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

2024-07-12

番茄灰霉病(精选9篇)

番茄灰霉病 篇1

1. 危害症状。

幼苗受害时, 叶片和叶柄上先产生水渍状病斑, 病部腐烂后干枯, 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严重时幼苗猝倒死亡。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果实, 其次是叶片。果实染病先由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开始, 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 病部初呈灰白色软腐, 后长出大量鼠灰色霉层;叶片染病多由叶尖开始, 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 初呈水浸状、浅褐色, 边缘不规则, 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 隐约可见深浅相间的轮纹;茎部染病初呈水渍状小斑, 扩展后呈长椭圆形, 病部淡褐色, 表面生灰白色霉层, 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2. 发生规律。

据观察, 番茄花期是灰霉病侵染的高峰期;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 形成烂果高峰。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23℃, 生产上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 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易发病。另外, 种植密度过大, 放风不及时, 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 植株生长衰弱等, 亦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3.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 适当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推广滴灌、膜下暗灌技术, 防止大水漫灌。发病初期及时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 清除病叶、病果, 清除病株, 防止病害蔓延。 (2) 生态防治。以增温、排湿为目标, 加强通风管理。具体做法:晴天上午先闭棚升温, 当温度达28℃~30℃时持续1小时, 然后开始放顶风, 中午继续放风, 将温度保持在20℃~25℃;下午温度到18℃~20℃时关闭通风口, 夜温保持在14℃~16℃, 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阴天也要在中午短时通风换气。 (3) 药剂防治。定植前, 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幼苗, 防止幼苗带菌入棚。发病初期, 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3~4 次。灰霉病病菌易产生抗药性, 防治时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 并注意轮换、交替用药。

番茄灰霉病 篇2

关键词 杀菌剂;番茄灰霉病;试验;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52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该病害发病后在田间传播速度快,严重时造成烂果,对番茄生产的威胁极大,一般产量损失20%~30%,局部减产7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2]。鉴于此,就不同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进行试验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地防治灰霉病提供防治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1.1.1 试验菌株

2013年从某村采摘的番茄灰霉病菌(XSZ1),对其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处理,保存位置在PDA斜面上,温度控制在4 ℃。

1.1.2 试验番茄品种

选择该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L402品种番茄实施室内试;选择东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东圣品种番茄进行田间试验。

1.1.3 试验药剂

选择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400 g/L嘧霉胺SC(施佳乐);选择进购于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的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选择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WP);选择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2.5%啶氧菌酯SC(杜邦阿砣);选择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的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WG)(凯泽)。

1.2 方法

1.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

试验场所在该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时间在2014年2月。选择基质(泥炭、园艺蛭石、珍珠岩之比为5.0V∶2.5V∶2.5V)在32穴育苗盘中育苗,等到番茄长到具有5片真叶时,将其放到花盆中继续培育,花盆直径是15 cm;等到番茄长到具有7~8片真叶时,剪下具有一致长势的第5、6片真叶,将叶柄选择脱脂棉进行包裹,将正面放到下面,最后将其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的直径为15 cm,底下铺湿滤纸。从预培养3 d的番茄灰霉病菌周边选择出一个菌饼,直径为5 mm,接着将1枚菌饼倒置接种在培养皿内各个小叶间。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的浓度分别控制为250、50、10、5、1μg/mL以及150、30、6、3、1μg/mL。

1.2.2 田间药效试验

在实施田间药效试验,时间为2014年行。番茄育苗位置在32穴育苗盘中,等到1月20日,番茄长到5~6片真叶时对其进行固定种植,3 000株平均分布在667 m2的区域,这块区域有超过12 a的番茄种植经验,每年都会发生灰霉病。试验一共选择8个处理: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50、185、225 g/hm2;22.5%啶氧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00、135 g/hm2;对照药剂(CK2)选择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为560 g/hm2;对照药剂(CK1)选择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360 g/hm2;空白对照(CK0)选择清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都能够有效保护番茄灰霉病,EC50值为4.04μg·mL-1、10.79μg·mL-1,对照药剂50%异菌脲WP效果更好;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比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作用更优,不过和50%啶酰菌胺WG剂对照药剂比较差异不明显;对番茄灰霉病,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的保护作用更好,治疗作用略差。具体如表1所示。

2.2 田间防效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35 g/hm2时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50、185和225 g/hm2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3.05%、87.25%、90.62%和86.21%,相较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在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時的防效(87.50%),差异不明显,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61.27%)有明显提高。番茄灰霉病应用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为81.10%,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的防效相比明显降低,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明显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试验对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选择离体叶片法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推荐剂量下,2种新药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超过80%,能够对番茄灰霉病进行防治。不过为了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得到有效治理,在防治灰霉病时,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和22.5%啶氧菌酯SC应该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杀菌剂进行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柯,韩絮,马薇薇,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38(5):810-815.

[2]思彬彬,杨卓.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07,29(6):5-9.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篇3

一、传播途径

借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

二、发病原因

1. 品种抗病性弱或长势弱极易感病。

2. 低温高湿, 分生孢子28~32℃均可萌发适宜20℃左右。

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易发病, 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

3. 温室环境恶劣, 低温阴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都易引发灰霉病发生, 另外农事操作时病叶、病果随手丢弃, 为病菌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症状表现

主要危害果实, 也可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

青果受害后, 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被侵染, 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 果皮灰白色软腐, 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呈.“V”字形向内扩展, 发病初水浸状, 浅褐色, 严重时可引致病斑以上的叶枯死。茎染病初期呈水浸状小点, 后扩展为椭圆形或长条形斑, 湿度大时长出灰褐色霉层。

四、防治方法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

注意棚室内的环境卫生, 及时清理病残枝到棚外深埋, 及时清除幼果残留的花瓣及柱头 (弱寄生菌残留的花瓣、柱头含高外渗糖是灰霉病菌的主要侵染点) , 适当提高棚室温度, 避免连续阴雨天浇水, 及时整枝打杈, 提高通风透光性。通过放风来调节棚内湿度, 尽量减少叶面结露, 创造不利繁殖生长产孢萌发和传播的环境。

2. 生物防治

木霉素300~500倍, 防效达80%。

3. 物理措施

杀菌灯, 可杀灭漂浮在空气中的灰霉病菌孢子。

4. 化学措施

病前:保护剂Cu (OH) 2 (可杀得2000) , 百菌清, 代森锰锌, 咯菌腈 (适乐时) 等。

番茄灰霉病 篇4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检测

中图分类号:S436.4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20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status of Botrytis cinerea on tomato in Tianjin, 21 B. cinere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diseased tomato fruits or lea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ianjin,and subjected to the mycelia growth inhibition assay of six frequently-used fungicides (carbendazim, pyrimethanil, diethofencarb, iprodione, procymidone, and prochloraz).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of these strains to carbendazim was 76.19%,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19.05%;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Pyrimethanil was 71.42%,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2.85%;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Diethofencarb was 42.86%, and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28.57%;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Iprodione was 80.95%, but no highly-resistant stain was detected; the resistance frequency to Procymidone was 80.95%, the highly-resistant frequency was 19.05%; all isolates were sensitive to Prochloraz. Among these detected 21 isolates, 42.86% strains had resistance to five kinds of fungicides, 61.90% isolates had resistance to four kinds of fungicides. Taken together, among these six frequently-used fungicides in Tianjin, SYP-Z048,Difenoconazole and Fludioxonil of six new kind fungicides could be recommend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B. cinerea owing to their good inhibitory effect to all detected strains even to resistance stains.

Key words: tomato; Botrytis cinerea; resistance detection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低温高湿病害。随着保护地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灰霉病的发生日益严重,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5%~ 30% , 局部减产70% 以上甚至绝收。生产上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常用的杀菌剂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的多菌灵, 二甲酰亚胺类的腐霉利和N-苯氨基甲酸酯类的乙霉威等[1] 。据文献报道[2-4], 在田间都发现了这几类药剂的单抗或多抗菌株,灰霉病菌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快和遗传变异频繁等特点,使其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性,这为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情况,笔者测定了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当前一些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了解灰葡萄孢菌对这些化学杀菌剂的抗性频率和水平变化,并且不断筛选新的替代杀菌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指导天津不同区县的番茄种植基地科学有效地防治灰霉病,延长杀菌剂的使用寿命,减少杀菌剂的盲目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菌来源

2010—2013年在天津蔬菜主产区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分离纯化得到21个番茄灰霉病单孢菌株,见表1。

1.2 供试药剂

95%多菌灵、96%嘧霉胺,天津施普乐农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产品;99.5%腐霉利、90%乙霉威、96.7%异菌脲均由农药部药检所提供;97%咪鲜胺,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96.8%苯醚甲环唑,浙江禾本农化有限公司;98.6%嘧菌酯,利民化工有限公司;91.7%啶酰菌胺,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90%啶菌噁唑,沈阳化工研究院;98%嘧菌环胺,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95%咯菌腈,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提供。

1.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将腐霉利、乙霉威、嘧霉胺、异菌脲、咪鲜胺、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原药用少量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溶剂的最终含量<0.5%),再用含0.05%吐温80的无菌水稀释成10 000 μg·mL-1的母液,依次稀释成系列浓度;多菌灵原药则用1% 盐酸溶液溶解, 配制成10 000 μg·mL-1的母液,再用无菌水稀释至系列浓度。按培养基与药液1:9 混合均匀后倒入直径9 cm 培养皿中, 每皿10 mL,配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培养基。

1.4 抗药性检测

抗药性用菌落生长测定法进行测定[3]。将以上培养的菌株用直径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取菌块, 分别接种到含系列浓度的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腐霉利及咪鲜胺的培养基平板上, 每平板测定2个菌株, 重复4次。置于23.5 ℃下培养48 h量取菌落直径, 将试验结果用DPS数据软件进行处理,计算不同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EC50值等。对4种以上杀菌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的菌株,再测定对近几年应用的新型杀菌剂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嘧菌环胺、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的敏感性。

1.5 抗药性程度划分标准

参考国内外资料并略作调整,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标准参考张从宇等[5-9];嘧霉胺的抗性标准参考李兴红等[10];异菌脲的抗性标准参考张传清[1];咪鲜胺参考奉代力等 [11],具体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表3、表4的检测结果显示,同一种药剂对不同地区的菌株抑菌活性差异很大。检测天津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76.19%,高抗菌株抗性频率已达19.05%,对多菌灵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857.80 μg·mL-1;对嘧霉胺的抗性频率为71.42%,高抗菌株频率达2.85%,对嘧霉胺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24 505.03 μg·mL-1;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为42.86%,高抗菌株抗性频率为28.57%,对乙霉威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29 814.30 μg·mL-1;对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为80.95%,无高抗菌株;对异菌脲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18.64 μg·mL-1;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为80.95%,高抗菌株抗性频率为19.05%,对腐霉利高抗的菌株EC50值最高达191.28 μg·mL-1;所测菌株对咪鲜胺均表现敏感。

检测的21个菌株其中有60.90%菌株对常见4种以上杀菌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其中42.86%的菌株对多菌灵、嘧霉胺、乙霉威、异菌脲及腐霉利产生抗性(CRBRDRIRPR型),并且抗性水平较高,19.05%的菌株对上述5种杀菌剂的4种产生抗性(CRBRDSIRPR型及CRBRDRISPR型),抗性水平以中抗及高抗为主。13个菌株对几种新型杀菌剂的敏感性见表5。参试的6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13株抗性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所有菌株对啶菌恶唑的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参试菌株对咯菌腈的EC50值也均小于1 μg·mL-1,苯醚甲环唑对灰霉病菌也表现很好的抑菌活性,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及嘧菌酯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差异较大,有可能是近几年这些新药在一些地区推广,频繁应用也产生了一定的抗性。

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不同杀菌剂抗性表现不同。天津农业科学院生物中心番茄育种棚的3个菌株对嘧霉胺均表现高抗,生产上应避免使用同类药剂;蓟县侯家营镇为新发展蔬菜基地,2个菌株对嘧霉胺、异菌脲及腐霉利已表现中高抗,应减少使用;武清区大良镇后赶地区早春种植番茄20余年,菌株对嘧霉胺、乙霉威及腐霉利均高抗;天津植保所试验温室每年2茬番茄,以推广示范新型杀菌剂为主,参试5个菌株以敏感和低抗为主;宁河运河蔬菜基地菌株对多菌灵及嘧霉胺高抗;农业科学院设施所菌株表现敏感;宝坻新开口镇蔬菜基地菌株无高抗;静海县良王庄菌株以中抗为主,西钓台菌株对乙霉威表现高抗;北辰区双街镇菌株以敏感为主,对多菌灵及嘧霉胺中抗;西青区木厂、水高庄及当城菌株均产生不同程度抗性,青凝侯菌株对多菌灵高抗。

3 讨 论

番茄灰霉病已成为早春及冬季番茄生产的制约因素,生产上以化学药剂为主,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天津地区主要蔬菜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常规杀菌剂苯并咪唑类(多菌灵)、苯氨基嘧啶类(嘧霉胺)、N-苯氨基甲酸酯类(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异菌脲、腐霉利)及咪鲜胺(咪唑类)的抗性情况,除咪鲜胺表现敏感外,其余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多重抗性。一般情况下,高抗菌株占总菌株的20%以上,该药剂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本试验检测乙霉威的高抗菌株达28.57%,生产上已不适宜使用;多菌灵及腐霉利的高抗菌株均达19.05%,应限制使用次数和剂量,降低田间的选择压力;嘧霉胺以中高抗为主,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是由单个质量基因控制的,高抗菌株非常容易产生[7],EC50值最高达24 505.03 μg·mL-1;异菌脲无高抗菌株,以低抗为主,与报道一致,说明这类药剂的田间抗性风险比较低[8];所有菌株对咪鲜胺敏感,可以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随着常规药剂多重抗药性的产生,通过筛选对多重抗药性菌株具有较高活性的新型杀菌剂为治理番茄灰霉病的抗性起到指导作用[12-13],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及咯菌腈等生产上应注意保护性使用,一个生长季限制使用次数,或与其它药剂混合使用,降低使用剂量。

结合菌株来源可以看出,菌株抗性与某一个地区的用药历史及用药水平相关[14],抗性菌株的产生与该地区长期使用相同类型药剂有关。

灰霉病菌的抗性治理是田间防治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降低无效的防治成本,而且可以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一种高效药剂应尽量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年限。加强不同地区的抗性监测,保护性用药,在不同抗性水平地区采取生物防治或生物菌剂与化学药剂协同应用[15]、调整栽培制度、加大通风降湿等生态防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解决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传清,张雅,魏方林,等.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J]. 农药学学报 2006, 8( 3): 245-249.

[2] 张从宇,张子学,崔广荣,等.安徽省番茄灰霉菌抗药性测定和治理[J].植物保护,2006,32(3):32-34.

[3] 朱桂宁,黄福新,蔡健和,等.广西番茄灰霉病菌的多重抗药性检测[J].中国蔬菜,2003(4):14—16.

[4] 乔广行,林秀敏,黄金宝,等.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多重抗药性菌株生物活性测定[J].农药,2013,52(1):57-59.

[5] 刘波, 叶钟音, 刘经芬,等. 对多菌灵、速克灵具有多重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性质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6(3):50-54.

[6] BEEVER R E, LARACY E P, PAK H A. St rain of Botrytis cinerea resist ant t o dicarboximide and benzimidaole fungicides in New Zealand Vineyards [J]. Plant Pathology, 1989, 38:427- 437.

[7] YARDEN O, KATAN T. Mutations leading to substitutions at amino acids 198 and 200 of beta- tubulin that correlat e with benomyl- resistance phenotypes of field strains of Botrytis cinerea [J]. Phyto Pathology,1993,83:1478-1483.

[8] NORTHOVER J. Presist ence of dicarboximide resist ant Botrytis cinerea in Onario vineyards [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8,10: 123-132.

[9] 丁中, 刘峰, 王会利,等.番茄灰霉菌的多重抗药性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2(4):452-456.

[10] 李兴红,乔广行,黄金宝, 等.北京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检测[J].植物保护,2012,38(4):141-143.

[11] 奉代力,王强,郑纪慈,等.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比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13,25(1):119-123.

[12] 纪军建,张小凤,韩秀英,等.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2012,38(63):144-146.

[13] 陈治芳,王文桥,韩秀英,等. 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J]. 植物保护,2011, 37(5): 193-195.

[14] ROSSLENBROICH H J, STUEBLER D. Botrytis cinerea history of chemical control and novel fungicides for its management [J].Crop Protection, 2000, 19: 557-561.

[15] 王芊.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及抗药性控制研究[D].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2007.

设施番茄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5

1 症状识别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花、叶、果实、茎蔓, 多从花上开始侵染, 引起花腐, 随后向果实和果柄上蔓延, 多先由果脐、果顶、果柄基部发生, 病部为灰白色软腐, 后期表面生灰褐色霉层, 病果一般不脱落, 头果发生率最高;叶片多从叶尖开始发病, 病斑为“V”字型向内扩展, 病斑黄褐色, 有深浅相同的轮纹, 严重时病叶干枯;叶柄和茎蔓发病, 开始为水渍状小斑, 后为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 浅褐色, 病部以上枝叶枯萎死亡。

2 发病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棚室发病组织产生的分孢子随气流、浇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发病的果实、花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发病, 受害残花落在叶片、果实、茎蔓上会形成二次侵染。

灰霉病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 病源菌的分孢子在5~30℃均可萌发, 发育适温为20℃左右。低温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 尤其在15℃时产孢最大, 持续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是造成灰霉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光照不足、湿度大, 结露时间长, 通风换气不良等, 极易造成灰霉病大发生流行, 所以冬春季节若遇连续阴雨雪天, 气温偏低, 通风换气不及时都会造成灰霉病的大发生。当植株生长衰弱时, 病情会加重发展。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棚室内土壤消毒

整地前, 彻底清除棚室内残枝落叶, 及病残体, 深翻土壤20~30cm, 以抑制病菌发展;结合翻地, 667m2均匀施入20%多菌灵5Kg、50%敌克松1.5Kg。

3.2 合理施肥

多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 并增施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 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性。

3.3 带药移栽

幼苗移栽后的缓苗期, 植株抵抗力下降, 病菌容易侵染危害, 因此要在幼苗移植前1天施用药剂, 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采用高垄栽培覆盖地膜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温度, 降低棚内湿度, 阻止土壤病源菌向上部传播。

3.4 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 浇水前施药

注意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 阴雨天要避免浇水、喷药。浇前喷药的重点部位是花和幼果。浇后应立即尽快升温, 及时排除棚内湿度, 减少发病机会。

3.5 合理调控温度和湿度

通过科学的温、湿度调控, 创造一个有利番茄生长而不利灰霉发病的生态环境, 采用上午控温, 中午排湿, 夜间保温。即上午使棚温在28~30℃, 32℃以上时开始通风;如果早晨棚内湿度和温度都较高, 可进行短时降温排湿, 下午20℃关闭风口;前半夜棚温维持在12~18℃, 后半夜10~15℃;即使在连阴雨雪天气, 也要趁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短时通风降湿。

3.6 带药喷花

生长调节剂蘸花容易加速灰霉病的传播, 可采用10~25mg/L防落素中加入0.1%灭霉威进行喷花处理。当番茄1个花序开2~3朵花时喷花1次, 在开花50%左右时再喷1次。

3.7 摘除花瓣

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最初侵染病位, 随病情逐渐发展到幼果, 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 常引起叶片发病, 因此在喷花坐果后, 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 可有效阻断灰霉病菌的初侵染, 有效预防灰霉病的发生。

3.8 及时交替施用新型无公害农药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篇6

一、发病原因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30℃;温度为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发病适宜条件。因此,此病在棚室内多发生于冬春低温季节或连续阴雨的寒流期间。病菌以菌丝体及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棚架上寄生。当棚内湿度过大,气温偏低时,病菌菌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或雨水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病菌可从寄主的伤口侵入,蘸花传播,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二、危害症状

1. 果实发病

一般先侵染柱头,然后发展到果实部分;也可以先侵染花瓣,然后发展到果蒂部,逐渐向内外发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变软腐烂。病部无明显边缘,后期长满致密灰色至灰褐色霉层,呈水腐状;果实失水后僵化,从果蒂部发病的多为落地腐烂。

2. 茎杆染病

开始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严重时致病部以上茎叶枯死。

3. 叶片发病

多从叶尖部开始,沿支脉间呈“V”形向内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黄褐色,边缘不规则,表面生少量灰白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叶片逐渐枯死。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

(1)摘除花瓣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随病情逐渐发展到幼果;发病的花瓣落到叶片上,常引起叶片发病。因此在番茄坐果后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阻断灰霉病病菌的初侵染点。

(2)科学通风通过温湿调控,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在上午日出后,温度开始升高时及时通风,排出湿气,避免叶面长时间结露;通风后闭棚,中午温度达到30℃~33℃时放风,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还应及时打去下部黄、老叶片,以利排湿。

(3)合理灌溉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且水量要小。浇水后立即闭棚提温,温度达33℃以上闷棚1 h后放风排湿。加强水肥管理,发病田适当控制浇水量。必须浇水时,则应在上午进行。

(4)田间管理要选用优质抗病的番茄品种,做好苗期肥水管理,培育壮苗,采用高畦栽培。棚膜最好选用透光性好、无流滴薄膜,早扣棚烤地,保持薄膜清洁。

(5)清除传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彻底清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烧毁病果、病株,减少传染源。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工具切不可乱丢乱放,防止造成再次传播。

2.化学防治

(1)棚室消毒

定植前对温室内进行彻底消毒,可以按每100 m3空间用硫磺0.25 kg与锯末0.5 kg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一夜。

(2)发病后蘸花

在配好的2.4-D丁酯或防落素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0.1%的灭霉威,可有效防止蘸花过程中病害的传播。

(3)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发病期防治可选用特克多烟剂,每100 m3用量50 g(1片),或速克灵10%烟剂,或百菌清45%烟剂,250 g/0.067 hm2熏蒸一夜,隔7~8 d再熏蒸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百菌清5%粉尘剂,或灭克10%粉尘剂,用量为1 kg/0.067 hm2,隔9 d再喷撒1次。也可选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650~800倍液、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扑海因50%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速克灵50%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番茄灰霉病 篇7

大量研究表明, 木霉菌、酵母菌、多种细菌和放线菌对番茄灰霉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6,7,8,9,10,11]。赵蕾等[6,7]筛选出的绿色木霉用于防治黄瓜和番茄灰霉病, 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89.97%和74.20%。马辉刚等[8]研究表明, 木霉素300、500、700倍液对番茄花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5%、81.15%、74.99%。Elad等[9]分离出腐生性酵母菌———红酵母菌 (Rhodotorulaglutinis) 和浅白隐球酵母菌 (Cryptococcus albidus) , 对番茄的灰霉病菌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温室内的防治效果与哈茨木霉T39相似。童蕴慧等[10]分离出的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 大棚内的防治效果可达76.6%~85.3%, 明显优于50%速克灵。但是, 用于防治设施大棚中番茄灰霉病的高效低毒木霉菌制剂, 市场上还不多见。

木霉菌是通过其营养竞争、重寄生、诱导抗性、产生抗菌代谢物等功能来保护植物免受多种病原菌的侵染[13,14], 且对人畜无毒, 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笔者通过平皿对峙和室内生测试验, 筛选出一个对番茄灰霉病有拮抗功能的木霉菌株TR85, 制成可湿性粉剂, 在设施大棚中进行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效测试, 为开发高效低毒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木霉菌制剂提供了试验数据和实践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木霉菌 (Tricheoderma.sp) :菌株TR24、TR34、TR64、TR85、TR90、TR121、TR126、TR178B、TR234C、TR266B、TR297A、TR319、TR333、TR353、TR355、TR379, 共16个由上海万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万力华) 从华东地区的上海、山东、安徽、浙江和福建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并保存在本实验室菌种库 (-40℃) 中备用。

病原灰葡萄孢霉菌 (Botrytis cinerea) :由万力华从上海浦东孙桥番茄大棚的番茄病株分离[15],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 上进行纯化、培养, 保存在菌种库中备用。

1.1.2供试药剂。50%速克灵 (Procynidone) 可湿性粉剂 (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生产) 。

1.2试验方法

1.2.1平皿对峙试验。将分离纯化后的16个木霉菌株和番茄灰霉病菌株接种至PDA平皿并分别放入28℃和20℃人工培养箱培养3 d和5 d。采用平皿对峙法[16,17,18], 用灭菌打孔器取直径为5 mm的每个木霉菌株的菌体块, 分别置于PDA平皿的中央, 在间距约为2 cm的4个方向再接种直径为5 mm的灰霉菌体块。每个处理重复3次, 空白对照只接种灰霉菌在平皿中央, 置平皿于20℃培养箱内培养5 d。统计各木霉菌株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19,20]。抑菌率 (%) =[ (病原菌对照菌落半径-病原菌落指向木霉菌的半径) /病原菌对照菌落半径]×100。

1.2.2室内生测筛选试验。经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 将木霉菌株TR34、TR64、TR85、TR353制备成含2×108个/g活孢子可湿性粉剂, 并稀释成孢子浓度为1×106cfu/m L的处理液, 以无菌水和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作为对照。向长势一致的三叶一心期番茄苗叶面喷洒浓度为106cfu/m L的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 (取已培养好的灰霉菌PDA平板, 轻轻将琼脂表面的孢子刮至已灭菌三角瓶内, 瓶中预先放置数粒无菌玻璃球, 充分振摇后用灭菌的脱脂棉进行过滤, 并用无菌水冲洗滤渣2~3次, 灰霉孢子悬浮液即得, 然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并根据所计CFU数将孢子悬浮液配置成以1×106cfu/m L, 24 h后再喷施各种处理药液) 。3次重复, 每个处理有10株番茄苗, 裂区设计, 随机排列。将处理过的番茄苗置于人工气候箱 (温度20℃、湿度90%) 中培养7 d后调查结果。按文献[21]的标准进行病害分级, 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如下式:

1.2.3大田药效试验。大田药效试验安排在上海市金山区明缘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内进行, 供试番茄品种为园丰元三号, 定植密度为6万株/hm2, 前作为结球生菜。2012年定植日期为1月31日, 2013年定植日期为1月30日, 采用当地常规的水肥种植管理。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TR85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 (TR1) 、3 000 g/hm2 (TR2) 、3 750 g/hm2 (TR3) 和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TR4) 以及空白对照 (TR5) 。每个处理重复3次, 每个重复有40株苗, 裂区设计, 随机排列。定植后35 d喷第1次药, 之后每隔7 d喷1次, 共喷3次。

调查方法:以每个小区的对角线4点取样, 每个点调查5株, 每株调查上、中、下各4张叶片和4个果;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器官 (叶、果) 面积的5%以下;3级:6%~10%;5级:11%~25%;7级:26%~50%;9级:50%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同1.2.2。

试验数据用邓肯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平皿对峙试验结果

通过平皿对峙培养, 对各木霉菌株抑制番茄灰霉菌生长的拮抗活性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木霉菌株TR85、TR64、TR34、TR353对番茄灰霉菌生长的抑菌率显著地高于 (P≤0.05) 其他的菌株, 分别达到83.74%、75.61%、78.05%、78.05% (图1) , 因此, 选择此4个木霉菌株进行室内生测筛选。

2.2室内生测筛选试验结果

经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 将TR85、TR34、TR64、TR353制成含2×108个/g木霉菌活孢子可湿性粉剂, 通过室内生测, 对其抑制番茄灰霉菌生长的拮抗活性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 经TR85可湿性粉剂处理的番茄植株的病情指数 (DS) 显著低于 (P≤0.05) 经TR34、TR64、TR353和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以及清水对照处理番茄植株的DS。TR85、TR64、TR34、TR353的处理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12%、50.12%、40.72%、46.04%, 根据邓肯新复极差法的统计表明, TR85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处理液显著性地 (P≤0.05) 高于其他3个菌株的防治效果, 同时也显著性地 (P≤0.05) 高于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 根据此生测筛选结果, 选用木霉菌TR85进一步进行大田药效测试菌株 (表1) 。

注:表中病情指数值是每个处理的3次重复的平均值。

2.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木霉菌TR85可湿性粉剂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药剂,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2012年和2013年的大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处理TR3和TR2之间的番茄叶片和果实的防效无显著性 (P≤0.05) 差异, 除2012年定植后第2次药后7 d叶片的防效为74.18%、76.37%以外, 其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同时, 它们的叶片和果实的病情指数均显著性 (P≤0.05) 低于处理TR1和TR4。经化学药剂和所有的TR85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叶片和果实的病情指数均显著性 (P≤0.05) 低于TR5。由此可见, 在经济成本最低的条件下, TR85可湿性粉剂3 000 g/hm2可以作为一种生防制剂有效地防治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

3结论与讨论

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木霉菌, 可产生32种以上的抗菌代谢物[22,23,24], 或通过营养竞争, 重寄生等作用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同时可以诱导植物抗性、促进生长, 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25,26,13]。本试验通过平皿对峙培养, 筛选出对番茄灰霉菌拮抗作用显著的木霉菌株TR85、TR64、TR34、TR353, 并观察到, 在对峙试验接种后第2天, 木霉菌与灰霉菌的菌丝相接触;第3天木霉菌已将灰霉菌的菌丝全部包围, 使其不再生长;第5天时, 病原菌菌落变稀疏, 且边缘塌陷, 木霉菌在病原菌菌体上开始生长并形成分生孢子。由此可见, 菌株TR85、TR64、TR34、TR353主要是通过快速繁殖和营养竞争达到抑制番茄灰霉菌的作用。

Elad等报道哈茨木霉对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哈茨木霉T39制剂 (Trichodex) , 已在以色列,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防治多种作物的灰霉病以及其他的植物病害[27,28,29,30,31]。马辉刚、赵蕾[7,8]等人的研究显示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制剂对番茄枝叶、花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与25%灰克1 500倍液的防效相似。本试验结果显示, 木霉菌3 000、3 750 g/hm2的处理对番茄灰霉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且明显高于对照药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的防效。由此可见, 在经济成本最低的条件下, TR85可湿性粉剂3 000 g/hm2可以作为一种生防制剂有效地防治大棚中的番茄灰霉病。虽然2年的大田药效测试数据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还是可以看出2013年的防效要略微好于2012年。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第1年使用了活体木霉菌, 它们定殖在土壤中, 第2年在同一地点再进行药效试验时, 定植的番茄苗从一开始就处于有木霉菌的土壤微环境中, 而木霉菌可以诱导番茄产生抗性、促进其生长, 同时对灰霉菌原菌又具有拮抗作用[25,26,27],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病原菌的侵入。

室内生测试验和大田药效测试是新农药开发、药害诊断、田间应用技术的基本手段和效果评价的前提[32]。本试验通过室内生测和大田药效试验, 筛选出了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TR85菌株, 同时初步了解了木霉菌可湿性粉剂的使用浓度范围, 为开发和利用活体木霉菌制剂防治设施大棚内的番茄灰霉病, 提供了可参考的试验数据和实践方法。

摘要:通过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平皿对峙培养, 筛选出对番茄灰霉菌 (Botrytis cinerea) 有拮抗活性的木霉 (Tricheoderma spp.) 菌株TR34、TR64、TR85和TR353。将这4株木霉菌分别制成含2×108个/g活孢子可湿性粉剂, 用于室内生测试验。结果显示, 经TR85可湿性粉剂处理的番茄植株病情指数 (DS) 显著低于 (P≤0.05) 经TR34、TR64、TR353和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以及清水对照处理番茄植株。进一步将TR85可湿性粉剂用于2012年和2013年在上海金山地区的大棚番茄灰霉病防治药效试验。2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经TR85可湿性粉剂3 750、3 000 g/hm2处理的番茄植株的病情指数分别显著低于 (P≤0.05) , 而防治效果分别显著高于 (P≤0.05) 经Tr85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和50%速克灵病情指数处理, 且TR85 3 000、3 750 g/hm2处理之间的病情指数和防效无显著性差异。

番茄灰霉病 篇8

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 导致病菌对其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因此, 筛选新的防治药剂, 尤其是适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环保的生物杀菌剂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5,6]。特立克是一种生物药剂, 由泰诺药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制开发。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木霉菌寄生和营养竞争迅速消耗侵染点附近的营养物质, 导致病菌停止生长和侵染, 从而杀灭病原菌。为防治保护地番茄的灰霉病, 笔者于2007—2008年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对特立克进行应用试验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番茄, 品种为辽农402。试验药剂:泰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立克 (2亿活孢子/g木霉可湿性粉剂) ;江苏新沂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万霉灵 (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 ;艾格福公司生产的施佳乐 (40%嘧霉胺悬浮剂) 以及江苏如东农药厂生产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城郊乡、八一镇、红菱镇进行。1.2.1不同药剂对比试验。设5个处理, 即施用特立克1 500 g/hm2 (A) 、万霉灵1 500 g/hm2 (B) 、施佳乐1 000 g/hm2 (C)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g/hm2 (D) ,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1) ,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2 m2。每隔7 d施药1次, 共施药4次, 施药液量为1 000 kg/hm2。试验地为塑料日光加温温室。

防治效果调查在每次施药7 d后进行, 第4次施药后7d进行最后一次防效调查。每小区取中间2行调查全部果实, 按发病程度分级记载, 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新复极差显著性分析[7,8,9]。

1.2.2 不同处理剂量对比试验。

设5个处理, 即施用特立克2 000 g/hm2 (A1) 、1 500 g/hm2 (A2) 、1 000 g/hm2 (A3) 、500 g/hm2 (A4) , 以不施药作对照 (CK2) , 4次重复。其他管理措施同不同药剂对比试验。

1.2.3 不同地区示范试验。

设城郊乡、八一镇、红菱镇3个示范点, 每点示范面积0.13~0.40 hm2, 特立克与万霉灵的剂量均为1 500 g/hm2, 空白对照133.33 m2, 施药3次。防效调查在施药后7 d进行, 调查全部果实, 每处理5点取样, 每点面积为10 m2, 病害分级记载, 分级标准 (以果为单位) :无病斑为0级;残留花发病为1级;果脐部发病为3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0%以下为5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0%~25%为7级;病斑长度占果的26%以上为9级, 防效用病情指数进行计算。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 a0—空白对照药前病情指数, b1—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a1—空白对照药后病情指数, b0—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以看出, 处理A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优于处理D, 低于处理B、C。

注:病指与防效均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下表同。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与其他化学药剂防治均能减少灰霉病对番茄产量造成的损失, 提高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产量。由表1可以看出, 增产效果以处理C最好, 其次为处理B、A。

2.3 不同剂量特立克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剂量特立克对保护地栽培的番茄灰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同处理剂量之间, 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 处理A1、A2、A3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处理A4。

2.4 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多点试验示范结果

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最高防效90.30%, 最低防效63.15%, 平均防效81.73%, 对照药剂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为79.15%, 多点示范试验结果同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

3 结论

(1) 生物杀菌剂特立克对保护地栽培的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以1 500 g/hm2剂量对灰霉病的防效较好, 优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g/hm2防效, 略低于万霉灵1 500 g/hm2、施佳乐1 000 g/hm2的防效。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特立克最高防效90.30%, 最低防效63.15%, 平均防效81.73%。

(2) 特立克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防治有效使用剂量为1 000~1 500 g/hm2, 一般施药3~4次, 间隔7~8 d。

(3) 特立克不仅有效防治保护地番茄灰霉病, 而且其属于绿色新型农药, 对环境友好, 对人畜安全, 无副作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研究新型农药特立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处理剂量为1 500 g/hm2时效果优于对照药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应用特立克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最佳使用剂量为1 000~1 500 g/hm2, 一般施药3~4次。

关键词:特立克,番茄灰霉病,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君丽, 孟玲.蔬菜灰霉病化学防治现状与展望[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化工学会, 2002:55-57.

[2]李科孝, 谢宏伟.大棚韭菜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植物保护, 2001 (2) :46.

[3]张建人, 陆宏.南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 1991, 17 (4) :6-7.

[4]刘长令, 翟煜翥.防治灰霉病用杀菌剂的开发[J].农药2000, 39 (3) :1-6.

[5]司乃国, 刘君丽, 郎兆光, 等.新型杀菌剂定菌恶唑及其应用[J].新农业, 2010 (4) :46-47.

[6]司乃国, 张宗俭, 刘君丽, 等.创制杀菌剂啶菌恶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 (1) 番茄灰霉病[J].农药, 2004, 43 (1) :16-18.

[7]顾学斌, 陶黎明.磷氮霉素PN-2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初报[J].农药学学报, 2002, 4 (1) :75-79.

[8]倪蓉.磷氮霉素发酵罐发酵条件初探[J].浙江化工, 2000, 31 (S1) :66-67, 51.

番茄灰霉病 篇9

关键词:杀菌剂,番茄灰霉病,试验,防治效果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该病害发病后在田间传播速度快,严重时造成烂果,对番茄生产的威胁极大,一般产量损失20%~30%,局部减产7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2]。鉴于此,就不同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进行试验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地防治灰霉病提供防治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1.1.1 试验菌株

2013年从某村采摘的番茄灰霉病菌(XSZ1),对其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处理,保存位置在PDA斜面上,温度控制在4℃。

1.1.2 试验番茄品种

选择该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L402品种番茄实施室内试;选择东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东圣品种番茄进行田间试验。

1.1.3 试验药剂

选择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400 g/L嘧霉胺SC(施佳乐);选择进购于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的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选择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WP);选择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2.5%啶氧菌酯SC(杜邦阿砣);选择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的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WG)(凯泽)。

1.2 方法

1.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

试验场所在该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时间在2014年2月。选择基质(泥炭、园艺蛭石、珍珠岩之比为5.0V∶2.5V∶2.5V)在32穴育苗盘中育苗,等到番茄长到具有5片真叶时,将其放到花盆中继续培育,花盆直径是15 cm;等到番茄长到具有7~8片真叶时,剪下具有一致长势的第5、6片真叶,将叶柄选择脱脂棉进行包裹,将正面放到下面,最后将其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的直径为15 cm,底下铺湿滤纸。从预培养3 d的番茄灰霉病菌周边选择出一个菌饼,直径为5 mm,接着将1枚菌饼倒置接种在培养皿内各个小叶间。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的浓度分别控制为250、50、10、5、1μg/m L以及150、30、6、3、1μg/m L。

1.2.2 田间药效试验

在实施田间药效试验,时间为2014年行。番茄育苗位置在32穴育苗盘中,等到1月20日,番茄长到5~6片真叶时对其进行固定种植,3 000株平均分布在667 m2的区域,这块区域有超过12 a的番茄种植经验,每年都会发生灰霉病。试验一共选择8个处理: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50、185、225 g/hm2;22.5%啶氧菌酯SC处理的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100、135 g/hm2;对照药剂(CK2)选择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为560 g/hm2;对照药剂(CK1)选择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设置为360g/hm2;空白对照(CK0)选择清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都能够有效保护番茄灰霉病,EC50值为4.04μg·m L-1、1 0.7 9μg·m L-1,对照药剂50%异菌脲WP效果更好;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比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作用更优,不过和50%啶酰菌胺WG剂对照药剂比较差异不明显;对番茄灰霉病,22.5%啶氧菌酯SC以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的保护作用更好,治疗作用略差。具体如表1所示。

2.2 田间防效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35 g/hm2时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50、185和225 g/hm2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3.05%、87.25%、90.62%和86.21%,相较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在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时的防效(87.50%),差异不明显,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61.27%)有明显提高。番茄灰霉病应用22.5%啶氧菌酯SC有效成分剂量为1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为81.10%,与对照药剂50%啶酰菌胺WG有效成分剂量为360 g/hm2的防效相比明显降低,不过比对照药剂400 g/L嘧霉胺SC有效成分剂量为560 g/hm2的防效明显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试验对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选择离体叶片法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推荐剂量下,2种新药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超过80%,能够对番茄灰霉病进行防治。不过为了番茄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得到有效治理,在防治灰霉病时,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露娜森)和22.5%啶氧菌酯SC应该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杀菌剂进行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柯,韩絮,马薇薇,等.江苏省草莓灰霉病菌对氟吡菌酰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性风险评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38(5):810-815.

上一篇:淡水养殖鱼类下一篇: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