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护理

2024-05-22

病毒性脑炎护理(精选10篇)

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1

摘要:通过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的严密观察, 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保证患儿营养物质、水、电解质的供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等措施, 患儿均痊愈出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对症处理、精心细致的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脑炎, 病毒性,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由于各种病毒入侵引起脑实质炎症而出现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高压症状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 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近年来, 我院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39例, 通过系统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及实施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儿, 其中女20例, 男19例;年龄11个月至12岁;其中28例均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 11例伴有惊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经颅脑CT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证实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入院后给予抗病毒、甘露醇降颅压、输注营养脑细胞药物等治疗, 病情重者给予持续心电监测, 血氧饱和度监测、持续冰帽冰敷、吸氧、镇静、抗病毒、降颅压、营养神经等一系列治疗。仅1例遗有轻度的智力低下后遗症。其余38例均痊愈出院。

2 观察及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 多提示有脑疝及呼吸衰竭发生, 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抢救。

2.2 加强体温管理

保持病室安静, 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 体温38.5℃时采用头部使用冰帽持续放置在患儿头部枕后, 严格遵循每2 h更换冰袋1次, 每次移动其接触面的着力点, 并做好标识, 观察头部局部皮肤血液循环, 严格交接班, 避免局部冻伤造成不良反应。

2.3 氧疗的观察与护理

加强巡视, 输氧鼻导管应妥善固定, 鼻腔有分泌物时及时用消毒棉签清洗干净, 轻度缺氧给予鼻导管吸氧法, 重症缺氧呼吸急促或不规则, 心率增快>160/min时应采用头罩吸氧。

2.4 惊厥发作时的护理

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颈部垫柔软毛巾, 使其处于伸展位, 保持气道通畅;上好床栏, 防止患儿坠床与意外伤害, 勿强行牵拉患儿四肢, 以免引起骨折, 各种操作集中进行, 动作要轻柔,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准确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2.5 饮食的护理

年龄较大且无意识障碍的患儿可以自主进食, 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食品, 母乳喂养患儿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宣教喂奶的姿势、次数及每次喂奶的剂量, 防止呛咳。对昏迷或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入院后即留置胃管并妥善固定, 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营养状况计算出每日鼻饲液所需的热量、水分, 按需给流质饮食, 如混合乳、牛奶、菜汤、果汁等交替鼻饲, 每日6次, 以确保营养的供给。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6 药物治疗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常用脱水剂、退热剂、镇静解痉剂, 应根据医嘱, 准确及时给药,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应注意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 应用退热剂时应定时测体温, 防止虚脱。

2.7 预防并发症

皮肤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 待干后皮肤皱折处及受压部位扑爽身粉, 修剪指甲, 防止搔抓皮肤, 造成感染。保持床单及患儿衣物清洁、干燥、平整, 如有排泄物污染及时更换。2 h或3 h翻身1次, 并对受压部位、骨隆突处做局部按摩, 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 预防压疮的发生。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 可根据口腔黏膜情况选择适宜的漱口液, 张口呼吸患儿用双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 避免口腔及呼吸道黏膜干燥, 口唇涂以甘油以防干裂;对于睁眼昏迷患儿可涂金霉素眼膏于眼睑内, 外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经常翻身叩背, 对年龄较大且意识清醒患儿, 指导按正确咳痰方法将痰液自行咳出;对于年龄较小和有意识障碍的患儿, 应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 痰液黏稠时可先予雾化吸入, 待痰液稀释后再吸。

2.8 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由于病情危急, 严重者导致死亡, 作为家长, 精神高度紧张, 心理压力大, 担心患儿预后不良。护士应表现出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 与家长多沟通, 详细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使之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预后有更多的了解, 同时说明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取得很好效果, 以增强家长治愈患儿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2.9 早期康复护理

多数脑炎患儿可完全恢复, 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 如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为降低致残率, 减少后遗症, 应尽早帮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 保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变形, 病情稳定后帮助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锻炼及语言训练, 注意循序渐进, 采取保护措施, 在改变锻炼方式时加强指导, 耐心帮助, 给予鼓励。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在护理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 迅速准确执行医嘱, 了解治疗用药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护理做到有的放矢, 详细做好各项记录。急性期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护理, 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2]刘国强, 李锐, 贾润霞.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昏迷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2A) :337-339.

5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中国分类号】 R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72-01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其预后与病变范围及轻重有关。病程大多2周~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发育迟缓等后遗症[1]。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本科收治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4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10个月~6岁,平均年龄3岁,住院天数3 天~50 天,平均住院天数14 天,昏迷2例,瘫痪1例,惊厥3例,语言障碍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儿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及四肢肌张力的变化,有无惊厥,惊厥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等情况,警惕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的可能。如意识从嗜睡或神志模糊转为昏迷,提示病情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2 症状护理 高热护理:体温>38℃,予物理降温,如冰枕、冰帽及冰敷大血管、冰盐水灌肠、温水擦浴,鼓励患儿多喝水等方法降温。物理降温不理想予药物降温如恬倩口服或鼻饲等,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以后每4 小时~6 小时测体温一次。出汗多,及时更换衣物。惊厥护理:去枕平卧,头偏一侧,解开衣领扣,上下臼齿间置压舌板或牙垫,防舌咬伤,及时报告医生,予镇静,观察用药后疗效,注意安全,防碰伤、坠床。昏迷护理;去枕仰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痰液黏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叩击时患儿取侧卧位,扣击者两手的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碗力量,从肺叶底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每侧肺叶叩击1~3 分钟,以促进痰液排出。吸痰压力不超过0.02兆帕,每次吸痰时间≤15 秒,间隔3~5 分钟,吸痰前后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每2 小时翻身一次,设床边翻身卡并记录。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骨突处及易受压部位要垫气圈或海绵垫,防止褥疮发生。肢体功能锻炼2次,防肌肉萎缩。保护眼角膜,眼睑不能闭合者,或角膜外露者,可滴鱼肝油眼药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双眼,防角膜干燥而受损。躁动不安者用约束带,加床栏,以防坠床、跌伤。剪指、趾甲,防抓伤。准备好抢救用物、仪器及药物。瘫痪护理: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体位,勿使患肢被压于健肢或躯体下,各关节勿过伸或过展,定时做瘫痪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指导患儿家属掌握按摩和被动运动的操作方法,鼓励患儿加强自主活动,坚持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2.3 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温水擦浴,出汗多,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口腔护理每天2~3次。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以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鼻饲前后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勤换尿垫,保持会阴清洁。尿潴留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稀释活力碘清洗尿道口2次,记录24 小时尿量。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2.4 饮食护理 急性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以促进食欲。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以防便秘发生。

2.5 用药护理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合理使用静脉,先从远心端末梢静脉开始,计划使用,为避免重复穿刺,置静脉留置针,对于重症患儿浅静脉穿刺困难者,行深部静脉置管输液。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应在0.5 小时内滴完,可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输液以确定输液速度均匀准确,密切观察穿刺局部,防外渗。使用止惊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的发生,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6 心理护理 病毒性脑炎病情重,病程长,其家属心理紧张、焦虑、悲观,护士应主动与家属交流,稳定情绪,并举例说明病毒性脑炎治愈成功率,使其树立信心,照顾好患儿。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儿的信任、配合,在生活上应关心、照顾患儿,介绍周围环境,使其尽快熟悉,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

2.7 康复指导 恢复期患儿语言、智力及肢体功能的锻炼,鼓励患儿及其家属,树立信心,坚持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从患儿熟悉的人、事物(例如给患儿看以前的相片)、简单的发音或词汇、喜爱的儿歌或诗歌开始锻炼其听力、记忆力及说语能力。根据肢体强直情况,予肢體按摩和被动活动,配合理疗、针炙,循环渐进,鼓励患儿主动活动,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留有后遗症患儿可行高压氧治疗,每个疗程10 天,行2个疗程,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觉醒反应和神经功能恢复[2]。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戴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2.

[2] 江秀珍, 梁丽霞. 52例对小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 .广西医学,2003,11(25):2334-2335.

病毒性脑炎昏迷患儿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5 岁, 2009年3月27日因感染发热2 d, 昏迷2 h, 呼吸暂停, 心肺复苏成功后由病房转入本科。患儿转入时处于深昏迷状态, 时有抽搐肢体强直, 1~2 min自行缓解,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迟钝, 压眶反射消失, 膝腱反射活跃, 未引出病例反射。脑电图:成弥漫性低幅慢波。脑CT:额叶, 顶叶见不规则低密度灶。诊断:病毒性脑炎。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合理的护理措施17 d后患儿意识转为朦胧状态, 24 d神态清醒, 28 d自主呼吸平稳, 完全撤离呼吸机, 30 d拔除气管插管, 36 d转入普通病房。

2 护理

2.1 患儿曾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 早期应注意保护头部脑组织, 给予头部冰袋物理降温。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早期因无自主呼吸, 建立人工气道后,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开始采取容量控制呼吸, 当自主呼吸恢复后转为SIMV+PSV的通气方式, 以免发生人机对抗。应用呼吸机时严密观察患儿意识、血压、心率、呼吸、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以及全身情况与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3 口腔、眼睛的护理 昏迷患儿的吞咽反射迟钝, 口鼻分泌物蓄积, 容易感染, 同时眼睑闭合不全, 易发生角膜炎。每天做3次口腔护理, 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口唇涂石蜡油保护。每天用生理盐水洗眼一次, 并用红霉素眼膏涂眼, 再以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眼部。

2.4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呼吸机参数调节, 观察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是否同步, 每日复查血气, 湿化温度保持在32℃~35℃, 及时吸痰昏迷患儿可用硅胶吸痰管吸痰, 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 s。定时翻身叩背, 防止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当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和稳定, 循环平稳, 自主呼吸增强, 呼吸功能明显改善, 血气分析正常, 酸碱失衡得到纠正, 水电解质平衡即可考虑脱机。采用SIMV+PSV过度脱机, 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 利于撤机成功[1]。

2.5 皮肤护理 患儿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皮肤护理尤为重要, 采用积极措施, 床上铺气垫床, 及时更换尿布湿及床单,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1~2 h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患儿皮肤对冷热耐受力差, 在体温不升时, 把热水袋用毛巾包好, 放在脚下, 经常检查, 防止烫伤, 经过精心护理, 患儿昏迷24 d没有发生压疮和其他意外。

2.6 高热期护理 较好的方法是物理降温, 若体温超过39℃, 给予冰枕降温, 体温超过39.5℃给予乙醇拭浴或大动脉处冷敷, 另外用4℃中药保留灌肠, 2次/d。

2.7 恢复性护理 患儿苏醒后, 除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外, 要抓住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这一环节, 每天协助患儿活动, 按摩肢体, 协助做被动运动, 逐渐下床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对语言障碍, 每天教患儿发音、说话等语言训练。

2.8 加强营养支持 患儿早期意识模糊, 无法正常进食, 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补足热量、氮源及各种营养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康复。患儿清醒后, 鼓励经口进食, 通过营养支持, 提高患儿抵抗力, 顺利走向康复。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

参考文献

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4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38-01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为脑实质损害及颅内高压。病毒性脑炎来势凶,病情急,变化快,往往因高热、抽搐、昏迷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根据重症病毒性患儿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是非常关键的,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9月共收23例重症患儿,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8个月-12岁,住院天数14-31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惊厥,意识障碍,均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经治疗后,18例痊愈出院,3例随访后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1例放弃,1例死亡。

2方法

2.1 病情观察

2.1.1 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可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变化,且小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及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变化。呼吸不规则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抢救。如测得血压升高,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增快、呼吸深慢,则提示颅内压增高[1]。

2.1.2 意识及精神状态观察:由于患儿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病情观察尤显重要。临床上可通过交谈、观察呼吸、疼痛刺激来判断患儿的意识程度、精神状态。详细记录抽搐持续的时间、次数、表现为医生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急性病毒性脑炎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时极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以致延误治疗,给患者造成持久性损害,并可引起医疗纠纷。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2.1. 3瞳孔的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mm~5mm,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如双侧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或忽大忽小,且伴有“二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2.2 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毒性脑炎患儿多数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部分患儿还伴有严重的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发作,尤其是脑干脑炎,由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患儿很容易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浅、节律等)是患儿能否度过脑炎急性期的关键环节。要经常给患者吸痰,变换体位,病程长者,还要经常拍背以防止肺炎及肺不张。

2.2.2 发热的护理:由于高热是急重症脑炎的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在病程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时间的高热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强,进一步造成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细胞损害,诱发抽搐,甚至呼吸衰竭或死亡的恶果[2]。所以发热的护理尤为重要,要密切观察体温改变,2~4h测体温1次,体温发热者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或多饮水等,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和更换衣裤、床单被套,做好皮肤护理。

2.2.3 惊厥的护理:发生惊厥时,病室保持安静,患儿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口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垫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详细记录惊厥发生次数。

2.2.4 急性意识障碍护理: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等,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如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则为颅内压增高症的典型表现。而对不能诉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性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采取降颅内压措施,迅速降低颅内高压,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生。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床边备好急救器材及药品,以便随时使用。

2.2.5 用药的护理

2.2.5.1 使用甘露醇的护理:甘露醇为脱水剂,要求剂量准确快速输注,时间在半小时内,否则会影响用药效果。同时甘露醇又是高渗液体,一旦漏出血管外,如不及时处理,即可导致周围组织坏死,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随时观察局部有无渗液。

2.2.5.2 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护理:注射用阿昔洛韦针, 靜脉滴注后2h尿药浓度最高,此时应给病人充足的水,防止药物沉积于肾小管内,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否则可发生肾小管内药物结晶沉淀,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3]。

2.2.6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对禁食或留置胃管的患儿,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眼睑不能闭合者,在护理时预防性给患儿眼内滴抗生素眼药水或软膏,采用生理盐水纱布或油纱条遮盖,减少暴露。对昏迷或肢体瘫痪的患儿要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清理大小便并用温水冲洗。保持床单及患儿衣物清洁、干燥、平整,如有排泄物污染及时更换。2 h或3 h翻身1次,并对受压部位、骨隆突处做局部按摩,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苍白,预防压疮的发生[4]。同时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早期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功能训练,避免肢体变形导致功能障碍。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儿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 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 其中男31例, 女27例;全部急性发病, 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等, 脑膜刺激征17例, 病理征21例。全部行脑脊液常规、生化、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及墨汁染色镜检等检查。脑电图检查发现异常41例。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结果, 治愈47例, 好转9例, 放弃2例。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观察

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 实行一级护理或特护;严格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 呼吸节律、频率;是否出现深大呼吸、潮式呼吸、下颌呼吸;意识不清者采用留置导尿, 观察大小便、分泌物的排泄情况, 每30分钟做1次护理记录。

2.2 高热预防护理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 且常呈持续高热。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 各种营养素代谢增加, 氧耗量也大大增加[3]。高热可加重或促使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4], 因此, 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高热期间加强基础护理, 随时测量体温变化。寒战时应加强保暖。体温高于38.5℃即给予冰枕。腋窝冰袋冷敷。当体温持续在39℃以上, 除了冰敷外, 应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 勤换内衣裤, 温开水擦拭皮肤, 清除毛孔内淤积物, 防止受凉。鼓励患儿多饮白开水, 加强口腔护理。

2.3 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因意识丧失、瘫痪或颅内高压, 需绝对卧床休息, 如没有及时有效的护理, 常致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室温20℃~22℃, 湿度55%~65%;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将患儿置气垫床, 建立翻身卡, 按摩受压部位1次/2 h, 注意胸部物理治疗, 包括翻身、拍背、吸痰等, 一般需要1次/h。拍击胸背部系通过胸部的震动, 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 有利于吸痰, 防止坠积性肺炎[5]。

2.4 惊厥预防护理

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初即可频繁惊厥发作, 持续时间长可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患儿发生惊厥时, 应将头偏向一侧, 置压舌板, 防止舌咬伤和下颌关节脱位;适当约束抽搐肢体, 但不可用力过大, 防止骨折和脱臼, 加强安全防护[6]。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使用镇静药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惊厥患儿应保持环境安静, 治疗护理等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减少刺激。

2.5 静脉通道护理

由于小儿静脉的特点不适宜一天内频繁穿刺, 我们采用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输液。用透明伏贴固定, 以便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间期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解决小儿多次穿刺的困难, 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 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及时, 除甘露醇静脉推注外, 其余均控制输液速度。

2.6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轻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 要少量多次。以减少呕吐。昏迷或吞咽困难者, 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和热量。

2.7 加强保护隔离

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 从发病起不得少于7 d, 在此期间不要与健康人接触, 护理与探视患儿均要戴口罩。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

2.8 心理与健康指导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 使患儿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要使患儿及家属保持乐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个体化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 有助于患儿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提高生存质量。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血脑屏障发生障碍, 各种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坏, 然而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 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引起脑膜及实质发生的脑部炎性病变,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出现高热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导致呼吸衰竭, 甚至死亡。因此, 迅速的抢救措施, 得当的治疗。慎密的症状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同时在患儿神志清醒时不失时机地做好心理护理, 可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 增强自信心。对病情良好恢复、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58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症状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过及时科学治疗和系统护理, 治愈47例, 好转9例, 放弃2例。结论 积极采取系统对症护理和病情观察可提高患儿治愈率, 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儿科护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267.

[2]徐海平, 洪丽娟, 刘清宁.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6) :31-32

[3]王慕逊.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98-400.

[4]张小华.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3) :43.

[5]雷淑琴.小儿病毒性脑炎4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 (2) :74.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脑炎,小儿,护理体会

病毒性脑炎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大多数患儿病程有自限性[1]。重症病毒性脑炎往往起病急骤, 体温上升迅速, 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精神障碍、高热等症状, 常出现后遗症, 死亡率高。本科室自2012年1月~2014年3月共收治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者10例, 通过积极的抢救措施和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治愈率高, 现将相关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 男性8例, 女性2例, 年龄7月~13岁, 平均9.5岁,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 主要症状为头痛, 呕吐, 高热, 抽搐, 意识障碍。

1.2 治疗经过:

本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 治愈7例, 遗留后遗症3例。

2 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 高热的护理。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如体温在37.5~38.4℃之间时, 采用物理降温, 方法有:冰袋冷敷, 温水擦浴等;如体温在38.5℃以上时, 则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以降低大脑耗氧量;选择清淡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 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及时擦干汗液, 更换汗湿衣物, 保持皮肤清洁, 使患儿感到舒适;监测体温, 观察热型, 观察用药效果, 及时观察如患儿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 立即汇报医生, 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

2.1.2 抽搐的护理。

预防抽搐的发生, 重症患儿床边备好吸氧、吸引器装置。抽搐发作时应有专人守护, 解开衣扣, 用包好的压舌板或类似物品放入口内, 以防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常,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如有呕吐物及时清理, 防止窒息;抽搐时减少对患者的任何刺激, 动作要轻, 保持安静, 避免强光刺激;观察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注意神志及瞳孔的变化, 并及时与医生联系。

2.1.3 急性意识障碍护理。

如果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等,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如患儿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 则为颅内压增高症的典型表现。而对不能正确表达情感的小婴儿及幼儿, 一旦出现前囟隆起, 张力高, 脑性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 也提示颅内压增高, 应采取降颅内压措施, 迅速降低颅内高压, 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生。同时采取正确的体位, 对照床位角度表, 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 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2.1.4 头痛、呕吐的护理。

出现头痛、呕吐往往提示患儿颅内压增高, 应立即汇报医生, 同时监测血压、脉搏, 遵医嘱使用降颅压药物。同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头痛部位, 持续时间、程度, 以及呕吐物的性状、量、次数等。

2.2病情观察。

年幼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 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采用刺激耳垂的方法, 观察幼儿的反应程度。同时还需观察瞳孔和呼吸变化, 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 瞳孔不等大等圆, 反应迟钝, 多提示有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可能。观察意识变化, 如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 应警惕是否存在脑水肿。及时准确记录, 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2.3 基础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安静, 避免各种刺激, 室内温湿度要适当, 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全身皮肤护理, 尤其注意外阴、指甲、口腔及臀部的护理, 防止继发感染[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单位平整干燥无碎屑;每日口腔护理两次, 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

2.4 饮食指导。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对于因头痛、呕吐导致食欲差的患儿, 结合静脉补充营养, 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2.5 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毒性脑炎的相关医学知识, 取得信任及理解, 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及时给予安慰与帮助, 并通过实例告知家属以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

2.6 用药的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注射液时, 需检查有无结晶, 如有结晶不予使用, 要求计量准确, 短时间内输入, 需在20~30 min内滴注完毕, 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外渗, 及时处理。如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特殊药物时, 一开始速度宜慢, 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如无异常, 才可以调节到正常的滴速, 用药过程中仍需定时巡回,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7 康复训练。

积极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于长时间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患儿, 早期的功能锻炼很重要。语言障碍者很容易焦躁, 要耐心解释, 慢慢的进行功能恢复, 要从单音节、短句开始学, 直至对话[4]。去除影响患儿情绪的不良因素, 创造良好的环境, 针对患儿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 做好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锻炼, 提供保护性照顾。

3 小结

本科的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感染,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患儿进行细致精心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儿度过危险期后进行康复治疗, 预防出现继发性损害, 提高了患儿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6.

[2]徐霞.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J].工企医刊, 2007, 20 (1) :45.

[3]房静.纪英莲系统性红斑狼疮4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7) :78-79.

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所有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其中男患儿56例, 女患儿52例, 患儿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 (6.5±1.3) 岁;病程2~8 d;其中发热15例, 惊厥7例, 呕吐32例, 头痛18例, 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参照组 (n=54) 和观察组 (n=54) , 对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发热、呕吐、精神异常以及药物正确使用方法等干预措施。

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临床症状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对室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 (温度:18~23℃;湿度:55%~65%, 定时进行换气和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畅通。针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降温处理, 以免出现脑缺氧或脑水肿的情。发现患儿出汗之后要立即更换干爽的衣物。体温≥38.5℃时要立即采用物理降温或者静脉补液等降温措施。患儿呕吐时要及时对其口腔之中的呕吐物进行处理, 以免残留物再次刺激造成不利影响;针对昏迷状态的患儿要定时为其翻身, 以防止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2) 康复护理干预:通过对症治疗和优质护理, 大部分的病毒性脑炎患儿都可快速恢复健康, 但少数患儿会遗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为有效减少后遗症情况, 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 确保关节活动度不受到影响, 以免关节发生变形。针对病情已经稳定的患儿, 医护人员可通过聊天的形式对其进行语言指导训练。康复护理工作必须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训练过程中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措施, 给予患儿精神支持和鼓舞。 (3) 心理护理干预:病毒性脑炎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疾病发生时, 患儿及其家长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 而不良心理会对疾病治疗和预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之后, 要对其及其家长的情绪进行安抚和疏导, 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 增强患儿家长对病毒性脑炎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 及时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将影响疾病预后和康复的相关因素告诉患儿家长;耐心听取患儿主诉, 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状态, 通过适当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 提高其配合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使其病情快速恢复。通过本院治愈效果良好的病例, 帮助患儿及其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4) 饮食干预:若患儿不存在意识障碍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为其多增加热量高、蛋白及维生素含量高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针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儿可采用留置胃管的方式给予流质饮食, 保证营养供给。 (5) 颅内高压和行为异常患儿的护理干预:颅内高压是病毒性脑炎诸多并发症中最严重的一种, 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喷射性呕吐或剧烈头痛的情况, 护理人员就要高度警惕脑疝或颅内高压的情况, 要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并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工作。针对行为比较异常的患儿, 必须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 禁止在床旁放置危险物品;采用和蔼可亲、顺应性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 护理操作要轻柔, 尽量减少对患儿造成的刺激;病床要安装加护栏, 对患儿进行适当的约束, 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1.3观察指标:将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目标, 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1.4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分别采用、百分率 (%) 对症状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描述, 并分别给予t检验及χ2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充分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参照组患儿发热缓解时间为 (7.25±1.25) d, 呕吐缓解时间为 (3.63±0.82) d, 头痛缓解时间为 (5.37±1.44) d, 意识障碍缓解时间为 (11.36±1.23) d;观察组患儿发热缓解时间为 (3.22±1.11) d, 呕吐缓解时间为 (1.72±0.67) d, 头痛缓解时间为 (2.35±1.07) d, 意识障碍缓解时间为 (6.79±1.30) d, 2组患儿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进行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对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参照组54例患儿中, 静脉炎2例 (3.7%) , 呼吸道感染5例 (9.3%) , 肺水肿3例 (5.6%) , 共10例患儿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8.5%;观察组54例患儿中未见静脉炎和肺水肿情况, 仅有1例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1.9%;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情轻微者可在经过对症治疗后快速缓解, 严重者则可能表现出急进性发展的情况, 甚至遗留下后遗症或死亡[3]。常见传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都会导致病毒性脑炎, 不同病毒导致的脑炎会在不同季节发病, 其中的肠病毒感染在夏季发生率最高, 且传播速度较快, 表现出季节流行性。病毒性脑炎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辅助科学严谨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对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4]。

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其本质目的在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使其尽早恢复健康。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医患交流可帮助患儿及其家属增强对病毒性脑炎的了解程度, 及时解答家属疑惑, 可显著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症状护理有利于促进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快速缓解, 避免加重病情;康复护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关节活动度, 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同常规护理相比, 护理干预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 各项护理措施也更加科学合理, 这符合现代医学改革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5]。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 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对比上, 观察组优于参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静脉炎、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上进行比较, 参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这充分表明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按照摸球法将其分为参照组 (n=54, 应用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n=54, 应用护理干预) , 对比2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低于参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意识障碍、呕吐、发热、头痛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应用临床护理干预,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选择和全面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病毒性脑炎,小儿患者

参考文献

[1]张清花, 吴莹.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014-2016.

[2]杨晓丽.护理干预对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1965-1966.

[3]王琳.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06 (2) :118-119.

[4]范文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7) :1930-1931.

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共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岁。起病至住院时间4h~12d,平均5d。所有患儿中有前驱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4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呕吐、惊厥、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主要以单纯疤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与带状疤疹等病毒感染为主。治疗上根据患儿病情采用止惊、脱水治疗,抗病毒治疗,激素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等方法。本组所有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干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包括高热护理、惊厥的护理、精神异常的护理、昏迷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等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同样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开始对患儿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语言功能康复锻炼,包括发音训练、咀嚼吞咽功能训练[2]。首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功能训练,通过患儿口型及声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使患儿舌及口腔肌肉运动逐渐协调,练习上主要以患儿模仿简单的发音、张嘴吸气、呼气,反复卷舌等,并适时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或一些患儿爱听的故事,使声音在患儿大脑中重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督促患儿家长参与,这对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2)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主要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做肌肉挛缩反方向的运动来缓解痉挛,由上肢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做运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保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并给予柔和按摩。诱发及加强主动运动,根据患儿的年龄、认知程度和合作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训练计划。各关节全范围的被动运动,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及变形。可采用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和卧位训练。(3)感觉康复训练,应用不同物体定时刺激患儿,如温水带、热毛巾、冰块等不同的温、热、冷物体刺激,但需注意不可损伤患儿皮肤,使患儿逐渐分辨不同位置的各种感觉。(4)心理康复指导,积极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并对患儿的情绪、心理、兴趣做出即时反馈,护士应主动与家长交流,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使康复护理渗透到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照顾中,稳定其情绪,并举例说明病毒性脑炎治愈成功率,使其树立信心,照顾好患儿。

1.2.3 疗效评分标准

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28d后评定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正常为223分。总分少于80分为重度残损,80~100分为明显受损,101~120分为中度受损,121~160分为轻度残损。

1.2.4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Fugl-Meyer评分总分均为66分,其中干预组运动功能评分为(34±11.45)分,感觉功为(6±3.22)分,关节活动及疼痛为(25±6.58)分。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为(33±11.55)分,感觉功为(7±3.50)分,关节活动及疼痛为(24±7.15)分。两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意义。说明两组患儿在护理前的各组功能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护理后评分比较

两组于护理28d后经Fugl-Meyer评分比较,干预组运动功能评分为(85±12.35)分,感觉功为(12±3.50)分,关节活动及疼痛为(47±7.15)分,总分144分,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为(52±10.35)分,感觉功为(8±2.35)分,关节活动及疼痛为(28±4.44)分,总分88分,两组相比(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采用单一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膜脑炎是多种病毒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可引起脑实质弥漫性破坏,造成较高的致残率,以往治疗上主要以住院急性期的临床医学治疗为主,而没有注意到急性期采用康复技术、实施整体护理干预预防功能障碍和残疾的必要性,研究证实,在急性期引入早期干预计划预防功能障碍和残疾是有效的[3]。由于中枢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但可通过轴突的再生,树突的“发芽”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等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起一个功能集团,实现功能重组,代偿失去的功能,促进功能的恢复,这为早期的护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资料结果显示,干预组在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通过Fugl-Meyer评分各项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采用单一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说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伤残的发生率。因此,对患儿早期采用系统、科学、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康复护理手段,对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预防继发性损害、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蒲易湘,高聪,潘翠环,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ADL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13-15.

[2]张兰珍,刘金凤.儿童神经心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81-89.

秋季谨防小儿病毒性脑炎 篇9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主要发生于夏秋季,约70%发生于6-11月。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引起脑炎的病毒有百余种,常见有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性脑炎的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粪口传播、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虫媒传播等。

各种病毒引起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早期大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病情进展则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嗜睡、烦躁、谵妄和昏迷等),颅内压增高(头晕、头痛、呕吐,甚至出现脑疝),抽搐,运动功能障碍(一侧或单肢的瘫痪、舞蹈样动作、肌强直、面瘫、斜视或吞咽障碍)等。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症状与感冒差不多,患儿高热不退,经常是体温高达39℃持续4小时以上,而且反复用退热药效果很差。同时,患儿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哭闹不安、精神萎靡淡漠、嗜睡,尤其是热退后精神仍差;食欲差,频繁呕吐、头痛;小婴儿拒奶、不吃、不哭、不动,或伴有前囟¨隆起。突出的表现是惊厥、震颤、肢体抖动、走路不稳。家长如果忽视这些表现,通常会延误诊断和治疗时间,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病毒性脑炎的关键在于预防。家长要按要求给孩子接种针对各种病毒的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乙脑疫苗等),这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均衡饮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远离猫、狗等小动物,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要注意做好环境卫生,减少病毒滋生,如防蚊灭蚊、农村厕所改造、粪便和垃圾清理等。在疾病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必要时对空气、水、日常用品、厕所、垃圾等开展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病毒性脑炎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0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8岁。首发精神症状的患者18例,治疗中伴发精神症状的患者25例,恢复期中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7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基础护理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入院后,了解其有无病史,观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了解患者的情感及思维内容,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表情等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密切关注患者的记忆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意识状态,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与患者交谈时避免过激的语言,对患者家属实施必要的护理指导。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舒适、清洁。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翻身每2小时1次,以防止发生褥疮及肺炎。对高热患者给予及时降温治疗,包括化学降温和物理降温,以防止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时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体温,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2.2 饮食护理

由于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发热及高度的兴奋使体力消耗过大,为患者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可以补充相应营养及水分的食谱[4]。适当的调配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主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禁忌过咸,保证营养。无法进食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或鼻饲营养。

1.2.3 服药护理

在患者服药时,为了防止其将药物藏在衣服或口腔中,护理人员应亲眼看到患者将药送进口中并吞咽下去。输液时可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约束以防止患者躁动引起药物的渗漏[5]。熟知患者用药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如有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4 各种精神状态护理

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的患者多表现为躁动兴奋、烦躁不安、有伤人毁物的异常行为,对此类型患者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患者的意识清晰,可通过沟通进行心理疏导,避免过激语言,清除环境中的危险物品,必要时对患者采用保护性约束[6]。精神性抑制状态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感情淡漠、少言、呆板迟钝、不饮食呈木僵状态、有自杀的异常行为。对于此类患者应安置在较易观察的病房中,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时刻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其自杀、外逃等事故的发生。木僵患者长期拒绝进食,应给予丰富充足营养的食物;保持环境舒适,定时为患者翻身,清洁皮肤,保持床单干燥整洁防止褥疮;定时给予按摩以防止肌肉收缩。

1.2.5 心理及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多与患者交谈,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要求及想法,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其多与人接触交谈以消除恐惧、担心、自卑的心理,教会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刺激及劳累。给予患者家属介绍精神病的家庭护理及注意事项以照顾患者出院后生活。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精神症状完全消除,语言、神志恢复正常状态,出院;明显好转: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偶尔胡言论语,但神志清醒;无效:仍处于精神萎靡、情绪不稳、木僵状态。总有效率=(痊愈+明显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50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访1~2年43例痊愈,4例明显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

3 小结

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是临床常见疾病。据报道约81%的病毒脑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5]。在病程的各个时期都可发生精神症状,常被混淆于精神分裂症,误诊率很高。病毒性脑炎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感知觉障碍、心境和人格的改变、认知功能障碍[6]、思维改变,与功能性精神障碍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细致观察,及时报告医生。

总之,对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给予有效的个性化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抑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改善其预后的心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涛,黄平.急性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0,22(23):3092-3093.

[2]蒋良双,邹纪群,苏晓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1):40-41.

[3]潘全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安全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9,31(7):772.

[4]邓丽凤,谭小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中国药业,2012,21(17):90-92.

[5]汪成君.病毒性脑炎所致所致的精神障碍的临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86-187.

上一篇:转基因技术下一篇: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