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防治

2024-09-30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共11篇)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 篇1

猪腹泻疾病的病原种类多、病情复杂, 同时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 以病毒引起的腹泻在养猪生产中多发, 传染性强, 危害严重。近年来, 该病多呈季节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 常发生在夏秋季节, 在一些地区和猪场流行日趋严重, 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猪病毒性腹泻病临床中要特别注意, 准确区别, 根据不同的病毒采取相应防治方法。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1.1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所引起, 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 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及呼出气体排出的病毒, 污染饲料、饮料、空气、用具等, 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但10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发病, 则死亡率较高, 而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轻微, 大多数能自然康复。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 发病高峰为1~2月份。一旦发病, 在猪群里迅速传播, 数日内可使大部分猪受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常与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导致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率增高。

1.2 症状

发病猪主要表现为严重水样腹泻、呕吐、脱水。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气味腥臭。母猪、公猪和肥育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同, 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猪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稀粪。剖检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 尤以小肠病变为主, 表现为肠壁变薄透明, 肠内容物稀薄如水, 呈黄色。

1.3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即可作出诊断即可确诊。

1.4 防治

本病无特效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 如补液、补盐、补碱。为了防止继发感染, 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管理, 增加猪机体抵抗力, 不喂冰冷、不好消化的饲料, 清洁卫生, 保持舍内通风良好, 冬季保温。定期注射疫苗。

2 猪流行性腹泻

2.1 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引起,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随粪便排出的病毒, 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饲养用具等, 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很高, 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以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 有时呈地方流行性。传播速度比猪传2染.2性胃症肠炎状稍缓病慢猪。主要表现︵黑龙

为呕吐样、黄色、腹泻或灰黄、脱水色。仔, 粪便水江猪濒死D省北猪哺乳或采食前体温下降, 呕吐多后;中猪、肥育猪发生于OI:1安0.市病和成年猪精神萎顿, 厌食, 持396城9/郊乡毒长发育续腹泻不良3~7d。, 剖检病变主要恢复后多呈生J.ISS畜牧性在血小, 肠肠壁。变表薄现, 为充小满肠黄粘色膜液充N.1671兽医技梁凤华腹2体.3, 诊断根肠淋巴结充血、据水肿流。-6行病0术27.服务泻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即20中1心的2可.4作出防诊断治即可同确猪诊传。染性胃3.02.05北安, 防

3肠猪炎。91轮状病毒64治

3 毒.1所引流起行, 病主学要的由传猪染轮源状是病患︶000

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猪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肠道内, 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和土壤, 经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猪, 但6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发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 发病率一般在50%~80%。病愈的猪场可再次发病, 造成本病在自然界长期传播。

3.2 症状

病初精神萎顿, 食欲不振, 部分仔猪哺乳后发生呕吐, 继而腹泻, 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 水样或糊状, 腥臭。病猪逐渐消瘦、脱水, 若无继发感染, 死亡率较低。症状轻重主要决定于病猪年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少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症状较重, 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时, 可使症状加重。通常10~21日龄后仔猪症状较轻, 腹泻数日即可康复,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剖检病变多与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小肠粘膜充血, 肠壁变薄, 内容物稀薄如水。

3.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即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验, 用轮状病毒的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 可检出轮状病毒。

3.4 防治

为防止脱水、脱盐及酸中毒, 及时补充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纳。如有继发感染。应结合抗生素疗法。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 篇2

认真做好冬季猪腹泻病调查防治工作

为认真扎实做好猪病毒性腹泻病防治工作;现将防治工作安排如下:

一、健全机构,夯实责任

2010年1月12日乡政府召开猪腹泻病防治工作会议;并成立防治领导工作组,副乡长徐寿奎任防治工作组组长,畜牧站、各村组干部及防疫员为工作组成员穿越小说网 http://。及时准确掌握好全乡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猪腹泻病的调查摸底工作和猪腹泻病防治工作。

二、猪腹泻病的特点:

进入冬季,气温不断降低,猪病毒性腹泻病进入高发季节,此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一旦发生此病,将会迅速波及全群,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拒食、呕吐、拉稀、体温时有偏高,危害程度随着猪日龄增大而减轻。近一时期,我县部分地方已有此病发生,但都得到了及时有效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此的病防制,要求各村委对辖区内的养猪场、户,进行一次普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病发生。同时要按照县畜牧站编印的《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案》进行技术指导,以减少和降低发病死亡率。

三、猪腹泻病的防治:

病毒性腹泻病的病源主要为流行性腹泻病毒,此种腹泻病一旦发生,便会迅速波及全群。该病大、中、小猪均可发生,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发病时间为12月中下旬至来年的4月中旬。气温骤升骤降时最易发生。在发病规律上,常常是大猪舍首发,很快波及相邻猪舍并引起全场或某一地区相继发病。病程一般为7 天左右;乳猪病程较长危害最大,发病后处理不当,死亡率可达100%。病猪呈水样性腹泻,着色草绿色、恶臭,随后诱发全群腹泻。

(一)、流行特点

1.大部分为合并流行,大、中、小猪均可发生,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其发病原因都是由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引起的,单一的很少见。

2.气候突变时易发且流行速度快,据资料介绍,规模化猪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特别是10日龄以下仔猪最易感,冬季多发,尤其是春节前后。

3.病程来势猛,结束快,一个独立的成年猪舍从发病开始到发病结束,病程为7天左右。

(二)、临床症状

1.发病前猪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只出现少食或不食现象,体温正常,粪便无异常,持续半天至2 天发病,发病猪陆续出现颜色一致的草绿色水样腹泻,粪便呈酸性,有一股很特别的臭味,有的出现呕吐。

2.腹泻持续时间:成年猪1~2 天,乳猪、小猪3~4 天,个别长达7 天。大多乳猪病初仍然吮乳,后因水样腹泻不止,脱水衰竭死亡;中猪、大猪一般都可治愈;20 kg以下的小猪,随体重的降低,死亡率上升。

(三)、预防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及时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免疫,后备母猪必须先免疫1次,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胎产前1个月免疫1次,交巢穴注射,每次4 ml.。初生仔猪0.5ml/头,5~25 kg仔猪1 ml/头,25kg以上猪2 ml/头。对未曾接种且已发病的哺乳仔猪,紧急接种可使部分仔猪免于死亡。

2.要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外面购种猪。冬季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应,选用添加优质油脂的饲料。注意给猪舍保温,保持地面干燥,加强光照,提高猪只的抵抗力。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经常清除粪便,一旦发生本病及时隔离,猪舍用2%氢氧化钠或次氯酸钠、5%~10%漂白粉、5%~10%石灰乳消毒。

(四)、治疗措施

1.康复猪血疗法,有较好的疗效。选择典型性病例、康复后l3~l8 d而无其他继发病的猪.无菌操作采取抗凝血,供治疗或预防用。治疗剂量为:哺乳仔猪每头皮下注射3~5 ml,后备母猪每头20 ml,哺乳母猪每头30 ml。预防量,哺乳仔猪每头3―5 ml,后备母猪每头10 ml,哺乳母猪每头20 ml,注射1次即可。

2.中药药物治疗,藿香正气水,肌肉注射,1 ml/(kg体重),也有一定的效果。另外据报道:肉桂10 g,板蓝根10 g,槐花12 g,大青叶10 g,赤石脂15 g,茛菪子5 g,粉碎并混匀。每日1剂,小猪酌减,连服3 d,效果显著。

3、对症治疗用磺胺类药物也有一定效果。

4、饲料中添加抗菌素药物。

以上方法都应同时关闭自动饮水水源,采用人工定时饮用水或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溶液。不能饮水的病仔猪,应静脉注射或腹腔内注射5%~l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以防酸中毒和脱水。腹泻严重者可以同时注射阿托品,饲料中大剂量拌喂腐殖酸钠缓解症状,防止严重脱水,并发细菌感染者还应注射抗生素。

奶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篇3

一、临床症状

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仅持续2~3天,随后下降。有的还表现第二次体温升高,随着体温的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数量增多。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黏膜损坏之后便发生严重腹泻,初始是水泻,而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

慢性病牛发热症状不明显, 體温稍微高于正常体温,一般不腹泻 , 最明显的症状是鼻镜上糜烂, 眼有分泌物, 齿龈发炎, 蹄叶发炎, 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感染此病的牛通常在7~14天或直至康复期间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其间对继发感染非常敏感,在有害菌(如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霉形体等)存在时很易引发继发病症,如肺炎。

二、诊断

在严重暴发流行时,预防与治疗本病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不过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病牛不足50%,大多数病牛仅呈现亚临床感染或轻微感染,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最终的确诊均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三、预防

1. 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病牛。因为持续性感染的病牛通过分泌物向体外持续排毒,若不淘汰会扩大病情。

2.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需购牛时应避免购入未经检疫的牛,这样能有效降低引入该病毒的危险。

3. 用灭活苗进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间隔30天,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四、治疗

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护胃肠黏膜。

2. 应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也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

3. 可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如舒它林(强效头孢)+五毒通灭+碳酸氢钠静注,痢倍灵(牛羊三效)肌注。

猪冬季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篇4

1. 症状

该病来势凶猛, 传播迅速, 大小猪均可发病, 往往呈大面积流行之势。该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多发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吮乳的仔猪易感该病, 以喷射水液、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性症状, 1周龄以内的猪多于2~4 d内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肉猪多在新引进猪群内爆发, 呈绿色或灰褐色水液下痢, 食欲减退或废绝, 1周后可见恢复。母猪或成年猪除食欲不振, 拉水液或稀粪, 偶见呕吐无乳或缺乳、脱水。如无继发感染或合并症时, 体温不高或轻微发热。

2. 治疗

根据中兽医理论, 发病季节多为寒冷阴湿的冬季或早春, 临床特呕吐、腹泻、脱水, 辩证为寒湿泄泻症。故以渗湿利尿, 散寒温阳为治则。方用五苓散 (猪苓、茯苓、泽泻、炒白术、肉桂) 加减治疗。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均为利水利尿药, 白术健脾化湿, 肉桂温阳化气以助四药的化湿利尿功效。体质量为30 kg的猪1次25~50 g, 体质量30 kg以下的猪用量酌情减少, 一般1次见效, 12 h后重复用1次。大多2次治愈, 对少数未完全康复的猪, 可重复给药1次以巩固药效。必要时可结合补液配合抗菌素疗法控制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30 g、白术60 g煎水加颠茄酊3 m L, 红糖100 g灌服, 脱水严重者加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 L、庆大霉素50 m L、肌苷20 m L、ATD20 m L辅酶A10支混合腹腔注射, 1~2次/d, 连用2 d。

3. 病例

2009年10月2日, 原平市闫庄镇某养殖场仔猪发生腹泻。症状为仔猪突然减食、呕吐, 接着出现水样腹泻, 粪呈黄色、灰色和绿色, 内有未消化的小乳块。病猪迅速脱水, 体质量下降, 精神萎靡不振, 被毛粗乱无光, 吮乳减少, 死亡率15%, 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突然减食呕吐, 随后出现水样粪便, 粪呈黄绿色、淡灰或褐色, 混有气泡, 病猪口渴。中大猪基本无死亡。剖解尸体呈现脱水, 眼球下凹, 皮肤干燥皱缩, 胃底黏膜充血, 胃壁松弛, 失去收缩能力, 小肠黏膜充血, 肠壁变薄, 肠腔内有黄色水液内容物,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根据临床特征和剖解病变综合分析辨证为轮状病毒感染。治疗用五苓散加减1 000 g, 拌料50 kg全群饲喂, 连续2 d, 此外, 用该药1 000 g加水100 kg, 自由饮用, 连用3d。对严重脱水的仔猪腹腔注射0.9%盐水10~30 m L, 对未断奶的仔猪用五芩散1 000 g加水5 000 m L, 武火烧开后文火熬至2 500 m L过滤药渣, 仔猪每头灌3~5 m L, 每头2次。经过2 d治疗, 98%的猪恢复健康, 并短期内未见复发。

4. 体会

(1) 及时发现, 对症治疗发现仔猪腹泻, 要及早在仔猪有饮食欲、体况好时大量饮用补液盐水, 要防止用药过晚, 使电解质紊乱代谢而脱水。腹泻严重者可注射阿托品。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氨苄西林可溶性粉, 对产前产后母猪按每1 kg水加药1 g饮用, 2次/d, 直至疫情消失。乳猪按每头每天1~1.5 g, 溶于500 m L水中多次灌服, 或用0.1%高锰酸钾水代替饮用。

(2) 要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发病概率引进种猪不可在疫病高发期的冬春季节引进。引种时要严格检疫, 确定健康无病时再引进, 而且必须隔离观察21 d再作处理。搞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猪场, 严格执行进出场的消毒制度, 加强舍与场的环境卫生, 保持猪舍干燥, 注意冬季防寒保暖, 经常清除粪便, 一旦发病及时隔离, 猪舍用2%氢氧化钠或5%~10%的漂白粉, 5%~10%石灰乳消毒, 平时每周1次, 发病时每2 d进行1次。

(3) 要加强饲喂管理尤其对于仔猪要精细管理, 注意冬季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的饲料要柔细适口, 容易消化, 可以饲料中拌些小苏打粉和肠安康粉 (主要成分:白头翁、黄连、黄柏等) 这样既可预防仔猪的胃肠疾病, 又可促进仔猪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可以在饮水中添加维力素和葡萄糖粉, 可以增加仔猪机体的代谢吸收。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篇5

1 病原体及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不耐热,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可将其灭活。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等。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2月寒冷季节,气温骤变、天气寒冷时易发生,且流行速度快。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新生仔猪和刚断奶的仔猪最易受感染,发病后迅速扩散至整个猪场,使该病呈地方流行性。在有该病毒存在的繁殖场内,猪流行性腹泻可造成5~8周龄仔猪的断奶期顽固性腹泻。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19%;哺乳仔猪病死率约50%,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

2 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在腹泻的同时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持续腹泻,粪便酸性,呈黄色、灰色或黑色水样或糊状,有一股很特别的臭味。病情随病猪的年龄变化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病3~4d后多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少数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育肥猪感染后也会发生腹泻,但症状较轻,1~2周或更长时间后会自行康复,死亡率一般为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d后可自愈。

3 诊断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速度也稍微缓慢一些。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常用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染色、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

(1)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进行全面消毒,猪舍内采用0.1%的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场区周边可遍撒生石灰,以切断传染途径,降低感染率。对尚未发病的猪群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隔离饲养。

(2)治疗该病无特效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对失水过多的病猪,可减少喂料、增加饮水,以预防机体脱水和酸中毒。对发病猪全群用药,抗病毒一号1 000g+强力霉素400g+免疫晶蛋白300g+增效磺胺二甲600g+葡萄糖10kg+多种维生素500g,拌入1t饲料饲喂,连用7d;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在1 000mL水中加20g葡萄糖、3.5g氯化钠、2.5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对个别病情特别严重的病猪采用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如可根据病情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5%碳酸氢钠溶液及林格氏液。

4.2 预防

(1)搞好猪场卫生,定期消毒,猪舍内的粪便及时清除;寒冷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但应注意猪舍内的通风换气,以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定期观察猪群,发现病猪马上封锁、隔离,谢绝人员参观,严格消毒猪舍、用具及周围环境。

(2)坚持自繁自养,从根本上防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引种前要进行病原检测,引入后也要隔离观察2~4周,确认无病后再并群。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每年10~11月份母猪、种公猪全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1头份/头,经产母猪产前1个月接种1头份/头,后备母猪产前40d和20d分别接种1头份/头。仔猪断奶后10~15d接种1次。疫苗注射采用后海穴注射比颈部肌肉注射效果好。

5 小结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气候、环境、养殖条件的变化,饲料不清洁、变质等因素均容易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的暴发,数天内可危及整个猪舍或猪场。不分年龄大小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预防主要是做好猪场防寒保暖和疫苗免疫工作。该病无特效药治疗,通常用对症疗法,给予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可减少死亡率。

猪病毒性腹泻的现状与防治 篇6

1 现在流行的主要病毒性腹泻病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 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 但是掉膘、降低饲料报酬, 药物和人力等,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猪传染性胃肠炎尤以冬春季节严重, 猪只发生不同程度的厌食、呕吐、腹泻。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 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冬春季节气温寒冷, 冷冻潮湿、病毒相当稳定, 附着在车辆或其它无生命物体上, 运输饲料或动物期间, 猪场间的传播有较大可能性。

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样。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便呈喷射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 体温升高, 厌食、呕吐和腹泻, 泌乳停止, 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这些严重症状可能与感染的仔猪密切接触造成的或是体内激素的变化增强了易感性。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乳凝块, 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内含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1.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猪流行性腹泻 (PED) 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 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 PEDV随粪便排出后, 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途径自然感染。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 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母猪发病率为15%~90%。

病变主要在小肠,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 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 进行荧光抗体染色, 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成猪经3~7d腹泻后, 可逐步康复。

1.3 猪轮状病毒 (RV)

轮状病毒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轮状病毒在猪群中呈地方性流行, 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自然感染后, 猪可以产生循环抗体和分泌性抗体, 对同种轮状病毒的感染具有免疫力。抗体可经初乳和奶传递给新生仔猪。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持续期随最初后获得的抗体含量不同而有差异, 可持续3~5周。初产母猪比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轮状病毒。通常在7~14日龄被感染。

仔猪发病后开始出现厌食, 精神迟钝, 继而出现下痢, 粪色暗黑或黄白色, 较腥臭, 持续2~4d。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 若无激发感染, 死亡率不会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乳凝块和乳汁, 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黏膜易脱落, 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最可靠方法是腹泻24h以内的粪样作电子显微镜检查, 可见似车轮砖的病毒粒子。也可用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2 猪病毒性腹泻防治的对策

2.1 免疫预防

仔猪腹泻症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因此, 靠发病后进行免疫防御是来不及的。这几种病疫苗用以给母猪预防注射, 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 以保护仔猪不发病。

2.2 药物治疗

严格的讲, 上述几种病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尤其是病毒性腹泻, 治疗是徒劳的。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 可以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如给发病猪注射5%碳酸氢钠及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应用肠道抗菌药如痢特灵、氟派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可以用干扰素或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有一定的效果。

2.3 综合防制措施

(1) 把好引种关。本场没有过腹泻疾病的发生或者腹泻疾病发生后的时间较长, 那么我们如果需要引种时, 就要注意腹泻性疾病的检疫。本身的猪群中存在腹泻疾病的流行, 那么引种后, 一定要进行免疫接种, 1个月后观察无异常再混群。 (2)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全进全出和多点分阶段饲养可减少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概率。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 初生仔猪保证吃到初乳后, 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 根据本猪群需根除的疾病, 在2~21d之间进行断乳 (最常见的断奶日龄为14~18d) , 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分离开, 即三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和二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 隔离距离3km左右, 根据隔离条件不同而异。仔猪生后22d以前特定疾病的抗体在仔猪体内消失以前, 就将仔猪进行断乳后移到清净并良好隔离条件的保育舍进行养育。保育舍、育肥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彻底清洗消毒后14d以上再进入新的猪只;当然配制好早期断乳的仔猪配合料, 保证仔猪良好的消化和吸收仔猪料中的营养是本项技术的实施的必要措施。

3 腹泻病的防治体会

当前猪病毒性腹泻防治技术与经验 篇7

1 病原

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都是冠状病毒。对光敏感, 可被福尔马林、氢氧化钠、含氯或碘消毒剂灭活。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病毒, 在常温下能存活7个月, 对福尔马林、次氯酸钠、酚敏感。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3种病毒性腹泻呈暴发性发生并迅速传播。TGE一般全场任何阶段的猪均发病;PED一般是部分小猪、肉猪及种猪发病:轮状病毒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2.1 传染性胃肠炎 (TGE) 和流行性腹泻 (PED)

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期, 但是近年来发病季节也成常态化。在临床症状上这两种病很难区别。只是TGE的症状比PED还要严重些。开始发病时厌食呕吐、腹泻, 以水样喷射状腹泻为特征, 有一股特别臭味。体温一般不升高。病猪除腹泻往往还呕吐。各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日龄越小越易死亡。10日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中、大猪一般7~10 d自行康复;抵抗力弱的猪, 尤其有并发症时会死亡。

2.2 轮状病毒病 (Rotavirus Infection)

轮状病毒能够引起多种幼龄动物腹泻, 传播迅速, 猪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多发生于8月龄内的仔猪。母猪感染虽无明显症状, 但传播病毒感染仔猪, 造成仔猪腹泻, 一般3~7 d死亡, 若与大肠杆菌混和感染则死亡率更高。其临床症状主要以呕吐、腹泻、脱水死亡为特征。症状轻重决定于发病猪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若无母源抗体保护, 感染发病严重, 病死率可高达100%;如有母源抗体保护, 则1周龄的仔猪一般不发病。10~21 d龄哺乳仔猪临床症状轻, 腹泻1~2 d即迅速痊愈, 病死率低;3~8周龄或断乳2 d的仔猪, 病死率一般在10%~30%, 严重时可达50%。

3 病理变化及诊断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病都是肠道病, 都通过消化道感染。解剖可见胃黏膜充血, 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含有未消化凝乳块。

临床上引起猪呕吐和腹泻, 加上治疗又无效等基本可初步判断为病毒性腹泻, 7日龄以下不发病而在15~35日龄发病的一般为轮状病毒病, 7日龄内发病死亡的往往是TGE或PED。另外, 用pH试纸检测粪便, 细菌性腹泻粪便一般为碱性。病毒性腹泻粪便呈酸性。确诊可以用荧光抗体技术检验发病猪小肠, 可快速诊断。

4 预防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一般发病急、传播快, 对仔猪往往来不及治疗就大面积死亡, 因此, 对控制病毒性腹泻, 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1 加强饲养管理

4.1.1 保障母猪良好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一是供给母猪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日粮, 使仔猪获得营养全面、充足的乳汁, 最大限度的保障仔猪的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产房母猪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空栏消毒必须到位, 产床、仔猪保温箱、保温板等彻底冲洗消毒, 干燥备用。有条件的圈舍在母猪上产床前3 d, 还要使用甲醛、二氯异氰尿酸钠或臭氧进行全密闭熏蒸消毒8 h以上, 充分换气后, 方可调入母猪;三是母猪生产时专人值班, 及时清洗乳头, 挤去头几滴乳汁, 及时清理胎衣, 避免母猪偷食。产程过长或人工助产后的母猪, 肌注或静注敏感抗生素, 剂量疗程必须充足, 严防母猪产后炎症, 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

4.1.2 精心管理哺乳仔猪:

一是产房的温度保持在20~24℃, 保温箱的小气候环境:仔猪1~7日龄33℃左右, 8~14日龄31℃左右, 15日龄至断奶28℃左右, 低温或温度波动太大, 会加剧仔猪腹泻的发生。二是仔猪出生后, 尽快让所有仔猪吃到充足的初乳, 使仔猪从母体获得天然主动免疫力, 降低病毒性腹泻发生几率。仔猪出生3 d内的饲喂管理非常重要, 进行合理的寄养及人工固定乳头工作, 使仔猪均衡生长, 提高仔猪的整齐度和抗病力、三是仔猪断齿、断尾、剪耳缺号时需做到严格消毒, 3日龄及时肌注右旋糖酐铁。四是5~7日龄开始补充饮水和教槽料, 饮水必须做到清洁卫生, 教槽料要做到干净卫生、少添勤添。

4.2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4.2.1 坚持自繁自养, 尽量减少引种次数, 必须引猪时, 引入后严格隔离30以上, 无临床症状经检疫合格后, 方可并群。

4.2.2 采用全进全出 (AIAO)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降低不同批次动物间疫病传播的风险。

4.2.3 严格消毒措施。人员进出猪场必须沐浴更衣、隔离, 严禁不同环节的工人窜圈, 进入猪场的车辆及物资必须严格消毒。

每周二、五进行带猪消毒, 春冬季带猪消毒避免使用液体喷雾消毒, 应该选用干粉或臭氧进行消毒, 降低圈舍湿度, 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的增殖, 周六进行全场环境消毒。

猪出栏或转栏后, 清除有机物 (粪便、尿液、垫草、饲料) 后, 及时冲洗, 再选择敏感消毒药消毒处理后干燥备用, 临用前需要对封闭圈舍进行熏蒸消毒或臭氧消毒, 可大大降低微生物、虫卵等病原体的数量。

4.3 科学的免疫接种

在10月至次年的4月间, 可用“PED-TGE和轮状病毒三联灭活苗”免疫或P-T二联灭活苗免疫。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免疫2头份/次, 最好采用后海穴注射,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 仔猪可通过母乳天然被动免疫获得30 d左右的保护力,

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肌注1头份上述疫苗, 间隔30 min再吃初乳, 免疫保护期为1年。

4.4 母猪合理反饲

妊娠80 d以内的母猪, 可以在限位栏内反饲, 剂量1~3头母猪饲喂1头仔猪肠系内容物, 可起到一定预防效果。妊娠80 d以后的母猪, 严禁反饲。

5 紧急治疗技术

发病时, 这3种病毒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发现病例, 宜及早治疗。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注意加强管理, 增强动物体质和免疫力, 并给予支持和对症疗法。重点是治疗脱水、酸中毒,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1 紧急隔离措施

封锁场地清洁、消毒, 各类人员脚踏消毒池后方可进出圈舍。

5.2 停料或减少投喂量

限饲以清理胃肠。排除病理产物和有害毒素。饥饿感利于饲料投药。

5.3 加强猪舍保温除湿

温度控制在23~25℃以上以降低发病死亡率, 小猪最好饮用温水以减少胃肠刺激, 注意通风换气, 降低圈舍湿度。

5.4 紧急疫苗接种

对健康或受威胁猪首先用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5.5 补充生理盐水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断水一段时间, 然后在饮水加口服补液盐。对不能饮水的病猪可静脉输液或注射3%~5%葡萄糖和氯化钠20~50 m L, 1 d 2次, 连用3 d。

5.6 中和酸中毒

长期腹泻的猪, 肌体容易出现酸中毒, 可以使用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静注或腹腔注射, 20~50 m L/次。

5.7 涩肠吸附作用

可用胃肠黏膜保护剂或肠道毒素吸附剂, 可选用蒙托石粉 (蒙脱石.思密达) , 或在饲料中添加15%左右的木炭末或活性炭粉用于涩肠吸附毒素、收敛止泻、防脱水。

5.8 防继发感染

选用卡拉霉素、恩若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抗菌药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陈溥言主编, 兽医传染病学 (第5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程忠刚.猪群病毒性腹泻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今日养猪业, 2011 (3) :19-21.

[3]邱进杰.畜禽疫病防控中生物安全的应用.家禽科学, 2010 (2) :35-36.

[4]万遂如. 2011年猪群中发生传染性腹泻疾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控对策.养猪, 2011 (5) :78-80.

冬季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篇8

1 发病特点与诊断

1.1 发病特点

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主要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这三类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后外观特征基本相似, 均表现为突然发病, 且一旦有一头猪发病, 无免疫力的易感猪群, 在2~5d内就波及全群。发病猪只表现为拒食、呕吐、剧烈拉稀, 通常排灰色水样稀便, 严重时可呈喷射状, 所排粪便有时可见有泡沫样附着物, 体温有时偏高或正常。

1.2 诊治

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断并不是很难, 通常根据其发病情况和粪便的酸碱度 (病毒性腹泻的粪便为酸性, 可用p H试纸测试) 就可很容易的加以判别。

2 对生产的危害

猪病毒性腹泻在不脱水, 没有其他继发感染的情况下, 只要治疗得当, 架子猪、肥育猪等一般不会发生死亡, 但由于发病后猪群采食量大幅度减少, 生长几乎完全停止, 甚至于倒退而推迟出栏15~20d左右, 因此损失比较严重。未断奶仔猪由于抵抗力弱, 往往会因脱水而造成死亡, 损失比较严重。特别对10日龄以内的仔猪危害更大, 一旦感染死亡率达90%以上, 必须高度重视。

3 治疗

3.1 用口服补液盐自由饮水, 并加入预防剂量的转移因子。

3.2 限制饲喂, 减少对猪的饲喂量, 以减少胃肠功能负担, 加快恢复。

3.3 饲料中可加入适量益生菌制剂, 对于该病的恢复有一定的疗效。

3.4 未断奶仔猪由于抵抗力弱, 应尽早补液。

4 预防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体会 篇9

1 发病特点

1.1 发病快, 感染率和死亡率高

从养殖户发现猪只拉稀开始, 5~7天即可波及全群, 大小猪均有发生, 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可致全窝死亡。

1.2 混合感染多见

临床上单一病原发病少见, 往往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中的2种或3种混合感染, 且病程长者还可与其他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

1.3 季节性强, 有诱因

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其发病多出现于温度变化较大、换料、断奶等应激之后。

1.4 症状典型

病毒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呕吐和水样腹泻, 粪便发黄、灰或发黑, 往往因为机体脱水导致死亡。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只均可发生, 对较小日龄的猪只危害尤为严重, 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可致全窝死亡。哺乳仔猪一旦发病主要表现为呕吐, 拉黄色、绿色水样稀便, 粪便恶臭, 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 机体严重脱水。日龄较大猪只或成年猪症状较轻, 如无继发感染多为一过性, 一般为水样腹泻, 个别有呕吐, 食欲下降或废绝;哺乳母猪泌乳减少甚至无乳等;但怀孕母猪例外, 尤其妊娠中后期, 由于怀孕母猪本身生产负担过重, 加之发病后腹泻导致腹压增大, 可造成流产, 严重者生产中亦有死亡现象发生。耐过猪往往生长缓慢, 甚至成为僵猪。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道, 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 肠壁菲薄, 呈半透明状, 内容物稀薄, 呈灰黄色或灰褐色, 小肠粘膜充血、出血, 肠粘膜脱落等。

3 鉴别诊断

3.1 饲养管理因素导致的腹泻鉴别

生产中突然更换饲料或使用霉变饲料、新玉米等也会引起腹泻, 但其腹泻发生时间相隔较短, 往往体重大的猪发病更严重。更换掉霉变饲料或玉米后, 腹泻随即停止。病毒性腹泻往往先在个别圈舍出现, 然后再蔓延至全群, 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

3.2 与猪瘟引起的腹泻鉴别

猪瘟为腹泻与便秘交替, 同时体温升高, 部分猪体表出现紫色斑块, 剖检可见全身性的变化。病毒性腹泻无便秘现象, 如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没有体温升高和体表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

3.3 与伪狂犬引起的腹泻鉴别

虽然伪狂犬感染后也会出现呕吐、腹泻, 但仔猪有神经症状, 且母猪出现流产、木乃伊、死胎等。而病毒性腹泻即无神经症状, 母猪也很少出现流产。

3.4 与黄白痢鉴别

黄白痢无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 排粥样或糊状粪便, 粪便黄色或灰白色有恶臭, 粪便中或有气泡, 仔猪畏寒, 抗生素治疗有效。病毒性腹泻大小猪都可发生, 且有较强的季节性, 为水样稀便, 抗生素治疗无效。

4 防治措施

4.1 免疫接种

病毒性腹泻发病对小猪危害最为严重, 其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为了保护仔猪, 临床上主要采取对母猪进行免疫, 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母原抗体。养殖场可在流行季节前20~30天对全群免疫接种, 一般灭活苗在接种后14天, 弱毒苗在接种后7天即可产生抗体。目前市场上有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腹泻二联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苗和三联灭活疫苗等。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进行免疫, 仔猪在8~10日龄免疫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苗, 20~22日龄注射流行性腹泻灭活苗。在实际应用中, 猪场需结合本场实际及疫苗特点, 有计划地选择并进行免疫接种。

4.2 发病后处理措施

4.2.1 隔离病猪, 加强消毒

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先用戊二醛类等进行喷洒, 然后再冲洗, 被污染的用具也需消毒。

4.2.2 补液、排毒

发生病毒性腹泻后, 对发病猪只停料或减料, 饲喂饲料要易消化, 在饮水中大剂量添加复合氨基酸, 黄芩、板蓝根、大青叶类中草药和口服补液盐, 防止仔猪脱水, 同时排出体内毒素。腹泻症状减轻后, 逐渐给料, 切忌多喂。

4.2.3 防止继发感染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的体会 篇10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诊断;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后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到2000年,猪流行性腹泻已在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流行区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哺乳仔猪可造成很高的致死率,是近年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致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精神委顿、厌食、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肥育猪容易相互感染。

2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2.1 易引起误诊的疾病

(1)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2)病毒性疾病: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等疾病。①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或脱水,多发生于秋冬季;②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2.2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该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一般常用荧光抗体切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等。荧光抗体切片是取腹泻48h内的患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涂片或冷冻切片,风干后固定,并加相应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若在小肠各段内检出发荧光的阳性感染细胞即可诊断。该方法不仅敏感,而且快速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确诊。

3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3.1 预防措施

(1)疫苗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三联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有发病的猪场对小猪再进行二次免疫。

(2)冬春易发季节避免从疫区引种猪,如需引进种猪的要做好隔离饲养等措施。

3.2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所生产的抗病毒药物尚无确切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症状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2)对症治疗:发病猪群应及时补充電解质(如补液盐等),可有效防止患猪脱水死亡和减少仔猪死亡率,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重要一环。另外,还可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如粘杆菌素),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治愈率。

猪病毒性腹泻的预防 篇11

猪病毒性腹泻一般不会死猪, 但因未断奶的仔猪抵抗力比较弱, 经常会因脱水而死亡, 损失比较严重。针对本病的发病机理, 采用复方抗病毒药物、林可霉素类抗菌药加复方葡萄糖进行综合治疗, 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未断奶仔猪由于抵抗力弱, 应尽早治疗。

就现阶段来看, 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主要为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但与此同时还有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星状病毒、环状病毒等, 也可以引起猪的腹泻, 所以说该病的病因是非常复杂的, 发病诱因为气温骤然降低。发病猪表现为拒食、呕吐、拉稀、体温有时偏高。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1 做好免疫接种

目前常用的疫苗多为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苗。母猪必须先免疫1次, 在产前1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 以后每胎产前1个月免疫1次。对未曾接种且发病的哺乳仔猪可进行紧急接种, 可使部分仔猪免于死亡。

2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注意保持适宜的舍温;在秋冬季节, 坚持每周至少消毒1次;冬季要特别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饲料的供应量;注意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光照, 提高猪的抵抗力;一旦发现本病应当立即隔离。

上一篇:提高环保意识下一篇:读出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