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

2024-06-13

重型颅脑损(共9篇)

重型颅脑损 篇1

颅脑损伤往往是短时间内出现的意外伤害, 致使颅内出血, 出血达到一定量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时必须行开颅术止血、清除血肿, 或行去骨辧减压术, 以减轻脑组织的受损程度。适时采取开颅手术对预后至关重要, 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护理的目的是提高颅脑手术的成功率, 在挽救生命的同时, 提高生存质量。2009年我院收治1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 同时加强了护理。现将术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开颅手术13例, 完全康复5例, 生活能力低下5例, 癫痫后遗症1例, 放弃治疗2例。

2 术后护理

2.1 病情的观察

2.1.1 意识

病人的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证之一。意识由昏迷—昏睡—嗜睡—清醒是病情好转的征象。护士应经常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变化, 发现意识由清醒转入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 警惕术后颅内血肿再次形成, 压迫脑组织。观察意识方法:①呼唤病人姓名, 与之交谈;②轻拍或捏病人皮肤以至针刺皮肤;③压迫眶上神经, 观察其反应。

2.1.2 瞳孔

严密观察瞳孔变化, 可判断受伤部位。观察方法:将病人眼睑撑开, 用强光源快速、突然的闪光照射瞳孔, 不可缓慢或持续照看。可将光源照射—移开—照射—移开, 反复几次。观察双侧瞳孔直径大小是否一致, 并观察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2.1.3 颅内压变化

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急性增高可出现意识及生命体征的改变。颅内压增高, 脑组织受到挤压, 使脑组织不能保证有效血流灌注, 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 直接造成脑损害, 影响预后的智力及生活质量, 可应用呋塞米或20%的甘露醇等药物治疗, 以达到降低颅压的目的。

2.2 生命体征观察

2.2.1 体温

术后病人回病房, 应适当盖好被子, 注意保暖, 但头部应置冰袋, 必要时置冰帽或采取人工冬眠, 以降低脑组织代谢, 保护脑细胞, 为预后的生活质量提供保证。

2.2.2 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规给氧, 预防脑缺氧[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咳嗽反射, 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必要时采取气管切开, 由于病人抵抗力低, 应注意严密消毒隔离。气管切开后, 应准备2套吸管, 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 两者不能混用, 且吸管头端应为圆头, 以防刺破气管内黏膜, 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 s, 每次吸引应彻底, 防止肺部感染。

2.2.3 脉搏、血压

严重颅脑损伤, 术后应30 min~60 min测量1次脉搏、血压。如有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 提示颅内压增高, 应立即处理。总之, 体温正常、血压、脉搏、呼吸的稳定说明病人已经渡过了损伤所致的应激关、休克关和感染关。

2.3 卧位

开颅术后病人头部位置的变动, 对颅内压有一定影响。颈部旋转、头颈的屈伸都可使颅内压增高, 应以仰卧位为主, 若有硬膜下或硬膜外引流管, 应保证引流通畅, 防止引流管扭曲挤压, 并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手术后病人由于意识、疼痛影响, 活动减少, 并感觉运动障碍。因此应2 h~3 h翻身1次, 用50%的乙醇按摩受压部位, 预防压疮的发生。护理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防止使颅内压波动过大, 加重脑损伤。

2.4 饮食护理

如病人意识清楚, 24 h后可进流汁。若昏迷不能进食, 术后第3天可放置鼻胃管, 给予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高蛋白的中性或偏碱性流汁饮食, 以缓冲胃酸, 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以利于胃的排空, 并能预防便秘, 避免颅内压增高[2]。

2.5 康复期护理

颅脑手术后期, 多数病人意识逐渐清醒, 应加强营养、功能锻炼, 恢复语言、书写、阅读和肢体活动功能, 这是手术成功后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病人对过去事情的记忆、对现有事物的认识以及其反应性、灵活性是对康复期护理效果的肯定。

参考文献

[1]赵培荣.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81.

[2]徐雪, 朱京慈.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268-2271.

重型颅脑损 篇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针对脑外伤病人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障碍四个进行性的改变。对颅脑损伤的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因此,对颅脑损伤的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我们在护理中的体会浅谈如下。观察病人意识的改变

脑外伤病人入院后应当首先注意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程度及发展趋势,这是早期诊断颅内血肿、发现脑疝的重要环节。在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的特殊表现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障碍是早期诊断颅内血肿的依据。病人出现躁动不安,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昏迷的前驱症状,躁动后进入昏迷,二是意识好转的先兆,躁动后神志逐渐清醒。因此,对颅脑损伤病人必须严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对协助诊断 和预后的估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直接间接光反射是否灵活,瞳孔改变是伤后立即出现还是相继出现等情况,都需要我们准确掌握。若病人一侧瞳孔先缩小,后又很快扩大,光反应减弱或消失,通常是同侧颅内血肿,易形成颞叶沟回疝。瞳孔散大是病情加重的表现,瞳孔散大出现早、晚与血肿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如颞部血肿,瞳孔散大出现较早,额部血肿,瞳孔散大出现较晚。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如有变化说明脑干的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脑水肿。颅内血肿,可引起颅压增高、脑移位→脑疝。头部外伤后,在颅 内血肿形成过程中可有“一高二慢”症状即血压增高、呼吸深慢、脉搏慢。此症状常在颅 内血肿所致脑疝的症状之前出现。一般在小脑幕切迹疝前出现呼吸深慢,枕骨大孔疝则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式停止。在脑疝的中晚期脉搏慢而有力,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但是,在临床观察中这三项指标的变化并非同时出现,往往只有一二项的突出变化。脑疝时体温变化一般不明显,上述情况应结合其它症状体征,全面进行分析。观察肢体运动的障碍

重型颅脑损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2-01

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病死率高达17.6%~41.7%[1]其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现就其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前尽早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在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保证气道通畅、呼吸循环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尽快行头颅CT检查,以正确判断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脑水肿情况。由于颅脑损伤存在多变、易变、突变的特点,因此对于外院转入的患者不要满足于第1次头颅CT检查的结果,应积极复查CT,了解有无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及脑水肿加重情况。对于有手术指征,未出现脑疝的患者,或有新的

神经系统体征出现时,若第1次头颅CT是在伤后1~6小时内检查,应在手术准备完成后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颅内血肿扩大或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以确定最终手术方式及范围。

2重型颅脑对冲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其他颅脑损伤有其特殊方面:

⑴特殊的受伤机制,当枕顶部或颞侧发生减速性损伤时,额颞底部及周边脑组织与高低不平的前中颅窝底骨质发生相对运动而造成脑组织的挫伤出血,暴力的传导可使脑深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减速性损伤发生的速度越快,造成的损伤越重。同时暴力侧可发生颅骨骨折,硬膜外、下血肿。

⑵颅脑对冲伤病情发展急骤,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脑疝,加上原发性脑损伤及继发性血肿压迫,常引起脑干、下丘脑等受损,是造成病人死亡率、伤残率高,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⑶CT检查仅仅反映检查当时的情况,不能持续的显示后续的出血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往往术中发现的病情比CT检查显示的要严重、复杂。

3开颅手术前快速血肿穿刺减压

部分严重患者在抢救室已出现脑疝,可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静推速尿40mg,以暂时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如果病情危急,可前移损害控制性手术,在急诊抢救室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手术室行开颅手术。由于后颅窝血肿症状往往不典型,可没有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不深,仅有头痛、嗜睡,Cushing’s反应,可迅速出现枕骨大孔疝,呼吸停止。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尤其伴有脑室扩大者,应紧急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先缓解枕骨大孔疝,再行血肿清除术,保证病人手术的安全。

4开颅手术指征的掌握

我们认为,手术指征应综合判断,除常规颅内血肿开颅手术指征外,特别看重颅内血肿或脑水肿、脑肿胀引起的占位效应,以及对脑干的压迫情况,中线的移位情况、环池情况。如果占位效应明显,即使颅内血肿量较少,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年轻的硬膜外血肿患者,即使双瞳散大、呼吸停止,但血压未下降,也应急诊开颅手术。对于一侧硬膜外血肿,另一侧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患者,两侧都有开颅手术指征时,应选择血肿量最多,占位效应最明显,靠近脑干最近的血肿或瞳孔散大侧先行开颅手术。合并有幕上、下损伤患者,在病情危险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先行幕下血肿清除术,因为幕下血肿易引起枕骨大孔疝,导致患者呼吸停止死亡。

5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由江基尧[2]

于1998年介绍后已经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Aarabi等[3]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发现术后85%患者颅内压(ICP)降低2.7kPa(20mmHg),达到降低ICP的目的。耿凤阳等[4]监测标准大骨瓣减压和常规骨瓣减压患者手术后第1、3、7天ICP,结果显示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方式文献有诸多报到,主要目前广为推崇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2],其优点为:(1)暴露范围广,能清除95%的单侧幕上颅内血肿,并便于止血;(2)容易暴露并控制矢状窦、桥静脉、甚至是横窦的破裂出血;(3)骨窗面积12cm×15cm,去骨瓣减压后,脑组织向骨窗膨出,代偿了颅内容积,有利于解除脑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了脑组织。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合并恶性颅高压者手术效果好,并且能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5],术中脑压力明显下降,脑搏动恢复,是术中衡量手术效果的指标之一,最后我们用人工硬膜宽松无张力修补硬脑膜。

6术中处理要点

6.1在手术过程中避免造成新的损伤。(1)外侧裂周围脑组织挫裂伤严重时,只要无活动性出血,挫伤组织尽量不清除,以避免损伤侧裂血管;(2)对颞叶钩回疝病人,有人主张用脑压板抬压颞叶,解除脑疝;也有人主张行小脑幕切开术,缓解脑疝。我们认为,如果血肿清除后,ICP降低,脑疝一般会自动缓解;如果ICP高,颅底一般不易暴露,并且颅底脑挫裂伤较重者,抬压颞叶可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增大手术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应慎重。

6.2对于脑室正常或较大的病人,可行脑室外穿刺引流术,能有效缓解ICP。关国樑等[6]

研究表明:脑损伤时即使引流少量的脑脊液,其降低脑室内压力的作用,较任何脱水剂均更快更显著。但对于脑肿胀、脑水肿、脑挫裂伤严重的病人,侧脑室常变小,不易准确穿刺置管,易造成继发性脑损伤,因此应慎重。本组有6例因脑室较小,穿刺侧脑室失败,更有2例出现颅内出血。

6.3对于中-深度昏迷病人,双瞳散大,即使仅一侧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或半球脑肿胀,只要环池不清,可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以达到充分降低ICP的目的。根据术中脑压力情况,可选择血肿清除,颞极、额极切除,常规去骨瓣减压,标准大骨瓣减压,双侧去骨瓣减压,甚至颞肌切除减压术。

6.4双额叶底部的严重脑挫裂伤,病情可迅速恶化,形成中央疝或额叶沟回疝。患者脑疝发生率,据报道可达85%[7]。因此,应选择冠状入路,双侧开颅手术。清除挫伤脑组织及血肿应彻底,但应注意靠近视丘下部的脑挫伤组织尽量不要清除,以免造成视丘下部的损伤。脑挫伤范围广的可行加翼点的去骨瓣减压术。根据脑挫裂伤情况,双侧骨窗可一样大,也可一大一小,达到充分减压目的即可。

6.5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处理策略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引起颅脑损伤开颅术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主要为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等原因[8]。迟发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术中引起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因此若术中发现脑组织恶性膨出,应在术毕紧急复查头颅CT以排除有无迟发性颅内血肿。目前认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产生主要与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失有关,在骨瓣去除、硬膜切开、血肿清除后颅内填塞效应骤减,致原己损伤部位的轻微出血速度加快[2]。我认为以下情况可视为术中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①对冲伤,特别是术前对侧硬膜外或硬膜下己有小血肿;②颅内多发挫裂伤合并或不合并颅内小血肿;③对侧骨折明显,术前并无硬膜外血肿;④术前中线结构移位>l0mm。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后,不应消极地将膨出的脑组织不加珍惜地大块切除,只有在针对所有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皆无效果无法关颅时,才考虑将膨出脑叶切除,禁忌为了尽快结束手术而强行关颅。

目前,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和强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京,赵雅度.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若干问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61.

[2] 江基尧.介绍一种国外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6):381.

[3] Aarabi B,Hesdorffer DC,Ahn ES,et al.Outcome following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m alignant swelling due tosevere head injury[J].J Neurosurg,2006,104(4):469-479。

[4] 耿凤阳,朱建新,付强,等.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8,12(3):223-225.

[5] 江基尧,李维平,许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20(1):37-40.

[6] 关国樑,黄志雄,林启明.颅内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8):715-716.

[7] 高亮,吴雪梅.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神经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8.

重型颅脑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颅脑病损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9~84岁,平均59.3±1.2岁,病程1~6月,平均3.5±2.4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6岁,平均56.7±0.8岁,病程1.2~6.5月,平均4.2±3.1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过程及日常生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有心理准备,患者定期用药等。

1.2.2 实验组

采用早期康复护理,(1)心理护理:偏瘫患者发病后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和情感等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悲观、失望、淡漠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心理测评,并根据结果进行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家庭背景、年龄、心理状况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辅导方法,调适其心理障碍,调动其积极性配合治疗。(2)语言功能护理:患者发病早期要加强语言功能护理,护理过程中与其积极沟通,不能说话者可通过动画、手势等形态语言提高患者理解能力,避免用复杂长句,训练时时间不宜太长,避免患者产生逆反心理。(3)肢体功能训练:患者发病后要进行肢体等早期康复训练,护理过程加强患者肢体关节活动,应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还应加强患者站立训练、创伤活动等,帮助患者早期康复[2]。

1.3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疗效及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38例,满意度95%;对照组满意26例,满意度6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FMA和ADL能力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FMA和ADL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FMA、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颅脑病损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机复杂,诱因较多,患者发病时以意识障碍为主,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规方法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效果不理想,且治疗过程中缺乏有效护理使患者并发症增多[3]。因此,临床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

此研究实验组满意度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相关研究结果[4]类似。早期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使用较多的护理方法,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等早期功能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屈曲畸形、压疮等并发症。护理过程中以患者独立康复训练为主,尽可能依从患者,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保证早期康复护理达到最佳状态。

此外,早期康复过程中应加强患者心理康复指导,是康复护理的基础和保证。颅脑病损偏瘫患者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会影响康复训练效果。康复护理时间相对较长,多数患者需在医院度过,康复护理过程中要让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制定康复计划,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主动进行康复训练。此外,加强患者社会活动等引导,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避免不良反应或复发。护理后实验组FMA、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5]一致。

综上所述,颅脑病损偏瘫发病率较高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临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病损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颅脑病损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记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满意度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FMA、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病损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颅脑病损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红志,吕廷娟.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精神病房护理质量的对比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32-33.

[2]魏頔,闫涛.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380-3381.

[3]何霖芳.脑外科护理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92.

[4]盖东梅,王茜茜,林瑞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10,31(2):245.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4年9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9例, 男156例, 女33例;年龄12岁以下5例, 12~60岁148例, 60岁以上46例。

1.2 致伤原因

道路交通伤123例, 打击伤24例, 高处坠落伤32例, 摔伤10例。

1.3 分类与伤情

GCS评分[2]6~8分115例, GCS 3~5分74例, 闭合性损伤162例, 开放性损伤27例。

1.4 从受伤到来院时间

1 h 57例, 2~6 h 104例, 7~12 h 23例, 12 h以上5例。

1.5 临床表现

嗜睡46例, 浅昏迷31例, 中度昏迷64例, 深度昏迷48例。一侧瞳孔散大25例, 双侧瞳孔散大29例, 颅神经损害57例, 锥体束征67例, 去脑强直25例, 休克24例, 呼吸障碍4例, 发生脑疝54例。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片示线形骨折78例, 粉碎性骨折23例, 凹陷性骨折42例, 颅缝裂内外板分离25例。头颅CT示脑挫裂伤158例, 硬膜外血肿59例, 硬膜下血肿62例, 颅内血肿63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21例。

1.6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142例采取手术治疗, 其中83例行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及血肿清除术, 59例根据血肿部位选用相应的头皮手术切口和骨瓣行常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47例采取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均给予脱水、止血、抗感染、激素、预防应激性溃疡药物,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神经细胞营养剂及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并发症等综合处理措施。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瞳孔以及血氧、颅内压、血糖等变化。

2 结果

按《神经外科学》评定标准[1], 本组病例治愈及好转46例, 残疾47例, 植物生存23例, 死亡56例, 自动出院17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 广泛颅骨骨折, 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昏迷时间在6 h以上, 意识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有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 GCS评分3~8分[2]。此类患者发病急、病情重, 变化迅速, 临床经过复杂, 并发症多, 救治不及时后果严重, 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准确及时治疗,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事故伤日渐增多, 本组病例占65%重型颅脑损伤的受伤机制复杂, 临床表现严重, 预后差。结合本组病例, 笔者体会应注意以下方面的治疗: (1) 重视院前急救:时间往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第一要素, 抢救人员对病情的认识不足, 不正确的搬运以及出血、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抢救这类患者时要早、急、快、准, 尽可能争取宝贵的时间, 有效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伤后1 h被称为救治的黄金时间, 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伤后4 h手术较伤后2 h手术的死亡率高4倍, 因此救治越早预后越好[3]。本组有19例死于伤后2 d之内, 与就诊不及时和原发伤重有关。 (2) 早期气管切开的意义: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程度深, 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颅内压增高引起呕吐, 或因常伴颅底骨折、颌面部外伤而导致口腔、鼻腔内存留的大量血性分泌物, 可以引起窒息死亡。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既有脑组织水肿, 脑缺氧, 如呼吸道阻塞必将加重脑水肿, 气管切开有利于清除下呼吸道的分泌物, 避免窒息危险, 又有利于降低气道阻力, 增加有效通气腔, 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脑缺氧, 减轻脑水肿。在病情突变的情况下, 还可以直接连接呼吸机, 缩短抢救时间。 (3)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自从CT问世以来, 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已相当容易, 多见于年龄较大的颅脑外伤患者、入院1 h已行CT检查的患者。本病临床特点为:中、老年患者、减速性暴力所致颅脑损伤、伤后3~6 d内症状体征再次加重、或有局限性癫痫、意识进行性恶化, 特别是曾有低血压、脑脊液外引流、强力脱水患者。一旦出现意识加重或持续无好转, GCS评分降低, 头痛、呕吐加剧, 锥体束征出现, 生命体征改变都应复查头颅CT。本组出现32例。 (4) 标准外伤性大骨瓣的应用: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骨窗减压范围大, 消除了脑肿胀对侧裂血管、大脑凸面静脉的压迫, 可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脑膨出, 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野开阔, 骨窗底部平颅底, 能充分暴露额颞极, 清除血肿及坏死失活脑组织彻底, 止血可靠, 必要时还可行内减压手术;内外减压充分, 易使颞叶钩回疝自行复位及防止脑疝再形成, 使脑脊液循环通畅, 防止急性脑膨出。近来国内外正在进行有关标准外伤大骨瓣和常规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恶性颅内高压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初步结果发现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既简单又安全, 疗效优于常规骨瓣。 (5) 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是指轻、中度低温 (28~35℃) , 治疗时间为24~72 h, 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量维持正常的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 减轻乳酸堆积;抑制白三烯形成, 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减少钙离子内流和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4]。本组113例采用亚低温治疗,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6) 并发症的处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应激性溃疡并出血、外伤性癫痫、急性、应激性高血糖等是危害生命的危险并发症, 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抗感染、抗酸、预防癫痫、保护肾功能、控制高血糖等。此外, 对于营养支持, 外伤初期可采用静脉营养, 给予全能量合剂;在胃肠功能恢复后, 应早期通过鼻胃管供给营养, 即在伤后3 d放置胃管进行营养鼻饲, 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治应激性溃疡, 促进康复。 (7) 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继发性脑损伤, 早期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 缓解脑缺氧;提高血氧弥散半径, 促进血管生成和侧枝循环建立;可解除颅脑损伤后的脑血管痉挛状态;具有清除自由基, 减少缺血区脑组织凋亡的作用, 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影响,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促苏醒作用, 快速提高GCS评分, 降低伤残死亡率[5]。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97, 339.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8.

[3]刘敬业.急性颅脑损伤10730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7) :511.

[5]只达石, 崔世民, 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5-66.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分析总结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 男24例, 女5例。年龄8~69岁, 平均39.8岁。其中8~29岁者10例, 30~59岁者17例, 59岁以上者2例。致伤原因:车祸19例, 占死亡病例65.51%, 坠落伤4例, 打击伤2例, 摔伤4例。伤后到达医院最早者20min, 最晚者36h。GCS计分, 3~5分者8例, 6~8分者10例, 9~12分者4例, 13~15分者2例。入院时瞳孔变化, 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不明显者6例, 单侧瞳孔散大者14例, 双侧瞳无变者2例, 双瞳缩小者1例, 双瞳散大固定者2例。死于颅内血肿者17例, 占58.62%, 其中多发性血肿者4例, 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2例, 后颅凹血肿4例, 骑跨性血肿1例。24h内死亡最高, 主要严重的脑挫裂伤并发血肿, 除6例外, 23例在伤后7d内死亡, 占79.3%。合并伤:单纯性骨折11例, 血气胸3例, 脊椎骨折4例, 失血性休克4例, 气管切开者11例占37.9%。见表1, 2。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各类创伤中居首位: (1) 死因是多方面的, 但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主要原因。据统计车祸性致颅脑损伤高达30%~72%。车祸性颅脑损伤机制复杂, 基本可分为加速伤和减速伤共存, 甩鞭性损伤和减速伤共存, 颅脑挤压伤, 旋转性颅脑伤和颅脑的对冲损伤四种。 (2) 复杂的损伤机制决定了脑的损伤程度, 可发生广泛脑挫裂伤和丘脑、下丘脑、脑干甚至颈髓上段的损伤, 伤情重, 发展快, 短期内可致死亡。

颅内血肿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致脑疝形成而致死亡[1]。在救治重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早诊断, 早治疗:特别是颅脑内血肿的诊断不能延误, 颅内血肿的死亡主要是脑疝的形成, 幕上脑疝的出现始终要注重观察瞳孔的变化, 一旦瞳孔大小不等就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形成, 结合意识改变、肢体活动、病理症的出现, 抢在脑疝形成的早期处理。枕骨大孔疝特征性体征不多, 不具备典型的两慢一高, 意识改变不明显, 往往发生突然的呼吸停止, 故不能忽视剧烈的头疼伴发呕吐。部分病例伤后在基层医院就诊, 脑疝出现后才仓促转院, 给抢救治疗带来了困难[2,3]。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重型颅脑损伤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 伤后由于休克、舌后坠、呕吐误吸使呼吸道不通畅, 机体缺氧而致低血氧气血症, 持续时间长者, 引起不可逆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本组14例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 其中3例发生窒息死亡。1例为颅底骨折, 有多量血液和脑脊液流入呼吸道, 并呕吐物严重阻塞呼吸道, 紧急气管切开, 终因吸入量过多而窒息死亡。因此,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十分重要, 根据不同的情况, 早预防, 早治疗, 及早气管切开, 加强吸痰给氧, 改善呼吸非常必要[4]。 (3) 正确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伴发的合并伤:约有30%颅脑伤都有合并伤, 一般常见的容易忽略的合并伤主要有: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多发性骨折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本组3例发生休克, 占10.34%, 1例为脑挫裂伤伴严重骨盆骨折而引起的内出血和1例颅脑伤伴脾破裂, 2例均为失血性休克而加重颅脑缺血缺氧不可逆的损害, 最终死亡。其他1例为颅脑伤伴血气胸, 在大量应用激素后, 加重了应激性溃疡出血而救治无效死亡。因此, 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 在积极做好颅脑伤处理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合并伤的处理, 这就要求医生查体要详细全面认真, 辅助检查要具有针对性[5]。 (4) 掌握手术适应证, 早期手术治疗:在诊断明确和适应证具备的情况下, 及早进行清创、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 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生命存活质量。 (5) 防止并发症:早期颅脑损伤以预防肺部和尿路感染为主, 晚期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 主要防止褥疮和颅内再出血并加强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重型脑挫裂伤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并脑疝、脑干损伤, 严重的复合伤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应激性高血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早期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复合性损伤及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印勇, 吴玉萃, 袁坚, 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

[2]黄国栋, 李维平, 付友增, 等.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9.

[3]余光宏, 杨铭, 徐国政, 等.急性颅脑损伤134例手术后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5.

[4]苑来生.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 2008:28.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分析 篇7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骨髓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危险性极强的创伤类疾病, 颅脑损伤症状一般伴有脑组织细胞损坏、脑组织血肿、脑内出现高颅压以及头骨挫伤骨折等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重型颅脑损伤具有病症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以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 由于颅脑内部发生严重的损伤, 会导致颅内压力出现高压现象, 引起患者脑部血流量降低, 引发脑供血不足, 使患者出现缺氧, 极易发生急性脑肿胀, 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直接危及生命。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是目前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 提高存活率。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三种方式, 即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常规骨瓣开颅术、骨髓减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1月-2011年11月间56例在我院接受重型颅脑手术的患者。其中, 男32例, 女24例;年龄25~68岁, 平均45岁;体重48~86kg, 平均67kg;损伤原因主要为:外物撞击受伤26例, 坠落损伤12例, 车祸损伤18例。通过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56例患者均存在意识模糊、骨挫伤骨折、脑内出现高颅压现象, 其中瞳孔散大12例, 瞳孔正常33例, 脑组织细胞损坏12例, 脑组织血肿22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 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三组, 分别为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共23例;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共22例;C组:采用骨髓减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共11例。手术前, 医生要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关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介绍, 做好术前病人的心理工作, 使患者在术中能够保持平常心态,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 (A组) , 手术采用全麻的方式, 开口位置为患者耳部上方屏前1~1.5cm左右, 开骨瓣大小为长度13cm, 宽度15cm;采用常规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B组) 开骨瓣大小为长度7cm, 宽度9cm;采用骨髓减压手术方法 (C组) , 对患者颅骨进行钻孔操作, 一般开6处。对所有患者将骨瓣拿走, 彻底清除颅内肿块及颅内损坏的脑组织, 并做止血处理, 做好缝合工作, 手术后通过腰穿术对三个组别的患者进行颅内气压监测, 分析各个组别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分析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IBM公司生产的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 10.0, 对术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 数据的表示形式为 (x¯±s) , 资料的检测采用t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治疗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A组患者治愈率65%, 残疾率15%, 长期昏迷率5%, 死亡率15%;B组患者治愈率42%, 残疾率20%, 长期昏迷率5%, 死亡率33%;C组患者治愈率40%, 残疾率23%, 长期昏迷率7%, 死亡率30%。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重症疾病, 具有危险性大、时限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 疗效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年龄、合并伤和手术方式与时机等方面有很大关系。经临床诊断观察, 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重型颅脑损伤后, 引发颅内压过高造成的。通过手术方法, 采取对患者颅内进行减压, 从而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的症状, 达到治疗的效果。常规的手术方法是从患者额下点入手, 消除血肿或脑挫裂伤灶, 但由于常规手术不能将患者的额极充分暴露, 因此难以彻底清除脑内坏死的细胞, 不利于止血, 造成减压不彻底, 导致术后恶性脑水肿, 诱发脑疝。通过上述重型颅脑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可以发现: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与常规骨瓣开颅的手术和骨髓减压手术方法相比, 能有效将患者颅内的肿块以及损坏的脑组织彻底进行清除, 使颅内实现充分减压, 能避免常规颅脑手术治疗的弊端, 增加患者恢复的良好率, 降低死亡率, 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治愈率, 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应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116-117.

[2]王红斌, 杜明, 朱庆华, 等.颅脑外伤后综合征180例患者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3) :1891-1893.

[3]陈启康, 黄继辉, 蔡厚洪, 等.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合并脑疝形成的外伤性颅内血肿[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 2 (6) :447-448.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2例, 男性124例, 女性48例, 年龄6~76岁, 平均年龄38.4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0min~6h, 平均1h 35min。受伤原因:车祸伤131例, 坠落伤29例, 打击伤12例。GCS评分:3~5分57例, 6~8分115例。单侧瞳孔散大73例, 双侧瞳孔散大24例。全部患者行头颅CT检查, 其中广泛性脑挫裂伤59例, 硬膜下血肿47例, 硬膜外血肿36例, 脑内血肿8例, 复合伤22例。

1.2 治疗方法

113例颅内血肿行血肿清除术, 其中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46例, 单纯血肿清除术53例, 血肿清除加失活脑组织清除术14例, 非手术治疗59例。

1.3 结果

随访3个月~1年, 存活120例 (69.77%) , 按GOS预后分级:良好73例 (42.44%) , 中残24例 (13.95%) , 重残19例 (11.05%) , 植物生存4例 (2.33%) , 死亡52例 (30.23%) 。

2 讨论

2.1 迅速检查伤情及早确诊

迅速检查头部受伤情况有无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 重点了解神经系统如意识、瞳孔、眼球位置、肢体活动、有无锥体束征及颈部有无抵抗, 同时测量生命体征, 行CT、X线等检查, 最后做出全面诊断, 快速检查诊断和紧急处理穿插进行。

2.2 早期手术治疗

CT显示幕上血肿>30m L, 中线移位, 脑室受压明显, 环池封闭者;保守治疗中GCS评分降低, 出现神经系体征者, 均应早期手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脑损伤、颅内血肿及由此而来的不可逆损害。我们体会到, 早期手术清除血肿, 必要时去骨瓣减压或内减压术, 对脑疝复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的患者, 由于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容易误吸。因此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 避免缺氧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呼吸抑制时可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改善脑缺血缺氧, 促进脑细胞氧代谢, 防止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

2.4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耗量, 改善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 减轻乳酸蓄积, 保护血脑屏障, 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1], 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2.5 脱水利尿剂的应用

给予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交替联合使用。在加强脱水时, 注意保护肾功能,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2.6 高血糖的防治

重型颅脑伤后血糖升高, 伤情越重, 血糖升高越明显, 预后越差, 伤后早期连续监测血糖, 常规应用胰岛素。

2.7 营养支持

昏迷患者一般于伤后第2天给予留置胃管鼻饲营养液, 早期肠内营养, 能增强抵抗力, 对维持机体代谢, 保持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减轻继发损伤, 预防菌群失调和应激性溃疡, 减少感染[2], 有良好效果。

2.8 尽早使用脑细胞活化剂, 促醒治疗

如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脑活素、纳洛酮等。可配合高压氧及针灸理疗等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可降低病残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只达石, 崔世民, 张赛.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5-70.

重型颅脑损 篇9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重症颅脑损伤者,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4~56岁, 平均年龄44.5岁。其中交通事故损伤31例, 高处坠落伤9例。损伤类型包括脑挫伤, 脑干损伤26例, 颅内血肿15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如疾病史等对监护和治疗没有影响, 患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没有影响, 对试验组患者采取ICU监护和护理, 对照组患者只采取基本的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给药剂量与方式比较无差异, 不需考虑,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瞳孔、病症等情况, 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并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监护

1.2.1. 1 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为防止患者缺氧, 保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 应准备好吸痰机并掌握好吸痰时机, 根据血氧监测值及血液生化分析指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调节氧量, 能有效减少低酸、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通过检测血氧饱和度可以根据血氧的高低, 及时调节氧气浓度和氧气流量, 避免患者发生氧中毒或低氧血症, 使患者的缺氧症状得到及时纠正, 还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因痰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组织缺氧。

1.2.1. 2 意识状态和瞳孔的观察

是否能对颅内血肿做出早期的诊断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尽量在脑疝出现前进行手术, 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意识状况是指对颅脑损伤程度进行的反应标准, 瞳孔变化是判断脑疝出现和颅内血肿的有力依据。如若患者出血量较多, 则表现为一侧瞳孔变大, 同时一侧肢体活动发生障碍, 此时较易引起脑疝;一般发生脑干损伤时表现为双瞳孔对光反应不敏感、大小不等, 大小变化频繁;病情严重时则表现为对光的反应消失, 失明, 双瞳孔变大, 患者深度昏迷[1]。

1.2.1. 3 症状观察

患者情绪躁动不安则应考虑颅内压是否升高、是否已形成脑疝, 同时注意患者肢体活动是否对称、灵活, 肌张力如何, 有无瘫痪、痉孪等现象, 如出现伤后轻度偏瘫或伤后继发性偏瘫则表示患者可能存在颅内血肿, 应及时报告医生。颅内压升高的三个主要症状为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呕吐, 此时应密切观察。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口腔鼻眼护理

医护人员需要将和唇干裂张口呼吸患者的嘴唇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 用石蜡油涂唇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禁食及昏迷患者也必须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 用生理盐水清理口腔2~3次/d。对于放置鼻管和鼻饲管的患者而言, 管道畅通是患者昏迷期间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的关键, 鼻饲前应先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清理暴露在体外的部分, 每天用生理盐水湿润黏膜, 用湿棉签擦拭鼻道分泌物, 谨防细菌污染, 鼻饲后用纱布仔细包裹。

1.2.2. 2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护理

对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 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其情况, 绝对杜绝感染现象, 为患者进行膀胱冲洗2次/d左右, 建立反射性排尿的习惯, 定时开放排尿, 疏导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为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活动, 则需要每天更换尿液引流袋, 导尿2次/d, 杜绝感染。

1.2.2. 3 保持呼吸道畅通

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病症, 例如:呼吸道分泌物排除困难, 误吸血液、呕吐物等, 吞咽功能障碍、咳嗽功能丧失等。因此, 要及时发现患者因功能障碍引起的呼吸道阻塞,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经SPSS18.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护理效果良好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病率为9例 (45%) ,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例 (75%)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需要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术前准备所需时间、病情变化需行复查时间、高热给予降温时间均长于试验组 (P<0.05) ;试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小结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U监护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重症颅脑损伤者经过ICU监护和良好的护理措施后的临床反应。方法 40例重症颅脑损伤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试验组患者采取ICU监护和护理, 对照组患者只采取基本的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给药剂量与方式比较无差异, 不需考虑,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瞳孔、病症等情况, 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并对其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结果 试验组护理效果良好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病率为4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人工气道建立需要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术前准备所需时间、病情变化需行复查时间、高热给予降温时间均长于试验组 (P<0.05) ;试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U监护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ICU,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图片库的相关法律问题下一篇:绿色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