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2024-09-08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精选12篇)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1

颅脑损伤是指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于头部, 导致意识丧失、记忆丧失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伤病。颅脑损伤占全身各部位损伤额20%, 发生率仅次于四肢的创伤, 但病死率却居首位[1]。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 工伤、交通事故、跌倒和撞击等原因。颅脑损伤发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且以中青年颅脑损伤患者较多,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这类患者临床多见意识障碍, 同时伴有运动、语言、认知、行为等多种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护理方法, 对早期颅脑损伤的康复结果经常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认为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即可行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利用康复护理学专业知识, 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可缩短病程,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理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调控能力。使患者能早日康复并从新回归社会。

1 早期康复的依据

根据康复护理“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颅脑损伤早期以抢救生命为主。严格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控制并发症。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实施早期康护理。早期的康复目标主要是提高觉醒能力, 促进记忆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为恢复期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1 促醒治疗

(1) 听觉刺激:运用音乐电疗法, 或让家人定期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或脉搏、呼吸、睁眼等变化观察患者对各种刺激的反应。 (2) 针刺百会、人中、内关、涌泉、十二井、十宣穴等。 (3) 神经肌电刺激法运用K8832.T电脑中频电疗仪, 选择电体操处方和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者上下肢, 每次20min, 每天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

2.2 良姿位摆放

对于早期颅脑损伤患者医护人员应帮助其正确摆放好良姿位, 预防痉挛模式以及压疮、肩手综合征和坠积性肺炎等。仰卧位时, 患侧肩关节、患侧骨盆下方置软垫, 防止肩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外展、外旋,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为防止足下垂, 足部应给予支持, 如使用木板、枕头等, 使足与腿成直角。保持背屈位。健侧卧位时, 患者肩胛应处于伸位, 使患侧上肢伸向前, 健侧上肢放枕旁, 肘部屈曲, 健侧下肢稍向后伸, 微屈患侧下肢放在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屈曲, 保持屈髋、屈膝位患侧卧位时应注意侧卧不可过度, 两下肢间垫软枕。患侧卧位时, 头部枕头适当地支持, 躯干稍后仰, 后方垫枕头, 患侧肩胛充分前伸, 肩屈曲, 患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 膝轻度屈曲。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 避免刺激足底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手不握任何物品, 避免因抓握反射使手指屈曲。一般翻身1次/2h, 促进血液循环[2]。

2.3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改善

2.3.1 被动活动

对昏迷不能做主动运动的患者, 早期康复护理应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对全身各处运动关节如肩、肘、髋等进行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活动。每日2次, 活动顺序应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 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缓慢进行。避免因粗暴动作而造成软组织损伤。

2.3.2 主动活动

早期颅脑损伤患者要进行主动训练是床上活动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肌张力。临床常见训练方法如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髋控制能力训练、躯干牵伸训练、起坐训练、仰卧级俯卧位屈膝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由易到难, 由辅助到主动地层层深入。

2.4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升高血氧浓度, 改善脑循环, 保持脑血流相对稳定, 防治灌注不足或过多, 改善脑细胞代谢, 有利于减轻继发性损害, 促进脑功能恢复[3]。

2.5 心理护理

在患病早期患者会有很多痛苦, 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面对生活, 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完全可能减轻残疾,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使心理治疗发挥作用, 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 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 以免刺激患者[4]。

3 体会

结合临床观察颅脑损伤患者产生深度昏迷、体位性痉挛、畸形缩、肌肉萎缩等残疾。这些残疾很多并不多是并发症所致, 而是没有得到及早康复护理介入, 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所致。对颅脑损伤患者及早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 能明显促进记忆力恢复、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预防费用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给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先进、更有效的治疗环境, 能有效的缩短病程, 减少开支, 减轻经济负担。给患者的后期肢体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增多, 颅脑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 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了生活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在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意识和肢体功能恢复, 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颅脑损伤,早期,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胡继实, 朱新洪, 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2) :162-164.

[2]宦红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肢体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7) :62.

[3]姜贵云, 张秀花.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69.

[4]陈飞艳, 陈远, 何永姬等.康复训练配合碘离子导入治疗吞咽功能障碍[J].现代医院, 2008, 8 (12) :40-41.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2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病,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severe.TBI)其伤残率和死亡率占各部位损伤首位。但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发展迅速,伤情严重,伤性复杂,给转运途中治疗护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如果早期急救得当,体位方法正确可降低颅内压,意识神经功能及预后恢复有明显影响。如能保证院前急救中及时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1.急救准备:

1.1首先查看抢救室内的抢救器材及各种抢救药品是否齐全,若抢救室已被占用,应选择距离处置室较近,室内病员较少,有条件这可以安排单房.同时要备好呼吸机,吸痰机氧气,及吸氧.输液,气管插管等用物,必要时被气管切开包和除颤仪.2.院前急救原则院前急救的关键是及时准确。

2.1时间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第一要素。受伤后不当的运送,血、呕吐物堵塞气管致患者呼吸暂停,导致残疾或死亡。我院对危重患者实行绿色通道。急诊外科配备有经验医生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突出“早、急、快、准”。患者一到,医生检查患者同时,护士立刻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充足给氧,稳定循环,能争取宝贵时间,有效防止低氧低血压发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意义重大.院前急救的措施及护理通过查体和询问在场人员对伤情进行初步分析及判断,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急救措施。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基 本措施可概括为“A、B、C”的支持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和circulation(循环)的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的重要环节,因这类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体液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医护人员在伤情评估后立即紧急处理。(2)呼吸心搏骤停者在医生给予按压同时,护士立即清除口、鼻、气管内分泌物、食物残渣,并对于躁动昏迷者置入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对于舌后坠而有自主呼吸患者,用舌钳将舌体拉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生急性喉梗阻者,可行环甲膜穿刺术;无自主呼吸的可接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在清除分泌物同时不中断吸氧,提高血氧浓度,因低氧血症显著增加患者死残率

2.2 治疗方法 以上患者采用有效的途中运送抢救进行各项治疗护理,纠正休克维持生命体位体液平衡,维持血容量基础上缩短入院时间,避免再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再出血,护送至医院进一步专科治疗及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1]、去骨瓣减压术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脑疝、脑脊液漏情况,注意合并伤处理。如合并出血性休克,首先给予止血、快速输液等抗休克处理,待休克纠正后方可使用脱水剂。药物治疗及现场救治

3.1 意识的观察 观察意识瞳孔,了解受伤的时间、原因及昏迷情况,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要密切观察意识障碍程度,如意识逐渐恢复是病情好转的征象[3];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应立即处理。

3.2 瞳孔的观察 瞳孔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受压;双侧瞳孔大小多变,或出现眼球分离,提示有脑干损伤;如果先一侧瞳孔散大,后双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患者呈深昏迷,持续昏迷并进行性加重证明伤情严重,易发生脑疝是病情危重接近临终的表现,应积极采取措施抢救,进行心脏复苏,气管插管等胸外按压并及早合理应用脱水剂甘露醇,成人250 ml,快速静脉滴注,危重时可加呋噻米激素治疗。

3.3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伤后应每15~30 min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为防止患者躁动而影响准确性,测量时按先测呼吸再测脉搏、血压,最后观察意识。如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高,多提示颅内压升高,或是脑疝的早期表现;如出现呼吸浅促,脉搏快而微弱,血压下降,昏迷加深则说明病情危重,应配合医生抢救。

运送中的体位及相关护理措施

4.1 体位 颅脑水肿者头部抬高15°~2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同时还可以增加肺部通气量。术后患者特别去骨瓣减压者取健侧卧位昏迷患者头偏一侧,深昏迷者预防性将软枕于颈肩部使下颌部抬高,使耳鼻腔气道及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

4.2 呼吸道护理 运送中注意观察面色,呼吸情况,注意清除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出现抽搐喷射状呕吐呼吸急促,痰由口鼻腔涌出应取平卧,头偏一侧,及时吸痰,如患者发生高而尖的喉呜音时,应考虑是否存在气道的不完全阻塞,应迅速清除咽部分泌物血凝块泥土等并向前托起患者下颌把舌牵拉出,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

4.3 基本生命支持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有效的血循环,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车辆在运行中可将患者肢体放在支撑物上,以免晃动造成针头脱出或针头穿破血管壁,因此穿刺部位要选择在易固定的位置尽量应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快速输液已便及时迅速抢救。

4.4 吸氧 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为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应给予持续有效吸氧。

4.5 创口处理 妥善处理创口和伤肢固定、止痛、包扎,大出血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抢救时应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地参加救护。

4.6 烦躁的护理 大多数患者突然遇受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往往处于恍惚害怕之中,应及时有效的与患者沟通,并从容镇静的急而有序的观察抢救患者,对躁动不安者为避免加重出血可根据病情给予安定镇静剂。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5.1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应早期给营养支持对胃黏膜保护,对应采用止血制酸剂保护胃黏膜,严重可应用阿托品治疗并留置胃管,观察胃液等情况。

5.2 对高热的护理 伤后早期出现高热,多由于脑干损伤或丘脑下部损伤所致,高热可致代谢增强,加重缺氧,促进脑水肿,给予物理降温,一般采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冰帽,可降低脑细胞耗氧量,改善脑的缺氧状态。必要时采用药物退热,体温过高时物理及药物降温无效可采用冬眠疗法[2],保持体温在31℃~34℃。

5.3 预防颅内感染 耳、鼻有脑脊液外漏者,应卧向患侧,用无菌棉签轻轻擦去,忌冲洗和填塞,以防颅内感染。体会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收治颅脑损伤后偏瘫患者136例,男96例,女40例,年龄6~82岁,平均年龄4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08例,坠落伤16例,重物砸伤12例。致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0例,脑挫裂伤40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6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28例,硬膜下血肿54例,多发性血肿8例,合并颅骨骨折52例。

术后肌力:一侧肌力0~1级13例,2级67例,3级48例,4级8例。

心理指导:康复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有关,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以及翻身保持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性,多采用鼓励和暗示的语言,对患者取得的微小进步都要鼓励和表扬,激发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对肢体康复的信心。

肢体功能指导:①急性期(术后1~7天):除按颅脑损伤术后的常规治疗护理外,必须保持患肢良好的肢位,主要使用各种小垫。为避免压疮,提倡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进行每1~2小时翻身1次[2],同时配合肢体按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些简单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强度适宜,每次3~5分钟。②稳定期(术后7~15天):在床上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先给患肢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使其放松,按关节活动阈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屈伸、内收、外旋等,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幅度,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手法不宜粗暴,避免造成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同时指导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也可进行坐起训练,以防坠积性肺炎和直立性低血压,先将床头抬高30°~45°,以后逐渐加大至80°左右,持续15~30分钟。若患者能持续坐30分钟,则训练坐位的耐力,患者在无靠背而能自行坐稳后,可在左右两侧交替推动患者,训练其躯体平衡能力,每日训练3~4次。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陪护人员自始至终立于患侧。③恢复期(术后15~30天):先给患者进行站立训练,每次5~10分钟,然后从无依靠处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步行训练不可操之过急,过早负重易形成异常步态。患者能独立站稳后让其重心移向患腿,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鼓励患者单腿向前、向外迈步,在室内平坦地面短距离行走,并向患侧负重,尽量不用助具。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要耐心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锻炼要适度,注意安全不宜过度劳累。

结 果

经过药物治疗、心理指导和系统的功能锻炼,GOS评分:良好68例(50%),轻残46例(33.8%),中残16例(11.8%),重残6例(4.4%)。

讨 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生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3]。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明确康复锻炼的长期性,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其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系统性康复护理,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士初,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52-164.

2 盖淑香.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现代康复,1999,3(3):355-356.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25例, 男14例, 女11例;年龄21岁~62岁;外伤性颅内出血致脑疝16例, 严重脑干损伤4例, 高血压脑出血5例;格拉斯哥评分:4分~6分14例, 7分~9分11例。

1.2 方法

1.2.1 早期康复指证

生命体征平稳3 d~4 d, 病情趋于好转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1年为训练评价阶段。

1.2.2 评价标准

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 语言、思维恢复正常, 肢体活动无残疾, 已经恢复工作;轻残:生活可以自理, 但语言、思维运动迟缓, 肢体活动存在不协调等残疾;中残:生活自理需要别人帮助, 协助进食, 能做简单的语言交流及肢体无阻力运动;重残:持续植物状态。

2 结果

本组25例, 恢复良好9例, 轻残8例, 中残6例, 重残2例。

3 康复护理

3.1 基础训练

基础感觉的恢复训练既有助于意识障碍病人的促醒, 同时为以后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3.1.1 视觉训练

在病人睁眼可及的区域内放置色彩鲜艳明亮的图片和病人曾熟悉的照片等来进行视觉和记忆力的促醒治疗, 并经常更换图片的内容, 以红色、橙色为主。为了扩大视野, 后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病人坐于病室内不同位置, 或者让病人收看电视节目, 以动态的画面训练视觉的适应能力。

3.1.2 听觉训练

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的功能。自始至终我们都注意呼唤病人的名字, 各项操作时都同样做解释工作。鼓励家属与病人就以前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经常收听音乐、广播, 收听时间视病人情况而定, 注意防止视觉疲劳。

3.1.3 触觉训练

通过给病人温水擦浴、热水泡脚、对肌肉表面皮肤进行冷刺激等来促进触觉的恢复。

3.1.4 味嗅觉训练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来判断味嗅觉的恢复程度。用盐、醋、糖或者辣椒等食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促进味觉的恢复;嗅觉可以用香水、大蒜、薄荷等, 如果病人出现表情改变或者企图避让时, 表明已获得了刺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应慎用。

3.2 语言的康复训练

鼓励家属积极地与病人就感兴趣 、印象深刻的事情交谈, 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语境中。注意表情、目光的交流诱发其发声。对于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病人指导其看训练者的口型和声音联系, 并配以物和图, 以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的内容由单音节、单字、单词, 逐渐过渡到一句话、一段话, 由简单到复杂。

3.3 摄食的康复训练

在病人未出现吞咽反射的情况下, 先进行舌肌、咀嚼肌的训练。在两侧咬肌处热敷或按摩。清醒后让病人张口, 将舌尽力外伸舔涂有蜂蜜的上下唇及口角, 然后将舌缩回, 闭口咀嚼。再张口深吸气, 使双颊充满气体, 鼓起腮, 随呼气轻轻吐出, 以锻炼颊肌。吞咽反射恢复后, 对咽部用棉棒蘸冰冻水进行冷刺激, 以强化吞咽反射。早期饮食以流食为主, 如牛奶、果汁、蔬菜等。每次摄入量以3 mL~4 mL开始, 然后酌情增加至一汤匙为宜。昏睡及嗜睡病人, 应多鼓励, 给予一定的刺激, 使保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食。精神症状的病人应耐心开导和启发, 设法把预定量协助摄入。

3.4 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急性期病人大脑皮层受损, 常出现一些异常的姿势, 这种姿势将加重病人的运动功能障碍, 影响恢复期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应保持肢体处于正常姿位。每日进行四肢肌肉的拍打、揉、捏, 以防止肌肉萎缩。肢体被动运动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帮助病人苏醒和预防关节挛缩。护士站在病床一侧, 从近端至远端进行四肢关节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的被动运动。苏醒以后, 鼓励病人自行床上活动, 对肢体各个关节由协助者以手法施加阻力锻炼, 以加强肌肉收缩力。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先作站立练习时, 开始在有依靠下站立, 如背靠墙、扶拐等, 每次10 min~20 min, 指导坐站练习、登台阶练习以改善下肢肌力, 可协助病人抬腿、迈步、转弯等。同时从生活中每个环节, 如穿衣、吃饭等方面进行肢体精细动作的训练, 尤其是偏瘫患侧肢体的练习, 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学习用手提物、放下, 逐步提放较大和较小物件。练习各种捏握方法, 进而学习使用匙、梳、刷子等。在学好抓握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梳头、洗澡。

4 小结

神经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 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通, 功能的恢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 代偿不会自动发展, 有赖于学习和训练[1]。严重颅脑创伤病人的恢复过程是以意识恢复开始的。昏迷催醒护理的基础在于病人接受外界刺激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颅脑外伤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防止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同时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刺激对唤醒和强化病人神经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①早期性:康复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开始;②适量性:不可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 要在病人能力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③持续性:康复训练须长达数年之久不间断、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④培养自我独立性: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一定要让其自己独立完成;⑤心理支持:去除不良焦躁情绪, 以饱满的态度积极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篇5

文章来源:中国护士网 发表时间:2005-03-10 11:39:00 关键字: 颅脑损伤 低温 护理

摘要 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低温疗法(34~36℃)治疗30例。低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及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基础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褥疮及感染。结果,痊愈11例,轻残6例,中、重残4例,死亡9例,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低温治疗可使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减小,病死率降低。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low temperature nursing care

据报道,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一般低温(34~36℃)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0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2例,机器压伤2例。入院时体温36.8~39.4℃;深昏迷14例,中昏迷7例,浅昏迷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5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6例。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血肿6例,后颅窝血肿3例。入院后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5例。

降温方法

5例保守治疗病人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25例术毕即予降温。30例均用RC-2000 Ⅱ型降温毯(简称冰毯机),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本组25例肛温<38.5℃者应用冰毯机,同时1次/8h肌注复方冬眠灵50 mg,24 h后15例肛温降至36℃以下;10例肛温36~37.3℃,经加用冰袋冰敷2 d后肛温控制在35.2~36℃。5例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冰毯机,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加冬眠Ⅰ号半量,1次/12 h,并加用冰袋冰敷,48 h肛温仍在37℃以上,经胃内注入冰盐水60 ml,1次/4 h,2 d后肛温控制在36~36.8 ℃。

病人颅内压正常达24 h,生命体征平稳(P 60~120次/min,R 14~24次/min,BP 12~17/6~13 kPa)3 d后,停止低温治疗。先撤除冬眠药物和冰袋,将冰毯机温度调至36~37℃,使用2~3 d,让其自然复温,再撤除冰毯机。3 结果

30例病人用一般低温治疗2~3 d后,其中25例肛温达到目标温度(34~36℃),5例肛温维持在36~36.8℃。停止低温治疗1 d后,14例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12例体温有所上升(37.4~38.8℃),持续使用冰袋冰敷3~8 d后8例体温正常,4例仍高热;4例体温不升。复查头颅CT:21例病人颅内血肿较前吸收好转,9例较前增大。30例病人住院7~603 d,痊愈(恢复劳动力)11例,轻残(活动有障碍)6例,中、重残(生活部分自理,不能自理或植物人)4例,死亡9例。低温治疗后病人病死率30%,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46%)下降了16%。

临床观察与护理

4.1 温度的观察 min巡视病人1次,了解冰毯机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冰毯机温度过冷过热。病人体温<34℃时可引起反射性冠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2],应及时调高冰毯机温度,并予热水袋保暖。如病人体温>36℃,需加用冰袋。

4.2 意识的观察

颅脑损伤病人的意识变化往往早于瞳孔和其它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当病人由嗜睡转为浅昏迷或四肢原来能屈动,现在四肢伸直内翻或无反应,表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当病人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说明病人在恢复之中,预后较好。本组中16例病人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现象,由于及时发现,均得到相应的救治。

4.3 瞳孔的观察 min观察瞳孔1次,如双侧或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另一侧瞳孔缩小,均表明脑疝已经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如一侧或双侧瞳孔回缩,则表示病人正在恢复之中。

4.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本组30例均采用美国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护,每30 min自动测血压1次,做好详细记录。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表现为“两慢一高”的规律,即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升高[3]。因杜冷丁与冬眠灵均有降压及抑制呼吸的作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如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或停止使用该药。

4.5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正常值为0.67~2 kPa,超过此值即属颅内压增高。25例手术病人术后均置颅内压探头进行颅内压监护。如颅内压超过2 kPa,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当颅内压波动明显时,应检查纤维探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因病人体位变动牵拉探头等;如颅内压持续升高,提示脑肿胀、脑水肿严重。本组9例颅内压持续升高,经脱水降脑压等处理无效死亡。

4.6 呼吸道护理

冬眠后病人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下呼吸道,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气管内套管60 min,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做细菌培养1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前从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5~10 ml,吸痰后再滴入10~15滴。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本组26例气管切开中5例发生肺部感染,经用庆大霉素溶液连续灌洗3 d后感染被控制。灌洗方法:用注射器从气管内快速注入庆大霉素溶液30~40 ml后,立即翻身拍背,1~2 min后吸出液体及痰,2~3次/d,至肺部感染控制为止。如病人呛咳,即吸出液体,以免引起窒息。

4.7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神经源性、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大出血可导致休克与衰竭。因此,30例病人均于入院后第1天置胃管,每2 h 1次观察胃液性质及量,常规应用制酸药。当吸出浅咖啡色液体时,提示少量胃出血,须做好止血准备;如吸出深咖啡色或红色液体,示出血量较大,立即从胃管内注入冰生理盐水60 ml加凝血酶2 000 U或加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8 mg及吉胃乐凝胶40 g,1次/3 h交替注入,出血控制后停药。重病人胃出血往往反复发生,须密切观察。出血之前病人多有呼吸异常、缺氧、呃逆等现象,如发现以上变化应查明原因。本组10例吸出浅咖啡色液体,4例吸出深咖啡色液体,2例吸出鲜红色液体,经以上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

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篇6

【关键词】 颅脑损伤;临床观察;护理

我科自2010年1月份——2013年1月份共抢救护理颅脑损伤病人57例,从这些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我体会到,现将颅脑损伤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57例颅脑损伤的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5岁。GCS9分以上41例,GCS7分以下16例。开颅手术者36例,死亡5例。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除做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外,如持续心电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监测、防止褥疮、防止肺内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发生。

2.1 意识状态观察 在观察颅脑损伤病人时,患者若感到头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并伴有频繁呕吐,特别是由抑郁变为躁动时,常考虑有颅内血肿形成的可能,如清醒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清醒转为抑郁,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不安。虽然病人尚未昏迷,但这常是由于病人脑受压可能为颅内血肿的表现,应予以注意。本组病人中,有3例患者来时神情语明,GCS12-14分,自诉头痛剧烈,恶心呕吐数次,半小时后出现问答不切题,表情淡漠,逐渐进入昏迷,经开颅手术证实为急性硬膜外血肿,住院4周后痊愈。

2.2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脑损伤重要的定位症状。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则说明颅内血肿在相应的一侧;双侧瞳孔交替变化,忽大忽小,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并伴有昏迷,常是脑干损伤的症状,这些情况都应请医生及时处理

2.3 颅内压的观察 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在没有颅内压监护仪器的条件下,也可确定颅内压的高低,主要靠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头痛、呕吐等症状来了解颅内压的高低。颅内血肿病人如有脉搏宏大而慢,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常表明颅内有增高,清醒病人头痛剧烈,呕吐呈喷射状,GCS计分下降,昏迷程度加深,均应考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给予脱水治疗。

2.4 呼吸的观察 呼吸的明显改变,或伴有痰鸣音的慢而深的呼吸是脑干损伤;快慢交替的潮式呼吸,说明呼吸中枢即将衰竭;长吸短呼的点头样呼吸常为濒死的表现。急救时,首先要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 开颅术后护理

开颅术后病人除以上观察外,还应重点观察以下几点。

3.1 顱内引流病人的观察 ①术后头部抬高15度-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及引流。②保持引流管通畅,每日挤压引流管数次,以防血液凝固而堵塞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折曲、受压。③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2 颅内压的观察 术后48-72小时内防止脑水肿脑疝的发 生,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40-60滴/分,但高渗液(20%甘露醇)必须在15—20分钟滴完,同时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3.3 术后3天仍不能进食宜鼻饲。由于创伤,术后禁食,患者处

于负氮平衡状态,待肠鸣音恢复后,给予足够营养物质,利于康复。鼻饲时间较长者,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4 肢体的功能锻炼与语言训练 1术后昏迷病人,病情稳定后

每天做上、下肢及手、足被动申曲运动,按摩肢体肌肉,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失语患者,指导其用喉部发音,耐心训练。

4 讨 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了解、配合医生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再以行之有效的护理可确保病人的康复,大大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7

关键词:颅脑损伤,功能康复,早期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 早期往往重视生命的抢救而忽视功能的康复。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幸存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均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压力。通过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干预护理, 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较好恢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我院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8例, 男性31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35.2±5.1) 岁, 其中广泛性脑挫裂伤9例, 脑干损伤6例, 脑挫裂伤伴颅脑血肿30例, 颅内血肿伴脑疝1例。脑挫裂伤合并肝脾破裂2例。对照组48例, 男性32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 (35.1±7.9) 岁, 其中广泛性脑挫裂伤9例, 脑干损伤7例, 脑挫裂伤伴颅脑血肿31例, 颅内血肿伴脑疝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病变性质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除护理干预时间不同外, 其余治疗均相同。对照组待病情稳定3周后进行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当天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1.2.1 第一阶段:

在患者伤后及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内。保持患者良好的肢体位, 仰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肩关节外展, 肘腕伸直, 手指分开, 下肢屈曲膝下垫软枕, 双足跟垫软圆圈垫;健侧卧位时头部保持自然舒适, 健侧上肢自由摆放, 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 患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 用软枕支撑, 肘关节伸直, 掌心向健侧, 患侧下肢放置在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呈>90°弯曲, 并在膝内侧至足底部置一软枕;患侧卧位时, 后背垫楔形软枕, 60~80°倾斜为佳。一般应尽量减少患侧卧位。每2h变换体位1次。

1.2.2 第二阶段:

生命体征平稳48h后至2周内。 (1) 促醒护理。①皮肤刺激:用质地柔软的毛刷轻轻地刷动四肢皮肤, 由肢体远端至近端, 每天3次, 每次4~10min。②穴位刺激:刺激人中、合谷、内关、百会、印堂、十宣等, 每天2次, 由轻刺激逐渐增强到强刺激[1]。 (2) 被动运动。被动活动关节, 由健侧到患侧, 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依次进行, 上肢做肩关节外展、外旋, 前臂后旋及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 下肢做髋关节内外旋, 膝关节屈伸, 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 每个关节每天3~4次, 每次5~10遍, 以防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僵硬。 (3) 肢体按摩。按摩患侧肢体, 由远心端至近心端, 手法应先轻后重, 由慢到快, 每天2次, 每次15~30min, 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减轻肌肉痉挛。 (4) 膀胱功能训练。在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开始夹导尿管, 使无张力性膀胱导尿转变为张力性膀胱导尿。夹住导尿管的时间从2h开始依据病情逐渐延长, 然后每天定时放尿6次。

1.2.3 第三阶段:

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至功能恢复。 (1) 对意识未清醒者继续重复第二阶段的康复训练。 (2) 对意识清醒者。①心理护理:首先要耐心、诚恳地与患者沟通, 使患者尽快适应实际的健康状况, 树立患者完全康复的信心。②运动训练:首先进行床上运动训练, 上肢进行举、握、拉运动, 下肢增加抬、蹬动作。在患者坐位能够耐受30min时尽早离床活动, 进行有依靠的站立练习, 如背靠墙、扶拐等。每次20~30min, 从逐渐独自站立过渡到步行及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3 评价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ithel指数评分, 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评定[2]。日常生活活动完全完成>60分, 基本完成41~60分, 部分完成20~40分, 完全帮助完成<20分。运动功能V为痊愈, Ⅳ为轻度运动障碍, Ⅲ为中度运动障碍, Ⅱ为明显运动障碍, Ⅰ为严重运动障碍。两组分别在入院及出院时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有着较高的致残率,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尽早能生活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社会, 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 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 重型颅脑损伤后恢复得快慢, 是否致残, 与早期功能训练、护理密切相关[3]。现在康复医

注:χ2=85.12, P<0.01。

注:χ2=87.12, P<0.01。

学认为, 任何疾病发作之时, 康复护理即应开始[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后, 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部分神经元再生, 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和功能组合。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 尤其对于促进肌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等方面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本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即开始系统康复护理, Barther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即介入康复护理, 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促进脑功能恢复, 充分体现了治疗的开始就意味着康复的开始。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对危重症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康复具有明显的协同疗效, 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敬俊, 孙建, 韩建兰.不同时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5) :22.

[2]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90-314.

[3]章泾萍, 孙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J) .临床护理杂志, 2007, (6) :8-10.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8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功能康复,早期护理干预

颅脑受损患者多是因工伤、暴力或交通事故等意外突然造成患者脑部受损, 患者病情严重、死残率较高, 受伤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心理精神、运动感觉和语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负担与压力[1]。近几年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几率得到提高, 选择2013 年9 月~2015 年5 月本院收治的48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3例, 年17~64岁, 平均年龄 (43.0±7.3)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9.5±6.2) 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早期饮食护理:丰富的胃肠道营养可以提高胃肠道供血、改变意识与提升体质, 患者在昏迷早期时, 护理人员需要教导患者家属借助鼻饲供给营养的流质饮食, 依据患者的消化状况少量多餐, 一直到患者可以主动进食, 加快患者的肢体康复。 (2) 早期肢体护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一直昏迷或者没有意识, 在昏迷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肢体实施按摩和揉捏, 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和水肿, 确保患者肢体摆放于功能最好的体位, 按摩之后进行每个关节被动运动, 并且定期对患者肢体采取翻身、仰卧、移动以及坐卧等活动, 预防肺炎、骨化性肌炎和褥疮等并发症的出现。 (3) 早期心理护理:患者常由于肢体功能的障碍与表达能力的不足, 心理上无法接受突然的改变与创伤, 经常会出现焦躁、抑郁和伤心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联合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干预与情感支持, 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树立坚强的信心。 (4) 功能康复护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早实施肢体功能的训练, 例如床上活动、站立、转移和行走等,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经常与患者沟通、交谈、读报和讲故事, 帮助患者进行记忆和注意力等思维训练, 加快认知功能的复原;帮助患者进行换衣和进餐等训练, 提高患者在不同环境中的独立与适应能力, 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5) 早期苏醒护理:进行早期苏醒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在昏迷时期护理人员教导家属经过不断呼唤患者的姓名或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实施声音刺激, 还可以经过按摩或者针灸实施皮肤的刺激, 或者借助高压氧治疗加快受损脑组织的恢复, 促使患者早日苏醒[2]。

1. 3 疗效判定标准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级标准[3]来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死亡是Ⅰ级, 植物生存是Ⅱ级, 重残是Ⅲ级, 中度残废是Ⅳ级, 无残或者轻残是Ⅴ级。Ⅳ级或者Ⅴ级通过预后量表 (GOS) 评估为预后良好, 其他均是预后不良。优良率= 无残或轻残率+ 中度轻残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无残或轻残的31.3% (15/48) , 中度轻残12.5% (6/48) ;植物生存18.8% (9/48) , 重残22.9% (11/48) , 死亡率14.6% (7/48) 。观察组患者无残或轻残的47.9% (23/48) , 中度轻残20.8% (10/48) ;植物生存10.4% (5/48) , 重残16.7% (8/48) , 死亡率4.2% (2/48) 。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68.8%,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型颅脑受损有较高的致残率, 患者能早日生活自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患者与家庭的首要需求, 也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问题[4]。康复医学认为, 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功能重新组合的能力, 当颅脑出现损伤需治疗时还需进行早期护理。实践表明, 重型颅脑损伤后恢复的速度、是否致残或致死和早期护理与功能训练密切相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功能出现损伤后, 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一部分神经元再次生长, 让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功能。成功的早期护理干预, 特别是对于恢复肌体运动功能、减轻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等方面是无任何药物能够替代的[5]。

本次研究中, 选择96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在患者生命特征稳定后开始从心理、功能康复、肢体和饮食等方面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数据显示, 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68.8%,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早期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功能康复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良预后, 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 可以加快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益民.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4) :35-37.

[2]胡学安, 胡世颉, 李兵, 等.强化胰岛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的疗效观察.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 10 (1) :23-25.

[3]梁菡.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4) :59-60.

[4]袁杰, 霍春芬.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后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3-6.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所有患者家属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52.20±1.25岁,病程1.5~6个月,平均病程3.25±0.50个月;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高处坠落15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4例、意识障碍17例、自理能力丧失19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7~64岁,平均年龄52.14±1.16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3.50±0.25个月;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4例、高处坠落16例;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5例、意识障碍17例、自理能力丧失1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创伤性颅脑损伤者;②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

①深度昏迷者;②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房环境营造、控制水肿,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肢体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家属保持患者各肢体处于功能位并定时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萎缩情形出现,每隔2~4h更换体位并清洁患者与床褥接触部位的皮肤,降低褥疮发生率。在病情稳定之后可开展肢体的被动锻炼(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并逐渐过渡至主动锻炼,如坐位、站立位、行走、上下楼梯、日常生活行为锻炼等[2]。②认知功能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可采取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图片、声音来刺激患者躯体感觉,促使其感知功能逐渐恢复[3]。同时引导患者家属与其开展聊天活动,积极鼓励患者张口说话,从而提高其语言功能区功能。随后可运动多种辅助性工具来锻炼患者理解、记忆和书学能力,并通过阅读报纸、杂志等途径拓展思维能力,巩固认知功能锻炼成果。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为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

1.5.1 MMSE评分

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对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满分共30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完善。

1.5.2 MQ评分

采用临床记忆量表分析系统对记忆力进行测定,满分共30分,得分越高,记忆越好。

1.5.3 Fugl-Meyer评分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测定,满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

1.5.4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测定,满分共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4]。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干预前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无显著差异,经不同干预方案干预后,各指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生活质量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除了可以带来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之外,还会对脑组织中各个功能区的神经元细胞造成损伤,并且此种损伤往往会波及神经元本体,导致受损的神经元无法为神经纤维再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使得功能区神经组织逐步退化而丧失原有功能[5]。康复护理虽然不能够促使本体已经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再生,但是对于没有波及本体的神经元细胞功能的逐步恢复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各个功能区功能恢复程度,为其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保障。据结果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更能够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临床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可作为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中的预后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MMSE评分、MQ评分、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及预后,可作为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护理,预后

参考文献

[1]陈贞素,郑锦辉,方志红,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0(5):123-125.

[2]蔡真理,鄢琼,裴静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5(20):127-130.

[3]陈雪芳.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3(32):73-74.

[4]杨锦霞,章灵芝,苏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35(32):118-120.

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0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因颅脑损伤至笔者所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且需行开颅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中男女均为25例;年龄20~52岁,平均(35.5±5.5)岁;受伤原因:打架和交通车祸伤各18例,高空跌落伤14例;GCS评分3~8分,平均(6.5±1.5)分;单纯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各19例,颅脑骨折和脑疝患者各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50岁,平均(36.5±5.7)岁;受伤原因:打架14例,交通车祸伤21例,高空跌落伤15例;GCS评分2~8分,平均(6.6±1.7)分;单纯硬膜外血肿伴脑挫伤20例,硬膜下血肿15例,颅脑骨折9例,脑疝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通过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而试验组患者同时选用Orem自理模式,具体如下。一是实施护理评估:护理人员以Orem自理学说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实施正确的护理程序来评价患者的自理能力,评估的内容涉及患者的意识、基本生命体征改变、手术方案、营养状况等多方面内容,并将护理措施分为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及支持教育系统三方面内容[7]。二是护理措施:(1)完全补偿系统,患者手术结束后运送至病房,由于麻醉原因其意识尚未恢复,因此并无自理能力,这要求护理人员将完全性补偿护理应用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并以此满足患者的自理需要。(1)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15°~30°,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促进引流体位,并将头部向健侧偏;(2)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恢复状况及生命体征改变情况并做好记录,对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定期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3)在帮助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要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减少褥疮的产生,同时给予合理营养补充;(4)做好脑室引流护理,定期对引流液性质、引流量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协助患者翻身,进行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对引流管的保护。护理人员必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方能保证患者的自理需求。(2)部分补偿系统,随着患者意识的逐步恢复及病情的好转,自理能力部分恢复,但仍有部分自理活动受限制,因此应将护理的重点放在受限内容上。护理人员应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通过协助完成分内容来为患者提供部分补偿护理。(1)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上肢外展外旋、肘关节屈伸活动等;(2)帮助患者锻炼语言能力,可以采取不同的顺序和方式来进行。同时应重视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部分自理能力受限,因此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鼓励患者,增加患者自信心。(3)支持教育系统。患者此时自理能力恢复较快,护理人员应通过对患者的鼓励和支持来促进患者的恢复,同时在患者出院时应进行健康指导,保证患者出院后能够进行自我恢复锻炼并了解应该注意的问题。

1.3 评价方法

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进食、平地行走、上楼梯、穿衣、排便控制等10项内容,满分为100分。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8]。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入院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入院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1,P<0.05),见表2。

例(%)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会留有偏瘫、语言障碍等各种并发症,因此在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身心伤害同时也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9,10,11,12]。患者的康复和功能锻炼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参与[13,14,15]。常规护理措施虽然能够为患者提供一般的护理活动,落实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但是忽视了患者自身能动性的存在,而自理学说更加重视患者的自理能力,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增加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使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康复活动中[16,17]。此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更显著(P<0.05)。这说明Orem自理模式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的过程中,通过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来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更加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针对性更强,保证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而且Orem自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患者从被动转向主动。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有利于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互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实施支持教育能够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加患者及家属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患者进入社会角色。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实施Orem自理模式,既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又能够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在护理过程中应用Orem自理模式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0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因颅脑损伤至笔者所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同时采取Orem自理模式,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护理疗效的影响。结果:入院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入院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选取Orem自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3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急,病情凶险,受伤机制重,复杂多变,对重度颅脑损伤救治关键是保存生命,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临床资料

近两年抢救颅脑损伤患者86例,男65例,女21例,年龄15~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9例,打架斗殴20例,坠落伤7例;闭合性损伤61例,开放性损伤25例;合并胸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5例,合并四肢骨折或骨盆骨折、脊柱骨折21例。途中死亡2例。

现场急救

颅脑损伤患者现场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是抢救患者成败的关键:①病情评估:了解受伤时间、经过及病情变化,注意受伤后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伤口、出血情况、肢体是否活动、有无呕吐等现象。认真检查头部及全身情况,检查时动作迅速,不可因检查过久,耽误急救处置;也不可粗心大意,漏检重要的损伤和体征。重点检查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位置、肢体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等,并作扼要记录。②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为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引起窒息,应立即用手指抠出口腔内异物。若患者牙关紧闭,则用压舌板、牙垫撑开口腔,再清除口腔内异物。患者常因昏迷、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咽喉部阻塞,呼吸不畅,可用双手放在患者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暂时使呼吸道通畅。也可将口咽通气管放入患者口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③止血固定,妥善处理伤口:头部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合并肢体软组织创伤可用无菌绷带加压包扎,以便止血。有肢体大动脉损伤出血严重时,可用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时间。疑颈椎骨折者用颈托固定,肢体骨折者用夹板固定。④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急性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严重受压以致脑疝形成,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患者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异常升高,肢体偏瘫等现象,应立即给予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250ml,15~30分钟快速滴入。

急救护理

密切监护病情变化:①意识状态:临床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清楚、嗜睡、朦胧、浅昏迷、昏迷五级。意识的变化往往提示病情的改变。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因此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可通过对话、给予适当的刺激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精神状态,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的估计。特别注意有无昏迷—清醒—再昏迷现象。②瞳孔变化:瞳孔是反应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可直接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正常范围内瞳孔直径在2~6mm,大小对称,对光反应灵敏。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和对光反射。一旦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表明发生脑疝,要及时抢救,不可延误。③生命体征改变:重点监测患者脉搏、呼吸和血压,注意呼吸的深浅、节律、脉搏是宏大有力还是细弱,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如果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常是进行性颅内高压的表现。

体位: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采取平卧位。但对昏迷患者,呼吸道不通畅或发生呕吐时,宜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入气管发生窒息。颅内高压时宜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开通静脉通道:选择粗而直的肘、腕部或下肢静脉,用套管针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能快速的治疗用药。

转送的护理:颅脑损伤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一般情况下需要及时转送到专科医院治疗,已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①患者应平躺在担架上固定好,搬运动作要轻柔、平稳,避免颠簸、摇晃、震动等,以免加重脑水肿或引起颅内出血、急性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导致患者死亡。②注意检查患者的创面包扎是否稳妥,各管道是否畅通,如氧气管、输液管、气管导管等,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③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患者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出发前应彻底清除口腔、咽喉异物和分泌物,吸尽气管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途中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立即气管插管,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脑部缺氧状态。④病情观察: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作相应的对症处理。

心理护理:突发地意外伤害常常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惊慌,治疗过程中除应积极的给予患者心里安慰外,还应以沉稳的心里状态,娴熟的操作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获取患者的信任,增强战胜伤痛的信心。

颅脑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 篇12

关键词:颅脑损伤,康复,支持疗法

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收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 (36.4±1.89) 岁。颅CT及临床检查示:脑挫裂伤18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6例,原发脑干损伤6例。昏迷时间最长为5 d,最短为24 h。

2 康复治疗

一旦患者病情稳定48~72 h后,即使是患者仍然处于意识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康复性处理就可以和应当加以考虑了。

2.1 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创伤的恢复及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1]。可从静脉输入高营养物质,如复方氨基酸、白蛋白等。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当患者逐渐恢复主动进食活动功能时,应鼓励和训练患者吞咽和咀嚼功能。

2.2 保持良姿位

让患者处于感觉舒适、对抗痉挛模式、防止挛缩的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偏瘫侧上肢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肘伸展,下肢保持髋、膝微屈、踝中立位。要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肿胀和挛缩。可使用气垫床、充气垫圈。预防压疮的发生。每天至少一次全身热水擦身,大小便后用热毛巾擦干净。

2.3 昏迷和无意识期的康复

尽可能排除影响意识恢复的因素,防治各种并发症,包括肢体挛缩、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营养不良、静脉血栓等。采用综合促醒治疗,除药物以外,给予各种感觉刺激以促进意识的恢复。

2.4 排痰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次翻身时用空掌从患者背部肺底部顺序向上拍打至肺尖部,帮助患者排痰;指导患者作体位排痰引流。

2.5 尽早活动

一旦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应尽早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肢体主动运动、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练习,循序渐进。可应用起立床对患者进行训练,逐渐递增起立床的角度,使患者逐渐适应,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应让患者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站立足够长的时间,以牵拉易于缩短的软组织,使身体负重,防止骨质疏松及泌尿系统感染。站立姿势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对许多器官的良好功能是重要的: (1) 刺激内脏功能如肠蠕动和膀胱排空; (2) 改善通气 (腹部器官向下移动给肺扩张足够空间、重新分布气流到基底叶,并改变灌注/通气比值) ; (3) 如果自动调节正常,由于脑静脉回流增加可降低增高的颅内压 (如果自动调节受损,患者站立期间,应监测血压和颅内压,因为直立位可导致脑血流的大幅度下降) ; (4) 改善心理等。

2.6 躁动不安的康复处理

躁动不安是脑外伤后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神经行为综合征,包括认识混乱,极度情感不稳定,运动活动过度,有身体或言语性攻击[3]。其康复处理包括:在适当镇静药物的前提下,排除引起躁动不安的一些因素,如睡眠障碍、营养不良、癫痫等。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允许患者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避免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2.7 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尽管脑重只有身体的2%,但它接受心输出量大约15%的血液供应,氧耗量占整个机体的20%。如果完全中断血流和供氧10~15 s,就可耗尽所有的氧,几秒钟就可出现意识障碍和脑电图异常。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高压氧治疗是颅脑损伤的一种日益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外伤造成的脑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效果显著。

3 讨论

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可涉及多个方面,其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除肢体运动、感觉、言语等方面的治疗外,不论脑的损伤程度如何,脑始终是学习的重要器官,即使损伤后认知能力降低,学习的速度变慢,但经过训练,仍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康复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学会代偿的方法,其次是设法恢复其缺失的功能。颅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包括:暂时损伤因素的解除、神经再生、功能重组、神经突触改变及特定能力的学习等。颅脑损伤总的康复目标是使患者的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媒体客户端下一篇:套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