表明, 喂饲含3%三聚氰胺饲料能导致F 344鼠的膀胱结石, 进一步诱发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 且这2个疾病发病率高度相关。他们认为三聚氰胺诱发膀胱癌和泌尿道增生性疾病是由于结石的形成。Ogasawara等[10]给F 344/DuCrj鼠饲喂含1%三聚氰胺36周, 发现膀胱过渡型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分别为21%和42%, 饲喂含3%三聚氰胺组的发病率分别为90%和55%。给药后可引起结石的生成, 结石主要成分为含量1 ∶1的三聚氰胺和尿酸;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泌尿道增生性病变应归因于结石的刺激, 而不是三聚氰胺和膀胱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对三聚氰胺致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认为三聚氰胺只有在膀胱结石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诱发雄性大鼠膀胱肿瘤, 而对雌性大鼠和雌雄小鼠均未见这种作用, 故将其列入三类致癌物, 即对动物可能有致癌作用, 但没有证据表明对人类致癌[11]。
2.5 其他毒性作用
三聚氰胺除了具有以上的毒性外, 其还具有一定的生殖发育毒性。在大鼠实验中得出的最敏感经口摄入生殖发育毒性的NOAEL为400 mg/ (kg·d) (雌鼠) , 1060 mg/ (kg·d) (雄鼠) [12]。三聚氰胺具有利尿作用, 靶器官为泌尿系统, 可导致膀胱结石、膀胱上皮细胞增生和肾小管内的钙盐沉积等。雄性大鼠比雌性大鼠敏感, 大鼠比小鼠敏感。三聚氰胺对动物造成的影响为体重降低、食物利用率降低、膀胱结石、膀胱上皮增生以及寿命下降, 而且通常是在高剂量条件下, 并未见有肾衰或与肾衰有关的临床症状的表现。
3 三聚氰胺在体内代谢过程
三聚氰胺属于小分子非极性物质, 在人体消化道多可经自由扩散被吸收, 推测这也是三聚氰胺可能的吸收途径, 但至今未有详细研究[13]。三聚氰胺在动物体内代谢属于不活泼代谢或惰性代谢, 即在机体内不会发生任何类型的代谢变化, 三聚氰胺迅速的以原型或同系物形式经肾脏排泄。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 发生取代反应 (水解) , 生成三聚氰酸, 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 造成结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食品安全高官吏蒂芬·桑德洛夫表示, 研究发现, 在食品中只有同时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这2种化学成分时才对婴儿健康构成威胁。这看来虽然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肾结石, 但是三聚氰胺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会有部分水解成为三聚氰酸, 因此只要含有了三聚氰胺就相当于含有了三聚氰酸, 其危害的本身仍源于三聚氰胺。
Baynes等[14]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按6.13 mg/kg的剂量一次性给予5头断奶仔猪三聚氰胺化合物, 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血浆消除半衰期为4.04 h, 体清除率为0.11 L/ (h·kg) , 表观分布容积为0.61 L/kg, 结果提示三聚氰胺很容易经肾脏进行排泄, 不可能出现明显的组织结合现象。小鼠实验显示, 24 h内90%三聚氰胺会以原型经肾脏排出[15]。Mast等[16]通过经口给药方式一次性给予成年雄性Fisher 344大鼠0.38 mg 14 C标记的三聚氰胺, 试验发现在给药后前24 h内, 给药剂量的90%通过尿液进行排泄;肾脏和膀胱中的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的含量, 膀胱中含量最高;血浆和尿液中的消除半衰期为分别2.7 h和3.0 h。鸡摄入污染的饲料后所产的蛋中能检查出三聚氰胺, 提示其排泄途径的复杂性。
4 三聚氰胺对人体健康危害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 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 不易燃, 耐水、耐热、耐老化、耐电弧、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 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其在动物体内代谢很快且不会存留, 主要影响泌尿系统。
三鹿集团等奶制品生产企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 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 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患, 多名婴幼儿死亡。其中, 肾结石婴儿中, 男性多于女性。这些都与动物实验中的现象相似。由于婴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 有些器官还不健全, 所以对三聚氰胺相对敏感。如果以三聚氰胺含量较高的奶粉为主要食物来源, 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泥沙样结晶, 而且婴幼儿输尿管狭窄, 容易被泥沙样结晶阻塞尿路, 引发一系列症状。而成人对三聚氰胺的耐受量相对较高, 又不以奶粉为主要食物来源, 所以, 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对成人健康的危害较小。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规定, 三聚氰胺可以作为粘合剂的成分, 在食品的包装、运输等环节使用, 此时人体的接触剂量小于15μg/kg食物。此外, FDA允许三聚氰酸作为非蛋白氮添加剂, 添加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缩二脲中 (最高可含30%) 。由于三聚氰胺含氮量达66%左右, 故被恶意添加到牛奶中, 冒充蛋白质。根据大量的动物实验数据显示, 三聚氰胺主要的毒性是造成膀胱炎症、上皮增生、结石等, 并可能通过结石刺激膀胱上皮产生肿瘤, 同时摄入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的原因。
由于美国出现了宠物猫在食用某些宠物食品后出现死亡, 和国内三鹿奶粉致婴儿肾结石甚至死亡的事件, 因此对试验动物和死亡肾脏中出现的结晶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摘要: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 白色晶体, 无明显异味, 禁止添加到食品中。2007年美国发生多起宠物饲料污染三聚氰胺而致猫狗中毒死亡事件, 中国发生婴幼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而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三聚氰胺的急性毒性轻微, 用三聚氰胺长期喂养动物的慢性毒性试验显示三聚氰胺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肾脏损害, 并引起膀胱肿瘤和输尿管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