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番茄病毒病防治

2024-06-11

旱地番茄病毒病防治(精选4篇)

旱地番茄病毒病防治 篇1

近几年, 温室番茄栽培面积在扎兰屯市逐渐扩大, 效益较高, 但番茄病毒病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菜农种植番茄的积极性。为了帮助菜农更好地防治番茄病毒病, 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做了一些总结, 希望对同行及菜农有一定的帮助。

一、番茄病毒病的发病症状

番茄病毒病的田间症状主要有六种。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缩的不正常现象;蕨叶型:上部叶片开始全面或部分变成线状, 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 花冠上为黑褐色斑块, 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 不深入茎、果内部 (这种症状在高温与强光照射下易发生) ;卷叶型:叶脉间黄化, 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 小叶呈现球形, 扭曲成螺旋状畸形, 整个枯株萎缩。另外, 还有豆芽型和黄顶型。

二、番茄病毒病的病源

导致番茄病毒病的病源有很多种, 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等。其中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番茄花叶症状;黄瓜花叶病毒主要引起番茄蕨叶症状;烟草卷叶病毒引起番茄卷叶症状。在北方, 烟草花叶病毒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 黄瓜花叶病毒主要发生在夏季露地和秋延后温室番茄。

三、番茄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烟草花叶病毒在多种植物上越冬, 如番茄、烟草、甜椒等, 种子也带毒, 成为初级传染源:此外, 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 所以在农事操作中的接触、摩擦则成为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黄瓜花叶病毒多在宿根杂草 (如车前草) 上越冬, 主要由蚜虫传播、汁液也传播。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 其次施用过量的氮肥, 植物组织生长柔嫩或土壤瘠薄、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导致根系生长较弱、植株生理机能失调、抗病能力降低, 致使病害流行。此外, 栽培管理与病毒病的发生也有关系, 春番茄定植期早, 发病轻, 反之则发病重。定植时苗龄过小, 幼苗徒长, 发病也重。番茄病毒的毒源种类, 在一年里, 往往是春夏两季烟草花叶病毒比例较大, 而秋季黄瓜花叶病毒为主, 因此, 防治时应针对毒源, 采取相应措施, 才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四、防治方法

1. 减少病菌来源

种子:避免引种带毒的种子, 应做好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 再放入10%的磷酸二钠溶液中浸40~50分钟, 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 或用0.1%的高锰酸钾浸种10分钟。

土壤:做好病残体的清除工作, 要尽量消除倒茬作物的残根落叶, 充分翻耕, 使带病毒的残体充分腐烂而钝化, 有条件的施用石灰, 促使土壤中的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 钝化是一种有效的消毒方法。

2. 采用适当的技术, 加强栽培管理, 为番茄生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土肥管理:温室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番茄的种植地要远离那些可感染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植物, 如烟草、黄瓜、甜椒等。底肥应增施磷、钾肥, 生长期交替使用1%的过磷酸钙和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 增强寄生的抗病力。

培育壮苗、适时及早定植: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防止幼苗徒长。在幼苗1~2叶一心期、3~4叶一心期、6~7叶一心期, 分别采用喷洒 (100~200毫克/克) 矮壮素的方法, 控制因浇水高温引起的徒长, 适时及早定植, 促进早发根, 定植时要求带花蕾, 但不老化。定植缓苗期喷洒万分之一的增产灵, 可提高对花叶病毒的抵抗力。

晚打杈, 早采收:番茄生长前期可晚些打杈, 果实挂红时应提前采收。整枝打杈、施肥采收等一切农事操作时, 要避免与易感染花叶病毒的作物 (烟草、黄瓜、甜椒等) 接触, 严禁吸烟, 最好工作之前, 将手及所用工具进行消毒, 切断一切接触传染途径。

适时遮荫, 严防曝晒, 秋延后番茄定植后, 正值光照强, 温度高的季节, 要注意前期的降温、防晒工作, 特别是栽植后, 缓苗前, 温室前缘要揭开一米高左右, 棚后要开天窗换气。晴天中午一定要适当放几床草苫遮阴降温, 改善棚内小气候, 缩短缓苗期。

3. 早期防蚜虫

尤其是高温干旱年份要注意及早防治蚜虫。物理防治:应用银灰色反光膜驱蚜虫, 即在苗床四周铺20厘米宽银灰色薄膜;或在温室四周设银灰色膜条, 以防止传入温室的目的。也可利用蚜虫的驱黄性, 在温室通风口挂黄色粘着条诱杀蚜虫。化学防治:及早定期采用40%的敌杀死喷施番茄植株;或用20%的敌敌畏烟剂, 每亩400~500克, 于傍晚熏烟, 闭棚一夜效果也很好。

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灵可溶性粉剂600~800倍液早期使用效果好, 预防浓度为800倍, 治疗浓度为600倍, 同时配以增产灵50~100ppm及过磷酸钙, 1%的硝酸钾做根外追肥, 可改变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 增强植物体的抗病能力。试验表明, 在番茄病毒迅猛发病期, 采用病毒K33毫升、展叶灵50克、花蕃宝10毫升、41%的条菌乳油40毫升, 鲜牛奶250毫升溶于15L水中。每3天喷1次, 连续喷5次, 可逐渐控制病情发展。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篇2

关键词:番茄病毒病;为害症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07-1

1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主要是三种,分别是条斑型、花叶型、蕨叶型。下面分别对这三种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进行详述。

1.1 条斑型

条斑型番茄病毒病主要是体现在番茄的叶、茎、果等多个部位,大多数是在高温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尤其当那些混合型病毒侵染时,更加容易出现。在番茄的茎秆上很容易形成一些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条纹,茎秆表面出现下陷并且坏死,褐色一般并没有深入至髓部。番茄叶片有时候会出现深绿色和浅绿色互相间的叶脉、花叶状与叶柄等也会出现黑褐色的坏死条纹斑,并且沿着叶柄一直到茎部。番茄病果会出现畸形,果子的表面具有一些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或者是番茄的果实呈现淡褐色水烫坏死,直到出现龟裂腐烂并且脱落。

1.2 花叶型

花叶型番茄病非常普遍,从番茄的苗期到成株期都能出现病症,初叶病叶上的叶片会出现浅绿和深绿色相间比较轻微的斑驳或者是花叶,叶片也出现变形,对番茄的产量影响并不大。当花叶型病虫害比较严重时,番茄的叶片上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花叶症状。叶片都皱缩不平,新叶变细、变长,扭曲畸形,植株也出现矮化,其顶部叶片生长基本停滞,花芽分化能力大大减弱。出现大量的落蕾、落花、落果等现象,并且果实也逐渐变小,大多数都呈现花脸型,导致番茄的产量大大下降。番茄苗期感病一般会出新全株症状,成株期染病只是在新叶或者是上部叶片出现症状。

1.3 蕨叶型

蕨叶型的植株都表现在植株比较矮小,并且全株都呈现黄绿色。番茄的叶片比较薄,并且颜色也比较淡,叶片背面叶脉逐渐变紫,中下部叶片出现向上卷起,症状重的呈现管状,中部叶片卷叶比较轻,但是主脉出现扭曲现象。番茄叶茎顶部会有新的细叶细长,叶肉组织大大退化。番茄发病十分严重时,没有叶肉只有中间的一条中肋。还有的会出现螺旋形下卷,新叶逐渐变窄或者是接近线状,侧枝出现蕨叶状的小叶,复叶节间明显缩短,出现丛枝状。

2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针对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方式,采用选取抗病毒品种,加强番茄植株的抗病毒能力,达到消灭病毒源的目的。当然,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还有物理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这几种方法都应该从番茄病毒病防治的实际出发,选取一种或者是几种方法,真正达到防治番茄病毒病的目的。

2.1 农业防治

首先,注意选用抗病的品种。由于番茄的不同品種之间的抗病毒能力是有着很明显的差距的,所以在选用抗病毒病的番茄时需要重视生产地的基本条件和番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来进行确定。其次,还要注意加强番茄的田间管理。在进行番茄田间管理的时候,注意做到深耕、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适时进行播种、注意挑选健壮的苗来进行种植、加强幼苗的管理以及肥水管理等。

2.2 化学防治

首先,可以施用病毒抑制剂,使用20%病毒K、病毒A的可湿性粉剂500倍,或者是浓度为0.2-0.3%磷酸二氢钾来对番茄进行定期喷洒,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病毒接触,进一步降低番茄病毒病的发生率。其次,注意生物制剂的使用。在番茄的分苗、绑蔓等之前,需要提前喷洒1%的肥皂水并加0.2-0.4%磷酸二氢钾液,达到预防接触传染的目的。在进行番茄定植的前后各喷洒一次NS-83增抗剂100倍的液体,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番茄的耐病性,还能提升番茄的产量。

2.3 物理防治

首先对番茄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前清水浸泡种子3-4h,将番茄种子捞出之后,再使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种子20min,冲洗之后催芽进行播种,或者是也可以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30min;其次,还可以使用干热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种子晒干之后,使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8%之下,然后再将种子放在恒温箱内,在保持72℃下对种子处理72h,这样能有效杀死番茄种子本身所携带的病毒。

总之,最近几年来,随着番茄种植品种的不断增加与番茄栽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番茄病病毒病严重危害了番茄产量,这就需要对番茄病毒病的三种为害症状:条斑型、花叶型、蕨叶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办法,从根本上来达到防治番茄病毒病的目的,提升番茄的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书娥,朱春晖,张德咏.番茄病毒病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J].长江蔬菜,2010,(07).

[2] 孔令波,徐明,陈存广,张庆会.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7,(09).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篇3

1 危害症状

1.1 花叶型

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的斑驳, 叶脉透明, 叶片略有皱缩, 病株略矮、新叶小、结果小, 果实表面质劣, 多呈花脸状。

1.2 蕨叶型

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条状, 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瓣增大, 形成“巨花”;植株不同程度矮化。

1.3 条斑型

主要表现在果实和茎上。叶片上表现茶褐色斑点或花叶, 背部叶脉紫色;茎上出现暗绿色到黑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 病茎质脆易折断;果实上形成不同形状的褐色斑块, 但变色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 不深入到茎和果肉内部, 随着果实发育, 病部凹陷而成为畸形僵果。

2 发病规律

2.1 传播途径

该病是由植物病毒引起的系统性侵染病害, 其毒源植物分布广泛, 土壤种子均可带毒。另外, 病残体是花叶、条斑病毒翌年初侵来源, 由汗液通过摩擦微伤而侵入。

蕨叶病毒的传播介体是蚜虫, 包括桃蚜、棉蚜、萝卜蚜、甘蓝蚜, 有翅蚜虫的数量及迁飞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

2.2 气候条件

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高、干旱、管理粗放的温室的病毒病较重;植株感病越早发病越重;田间管理使病株相互摩擦, 会加重发病;缺水缺肥, 特别缺少钙、钾等元素, 一般发病较重。5月下旬平均气温达22℃以上, 相对湿度<50%, 6月上旬平均气温达21℃以上, 相对湿度<55%, 是该病发生的最佳温度和湿度组合。因为高温、干旱, 植株消耗增大, 同化积累少, 抗病能力下降;同时干旱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传毒, 加剧了病毒蔓延。7月—8月份高温、高湿、强光连续照射, 地上蒸腾量大于地下吸收的水分, 加之雨后集水, 土壤黏重板结, 则根系滞育, 氧化功能失调, 抗病力下降, 气温回降, 正好加剧蚜虫的迁飞, 导致伏蚜频繁活动, 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2.3 前茬作物

实践表明, 前茬作物以及相邻作物是影响茄科作物田块发病重的因素。

2.4 钾盐含量

番茄是多钾作物。据测算, 0.067 hm2地需钾盐12.6 kg。山西省土壤含钾量一般在1.5%~2.5%, 低于全国水平。所以, 增施KCL (氯化钾) 、K2SO4 (硫酸钾) 等, 以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增加番茄的抗逆性。试验表明, 施钾与不施钾相比, 发病率降低9.4%, 病情指数降低5.6%, 产量增加725 kg/0.067 hm2, 增幅为19.86%。

2.5 品种

有毛系列品种比无毛的品种发病轻。如毛粉802耐低温、弱光, 抗病力强, 抗蚜虫性强。而中蔬系列品种过去抗病毒病, 但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抗性明显减弱。

2.6 定植期

适期早播、早定植, 可以使生长发育提前, 避开后期适宜病害发生的高温气候。

2.7 栽培管理

水肥条件好能促进植株健壮, 打杈要晚, 施肥、浇水适时, 则抗病性强、发病率低、发病轻。

3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优质、高产、耐藏、耐运、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 经检疫合格, 符合不同茬口的番茄品种, 或者选用已通过审定且经当地生产已证实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抗性的品种有强丰、双抗2号、毛粉802等;种子消毒, 用10%的磷酸三纳浸种20 min, 捞出用清水冲洗, 再催芽播种;实行二三年轮作制, 应用弱毒疫苗N1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稀释50~100倍, 蘸根或喷种。蕨叶病防治的关键是消灭和驱逐蚜虫, 育苗期间用银灰膜和化学药剂防治蚜虫非常重要, 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2 000~2 500倍液、0.4%杀蚜素水剂200~400倍液;防治病毒病目前较好的杀菌剂是1.5%的植病灵800倍夜, 或5%的菌毒清水剂200倍液, 或20%的病毒A600倍液, 幼苗期喷2次, 花后每10 d喷一次, 连喷三四次。病情严重时, 可用病毒K1 200倍液加40%克毒宝1 000倍液混合喷雾。生物制剂防治。在番茄分苗、定植、绑蔓、打杈前先喷1%肥皂水加0.2%~0.4%的磷酸二氢钾或1∶ (20~40) 的豆浆或豆奶粉, 预防接触传染。在定植前后各喷一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 既能增强番茄耐病性, 又可提高产量。同时还可用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摘要:通过对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的探讨, 针对性地提出了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及补救措施, 以保证其产量和质量。

旱地番茄病毒病防治 篇4

高温干旱是番茄病毒病发病盛期, 发病后一般减产10%~20%, 严重的达到50%以上。

一、番茄病毒病类型

1. 花叶型

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番茄叶片上有轻微花叶, 植株不矮、不变形;另一种是发病植物叶色褪淡, 片上有明显的花叶, 新叶变细变小狭窄, 扭曲畸形, 在叶片上出现网状花叶或黄绿相间不规则斑驳, 植株生长缓慢, 形成的果实小而质劣, 多呈花脸状。

2. 条斑型

中上部叶片散生黄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坏死斑, 病斑扩至叶柄呈褐色条斑。枝条、茎秆上初生暗绿色不规则下陷短条纹, 后变深褐色油浸状下陷的坏死条斑, 长短不一, 蔓延扩展后导致植株枯死。茎蔓表层组织形成黑褐色长条斑, 不深入茎内。果实受害面有不规则形油渍状褐色斑块, 果肉表皮下陷, 果实畸形僵硬。

3. 蕨叶型

病株呈不同程度矮化、萎缩, 顶部叶片全部或部分细小伸长, 叶肉退化扭曲;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 复叶节间缩短, 呈丛枝状;中、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 严重的呈管状, 主脉扭曲。花冠变为巨花, 病果畸形, 剖视果心呈褐色。

4. 卷叶型

幼叶先发黄、皱缩, 后叶脉间黄化加剧, 叶片边缘向上方卷曲, 小叶呈球形, 扭曲成螺旋状畸形, 整个植株萎缩, 有时丛生。发病早开花结实不良。

二、病毒病发生原因

由病毒侵染造成,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引起发病的病毒有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番茄病毒在多种植物及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寄生, 种子也可带毒, 成为初侵染源。

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侵染传播, 只要番茄有伤口就可侵入。

蕨叶病病毒在冬季温室中生长的芹菜、西红柿、黄瓜、老根菠菜、多年生杂草和白菜、甘蓝、萝卜种株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有蚜虫、粉虱取食时传播, 使蕨叶病毒扩展蔓延。

条斑病病毒可以在种子表面的果肉残屑、干燥的烟叶和卷烟中、病残体中和生长的茄科蔬菜上越冬, 通过农事操作和植株相互摩擦传播蔓延。黄瓜花叶病毒由有翅病蚜虫传毒;烟草花叶病毒以温室白粉虱为传播介体;烟草花叶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要以通过种子传播。

三、与环境的关系

生长期遇上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病害发生, 蚜虫、白粉虱等, 如果虫害发生早、数量多, 田间地头杂草丛生, 偏施氮肥植株生长柔嫩, 或土壤贫瘠、板结、黏重及排水不良, 或植株生长不良。边抽烟边进行家事操作, 都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四、综合防治措施

病毒病应注重预防, 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 辅以物理防治, 从栽培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结合化学防治措施。

1. 农业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传病毒源, 因地制宜, 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实行轮作换茬。避免多年连作, 不与十字花科的蔬菜类连作, 与非茄科实行2年以上轮作, 减少番茄病毒病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 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育苗地和栽植棚地应彻底清除带杂草、病株, 减少病毒病的毒源。

(3) 施足底肥、测土配方施肥。增施腐熟的农家有机肥, 注意N、P、K肥合理配合使用,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可适当增施钾肥和磷肥。

(4) 采用防病措施栽培。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定植时要求带花蕾又不老化, 促进壮苗早发;中耕锄草时要深耕培土, 促进根系发育;坐果期及时浇水并增施根外追肥, 如叶面喷洒增产灵、过磷酸钙、硝酸钾等溶液,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晚打杈, 早采收, 拉秧后清除落叶、残枝和病果, 结合整地做好田间卫生。

2. 物理防治

(1) 覆盖防虫网。高温干旱季节适时浇水, 注意防治蚜虫, 可覆盖防虫网, 防止有翅蚜、白粉虱迁入传播病毒。

(2) 黄板诱虫。蚜虫、粉虱有趋黄习性, 利用昆虫的趋性用黄板诱杀害虫, 一般番茄宜挂深黄色板, 有效地诱杀传播病毒的害虫, 减轻病毒病的发生。黄板诱虫是植物保护中较为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 符合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标准要求。

3. 化学防治

(1) 种子处理。为预防病毒的发生, 播种前可用清水浸种3~4小时后, 再用10%的磷酸三钠液浸种30~50分钟, 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 洗净晾干后播种。

(2) 预防蚜虫、粉虱。育苗和栽植时选用10%蚜虱净或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杂草以及周边的带毒蚜虫、粉虱等, 杜绝蚜虫、粉虱等昆虫媒介传播, 可有效地预防病毒侵染, 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3) 药剂喷施。定植后喷施24%混脂酸·铜水乳剂5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剂100倍液, 能诱导番茄耐病又增产。

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800~1000倍液或20%的病A500~600倍液于幼苗期喷2次, 花后每10天喷1次, 连喷3~4次, 控制病害发展。

在防治同时可加入病毒酰胺、毒畏 (三氮核苷唑) 等药剂以及提高抗逆性的叶面肥, 增强番茄植株抗性, 更好地预防及防治病毒病害发生。

参考文献

[1]白全江, 胡俊, 刘家骧, 刘双平.加工型番茄病害识别与防治[D].内蒙古自治区植保植检站、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科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保所、巴彦淖尔市植保植检站, 2009.

上一篇:参与意愿下一篇:事故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