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恶性肿瘤

2024-08-08

腹部恶性肿瘤(共7篇)

腹部恶性肿瘤 篇1

壶腹部恶性肿瘤是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内胆胰管、胆胰管壶腹或十二指肠大乳头区域的恶性肿瘤[1]。壶腹部肿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临床症状,其首发症状可以黄疸、腹痛、腹胀、贫血、纳差及消瘦等多种形式出现,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影像学检查及十二指肠镜是壶腹部恶性肿瘤筛查及诊断的主要方法。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1例壶腹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壶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男女比1.38∶1,年龄42~82岁,中位年龄6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20 d。

1.2 方法

分析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比较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的检出率,比较术前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31例患者就诊时以皮肤巩膜黄染、腹痛、腹胀、纳差、消瘦、发热为主诉症状。其中以皮肤巩膜黄染就诊的患者最为多见,为24例(77.4%),见表1。

2.2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检出情况

超声和CT检查临床应用最为广泛,31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检出阳性结果30例,其中提示壶腹部占位性病变3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均检出阳性结果,其中提示壶腹部占位性病变30例。MRCP检查28例,均检出阳性结果,其中提示壶腹部占位性病变27例。仅15例患者行胃镜/十二指肠镜检查,其中14例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充血水肿、粗颗粒状、息肉样或菜花样隆起,1例镜下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形态正常,见表2。

2.3 内镜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

本组患者中共15例术前行胃镜/十二指肠镜检查并对十二指肠乳头多点活检,其中4例因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行胆道支架置入术减黄,故未获得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另外1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送检大体标本明确病理类型。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存在不一致性,72.7%(8/11,含LGIN、HGIN、黏膜急慢性炎共计8例)的内镜活检结果未获得恶性肿瘤证据,见表3。

注:LGIN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 讨论

壶腹部肿瘤仅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2%,占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7%[2]。壶腹部肿瘤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不适、食欲减退等,不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临床上容易误诊,随着病情进展,临床上可出现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3],此时多数患者已进入疾病中晚期,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因此推荐对老年患者,因上述不适症状就诊时,应提高警惕,可行B超检查筛查有无胆胰管扩张,行胃镜检查时,常规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必要时活检,提高早期诊断率。

壶腹部肿瘤主要诊断手段包括体表超声、CT、MRCP、胃镜/十二指肠镜、ERCP、血管造影检查,近些年超声内镜(EUS)以及管腔内超声检查(IDUS)发展迅速,大大改善了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肿瘤分期,决定术式,对于筛选适合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的患者更有独特优势[4],但遗憾的是此种检查手段在基层医院尚未广泛开展。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方式,B超对胆道梗阻引起的胆管扩张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对肿瘤的检出率较低,可用于临床筛查,内镜检查联合CT/MRCP检查,对壶腹部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达到100%。故对于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应提高警惕,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但未见明显梗阻病灶时,应及时行十二指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乳头病变,努力做到早期诊断,争取手术时间和机会,改善患者预后。

内镜活检对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并不可靠,文献[5]报道其诊断准确率仅62%~85%。本组31例壶腹部肿瘤中3例内镜活检提示为炎性病变,而术后病理均提示为腺癌,1例术前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中分化腺癌。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为:(1)即使活检时强调多点取材,同一部位深凿活检,仍不可避免的因取材过少或表面有坏死组织覆盖,难以取到瘤体深部或黏膜下层,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导致活检病理与实际病变性质存在差异。(2)部分壶腹部早期癌可局限在胆胰管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黏膜正常,给内镜活检取材带来困难[6]。(3)多数壶腹部肿瘤病理形态的特点之一是肿瘤形态不均质,良恶性病理改变共存,肿瘤表层活检可仅见上皮内瘤变及腺瘤[7]。因此十二指肠镜虽为壶腹部肿瘤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手段,但鉴于活检取材局限性,临床上对活检病理结果应谨慎对待,应结合十二指肠镜下病变外观、CT及MRCP、EUS等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若内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自发性出血、溃疡形成、质脆、质地硬,即使活检提示炎症,仍倾向于恶性诊断[5],可考虑对有指征的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送检大体标本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8]。对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壶腹部病变,但十二指肠乳头形态正常的患者,可向乳头插管进行胰胆管造影以了解胰胆管狭窄的范围和肿瘤大小,送检胆汁脱落细胞及胆管细胞刷检标本,必要时可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取壶腹内组织活检,提高活检病理阳性率,同时也可实现胆汁内引流或留置鼻胆管外引流,使胆红素迅速下降,改善肝功能,改善围手术期身体状况。

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因病程较晚或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选择胆管支架置入术(EMBD/ERBD),术后胆红素水平明显改善,EMBD/ERBD较之PTCD、胆管空肠吻合术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胆汁内引流更加符合生理状态等优点。缺点为:(1)由于病程较晚,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失败。(2)可能出现ERCP术后医源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发生率低,本组中4例患者均未出现上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3)支架堵塞,本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支架阻塞,在术后2~3个月出现,均顺利更换支架。提示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行ERBD/ENBD可能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Heinrich S,Clavien P A.Ampullary cancer[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0,26(3):280-285.

[2]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Clin,2008,58(2):71-96.

[3]Petrou A,Bramis K,Williams T,et al.Acute recurrent pancreatitis:a possibl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mpullary cancer[J].JOP,2011,12(6):593-597.

[4]Ito K,Fujita N,Noda Y,et al.Diagnosis of ampullary cancer[J].Dig Surg,2010,27(2):115-118.

[5]Elek G,Gyori S,Toth B,et al.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preoperative biopsies from ampulla vateri[J].Pathol Oncol Res,2003,9(1):32-41.

[6]张延龄.壶腹部肿瘤诊治现状[J].肝胆外科杂志,2002,10(3):161-163.

[7]郭克建,马刚.壶腹部癌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7(6):404-405.

[8]Nastashenko I L.Endoscopic papillectomy[J].Klin Khir,2015,(11):17-20.

腹部恶性肿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归纳并分析2013年1月1日~2015年7月31日入住我院进行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共430例,其中男301例,女129例,年龄25~92岁,平均(62.7±12.1)岁。胃恶性肿瘤131例,小肠恶性肿瘤10例,结直肠恶性肿瘤171例,肝胆恶性肿瘤90例,胰恶性肿瘤11例,其他恶性肿瘤17例。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确定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和形态,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手术。

1.2 研究方法:

430例腹部肿瘤患者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后,每日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若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则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中的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感染切口的标本采集是先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然后用无菌拭子深入伤口基底部或伤口与正常组织边缘处采集标本,用于革兰染色和培养,培养需在30min之内送达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否则置4℃冰箱冷藏,24 h内送检[1]。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K-B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的仪器为ATB自动细菌鉴定仪,以NCCLS标准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率:

430例腹部肿瘤患者中有6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65%。

2.2 病原菌种类、数量和构成比:

本调查共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06%(58株),革兰阳性菌占4.76%(3株),真菌占3.17%(2株),前5位分别的是大肠埃希菌(30株,占47.62%),阴沟肠杆菌(6株,占9.52%),肺炎克雷伯菌(5株,占7.93%),铜绿假单胞菌(5株,占7.93%),奇异变形菌(4株,占6.35%),其他病原菌(13株,占20.63%)。

2.3 药敏情况:

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等耐药率,高达46.7%~10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

2.4 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糖尿病史,肿瘤生长部位,低蛋白血症,吸烟史,手术时间和化疗史是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外科手术在目前为止是腹部恶性肿瘤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肿瘤患者免疫力低,部分患者营养条件差,长时间接受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加之腹部手术多涉及胃肠外科,手术过程中出现术区“可能污染”或“污染”的概率大,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外科科室[3],切口感染一旦发生,患者可能因为切口感染控制不良而死亡[4]。

在本次调查中,腹部肿瘤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为14.65%,而全院监测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77%左右,腹部肿瘤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所有切口感染率。

调查中发现腹部肿瘤手术切口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47.62%,其他致病菌如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奇异杆菌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消耗量呈显著相关[5],本研究回顾430例腹部肿瘤患者的基本情况,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术后低蛋白血症、肿瘤部位、化疗、手术时间均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提示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应采取别要的方法和诊疗措施如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提高手术患者的免疫力和自身防御能力,按照药敏结果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和控制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切口感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严格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血糖,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改善术后低蛋白血症,增加患者的自身免疫力。(2)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管理,做好手术室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有利于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3)加大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运用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网络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加大院感知识的宣传力度,如开展知识竞赛印制知识小册子等形式,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考核,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时通报手术切口感染预防遇到的问题等。(4)高度重视手术操作过程,改善切开和缝合技术,提高手术技巧,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监测医疗环境卫生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质量,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总之,在腹部肿瘤外科手术中需要多方面合作,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对腹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探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430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30例腹部肿瘤患者中有6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65%。手术切口感染监测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92.06%(58株),革兰阳性菌占4.76%(3株),真菌占3.17%(2株),检出的切口感染病原菌前五位的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菌。合并糖尿病、肿瘤部位、术后蛋白水平,吸烟史和化学药物治疗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易发生切口感染,应采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切口感染。

关键词:恶性肿瘤,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

[2]胡必杰.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14.

[3]蒋冬香,陈刚,王晓,等.外科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感染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89-192.

[4]谈凯,谢敏,阮戈,等.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在结直肠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932-3933.

腹部恶性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化疗病人的398例, 化疗后引起便秘132例, 需干预的有96例, 化疗前大便每日1次, 无肠道病变, 化疗前均使用盐酸阿扎司琼预防呕吐, 年龄40岁~75岁。将96例便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饮食、疾病种类、化疗方案、化疗周期、饮水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护理:①向病人说明化疗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副反应, 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病人紧张、焦虑情绪;②每日饮水3 000 mL;③多食粗纤维食物;④建立定时排便习惯;⑤适当活动;⑥腹部按揉, 排空膀胱, 病人自己右手掌部紧贴下腹部, 左手放在右手背上, 按结肠走向从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方向循环按摩, 从轻到重, 每次按摩15 min, 每日2次[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行气通便贴贴于神厥穴 (肚脐) 或脐周, 每贴使用12 h~ 24 h。

1.2.2 疗效标准 观察病人大便顺利排出的时间、开始排便时间、第1次排便量、是否伴有腹痛症状、需清洁灌肠人数。显效:48 h内能顺利解出大便, 并能排净, 不伴有腹痛;有效:48 h内能解出大便, 但不能排净, 并伴有严重腹痛, 病人感觉痛苦;无效:48 h后仍无排便, 需清洁灌肠。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化疗病人产生便秘的原因:①化疗药物大多对消化道有毒副反应。②化疗前普遍采用止吐药预防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此类药物抑制肠蠕动作用较大, 常引起便秘。③癌症化疗病人由于手术等原因体质虚弱、疲乏无力, 活动、进食减少, 肠道缺乏机械性刺激而产生便秘。④有时由于治疗或环境因素, 当出现便意时进行克制或忍耐而不立即排便, 直肠牵张感受器失去了对粪便的敏感, 排便反射逐渐消失, 继而导致便秘[2]。

行气通便贴由远红外纳米材料、生物胶、基质和载体材料组成, 利用远红外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增强人体局部新陈代谢, 调节脏器的生理功能, 促进肠蠕动, 达到排气通便的作用。行气通便贴是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神厥穴, 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 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 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腹部按揉时手掌的直接作用力可使胃肠道管腔发生形态改变和运动, 促使胃肠蠕动加快, 从而加快胃肠内容物的排泄。

通过临床观察认为, 行气通便贴使用方便, 可以反复贴用, 无刺激性和过敏性, 贴着舒适、透气保湿、渗透性好, 联合腹部按揉方法简单、安全且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红剑, 沈雪琴.腹部穴位按摩配合生大黄贴敷预防老年便秘50例[J].护理研究, 2012, 26 (5A) :1214.

腹部恶性肿瘤 篇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放射治疗也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执行的新时代。如何保证在放疗执行过程中,肿瘤患者体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使肿瘤靶区更完整地接受更精确的照射剂量,从而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成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1]。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其治疗摆位精度亦不同。而作为放疗工作中最常见的胸腹部肿瘤的体位固定,由于其所处部位的特殊性,成为日常放疗体位固定工作的重点。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比较常用的几种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技术,探寻最为理想的一种。目前,常见的胸腹部肿瘤固定技术为热塑膜和负压垫2 种,这2 种体位固定技术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2]。鉴于此,我院对胸腹部肿瘤患者尝试进行了第3 种体位固定技术,即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技术,并与传统的2 种固定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2008 年5 月至2011 年3 月间,对134 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患者78 例、腹部肿瘤患者56 例)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其中负压垫44例、热塑膜40 例、负压垫+热塑膜50 例。使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或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治疗时间为20~35 d,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1.2 体位固定与定位

1.2.1 热塑膜固定与定位

将热塑膜固定板置于CT床,患者平躺于热塑膜固定板上,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放疗体位,使用恒温水箱(70 °C左右)软化热塑膜,迅速将回缩的热塑膜置于患者所需部位,牵拉与固定;在固定热塑膜时,应适度轻压热塑膜使其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并使得热塑膜与患者体部轮廓相互塑形,待其成功塑形后,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热塑膜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2.2 负压垫固定与定位

将负压垫置于CT床,患者仰卧于负压垫上,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放疗体位,利用真空泵进行塑形,在塑形过程中应尽量使负压垫与患者体部轮廓相适应,并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待塑形成功后,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患者皮肤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2.3 负压垫+热塑膜固定与定位

先将热塑膜固定板置于CT床,再将负压垫平铺于热塑膜固定板,患者仰卧于负压垫,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的放疗体位;先使用真空泵对负压垫进行塑形,再利用恒温水箱进行热塑膜塑形与固定,使热塑膜、负压垫、患者身体及固定板成一体;操作要点分别同热塑膜固定和负压垫固定技术。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热塑膜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3 摆位误差测量

利用治疗室激光定位灯结合患者体表或热塑膜表面“十”字中心标记进行常规摆位,分别于5、10、15﹑20 d,利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配备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摄取患者胸腹部正、侧位图像[1,2];使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治疗终端配备的图像比对系统, 进行EPID摄取的正、侧位图像与Varian Eclips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3](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DRR)配准,每次测量图像配准3 次,X、Y、Z轴摆位误差取平均值并记录。

1.4 数值处理

以误差>5 mm为标准,分别计算5、10、15﹑20 d热塑膜、负压垫、负压垫+热塑膜各组在X、Y、Z轴的平均百分比,最后计算各组4 次测量中在X、Y、Z轴总的平均百分比。

2 结果

由表1 可看出,以误差>5 mm为标准,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10%、13%、8%;负压垫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9%、10%、10%;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6%、5%、5%。3种固定技术中,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在X、Y、Z轴摆位误差均低于负压垫组和热塑膜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

注:误差>5 mm

3 讨论

放射治疗作为当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至今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较之于传统的二维放疗技术,如今的三维乃至六维放疗技术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着治疗精度。众所周知,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随着IMRT和3D-CRT放疗技术的普遍应用,肿瘤靶区的照射范围明显缩小,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区的形状趋于一致,大大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使放疗工作真正达到了“理想化”[4,5]。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的照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给患者的体位固定和放疗摆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放疗固定摆位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放疗设备的精确性优势。放疗过程中患者的体位固定是放疗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正确使用体位固定技术在提高摆位准确性和保证完成精确放疗方面极其重要[6,7]。相对于头颈部和四肢部位,胸腹部肿瘤的体位固定在放疗过程中因受患者呼吸运动、体型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困难,使得在胸腹部肿瘤的放疗执行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重复性差,肿瘤靶区变化大,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亦有不同程度变化,对实施高精度放疗、提高肿瘤控制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选择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腹部肿瘤放疗固定技术对提高胸腹部肿瘤的放疗精度十分重要[8,9,10]。

本研究显示,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在提高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精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可进一步提高摆位精度和放疗体位重复性,值得放疗临床推广和应用。笔者分析认为,较之于传统的2 种体位固定模式,其优势在于:独立使用热塑膜固定,由于摆位“十”字中心位于热塑膜表面,无法真实反映患者身体的旋转及倾斜,主要影响X、Y轴方向摆位误差;独立使用负压垫固定,标记点位于患者皮肤,受皮肤弹性牵拉影响,易致标记点产生位移,主要影响Y、Z轴方向摆位误差;负压垫+热塑膜综合应用固定,二者取长补短,既能较好地避免患者身体的旋转和倾斜,也有利于解决摆位“十”字易受皮肤牵拉问题,加之热塑膜可在一定程度限制患者呼吸动度,从而提高了胸腹部肿瘤放疗的摆位精度。另外,从表1 可看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 种固定技术各个方向的误差呈现递增的趋势,这是由于患者在放疗期间受其营养状况、药物使用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体型变化,负压垫、热塑膜不能很好地适应患者身体轮廓的变化,或者受环境温度的改变,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材料本身发生变化所致。这亦提示放疗后期应提高患者体位验证频率,以保证肿瘤放疗的精确性。放疗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放疗过程却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肿瘤放疗精度的因素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体位固定、靶区扫描、计划制订、计划执行及机械性能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一环节的变化均可影响最终治疗执行的精确性。因此,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疗科多部门、多环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只有放疗各个环节执行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适应更高精度的放疗新技术。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常用的3种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技术,探寻最为理想的一种,从而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方法:胸腹部肿瘤患者共134例,其中胸部肿瘤患者78例、腹部肿瘤患者56例,分别采用热塑膜、负压垫、负压垫+热塑膜进行体位固定,其中热塑膜40例、负压垫44例、负压垫+热塑膜50例,于5、10、15、20 d治疗前进行电子射野影像验证,记录体位偏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误差>5 mm范围内,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10%、13%、8%;负压垫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9%、10%、10%;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6%、5%、5%。结论:为提高放射治疗精度,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应采用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技术。

关键词: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

参考文献

[1]武宁,姜德福,韩东梅,等.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4):320-321.

[2]张龙,刘孜,钱建升.腹部、盆腔部位的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3):538-539.

[3]沈捷,张福泉,邱杰,等.应用EPID对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3):308.

[4]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98-105.

[5]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08-209.

[6]吴云来,李多杰,赵家成.腹部肿瘤外照射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效果比较[J].实用肿瘤杂志,2009,24(5):510-512.

[7]王凡,杨树松.使用射野影像系统对摆位重复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3):173-175.

[8]胡伟刚,章真,常熙,等.兆伏级锥形束CT影像质量定量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3):226-229.

[9]高云生,常熙,周莉钧,等.兆伏锥形束CT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3):263-266.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11例, 女5例;年龄15~70岁, 平均 (33.9±2.5)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 其中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此次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神经源性肿瘤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 且对本院相关诊疗活动知情同意。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CT诊断, 采用Philips64排CT扫描机对病灶位置进行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开机对病灶位置进行常规平扫, 整个筛查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多数患者需要增强扫描, 可在患者上肢静脉内注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 注射流率控制在1.5~3.0 ml/s, 扫描层厚为10.0 mm。

1.3 指标观察

以上所有操作均由检验科专业医师完成,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总结16例患者肿瘤类型、性质及CT影像特征, 并详细分析。

2 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同时, 病变位置位于腹膜后或腹膜后脏器14例 (87.50%) , 其余2例 (12.50%) 病变位置在腹壁中;16例患者中, 良性肿瘤13例 (81.25%) , 恶性肿瘤3例 (18.75%) 。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 见表1。

3 讨论

神经源性肿瘤虽然比较常见, 但是腹部出现这种肿瘤是不多见的。权威文献调查结果表明, 神经源性肿瘤有很多种类, 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等, 其中神经鞘瘤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类型, 而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通常出现在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中[2]。由于神经源性肿瘤具有一定特殊性, 为此现阶段临床诊断存在较大难处, 且误诊、漏诊率较高。

目前, 临床主要采用CT诊断作为神经源性肿瘤的筛查方法, CT检查具有高密度分辨力, 能够快速扫描病灶位置, 并清晰病灶位置, 进而明确患者病变发生情况。通过CT诊断可以发现,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 密度比较均匀, 部分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清晰可见斑点状钙化。在对良性肿瘤进行增强扫描后, 可观察到病灶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表现。同时, 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形态不够规则, 且密度不匀, 肿瘤中心出现液化坏死, 侵蚀到病变周围组织。

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6例经过术后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16例患者中,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此项研究结果与花蒨蒨[3]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仅说明此次研究结果真实可信, 也进一步表明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影像表现特征明显, 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总而言之, 对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开展CT检查, 可获得比较明确的影像资料,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比较权威的影像学依据。但是, 多年实际工作经验认为, 由于腹部神经源性肿瘤体积较大, 且无显著的临床症状表现, 若其与大神经干无密切关联, 则CT检查确定其性质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要加以注意, 为患者准确诊断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分析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为疾病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7月16例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CT影像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 且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结果 16例患者中, 神经鞘瘤8例, 神经纤维瘤5例, 节细胞神经瘤3例。良性肿瘤13例, 恶性肿瘤3例。其中, 良性肿瘤多为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且边缘光滑。恶性肿瘤的体积较大, 边缘不齐, 且形态不够规则。结论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影像表现特征明显, 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但是, 肿瘤大小和密度不是判断腹部神经源性肿瘤性质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检查,影像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其平.探讨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J].当代医学, 2013 (26) :117-118.

[2]林钱森陈自谦, 吴清清, 等.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模态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9) :1567-1571.

腹部恶性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来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腹部肿瘤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35~78岁,平均55.4岁。在本人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应用自控泵50例(A组);对照组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50例(B组),两组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自控镇痛泵(百特公司生产)。镇痛配方:镇痛药液由吗啡5 mg、氟哌利多5m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 L组成。流速2.0m L/h,持续50h。B组采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镇痛,间隔时间须>6h。48h后总体评价镇痛效果及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效果评估标准

对术后4、8、12、24、48h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3分:无痛或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4~6分:疼痛影响休息,应给予一定的处理;7~10分: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2]。

1.3.2 临床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呼吸(R)、脉搏(P)、血压(BP)。术后48h常规测量4次,与术前基础数值进行对照,采用积分法进行评价。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恢复排尿、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伤口愈合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积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1 两组患者术后安静状态下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术后应用自控泵改善疼痛不良反应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内脏牵拉刺激或疾病本身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上不愉快的心理、生理反应[3],疼痛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并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抑制呼吸运动,妨碍肺分泌物的排出,抑制胃肠活动,导致消化吸收障碍[4]。自控镇痛泵为外科患者提供了满意的镇痛效果,它是通过充满液体的储液囊的正压实现恒定流速,将镇痛药通过留置管持续泵入硬膜外腔而达到镇痛效果,维持患者基本无痛的状态,患者无需因肌内注射止痛而增加额外的疼痛,真正的从被动改为主动的预防疼痛[5]。良好的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休息质量,减少了因咳嗽无力而致的低氧血症、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连续释放药物,镇痛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本组应用硬膜外镇痛泵的患者95%无痛感,5%的患者有痛感但能忍受,其镇痛效果明显好于肌内注射哌替啶组,且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腹部肿瘤术后采用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其镇痛作用平稳持久,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及减少疼痛相关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住院的腹部肿瘤手术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应用自控泵50例(A组);对照组应用镇痛药50例(B组)。对比观察呼吸、心率、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及对疼痛的评价。结果 A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自控泵,显著改善镇痛效果,减轻疼痛相关不良反应,有利于维持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

关键词:腹部肿瘤,外科手术,自控镇痛泵

参考文献

[1]李丽莉,陈学军,王卫国.镇痛泵用于妇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514-1515.

[2]孙大全,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254-1255.

[3]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

[4]傅丽英.脾切除术后不同方式自控镇痛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99-100.

腹部恶性肿瘤 篇7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72例, 其中男98例, 女74例, 年龄15~76岁, 平均年龄45.5岁, 172例患者中, 肝脏肝瘤65例, 男47例, 女18例;膀胱肿瘤29例, 男23例, 女6例;胆囊肿瘤13例, 男9例, 女4例;肾脏肿瘤27例, 男19例, 女8例;子宫及卵巢肿瘤女, 38例。

1.2 仪器采用GE公司Voluson-Expert730型动态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 动态三维容积探头, 频率2~5MHZ。

1.3 仪器条件 ①根据部位选择仪器条件, 应用组织谐波, 单点聚焦, 透明或表面模式;②应用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图时, 设脉冲重复频率 (PRF) 为0, 6KHZ;

1.4 患者条件 ①消化系统检查:患者检查前空腹8 h以上;②膀胱及子宫附件检查:患者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

1.5 检查体位:采用仰卧位或左侧, 右侧卧位。

1.6 探头于检查部位探查, 在二维图像显示病变部位后, 激活三维扫查键, 适当调整取样窗大小, 调整立体扫查角度为40°~70°。监视器出现X, Y, Z轴图像及实时三维图像, 适当调整各轴使实时三图像显示清晰, 并在实时状态下旋转各轴进行观察。

1.7 二维及三维彩色能量图扫查 在二维图像肿瘤显示清晰后, 进行二维彩色能量图检查, 将肿瘤血管显示最丰富的二维图像冻结并存储。在二维彩色能量图显示肿瘤血流图像后, 开启三维超声扫查键, 设立体扫查角度为40°~70°。并同时嘱患者静止呼吸, 7 s后即获得三维彩色能量图, 调整各轴获得最佳图像后进行存储。

1.8 在单一病例获得的三维超声图像中, 选择最佳三维图像, 应用虚拟组织计算机辅助分析 (VOCAL) 技术, 图像在180°旋转切面中每隔6°, 为一个切面对肿瘤进行一次手动包络, 经过校对后即可获得肿瘤虚拟立体模型和体积测量值。

2结果

2.1 对本组患者进行三维超声图像检查分析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二维超声中腹部的大部分疾病已经能够准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 大小, 形态及内部回声特征[1], 但并不能生动, 形象, 直观地展示肝脏的病变, 且立体效应差, 使二维图像在腹部肿瘤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困难, 而动态三维超声在获得二维图像的同时, 并可以同时观察X, Y, Z轴所产生的A, B, C面图像, 以及由X, Y, Z轴所共同构成的动态三维图像[2], 在动态三维图像中可以客观清晰, 直观地观察肿瘤的内部回声, 形态, 边界, 立体效应, 空间关系, 并可确定病变的空间形态, 范围以及显示二维超声无法显示的病变整体, 从而弥补二维超声图像的不足[1]。

经过我们临床应用动态三维超声以来, 对腹部肿瘤良恶性鉴别在空间的内部回声, 边界, 形态以及立体效应上有明显的差异, 恶性肿瘤在动态三维图像上内部回声明显强弱不等, 分布不均匀, 呈“球体状”, 有明显立体效应, 而良性肿瘤内部回声呈筛状, 分布均匀, 呈“片状”或“球状”无明显立体效应, 在对腹部肿瘤鉴别诊断中明显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图像, 较二维超声彩色能量图能清晰显示恶性肿瘤内部及周边“线状”血流信号, 滋养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 并可以完整的显示肿瘤滋养血管走行弯曲, 内部血管形态呈“树枝状”或“花篮状”, 分支为多支以及血流分布范围广, 以立体模型加以显示。三维彩色能量图显示的良恶性肿瘤血管空间结构的差异, 为肿瘤的定性诊断增加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恶性肿瘤, 因生长迅速, 应具有血流丰富的特征[3]。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图是在二维彩色能量图基础上, 经过三维重建而获得的图像。尤其是肿瘤二维彩色能量图内部血运显示不敏感状况下更能形象体现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图对肿瘤内部滋养血管显示的敏感性。

目前, 实时三维超声VOCAL技术未在临床广泛应用, 国内报道极少。实时三维超声VOCAL技术是在实时三维图像基础上, 应用虚拟技术把三维图像虚拟为立体模型, 并可在手动条件下动态观察立体模型, 此技术能够客观, 形象的显示肿瘤的空间形态, 比二维及三维图像更加接近实际肿瘤。

以往应用容积 (V) =0.523×高 (H) ×宽 (w) ×长 (l) , 简称HWL法计算[4]或仪器的容积测量来测量肿瘤的体积, 因 (1) 肿瘤非规则圆球体应用球体体积计算公式计算不准确。 (2) 肿瘤的直径受切面影响较大, 不同切面测量计算的体积相差较大。所以不能实际客观测量癌体体积。而VOCAL技术是在180°旋转切面中每间隔6°, 为一个切面对肿瘤进行一次手动包络, 经过校对后获得体积值, 因对180°切面中实施30次包络, 并经对A.B.C面包络线多次校对, 所以VOCAL体积测量值十分准确。尽管常规三维超声容积测量具有上述优点, 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 主要存在费时费力, 步骤繁琐等问题[4]。

动态三维超声是唯一在实时状态下观察肿瘤在三维空间的内部回声, 边界, 空间关系, 并且具有无创伤性, 不需要三维重建节省了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在三维图像肿瘤形态及回声基础上, 根据腹部肿瘤内部血管三维超声彩色能量图像, 血管走行弯曲, 分支呈“树枝状”或“花篮状”, 血管分布范围广的腹部肿瘤可判定为恶性肿瘤。实时三维超声VOCAL技术, 在给临床医生一个完整空间形态的同时又提供肿瘤的体积,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我们相信随着三维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和提高, 动态三维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尤其是腹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腾淑琴, 刘志聪, 蔡洁, 等.三维超声在膀胱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0, 16, 6:455-457.

[2]解丽梅, 蔡爱露, 刘守君.三维超声表面模式在胆囊疾病中的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3:193-195.

[3]陈孝平.外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1-872.

上一篇:塔架结构下一篇:旱育水管育秧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