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

2024-09-29

剖宫产腹部(共9篇)

剖宫产腹部 篇1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剖宫产率逐渐增加, 尽管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水平的进步, 手术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但是, 手术并发症仍严重影响着产妇的身心健康, 尤其是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 若不及时处理, 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 3年间48例剖宫产切口感染病例。从产程时间、破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 并与同期非感染病例对比, 进行病因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3年间本院行剖宫产术1035例。腹部切口感染48例。发生率为4.6%, 48例临床表现, 均有体温升高T>38℃, 术后4~7d腹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及有脓性分泌物或渗液。48例中, 32例行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 其中革兰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 大肠埃希菌8例, 嗜血链球菌5例, 肺炎克雷伯克菌3例, 真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48例中, 5例切口裂开宽度>1/2, 2例全层裂开达筋膜层, 其余病例少许裂开。

1.2 处理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一经诊断, 即应拆除伤口缝合或扩创引流 (部分切口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据药敏实验调整用药, 局部用过氧化氢溶液及呋喃西林液冲洗伤口, 放引流条, 坚持每天换药。一旦腹壁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后, 用白砂糖填塞切口, 隔日换药。本文48例感染切口, 最短9d愈合。最长25d, 平均12d, 2例行二期缝合。

1.3 方法

48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从产程时间, 破膜时间,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 与同期随机抽取60例非感染病例比较, 2组情况见表1。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资料在产程时间及破膜时间方面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在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2 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3.1 感染原因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主要原因是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妊娠晚期及临产, 宫颈粘液栓脱落, 以及胎膜早破。阴道的自净及自然防御功能下降, 产程中多次肛查, 阴道检查, 使存在于周围环境中或产妇生殖道内的条件致病茵大量繁殖, 从生殖道逆行感染, 导致腹部切口感染。产程时间延长, 产妇体力及抵抗力下降, 也是一种易感染因素。

3.2 术中感染相关因素

(1) 手术时间过长 (>1h) ; (2) 手术中止血不良, 血肿形成; (3) 缝针过密; (4) 术中失血过多; (5) 肥胖 (体重>75kg) 。本组48例切口感染中, 10例手术时间延长 (>1h) 。创面暴露时间长, 细菌大量繁殖, 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术中止血不良, 血肿形成, 血肿直径<3cm者可自然吸收, 直径>3cm者, 大多数变成脓肿。临床表现为带异味的血性分泌物自切口益出。缝针过密, 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异物反应, 均可造成切口感染。术中术后失血过多, 机体抵抗力下降, 切口感染机会增加。体形肥胖的产妇, 本组48例中, 有9例体重75kg, 术中为了暴露良好, 难免来回移动拉钩, 有时用力牵拉, 使组织织压榨伤更为严重, 加之脂肪层厚, 血液循环相对差, 导致切口愈合缓慢。

4 预防

(1) 做好孕妇产前检查工作, 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 及时治疗妊娠合并症。如糖尿病、阴道炎。对存在高危因素孕妇, 有手术指征及时或择期剖宫产, 避免产程延长。

(2) 术中注意止血和缝合技术, 对出血点, 找到退缩血管, 单独缝扎, 避免盲目反复缝扎, 防止缝合过密及遗留死腔。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破膜时间长, 产程延长的产妇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 一般在手术30min前静脉点滴足量的抗生素, 术后继续使用3~5d。对术后3d连续发热的产妇 (T>38.5℃) 及时更换, 调整抗生素种类, 可根据药敏实验选择.也可选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强大杀菌功能的, 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参考文献

[1]龚时鹏, 余艳红, 陈莉.剖宫产术后切口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8) ∶495.

剖宫产腹部 篇2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

1.1.2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

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1.2 医源性因素

1.2.1 消毒

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 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

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织,缝合材料。剖宫产手术中由于羊水,胎脂等异物接触腹壁切口,需特别注意保护及彻底清洗切口。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故手术人员应有顺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1.2.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切口感染,Constantine等[3]对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时机进行分析发现,与断脐后使用抗生素相比,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产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1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切口出现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术后体温一般高于38度,切口处扪及硬块,触痛,可有波动感。2.2 切口感染的处理

2.2.1 早期感染

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检查切口情况,如有红肿现象,可用95%的酒精冰敷,每天敷2~3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可以减轻局部炎症。若发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已有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2.2.2 已形成脓肿的处理

及早拆除缝线,扩大创口,充分引流,同时注意有无窦道,可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注意清除切口周围的腐烂组织,换药后切口填塞碘伏纱条,防止切口表面愈合。此外,特别注意清除扩创内的所有异物,包括线头,可吸收线。如果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必要时可行二期缝合。

参 考 文 献

剖宫产腹部 篇3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随着人们对手术认识的提高,以及孕足月产妇对产时疼痛的恐惧,剖宫产的比例逐年上升。尽管现有手术技术得到进步和提高,但是手术并发症相对较高,尤其是切口感染的比率相对较高。我院4年来198例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21例,感染率为10.6%。若不及时处理腹部切口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即使没有严重后果也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198例,腹部切口感染21例,切口感染中年龄最大者40岁,者21岁,平均年龄31岁。21例切口感染中初产妇10例,经产妇11例;腹部横切口17例,纵切口4例,孕周均为39W~40W。21例感染切口,最短12d,最长22d,平均17d。

1.2诊断标准[1]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临床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液清亮。

1.3临床表现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最高39.5℃,最低37.5℃。21例中血白细胞不同程度升高,10例在18.5×109/L以上。术后4~5d出现腹部切口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21例中有13例脓性分泌物溢出,8例脂肪液化血性分泌物。21例中腹部切口19例部分裂开,2例横切口全层裂开,深达腹直肌前鞘。

1.4处理方法[2]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一经诊断,不能观察等待。有分泌物溢出及时处理,应拆除感染伤口处缝线,局部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针对细菌种类使用相应抗生素。根据分泌物的量决定每日换药次数,每日最少2次。每次换药时要清创彻底。一旦无异常分泌物,根据切口感染情况,较轻时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隔日换药,切口感染严重,有肉芽组织增生时,局麻后切除局部肉芽及坏死组织,行缝合,一次性解决切口不愈合的因素。

2结果

①腹部切口感染21例中,妊娠合并症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5例。肥胖8例,破膜时间大于24h者4例,2例手术时间超过1、2h。21例中有12例为急诊剖宫产。切口感染中5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急诊手术,术前血糖在10.5mmol/L以上。②在切口的细菌培养中,21例中有12例为革兰氏阴性大肠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没有培养出细菌;2例真菌感染。

3讨论

3.1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患者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产程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等综合因素,产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

3.2术中感染相关因素手术中相关因素:(1)手术时间过长(时间大于1h),术中切口止血不良,血肿形成,缝针过密切口血运不良,急诊手术明显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本组21例切口感染中12例为急诊剖宫产。手术时间长切口暴露时间长,术中拉钩来回移动,组织挫伤严重。(2)术中出血优其是脂肪层,小量出血可吸收,超过10ml者可变成脓肿。(3)缝线过密,现在追求华丽康线皮下埋植缝合,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4)术中术后出血量过多,产妇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4预防

①术前估计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预防,妊娠合并高血压,行降压至正常水平。术前可肌注或静注凝血酶1KU,防止和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糖尿病患者选择性手术,术前血糖值降至8.0mmol/L以下。急诊手术术后24小时内降至8.0mmol/L以下,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增加愈合机会。②术前尽量避免多次反复阴道检查。阴道分娩有困难患者尽快动员剖宫产,防止产程延长。早破膜患者避免阴道检查。③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动作要轻柔,不要粗暴,对手术野的出血要仔细止血,切口缝合最好不用华丽康,用丝线三针缝合法,感染机会减少。④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早破膜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从我院感染病例看,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以上。使用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疗效较好。不能等靠切口细菌培养结果,失去最佳使用抗生素时机,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从气味和分泌物一般不难分辨。感染切口局部使用抗生素对于提早愈合有很大帮助,根据局部分泌物特点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储勇伟.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控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5):2915-2916.

剖宫产腹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17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 患者年龄在21岁~3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3±7.2) 岁, 初产妇8例, 经产妇9例。腹部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 根据《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条件进行诊断; (2) 符合切口红肿、热、疼, 有脓性分泌物等; (3) 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和穿刺脓液; (4) 自然裂开或者医生打开切口有脓性分泌物。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者切口呈现脂肪液化, 并且液体清亮。

1.2方法

针对患者切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如下:一旦产妇出现切口感染, 立即对患者的切口和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 并拆线, 再行清创术。利用过氧化氢和抗生素液对切口进行充分的冲洗, 并在切口处放入白糖, 一天3次, 连续操作3d, 每天对切口进行红外线照射2~3次, 每次20min, 同时结合全身性的抗感染治疗。当产妇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后, 将康复新溶液浸透无菌纱布, 再将无菌纱布敷在产妇切口处, 时间2~3d, 再辅助红外线局部照射, 待产妇切口没有明显的分泌物分泌时, 并且切口的肉芽组织良好时利用无菌碟形纱布将切口固定, 在5~9d后根据产妇的情况将纱布松解, 如果纱布松解后发现产妇的皮下组织缺损严重或者全层裂开, 则给予及时的清创, 切口全层缝合, 给予产妇充足的抗生素进一步治疗, 治疗的周期为6~7d, 缝合后的9~10d拆解缝合线。

2 结果

经过本院的治疗, 腹部切口感染相关调查中, 17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进行诊断时, 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4例, 17例剖宫产破膜时间大于24h者9例, 占52.94%, 7例产妇的产程超过了12h, 占41.18%, 1例为急诊剖腹产, 占5.88%。17例产妇有6例产妇生产过程中出现大出血, 另外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体态肥胖者10例。所选取的17例产妇中均切口感染, 其切口愈合时间为9~20d左右, 其平均愈合时间为 (13.6±2.7) d。

3 讨论

剖宫产由于产程短, 生产快, 母体痛苦少, 使得剖宫产成为了很多产妇选择的生产方式, 虽然目前的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剖宫产术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不良并发症, 尤其是切口感染[2]。通过本院的实践经验来看, 出现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1妊娠合并症: 一些产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使得产妇往往存在着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表现, 使得产妇自身的免疫能力较低, 导致切口难以愈合,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和风险, 再者糖尿病还会导致白细胞趋化性以及末梢循环功能衰竭, 使切口难以愈合而导致感染;2肥胖因素:肥胖的产妇由于自身的皮下脂肪多而厚, 就使得切口更长, 缝合时的缝合线也相应的增多, 并且当切口切开, 切口处的血管横断后也比较容易出现脂肪液化、供血差等不良的表现, 加上肥胖产妇在术后需要更多的营养素, 在术后早期的肠外营养无法充足的满足身体的需求, 从而使切口难以愈合, 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3胎膜早破:胎膜早破, 使周围环境或者阴道中的致病菌进入到产妇体内造成上行感染;4手术时间过长: 由于产妇都是有临产的表现时才入院, 属于急症手术, 由于时间较为急迫, 给医院的准备时间较少, 准备工作的不足导致手术时间过长, 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和风险;5术后的切口缝合不到位:在切口的缝合过程中, 皮下组织中的线结过多, 容易导致出现线结反应,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加上缝合时缝合过密会影响产妇切口周围组织的血液供给, 影响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进一步的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 [3~4]。

通过本组的诊断发现, 收治的17例切口感染产妇, 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4例, 17例剖宫产破膜时间大于24h者9例, 7例产妇的产程超过了12h, 占41.18%, 1例为急诊剖腹产, 另外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体态肥胖者10例, 通过我院的治疗后, 产妇的愈合时间为9~20d左右, 其平均愈合时间为 (13.6±2.7) d, 治疗的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 寻找最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的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时间过长及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对切口感染病例实施及时彻底的清创, 按时换药, 并给予纱布湿敷和红外线照射, 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应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 以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诊治

参考文献

[1]吴健健.34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4) :131.

[2]徐丽丽.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4, (4) :301, 304.

[3]丁银花.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36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7) :104-105.

剖宫产腹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剖宫产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30例, 其中均为足月分娩7例, 为腹部纵切口23例, 为腹部横切口二次剖宫产7例, 合并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中6例于术后1~5d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37.5~39℃, 术后4~7 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 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 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 考虑为感染所致;24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体温升高, 切口无红、肿、压痛, 但切口有黄色渗液, 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

2 结果

2.1 手术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

2.1.1 感染因素

共有20例, 其中妊高征2例, 妊娠合并糖尿病3例;产程延长 (>12 h) 者10例, 破膜时间>24 h者6例;8例行急诊剖宫产, 羊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胎粪污染。大量资料表明, 肥胖、糖尿病、延长 (>24 h) 、产程延长 (>12 h) 、羊膜腔感染、手术时间过长 (>1 h) 、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手术者[1]。

2.1.2 易感高危因素

共有30例, 其中体型肥胖17例, 瘢痕切口5例, 贫血7例。

2.2 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

20例感染相关因素中, 6例检测为出肠埃希菌株;30例易感高危相关因素中24例未培养出细菌生长, 考虑为肥胖、缝线过密、缝合技术等所致脂肪液化所致切口愈合不良。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贫血、营养不良、孕妇肥胖、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

3 处理

剖宫产术后术后加强切口的护理, 每天查看切口有无红肿、渗液, 特别对有高危易感因素的患者, 术后第3天可给予腹部切口利凡诺湿敷及微波理疗, 积极处理术前有合并症者[2~4]。但如有渗出物溢出, 应立即检查切口, 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皮下组织, 如皮下有隧道, 考虑切口愈合不良, 应立即拆除切口缝线, 行清创术, 并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 同时可适当抗生素静脉用药, 局部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等冲洗, 切口引流, 坚持每天换药, 尽量彻底清除不新鲜的坏死组织及异物。

4 讨论

4.1 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女性阴道为有菌腔道, 分娩和手术操作可以降低或破坏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潜在的致病菌或非致病菌都有可能导致上行性感染。胎膜早破, 产程中多次肛查、阴查, 使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羊膜腔内的病原菌大量繁殖, 并从生殖道创面侵入而引起感染[5]。

4.2 易感高危相关因素

一般认为, 孕妇分娩前体重指数≥30 kg/m2为肥胖, 可能因为肥胖者单位组织供血少, 影响操作而延长手术时间, 且脂肪过厚, 术后脂肪液化, 易造成伤口感染, 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医生的缝合技术有关, 对伤口缝合的过紧过密可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缝合时未过底而留有死腔也成为细菌的培养基, 这些都影响切口愈合。另外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多, 机体抵抗力下降, 切口感染的机会均增加。

4.3 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对策及治疗

孕期保健做好孕妇整个孕期的保健工作, 对于肥胖患者, 并配合适当锻炼, 对于慢性贫血、营养不良者应给予高蛋白及高糖饮食, 并补给各种维生素, 分娩前数日可输入适量白蛋白及氨基酸, 妊娠中、晚期适量补充铁剂;合并高血压者孕期应尽可能及时控制好血压;合并糖尿病者血糖最好控制在8mmol/L以下;有阴道炎的孕妇应及时局部用药, 孕晚期避免性生活;进入产程的孕妇, 特别是已破膜者,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对体能消耗较大的孕妇, 应及时补充能量。剖宫产术前应认真分析病人的病情, 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例如对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严重贫血的病人及有凝血障碍倾向的病人, 术前应改善贫血, 围术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Liabsuetrakul等[6]。无论产妇是否存在有导致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有预防意义。

总之, 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在提高手术操作技能的同时, 做好术后严密观察, 一旦发现切口愈合不良立即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32.

[2]高沧海.董昱.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8) :181, 184.

[3]张兴关.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的舒适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90.

[4]曹爱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17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7) :164, 166.

[5]周冰, 李春梅.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1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7) :437.

剖宫产腹部 篇6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大约占剖宫产分娩产妇的2%~8%。其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时止备不彻底、血肿形成、缝合太密或有异物、贫血、手术时间长及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等。绝大多数腹部切口感染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发热, 体温可持续升高, 产妇出现伤口疼痛, 局部组织出现红肿、压痛, 严惩者可出现切口裂开。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0月的3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规定, 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2 结果

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

3 讨论

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 无论是会阴切E1或剖腹切口, 都会给产妇的健康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手术切口范围较大, 表皮的切口在手术后5~7d即可拆线或去除皮肤夹, 但是, 完全恢复的时间大约需要4~6个星期。近期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剖宫产术后并发症要比阴道分娩多, 如生殖道感染、切口感染、产后出血、其他组织器官被损伤, 或导致静脉栓塞或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而且, 在分娩时要比阴道分娩的产妇出血多, 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对于产妇的远期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 剖宫产术后很多产妇患盆腔炎、月经不调、腰痛、宫外孕, 再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子宫切口, 或形成前置胎盘引起大出血等现象有发生率较高。近年来, 手术缝线多采用拉力强、组织反应轻、可吸收的化学缝线, 有利于切口愈合。缝合技术对切口愈合有不容视的影响, 创在对合不齐、缝合过疏过密、线结多必将妨碍切口新生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联结, 影响切口营养物质供应甚至继发感染等。子宫下段横切口较纵切口愈合佳, 横切口沿肌妊维走行方向切开, 组织损伤轻, 子宫下段高位切口切缘厚度一致, 对合佳, 愈合好。组织学检查, 切口部位病理变化轻微[1]。

各类切口的选择均应以能满意地暴露子宫下段为主要目的, 尽可能保持腹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还应根据病情的缓急、产妇的耐受能力、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是否同时附加其他手术等因素, 综合考虑后做出决策[2]。对下腹部原有手术疤痕者, 尽量切除原旧疤痕并由此处人腹。避免另作与原疤痕平行的下腹部切口。欲施古典式剖宫产术, 宜选用正中旁纵切口, 且切口位置应适当提高, 以充分暴露子宫体部。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多发生于术后2~3周, 伴元痛性、反复阴道出血, 量多, 色鲜红, 有时一次大量阴道出血就造成休克。追问病史可有剖宫产术中切口撕裂、血肿、产后出血、术后切口感染等病史存在。体检可见有低热, 子宫复旧正常, 子宫切口部位无压痛。辅助检查时, 血红蛋白60~80g/L, 自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高, 尿h CG阴性, B型超声宫腔内无组织或血块反射波形。子宫碘油造影可见子宫下段切口有窦道形成。髂内动脉造影时, 可见造影剂外溢。切忌在无准备情况下擦刮子宫腔。有必要探刮时, 做好开腹探查准备。备好血后方可施术。同时应用宫缩剂及抗生素[3]。对剖腹产术后子宫切口出血者保守治疗多不易奏效, 出血活跃时, 应果断抓紧时机开腹探查, 局部止血不成功者, 须行子宫切除术。子宫下段高位切口行剖宫产时, 无论在产程发作前或后, 在高位子宫切口处的胎头部位, 100%是胎儿耳朵, 颈、下颏或枕后头发, 胎头最大直径已位于子宫切口下缘的足方。当术者把手指伸入胎头与子宫切口下缘之间的潜在空隙时, 胎头往往开始上仰及旋转至枕前位置 (胎头深定者例外) , 自动将子宫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推压, 因而可扩大子宫切口周径至相当胎头的圆周径大小, 使其通过切口进入子宫与腹壁之间的空间。故高位切口轻易地解决了传统低位下段切口剖宫产术中所常见的娩头困难, 能迅速安全地娩出胎头, 避免了胎儿缺氧, 也保护了子宫切口不致扩大延裂[4]。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 尽早处理, 扩开切口, 拆除缝线, 局部彻底清创, 每天坚持换药, 二期缝合切口, 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有效预防并使切口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 司月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10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4) :120-121.

[2] 杨春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5) :145-146.

[3] 张新平.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67-568.

剖宫产腹部 篇7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住院的45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初产妇为280例, 经产妇为170例, 其中纵切口产妇为250例, 横切口产妇为200例。经过检查, 其中66例产妇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年龄最小的产妇20岁, 最大的产妇42岁, 平均年龄 (30.00±10.21) 岁。择期手术的产妇为急诊手术56例, 择期手术10例。

2 结果

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术之后, 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有66例, 腹部切口全部移开的产妇有55例, 局部愈合不良的产妇有11例, 产妇切口未愈部位没有发现存在止血不良的现象, 也不存在血肿形成。

2.1 危险因素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贫血, 也就是Hb超过88 g/L, 占83.33%;第二种是肥胖, 就是皮下脂肪超过5 cm, 占21.21%;第三种是胎膜早破, 占15.15%;第四种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占7.57%, 详见表1。

2.2 诊断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按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条例得到, 愈合不良的产妇为乙级和丙级两级, 除此之外, 产妇的切口部位完全裂开或者是不完全裂开也属于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指的是产妇的切口部位出现红肿、渗液、硬结以及血肿现象, 丙级指的是产妇的切口化脓。

2.3 培养切口细菌

经过培养切口细菌得到, 大肠埃希菌产妇8例, 比例为12.12%。无细菌生长的产妇58例, 比例为87.88%。

3 讨论

3.1 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

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术之后, 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总结相关资料得知,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剖宫产产妇在接受手术之后, 其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左右[3,4,5]。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 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有450例, 其中切口愈合不良者产妇有66例, 切口感染产妇有8例, 非感染因素造成切口感染的产妇有58例。根据统计, 手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范围为2%~8%, 笔者所在医院的手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77%, 明显低于报道的数据[6,7,8]。

3.2 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贫血、肥胖、上呼吸道感染、胎膜早破、糖尿病、羊膜腔感染、产程延长、营养不良、急诊手术等[9]。按照本次研究选取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产妇66例的分析结果表示, 贫血、肥胖、上呼吸道感染、胎膜早破等因素是影响产妇切口愈合的高危因素, 值得重点关注。

3.3 导致切口愈合的主要不良因素为感染

剖宫产是一种Ⅱ类手术, 因为产妇的阴道自身就是有菌的腔道, 在这个有菌的腔道内潜在多种致病菌以及非致病菌, 这些病菌很有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引发胎膜早破, 在产妇阴道以及宫颈部位的细菌很容易进入产妇的宫腔, 这样就加大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在产前以及产时, 要进行的检查为产妇的阴道、肛、导尿等, 这项检查对胎方位的正确判断以及产妇的顺利分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频繁的检查会增加宫腔细菌进入量, 导致切口感染。所以, 按照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目前我国医院内优势菌排列在前面的有三种, 一种是大肠埃希菌, 一种是铜绿假单胞菌, 另外一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0]。这三种优势菌对以下抗生素有着很强的耐药性:庆大霉素、头孢唑林钠和氨苄青霉素等。所以, 需要选择那些不良作用少的而抗菌作用优秀的抗生素。如果条件允许则需要做好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时机,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手术进行之前的0.5~1 h或者是麻醉的时候使用一次抗生素, 有利于预防感染。在手术进行之前进行短程用药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 这个方法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质量的费用, 同时还可以减少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11]。

3.4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产妇8例 (12.12%) 。无细菌生长的产妇58例 (87.88%) , 这就表示也要重视非感染因素的作用。非感染性的切口裂开最主要的原因是切口张力性因素影响、自生愈合能力不强以及切口缝合技术落后。所以, 在手术完成之后, 需要给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帮助产妇保持一个自信的心态, 与此同时还要正确的指导产妇的日常饮食, 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防止产妇手术之后出现便秘、腹胀、咳嗽等现象, 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妇的腹压增高, 切口不稳定, 保证切口愈合情况良好。除此之外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要重点注意解剖的结构, 要彻底止血, 规范的进行缝合, 最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 防止因为缝合技术不先进造成切口裂开[12]。

3.5 预防以及处理切口愈合不良

剖宫产切口感染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预防工作, 在手术进行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全面分析, 对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患者要进重点治疗, 而对那些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血糖的控制。如果患者是重度贫血想要纠正贫血则需要在手术进行之前多次的、少量的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并且进行凝血化验工作,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如果之后存在凝血障碍, 在手术时就选择横向切口,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在牵拉患者的皮下脂肪以及腹直肌腱的过程中, 要重点注意的是不要牵拉过度, 牵拉过度会造成血肿现象[13]。在手术进行中要时刻注意保持精细操作, 在腹壁切开的时候, 不要将各层组织过分分离, 避免出现积血和渗血现象, 导致感染。如果手术中出现皮下出血, 就需要使用可吸收线进行止血结扎, 要注意的是, 结扎的组织不能过多, 避免出现异物感染。

3.6 强化患者的围生期保健

需要确保孕妇在孕期能够得到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指导。防止出现肥胖, 因为皮下脂肪如果过厚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操作, 造成手术时间延长。与此同时, 皮下脂肪如果过厚会导致缝合容易出现死腔, 进而造成切口愈合不良[14]。想要减少和控制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的产生就需要积极的治疗妊娠合并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 正确指导产妇分娩, 提倡自然分娩, 同时还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问题。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并且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措施, 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50例, 其中66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产妇, 分析这66例产妇的资料。结果:经过分析得到,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中, 最主要是贫血, 占83.33% (55/66) , 第二是肥胖, 占21.21% (14/66) , 其次是胎膜早破, 占15.15% (10/66) , 最后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感, 占7.58% (5/66) 。结论:研究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加深对其的认识程度, 正确的指导孕期保健工作的实施, 控制相应的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值得进一步研究。

剖宫产腹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剖宫产产妇发生腹部切口感染29例 (研究组) ;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24.0±5.5) 岁, 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剖宫产但切口无感染者34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 (23.5±5.0) 岁。两组孕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表现

研究组所有病例均出现术后发热, 体温38~39.5℃, 且超过72h, 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腹部切口3~4d出现红肿, 血管钳扩创有混浊分泌物流出, 本院均采用腹部横切口, 切口采用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 29例拆除缝线后切口全部裂开, 8例达到筋膜层。对切口分泌物进行培养, 大肠艾希菌7例, 肺炎克雷伯菌2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1.3 处理

当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一经诊断成立, 即立即拆除伤口缝合或者扩创引流。 并且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根据药敏实验用药, 局部用呋喃西林液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条, 每天换药。待1~2d伤口渗出减少或无异常分泌物后拔出引流条, 本文所有病例均于术后7d左右愈合, 最长10d愈合, 全部愈合良好。

1.4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产程时间、破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检查/肛门检查次数≥4次、肥胖 (体重指数, BMI) ≥25kg/m2、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30g/L) 、合并阴道炎、术前白细胞升高≥15.0×109/L、胎膜早破、腹部疤痕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本文2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病例, 与同期随机选取的34例非感染病例进行比较分析 (两组情况见表1、表2) , 表1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产程时间、破膜时间以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检查次数、肥胖、低蛋白血症、合并阴道炎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腹部疤痕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由表1、表2中可以看出, 导致孕妇出现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非单一因素作用, 下面就分别对可能导致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4.1 产程时间以及阴道检查/肛门检查的次数

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 研究组在产程时间以及阴道检查/肛查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长, 阴道检查/肛查次数增多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其破坏了产道的自然防御机制, 从而增加了阴道以及宫颈等处的细菌进入宫腔的几率, 并且使得生殖道的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进入切口造成感染。产程延长, 可使得先露部长时间压迫子宫下段, 使其变长变薄, 易出现组织水肿, 同时阴道协助上推胎头, 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4.2 胎膜早破

当破膜后, 可使得阴道以及宫颈处细菌进入宫腔, 随着胎儿娩出从而污染手术切口, 且部分胎膜早破本身就是由感染引起的, 使切口更易受感染。另外, 在手术中分娩胎儿时, 术者将手伸入宫腔下段, 即最易存在细菌污染或感染的宫颈内口处, 使手套污染[1]。

4.3 孕妇的健康状况

孕妇营养状况不良, 低蛋白血症可削弱其机体的防御功能, 从而降低孕妇抵抗感染的能力, 使腹部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加。而且孕妇有阴道炎且未治愈, 以及自身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存在潜在感染, 使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上升。研究组合并阴道炎的比例24.1%, 且术前白细胞升高的比例为17.2%,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4.4 肥胖

研究组肥胖患者比例为27.6%, 由于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 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以及操作, 进而使手术时间相对延长, 以及缝合时难以彻底消灭脂肪层的死腔, 肥厚的脂肪组织本身血供就少, 且脂肪组织被手术以及缝线刺激更容易引起液化而发生感染[2]。

4.5 医源性因素

其中主要因手术者操作不够熟练, 引起缝合止血不当;断裂血管未及时缝扎, 导致术中出血过多, 形成局部血肿;当缝针过紧过密, 导致组织缺血、坏死以及缝线的异物反应等, 引起切口感染;手术时间的延长, 手术视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手术时间延长1h, 感染率可增加1倍[3]。

针对引起感染因素的预防措施为: (1) 加强孕期宣教, 指导均衡饮食, 合理控制体质量, 孕期同时积极治疗阴道炎及基础疾病; (2) 术前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 使手术过程中血液以及组织中有足够抗生素浓度, 杀灭可能污染的细菌。对产程长、胎膜早破、术前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可适当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 (3) 产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肛门检查以及长时间的试产, 对于阴道分娩困难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 避免产程延长; (4) 对于胎膜早破者, 保持外阴清洁, 用0.05%碘伏擦洗外阴, 2次/d, 对破膜时间>12h者, 及时给予抗生素; (5) 提高手术技巧, 缝合切口时注意对和好, 避免过紧过密, 避免形成死腔, 且保护好组织, 尽量减少损伤,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有效防治感染。另外对于肥胖者, 皮下脂肪层切口应该要上下垂直, 将已脱落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 对可能污染的切口予甲硝唑冲洗; (6) 术后发热超过72h者, 及时查找原因, 发现切口感染, 尽早拆开缝线、扩创引流, 切口分泌物培养, 体温>39℃或WBC>20×109/L行血培养及药敏实验, 及时更换选用合适抗生素抗感染, 可选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

综上所述, 导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单一因素, 由此可见, 在预防对策上面要整体、综合的有效的预防。

参考文献

[1]王俐萍, 黄云英.剖宫产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探讨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6, 5 (2) :167-168.

[2]舒德喜.分析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做好感染防控措施 (J) .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4) :550-551.

剖宫产腹部 篇9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在2011年6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具有剖宫产指证孕妇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 (28±8) 岁, 腹部皮下脂肪 (2.4±0.4) cm, 手术切口 (11.7±1.4) cm, 对照组患者年龄 (29±8) 岁, 腹部皮下脂肪 (2.3±0.6) cm, 手术切口 (11.8±1.6) cm, 两组患者产妇年龄, 孕产次, 产科合并症等相关因素比较无差别。

1.2方法

两组孕妇均采取联合麻醉, 采用下腹横弧形皮肤切口。

观测组常规缝合腹膜后, 采用0号爱惜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 将皮下脂肪彻底止血后, 开始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松紧以皮缘对合平整为适度。

对照组:腹膜及筋膜同观察组, 再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 后用4/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壁切口皮肤, 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孕妇在术后均采取砂袋压迫止血, 术后第二天换药, 无需拆线。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关腹时间、切口愈合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患者关腹时间以x±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患者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等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腹部切口关腹时间、切口缝线反应比较

两组孕妇切口关腹时间、切口缝线反应等情况比较见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49例患者切口愈合, 伤口愈合良好率为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29例患者切口愈合, 伤口愈合良好率为64.4%,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渐提高, 由于女性对美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产科工作者不仅需要提高剖宫产的安全性, 还要求切口缝合平整, 避免出现切口周围疤痕。影响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除肥胖、出血倾向、疤痕体质等不利因素外, 皮肤与皮下组织缝合方式及缝合技术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关键。在术中采用合理的缝合方法, 能够减少并发症。但是也需要看到, 任何一种缝合皮下脂肪的方法都会出现阻断血管网的情况, 导致组织水平, 部分组织因为缺血而坏死, 进而继发无菌性炎症, 切口缝合所引起的异物反应会加重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此部分剖宫产患者切口会存在紧绷感。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 切口暴露时间过程可能导致脂肪组织液化, 因此采用合理的缝合方法减少缝合时间能够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 (5.2±1.1) min明显小于对照组 (10.6±2.0) , 观察组患者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 (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4%) , P<0.05。传统的腹部切口缝合需要缝合脂肪层, 理论上可以消除死腔、减轻切口张力, 但在实际的切口缝合中容易出现死腔, 皮下脂肪在操作容易因为异物的刺激而液化, 缝合时间长, 患者存在明显的异物感,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腹部切口缝合中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改良, 不缝合脂肪层, 与传统方法相比, 无需缝合脂肪层, 方便操作, 能够缩短手术时间, 无异物刺激, 因此剖宫产术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低, 并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皮下硬结, 同时术后病人腹壁疤痕呈细线状, 皮下无异物及硬结, 符合当前妇女爱美的心理。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方法和效果, 为剖宫产缝合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在2011年6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具有剖宫产指证孕妇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缝合方法, 缝合皮下脂肪, 观察组孕妇采取改良缝合法, 不缝合皮下脂肪, 比较两组孕妇术后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 (89.1%)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4%) , P<0.05, 两组孕妇甲级愈合、切口缝线反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孕妇关腹时间、切口硬结以及脂肪液化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方法能够使腹部切口更好愈合, 有效减少脂肪液化和炎症反应,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改良缝合

参考文献

[1]喻敏.改良周氏剖宫产子宫切口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109-110.

[2]袁蓓蓓.改良下腹弧形切口妇产科手术150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7) :302.

上一篇:父母受教育程度下一篇:法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