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2024-05-15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精选12篇)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1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 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 其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 治愈率低, 护理复杂, 创伤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我科2002年10月—2009年11月共抢救和护理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9例颅脑损伤患者, 男57例, 女22例, 年龄4岁~74岁, 受伤后来我院就诊时间0.5 h~9 h.致病原因:交通事故伤37例 (47%) , 高空坠落伤13例 (16%) , 硬伤10例 (13%) , 打击伤15例 (19%) , 跌伤4例 (5%) 。

2 急救护理

2.1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凶险危重, 变化迅速, 常因颅内压

突然增高导致脑疝死亡, 也可由于昏迷、舌后坠、呕吐物或血块堵塞咽喉部, 引起呼吸不畅, 以致加重组织缺氧, 甚至窒息死亡。应迅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或血块, 拉出舌头, 给予侧卧位防止舌后坠, 保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及体温的变化。开放伤转闭合伤, 伤口应立即给予清创处理后无菌敷料包扎, 包扎应有一定压力, 以利于止血并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颅脑损伤后易出现脑水肿, 需脱水减轻脑水肿,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治疗原则:先抗休克后脱水, 因为休克时灌注量不足容易导致脑缺氧, 造成脑细胞不可逆性损伤, 如疑有脑疝形成, 应在20 min快速滴完20%甘露醇250 m L.需手术者, 快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包括备皮、抽血、备血、导尿、更换手术衣等。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1) 瞳孔。患者如出现一侧瞳孔

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高热、抽搐, 生命体征紊乱者, 要警惕颅内出血先兆, 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准确应用脱水药物并观察效果, 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颅内压升高, 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2) 生命体征监测。记录各项指标, 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保持各种引流通畅, 观察记录引流液量、色, 防止管道位置不当、扭曲、脱出, 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检查标本,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3) 呼吸道的护理。深昏迷患者防止舌根后坠阻碍呼吸道,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每次吸痰<15 s, 防止颅内压突然升高。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定时翻身、叩背, 叩背后平卧, 吸入高浓度氧气5 min后, 吸痰效果较好。

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

3.1 预防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并发症, 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 易引起坠积性肺炎。有效护理措施为: (1) 翻身叩背1次/2 h, 以利于小支气管分泌物排出。 (2) 气管切开患者要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 保持内套管清洁, 消毒1次/8 h, 防止痰液堵塞气管。 (3) 对吸氧的患者, 注意湿化瓶及导管的消毒, 更换鼻导管1次/h.

3.2 预防尿路感染

颅脑损伤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导致尿潴留, 长期留置尿管者易引起尿路感染, 应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每日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防发生逆行感染。同时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量的变化, 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 耳鼻症的护理

有血液及脑脊液从耳道及鼻腔流出时, 防止逆行感染, 切忌堵塞, 用消毒棉球擦洗, 保持清洁或在外耳道处置无菌纱布, 随时更换。

3.4 预防胃肠道出血及感染

严重颅脑损伤时有80%的患者都会发生应激性溃疡, 但只属于临床期, 多数不发展为出血, 因而防止已有的黏膜病变不再恶化成为重点。预防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注意减少胃内酸性程度增加胃黏膜屏障, 如抗酸药、氢氧化铝凝胶、甲氰咪胍等, 甲氰咪胍能抑制组织胺和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 使用方法400 mg每8 h静脉注射1次。

3.5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治疗及护理

(1) 药物止血:去甲肾上腺素32~48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遵医嘱口服, 凝血酶1 000~2 000 U溶于5~10 m L盐水中, 每2 h~4 h口服1次, 垂体后叶素10~20 U加入10%葡萄糖500 m L中静点或静点洛赛克。 (2) 胃内降温止血:通过胃管以10~14℃的冷盐水反复冲洗胃腔, 通过冷却使胃内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并使出血部位的纤维蛋白溶解存活力减弱,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3) 积极补充血容量:出血时建立2组静脉通路, 尽早输全血, 以新鲜血为宜, 补液量应根据失血量多少而定。 (4) 若用各种方法不能止血或反复出血, 病情允许, 可考虑手术治疗。 (5) 留置胃管的护理。在应激性溃疡出血中留置胃管的意义:a) 可以观察出血是否停止;b) 抽取胃内容物减轻胃的压力及减少存在于胃内的血液, 减少吸收热或氮质血症的发生;c) 抽出胃液降低胃酸值, 防止凝血块被消化, 有利于止血;d) 通过胃管给药。 (6) 口腔护理:因大量出血的患者口腔内有陈旧血液残留, 口腔内有腥臭味, 细菌极易繁殖。因此, 每日须用洗必泰清洁口腔, 每日2次。 (7) 皮肤护理:出现柏油样便的患者, 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防止糜烂, 每日便后用温水洗净, 用鞣酸软膏涂在肛门周围。

3.6 预防脑疝危象

避免因呼吸道梗阻、高热、便秘、癫痫发作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因素。躁动不安者, 及时查找原因, 给予处理, 避免不良刺激, 忌强制性约束。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吸氧以改善缺氧, 降低脑血流量, 选择2人翻身法确保患者安全。

3.7 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高热时, 一般可用冰袋置于患者头部及体表大血管处, 切勿将冰袋直接置于患者皮肤表面, 要用毛巾包裹, 以防冻伤。对于头部有伤口的患者, 要保持毛巾的干燥, 防止敷料潮湿引起伤口感染, 对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必要时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4 加强营养

颅脑损伤患者一般病程长, 由于修复创伤、感染及高热等原因, 机体消耗量增加, 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以促进损伤修复,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做好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除了躯体上的痛苦, 大多数还有心理压力和行为的改变, 这是由于健康突然受到损害, 预想不到, 不知所措, 一时难以接受打击, 患者常常伴有焦虑、紧张、忧郁、恐惧, 担心经济困难, 担心今后留下后遗症等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心理, 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易激惹或沉默不语等。所以护理时应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切为了患者, 一切服务于患者, 视患者如亲人,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2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18104)黄银晓

[摘 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期间的监测与护理要点。方法: 严密观察32例实施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加强对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给予营养支持,预防各种并发症。结果 按GOS恢复评级: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亚低温治疗期间结合正确的护理, 能有效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压及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脑缺血缺氧损害,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亚低温(32~35 ℃)治疗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 1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疗法,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科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护理此类患者32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岁。32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值均≤8分, 均经颅脑CT检查证实有脑挫裂伤,有手术指征者则先行手术,术后再行亚低温治疗。结果:按GOS恢复评级: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2 亚低温治疗方法

降温方法及时程:所有病人均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冰毯冰袋全身降温,静脉注射复方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ml+异丙嗪100mg+氯丙嗪100mg用微量注射泵24 h持续泵入),肌松药用万可松(首次静注6-8mg,维持剂量每次给药2mg或用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静注), 冬眠肌松药物用量及速度依据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等调节,将患者肛温降至32-350C,维持1-7天,颅内压正常后停止降温。复温:采用缓慢自然复温,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并逐渐减少肌松药及冬眠镇静剂用量至停用,恢复自主呼吸。3 护理要点 3.1 病室环境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因冬眠药抑制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其自身调节体温功

能减弱,病室温度应尽量减少波动,一般室温控制在20~24 ℃左右,室温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病人体温的稳定。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限制探视,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有条件的能在层流病房进行亚低温治疗最好,这样可以减少感染。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变化,每班定时行GCS值评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定期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肢端循环等变化,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肢端发绀、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或体温过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改善微循环,以维持血压在相对正常水平;颅内压维持在20mmHg以下,当颅内压持续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当颅内压无明确原因(如寒战、抽搐等)突然升高应排除迟发颅内血肿。3.3 体温控制

严密观察降温毯显示屏肛温变化,必要时测量腋温进行对照,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合理使用冬眠肌松药物结合冰毯全身降温,一般6~8小时可将患者肛温降至35℃以下。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2~35℃,此时降颅压效果最佳。若体温超过36℃,则效果较差,若低于32℃,易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体温过低者,应适当减少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暂停使用,并予加盖被子、热水袋等保暖措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寒战,寒战时耗氧量可增加100% ~300%,并产生热量,对降温不利[ 2 ],并且会使颅内压升高,因此要及时控制。当患者出现寒战时,要及时调整肌松药、冬眠合剂用量。3.4 呼吸检测及人工气道护理

亚低温治疗由于镇静药的应用可抑制咳嗽吞咽反射,分泌物易潴留,易引起肺部感染及呼吸道不通畅,导致患者缺氧,不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可直接或间接地加重脑水肿,从而进一步引起颅内压升高,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因此,应做好以下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工作:(1)保持气管切开周围皮肤干燥、清洁,随时更换纱布,加强翻身拍背及胸部电按摩促使痰液排出,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前后给予纯氧,防止脑缺氧。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吸痰效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者,吸痰前抽5~10 ml

生理盐水冲洗气道,进行灌洗后吸痰,以便于将痰彻底吸出。(2)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给予雾化吸入Q6 h /次, 雾化吸入器加排痰药(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糜蛋白酶等),防止痰痂形成。定时更换及添加呼吸机湿化瓶的蒸馏水和倾倒呼吸机管道集化瓶的液体,调整好湿化温度(32~35℃)并保持机械通气通畅,防止阻塞、脱管等,每三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一次。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气道阻力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此时应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5 循环系统的观察

严密观察循环系统的功能,其中主要有中心静脉压、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等。氯丙嗪有扩张血管作用,冬眠过深可出现心率快、血压下降等表现,此时应减慢冬眠合剂的输注速度,加快补液。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正常的脑血液灌注,有赖于正常的平均动脉压与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成人收缩压应稳定120mmHg左右,不低于90mmHg,保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才能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3],维持脑血流灌注,减少脑缺血缺氧的发生。3.6 加强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和亚低温治疗均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加强亚低温治疗患者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营支持途径包括胃肠内营养及胃肠外营养。由于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源性全身感染,有利于免疫功能的调控[4],伤后48~72小时后即给肠内营养。为了让肠道逐渐适应,初始肠内营养仅给总能量的1/3,肠道适应后逐渐增量;为减少不良反应肠内营养采用输液泵控制持续输入,输液恒温器加温.肠内营养供能不足时采用胃肠外营养补充,胃肠外静脉给予脂肪乳、复方氨基酸及复合维生素制剂等;重型颅脑损伤机体的应激反应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所以鼻饲前应回抽胃内容物判断是否有胃潴留或胃出血,胃潴留> 60 ml应减少鼻饲量延长鼻饲间隔时间,消化道大出血时应鼻饲止血药、冰盐水等,同时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做好配血输血的准备,以防发生出血性休克。3.7 加强基础护理

由于冬眠镇静药的应用,病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差,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护理。留置导尿管者每天两次行会阴抹洗、用碘伏消毒尿道口,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热、痛,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每月定时

更换一次尿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每天行口腔护理2次,防止口腔溃疡感染。降温毯不能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1~2 h翻身拍背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常规使用气垫床,防止冻伤和压疮的发生;采用头高15~300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同时注意妥善管理各种管道,保持各管道通畅,以防牵拉、扭曲、受压等造成引流不通畅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组织继发性害。特别是降温毯肛温传感器,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或滑出,影响测温效果。保持大便通畅,2天未解大便予使用缓泻剂,必要时进行保留灌肠。3.8 复温护理

一般颅内压正常后开始复温,目前多采用缓慢自然复温法。方法是:停用肌松药,将降温毯设置温度升高,采用每1~2日恢复1℃的缓慢升温方式,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0.1℃。温度在35~36℃时,一般需稳定2~3日,让体温自然恢复,逐渐减慢至停用冬眠药物。复温过程注意观察颅内压变化,若颅内压反跳升高明显应停止复温;若体温不能自然恢复,可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恢复体温。4 讨论

亚低温可以降低脑细胞代谢,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减轻脑水肿,使患者安全平稳的度过脑水肿高峰期,减轻由脑水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本组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可以观察到亚低温治疗有明显的降颅压作用,说明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脑水肿。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与一般不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要复杂些,但从本组资料看若结合正确的护理措施是安全的,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3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需要及时抢救,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因此要求护士观察病情要认真、及时、准确,护理要细心、周到、全面。2006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总结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14~69岁,平均40.5岁。

脑损伤类型及程度:CT扫描结果示:脑干损伤5例,丘脑下部损伤7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7例,硬脑膜下血肿13例,硬脑膜外血肿22例,脑内血肿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8例,其中脊柱或脊髓损伤5例,胸部损伤3例,腹部损伤10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34例,6~8分42例。

护理

低温疗法: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缺氧,导致脑损害。早期采取亚低温治疗(35~30℃)以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主要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凡体温高于39℃以上者,可用冰袋、冰枕冷敷,酒精擦浴等。若物理降温无效,可采用冬眠疗法,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对中枢性高热,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严重脑挫裂伤的患者要早期使用冬眠疗法。全身衰竭、休克、年老、幼儿、严重脑血管病患者禁用[4]。

加强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配备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根据病情每1~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1次,按摩骨突受压处,防止压疮形成。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外阴和肛门,做到“七勤”,维护皮肤完好状态。②口腔、眼的护理:昏迷患者要做好眼及口腔的护理,每日可涂金霉素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以保护角膜。用0.02%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棉球作口腔护理2~3次,以清洁、湿润口腔,预防肺部感染。③专科护理:脑室闭式引流的患者,要保持引流管的畅通,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耳漏或鼻漏,应抬高床头,定时以盐水擦洗血痂,酒精消毒,注意防止液体逆流,保持引流通畅,切忌冲洗或以纱布堵塞;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并发消化道应急性溃疡,护理上要注意防犯,昏迷3天以上患者均应安胃管进行鼻饲,在未出现呕血和黑便之前一旦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常提示消化道内有大量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告知患者禁食,使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可用凝血酶加入盐水中口服,或用冰盐水100~200ml从胃管中注入,静滴洛赛克等;气管切开的患者,每天定时消毒金属内套管2~3次,做好气道的湿化和温化工作;昏迷患者由于饮食障碍及使用脱水剂,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定时抽血查电解质,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要作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自伤及伤及他人。④做好心理護理:作为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尊重患者人格,督促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嘱亲属避免消极态度和焦躁情绪,使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保持乐观态度,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软组织损伤中头皮下血肿较多,不必特殊处理,经常可自愈。头皮裂伤出血甚多,应早期清创缝合。头盖部的线样骨折无需处理。较大的凹陷性骨折应早期整复。颅底骨折常引起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应视为开放颅脑损伤,极易逆行感染,因此脑脊液漏的处理是引流勿堵、消炎待自愈,少数不愈合者可择期外科修补。原发性脑损伤常见为脑震荡,患者有肯定的外伤史,伤后立即意识丧失,短时间清醒,往往不能回忆受伤瞬间过程,对症处理可愈,脑挫伤和挫裂伤是枕顶部着地形成对冲伤,脑组织在颅内大块运动,与前颅凹和中颅凹底摩擦,致脑组织挫伤或挫裂伤,可引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恶心、呕吐、颈部抵抗、腰穿可有血性脑脊液),一般要严密观察,及时发现颅内血肿。

通过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深刻体会到,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护理方面总结以下:①要有预见性:重型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不能单纯被动的按医嘱处理,而应该通过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做出正确的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趋势,并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②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复杂,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透过复杂的现象,洞察其病理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抢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头脑冷静,确保各项措施到位,安时给药,操作准确。病情的变化和诸多体征的出现,护士要做到观察能力强、动作敏捷、反应灵敏、应变能力强,为患者的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③要有整体性:治疗颅脑损伤的患者是一个综合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而且需要护护配合,应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确保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得以全面实施,取得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在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丰富的专业理论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和抢救提供宝贵时机;同时,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才能达到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病残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1-462.

2 李真兰,刘玲,熊艳梅.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护与预后的关系[J].护理学杂志,1999,14(2):69.

3 王青,苏素.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改变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5):284.

4 洪素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12):723.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是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5岁~67岁, 平均年龄33岁。车祸25例 (52%) , 摔伤13例 (27%) , 重物击伤10例 (21%) 。入院时G CS评分3~5分13例 (27.1%) , 5~7分18例 (37.5%) , 7~9分17例 (35.4%) 。

1.2 损伤类型

脑挫裂伤23例, 硬膜外血肿11例, 硬膜下血肿7例, 脑内血肿7例。

1.3 治疗情况

手术治疗41例, 非手术治疗7例。气管切开6例。

2 结果

治疗结果良好29例, 中等残疾6例, 重度残疾3例, 植物生存状态2例, 死亡8例。

3 护理要点

3.1 密切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1.1 瞳孔变化

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应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应。如两侧瞳孔不等大, 一侧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并伴有意识障碍, 则提示有脑受压或脑疝, 一般受压部位多在瞳孔散大侧;如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 对光反应差, 为脑干损伤的特征。

3.1.2 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 准确判断其程度有利于指导临床救治, 挽救患者生命。意识可分为清醒、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可通过对话、角膜反射及对疼痛的刺激反应, 观察患者对深、浅刺激的反应, 观察有无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等情况来了解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3.1.3 生命体征的变化

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 间接或直接的脑干损伤使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的功能紊乱, 而引起呼吸深慢或浅快、血压下降或升高、脉搏减弱或慢而有力等, 因此应定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的变化, 病情严重者应每15 m in~30 m in测量1次, 并详细做好记录。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患者抢救的关键。由于呕吐、口鼻分泌物、无效吸痰、舌根后坠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畅的原因, 易加重脑水肿,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呕吐物、分泌物, 解除舌根后坠, 若已出现分泌物阻塞上呼吸道, 又无法立即清除, 应将患者头部稍偏低于一侧, 以免分泌物吸入气管, 引起窒息。对深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以及痰液黏稠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时做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应做好以下护理: (1) 严密观察呼吸变化, 注意气管切开伤口局部有无出血、皮下血肿, 如出血较多或有皮下血肿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保持气管套管通畅, 采用一次性硅胶气管套管, 每日更换伤口敷料, 防止切口感染, 套管口覆盖双层用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 以保持吸入空气有一定湿度, 并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 (3) 定时吸痰, 吸痰操作应轻柔, 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 防止损伤气管黏膜, 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 (4) 室内空气宜新鲜, 定时通风、消毒。

3.3 做好术前及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术前主要观察病情变化及病灶的定性定位, 同时加速脱水、备皮、实验室检查、配血, 准备好抢救药品及术前用药等。一切护理操作均快速、准确, 为手术救治争取时间;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操作工作量大, 观察时间长, 难度高, 对防止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提高生存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术后护理重点应注意有无血肿再发和防止脑水肿与肺部感染, 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 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 应留置导尿管, 定时开放, 以训练膀胱的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管, 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应定时更换尿袋, 每日消毒会阴2次, 每周更换尿管1次, 必要时可用1∶5 000的呋喃西林液每日行膀胱冲洗2次。

3.5 褥疮护理

长期昏迷的患者, 血液循环差, 受压部位尤其是骶尾部易发生褥疮, 因此应定时翻身, 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压迫;勤按摩, 在翻身的同时, 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勤擦澡,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6 胃肠道营养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禁食、营养失调应给予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在伤后3 d~5 d肠鸣音正常时可插胃管给予胃肠道营养, 注意鼻饲液的温度及速度, 防止腹泻和反流。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减少机体能量贮备和骨骼肌组织丧失, 还可减轻继发性损伤,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病死率[3、4]。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可常规使用雷尼替丁, 如有出血征象, 应停止鼻饲流质, 可给予洛赛克治疗。

3.7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最大的威胁, 由于开放性损伤, 口、耳、鼻漏, 各种体腔内管道、高热、皮损, 损伤机体本身应激性反应等原因, 极易导致患者的多渠道感染。 (1) 颅内感染:预防主要是清创彻底,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更换渗血、渗液的敷料, 随时保持清洁干燥。 (2) 眼部护理:每天涂抗生素眼膏2次, 并以凡士林油纱布覆盖, 保护双眼, 防止角膜炎的发生。 (3) 口腔护理:每天用10%硼酸盐水或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2次, 口腔内分泌物或痰液要及时吸出。 (4) 脑脊液鼻漏者应保持鼻腔清洁, 抬高床头卧位, 严禁堵塞, 吸痰或插胃管不从鼻腔进入。脑脊液耳漏者, 严禁清理耳道, 外耳廓常规消毒处理, 消毒时棉球不可过湿, 避免逆行流入耳内, 可在外耳道松松放一无菌干棉球, 并及时更换。 (5) 高热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损伤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 故常伴有中枢性发热, 从而发生谵妄抽搐, 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注意用冰袋时切忌冰块直接压迫颈部引起呼吸困难[5]。

3.8 亚低温治疗的监护[6]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 于伤后24 h降温治疗效果最好。患者肛温一般维持在31.5~34.9℃, 脑温为32~35℃, 持续1 d~7 d。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能显著地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减少脑组织细胞耗能, 减轻神经毒性产物过度释放, 预防严重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降低病死率。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 变化迅速、并发症多,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充分认识到观察病情的重要性, 抓住护理要点, 护理时如能细心、周到、全面、准确地实施治疗护理方案, 就可降低病死率, 减少病残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方绍龙, 范润金, 傅登礼, 等.急性重型颅脑创伤1024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 22 (1) :92~94

[2]刘敬业, 只达石, 靳永恒, 等.急性重型脑损伤53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 (3) :142

[3]Roberts, PR.Nutrition in thehead-injured patient[J].New H oriz, 1995, 3 (3) :506~517

[4]W eeks E, Elia M.Observation on the patterns of24-hour energy expenditure changes in body com position and gastric em ptying in headinjured patients receiving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J].Journal of parenteralofand EnteralNutrions, 1996, 20 (1) :31~37

[5]甘海鹏.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2000, 2 (9) :275~276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5

现将我科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月-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病人1 500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108例(7.2%),男7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5岁。

病因:脑干损伤 14例,广泛脑挫伤28例,弥漫性损伤12例,硬膜下血肿14例,硬膜外血肿30例,多发颅内血肿10例。

CCS评分3~5分38例,6~8分38例,9~10分32例。

置管时间21~190 d。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神志瞳孔变化情况,评估患者清理呼吸道能力。

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

患者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使下颌、喉结及胸骨上切迹三点成一直线,暴露气管于正中位,烦躁者应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

2.2 手术配合

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一名护士站于床头扶正头部,一名护士准备好吸痰器,随时准备吸引气管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予以气囊充气,如需使用机械辅助通气或有呕吐患者,则气囊充气5~8 mL,固定好气管导管,松紧以能容纳一指为度。

根据医嘱调整氧气流量,给氧管道粗细适宜,建议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1]。

3 术后护理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18 ℃~21 ℃,湿度保持50%~60%,气管套口涵盖2~4层温湿纱布。

气管切开后,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方式、伤口有无渗血和出血,有无皮下血肿、气肿及气胸,如有少量渗血和分泌物要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患者采取平卧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30°。

吸痰:气管切开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痰液。

吸痰前根据病人痰鸣音位置和性质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连续吸痰不超过3 min。

吸痰管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痰过程中观察病人面色、心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加大氧流量。

为预防气管切口感染,每日更换2次气管垫,分泌物增多或出血过多时应及时更换,以保持气管切开部位清洁干燥。

如病人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可能是气管阻塞。

气囊滑脱、分泌物黏结成痂是造成阻塞的主要原因,故应注意扎牢气囊,及时清除结痂。

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湿化方法:生理盐水250 mL+庆大霉素8万U+沐舒坦15 mg,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3 mL。

预防感染:气管内套管应每日取出清洁消毒2~3次,外套管一般在术后1周气管切口形成窦道之后拔出更换或消毒。

气管导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

作好心理护理: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用约束带约束双手。

【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篇6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管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1],脑损伤严重,合并损伤多,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2]。在抢救患者时,护士迅速而有效打开各通道,确保各管道的通畅,是抢救成功的有力保证。在全程护理中,有效维护各管道的通畅,避免发生各系统的感染,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2007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通过加强各管道的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为降低临床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供了有利的保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18~80岁,平均45.3岁;交通事故50例,高处坠落伤6例;脑外伤类型:脑干损伤25例,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15例,合并硬模下血肿5例,合并肺挫伤5例,合并肝脾伤6例。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3~7分,平均4.80分。手术类别包括血肿腔钻孔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头部引流50例,鼻饲胃管56例,气管切开22例,留置导尿56例,吸氧6例,静脉通道56例。

方法:2007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总结术后各管道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结果

56例留置导尿患者,1例因未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发生尿路感染;22例气管切开患者因家属不配合治疗,2例伴肺部感染;56例鼻饲胃管因灌注液含渣滓3例堵塞,重新插管。

讨论

术后护理:⑴头部引流管的护理: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脑室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残腔引流袋应低于头部,高度不超过床沿。对于烦躁的患者,肢体应加约束带,以免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应先暂时双向夹管,以防逆行感染。翻身时严格引流管受压、扭曲、牵拉。接管处严格消毒,用无菌纱布包扎并每日更换。严密观察引流是否通畅以及引流液的质与量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引流一般为少量淡红色脑脊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置管期间,更换引流装置1次/日,更换前后用复合碘棒消毒引流管接头。敷料每天更换,如有液体渗出应及时更换。若因有血凝块阻塞造成排出困难时,不能盲目负压抽吸,应采用生化酶技术使其液化后排出。多应用尿激素2万~4万U、肝素1250U,注入血肿腔内夹管4小时,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后再开放[3]。多数患者需注入液化剂2~4次方能拔管。血肿引流一般2~5天,经CT检查证实颅内血肿减少70%以上,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可拔管。拔管时先用复合碘棒消毒后方可拔除。局部覆盖消毒敷料,绷带加压包扎,头部抬高30°,减少伤口渗出[4]。⑵鼻饲管:灌溉前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先把气管腔内痰液吸净,以免鼻饲过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呕吐造成窒息。灌注量每次不超过200ml,速度应慢,6~10次/日(5∶30~22∶30),灌注后30分钟不应搬动患者。灌注流食前抽吸胃内容,如残存量过多,可减少灌注量,冬天应将流食加温后注入胃内,再用少量温开水冲净胃管内流质,完毕后规范处理胃管口。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胃肠道黏膜也受累,缺氧水肿,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功能,患者易出现消化道出血,故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抽取胃液,灌注后注意有无膨胀、呕吐以及大便的颜色,同时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5]。应用雷尼替丁0.4~0.8ml/日,可预防消化道出血。若出现抽出胃液颜色为血性或咖啡色,或出现腹胀、柏油便或血便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立即汇报医生,予持续胃肠减压,根据医嘱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或灌肠,应用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面色变化。⑶气管套管:气管套管要加强局部消毒与护理。注意保持通畅,尤其痰液黏稠时易形成痰栓堵塞内套管。应保持气道湿润,定时雾化,按时翻身叩背,及时吸痰。气管切开患者,为了减轻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气管内壁损伤,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伸直减少气道死腔,利于通气,昏迷患者应去取平卧位,尽可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可将头部偏向一侧或采取头颈部稍后仰的姿势。⑷尿道:加强尿管护理,操作中注意无菌观念,防止逆行感染。具体措施:①定时换尿,更换集尿袋1次/日,并记录尿量;②定时用0.03%呋喃西林或0.1%安多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2次/日;③生理盐水250ml冲洗膀胱,2次/日;④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脱出;⑤定期更换导尿管;⑥肾功能监测,甘露醇有肾毒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在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尿的量、颜色、比重等;⑦拔管前要定时夹管,训练膀胱功能[6]。⑸输液管:输液的目的是维持体液平衡、纠正电解质的斋乱,同时输入治疗药物和营养物质。每天液体应在24小时内较均匀输入体内,以保持颅内压及血压相对稳定。有条件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输液。每盒输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分钟为宜,避免多而滥的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及药理动力学情况,并根据药物种类及患者情况决定输液速度。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水肿、发红、液体外漏渗出现象,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各管道的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做好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治疗路径的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其是手术起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贇.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护理.科技信息,2010,30:365-366.

2董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措施和体会.齐齐尔医学院学报,2010,19:3171-3172.

3韦玺,唐福明,郑颖锋,等.尿激酶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疗效观察.广州医药,2002,(33):26-27.

4陈光荣.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86-887.

5向世琼,李胜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管饲膳食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3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 GCS<8分,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年龄17~61岁, 平均年龄38.1岁。车祸79例, 摔伤10例, 重物击伤1例。经颅脑CT证实:脑挫伤30例, 硬膜外血肿31例, 硬膜下血肿16例, 脑干损伤13例。气管切开35例, 气管插管30例, 机械通气23例。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护理方法:①预防处于昏迷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压疮。每2 h翻身1次, 更换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骨凸处应加棉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②加强呼吸道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 意识障碍患者各种反射如咳嗽反射, 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致使痰液不易排出, 有利于细菌的滋生, 积聚黏稠分泌液又可阻塞呼吸道, 同时因外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肺部感染, 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脑继发性损伤, 病情加重进而恶性循环。为了及时清除痰液, 应及时吸痰, 必要时应进行气管切开, 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60%~70%, 温度在20~25℃, 注意通风, 定期空气消毒。使用无菌湿纱布覆盖气管切开处, 定时更换。保持吸入的空气湿润, 防止吸入灰尘。进行吸痰操作时手法轻柔, 准确记录痰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吸痰时患者的反应,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③颅脑损伤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患者会出现高热现象。体温在38.5℃以下时可使用物理降温, 将冰袋置于浅表的大动脉处, 并注意保暖, 防止患者着凉。当体温达39~40℃时, 单纯应用物理降温效果不好, 可使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药物治疗。 (2) 观察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同对照组,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①对脑疝及脑水肿的观察。在患者脑受损、受压及创伤的过程中会出现缺氧、休克等现象, 可使患者迅速出现脑水肿, 严重的脑水肿使颅内压急剧增高, 形成脑疝导致死亡。②观察意识状态变化。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随时呼唤患者的名字, 并压迫患者的眶上神经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 嘱患者家属经常同患者交流, 消除其紧张的情绪,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 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变化。③观察瞳孔的变化。瞳孔大小和反应异常是颅脑损伤的重要体征, 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表示病情严重, 短时间内可发生死亡。在检查瞳孔的同时应注意观察眼球的运动情况, 濒危时两眼球歪扭或完全固定。④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严重的颅脑损伤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 胃黏膜血管痉挛, 胃酸分泌增多, 造成缺血甚至坏死。⑤心理护理方法:对待患者及其家属应态度和蔼, 认真解决患者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护理操作熟练、迅速, 消除影响患者康复的不良因素,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目前认为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为: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 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会出现继发性损害, 在无血肿的损伤后24~36h, 会出现急性细胞毒性水肿, 也有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 这些都是导致颅脑损伤及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判断损伤程度。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重要标志之一, 若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且伴有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 (两慢一高) 的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生, 提示可能发生脑疝。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 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颅脑损伤的基础知识及护理要点。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 在密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并加强巡视的基础上, 还应解决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焦虑,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颅脑损伤高热的患者, 在给予降温的同时应加强营养, 促进损伤的修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患者加强营养, 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颅脑损伤的患者需要卧床, 基本的生活需要家属的照顾, 这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本文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护理, 并加强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 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然会, 姜艳.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 (4) :390-391.

[2]谢培增, 睦秋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0, 6 (2) :124-125.

[3]张国新.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中华临床新医学, 2007, 7 (5) :462.

[4]李丽敏, 谢忠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J) .黑龙江医学, 2005, 29 (3) :220.

[5]田淑华, 姚敏, 陈忱, 等.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J) .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3) :78-7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 男59例, 女19例;年龄4~68岁, 平均年龄为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2例, 高空坠落伤11例, 摔伤6例, 砸伤和打击上19例;颅脑损伤类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56例, 广泛性粉碎性颅骨骨折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 硬膜外血肿7例, 伴有胸、腹及骨折等损伤者有42例;受伤后至来院就诊的时间为15min~6h, 平均时间为1.8h。按格拉斯哥预后 (GCS) 评分:GCS3~5分36例, GCS 6~8分42例。

1.2 抢救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78例患者中29例恢复良好, 23例患者为中残, 15例为重残, 11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85.90%。

2 急救护理

2.1 做好接诊工作

护理人员在达到现场后首先应该沉着冷静, 简单的了解伤情以及受伤原因和经过, 立即对患者进行体检和护理, 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 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及其意识状态, 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和GCS评分。同时要联系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抢救。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该类患者由于颅内压的急剧变化常会发生喷射状呕吐, 造成其呼吸道的梗阻, 常可引起窒息。护理人员要迅速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并抬高床头15°~30°,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血液以及呕吐物等, 较深部位的分泌物要用吸痰器来进行吸痰;昏迷的患者由于其舌根后坠会导致其呼吸不畅, 所以护理人员要用用舌钳挟出其舌头, 同时给予双鼻氧管高流量吸氧;如果患者发生呼吸中枢抑制引起气体交换量下降, 要紧急配合医师做气管内插管, 行机械通气。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患者到达医院后, 护理人员应该立即选择较大的经脉如颈外静脉、上肢静脉等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并且采用16~18号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 从而可以使输液或者输血等的正常进行。要及时给予患者脱水药、高渗性利尿药等药物来进行治疗 (明显休克者除外) , 降低患者的脑水肿症状及其颅内压, 防治脑疝的发生。在临床上常采用20%的甘露醇250~500mL, 快速静脉输注, 在15~30min内滴完, 同时静滴止血药等。对于休克的患者, 要首先进行快速的输血或者补液, 但要注意限制体液来防止脑水肿。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其他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和脉搏等的变化, 判断其有无颅内压升高, 如果患者发生头痛, 呕吐呈喷射状, 呼吸深而慢, 血压增高, 脉搏则呈缓而有力, 则提示患者的颅内压升高。患者神志的变化是判断其颅脑损伤程度以及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若患者昏迷状况较为稳定并且其意识呈逐渐恢复的趋势, 则说明患者的病情正在好转;若昏迷症状加深则说明颅内病变有所加重。瞳孔的变化是判断是否有脑疝形成的重要标志。若患者两侧瞳孔大小不一, 一侧瞳孔呈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或者迟钝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患者的脑组织有受压部位, 即脑疝的存在;若患者双侧的瞳孔均呈散大, 并且有对光反射消失, 眼球固定, 患者呈现深昏迷状态, 则提示该患者病危。

2.5 基础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机体损害, 对于肢体偏瘫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其肢体功能位, 防止患者的足部下垂;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注意为患者涂眼药膏等来保护其眼睛, 预防角膜溃疡;对于昏迷的患者, 由于此类患者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的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其肺部护理, 要定时为患者拍背、吸痰。每隔2~3h要为患者翻身一次, 预防褥疮的发生;在留置尿管时, 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的感染。

2.6 心理护理

意外的伤害和疼痛的刺激均可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尤其是一些要面临可能或者已经致残的现实的患者, 其心理的创伤会更重, 因此护理人员要同情并关心患者和其家属, 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的工作, 稳定他们的情绪, 使患者和家属都能够保持有良好的心态, 从而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2.7 饮食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机体呈高代谢和高分解的状态, 能量消耗较以往增加很多, 蛋白质的大量分解代谢会使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导致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都有所增加[3]。因此,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可留置胃管, 定时鼻饲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食物, 4~6次/天, 200~400毫升/次。对于有高热症状的患者, 可以适当增加鼻饲的次数和鼻饲量。

2.8 并发症的护理

(1) 耳鼻脑脊液外漏者的护理:患者出现耳鼻脑脊液外漏的症状后, 护理人员要立即将患者卧向患侧, 然后使用无菌的棉签轻轻的擦去流出鼻腔或者外耳道的脑脊液和血液等液体, 禁忌填塞和冲洗, 以防止颅内感染的发生。 (2) 脑疝的护理:患者有脑疝症状后, 要立即向主管医师报告, 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直创伤, 患者病情长较重且急, 变化很快, 病死率较高, 因此, 早期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本组78例患者中29例恢复良好, 23例患者为中残, 15例为重残, 抢救成功率高达85.90%。因此, 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 要有敏锐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为医师的进一步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侯秋菊, 温秋映, 李小琴.210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 2006, 27 (6) :666.

[2]周雪芬.45例海岛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8, 8 (2) :85-8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9

1 护理体会

1.1 监护

对气管切开特别是昏迷患者, 实施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气管切开后的最初几小时, 应有专人守护, 随时吸出血性分泌物,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 观察呼吸情况是否改善, 意识不清、烦躁患者需约束双手, 以防抓落套管。

1.2 预防呼吸道感染

患者住单人抢救室, 由专人护理, 保持病室通风,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应严格戴好口罩、帽子, 穿隔离衣, 房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房间内物品和地面用5%“84”消毒液湿抹2次, 以降低空气的细菌密度, 减少肺部感染。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及时吸出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 吸痰时, 先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 但不宜过深, 然后启动吸痰器, 吸引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不超过15 s, 以免强烈、持续地吸引造成呼吸暂停;吸痰管要每次更换。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性质及量, 必要时留取痰标本进行检验。

1.4 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患者须每6 h进行1次雾化吸入, 常用雾化液为生理盐水30 m L, 地塞米松5 mg, 糜蛋白酶4 000 U, 庆大霉素8万U, 从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30 min/次, 每6 h~8 h 1次, 既预防感染又湿润呼吸道。血氧饱和度低需持续吸氧的患者,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8页) 在超声雾化吸入同时应给氧并注意雾化器喷嘴距气管套管口6 cm~10 cm, 以免过于接近时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雾化前应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也可经套管滴入少许抗炎药物, 以稀释黏稠的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结痂阻塞呼吸。气管切开处敷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块2层, 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黏膜或异物坠入。

1.5 气管套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气管套管扭转或脱出, 有无堵塞。外套管固定也要适宜, 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够穿过一指为宜, 过松套管易脱出, 过紧压迫颈部血管, 易刺激患者反复咳嗽。切口周围纱布垫每天更换1~2次,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套管周围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内套管常规6 h~8 h清洁消毒1次, 临床常用煮沸消毒法和3%双氧水浸泡法, 煮沸消毒时间长, 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宜超过30 min, 长时间分离易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 堵塞气道, 影响通气, 所以需备一型号大小相同、消毒过的内套管以便更换;浸泡比煮沸节约时间, 在气管切开患者较多时运用。内套管取出前后要彻底吸痰, 擦拭套管内外。戴内套管前应吸净痰液, 戴好后将活门关好, 防止脱落。气管切开后应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转动, 防止脱落而发生呼吸困难或套管移位碰伤气管引起渗血。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者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7岁~72岁;行气管插管者12例, 行气管切开者8例, 并发肺部感染者3例;死亡4例, 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 (1例为老年患者) , 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 1例死于肾衰竭。

2 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机体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全身免疫功能下降, 加之禁食、昏迷、卧床、吞咽及咳嗽等正常的生理反射不同程度减弱或消失, 还有侵袭性操作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极易造成气管内膜损伤, 使痰液排出困难, 加之耐药菌株的增加等因素都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上升[1]。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退化且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肺气肿、糖尿病等, 体质相对较弱, 抵抗力低, 并且昏迷、卧床, 免疫力更进一步下降, 使肺部感染的几率加大。

3 护理体会

3.1 病室环境及空气消毒。病室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有利于呼吸道的护理, 一般病室温度保持在18~20℃之间, 湿度可在50%左右;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病室至少2次, 每次1 h, 照射时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及眼睛免受紫外线光的直接照射;每日坚持用“84”消毒液湿式拖地2次;限制探视、陪侍人员, 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异物, 防止误吸。尽早采取相应的呼吸道护理措施。

3.3 按时翻身、叩背。本组3例患者, 经胸部X线摄片示:肺纹理增粗, 痰培养阳性等确诊肺部感染。除积极治疗外应定时翻身、叩背,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及扩张肺泡。必要时可在病情允许下行体位引流, 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但应掌握正确的体位引流方法及注意事项。

3.4 认真做好脑脊液漏的护理, 本组病例中脑脊液漏者3例均因颅底骨折所致, 应抬高床头30°并取侧卧位, 防止脑脊液逆流入呼吸道误吸而致肺部感染。同时做好鼻腔、外耳道的清洁消毒工作, 且在吸痰时需注意, 严禁在患侧鼻孔吸痰。

3.5 口腔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意识清楚的患者可选择适宜的漱口液, 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可采取被动口腔护理, 即用蘸有漱口液的棉球清洁口腔;严密观察口腔内有无溃烂、感染征象, 如遇有可疑应做涂片培养加药敏试验, 以便临床用药。

3.6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了解血象及血气分析结果, 有助于对肺部的计划护理。

3.7 气管切开的护理:应严格无菌操作, 切口处每日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垫, 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及时吸除分泌物,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

3.7.1 为避免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 抽吸前应先调大氧流量为4~5 L/min或吸痰时持续吸氧。保护气管黏膜不受损伤, 当送入吸痰管至一定深度后再吸引, 边吸边拔, 切勿上下抽吸过猛或固定一点不动, 每次抽吸时间不能超过20 s.

3.7.2 做到一人一吸一管, 即每一位患者吸一次痰要更换一次吸痰管, 气管切开患者抽吸口鼻分泌物的导管, 要与抽吸气管切开处分泌物的导管分开使用。若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 可在下次吸痰前, 向气道内打入2%Na HCO3或0.45%Na Cl液以稀释痰液刺激咳嗽, 从而便于分泌物吸出;也可用氨溴索15~30 mg+蒸馏水20 m L雾化吸入而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

3.8 维持营养, 做好饮食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相当重要。伤后初期可根据病情选用静脉高价营养液全量或半量静脉滴注;伤后3 d~5 d留置胃管鼻饲, 可给予安素、能全素等要素饮食, 且要做好胃管的护理;当意识、吞咽、咳嗽反射恢复时可拔除鼻饲管, 取半卧位经口进食, 如有呛咳可适当推迟进食日期或采取少量糊状流质或无渣半流饮食。

3.9 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是治疗肺部感染的关键。护士要掌握正确的留取痰培养标本的方法, 并及时送检, 以及时准确地分离病原菌, 及早确定病原学诊断,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进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31-02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常常是由与交通事故(或者是高空坠落重物击打等)所造成。在临床上表现重度脑挫裂伤和广泛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其特点是:病情急且重、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可高达70%~80%[ 1 ]。因此,迅速准确的判断病情和有效的救护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和预后中至关重要[ 2 ]。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救护理

1.1 院前急救

1.1.1 现场急救 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将患者脱离危险环境,排除可以造成伤害的原因[ 3 ]。清除呼吸道血块、分泌物、呕吐物,对有舌后坠的患者立即置入口咽通气管,有开放伤口活动性出血者予以包扎止血。

1.1.2 安全转运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病人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

正的情况下,立即将患者转回就近医院抢救[ 3 ]。途中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位,车速要平稳,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抢救生命,减少致残,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的目的

1.1.3 院内交接 同时与院内联络,及时将病情告知急诊科或颅脑外科做准备工作,需急诊手术患者,还要通知手术室及CT室人员做好准备,为尽快手术争取时间[ 4 ]。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受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1.2 院内抢救

1.2.1 急诊接诊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接诊时,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简单迅速的了解病情及受伤的原因和经过,立即对患者进行体检和护理,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和GCS评分[ 5 ]。对危重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就地进行抢救,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备血),早期治疗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意识障碍,加之误吸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要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6 ]。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有效吸氧,正确吸痰,必要时协助医师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人工辅助通气。对于合并有颅底骨折、耳鼻腔有血液漏出者吸痰时严禁从鼻腔吸引,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颅内感染。

1.2.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首选套管针静脉穿刺,必要时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及时准确给予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除明显休克外)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腫,防止脑疝发生[ 7 ]。在并有休克者,应先快速补液或输血,适当限制体液以防止加重水肿,并及时准确观察记录:用药后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输液性质和输液速度,并及时报告医师。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1 意识 意识的变化是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最重要的指标。通过病人睁眼、言语、运动的反应,了解意识障碍的程度。GCS评分越低,即意识障碍越明显者,表现脑组织受损越严重[ 8 ]。由于神经外科术后绝大多数患者采用冬眠疗法,因此,要正确的区别冬眠状态和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做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或昏睡,应先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或出现病情恶化;对伤后患者出现的意识转清,不要轻易的认为是病情已经好转而放松警惕,要防止病人再度出现的昏迷(中间清醒期)。若深昏迷患者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时(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2.2 瞳孔 瞳孔的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要严密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并记录。正常人瞳孔直径约2~5mm,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重型颅脑损伤者,可每15~30min观察1次瞳孔变化并记录。注意药物对瞳孔的影响,如吗啡、氯丙嗪可使瞳孔缩小,阿托品、麻黄素可使瞳孔散大等[ 9 ]。如出现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两慢一高”(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差,为脑干损伤,但生命体征平稳,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2.3 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 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 ;脉搏细快常见于有效血容量不足; 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 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3 病情监测

3.1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动态测定颅内压的一种方法[ 10 ]。长期以来,临床上常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目前ICP监测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大致可分为有创监测技术和无创监测技术两部分。ICP:成人 70~200mmH2O,儿童50~100mmH2O,成人>200或小儿>100为ICP增高。ICP增高不但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还可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因此,控制ICP是重型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

3.2 血糖监测 血糖水平已成为评价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型颅脑损伤后容易并发应激性高血糖,而血糖的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 11 ] 。大量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越高,预后越差,血糖增高持续时间越长,继发性脑损害加重越明显[ 12 ]。血糖升高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病人昏迷时间延长,伤口愈合不良以及并发肺部感染。因此,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时就应立即进行血糖监测,严格交接监测血糖的时间,并准确记录结果。及时发现血糖变化,尽早使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体内乳酸生成,改善脑组织代谢,将继发性脑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早期动态血糖监测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血糖水平,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4 治疗

4.1 脱水剂的应用 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水肿是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颅脑损伤抢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甘露醇作为一种强力有效的脱水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高颅内压患者。常用的制剂是:20%甘露醇,常联合应用地塞米松10mg快速静脉滴注。由于20%甘露醇属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在输注甘露醇时要注意保护静脉血管,在静脉穿刺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的静脉血管,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滴注速度10-15m l/分,轻中度颅内压升高快速滴注8-10m l/分,老年人,儿童以5-8m l/分中等速度滴注[14-15] ,15~30min滴完。因此,若输注甘露醇时不慎渗入皮下,可致组织坏死。发现穿刺处皮肤肿胀,应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或封闭,并更换另一肢体静脉穿刺。对于长期、大剂量的使用甘露醇可引起渗透性肾病,每天应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有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甘露醇。

4.2 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进食正常,其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营养,病人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伤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疗法,不但避免了低蛋白血症,提高了机体免疫力及救治成功率。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有: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两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因卧床肠蠕动慢、应激性溃疡出血及呕吐、腹胀、腹泻等不能耐受因素,进食较少,无法达到机体所需能量要求,早期单纯的肠内营养很有可能导致热量供给不足,故早期采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方法,比较符合生理要求[ 16 ] 。临床上早期以TPN为主,为机体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以EN治疗为辅,主要是给与少量肠内营养液维持肠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根据病情的进展和恢复调整TPN和EN的比例,逐渐过渡到EN,最后完全自主进食。

4.3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 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低温 (<17℃ )4种 ,把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合适的温度对治疗颅脑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有实验表明[ 17 ]:32-35℃的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体温一般测肛温,因肛温准确、简单、方便。若体温高于36℃ 则亚低温治疗效果差,低于32℃时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低于28℃时易出现室颤[ 18 ]。毕敏[ 19 ]等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临床预后,是理想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早期主张采用短时程,即24-48h,但伤后脑水肿持续时间达6-7天,故目前推荐为1-2周。复温时应缓慢进行,过快可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建议每4~6小时复温10C,在12—20小时以上使其体温恢复至36.5-37.50C [ 20 ]。目前多采用自然复温法,让体温自然恢复,逐渐减慢至停用冬眠药物。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积极作用和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 21 ],因此,早期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脑组织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损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急、伤势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护士接诊病人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的基本病情和生命体征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特别是对意识、瞳孔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要作出准确判断、记录。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周雪芬.45例海岛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2):85-86.

[2] 袁琳霞. 3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志,2010,13(6):66-67.

[3] 曾彩媚,刘春英.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36-37.

[4] 张淑霞,谢小华.重型颅脑损伤102例院前急救及護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6):6-7.

[5] 喻红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328-329.

[6] 周立敏.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科救治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203-204.

[7] 李爱霞,卢志勤,李劲云.8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08,6(23):3024-3025.

[8] 徐冯斌.开放性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急救和护理[J]. 全科护理,2011,9(14):1278-1279.

[9] 马艳芳.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93.

[10] 曹顺华,姚秋辉,王东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72-1574.

[11] 贺英,王敏. 中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15-17.

[12] 王锦丽,潘琳霞. 护理干预对伴高血糖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及转归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7):1902-1903.

[13] 王波云.颅脑损伤中脱水机联合应用体会[J].健康必读,2011,5.

[14] 张燕,贺国兴,蒋国凤.甘露醇在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护理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9):374-375.

[15] 赵变琴.甘露醇注射液的副作用及血管防护[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69-70.

[16] 谷冠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232.

[17] 李小东.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93-95.

[18] 孙艳华.亚低温的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与实践.2010,22(18):2363-2364.

[19] 毕敏 ,王德生等.急性脑梗死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2):159-163.

[20] 张月辉,杨露等。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2):25-2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占因外伤而死亡的第一位, 这种居高的死亡率除与患者本身的颅脑损伤有着重要的关系外, 与患者伤后长期昏迷及护理不善所导致的并发症亦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行气管切开术可以防止其因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 还可改善脑血管的缺血、缺氧, 减轻水肿。因此气管切开的护理在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共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年龄15~68岁, 平均41.2岁;GCS评分3~8分。气管套管为一次性塑料套管, 两周后无需使用呼吸机后更换为金属套管。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环境

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病房要求高, 室内安静、清洁, 每天开窗通风, 并使病房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室温20~22℃, 室内湿度60%~70%。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 用消毒水拖地2次/d。限制探视人员和探视次数, 患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病者不能探视。

2.2 监护

备好心电监护和吸痰器,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瞳孔意识的变化, 气管切开术后, 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房, 随时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观察呼吸情况是否改善, 预防患者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 必要时固定患者双手。手术结束之后患者取侧卧位, 抬高床头30~45°, 定时翻身, 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 影响通气而致窒息。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及时吸出痰液, 吸痰前, 高浓度吸氧2~3min, 注意无菌操作, 一根吸痰管只使用一次, 按正确的操作规程, 吸痰管不可插入过深, 用力不可粗暴。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 两次吸痰间隔最少3min, 避免引起长时间的呼吸暂停, 吸痰前、后注意患者神志、心率、呼吸的改变并监测血氧饱和度。注意痰量及颜色, 必要时作痰培养。

2.4 湿化气道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缺少了鼻腔对呼吸气体的加温及湿化过程, 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气道湿化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我科采用0.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配成湿化液, 连接输液器, 去掉针头, 插入气管套管内约5cm, 调整速度为2~5滴/min, 持续湿化气道。

2.5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昏迷患者禁忌漱口, 需用开口器, 应从臼齿处放入, 对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开口。擦洗时棉球不宜过湿, 以防溶液误吸入呼吸道。棉球要用止血钳夹紧, 每次1个, 防止遗留在口腔, 必要时要清点棉球数量。

2.6 套管护理

气管套管固定要注意带下能伸进一指即可, 金属套管内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2次, 先用双氧水浸泡15min后, 彻底洗净, 然后用0.5%洗必泰醇浸泡15min, 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使用。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 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气管套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 每日更换。

2.7 拔气管后套管前后的护理

拔管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 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 一般第一天堵塞1/3, 第二天堵塞1/2, 第三天全堵塞, 如堵塞24~48h后无呼吸困难, 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 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 愈合不良时可行缝合术。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重要手术, 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尤为多见。气管切开后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 加上颅脑损伤后患者本身的营养及全身状态较差, 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组患者严格经过以上护理, 效果良好, 无一例因气管切开而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并发症。对本组患者我科从病室的条件到气切局部及气道均给予仔细的护理, 为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少娅, 罗秀娟, 詹若燕.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沐舒坦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08, 15 (4) :77.

上一篇:数据传导下一篇:神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