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损伤护理(共11篇)
腹部损伤护理 篇1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 男82例, 女42例, 年龄最大78岁, 最小4岁, 平均年龄46岁, 以青壮年居多。单纯性腹损伤38例, 复合性腹损伤86例。入院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57例, 平均血压低于80/50mm Hg, 其中血压为0者10例。
2、损伤原因
本组124例腹损伤发生原因以车祸、刀刺伤、高空坠落为主, 其他还有挤压伤、撞击伤、火器伤、畜兽伤。开放性腹部伤26例, 闭合性腹部伤98例。腹壁伤 (包括腹壁穿通伤) 5例, 肝脾破裂50例, 胃肠穿孔35例, 肾挫裂伤18例, 腹膜后血肿16例。
3、治疗结果
本组124例抢救成功119例, 死亡5例, 病死率4.03%, 其中术前死亡1例, 术中死亡1例, 术后死亡3例。术后死亡原因:1例死于休克DIC, 1例因肝静脉、门静脉复杂性锐器伤继发内出血死亡,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
严重腹部损伤常伴有多发性损伤, 患者因为呕吐物、血液、痰液及其他污物阻塞呼吸道, 或因为昏迷、喉头水肿、气管损伤等导致呼吸道阻塞, 呼吸道阻塞可在很短时间内使伤员死亡[2], 必须尽快处理。接诊护士首先要检查呼吸道并想方设法让其通畅, 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尽快给予吸氧, 提高组织血氧含量, 改善机体缺氧, 尽量纠正低氧血症。
2、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补充血容量
休克常伴随腹部损伤发生, 防治休克是治疗腹部损伤的重要环节,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3]。对未发生休克的患者,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对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补充血容量, 可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 采用8-12G一次性输液器或16-20G静脉留置针, 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 为输血作准备。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宜首先快速输入平衡液, 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 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危重病例, 可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1000~2000ml, 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1。
3、术前准备
以严重腹部创伤入院的患者, 入院时一律及时做好采血、交叉配血、留置导尿并记录尿量、备皮、药敏试验, 遵医嘱插胃管并留置等术前准备, 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做好相应准备, 护送患者进手术室, 并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
三、护理体会
腹部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腹壁和腹腔内脏器官的损伤, 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都较为常见, 其发病率在平时占各种损伤的0.4%~1.8%[4]。以严重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 伤情复杂, 病情变化快, 器官生理功能紊乱, 病死率高, 国内文献报道其病死率为11.1%[5], 本组病死率4.03%。严重的腹部损伤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多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 稍一延误即可导致死亡。了解受伤过程和体格检查是诊断腹部损伤的主要依据, 如果伤情紧急, 诊断过程与抢救措施 (如止血、输液、抗休克、维护呼吸道通畅等) 必须同时进行[6]。诊断性腹腔穿刺是腹部创伤诊断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也是最有效、最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 阳性率可达90%以上[6]。床旁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腹腔内出血、实质脏器损伤, 但不应因等待检查而延误处理[7]。在检查伤员的同时,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合理补充有效血容量可使大多数患者情况好转, 此时进行手术, 安全性较大, 且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会大幅度下降[3]。本组57例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的危重病例, 经快速大量补液, 47例血压明显回升, 为手术和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10例重型腹腔内出血患者其中7例, 经积极有效的液体复苏不能纠正休克, 提示有腹腔内活动性大出血, 在抗休克同时及时手术, 其中抢救成功5例, 死亡2例, 1例死于休克DIC, 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另有3例重型腹腔内出血患者, 未能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 直接由绿色通道送手术室手术, 1例死于术前, 1例死于术中, 1例因肝静脉、门静脉复杂性锐器伤术后继发内出血死亡。
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8]。在早期抢救过程中, 一切抢救护理措施按照规范化程序, 快速准确到位。首要任务是解除呼吸道梗阻, 迅速做好气管插管准备, 备好呼吸机, 熟悉呼吸机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 掌握气管内吸痰技巧, 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液体复苏时, 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并迅速扩充血容量, 对稳定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记其正常值及异常信号。牢记抢救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抢救药物、用物做到“四定”。重症监护室 (抢救室) 内各种抢救设备完好率保持100%, 在抢救过程中临阵不慌, 得心应手。遇有腹外多发伤时应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损伤, 如颅脑外伤、胸部外伤等, 及早发现伤情重点, 采取紧急措施抢救生命。
在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 重视病人的心理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腹部损伤患者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 又面临着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的实际问题, 他们在躯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创伤。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 重视“急的疾病”, 还应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定的态度, 熟练的技术, 整洁的仪表, 稳重的姿态, 给予患者及其家属信任感和安全感。我们不仅要抢救腹部损伤病人的生命, 还要尽量让病人的身体得到完全的康复;我们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完全的康复, 还要让病人的心理得到完全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48-970。
[2]肖南:《创伤》,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6-178。
[3]王宇:《普通外科高级教程》,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10-127。
[4]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9-215。
[5]孙松昌、张庆昱、张宏伟等:《胸腹联合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2) :167169。
[6]姜洪池:《腹部损伤》,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99-411。
[7]黄志强、金锡御:《外科手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76-680。
[8]孙四平、李太玉、李琴:《腹部外伤88例急救护理体会》,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9) :12121213。
腹部损伤护理 篇2
第一节 概述
分类:
1.开放性损伤:穿透伤:有腹膜破损者(多伴内脏损伤),非穿透伤:无腹膜破损者(偶伴内脏器官损伤);贯通伤:投射物有入口出口者,盲管伤;有入口无出口者。2.闭合性损伤:可能仅局限于腹壁,也可同时兼有内脏器官损伤。3.医源性损伤:各种穿刺、内镜、灌肠、刮宫、腹部手术等诊治措施。病因:
1.开放性损伤:常由锐器、枪弹、弹片所引起。受损脏器的顺序:肝、小肠、胃、结肠、大血管等。
2.闭合性损伤:常系坠落、碰撞、冲击、挤压、拳大脚踢等钝性暴力。受损脏器的顺序:脾、肾、小肠、肝、肠系膜等。
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否涉及内脏器官、涉及什么内脏器官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暴力的强度、速度、着力部位和作用方向等因素。它们还受到解剖特点、内脏器官原有病理情况和功能状态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临床表现:由于伤情的不同,腹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异,从无明显症状体征到出现重度休克甚至处于濒死状态。主要病理变化是腹腔内出血和腹膜炎。
实质器官:主要表现是出血。出血出到体外、腹腔内、腹膜后以及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内。胆汁和胰液外漏可同时伴有腹膜炎。
空腔器官:主要是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刺激征)。对腹膜刺激最强的顺序:胃液、胆汁、胰液、肠液,血液最轻。有时可以有气腹征。
外伤时实质器官和空腔器官的损伤可同时存在,所以出血和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可同时存在。诊断:
了解受伤过程和体检是诊断腹部损伤的主要内容,外伤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重,所以诊断和抢救措施常常同时进行。在诊断时,应考虑腹部多个器官损伤和腹部以外的损伤。开放性损伤:
要慎重考虑是否为穿透伤。有腹膜刺激征或腹内组织、器官自腹壁伤口突出者显然腹膜已穿透,且绝大多数都有内脏器官损伤。诊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穿透伤的入口和出口可能不在腹部;
B.腹部的切线伤,虽未穿透腹膜,但不排除内脏器官损伤的可能; C.穿透伤的入口、出口与伤道不一定呈直线; D.伤口大小与病情不一定成正比。腹部闭合性损伤:
首先需要认真考虑是否有内脏器官损伤,若有,其病情要比无者严重的多,且绝大部分需早期手术,如不能及时诊断,可能贻误手术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无内脏器官损伤:多数伤者根据伤史和临床表现都能诊断,但仍有不少伤者的诊断并不容易,多见于伤者早期到医院就诊,单纯腹壁损伤伴明显腹壁软组织挫伤者。再就是其他部位的损伤严重,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为了防止漏诊必须做到: A.详细了解受伤史; B.重视全身情况的观察;
C.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D.进行必要的化验。
若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有腹内器官损伤: A.早期出现休克征象者;
B.有持续性甚至进行性腹部剧痛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者; C.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者; D.有气腹表现者;
E.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者; F.便血、呕血或尿血者; G.直肠指检有阳性发现者。
• 2.什么脏器受到损伤:应先确定哪一类脏器损伤,然后考虑具体脏器。以下几点对确诊有一定价值:
A.有恶心、呕吐、便血、气腹者多为胃肠道损伤;
B.有排尿困难、血尿、外阴或会阴部牵涉痛者,提示泌尿系器官损伤 ; C.有膈面腹膜刺激表现者,提示上腹部器官损伤; D.有下位肋骨骨折者,有肝或脾破裂的可能;
E.有骨盆骨折者,提示直肠、膀胱、尿道损伤的可能。• 3.是否有多发性损伤: 各种多发性损伤可能有: A.腹内某一器官有多处破裂; B.腹内有一个以上器官受到损伤;
C.除腹部损伤外,尚有其它部位的合并损伤;
D.腹部以外损伤累及腹内器官。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诊断和治疗中,都应注意避免漏诊,否则必将导致严重后果。提高警惕和诊治中的全局观点是避免这种错误的关键。
• 4.诊断遇有困难怎么办:以上检查和分析未能明确诊断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A.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和腹腔灌洗术,阳性率可达90%以上,对于判断腹腔内脏器官有无损伤和哪一类器官损伤有很大帮助。严重腹内胀气,大月份妊娠,因既往手术或炎症造成的腹腔内广泛粘连以及躁动不能合作者,不宜作腹腔穿刺。诊断性腹腔穿刺灌洗虽然很敏感,但是不宜把其阳性结果作为剖腹探查的绝对指证,而是应全面检查,慎重考虑再作出决定; B.X线检查:应选择性应用,主要是胸片和平卧位腹平片; C.B超检查:主要用于实质性器官损伤的检查;
D.CT检查:对实质器官损伤及其范围程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E.其他检查:上述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可选用选择性血管造影、MRI、MRCP以及诊断性腹腔镜检查。
(2)进行严密观察:对于一时不能明确有无腹腔内脏损伤的患者,严密观察是诊断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其包括:
A.每15~30分钟测一次生命体征; B.每30分钟检查一次腹部情况; C.每30~60分钟,复查血常规;
D.必要时可重复进行 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和腹腔灌洗术。• 除了随时掌握伤情变化外,观察期间应做到: A.不随便搬动伤者,以免加重伤情; B.不注射止痛剂,以免掩盖伤情; C.禁饮食。
• 为了给可能需要进行的手术治疗创造条件,观察期间还应进行以下处理: • 积极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 • 给予广谱抗生素; • 胃肠减压。
(3)剖腹探查:以上方法未能排除腹内器官损伤或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剖腹探查。A.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扩大; B.肠鸣音逐渐减弱、消失或出现明显腹胀; C.全身情况有恶化趋势; D.膈下有游离气体表现; E.红细胞计数进行下降;
F.血压有稳定转为不稳甚至下降; G.腹穿为阳性; H.胃肠出血;
I.积极治疗休克而情况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
• 处理:腹壁闭合性损伤和盲管伤的处理原则和其他软组织的相应损伤是一致的。•
穿透性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腹内损伤多需手术。
腹部以外另有伴发损伤,应全面权衡轻重缓急,首先处理对生命威胁最大的损伤。
麻醉应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理想,既能保证麻醉效果,又能根据需要供氧,并防止术中误吸。
• 切口选择:不仅要保证满足彻底探查腹腔内所有的部位,还应能迅速切开缝合,且创伤较小。• 探查:首先查有无出血,再查有无空腔脏器破裂。原则是先止血,再修补。先修补污染重的,再处理污染轻的。
• 放置引流的原则:肝、胆、脾、十二指肠及结肠损伤者;空腔脏器修补后可能发生溢漏者;有较大创面裸露继续渗出者;局部已形成脓肿者。
• 引流种类:烟卷引流;乳胶管引流;双套管负压吸引管。
第二节 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及处理
一、脾破裂(splenic rupture):脾是腹部内脏最容易受损的器官,尤其是脾脏有病理病变时,更易破裂。按病理解剖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 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真性脾破裂在临床中最多见。• 脾损伤Ⅳ级分级法:
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 1.0cm;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 5.0cm,深度> 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处理
处理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
1.无休克或容易纠正的一过性休克,影象学证实脾裂伤比较局限、表浅,无其他腹腔脏器合并伤者,在严密观察下,可非手术治疗,尤其是小儿,成功率可高达80%以上。
2.观察中如发现继续出血(48小时内需输血>1200ml)或有其他器官损伤,应立即手术。3.彻底查明伤情,尽可能保留脾脏。
4.脾中心部碎裂,脾门撕裂或有大量失活组织,高龄及多发伤情况严重者需迅速结束手术,行全脾切除术。
5.在野战条件下,原则行全脾切除术。6.病理性脾肿大发生破裂,应予切除。
7.非真性脾破裂,可形成局限性血肿,36~48小时可再次破裂,称为延迟性脾破裂。一般发生在2周以内,也可迟至数月,此种情况下脾应予切除。
二、肝破裂(liver rupture)
• 肝破裂:右肝叶较左肝叶多,肝破裂无论在致伤因素、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都和脾破裂极为相似;但因肝破裂后可能有胆汁溢入腹腔,故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常较脾破裂者更为明显。血液也可以进入胆道,从而出现黑便和呕血。处理以手术为主,原则是彻底清创、确切止血、清除胆汁溢漏和建立通常引流。手术方式多样,包括缝合、肝切除、肝动脉结扎、填塞等等方式。
三、胰腺损伤 •
四、胃损伤
• 五、十二指肠损伤 •
六、小肠损伤 •
七、结肠损伤 •
八、直肠损伤 •
腹部损伤护理 篇3
【关键词】 闭合损伤;控制出血;抗休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29-02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外科常见急重症,多为交通事故、轧伤、高空下坠、暴力打斗、碰撞挤压或车轮碾压所导致。如处理不得当,可迅速危及生命,造成重要组织器官衰竭。由于腹部损伤患者伤势严重,内脏破裂大出血,往往需要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控制机体出血,抗休克,尽快逆转病人严重的生理紊乱,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完善护理措施是抢救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院14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抢救、观察护理要点论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腹部闭合损伤病人140例子,其中男性13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8岁。本组病例中,肝破裂7例,脾破裂35例,肠破裂42例,膀胱并后尿道破裂2例,肾挫伤4例,腹壁挫伤18例,腹膜后血肿10例,合并骨盆骨折,肋骨骨折,颅脑损伤病人22例。
2 急救与处理
对于严重内出血或脏器损合并休克者,入院时首先抗休克处理。
2.1 给予氧气吸入,嘱病人平卧位,由鼻导管给氧流量2-4L/min,提高机体血氧量。
2.2 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保障快速输血、输液、扩充机体血容量。
2.3 重度休克者,需留置导尿,以观察单位时间患者尿量。
2.4 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及表情,躁动者加床档,防止坠床,伤情未明确诊断慎用吗啡杜冷丁药物。
3 监测与观察
3.1 入院后注意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对休克患者每15-30min测量一次,并观察意识、面色及尿量的变化,早期发现休克及时抢救。损伤时间长,体温高,腹腔已感染的患者,提醒感染性休克,休克早期症状血管痉挛,面色苍白,口唇干燥,脉搏弱,四肢末梢发绀,皮肤呈花斑,厥冷表情淡漠,烦躁不安,收缩压声由强变弱、脉压变小,呼吸深而快,尿量相对变少,及早诊断,迅速治疗。
3.2 合理安排输液 保证充足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观察心肺肾等情况。在扩容期间,测每小时尿量,以观察输液量是否充足,通常健康人每小时尿量30ml为标准,尿量接近正常范围,说明休克已见好转,如尿量过多,应减慢速度,尿量持续过少,考虑有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少尿时要注意高钾血症,多尿时要注意低钾血症,休克测中心静脉压,观察有效循环及心功能情况。
3.3 详细观察观察病情,明确手术指征 单纯腹壁挫伤,大多数非手术治疗既可痊愈。血肿严重者可采用穿刺抽吸方法将积血抽出,加压包扎。腹外伤并发休克者对输血输液扩容反应不明显,短时间内病情趋向恶化则提示腹腔内出血,速度增快,抢救休克的同时做好手术准备。一般腹外伤患者,如体温逐渐升高,脉搏增快,腹痛加剧,腹式运动减弱,可判定为腹腔内出血及脏器损伤,如有血尿可诊断肾挫伤,都需做好手术准备。
4 手术前准备
4.1 护士像病人介绍病情和手术目的,意义及手术效果,加强病人心理护理,取得病人树立治病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手术。
4.2 腹部需常规备皮,做好青链霉素试敏,询问既往过敏史,阳性者慎用。
4.3 需要输血者,通知血库备血,进行同型血交叉配血试验。对已发生休克者应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及时补液,必要时输血。输血、输液,对于腹腔内出血,虽然丧失主要是血液,但并不需要全部补充血液。
首先要快速补给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
4.4 护士按医嘱进行术前插胃管、导尿管及术前用药。
5 术后护理
5.1 患者取平卧位,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循环及体位引流,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使患者舒适。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机意识的变化,防止术后出血复发休克。
5.2 禁食 患者持续性胃肠减压,待肠蠕动恢复后拔出胃管,开始以流食为主,逐渐改為半流食,保持胃管通畅,防止脱落,观察引流和性状,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性液体,提示出血的可能,通知医生处置,如刀口渗血及有渗,及时更换引流袋。
5.3 注意体温的变化 术后第一天体温升至370C伴畏寒、腹胀等情况等症状,提示有腹腔感染,遵医嘱与医生联系,高热时,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尿量是反映内脏组织灌注的良好指标,若尿量每小时大于30ml,说明组织灌注良好,体液不足得到纠正,可每30-60分钟记尿量1次,必要时测量尿比重。注意电解质、电解质失衡的纠正。
5.4 口腔及褥疮的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扣背局部按摩,鼓励病人多做深呼吸运动,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5.5 对泌尿系患者,手术后应给与膀胱冲洗,观察期尿液性质和颜色的变化,保持尿管通常。
5.6 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日离床活动,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5.7 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突发事件,所造成患者由健康人变为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恐惧及焦虑,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护士要做好心理疏导,安抚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治疗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语言平和,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赖和依赖,配合治疗。
6 讨 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有些病情表现隐匿,极易在诊断中产生错觉,如果不实施严密的观察病情和护理,那么,会导致病情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因此,患者入院后的急救护理及病情观察是关键环节不容忽视。本文中140例患者,损伤后对患者伤情的正确评估,实施了急诊抢救,治疗各环节上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促进了疾病的转归和痊愈,控制了并发症,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赖春荣.579例腹部闭合性损伤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4(2):112-113.
严重腹部损伤的急救与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42例, 女16例;年龄14~48岁, 既往均无其他合并症。闭合性伤42例, 均因交通事故引起;开放锐器伤16例。就诊时间于伤后0.5~1.5 h, 平均1 h。入院时休克46例 (79%) , 伴有血气胸8例 (14%) , 肋骨骨折12例, 肺挫伤18例。58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肝破裂33例, 脾破裂23例, 胃肠道破裂2例, 合并胰腺损伤8例, 膈肌损伤6例, 肾挫伤8例, 合并颅脑伤2例。
1.2 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55例, 治愈率94.83%, 死亡3例, 病死率5.17%, 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 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积极抗休克
随着对休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休克患者的死亡原因不再是基础的伤病, 而是由此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 伤后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与死亡和器官功能不全密切相关[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输液的部位及速度[4] :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大静脉, 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 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 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 由于腹部损伤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 常规迅速建立两路静脉输液通路, 选择粗针头套管针穿刺, 快速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纠正酸中毒, 并准确记录液体的入量。有条件的应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 以此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2.1.2 做好术前准备
实施急救一体化可提高生存率, 急救可按V (保持呼吸道畅通) 、I (输液输血) 、P (心功能监测) 、C (控制出血) 顺序进行[6];本组经验立即给予吸O2, 改善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缺O2,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一侧, 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配合医生做好腹腔穿刺, 观察腹腔穿刺抽出腹液的颜色及性质, 同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常规备皮、配血、青霉素皮试、普试、留置胃管、尿管。本组58例均在抗休克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急诊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继续防治休克
严重腹部损伤均伴有轻重不等的休克, 休克严重时, 虽手术修复结扎、止血, 但术后仍有可能处于休克状态。故术后除监测血压、脉搏外, 应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以指导补液的量和速度。根据术中所见估计出血量, 及时补充胶体量, 特别是新鲜血。本组1例患者腹腔出血量多达8000 ml, 术中输新鲜血3200 ml, 输RBC6U, 术后继续输新鲜血1000 ml, 血浆1000 ml, 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及时调整补液的量及速度, 使抢救成功。提示及时补充血容量, 积极抗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2.2 呼吸功能监测
严重休克的患者, 术后可出现ARDS[7]。故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充分给予吸O2, 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 6~8 L/min的流量, 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7], 改善缺O2状态, 并定时检查血气分析, 若在给O2充分的情况下, 动脉血氧分压仍低, 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O2浓度视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 尽可能维持pH值7.4, PaO2 100 mm Hg, PaCO240 mm Hg。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胸廓起伏程度。当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 有自主呼吸, 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氧饱和度正常, 可试停呼吸机辅助呼吸。
2.2.3 意识、瞳孔的观察
严重腹部损伤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致脑缺O2, 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除补充血容量, 持续高流量吸O2外, 还应注意观察瞳孔及意识的变化, 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或疾病的并发症。本组2例患者术后持续出现烦躁不安, 术后第2天行CT检查提示头皮血肿, 经及时应用脱水剂及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 症状得到控制。
2.2.4 加强输液管理
多数患者术后仍处于休克状态, 补液应24 h维持。本组有8例合并胰腺损伤, 使用生长抑素-施他宁微泵24 h维持, 且多数使用升压药维持。应经常巡视患者, 防止升压药物渗出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血压、尿量及时调整升压药物的浓度和滴速。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如每小时尿量在30 ml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2.2.5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应将引流管妥善固定
每2~4 h顺向挤压引流管1次, 防止引流管堵塞,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受压、扭曲。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一般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3~5 d, 应根据引流液的量考虑拔除腹引管的时间。
3并发症的预防
3.1 肝功能衰竭预防
肝脏损伤后致部分肝细胞坏死, 使机体对细菌及其毒素的抵抗力明显降低, 术后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加强护肝、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意识有无改变,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生化检查, 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3.2 应激性溃疡的防治
严重腹部损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一般发生于术后2~7 d,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对此类患者术后放置胃管, 了解胃液的颜色、酸度和测定潜血。
3.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和压疮发生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应去枕平卧并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吸人。每2 h协助翻身、拍背1次, 促使排痰, 预防肺部并发症及压疮发生。术后留置多根引流管, 应加强口腔护理及尿道口擦洗, 2次/d, 定期更换引流袋预防感染发生。
4小结
腹部损伤常伴有内脏损伤, 可因大出血而致死。因此, 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救治和监护是降低腹部损伤患者死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55.
[2]富维军, 腾青山, 黎檀实, 等.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5 (12) :739-741.
腹部损伤护理 篇5
[关键词] 严重腹部外伤;损伤控制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serious abdominal injury patients to implement damag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uma of the rescue the success rate.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jury preliminary emergenc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ISS trauma score, the ISS score of patients than 16 implementation stage I certainty surgery, to score > 16 patients ISS implement damage control principle, deal with by stages: the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simple operation, ICU implementation phase II certainty surgery. Result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jury are subject to a perirenal abscess, clinical cure 68 cases (94.44%). On 11 cases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DCO, emergency surgical treatment are simplified bleeding success, line phase II planning operation; Phase II surgery in 1 appear liver abscess, 2 cases appear bile leak, 1 case appears between the infecti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drainage well; Four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rious DCO pointer abdominal injury patients, implement DCO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uccess rate.
[Key Words]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Damage control operatio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1]是一种主要针对腹部创伤复杂的应急分期手术的理念,是近年来外科领域中既有价值的外科原则。我们将损伤控制理念引入多发伤救治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收治72例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男47例,女25例;年龄17~70岁;按照ISS创伤评分为6~58分,其中≤16分61例,>16分11例;车祸伤50例,坠落伤9例,挤压伤6例,刀刺伤4例,爆炸伤3例;腹部闭合伤46例,腹部开放损伤26例;入院时轻度休克29例,中度休克37例,重度休克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30min~22h。
1.2损伤部位 72例患者腹内损伤情况:肝脏损伤29例,后腹膜血肿20例,脾脏损伤34例,胰腺损伤12例,胃损伤18例,十二指肠损伤13例,小肠损伤45例,肠系膜血管损伤13例,结肠损伤10例,肾损伤9例,膀胱及输尿管损伤6例,膈肌损伤4例。72例患者腹外损伤情况:颅脑损伤33例,胸部损伤31例,心脏损伤5例,脊柱损伤28例,骨盆及四肢损伤30例。
2 方法
2.1入院处理 对所有患者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观察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控制活动性出血,并作好术前准备。
2.2入院手术 72例多发伤伴腹部损伤患者均破腹探查,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对ISS评分≤16的61例患者进行了I期确定性手术;对严重损伤ISS>16分的11例患者参照DCO标准实施分期手术。对其有脑外伤手术指针进行开颅手术,对心脏血管损伤患者进行开胸心脏血管修补,对脊柱损伤的进行椎体减压及固定术,对骨盆及肢体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固定,对肝损伤患者进行修补及填塞,对腹膜血肿进行血肿清除及填塞,脾损伤患者视损伤程度采取切除及修补,胰腺损伤采取清创引流、空肠吻合、胰体尾切除,胃肠损伤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修补、吻合、切除、重建等。I期手术止血均成功。
2.3对11例严重损伤组患者ISS>16分的处理。首先采取应急简化措施,待症状改善后,再行II期确定性手术。11例患者情况符合以下条件: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体温<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PTT>50s或>正常50%;创伤出血多,输血量>10U;术中或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创伤部位有:严重肝损伤、后腹膜血肿破裂;内脏高度肿胀,无法关腹。
2.3.1应急简化措施:①止血。用大沙条带绷带填塞,血管损伤侧面修补、结扎、暂时性腔内插管分流等。②防止污染。单纯肠管损伤可缝合修补,但复杂的肠管损伤应先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两端。结肠穿孔可行结肠造口或外置。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外引流,胆道可行胆囊造口引流,输尿管损伤应插管引流,膀胱损伤经尿道或耻骨上置管引流。③简化手术暂关闭腹腔。无明显张力应果断终止手术,用巾钳钳夹,单层联系缝合皮肤;本组4例组织水肿张力高,用修复材料填补腹壁损伤,用塑料膜覆盖,再外贴塑料膜并闭合腹腔。
2.3.2 ICU复苏:术后进行体温、PT、PTT、pH值动态监测。①复温措施如下:不暴露患者,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②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使PT、PTT恢复。③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④通气支持:氧气吸入,保证血氧饱和度大于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纠正酸中毒,将氧输送(DO2)、(VO2)增加到最大限度[2]但脑水肿患者注意脱水。让动脉血气维持在PH7.35~7.45,PaCO235~45mmol/L,HCO222~27mmol/L。本组11例实施DCO的患者均渡过复苏期。
2.3.3实施确定性手术:①去除堵塞物。准备止血药与器械,以盐水渗湿填塞物及周围组织,缓慢去除,有小剂量出血及渗血可采用压迫、电凝、局部用止血药等方法。②探查与重建。沿创伤道细心探查,如I期手术没处理好的给予重新处理,重建的顺序遵循先血管再泌尿系统、后胃肠道,避免高危重建。③关闭腹腔。腹腔无张力进行I期缝合;如张力明显,组织水肿,先用大网膜或可吸收材料覆盖内脏表面,再用修复材料与筋膜缝合,填补腹腔缺损,缝合皮肤,后期再处理切口疝或完成重建。
3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均行腹部探查术,临床治愈68例(94.44%)。对11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实施DCO,采取应急措施简化手术处理,止血均成功,行II期计划性手术。II期手术后,1例患者出现肝脓肿,2例患者出现胆瘘,1例患者出现隔下感染,经抗炎及引流痊愈;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脑疝死亡,2例患者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4 讨论
DCO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DCO可以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3]。首次手术,是控制腹腔大出血、防止污染、避免体液及体热丢失为关键所在,开腹后15min内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损伤控制。迅速用填塞、结扎、钳夹止血,避免过度填塞导致ACS及关腹困难[4]。出血控制后,通过缝合、修补、引流、造瘘控制污染,迅速关腹是一期简化手术的最后步骤。Parr等[5]强调,ICU复苏的目的在于避免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确定性手术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风险及病死率,在患者在体温、凝血基本正常后,最好时机在出血停止、氧运正常、血流状态稳定、酸中毒纠正后,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组患者11例均实施了DCO,由于患者创伤重,4例患者在完成计划性手术后死亡。
DCO是近年来外科备受关注的治疗原则,是复杂外科应急分期处理的一种理念,要求做到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又要预防继发性损伤。DCO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分阶段性救治的策略是快速进行创伤止血及污染,进行生理复苏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为计划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以逆转伤者死亡。在临床中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按常规手术处理,不需要采取DCO方式,但当损伤对患者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内环境严重紊乱,表现为致死三联征[6]:体温不升、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而长时间的手术及麻醉会加重患者的损伤,而DCO是终止致死性三联征恶性循环、恢复患者的创伤应急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的最佳手段。因此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过程中,严格实施损伤控制操作规程,可以达到减少创伤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STON H H,STROM P R,MULLINS RJ. Manageme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1983,197:532-535.
[2]SAGGI B H,SURERMAN H J,IVATURY R R,et ul. Abdominalcompartmcnt syndrome[J].J Trauma,1998,45:597-609.
[3]WALKER,CRIDDL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c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c [J].Am J Crit care,2003,12:367-371.
[4]Brasel KJ,Ku J,Baker CC.et a1.Damage control in the critically ill and injured patient[J].New Horiz,1999,7(4):73-86.
[5]Parr MJ, Alabdi T.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 Injury, 2004,35(7):713-722.
39例腹部损伤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4例,女5例,年龄9~6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锐器伤11例,高空坠落伤6例,挤压伤1例,其中开放性损伤23例;闭合性损伤16例。脾损伤17例,胃、肠损伤14例,肝损伤5例,肾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腹部两个以上脏器损伤7例,合并有骨折11例。
2 病情观察
2.1 密切观察和记录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神志、面色和末梢循环情况
腹痛的性质与持续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若患者腹痛缓解后又突然加剧,同时出现烦躁、面色苍白、肢端温度下降、呼吸及脉搏增快,血压不稳或下降等表现;血常规检查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降低;常提示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暂时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也要严密观察病情15~30 min监测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对及时确诊、及时救治极为重要。
2.2 观察腹部症状、体征的变化
腹部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痛部位一般以受伤部位处最重。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较难,脏器损伤的早期或脏器延迟性破裂时可能开始时症状较轻和缺乏阳性体征。观察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程度和范围,以及肠鸣音等。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如果一时不能明确有无腹内脏器损伤,严密观察极为重要。应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尿量、腹部体征等,观察期间禁食、禁水,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不用止痛药物。必要时重复腹腔穿刺、B超、X线、血尿常规等检查[2]。
2.3 观察尿量
尿量是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尿量持续减少或无尿,表示血容量及肾灌注量不足,及时扩容补充血容量;对怀疑肾损伤的患者,还应注意尿液颜色的观察。
2.4 观察意识、神志
腹部实质脏器损伤者常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随着休克的进一步加重,脑组织供血不足,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加快输液、输血、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时报告医生。
2.5 合并伤、并发症的观察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常伴有其他脏器合并伤,如颅脑损伤、血气胸、骨折、大范围软组织挫伤等,有的数种伤同时存在。加强对合并伤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威胁生命的合并伤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也有积极作用。如对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注意生命体征、瞳孔和神志的观察;对合并骨折者,则应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对合并血气胸者,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等。
3 护理体会
3.1 闭合性腹部损伤常伴有同一致伤原因造成其他解剖部位的损伤即多发伤,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
因此,通过体液复苏早期合理的扩容把握创伤后1小时黄金时刻是复苏的关键[3],早期、快速、足量扩容,能迅速改善组织低灌流状态,避免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必要时行静脉切开以尽快补充血容量。补充的量要达到估计损失量的2倍以上[4]。必须注意的是静脉通路不能选择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输液有可能使液体在进入右心房前就经损伤的血管漏人腹腔、盆腔、起不到升压效果,甚至影响抢救,故不适用于腹部外伤[5]。
3.2 绝对卧床休息,禁止随意搬动伤员,以免加重腹痛,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患者腹部剧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应让其平卧屈膝,以使腹部肌肉松驰,减轻疼痛。
接送患者检查过程中,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医生护士全程陪送。并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3.3 腹部损伤的伤者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重点做好以下护理。
3.3.1 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术后24~48 h内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并将血压(收缩压)维持在12~14 kPa,如血压过高,可增加创面渗血,甚至引起再度出血。过低不利组织的血流灌注及休克的纠正,休克时心率代偿增快,密切观察心率的变化,一般控制在120次/min以下,以防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必要时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及呼吸等生命体征。
3.3.2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伤者术后常留置腹腔引流管,以便能及时发现有无再出血的可能。术后24~48 h内应注意腹腔引流出的液体量,颜色及性质,并记录24 h引流量,发现引流量增多,颜色由淡红逐渐加深为深红色,同时结合患者全身变化情况考虑再度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若腹腔引流管引出较多浑浊液体或有异味等,提示腹腔内已发生感染,此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3.3 尿量的观察
尿量的观察在术后最初几日内较为重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休克转归情况,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及有无肾功能损害。准确记录出入量,出现尿量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3.3.4 留置胃管胃肠减压的护理
创伤后常伴随着全身的应激状态,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6],通过胃管观察并记录胃液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以判断有无消化性溃疡出血。引流袋每日更换,注意无菌操作。胃管待肛门排气后拔除。护士对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经常检查减压管是否通畅,保持鼻腔清洁,每天口腔护理2~3次。
3.4 出院后要适当休息,1~3个月内勿参加重体力劳动,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增加营养,促进康复。
若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陆琪琳.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河北医学,2006,12 (11):1183.
[2]徐正节.腹部闭合性损伤58例诊治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5,21 (3):274.
[3]彭敏文,陈丹萍.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护理.现代医院,2007,7 (12):82.
[4]赵象文,罗宏宇,欧志平.腹部闭合性损伤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2006,17(3):29-30.
[5]黄西妹,罗爱萍,李春梅,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术前急救护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0):95.
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5年5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年龄9-73岁, 平均41岁;脾破裂20例, 肝破裂4例, 肠穿孔3例, 膀胱破裂1例, 胃穿孔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 分别行脾破裂、脾切除术, 肝破裂、肝修补术, 肠穿孔、肠修补术, 膀胱破裂、膀胱修补术, 胃穿孔、胃修补术。
1.3 护理
1.3.1 术前观察及护理
①护士接诊患者后迅速安置于抢救室, 勿随便搬动, 以免加重病情, 并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了解伤情;②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输入生理盐水、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补充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③病情观察:a.严密观察全身情况。每隔15~30min测量BP、P、R 1次, 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皮肤粘膜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 做好特护记录, 及时报告;b.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内脏器破裂后出现的主要体征, 每30min检查1次腹部体征, 注意腹膜刺激征程度和范围的改变。腹部损伤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 很容易漏诊, 如不仔细观察早期确定内脏是否受损很可能贻误手术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c.作诊断性腹腔穿刺。准备好穿刺用物, 协助医生作诊断性腹腔穿刺术, 抽到液体后应观察其性状 (血液、胃肠内容物、混浊腹水、胆汁或尿液) , 借以推断为哪类脏器受损。如抽到不凝固的血液, 提示系实质性器官破裂所致的内出血, 因腹膜的脱纤维作用而使血液不凝;如抽出的血液迅速凝固, 多系穿刺针误刺腹壁血管或血肿所致[1];d.观察期间为避免加重病情,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不随便搬运, 为避免掩盖病情, 不随意给止痛剂;应禁食、禁水, 以免万一有胃肠道穿孔而加重腹腔感染, 腹胀明显时予以胃肠减压。
1.3.2 术后护理
①患者体位。术后患者置于抢救室, 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准备。患者体位由麻醉方式决定, 如患者全麻清醒、硬膜外麻醉6h后, 同时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可由去枕平卧位改为半卧位, 使患者上身与床沿成30~40°角, 膝下及足底部以软枕垫档, 防止下滑。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出气管内分泌物, 避免肺部感染;早期下床活动, 尽快恢复胃肠功能, 减少肠粘连;②生命体征观察。应用心电监护仪持续心电监护, 进行心率、心律、呼吸、动脉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 1次/30min。术后6h如生命体征平稳改为1次/h。记录24h出入量, 测定中心静脉压, 观察心、肺情况, 决定补液的速度和补液量;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尿量的变化, 观察有无腹腔内出血。如有意外及时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③切口观察。注意观察患者切口有无疼痛、红肿、渗出, 如有渗出, 应特别注意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并及时更换敷料, 估计渗血量并记录。
1.3.3 做好各引流管护理
①腹腔引流管护理。腹腔内实质性脏器修补后仍有可能渗血, 或空腔脏器损伤修补处周围组织水肿, 愈合不良者, 都应进行腹腔引流。要注意引流液的色泽及质量, 经常挤压引流管, 保持通畅。如内脏出血而置引流管者, 术后48h内渗血逐渐减少则可拔管。引流管如有阻塞现象, 可用少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 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每日记录引流量, 每日更换引流袋;②胃肠减压管护理。胃肠减压是利用留置胃管与负压吸引装置, 将积存于胃肠道的气体与液体吸出, 以减轻胃肠道内压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恢复其功能, 应注意胃管是否通畅, 有无阻塞, 负压装置是否有效, 有无漏气, 记录引流出胃液的颜色和量。
1.3.4 出院指导
①1~3个月内不应参加重体力劳动, 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②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暴饮暴食;③肝破裂、脾破裂术后出院3~6个月后复查;④出院后如有腹胀、腹痛等不适,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 结果
本组30例术后无死亡患者;有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 体质偏差, 入院时病情较重, 术后并发肺部感染, 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恢复。其余均康复出院,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 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 不能及时诊断, 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 将带来严重后果。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 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的依据, 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机体康复。
对于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护理, 除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外, 还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因腹部闭合性损伤使患者产生极度的痛苦与焦虑、恐惧, 再加上某些插入性操作如置胃管、尿管等, 致使患者即刻出现或加重恶心、呕吐、频频尿意等不适,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向患者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以友善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术取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和依靠,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抢救时机。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28例患者治愈出院, 2例因年老体弱术后并发肺部感染, 经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恢复, 其它均无并发症。结论: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病情复杂, 变化快, 严密观察病情和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 有利于早期诊断内脏损伤, 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是抢救严重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闭合性腹部损伤,内脏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388.
腹部损伤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9例, 男40例, 女19例;年龄3~74岁, 平均41岁。其中脾破裂27例, 肠穿孔18例, 肝破裂6例, 膀胱破裂5例, 胰腺挫伤1例, 腹膜后血肿1例。本组病例合并伤11例, 其中合并颅脑外伤2例, 肋骨骨折2例, 尿道损伤5例, 血气胸2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10例, 休克指数1.4~1.8。入院距受伤时间30~140 min。致伤原因为钝物撞击伤、拳脚击伤、车祸挤压伤等。入院后保守治疗4例, 其余55例经脾切除、肝修补、膀胱修补等手术均痊愈。平均住院19 d。
2护理
2.1 急救护理
2.1.1 休克的护理
患者因神经系统受强烈刺激、失血或失液大量活性物质释放引起休克, 且休克为损伤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有休克早期症状或休克者, 使用12号带壶留置静脉穿刺针, 快速建立2~3条有效静脉输液通路;根据医嘱快速输血和输入平衡盐溶;头和躯干抬高20°~30°, 下肢抬高15°~20°;经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为6~8 L/min,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呼吸困难者, 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1.2 术前准备
绝大部分内脏损伤需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在密切观察和积极抢救的同时, 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包括备皮、导尿、留置胃管。
2.2 病情观察
2.2.1 严密观察全身情况
每隔15~30 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皮肤黏膜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做好特护记录, 及时报告。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下降提示休克的可能。
2.2.2 密切观察腹部情况
每30 min检查1次腹部体征, 注意腹膜刺激征的程度和范围的改变。护士除详细了解受伤史和伤后病情变化外, 还须严密观察腹部情况, 以助早期诊治。腹部损伤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 很容易漏诊。如不仔细观察、早期确定内脏是否受损很可能贻误手术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单纯的实质脏器损伤腹痛通常不明显,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况且有的患者因肋骨骨折疼痛显著而掩盖了脾破裂的早期症状。本组有1例患者被车撞伤后腹部无明显体征, 第2天后突发腹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立即报告医师, 经手术探查证为脾破裂。
2.2.3 避免加重病情患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为避免掩盖病情, 一般不使用吗啡类镇痛剂;因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穿孔或肠麻痹, 故诊断未明确前应绝对禁食、禁水和禁灌肠, 以防肠内容物漏出增加并加重腹痛和病情[2]。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记录24 h出入水量, 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血压、呼吸、脉搏各1次, 以后依病情改4 h测1次至病情稳定;为给术后补液提供参考, 必须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 观察患者皮肤弹性、周围静脉充盈度。
2.3.2 体位
硬膜外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 h, 生命体征稳定后为使患者感觉舒适、利于呼吸与体位引流、减轻腹壁张力改半坐卧位;鼓励患者深呼吸, 咳出气管内分泌物, 避免肺部感染;早期下床活动, 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肠粘连。
2.3.3 饮食护理
腹部手术后给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 使患者体质虚弱, 直接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创伤危重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增多, 需要营养支持。术后24~48 h内禁食, 待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为增强患者抵抗力改少量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饮食, 依病情逐渐改为半流质。
2.3.4 引流管的护理
腹部损伤患者术后通常有多根引流管, 护士必须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管通畅, 及时观察和记录引流物的性质、颜色与量的变化,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若发现引流液为新鲜血液且数量较多提示有内出血的可能, 必须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讨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变化快, 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 不能及时诊断, 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 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的依据, 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干扰创伤性休克病情评估因素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0) :950.
腹部损伤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腹部脏器损伤伴随四肢骨折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性患者有10例, 男性患者有16例;年龄范围16~64岁, 平均年龄 (35.2±2.3) 岁;有6例患者因高处坠落致伤, 有11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致伤, 有4例患者为重物压砸致伤, 其他原因导致受伤的患者有5例。有9例患者为脾破裂, 有6例患者为肝破裂, 有5例患者为肝脾同时破裂, 其他脏器破裂的患者有6例, 所有患者均同时伴有四肢骨折。在就诊时共有21例患者出现休克。
1.2 急救方法
1.2.1 评估患者的伤情:
根据患者的呼吸道、呼吸频率、血压、脉率、神经系统及肢体活动等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评估判断, 确定处理患者伤势的重点, 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急救, 同时拟定出详细的护理计划。患者需要凹卧在床上, 并将其头胸抬高到15°, 下肢抬高至20°, 便于增加回心血量, 帮助患者恢复循环及呼吸功能[2]。
1.2.2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
病情严重的患者经常因呼吸道梗阻而引发窒息的情况。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异物进行及时的清理, 并给予充足的氧气, 对于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利用呼吸机。
1.2.3 维持合理的循环:
护理人员立即为患者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并确保一路采用套管针, 一路连接三通管[3]。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留取血液标本, 利于血型的检查及配血等相关工作, 避免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控制患者的输液速度,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脑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出现。
1.2.4 配合医师:
协助医师将患者骨折处用夹板进行暂时性固定, 并行腹腔穿刺, 因在患者腹腔中抽取的血液不易凝固, 对诊断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手术存在指征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备皮、配血、皮试、留置胃管等。
1.2.5 观察患者腹痛情况:
若患者出现腹痛情况并且逐渐加重, 同时患者腹围加大, 腹部内发出移动性浊音或者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可能是因腹腔脏器出血、破裂所导致的, 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通知相关医师进行手术。
1.2.6 监测患者的尿量:
监测患者的尿量, 如患者的每小时尿量<25 m L时, 则表示患者缺少循环血量[4]。若患者出现脉搏及血压均恢复正常但尿量较少, 比较体质量较低, 则说明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有26例腹部脏器损伤伴有四肢骨折的患者。抢救24 h内, 有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伤势较为严重出血过多而死亡。其中共有24例患者进行腹部手术, 其中进行Ⅰ期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有14例, 进行Ⅱ期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有10例。对24例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调查, 有2例患者出现骨不相连的现象, 其中1例患者为胫腓骨骨折, 有1例患者为肱骨骨折;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期愈合的情况;1例患者发生钢板断裂;剩余20例患者在手术后1~1.5年取出内固定后骨头愈合完好, 1例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好转痊愈。
3 护理体会
3.1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患者手术后均进入重症监护室,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 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 使用升压药物仍不能回升, 并且测得患者的心率加快, 血氧饱和度降低, 则需要立即报告主治医师查找导致血压下降的原因[5]。
3.2 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由于多数患者下肢骨折, 因此在手术后无法进行早期的活动, 同时患者翻身也受到限制, 护理人员可以对其实施腹部按摩的方法, 促进胃肠恢复蠕动。护理人员左手按压住患者腹部的伤口, 右手则以顺时针的方向对其进行按摩, 每天进行3~5次, 每次时间为5~10 min。
3.3 骨折护理:
护理人员适当的抬高患者的患肢, 降低肿胀情况发生, 同时双腿需要24 h进行烤灯。禁止在患者的患肢处进行静脉穿刺, 防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每隔1 h对患者的足背动脉及股动脉的脉搏情况进行监测, 并记录强弱情况及次数。对于进行石膏固定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石膏柱衬垫的软硬情况, 对分泌物及汗液浸湿的衬垫要及时的更换, 避免出现压迫性溃疡情况[6]。
4 小结
腹部脏器损伤伴四肢骨折是近几年社会中常见的复合性伤, 在抢救患者的生命、治疗脏器损伤的同时,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四肢骨折的治疗及护理也要起到高度的重视。要从综合的护理角度出发, 不仅要强化急救护理工作, 还要重视患者四肢恢复情况, 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把脏器损伤护理与四肢护理结合起来, 选用适当的方法去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晓芳, 徐群, 何斐英, 等.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8 (8) :618-620.
[2]黎沾良.腹部创伤处理的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3) :133.
[3]郑洁, 丁心.腹外伤48例急救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11, 43 (29) :72-73.
[4]刘喜文, 刘冬焕, 万宝珍, 等.多发伤病人急救系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35 (3) :166-167.
[5]谭瑾瑜.46例腹内空腔脏器损伤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2 (2) :156-157.
腹部脏器损伤的彩超诊断结果观察 篇10
[关键词] 彩超;腹部脏器;诊断结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76-02
在医院普通外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当中,腹部脏器损伤属于其中的一种,对患者的危害很大,一旦处理不得当,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对此病开展正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而彩超检测以其检查结果准确率高而被广泛地应用在该病的诊断方面[1]。我院最近3年对100例腹部脏器损伤患者使用彩超开展检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其进行分析,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前往我院开展治疗并应用彩超诊断腹部脏器损伤情况的100例患者,当中,男64例,女36例;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14岁。全部患者经过常规检查后确认曾经受过外伤,并且都在受伤之后的一天内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1.2 诊断方法 对全部患者使用彩超对腹部脏器开展详细的检查,主要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显著的外伤以及产生疼痛感的位置,同时还对患者的脏器、肝肾、膈下、盆腔、腹膜后间隙以及脾肾隐窝开展认真仔细的检查;归纳和研究检查结果,并且还将其和手术结果相互对比,研究两者的符合率;然后再科学地对彩超诊断效果开展评估。
2 结 果
全部患者中,经过诊断发现存在脾损伤的患者有30例,存在肝损伤的患者有20例,存在肾损伤的患者有15例,存在肠损伤的患者有10例,存在膀胱损伤的患者有5例。检查结果和手术结束结果开展对比研究,且对符合率实行科学的计算后,发现肾损伤患者的符合率为100%,而肠损伤患者的符合率却小于50%;由此可以知道,肾损伤患者的符合率为最大,而肠损伤患者的符合率为最小。
3 讨 论
在医院外科出现几率较高的疾病中,腹部脏器损伤占据其中的一种,由于该病变化多端,早期对其开展精准的诊断面临较大的难度,由此造成患者的最佳的手术机会常常被错过,从而致使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高居不下。所以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可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的医疗器械被投用在临床上,而彩超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在具备二维超声结构图像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供给医生大量正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因此被普遍地使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2]。应该彩超对腹部脏器损伤开展诊断具备8个优势,分别为:①可以科学地对血流束的具体情况开展定量分析。②能够快速地将血管病变以及非血管病变区别。③方便全面认识血流性质。④及时察觉分流与返流情况。⑤在医生分辨动静脉时提供帮助。⑥可以迅速且直观地将患者腹部的血流二维平面分布情况如实地显示出来。⑦正确地把血流运行动态具体反映。⑧给医生掌握血流时相以及速度提供帮助。
根据相关的研究能够知道,脾脏损伤是腹部脏器损伤中出现率最高的一种,其次分别问肝脏损伤、肾脏损伤以及另外脏器损伤,采用彩超进行诊断可以取得比较精准的结果。如果患者存在显著的腹部外伤情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开展彩超检查,能够对损伤情况起到定位以及确诊的作用,在检查过程中显示的有关图像,会因为损伤脏器的差异而产生显著的区别,正是因为彩超具有这个特殊,临床医生在其提供的帮助下能够正确地确认出脏器损伤的实际情况[3]。彩超应用在检查腹内是否存在积液情况取得的结果不仅准确且非常可靠,而其在检查患者的体内有没有产生出血症状获得的结果显著精准过腹穿方法,就算患者体内只有轻微的出血,其也可以被正确地检查出来,所以彩超的诊断对医生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产生决定的作用。
采取科学的措施增强彩超诊断和具体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对于患者的康复很重要,本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调查认为医护人员能够按照下述措施开展:①医护人员开展检查之前,需要密切地留意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判断其是否适合进行彩超检查,并且尽可能快速完成检查,各个方面均实行检查。②检查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的实际受伤位置,造成伤口的原因和过去是否受过外伤。③检查时,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有效以及防止患者的病情变重,医护人员需要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患者翻身,并且应该选择凸阵探头对患者的受伤位置开展多次且详细的扫查工作,为了避免存在遗漏疾病的现象,医护人员需要时刻留意对多脏器复合伤开展仔细的检查,不可以在察觉少数的损伤后就不进行检查。④如果单纯根据检查结果还可以将受损脏器开展正确的诊断,此时医生需要联合临床,对患者的病情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会诊。⑤完成检查后,如果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属于阴性,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严密的留意和监测工作,情况过于严重时还可以对患者开展第二次的检查,避免其产生迟发性内脏破裂的现象。
由上可知,对腹腔脏器损伤患者应用彩超进行检查,其诊断结果和实际手术结果之间的符合率非常高,不仅可以精准地确诊出患者具体的受伤情况以及出血量,同时还能够对疾病的变化开展动态观察,值得各大医院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余永红,田树元,杨仲方.超声在腹部脏器损伤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10(35):125-126.
[2] 王維拓.腹部脏器损伤的彩超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18):198-199.
腹部损伤护理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45例, 女7例;年龄12岁~52岁;致伤原因为车祸挤压伤、刀刺伤、碰撞等钝性暴力, 其中脾破裂26例, 肝破裂8例, 肠破裂15例, 膀胱破裂1例, 其他2例;本组合并伤16例, 其中两脏器损伤15例, 三脏器损伤1例。本组52例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 包括全面探查、止血、修补、切除或引流有关病灶以及清除腹腔内残留液体。2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发生率为3.8%。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并详细记录。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 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加剧、体温升高、脉快、呼吸深、血压下降、肠麻痹等中毒性休克, 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给予补液抗感染、抗休克, 纠正酸碱失衡。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减少可能存在的肠液外漏。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力争早期手术。
2.1.2 术区皮肤准备
皮肤的清洁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及时清洁手术区域, 并剃除切口周围15 cm范围内毛发;腹部开放性损伤对已脱出的脏器, 应保护覆盖, 切忌还纳, 以防污染腹腔。并在严密监测全身情况下, 进行清创手术准备。
2.1.3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腹部损伤病人手术切口属Ⅱ类~Ⅳ类手术切口, 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其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 因此临床大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呋辛等;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型手术可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下消化道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应用的抗生素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术前应遵医嘱静脉给药, 30 min内静脉输注完毕, 为达到有效浓度不宜缓慢静脉输注。如病人急需进手术室, 未静脉输注的液体应与手术室护士床头交接, 在术中静脉输注。
2.1.4 心理支持
腹外伤病人常因剧烈腹痛, 处于痛苦状态下, 此时体内皮质类固醇明显增加, 可使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类固醇被释放出来, 以至出现抑郁症状。同是, 情绪变化可通过下丘脑及其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 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病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而致病。另外, 也减低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 增加手术后发生合并症的机会[2]。因此, 术前护士应与病人沟通, 解除其恐惧、抑郁心理, 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降低术后产生并发症的机会。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配合
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无效腔、手术暴露时间关系密切。手术室巡回、器械护士应根据手术方式准备台上、台下用品,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保持手术野及器械的整洁、干燥, 敏捷细致的配合手术医生操作, 做到爱护组织, 彻底止血, 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2.2.2 术中抗生素的应用
对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 (如开放性创伤) 病人,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 h~2 h, 因此, 如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 500 mL, 应补充1个剂量, 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 h~8 h的头孢曲松, 则不必追加剂量。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腹痛、腹胀的改善程度, 排气、排便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做实验室或其他检查。密切注意术后各种并发症。若病人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腹壁切口红肿, 或腹腔引流管或引流管周围流出较多带有臭味的液体时, 应警惕腹腔内或切口感染,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2 体位
术后病人麻醉完全清醒后, 改为半卧位, 以利引流及炎症局限。
2.3.3 伤口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接触病人前后洗手, 经常观察伤口敷料, 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每天更换伤口敷料,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嘱病人不可随意揭开敷料或用手触摸伤口。
2.3.4 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受压、折叠、扭曲或滑脱, 造成引流管效能降低;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每天更换引流袋, 必要时随时更换。
2.3.5 术后应用抗生素
术后按医嘱继续选用抗生素, 防止腹腔内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和退热剂, 控制探视人员, 预防交叉感染。密切监测病人体温, 术后7 d内每天测体温4次, 病人体温>38.5 ℃时, 或体温持续升高时, 应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有效抗生素直至感染消除。
3 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腹部损伤病人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切口有密切关系, 有资料显示,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 清洁-污染切口为7%, 污染切口为20%,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术前在医生判定预防应用抗生素时, 护士应根据医嘱,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配制有效浓度的抗生素在术前30 min内滴完, 以达到有效浓度;术中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 500 mL应根据术前给药情况, 应补充1个剂量, 确保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覆盖手术全程;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 直至感染消除。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配药浓度, 对病情变化做出客观的预见, 加强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防患于未然, 以利于病人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2) :1594.
【腹部损伤护理】推荐阅读:
腹部脏器损伤10-02
腹部外伤:脏器损伤10-23
腹部闭合损伤论文11-03
腹部外伤患者护理05-19
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10-17
腹部手术呼吸道的护理09-20
闭合性腹部外伤的护理05-20
颅脑复合损伤护理09-20
颅脑损伤的术后护理10-17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