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2024-06-13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精选9篇)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篇1

缺铁性贫血 (IDA) 易发生于6~24个月的婴幼儿, 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要特点, 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 严重威胁小儿健康,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IDA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发病特点, 探讨此病的预防与治疗,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6例IDA患儿, 其中男30例, 女26例, 3~6个月6例, 6~12个月12例, 12~24月25例, 2~3岁9例, 4~7岁4例, 诊断轻度贫血患儿19例, 中度贫血31例, 重度贫血6例。

1.2 诊断方法

根据《儿科学》教材[1], 参照中华儿科学会血液病学组指定的小儿IDA诊断标准: (1) 血象:外周血象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 fl, MCH<26 pg, MCHC<0.31。 (2) 新生儿Hb<145 g/L, 1~4个月<90 g/L, 4~6个月<100 g/L, 6个月至6岁<110 g/L时为贫血[2]。 (3) 贫血程度:Hb从正常下限-90 g/L为轻度贫血, 中度Hb-60 g/L, 重度:Hb-30 g/L, 极重度Hb<30 g/L。 (4) 血清铁<10.74μmol/L。 (5) 骨髓铁粒幼细胞<0.15, 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6) 总铁结合力>62.65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0.15有参考意义, <0.1有确诊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56例患儿中农村患儿39例, 城市户口患儿17例, 农村与城市之比为2.29:1, 可见IDA多发生于农村儿童。3~6个月6例, 6~12个月12例, 12~24月25例, 2~3岁9例, 4~7岁4例。6~24个月患儿所占比例为66.1%, 为IDA发病的高发年龄段。母乳喂养6个月内未添加规律合理辅食者31例 (55.3%) , 合并有偏食、厌食等其他疾病者22例 (39.3%) , 由此可知未及时的添加合理规律的辅食以及儿童本身的饮食障碍是导致IDA发生的重要因素。

3 讨论

IDA大都缓慢起病, 早期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发黄及苍白, 逐渐发展为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易疲劳, 毛发干枯。少量患儿表现为异食癖。长期贫血的患儿会出现个子矮小、智力发育受限等严重并发症, 对儿童的成长发育危害极大, 因此, 做好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IDA的发病机制明确:铁缺乏时, 血红素生成障碍, 导致血红蛋白的合成受阻, 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 细胞浆少, 细胞体积变小, 表现为“核老浆幼”的小细胞底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 铁缺乏期这阶段储存铁减少。表现为血清铁蛋白 (SF) <14μg/L, 铁粒幼细胞<10%, 但血清铁浓度和血红蛋白水平尚正常。 (2)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这一时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 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铁不足, 转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 缺铁性贫血期即IDA期, 这一时期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下降, 血红蛋白下降尤为明显, 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针对IDA已明确的发病机制, 提供及时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减少IDA危害的关键。应从社区做起, 婴幼儿在成长的每个阶段, 家庭均需要采取补铁措施, 妊娠期间应注意营养及合理膳食, 加强蛋、豆类、鱼、青菜、动物肝脏等含铁食品的摄人, 为胎儿的成长成熟提供足够的铁。母乳喂养时期, 合理调整母亲铁的摄入量。4~6个月时婴儿应适时添加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辅食[3], 如精肉、血、肝类、蛋黄、鱼等。对能够自行饮食的小儿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摄入富含铁质, 维生素C的食品。

IDA的治疗在确诊的基础上首先应查明病因, 对于铁吸收不良和丢失过多的患儿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保护心脏功能。铁剂是治疗IDA的特效药物, 上述56例患儿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口服硫酸亚铁 (含铁量20%) 或者富马酸铁 (含铁30%) 辅以维生素C, 其中有1例行深部肌肉注射,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缺铁性贫血仍是世界上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做好IDA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在明确IDA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做好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宣传工作, 做到防于未然, 对于已经发生贫血的患儿应做的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减少此病给儿童带来的身心伤害。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缺铁性贫血 (IDA) 的临床特点, 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6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IDA患儿中农村患儿39例 (69.6%) , 624个月患儿37例 (66.1%) , 母乳喂养6个月内未添加规律合理辅食者31例 (55.3%) , 合并有偏食、厌食等其他疾病者22例 (39.3%) 。结论IDA的发病率, 农村患儿高于城市患儿, 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母乳喂养未及时形成规律合理的辅食喂养及合并其他疾病是导致IDA发生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致病因素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是降低IDA对小儿危害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79.

[2]邹尧, 竺晓凡.缺乏铁性贫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5 (2) :159.

[3]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216.

[4]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88.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儿营养性缺铁贫血;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17-0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其发病对象主要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为常见,是小儿中的常见病之一。以血清铁蛋白减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是我国重点预防的小儿常见症之一。本院儿科门诊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共查治8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占筛查人类的25%,通过口服铁剂治疗,膳食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儿科门诊筛查0-3岁婴幼儿共320人,其中血常规筛查人数发现贫血患儿80例,其中血红蛋90-110g/L有60例占75%,60-90g/L,18例占22.5%,<60g/L,2例占2.5%。

1.2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90-110g/L轻度贫血,Hb60-90g/L为中度贫血,Hb60-30g/L为重度。Hb<30g/L为极重度。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红细胞宽度(RDW)升高[1]。

1.3临床特点

1.3.1一般在非造血系统表现缺铁对全身的代谢均有一定影响可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增长减慢,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和小肠黏膜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这些症状均由于代谢障碍。

1.3.2初始常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而且不爱活动,皮肤黏膜变得苍白。以口唇、眼结膜、甲床和手掌较为明显。

1.3.3年纪越小的同时贫血就越重,病程越持久,则肝脾肿大越明显但肿大很少超过中度。其中造血器官的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應,脾、肝及淋巴系统轻度肿大所导致。

1.4方法80例均给予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常用口服给药,二价铁盐容易吸收。

2结果

经治疗2周后食欲好转,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达110g/L以上的有55例占68.75%,经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达110g/L以上的有23例占28.75%,只有2例重度贫血占2.5%转上级医院查明病因。

3讨论

缺铁性贫血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和发展的速度。其症状多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由于发病缓慢,初时家长多不注意,至就诊时患儿已为中度贫血,并且缺铁性贫血病儿较易发生感染。因为缺铁性贫血发病缓慢,机体耐受力强。当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以下时心率增快,可不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现象;合并呼吸道感染后,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力衰竭[2]。因此当血红蛋白降至70g/L以下时,会导致幼儿发生心脏扩大和杂音,此为贫血的一般表现而非缺铁性贫血的特有体征。储存铁不足,尤其表现为早产、双胞胎或多胞胎患儿,铁摄入量不足,常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增加,铁的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等因素,都是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首先在胎儿时期就应适当注意铁元素的摄入,防止铁和其他营养素的缺乏,所以应当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极为重要。并且要注意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及合理膳食搭配。让家长意识到该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小儿的营养指导,适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鱼、瘦肉、肝等,并且要倡导母乳喂养,还应当注意合理膳食搭配。婴儿以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肠道失血;婴幼儿食品(牛奶制品、谷类制品等)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对低体重儿、早产儿宜在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3]。从各年龄组发病率分析,6个月-1岁有56例占70%,发病最高,1-2岁次之有16例占20%,2-3岁较少占10%,有8例。其原因可能是婴儿后期体内储存铁逐渐耗尽,需要靠食物中的铁补充。而年龄越小食谱越单调,随年龄增长,含铁辅食得到补充,缺铁情况得到好转,因此在婴儿期更易缺铁性贫血[4]。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疾病的特效药,二价铁盐容易吸收,所以在临床中均选用二价铁盐制剂,总治愈率达97.5%。因此,患者如没有特殊的病因,应口服用药;应当在两餐之间口服为宜,既减少了对胃粘膜的刺激的同时又利于吸收。同时还要服用维生素C,以加强铁剂的吸收,并每2周复查血常情况。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口服铁剂6-8周以增加体内铁储备。其中小儿中轻度贫血患儿可有厌食和异食癖等症状表现,而小儿中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心慌、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皮肤及口唇苍白等症状,如果不采取早期治疗的同时可继发各种感染,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婴幼儿贫血应及早予以纠正。同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家长意识到该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铁较多辅助食品,避免缺乏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薛平东,主编.儿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1.

[2]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M].下册.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17.

[3]王慕逖,主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7.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健康宣教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7月我科共收治患儿1 300例, 男669例, 女631例, 年龄0岁~9岁。经过实验室检查, 并结合临床症状, 符合贫血诊断标准的患儿共有511例, 占住院人数的39.31%。其中轻度418例, 中度82例, 重度10例, 极重度1例。

1.2贫血诊断标准与分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的资料, 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 g/L, 6岁~14岁为120 g/L。我国小儿血液会议 (1989年) 暂定, 新生儿期<145 g/L, 1个月~4个月<90 g/L, 4个月~6个月<100 g/L者为贫血。贫血的分度[2]见表1。

2方法

2.1卫生宣教: (1) 板报宣传。运用黑板报介绍有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内容通俗易懂。 (2) 发放各种宣传单、宣传画, 方便患儿家属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2.2调整膳食结构:做好喂养指导, 提倡母乳喂养, 自婴儿2个月~3个月起, 即可在哺乳时加喂橘子汁以促进铁的吸收, 4个月后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 比如瘦肉、猪肝、鱼等食品, 并与哺乳时间分开, 每日喂1~2次。这些食物中的铁大都为血红素铁, 在体内吸收率高, 新鲜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 应选用强化铁的婴儿配方奶粉, 5个月~6个月后采用铁强化食物补铁, 如铁强化饼干、含铁乳糖或饮料, 并且家长要了解每种食品确切的含铁量及小儿每日的摄入量, 以防过食引起铁中毒。如用牛奶喂养必须加热处理, 以减少因过敏导致肠道隐性出血加重缺铁[3]。蛋类、乳类食品最好单独喂食, 以免影响铁的吸收。较大的儿童, 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合理安排膳食, 减少鞣酸、草酸等抑制铁吸收食物的摄入, 如喝浓茶、咖啡等。谷物、豆类中的植酸会抑制铁的吸收, 可用传统的发芽和发酵的方法减少植酸的量。主辅食合理搭配, 防止偏食, 多吃蔬菜水果及发酵食品。

2.3 营养教育也是控制缺铁性贫血的有效途径[4]。事实上有部分缺铁性贫血不是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 而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造成的, 所以营养健康教育也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在增加含铁食品时, 不但要了解各种食品的含铁量, 更重要是要了解其吸收率的高低, 一般动物性食物所含血红素铁吸收较好, 且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植物性食物中所含草酸、磷等物质, 会妨碍铁的溶解和吸收, 如能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 便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及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同时家中储存铁剂或铁强化食品不宜超过1个月的量, 以防变质和发生意外中毒。

2.4 向家长传授婴幼儿辅食的制作方法[5]。

2.5 对于早产儿, 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3 体会

小儿缺铁性贫血危及健康, 影响生长发育, 体内缺铁除引起贫血外, 还可造成神经萎缩、肌肉及免疫系统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所以对该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前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口服铁剂虽可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 但铁剂可致部分小儿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而某些食物及饮料如奶茶、咖啡及抗酸药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 加上服药时间长, 小儿喂药困难等因素, 均给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加强健康宣教可使家长掌握防治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知识, 合理安排小儿膳食, 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 从而起到防治小儿缺铁性贫血, 降低其患病率的目的。该措施使小儿避免服药之苦, 儿童与家长容易接受, 既经济有效, 又简单易行, 是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52.

[2]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5.

[3]邹典定.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90.

[4]郝磊.缺铁性贫血的干预措施[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10) :4.

大枣到底能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 篇4

那么,大枣到底能不能防治缺铁性贫血?

中西医术语别混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临床上极易出现的两种医学术语混用的问题,因为很多争论都是因为概念混淆、关系混乱引发的。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存在两种医学体系,这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会受到两种医学体系的影响,由于这两种医学体系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人体生命现象、病理表现、防治方法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病症的描述与治疗,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所给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交叉。中医的一种疾病或证型可以出现在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而西医的一种病可以按中医辨证标准分成若干证型。在此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临床上西医大夫按照统一标准将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对于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按照辨证标准可将他们分为肝肾阴虚、痰浊内阻、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不同证型,而中医证型气滞血瘀可见于西医的冠心病、脑卒中、肾炎、病毒性肝炎、胃溃疡、胃炎等患者。换句话说,同样是被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如果找中医来看,中医大夫必然会按中医的思路分成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证型),然后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进行组方用藥,这一点恰恰是中医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前提,只有这样分型,才能制订出适于每位患者自身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而让临床表现不同的患者(尽管患者均被诊断为西医的某种疾病)均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眼中的大枣有何不同

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再谈具体问题。关于大枣用于贫血的防治,必然要搞清是按照中医的理论使用大枣,还是按照西医的理论使用大枣,因为临床大夫所依据的医学理论不同,大枣的功效与用法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使用大枣,它是补气养血之佳品,又可食用,典型的药食两用的品种,它通常用于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而中医所指的气血两虚证患者未必特指西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凡是具有气血两虚表现(乏力气短、爱出虚汗、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等)的患者,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种病,均可用大枣补血,当然中医治疗气血虚患者不会只用大枣,大都配合其它补血中药加强药力。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篇5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饮食疗法,铁剂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营养性贫血, 它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更严重的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合成, 妨碍脑细胞的发育, 并且还可使免疫功能低下, 增加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为此, 我院对本市406名孩子进行了体检, 查出了IDA 患儿41名, 患病率为10.10%, 分别采用饮食疗法和铁剂治疗两种治疗方案, 并观察治疗的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根据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IDA的诊断标准, 将查出IDA儿童41名 (年龄3~6岁, 男21名, 女20名) , 随机分为饮食治疗组和铁剂治疗组。饮食治疗组22名, 男11名, 女11名, 年龄为 (3.86±1.41) 岁, 体质量为 (13.692±0.30) kg;铁剂治疗组19名, 男10名, 女9名, 年龄为 (3.76±0.98) 岁, 体质量为 (13.823±0.41) kg。两组儿童的性别分布, 年龄及体质量均值分别经χ2和t检验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1.2 给药方法

饮食疗法组:每天必须服用一个鸡蛋, 每周2次动物内脏 (鸡肝猪肝等) , 1次动物血制品 (鸡血、鸭血、猪血等) , 每天以瘦肉及富铁面粉为主食[1];铁剂治疗组给予葡萄糖酸亚铁糖浆 (元素铁2~4 mg/kg/d) , 分3次口服, 服用3个月。

1.3 观察项目

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 (Hb)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血清铁 (SI) 的含量。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缺铁诊断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部分指标未达到正常, 血红蛋白上升20 g/l 以上;无效:经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2结果

见表1、2。

由上表可见饮食治疗组和铁剂治疗组儿童治疗后的Hb、MCV 、SI, 均显著升高,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贫血纠正, 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 饮食疗法组22例, 21例治愈, 1例有效, 治愈率为95.45%;铁剂治疗组19例, 19例治愈, 治愈率100%。饮食疗法组和铁剂治疗组的治愈率比较, P 值>0.05, 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IDA是儿童常见的贫血性疾病, 而造成缺铁性贫血主要的原因是食物中摄铁不足, 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等生理需要, 而至体内储存铁下降, 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从而导致贫血。常用于治疗IDA的药物多为铁盐, 服用后易出现消化道副反应, 少数患者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中断治疗[2]。本次实验结果提示, 饮食疗法同样可以达到治疗IDA的目的, 而且和铁剂的治疗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一方面, 本次观察的儿童都是从体检筛查出来的, 大部分都是轻度的贫血, 没有重度的贫血患儿, 可能也是饮食疗法效果显著的一个原因。轻度IDA的患儿饮食疗法完全可以达到和铁剂治疗同样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周红, 钟毅.缺铁性贫血的饮食研究进展.实用预防医学, 2001, 8:240-243.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58例。其中男75例, 女83例;年龄5个月~6岁, 平均3.2±1.3岁, 其中<6个月40例, 6个月~2岁66例, 2岁~6岁患儿52例;贫血程度:轻度44例, 中度50例, 重度64例。所有患儿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皮肤黏膜苍白症状, 其中口腔黏膜、唇黏膜以及甲床等苍白现象最为突出, 年龄较大的患儿存在眼前发黑、食欲减退以及头晕等症状, 少数患儿有胃炎、舌炎以及口腔炎等临床表现。均排除铁幼粒红细胞性贫血等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2 诊断标准[3]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 (Hb) 90~110g/L, 中度贫血:Hb:960~9g/L, 重度贫血:Hb:30~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红细胞平均容积<80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26pg, 红细胞宽度升高。

1.3 方法

1.3.1 分析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问卷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育儿指导、孕期贫血情况、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方法、种类以及是病史等。

1.3.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右旋糖酐铁治疗, 每2w复查一次血常规, 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继续巩固治疗6~8w。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因素分析结果

人工喂养、流动人口、未接受育儿指导、添加辅食时间延迟等因素是导致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组间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86例患儿治疗2w后网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在恢复正常;66例患儿治疗4周后恢复正常;3例患儿因喂养困难, 经治疗恢复后血红蛋白又下降。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发生和发展的速度。其多发生在6个月~3岁婴幼儿中[4]。由于发病缓慢, 初时家长多不注意, 至就诊时患儿已为中度贫血。

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品, 婴儿接受超过半年的母乳喂养将使婴儿受益终身。本研究中未接受母乳喂养患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患儿。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后进入生长发育的高速阶段, 此时的小儿需要大量的营养素, 但是母体母乳无论是质还是量均出现明显下降, 单纯使用母乳喂养已经难以满足婴儿自身发育的需要, 在时如果没有及时添加正确的食物来补充营养素则会导致严重后果发生[5~7]。谷物、人乳等自身含铁量均不高, 且小儿一般有偏食和挑食的恶习,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出现贫血。故在胎儿时期就应适当注意铁元素的摄入, 防止铁和其他营养素的缺乏[8]。做好小儿的营养指导及卫生宣教工作, 婴儿期适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 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对低体重儿、早产儿宜在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9]。

临床一旦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应该立即检查诱发病因, 及时给予补铁治疗, 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 选择合理的喂养方式, 改善患儿的饮食。使用铁剂治疗, 一般是连续服用直到红细胞还有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程度后的6个星期, 治疗期间每间隔一周均需进行血常规复查, 这是因为缺铁性贫血患儿不但血红蛋白下降, 其储存铁也被完全用完, 因此治疗最终效果不仅是对其贫血进行纠正, 还要储藏有足够的铁元素以备使用[10]。

综上所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科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涉及到很多因素, 对此临床应加强科学育儿宣传, 提高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 预防该病的发生, 最大程度保障小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警.儿辩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49-351.

[2]胡龙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00例临床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2, 13 (2) :113-114.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17.

[4]徐晶.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J].医学信息 (上旬刊) .2012, 16 (5) :158-159.

[5]黄振荣, 王淑敏, 王柏勋, 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4 (4) :48-49.

[6]刘薇.小儿缺铁性贫血与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6 (24) :120-121.

[7]吴金英.18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J].当代医学, 2008, 14 (11) :81.

[8]王久萍, 孙子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22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7 (3) :99-100.

[9]艾春玲, 侯建国, 梁龙彦.铁剂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5 (6) :185-186.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患儿, 其中, 观察组男性患儿18例, 女性患儿12例, 年龄在1~6岁之间, 平均年龄 (2.13±2.6) 岁, 病程为1~2个月, 平均病程为 (0.87±1.1) 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儿为17例, 女性患儿13例, 年龄在1~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8±2.3) 岁, 病程在1~2个月之间, 平均病程为 (0.84±1.3) 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诊断标准

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作为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出生后10 d~3个月的婴儿, Hb<100 g/L则诊断为贫血, 3个月~6岁的患儿, Hb<110 g/L则初步诊断为贫血, 且后细胞平均提及<80 fl, 平均血红蛋白 (MCH) <26 pg,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0%, 图片中红细胞变小, 且染色中间透亮区加大。贫血可根据血红蛋白数值分为轻度、中度、重度。<6岁的患儿标准为:轻度Hb为90~109 g/L;中度Hb为60~90 g/L;重度Hb则<60 g/L。

1.3 病因及贫血程度

患儿病因主要包括: (1) 先天储铁不足, 这一现象多出现于早产儿和多胎儿; (2) 喂养不当, 辅食添加不合理, 进而出现铁摄入量不足; (3) 消化不良、慢性腹泻, 都会导致患儿铁吸收出现障碍, 同时, 生长发育过快也会导致铁缺乏; (4) 偏食、挑食, 是3岁以上患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5) 胃肠道幽门杆菌感染及肠道寄生虫感染, 也是导致小儿贫血的原因之一。

1.4 方法

两组患儿均祛除病因, 幼儿则需进行母乳喂养, 辅食增加含丰富铁及维生素C的食物, 年长的患儿需纠正饮食习惯, 不可偏食、挑食。

1.4.1 观察组

患儿给予多维铁口服溶液 (国家准字H2005542) 治疗, 该药品是一种复方制剂口服抗贫血药物, 其组分为:每100 m L中含10 g维生素C, 5 g L-盐酸赖氨酸, 0.5 g甘油磷酸铁, 0.02 g硫酸锌, 0.005 g维生素B1, 0.025 g烟酸, 0.001 g叶酸。用法和用量为:婴儿2~4 m L/次, 2~7岁儿童5~7 m L/次, 2次/d, 连续使用4周。

1.4.2 对照组

患儿给予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 (国药准字H33020331) 治疗, 其组分为:每10 m L中葡萄糖酸亚铁含量为0.3 g, 用法和用量为:1~3岁儿童5 m L/次, 4~7岁儿童5~7 m L/次, 2次/d, 连续使用4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制定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判定标准。铁剂治疗后Hb上升>15 g/L, 为有效标准, >20 g/L为可靠。

1.6 统计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患儿,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HB以及SF指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患儿, 观察组患儿HB以及SF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各30例, 观察组出现恶心、腹泻等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患儿为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出现恶心、腹泻等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患儿有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较轻, 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 (χ2=5.15, P=0.027) 。

3 讨论

多维铁口服溶液是一种维生素、铁以及微量元素的复合制剂, 同时这一口服溶液中还同时含有维生素B、锌以及维生素E等多种与IDA有关的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 不仅能补充铁含量, 同时还能够同时补充上述多种维生素, 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3,4,5]。在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主要的治疗关键是如何促进铁的吸收, 而多维铁口服溶液在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既可以缓解患儿的厌食的情况, 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同时也提高铁的利用率, 对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6,7,8,9]。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HB指标为 (121.34±10.23) g/L、SF指标为 (34.45±13.21) ug/L, 对照组患者的HB指标为 (105.43±8.31) g/L、SF指标为 (27.34±9.47) ug/L,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论与刘淑华[8]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综上所述, 在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多维铁口服溶液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患者HB以及SF等指标,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茂兰.多维铁口服液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期刊, 2011, 3 (6) :154-154.

[2]翁文娃, 李燕玲.多维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期刊, 2012, 23 (14) :554.

[3]王彩霞, 王缨.富马酸亚铁混悬液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3) :149.

[4]王爱文, 柯友辉, 陈浩波, 等.每周服用多维铁治疗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09, 21 (4) :139-140.

[5]石美芝.不同剂量铁剂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9) :150-151.

[6]邓晖.愈酚伪麻口服溶液治疗儿童咳嗽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4) :27-28.

[7]田洁.富马酸亚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9, 11 (9) :1070-1071.

[8]田希澜.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5) :140-141.

小儿缺铁性贫血防治论文 篇8

1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

1.1 铁的需要量增多而摄入不足

铁摄入量不足是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因为婴儿期和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 此时小儿的需铁量增加。如果小儿存在挑食和偏食, 也会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1.2 铁的吸收不良

儿童消化功能本来就不完善, 这会影响铁的吸收。当小儿出现急性和慢性感染时, 患儿食欲下降, 消化功能紊乱, 可减少铁的吸收, 影响铁的利用。

1.3 铁的丢失过多

由于铁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因此慢性失血等于失铁。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缺乏, 如鼻出血、肠出血等。近年来发现, 每日以大量 (大于1000 ml) 未经煮沸的鲜牛奶喂养小儿, 可发生慢性肠道出血而致病[3]。

1.4 长期应用影响铁吸收的饮食

牛奶、茶叶、咖啡和钙剂影响铁吸收。尤其长期饮茶、甚至吃茶, 长期喝咖啡, 它们含有的鞣酸、草酸等会抑制铁的吸收[4]。

2 护理措施

2.1 注意休息与活动

轻度缺铁性贫血者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重者需卧床休息, 所居住的居环境要安静, 空气要流通。因为贫血患儿的抵抗力较低, 容易感染疾病, 如消化不良、腹泻、肺炎等, 所以患儿应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 并注意勿与其他病人接触, 以避免交叉感染, 因为感染后能使贫血加重。

2.2 饮食护理

2.2.1 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 它能促进铁的吸收并且合成血红蛋白;长期贫血会导致机体营养失调。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膳食补充, 特别是优质蛋白。

2.2.2 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

鼓励病人多吃动物性食物: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植物性食物:海带、黑芝麻、菠菜、黑木耳、黄豆、黑豆、紫菜、大米、玉米、麦芽等;不少动物血, 如猪、鸡、鸭血在预防缺铁性贫血中有明显的作用。因为血中的大量血红素铁可直接进入肠粘膜细胞, 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可同时得到补充[5]。

2.2.3 配合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食用

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 如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柿子椒、青笋等。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

2.2.4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不良的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偏食、挑食、无规律、无节制进食。应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定时、定量, 必要时少量多餐, 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粘膜的损害并有利于食物铁的吸收。

2.2.5 提倡婴儿母乳喂养

人乳含铁虽少, 但吸收率高达50%, 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0%~25%[6]。故新生儿应该母乳喂养, 增加铁的吸收, 并在适当的时候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2.3 用药护理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物。

2.3.1 口服铁剂的注意事项

(1) 口服铁剂时应将药物放在舌面上, 直接用水冲饮下肚。不要咀嚼药物, 以免染黑牙齿影响美容。必要时可用吸管或滴管服用。

(2) 服用铁剂会有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反应, 故应在饭后服用铁剂, 避免空腹服药。

(3) 应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服, 为促进铁的吸收[7]。含钙类食品 (如豆腐) 和高磷酸盐食品 (如牛奶) 等, 与铁剂能络合而生成沉淀, 故应避免合用。

2.3.2 注射铁剂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注射剂量, 先注射试验剂量, 若无过敏反应后再注射常规剂量; (2)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和方法, 采取“Z”字肌肉注射以减轻疼痛和预防药物外渗; (3) 观察注射铁剂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注射时准备盐酸肾上腺素预防过敏反应。

3 心理护理

缺铁性贫血会使小儿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 如过度兴奋、易激惹、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 少数病人有异食癖等, 应向病人耐心解释, 缺铁性贫血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且治愈后对身体无不良影响。神经精神症状是暂时, 在消除病因和积极治疗后会很快消失, 以安慰病人解除其心理压力。

4 健康教育

健康宣教在易患人群中开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卫生宣教, 对婴幼儿强调改进喂养方法, 应及时增加辅食, 如蛋黄, 瘦肉和动物肝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家庭烹饪建议使用铁质器皿, 从中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无机铁。向患者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重要意义, 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根治情况, 若能根治, 则贫血可彻底治愈。

5 结语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缺铁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使之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 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 (2) 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 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 如精肉、血、内脏、鱼等, 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儿如以鲜牛乳喂养, 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 (3) 婴幼儿食品 (谷类制品、牛奶制品等) 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 (4) 对早产儿, 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26.

[2]刘群.健康宣教对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133.

[3]陈永建.小儿缺铁性贫血食疗[J].药膳食疗研究, 2000 (3) .

[4]张素平.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健康宣教[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5) .

[5]赵新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19) .

[6]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30.

孕妇缺铁性贫血防治进展 篇9

1 缺铁性贫血流行现状及对妊娠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遍及世界各地, 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报道, IDA患者可能占世界总人口的10%~30%左右, 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50%以上。美国数据显示, 约有50%的孕妇在妊娠期没有足够的铁储备, 而印度孕妇贫血患病率在33%~89%之间, 且以IDA为主。泰国一项关于孕妇缺铁性贫血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 孕妇铁缺乏、缺铁性贫血以及其他形式的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4.4%, 37.8%, 7.8%。而IDA对妊娠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轻度贫血对妊娠和分娩影响不大, 重度贫血, 红细胞<1.5×1012以下, 血红蛋白50 g/L, 可引起早产、死胎或低体重儿。孕妇由于心肌缺氧, 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分娩时易发生心力衰竭。此外, 孕期贫血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 而重度贫血时, 可以发生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 产时及产后失血量虽不多而因氧的储备不足, 易发生休克和产后感染。

2 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1) 去除病因:如慢性失血、寄生虫病、肠道功能紊乱等容易引起贫血, 应积极治疗。

(2) 注意孕期营养:孕妇宜多吃瘦肉、鱼、豆制品、海带、肝脏等食物, 同时补钙及高维生素C食物有助于铁的吸收。通过我们的研究, 全程食用铁强化酱油, 也可降低孕妇的IDA发病率。

(3) 铁剂治疗:一般口服无机铁盐给药比较安全、方便, 少数特殊情况下才需要采用注射用铁。a) 口服铁剂:常用硫酸亚铁0.3~0.6 g, 3次/d, 餐后口服, 可减轻胃肠道刺激。口服铁盐时忌饮茶, 不宜与牛奶及氢氧化铝等同服 (可隔开时间) , 维生素C有利于铁盐吸收, 可同时服用。口服铁剂后, 大多7 d~10 d后网织红细胞明显上升, 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明显, 服药1个月后贫血可逐渐得到纠正。此后仍需服药2个月~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以补充体内铁储量。另外, 也可口服琥珀酸亚铁0.1 g, 3次/d, 吸收好, 胃肠不良反应小, 但价格稍贵。b) 注射铁剂:适应证:胃肠功能紊乱或妊娠时有持续呕吐;口服铁剂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不易控制的慢性失血;妊娠晚期伴严重缺铁性贫血, 期待改善铁的供应者。据孕妇贫血程度, 将所需提高的血红蛋白量×300, 再加上500以补充部分储铁量, 即为所需注射右旋糖酐铁的毫克剂量。开始给以小剂量50 mg, 若无不良反应, 每隔2 d~3 d深部肌注100 mg[2]。

(4) 输血指征:妊娠后半期血红蛋白<50 g/L, 可少量多次输注红细胞或全血, 每次不超过200 ml, 以防心力衰竭。

(5) 产科处理:孕期缺铁性贫血应积极治疗纠正, 中重度贫血产妇临产后应配血备血, 产时应减少失血。近临产时贫血尚未纠正者, 于临产前后给予止血剂, 如维生素C、维生素K等。为防止产妇疲劳、产后出血, 应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前肩娩出时, 立即注射宫缩剂, 胎儿娩出后可静滴缩宫素或宫颈注射缩宫素或麦角新碱, 可减少失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产后给予广谱抗生素, 产褥期继续补充铁剂。

3 展望

孕妇作为一组特殊人群, 其IDA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而对其防治方法也是百家争鸣。在孕期补铁可以有效地减少孕妇妊娠期贫血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以达成共识, 但存在的种种安全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如需要补铁, 则严格控制适应指征、安全剂量的确定、补铁最佳时间、不同铁剂的应用, 以保证补铁不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另外, 还要有适当的补铁方式, 以促进铁剂的最大吸收率和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在各种缺铁性贫血的干预措施中, 目前普遍认为食物强化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长期干预策略。现在, 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食物强化计划的发展, 新型铁强化食品及调料如铁强化酱油在与缺铁性贫血的抗争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WHO.Nutrion for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Environments.Nutrition for health and Development A globe legecy for combating malnutrion[R].2000, 16

上一篇:学生多媒体技术下一篇:大众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