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024-08-07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共10篇)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篇1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常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较复杂, 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结肠镜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提高, 结肠镜检查在儿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分析了15年来149例下消化道出血小儿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9例患儿中, 男89例, 女60例;年龄1~13岁;1~6岁47例 (31.5%) , 7~13岁102例 (68.5%) 。病程为1~3年。

1.2 诊断依据

解鲜血便, 果酱样便, 大便带血等。凡痢疾、血液系统疾病、肛周疾病 (肛裂、肛周炎等) 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不予列入。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98%;腹部B超检查正常。重度贫血者5例 (3.3 6%) , 中度贫血者2 5例 (1 6.7 8%) , 轻度贫血者5 1例 (34.22%) , 无贫血者68例 (46.64%) 。

2.2 结肠镜检查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CF-MB3N型纤维结肠镜及CF-240I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及直肠息肉58例 (38.92%, 其中结肠多发性息肉病7例) , 结肠及直肠炎症36例 (24.16%) , 直肠黏膜脱垂8例 (5.37%) , 结肠及直肠黏膜损伤6例 (4.02%) , 血管瘤5例 (3.36%) , 血管畸形3例 (2.01%) , 28例 (18.79%) 无阳性发现。

3 讨论

明确病因是处理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关键[1], 引起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复杂, 以往采用X线钡剂灌肠结合肛检诊断、准确率不高, 随着结肠镜检查在儿科的广泛应用, 使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检出率已达80.7%~87.5%[2]。本研究中的149例患者阳性检出率为81.20%, 由此可见结肠镜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中的重要性。由于小儿肠腔窄, 肠壁薄, 黏膜娇嫩, 血管丰富, 且较成人短, 配合性差[3],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时尽量不作钩拉及滑进动作, 减少刺激, 对不合作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为避免麻醉意外, 应保持适当的痛觉反应。149例结肠镜检查无1例并发症发生, 说明只要掌握操作技术、熟悉小儿解剖特点, 小儿结肠镜检是安全可靠的。

本研究的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 结肠及直肠息肉5 8例 (38.92%) , 其次是结肠及直肠炎症36例 (24.16%) , 其他出血原因占比例较小, 提示消化道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炎症。肛周疾病尤其是肛裂引起小儿便血比较常见, 但肛检或肛镜检查很容易诊断, 所以肛周疾病未列入本组病例。

本研究中有28例患儿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变, 原因之一可能是患儿就诊时出血早已停止 (表浅糜烂造成的出血病变常见数日内自行恢复) ;原因之二是出血部位可能在十二指肠下端至回肠以上部位, 结肠镜尚不能到达回盲部[4]。对于此部位的出血依据病情可选择内镜、核素扫描、数字减影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技术来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149例便血的小儿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 结肠及直肠息肉58例 (38.92%, 其中结肠多发性息肉病例7例) , 结肠炎症36例 (24.16%) , 直肠黏膜脱垂8例 (5.37%) , 结肠及直肠黏膜损伤6例 (4.02%) , 血管瘤5例 (3.36%) , 血管畸形3例 (2.01%) 。结论 结肠及直肠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

关键词: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结肠镜

参考文献

[1]马颂章.疝外科学[M].5版.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401.

[2]徐晓军, 盛伟松, 姚礼庆等.结肠镜在小儿下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6, 6 (4) :29.

[3]许亚红, 乐庆胜, 胡列普等.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疾病临床分析 (附5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 [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 2 (15) :431.

[4]濮海平, 濮培风, 李红等.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7 (24) :818.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分析 篇2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多,病人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涉及系统器官多等特点[1],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预后差,病死率高,抢救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后果。出血主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这些病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3]。我科于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7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32-78岁,平均56.5岁;病因:消化性溃疡26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35例、急性胃粘膜病变11例、胃癌4例;初次出血者42例,反复多次出血34例,出血量约600-2800ml。

2 护理方法

2.1 急救措施:立即测血压、吸氧、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为套管针,可有效防止滚针,确保输液通畅,另一条静脉通道为输血做准备,用“9”号针头的输血器,全力进行抗休克治疗扩容输液,对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输注精氨酸、六和氨基酸控制预防肝性脑病。对出血量大的患者立即采血样、备血,患者禁食水,留置胃管或三腔两囊管、尿管,留置胃管时特别注意动作轻柔,并在胃管上涂足够的石蜡油。经积极抢救出血无法控制,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及时转外科治疗。给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时要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肺水肿。

2.2 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床旁心电监护、随时观察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合度,并及时与手术医生。

2.3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情绪。出现大呕血时,护士应沉着、冷静、动作敏捷,应配合医生抢救,并及时清理血迹。可轻声安慰患者,让患者看到医护人员的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镇定自如的表情,患者心理上将会得到极大的支持,情绪会很快稳定下来。在护理工作中尽力做到连续性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减少患者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陌生感,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药物护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如垂体后叶素、洛赛克、善得定、维生素K1、云南白药、立止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凝血酶等。并且根据这些药物的性质,掌握好各种药物的适应症、禁忌证及用法,避免患者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2.5 置管后的护理:对于置入胃管的患者,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打折,要定时冲管、注药,保证胃管的通畅,有利于止血和观察出血。三腔两囊管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止血措施。使用三腔气囊管时,置管期间应使患者侧卧或头部侧转,便于口腔分泌物流出,随时吸痰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置管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2h将气囊排空10min~20min,如有出血再充气压迫,否则可使胃底粘膜受压太久而发生溃烂、坏死[4]。三腔管一般放置24 h,如出血停止可先抽空气囊,观察12h、24h,如确已止血,嘱患者吞服50ml石蜡油后,再缓慢拔出三腔管。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5]。插管期间禁食水,拔管后的前2天先进流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饮食。对于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的,给予膀胱冲洗,因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还应正确观察24 小时出入量。

2.5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向患者传授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常识,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如急性大量出血期患者禁食1~2天,出血停止后先进食温凉的流质,再逐步进食半流质、软食;患者应该少量多餐,尽量不吃生拌菜、粗纤维饮食,忌食辛辣,忌烟、酒,咖啡、饮料,浓茶、肉汤,避免胃窦部扩张;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道及胃黏膜而引发再次出血;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护士施行快速、熟练、预见性的抢救护理措施提高了止血的速度与效果。通过本组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表明,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上消化道出血的原理及抢救措施,护理工作具有预见性,同时针对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抓住要点和主要矛盾进行护理是该病护理成功的关键。

总之,尽管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速,病情严重,但护理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预见性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成功率是非常高的,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金华,中心静脉置管在老年消化道出血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262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7.

[3]王吉耀,刘文忠.现代消化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89-90.

[4]陈壮英,李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suppl.2):100.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2.

探析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篇3

1 流行病学统计

据统计, 小儿消化道出血80%位于上消化道, 20%位于下消化道。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 约50%为消化道局部病变所致, 10%~20%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另30%左右病因不易明确。近年来, 随着纤维内镜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明显提高,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 病因

2.1 胃肠管道局部病变

2.1.1 新生儿

(1) 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应激性溃疡、新生儿自然出血病、牛奶不耐受症等; (2)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重复畸形、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

2.1.2 婴儿

(1) 上消化道:吞入母血、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胃炎、出血性疾病、Mallory-Weiss综合征; (2)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性肠炎, 影响血运的肠梗阻, 如肠套叠、肠重复畸形。

2.1.3 儿童

(1) 上消化道:细菌性胃肠炎、溃疡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 (2) 下消化道:肛裂最常见, 肠套叠、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肠血管功能不全、过敏性紫癜息肉、寄生虫病也较为常见。

2.1.4 青少年

(1) 上消化道:溃疡病炎症、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合征、胆道出血、胰腺炎[2]; (2) 下消化道: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道疾病、息肉、痔。

2.2 全身性疾患

消化道出血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黏膜出血外, 可伴有胃肠道及泌尿系统出血。查骨髓、血小板计数、末梢血及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等即可确认。

3 发病机制

3.1 黏液损伤

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 均可因充血、水肿、红细胞渗出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出血。

3.2 消化道血循环障碍

肠道循环回流受阻, 使肠壁静脉明显充血破裂而致消化道出血, 如食管裂孔疝、肠套叠。

3.3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感染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变而致黏膜渗血。毛细血管病变如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也可引起出血。

3.4 出血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4 诊断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包括定性定位、判断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等方面。

4.1 定性

(1) 确定所见的物质是否为血; (2) 确定是否为消化道出血。

4.2 定位

消化道出血可由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引起, 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 首先要排除全身性疾病, 然后鉴别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 鉴别方法如下: (1) 临床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粪便特点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a.上消化道出血:既往多有溃疡病、肝胆疾病或呕血史, 出血时表现为呕血伴有上腹胀痛、恶心反酸, 大便多为柏油样便无血块;b.下消化道出血:既往多有下腹痛、排便异常或便血史, 出血时表现为便血, 无呕血, 伴有中下腹不适, 大便多为鲜红或暗红色, 大便稀, 量多时可有血块。

4.3 辅助检查

活动性出血时, 可考虑做下述检查以鉴别: (1) 鼻胃管抽胃液检查:如胃液为鲜红色或咖啡样多为上消化道出血, 清亮有胆汁则多为下消化道出血; (2) 血尿素氮浓度与肌酐浓度比值:无论出血多少, 上消化道出血比值比下消化道要高, 利用此生化指标可简单区分上、下消化道出血; (3) 急症内镜检查:急症内镜检查是指出血后48h内进行者, 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多主张于出血24~48h内进行; (4) 放射性核素扫描:主要适应于急症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及慢性间歇性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探测; (5) 选择性腹腔内动脉造影。

4.4 大量出血

(1) 先有呕血或黑粪, 两者均出现者出血部位多为胃或食管, 单纯黑粪者出血部位常为十二指肠; (2) 有慢性、节律性中上腹痛史, 多位于胃或食管, 常为溃疡病出血, 尤其是出血前疼痛加剧, 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 (3) 出血前有应激因素者首先考虑应激性病变出血; (4) 有慢性肝病、门脉高压者多考虑为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5) 中老年人首次出血, 且有厌食、体重下降者应考虑胃癌。

4.5 防止复发

基本止血后仍应及时定位诊断, 以防复发, 有以下方法: (1) 内镜检查:在出血后24~48h进行内镜检查, 阳性率可达80%~90%, 且可发现多病灶出血部位, 有些病变即可在内镜下治疗, 如注射硬化剂、套扎和钳夹等; (2) 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一般主张出血停止后10~14d进行, 确诊率小于50%, 缺点为不能发现急性微小或浅表性病变, 如浅表性溃疡、糜烂性出血性胃炎等, 不能同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优点为方便、无痛, 易被患儿接受, 对某些出血病因如胃黏液脱垂、食管裂孔疝等的诊断价值优于内镜检查。

5 鉴别诊断

(1) 临床所见的物质是否为血; (2) 消化道出血是否为全身出血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3) 出血部位: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 可呕血或经胃管吸出, 并可自直肠排出柏油样便, 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屈氏韧带远端肠管, 均由直肠排出。

关键词:儿童,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

参考文献

[1]欧弼悠, 陈肖肖, 吴秀英, 等.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 (8) :1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6例护理体会 篇4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51-01

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 mL或循环血量的 20 %,临床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1]。本病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2],及早识别出血征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迅速准确的抢救治疗和细致的临床护理,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环节。本院 2010年1月-2011年10月共收治86 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 47 例,女 39例。年龄36-83 岁。病因分组中,消化性溃疡47 例,肝硬化食道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2 例,出血性胃炎 7 例。临床治愈 67例,好转15例,转外科手术2例,死亡2例。

2 护理评估

2.1 出血病因评估 ①消化性溃疡: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出血前可有饮食失调、劳累或者精神紧张、受寒等诱因,出血以冬春季节多见。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肝硬化病史,且有门脉高压临床表现,以突然呕吐大量鲜红血液为特征,不易止血。③急性胃粘膜损害:有服用损伤胃粘膜药物史,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

2.2 出血量的评估 详细询问呕血和/或黑便的发生时间、次数、量及性状,以便估计出血量和速度。大便隐血阳性提示出血量大于5-10mL/d,出现黑便时出血量至少在 50-70 mL以上,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1次,粪便颜色约在3天后恢复正常。胃内储留量达250-300 mL 则出现呕吐;出血量在400-500mL 时可现口渴、烦燥不安、心慌、血压下降;出血量如超过1000mL 以上,可有周围循环衰竭表現,严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

2.3 周围循环衰竭的评估 动态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可采用改变体位测量心率、血压并观察症状和体征来估计出血量:先测平卧时的心率与血压,然后测由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的心率与血压,如改为半卧位即出现心率增快10次/分以上、血压下降幅度>15-20mmHg、头晕、出汗甚至晕厥,则表示出血量大,血容量已明显不足,及时通知医生。

3 护理措施

3.1 治疗护理 大出血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双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血液供血。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或者误吸。必要时及时使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血液或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吸氧。给予多功能监护仪进行监护,每 15-30 min 测量脉搏、血压 1 次。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尤其是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时应快速滴入 , 纠正休克,观察神志、末稍循环、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正确记录描述呕吐物与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

3.2 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出现恐惧、绝望的心理状态,此时应关心、安慰患者。说明安静休息有利于止血。抢救工作迅速而不忙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加强巡视,大出血时陪伴患者使其有安全感。保持衣物床单清洁,以免血迹刺激患者。

3.3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食温凉、清淡流质饮食,这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进食可减少胃部收缩运动并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改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软食,不可吃刺激性食物,尤其是病情稳定时一定要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免诱发再度出血。

3.4 保健指导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经过及预后因引起出血的病因而异,应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以减少再出血的危险。讲解相关的急救知识,消除悲观情绪,保持最佳心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对一些可能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的药物应禁用或慎用。

3 小结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诊,起病急、来势凶险、变化快、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治疗过程中除临床医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成为抢救患者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正确诊断、效治疗及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5.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4例分析 篇5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循环衰竭。如果不积极治疗将危及生命。现将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0岁。入院前有消化系统症状及病史者29例,同时有心,肺,脑,肾等主要器官疾病者45例,肝硬化29例,急性胃黏膜病变27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2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呕血,黑便,上腹痛,和休克症状,并且便潜血阳性。

2 抢救处理

患者入院6~48 h,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出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并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及评估,入院48 h内,急性出血得到控制,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内镜下治疗。

3 具体措施

3.1 保护气道,使患者处于侧卧位。

3.2 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大号套管针行外周静脉穿刺以建立通道开始补充液体,同时做中心静脉压监测,防止过度补液。

3.3 取血进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检测,查尿素氮和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交叉配血,重症患者检测血气分析。

3.4 恢复循环血容量,如果患者心动过数,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心率加速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1 h内给予500~1000 ml液体。后给予同型血(1 U/h)直到血容量恢复或中心静脉达到5~10 cm H2O。

3.5 监测尿量,如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留置导尿管,目标为尿量>30 ml/h。观察容量负荷过度的体征如:颈静脉搏动,中心静脉压升高,肺水肿,外周水肿。

3.6 确定出血部位,特别询问有关消化不良,饮酒,服药,肝病的危险因素,既往有无溃疡手术病史,查体看有无肝病体征,应在12 h内行胃镜检查易于发现出血区。

3.7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奥美拉唑80 mg静脉注射,而后8 mg/h应用72 h。同时可留置经鼻胃管,可有助于再出血的诊断。或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和冰盐水混合,每2 h吞服一口,缓慢咽下,以起到局部止血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可通过内镜检查,看到出血部位,发现正在出血的血管和粘附的血块,同时在内镜下止血治疗。对于静脉曲张的患者除了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查按需输血以止血,同时需给予加压素,可通过内脏血管收缩有效地控制静脉曲张出血。生长抑素类似物,保留了生长抑素的多数效应,可作为静脉曲张出血的常用药物,使用方法是:急性出血期应静脉给药,起始快速静脉滴注50μg,继续以25μg/h持续静脉滴注,疗程5 d。必要时给予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插管时应向患者解释放置放气囊导管是抢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争取时间,配合医生尽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3.8 手术治疗,在消化道大出血时做急症手术往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择期手术高,应尽量先内科止血治疗,只有当内科止血治疗无效时,并且出血位置明确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止血。

4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防止血液误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出血期间应禁食水,补充足够的电解质和维生素。同时对于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要考虑常见病因,也要高度警惕肿瘤。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当加强心理护理,当患者看到自己大量呕血,便血时,精神处于极度紧张和恐惧状态中,会烦躁不安,应及时向患者解释病因,给予及时治疗,失血是可以纠正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促进病情早日康复。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可造成机体耐受性差,导致脏器功能减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因伴随疾病不同导致肝性脑病、心和脑的并发症。而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降低,细胞再生能力差,血管弹性差,自身凝血机制减弱,故出血量大,由此也加重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患者的脏器损伤,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对患有脑血管和冠心病需要长期服用NASAID的老年患者,必须认真了解患者胃病史,必要时加服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并密切观察消化道症状,来降低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而消化道出血死亡率高于全院其他疾病死亡率。出血量大及年龄体质等因素导致预后不良。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在出血停止后,应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积极根治幽门螺杆菌。对于糜烂性胃炎则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甾体类抗炎药物,同时保持情绪乐观,避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综上所述,急诊医生应结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具体的临床情况实施及时的救治,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意识,消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诱发因素,去掉一些不合理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同时降低患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 (treitz) 以上的消化道,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 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大多数为中等动脉出血, 不易止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 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 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 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1]。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 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本院2014年全年收治的98 例患者护理经验进行分析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本院共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42 例;年龄24~72 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8 例, 球部及体部胃溃疡患者18 例, 肝硬化患者10 例, 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5 例, 胃癌患者5 例, 胆管出血患者2 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日常护理患者入院后进行日常护理, 重症患者要保证其绝对的卧床休息, 注意患者的保暖情况, 保证患者在床上卧姿状态下大小便, 以避免患者晕倒、摔伤等导致出血。患者出现大量出血时要采取休克卧位或下肢抬高至30°, 呕血时头不要偏向一侧, 以免出现窒息。处理患者体位的同时要备好急救用品、药品, 并及时报告医生, 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处理[2]。加强基础日常护理, 尽量避免患者二次出血, 减少并发症。

1. 2. 2 心理护理大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伴有呕血、便血等症状, 此类症状属于激烈的表现症状, 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当患者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会产生异常的情绪波动, 影响其心理, 使患者的信心逐渐被磨灭, 失去对未来生活的自信。护理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 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成功案例。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稳定患者情绪, 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1. 2. 3 饮食护理对出血量相对少, 又无呕血、呕吐等激烈临床表现的患者, 可以选用清淡、温和、无刺激性的流食。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 其食管、胃壁静脉出现破裂的患者要采取禁食措施。出血停止后适当采用流食、半流食直至软食为止。患者进食要从少量多餐开始, 逐渐转变为普食正常饮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在止血成功后, 1~2 d即可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以补充体力, 但是要限制钠盐及蛋白质的摄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切忌食用坚硬、带刺、粗纤维及刺激性食物, 避免对上消化道造成损伤, 导致二次出血。

1. 2. 4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如果患者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破裂出血, 那么患者除使用止血药物外, 还要在必要时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在实施措施前要向患者解释清楚, 本措施是抢救措施, 请患者积极配合下管[3]。插管前要认真检查设备是否符合插管要求, 并做好标记。插管后注气应先胃囊后食道囊, 放气时要先食道囊后胃囊。注意管子末端要垂挂500 g的重物, 利用滑轮作为重力牵引, 固定位一定要保持牢固。对下管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患者要严防患者自行拔管, 以免对身体造成意外损害。胃管可以抽吸胃内脏物, 亦可进行药物注入, 或采用少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胃部冲洗。出血停止后24 h可进行胃管注入少量流食, 继续观察24 h后确认无出血症状, 即可拔除。拔除前患者可少量饮水或者适当服用石蜡油润滑食道壁, 方便拔除。

1. 2. 5 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护理人员要随时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消除口腔内异味, 避免造成口腔内细菌的繁殖, 也防止口腔内异味造成患者恶心、呕吐。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 漱口时要将患者头部稍微抬起, 避免液体流入体内, 护理过程中要避免刺激患者口腔内易引发恶心呕吐的部位。协助患者用温水清洗肛门部位, 做好皮肤护理, 迅速清理患者产生的呕吐物及呕出血, 保持患者床褥洁净, 使患者有一个健康、整洁的休养环境。

1. 2.6 健康指导健康指导不仅是对患者进行, 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要使指导其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医学知识, 通过对病理原因及临床表现的学习, 可以尽早的识别出血征象, 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②要告知其需要执行的医疗措施与辅助检查, 需要患者怎样配合治疗, 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叮嘱患者及其家属,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切勿乱用药物, 避免诱发出血。③要协助患者建立起自信心, 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合理安排预后的生活[4]。

2 结果

98 例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 全部治愈出院, 治愈率为100%。

3 小结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由于疾病的表面病证过于激烈, 所以在治疗过程总的护理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 特别是心理及饮食方面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 这样会影响治疗效果。治疗恢复的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情况, 避免不合时宜的饮食造成患者不适, 甚至导致患者再次出血、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5]。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患者的有效止血治疗与高质量的护理, 可以很好的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降低患者风险, 避免患者再次出现出血及产生并发症, 从而能够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习兰.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71-273.

[2]何艳, 邓永翠, 王幸红.上消化道出血80例内科护理体会.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1, 24 (1) :32-33.

[3]郭洁, 李科军.三腔二囊管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使用护理.当代医学, 2010, 16 (14) :133-134.

[4]朱承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 :9-10.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 年10 月—2014 年1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儿40例,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儿共计20例, 男13例, 女7例;年龄为3岁~13岁, 平均年龄 (7.1±1.7) 岁;11例呕血, 9例患儿经由胃管吸出血性液体, 13例表现为柏油样大便, 19例大便隐血呈阳性;对照组患儿共计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为2岁~15岁, 平均年龄 (7.5±1.8) 岁, 11例呕血, 9例患儿经由胃管抽出血性液体, 14例表现为柏油样大便, 20例大便隐血呈阳性。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 进行静脉血容量补充, 保持其内环境稳定, 禁水禁食并保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 在呕血停止后, 给予其低温半流质、流质饮食。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凝血酶口服联合生长抑素进行治疗:取生长抑素3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500 m L混合, 按照40 m 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 连续给药3 d~5 d;同时取凝血酶500U与0.9%氯化钠溶液混合至20 m L, 口服, 每2 h 1 次, 待患儿呕血停止后即可停止给药。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取0.8 mg/kg奥美拉唑 (商品名洛赛克, 国药准字J20090010, 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每支40 mg) , 与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静滴, 每日1 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24 h内, 患儿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开始后24 h内, 患儿的黑便及呕血发作频度明显减小;治疗开始后48 h内, 其黑便和呕血症状完全停止。无效:治疗开始后48 h内, 患儿消化道出血症状未完全消失, 其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恶化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止血时间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的止血时间平均为 (1.30±0.35) d, 对照组患儿的止血时间平均为 (2.80±0.40) d, 观察组患儿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t=12.621, P<0.05)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共计出现轻微腹泻2 例, 恶心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患儿共计出现腹泻、恶心各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2 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χ2=0.229, P>0.05) 。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小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相关资料显示, 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是引发小儿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临床研究进一步指出, 若患儿处于应激状态下, 其交感神经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易导致血管痉挛, 进而引起胃黏膜缺血发生损伤;在灌注后, 受到氧自由基的影响, 患儿胃黏膜损伤进一步恶化, 引发胃黏膜屏障破损[2];同时, 机体迷走神经受到病变的刺激, 导致大量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引起胃黏膜损伤加重。

目前, 临床主要根据平衡胃液酸碱度的原则对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 多采用抑酸类药物对该类患儿进行干预。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凝血酶和生长抑素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 但是由于凝血酶和生长抑素在胃液酸性环境下其功能无法完全发挥, 且作用时间缩短, 不利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实现[3]。相关报道指出, 凝血酶在酸性环境下通过抑制出血进而促进凝血块的形成, 但是凝血块在胃蛋白酶的蛋白溶解作用下会自动消化, 从而使凝血无效。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采用凝血酶口服联合生长抑素进行治疗, 其治疗总有效率仅为60.00%, 与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

奥美拉唑是一种高效抑酸类药物, 临床研究显示, 其能够对消化道出血症状进行快速有效的抑制[4]。体外及体内试验证明, 奥美拉唑能够较长时间地抑酸, 并加快血小板的聚集, 促进凝血块形成。部分报道指出, 胃内环境p H值的快速提高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而奥美拉唑能够在p H 6.0 以上的环境中持续促进胃内p H值的提高, 其维持时间可达72 h, 从而促进纤维蛋白凝聚, 并有效防止胃蛋白酶对其进行溶解, 进而发挥止血和预防再出血作用[5]。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经治疗, 其中18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奥美拉唑能够有效促进消化道出血患儿出血停止。同时,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的止血时间平均为 (1.30±0.35) d, 对照组患儿的止血时间平均为 (2.80±0.40) d, 观察组患儿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符合相关报道中的结论, 表明与凝血酶相比, 奥美拉唑高效抑酸, 促进止血效果稳定可靠, 是一种可行的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案。且本次研究显示2 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奥美拉唑在提高小儿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同时并不会增加临床治疗的风险性,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 有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减轻患儿痛苦,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涛.奥美拉唑静滴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9) :1268-1270.

[2]汪迎斌.奥美拉唑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1 (25) :130.

[3]朱云红.奥美拉唑静滴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 2014, 7 (z2) :475.

[4]蒋永梅.奥美拉唑治疗51例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 :306.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篇8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我科共收治消化道出血患儿30例, 男15例, 女11例。年龄最大的14岁, 最小的1个月。其中反流性胃炎5例, 反流性食管炎4例, 消化道溃疡8例, 溃疡性结肠炎1例, 坏死性小肠炎4例, 还有8例病因不明, 其诱因均有进食辛辣食物史。23例患儿入院36 h内出血停止, 5例入院后48 h内出血停止, 2例转入外科继续治疗。经过治疗和护理后27例治愈出院, 2例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1例因家庭原因自动放弃治疗, 无1例死亡。

2 病情观察

2.1 呕血和黑便:

呕血多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当出血量大, 使血液在胃内滞留的时间较短时, 呕出的血液则为鲜红色, 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时则呕出的血液为咖啡样或暗红色。另外要注意呕血时如患儿呕血过程突然中断, 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烦躁不安、精神极度紧张、有濒死感、口中有血块等情况时, 说明患儿可能发生误吸, 应立即抢救。黑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的标志, 但很多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也同时伴有黑便。黑粪呈柏油样, 黏稠而发亮。黑便的出现一般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0~70 m L以上。当患儿出现黑便同时伴有口渴、烦躁、出冷汗、晕厥等症状时, 应注意是否有新鲜出血。另外还需要注意与痔疮、肛裂等疾病引起的便后滴血相区别。在我科收治的所有病例中患儿均有呕血与黑便的表现。护士可以通过严密观察和记录呕血和黑便的次数、性质及量为临床估计出血量提供参考依据。

2.2 其他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因患儿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及出血速度的不同而异。小量出血或出血时间短者可无症状;出血时间长者可有慢性失血性贫血表现。短期内大量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2.2.1 失血性休克:

急性出血失血量大于血容量的15%~20%以上, 易引起休克。主要表现为 (1) 一般表现: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口渴、黑曚与晕厥。 (2) 生命体征变化:早期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脉搏细速、血压正常或偏高, 呼吸正常或加快, 晚期患儿表现为体温下降、四肢湿冷, 脉搏细弱、血压降低, 呼吸浅慢, 尿量减少甚至无尿。 (3) 精神、神志反应:早期患儿易出现哭闹、烦躁不安, 意识模糊, 晚期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护士在临床护理患儿时应注意观察,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通知医师, 予以处理。

2.2.2 发热:

引起发热的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是由于肠腔内积血, 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吸收, 血容量减少, 周围循环衰竭等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患儿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采取降温措施后体温易退, 但病情未好转前易出现反复发热。

2.3 出血停止的表现:

(1) 患儿精神状态良好, 活动有耐力, 连续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均正常。 (2) 连续2次以上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3) 肠鸣音正常。提示出血停止。如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有继续出血或再次出血征象: (1) 反复呕血或呕出新鲜血。 (2) 黑便次数增多或由柏油样色泽转为暗红色。 (3) 肠鸣音亢进, >10次/分钟。 (4) 经大量补液、输血后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没有明显好转, 或暂时好转后又恶化。 (5) 检验血项,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持续降低。

3 护理体会

3.1 卧位与休息:

(1) 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 每天开窗通风2次, 每次30 min。大出血的患儿通风时要特别注意保暖, 防止寒冷加重末梢循环不良。 (2) 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 一切操作应尽量集中, 减少患儿哭闹, 减少消耗, 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 (3) 呕血的患儿可将床头抬高10°~15°或将头偏向一侧。小婴儿可让患儿侧躺于床上背部垫软枕或指导患儿家长将患儿抱起取头高足低右侧卧位。较大患儿轻症者卧床休息, 可做床边活或下床活动, 动作易慢, 并需有人陪伴。重症者绝对卧床休息, 取半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呕血时吸入引起窒息。对于大出血伴有烦躁不安或昏迷的患儿可使用床挡和约束带。

3.2 饮食护理:

(1) 活动性出血的患儿遵医嘱绝对禁食水, 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在禁食水期间应指导家长给小婴儿使用安抚奶嘴,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患儿的哭闹。待出血停止后可给予流质饮食, 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的患儿可给予牛奶或豆浆, 但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逐渐恢复半流质、软食、普食。 (2) 少量出血无呕吐的患儿可进食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应注意少量多餐,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指导母乳喂养的母亲也需要注意饮食。 (3) 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儿的饮食, 应根据其肝功能障碍程度予以调节。 (4) 插三腔管的患儿, 出血停止24 h后可从胃管内注入流食。

3.3 对症护理

3.3.1 输血、输液的护理:

由于失血多数患儿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尤其大出血的患儿极易发生出血性休克, 所以我们应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同时准确及时的采集血标本, 做好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为输液、输血做好准备。

3.3.2 止血措施:

(1) 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 (2) 遵医嘱给予止血药, 临床常用的包括蛇毒血凝酶、止血敏、维生素K1等, 静脉注射时速度宜缓慢, 使用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 使用促进胃肠黏膜修复的药物, 遵医嘱给予口服康复新液。 (4) 大量出血的患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三腔管压迫止血。 (5) 消化道溃疡的患儿可做胃镜下止血。

3.3.3 呕吐护理:

(1) 患儿可以取侧卧位或半卧位, 对意识不清的患儿头宜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床旁应备好负压吸引器。 (2) 呕吐后立即清理呕吐物, 为患儿更换清洁衣物和床单。 (3) 做好口腔、鼻腔、耳道的护理, 特别是小婴儿要特别注意观察鼻腔、耳道内是否有残存的呕吐物, 并应及时清理, 以免发生中耳炎或鼻炎。

3.5 发热的护理:

(1) 随时为患儿测量体温, 患儿发热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给予相应措施。 (2) 尽可能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一贴凉敷贴降温等。 (3) 如必须采取药物降温时, 也尽量不要使用口服降温药, 可使用退热栓等直肠给药方法。

3.6 心理护理:

消化道出血的患儿病死率高, 且医疗费用昂贵, 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 易产生焦虑恐惧和不合作的心理, 在护理时我们应注意多沟通, 做好心理疏导。

4 小结

小儿消化道出血发病快, 来势凶险, 病情变化快, 在护理上应首先对患儿入院时的状况做出正确评估, 并且要熟练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 准确对原发病和出血量进行监测, 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才能使抢救成功, 减少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篇9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消化道常见急症之一。2013 年英国统计成年人 UGIB 年发病率约为 100/10 万 -180/10 万。死亡率约 2%~2.5%。国内外已发表多个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消化科医生对此病的诊治也相当熟悉。此前,国内发布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对于指导临床诊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部分 UGIB 患者病情危重,临床上需要迅速对病情及预后做出正确评估,并制定一套规范的急救流程。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于2015年 10 月发布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提出一整套急性 UGIB 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

同月,澳大利亚 Austin 医院的 Robertson 教授等也在 GIE 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详尽地比较了几种评估 UGIB 预后的评分系统。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急诊诊治流程的提出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首次提出了急性 UGIB 的诊治流程。其着重点为病情评估、稳定循环、初始药物治疗。临床上可根据该流程对 UGIB 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在流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高危患者在救治中需要分阶段进行紧急评估、二次评估、三次评估,每次评估后根据具体病情分别给予紧急处理、临床治疗及治疗方案的再调整。

1、早期危险分层

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 岁;休克、体位性低血压;意识障碍加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态曲张破裂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及慢性肝病出血。

2、紧急评估与紧急处理

高危患者随即进行紧急评估。紧急评估的内容包括:意识状态评估、气道、呼吸、循环。根据评估的结果指导紧急处置:通畅气道、辅助呼吸、液体复苏、输血等初期的急救措施。共识中提出早期经验性联合用药 PPI+ 生长抑素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高度怀疑静脉曲张出血时联用血管升压素 + 广谱抗生素。

3、二次评估与急诊治疗

当高危患者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开始后,进行二次评估(全面评估)。内容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全面查体、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此次评估,对病情严重程度、可能的疾病诊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预后作出判断。二次评估指导急诊临床治疗。临床治疗除相应药物外,三腔二囊管的应用、急诊内镜诊断与止血处理、放射介入、外科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4、三次评估

包括死亡风险、再出血风险评估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本次评估确定患者的预后,并决定是否出院或转入专科或 ICU 进一步治疗。既往的评价系统包括 Rockall 评分、Blatchford 评分以及 Child-Pugh 分级。近期有学者提出 AIMS65 评分系统,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且临床上简便易行。

各评分系统的简历与评论

1、Rockall 评分

该评分系统用于再出血及死亡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 5 分)、中危(3-4 分)、低危(0-2 分)。但其缺点为变量中有内镜诊断内容,限制了在早期急救及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为此,国外亦有将其不包含内镜内容的几项变量组合成一种简化的评分系统,称为内镜前 Rockall 评分。

2、Blatchford 评分

该评分基于简单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变量,无需内镜检查且敏感性高,适合在急诊救治中早期应用。分为中高危(≥ 6 分)与低危(<6 分)。在预测对治疗需求或死亡风险方面,优于 Rockall 评分。

3、AIMS65 评分系统

这是新近推出的一项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 UGIB 住院患者死亡率。该评分系统共有 5 项变量:白蛋白<30 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90 mmHg、年龄>65 岁。符合 1 项计 1 分,总分 5 分。2015 年 10 月,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他们的初步研究成果,证实了 AIMS65 的准确性和价值。

住院死亡率方面,AIMS65 具有良好预测作用。评分为 0-5 分患者死亡率分别为 0%,1.7%,2.2%,7.2%,26.1%,100%。预测效果优于内镜前 Rockall 评分、Blatchford 评分,而与完整 Rockall 评分价值相当。住院日及入住 ICU 方面,AIMS65 优于其他三项评分系统。

综合评估,在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AIMS65 评分与完整 Rockall 评分价值相当,优于其他评分系统。鉴于 AIMS65 选择的变量简单易获得,不包括内镜检查的内容,因此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也许从今而后,临床医生在面对危重的 UGIB 患者时,将会有一个简单有效地工具,迅速对病情和预后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在这场步步惊心的与死神对决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来源:丁香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1 护理措施

1.1 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

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 要绝对卧床休息, 每30 min测生命体征1次, 进行心电血压监护, 发现大出血、休克应立即将双下肢抬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 避免误吸, 给予氧气吸入。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 输液开始宜快, 在此基础上及时配血, 但对年老体弱者应注意避免输血、输液过快、过多, 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出血停止后24 h可酌情进行轻度活动。

1.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尿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 检查腹部体征等。观察微循环情况, 注意皮肤颜色和肢端温度变化情况, 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次数、量、性质、估计出血量及程度,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应注意保暖, 并对呕血的量及黑便次数及时记录。患者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情况, 提示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 护理人员要及时报告医生。如患者由于卧位改为半卧位即出现脉搏增快, 血压下降, 头晕, 出汗甚至晕厥, 则表示出血量大, 应立即抢救。如何判断继续出血表现:反复呕血, 黑便次数及量增多, 或者排出暗红以及鲜红色血便;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在24 h内经积极输液、输血仍不能稳定血压和脉搏, 一般状况未见改善;或者经过迅速输液、输血后, 中心静脉压仍在下降;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 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肠鸣音活跃。如果患者自觉症状好转, 能安静入睡而无冷汗及烦躁不安, 脉搏及血压恢复正常并稳定不再下降, 则可认为出血已经减少、减慢甚至停止。

1.3 口腔护理

患者出血期时应禁止进食, 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 如果患者的呕吐物及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未得到彻底的清洗, 口腔内会出现细菌感染。另外, 患者在呕血后, 其口腔中血腥味容易导致呕吐, 造成二次出血。因此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清洗, 做好护理工作, 以保持口腔的清洁。

1.4 心理护理

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出血量大, 心理上容易出现压力, 往往会出现紧张, 恐惧、不安、无助, 缺少治疗的信心, 而这种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很不利。首先安排患者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有利于止血。及时清除呕血或者大便后的血迹、污迹, 减少不良刺激, 操作时动作要迅速、敏捷、熟练, 果断完成各种治疗抢救措施, 从而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1.5 饮食护理

大量呕血伴有恶心、呕吐者, 应该禁食, 给予营养液输入。对于少量出血无呕吐者, 没有明显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可进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质饮食, 患者在出血停止后改为半流食, 饮食应遵循清淡、高营养、易消化、少量多餐的原则, 不得食用生冷、辛辣及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对于门静脉高压出血者在成功止血1 d后可采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质饮食, 但要限制蛋白质与盐分的摄入, 严禁食用过硬且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以防引起二次出血。

1.6 其他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较重, 长时间卧床, 需要经常进行翻身按摩, 为其进行叩背, 下肢按摩等。同时, 患者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皮肤感染、压疮, 并有效促进血液的循环。注意及时更换弄脏的衣服、被褥。

2 健康教育

对出院患者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找出诱因, 嘱生活要有规律, 食用易消化食物, 不要食用刺激性食物, 禁忌暴饮暴食,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紧张,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预防、治疗知识, 如发现黑便或者其他出血征象应及时就诊。

3 体会

上一篇:生成性教育中学体育下一篇:饲料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