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毒性

2024-05-13

心肌毒性(精选11篇)

心肌毒性 篇1

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类似心肌梗死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查阅文献搜集心电图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样改变及心肌酶升高的20例病毒性心肌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相似, 临床易造成误诊。结论: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情况十分重要, 冠脉造影对两者鉴别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心电图,心肌梗死

病毒性心肌炎近年来发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失去最佳治疗时期, 更重要的是容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 , 由于两者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痛苦, 因此, 及时正确的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将查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结合笔者的临床治疗体会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2004~2008年相关文献、选择典型病例20例, 其中, 男14例, 女6例;年龄16~65岁, 均排除了其他特异性原因的心肌炎。临床表现:胸闷18例, 胸痛16例, 心悸、气促13例, 黑矇、晕厥8例, 恶心、呕吐、上腹痛9例。心脏骤停4例。主要体征:发热15例, 低血压12例, 颈静脉怒张10例, 心音低钝23例, 肝大9例。心电图表现:表现为异常Q波16例, 和 (或) 单向曲线S-T段抬高18例, ST段抬高的振幅最高达10 m V。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15例, 阵发性或非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8例, 阵发性或非阵发性室速10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 室颤、心跳骤停6例。实验室检查:20例白细胞和血清心肌酶检查均增高, 血磷酸肌酶增高5倍以上者16例, 最高达12倍。其中12例血磷酸肌酶持续增高的时间达5~7 d及以上。乳酸脱氢酶最高达正常的13倍。肌钙蛋白异常20例, 最高达正常的12倍。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有14例患者心脏向两侧扩大, 10例有少量心包积液。

1.2 方法

除抗病毒、营养心肌和对症、支持治疗外, 均短期应用了大剂量的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20~30 mg/d或氢化泼尼松冲击2~3 d后改为强的松口服) , 治疗中强调使用ACEI类药物。部分病例给予黄芪、参麦、生脉等中药治疗。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控制恶性心律失常。Ⅱ度Ⅱ型及Ⅲ房室传导阻滞12例及时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恢复窦性心律后撤除。

1.3 结果

本组死亡8例, 好转4例, 痊愈8例。其中6例死于严重休克和泵衰竭, 2例死于室速、室颤致心跳骤停。

2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病原是柯萨奇B族2~5型和A族9型病毒引起, 急性重症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中病情凶猛的一型, 此型在病毒感染后1~2周出现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 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体征, 甚至出现心原性休克, 可在数日内死于泵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1]。实验室检查CK-MB、TN1检测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心电图表现为易消失的病理Q波和多变的ST段抬高[2], 呈现类似心肌梗死样的心电图改变, 在短时间内使心肌酶升高, 并可导致泵衰竭。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少见, 极易误诊而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 应全面详细动态分析患者病情, 应动态分析患者心电图演变情况, 如有疑问, 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其结果正常, 则临床确诊为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宜及时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抑制免疫反应, 减轻免疫损伤和稳定心肌溶酶体膜, 减轻心肌炎性水肿和坏死, 可以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同时有效防治各种严重并发症也是救治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临床上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患者的预后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师, 对于临床上某种症状不能用已作出的诊断来解释时, 对其疑点问题不能轻易放弃, 而应多思考, 拓宽诊断思路, 寻找合理答案。其次, 对于疑难病例或短时间内无法明确诊断的病例一定请教更加有专科经验的医师, 或把观察指标尽量完善, 尤其要跟踪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能会在短期观察中出现变化, 提示诊断依据。

总之, 作为临床医师, 如果遇到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病情允许情况下延长观察时间, 争取更多依据明确诊断, 为患者减轻精神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许原, 王立群, 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暴发性心肌炎[J].心电学杂志, 2002, 21 (3) :133-135.

[2]李富丽, 周宇延, 穆海玉.急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51 (9) :1341.

[3]陈瑞雎, 王卫国, 杨春万.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17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Z2) :10.

[4]马文英, 顾复生, 沈潞华, 等.急性重症病毒心肌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31-31.

[5]张超群, 安丰双, 郝湛军, 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J].心电学杂志, 2004, 23 (3) :140-142.

心肌毒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月~20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医护确认书,均与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拟定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相符合[2]。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6±1.3)岁;病程3~11天,平均病程(5.2±0.7)天;心肌缺血18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8±1.4)岁;病程4~11天,平均病程(5.3±0.8)天;心肌缺血17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9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方法,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密切监测各项体征,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观察组患儿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环境准备

为了保证患儿治疗期间能够享受优质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需控制病房温湿度,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并保持病房空气的.流动,勤洗并更换被褥、床单,张贴童趣海报和图案等,使患儿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提升患儿的配合度。

1.2.2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需对患儿及家属采取必要的健康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讲解注意的基本事项,得到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并有效控制护患纠纷的发生。

1.2.3 心理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会出现会消极情绪,护理人员需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与其沟通并耐心解答疑惑,以和蔼、亲切的态度照顾患儿,使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告知患儿家属让患儿注意保暖,有效避免由感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出院后,应注意个人卫生并注重饮食,按医嘱服药并定期来院复查,促进患儿的恢复。

1.3 判定标准

评估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生活质量评分以“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运动功能”四个维度为依据,每个维度2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患儿对护理的满意度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心电图恢复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以及全身乏力等。若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还可引发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重症。为了患儿的身心健康,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警惕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篇3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多发于1~5岁的婴幼儿,新生儿中也不乏见到,尤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

引起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很多,迄今已知至少有20余种。这些病毒,平时存在于人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当机体由于某种原因,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便乘机肆虐起来。特别是当儿童的身体遭受细菌感染、营养不良或受高热、寒冷刺激时,病毒便在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起来。当病毒随血流直接侵犯心肌或使心肌产生过敏反应时,便可导致心肌损害。

患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孩子,其临床表现常常是发热、乏力、咽痛、腹泻。与此同时或稍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检查时可能发现心跳变快或变慢、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及心音低、心脏有杂音等。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因心跳极快或极慢而引起昏蹶、心力衰竭或休克。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多由于胎内或生后2周内感染所致,表现为拒奶、发热、精神萎糜,渐渐出现面色发灰、通身青紫,偶有惊厥,病死率极高。其病程短可数日,长则数月。轻重差别很大,轻者不被注意,发现很少,常常经过数周后自愈,也不留下任何不适。而严重者急性期不断发展,且因心律失常而猝死。预后的好坏与病毒感染的类型、心肌病变的程度及治疗时间的早晚等因素有关。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措施:。

(1)急性期内要绝对卧床,以减轻儿童心脏的负担。休息时间一般不能少于3个月,有心脏扩大的患儿,卧床时间应延长到半年至一年。急性期过后,可酌情增大活动量。

(2)积极治疗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原来疾病,如流感、肠道感染等。

(3)注意膳食营养,尤其应当注意多吃些富含钾的食物,以维持正常的心跳规律。富含钾的食物有豆类、马铃薯、萝卜、花生、蘑菇、海带、紫菜、海米、干贝、肉松、酱牛肉等。此外还可让患儿适当饮些咖啡与茶水。

(4)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一般常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B,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等有助于心肌代谢,可以应用。

(5)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毫克,症状好转后1~2周开始减量,总疗程为4~6周。

(6)有心力衰竭时,为控制心衰可应用洋地黄,但剂量宜小。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篇4

1 抗病毒制剂

目前研究认为[4], VMC患者体内病毒可持续存在。因此,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急性期心肌炎关键[5]。

1.1利巴韦林

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似物,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6], 早期应用利巴韦林能有效阻止小鼠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总T细胞减少, 抑制病毒复制, 减少心肌损害, 降低VMC病死率。

1.2干扰素

是目前治疗VMC常用抗病毒药物, 能有效抑制心脏中病毒复制, 减轻心肌炎性反应和损害。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可调节免疫活性细胞, 增强T、B淋巴细胞功能和NK细胞杀伤活性, 可通过提高MHCⅠ分子表达而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识别和杀伤能力增强。据报道[7], 利巴韦林和干扰素小剂量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能显著抑制心脏中病毒复制, 降低感染小鼠病死率, 减少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WIN54854

WIN54854属于新型抗病毒药物, 具有阻止病毒穿入细胞和脱衣壳的作用。Fohlman等[8]实验研究表明, 应用WIN54854可显著提高早期心肌炎小鼠的生存率, 但感染病毒的晚期应用疗效甚微。

2 免疫抑制剂

目前关于VMC的免疫抑制治疗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 VMC急性期病毒感染性损伤较重, 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加重病情, 然而在慢性期机体自身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强烈, 此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有效保护心肌, 从而起到治疗VMC的效果。

2.1肾上腺皮质激素

研究表明[5], 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VMC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降低心肌扩张程度, 尤其在VMC伴发房室传导阻滞、心

脑综合征、难治性心力衰竭或自身免疫反应时尤为有效。李格丽等[9]有关15例重症VMC患儿的救治报道表明, 积极抗休克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 给予地塞米松0.5~1mg/kg, 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马沛然等[10]报道,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显著减低VMC患儿体内抗心磷脂抗体Ig G。总之,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VMC中的应用关键是要选择适应证。

2.2 FTY720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药物, 具有抵抗感染病原体的作用。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发现, FTY720能显著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 从而阻止其浸润入靶组织;同时发现它不制剂T细胞增生反应和淋巴细胞产生IL-2[11]。大剂量应用时, 并未发现病毒复制和机会菌感染现象。Miyamoto应用FTY720治疗VMC心肌炎小鼠发现, 其能延长小鼠存活期, 减轻心肌损害, 改善心功能[12]。

2.3普乐克复 (FK-506)

属于新型免疫抑制剂, 活体实验表明, 其能完全抑制CVB3小鼠的T、B淋巴细胞功能, 减少血清中抗体滴度, 显著减少心肌细胞浸润。

最新研究报道[13], 对于小儿急性重症VMC, 采用强化免疫抑制剂治疗 (注射用鼠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甲泼尼松、免疫球蛋白、环磷酰胺) 可显著抑制其免疫反应, 改善患儿心功能。

3 免疫调节剂

3.1 免疫球蛋白

马战英[14]动物实验表明,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通过抗病毒和抗炎性作用来有效抑制CVB3小鼠心肌炎性反应, 减轻其心肌病理改变, 提高生存率。Kishimoto等[15]通过给予感染病毒的C3H/He小鼠免疫球蛋白1g/ (kg·d) , 治疗2周后发现, 治疗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不仅在VMC急性期, 在其慢性期也可通过抑制淋巴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 从而抑制心肌坏死。研究表明[16], 免疫球蛋白可改善由心肌炎转变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心功能, 使其心功能由NYHAⅡ/Ⅳ改善为Ⅰ/Ⅱ。

3.2 细胞因子

据报道, 早期应用IL-2能显著减轻VMC动物心肌损害, 改善预后, 降低其病死率。Nakano研究发现[17], 给4周龄DBA/2小鼠接种心肌炎病毒后, 注射携带有病毒IL-10或IL-1受体拮抗剂表达的质粒,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心肌细胞浸润明显改善, 显著提高了患鼠存活率。

4 α1、β-肾上腺素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

Kearney研究证实[16], 应用多沙唑嗪或哌唑嗪、卡替洛尔、卡托普利、维拉帕米治疗VMC有效, 能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因卡托普利含有特别的分子结构, 对控制VMC患儿期前收缩及轻型VMC有显著疗效[18];它能明显减轻患儿心脏后负荷, 扩张冠状动脉, 减少氧自由基, 减轻纤维蛋白沉积作用, 阻止肌球蛋白从α构型向β构型转变, 从而保持连接蛋白结构, 防止扩张型心肌病发生[19]。氨氯地平作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可显著减轻VMC心肌损害, 延长其存活期, 但对VMC小鼠心肌内病毒复制没有显著作用, 这些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或抑制体内NO的产生而减轻炎性反应起作用[20]。

5 其他药物

5.1 L-精氨酸

属于诱导型NO合成酶抑制剂。由于VMC心脏中含有诱导性NO合成酶, 而NO又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所以其在VMC患儿体内既可起细胞毒作用, 又可起保护细胞作用。Mikami等[21]研究发现, 小剂量L-精氨酸能显著减轻心肌坏死, 抑制炎性细胞浸润, 降低VMC小鼠病死率。

5.2 低分子肝素

最新研究发现[22], 肝素可通过抑制心肌中胶原纤维沉积, 减轻心肌炎性反应, 从而起到治疗VMC的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VMC) 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 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 VMC是儿科常见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但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结论 本文就VMC治疗的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春季感冒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篇5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于青少年。轻者无自觉症状,仅有心电图变化;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该病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等,继而出现心脏受累表現,如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隐痛等,重症者可有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甚至晕厥等表现。有以上症状的,切莫大意,以免延误病情,应及时就诊,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明确诊断,注意休息,以防劳累加剧病情。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急性期要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经过卧床休息和规范及时治疗多可获得痊愈,少部分治疗不及时的患者会遗留后遗症,如各种早搏可导致心悸而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心脏扩大形成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常需行心脏移植以延长生命。心肌炎治愈后需要休息3-6个月,期间只能从事日常轻微体力活动。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首先要预防感冒,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高发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出现感冒症状要注意休息、保暖、多饮水,避免过度疲劳,如出现心率增快、胸闷、气促等症状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

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2011年1月~2013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6例, 女23例, 年龄3~54岁, 平均年龄33.7岁, 临床表现出胸痛、心悸、前区不适等症状, 经检查发现, 常规心电图ST-T发生变化, 所有幼儿患者均满足病毒性心肌炎标准诊断指标。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年龄段分布较广, 所有患者心态会随着病情情况、年龄、时期、文化背景出现较大差异。由于研究对象存在儿童与青少年, 而且学生数量较多, 为了避免学生因为学习产生焦躁心理或脱离集体产生孤独感, 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护理过程需要明确阐述病情演变过程与后期结果, 并且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恢复体力的时间范围, 避免患者过于焦急。向患者普及积极治疗的作用, 摆正患者对工作、学习、治疗的心态, 安排亲友探视, 调整患者心态, 更加积极乐观的进行治疗。

1.2.2 饮食护理

确保患者的营养摄入值, 选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便于消化的食物, 在出现并发心力衰竭时需要控制钠盐摄入量[2,3,4]。少食多餐, 进食在八分饱即可, 避免过度的食物消化带给心脏压力。加大纤维素食物摄取量, 多食用水果、绿色蔬菜, 防止便秘问题带来的心脏负荷。发热后需要加大饮水量, 加速新陈代谢, 在发生并发心力衰竭时需要控制饮水量。禁止吸烟喝酒。

1.2.3 运动护理

患者应尽量避免左侧卧躺, 病毒性心肌炎心率高于正常心率, 如患者左侧卧躺就会使心脏搏动加重, 使患者心悸现象加重。急性期需休息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脉搏下降至95次/min以下, 心电图检查并无心肌损伤, 在病情平稳后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多睡眠与休息, 避免体力过渡消耗, 刺激心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率 (%) 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69例患者完成治疗后, 将检查结果与护理前对比。69例患者在护理前存在不同临床症状, 在治疗护理结束后降至9例, 56例心脏彩超变化降至3例, 63例心电图变化降至4例, 67例肌酸激酶升高降至5例,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由亲心肌病毒感染引发, 目前国际上并未出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大多数医院均采用综合性治疗护理措施。其中包括预防病毒入侵, 减少肠道与呼吸道的感染。易感冒体质应避免过度劳累, 选择高营养食物, 采取适合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减少外出活动时间。注意休息, 多吃蔬菜水果, 加强饮食护理,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许多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表现较轻, 自觉症状弱, 往往会因为忽视病情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 患者一旦出现胸闷、气短、前区不适等症状, 必须及时进行检查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是长期疾病, 必须坚持治疗, 患者在病情好转后, 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与治疗, 并且与医生交谈具体病情。采用中西药提高患者免疫力, 清除已经被感染的心肌细胞, 使病毒不会扩散, 也可以使正常心肌细胞维持健康。总之, 在进行常规治疗时, 通过合理、科学的综合护理, 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减少病毒性心肌炎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亲心肌病毒直接侵犯心肌, 导致内小血管出现损伤, 而患者自身免疫机制在清除病毒时, 会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损害, 导致心脏出现舒缩功能障碍。长时间病变会导致房室结、传导系统、束支、窦房结发生病变, 最终诱发多种心律失常问题。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发病几率较大,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认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袭心肌导致, 其中包括埃可、柯萨奇、脊髓灰质炎、流感病毒等多种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局限性、弥漫性、慢性、急性病变, 属于感染性疾病。此外, 本病与硒元素缺乏与HLA抗原异常表达有一定关联[6]。病毒性心肌炎必须尽早检查与治疗, 通过多种预防手段可以快速治愈, 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质量方法, 根据不同的个体反应差异, 部分患者可能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如果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发生变化, 需要采取适合的解决措施进行治疗。本文采用常规治疗法搭配科学的护理, 69例患者在护理前均有临床症状, 治疗护理后9例, 心脏彩超护理前共有56例异常, 治疗护理后3例, 心电图护理前共有63例异常, 治疗护理后4例, 肌酸激酶升高护理前共有67例, 治疗护理后5例, 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摘要:目的 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办法, 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方法 6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 对比护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69例患者在治疗前均出现不同临床症状, 经过治疗与护理后仅存9例, 心脏彩超56例存在3例异常现象, 心电图63例存在4例异常, 肌酸激酶升高67例存在5例异常,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住院观察、出院指导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护理, 消除患者的不安与恐惧心理, 使患者与医院沟通更加顺畅, 患者可以在最佳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有效提高临床效果。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彩超,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梁湘会, 李海英, 王忠.黄芪及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4例疗效分析.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11, 6 (11) :82-83.

[2]陈桂钦.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2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2 (9) :816-817.

[3]郑宁, 初文霞.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职业与健康, 2010, 21 (10) :1656-1657.

[4]陈志军, 杨文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氧自由基改变和红细胞c Rl分子表达.山西医药杂志, 2012, 35 (7) :626-628.

[5]陈怀生, 温隽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同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28 (6) :510-512.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篇7

1 VMC发病机制分析

临床对VMC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尚不明确, VMC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与心肌细胞受急性期病毒的直接损伤或继发的免疫反应相关[2,3,4,5]。 (1) 急性期病毒的作用:肠道病毒 (EVs) 受体的作用与有关病毒的直接损伤机制存在一定关联, 病毒感染进而损伤心肌的过程中, EVs与心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为关键环节[6,7,8,9]。 研究表明, EVs受体复合体在心肌细胞膜表面为衰变加速因子与柯萨奇-腺病毒受体的复合体。心肌细胞膜表面CAR-DAF复合体与肠道病毒粒子结合, 其构象在受体介导下发生改变, 病毒RNA向胞浆释放, 对心肌细胞造成损害[10,11,12,13]。 (2) 免疫损伤作用:自身免疫在病毒感染后促发为VMC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适当对免疫系统激活可将病毒清除, 但若激活过度易引起慢性炎症, 继而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2 VMC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依据为, 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1~3w内出现心脏表现, 有胸闷、头昏、心悸症状, 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纤维、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ST-T改变等[14,15,16]。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室壁活动异常, 血清肌钙蛋白T、CK-MB或I明显升高, 急性期在心肌、心内膜、心包中有病毒检出。

3 VMC的治疗

目前VMC治疗尚缺乏特异且有效的手术, 主要综合治疗, 即注意营养和休息, 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心律失常患者需加强随访观察,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临床症状在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或潜在危及生命时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17]。抗病毒或免疫治疗, 主要在疾病早期应用, 以对病毒复制起到抑制作用, 干扰素可对病毒的繁殖进行有效抑制, 有关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的药物现在还存有争议[18]。同时可行抗氧化、改善心肌代谢治疗, 包括维生素C、辅酶Q10、维生素E等, 除对自由基进行有效清除外, 临床无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也可获得理想效果。可促进患者左室舒张早期功能恢复, 另外,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 同时也是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和慢性心肌炎的研究方向。

4 小结

病毒性心肌炎需依据临床特点, 针对不同时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 (VMC) 较常见, 好发于青壮年, 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急、慢性炎症, 也是儿童及健康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病毒性心肌炎需依据临床特点, 针对不同时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从气虚血瘀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篇8

1 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机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病毒性心肌炎定名为“心痹”, 即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 阻痹经气,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久之损伤心气脉络, 心脉运行失畅, 临床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1]。目前多认为VMC的发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毒邪, 或风寒、风湿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 继则由表入里, 留滞不去, 内舍于心, 阻痹心脉而发为本病。其发病的根本在于正气亏虚, 导致其迁延难愈的关键病理因素是血瘀内停, 具体阐释如下。

1.1 正气亏虚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根本前提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凡惊悸者, 由体虚心气不足, 心之府为风邪所乘, 或恐惧忧迫, 今心气虚, 易受风邪, 风邪搏于心, 则惊不自安。”其描述的“惊悸”是VMC常见的临床表现, 其认为VMC的发病虽然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 但其关键在人体正气是否充沛[2]。心主血脉, 为君主之官, 心气不足, 则推动乏力, 血流运行不畅则停为瘀血, 而出现心悸、胸闷、憋气、舌有瘀斑、脉涩结代等血瘀证的表现。VMC病位在心, 与脾脏关系密切相关。心主血脉,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脾两脏在生理上联系密切, 病理上亦相互影响。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素体虚弱者, 忧思劳累而伤脾, 脾虚气弱, 气血生化乏源, 加之邪毒侵犯, 正气无力趋邪外出, 邪毒留恋, 耗伤气阴, 心脉失养而发为病毒性心肌炎。

1.2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贯穿于本病整个病程中。温热毒邪或风寒、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酿成热毒, 热毒之邪既伤心体又伤心用, 使心气不足, 血运无力, 血流不畅停为瘀血。瘀血既成, 阻滞脉络, 气血壅滞加剧, 病情加重, 即所谓虚可致瘀, 瘀可夹虚, 所以瘀血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但以中后期较为显著。血瘀不仅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同时也是致病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因此在治疗上, 应以益气活血法为基本治则, 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证加减。

2 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大法

2.1 立论依据

“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针对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是中医调和气血的主要治疗法则。益气活血法的立法源于《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定其血气, 各守其乡, 血实者宜决之, 气虚者宜掣引之。”张仲景在继承《内经》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并首创瘀血之先见, 其认为祛瘀必寓于温通之中, 因血遇温则行, 又赖气的推动。王清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得出了“治病之要诀, 在明白气血”的重要结论。基于病毒性心肌炎以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的病理特点, 即因气虚而发病, 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 虚与瘀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 不可分割。“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基于气血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 单用益气则瘀不散, 只用活血则气不充, 惟有益气活血并用, 才能气助血行, 瘀去而脉利。

2.2 临床运用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的病理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变性或坏死, 可以认为是机体局部瘀血所致。而慢性期心肌结构异常, 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间质过度增生, 形成心肌纤维化, 成为顽固性心律失常及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时期, 此组织结构的异常也可以看成是血瘀证之微观辨证指标[3]。鉴于血瘀是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的关键病理因素, 气虚为VMC发病与发展的内在前提, 因此,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VMC是其必然选择, 临床诸多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效果。夏里丰等[4]运用自拟益气活血汤 (黄芪、沙参、党参、丹参、红花、金银花、连翘、甘草) 治疗, 并以西医病毒唑治疗组为对照, 其结果显示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 (88.64%) 明显高于对照组 (65.91%) , 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 (81.82%) 明显高于对照组 (56.82%) 。孙九凤[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益气活血方 (麦冬、柴胡、牡蛎、双花、瓜蒌、太子参、桂枝、丹参、黄芪、龙骨、当归、川芎、炙甘草、五味子、白芍、茯苓)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总有效率为84.4%, 并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证过程中,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选择药物, 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黄芪是补气佳品, 研究表明黄芪皂苷能够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 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既能促进抗体产生, 又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6]。此外, 具有活血功效的三七, 其有效成份三七总黄酮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中病毒的复制, 降低病毒润度, 减轻炎性细胞浸润[7]。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 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改善心脏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心肌炎康复。

3 结语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尚缺乏研究。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核心病机, 且贯穿于其全过程。祖国医学从整体观角度出发, 辨证论治, 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为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吴美芳, 张军平, 吕仕超.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 2012, 3 (5) :437-439.

[2]张俊婷, 张世亮.浅析病毒性心肌炎之病因病机[J].河南中医, 2015 (3) :523-524.

[3]王振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证治规律初探[J].四川中医, 2003, 21 (12) :8-9.

[4]夏里丰, 吴国红, 胡霞.自拟益气活血汤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10) :2543-2545.

[5]孙九凤.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1) :69-70.

[6]项杰, 王育斌, 徐涛, 等.黄芪多糖在宿主抵抗李斯特菌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 (6) :741-743.

过度疲乏,提防病毒性心肌炎袭击 篇9

心肌炎的前期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感染致全身多系统受累,其中以侵犯心脏尤为突出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肌炎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多数与消化道、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乏力、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经适当治疗可得以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心肌炎,最终发展为非特异性扩张型心肌病。本病可见于各年龄组,正常成人可能发病率为5%,儿童更高,是儿童和健康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上,病毒性心肌炎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轻型病毒性心肌炎,病人也没什么症状,但有出现房性早搏,或者出现轻度的肌肝蛋白升高,不过不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即可治愈。二是亚临床病毒性心肌炎,主要出现早搏心慌等。三是隐匿型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被病毒感染了很多年,但病人自己一直不知道,以致变成扩张性心肌病。

此外还有重症爆发型病毒性心肌炎,病情一来就很凶猛,病人会感到胸闷、心力衰竭等,严重的测不到血压、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有可能数日内就导致死亡。有些急诊病人一送来就出现心慌、胸闷,有的会突然晕厥。

心律改变是重要信号

感冒通常被认为是个小病,甚至不用吃药、7天左右即可痊愈。病毒性心肌炎初期与感冒的症状非常相似,几乎难以区分,特别是有的病人发烧时心律也会偏高,此时如何判断出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已经导致了病毒性心肌炎?

心律改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如果感冒时感到心慌、胸闷、心律失常,不要轻易放过这些信号,最好配合医生做一个心电图。有些病人的发热与心跳不成比例,比如本来发热时人的心跳也会相应加快,但此时反而心跳变慢、过缓,或者快得像脱缰的野马,甚至出现晕厥、血压下降,这种情况都应做心电图及相关检查。然而在临床上,不少病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患了普通感冒,拒绝进行心电图等检查,贻误了治疗的时机。

在一般人印象中,人们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体弱的孩童或老人,其实在青壮年身上病情来势更凶猛。而往往年轻人对感冒不加注意,要知道,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冶疗,有些人可能发展成扩张性病毒性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保健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下,都是靠心肌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保护心脏没有捷径,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日积月累后往往决定了心脏的健康水平,因而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疗保健也有不少注意事项。

感冒时要尽量减少外出,并多休息。感冒后短期内出现心慌、胸痛、气急、疲乏、头晕等不适症状的人,应警惕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的可能,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需及早找医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一般要求住院治疗,由医师对症使用药物。任何自行用药都难以对症而达到治疗效果,重要的是,如果自治不当,病情发展下去,会导致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等而危及生命。

为降低心肌炎的发生率,平时应重视体格锻炼,增加心肌抵抗致病因素的潜力。日常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干燥的天气里一定要多喝水,烟民对此更要注意。同时合理进食,保证足够的维生素,以增加免疫力。

对于得了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在饮食上宜吃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营养丰富,少吃多餐。急性期多吃蔬菜,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橘子、番茄等以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同时患者还需要忌烟酒,不宜吃过咸和油腻辛辣的食品,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在体育锻炼上,根据自己的体力参加适当的锻炼,如散步、保健操、气功等,可促进康复和避免后遗症的产生。对已有心肌炎后遗症的患者只要没有严重心律失常,亦可参加一些一般性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舞、气功、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对疾病的康复非常有益。体育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五是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在精神调节上,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心情豁达,避免紧张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分型治疗心得 篇10

根据临床表现和疾病进程,分为4型:①热毒炽盛型:多见于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渴、咳嗽、胸闷、气短、心悸、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或促等。②气阴两伤型:多见于恢复期或迁延期。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自汗、活动后加重,心烦不寐、心前区隐痛、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或沉结代。③气虚痰阴型:多见于迁延期或慢性病慢性期。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前区刺痛、舌暗红或紫、或有瘀斑、舌脉粗张,脉细涩或结代。④阳虚痰阻型:多见于恢复期或迁延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憋、心悸气短、纳差腹胀、手足欠温、自汗怕冷、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结代。

辨证治疗

热毒炽盛型:采用清热解毒,宣肺清心法。用心肌炎I号方:板蓝根、大青叶、二花、连翘各30g,牛旁子、薄荷、生栀子、桔梗、淡竹叶、黄芩各15g,生甘草3g。咳嗽重者加杏仁12g,痰多者加川贝12g,心悸重者加生龙齿30g。

气阴两伤型:采用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法。用心肌炎II号方:北芪、太子参、麦冬、酸枣仁各20g,生地、白芍、炙龟版、黄精、五味子各15g,珍珠母30g,琥珀粉3g(冲),生甘草3g。表证未解者加连翘、二花各20g。

气虚血瘀型:采用补益心气、活血通络法。用心肌炎III号方:北芪、太子丹参、麦冬各25g,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15g,枳壳、桔梗、五味子各12g,生甘草3g。胸闷重者加瓜蒌15g,胸痛重者加三七粉3g(冲)、元胡15g。

阳虚痰阻型:采用温振心阳、化痰通络法。用心肌炎Ⅳ号方:瓜蒌、薤白、茯苓、北芪、丹参各20g,半夏、陈皮、生白术各15g,制附子、桂枝、枳壳、炙甘草各12g。有瘀血征象者加桃仁、赤芍各15g。

以上中药,水煎,温服日2次,20天为1疗程。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3例, 男14例, 女9例, 年龄1.5岁~42岁, 平均年龄9.5岁, 除3例复发外, 其余病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现任何后遗症。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患者或家属不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知识及预后, 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 害怕预后不良, 担心会留下后遗症, 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对治疗和护理极为不利。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介绍本病治愈及好转的病例, 使患者心情愉快、安静地坚持较长时间的休息, 在最佳精神状态下配合治疗与护理。

2.2 休息

提供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严格限制探视, 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3~4周, 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嘱其下床轻微活动。根据病情, 在恢复期也让患者继续限制活动一段时间和活动量, 待病情彻底稳定后, 再帮助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情较重, 心脏功能差者, 卧床5~6个月, 心脏功能恢复不明显, 再酌情嘱患者延长卧床时间。耐心向患者解释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的必要性。

2.3 加强巡视, 观察病情变化

按医嘱定时测量体温、心率、脉搏, 观察心率和脉搏的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 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 配合医师对病情的发展及预后作正确的估计。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脉搏异常等症状时, 立即与医师联系, 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心率、心律失常者立即给予心电监护[2]。注意观察指示波器上心电图的波形和变化, 发现有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颤动等, 应配合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定时测体温、脉搏、血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 观察尿量, 及早发现有无心功能不全, 及早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3]。夜间加强巡视, 定时复查血钾和血液酸碱度, 谨防高血钾和酸中毒的发生

2.4 饮食指导

需卧床的患者, 其胃肠蠕动减慢, 消化功能较差给予患者合理搭配膳食。给高热量、营养丰富、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 忌食辛辣、熏烤、煎炸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因便秘用力排便诱发心力衰竭。指导患者进食润肠的水果。指导患者适当限制食盐和水分的摄入[4]。可以吃点食性温热的食物, 如牛肉、羊肉、甜食、红枣、荔枝等, 但要根据身体状况酌情的进行温补。

2.5 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给药,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

2.6 预防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 定时通风换气, 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 每次30min。病室地面每日用1∶1000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2~3次。对氧气装置、雾化吸入装置等每日严格消毒处理[5]。限制探视次数及陪护人员数量, 禁止已经患感冒的人员探视或陪护患者。

2.7 出院的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出院后出院后须休息3~6个月,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可进行适量体育锻炼, 提高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限制钠盐, 不宜过饱, 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教会患者及家属测脉率、节律, 发现异常或有胸闷、心悸等不适应及时复诊。春季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高发季节, 应引起警惕, 指导患者出院后在春季注意预防感冒。

3 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是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反应。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产生溶细胞物质, 使细胞溶解。免疫反应可造成心肌损伤, 心肌受损后, 细胞免疫起了主要反应。如果治疗系统不完善护理不得当, 会留下心律失常后遗症, 使冠脉供血异常等。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以病毒直接作用为主, 以后则以免疫反应为主。笔者在临床上采取心理护理、休息、观察病情变化、饮食指导、预防感染、配合用药和出院健康教育等的护理干预, 在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治愈率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病程。病毒性心肌炎虽较顽固, 如果在对症治疗期间能配合临床医师的综合治疗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即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及后遗症。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4.

[2]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修订草案) [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2) :75-76.

[3]李琦, 刘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59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 :38.

[4]石曼君, 安金斗, 袁园.病毒性心肌炎长程24小时心率变异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8) :666-667.

上一篇:虚拟电子工作台下一篇:信息化智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