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2024-07-22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共11篇)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1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 通常是由外感病毒、病菌所致, 具有病起急骤同时伴有高热症状的特点[1]。我院在传统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方法的同时, 加上穿琥宁粉针剂进行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08年至2009年收治的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中, 选择重症上呼吸道感染28例、急性胃肠炎10例、急性支气管肺炎1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6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 共120例病例。其中男70例, 女50例;入院时间均<7d。由儿科主治级及以上医师依据其临床症状与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上述具体病症。入选病例均排除先天缺陷患儿。120例患儿均是在其监护人知悉全部情况,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 参与的本次对比治疗。

1.2 方法

按照具体病症将120例患儿平均分为2组, 2组的病症结构均为重症上呼吸道感染28例、急性胃肠炎10例、急性支气管肺炎1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6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对照组年龄为0.3~14岁;其中男36例、女24例;治疗组年龄为0.2~13岁;其中男34例、女26例。2组病例从具体病症、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穿琥宁粉针剂, 用量依据患儿体重, 每天每公斤给予10~15mg, 分2次肌注或静脉滴注, 共7d。将2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的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对比和分析。

2 结果

7d后, 进行结果统计。以痊愈或者发热症状消退及主要症状基本好转为有效评定标准;以主要症状没有好转或病情没有减弱消退的临床表现为无效。治疗组在几种具体病症的治疗中总有效率为83.3%,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8.3%。具体对比数据如表1。

3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的感染所导致, 细菌、病毒的感染可能是原发性的, 也有可能是继发性的。部分患儿中可见病毒与细菌同时存在或者相互继发[2]。目前由于检测手段所限, 尤其在基层医院,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判断基本上还是以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结果等为主, 结合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估计出是哪种病原感染。因此, 在用药的选择上, 针对性不强, 通常是以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等为主。抗生素类的常用药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方面, 常用的药有利巴韦林, 但目前尚无广谱特效药。

中医认为小儿急性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 是由于患儿内热湿重郁结不发, 兼之外染风邪所致, 而胃肠系统的疾病则是由于患儿禀赋较弱, 饮食难以消受加之阴虚内热所致。穿琥宁粉针剂的主要有效成份是: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 (分子式:C28H35KO10) 。具有退热、抗炎、抗菌、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以及镇静作用[3]。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增加血清当中溶菌酶含量[4]。有抗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同时对大肠杆菌、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十几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在中医认为琥宁具有解表去湿、清热解毒、辛凉滋阴等功效。通过肌注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后, 穿琥宁粉针剂可在患儿体内迅速分布易于吸收, 其吸收的相半衰期t1/2Ka为 (18.90±12.12) min;其分布的相半衰期t1/2α为 (1.3±0.3) min。可见其分布、吸收的时间较快, 所以具有起效快的明显优势。

从上述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得到明显缩短, 主要症状消失或减弱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并且在治疗组的患儿应用穿虎宁粉针剂之后, 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报告, 患儿的肝肾功能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穿虎宁粉针剂具有副作用小、起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因此, 在临床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值得推广使用穿琥宁粉针剂结合传统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清和.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120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 2002:5.

[2]甘金娥.穿琥宁粉针剂治小儿重症上呼吸道感染15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中医药学会, 2001:5.

[3]曾祥凤, 曾耀英, 李海仙, 等.穿琥宁粉针剂体外抗HIV-1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13.

[4]管水萍.穿琥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J].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2001:3.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2

作者:张淳,蔡幸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揭阳 52)

【摘要】 目的:了解头孢克肟分散片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门诊1~12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3~6 mg/)kg・d),2次/d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0 mg/(kg・d),3次/d口服,连服5 d,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头孢克肟;呼吸道感染;疗效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细菌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药物是儿科医师面临的问题。为此,我院儿科于201~5月将1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和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用药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0例,年龄6个月~12岁;~1岁26例,~3岁32例,~6岁30例,~12岁12例。男66例,女3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6例,急性支气管炎40例,支气管肺炎24例。本次发病前未用过其他药物。血常规WBC 12~24×109/L。

1.2 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先强严灵,100 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663)3~6 mg/(kg・d),2次/d口服;对照组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礼来苏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品名:希刻劳,125 m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3028)20 mg/(kg・d),3次/d口服,疗程均为5 d。用药前后记录体温、咳嗽症状、扁桃体大小和脓栓的改变,肺部音情况等,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估:疗效标准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级评定,有效=治愈+显效。治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3项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有些指标未完全恢复;无效:用药治疗72 h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8,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5例,恶心、呕吐4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4%;对照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4例,恶心、呕吐3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3,P>0.05)。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表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注:与对照组比较,①t=2.858,P<0.01;②t=2.862,P<0.01;③t=2.356,P<0.05;④t=2.432,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咙以上,上部呼吸道的急性感染[2]。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在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以细菌病原为主已经得到证实[2]。在小儿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3]。

头孢克肟分散片(cefiximc)为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链球菌属、肺炎球菌,革兰阴性菌中的淋球菌、黏膜炎布兰汉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流感菌属较为敏感[4],故其抗菌谱已涵盖了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该药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菌力强,疗效高。头孢克肟半衰期约为3 h,较头孢克洛和头羟氨苄长,每天用药两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笔者应用

[1][2]下一页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喜炎平 临床治疗 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92-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幼兒群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主要由于呼吸道和胞病毒、鼻病毒以及流感病毒等引起,由于儿童呼吸道存在着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出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较高,发病时经常伴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呼吸道疾病。造成幼儿群体此病多发的原因除了有儿童呼吸道生理解剖特殊性原因之外,还有免疫缺陷、护理不当、被动吸烟以及环境恶化等等的原因,不仅对于儿童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对于儿童的正常发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笔者结合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10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资料,在本文中重点谈一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体会。

一临床资料分析

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间共收治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46例,年龄集中在2至9岁,平均年龄(4.9±1.6)岁,10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并伴有发热症状,听诊器显示呼吸声音变粗,但是均未出现啰音症状。其中有23例患者出现了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分类,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上均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分析

1、治疗方法

对照组53例患儿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我院主要采用青霉素、大环内脂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为患儿口服利巴韦林口服液,确保治疗效果。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静脉注射喜炎平的方法,以剂量为5mg/Kg的喜炎平注射液溶于5%~10%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100~250ml,每天施以1次的静脉注射,治疗周期为4~6d。

2、治疗效果判定

本次研究的判定以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基准,痊愈的标准为治疗周期过后体温恢复正常,之前的咳嗽、头痛以及鼻塞等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无异常;有效的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的标准为体温未恢复正常,上述症状没有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3、结果分析

对照组经过常规西药治疗之后痊愈的患儿为21例,有效的患儿为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9%,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之上配以喜炎平治疗痊愈的患儿为31例,有效的患儿为21例,治愈率为98.2%。两组在治愈率上有着显著的差距。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很多城市的空气污染都十分严重,这也导致了近些年来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几率在逐年的上升,这对于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儿童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病快、危害大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在发病时儿童会出现咳嗽、发热、头痛以及乏力等临床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风湿热以及急性肾炎等症状,这不仅威胁到了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对儿童的正常发育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还是因为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会有所提高,但是在发病之时如不及时加以治疗也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目前关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基本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一般采用青霉素利巴韦林以及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利巴韦林作为目前治疗该病的效果最为显著的药物之一,其具有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的特点,在患儿服用药物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阻断病毒的繁殖,从而达到抑制病情发展的功效,但是该类药物却也能够导致患儿出现贫血以及粒细胞降低等症状。在常规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中医治疗能够收到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西药类抗生素所带来的副作用。另外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也要积极鼓励儿童多进行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且注意搭配饮食,提高儿童的自身抵抗力,这对于幼儿尽快恢复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喜炎平药物作为一种纯中药的抗病毒药物,其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该药物提取与穿心莲叶,富含穿心莲内酯磷酸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止咳、消炎去热的成分,另外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喜炎平药物尚未发现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其中的穿心莲内酯碳酸盐能够抑制病毒DNA的复制,能够起到与利巴韦林等抗生素一样的作用,但是其副作用却明显降低。并且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喜炎平药物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以及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这对于提高小儿的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有. 156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求医问药,2012(06)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急性感染性疾病, 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感染、病毒性腹泻等患儿96例作为观察组, 再根据有无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 (n=56) 和非细菌感染组 (n=40) , 其中男57例, 女39例, 平均 (5.3±3.6) 岁。收集同期在本院儿科门诊进行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3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平均 (5.8±3.4) 岁。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测定方法

PCT测定:住院患者清晨抽取静脉血3ml, 采用肝素锂抗凝, 3000r/min离心10min, 然后置-20℃保存待检。使用VIDAS自动免疫分析仪 (酶联荧光分析) , 试剂原装进口, 按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儿血清PCT水平比较, 见表1。

3 讨论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 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约13000, 其合成受11号染色体上降钙素I (Calcitonin, CALC-I) 基因调控[2]。一般情况下, PCT分泌系统是甲状腺C细胞, 健康人群中含量<0.05ng/ml。当严重感染时明显上升, 此时PCT主要由神经内分泌细胞、肺、肝脏等部位产生, 内分泌肿瘤、机械性损伤也可导致升高。PCT在全身性炎性早期就有升高, 所以可早期诊断炎症的价值[1]。在癌性发热、局部的感染、病毒感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时PCT浓度不升高或轻微升高, 而只在严重的全身系统性感染时才有显著升高, 这是它的特异性, 这种特性使其在临床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

注: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1;b表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P<0.01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较对照组患儿PCT水平明显升高, PCT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细菌感染组中特异性升高。林志雄等[3]通过研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PCT值, 认为PCT的检测对于鉴别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细菌性和非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齐静姣等[4]对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PCT检测已经证实可应用于临床辅助鉴别感染性腹泻疾病的判断。

综合而言, 与其它炎症诊断指标相比, PCT是一种改进的新型的炎症指标[5], 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是临床治疗决策的支持。有利于早期诊断、监测病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PCT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在作为细菌性感染的早期炎性指标已经得到儿科临床的普遍认同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丹霞, 姚筱.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5 (1) :75-76.

[2]张宗新.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 2006 (2) :107.

[3]林志雄, 王开梅, 王海岛.PCT、CRP和WBC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 2011, 16 (2) :174-176.

[4]齐静姣, 张平.降钙素原检测在鉴别细菌和病毒性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05, 20 (6) :539-540.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5

【关键词】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抗菌药物 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 阿奇霉素

【中图分类号】 R97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4-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小儿获得性感染,大多由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所致,尚有肺炎支原体、衣原体、A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病情轻重程度相差大,轻症可仅有鼻塞、流涕、轻咳和咽部不适等;重症则高热、头痛、咳嗽加重、咽痛、咽扁桃体充血水肿和渗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性扁桃体咽炎,常常合并气管支气管炎[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小儿,因为小儿抵抗疾病的能力较低,呼吸道疾病很容易侵扰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为单纯病毒感染,则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是很多小儿常常合并细菌感染,需要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不同抗菌药物应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120例,入选标准: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年龄≤6岁;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发热症状;扁桃体I°肿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无严重并发症;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平均年龄4.56±0.33岁;病程最短4h,最长40h,平均20.56±2.33h。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按体重1日25-50mg/kg,分2次给药。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也采用静脉滴注,按体重1日25-50mg/kg,分2次给药。两组都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正常;显效:症状改善,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有1项不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都不正常。

1.3.2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的变化,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3.3 观察两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12.0软件进行分析,本文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卡方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3.3%,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症状积分对比

经过观察,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2.2 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调查显示,当前本地区儿科日均门诊量达100余人次,其中发烧的患儿占60%至70%,而发烧患儿又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居多。在治疗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需要产生抗菌药物治疗,但是当前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普遍存在,遏制抗菌药物滥用刻不容缓[3]。因此医师和药师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对改变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氨苄西林属于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具有良好抗菌活性,适用于敏感菌(不产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呼吸道感染,但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所分解。氯唑西林属于耐酶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耐抗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二者联合配伍可提高抗菌活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阿奇霉素属于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近,包括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等。但作用较强,其对于相关病原体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适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泌尿及生殖系统感染;同时其药动学参数较好,有利于血药浓度的集中,从而能发挥较强的抗菌作用。本文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3.3%,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哕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因此,相对于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5-116.

[2]李建華.166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0,4(16):59-61.

[3]王国俊,罗宏丽,曾秘.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2,16(21):113-115.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6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结果

小儿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 对各种外在致病因素防御能力还不够强大, 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感染而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此症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变化迅速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对儿童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威胁[1]。进入90年代以来, 由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氟哌酸一经面世就被公认是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特效药物, 但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 此药的应用会对儿童骨骼的正常发育不利, 且由于其价格便宜, 人们的大量应用, 使得细菌对此的耐药性也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2]。鉴于此, 本研究通过对69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治疗, 观察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以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6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34例) 和治疗组 (35例) 。治疗组中, 男22例, 女13例;年龄1~8岁;对照组中, 男20例, 女14例;年龄1~10岁。两组患儿性别、既往史、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需接受一系列辅助检查。用药期间记录患者有关临床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即头孢曲松钠组, 将100~200mg·kg-1·d-1头孢曲松钠 (由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溶解于10%葡萄糖溶液中, 1次/d, 静脉滴注, 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即氟哌酸组, 按体质量给药, 15mg·kg-1·d-1氟哌酸2次/d, 口服, 10d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疾病体征完全消失, 粪便培养结果由阴转阳, 血常规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疾病体征基本恢复正常, 粪便培养结果由阴转阳, 血常规各项检查均基本正常;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疾病体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粪培养结果仍呈阳性, 血常规各项检查中结果仍有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复常时间比较

两组退烧所用时间、腹泻停止时间、粪便培养阳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20例, 有效15例;对照组痊愈17例, 有效12例, 无效5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历来是小儿急诊科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于2~8岁小儿。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可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血压下降, 意识改变等症状, 严重威胁着小儿的健康生活。近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疾病杆菌特别是肠道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了耐药性。氟哌酸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但是其对于小儿骨骼发育副作用的显现, 使得大家对其的应用越来越谨慎,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也有很多学者尝试了很多新的方法来抗菌, 如采用X线照射或亚硝胍诱变等方式来获得减毒变异株, 再将这些减毒变异株应用在人体中, 用于主动免疫, 以上方法已初见疗效。但总的来说, 由于细菌的变异程度高, 制成特异性的疫苗难度就比较大也不容易保存。因此亟须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

头孢曲松钠作为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 其不但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而且抗菌能力较强。特别是对肠杆菌科细菌 (如G-杆菌如疾病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具有高效作用。

综上所述, 对于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用头孢曲松进行治疗, 不但效果显著, 而且不良反应小, 头孢曲松钠不失为治疗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丹, 张帮杰.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菌群及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研究[J].临床医学, 2009, 29 (6) :34-35.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7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儿科,超敏C反应蛋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症,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细菌及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其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且部分患儿到医院就诊前已使用了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因学鉴别的难度。如何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减少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1,2],降钙素原(PCT)检测可以有效鉴别严重细菌感染,为研究PCT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的56例中枢感染患儿进行PCT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儿,因发热或伴有头痛、抽搐、呕吐等症状入院,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d~8岁,其中~1个月7例,~1岁15例,~3岁20例,3岁以上14例。临床表现:56例均发热,抽搐47例,呕吐40例,头痛28例,昏迷8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3]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32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24例。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2±1.4岁。

1.2 检测方法

入院后在抗感染治疗前采集静脉血2ml于干燥试管,立即送检验科,采用免疫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的PCT(试剂盒由德国BRAHMS GmbH公司提供),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芬兰Orion Diagn ostica Oy提供快速检验仪及试剂盒),对两者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判断标准

PCT检测结果分为0~0.49ug/L、0.5~1.99ug/L、2.0~9.99ug/L和>10ug/L四等级,≥0.5ug/L为阳性阈值[4],hs ̄CRP正常值<8mg/L,≥8mg/L为阳性阈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PCT检测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PCT阳性31例(96.88%),且PCT值多数≥2.0ug/L(23/32),病毒性脑炎组PCT阳性4例(16.67%),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7.64,P<0.01),化脑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25,P<0.01),而病毒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P>0.05)。化脑组hs ̄CRP阳性26例(81.25%),病毒脑组hs ̄CRP阳性14例(58.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化脑组、病毒脑组hs ̄CR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8.6,12.15,P均<0.01)。在化脑组PCT与hs ̄CR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1.50,P>0.05),而在病毒脑组hs ̄CRP阳性率高于PCT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见表1。

2.2 化脑组与病毒脑组治疗前后

PCT、hs ̄CRP变化情况化脑组治疗后PCT、hs--CRP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37.96,21.79,P均<0.01),病毒脑组治疗前后PCT、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由116个氨基酸组成,没有激素活性,在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健康人血中PCT值<0.lug/L。在严重感染(如细菌、寄生虫)并有全身炎症反应时,除甲状腺细胞外,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PCT,此时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5]。而在非感染性炎症状态、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清PCT基本不高,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作为细菌感染标志物,认为它是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6]。当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血清PCT水平会随之下降,故而PCT不但可鉴别细菌、病毒感染,还可反映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对病情监测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本组资料显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CT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脑组及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病毒脑组PCT阳性率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CT值多>2ug/L(23/32),这也提示临床医生,当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且PCT值明显升高时须警惕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早期确诊,防止误诊、漏诊。化脓性脑膜炎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PCT浓度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说明对PCT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反映患儿病情进展和预后情况,对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抗生素具有重指导意义[8]。

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在多种病理状态下如各种感染、心血管疾病、手术、风湿性疾病、急性创伤、肿瘤等均可升高,其高低变化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有重要相关性[9]。有文献[10]报道CRP用于细菌感染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方面均不如PCT。本研究资料显示在化脓性脑膜炎组两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而在病毒性脑炎组CRP的阳性率高于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CT对诊断细菌感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PCT对鉴别小儿化脓性和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动态监测PCT值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疗效,而且检测方便、快捷,从标本送检到取得检测结果的时间仅需30~45min,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代民.降钙素原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19-622.

[2]单海燕.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4-226.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9-768,912-932.

[4]Casado FJ,Blanco QA.Procalcitonin,a new marker for bacterial infection[J].An Esp Pediatr,2001,54:69-73.

[5]王瑾,张蓉,邵肖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05-107.

[6]Maruna P,Nedelnikova K,Gurlich R.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Procalcitonin[J].Physiol Res,2000,49(1):57-61.

[7]陈梅.PCT、IL-12及CRP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18-920.

[8]崔晓莉,王忠勇,赵宏胜,等.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630-633.

[9]Almirall J,Bolibar I,Toran P.et al.Con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the diagniosis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mia[J].Chest,2004,125(4):1335-1342.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117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为56例,女为61例,年龄在3个月~5岁间,平均在(3.7±0.4)岁;其中呼吸道感染为31例,肺炎为29例,细菌性痢疾为18例,中枢神经感染为21例,败血症为5例,其他感染为13例。并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110例作为对照组,男为59例,女为51例,年龄在6个月~7岁间,平均在(4.1±1.1)岁。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PCT和血常规检测。

1.2.1 样本采集

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放置于真空干燥管内,血液凝固后离心分离出血清备用,检测时间应在24 h以内。1.2.2 PCT检测采用HITACHI公司生产的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以血清PCT值>0.05 ng/mL为阳性标准。标准[3]:分为4个等级:0~0.5 ng/mL为正常,0.5~2 ng/mL表示确认为细菌感染,2.0~10.0 ng/mL表示确认细菌感染并伴系统性炎症,≥10 ng/mL表示严重细菌感染伴全身炎症4个等级。PCT数值越高表示细菌感染越严重。

1.2.3 血常规检测

采用济南汉方BM21B血常规常用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以WBC值>10×109/L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CT检测结果比较

细菌感染组患儿PCT检测阳性率为86.32%,非细菌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为2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细菌感染组WCB>10×109/L 77例,阳性率为65.81%;非细菌感染组WCB>10×109/L 68例,阳性率为61.82%,两组WC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7,P>0.05)。

3 讨论

目前在我国小儿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机率和病死率一直占据主导的地位,为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早期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对临床治疗,提高患儿生命率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自1993年Assicot等[4]报道了严重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以来,大量医学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PCT在血浆中的浓度影响与受感染的细菌种类、引起的炎症程度、被感染的部位类型和自身免疫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国外已经将PCT作为一种新的炎性因子在临床广泛应用[5],表明PCT检测是反映和诊断细菌感染及其所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PCT是降钙素前肽,因其是一种无激素活动的糖蛋白,在体外有较好的稳定性[6]。在正常生理情况下,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但量极少,一般在血清中监测不到;但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机体内的许多细胞如肝脏的巨噬细胞,肺、肠道的淋巴细胞和内分泌细胞都会分泌大量PCT[7],导致PCT高出正常水平;PCT在感染后2h内即可检测出,且其升高幅度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医生对引发感染的疾病类型、感染程度和用药治疗提供指导,减少对患儿身体的危害。

该组资料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患儿PCT检测阳性率为86.32%,非细菌感染组患儿PCT检测阳性率为29.09%,细菌感染组PCI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细菌感染组WCB检出阳性率为65.81%;非细菌感染组WCB检出阳性率为61.82%,两组WBC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蕾等[8]研究报道结果,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与水平较健康体检儿童明显增高相近。该研究认为,PCT检测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PCT是检测人体一种敏感的细菌感染指标,较WBC反映是否为细菌感染及严重程度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PCT水平,及时判断患儿细菌感染的程度及病情的变化,从而尽早进行诊断,合理、科学的使用抗生素,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17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收治的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11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PCT和血常规。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PCT、WBC阳性率为86.32%、65.81%,非细菌感染组患儿PCT、WBC阳性率为29.09%、61.82%,两组比较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5),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指标,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降钙素原,细菌感染性疾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娄玉霞.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86-87.

[2]Nascimento-Carvalho CM,Cardoso MR,Barral A.Procalcitonin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bacteraemia among children with pneumonia[J].Se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0,42(9):644-649.

[3]张红,赵花,白晓,等.探讨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17(2):99-101.

[4]彭宝玲,朱翠平,万根平.降钙素原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295-296.

[5]郭鹏.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1):137-138.

[6]Hur M.Moon HW,Yun YM,et al.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Utility between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Patients with Blood Culture-Positive Sepsis[J].Korean J Lab Med,2009,29(6):529-535.

[7]申广生.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4):324-325.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正常对照组:健康婴幼儿30例,年龄 6个月~2岁,平均年龄(14.5±0.4)个月。男女各15例。经询问病史及体检无胃肠道疾病。(2)腹泻患儿组:共64例,均确诊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年龄6个月~2岁,平均年龄(13.4 ±0.3)个月。男31例,女33例。患儿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镜检未见异常,且在采集粪便标本前1个月内及治疗期间未使用微生态调节剂等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及乳果糖等影响粪便pH值的药物。将患者随机分成两个治疗组(各32例)。

1.2 测定方法

1.2.1 肠道菌群的检测:

称取新鲜粪便1g加入9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按10倍连续稀释法稀释。分别取10-9、10-7、10-5、10-3和10-1稀释液各100μL次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需氧菌2种(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4种(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梭菌)。需氧菌置35℃孵育箱内培养24h,厌氧菌采用抽气换气培养法培养48h。使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进行细菌鉴定。结果以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单位的对数值表示(1g CFU/g)。

1.2.2 粪便pH值的测定[3]:

称取粪便1g加入蒸馏水10ml,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测定。pH计由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提供。

1.3 治疗方法

两治疗组分别予: (1)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商品名: 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提供。规格0.5g/粒,含活菌各5×107CFU/g) 2次/d,1粒/次; (2)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商品名:亿活,法国百科制药厂,深圳市康哲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250mg/袋,含布拉氏酵母菌1.3×109CFU/g)2次/d, 1袋/次。共治疗10d。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上述指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组与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比较

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中厌氧菌占优势。而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明显减少(P<0.05),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等厌氧条件致病菌则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亿活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治疗组治疗前、后粪便理化指标的改变

治疗后两组的粪便pH值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2。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三联活菌的作用是直接补充有益的厌氧菌,而布拉氏酵母菌则是利用生物夺氧作用,降低局部氧浓度形成破坏性超氧游离基对细菌的杀灭。通过占位效应,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黏附并占据肠道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菌膜,抑制致病菌黏附到肠黏膜上,起保护作用。同时通过产酸拮抗效应[4],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势(Eh),抑制致病菌繁殖,造成适合厌氧的正常优势菌群生长环境。并且刺激肠黏膜,诱导激活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球蛋白(SIgA)的分泌,平衡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产生,提高了胃肠道黏膜的免疫和抗感染能力。还激活补体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清除感染的细菌。此外,能合成维生素B簇,能显著增加上皮细胞刷状缘内的二糖酶。本研究提示,此两者均可有效提高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从本院临床上分析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球蛋白低、防御功能差,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多联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易引起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同时原发病病原体毒素作用可使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如重症感染时肠道血运障碍,低氧血症对消化道的影响。再加上抗生素引起的变态反应、毒性作用对肠黏膜的直接损伤,药理效应致肠道动力学改变更加重了腹泻的次数。

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时患儿肠道厌氧菌减少,失去了厌氧菌的屏障与保护作用,从而有利于外来病原的侵袭与定植,促进腹泻病的发生。滥用抗生素则加重菌群紊乱及微生态失衡。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粪便pH值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双歧杆菌等产有机酸的细菌增加。微生态调节剂能直接补充机体的正常菌群或造成适合厌氧的正常优势菌群生长的环境,选择性刺激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从而竞争性地抑制外源致病菌及内源性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及定植,有效地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及发展。因此微生态制剂对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常规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为细菌型益生菌,此类微生态制剂易受抗生素、胃酸、胆汁的影响,临床疗效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布拉氏酵母菌属于非致病性真菌类益生菌制剂,它不属于人体胃肠道原籍菌。不会被胃酸、胆酸所破坏,对抗生素天然耐受。因此,此类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应用相对更方便,疗效更确切。

摘要: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关键词: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小儿腹泻病(M)//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89-1293.

[2]方鹤松,等.小儿腹泻病微生态疗法(J).小儿急救医学,1998,5(2):62.

[3]袁杰利,文殊,康白,等.三种益生菌对种鸡肠内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124-126.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 篇10

【摘要】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加沙丁胺醇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156例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性治疗,治疗组外加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加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外加以静滴甲泼尼龙2mg,q8h,同时静滴氨茶碱等止喘处理。两组治疗后在喘息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喘息消失时间和肺部哮鸣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70-01

小儿喘息性疾病是指一组以喘息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等,喘息发作时患儿痛苦不堪,表现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临床听诊常以哮鸣音为主,喘息严重时可以引起缺氧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儿,应首先着眼于减轻喘息发作程度,改善缺氧症状。本文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加沙丁胺醇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汇报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

所有病例均取自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我科以喘息为主要表现住院的156例患儿,年龄4月-5岁,分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5例,对照组71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疾病类别及喘息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两组均予以抗感染、吸氧、止咳化痰、吸痰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以加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加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0.5mg-1mg/次,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5ml(2.5mg)/次加到2-3ml,用欧姆龙压缩雾化器(NE-C28)雾化3-4次/天,每次10~15min,5~7d为一个疗程,其中诊断小儿哮喘的病人,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症状控制出院后继续予以家庭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对照组:除予抗感染、吸氧、止咳化痰、吸痰等常规治疗外,加以静滴甲泼尼龙2mg,q8h,同时静滴氨茶碱等止喘处理 ,疗程同治疗组。两组疾病分布如下:

1.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病学哮喘组制定的标准;①显效:患儿喘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无痰或痰液明显减少,哮鸣音消失;②有效:患儿喘憋症状有所改善,痰液稍减少,哮鸣音减少;③无效:患儿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肺部罗音较多。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以治疗后1.3.5天后达到显效加有效百分比计算及住院天数对比)

同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来,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喘息性疾病是儿科非常常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以喘息症状为主,病理改变为各种原因所致气道平滑肌痉挛,炎症细胞浸润,粘膜充血水肿以及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气道狭窄,通气障碍,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缺氧和CO2储留引起的症状,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此类患儿,应首先着眼于减轻喘息发作程度,改善缺氧症状,故快速地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的是解除支气管痉挛和减轻气道水肿[2]。B2受体主要位于气道平滑肌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肺泡Ⅱ型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其数量自上而下越来越多,B2受体一旦被药物激活分别产生平滑肌松弛,增加纤毛运动,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缓解或消除喘息症状。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理、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在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各种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因此对喘息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明显减轻喘息症状,但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其本身副作用大,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具有激素的抗炎,平喘,抗过敏,抗毒素等作用,吸入后30分钟可以达到峰值,t1/2约4小时,全身不良反应低[2]。而硫酸沙丁胺醇作为一种B2受体兴奋剂,吸入沙丁胺醇可以直接兴奋气道B2受体,故本文所描述的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加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疾病在理论上是快速,安全有效的。B2受体数量自上而下越来越多,欧姆龙压缩雾化器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药液变成雾化而被吸入。常温(230C,65%RH)的情况下,用生理盐水进行喷雾时,中心速率约0.4ml/min,50%以上的药物颗粒直径在1-5um之间,如果颗粒直径大于5um,则雾化时大部分颗粒只停留在口咽喉部,难以进入气道,而如果颗粒直径在1um以下,则容易随着气流而呼出去,难以沉积在气道粘膜上,药物颗粒直径在1-5um之间有利于药雾沉积在肺组织深部,可以比较容易进入小气道而使药物达到理想疗效[2]。也通过本文的对比,可以看出来这种治疗方法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氨茶碱等其他平喘剂的应用比较来看具有明显快速疗效,应用安全可靠,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光慧.万托林联合普米克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儿哮喘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96-97.

[2] 申坤玲,李云珠,俞善昌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学,2011,29(1):86-91.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学杂志,2008,46(10):745-753.

[4] 李启先,高兴梅,汪珊.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J].安徽医学,2009,30(5):546-547.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篇11

1 治疗原则

上感的治疗原则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热、预防并发症为主, 并应注意一般护理及支持治疗。

1.1 药物疗法

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中病毒感染多采用中药治疗, 如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等, 必要时可加用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除非合并有细菌感染, 一般无须使用抗生素治疗, 以免引起菌群失调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对症治疗包括高热时的物理降温及各种降温药物的使用、惊厥时镇静药物的应用等。他们对于病原菌并无直接作用, 但是对于缓解症状, 防止高热、惊厥对患儿的影响, 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局部治疗

可用0.5%的新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婴儿忌用油剂滴鼻, 咽痛者可含服咽喉片等。

2 常见护理诊断

①舒适的改变:与咽痛、鼻塞等有关;②体温过高:与上呼吸道炎症有关;③潜在并发症:抽搐与高热有关。

3 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

发热是多种疾病均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 才能准确找到病因。如有的患儿虽然高热, 但精神状态良好, 玩耍如常, 这类患儿病情较轻, 可不急于退热;但有的患儿前额、腋窝等处灼热, 但手足冰凉;有的患儿高热时伴有寒战;有的体温只接近39℃, 便出现四肢抽搐, 应考虑高热惊厥之先兆, 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则应考虑退热。6个月~1岁患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不全, 易发生高热惊厥。此外应注意患儿的意识状态、发热的伴随症状、发热的时间与规律、小便的次数与量、皮肤有无细小的出血点与皮疹,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依据。

3.2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①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②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 保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提高病室温度, 使其维持在60%左右, 可改善血液循环, 对减轻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效果;③鼻塞的护理: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液滴鼻, 2~3次/次, 1~2滴/次, 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 宜在哺乳前15 min滴鼻, 使鼻腔通畅, 保证吸吮;④咽部护理: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3.3 高热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 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 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 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 或用乙醇擦浴, 冷盐水灌肠。也可以用25%安乃近溶液滴鼻或口服退热剂。注意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及时更换汗湿衣服, 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3.5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鼓励患儿多喝水, 给予易消化高营养饮食, 宜少食多餐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 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3.6 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 懂得相应的应对技巧;在集体儿童机构中, 应早期隔离患儿, 如有流行趋势, 可用食醋蒸法将居室消毒;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多进行户外活动;穿衣要适当, 以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 避免过热或过冷;另外要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 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贫血。

4 降温的疗效观察

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后, 应在30 min后复测体温, 降温要适度, 一般肛温降至38.5℃, 腋温降至38℃时可逐渐撤除物理降温, 不要使体温降低得过快, 也不要使降温措施断断续续, 体温忽高忽低。若体温逐渐下降, 说明降温效果好, 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体弱无力等现象。如有以上虚脱表现应及时给予保温, 饮热开水, 严重者给予静脉输液。此外, 随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新的症状或体征出现, 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淋巴结肿大等, 如有上述任一症状, 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及时采取有效的诊疗、护理措施。

5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处理得当, 会很快好转。若不及时处理, 可致高热惊厥及脑部损害, 有时可并发中耳炎、咽后壁脓肿、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因此, 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尤为重要, 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7-38.

[2]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132.

[3]张彩云.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效果比较.护理研究, 2003, 17 (3) :280.

上一篇:社区文明下一篇:开发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