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手术后

2024-05-30

颅脑手术后(精选12篇)

颅脑手术后 篇1

脑部手术后早期容易出现酸中毒和低钠血症, 加上局部瘢痕和致痫灶区的形成, 术后并发癫痫发作并不少见。术后早期发生癫痫不利于病人术后康复, 癫痫大发作会引起脑缺氧、术后血肿等并发症, 因此应积极有效地预防术后癫痫的发生[1]。外伤性癫痫病人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大多数病人发作次数可逐渐减少, 可正常生活或工作, 只需长期服药[2]。2006年—2011年我科治疗颅脑手术后并发癫痫病人26例,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有无癫痫的先兆及表现, 如错觉、幻觉、特殊感觉症状, 无意识动作, 迅速判断是否癫痫发作,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做好安全防护。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变化, 癫痫发作时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双目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抽搐时血压升高、颅内压骤升可诱发脑疝死亡, 应报告医生尽快控制发作,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并遵医嘱立即缓慢静脉注射地西泮10 mg~20 mg。若5 min不能终止发作, 可以重复使用。还可连续以地西泮8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按40 mL/h速度静脉输注。如发现病人瞳孔散大, 对光发射消失, 心率快, 血压升高, 唾液、汗、支气管分泌物多, 呼吸暂停, 应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器, 随时人工辅助呼吸。

2 基础护理

病人癫痫发作后有头晕、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症状, 应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保证病人床单清洁、干燥, 使用警示牌, 随时提醒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有癫痫发生可能。要采取防跌倒、防舌咬伤措施, 时刻做好防意外准备。在床边备特制牙垫, 以防发作时舌咬伤, 同时还要带上手腕带。

3 饮食护理

对意识不清或发作频繁病人给予鼻饲饮食, 对意识清醒病人给予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为宜, 少食辛辣食物, 避免过饱, 戒除烟、酒, 限制饮水量。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 24 h内不超过1 500 mL[3], 以防止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降低治疗效果。

4 癫痫发作时护理

4.1 保护病人安全

癫痫发作时专人守护, 不要离开病人, 床边采取保护措施, 同时呼救他人来共同抢救。将病人头偏向一侧, 迅速解开衣扣, 以牙垫塞上下齿之间, 以防咬伤舌和颊部, 有活动义齿取下, 上床栏保护, 防止坠床[4]。切忌紧握病人肢体及按压胸部, 防止人为造成外伤和骨折。

4.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口腔、支气管分泌物增多时及时吸痰[5]。如有呕吐物及时清除,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由于癫痫发作时病人极度缺氧, 病人全身骨骼肌呈强直收缩, 引起喉肌痉挛、呼吸暂停、窒息, 应加大吸氧流量, 以减轻缺氧和脑损害;遵医嘱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 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抑制及血压降低情况。

4.3 去除诱因

颅脑手术后病人病情危重、留置各种管道多、潜在感染风险大, 应加强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对有中枢性发热或感染性发热者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给予冰敷或睡冰毯。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护士动作轻盈, 减少探视人员, 以减少对病人的刺激, 避免强光刺激;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避免疲劳;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口服酚酞片;禁烟、酒, 饮食规律, 避免过饥过饱。

4.4 观察抽搐发作特点

观察抽搐发作是局部性还是全身性、是大发作还是小发作、是持续状态还是阵发性状态。观察抽搐发作前有无先驱自觉症状, 如感觉异常、胸闷、恐惧、流涎、视物模糊、听不清声音预示癫痫发作, 尽快离开危险境地。癫痫特点:发作性、反复性, 每次发病中枢神经系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且增加了神经元的不稳定性, 容易引起下次癫痫发作, 应尽早治疗, 以防病情加重。

5 药物安全护理

早期治疗、正确用药可以控制癫痫发作, 减少意外发生, 大多数病人经治疗预后良好。如果不能做到合理正确用药, 就会人为造成预后不良。因此, 护士要做好用药指导, 告知病人及家属长期坚持用药, 不宜随意减量或停药, 以免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食物同服可增加其吸收。若病人忘记服药, 24 h需加服1次。如病人在服药1 h内发生呕吐应加服1次。长期服药病人应定期测定血药浓度、肝功能、血常规, 以便及时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 预防药物中毒。苯妥英钠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造血系统抑制, 卡马西平副反应与苯妥英钠相似, 口服可出现胃肠道反应, 术后癫痫首选卡马西平。由于抗癫痫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 易损害肝细胞功能, 需3个月~6个月复查肝功能, 必要时辅以保肝药物。同时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牙龈炎等。嘱病人1个月查血常规, 半年查脑电图。尽量避免突然停药, 应用抗癫痫药物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更换和两种药物同时使用, 术前已有癫痫发作者术后应用抗癫痫药物至少1年, 若无癫痫发作可逐渐停药, 如服药期间出现癫痫发作首先检查血药浓度, 若未达到中毒剂量可适当增加剂量。

6 健康宣教

嘱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进餐、睡眠要定时, 有规律, 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驾驶、游泳、高空作业。发作频繁的病人外出活动最好有家属陪伴, 随身携带抗癫痫药, 以保证安全。

7 心理护理

癫痫病人常为服药而苦恼, 突然反复发作常使病人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护士应给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 告知他们只要坚持规律、正确、长期服药, 70%~80%的病人发作可在最初5年内缓解, 其中50%可完全停药[6]。清除诱发因素, 提高病人及家属依从性, 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实施各种护理措施, 病人未发生跌伤、舌咬伤等意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高热和感染可减少术后癫痫的发生。

8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开颅手术后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时间过长会出现低钠血症, 术后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组织灌注压降低会发生酸中毒。术后补液尽可能精确,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必要时抽血查电解质。

关键词:癫痫,颅脑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21.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50-1051.

[3]丁桂花.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74.

[4]赵晓雯, 逯芳.30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C) :3328-3329.

[5]张岚.癫痫持续状态病人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184-2185.

[6]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9.

颅脑手术后 篇2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7):751-754

癫痫发作是颅脑疾病较常见的伴随症状,在颅脑外科手术后,3-40%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如何在颅脑疾病手术 前后应用抗癫痫药物,避免癫痫发作的产生或使发作得到有 效控制,将癫痫发作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要责任,由于术后患者也会就诊于神经内科 或儿科,所以从事癫痫专业的神经内科和儿科医师,也需注 意此问题。2010年由中国抗癫痫协会主持发表了《癫痫手 术前后抗癫痫药物应用共识》,为从事癫痫手术的临床医生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但该《共识》未能涵盖其他颅脑疾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规范化应用问题,为此,中 国抗痗痫协会再次组织国内从事瘭痫专业的神经外科及神 经内科和儿科专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复习和分析总结,参照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抗癫痫药物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药 物特性、国内已批准的适应症等因素,对各种颅脑疾病、特别 是术前未诊断“癫痫”的患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达成如下共识,相信会对从事各类颅脑疾病诊治的神经外科及内 科、儿科医生的相关临床医疗实践有所裨益。

一、颅脑疾病术后癫痫发作

颅脑外科手术后的癫痫发作,根据发生时间分为即刻(≤24小时)、早期(>24小时,≤2周)和晚期癫痫发作(>2 周)三类。手术后的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幕上开颅手术后,而幕下开颅手术(牵拉或血管原因造成大脑损伤者除外)术 后癫痫发作出现率很低。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是否诊断为 “癫痫”,应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以下简称《指 南》)的相关诊断标准做出。颅脑疾病手术后如有癫痫发作,可能产生颅内出血、脑水肿等诸多危害,而抗癫痫药物也存 在高敏反应、肝功损害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潜在风险,所以 应当有甄别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癫痫药物,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如果癫痫发作反复或频繁出现,可以 确定“癫痫“诊断者,则应按照《指南》进行积极治疗。

二、对术前无癫痫发作的颅脑疾病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的规则。

(一)术后预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者

1、病例选择(通常指幕上手术)

有癫痫易感性者或遇下列情况,可以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

(1)颅脑外伤手术后,有以下情况者可以考虑应用抗癫痫药。A.改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 GCS)<10; B.广泛脑挫伤或颅骨凹陷性骨折;

C.颅内血肿(包括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 D.开放性颅脑损伤;

E.外伤后长时间(>24小时)的昏迷或记忆缺失

(2)幕上脑肿瘤术后,不建议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 物,但有下列情况者可以综合评估后,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A.颞叶病灶 B.神经节细胞瘤、胚胎残基肿瘤 C.手术时间长(皮质暴露时间>4小时)D.恶性肿瘤手术局部放置缓释化疗药物

E.病灶侵犯皮质或手术切除过程中损伤皮质严重者 F.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并损伤皮质严重者

G.术中损伤引流静脉或皮质供血动脉,预期会有明显 脑水肿或皮质脑梗死

(3)幕上血管性病变术后,不建议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但有下列情况者可以综合评估后,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A.近皮质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颞叶)B.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C.自发性脑内血肿

D.术中损伤引流静脉或皮质供血动脉,预期会有明显脑水肿或皮质脑梗死

(4)其他颅脑外科手术,有下列情况可以考虑应用抗癫痫药物:

【注:按此规则用药能否有效预防术后癫痫发作的出 现,尚尤确切证据,是根据目前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可以在 今后做进一步观察、研究。】

A.颅骨缺损成形术后

B.脑脓肿或颅内寄生虫(尤其是病灶位于颞、顶叶或开颅手术引起广泛脑皮质损伤者)

2、抗癫痫药物应用的时机

抗癫痫药物应当在麻醉药物停止时开始应用.以防止即 刻癫痫发作;由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抗癫痫药物可以减少晚 期癫痫发作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通常应当在手术后2周后逐渐停止使用。如果出现即刻或早期癫痫发作者 参见下节《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时的药物应用》处理;出现颅内 感染或术后形成脑内血肿者,可以适当延长抗癫痫药物应用 时间。

3、抗癫痫药物的用法

(1)选药原则:对意识影响较小、副作用少、起效较快、药 物间相互作用小。后期用药可与初始静脉用药相同或者 不间。

(2)方法:首先应用静脉注射抗癫痫药物,恢复胃肠道进 食后,改为口服抗癫痫药物,换药过程中有12-24小时的时 间重叠,应注意药物过量及中毒问题:预防件应用抗癫痫药 物需达到治疗剂最,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常用药物:静脉注射药物可选:丙戊酸钠、苯巴比妥 钠;口服药物可选: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

(二)术后出现癫痫发作时的抗癫痫药物应用

1.适应证

对颅脑疾病手术后已经出现癫痫发作,除对原疾病的治疗外,应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正规治疗。

2.用药时间

术后早期(2周内)出现癫痫发作(视具体情况,尚未确 定“癫痫”诊断)者,如已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加大药物用量,或选择添加其他药物治疗; 如果无预防性用药,则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选择抗癫痫药物治疗。如正规服用抗瘫痫药后再无癫痫发作,建议结 合脑电图等相关证据3个月后停药。

如果手术2周后癫痫发作未得到有效控制或2周后出现反复的癫痫发作,结合其它诊断依据,可以确定“癫痫”的 诊断,应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如果2周后出现 单次发作,首先选择单药治疗,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治 疗剂量。由于颅脑外科的病种及手术切除的程度等因素差异较大,此类患者在正规治疗下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后,何时减药或停药,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慎重做出决定。

3.药物选择

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癫痫分类并遵循《指南》的基本原则。术后常用抗癍痫药物:卡马西平(CBZ)、奥卡西平(OXC)、左乙拉西坦(LEV)、丙戊酸钠(VPA)、拉莫三嗪(LTG)和托吡酯(TPM)。

三、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原则

(一)适应症:

这里主要指的是神经外科临床经常遇到的下列情况: 1.患者因其它颅脑疾病就诊,术前有过癫痫发作,但没有诊断“癫痫”,或者此次就医才追问出癫痫发作史;而此次 颅脑手术,是作为治疗其它颅脑疾病的手段,并非以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为目的。

2、术前有与病灶相关的癫痫发作,手术目的是行病灶切 除术者。3.术前虽已诊断“癫痫”,但此次手术目的与癫痫灶切除 无直接关系。

(二)药物应用与调整原则

1、术前的药物应用

(1)手术前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诊疔过程.病史 询问应该既包括对癫痫病史的询问,也包括对原发病的病史 询问如有无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对于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全面了解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服药是否规律、对各种抗癫痫药物 的反应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对于服药后无发作的患者建议 术前继续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服药后仍有发作的患 者,建议根据患者的发作类型调整药物种类.选择对患者疗 效最确切的药物;尽量选择起效快、服用方法简单的药物;尽 可能单药治疗;如对于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面性发作,药物 调整的时候可选择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

(3)对于手术前服药不正规或未服药的患者,可根据《指南》选择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

(4)术前需要接受EEG等电生理学检査,调整抗癫痫药 物方法,参照“癫痫手术前后抗癫痫药应用共识”。

2、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方法与调整,参照“癫痫手术前后抗癫痫药物应用的共识”。

3、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减量和停药:

(1)此次手术为与癫痫尤关的手术时,术后应当继续进行药物的治疗,停药根据《指南》进行;

(2)此次手术为癫痫相关病灶切除时,一般认为手术后 2年(含)以上无发作(包括无先兆发作)可考虑在医生指导 下逐渐减少及停止服用抗癫痫药物。建议停药前复査长程 脑电图,作为评估停药后复发风险的参考,当脑电图仍有明显的痫样放电时,不建议停药。单药治疗者减药过程持续6 个月或更长时间;多药治疗者每次只减停种药物,每种药 物的减药过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3)此次手术为癫痫相关病灶全切除,且术前廉痫病程少于6个月,癫痫发作次数较少(<5次),且病灶不是恶性 肿瘤者;由于其作为病因的器质性病变去除,多数患者癫痫 发作可能在术后得以完全控制。如果术后6个月无癫痫发作,则可以考虑减、停药物,减药过程为6个月。当然,还应 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慎重决定。

(4)有以下情况者需要延长服药时间:

①如脑电图仍有明显的痫样放电者,停药要慎重。

②海绵状血管瘤体积较大,病史超过1年,手术未完全 切除周围的含铁血黄索沉积组织。③良性病变或低级别肿瘤.如患者的病程较长,术前 EEG上存在远隔部位的痫样放电,术前抗癫痫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病灶未达到全切除或术后出现术区明显水肿。

④恶性肿瘤或肿瘤复发者。

4、复发的处理:

在减、停抗癫痫药物的过程中或停药后 短期内出现癫痫复发,应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杳,明确有无原 发病的复发。复发一次,如为非诱因发作,即应恢复药物治疗和随访。

5、颅脑疾病手术后抗癫痫药物应用流程(图1)。

四、颅脑外科手术后癫痫发作的紧急处理

1.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

颅脑外科术后出现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时,应 首先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发作过程中应保持头 部向一侧偏斜,维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室息及误吸。必要时行相关辅助检査,排除低血糖及低血钙等非癫痫性发作。如 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按“癫痫持续状态”处理。发作终止后应根据原发病变性质、部位,选择行头颅 CT、MRI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査,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出血、梗 死、水肿加重等诱发癫痫样发作的因素存在,如有以上情况需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小儿颅脑损伤手术的配合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儿颅脑损伤;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38-01

顱脑损伤在小儿比较常见。因小儿脑发育尚未成熟,故对损伤较为敏感,即使从外表看伤情不重,但仍可能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而影响智力发展。造成颅脑损伤的原因有高处坠落、窗口坠落、小儿打架、楼梯滑落,或由自行车、电动车及机动车辆等交通事故造成。小儿发生颅脑损伤都应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轻者应严密观察,注意休息。重者应尽快确定是否进行手术,如需进行急诊手术,应立即通知手术室,由于小儿机体与成人不同,各年龄阶段也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其手术配合方面也与成人不同。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成功治疗小儿颅脑损伤1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准备

1.1物品的准备 手术室护士接到小儿颅脑损伤的急诊通知单后,立即准备手术间和用物:应选择相对较大的手术间,为抢救患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用物除常规开颅手术必备物品外,还应准备一些小儿脑外科的特殊器械,并准备好小儿建立静脉通道的特殊套管针及其他用物。

1.2 病人的准备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有效的供给是缓解缺氧的关键[1],应立即清理呼吸道给予面罩吸氧,如病情危重应配合麻醉师先行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认真检查患儿的全身情况,比如观察意识是否清醒,皮肤是否完整,尿管是否通畅,是否为开放性伤口,如脑组织暴露要保护好脑组织,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术前与麻醉师的配合 小儿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麻醉剂量与麻醉方法的反应各有不同,因此术前与麻醉师取的沟通,了解麻醉方案,备好所需药品及各种不同型号的气管插管及喉罩,协助麻醉师做好全麻准备。

2 术中配合

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患儿如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及液量,配合麻醉师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麻醉插管。如患儿处于浅昏迷稍有刺激易引起烦躁,因此体位要安置牢固,约束带要松紧适宜,术中要多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给患儿保暖。术前与器械护士认真清点台上用物,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术中出血情况,严格无菌操作并控制人员流动。开台手术,要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坚守岗位,及时补充台上所需物品,随时调整好灯光以保证良好的视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及输液速度,大出血病人根据医嘱及时输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毕与麻醉师一起将患儿送入相关科室或重症监护室。

2.2 器械护士的配合 提前20分钟洗手上台与巡回护士清点用物,器械、敷料、脑棉片、头皮夹、缝针等清点后由巡回护士记录在手术护理单上,颅骨钻开后应传递骨腊进行止血。在手术中要求器械护士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传递器械做到轻、稳、准,要熟练掌握小儿颅脑损伤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作用。整个手术过程,器械护士配合应主动,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渍,及时清洁双极电凝镊前端的焦痂,确保双极电凝镊的止血效果,手术前及关颅前后均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用物并记录,确认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术毕器械护士要清洁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血渍,整理清洗器械。

3 体会

综上所述,小儿颅脑损伤病人因其损伤部位的特殊性及小儿自身的生理特性,尤其创伤较重的患儿,常常威胁患儿的生命,需争分夺秒,医院各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建立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手术室,尽早手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所以进入手术室前后手术室护士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引起手术室人员的高度重视,接到通知单后立即安排2-3人进行准备,有经验的高年资的专业护士应进行指导,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整个手术配合过程中忙而不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颅脑损伤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4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2009年5月在我科施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共100例, 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5~78岁, 均为颅脑外伤, 麻醉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方式脑内血肿清除76例, 硬膜外血肿清除24例。转运前带气管导管出室的患者43例;拔除气管导管出室的患者57例。

2 转运护理方法

2.1 转运前准备

2.1.1 转运前对颅脑手术后患者的评估

为了颅脑手术后患者能够安全转运, 巡回护士必须和麻醉医师一起充分评估安全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观察意识、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如窒息、心跳及呼吸骤停、休克、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3]。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急救设备。

2.1.2 患者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 (1) 确保气道通畅, 气管插管患者牢靠固定导管, 以免转运过程中导管不慎脱落。转运前应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气道通畅。 (2) 固定好各种管道, 如输液管、引流管、尿管等, 并保持通畅。

2.1.3 转运人员的要求

颅脑手术后患者转运过程中必须由巡回护士、麻醉医师、临床医生一起进行转运, 以应对途中出现的各种意外。

2.1.4 转运设备准备

包括转运车、呼吸囊、氧气袋、便携式监护仪、60 ml注射器接上吸痰管等。

2.1.5 转运前与病房的协调

离开手术室前10 min, 由巡回护士通知患者所要返回的病房, 由病房护士为颅脑手术后患者准备床位、氧气、吸痰机、监护仪, 必要时准备呼吸机等。确定电梯正常运转, 争取缩短转运途中的时间, 降低转运风险。

2.2 转运途中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颅脑手术后患者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患者导管口严禁遮盖异物, 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宜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2.2.2 保持各管道通畅有效

我们搬运患者之前做到一查二看三整理四搬运[4], 从而防止各管道脱落, 各引流管、尿管衔接处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折叠。脑部引流管要注意不要高过头部, 防止引流液回流到脑内, 引起感染。

2.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意识、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并随时作好吸痰和其他抢救准备。

2.2.4 防止坠床

定期检查转换车是否安全可靠适用, 发现磨损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进行维修。术毕颅脑手术后患者移至转运车后应及时立起床档, 陪在患者身旁。如患者躁动, 应注意制动, 并尽快消除原因, 以免造成坠床。

2.2.5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安慰家属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颅脑手术后患者病情重、变化大、预后难以预测, 患者家属非常着急和担心。巡回护士应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理解和配合, 转运途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2.3 转运后护理

颅脑手术后患者到达病房或ICU后巡回护士要与麻醉医师、手术医生、病房护士一起把患者从转运车搬到病床。立即接好监护仪, 固定好各种导管, 向病房护士交接患者各种状况及相应处理过程。

3 结果

10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 转运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一例死亡, 只有1例出现护理问题为搬动患者时, 输液管从输液瓶中脱落, 经及时发现得到妥善处理。

4 讨论

4.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有高度责任心, 细致观察病情, 为转运把握最佳时机。巡回护士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不要存在手术已经做完了, 把患者送回病房就可以的思想。要熟练掌握颅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常规, 具备高度抢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4.2 更新院内转运意识

进行颅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转运过程中, 由于只有短暂的十几分钟常被医护人员忽视。该环节操作不当, 不但影响颅脑患者治疗及预后, 还可以发生意外导致死亡, 既影响患者救治, 又恶化医患关系, 还可能产生医疗纠纷。故应规范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流程, 改变以往重手术治疗不重院内转运的观念。

4.3 增强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

院内转运过程中是医疗纠纷易发地,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普及,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5], 各种维权活动增加, 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 所以常常引起一些医疗纠纷。因此医护人员在颅脑手术后患者的转运过程中, 必须加强自身言行修养, 强化法律意识, 更新服务观念, 转运途中不能要求患者家属推转运车, 也不能要求患者家属自行搬运患者而自己在旁观看。要让医护人员充分意识患者及家属的权力, 从法律角度来认识自己的职责, 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提高解决医疗护理纠纷技巧。

4.4 自尊心维护

颅脑手术后患者, 由于抢救及治疗需要, 常需要暴露身体, 有时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忽略了对患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使患者和家属感觉得不到尊重。转运过程中要尊重患者, 尽量避免患者身体的暴露, 保护患者的隐私。

5 结语

颅脑手术后患者的风险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 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做好预见性的应对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手术后患者的安全。患者术后转运时间虽然很短, 但仍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士对患者护理质量高低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安危。认真做好院内转运的护理是护理安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方法:对10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进行院内转运,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及转运设备的准备、转运人员的要求、与病房的协调、转运过程中的监护。结果:10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护理工作在确保颅脑手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院内转运,颅脑手术后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叶文琴, 朱建葵.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8.

[2]邓惠萍.急诊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 (7) :804.

[3]吴耀建, 赵国平, 张梅清, 等.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6 (5) :724-726.

[4]王惠萍.手术患者术后安全转运交接流程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21) :3816.

[5]许佩珍, 陈燕屏.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防范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05, 4 (4) :50.

颅脑损伤手术室护理研究的论文 篇5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手术室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将本院在4月至8月收治的88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例行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整体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56.82%,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颅脑损伤;护理

近些年来颅脑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造成这种伤势的主要原因便是车祸等交通事故[1],其次便是以为以外和殴斗等所致,这种伤势较为严重,病情变化相当迅速,而且具有很高的病死率[2],在临床上为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对颅脑损伤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以便于更大程度上治愈患者,本研究主要就此进行研究,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4月至208月,本院所收治的这88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当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对患者的年龄进行调查,最高为71岁,最低为16岁,平均年龄为(43.7±13.4)岁,经过临床检测和诊断,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伤因,交通事故致伤47例,殴斗致伤23例,摔倒致伤11例,跌落致伤7例。分组以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检测,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规范操作和无菌操作,严格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对于意外情况做出有效的处理和干预。观察组患者配合整体护理,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之后需要对患者的资料和病情进行详细阅读,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各项指标例行常规检测,如血压、心跳、心率等,准备好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相关手术器械,将患者接入手术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准备好手术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各类金及药物和抢救物品,通知听班护士做好准备,在手术中予以严谨的配合。如果时间允许,在手术前需要为患者留置静脉通道。为患者补充体液,如果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情况,应该予以止血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肢体血运情况,重视患者是否有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对颅内高压患者予以干预,干预脑疝瞳孔变化情况。为患者备皮备血并做好尿管的留置工作。对备好的相关器械予以检查,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患者头部采用头托予以固定,为患者眼睑涂抹眼膏并覆盖棉片,确保混着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保证患者的手术体位舒适。对于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做好患者的保温处理;术中干预。为配合手术进行,护理人员需要先将手洗净,将无菌器械台铺好,对所有所需的器械进行处理,并再次对器械的关节进行检测,查看相关器械是否能够正常使用,链接电动颅钻、高频电刀和双极电凝镊。准备好无菌科室专用的切口保护膜。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戴好无菌手套,严格配合手术医生切开患者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并且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钻孔进行清洗,以达到降温的效果。手术中注意对患者颅脑中残留的血迹急性冲洗,做好患者颅压的`控制工作。手术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手术器械的完整性予以监测,清点器械和纱布等,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电动颅钻等器械连接后需要贴上无菌神经外科专用保护膜,合理配合医生操作,保证手术正常急性,减少脑组织的不必要损伤发生,密切注意患者的通畅性;术后护理。患者术后需要留置尿管,严格尊重无菌导尿原则,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在对患者进行搬动时,动作尽量轻缓,避免患者出现肌肉痉挛和关节僵直等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外伤性癫痫,需要对患者进行看护,避免抽搐发生时出现窒息。

1.3效果判定。如果患者恢复清醒,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正常,且护理过程中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满意度≥85%,说明护理显效;如果患者意识尚未清醒,淡各项临床指标以及恢复,护理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85%,且≥65%,说明护理有效;否则护理无效。[注: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IBM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护理41例,护理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有效护理25例,护理有效率为56.82%,护理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因为多种外伤性原因造成的,这种症状的并发症较多,而且治疗伴随风险,具有相当高的致死率,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4],对于患者的恢复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诣在分析颅脑损伤手术治疗的有效手术室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加优异,说明整体护理对于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经过分析可以得出,整体护理属于优质护理的一种,坚持人本思想,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5]。主要从术前、术中和术中进行干预,能够减轻患者术中感染的发生理,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术中积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相关操作,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标准,规范了手术流程,提高了手术效率,因此患者的整体效果更好,预后更为有效。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为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支爱.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文选,2012,24(23):46-47.

[2]孟庆瑜,彭殿英,尹爱莉,等.急性颅脑损伤手术68例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7(05):634-635.

[3]郑秀,张美荣.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62例护理探讨[J].河北医学,,26(01):52-53.

[4]高晶,张房磊,贾伟,等.急性颅脑损伤手术58例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07(09):982-983.

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指征探讨 篇6

【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97-01

颅脑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坠落伤、斗殴等,由于病情急、变化快,若处理不当可造成病人死亡或残废。为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现就临床工作中如何把握手术指征进行探讨。

1 病情观察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用数字表示昏迷计分法,能及时了解病情发展,经手术时机提供依据。

1.1 注意受伤机制的发生 对于高能量的损伤或直接暴力作用致伤者或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当GCS评分进行性下降者,应注意其特点:变化快,致残率、死亡率高

1.2 伤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颅高压症状明显,经脱水药物应用后缓解,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弹,病情恶化者应高度重视其有颅内位可能。

1.3 重视瞳孔观察 应每15分钟观察瞳孔一次,当左、右侧瞳孔大小不对称,相差2mm以上者。

1.4 一侧肢体瘫痪,经针刺后无反应者。

1.5 昏迷患者 呼吸呈鼾样,血压渐进性升高大于140/90mmHg,脉搏搏动有力,呈进行性下降小于70次/分,频繁呕吐者,亦要注意有颅内占位效应可能。

2 急性颅脑损伤后,有以下情况者视为手术适应证:

2.1 对颅内血肿 在伤后6-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提示幕上血肿大于3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可视为手术适应证;

2.2 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尽早行清创术 使之成为闭合性颅脑损伤;

2.3 颅骨凹陷 骨折深度大于0.5cm,特别是靠近重要功能区者,应手术复位;

2.4 意识障碍 逐渐加深,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者;

2.5 颅内压 大于270mmH2O并有进行性升高(1);

2.6 血压 高于140/90mmHg,呈渐进性升高,脉搏搏动有力,70次/分渐进性下降伴有频繁呕吐;

2.7 脱水治疗过程中表突然恶化 经CT复查颅内血肿扩大;

2.8 出现单侧或双侧瞳孔扩大 且出现呼吸频率改变(在排除肺损伤外)。

3 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的手术指征

3.1 对于55岁以上老年人 外伤后颅内幕上血肿在20-30ml,幕下血肿在8-10ml,CT显示中线结构移位大于0.6cm-0.8cm,且有颅内高压者,可积极行手术减压、血肿清除;

3.2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者 尤其是青壮年,虽然有出现脑疝症状,但仍应积极手术探查、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最大 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3.3 意识障碍 进行性加深,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3.4 CT检查 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环池封闭者,四叠体池缩小;

3.5 CT检查 双侧脑内弥漫性挫裂伤、水肿,虽然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但双侧脑室受压明显,合并颅高压者;

3.6 在脱水等保守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者,经急诊CT示颅内占位达手术指征者;

4 讨论

我院近五年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遵循上述的原则,认真把握好手术指征,对于有上述手术适应证者,均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尤其是脑疝者,收效最为明显,给挽救病人生命,减轻致残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个别病人,因种种因素所致,该手术的病人未行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是采取其它保守治疗措施如甘露醇脱水治疗、过度换气、苯巴比妥化、脑保护剂(2)、糖皮质激素应用等,临床上观察结果,这些治疗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结果都只上是以不理想而告终。因此,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GCS评分、及时复查头颅CT,综合考虑、分析、判断,在手术态度上力求积极主动[3],而最终实现提高挽救病人生命率、减轻致残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目标[4]。

参考文献

[1] 苏科,刘兆云,重型颅脑损伤273例抢救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07.20(4):36

[2] 王洪生等,重型颅脑损伤892例临床救治总结[J]. 华北医药2006.18(1):36-38

[3] 刘连松.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126例体会 [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54

[4] 连正华;李健.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38例临床分析 [J].中国医药导报,2009,06(14):47-48

颅脑手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治疗的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年龄11~65岁, 平均年龄为39.4岁, 梗死部位为额颞叶的有9例, 大面积梗死的患者有13例, 单纯额叶患者有6例, 顶枕叶患者有9例, 多发梗死患者有6例。

1.2 方法

在发现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证据之后,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将患者送入手术室之后, 对患者运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实施治疗, 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采用半导体降温毯对患者实施降温治疗, 让患者的肛温维持在32~34℃。当患者的颅内压恢复正常后对患者实施复温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补充体液, 增加患者有效血容量, 防止脑梗死现象的再次出现, 与此同时也要对患者实施高压氧治疗, 并运用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脑梗死现象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情况、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8.0软件实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43例患者, 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治疗显效的患者有24例, 治疗有效的患者有15例, 治疗无效的患者有4例, 治疗的有效率为90.7%。治疗之前患者GCS的评分在3~8分的患者平均分为 (3.2±2.3) 分, 治疗之后为 (7.4±1.8) 分;评分在9~12分的患者平均分为 (9.3±1.2) 分, 治疗之后为 (11.8±2.7) 分;评分在13~15分的患者平均分为 (11.4±1.7) 分, 治疗之后为 (14.7±2.4) 分;患者治疗前水肿平均体积为 (90.2±7.2) mm3, 治疗后水肿平均体积为 (83.2±8.9) mm3;患者治疗前平均颅内压为 (25.3±5.9) mm Hg (1mm Hg=0.133 k Pa) 。治疗后患者平均颅内压为 (19.8±3.6) mm Hg。患者治疗之后GCS评分情况、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等情况明显优于治疗治疗之前, 差异具有统计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对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应该将预防放在主要的地位, 加大预防的力度,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 正确的评估患者的病情, 在手术之后给予扩容以及高压氧等治疗, 进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并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生率[3]。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情况、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对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高压氧和扩容治疗以及术后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治疗的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 患者治疗后昏迷指数 (GCS) 评分情况、水肿体积以及颅内压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高压氧和扩容治疗以及术后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脑外伤手术,脑梗死,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清涛, 郭胜利, 王英方.颅脑外伤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0) :135-136.

[2]段志敏.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28例诊治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21 (04) :198-199.

颅脑手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30日住院治疗的症颅脑损伤患者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3.2±11.4)岁。入选标准:入院时Glasgow昏迷(GCS)评分为4~8分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或以上者。(1)原发性脑干伤或继发性脑干伤,尤其伴去脑强直者;(2)弥漫性脑损伤伴广泛性脑水肿及颅内压(ICP)升高者;(3)丘脑下部损伤伴持续性中枢高热者;(4)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居高不下者;(5)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伴颅内压升高者。排除处于全身衰竭期、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老年严重心功能不良以及同时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并发症者。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0~78岁,平均(53.7±12.4)岁;入院时GCS评分6~8分32例,4~5分9例,平均(5.37±1.24)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5.7±2.4) h。常规治疗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9~78岁,平均(53.0±10.4)岁;入院时GCS评分6~8分31例,4~5分10例,平均(5.34±1.28)分;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5.4±2.8)h。出院1年后随访,最后1例患者随访2007年11月结束。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止血、抗炎、脱水、护脑、制酸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组入院后或手术后即施行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护,深静脉置管,安装颅内压探头,气管切开,备用冰毯机降温(美国辛辛那提公司生产,BLANKETROLTMⅡ型)。冬眠药物采用盐酸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盐酸哌替啶100 mg,对有寒战、高热不降者可适当加用维库溴铵0.08~0.10 mg/kg,0.08~0.10μg(kg·min)速度,阻断呼吸同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均于3 h内将体温降至32℃~34℃。常规治疗组不施行亚低温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但对高热不退者也使用冰毯使体温控制在36.5℃~37.5℃。两组患者均不给予含糖液体,以避免影响血糖同时加重脑损害。

1.2.2 调查工具

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选用Barther指数计分法(Barther Iindex,BI)内容包括:进食、如厕、穿衣、上楼梯、洗澡、转移(床-椅)、活动(步行)、排便控制等10项内容,每项得分0~15分不等。总分100分,>60分为良,40~60分为中,<40分为差。KPS活动指数是评价日常生活和下作能力的基础指标,常用来表示患者的机能状态,得分90~100反映患者处于适应正常生活的功能状态,80分以上为非依赖级,即生活自理级,60~80分为半依赖级,即生活半自理级;60分以下为依赖级,即生活需要别人帮助级。较全面的反映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活动能力和残废程度的恢复情况。

1.2.3 调查内容和方式

患者出院时建立随访档案,评定出院时ADL评分、KP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出院1年后再由1名专科护士上门随访评定ADL评分、KPS评分,并询问出院后1年间并发症及意外发生情况。ADL和KPS评分均由随访的专科护士采取问卷的方法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通过χ2检验分析患者出院时与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描述性分析患者出院1年期间并发症及意外情况。

2 结果

2.1 出院1年后53例存活患者ADL评分及KPS评分结果

见表1。

2.2出院后1年内53例存活患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意外的结果

见表2。共上门随访患者60例,其中7例死亡,亚低温治疗组34例死亡3例,常规治疗组26例死亡4例(χ2=0.6154,P>0.05)。

3 讨论

3.1 加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出院的持续性护理[4,5]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内容广泛、知识性较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程长、恢复慢、易患并发症,因恢复期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因此,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护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监测血压、血糖,观察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情绪反应等;若发生异常,如何救护、送诊等,如何照顾好患者的生活起居、衣服穿着、体位移动等,如何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和语言的功能训练,如何正确使用辅助器械和轮椅等。

3.2 康复治疗方法

早期康复(4周内):(1)保持良肢体位和卧位,抵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痉挛,多取健侧卧位;(2)双侧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20~30 min,同时进行体感刺激、Bobath握手上肢活动训练、起床训练;(3)主动运动出现后,逐渐强化主动运动,并开始床上翻身、移动训练,侧位支撑训练和桥式运动训练;(4)平衡训练顺序为床面坐位平衡→床面多点支撑平衡→床面少点支撑平衡→床边坐位平衡→立位平衡;(5)步行训练顺序为减重步行训练→平衡杠内步行训练→助行器步行训练→独立步行训练;(6)作业训练主要进行磨砂板、滚筒、木丁板、简单工具操作等作业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7)针刺治疗;(8)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亚急性期(1~3个月):功能训练,针灸、激光、高压氧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后遗症期(3个月后):学习使用代偿性充分发挥健侧潜能,尽量克服瘫痪带来的影响,争取最大限度地功能独立,手杖步行器使用,轮椅使用,矫形器使用,功能性电刺激,ADL能力训练,抗痉挛药物应用。本组患者,出院时与出院后ADL、KP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这类患者需要加强出院后的肢体功能康复指导和日常生活能力培养,增强患者出院后家庭生活处理能力和信心,对于患者的康复,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是十分重要的。两组患者比较ADL、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的短期愈后产生一定影响。

3.3 预防重症脑损伤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及意外[6,7]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对于长期卧床者每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 min左右。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必要时可向气管导管内滴入微量生理盐水,以减少痰痂形成。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需要长期保留尿管的患者,应定期更换。重症脑损伤患者出院后因活动减少,时有便秘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患者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患者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绵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 h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本组患者中,共发生并发症和意外情况52例次,包括:胃管拔除、导尿管阻塞、压疮、跌倒、气管切开痰液阻塞等,亚低温治疗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略低。因此,加强出院后护理,预防重症脑损伤患者出院后常见并发症及意外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ulger EM,Nathens AB,Rivara FP,et al.Manage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Institutional variations in care and effect on outcome. Grit Care Med,2002,30(8):1870 - 1876.

[2]陈斌,吴国祥,王刚,等.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70mRNA表达及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6):332.

[3]冀勇,王志刚,王中,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临床种经病学杂志,2006, ??19(4):278-280.

[4]毕齐,马毳,张茁.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脑血管疾病杂志,2001,1(2):107-110.

[5]李康增,郑志雄,彭友敬,等.针钻一体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385-387.

[6]Marion DW,Brist WD,Arller PM,et al.The use of Mederale nypothernia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need injures;preliminary report. Neurosurg,2002,9(1 ):54 -57.

颅脑手术后 篇9

通常在手术后的第3~5天, 原发病病情比较稳定后实施, 采用常规腰穿体位 (侧卧, 骨窗侧在上) , 首选腰4~5间隙, 碘酒、酒精常规消毒, 局麻, 第1次腰穿选择较细的9号针, 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 接测压管, 得知压力后 (通常都高于200mmH2O) , 不放脑脊液, 将穿刺针针芯再插入穿刺针内, 封闭针管, 使用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3ml或5ml, 经腰椎穿刺针缓慢注入椎管内, 稍后1min左右 (使0.9%氯化钠溶液与血性脑脊液充分混合) , 最后试探性拔除针芯, 可见血性脑脊液缓慢流出 (笔者掌握测初压在200~300mmH2O之间时, 针芯全部拔出;初压在300mmH2O以上, 针芯部分拔出) , 待流出之血性脑脊液的量与注入之氯化钠液一样多时, 再次将针芯插入针管内, 重复上述过程, 如此可反复实施。一般在第1次穿刺时, 根据引流情况, 重复5次或10次, 以后再次腰穿视血性脑脊液变化情况决定腰穿和置换的次数, 腰穿后的处理同常规。

我院最早从2002年开展此项治疗措施, 治疗315例患者, 初次腰穿测压时最低为200mmH2O, 最高为410mmH2O, 均采用上述方法, 无1例出现副作用, 部分在第1次腰穿测压有时很高, 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 在第2天再次腰穿测压时发现, 压力会明显下降, 给了脑脊液置换更多的机会。通过腰穿置换放血性脑脊液的患者恢复也比较满意, 在3个月以后的复查中, 未发现脑室明显扩大的现象。

收稿日期2012-02-15

颅脑手术后 篇10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6月—2011年3月收治80例颅脑手术患者, 男57例, 女23例;年龄18岁~72岁, 平均年龄47.8岁。其中颅脑创伤43例, 高血压脑出血37例。

2 护理

2.1 满足患者生理需要

2.1.1 氧气吸入

术后患者常出现呼吸异常, 呼吸频率9~30次/min或血氧饱和度低, 都视为呼吸异常, 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脑缺氧及重度脑水肿, 导致病情恶化。应予常规持续低流量吸氧, 以减轻因脑细胞缺氧引起的头痛不适, 减轻脑水肿。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 定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黏稠者, 应给予持续气道湿化, 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 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15 s, 并避免剧咳, 以防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升高。做好口腔护理, 每2 h翻身、叩背1次, 预防呼吸道感染。

2.1.2 饮食护理

颅脑损伤可致消化及吸收功能减退, 由于创伤修复、感染等原因, 使机体消耗量增加, 故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十分重要[2]。通常因为创伤、手术等导致意识障碍, 造成患者不能经口进食, 加之机体消耗热量增加, 易导致患者出现负氮平衡, 使病情恶化, 不利于患者康复。应给患者合理搭配营养, 正确计算总热量和氮摄入量, 经静脉或者鼻饲充分补充水分、电解质和充足的热量以及蛋白质, 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促进切口愈合。鼻饲饮食者, 术后3 d内给予管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 鼻饲后不宜立即搬动患者, 以免引起呕吐。若患者意识清醒, 病情稳定无加重, 可根据喜好、饮食习惯进食。有资料表明, 给予恰当的营养支持后, 可使患者的免疫力在2周内恢复正常, 早期控制颅内压和脑水肿、营养补充的患者较没有营养补充者病死率低[3]。

2.1.3 保证休息与睡眠

做好健康宣教, 严格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数和时间。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光、声等外界刺激, 以免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积极创造入睡条件, 以保证休息及充足的睡眠。

2.2 满足患者安全需要

2.2.1 生理安全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变化, 观察颅内压变化, 警惕颅内压增高, 如有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或不规则、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立即报告医生。保证呼吸道畅通,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 以免意识不清患者误将导管拔出。注意保证导管的通畅和无菌, 翻身时保证引流管不要打折、弯曲, 以免发生感染, 使患者病情加重。术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 注意保持正确的引流袋高度。血压平稳后可取头高足低位, 根据病情抬高床头15°~30°, 并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患者术后常有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病床上加床挡并密切观察, 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损伤。

2.2.2 心理安全

颅脑手术患者由于昏迷、气管切开等原因存在交流障碍, 护士应善于观察, 充分利用语言或非语言交流方式与患者沟通, 善于从患者的表情、声音、手势判断其需求并充分满足。患者无论年龄大小, 联想到康复和预后问题会陷入绝望、沮丧状态, 特别是预后差、治疗时间长、年老的患者, 更害怕成为家庭的负担而疑虑重重, 又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陷入无助境地。护士应态度热情, 充满爱心和耐心, 同时要与家属做好沟通, 适时让家属探望陪护, 给予支持与鼓励, 并避免来自家属或病友等各方面的消极暗示,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2.3 爱与归属的需要

其是指个体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并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希望得到他人的爱或给予他人爱的需要。颅脑损伤患者常对病情估计过于悲观、恐惧, 担心自己因丧失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 而不再被重视, 不再受尊敬。往往感到灰心丧气而失去信心, 不配合治疗等情况, 特别是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可能出现偏瘫、癫痫等后遗症, 使患者出现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 与患者多交谈, 使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 使患者产生被尊重感和接纳感。患者家属要多关心、体贴患者, 使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

2.4 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 患者在住院期间, 这一需要会更加凸显出来。因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 自我意志不能实现, 处于多种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 患者易产生挫败感, 甚至自卑。护理的目的是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 对待患者时态度耐心温和, 注意倾听患者的诉求, 只有尊重理解患者, 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被尊重的需要。进行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暴露, 维护患者的自尊, 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同时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 使之心情舒畅, 更好地提高生存质量[4]。

2.5 自我实现的需要

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 病情趋于稳定, 患者自我实现的愿望日渐强烈, 然而由于疾病带来的不便, 生活和学习目标难以实现, 甚至常人很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无法做到, 常导致患者产生茫然无措及失落感。护士应明确告诉患者现阶段的目标是尽快康复,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由易到难从事部分生活自理和运动, 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感, 促进康复。

3 结果

由于患者的基本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 80例颅脑手术患者均达到了预期治疗和护理目标, 无1例术后产生情绪障碍, 评价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

4 讨论

人的基本需要就是维持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及身心平衡的所有最基本的需求[4], 其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5]。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可指导护士正确判断患者的需求, 以便更好地满足之, 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需要层次理论在颅脑手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以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 对2010年6月-2011年3月我科收治的80例颅脑手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患者的基本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 达到了预期的治疗和护理目标, 所有患者情绪稳定, 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8%。结论 将需要层次理论应用于颅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中, 可以帮助护士正确评估患者的需要并予以满足, 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颅脑手术后,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34.

[2]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03-505.

[3]蒋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临床护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48.

[4]杨旭芳, 宣彩君.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舒适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9, 8 (4) :318-319.

颅脑外伤后小心癫痫“光顾” 篇11

赵先生半年前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导致头部外伤。当时他觉得没什么大碍,只做了简单的伤口处理,没有进行正规治疗。殊不知,半年后,赵先生开始出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而病因竟是半年前的那次脑外伤。

李少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副会长、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癫痫与脑电学组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兼秘书。

脑部受伤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很少会有人知道,脑外伤可能在短期或几年后诱发癫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少一介绍道,癫痫分为原发性(也称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家族遗传、脑发育不良等是导致原发性癫痫的常见原因,而继发性癫痫常见于颅脑外伤之后,比如脑挫裂伤、骨折片插入、开放性脑膜破损、颅内感染、颅内脓肿等都可能诱发癫痫。此外,脑炎、脑出血、脑肿瘤等均可导致继发性癫痫。

虽然颅脑外伤是导致继发性癫痫的高危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脑外伤都会诱发癫痫。据统计,颅脑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为20%-30%,以青壮年男性居多。李主任讲解道,癫痫发作是大脑皮层异常放电的临床现象,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它的发病机制是一个综合因素,与有无家族遗传病史、颅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脑组织修复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颅脑损伤的程度越严重,日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就越大;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癫痫发生率较闭合性要高。

“大家值得注意一点,外伤性癫痫发作它有一个潜伏期。多数病人在6个月之内发作,但也有少数病人是在几年后发病,所以,我建议有过颅脑外伤史的患者一定要树立一个定期复查、严密监测的观念,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李主任建议,有过开放性颅脑损伤、以及闭合性颅脑外伤且伴有脑组织损伤的患者,可以定期通过头颅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来监测颅脑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首选药物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关键是病灶定位。术前,一般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及核磁共振检查对癫痫病灶进行精准定位。鉴于目前医疗机构良莠不齐,李主任在此提示,就医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有资质的专业医生,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颅脑手术后 篇12

1 DVT形成的原因

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DVT的三大因素[1,4], 其具体原因如下。

1.1 年龄

研究发现, 病人的年龄越大发生DVT的可能性越大。

1.2 高血压

高血压病病人细小动脉长期痉挛致肾脏缺血, 刺激了肾素的释放, 引起血小板聚集, 导致血液黏度升高。

1.3 手术创伤

手术创伤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 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手术过程中脑组织损伤后释放大量凝血酶原造成血液高凝状态[2]。

1.4 体位

颅脑手术后病人需要抬高床头15°~30°, 以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血流滞缓。

1.5 留置导管

术后为颅脑损伤病人输注高渗液体和营养液, 常用到股静脉置管。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 会使管内血液回流凝固, 在下次输液时血凝块堵塞静脉, 下肢静脉回流不畅, 易导致血栓形成。

1.6 卧床时间

颅脑手术病人一般术后需要长期卧床, 静脉血管缺乏腓肠肌的挤压, 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流淤滞。另外, 活动减少, 静脉血流驱动力减低, 血流运动减慢, 也会引起血流停滞[2]。

1.7 药物影响

颅脑损伤病人经常使用20%甘露醇、吡拉西坦、尼莫地平等降颅压药物和脂肪乳剂、氨基酸、低分子右旋糖苷、高渗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液体[5], 以及一些刺激性的抗生素。一方面, 这些药物对静脉血管有较强刺激, 长期使用可造成静脉壁受损, 易发生药液渗漏造成静脉炎, 尤其在下肢进行静脉输液更易发生;另一方面, 脱水药物的应用会造成机体大量丢失水分, 致血液黏度增高, 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 有些临床医生在治疗脑出血或颅脑损伤病人的过程中, 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引起血小板数量增多,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 凝血时间缩短[6]。

1.8 肢体功能障碍

人体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有很多静脉窦, 在仰卧时静脉内的血液大多数只有依靠肌肉泵作用才能回流回心脏。但功能障碍肢体缺乏主动或被动运动, 失去了肌肉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 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 再加上创伤后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 患肢活动少, 红细胞及血小板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7]。瘫侧肢体无自主活动, 几乎不发生输液失败, 致瘫侧下肢静脉穿刺采血输液次数明显增多, 直接导致患侧下肢静脉壁机械性血管内膜损伤[8]。

1.9 术中麻醉的作用

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 术后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致血流滞缓[9]。

1.1 0 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

左下肢静脉的回流途径较右侧长而曲折, 且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的左侧髂静脉[5], 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 其远侧的深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 左下肢DVT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

1.1 1 健康知识缺乏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因病人病情严重且股静脉置管易于脱出, 就误以为病人无法翻身或不能进行四肢功能锻炼。

2 护理

2.1 综合评估

详细询问病人一般资料和病史, 对高龄、吸烟、肥胖及以往有心血管疾病、脑血栓病史、糖尿病、癌症、以前发生过血栓栓塞、近期手术、创伤、脓毒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静脉曲张、妊娠、口服避孕药等DVT高危人群保持高度警惕, 评估DVT发生的风险[1]。

2.2 病情观察

平时重点观察瘫痪肢体、置管及有留置针的肢体情况。远端DVT起病较隐匿, 患肢肿胀是其最常见的症状[10]。观察组织张力是否增大, 有无非凹陷性水肿、淤斑、皮色泛红、水疱出现, 患肢皮肤温度是否高于健侧[11]。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及输液肢体不同平面的周径, 并与以前的记录和健侧的周径相比较, 以判断治疗效果。若出现肢体肿胀, 应与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相区别, 单侧肢体肿胀时应高度怀疑DVT, 必要时告知医生进行彩超等相关检查,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3 早期护理干预, 积极预防

2.3.1 功能锻炼

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48h后, 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要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鼓励其参与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12], 以尽可能地运动全身各肌肉关节, 促进血液循环, 病情允许时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及早下地活动。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主动配合的病人应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的协助下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性收缩、足趾及踝关节[13]的背伸屈曲、旋转运动, 膝关节被动伸屈和脚跟提起、放平动作, 每日3次, 每次5 min~10min[2]。

2.3.2 温水泡脚

使用45℃~50℃温水泡脚, 此法操作方便且不易出现烫伤, 通过提高双下肢温度可改善血液循环, 避免血液淤滞[14]。

2.3.3 肌肉挤压、按摩

为预防DVT的发生, 常做向心性肌肉按摩, 护理人员以手掌紧贴患肢皮肤, 从踝关节开始逐渐按摩到大腿根部, 以刺激腓肠肌的运动, 促进肢体静脉回流, 每日3次, 每次每侧肢体5 min~10 min, 并循序渐进[1]。而李映会等[15]认为, 常规偏瘫肢体活动及按摩肢体, 常不能有效排空深静脉内的淤积血液, 采用气压治疗仪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间歇充气挤压、按摩治疗, 预防效果更好。

2.3.4 检查及药物预防

对DVT高危病人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 在不影响脑外伤治疗的情况下遵医嘱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静脉输入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2.3.5 其他

Walker等[16]建议使用梯度压力弹性袜, 维持袜套压力在20mmHg (1 mmHg=0.133kPa) 左右, 对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效果较理想。

2.4 患肢护理

2.4.1 体位护理

一旦确诊DVT应严格卧床, 抬高下肢20°~30°, 膝关节屈曲15°, 以利于患肢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

2.4.2 维持患肢适宜的温度

维持室温在25℃左右, 患肢不能过冷过热[17], 禁忌热敷和冷敷[9]。一方面由于患肢血液循环障碍, 对热的敏感性降低, 且热敷会促进局部组织代谢, 增加耗氧量;另一方面冷敷会使血管收缩, 不利于解除痉挛和建立侧支循环。

2.4.3 冰片芒硝外敷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冰片对感觉神经有轻微刺激作用, 有一定止痛及温和的防腐作用;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外敷时芒硝以硫酸根离子形式存在, 成为高渗状态, 除了吸收一部分空气中的水分外, 还能大量促进组织水分渗出体外。利用二者较强的吸水功能, 在上述下肢抬高的体位基础上, 张霞霞等[18]将1 000g冰片、5g芒硝混匀后装入纱布袋中, 均匀平铺开, 然后将纱布袋自上往下紧贴、固定于患肢皮肤表面。该方法能减少静脉回流阻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在使用此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更换袋内的芒硝和冰片。

2.4.4 禁止按摩

一旦DVT形成已经发生严格禁止按摩, 以防血栓发生脱落。

2.5 输液护理

2.5.1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发生。

2.5.2 输液部位的选择

DVT形成主要发生于下肢, 故静脉输液、采血最好选用健侧上肢浅静脉, 且尽量避免行股静脉留置[10], 尤其是偏瘫肢体和左下肢。输注溶栓药物时均选择患肢大隐静脉足踝以下部分为穿刺点。

2.5.3 输液方式的选择

长期输液者宜选用留置针, 以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静脉损伤, 减少静脉炎发生[5]。

2.5.4 穿刺部位的护理

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 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硫酸镁湿敷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作用, Mg2+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和ATP酶, 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 稳定膜电位, 消除黏膜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倘若静脉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痛或触及静脉条索状改变、硬结等, 要及时更换输液通路[17], 并采用硫酸镁湿敷。除此之外, 中药一点红粉末拌水后外敷, 效果比硫酸镁更佳, 另有学者提出了利用输液管加热的方法效果较好。

2.5.5 输液管道护理

关于套管针留置时间我国现无统一标准,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d, 最好不要超过1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以不超过30d左右为宜。输液导管堵塞不畅时先用抗凝剂抽吸, 见有血块吸出, 再注入抗凝剂, 不可用力加压冲洗导管, 防止血块栓塞, 每天输液后用50U/mL肝素溶液6mL~8mL封管, 注意边注射边退针, 使导管均匀充满抗凝剂, 每周定期更换肝素帽1次。

2.6 溶栓的护理

溶栓时2h观察1次患肢色泽、温度、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19], 每日测量下肢周径了解肿胀消退情况。大腿测量部位距髌骨上缘15cm处, 小腿测量部位距髌骨下缘10cm处, 第1次测量时用龙胆紫标记做好记录, 并与以前的记录和健侧周径比较, 了解治疗效果。注意皮肤有无消肿、起皱, 对病情加重者立即汇报医生。每天或隔天监测血凝血酶原时间, 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黏膜、鼻腔、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 尤其是脑出血病人, 如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加重, 警惕脑出血加重, 及时报告医生, 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20]。

2.7 预防并发症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造成猝死。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咳嗽、血痰、面部发绀、出汗、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 若出现上述症状且有血压下降, 收缩压<90mmHg (1mmHg=0.133kPa) 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40 mmHg并持续15min以上时, 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4], 立即将病人平卧, 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及剧烈翻动, 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尽量安慰病人, 减轻病人的恐惧, 及时告医生处理。每日加强病人的口腔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经常更换体位, 防止压疮发生。

2.8 安置下肢静脉滤网的护理

病人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禁止蜷曲, 局部加压4h, 不主张长时间制动。术后第2天即指导病人在床上做踝关节屈伸、旋转、内外翻功能训练, 通过各肌群收缩改善血流淤滞状态, 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 增加股静脉血流, 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20]。

2.9 饮食护理

病人若能进食, 注意保持膳食平衡, 选择清淡低脂食品, 多食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草莓、葡萄等, 遵嘱病人多饮水, 可使血液得到稀释, 血液黏稠度降低。

2.1 0 心理护理

清醒病人因患肢肿痛、长时间制动, 易使病人情绪激动、烦躁不安, 不利于治疗。积极安慰病人,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保持乐观情绪, 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2.1 1 健康宣教

出院时指导病人及家属早期行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 阐明重要性, 并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 告知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注重饮食调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戒烟, 因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 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着;晨起饮水500mL, 以稀释血液, 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衣服袜子要宽松柔软[2];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感冒;避免便秘、咳嗽等, 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 小结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社会交通的日益发达, 颅脑手术的数量也日益的增多, 这类病人术后的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并发症DVT形成病人的护理。因此, 护理人员只有深刻理解其发病病因、发病机制、术后进展及灵活运用上述护理措施, 才能不断提高该类病人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摘要:总结了颅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病人的年龄、高血压、手术创伤、体位、留置导管、卧床时间、药物的影响、肢体功能障碍、术中麻醉作用、解剖、生理上的特殊性以及病人知识缺乏等。在此基础上综述了颅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即在综合评估、病情观察的基础上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用温水给病人泡脚, 做肌肉挤压、按摩, 及时检查并采用药物预防, 给予患肢合适的体位, 维持患肢适宜温度;此外, 还应做好输液及溶栓的护理, 积极预防并发症, 注意饮食护理, 降低血液黏稠度, 并给予病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上一篇:品牌碎片化传播下一篇:ICU职业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