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感染防制(精选9篇)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1
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 (PCV) 引起的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新生仔猪先天震颤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而继发多种疫病。 近年来已成为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疫病, 给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病原特征
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其粒子直径为14~25 nm, 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无囊膜, 病毒为单股负义环状DNA。 本病毒分为2 个型, 即PCV-1 和PCV-2, 其中只有PCV-2 型对猪有致病性, PCV-1 型对猪没有感染性, 但是可刺激机体产生血清抗体。
2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猪和带毒猪 (多数为隐性感染) 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脾和淋巴结中, 可通过鼻液和粪便排出病毒, 并经呼吸道、 消化道和精液及胎盘感染动物, 也可通过人员、工作服、养殖用具和设备等进行传播。
3临床症状
3.1 传染性先天性震颤
大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所产仔猪, 常在出生1 周内发病。 发病仔猪在站立时全身震颤, 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在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 同时外界刺激 (如噪声、寒冷等) 可引发或加重震颤症状, 发病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吃奶, 甚至死亡。如仔猪抵抗力较强, 在精心护理的情况下, 多数仔猪可在3 周内恢复。 本病以散发为主, 有时可呈暴发, 病程发展较缓慢。
3.2 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一般于断奶后2~3 d或1 周开始发病。 发病猪生长缓慢, 呈进行性消瘦, 同时被毛粗乱,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并伴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体表苍白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有的还可能有腹泻和嗜睡现象, 同时大约有20% 的病猪可能出现贫血和黄疸, 此症状可能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3.3 猪皮炎和肾炎综合征
多见于12~14 周的育肥猪, 病猪粘膜苍白, 持续发热, 食欲废绝, 消瘦腹泻等。 同时会阴、四肢、胸腹部和耳朵等处的皮肤出现炎症, 并伴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紫色病变斑点, 还有的斑点扩大形成条带状, 不易消失。
3.4 猪间质性肺炎
多发生于6~14 周的保育猪和育肥猪, 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生长缓慢, 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3.5 母猪繁殖障碍
发病母猪食欲减退, 发热可高至42℃。 怀孕母猪可能出现流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等繁殖症状;病后母猪的怀孕率较低, 甚至不孕, 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可达11%[1]。
4临床诊断
一般可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还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 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技术进行诊断。
5防治措施
5.1 治疗
到目前为止, 本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生本病时首先要立即采取措施添加药物, 以控制疫情, 并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进行全群检疫, 淘汰阳性猪。同时在猪场进行全面消毒, 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通风, 并减少应激。
5.2 预防
5.2.1 严格检疫。 引种之前要了解引种区的疫情, 不要从疫情区引种;引种后要进行检疫, 发现阳性猪坚决淘汰, 健康猪也要隔离观察一个月再进行并群饲养。
5.2.2加强猪场日常管理,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猪舍环境要清洁卫生、养成定期消毒习惯猪舍要保温, 通风良好。饲养密度要适中,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对粪尿最好进行无害化处理。
5.2.3做好仔猪管理, 减少发病率。仔猪断奶时易发生应激, 从而降低其抵抗力, 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在断奶时, 为减轻仔猪应激程度, 可让仔猪继续留在产床上3~5 d, 在给予优质饲料的同时, 可以适当添加药物来预防疾病发生。断奶时尽量保持原窝进行组群, 尽量减少陌生仔猪混群饲养, 以避免仔猪之间的打斗、惊吓等应激的发生。
5.2.4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1) 妊娠母猪:可在分娩前后7 d, 在饲料中添加1.2 kg/t利高霉素、15%金霉素2.5 kg/t、阿莫西林150 g/t, 并混合均匀进行性饲喂[2]。 (2) 哺乳仔猪:可在1日龄、7日龄和断奶时按照5 mg/ (kg体重) 的标准分别肌注1次速解灵 (头孢噻呋500 mg/mL) 。 (3) 断奶仔猪:可在断奶前后, 在饲料中添加1.2 kg/t利高霉素、15%金霉素2.5 kg/t或者强力霉素150 g/t、阿莫西林150 g/t, 并混合均匀, 连续饲喂15 d[3]。
摘要:主要从猪圆环病毒感染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预防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养猪实际生产中该病的综合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流行特点,症状,诊断,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全中.规模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临床控制.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3 (01) :43-45.
[2]韩慕俊, 张瑞峰.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04) :105.
[3]陆冬梅, 佘德勇.猪圆环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制策略.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66-70.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2
猪圆环病毒病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治疗与体会
(一)基本情况据场主介绍,该猪场原有仔猪50头、母猪10头、育肥猪80多头.今年3月15日,从外地购进仔猪20头,母猪5头,公猪2头.3月17日,该场仔猪陆续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喘气、腹泻等症状,后期衰竭死亡.
作 者:王红 史扬 于彦辉 徐本全 庄桂玉 作者单位:胶南市畜牧兽医局,山东胶南,2666400刊 名:兽医导刊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年,卷(期):2009“”(10)分类号:S8关键词: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3
问:何谓猪流感?猪流感病毒是否可以传染给人?
答: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
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国等地也出现过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
问:人如何感染猪流感?人感染猪流感后有何症状和表现?
答:人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而感染。
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头身疼痛、发冷和疲劳等,也可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问:是否有治疗猪流感的疫苗?
答:目前虽尚无疫苗预防人感染猪流感,但人感染猪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问:食用猪肉是否会感染猪流感?
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问:出国人员如何加强预防?
答:目前,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发生地已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Califomia)、得克萨斯(Texas)和堪萨斯(Kansas)3个州,以及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Federal District,Mexico City)、东南部的瓦哈卡(Oaxaca)、中部的圣路易玻托西(Sall Luis Potosi]和北部的墨西卡利(Mexicali)和下加利福尼亚(Baja Calffomia)等5个地市。建议中国公民前往上述地区商务和旅行时,应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各旅行社在组团前往上述地区时,有责任告知团员疫情情况,提醒团员做好个人防护。主要个人防护措施有: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4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6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问:回国人员如何加强预防?
答:1从上述地区归国入境时,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说明。
2从上述地区回国2周内,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及时与当地卫生疾控部门联系。
链接
以科学的态度应对猪流感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认为,猪流感并非新病毒,公众不要恐慌。
他也提醒,猪流感病毒对所有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和儿童的抵抗力相对偏差,一向是病毒的易感人群,但猪流感并非如此。由墨西哥的感染情况来看,最容易感染的反而是青壮年。因此,人们更应该摒弃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式,做好自我防护。
通过广泛传播有关猪流感的知识和信息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猪流感。只要人们对猪流感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就不会胡乱猜测,自己吓自己。
猪圆环病毒防制措施 篇4
1 发病情况
断奶后仔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糙, 皮肤苍白, 发育迟缓, 体重减轻, 进行性消瘦, 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 嗜睡, 腹泻, 可视黏膜黄疸, 咳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常突然死亡, 体表淋巴结,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该猪场猪舍是由原老村部改建而成, 没有后窗, 空气不能对流, 没有换气扇, 有毒、有害气体长期刺激猪呼吸道;该仔猪群免疫注射过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疫苗,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三项抗体均已达标。此次发病猪群有一窝21日龄仔猪9头, 另一窝30日龄猪12头, 出现腹泻后按仔猪痢疾治疗数日后无效, 共计死亡5头。
2 临床症状
病猪生长不良、消瘦、呼吸困难:有的仔猪出现皮肤苍白、黄疸和腹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的仔猪后肢、腹部、体侧及耳部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红色或紫红色病变, 病变中央呈黑色, 以后融合成条带状或斑块, 有时可扩展到胸肋或耳部, 轻者体温正常;感染严重的5头仔猪四肢跛行, 体温升高至41℃, 皮下水肿, 体重减轻;病猪稀便为黄色;经测定, 12头仔猪平均体温均在39.2C。
3 解剖变化及诊断
5头死亡仔猪, 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切面硬度增大, 可见均匀的白色, 有的淋巴结有出血和化脓性病变。肺脏肿胀、坚硬或似橡皮, 严重的肺泡有出血斑, 有的肺尖叶和心叶萎缩或实质性病变, 肝脏发暗, 萎缩, 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 脾脏异常肿大, 呈肉样变化, 肾脏水肿, 呈灰白色, 被膜下有时有白色坏死灶, 胃的食管部黏膜表现为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 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 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猪和育肥猪, 表现为消瘦, 衰竭, 呼吸困难, 皮炎以及淋巴结、肺、肾的特征性肉眼病变等可做出初步判断, 确诊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可应用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DNA的方法来诊断PCV-2, 也可用间接荧光技术或竞争ELISA检测PCV-2抗体。
该群病猪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圆环病毒病2型感染。
5 治疗与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应早发现, 早确诊, 早治疗, 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是较好的方法。
病猪隔离治疗, 无治疗价值的淘汰处理。全面彻底消毒, 使用卫康 (主要成分:过硫酸氢钾、有机酸、无机盐等) 或强力消毒灵 (主要成分:含氯制剂为主要原料的复合剂) , 消毒1次/d。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 (每1000饲料中添加100g) ,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多维葡萄糖粉 (500g/50kg) , 连用7d。
生物制剂治疗用干扰素 (3万U) 1瓶加黄芪多糖注射液10m L混合, 哺乳仔猪肌肉注射3m L/头, 断奶小猪肌肉注射6m L/头, 1次/d, 连用3d。
控制继发感染, 皮炎病轻者可不用药, 只对皮肤上的斑块喷洒卫康或碘伏溶液即可, 2次/d。病重或有继发感染者, 使用甲枫霉素+干扰素进行肌肉注射, 配合复方板蓝根注射液肌肉注射, 1/d次, 连用3d, 加0.15m L/kg·bw;气喘、咳嗽严重者加注冰蟾熊胆注射液, 0.1m L/kg·bw, 第1d注射后, 隔日再注1次。5d后除1头重症不食死亡外, 其他病猪痊愈。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5
1 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于冬春两季;不同年龄、品种、性别均能感染发病, 特别是哺乳仔猪、育成猪及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100%, 成年母猪10%~50%。病猪和病愈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快, 数日内波及全群, 在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延续4~6周, 而后自然平息。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育成猪和育肥猪突然出现食欲减退或不食, 部分出现呕吐, 精神沉郁, 体温稍升, 随后剧烈腹泻, 粪便呈棕黄色, 有的呈喷射状, 粪便为黄绿色水样, 有腥臭味。腹泻发生后大部分猪体温恢复正常, 经1周自愈, 很少发生死亡。哺乳仔猪发病后精神沉郁, 排黄色、黄白色、黄绿色稀粪, 有腥臭味, 多数在吮乳后伴有呕吐, 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 7日龄内, 仔猪腹泻发生后2~5 d因脱水而死亡, 死亡率70%以上。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病变主要在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淡黄色, 肠管膨胀, 含有大量黄色稀粪, 空肠壁变薄, 有轻度炎症, 其他脏器基本正常。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做出初步诊断, 应与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猪痢疾相鉴别。
4.1 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感染2周龄以上仔猪, 很少发生死亡, 且该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传染性胃肠炎可引起仔猪大量死亡, 传播快、发病率高。
4.2 仔猪黄白痢
黄痢发生于1周龄内的仔猪, 发病率、死亡率高, 一般没有呕吐和排黄色稀粪症状, 十二指肠、空肠有卡他性炎症, 均能分离出大肠杆菌;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 季节性不明显, 死亡率低, 排出白色糊状或石灰水样稀粪, 小肠有明显炎症, 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4.3 仔猪副伤寒
多发生2~4个月龄, 无明显季节性, 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初期便泌, 后期下痢, 排恶臭带血稀便, 耳、腹、四肢皮肤充血、淤血, 呈深红色或青紫色;慢性者便泌和下痢交替出现, 粪便呈灰白色、黄色或暗绿色, 皮肤有痂样湿疹, 盲肠有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 肝、淋巴结及肺中有坏死灶, 能分离出沙门氏菌。
4.4 猪痢疾
多见于2~3月龄猪, 传播缓慢, 易群发, 排出带黏液和血液的粪便, 呈胶冻样, 大肠有出血性肠炎, 黏膜表层坏死, 能分离出猪痢疾密螺旋体。
5 防制措施
对于猪病毒性腹泻, 目前尚无特效治方法, 采取对症疗法, 可减少死亡, 促进恢复。
5.1 环境卫生及消毒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与环境卫生好坏密切相关, 无论是平时还是发病期都要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 并加强护理, 保持猪舍的温暖干燥。常用的消毒剂有0.05%的百毒杀、10%漂白粉、2%火碱、1%福尔马林等, 对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都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5.2 防止脱水
给病猪自由饮服补液或电解多维, 口服补盐液的配方是: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 兑水1 000 ml自由饮水。脱水严重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5.3 防止继发感染
病猪适当使用抗病毒和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如超敌、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
5.4 血清疗法
生产实践证明高免血清对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0.5 ml/ (kg·w) 肌注, 连续应用2~3 d。另外, 发生了病毒性腹泻且康复的猪血液中含有高滴度特异性抗体, 屠杀后分离血清, 发病仔猪口服3~15 ml, 2次/d, 连续应用3 d, 腹泻停止。
5.5 疫苗免疫
目前已有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弱毒苗和灭活疫苗供应, 弱毒苗滴鼻或口服免疫效果优于肌肉注射。
5.6 弱毒人工感染母猪保护仔猪
浅谈猪圆环病毒病的防制 篇6
猪圆环病毒 (PCV)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 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的病毒, 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 它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的主要病原。
2 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病学
PMWS是最早被认识和确认的由PCV2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的PMWS主要发生在5~16周龄的猪, 最常见于6~8周龄的猪, 极少感染乳猪。一般于断奶后2~3 d或1周开始发病, 急性发病猪群中, 病死率可达10%, 耐过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但常常由于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 病死率可达25%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 PC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3 传播途径
猪对PCV-2具有较强的易感性, 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 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PCV2后, 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
4 猪I I型圆环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4.1 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PMWS)
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和保育期仔猪, 特别是6~18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尽相同, 最高为50%, 平均为少于10%。任何猪群, 无论健康状况和生产体系如何, 均可发生感染。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 生长迟缓, 采食量下降, 个别猪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症状, 有相当一部分猪只出现呼吸困难、喘气, 呈腹式呼吸, 少数猪只出现拉稀症状。圆环病毒感染猪群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受其它病原的并发或继发感染, 使病情加重导致死亡。剖检病变:全身淋巴结异常肿胀;肝脏萎缩出现杂色斑点;肺脏肿胀, 坚硬似橡皮样;肾脏浮肿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液体, 肠壁变薄。不同猪场PMWS发生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4.2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症 (PDNS)
该病多发生于10~16周龄。发病率为5%以下, 死亡率高, 可达50%。病猪表现为皮下环状红色棕色出血性病变, 病变部位通常是耳部、后肢部、臀部和腹部。剖解病变为肾脏肿大、苍白、有病灶, 成斑澜状, 有时出血和水肿;淋巴结显著肿大, 腹水, 肺水肿, 有时皮下水肿;结肠、肠系膜水肿, 有出血点。
4.3 繁殖障碍
感染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 母猪的返情率增加, 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上升, 断奶后母猪发情延迟, 在死产和新生仔猪出现非化脓性、坏死性或纤维性心肌炎。
4.4 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PNP)
发生PMWS的仔猪有呼吸困难、肺炎症状, 在生长育肥期, 猪II型圆环病毒与猪肺炎霉形体、猪流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发生协同感染, 导致病猪咳嗽、坏死性肺炎、发紫、猪只增重下降等症状。
5 猪II型圆环病毒的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6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6.1 严格引种程序
认真地对待引种工作, 引种不慎往往是暴发疫情的主要原因。引进的后备母猪应进行严格的检疫。
6.2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
注意通风与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 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去势和注射须遵循良好的卫生和消毒习惯。
6.3 搞好种猪群的净化, 坚持自繁自养
定期监测, 合理制订免疫程序, 避免过早或过多地对仔猪免疫,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影响。对后备母猪配种前5周和2周, 以及产前1周免疫PCV-2灭活疫苗。
6.4 药物治疗
猪群一开始表现发病症状, 立即使用长效抗生素进行治疗。饮水使用广谱抗生素饮水, 控制继发感染。
摘要: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 (PVC) 引起的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 现已被公认为危害养猪业的第一大疫病。猪圆环病毒病主要发生于哺乳期和保育舍的仔猪, 512周的仔猪最为常见。死亡率10%30%不等。对猪圆环病毒病防制进行概述。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7
2011年11月,四川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以仔猪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畜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继发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表现为2~7日龄哺乳仔猪被毛杂乱,体温在39~40.5℃左右,排黄色水样稀粪、个别排灰黑色粪便或带血丝,少数仔猪有呕吐现象,患猪脱水死亡严重且迅速,发病率约75%,死亡率达50%以上,严重影响该场后续生猪养殖。该场发病后使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2 剖检病变
对2头2日龄病死仔猪进行剖检,主要表现为胃肠卡他性炎症,胃黏膜轻度出血;小肠肠壁变薄,胀气,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尸体明显脱水,哺乳仔猪胃肠胀满,胃内充满未消化完的凝乳块;肺脏发生肉变,且肾脏有出血点。
3 实验室诊断
3.1 病毒检测
采取适量病变肺脏组织和淋巴结,研磨成混悬液后使用酚氯仿法对病料组织进行总RNA抽提,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RT-PCR诊断方法进行PCR检测,主要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及猪轮状病毒。将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结果见图1。
从图1条带大小得出检测结果:PEDV呈阳性,TGEV、猪轮状病毒呈阴性。
M为DNA标准分子量DL2000Marker1.PEDV引物扩增结果;2.PEDV阳性对照(234 bp);3.TGEV引物扩增结果;4.TGEV阳性对照(303 bp);5.猪轮状病毒引物扩增结果;6.猪轮状病毒阳性对照(342 bp)
3.2 细菌分离及生化鉴定
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醮取肝、肺和肠道内容物分别接种到普通琼脂平板、血清琼脂平板、兔鲜血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及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7℃培养。18~24 h后观察到,普通琼脂平板及血清琼脂平板上均长出均一的、表面隆起、圆滑、半透明菌落;麦康凯平板上的菌落呈红色、有金属光泽;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有紫黑色、具金属光泽的菌落;在兔鲜血平板上呈β溶血。
将分离到的细菌进行纯化培养,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取菌悬液接种到TSI(三糖铁)试管,同时进行生化鉴定。
结果:TSI试管出现斜面底层变黄,有气体产生,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符合大肠杆菌特性,综合判定优势菌为溶血性大肠杆菌,具体方法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
3.3 细菌致病试验及药敏试验
将分离到的细菌纯化物接种到10 mL M-H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6 h,将培养产物在4℃、4 000 r/min条件下离心30 min,弃上清,加入无菌的0.85%NaCl溶液悬浮细菌,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并调整菌悬液浊度为0.5麦氏标准(此时悬液中细菌数约为1.5×108CFU/mL)。取悬浮菌液0.2 mL接种小鼠,24 h后5只实验小鼠均死亡。
采用纸片扩散法,按文献方法将悬浮菌液均匀涂布于M-H培养基平板,用无菌镊子将药敏试纸轻贴在平板表面,37℃恒温培养24 h后测定抑菌圈直径,并参照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的药敏试验标准来判定结果。结果见表2。
mm
以上结果表明:该大肠杆菌对头孢唑林、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中度敏感,对甲氧苄啶、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头孢美唑等低敏或不敏感。
4 防制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畜剖检和实验室诊断得出结果后,对该场采取以下病情控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对场内门窗进行维护并加强保暖设施供给,以防场内温度过低;对全场猪群饲喂低蛋白、易消化的饲料,减少精料投饲。
4.2 强化消毒工作
加强对全场猪舍、环境的消毒工作,特别要加强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可采用0.3%~0.5%过氧乙酸或百毒杀等消毒。
4.3 紧急免疫
给怀孕母猪(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给未发病仔猪接种0.5 m L/头作为预防。
4.4 药物治疗
对仔猪按1 mL 0.5%樟脑磺胺酸、2 mL5%碳酸氢钠和2 mL维生素C及100 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体系作静脉输液,2次/d,连续3 d,饮水中加入补液盐及黄芪多糖;给患病母猪饲喂黄芪多糖等以提高免疫力自然康复;对脱水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5%碳酸氢钠水溶液等;选取药敏试验结果中敏感性高的药物对感染猪口服或注射,如头孢唑林、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按说明书剂量及方法给药。
通过以上措施,患病仔猪病情减轻、精神好转,产房仔猪的患病率也明显降低,4 d后无仔猪死亡,新生仔猪未再发病,猪场恢复生产。
摘要:2011年11月,四川某规模化猪场发生一起以2~7日龄哺乳仔猪腹泻、脱水和高发病率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为75%,死亡率达50%以上,给猪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畜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积极的防制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仔猪,继发感染,诊治
参考文献
[1]张百灵,陈建飞,邢雅玲,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抗病毒天然免疫[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27(6):516-523.
[2]倪艳秀,林继煌,何孔旺,等.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况[J].畜牧与兽医,2001,33(1):38-40.
[3]程庆华,牛小迎,叶成玉,等.猪TGEV与PEDV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免疫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5,(6):12-14.
[4]Kweon C,Kwon B,Woo S,et al.Immunoprophylactic effect of chicken 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against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in piglets[J].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the Japanese Society of Veterinary Science,2000,62(9):961.
[5]尤学敏.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1998,(8):39-40.
[6]Debouck P,Pensaert M.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pigs with a new porcine enteric coronavirus,CV777[J].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1980,41(2):219.
[7]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6-92.
[8]倪语星,王金良,徐英春.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25.
[9]张坤,何启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A群轮状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8):1001-1005.
[10]王萃瑜.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部分S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8.
[11]田国宝,王红宁,黄勇,等.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耐药性和血清型变化趋势[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10):31-33.
猪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主要试剂。病毒基因组RNA提取试剂盒、一步法RT-PCR扩增试剂盒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胶回收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实验室PCR检测。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结果,初步诊断为猪瘟病毒或相关病毒感染,根据参考文献方法,分别合成猪瘟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病料,以1∶5的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后充分研磨,12000r/分钟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按照病毒基因组RNA提取试剂盒使用说明提取组织病料的RNA,参照参考文献中的方法进行RT-PCR扩增,RT-PCR扩增产物经2.0%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
(3)基因测序鉴定。将电泳检测大小正确的RT-PCR扩增产物利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2 结果
(1)临床症状。2015年10月,某养殖场母猪产胎中含有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出生后体温升高,被毛凌乱,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先便秘后腹泻,消瘦直至死亡,死亡率不到10%。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药物治疗无效。用猪瘟活疫苗紧急免疫接种无效。
(2)病理剖检。剖检病死猪可见全身出血,心外膜、肾、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消化道有慢性卡他性炎症,胃及肠黏膜发生溃疡。
(3)PCR检测结果。RT-PCR扩增产物经2.0%琼脂糖凝胶电泳,在位于约153bp处可见特异性扩增条带(图1),与文献[3]报道的大小一致,表明待检组织病料中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而无猪瘟病毒。
(4)基因序列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为BVDV特异性序列,证明该发病猪场的致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5)综合诊断结果。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等临床诊断,以及PCR检测、基因序列鉴定等实验室诊断,综合判定该猪场发生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
3 讨论
本研究从临床疑似猪瘟感染病例的仔猪体内检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说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仔猪,产生类似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近年来,猪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报道不断增多,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猪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普遍存在常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此外,饲喂污染BVDV的饲料也可以成为BVDV的感染来源,一些牛的脏器等废料被加工成饲料,而牛群中BVDV普遍存在,造成了BVDV的污染来源。第三,猪、牛混合饲养,牛感染BVDV后直接传染给猪也是猪源BVDV的感染来源。国内陶洁等于2013年通过对猪瘟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筛查,发现来自10个疫苗厂家的10份猪瘟疫苗样品,有一份检出BVDV阳性核酸片段。通过对BVDV扩增产物测序和序列分析,证实该毒株为BVDV1型,说明猪瘟疫苗中污染的BVDV分离株的遗传特性差异较大。通过各种检测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监测猪群BVDV的感染情况。疫苗制备及饲料生产企业要严格对生产原料进行检查,一定要加强对生物制品的安全监测,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猪源BVDV的污染问题。
摘要:2015年10月,某猪场发生一起以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以及出生仔猪发热、腹泻、消瘦和最终死亡的病例,通过对病死猪发病前临床症状的观察和病理剖检,结合实验室RT-PCR检测,最终确诊为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关键词: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鉴定
参考文献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 篇9
遂立即采取消毒和药物治疗措施, 病情得到明显控制, 截止最后1 头病猪康复时, 共死亡44 头, 剩余80 头均呈现良性经过。现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养猪户邢某于2015 年4 月15 日从省外购买仔猪124 头。4 月20 日, 购进的少量仔猪表现发病症状, 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少食不食、腹泻;到4月22 日时, 病情表现严重并波及到全群。
遂立即请当地兽医到场诊治, 采用退烧药物混合抗菌药物治疗, 但效果未见明显好转;3 d后, 病情进一步加重, 仔猪大量死亡, 而且表现为迅速蔓延的趋势。
2 临床症状
病猪临诊表现为精神萎靡, 体温升高至41 ℃左右, 食欲减退或废绝, 渴欲增加, 被毛粗乱无光泽, 皮肤苍白, 有的可见豆状黑斑, 呼吸困难、气喘, 咳嗽, 严重者表现呼吸极度困难, 腹泻, 粪便呈水样状, 双耳发绀, 皮肤出现规则形状的紫斑, 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充血潮红, 常有大量黄色黏性分泌物, 仔猪多表现鼻腔出血, 怀孕母猪则多数流产, 病程较长的猪有的衰竭死亡, 有的成为僵猪。
3 病理变化
将病死猪进行剖检, 发现各肠段充血、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 有明显纤维素性病变, 呈大理石样花纹, 切面呈大理石样;扁桃体肿大;肾肿大、淤血, 表面呈沟回状, 呈土黄色, 有点状出血;膀胱黏膜有较多出血点;胃黏膜有的水肿, 肝脂肪变性而带黄色, 肺充血、水肿、淤血。
4 免疫状况
经调查发现, 除该农户新购进的仔猪群没有进行免疫外, 本场内其它猪均免疫过猪瘟疫苗、猪高致病性蓝耳疫苗、猪O型口蹄疫疫苗, 均免疫2 次, 且均在免疫保护期内。
5 诊断
当地兽医通过采集发病猪只的血清、肝、脾、肾、肺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送至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 最后确诊该群发病猪只为非典型猪瘟与猪圆环病毒Ⅱ型的混合感染。
6 综合防控
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加强饲养, 强化营养, 提高自身免疫力。特别是要提高机体的日常营养水平, 选用优质、高效、高产、全价、营养均衡的饲料来选喂。确保机体对于所需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氨基酸的需求。
对发病的栏舍,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 严格控制人员随意串栏, 固定生产器具, 封闭发病猪舍, 全面实行带猪消毒, 防制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目前圆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染。在选用猪瘟疫苗的时候, 个人建议选用国内疫苗, 在猪瘟疫苗方面, 国内疫苗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例如哈药集团、中牧股份。
第1天, 肌肉注射高热金针, 按每千克体重0.2m L注射, 同时搭配柴胡和高含量的头孢噻呋钠。第2天, 肌肉注射柴胡和高含量的头孢噻呋钠。第3天, 如有发烧, 可再注射1针高热金针, 搭配柴胡和头孢噻夫钠。第4天, 观察1 d。第5天, 可以针对当地的疫情, 注射疫苗。第6天, 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治愈率可达90%以上。
7 体会
【猪病毒性感染防制】推荐阅读:
猪圆环病毒感染的防制06-15
猪感染圆环病毒11-08
猪圆环病毒与猪瘟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07-12
猪病毒病混合感染防控10-02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09-30
猪圆环病毒06-29
病毒性感染相关疾病06-22
急性病毒性肠道感染12-11
Ⅱ型猪圆环病毒06-14
猪圆环病毒Ⅱ型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