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2024-07-15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精选7篇)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鼻出血利用微波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国产微波治疗仪对130例鼻出血患者进行烧灼凝固止血治疗, 术后应用抗菌素治疗3~5 d, 结果 128例均1次止血, 1例2次止血, 1例1周后再次止血。结论 微波治疗鼻出血瞬间凝固, 散热均匀, 止血效果好, 临床治愈率高, 方法简便。

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 微波在医学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特别是微波在耳鼻科疾病的治疗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鼻出血的原因复杂, 导致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和治疗为耳鼻咽喉科难点之一。自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 本科共收治鼻出血患者130例, 均采用鼻内镜下准确定位后微波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130例, 男72例, 女58例。年龄20~70岁。其中曾行前鼻孔填塞者18例, 后鼻孔填塞者4例, 化学烧灼者5例。出血原因:用力拧鼻及过度挖鼻者12例, 单纯血管扩张者20例, 微血管球瘤20例, 鼻中隔血管瘤12例, 高血压病20例, 糖尿病6例, 长期饮酒者10例。

1.2 定位方法

患者半卧位, 以2%地卡因加1%麻黄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次, 在30°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在出血较剧烈时, 可以用吸引器辅助检查, 根据130例病例分析, 发现鼻出血点在以下几个部位较常见, 鼻中隔前端及中部, 下鼻道、中鼻道、嗅裂部, 后鼻孔等。其中鼻阀顶端小血管瘤1例。

1.3 治疗方法

找到鼻内出血点后, 采用国产微波治疗仪, 以双针探头准确烧灼凝固止血, 每次1~2s。凝固无出血后可以棉片局部稍用力擦拭, 无出血后局涂红霉素眼膏保护创面黏膜, 以利愈合, 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d, 同时局部保湿, 避免剧烈活动, 精神紧张及用力擤鼻等, 对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 必须同时内科会诊控制血压和血糖。嗜酒者戒酒。

2 结果

130例患者中128例均1次找准出血点面彻底止血, 只有1例2次寻找出血点后止血, 1例同一出血1周后再次止血。

3 讨论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到1m范围内的电磁波, 微波治疗仪治疗鼻出血原理是:微波是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原的内部加热, 组织中的极性分子 (主要是水分子) 随微波频率高速转动, 互相作用产生热量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速, 组织代谢增加, 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 从而促进机体的再生和修复。微波内部加热, 使组织从里到外瞬间凝固, 加热比较均匀, 止备效果好, 治疗部位边界较清楚, 温度较低, 不引起炭化, 因此没有气味[1]。

鼻内镜下采用微波治疗鼻出血, 准确定位出血点是关键。本组病例1例2次就诊找到出备部位, 就是因为鼻阈顶端小血管瘤未发现所致。在鼻内镜直视下可以准确找到出血部位, 尤其对于鼻腔后部利隐蔽部位的出血[2], 在出血大量时, 吸引器协助寻找出血点尤为重要。治疗中根据患者鼻腔黏膜厚薄、年龄、性别等因素填选微波功率, 避免于血疝表面烧灼, 以免造成止血假象及范围过大, 严格控制好组织烧灼的范围和深度, 本组1周后复发少量出血有1例患者, 因烧灼范围不够致止血不彻底。另外术中烧灼治疗功率不可过大, 时间不可过长, 烧灼范围不宜过大过深, 对于鼻中隔双侧出血的患者, 先烧灼严重一侧, 禁止双侧同时烧灼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 待烧灼侧充分愈合后可行对侧烧灼。本组无1例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对糖尿病、高血压、嗜酒者等并发鼻出备患者, 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戒酒, 是治愈鼻出血且防止复发不可缺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83.

[2]黄永宁.鼻内镜下双圾电凝治疗鼻出血.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 11:164.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2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度外院病例12例, 本科室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门诊普通非外伤性鼻出血患者97例 (104侧) , 其中男69例, 女38例, 男女比约为2∶1, 年龄2~91岁, 平均 (54.3±6.1) 岁。

2 方法与结果

97例患者, 双侧鼻出血7人, 单侧鼻出血90人, 其中至门诊经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且拒绝 (成人) 或不耐受鼻内镜检查者 (儿童) 18人, 不计入统计资料。其余77人中, 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85mmHg者26人, 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超过1个月者 (含透析及心脏介入术后患者) 12人。

77例均采用沈大内镜公司生产的BD-1型鼻内镜及监视器进行检查, 鼻腔黏膜用丁卡因肾素棉片收缩, 充分暴露鼻腔结构, 吸引器清除积血及分泌物, 按照:鼻中隔、嗅裂、中下鼻道、后鼻孔缘、蝶筛隐窝等顺序进行[2]。出血部位分别如下:鼻中隔前下23例 (双侧3例) , 鼻中隔后端6例, 鼻中隔中、上段14例 (双侧2例) , 中鼻道10例, 下鼻道7例, 嗅裂5例, 中鼻甲2例, 弥漫性出血5例 (双侧2例) , 5例患者经两名以上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分别用鼻内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 未采取手术治疗, 留观或按医嘱随访。18例为青少年患者, 多发现为黎氏区黏膜干燥破溃出血, 先采用非手术方案治疗, 其中2例因多次出血, 后采用等离子手术治疗。

单纯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鼻腔填塞者9例 (双侧4例) , 抽取纱条后再次出血再行填塞者6例;采用出血侧鼻中隔黏膜切开后行黏-软骨膜分离+局部黏膜划痕手术者12例 (外院病例) , 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 72h取出纱条后, 仍出血需再次填塞者1例, 其余常规用呋麻滴鼻剂滴鼻3~5d;采用国产WS-2型微波治疗仪治疗, 功率26~40W, 时间4s, 使用双极探头, 直接用微波探头局部烧灼止血18例, 局部烧灼+黏膜划痕处理者15例, 根据术中出血量采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72h后抽取填塞物, 再次出血需填塞者11例 (单纯烧灼者6例) ;采用西安高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等离子多功能手术型治疗仪, 气化功率3, 消融功率4, 治疗时间4。用等离子E2530刀头行周围黏膜划痕+出血点消融14例 (双侧2例) , 术后用明胶海绵填塞12例, 凡士林填塞2例 (均为双侧出血, 1例血压180/110mm Hg, 1例为心脏介入术后1月) , 72h抽取填塞物后再次出血1例, 用明胶海绵填塞即可。

3 讨论

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急诊, 临床上鼻出血患者就诊时往往患者及家属多心情紧张、急躁和恐惧, 尤其是反复多次出血或填塞的患者, 更是十分痛苦, 一些高龄患者因老年人血管收缩功能差, 脆性大, 伴有高血压或低凝血功能者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查明出血原因及部位, 并给予相应处理, 是每个耳鼻喉科医师所面临的难题。根据我科临床实际工作经历我们的体会如下:

3.1 情绪稳定, 鼻出血一般属于急症, 在剧烈出血情况下, 患者及家属

多精神紧张, 情绪急躁, 如何稳定局面和处理呢?笔者的经验是接诊鼻出血患者时首先要求患者静坐在诊室检查椅上, 不急于抽取鼻腔填塞物和安排鼻内镜检查。在安排护士测血压、心率、准备抢救设备和药品的同时,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伴随症状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变化给予降压药、镇静剂和局部冷敷等前期处理, 20~30min后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安排鼻镜或鼻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3.2 鼻内镜检查

传统鼻腔出血常用前鼻镜检查, 鼻腔前部出血一般多能发现, 但是鼻腔结构不规则, 鼻道、嗅裂、鼻顶、鼻甲后端及鼻咽部就较为隐秘, 前鼻镜难以明察[3]。况且有些动脉性出血, 号称“来无影, 去无踪”[1], 及时发现确切的出血点成为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鼻内镜的优点就是光源充足明亮、多角度及足够的深度, 可直视下进行清理血性分泌物, 发现鼻顶部、后部以及鼻咽部等处比较隐蔽的出血点, 同时在鼻内镜指引下进行手术操作, 具有止血准确、操作次数和时间少、黏膜损伤轻、患者痛苦小等优点[4]。

3.3 术前利多卡因的使用, 笔者在外院研修时曾临摹过其医师采用

切开出血侧鼻中隔黏膜, 行黏-软骨膜分离后再进行出血点周围黏膜“井”字型划痕手术, 术后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填塞, 治疗效果很好。受此启发, 笔者在微波和等离子消融治疗鼻出血手术中不仅使用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还使用1%利多卡因盐水行黏膜下浸润麻醉, 一方面增强麻醉效果, 提高患者对手术和填塞等操作的耐受性, 另一方面也起到压迫止血的效果。同时在等离子消融过程中生理盐水的注入比刀头蘸生理盐水效果更佳, 操作更方便。

3.4 最后需要提及的就是等离子消融的使用, 近几年等离子消融在耳鼻

喉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但一般多用于鼻甲、舌根、腭扁桃体、腺样体等处得消融治疗, 笔者结合划痕术和微波烧灼治疗鼻出血手段的各自优点, 尝试采用等离子刀头对出血点进行凝固处理及周围黏膜划痕处理, 临床止血效果比较满意, 建议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改进鼻内镜下等离子低温消融治疗鼻出血的术式, 更好的提高手术效果。方法与结果 通过比较黏膜切开分离+划痕手术、微波烧灼治疗和等离子消融治疗对鼻出血治疗效果的不同, 发现等离子治疗效果更优于前两者。结论 鼻内镜下等离子低温消融治疗鼻出血在手术细节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术后的效果, 更方便临床操作。

关键词:鼻内镜,等离子热凝,鼻出血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83-184.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4-175.

[3]杨大章, 史冬梅, 王忠植.在顽固性鼻衄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1) :54-55.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8月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患者48例, 所有患者之前均无外伤史。其中男31例, 女17例;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46岁。所有患者均单侧出血, 其中左侧26例, 右侧22例。出血时间1~7 d。既往史:长期高血压史40例, 长期烟酒史28例, 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史5例, 糖尿病史10例。利氏区出血29例, 吴氏静脉丛出血12例, 鼻中隔凸出处出血4例, 下鼻甲出血3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出血史。

治疗方法: (1) 器械的选择:等离子射频仪为成都生产的MC-GZ310型号, 刀头为美创MC401型号;负压吸引装置;30°鼻内窥镜及显像系统。 (2) 治疗过程:患者取仰卧位, 1%地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行患侧鼻腔表面麻醉。调整等离子射频仪功率。吸出鼻腔血凝块及分泌物, 鼻内镜由前鼻孔开始逐步深入寻找出血部位。定位出血点后将等离子刀头送入鼻腔对准出血部位开始电凝。凝血时只需将刀头紧贴出血部位即可, 每次凝血时间约2~3 s。对于片状黏膜糜烂区采用局部多点凝血, 对于点状出血, 直接对出血点电凝, 对于迂曲的血管, 先行血管周边多点电凝, 后再将血管电凝。凝血完成后创面涂抹红霉素软膏, 鼻腔无需填塞。 (3) 凝血后处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部分患者需适量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

治疗后随访: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复查鼻内镜, 48例患者治疗后随访0.5~1年, 观察出血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1次电凝后治愈44例, 经2次电凝后未再出血3例。顽固性出血1例行鼻腔填塞后出血控制。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

讨论

临床常见的鼻出血多为自发性出血, 多见于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手术或外伤后继发出血。大多为单侧出血, 双侧同时出血少见。利氏区出血多见于年轻患者, 高龄患者多为吴氏静脉丛出血。鼻出血发病突然, 常需紧急处理。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止血, 此法盲目性大, 不能准确判断出血部位, 鼻腔填塞较为紧密, 患者痛苦大, 鼻腔正常黏膜亦可由于填塞而造成继发出血, 且止血效果不确切, 易反复出血。

治疗鼻出血最重要的是辨认出血点, 明确出血部位[1]。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发现鼻腔深在、隐蔽部位的出血点, 正确判断出血来源, 并且其操作简单便捷、视野清晰, 是临床最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手段[2]。近年来, 由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的引进, 使鼻出血的治疗更加多样化。目前, 我科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48例, 疗效满意。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场将电解质 (生理盐水) 变为等离子态, 形成等离子体, 其内所包含的能量可将组织间的分子键切断, 其在40~70℃的工作温度下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血管封闭, 进而产生组织切割、消融的效果[3]。

与微波、高频电刀相比,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在鼻出血有显著的优势: (1) 低温等离子可在较低的温度下使血管封闭, 在止血的同时减少了组织的损伤; (2) 其刀头集凝血与吸引功能于一体, 可边吸引边凝血, 始终保持视野清晰; (3) 其刀头可大范围弯曲, 对于隐蔽性出血亦可达到治疗效果; (4) 止血过程无烟雾, 无异味, 无辐射; (5) 创面无碳化, 止血效果好, 愈合快。此方法需操作者熟练应用等离子刀头, 避免因功率过大或局部电凝时间过长造成鼻腔黏膜过多损伤而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黏膜粘连等并发症。亦需避免因电凝不彻底而出现再次出血。对于出血量大、出血部位不能明确者不适用此法。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痛苦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8月采用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患者48例, 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 总结其出血部位及预后情况。结果:随访0.51年, 1次治疗后未再出血44例, 经2次治疗后出血控制3例, 顽固性出血患者1例行鼻腔填塞后出血控制。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鼻出血,等离子

参考文献

[1]楼正才, 陈家海, 楼兴华, 等.老年人隐蔽性鼻出血的鼻内镜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 16 (4) :269-272.

[2]姜振华, 贺勇.鼻内镜检查并低温射频、局部填塞在难治性鼻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9, 49 (42) :52-53.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4

关键词:鼻出血,鼻内镜,微波热凝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 对于鼻腔后端的出血, 传统的前鼻镜检查难以准确找到出血部位, 规范的鼻腔填塞 (包括前鼻孔填塞、后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 治疗, 此种方法不仅让患者感觉到痛苦, 而且其治疗效果也不太理想, 反复的填塞治疗还容易导致鼻腔黏膜损伤, 造成黏膜糜烂, 新的出血点的形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鼻出血患者98例, 采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止血,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科治疗鼻出血患者98例, 男57例, 女41例, 年龄12~76岁, 平均53.2岁。其中Little区出血57例, 其他部位出血39例, 包括3例中鼻道出血, 6例下鼻道出血, 7例鼻中隔后部出血, 10例鼻中隔中部出血, 2例鼻咽部出血, 3例Wooddruff静脉丛出血, 4例嗅裂鼻中隔顶部出血, 4例具体出血点不明确。所有患者给予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止血后, 局部用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PVF海绵压迫止血, 保护创面, 这部分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其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22例, 所有患者无外伤史和血液病史。

治疗方法: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止血: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对出血侧鼻腔进行麻醉, 用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表麻2~3次, 5分钟/次。麻醉结束后取出棉片, 在0°鼻内镜检查下, 用吸引器吸净鼻腔内积血和血凝块, 大致判断出血来源, 寻找出血点, 出血凶猛的患者可见新鲜出血自出血点流出, 可发现搏动性或喷射状出血;出血间歇期依次检查鼻中隔、下鼻道、鼻底部、中鼻甲、中鼻道、嗅裂、后鼻孔、鼻咽部, 出血点处黏膜表现为粟粒状白色突起或黏膜轻度溃疡糜烂似火山口样, 脆弱的黏膜用吸引头轻轻触碰后, 可以引起再次破裂出血[1]。如果没有找到出血点, 可以换用30°或70°的鼻内镜检查, 能够对隐蔽部位进行检查, 必要时可以将骨折部位外移或将中、下鼻甲内移, 此时较易找出出血点。找到出血点后, 首先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局麻止血, 等到出血减少或停止后, 然后用微波热凝治疗头对出血点周围进行热凝, 选取4~6点, 最后对出血点进行热凝, 微波输出功率一般为35~45W, 每点作用时间3~4秒, 使局部充分凝固变成白色为准, 或以不再流血为度, 但热凝面积不易过大。治疗结束时, 先将治疗头从黏膜中退出, 然后再停止微波辐射, 热凝结束后用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覆盖在热凝处, 用以保护创面。其中4例未找到出血点的病例, 用明胶海绵覆盖可疑出血的部位, 然后用PVF海绵局部填塞。为了预防感染, 给予常规的抗生素治疗, 适当给予一些止血药和补液治疗, 术后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 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 请内科医生协助诊治, 控制血压。

结果

治疗后第二天, 全部创面已有伪膜形成, 7~10天发生脱落, 其中3%患者的创面在结痂和脱膜时出现少量的渗血, 但不需要给予特殊处理。半个月复查时, 大多数黏膜已恢复光滑并形成疤痕。在1个月复查时, 约20%患者的黏膜才恢复光滑并形成瘢痕, 考虑可能与热凝治疗时的范围、深度及患者的年龄有关。随访6个月, 无再次出血即治愈。Little区出血的57例患者, 其中经过1次热凝后治愈的有54例, 另外3例患者的炎症比较明显, 在随访时有再次出血的情况发生, 给予2次微波治疗后才痊愈。其他出血部位的39例患者, 1次治愈35例, 4例再出血者为高血压患者, 经过控制血压治疗和2次微波治疗后痊愈。在所有患者中, 均未发生鼻中隔穿孔和鼻腔黏膜粘连等并发症。

讨论

在鼻出血的急诊治疗中, 鼻腔填塞是较为传统的止血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简捷、实用、经济, 在多数基层医院均能开展,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填塞导致患者痛苦, 容易造成鼻腔及鼻窦感染, 撤出填塞物时容易引起再出血等。而且鼻腔填塞法不能对出血部位进行准确的压迫, 所以其止血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或导致正常鼻腔黏膜损伤而再出血。

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鼻出血的优点: (1) 在鼻内镜直视下, 视野广、图像清, 可对鼻腔的出血点进行观察, 同时排除鼻腔的小血管瘤及小肿瘤等微小病变。 (2) 鼻内镜下微波热凝治疗鼻出血手术定位准确, 损伤范围小、安全性高, 避免了操作盲目性,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2]。 (3) 微波设备费用不高, 适合基层医院配备, 患者可就近治疗, 部分患者可在门诊治疗,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4) 此方法操作简单, 操作难度小, 历时短, 具有易普及的特点。 (5) 微波烧灼后鼻腔基本不需要填塞, 具有痛苦小、见效快, 治愈率高的特点, 更适合年老体弱患者[3]。

微波治疗作用原理是内生热和热外效应, 微波产生的热量能够造成蛋白质变性, 产生凝固效果, 造成出血点凝固, 起到封闭出血点的作用。微波产生的热量作用于黏膜, 瞬间达到高温, 可以使之凝固, 其能迅速控制止血, 止血深度深, 对病变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轻, 无炭化。微波治疗鼻出血时, 注意对出血点周围进行电凝, 然后对出血点电凝, 直至出血停止, 治疗结束时, 先将治疗头从黏膜中退出, 然后再停止微波辐射, 避免断电后电极粘连痂皮造成再次出血。

总之, 鼻内镜与微波结合治疗鼻出血, 具有精准的微创、安全快速、操作简单的优点, 且避免了传统鼻腔填塞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易反复发生出血、并发症多等缺点, 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小虎.微波热凝治疗鼻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6 (3) :294-295.

[2] 何承记.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6) :1048.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5

本科利用鼻内镜的照明强、视野广、清晰度高等优点,采用在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查明出血点后,以微波局部烧灼,或以少量的油纱条、膨胀止血海绵等填塞物,在出血部位进行微填塞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患者住院患者40例,并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8岁,平均为41岁。疗程在5~8 d,均为单侧鼻出血,住院原因均为在本院或他院门诊经鼻腔填塞或气囊压迫后仍出血不止,或反复间断出血。其中出血点位于鼻咽部的1例,嗅裂部的6例,中鼻到后端的8例,鼻中隔后部的7例,下鼻道后部的9例,鼻底部的8例,出血点不明确的1例,伴有重度鼻中隔偏曲的1例,患高血压病的8例,有糖尿病病史的2例。住院后进行常规检查时,本组患者出、凝血时及凝血系列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鼻出血的患者属于急诊患者,特别是有些患者在经门诊治疗后仍未停止出血,极易情绪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医生应先给予安抚,使患者镇静,以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嘱咐患者切勿将出血咽下,避免呕吐。开始诊治时,医生首先要了解是哪一侧鼻腔出血,或哪一侧先出血。令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用吸引器吸净出血侧鼻腔内积血,以1%的卡因及1%的肾上腺素棉片,分别置于鼻腔顶部、中鼻道、下鼻道和总鼻道中隔侧黏膜表面,进行局部表面麻醉及收缩鼻腔。视鼻腔收缩情况,间隔10 min左右可重复1~2次,待鼻腔收缩好,出血也缓解一些后,在鼻内镜下按顺序从前至后、从下至上仔细查看鼻腔,着重检查下、中鼻道后部,及嗅裂中隔后部,根据出血的方向,判断出血的来源,一般很快能找到出血点。

对出血不明显的,可用吸引器管头轻轻触及稍膨隆的黏膜,或疑似出血部位的黏膜,而引发出血。查明出血点后,开始止血。依照现代鼻内镜微创外科的治疗理念,尽可能保留鼻腔的正常结构及黏膜的正常功能,并根据出血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局部出血量少的、速度缓慢的患者,采用微波探头局部烧灼止血;对于出血量大、速度快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以少量的油纱条或膨胀海绵等填塞物进行局部的微填塞。对于严重鼻中隔偏曲且偏曲部是鼻出血的直接原因的,本组只有一例患者,采用先行偏曲部中隔矫正术后,再局部填塞止血。对未找到出血点的患者,也要对可疑出血部位进行微填塞,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抗炎治疗。对高血压的患者,q6 h监测血压,口服拜新彤等药物,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鼻腔局部点用油剂,48 h后撤出鼻腔填塞物,术后5~7 d,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

2 结果

本组搜集的40例鼻出血的患者病例出血部位均在后鼻部,住院后均采用局部表面麻醉下、鼻内镜下微波局部烧灼,或使用少量的油纱条或膨胀海绵进行局部微填塞治疗后,有38例患者没有再发鼻出血,治愈率为95%,查明出血部位者39例,占本组病例的97.5%,无鼻腔局部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实现了采用微创的治疗手段,达到了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理想的治疗目的。

3 讨论

难治性鼻出血与一般的鼻出血在病因上基本一致,通常是局部黏膜的急、慢性的炎症,损伤血管,或气候干燥,黏膜脱水,血管脆性增加,导致黏膜出血。另外,老年人黏膜萎缩,血管变薄,及血管硬化,收缩力差,脆性也增加,易发鼻出血[1]。难治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往往出血部位比较隐蔽不易查明出血点。

鼻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快速查明出血部位,迅速止血,这就要求经治医生熟悉鼻腔的血供分布情况[2]。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眼动脉自视神经管入框后,又分为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两者经同名小孔进入筛窦,横行筛顶,最后进入颅内,后沿筛板通过鸡冠旁小间隙进入鼻腔。本组病例中,嗅裂部出血者均来源于筛前动脉。另外上颌动脉的分支蝶鄂动脉经蝶鄂孔进入鼻腔后,又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后鼻部的出血均来源于此动脉组。

传统的鼻出血治疗方法首选鼻腔填塞、气囊、水囊压迫等方法,难治性鼻出血正是因为出血部位隐蔽、看不到出血点,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时,虽觉鼻腔压力够大了,但止血效果仍不理想。作者认为,看不到出血点盲目填塞,既没有针对性,更没有达到“点对点”的直接压迫,所以通常事倍功半。而本组病例均采用在鼻内镜下先快速找到出血点,在视野清晰的情况下,采用微波局部烧灼或用少量填塞物进行局部微填塞,达到了“点对点”的直接压迫效果,这样就避免了盲目填塞加压给鼻腔局部及周围组织带来的较重的副损伤。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探头可直接接触出血部位,使组织在瞬间达到高温,产生变性,凝固而止血[3]。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微波手段进行治疗时,要选择适当的输出功率,一般约为40~60 W。凝固时应分多次进行,避免深层烧伤,尤其是用于鼻中隔部出血,否则易导致中隔穿孔。

对于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局部止血治疗的同时,也要兼顾对诱发出血的全身因素的治疗。如对高血压患者,必须密切监测血压,把收缩压一定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为难治性鼻出血常常是动脉出血,所以控制患者的收缩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传统鼻外科向鼻内镜微创外科的转变,要求对鼻出血的治疗要有新的治疗理念,就是在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常鼻腔结构及其功能。在鼻内镜下通过微波局部烧灼及局部微填塞的治疗手段治疗鼻出血,实现了采用微创的治疗手段,取得了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耳鼻喉科医师在治疗鼻出血患者时积极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185.

[2]吕艳萍.鼻出血部位的判断及治疗.国际耳鼻喉头颈杂志,2007,31(1):217.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6

关键词: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治疗

顽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一般来讲,是无法通过传统的常规止血方式,例如局部按压、鼻孔填塞、以及血管收缩剂等进行止血的,因此也被称之为难治性鼻出血,该病严重者可引起休克或窒息,出血频繁则会造成患者出现贫血[1]。顽固性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量大且出血部位隐蔽。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控制止血,治疗效果不佳,且易造成鼻黏膜损伤,治疗后易产生贫血、鼻腔感染等并发症。

随着鼻内镜技术发展,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时,鼻内镜下视野清晰,可快速准确定位出血点,术中创面小、止血速度快,且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是有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作者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并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术进行治疗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12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男74例,女46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45.7±7.2)岁;病程1~20d,平均病程(8.3±3.8)d。其中左侧鼻出血63例,右侧鼻出血48例,双侧鼻出血9例。出血部位:嗅裂36例,下鼻甲后端28例,中鼻道21例,鼻中隔前下端16例,下鼻道后端12例,鼻中隔后端7例。

本组全部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鼻孔填塞止血并且止血无效,且反复出血,单次出血量为65~180 ml。120例患者中,有42例合并高血压,16例冠心病,3例有凝血功能异常。本组全部病例均排除患有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情况。

1.2 方法

术前动作轻柔地将鼻孔内的填塞物取出,并用1%地卡因配合0.1%肾上腺素的棉片放入鼻腔内,使鼻黏膜表面局部麻醉收缩。30°鼻内镜在电视成像系统直视引导下,用吸引器将鼻腔内的血迹及分泌物清除,并依次检查鼻中隔的黎氏区和中后部,下鼻道和鼻腔底部,中、下鼻甲后端以及中鼻道,上鼻道和嗅裂区以及后鼻孔和鼻咽部几个出血点。检查要注意鉴别出血点与黏膜溃烂、血管曲张的区别,对于不明确的出血点,可用吸引器钝头轻触以诱发再次破裂出血。明确出血点后,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需掌握电凝时间,一般控制在出血区域黏膜变为焦黄,出现白血为止。若未能明确出血点,可采用止血膨胀海绵或碘仿纱条在鼻内镜下填塞可疑部位,一般2~3 d后抽出。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鼻腔润滑等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经过检查治疗,查明出血位置及原因,且治愈。治疗后随访6个月内未出现再次出血情况,原出血部位鼻黏膜恢复正常,身体无异常或不良反应。好转:出血次数及血量明显减少,原出血部位鼻黏膜部分恢复正常,出血区黏膜糜烂和血管扩张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鼻出血量及次数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中,经一次性手术止血治愈者112例(93.33%),出血情况好转者8例,8例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治愈(6.67%),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120例患者均于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及后遗症,无不良反应等情况发生,且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后段、嗅裂区和下鼻道中后部,该处有扩张的血管形成血管丛,所以非常容易出血[2]。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填塞盲目,难以准确压迫出血点,易使鼻腔黏膜受损,且再次出血几率较高。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视野广且清晰,亮度适宜,可以轻松观察整个鼻腔情况,甚至鼻腔深处或狭小的部位。利用吸引器,检查的同时进行吸引,必要时可以将中、下骨折进行移位,使鼻中隔后端及下鼻道中后部等充分暴露在视野中,帮助医师更精准地找出出血点位置,并尽可能地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此次分析研究,总结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几点注意事项如下:(1)行鼻内镜检查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鼻腔填塞物先取出一部分,用麻药棉片麻醉后,再将剩余填塞物逐渐取出,防止出血点突然失去压迫而导致大量出血影响术野,不利于查找出血点;(2)查找出血点时,对于可疑的部位可用吸引器钝头轻触,若诱发再次出血可明确出血点,但需注意与黏膜糜烂、血管曲张等区别;(3)待出血点明确后,用双极电凝止血,出血严重患者可辅助用纱布止血,电凝功率及时间需严格控制;(4)若出血点位于嗅裂前端、中鼻道等电凝难以处理的部位,可采用止血膨胀海绵或明胶海绵来进行局部定向微填塞处理[3]。

综上所述,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关键是找准鼻出血的部位,通过鼻内镜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可以找准位置,视野清晰,定位准确,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等.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3):325-327.

[2]史余勇,刘定荣.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48例.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4):62,64.

小儿鼻出血的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5例鼻出血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35~59岁不等, 平均48.6岁, 病程30min~5d。所有病例排除鼻面部创伤史、鼻腔部肿瘤和血液病等病史。45例患者中, 伴有一般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21例, 占47%。其中左侧出现26例, 右侧出血19例。所有患者均经鼻部的填塞治疗, 21例经凡士林纱布填塞, 24例行止血海绵填塞。全部45例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另有30例鼻出血患者作为对照, 单纯采取鼻塞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半卧位, 常规消毒取出鼻腔填塞物, 然后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出血的血块, 并查明出血部位及其相关情况。然后用1%麻黄碱和卡丁因混合液麻醉鼻腔并收缩鼻腔黏膜1~2次。出血较多者可用肾上腺素和卡丁因混合行表面麻醉。用双极电凝在出血点附近0.5cm黏膜处进行电凝止血, 功率为25~30W, 电凝的功率不可过高, 时间也不宜过长, 如果功率过高, 时间过长可造成深层软骨膜、软骨或者骨组织的烧伤, 甚至会造成鼻腔穿孔, 后果相当严重。电凝应分多次, 每次1~2s, 以出血周围的黏膜变白为标准1。如果撤出双极电凝, 不再出血, 我们可以在电凝表面涂上含有金霉素软膏的明胶海绵进行微填塞, 用以保护创面并防止粘连的发生。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告诉患者避免引起鼻部损伤的行为如抠鼻或者剧烈的打喷嚏等。术后观察2d, 如未出血, 患者方可出院。

1.3 疗效的标准

术后3~6个月鼻腔再无出血, 鼻黏膜生长良好即为治愈;鼻腔有少量出血或者鼻黏膜有轻度的糜烂为好转, 鼻腔电凝部位再度出血为无效。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鼻内镜双极电凝的治疗, 45例患者中, 有40例治愈, 好转2例, 无效3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0例对照组中, 有10例治愈, 8例好转, 其余1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33%, 两组对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另外, 术后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鼻腔损伤或者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

3 讨论

鼻出血是医院耳鼻喉科室常见的急症, 既往检查出血部位不明确的鼻出血, 通常采用鼻腔填塞治疗, 填塞部位包括前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气囊或者水囊等填塞, 仅凭感觉无法明确的压迫出血点, 特别是中鼻道后端的出血, 因此, 导致鼻出血治疗的疗效不确切。虽然很多患者经多次填塞, 再出血的发生率达25%以上[1]。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了很大的折磨。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病因的检查和出血的治疗都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同传统填塞的方法相比, 鼻内镜治疗能够准确的查找到出血点, 和深部的出血部位, 操作非常简单, 而且患者的痛苦小, 治愈率极高, 目前已经成为了耳鼻喉科室治疗鼻出血的主要技术。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通过局部热效应使出血的血管闭锁进而达到止血目的, 基本符合微刨原理, 双极电凝强度可以调节, 直接作用在损伤血管的表面, 不会伤及深部组织, 可控制性极强, 特别适用于鼻黏膜表面的止血。对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通过鼻内窥镜大多我们可以发现出血部位, 建议直接进行双极电凝止血, 可有效控制鼻腔出血[2]。本组对45例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总有效率为89%, 而且术后的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而30例鼻出血的对照组中, 只采用了传统的填塞止血方法, 止血的总有效率为33.3%, 因此,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 我们认为, 鼻内镜直视下双极电凝同传统方法相比能有效的治疗鼻出血, 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和降低患者的痛苦[3]。根据我们的鼻内镜下的双极电凝的操作, 我们体会到首先, 就是在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熟练, 避免新的出血点或者其他黏膜的损伤, 影响我们查找和治疗原始出血点。其次, 运用双极电凝时, 应该先电凝血管断端, 然后再电凝断端。电凝的时间不要过长, 功率不要太大, 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总之, 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较为明确, 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痛苦较少, 是耳鼻喉科室较为先进的新技术, 是治疗鼻出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靖宁.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5 (4) :360-363.

[2]周长璐.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53例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4) :103.

上一篇:护工培训下一篇:电子驱蚊器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