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2024-07-31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精选12篇)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1

摘要: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病毒性腹泻治疗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服用利巴韦林治疗, 试验组给予阿糖腺苷注射剂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在利巴韦林给药的的基础上联合阿糖腺苷药物治疗对患有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治疗,体会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婴幼儿时期的临床儿科病症, 最多的的就是由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腹泻, 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免疫力低下, 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患儿脱水, 不仅对患儿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2]。传统常规的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一般, 我院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特选取2009年11月12日~2012年12月1日收治的160个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病毒性腹泻患儿, 所有患儿经诊断均患有小儿病毒性腹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0.8~3.5 (1.8±0.6)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35例, 呕吐24例, 水样腹泻33例, 不同程度脱水45例。试验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0.5~4.0 (1.3±0.8)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27例, 呕吐34例, 水样腹泻28例, 不同程度脱水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对于发热患儿通过物理降温降低患儿体温, 加强护理干预,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输氧, 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则给予静脉注射电解质溶液来维持患儿体液平衡等综合治疗。试验组在给予注射阿糖腺苷注射剂, 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两组患儿均需根据体重年龄进行给药, 2岁以下患儿给药1~2g, 2~3岁则需2.5g。

1.3 疗效评定标准[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临床体征消失或缓解时间。显效:治疗后, 腹泻减少至1天2次大便成形, 患儿情况良好, 发热、呕吐和脱水等消失;有效:治疗后, 腹泻降低至一天4次以下, 水分明显减少, 大便稍微成型, 大便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发热、脱水等症状均有改善;无效:治疗对患儿无效, 临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和病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种在儿童中时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多发于婴幼儿时期, 主要是由轮状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等三种病毒引起, 除肠腺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外, 轮状、星状病毒均通过口途径[4]。一般该病的病状危及幼儿生命安全, 严重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并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幼儿在患有过病毒性时常易出现发热、呕吐、体液不平衡之外, 也容易在过度腹泻后出现脱水[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于常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用阿糖腺苷滴注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治愈, 患儿粪便的蛋白水平在治疗期间被降低了甚至消失, 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力, 维持了患儿在脱水期间的体液平衡, 并大大的降低了脱水患儿的死亡率, 缩短了患儿临床病征消失的时间, 同时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医院床位的转换率, 在短期内治愈减少了患儿的住院人均费用, 与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相比有显著的治疗效果[6,7]。

研究发现,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类药物, 但因为患者易对其产生抗药性,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大, 已逐渐不作为考虑药物;阿糖腺苷作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新兴药物, 微溶于水, 为患儿静脉注射后因为其抗病毒药性, 阿糖腺苷作为一种抗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药物, 可以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以降低其活性, 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又不同于患儿对利巴韦林的耐药性, 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8]。

综上所述, 在利巴韦林给药的的基础上联合阿糖腺苷药物治疗对患有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费佳丽, 肖菲.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治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434-436.

[2]张永平.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910.

[3]邹国锋.阿糖腺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1) :28-29.

[4]苗芸, 沈鸣.儿泻康贴膜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30例[J].世界中医药, 2010, 5 (2) :110-111.

[5]陈晓君.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7) :142.

[6]杨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9) :4459.

[7]周力平.西咪替丁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26.

[8]钟元枝, 罗荣, 樊爱军, 等.辅助检查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 2012, 33 (6) :830-832.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2

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宝宝上吐下泻时,妈咪们的心里都很着急,恨不能让宝宝快快地好起来!于是,一股脑儿地给服用各种药。然而,宝宝非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止不住地泻,甚至拖至几个月不愈,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宝宝平安健康长大,妈咪对宝宝腹泻病的防治及护理应该多多了解。

健康生活小常识下面就来为广大的妈咪介绍小儿腹泻护理的原则,供其参考!

小儿腹泻护理的.原则如下文所述:

1.给患儿多于正常摄入量的液体,饮水或其他流质食物如粥、 汤等,

资料

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要继续喂养,但要增加次数(至少每 3小时要喂一次),如果婴儿是人工喂养)则要在奶中加比平时多一倍的水,至少 3小时喂一次。

2.继续喂养患儿,4至6个月以上的婴儿应供给高营养和相对高热的食物,但要视儿童年龄而定,可以是麦片、 豆类的混合物或是麦片和肉或鱼混合食物,亦可加食用油,以保证它们含有充足的热能,也可供给奶制品,蛋类,还可以给予新鲜果汁、香蕉,因为这些水果含有丰富的钾。特别要注意不能给患儿高糖食物,因为它可以加重腹泻病,也不要给高纤维素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若给很稀的汤,尽管含有充足的水,但因没有足够的营养,也不利于小儿康复。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3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小儿腹泻;推经治脏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82-02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表现虽在肠,但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为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故临床上治疗多以抗病毒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1]。该种治疗可造成其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生态平衡,使泄泻迁延或加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经济简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故本文旨在阐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以及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并浅谈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推治中的运用。

1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概述

采用脏腑辨证进行归经施治是刘氏小儿推拿治疗的治疗基础。且推治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为取穴的依据。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具体如下[3]。

湿热泻:治法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常例手法(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手阴阳)。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清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拿肚角,揉龟尾,按肩井。寒湿泻:治法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摩腹,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按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脾虚泻:治法以健脾益气,温阳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先补心经,后清心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揉外劳,补中健脾法,摩腹,捏脊,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久泻不止,加按揉百会或灸百会、神阙、龟尾。吐泻兼作:治法以清泻肠胃湿热为主。处方:常例。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按龟尾,推揉板门,推背法,按肩井。

2 病案举隅

患儿,6个月,2015年9月初诊。主诉:大便稀1周。现病史:患儿因于1周前出现大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每日排便次数为5~7次,时轻时重,伴有食欲减退,神疲。曾服用中、西药物,症状未得以缓解。现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西医诊断为腹泻。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虚泻。

辩证分析:小儿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见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脾虚不运,津微不布,生化乏源,故见食欲减退,精神疲乏,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

推治:常例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阴阳各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50次,先补心经300次,后清心经100次,补肺经200次,补肾经350次,推大肠150次,摩腹100次,揉脐200次,补中健脾法(逆时针揉按中脘)300次,揉按天枢、足三里、涌泉各100次,捏脊7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按肩井3次。推拿第四天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得以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未充,脾常不足。脾气不足,阻碍饮食物的消化,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故见腹泻、便溏、腹胀。又脾主运化,若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中失常,水液停聚致水湿内生困脾,脾清不升,胃浊不降,清浊不分,则见腹胀、泄泻。

小儿五脏六腑皆未成熟,邪易从皮毛传入肺脏,进而及脾,肺气宣发肃降失调,脾气运化失职,影响水液的正常布散,从而发生泄泻。又肺气调畅,宣发与肃降之功运行正常,能够促进大肠传导糟粕。若传导失司,津液输布失衡,即可引起泄泻。正如喻嘉言所云“秋月伤肺,伤于秋之燥也……在大肠,则为飧泄。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4]。”

泄泻与肾关系密切[5]。肾为先天之本,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从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肾阳不足,脾失温煦,火不暖土,又或脾阳困乏,累及肾阳,命门火衰,皆可见便稀、下利清谷。

肝司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能够促使脾胃之气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若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津液输布受碍,进而横逆犯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不分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症。且肝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则出现腹胀、腹泻。

根据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心气不充,则火不暖脾,脾脏失司,运化失常,生湿致泻。又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心经与小肠经相为表里。若心与小肠生理功能失调,则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水谷混杂可见便溏、腹泻等。诚如《医宗金鉴》中所言“胃主消化水谷,小肠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

3.2 湘西刘氏“推经治脏”理论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起源于清朝,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6],它因出生苗医世家的刘开运教授被世人所熟知,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性,以“推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推拿疗法[7]。刘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的推治上得以体现。“推经治脏”理论之根在于归经施治,从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可知腹泻主要归属于脾经,胃经又与脾经相为表里,即脾经对应脾脏,故对小儿腹泻进行推治时,首先要确认对脾胃经是行清还是补。再根据五行的制助关系,考虑五经穴的补泻及主次。当然在“推经治脏”之前需对患儿先进行寒热虚实辨证,然后选择适宜的穴位施术及施术次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有如此之效,除了在刘教授总结的理论指导下外,还因为穴位的特殊作用,通过对特定穴位施以机械的持续的良性刺激,调理脾胃生理功能进而实现止泻之效。

中医学认为小儿泄泻主要为脾虚泄泻,致病因素多为湿为滞。现代医学则表明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其解剖及生理特点密切相关[8],认为小儿脾虚泄泻属非感染性腹泻,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调节饮食及合理用药为主[9]。但叶天士、董建华、张安国等中医大家认为泄泻多由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10]。刘教授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主张脾虚当主补脾经。且心为脾之母,虚则补其母,但小儿心火旺盛,故补心后加清心以避心火内动。脾之子为肺,故应补子肺以益母脾。脾土受肝木制约,其虚则肝以乘,故补脾土时应清肝木。另肾为先天之本,故可通过温肾以实脾。且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久泻必损脾阳,脾阳伤则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泄泻迁延不愈。故久泻必温中焦脾阳乃行。其创立的“推五经”即强调了温阳运脾之法,而刘氏推拿五经穴直接对应小儿五脏,五经穴的推治可调治小儿五脏疾病[11]。结合五经生克制化规律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腹泻实证重在清脾,兼清肺、清肝、清心、补肾,因小儿以脾胃为本,脾经宜补不宜清,故腹泻实证清脾后要稍补脾经,以免脾胃清之太过。虚证重在补脾,兼补心、补肺、清肝。因心脏为阴中之阳脏,易动火,故心经补后必加清法,以防心火太旺。综上所述,刘氏小儿推拿治疗腹泻遵循了中医整体观念、五行学说、标本兼治等理念,从而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应。目前,相对于西医治疗而言,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更易被患者家长及患儿接受。因此刘氏小儿推拿在临床上的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2):264-265.

[2]郭秀琴,王艳国,曾庆云.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2012,53(14):1198-1201.

[3]符明进.小儿推拿[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1-113.

[4]康洪昌,周正华.从脏腑论治泄泻探源[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5):305-306.

[5]高长玉,高长久,李冀.肾泄的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药学报,2011,39(2):126-127.

[6]汤伟,邵湘宁,李江山,等.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发展史[J].湖南中医杂志.2014,12(30):67-68.

[7]邓瑜.刘氏小儿推拿“推五经”运用要领[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2):52-53.

[8]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24.

[9]窦爱燕,董燕清.小儿腹泻的病因探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132-133.

[10]黄雅慧,邓钰杰.泄泻五脏论治文献再评价[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7,29.

[1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7-130.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则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对照组中男28例, 女32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6月~3岁, 病程范围≤24 h, 平均10.1 h。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脱水;大便形状表现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无脓血, 无腥臭味。对两组患儿进行大便检查, 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 并且排除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等,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自身的临床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补充营养、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常规治疗, 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口服腹泻I号方,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 d, 记录两组患者恢复正常体温时间、腹痛及呕吐缓解时间、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及形状等。腹泻I号方组成:葛根9 g, 地锦草9 g, 苍术9 g, 茯苓9 g, 乌梅6 g, 甘草6 g, 患儿6月~1岁5 m L/次, 4次/d;1~3岁的患儿10 m L/次, 3次/d。

1.3 疗效评价

治疗3 d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标准如下:显效:3 d治疗后, 高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排便次数和形状恢复正常;有效:通过3 d的治疗后, 不适感减轻, 呕吐、腹泻部分消失, 大便次数明显减轻或减少;无效:治疗3 d后, 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 腹痛更严重、呕吐及排便次数无明显减少。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

治疗3 d以后, 将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44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32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73.3%,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

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的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观察组排便正常恢复时间、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呕吐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类型, 在中国小儿腹泻病原构成比中, 轮状病毒为主要因素, 约占40%, 位居小儿腹泻的第一位。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或呼吸道传播。由于病情变化迅速, 若未能及时救治, 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危重情况发生。每年约有35~39万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 其中82%的儿童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轮状病毒腹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原则为补液、止泻、微生态制剂等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和改善电解质平衡[2]。但是, 传统治疗当中以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本病, 疗效并不理想, 而且易产生白细胞下降及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限制了其应用。

腹泻I号方中葛根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地锦草有明显的抗菌、消炎等作用, 并且抑制胃肠推进与自发收缩活动, 可减少腹泻次数;苍术芳香悦胃, 醒脾助运化;乌梅益胃生津;甘草补脾益气。在本文对12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中发现,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均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小儿轮状病毒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泻Ⅰ号方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腹泻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60例患儿口服腹泻Ⅰ号方进行治疗, 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 d, 记录患儿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 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采用腹泻I号方效果比较明显, 缩短了疗程, 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 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Ⅰ号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道坤, 冯娇梅, 李玉萍, 等.腹泻I号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5) :302-305.

小儿腹泻怎么办 篇5

食疗1、萝卜酸梅汤

原料:白萝卜250克,酸梅2枚。

制作:萝卜洗净切成薄片,和酸梅一起放入砂锅,加水3碗,煮沸,文火煮至1碗水,加调料即成,喝汤。

功效主治:宽中、行气、化积。主治消化不良的小儿腹泻。

食疗2、山楂山药饼

原料:山楂、山药、白糖各适量。

制作:山楂去核,山药洗净切块,一起放入蒸锅蒸成烂熟,加入白糖搅匀,压成薄饼。

功效主治:健脾清食、和中止泻。主治小儿腹泻、脾虚久泻。

食疗3、山楂神曲粥

原料:山楂30克,神曲15克,粳米100克,红糖6克。

制作:将山楂洗净,神曲捣碎,一起放入砂锅,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儿取汁备用,将粳米洗净放入砂锅,加少量水煮沸,改文火,加入药汁煮成粥,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功效主治:健脾养胃、消食化积。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腹泻。

食疗4、白果鸡蛋

原料:白果仁2个,鸡蛋1个,

制作:将白果仁焙干,研末,鸡蛋一端用钉子扎一个孔,将白果粉装入蛋内,用纸封孔,将鸡蛋竖在烤架上微火烘烤至熟。去壳食用。

功效主治:健脾理虚、固涩。主治小儿腹泻。

食疗5、栗子糊膏

原料:栗子10枚,白糖25克。

制作:栗子去皮,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煮成糊膏,加白糖调味,每日服二次。

功效主治:养胃健脾。主治小儿脾虚腹泻。

食疗6、消食饼

原料: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

制作:将鸡内金洗净晾干,放在瓦上用微火炼焦,研成碎粉,与面粉一起和成面团,擀成5毫米厚的薄饼置火上烙熟,然后切成小方块,继续用小火烘干即成。在和面时也可加少许芝麻和白糖,味道更美。

功效主治:消食化积。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腹泻。

食疗7、山药莲肉糊

原料:山药100克,莲肉100克,麦芽50克,茯苓50克,大米500克,白糖100克。

制作:将前五味一起磨成细粉,取粉100克加水煮成糊状,加白糖调味,食用。

小儿腹泻护为先 篇6

首先在不影响孩子营养的情况下,给消化道休息的时间。在医生治疗开始时适当禁食,一般可禁食8至12小时,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这样可以代替静脉输液。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腹泻家长要慎用口服补充液体疗法,如果孩子出现腹泻次数和量都有所增加,频繁呕吐、不能正常进食,发热超过38℃就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静脉输液,防止脱水。

开始治疗后,可逐渐恢复饮食,母乳喂养的孩子应缩短每次喂乳的时间,可以用浓米汤加牛奶喂食,保证婴幼儿的热量和营养的补充。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如瓜果、汽水、油条等。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米粥、稀释牛奶或脱脂酸奶等。同时鼓励孩子多饮水。

腹泻的小儿肛门周围皮肤会发红,严重者局部破溃、发炎。因此,对婴儿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屁股,以防尿道感染及臀炎。如果臀部已经发红,清洗后涂一些鞣酸软膏。对于低龄幼儿在拉肚子的初期要记录好大便次数、大便量和每天喂食的量,随时向医生反映。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如果孩子四肢发凉,可以用热水袋保暖,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病患儿,防止交叉感染。恢复期要重视营养,饮食中要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儿童保健科预防接种2个月~3岁儿童, 排除患有急慢性疾病、发热或腹泻, 婴幼儿父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服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组316例 (男160例、女156例) , 未服苗组320例 (男167例、女153例) 。2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 疫苗均在2~8℃避光保存。在自愿原则下口服疫苗, 要求与其他疫苗接种时间间隔2周以上, 服苗组每人1支 (3m L) , 均在现场10min内服完, 服苗时按说明书规定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执行。对照组未服该疫苗。服疫苗后连续观察1年, 观察婴幼儿发生腹泻的相关情况。

1.3 调查方式

采用接种门诊面对面或电话询问两种方式进行追踪观察, 按统一格式的调查表调查, 内容包括:是否服苗、是否腹泻及腹泻次数、病程、发热、呕吐、脱水、补液、肠道外症状等。服苗组于服苗1个月后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未服疫苗组从被纳入为研究对象开始计时, 观察随后1年内发生腹泻的情况。

1.4 观察指标

腹泻发生率、平均患病时间 (指出现发热、呕吐或腹泻到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的时间) 、严重病例 (严重病例指出现中重度脱水、明显酸中毒) 和住院比例, 均符合第2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2组间患儿腹泻发病率、平均患病时间、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之一, 轮状病毒具有很高传染性, 除粪—口传播途径外, 也存在呼吸道传播。6个月~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高, 与这年龄段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和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有关。由于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 其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纠正脱水, 维持电解质平衡。卫生状况的改善并不能有效阻止轮状病毒传播, 营养状况与发病程度的关系密切, 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遭受轮状病毒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以预防为主,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表明,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能够降低腹泻发病率、缩短平均患病时间、减少住院病例比例和严重病例比例, 从而减轻反复腹泻对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减轻腹泻对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腹泻症状, 进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是预防婴幼儿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唯一和最经济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1~283.

[2]WHO.Rotavirus Vaccines[J].WER, 2007, 82 (32) :285~295.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炎琥宁,疗效

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51例,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临床效果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儿103例, 均符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1.6±0.3) 岁, 平均病程为 (2.6±0.7) d;实验组51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1.5±0.4) 岁, 平均病程为 (2.4±0.5) 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包括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补液, 抗病毒药物应用等;实验组51例,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静脉滴注治疗, 10mg/ (kg·d) 加入250m L葡萄糖注射液中;疗程均为4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王慕逖《儿科学》疗效判定标准[2]评价临床疗效, 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级:显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有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性状基本恢复正常;无效, 患儿治疗3d内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变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4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6.5%;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例数为5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P<0.05

2.2 两组患儿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P<0.05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 以1~3岁儿童最为常见, 常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发热等症状[3,4];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患儿, 侵袭小肠上皮细胞, 并在细胞中进行病毒复制增殖, 导致腹泻发生[5];轮状病毒诱发腹泻机制至今还未阐明, 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小肠绒毛, 破坏小肠微绒毛吸收功能, 引起水盐代谢紊乱, 同时降低双糖酶活性, 糖类积聚于肠道, 导致肠道渗透压异常增高以及肠道转运功能丧失等有关[6,7], 特别是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能够使细胞内钙减少, 从而诱使细胞凋亡。炎琥宁作为一种新型中成药制剂, 提纯于植物穿心莲, 具有清热燥湿, 解毒消肿等功效;其主要药理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8,9], 其能够显著抑制病毒侵袭与增殖, 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降低血管通透性, 改善局部微循环, 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吞噬能力, 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同时穿心莲内酯对于肠道内环境影响较小, 副作用少[10]。临床研究显示, 患儿体内SigA含量明显提高。本次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实验组患儿止泻时间及扁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确切, 能够有效缩短病程, 快速止泻,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4.

[2]朱吉英.炎琥宁保留灌肠左治婴幼儿秋季腹泻65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7) :97-98.

[3]施红.消旋卡多曲与双八面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107-3109.

[4]袁方.炎琥宁注射液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7) :179-180.

[5]罗永奇.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4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4 (3) :3-4.

[6]邹华, 付琼芳.丁桂儿脐贴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J].中国药业, 2010, 19 (12) :79-80.

[7]张竹君, 吴梦晖.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58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12 (3) :3738-3739.

[8]顾晓斌.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8) :5940-5941.

[9]肖喜庆, 杨海涛.炎琥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4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1) :136-137.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9

关键词:炎琥宁,合双歧杆菌,小儿病毒腹泻

腹泻是儿科中一种比较多见的疾病。该种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其中病毒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常见原因, 临床发病率较高。该病毒可通过口-粪途径进行传播, 侵犯患儿小肠细胞绒毛, 影响患儿的健康, 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1]。如果不及时治疗, 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临床治疗小儿病毒腹泻多采用静脉补液的方法。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显著性, 但是并不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因此, 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病毒腹泻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炎琥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病毒腹泻患儿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 女28例, 患儿年龄为0.5~8岁, 平均年龄为 (3.4±0.6) 岁。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大便性状发生改变, 且多为黏液状、糊状、蛋花汤状以及稀水状。检验结果表示为脂肪球与白细胞。同时部分患儿伴随腹泻、发热、腹痛、轻中度脱水以及呕吐等情况。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儿分为例数均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础性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 均调整饮食与补液。所有患儿开始的时候均使用炎琥宁进行治疗, 即在药物剂量控制5~8 mg/kg的时候, 将100 m L的5%葡萄糖注射液实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双歧杆菌进行治疗。将药物溶于温开水和流质性食物中充分调匀后予以服用。而药物的使用量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 即年纪不足1周岁的则每次服用药物1/3粒, 1~2岁的患儿则每次服用1/2粒药物, 2~3岁的患儿每次服用2/3粒, 超过3岁的患儿每次服用1粒, 每天2次。两组患儿均接受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为1周。

1.3 疗效判断:

在患儿治疗一段时间后, 判断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儿呕吐消失时间、腹泻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和临床治疗有效率。患儿治疗无效的表现:在治疗3 d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并无明显改变, 甚至有的患儿并清除出现加重的情况;患儿治疗有效的表现:在治疗3 d后, 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次数有所减少, 同时大便的性状有所改善;患儿治疗显效的表现:在连续治疗3 d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大便次数和性状均恢复正常。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呕吐消失时间、腹泻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与此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患儿74.4%, 即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的例数有21例, 治疗有效的例数有15例, 治疗无效的例数有3例, 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的例数有15例, 治疗有效的例数有14例, 治疗无效的例数有10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腹泻是儿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且具有传染性。临床研究表明, 该种疾病的高发阶段在秋冬季, 且常出现在3岁以下的患儿, 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体[2]。研究人员认为, 及早对患儿进行临床检验, 快速确定病原体,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与传播。轮状病毒是一种呼肠孤毒科, 同时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一种常见病毒。该种病毒会通过口-粪或者是粪-口途径进行传播, 同时也会利用水体进行传播。

炎琥宁是利用中药穿心莲制成,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可以起到解热、消炎和杀菌的效果。该种药物对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实践表明, 炎琥宁进入到患者体内后, 就会对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产生抑制性的效果, 并且还可以有效缓解炎性水肿与渗出症状。由于病毒会对肠道微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 增加通透性, 产生腹泻。在腹泻的时候肠道厌氧菌相较于正常状态下降1000倍, 而双歧杆菌是肠道中的主要厌氧菌。作为益生菌, 在肠道中成为优势菌群后, 具有屏障、免疫、营养、控制内毒素血症的作用[3]。与此同时双歧杆菌不仅能够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而且还能够清除肠道内腐败物质与毒素, 促进铁、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维护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病毒腹泻的过程中, 联合使用该种两种药物, 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在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过程中, 相对比单独使用炎琥宁的治疗效果, 联合使用双歧杆菌疗效更为显著, 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 提高治疗有效率, 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寇正红, 司华, 汪绘纹, 等.双歧杆菌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0 (19) :3077.

[2]王爱宇, 徐康康.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7 (33) :122-123.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10

关键词:小儿腹泻,病毒感染,肝功异常

病毒感染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以轮状病毒为多见。近年来发现, 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 而且引起肠道外损害, 肝功损害为主, 引起临床的重视。现对本院122例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08收治的病毒性肠炎患儿122例, 其中男71例, 女51例, 年龄2个月至5岁, 其中2~6个月25例, 7~12个月54例, 1~2岁35例, 3~5岁8例。入院病程平均3.5d。

1.2 临床表现

1.2.1 一般表现及消化系统表现

发热75例 (61.5%) , 体温38~39℃, 最高达40℃;48例在腹泻前或腹泻同时出现呕吐。腹泻次数每日20次8例。大便性状:水样便48例, 蛋花汤样便40例, 混合样大便32例。85例合并脱水, 大部分为轻到中度脱水, 6例合并重度脱水。

1.2.2 呼吸系统表现

占68例 (55.7%) , 其中43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其中腹泻前1 d出现急性喉炎2例, 腹泻后1~2 d出现支气管炎15例, 腹泻后1 d出现毛细支气管炎8例, 腹泻后2~3 d出现肺炎4例, 所有上述病例大便病毒Ag均呈阳性, 并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系统表现以腹泻前1~2 d出现多见, 为34例 (50%) 。

1.2.3 循环系统表现

占66例 (54.1%) , 其中心音低钝29例, 窦性心动过速22例, T波改变6例, 室性早搏2例, 房室传导阻滞6例, 心肌酶谱异常43例 (63.2%) 。

1.2.4 神经系统表现

抽搐3例 (2.4%) , 其中1例为无热惊厥, 抽搐均发生在腹泻开始3 d之内, 抽搐1~3次, 持续一般3~5 min, 均为全身大发作, 抽搐后全身情况可, 无神志异常,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2.5 其他

3例合并皮疹, 其中斑丘疹3例, 粟粒疹2例, 均为全身性。

1.3 实验室检查

(1) 大便检查:122例均由ELISA方法测定, 大便病毒Ag均呈阳性。大便常规:大部分为脂肪球或镜检无异常, 个别可检测到少量白细胞及红细胞。 (2) 血气及电解质测定75例, 代谢性酸中毒60例, 其中轻度53例, 中度6例, 重度2例;血钾降低5例;75例脱水患儿等渗性脱水62例, 低渗性脱水5例, 高渗性脱水2例。 (3) 肝功能检查55例, 谷丙转氨酶0.83μkat/L 12例, 谷草转氨酶>0.92μkat/L 35例。 (4) X射线胸片检查80例, 其中肺纹理增粗32例, 双肺斑片状或点片状阴影6例。 (5) 心电图检查56例, 正常35例, 窦性心动过速16例, T波改变4例, 室性早搏1例。 (6) 脑电图检查5例中2例异常。

2 讨论

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轮状病毒感染以多见, 以5岁以下小儿易患病, 其中6~24个月为发病高峰, 本文与之相符。近年来, 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以肝功能损害越来越受到关注。

病毒感染后病毒血症可能是致多系统损害, 致肠道外损害表现多样性, 几乎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与系统[1]。可能病毒血症破坏患儿肠黏膜屏障, 整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病毒感染性肠炎的肝功能受损不能忽视, 谷草转氨酶增高55例, 占45.1%, 保肝治疗要引起临床重视, 其对肝功能损害机制可能是血源性感染或者胆道逆行性感染。

转氨酶异常程度与腹泻程度无关;转氨酶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越易发生转氨酶异常, 血清心肌酶谱异常与年龄无关.总之, 要求临床工作者在诊治病毒性肠炎过程中应全面观察, 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小儿腹泻,吃还是不吃 篇11

答林某读者: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腹泻者应禁食,因为腹泻时肠道黏膜水肿,进食会加重肠道的负担。禁食是为了让肠道更好地休息,当时的儿科教科书上就是这样写的。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仍可达到正常的60%~90%。长时间饥饿不利于小儿营养的维持,如果原来就营养不良,则禁食后营养状况将进一步恶化,还会影响肠黏膜的修复、更新,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导致免疫力下降,腹泻迁延难愈。

儿科专家认为,由于患儿腹泻,营养丢失较多,限制饮食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伤。禁食患儿因饥饿常哭闹不止,易发生低血糖,体重明显减轻,所以,应对其继续母乳喂养或喂食。继续喂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恢复早,抗病能力强,有利于疾病尽早恢复。实践也证明,继续喂食并未使腹泻和呕吐次数增加。

对于母乳喂养的腹泻患儿,可自由吃奶或喂水;人工喂养的腹泻患儿,可先喂稀释牛奶(1份牛奶加2份水),喂养2~3天后,再逐渐增至全奶;半岁以上宝宝可选用米汤、面条汤、菜汁、果汁、淡糖水、稀饭或烂面条。由于腹泻不仅丢失水分,而且还会丢失盐分,所以在液体中还应加少许食盐。

腹泻患儿过去教科书上讲“禁食”,现在新修订出版的教科书则改为“鼓励进食”,这说明,医学知识也是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对疾病的了解认知不断地发生改变。过去认为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就有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部分。书本是对这些知识、观点的概括和总结,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

副主任医师陈育民

小儿病毒腹泻论文 篇12

关键词:喜炎平,双歧杆菌,利巴韦林,病毒腹泻,疗效

病毒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 好发于秋冬季, 其中最常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小儿感染轮状病毒时, 病情普遍严重, 除典型持续腹泻外, 还伴有高热、呕吐、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严重影响正常发育。临床多采用利巴韦林等药物治疗, 但该药耐药性强, 抗病毒效果不甚理想。本文探讨在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和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方案关于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2例, 女48例;年龄6个月~4岁, 平均年龄 (2.8±0.7) 岁;病程2~6d, 平均病程 (3.02±0.23) d。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以及脱水等症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饮食调整、补液治疗及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5mg/ (kg·d) 混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和双歧杆菌治疗。其中喜炎平注射液 (规格5ml/125mg) 5mg/d混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为5d;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500mg/片) , 用法是将药片碾碎后溶于温水或流质食物中调匀服用。1岁以下0.5g/次;1岁以上的1g/次;3岁以上5g/次, 均为2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1) 记录治疗1个疗程后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大便次数; (2) 临床疗效参照《儿科学》相关标准[1]。显效:用药3d内, 呕吐、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 排便次数及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有效:用药3d后, 发热、呕吐等症状显著改善, 排便次数较以往好转, 大便性状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表示为 () ,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大便次数比较 数据显示, 观察组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大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利巴韦林用药可显著改善病毒腹泻患儿临床症状, 效果确切。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0例中, 显效38 例, 有效18例, 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60例中, 显效26例, 有效23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1.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785, P<0.05) 。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也是腹泻中最严重的一种。据统计,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中高达50%以上会累及心肌, 引起心肌受损,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2]。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和生理机构尚处于发育中, 当短时间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等代谢系统紊乱时将危及生命。对于小儿病毒腹泻, 目前临床多采取包括补液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配合饮食调节来治疗, 但效果始终不甚理想, 特别是关于针对轮状病毒的高效抗病毒药还较少。目前常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使用较为普遍, 该药系核苷类抗病毒药, 对DNA和RNA病毒虽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但缺点在于容易产生耐药性, 抗毒性作用不被看好。如何在提高抗病毒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小儿腹泻症状, 是病毒性腹泻治疗的重点。

祖国医学认为, 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 为寒邪入侵、脾受湿困、运化失常所引起, 治当清热解毒、燥湿凉血[3]。喜炎平中药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而穿心莲对泄泻痢疾有独特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来起到抗病毒作用[4]。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婴儿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肺链球菌, 可补充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性细菌, 同时抑制某些致病菌, 减少肠源性病毒的产生和吸收[5]。因此从上述角度来说, 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双歧杆菌不仅可起到协同的抗病毒效果, 还能改善肠道营养状况, 对腹泻导致的菌群失调问题起到干预效果。本组结果表明, 治疗1 个疗程后, 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平均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大便次数均要少于单纯使用利巴韦林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同样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利巴韦林、喜炎平和双歧杆菌联合用药能有效治疗病毒性腹泻症状, 促进肠道营养状况改善, 效果值得肯定,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8-102.

[2]张晓, 游楚明, 傅万海, 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1) :90-91.

[3]张亚平, 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2) :264-265.

[4]王潞, 赵烽, 许卉, 等.喜炎平注射液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 (1) :36-39.

上一篇: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下一篇:委婉表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