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2024-10-24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精选12篇)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篇1

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直接影响原发病的预后。因此, 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 及时确诊, 早期进行积极防治尤为重要。在脑卒中患者中, 出血性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高于缺血性卒中, 且不同部位的出血性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也不同, 丘脑、脑干出血患者常合并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1]。本文为了确保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选择较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丘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重症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 男38例, 女31例, 年龄46岁~81岁, 平均年龄 (67±2) 岁。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 均经头颅CT证实为丘脑出血, 出血量10~15 m L, 其中57例破入脑室系统,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GCS评分6~13分) 。入院后2 h~72 h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将所有患者分为甲组30例, 乙组39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3]

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胃管内抽出咖啡样液体或血性胃内容物;排血便、柏油样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以上) ;同时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均发生于丘脑出血后。

1.3 排除标准

(1) 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 (2) 凝血功能障碍者; (3) 消化系统肿瘤者; (4) 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肾功能不全者; (5) 长期酗酒者。 (6) 近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凝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利血平等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的药物。

1.4 治疗方法

2组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醒脑、对症支持等, 同时给予禁食, 胃管注入云南白药及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甲组给予奥美拉唑40 mg, q 12 h, 静滴;乙组给予奥曲肽0.1 mg, 静脉注射, 随后以0.025 mg/h的速度泵入, 持续72 h~96 h。

1.5 疗效判定标准

因患者不适合进行胃镜下观察止血效果, 故采用临床观察呕吐物、大便、胃管引流液及实验室检测来判定疗效。疗效显著:用药48 h内, 无咖啡色呕吐物及柏油样便, 胃管引流液颜色清, 大便色黄, 胃管引流液及大便隐血试验阴性。疗效一般:用药48 h~96 h, 无咖啡色呕吐物及柏油样便, 胃管引流液颜色清, 大便色黄, 胃管引流液及大便隐血试验阴性。无效:用药96 h后, 仍有咖啡色呕吐物或柏油样便, 胃管引流液颜色为咖啡色或红色, 胃管引流液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较严重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之一, 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18.2%~84.0%。脑出血时各种理化致病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 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 使得维持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完整性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之间平衡被破坏, 胃泌素分泌增加, 胃酸分泌过多, 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胃黏液分泌减少, 正常胃黏膜防御机制遭到破坏, 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在应激状态下, 迷走神经兴奋, 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 促使胃黏膜缺血缺氧加重, 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 同时氢离子的反向弥散更加重了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丘脑出血时, 可能影响边缘系统、丘脑、丘脑下部及下行自主神经纤维, 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胃酸分泌大量增加, 黏液分泌减少及屏障功能削弱, 故丘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提示,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患者原发性高血压年限、平素血压控制情况、入院时血压情况、意识障碍情况、有无其他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丘脑、脑干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明显高于脑叶出血及基底节区脑出血, 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未破入脑室系统者。出血量越大、高血压病史越长, 入院时血压越高、GCS评分越低及基础疾病越多者越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出现的时间越早, 预后越差。上消化道出血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反复出血易发生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使抵抗力低下;易导致误吸或窒息;可使血容量减少, 进而脑灌注不足, 缺血缺氧严重, 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生命。因相当一部分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不能及时反映不适, 故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警惕, 严密监测, 认真观察, 及早诊断及治疗, 才能改善患者预后。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脑出血, 脱水降颅内压, 保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出入量, 治疗原有基础疾病。要注意血压的管理, 因为高血压对视丘下部、后部、灰白结节及迷走神经核的影响较大, 从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胃酸分泌增多, 加重上消化道出血。除给予一般治疗外, 同时可应用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 其可选择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中的质子泵H+-K+-ATP酶, 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终末步骤, 产生强力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同时, 奥美拉唑可以升高胃黏膜电位, 维持胃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保护胃黏膜屏障, 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加速胃黏膜再生和修复。奥曲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环状化合物, 具有与天然内源性生长抑素类似的作用, 作用较强且持久, 半衰期 (T1/2) 较天然生长抑素长30倍, 有多种生理活性, 可抑制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胃肠道和胰内分泌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时, 奥曲肽对胃酸、胃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抑制胃肠蠕动, 从而减少内脏血流;同时奥曲肽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等功能, 可选择性收缩内脏血管;可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 使白细胞聚集减低, 从而降低对胃微血管的损害[4]。这些药理作用均表明奥曲肽可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目前,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 奥曲肽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且安全有效。本文临床观察结果也表明奥曲肽用于治疗丘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优于奥美拉唑, 使用安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45-349.

[4]张莉, 张敏, 孙洪斌.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5 (8) :1207.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篇2

2.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3.饮食护理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出血后3d未解大便患者,慎用泻药。

4.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

浅谈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

在临床数据表明,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是有很多的,虽然诊疗技术的快速提高,但是还会由于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的患者面临死亡,因此,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应该不断的对该病症的治疗进行研究,在进一步的提高医疗技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现将在我院收治期间的多例患者的诊治体会进行阐述。

1 临床的病历资料

1.1 分析的是在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之间收治的7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之中女性患者占24例,平均年龄是15-80岁之间,男性病例占47例,经诊断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症,其中患有胃溃疡出血、十二指肠出血、胃癌出血、急性粘膜病变的因素的患者的病例分别是:35:23:5:7。

1.2 临床症状 所有病例中的患者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黒粪或是呕血现象,存在上腹部位置有压痛,对于严重或是中度的患者伴有短时间内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出现的乏力、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也都是不一样的程度,对于慢性出血的患者,因为自身机能逐渐代偿,血压和脉搏等方面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的,反之,对于出血量大、出血快的患者来说,在循环血容量快速的减少情况下,就会产生静脉回心血量,会形成相应的不足,直接的将出现心排血量会下降,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患者心悸、恶心、口渴等现象的产生,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很多的患者会因为有想排便的感觉会去进厕所,但是会在排便前后出现晕倒的现象,必须给予重视和注意。

1.3 出血量 有价值的是动态观察由于失血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轻度出血,有显性出血,但血压稳定,无需输液,或仅输500ml液体即可使血压稳定,呕血停止、黑便次数减少,甚至大便转黄色。中度出血,显性出血伴明显休克症状,经快速输液加输血400-1000ml,血压稳定,循环衰竭纠正。重度出血,输液及治血1000ml以上,血压仍不稳定,休克状态无明显改善。出血程度:大出血例53;轻度出血27例。

1.4 治疗 众所周知,此病症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变化程度快、严重的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给予及时的应急抢救,那么在危急情况一般都是防治患者休克、迅速的补充血容量是目前最有效的应急措施,并被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测患者血型和进行交叉配血,及时的建立起有效的静脉通络,那么在进行配血的过程之中,可以给予患者平衡液、葡萄糖盐水等来代替血浆,并且要直接输入患者得体内,另外输血是帮助抑制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最关键的环节,要以最快的速速输入入浓缩红细胞或全血,这样才能帮助缓解血容量的有效循环,其次还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止血药物,例如像:生长抑素、立止血等止血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通过胃镜在曲张的静脉处注射硬化剂止血,在应用止血剂基础上,给与抗酸、胃黏膜保护剂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休克者给与补充血容量,输血等抗休克措施。

2 治疗结果

最终70例患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其中治愈的占48例,好转的患者占17例,转到外科手术占3例,病情严重及死亡的病例达2例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急诊方面内镜的不断应用,很多患者的上消化道部位出血的病机都能很快速的诊断,只有少数的患者还很难辨,那就应该进行全面的将资料整合,并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给予最准确的诊断,那么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应注意:对于此种急症的临床表现是呕血和黑粪,一旦出现一般是可以确诊的,但是在刚开始患有此急症时是没有呕血与黑粪的,实惠呈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因此,必须及时的排除多方面导致的休克。对于此急症治疗来说正确的来判断发病因素是非常关键的。

患者要采取平卧位,对于呕血患者必须禁止摄入食物,那么针对单纯的黑粪者可以进流质饮食、吸氧,另外,要是病情严重的患者给予放置胃插管,这样就可以吸出胃内的积血,之后就可以了解具体的出血情况,并及时的灌入药物。另外还要防止患者的呕吐物质直接误吸入呼吸道,以此来避免感染不必要的肺炎或导致窒息。对于休克的患者来讲,在轻度患者抢救时可先给予输液为主要措施,不用输血,对于中度和重度出血患者可以补充血液的比例是:400-600:900-1200 ml,如果患者在经过及时的抢救后渐渐的意识变为清醒,心率、血压恢复正常、胃插管吸出液清亮,这就证明了出血的症状已经成好转的形式,然而相反,出现反复呕血及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色转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周围循环衰竭,经输血补液不能改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继续下降等现象就直接证明仍然没有好转,或者是有在出血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连辉,万珠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4):200-201.

[2] 吴云林主编.消化内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3-114.

[3] 黄敏,张旭,周磊.上消化道出血360例病因分析[J].淮海医药,2007,(02).

[4] 焦宏芝,聂春艳.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内科治疗体会[J].中外医疗,2009,(03).

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病人, 男56例, 女20例;年龄26~81岁, 平均年龄58.9岁。发病原因:高血压46例 (60.53%) , 长期饮酒25例 (32.89%)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3例 (3.95%) , 无明显病因2例 (2.63%) 。

1.2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所有病例均在发病48h内做头颅CT检查, 均呈现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效应。基底节区出血43例 (其中17例破入脑室) , 脑叶出血14例, 小脑出血11例, 脑干出血8例。按多田公式计算, 出血量<10m1者11例, 10~20ml者14例, 20~30ml者17例, >30ml者34例;伴腔隙性脑梗死者25例, 伴脑萎缩者16例。

1.3 上消化道出血的判定

所有病人均从胃内抽出咖啡色胃液, 反复呕血, 大便潜血阳性, 黑便及血红蛋白下降为诊断依据。其中呕血46例, 黑便30例;出血量:大多数病人为少、中量出血;出血时间:1周以内者63例, 1周以上者13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伤后早期预防性应用常规剂量的法莫替丁、西米替丁或奥美拉唑, 一般用药7~14d;持续昏迷病人3d内下胃管给予鼻饲;如出现呕血, 胃内抽出暗红色血性或咖啡色胃液时抽空胃内容物, 用冰盐水灌洗, 使用8%去甲肾上腺素 +云南白药盐水洗胃并留置胃内30min;应用止血药物。如出血严重时, 在胃镜下凝血酶喷射或直接微波止血4例, 本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

2结果

本组76例脑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病人, 死亡43例 (死亡率56.58%) , 直接死于消化道出血者8例, 因反复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有4例因出血量大,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行胃镜下凝血酶喷射或直接微波止血仍不能控制出血而死亡。随访22例, 时间为0.5~2年, 均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

3讨论

3.1 脑出血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应激性溃疡或出血性胃炎, 多数病人发生在卒中后3~7d内。脑出血早期 (24h) 上消化道病变率高, 许多病人临床上虽然未发现明显黑便或咖啡样胃液, 但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糜烂, 黏膜下出血、溃疡。脑出血病人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死率可高达30%~50%[1]。

3.2 脑出血病人上消化道病变的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种: (1) 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致胃肠黏摸缺血。严重脑卒中时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 导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增加使胃肠黏膜动脉痉挛, 引起缺血是形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变的基础, 脑卒中后病人血中去甲肾上腺素 (NE) 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成正比, 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呈负相关; (2) 胃酸分泌增加。由于脑干下丘脑部位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 刺激副交感或抑制副交感中枢, 使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失衡的结果, 表明胃酸分泌增加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中起着促进和加重作用; (3) 凝血机制的异常。脑组织损伤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导致血液凝固机制异常, 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其在脑卒中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3.3 脑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首先应尽快解决原发病因, 如手术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应用脱水药物等降低颅内压。本组病人2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等病因治疗, 同时纠正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维持正常血氧浓度。另外尽早合理使用抑酸剂如洛赛克 (质子泵抑制剂) , 使胃酸pH值迅速上升至4.0以上, 上消化道出血率低, 胃内抑酸效果好[2]。总之, 在防治脑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过程中, 尽早、合理、足量使用抑酸剂 (洛赛克) , 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例,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采用止血、制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同时应用胃镜治疗4例。结果:本组病例死亡43例, 缓解33例。结论:治疗的重点是尽早控制颅内压, 保护胃黏膜, 常规处理方法满意, 但必要时使用特殊治疗方法可迅速控制出血。

关键词: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敏香.急性脑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及护理68例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 :54.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 篇5

题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个案护理报告

姓名:赵志琳

专业:护理

科室:消化内科二病区

工号:5193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报告

【病史介绍】 主诉:黑便两天

现病史:患者,女,已婚,两天前进食粗糙食物(瓜子、花生)后出现黑便,为糊状便,每次量约50-100个,一天三次黑便,伴头晕、乏力,无出汗、晕厥,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无心慌、胸闷,无发热,无咳痰、咳喘。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入院后给予抑酸,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今日又排三次黑便,当地医院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建议到上级医院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扎术,遂就诊于我院,急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自起病以来,患者未进食,睡眠可,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减轻。既往史:患者一年前因腹胀,黑便,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诊断为“门脉高压,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血压病史五年收缩压最高大150mmHg,自服降压药,控制血压,具体药物不详。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肺结核”,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祥。

个人史:出生长大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住史,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否认毒物放射物质接触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婚育史:月经史14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有一姐姐和一妹妹,均体健。【初步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

2、门脉高压

3、高血压病 【治疗方案】

1、消化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整体护理,禁饮食。4550,26岁结婚,育有2女1儿,配偶及子女均体26282、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凝血五项、生化全项等。

3、给予止血,抑酸,降低门静脉压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2、活动无耐力: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窒息,误吸。

4、营养失调:与禁食、上腹部胀痛不适有关。

5、恐惧:与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6、知识缺乏:缺乏有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知识。【护理目标】

1、循环良好,排便已正常。

2、活动耐力增加。

3、无窒息或误吸发生。

4、营养状况明显好转,无头晕、乏力。

5、焦虑较入院前有好转。

6、患者知晓有关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和预防知识。【护理措施】

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补充液体,立即配血,做好输血准备。

2、监测呼吸、心率、血压情况。

3、加强观察头晕,心悸,四肢厥冷,出汗,晕厥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4、严密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皮肤和甲床的色泽,肢体是否温暖和走位静脉,尤其是颈静脉充盈情况。

5、准确记录每天出入量和呕血、黑便情况,估计病人出血量,必要时用心电监护。

6、提供舒适的体位。

7、呕血时指导病人漱口,做好口腔护理。活动无耐力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保暖。

2、协助病人日常基本生活。

3、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4、出血停止后适当室内活动,逐渐增加。

5、和病人制定活动计划,逐渐提高活动耐力。有受伤的危险:窒息,误吸

1、加强观察生命体征和呕吐境况。

2、持身心两方面的休息,减少交流时间。

3、指导病人在呕血时,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脸侧向一边,使呕吐物易于呕出,防止窒息。

4、病人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5、床边准备抢救器械,如负压吸引,气管切开包等。营养失调:与禁食、上腹部胀痛不适有关

1、禁食,无呕吐或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时,给予清淡而无刺激性的冷流质。出血停止后改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恐惧:与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1、热情主动迎接病人做好入院宣教。

2、尽量主动满足病人生理、心理需求,让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3、针对病人的顾虑确认、解释或指导。

4、介绍同室病友、互相交流,加强沟通。

5、耐心细致的讲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治疗过程。知识缺乏:缺乏有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知识

1、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2、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身体活动。

3、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精神,正确对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强体质。

4、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勿自用处方,慎重服用某些药物。【出院指导】

1.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等。(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及诱因,预防,治疗知识,以减少自发出血的危险)

2.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节,切忌暴饮暴食,忌酒忌烟,不要饮用浓茶和咖啡。

3.注意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需使用时,应加用保持胃粘膜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篇6

方法:本组15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内镜治疗的方法,在内镜治疗操作时加强患者心理指导,同时在手术之中密切的进行护理配合,在手术之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床边护理,保证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152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病情有效治愈率为96.7%,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6.2d。

结论:强化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于采用内镜治疗手段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患者的康复帮助效果明显。

关键词: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3-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2例,其中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15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出血量高于1000mL的患者78例,出血量在500~1000mL的患者44例,出血量在500mL以下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治疗。

1.2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1.2.1手术前护理。

1.2.1.1术前心理指导。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需要胃镜的引导,而胃镜的手术使用时往往会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加之患者对于手术操作不甚了解,很多患者担心在插管过程之中会导致自身出血症状的加重,导致患者内心焦虑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就要加强患者的心理辅导,手术之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使之明白手术操作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操作及治疗效果。

1.2.1.2手术前准备。①手术前进行血液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出凝血时间的常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对于胃镜操作是否存在禁忌;②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在入院之后要确保静脉通道的及时开放,要对患者快速输液以便维持患者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对于产生休克的患者要进行及时纠正;③准备好手术中的设备以及药物;④帮患者选择合理的体位,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咽部喷麻醉液体,以便减轻患者的不适。

1.2.2手术过程中护理。在进镜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加强进镜过程中观察,避免患者产生损伤;对于手术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及时记录,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和血压,注意患者的状况,若出现呕吐、腹痛等情况要及时汇报。

1.2.3手术后护理。

1.2.3.1一般常规护理。①按上消化道出血状况进行常规护理;②患者在内镜治疗之后进行卧床休息,休息时要注意将床头进行抬高,抬高15~30cm后利于患者减轻烧心感,同时能有效避免因胃内容物被吸入肺部从而发生坠积性肺炎;③在凝血酶局部使用后,要进行观察,确认患者有无发生皮疹、腹痛等症状,避免凝血酶引起的过敏反应。

1.2.3.2出血现象观察。一般手术后出血情况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注射部位的血管发生渗血,第二种是在凝血酶的喷洒时凝血酶的剂量不足或者是凝血酶的喷洒出现遗漏部位。因此,在手术之后的1、2天内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是患者的血压、脉搏等,在血压和脉搏的观察时要做到每30min进行一次脉搏、血压的测试,在患者情况正常后要进行2h一次的血压、脉搏测试,检测期为2天,同时对于患者的外部体貌特征——面色、皮肤润泽,进行观察,确认患者是否具有心慌、呕血、头晕、口渴以及黑便等症状的产生。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出现血便、呕血、烦躁、烦躁的次数增多时要及时汇报主治医生及时处理,视患者的病情状况决定是否进行第2次治疗。

1.2.3.3术后饮食指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进行内镜止血治疗之后必须禁食,禁食时间一般为1天到3天,在禁食期限内很多患者易产生饥饿感,有时会出现患者偷偷进食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耐心讲解,告知他们禁食的重要性。在禁食期间要进行静脉输液,给患者补充血容量和营养,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要进行胶体液的补充,必要情况下输入新鲜的血浆或者血液。在患者病情回复稳定无继续出现状况时,可以指导患者开始进食,进食时开始阶段主要为冷米汤、冰牛奶等流质食物,伴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慢慢改变——由流质食物到半流质食物的转变。进食时切忌干、硬以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1.2.3.4出院指导。出院时,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按时用药,在出院3周后要进行回院复查,在出院回家进食时,要选择利于消化的食物,食物以清淡为主,避免因为饥饿感而产生的暴饮暴食,同时对于刺激性食物和烟酒要进行杜绝,以便病情得到完全康复。

2结果

本院治疗的152例患者中147例成功治疗,病情治疗成功率达93.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2d。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主要以内镜下止血术为主,这种手术治疗有创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少、治疗效果好、并发症较少等方面的优点。本院从开展的围手术期护理之中体会到:做好手术之前患者的心理辅导,稳定患者的精神状况是取得患者积极配合的基础,而手术之中的规范操作,进镜顺畅以及护理人员的帮助是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手术之后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对患者术后血壓、脉搏的检查,有无出血状况的观察以及饮食方面的管理则是手术成功的最终保障。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作用对于患者的成功治疗,对于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花,张彩连.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2):18-19

[2]粟雨,付云鹏.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20):2400-2401

[3]端木鲁健,冯子彦.急诊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4):558-560

[4]苟秋军.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7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30-31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 篇7

1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探讨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的增加, 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导致了H+的增加损害了十二指肠与胃黏膜。而胃液中的p H值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血小板聚集, 由血浆凝血的功能与血浆凝血的功能只有在p H值>6.0时才能发挥作用, 将其p H值控制在>6.0时, 胃蛋白酶的活性才能完全丧失;而胃内p H<5.4时, 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浆的供血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p H值<4.0时, 会将胃蛋白酶激活, 形成新的凝血块。目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采用抑酸药物、血管收缩剂以及止血药物对其进行止血治疗。

1.1 抑酸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抑酸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 使胃内p H值得到提升, 并使蛋白酶的活性丧失, 稳定纤维蛋白酶血栓, 从而治疗上消化出血。目前, 临床中最常使用的抑酸剂主要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 (1) 抑酸药物中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最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雷尼替丁、甲氰咪胍以及法莫替丁等。目前临床的用法主要是:雷尼替丁100 mg, 每日2~3次;甲氰咪胍0.2~0.4 g, 每4~6小时/次;法莫替丁20 mg, 静脉滴注每12小时/次。有报道称采用雷尼替丁24 h后的抑酸率在75%左右, 能将胃内的p H持续保持在5~6间, 但无法抑制五肽胃泌素的刺激以及餐后胃酸的分泌。而对于采用甲氰米胍治疗上消化道止血的疗效看法不一;采用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率为95%[2]。 (2) 抑酸药物中的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提升胃内的p H值, 并且将其维持在>6之上, 并充分发挥出血小板的诱导止血的功能, 维持纤维蛋白酶血栓的稳定, 使凝血反应能够继续进行, 发挥止血作用。临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以及泮托拉唑等。奥美拉唑能够选择性的作用在胃壁细胞上, 且抑制H+-K+-ATP酶的效果甚好, 能阻断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其使用的剂量为20~40 mg/d, 24 h内能够抑制90%的胃酸, 并改善自然消化性溃疡的病程,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兰索拉唑生物的利用度高出奥美拉唑30%, 能有效预防黏膜损伤。泮托拉唑生物利用度高于奥美拉唑7倍, 能在强酸的环境下起到抑酸的作用。泮托拉唑剂量为40 mg/d, 且24 h内能将胃液的p H值提升到5.0, 抑酸的有效时间在16 h以上, 抑酸的作用强, 持续的时间长[3]。

1.2 血管收缩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血管收缩剂中的血管加压素能将内脏血管收缩, 达到控制胃底以及食管静脉的曲张出血。血管加压素的代表药物是垂体后叶素, 该药对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止血率为45%~90%, 但该药的选择性较差, 再发出血率较高。

生长抑素能够选择性的作用在内脏的血管平滑肌上, 减少内脏以及侧支循环的血流量, 并降低门脉的血流量。该药能够抑制血管活性作用的胃肠肽;抑制胃酸、胃蛋白酶以及胃泌素等分泌, 减少胃酸损害胃黏膜的刺激, 促进了伤口的愈合, 起到止血的作用。

1.3 止血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药物中的巴曲酶属于高效的止血剂, 其成分中含有类凝血酶活性, 能够加强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其用法主要是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静脉以及肌肉各注射1万U, 且以后静脉或肌肉1万U/1天。

目前常用的局部药物有: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氢氧化铝凝胶等。其中, 凝血酶2000~8000 IU, 4~6次/天, 并维持温度在≤37℃, 避免凝血酶失活;取去甲肾上腺素4~8 mg加入100 m L的冰盐水中使用, 10~15毫升/次, 此药在微酸的溶液中比较稳定, 但在中性尤碱性的溶液中极易被氧化;而氢氧化铝凝胶20毫克/次, 1天3~4次[4]。患者在使用止血药物后要变换一下体位, 药物才能在胃肠腔中均匀分布, 达到止血的功效。

2 结语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较高, 本文主要介绍了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药物。单独使用止血药物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其疗效没有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好。因此, 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联合治疗, 同时提升患者的血容量, 使药物的止血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而提升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摘要: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而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急性疾病之一, 其起病的速度快,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 常伴有血容量下降引起急性周围循环的衰竭。本文主要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种止血药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白如雪.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6) :63-64.

[2]覃丹.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药物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3 (6) :63-64.

[3]熊邦定.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5) :27-28.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篇8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中"吐血"及"便血 (远血) "范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虚"和"热"有关。虚者为脾虚, 因脾主统血, 久病脾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 以致脾气虚弱, 不能统摄血液, 血液外溢, 上逆则为吐血, 下注则为便血。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盖脾统血, 脾气虚则不能收摄, 脾生血, 脾气虚则不能运化, 是皆血无所主, 以致脱陷妄行。"在脾气虚弱的基础上进而可产生脾胃虚寒之象。热者或为胃热、或为肝火犯胃、或为阴虚内热, 但其中又以胃热者居多, 究其产生原因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1 治疗与应用

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应遵从血证论治原则。无论吐血或便血, 首先应辨清寒热。一而言, 吐血多由热邪所致, 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多由脾胃虚寒, 气虚不, 阴络损伤所致, 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证型: (1) 胃热壅盛证:以吐血血色紫红或鲜红, 大便色黑, 胃院灼热疼痛, 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畅, 苔黄, 脉滑数等为特征。可治以清胃泻火, 化止血。方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9g (后下) , 黄连5g, 黄芩12g, 侧柏叶30g, 丹皮10g, 大小蓟各10g, 生地15g, 或加十灰散15g。 (2) 肝火犯胃证:以吐血血色鲜红, 大便色黑或紫红, 脱胁胀痈, 心烦易怒, 口苦口干, 舌红, 苔黄或黄燥, 脉弦数等为特征。可治以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9g, 栀子9g, 生大黄6~9g (后下) , 侧柏叶30g, 生地榆30g, 当归9g, 白芍12g, 或加龙胆草5g, 生地10g (即合龙胆泻肝汤之意) 。 (3) 瘀阻胃络证:以吐血色黯, 或夹有血块, 胁下痞块, 面色薰黑, 肌肤甲错。舌质黯或有痪点、脉涩。以活血化瘀, 和络止血为法方用隔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 g田七10g蒲黄15g柴胡5g枳壳10g。 (4) 脾虚不摄证:以吐血暗淡而量多, 大便黑溏, 胃院隐痛喜按, 神疲乏力, 心悸气短, 面色少。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可用健脾益气, 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 g黄芪15 g白术20g茯苓10 g枣仁10g当归10g远志10g怀山药10g龙眼肉10g炙甘草10g木香10g蒲黄炭15g侧柏炭15g。 (5) 脾胃虚寒证:以便血紫暗, 甚则黑如柏油样, 院腹或有隐隐作痛, 喜温喜按, 舌质淡, 脉细无力等为特征, 可治以健脾温中, 养血止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30~60g (煎汤代水.但现在一般用赤石脂代替) , 熟附子9g (先煎) , 阿胶12g (炸冲) , 黄芩9g, 艾叶炭9g, 花蕊石15~30g。

2 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 其中中年人发病率较高, 常见有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一般有自限性趋势;而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若短时期内控制困难, 则死亡率较高。治疗应绝对卧床, 严密观察病情, 视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经查明出血原因, 内科治疗无效者, 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 中医中药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一些出血量很大, 特别是由于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 则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临证时还必须注意到胃肠道本身的生理功能, 即宜通不滞, 以通为用。此外, 呕血与黑便的治疗有所不同, 呕血者用药宜清, 黑便者用药宜温。

预防是关键环节:为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应注意饮食与摄生, 在治疗原发疾病, 控制其发展的同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饮食调节:胃部疾病的患者, 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 进食定时。消化性溃疡者, 宜少食多餐, 切忌过饥过饱, 避免辛辣、煎、炸、炙、坚硬的食物, 戒烟酒、浓茶、浓咖啡等。在出血时更应服流质或半流质 (冷服) 的食物。吐血者要禁食, 以免病情加剧。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者, 更应避免过硬、过热及辛辣等饮食, 进食应细细咀嚼, 不宜过快, 以防不慎损伤已曲张之静脉, 导致出血。 (2) 精神调节:情绪要安定。避免长期持续的精神紧张与劳累,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 劳逸结合:避免持续的、重体力劳动, 尤其是与体力不能相应的工作。 (4) 避免某些药物: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利血平等, 均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故应避免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鸣高.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 1985, (5) :4.

[2]屠撰先.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 1985, (5) .

[3]徐景藩.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 1985, (5) :6.

[4]史宇广, 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血证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2.

[5]陈泽霖.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 1985, (5) :8.

[6]于振宣, 等.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 (二) [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

[7]汪朋梅.上消化道出血证治[J].中医杂志, 1985, (5)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进展 篇9

1 内科治疗

1.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以止血、抑酸为基本原则。并且随着近几年医学的发展, 止血、抑酸这两类药物的种类和临床使用在不断增多, 下面介绍几种较常用的药物。

1.1.1 抑酸药物

①质子泵抑制剂:此类药物是近几年经研究开发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 常用的有兰索拉错、奥美拉错等,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胃粘膜壁细胞的氢钾离子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其中兰索拉唑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率最高, 有膜稳定作用, 曾有报道[2]兰索拉唑的有效率达到98%以上, 并且副作用较小, 不良反应少;②H2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为雷尼替丁、西咪替丁和法莫替丁等, 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胃粘膜对食物和胃泌素等物质刺激的反应, 降低胃酸的分泌, 从而降低酸度。曾有研究[3]表明以上三种药物中以法莫替丁的作用强度最大,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率最高, 总有效率可达92%以上;③生长抑素类:代表药物奥曲肽, 具有抑酸和促血小板凝聚以及控制胃部血流量等多重功效, 作用机制复杂, 并且由于本药品价格较高, 故在临床上并不常用, 国内相关临床报道不多。

1.1.2 止血剂

由于内镜技术和其他止血措施的临床使用较为广泛, 因此止血类药物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并不是一线药物。止血药通常有以下几种:①酶类:主要是凝血酶和巴曲酶, 其作用机制是促进血小板凝集并且激活一系列凝血反应, 促进凝血因子的释放, 前者为治疗出血的常用药,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是首选, 后者为蝮蛇毒液中提取物, 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有报道称其对轻度出血有效率达到100%, 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其高止血率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②血管扩张剂及血管收缩剂:扩张剂的代表药为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醇, 其主要通过扩张肝门静脉以及侧枝循环阻力, 从而降低门脉高压, 缓解食管静脉的压力达到止血的目的, 主要用在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上, 但副作用较大, 非必要时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血管收缩剂的代表药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使用方法为口服及胃管注射, 直接作用于出血血管, 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目的。有效率较高, 常在95%以上。

1.2 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 内镜下治疗往往较内科药物治疗更快速更有效, 常用的内镜治疗技术有: (1) 局部药物喷洒和局部药物注射:可将内镜直接置于出血病灶上方, 喷洒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 由于本方法受到喷洒药物的限制, 因此对于急性大出血尤其是门静脉高压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出血较差, 对于溃疡病的出血较好。局部注射凝血药物是临床常用方法, 对于活动性出血有效率较高, 通常注射的药物有无水乙醇、肾上腺素、凝血酶等, 有效率可达到95%以上[4]; (2) 内镜下凝固止血:主要手段为微波凝固、电凝止血、激光光凝、热凝固和冷冻止血法, 其中微波凝固和激光光凝适用于溃疡和肿瘤的出血, 操作简单安全, 微波凝固相对于激光凝固的花费小, 使用更为普及。电凝血的适用范围较广, 对局部渗血及活动性出血都要良好的有效率, 总有效率可达到89%以上[5], 冷凝固和热凝固止血, 相对于电凝止血使用较少, 使用面也较窄, 因此并不是常用止血手段; (3) 内镜下机械止血:主要包括内镜金属钛夹, 皮圈结扎和镜下缝合三种方法, 机械止血通常用于急性大出血, 或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的出血, 临床效果显著, 成功率在94%以上, 可以有效地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 较为常用。

2外科治疗

在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下, 多数临床医生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应先考虑使用内科治疗, 在内科用药以及内镜下止血不良时, 方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并且由于手术治疗的禁忌证较多, 且成功率不稳定, 死亡率在1.54%左右[6]。因此,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不首先采取手术治疗。

3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

此方法为近年来越来越常用的紧急止血技术, 止血率高, 尤其适用于门脉高压型的上消化道紧急出血, 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挽救生命, 止血率高达95%以上, 为紧急出血的抢救措施, 临床报道效果较好。

摘要:分别从内科药物治疗、内窥镜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几个方面入手, 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型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型,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近几年医学界各领域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文献,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经验, 对不同治疗方法分别进行概括。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科药物治疗,内窥镜治疗,外科治疗,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景涛.刘玉兰.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2]黄月.口服达克普隆治疗急性大出血[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1) :14, 40.

[3]黎式池.西咪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7例临床疗效观察[J], 新医学, 2007 (9) :28, 170.

[4]陈挑明, 胡海文, 苏永萍.内镜直视下多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J].实用临床医学, 2005, 6 (4) :33.

[5]彭源, 薛静.36例上消化道溃疡活动性出血急诊胃镜下电凝门血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39.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32例, 男74例, 女58例, 年龄32~74岁, 平均53岁, 均在发病后24h内经内镜确诊为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Forrest分级:Ⅰa级 (动脉喷血) 28例, Ⅰb级 (活动性渗血) 78例, Ⅱa级 (血管裸露) 2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脑血管意外、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 术前6h内禁食, 同时予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术前半小时常规予地西泮10mg、山莨菪碱10mg肌注。进镜观察发现出血后, 在内镜直视下用冷生理盐水或8%去甲肾上腺素对可能的出血灶进行冲洗, 迅速确定出血部位。采用圈套器除去血痂, 暴露出血点, 然后进行内镜下套扎止血或药物止血。确定出血点后, 推进止血夹以确切止血, 于出血点四周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1~2m L/处, 总量为8~10m L, 同时在血管残端处注射1%的硬化剂。操作完成后观察3~5min确认无再次出血后结束手术。术后禁食24h, 确认无再次出血后可逐步进流质饮食, 48h后可进半流质饮食, 1周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后1周内停止呕血及黑便, 胃管内引流液清亮, 未发生再次出血者为显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发生再次出血, 甚至需要外科手术者为无效[4]。

1.4 观察指标

根据上述疗效判断标准, 将发生再次出血者列为观察组 (n=19) , 将未发生再次出血者列为对照组 (n=113) ,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是否休克、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临床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 发生再出血者19例 (14.39%) , 再出血组 (观察组) 患者的出血量、休克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例数均高于无再出血组 (对照组) 、观察组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将出血量、是否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例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等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后, 结果显示, 是否存在休克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低血红蛋白是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急性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消化内科急症, 以往的常规止血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而急诊胃镜检查具有直观、方便、安全的优点, 在明确出血部位, 观察出血情况的同时, 能根据出血病灶的特点而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从而减少输血量、再出血率及再次手术率, 目前已成为治疗急性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5]。本研究中的止血有效率为100%, 再出血发生率为14.39%, 与以往临床报道相仿[6]。

通过对本研究中的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是否休克、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发现再出血组患者的出血量、休克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例数均高于无再出血组、再出血组患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无再出血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将出血量、是否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例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等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 是否存在休克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是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内外以往研究一致[7,8]。

因此, 临床上, 对伴有休克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低血红蛋白水平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必须加强防护措施, 密切观察, 必要时尽早手术, 以免延误病情。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13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发生再出血19例 (14.39%) , 再出血组的出血量、休克及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例数均高于无再出血组、再出血组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存在休克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低血红蛋白水平是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伴有休克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以及低血红蛋白水平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必须加强防护措施, 密切观察, 必要时尽早手术, 以免延误病情。

关键词:出血,上消化道,内镜,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颜德中, 熊甲英.内镜治疗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118-119.

[2]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 (2009, 杭州) [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8 (10) :891.

[3]Tsuji Y, Ohata K, Ito T, et a1.Risk factors for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gastric lesions[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 2010, 16 (23) :2913.

[4]唐建华, 刘文超.92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512-513.

[5]李莉, 谭跃, 黎振林, 等.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 (2) :159-160.

[6]徐爱平, 张宝华.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5) :333-335.

[7]陈永忠, 王红建, 冯百岁, 等.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08例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46 (5) :769-771.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论文 篇11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科;临床诊断;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33-01

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中相对多见的一种感染性消化道病症,此病发作时间急促,常伴有呕血、便血等典型病征,情况危重时会诱发急性(或隐性)流血的临床问题[1]。为深入探究此种疾病的优质诊疗方法,本文选择我院收治65例病人进行研究,调研内容陈述如下:

1.对象、方法

1.1评估对象

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上消化道出血而入本院消化内科施行诊疗的病人65例为调研对象,基于评估需要及自愿准则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33例:19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介于29-78岁间,平均(49.7±12.84)岁,病症表现:14例出现呕血、11例排出黑便、8例同时出现呕血、黑便。对比组32例: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介于28-75岁间,平均(48.1±12.52)岁,病症表现:14例出现呕血、11例排出黑便、7例同时出现呕血、黑便。对上述病人一般性资料展开比对,并没有突出差异(P>0.05),两组可进行比照评比。

1.2方法

1.2.1疾病诊断

全部病人进入消化内科后,施行常规型检查,重点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实际浓度、压积状况等,探查到红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且伴有黑便或呕血者要检测其呕吐物、黑便,若都呈现阳性,即初步鉴别成上消化道出血者。对于粪便带有显著鲜红色者,表示存在活动性流血的现象,为确认病症鉴别结果,借助胃镜实施进一步探查,以提升结果的正确性。

1.2.2治疗

入院以后,两组病人都施行禁止进食、补给药液等常规性相应治疗,此条件下,实验组增用血凝酶+奥美拉唑展开联治,血凝酶选择产自合肥兆科制药公司的药品,国药批字:H20041419,药品规格:1单位;奥美拉唑选择产自常州四洲药业公司的药品,国药批字:H10950086,药品规格:20mg/粒。两药都以静脉穿刺注入的方法用药,血凝酶每日注入1次,1-2单位/次,奥美拉唑每日2次,40mg/次。

对比组静脉注入止血敏展开治疗,药物选择产自吉林华威制药公司的药品,国药批字:H37022829,药品规格:2mL:0.25g,每日1次,2g/次。

1.3疗效判别

记录下两组病人出血停止的具体时间;给药36小时以内,病人呕血、黑便体征消除,测定血压指标已达平稳状态,判定作显效。给药72小时以内,病人呕血、黑便体征基本消除,测定血压指标已达平稳状态,判定作有效。给药72小时以后,病人呕血、黑便体征并未消除,判定作无效。

1.4数据研究方法

此次相关调研数据统计及整合研究选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涉及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需要进行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比对需进行t检验,如果对比差异显著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诊断所得结果

两组65例病人在常规检验以及胃镜探查的前提下,全部得以确诊,确诊率是100.00%。实验组33例中,10例消化性溃疡、8例十二指肠的球部出现溃疡、7例胃部溃疡、8例食管胃底部出现静脉曲张。对比组32例中,11例消化性溃疡、8例十二指肠的球部出现溃疡、7例胃部溃疡、6例食管胃底部出现静脉曲张。

2.2两组疗效数据比对

内科治疗以后,实验组病人出血停止時间是(29.8±7.14)h,对比组的是(52.7±9.14)h。两组评比,实验组出血停止时间少于对比组,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22例(66.67%)显效,10例(30.30%)有效,1例(3.03%)无效,总有效率96.97%(32/33)。对比组11例(34.38%)显效,14例(43.75%)有效,7例(21.87%)无效,总有效率78.13%(25/32)。评比可知,实验组疗效优越于对比组,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就诊初期,要及时予以临床检验,并联合胃镜展开系统探查,以进一步确认患病情况。胃镜能尽快确定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主因,可有效提升确诊阳性的正确性。目前,用于医治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式以内科用药居多,入院之初施行常规性治疗,此条件下依照病人实际病况,选用适宜的内科药物对症给药能起到很好的止血疗效。血凝酶在凝血、止血方面的药效较强,而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的生成量,两药联合给药的疗效相对持久,既能尽快止,又可修复消化道患处[2]。

此调研中,两组全部病例得以确诊,确诊率是100.00%。实验组病人出血停止时间是(29.8±7.14)h,总有效率96.97%;对比组的是(52.7±9.14)h,总有效率78.13%。实验组出血停止时间、疗效优越于对比组(P<0.05)。

综合阐述,对上消化道出血者施予常规检验、胃镜的联合性诊断,可较快确认疾病,有助后续治疗操作的成功开展。血凝酶+奥美拉唑同时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给药治疗中,能获取较佳疗效。

参考文献:

[1]董丽丽,傅志泉.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节气特征分析与护理对策[J].重庆医学,2014,43(23):3055-3056.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 其巾男35例, 女15例,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 (55.6±6.5) 岁。静脉曲张性出血20例, 其中包括食管静脉曲张15例, 食管胃底静脉张3例, 胃底静脉曲张2例, 非静脉曲张30例,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l2例, 胃溃疡8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吻合溃疡9例, 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 (20例) 和观察组 (30例) , 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出血原因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测心率、血压、血常规、心电图, 并且建立静脉通道, 充分扩充血容量, 有备血。所有患者的治疗方式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 根据适应症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卧位休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等, 积极补充血容量, 静脉使用抗酸、止血药物, 胃管内注射止血药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依据出血原因合理治疗。静脉曲张出血: (1) 食管静脉曲张采用结扎治疗术或曲张静脉内联合注射硬化技术; (2) 胃底静脉曲张采用“三明治夹心”法行组织黏合剂注射, 术后给予生长抑素、抑酸治疗。非静脉曲张:用1∶10000肾上腺素溶液距出血点1~3mm周围分点进行注射, 每点1~2mL, 总量6~10m L。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胃管内抽出液澄清、无血性胃液;生命体征平稳,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量稳定;24h内止血;有效:3d内止血;无效:5d后仍未止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再出血情况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8d6例止血, 10d有2例发生再出血, 又再出现黑便、呕血, 胃管内再抽出咖啡样液;生命体征不平稳,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量进行性下降等, 胃镜检查可见活动性出血, 经外科手术治疗治愈。观察组2例在治疗6d止血, 无再出血发生。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最常见疾病之一, 急性出血死亡率达10%左右, 约90%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来源于上消化道。其依据出血原因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肺静脉曲张性出血, 本组病例中静脉曲张性出血20例,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非静脉曲张30例,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吻合溃疡及急性胃黏膜病变近年来, 内镜治疗技术逐渐普及, 各种内镜下止血方法广泛开展, 如:对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采用硬化剂、环套结扎法等, 对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采用内镜下约物喷洒、局部药物注射、机械止血法 (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止血、皮圈结扎、缝合止血) 、热凝同止血方法, 疗效著。本研究通过对出血原冈的分析, 对于静脉曲张出血, 依据曲张部位不同, 分别采取结扎治疗术或曲张静脉内联合注射硬化技术、“三明治夹心”法。对于诈静脉曲张采用内镜下局部药物注射法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对再出血情况的观察, 对照组有2例发生再出血, 经外科治疗止血, 观察组无再出血情况发生。因此,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内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良好, 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关键词:上消化道,内镜,疗效

参考文献

[1]任旭.非食道静脉曲张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3) :202.

上一篇:杆塔接地电阻下一篇:提升品牌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