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2024-09-17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精选11篇)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1

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异常的基础上, 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的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也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是在第1次出血后, 再次或者多次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病, 再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预后效果较差, 多数患者术后不能自理。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也是目前临床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我院2010-2013年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8例, 其中有24例再出血, 笔者结合患者临床相关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41~78岁, 中位年龄56岁, 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 患者均未坚持长期用药治疗。术前患者血压波动较大, 收缩压140~200mm Hg, 舒张压95~125mm Hg。起病3~72h入院。入院时临床表现:首发症状有失语或肢体瘫痪, 发病时伴有头痛, 无呕吐, 意识清楚, 大部分患者可在帮助下自己走入病房。血压高于平时血压。入院后病情变化, 病情加重, 剧烈头痛、严重恶心呕吐, 意识出现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 逐步进入深度昏迷状态。颅脑CT扫描检查, 发现再发血肿位于原血肿位置20例, 其他部位4例, 出血量20~100ml。首次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5例, 额叶、颞叶、顶叶9例。再次出血与原出血位置相同的有20例, 在原对侧的有3例, 其他位置1例。

1.2 治疗方法

血肿量>30ml的患者进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 血肿量<30ml的进行内科保守治疗。

2 结果

行微创穿刺术患者有15例, 保守内科治疗9例。再次治疗后死亡3例, 其中再次手术死亡1例, 内科治疗死亡2例。

3 讨论

3.1 临床上治疗脑出血的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严重致残率高于首次出血的患者[1]。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异常的基础上, 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的疾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多有较重后遗症, 例如:痴呆、偏瘫、失语等。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分为以下几步: (1) 彻底清除血肿:临床上常用血肿穿刺抽吸和开颅手术彻底的清除血肿能够较好的解除血肿压迫脑组织, 有效降低颅内压。两者相比较而言, 血肿穿刺抽吸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而且不需要全身麻醉, 更加适合危重、高龄的患者。相对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可以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开颅手术。手术时应充分暴露血肿, 以便较好止血。 (2) 控制高血压和脑水肿: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不如健康人所以术中对血压的控制要求比较高, 术后控制在患者病前水平较好。可用甘露醇来降低颅内压, 控制脑水肿最好用速尿少量多次静脉滴注。 (3) 补充营养物质:患者由于身体的不适及其心理的变化导致食欲不振, 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不能进食, 身体的能量急巨消耗, 而且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使患者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使患者更易死亡[2]。因此早期意识不清或难进食的患者应该用鼻胃管插管来进食, 以补充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

3.2 影响脑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过高的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肿的形成、不按时服降压药及第1次脑出血的位置等有关, 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是很密切。高血压是能够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合理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预防脑出血;血肿的形状也与再出血有关, 椭圆形血肿较稳定[3], 很少出血, 而不规则型血肿易活动, 出血后预后差;糖尿病患者伴有微血管病变, 可使肝肾受到损害, 导致血小板减少, 凝血机制发生异常, 导致出血;吸烟者大多都有血管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饮酒损伤肝肾影响凝血系统, 导致易出血;不按时服降压药, 可导致血压上下波动不稳定;脑叶部出血的患者更易再出血, 脑叶出血大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有关, 这些病因更易导致再出血。

3.3 微创刺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的使用于手术中了。利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的特点是可以准确定位、尽量避开血管区、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小、减少操作的损伤、能有效清除血肿且术后再出血也少、还能及时解除血肿造成的压迫及对邻近健康组织的损伤[4、5]。做微创穿刺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高血压出血形成的血肿对脑组织有很大的损伤作用, 一般在脑出血发病后半小时左右开始形成血肿, 1~2h内出血可达到高峰, 6~7h后血肿周围组织学开始变化, 周围组织渐渐损伤严重, 有坏死、出血及海绵窦变性等病变。若脑出血后能够尽快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可保证脑功能不受损。因此, 在出血6~7h之内更适合做微创术。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积极预防再出血, 且规范治疗, 以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

参考文献

[1] 余曾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2 (6) :77-78.

[2] 叶辉, 邵娇梅, 蒋键刚, 等.高血压与再发脑卒中关系的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2) :111-113.

[3] 黎柏源, 罗秀平, 覃事国.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急诊杂志, 2002, 6 (3) :287-288.

[4] 李国峰, 阳小生, 吴小兵.锁孔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8 (3) :164-165.

[5] 李雄, 祝光礼, 钱宝庆, 等.高血压病患者CAP的改变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2;2 (3) :13-14.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脑出血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各45例。两组脑出血患者均采取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非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故此,两组脑出血患者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对比患者的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能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10-01

脑出血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高危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本文研究当中,针对脑出血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脑出血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占23例、女性患者占22例,年龄54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64.36±5.62)岁;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占24例、女性患者占21例,年龄55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65.29±5.34)岁。对两组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两组脑出血患者均采取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采用Bobath技术、运动学习法、日常生活功能练习等,训练患者的正确肢体摆放、活动关节、双手交叉上举、翻身、坐下站立行走姿势、语言交流和吞咽等训练。

观察组:给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神经系统改善稳定后两天进行康复训练。

对照组:给患者进行非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治疗十四天后进行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功能测评标准

1.3.1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脑出血患者的康复训练时间对患者进行训练,观察两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等,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 功能测评标准

分别在开始治疗之前,进行治疗后四周这两个时间段,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测评。使用Fugl-Meyer测评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满分为0分到100分之间,上肢能力33个项目,每个项目2分,共计66分;下肢能力17个项目,每个项目2分,共计34分。使用Barthel测评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满分为0分到100分之间,共计10个项目,每个项目10分,共计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治疗与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资料,对比方法为t检验;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不同时间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之间,对比患者的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分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两组脑出血患者分别进行康复训练后,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表现,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故此,两组不同时间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之间,对比患者的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到30%之间,此病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其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2]。

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药物治疗虽然能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起到一部分的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的病情。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弥补藥物治疗的缺陷,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脑出血患者后遗症的情况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一,改善肢体运动能力。通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运动学习法,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训练,包括正常的行走、坐立、肢体活动等,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肢体运动能力[3]。其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日常生活功能练习,训练脑出血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吞咽能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等,从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4]。在本次研究中,进行康复训练后的脑出血患者,其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且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越好,从而其肢体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更快,根据结果显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其改善效果要显著优于非早期康复治疗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能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存军,贺爱霞,郝军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98-1000.

[2] 张丽平.小量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24):99-100.

[3] 王淑敏.小量脑出血81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1,07(4):83-84.

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研究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门诊和住院部收治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6例, 男39例, 女17例,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50.7岁。所有患者均参照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推荐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发作时常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病情进展迅速, 出现意识障碍、瘫痪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常有高血压病史, 头颅CT扫描证实脑出血及其部位, 脑出血量依据多田公式计算。所有纳入病例均处于发病72h内, 即为发病急性期, 且脑出血量小于20mL。排除由脑肿瘤、梗死性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出血,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糖尿病及神经患者, 排除药物过敏性患者, 排除脑出血量超过20mL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治疗方法。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使用20%甘露醇250mL分次静脉点滴以脱水降颅压, 根据患者自身患病情况加硝酸甘油 (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 缓慢静脉滴注, 滴速控制在5~10滴/min, 监测患者血压, 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硝酸甘油滴数, 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70mmHg。给予白蛋白用量为10g/d, 目的改善微循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 确定脱水剂用量, 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做到有效控制, 合理用药。患者有意识障碍时, 表明病灶范围较大, 中线结构已受影响, 可给予20%甘露醇250mL, 静脉滴注, 6h 1次;昏迷患者若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 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 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 加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 1~2次/d;临床症状较轻, 患者神志清楚, 无呕吐、头痛, 眼底未见水肿, 可不使用脱水剂;伴有剧烈头痛或呕吐患者, 先不给予甘露醇, 给予50%葡萄糖60mL静脉注射, 观察用药情况, 改善则颅内压增高, 症状未减轻则可能蛛网膜下腔出血, 使用止痛或镇静剂。脱水剂使用5d或1周, 注意脱水效果, 防止过量脱水造成低血压和电解质紊乱等。合并肺部感染等脱水剂使用时间可适当延长。控制患者血压, 血压高于140mmHg患者, 给予珍菊降压片, 每次2片, 每日3次。控制血压下降幅度, 易缓慢降低血压。血压不超过140mmHg患者, 不给予降压治疗。对点状出血、渗血患者适当给予止血药和凝血药。

1.3 疗效观察

治疗后患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项目, 血、尿、大便常规化验, 心电图, 肝肾功能, 血清生化检查;观察患者的语言及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体征, 并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

2 结果

5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后, 行CT头部扫描, 全部吸收患者41例, 全部吸收率为73.2%, 部分吸收15例, 占26.8%。疗效评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思维正常, 语言清楚, 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为治愈;思维正常, 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为显效;病情有进步, 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为好转;患者治疗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本研究治疗后治愈24例 (42.9%) , 显效15例 (26.8%) , 好转16例 (28.6%) , 无效1例 (1.8%) 。

3 讨论

脑出血临床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 保守治疗过程中用药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动态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做到有效控制, 合理用药。控制颅内压是减少脑出血死亡主要方法, 甘露醇是渗透性脱水剂, 能使血浆渗透压维持在310~320mOsm/kg就产生高渗效应, 高于320mOsm/kg有可能导致肾功能哀竭[3]。白蛋白是一种生物大分子, 能渗进脑实质, 被皮质神经兀摄取后发挥保护作用, 还能增加缺血后血流严重下降区域的血液灌注, 从而改善微循环。脑出血急性期, 静脉给予甘露醇以及硝酸甘油, 给药几分钟后就产生降压作用, 通过调节输液速度及时控制血压, 防止过度降压影响大脑血液供应[4]。硝酸甘油扩张静脉能扩张头部血管, 降压起效迅速, 降压幅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停药后作用迅速消失, 毒副作用小。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以及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及硝酸甘油。多数患者在静脉滴注24~48h后, 脑水肿和血压均会趋于稳定, 可适当停药。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门诊和住院部收治5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宗旨, 给予控制颅内肿、高血压、降低颅内压治疗, 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结果:56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后, 行CT头部扫描, 全部吸收率为73.2%, 治愈24例 (42.9%) , 显效15例 (26.8%) , 好转16例 (28.6%) , 无效1例 (1.8%) 。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临床易保守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酌量给予甘露醇、硝酸甘油等, 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HALLEVY C, IFERGNE G, KORDYSH E, et al.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riteria for short-term functional outcome prediction[J].J Neurol, 2002 (249) :1704-1709.

[2]陈濒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216.

[3]丁宏岩, 董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的药物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 10 (6) :341.

[4]张军, 林杰, 张国华.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 (4) :307.

孕妇产后出血的护理与临床分析 篇4

摘要: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目前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妊娠并发症及病理妊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是造成产孕产妇出血的原因,早发现、早治疗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首要措施。

关键词:产科并发症;产后出血;宫缩乏力;胎盘因素

正常分娩一般出血50~200 ml,胎儿娩出后24 h之内阴道出血量达到或超过400 ml或更多者为产后出血。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现将55例确诊为产后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月~ 2月在我院住院发生产后出血患者52例,外院转入3例,共55例。其中50例为足月妊娠,5例为大月份(7个月以上)引产后出血。初产妇10例,经产妇45例,有2次以上流产史者42例,年龄23~39岁,平均26.36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产后24 h出血量500~ 800 ml者由于自身代偿作用,患者无明显症状;产后短时间内出血迅速均达800 ml以上,其中11例很快出现不同程度休克症状,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子宫收缩乏力者还表现为宫体柔软、轮廓不清。

1.3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 h内发生的阴道大量出血,持续小量或间断出血总量在500 ml以上者。采用容积法和目测法相结合测定产后出血量。若剖宫产则根据负压瓶内刻度作为依据,返病房后卫生纸用电子称称重。

2、结果

2.1 产后出血主要因素

产后出血主要因素构成情况:依次为宫缩乏力28例,占50.91%,其中产程延长产妇衰竭16例,双胎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7例,前置胎盘5例;胎盘因素12例,占21.8%,此次妊娠前人流或多次刮宫引起产后胎盘胎膜粘连和部分残留8例,妊娠早期有阴道出血4例;妊娠并发症及病理妊娠10例,占18.2% ;软产道损伤4例,占7.27%,其中宫颈裂伤1例,阴道裂伤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1.82% 。

2.2 产后出血量

产后出血量<500 ml 16例,占29.1%;500~1 000 ml 15例,占27.3%;1 000~2 000 ml 14例,占25.4%;>2 000 ml 10例,占18.2%。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以美国~为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排位为妊高征(24%)、栓塞(23%)、出血(21%)、感染(12%)。但在发展中国家,其死亡原因仍主要为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妊高征及产褥感染。

近年来产妇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巨大儿的发生率在逐渐增高,巨大儿和羊水过多等造成子宫肌纤维过度拉长,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全身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程延长,体力衰竭,子宫过度膨胀等,均可以引起产后出血。影响胎盘正常剥离和娩出的因素,都会导致胎盘滞留或剥离不全,如使用麦角或催产素后宫缩过强使子宫下段形成狭窄环导致已剥离的胎盘嵌顿,蜕膜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炎、刮宫过深、术后疤痕均可发生部分胎盘植入,以上因素均可发生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常由于急产,子宫收缩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软产道没有经过充分的扩张,胎儿过大,保护会阴不当,助产手术操作不当,未做会阴侧切,或因会阴侧切口过小、胎儿分娩出时致软产道撕裂。凝血功能障碍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在护理过程中,产后出血一旦发生,首先安慰产妇不要紧张害怕。使其保持安静,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容量。对于发生休克者应立即采取平卧、保暖、吸氧、输血输液等抢救措施,同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寻找病因止血。如为宫缩乏力,可行子宫按摩或应用宫缩剂,以促进子宫收缩。如为胎盘因素,应在严密消毒下手取胎盘或行刮宫术。如为软产道裂伤,应快速准确地予以缝合。如为凝血功能障碍,应根据不同病因酌情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血并做好其他抢救准备,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因失血过多,流经肺的血量减少,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流量为4~6 L/min,吸氧过程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恢复正常。还有绝大多数患者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对患者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

通过55例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使我们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要增强急救能力,医护密切配合,早发现、早治疗,措施得力才能挽救产妇的生命,同时产后应加强指导,做好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伟.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和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17(6):716.

[2]潘琢玉.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5):261.

[3]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0-911.

[4]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

[5]许崇云,王文相,杨霞.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1):28-29.

[6]郝明瑛,孙芹.5年间产后出血发生情况的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2):137-138.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5

【摘要】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血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急性脑出血;血肿体积;水肿体积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58-02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1],若不及时救治,会有生命危险。近年来我们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39~71岁,男21例,女9例,其中基底节出血18例、脑干出血6例、脑叶出血3例、小脑出血3例;对照组30例,年龄36~72岁,男18例,女12例,其中基底节出血17例、脑干出血6例、脑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3例。两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水、电解质平衡,冰帽、脑保护剂,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组另予醒脑静注射液(河南天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60m1静点,每日1次,疗程均为3周。

1.3 疗效判定[2]: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脑卒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给予评分记录,计算治疗前后积分值的减分率。基本痊愈:减91%~100%,病残O级;显著进步:减46%~90%,病残I一Ⅲ级;进步:减18%~45%;无效:减0~17%;恶化:低于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2%明显高于对照组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比较:两组治疗前血肿体积、水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治疗后血肿体積、水肿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水肿体积比较

组别 例数(例)血肿体积(ml)水肿体积(ml)对照组治疗前3012.8±4.26.5±1.1治疗后 8.1±3.54.1±0.7观察组治疗前3013.2±4.66.8±1.1治疗后 7.2±3.32.8±0.43.讨论

急性脑出血后发生一系列的脑及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一些生物分子的释放(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儿茶酚胺),脑微循环的障碍(血管内皮破损、微血管血栓形成、脑血流下降等),颅内出血,全身交感一肾上腺素统治性增强血液流变学变化等,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水分移出血管壁,造成脑组织水肿。脑水肿又可加重循环障碍、水肿等损伤的恶性循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及乳酸堆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因此,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继发性损坏是治疗的目的。急性脑出血是死亡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病。文献报道[3],颅脑损伤后即有血脑屏障的破坏,4小时后波及到损伤的对侧。醒脑静可直接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理作用,能明显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的严重程度,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使得脑神经细胞受到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临床应用结果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明显减少脑出血患者死亡/依赖的趋势,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醒脑静注射液具有中枢兴奋作用,能反射性兴奋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明显改善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和脑缺氧的状态,并具有抗凝、增强组织细胞耐缺氧能力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作用,明显提高昏迷患者的清醒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起到了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的功能,有利于患者度过危险期,提高了脑出血急性期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残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此药毒副作用小,可作为脑出血治疗的理想用药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鸣,周黎,罗成,等.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观

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44-145.

[2]俞聪波,华双益.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初级保健,2009,23(10):128-129.

[3]Rocca WA,Dorsey FC,Grigoletto F,et al.Design and baselineresults of the mono-sialoganglioside early stroke trial[J].EST Study Group Stroke,2012,23(4):519-526.

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中年以上,往往是之前有过高血压病史的较多[1]。其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到了中老年龄之后血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血管壁会出现脂肪玻璃样变,当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引发血压的突然升高,从而导致脑内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这样就形成了高血压脑出血[2]。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常规治疗法,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患者年龄在34~81岁, 平均 (52.4±6.3) 岁。将这些患者按照病床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具体方法:首先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CT扫描检查, 并且选取出血量最多的以及接近颅骨最小距离的CT层面, 同时要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部位, 再标记出头皮最为合理的钻颅点, 测算血肿中心到钻颅点的距离并且选用合适长度的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头皮进行消毒处理, 之后在头皮的标记处进行局部麻醉, 在钻头颅骨之后用塑料钝头针心向血肿处伸进, 在推进到血肿的中心部位之后拔掉钻心并且密封顶口, 在侧孔流管处使用注射器来抽吸血肿, 同时开放引流管, 6h/1次, 引流3~5d, 当血肿消除80%以上就可以拔针。在手术全程使用CT检查, 以便及时的调整好穿刺针的方向以及查看血肿被抽吸的情况[3,4]。对照组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颅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数据用(±s)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为呕吐以及中枢性偏瘫的有38例(47.5%);头痛26例,占32.50%;意识障碍20例,占25.00%;感觉障碍11例,占13.75%;形成脑疝6例,占7.50%;出现精神行为异常5例,占6.25%。患者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45例,占56.25%;在丘脑18例,占22.5%;在小脑7例,占8.75%;在脑干3例,占3.75%;在脑叶10例,占12.50%。患者出血量<10ml17例,占21.25%;在10~20ml之间25例,占31.25%;在21~30ml 20例,占25.00%;在31~40ml的14例,占17.50%;>40ml的4例,占5%。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多为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营养不良等。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在总有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在各项治疗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6]。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本次研究发现,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偏瘫,还有意识模糊,这些患者的神经功能大多出现问题[7]。而脑出血的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区,出血量一般为10~30ml,而且患者大多伴有并发症,并发症又以肺部感染者较多。高血压脑出血之所以死亡率比较高主要在于出血量大,以及出血的部位。所以能否有效的消除血肿是治愈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本次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能够比较迅速并且较为彻底的消除血肿,结合CT扫描的技术,更加准确的找准血肿部位,使得穿刺定位精确,创伤小,不易感染[8,9]。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少,而且患者恢复的比常规开颅手术的时间短。另外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脑出血量在20~40ml之间的患者建议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在这个出血量段上保守治疗已经不再适合,特别是在药物治疗后仍然处于昏迷状态下的患者。而对于出血量很大的患者,建议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加上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应当尽量控制缩短在6h之内,因为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20~30min时就会形成颅内血肿,1~2h内是出血高峰期,在6h之后患者周围的脑组织就开始坏死,所以在6h以内清除颅内血肿是最佳时间点,这样就可以避免神经组织细胞的坏死,以及患者症状的进一步恶化[10]。

参考文献

[1]宋运田, 陈建华.微创手术与内科保守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4) :265-266.

[2]左右, 陈建良, 赵庆锁, 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8, 29 (12) :47-49.

[3]侯金龙, 张春胜.微创锥炉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2) :148-149.

[4]崔君.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3) :103.

[5]Counsell C, Boonyakamkul S, Dennis M, et al.Primary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in the Oxfordshire conmunity stroke project, 2:progonsis[J].Cerebrovasc Dis, 2009, 5:26-34.

[6]Kazui S, Naritomi H, Yamamoto H, et al.Enlar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ncerebral hemernhage:incidence and time course[J].Stroke, 2010, 27:1783-1787.

[7]苏亿年, 李展鹏, 高忠恩, 等.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高血压患者脑出血[J].广东医学, 2009, 26 (7) :960-961.

[8]Hickkenbottom SL, Grotta JC, Strong R, et al.Nuclear factor-kappaell death after experiment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es[J].Strock, 2009, 30:2472-2477.

[9]马立平, 罗晓琴, 王洪涛.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高血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20 (3) :23-24.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患者53例, 存活的22例患者为存活组, 其中:男13例, 女9例;年龄在49~79岁, 平均年龄为 (68.4±2.8) 岁;患者从发病起至经CT确诊止时间为2~17h, 平均确诊时间为 (6.2±1.7) h;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患者4例;高血压患者5例。死亡的31例患者为死亡组, 其中:男12例, 女19例;年龄在53~82岁, 平均年龄为 (69.7±2.4) 岁;患者从发病起至经CT确诊止时间为4~16h, 平均确诊时间为 (6.5±1.4) h;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患者9例;高血压患者13例。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确诊时间等方面相对比, 均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的表现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的表现与脑出血及脑萎缩的病灶部位、病情程度有着比较密切关系。31例死亡患者在临床确诊以后, 智能明显的减退患者12例;大脑机能明显的减退患者19例。重度昏迷患者16例;中度昏迷患者12例;轻度昏迷患者3例。22例存活的患者在临床确诊以后, 判断力与记忆力减退患者8例;14例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头晕、头疼、失眠等症状表现。重度昏迷患者4例;中试昏迷患者7例;轻度昏迷患者11例。将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昏迷程度进行对比, 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预后

31例死亡患者, 死亡时间为:24h内死亡7例;3d内死亡9例;9d内死亡15例。死亡原因为:脑疝死亡12例, 占38.7%;肺部感染死亡10例, 占32.3%;急性的肾功能衰竭死亡6例, 占19.4%;肺水肿死亡3例, 占9.7%。

1.3 CT检查

患者在入院一个小时内均进行了CT的检查, 计算原发血肿体积, 依据多田公式进行求取。脑萎缩的判断依据CT影进行测量:皮质宽度超过5mm, 侧裂池宽度超过6m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与资料的分析,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标准来判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出血部位, 按出血的位置定义。

内侧型出血:丘脑附近位置出血;外侧型出血:外囊、壳核附近位置出血;混合型出血:内侧型与外侧型均有出血。将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进行对比, 死亡组内侧型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将两组患者的血肿形状进行对比, 死亡组不规则形的例数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将两组患者脑室积血例数进行对比, 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原发血肿的部位与脑室积血的关系对比, 见表3。

2.4 将两组患者出血量进行对比, 死亡组超过10m L出血的例数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

3 讨论

老年性的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占20%左右[3], 目前在临床上脑萎缩与脑出血并存时, 对预后产生的影响报道较少, 有资料显示[4],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预后, 年龄低于70岁时, 没有较明显的影响, 年龄超过70岁时, 病死率上升。本组患者31例死亡病例中, 低于70岁17例, 占54.8%;超过70岁14例, 占45.2%, 这一结果说明了脑萎缩与脑出血并存时, 死亡的年龄将会提前。

脑萎缩与脑出血并存的时候, 因血肿破溃而形成的脑室积血发生率要高于单纯的脑出血。本组病例中, 破入而致脑室积血患者32例, 占60.4%, 这一结果说明了脑萎缩的患者因为脑循环代谢与营养的障碍, 致使神经元出现萎缩和死亡以及脱髓鞘的现象, 导致了神经组织疏松, 以及脑萎缩致使脑实质变薄, 引起患者脑室系统壁的张力增加[4]。如果有脑出血症状时, 易引发脑组织撕裂, 致使血液破入脑室, 另外, 脑萎缩同脑出血同时存在时, 血肿极易溃破, 血液进入脑室系统, 特别是流入第Ⅲ脑室居多[5], 对下丘脑产生刺激,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 本组患者高热症状较多见。

脑萎缩同脑出血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 血肿的部位、出血量、脑室是否有积血等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本组53例患者中, 死亡31例, 占58.5%, 病死率较高。在死亡组中, 没有1例患者出血量低于10m L, 在存活组中, 没有1例患者出血量超过30m L, 出血量超过30m L时, 其多数属于不规则形[6]。死亡组患者的混合型、外侧型、内侧型脑室积血例数同存活组相比, 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结果说明了, 患者出血的部位、血肿程度、出血量、形态、以及血液是否进入脑室等几项因素与病死率关系十分密切。

本组死亡31例病例中, 因脑疝而死亡的为12例, 占38.7%;肺部感染死亡10例, 占32.3%;急性的肾功能衰竭死亡6例, 占19.4%;肺水肿死亡3例, 占9.7%。这一结果说明了, 脑萎缩同脑出血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 患者的应激能力与脑功能低下, 其对于伤害性损害耐受的能力下降, 极易并发器官衰竭或感染而死亡。脑萎缩患者因为脑神经细胞萎缩与死亡, 致使患者脑实质变薄, 而一旦出现脑出血症状时, 血液极易进入脑室, 阻碍了脑脊液的循环, 引发患者颅内压的急骤升高, 所以, 脑萎缩与脑出血并存时, 仍然有患者死于脑疝。

参考文献

[1]王红.46例老年性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7) :62-63.

[2]贝玉章, 陈本阳, 齐浩波, 等.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首诊CT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 (3) :360-362.

[3]潘安枝.脑卒中继发癫痫8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0, 31 (12) :1499.

[4]刘青蕊, 王新存, 崔鹏, 等.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7 (2) :133-136.

[5]王福君, 刘洪鹏.老年期脑出血CT与临床[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9) :52.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和医学影像检查确诊,符合卫生部最新颁发的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加试验调查。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41.5岁~88.9岁,平均年龄为(62.3±5.1)岁;其中基底外侧出血18例,小脑出血33例,脑叶出血10例,基底内出血9例。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术进行治疗,具体为:结合患者脑部血肿位置,确定手术体位(侧卧位或仰卧位)。在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定位方式为CT扫描,定位穿刺方向和平面,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穿刺针长度。本研究使用电钻驱动YL-1穿刺针,对脑硬膜和颅骨作穿刺处理,后更换为钝圆头塑料制针芯,轻柔推入血肿位置,后移除针芯。在侧孔位置连接引流软管,将血肿位置表面的液体吸出。再次更换钝圆头塑料制针芯,缓慢退至血肿中心位置,在对血肿进行抽吸过程中,使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反复冲洗血肿位置,在完全清除后,移除穿刺针,对局部实施缝合包扎,结束手术。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NIHSS量表内容,对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功能缺失评分降低91%~100%,视为治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46%~90%,视为显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18%~45%,视为有效;功能缺失评分降低18%以下,视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长比较情况对照组患者中出血量为(289.61±36.92)m L,手术时长为(91.62±11.82)min;观察组出血量(116.25±35.61)m L,手术时长为(50.62±6.24)min;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2组出血量比较t=19.32,P=0.001,2组手术时长比较t=18.63,P=0.003。

2.2治疗效果比较情况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为94.29%,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HICH病理病机为脑血管损坏,血液进入到脑实质内而产生自发性出血反应。该疾病发生发展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极大损害。和其他脑卒中亚型相比,HICH致死致残率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导致HICH发病主要原因包含:(1)机体内高血压环境推进分布于基底神经位置脑小动脉形成微型瘤体,在血压急剧上升时,瘤体可能发生破裂,进而导致脑出血。(2)脑部动脉血管壁中层膜和外膜生理结构脆弱,在血压上升时可能发生脑出血[2]。(3)在血压急剧上升时,脑部小动脉会发生痉挛,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部水肿和点状出血现象。(4)血压上升时,可加快纤维样与玻璃样坏死速度,血管内膜管壁变薄,诱发夹层动脉瘤,引起脑出血。

使用微创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者进行治疗,全面简化既往手术操作流程,医生在视野广阔情况下,直接消除水肿,和既往方式相比,这种手术方式有着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为当前最先进的治疗HICH技术。在本次试验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较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从手术时长和平均出血量方面来看,观察组相关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在极大程度上缩减患者手术时长,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和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长和平均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2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2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满意效果,可极大缩减手术时长,降低术中出血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征,微创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泽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41-242.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我科2006年02~2008年10月住院患者。所有入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出血,随机分成两组, 研究组28例, 其中男18例, 女10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 (58.3±9.5) 岁,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5例、颞叶3例、枕叶1例;出血量5~29 ml平均出血量 (17.2±3.6) ml。对照组21例, 其中男13例, 女8例, 年龄45.4~74岁, 平均年龄 (61.3±10.3) 岁,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2例, 额叶6例, 颞叶3例, 两组年龄、性别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排除标准:发病超过24 h, 患者年龄>75岁, 出现脑疝, 伴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或全身其他严重疾病 (如恶性肿瘤) 等。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按照脑出血给以止血、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防止应激性溃疡并出血, 保证能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和防治各种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另给予依达拉奉针 (商品名:必存) 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 每日2次, 共14 d。

1.3 观察项目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urvey NIHSS) [1];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分别对各组病人行NIHSS评分,及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误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22.3±1.5, 15.4±1.8, 7.4±2.4),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分别为(21.6±2.2, 14.7±2.1, 11.5±1.3),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病人出现血ALT轻度升高3例,对照组出现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出血出血后损伤区发生明显炎症反应, 浸润于病灶部位的多形核白细胞的激活所产生大的吞噬作用, 呼吸暴发也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2]。在血肿内红细胞崩解释放出的铁离子或含铁丰富的脑组织催化下, 产生对细胞毒性更强的羟基自由基,引起继发性损伤主要因素有自由基大量增加、血肿周围的炎性反应、过量的铁产生和细胞凋亡等。因此,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由基造成的脑损害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现有资料证实, 自由基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脑出血时, 由于占位效应造成血肿周围形成缺血,炎性反应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另外, 红细胞崩解释放出的铁离子和脑组织中丰富的铁也引发大量氧自由基的生成。自由基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3]。脑组织脂质丰富, 因此, 脑对氧自由基损伤特别敏感。自由基攻击细胞膜,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开启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促使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释放, 开启受体依赖性通道, 使细胞外钙离子内流,细胞内Ca2+超载,使神经元丧失了功能,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 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浓度[4]。依达拉奉不具纤溶作用, 故用于治疗脑出血时安全可靠。为自由基能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消除自由基, 就能减轻神经细胞损害, 减少脑中风的致残率, 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事实证明了依达拉奉正是这样的一种药物,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者病情加重的现象, 说明依达拉奉是治疗脑出血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83.

[2]刘伟国, 杨小锋, 李谷, 等.依达拉奉抗急性脑出血自由基反应的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06, 11 (1) :1-3.

[3]曾爱源, 唐永刚, 梁志清, 等.急性脑出血时依达拉奉对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影响[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15 (4) :258-261.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细孔引流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细孔引流手术,分别记录两组不同治疗患者手术疗程后,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分数,颅内血肿+水肿体积。结果:采用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 MMSE评分理想、颅内血肿+水肿体积改善令人满意,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孔引流手术对于患者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活动预后效果良好,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实用技术,具备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细孔引流手术;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8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在亚洲,脑出血占脑卒中的30%,在美国占10%;其治愈率较低,而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脑出血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老年脑出血患病者,其并发症多、预后差,这也成为当前医学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之一[1]。细孔引流手术是近年开展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这一方法的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推广[2]。本研究对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软细孔引流手术,探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的治疗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标准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40例,年龄为36~66岁,其中男21例,女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研究组20例,平均年龄( 50.36±13.02) 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 50.61±13.06) 岁,且生理指标表现正常。两个组别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均差异不显著( 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给子各自手术治疗前,要进行常规的术前治疗措施,如脱水、服用降压药物、减低颅内压和补充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根据头部CT定位患者血肿位置,进行骨瓣开颅,选择合适的脑穿刺针进行穿刺。研究组也在头部CT的指导下,首先计算最大血肿层面与耳眦线之间的高度,将测定出的高度视为耳眦线平行线,然后,计算平行线与额骨外板或者枕骨外板之间的距离,按照数据得到最佳穿刺点,在穿刺点的选择上避免伤害头部神经。

1.3. 认知功能测定及评价

由专业人员进行MMSE的认知功能相关测试,其中MMSE的检查表共有30道题目,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定向力、计算力、即时记忆力、延迟回忆力和理解力等,回答正确有1个得分,回答错误不可得分,大于24分即可证明达标,在由医师和家属进行观察,判断患者是否正常,同时通过患者本身的主诉来判断有无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判断是否痊愈。其他得认知标准为:评分在24分以上:正常水平;评分 21~24分:认知功能轻度障碍; 评分11~20分:认知功能中度障碍;评分<10分:认知功能重度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障碍判定

对照组和研究组在不同手术治疗后比较MMSE的得分显示,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在手术后的1、2、3周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颅内血肿+水肿体积评价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没有出现脑出血,在水肿的控制方面,研究组更为理想。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和深入,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方式,由以前的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逐渐向微创清除血肿方向发展[3]。细孔引流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很大改良,也有着明显优势,细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细孔引流手术可以通过物理定位等,使用精细的医疗器械设备,局部麻醉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刀口面积,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降低由于传统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诸多后遗症的风险。

细孔引流手术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和活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是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的。该种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对于患者治疗后的认知以及基本生活活动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试验研究发现,在治疗后,使用细孔引流手术的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在手术后的1、2、3周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更为有效的临床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芳芳,罗丹,谢鹏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2(6):333-334.

[2] 楊理媛,孙晓川.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三种术式疗效和预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6(5):15-16.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篇11

关键词:内科,综合疗法,脑出血

脑出血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该病发病急骤且进展快速,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后果严重。脑出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等, 临床特点为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 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巨大, 且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调查[1], 30d内二次脑出血的重症患者病死率为30%~40%, 且预后极差。脑出血外科疗法包括内镜下血肿抽吸术、微创锥颅碎吸术、开颅手术以及立体定向血肿溶吸术等;内科治疗则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吸氧、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及处理血小板异常等。有研究报道[2], 对有定向力且意识清晰者行内科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死亡人数少且有利于促进功能恢复;对于昏迷及木僵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可减少病死率。本研究现选取98例脑出血患者行内科综合疗法,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内科综合治疗, 其中男56例, 女42例;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 (65.8±8.2) 岁;入院时90例高血压史明确, 占91.8%;合并症:19例高胆固醇血症, 13例糖尿病;起病状态:79例活动状态下起病, 19例静止状态下发病;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45例为基底节区, 14例为脑叶, 9例脑室内, 8例为丘脑, 7例脑干, 9例为小脑, 6例多发性;出血量:58例出血量小于20 ml, 30例为20~50 ml, 10例大于50 ml。临床表现为深沉呼吸、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昏迷、肢体抽搐以及共济失调等。

1.2 治疗方法

结合患者病情状况行内科综合疗法, 主要措施包括降低颅内压、预防与处理并发症、控制血压以及预防肺部感染等。 (1) 降低颅内压:患者急诊入院后即刻静脉滴注125 ml 20%甘露醇, 给药间隔为4~6 h;或静脉注射20 mg呋塞米, 与甘露醇交替使用。若患者病情危重可增加甘露醇首次剂量至500 ml, 适当延长疗程, 且严密监测用药期间电解质变化,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 血压控制:对于收缩压超过200 mm Hg患者可给予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舌下含服以促进血压降低, 结合血压降低情况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10 mg酚妥拉明, 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 (3) 处理并发症:若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现象需在25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添加0.6 g甲氰咪胍以静脉滴注, 2次/天, 同时静注0.15 g雷尼替丁, 2次/天。 (4) 应用抗生素, 避免肺部感染:及时排出意识障碍者痰液, 避免堵塞导致窒息。每间隔2 h对患者背部予以轻叩, 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5) 其他:为意识障碍患者提供吸氧支持, 持续3~5 d, 同时定期翻身拍背, 避免压疮;注重口腔卫生, 避免霉菌感染。

2 结果

98例患者接受上述内科治疗后87例存活, 11例死亡, 存活率为88.8%;13例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13.3%, 其中消化道出血8例, 肺部感染5例。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脑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3]: (1) 脑动脉破裂; (2) 血管破裂后导致的二次出血, 牵拉血肿周边血管后导致出血, 再加上凝血功能障碍, 导致血肿形成并快速扩大; (3) 血肿周边形成水肿, 因血清析出加之血块收缩将血管收缩活性物质释放, 导致血肿周边组织处于缺血状态后形成水肿, 生成凝血酶后产生细胞毒物与炎性反应, 而导致脑水肿加重的主要因子为细胞毒性物质以及白介素-1、谷氨酸等炎性因子。上述过程环环相扣, 互相影响, 产生连锁反应, 而该反应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及预后影响重大。此外, 脑出血后颅内出现血肿且压力上升, 再加之脑水肿均会压迫脑组织并导致其移位后形成脑疝, 亦会对下丘脑产生损害, 诱发中枢性高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继发症。

由此可知, 脑出血对人们生命质量与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 国内外经多次研究后也未找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若出血量比颅内代偿容积高会升高颅内压, 降低脑血流量, 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会导致水肿和代谢障碍, 进一步提升颅内压, 表现出进行性恶化, 存活时间仅为数天, 为此一定要尽早干预治疗。临床治疗脑出血重点在于消除血肿, 缓解脑损伤, 促使脑组织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4]。通常而言脑出血急性期行内科治疗其重点在于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本组高血压者占91.8%, 而高血压脑出血因脑水肿会进一步升高颅内压, 形成脑疝后威胁生命安全。为此在急性期一定要将脑水肿消除并降低颅内压, 其中甘露醇应用最频繁, 用药期间需观察肾功能损害。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压升高会导致血压上升, 通常而言血压不超过180 mm Hg者无需控制血压, 避免降低脑部血流量诱发脑水肿, 一般注重降低颅内压。本组患者血压超过200 mm Hg时才行降压处理, 应用卡托普利或硝苯地平, 若有必要可行酚妥拉明。用药期间需避免血压过于降低对供血产生影响, 因此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处理并发症亦为内科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措施, 包括防治消化道出血与肺部感染。雷尼替丁与甲氰咪胍可停止消化道出血, 肺部感染则主要应用抗生素。此外, 还需及时处理意识障碍者痰液, 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防治压疮、霉菌感染等。本组98例患者经内科治疗后88.8%存活, 13.3%出现并发症, 与之前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 采用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以及避免肺部感染等内科综合疗法治疗脑出血有一定可行性,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东艳.脑出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措施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5, 5 (17) :164-165.

[2]江龙腾, 江伟.内科常规疗法联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1) :27-29.

[3]白雪芬.急诊科对突发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内科急救方案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2 (19) :74-75.

[4]袁咏梅.50例突发性脑出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J].当代医学, 2014, 20 (21) :77-78.

上一篇:新音乐课程标准下一篇:提高玉米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