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2024-09-28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共10篇)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1

产后出血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严重并发症[1], 以往临床对其进行纠正时多使用缩宫素。但受产妇体质及对该药的敏感性的原因, 使治疗效果不一。为寻找更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 我们特此做了此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的剖宫产产妇89例, 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2011年5月之前的另89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年龄21-33岁, 平均 (26.2±3.6) 岁;孕周37~41周, 平均 (39.1±3.9) 周;初产妇49例, 经产妇40例。对照组中年龄20~34岁, 平均 (26.5±4.2) 岁;孕周38~42周, 平均 (39.6±4.1) 周;初产妇48例, 经产妇41例。所有患者的心、肝、肾功能均正常, 均为单胎妊娠, 排除前列腺药物禁忌症的病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方面差别不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均为腰硬联合麻, 都按常规作腹部切口进腹、破膜, 吸尽羊水及记录羊水量。研究组在腹膜完全切开后使用米索前列醇0.6mg直肠给药, 胎儿娩出后, 使用20U的缩宫素经宫体注射, 同时使用20U的缩宫素融入5%的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则使用缩宫素, 剂量及用法同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 术后24h内平均出血量以出血的例数。

1.3 疗效标准[2]

术中出血量:以容积法和称重法进行计算。术后出血量:以容积法、称重法以及面积法进行计算。产后出血的判定:术中出血量与24h内出血量之和大于500mL者。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器V1.61分析, 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 P<0.05时,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为 (236.8±85.1) mL;对照组为 (279.5±69.4) mL。研究组24h内的出血量为 (251.5±66.7) mL;对照组为 (297.3±83.9) mL。研究组共发生产后出血3例, 对照组为10例。见表1。

3 讨论

产后出血在我国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产后宫缩乏力则是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3]。而剖宫产术的患者受手术的影响,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 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更高。若治疗不及时, 除可能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外, 还可能引起贫血、抵抗力下降, 不利于产褥期的恢复, 因此, 积极的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是相当重要的。

产后的子宫收缩, 使分布于宫体肌层的血管压迫子宫壁的血管丛, 窦口关闭, 出血停止。缩宫素是临床常用的预防产后出血的药物, 其半衰期较短, 故持续时间也较短, 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其进入机体后与子宫平滑肌上的受体相结合, 使钙离子进入细胞膜引起子宫的收缩增强, 从而增加止血效果。

米索前列醇由前列腺素E1衍生而形成, 是临床使用较多的一个药物, 能使子宫张力加大, 并刺激宫体平滑肌, 加强子宫的收缩。其作用于患者后, 血药浓度能在15min内达到峰值, 而其半衰期呈双相型, 可维持1h以上。该药可经口、舌下、直肠、阴道等多途径给药, 其中以直肠给药最占据优势, 不会出现经口、舌下所致的不良反应, 更不会引起经要给药导致的上行感染。米索前列醇对子宫的作用优于缩宫素, 患者如对缩宫素不敏感, 该药可直接发挥作用, 减少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故我们选择经直肠给米索前列醇, 同时宫体注射和静脉滴注缩宫素。

本次我们通过对89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胎儿娩出后肌注缩宫素并经直肠给予米索前列醇, 并与仅使用缩宫素的89例患者进行对比发现:使用两药合用的一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仅使用缩宫素的一组少;24h后, 该组的平均出血量仍低于仅使用缩宫素的一组;同时该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低于仅使用缩宫素的一组。故我们认为缩宫素、米索前列醇两药合用, 能够有效的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谭燕萍, 巫琴芬, 谭健坤.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3) :4764-4766.

[2]项素瑾, 陆月萍, 朱旭玲.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07, 47 (33) :93.

[3]蒋秀.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3) :1746-1747.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2

[关键词] 米索前列醇;催产素;剖宫产;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53-02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l],而择期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术后出血较多,术后出血率高达70%~80%[2],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危及产妇生命。目前多采用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但疗效欠佳。本研究将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应用于择期剖宫产的产妇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择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214例。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患者;(2)有巨大儿、多胎妊娠、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3)有前列腺素及催产素过敏史。年龄21~35岁,平均(27.8±5.1)岁;初产妇135例,经产妇79例;孕周37~41周,平均(39.0±1.2)周。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剖宫产指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胎儿娩出后,治疗组立即给予米索前列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H20000668)400μg舌下含服或术后600μg直肠给药,同时宫体肌注催产素(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3170)20 IU;对照组仅给予宫体肌注催产素20 IU。

1.3 出血量计量方法

剖宫产术中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后,尽量吸净羊水,并用吸引器收集术中出血于有刻度的采集瓶内直接测量,术后用量杯测量阴道积血量。术中及术后所用及纸垫纱布采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每增加1.05 g相当于出血1 mL。若产后2 h总出血量≥400 mL则可诊断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率及出血量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7%(5/107)和13.1%(1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2 h出血量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3例,发热3例,经对症处理后迅速缓解。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产后2 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期,约占产后24 h出血量的75%,因此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时刻是产后2 h。择期剖宫产是指在未临产前因某种原因行剖宫产术,由于宫缩未发动,术中更易因宫缩乏力而致出血。因此,恢复和加强子宫收缩,预防择期剖宫产术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使用的催产素起效快,但其血浆半衰期较短,仅能维持20~30 min,无法有效解决产后继续出血,且对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个体差异较大,使用超过一定的量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就不明显。米索前列醇作为一种前列腺素E1衍生物,可有效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的

频率和幅度,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不受体内激素的影响,且发生作用快,持续时间长,可有效地解决产后2 h内出血问题[4]。研究发现米索前列醇可软化宫颈,促进催产素的释放[5]。故二者联合使用具有协调作用,在加强子宫收缩的同时,可预防对催产素不敏感患者的产后出血。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产后2 h的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对于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优于单用催产素,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可有效促进产妇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用药范围广泛,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4-225.

[2] 樊秦娥,肖冰,赵琴.米索前列醇在预防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17-4818.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

[4] 钦永彩.米索前列醇联合催产素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6):1026-1028.

[5] 李艳英,颜容仙,黄瑾,等.应用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594-1595.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3

关键词:剖宫产后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明胶海绵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h后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 剖宫产术后各科并发症相应增多,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日渐增多。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率为0.17%, 至90年代末上升至0.4%,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或反复大量出血, 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传统的保守治疗成功率低, 且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肯定, 但并发症多, 部分患者因此而丧失生育能力。介入栓塞治疗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法[1,2]。我院近8年对12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止血,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2例患者, 年龄23~41岁, 平均27岁, 初产妇8例, 经产妇4例, 二次剖宫产1例, 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失败, 出血量在500~1000mL, 无严重DIC及休克。

1.2 方法

患者平卧于介入治疗床上, 在DSA监视下, 行右股动脉穿刺, 常规放置导管鞘, 将导管插至腹主动脉分叉处造影, 了解出血部位及动脉分支后, 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 注入明胶海绵颗粒, 当子宫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变慢至完全停滞时视为栓塞成功。两侧子宫动脉均应栓塞。拔管后加压包扎, 术后右下肢制动12~24h, 常规应用抗生素3~5d, 观察出血量及并发症。

2 结果

2.1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DSA表现

12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DSA表现的直接征象是宫腔内大量对比剂外溢, 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增粗、扭曲、移位。10例表现为子宫动脉上行支有明显的对比剂外溢, 4例表现为子宫动脉下行支有明显的对比剂外溢, 均用2~4瓶明胶海绵栓塞达到目的。

2.2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观察

12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 在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 栓塞以远的血管闭塞中断, 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 出血停止。3个月后随诊,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成功, 未再有异常出血, 总有效率达100%。

2.3 并发症

会阴部及腰骶部疼痛3例, 低热1例, 未处理1~3d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3.1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的机制

栓塞剂不仅可闭塞出血的动脉, 而且导致出血器官—子宫内的动脉压明显下降, 血流减慢, 有利于血栓形成, 即使有交通恢复向子宫供血, 血流量也只能够维持子宫的正常营养, 同时由于子宫供血减少, 子宫平滑肌纤维因缺血、缺氧而导致收缩加强, 从另一方面控制了出血。

3.2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传统上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剖宫产晚期产后出血, 常采用两种手术方式:一种为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 该术式技术难度高而成功率低, 据文献报道有效率为42%, 髂内动脉结扎术后, 被结扎的髂内动脉远端的末梢动脉压最多下降84%, 平均动脉压下降24%, 血流减少40%, 由于髂内动脉远端管腔没有闭锁血流, 可以通过其余较大的交通支进入髂内动脉未闭锁的管腔而至子宫动脉, 发生再出血;另一种为子宫次全或全切除术, 手术风险明显增加, 并且产后出血妇女多为年轻女性, 切除子宫意味着子宫永久丧失。卵巢血供50%~70%来源于子宫动脉卵巢支, 切除子宫势必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从而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血管介入栓塞性治疗可以避免剖宫产术后再次开腹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由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导入出血动脉, 用明胶海绵颗粒可将出血动脉从末梢开始栓塞主干, 闭塞整个动脉管腔, 从而有效的控制出血。明胶海绵颗粒只栓塞末梢动脉, 不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通过其他交通支可获得小部分血供不致出现组织坏死[3]。当子宫动脉栓塞后, 卵巢的血供也会明显减少, 但卵巢本身的供血动脉—卵巢动脉会持续供血, 所以介入栓塞治疗对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 即使有影响也是轻微的、短暂的、可逆的。血管介入栓塞性治疗技术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 止血迅速、彻底, 成功率高, 无复发, 可保留子宫, 成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法。易被患者接受, 对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琦, 赵友萍.产后出血血管介入治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4) :197-199.

[2]罗志平.剖宫产术晚期产后大出血血管介入治疗成功1例[J].长江大学学报, 2005, 2 (6) :55.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4

【摘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发病原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患者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切口的组织坏死,伤口发生感染,局部裂开,胎盘、胎膜的残留以及子宫恢复不佳等。10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90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治愈出院。10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病情仍未好转,为其进行子宫全切的手术治疗,病情得到缓解,未出现产妇死亡。结论:熟悉并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减少无指征剖宫产的情况发生,不断提高产科的治疗质量,有效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19-01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作为产科手术后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将直接危害到产妇的生命,而且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不同于普通的产后出血,具有特殊性。近些年来,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其并发症也随之不断增多,在医学界中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22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初产妇为60例,经产妇40例。根据病例的诊断标准,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后24h到产后2个月内,阴道出血不停止,并且出血量可以达到550~1100ml或者>1100ml。均诊断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宫缩剂以及抗生素进行治疗,为出血较多的患者进行输血,输血量达400至2000ml。为患者进行B超诊断,显示宫腔内具有强大的回声或者杂乱的回声,则为其进行清宫手术,刮出子宫中残留的物质,并将其送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发病原因主要是胎盘组织的残留、蜕膜残留以及子宫内膜炎引发而成。与此同时,患者经过B超诊断后,显示其术后的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出现溃疡,应对其进行子宫全切的手术治疗。

2结果

2.1患者发病情况:

100例患者出血量均达到550ml以上,平均出血量为800ml,在分娩后2周内发生产后出血59例,2~3周26例,4周以上15例。经过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出现轻度贫血26例,中度贫血44例,重度贫血30例。经过临床观察以及B超检查后,分析患者的发病机制,发现患者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切口的组织坏死,伤口发生感染,局部裂開,胎盘、胎膜的残留以及子宫恢复不佳等。100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后,90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治愈出院。10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病情未出现好转,为其进行子宫全切的手术治疗,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未出现产妇死亡。

2.2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根据患者住院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血HCG、B超、宫腔刮出物标本检查,得出子宫切口感染导致愈合效果差占主要原因,瘢痕子宫恢复效果慢、细菌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胎盘未清除彻底、产褥感染等情况也有出现。

2.3术后出血时间分析:

剖宫产术后出血在2周内发生概率为59%,在2~3周发生概率为26%,发生在4周以上15%,故术后晚期出血发生时间以2周内居多。

3讨论

3.1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机制:晚期产后出血一般是产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间所出现的子宫大出血。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剖宫产手术后的子宫切口发生感染或者溃疡,子宫切口的恢复不佳,胎盘蜕膜的残留以及子宫内膜炎等。选用B超检查子宫,有利于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诊断,密切观察患者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以及宫腔内的回声。对宫腔内存有残留物的患者,可为其进行清宫手术,刮出宫腔内的残留物,并将其送去病理检查以确诊。在子宫切口恢复的过程中,子宫难以恢复到预计的水平,阴道反复出血,甚至发生大出血,加上胎盘蜕膜的残留以及感染等,若患者出现类似的症状,可确诊为子宫复旧不佳。

3.2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在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缩宫素、输血以及抗生素等方法进行治疗。与此同时,依据B超检查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处理。在本次治疗中,大多数患者均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若怀疑患者子宫内还存有残留的,可为其进行清宫手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剖宫产手术应在B超的监测下进行,注意手术操作的技巧,手术时应轻拿轻放,以免因重力而刮伤子宫切口,造成子宫穿孔。

3.3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①熟悉并掌握剖宫产手术的适应证,预防无指征的剖宫产发生。②及时纠正或者减少子宫切口向右开裂的距离,取头时防止过于匆忙造成撕伤。③提高剖宫产手术的操作技巧,利用可吸收线进行切口缝合,在缝合的过程中,防止穿透蜕膜而造成缝线外露在宫腔。④认真检查患者胎盘、胎膜的完整性,防止患者胎盘、胎膜的残留。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熟悉并精通剖宫产的指征,充分发挥剖宫产的作用,不断提高剖宫产的技术水平,及时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合理选择子宫切口的部位,重视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表现,患者离院后应定期进行B超检查,密切观察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有效减少患者晚期产后出血的现象发生。对于晚期产后出血的患者,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从而提高产科的手术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晓霞.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

[2]刘亚娥,梁乃莹等.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03).

[3]王岚,李英等.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15).

[4]韩惠萍,张杰.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3).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5

患者28岁, 因停经43d, 阴道少许流血1d于2010年5月10日入院。孕1产1, 2004年因社会因素行新式剖宫手术, 产1女婴, 宫内无环。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正常, 下腹部见横行手术瘢痕。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型, 阴道通畅, 小许血性分泌物, 宫颈稍大, 光滑, 宫体稍增大。质软, 活动度好, 双附件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CG:8784.71m IU/L血Hb129g/L, WBC5.4×109/L, 血型B+, ALT 64.4U/L。B超示子宫前壁近切口处见2.7×2.1×1.7cm的妊娠囊, 内可见1.0cm胎芽, 并见胎心搏动, 宫腔内见范围6.2×2.8cm液性暗区。入院诊断: (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 (2) 肝病毒携带者。完善各项检查, 于5月12日予米非司酮75mg日2次服2d, 血HCG回报132610.3m IU/L, 较入院时明显上升, 予MTX 60mg肌内注射, 第4日HCG:190309.6m IU/L, ALT190U/L, B超示孕囊明显增大, 肝功异常, 无法第二次杀胚治疗。做好备血及开腹手术准备后, B超监护下清宫术。术前宫深11cm, B超下见孕囊位于宫颈内口处, 中号刮匙宫腔及孕囊着床处2次, 7号吸管吸宫1周, 压力400mg, 静脉滴注缩宫素20U, 卡前列甲酯栓1mg舌下含服, 小号卵园钳于子宫瘢痕处钳取绒毛及胚胎样物约5g送病理, 宫颈收缩欠佳, 出血迅猛。予Foley球囊注水28m L, 压迫孕囊着床部位, 并宫颈肌内注射缩宫素10U及卡前列甲酯栓1mg肛门宫颈处放置后, 出血明显减少, 观察1h出血不多送回病房。术中出血300m L, Bp125/60mmg。球囊放置24h引出血性液体52m L, 拔出前肛置卡前列甲酯栓1mg, 静脉滴注缩宫素20U, 无阴道流血。术后予预防感染保肝治疗。术后1周复查HCG4153.20m IU/L, B超示子宫颈增大见4.7×4.2×3.7cm的混合回声, 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晰。患者签字出院, 出院后1周血HCG 100mIU/L, 1个月复查血HCG 18mIU/L。

2 讨论

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 临床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不断攀升, 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此病可引起子宫破裂、腹腔内大出血, 临床易误诊为不全流产、宫颈妊娠等。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是一少见但病情凶险的病症, 处理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 多以切除子宫止血。由于此类患者多年轻, 子宫切除会对患者造成终生身心不良影响。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上升, 该病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对改善预后, 保留患者生育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病因不很明确, 但可能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瘢痕宽大有关[1]。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其临床结局有两种: (1) 孕卵若向宫腔或宫颈处生长, 则可形成前置胎盘或胎盘低置, 也可能妊娠早中期即发生胎盘植入。 (2) 绒毛与该处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穿透, 导致瘢痕处子宫壁破裂, 引起腹腔内大出血。故目前临床对此种妊娠多主张宜尽早诊断, 尽早治疗、终止妊娠。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对剖宫产术后早孕人工流产不要盲目刮宫, 阴道B超有助于早期诊断, 手术前应仔细妇检了解子宫形态, 诊断为瘢痕处妊娠后应给予MTX治疗后结合β-HCG下降度, 待其下降接近正常或正常后再进行人工流产术, 并做好输血、子宫切除准备。术后再辅以药物治疗。

本病例入院诊断明确, 常规给予杀胚治疗, 因肝功异常, 无法再次杀胚且胚胎生长迅速。随着孕周的增长手术难度增大, 大出血概率增加。做好备血及切除子宫的准备, 行清宫术。建议清宫时B超协助, 可减少不必要的损伤便于掌握球囊放置的位置及球囊注水量。球囊压迫受启发于北京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TCRM手术后球囊压迫止血。因为是首例, 放置时间24h。对术前未明确诊断的瘢痕处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 球囊是快速、有效、简便易行的止血措施。

关键词:球囊,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出血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6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致产妇因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死亡[1]。本次研究通过选取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产妇72例, 分别予以传统手术方案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不同疗效, 以寻求治疗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良好方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产妇72例, 年龄20~40 (30.17±2.41) 岁, 孕35~41 (37.34±1.58) w, 初产妇33例, 经产妇39例, 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方案, 应用宫腔纱布填塞术, 利用卵圆钳将纱布塞入宫腔并保证不留间隙, 同时采用子宫动脉结扎。研究组予以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首先, 用手将子宫拖出腹腔, 下推膀胱腹膜反折进一步暴露子宫下段, 并清除内部积血, 选用1-0号可吸收线从产妇右侧子宫切口右下端2~4cm, 距子宫内侧切口2~3cm处下针, 经宫腔至距离切口上端2~3cm, 切口右侧3~4cm处出针。其次, 在距离宫角3~4cm的宫底位置处将缝合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 于前壁相应的位置处进针, 进入产妇宫腔横向至左侧后壁与右侧相应位置进针, 出针后, 将缝线垂直通过宫底至子宫前壁, 与后侧相应位置分别于左侧切口上、下端缝合。最后, 收紧两根缝合线, 关闭子宫切口, 子宫放回腹腔时, 应注意观察切口下端是否出现渗血、阴道是否出血及子宫颜色等, 若一切正常, 则可立即逐层关腹。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产后12h阴道出血量, 术中出血量包括产道出血量、负压瓶血量及术中染血纱条的血量, 产后12h血量以产妇身下成人尿片的收集量计算;两组产妇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产妇阴道流血量<50ml/h, 子宫收缩状况良好、质硬、出血完全或基本停止为有效, 产妇生命体征及尿量均正常为有效;产妇阴道流血量>50ml/h, 子宫收缩不良或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质软、出血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产妇生命体征恶化, 尿量<30ml/h或无尿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情况

研究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产后12h阴道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产妇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 研究组为5.56%,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经有效治疗后, 研究组术后迅速止血34例, 基本止血2例, 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术后有效止血29例, 未有效止血6例, 生命体征出现异常1例, 有效率为80.6%,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术产后大出血大部分是由宫缩乏力引起, 因此增强子宫收缩力是解决产后大出血的关键[2]。

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产妇的术中指标及术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 其中研究组产妇术后12h的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阳小玲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其止血原理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利用可吸收线的捆压外力促使子宫收缩并缩小宫腔, 同时促进小动脉关闭并减少血流量;此外, 捆压可减慢血流速度, 便于血小板凝成血栓, 并通过子宫肌层引起子宫收缩, 从而进行有效止血[4]。临床相关研究表明,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能有效减少产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亦得到证明[5]。研究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原因在于, 传统手术方案采用宫腔纱布填塞术, 耗费时间较长且有感染的危险, 因而易造成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而背带式缝合术操作简单易行, 能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6%、100%,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说明了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产后出血能有效进行术后止血, 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乔秀枝.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情况[J].中外医疗, 2014, 18 (5) :33-35.

[2]吴雪琴, 李玉芳, 凌少云.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 13 (12) :50-52.

[3]阳小玲, 朱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1, 21 (1) :50-51.

[3]王赵伟.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5) :51-53.

[4]王瑞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效果[J].广东医药, 2014, 35 (7) :1062-1064.

[5]黄玉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1) :184-186.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2004年9月—2008年7月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40例, 随机分为I组和II组, 每组20例。两组在年龄、孕周及孕产次上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无子宫、附件合并症, 新生儿出生体重2700~4800g, 剖宫产指征包括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剖宫产史、前置胎盘、产程延长或停滞, 两组剖宫产指征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I组[1]:首先将子宫托出腹腔, 清除宫腔积血后用1号可吸收线, 从子宫下段切口的左侧中外1/3交界处的切缘下方2cm处进针, 穿过子宫肌层从切口上缘对应部位出针, 依次穿浆肌层, 不穿过蜕膜层, 横行褥式缝合2~3针至宫底, 于宫底部再次垂直褥式缝合1针 (距宫角3cm) , 出针后将缝线绕过宫底达子宫后壁, 子宫体中部与前壁同法缝合子宫后壁2~3针, 出针于子宫下段切口水平进宫腔, 水平出针至右侧后壁, 同法进行右半部后壁向前壁缝合, 但缝合方向相反。最后于切口右侧中外1/3交界处的切缘下方2cm处出针, 在助手再次挤压子宫的同时, 缓慢拉紧缝线的两端后打结5次, 血止后缝合子宫切口。观察10~15min, 确认子宫色泽转为红润, 收缩变硬, 阴道流血渐止, 生命体征平稳, 方可关腹。II组:采用按摩子宫, 热盐水纱布垫压迫出血部位, 宫体、静脉应用缩宫素及止血药物出血部位8字缝合, 按传统术式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填塞纱条。

1.3疗效评定标准[2]

有效:阴道流血量≤50mL/h, 子宫收缩良好, 质硬, 出血逐渐减少或停止, 生命体征平稳, 尿量正常;无效:阴道流血量>50mL/h, 子宫收缩不良或顽固性子宫收缩乏力, 质软, 出血不能控制, 生命体征恶化, 尿量<30mL/h或无尿。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 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I组病例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均低于II组 (P<0.05) , 见表1。

与II组比较, *P<0.05。

I组无1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术后再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或行子宫切除;II组有2例行子宫动脉结扎加宫腔填纱无效, 而再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率为10.83%[3]。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的处理办法有按摩子宫、药物治疗 (宫缩素、前列腺素等) 、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与其它止血方法比较, 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可靠、损伤小、恢复快、副反应小及保留子宫等优点。临床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应用越早, 止血效果越好。在遇到有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巨大儿、产程异常等, 发现术中有出血倾向, 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 应用缩宫素的同时, 可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此术式如背带样将子宫捆住, 使交织于子宫壁间的血管被有效挤压, 血窦被动关闭而止血。这样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提高产科质量, 对于基层医院易出现缺乏血源、髂血管结扎不能准确到位的情况, 确为一种实用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B-LYNCH C, COKER A, LAWAL AH, et al.The B-Lynchsurgical technique for the control of massive postpartum hemor-rhage:an alternative to hysterectomy Five cases Reported[J].Br J Obstet Gynaecol, 1997, 104 (3) :372-375.

[2]CONDOUS GS, ARULKUMARAN S.Medical and conserv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J].J Ob-stet Gynecol Can, 2003, 25 (11) :931-936.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9年4 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行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26例。初产妇17例, 经产妇9例。年龄22~39岁, 中位年龄28.15岁。孕周36~42周, 平均38周。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出血≥500ml。

1.2 方法

经采用子宫壁注射及静脉滴注缩宫素、按摩子宫、米索前列醇肛塞或舌下含化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行宫腔填塞2例) 止血效果不好时, 使用子宫局部缝扎法 (其中采用B-Lynch缝线法4例) 。将子宫从腹壁切口托出腹腔, 检查出血部位, 对子宫局部薄软不收缩或单纯子宫下段收缩不好或胎盘子宫剥离面出血者, 双手按摩挤压子宫, 重点按压出血部位, 使之收缩, 出血减少或停止即适合采用子宫局部缝扎法, 方法是:目测需缝扎范围, 同时用1号金华可吸收线, 在收缩欠佳的子宫薄软处外侧0.5cm处行环形缝扎, 垂直进针、出针, 针距1.5cm, 每完成1针后, 由助手适当拉紧缝线, 保持缝线与子宫壁垂直, 防止斜拉缝线割伤子宫;对子宫下段收缩欠佳者, 可以分别在下段的前壁和后壁进行环形缝合;胎盘子宫剥离面出血, 且面积较大者可以缝合较大范围, 根据范围大小缝合5~10针, 最后在助手双手加压子宫体的协助下将缝线打结。检查出血停止, 观察子宫收缩良好后, 连续锁扣单层缝合子宫切口, 恢复子宫正常解剖关系, 检查清理腹腔后关闭腹腔。对子宫软如袋状的弛缓性出血者, 适合行B-Lynch缝线法。

2结果

26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 以子宫局部薄软不收缩、子宫下段收缩欠佳、胎盘剥离面出血为主, 出血量500~2500ml。经子宫局部缝扎法 (其中子宫软如袋状的弛缓性出血者4例, 行B-Lynch缝线法) 缝扎后, 子宫均缩小, 出血停止。无子宫切除或死亡。术后常规肌内注射缩宫素2d, 应用青霉素5d, 甲硝唑3d, (2例曾行宫腔填塞者使用头孢唑啉、甲硝唑) 。平均住院6d, 均在第2天下床活动。全部病例均Ⅰ期拆线, 甲级愈合。产后42d随访25例, 均无晚期产后出血, 产褥期恶露排出量少, 子宫复旧良好, 无不适自述。

3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出血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是产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常因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满意止血效果, 为挽救产妇生命而被迫行子宫切除术。严重地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医疗纠纷。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和剖宫产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应用,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 现已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2]。而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最为常见[3]。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常规的处理是:手法按摩子宫、温热盐水纱布热敷子宫、给予钙剂和宫缩剂等, 无效时行宫腔填塞或行子宫动脉结扎、甚至髂内动脉结扎术, 以上措施, 或无法获得满意止血效果、或技术要求较高不易熟练掌握、或虽经使用各种方法最后血止, 但已造成产妇失血过多, 影响术后恢复。

3.2 子宫局部缝扎法

剖宫产术中发生的宫缩乏力性出血多数由子宫下段收缩不好或子宫局部薄软不收缩及胎盘剥离面出血等原因导致, 笔者针对上述情况采用子宫局部缝扎, 止血迅速, 操作简单, 不影响子宫整体收缩。较B-Lynch缝线法用时短且更直接有效止血, 操作也更简单, 对助手的经验和技术要求也较低。

总之, 在剖宫产手术中发生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时, 在应用宫缩剂、手法按摩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 尽快区别不同情况, 及早果断采用子宫局部缝扎法或B-Lynch缝线法, 可以迅速止血, 既能减少患者失血量, 又为进一步治疗处理争取了时间, 非常适宜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66.

[2]郑九生, 黄维新.剖宫产早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7) :408.

剖宫产术后出血治疗 篇9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凝血;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52-01

在产科的并发症中,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产后出血合并弥漫性血管凝血(简称DIC)会引起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溶血、出血等现象,导致患者发生休克、组织细胞坏死、缺血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1]。由于该病症具有病势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如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凝血患者的救治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出血并发DIC患者12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41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经产妇,有8例患者为初产妇。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胎盘粘连引发,有2例患者由前置胎盘引发,有4例患者由宫缩乏力引发,有5例患者由胎盘早剥引发。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休克、重度贫血等的临床症状,出血量为1700~4200ml,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针眼和伤口渗血现象,有5例患者伴有术中出血不凝现象,有3例患者伴有产前阴道出血现象。12例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手术。

1.2护理方法

1.2.1产前护理措施

按照孕产妇的职业、学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开办孕期学习班的方式向孕产妇讲解孕期的生理变化情况、优生优育知识、孕期保健方法、高危妊娠因素等信息,对伴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孕产妇进行病症讲解,使孕产妇在发生产后出血并发DIC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同时,护理人员应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对于伴有贫血、妊高症、羊水过多等高危妊娠的孕产妇进行针对性护理。在孕产妇分娩期,护理人员应对产妇的饮食进行控制,对产程的进展和宫缩情况进行全程监测。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产妇的脉搏变化、血压、心率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产妇的皮肤黏膜颜色变化、意识、瞳孔、肢端温度、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出血的颜色等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救治措施。

1.2.2术后护理措施

剖宫产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措施,禁止产妇饮食,由于产妇处于全麻状态,应使产妇平卧,在头部放置冰袋,确保产妇的呼吸通畅情况,必要时可以采取吸痰措施,防止出现窒息现象,使脑部供血正常,避免出现脑水肿、脑缺氧现象的发生。并且护理人员应每隔15~30分钟进行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检测,做好记录。同时,还应给予产妇腹部压沙袋措施,对腹部的引流管通畅度、敷料的清洁度、引流出的液体颜色、腹部切口的渗血现象进行观察,并给予吸氧措施,增加产妇的血氧浓度。在对产妇术后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还应对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观察产妇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在监测的过程中,应对产妇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观察,注意产妇的神智情况。

1.2.3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产妇产后病房的空气流通进行保持,定时的进行通风,对被褥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帮助产妇在产后进行翻身,避免发生褥疮现象。并且应叮嘱产妇保持口腔清洁,对个人的会阴部清洁和卫生情况进行重视,防止出现感染现象,保持尾骶部的清洁。同时,对产妇的输液静脉穿刺点处是否出现肿胀、渗血、血肿、出血现象进行观察。

2结 果

对所选取的产妇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冰袋冷敷、按摩子宫等方法进行止血,并给予扩容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新鲜血浆、新鲜全血、血管活性药物等方法进行快速的止血,给予抗纤溶、抗凝、抗休克等应急措施,使病情等到有效的控制,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讨 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一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激活血小板或者是凝血因子,大多数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到血液中,使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纖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纤溶系统的激活、凝血物质的消耗等。产科DIC是由过期流产、感染性流产、胎死宫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早剥等引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严重出血倾向、贫血、多脏器功能障碍、休克等。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伴有羊水过多、前置胎盘、妊高症、严重贫血等患者进行重视,并做好应急措施。在术后应加强对产妇的观察和巡视,由于产妇在产后两小时的出血量能将出血情况较好的反映出来,所以应对产妇产后两小时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对产妇产后的子宫收缩、生命体征、阴道流血情况进行检测,对于出血量较多的产妇,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开展救治措施[2]。因此,做好预防、检测、救治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并发DIC的发生,及时的发现并开展措施可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彭爱霞.产后出血合并DIC 9例分析及抢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6-48.

剖宫产术后出血40例回顾分析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74例, 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40例 (院外转入5例) 。初产妇28例, 经产妇12例;早产5例, 足月产32例, 过期产2例, 中期妊娠引产因院外发生子宫破裂行剖宫取胎术1例;其中疤痕子宫4例, 子宫破裂1例, 先兆子宫破裂2例, 因产后出血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例。年龄20~25岁6例, 26~30岁14例, 31~35岁15例, 36~40岁5例。手术指征:胎儿宫内窘迫8例 (合并前置胎盘2例) , 前置胎盘12例 (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盘8例, 部分性前置胎盘2例, 边缘性前置胎盘2例) , 头盆不称5例, 双胎妊娠1例, 臀位1例, 过期妊娠2例, 活跃期停滞2例, 胎盘早剥1例, 先兆子宫破裂2例, 子宫破裂1例, 社会因素4例, 妊高征3例, 疤痕子宫4例 (合并前置胎盘3例) 。术式均为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2 产后出血原因

胎盘因素19例, 其中:胎盘粘连1例, 胎盘植入5例, 前置胎盘12例 (中央性前置胎盘8例, 部分性前置胎盘2例, 边缘性前置胎盘2例) , 胎盘早剥1例;宫缩乏力18例;凝血功能障碍3例。

1.3 产后出血时间

出血时间发生在产后2 h内者39例, 发生在产后2~24 h 1例。

1.4 产后出血量

本组病例中, 产后出血量500~3 500 ml, 平均947 ml。

1.5 结果

针对40例病例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除1例因院外发生羊水栓塞、DIC、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 39例均治愈出院, 其中5例术中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1例为子宫收缩乏力, 3例为中央性前置胎盘, 1例为胎盘植入) , 经积极对症止血治疗无效, 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2讨论

传统上认为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大多发生在胎盘娩出时及产后2 h内, 部分发生在产后2~24 h, 极少数发生在24 h后甚至晚至产后1个月左右, 此称为晚期产后出血[1],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测量和收集失血量存在一定的困难, 估计失血量偏少, 实际产后出血发生率更高[2]。我院对产后出血的测定, 以容积法为主, 辅以面积法, 准确地计算产后出血量十分重要。

本组4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病例, 引起产后大出血的因素主要为胎盘因素, 占47.5%, 其中胎盘粘连占5.3%, 胎盘植入占26.3%, 前置胎盘占63.2%, 胎盘早剥占5.3%, 其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占45.0%, 而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产后出血占7.5%。通过对本组资料引起产后出血的病因分析, 可积极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具体措施如下:①孕期纠正贫血, 积极治疗肝病、妊高征、血小板减少等;②对存在产后出血潜在危险因素的孕妇, 加强待产期监护, 适时终止妊娠;③术前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10%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缓推, 增强子宫收缩力, 预防产后出血[3];④对于子宫收缩乏力者: <1>检查胎盘胎膜无残留后, 迅速恢复子宫的解剖结构; <2>催产素或麦角新碱 (高血压、先兆子痫及其他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禁用) 宫体及子宫下段注射或静脉滴注; <3>温盐水纱布持续按摩子宫; <4>米索前列醇或卡孕栓舌下含服; <5>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剖宫产术中止血困难者[4]; <6>子宫动脉结扎法; <7>髂内动脉结扎法; <8>胎盘剥离前不可乱拉脐带, 乱揉子宫以免发生胎盘部分剥离出血, 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避免残留; <9>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10>介入治疗;<11>经上述治疗后, 如子宫收缩仍差, 可予1/0薇乔线“马蹄形”缝合子宫 (子宫前后壁“U”型缝合后, 分别于宫底打结) , 如仍有活动性阴道大流血,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12>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13>考虑有胎盘植入, 且术中出血不多者, 可予MTX20 mg局部注射, 术后予米非司酮50 mg/q12 h 口服; <14>术后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

由于产后出血十分常见, 且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必须尽量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85.

[2]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4.

[3]李晶, 沈思宏.剖宫产术前补钙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12) :759.

上一篇:猪肉加工企业下一篇:繁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