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2024-07-20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精选9篇)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1

重型颅脑损伤指的是发生颅骨骨折、脑干损伤、颅内血肿以及广泛脑挫裂伤等严重损伤[1], 通常在车祸中发生的比例较大。通过积极的治疗, 部分患者治愈好转, 预后良好, 但是仍然会有部分患者昏迷不醒、甚至死亡。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引起昏迷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产生影响, 需要护理工作人员严谨、细致、认真的对待。我院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恢复情况良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之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引发昏迷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36例;年龄16~62岁, 平均 (41.8±6.5) 岁;病程在2~9 h, 平均 (4.8±1.1) h;多发颅骨骨折患者5例、广泛性脑挫裂伤患者25例、脑干损伤患者6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4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呼吸道护理: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的患者, 呼吸道护理是最为关键的护理环节之一。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检查是否出现呼吸道堵塞, 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 保持通畅。对于昏迷程度较浅的患者, 定时进行吸痰处理, 刺激患者的喉部, 及时将痰液排出体外[2]。而深度昏迷患者不会出现咳嗽反射, 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助排痰。在进行呼吸道护理过程中, 对患者采取侧卧位以便于将口腔和鼻腔中分泌物引流出来。出现气促的患者如果同时有缺氧表现, 应当给予吸氧处理。呼吸道被堵塞、痰液难以吸出的患者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行气管切开手术, 并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时更换敷料, 碘伏对切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观察切口有无出现红肿、渗血等症状。应用金属气管套管每天需要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定时3次消毒, 而使用一次性硅胶气管的患者每周定时更换,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变化, 出现分泌物堵塞的情况下立刻更换。若患者的痰液增多、黏稠, 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处理[3], 定时对病室是进行消毒通风, 限制人员的出入。

1.2.2 泌尿系统的护理:

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 通常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出现尿潴留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置尿管, 每天定时开放排尿, 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每天2次对尿道口进行清洁和消毒, 及时更换尿袋;女性尿失禁患者也需要长期进行留置尿管, 每1~2周更换尿管, 男性患者每周更换尿管1次, 对于出现尿失禁的男性患者要尽早拔除尿管, 实施假性倒尿[4], 早晚两次将假性尿管拆除并对尿道进行清洗。不能因为泌尿系统异常减少患者的饮水量, 应当保证正常的饮水量, 在本组研究中, 通过护理人员的细心干预, 未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

1.2.3 消化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失去正常的进食能力, 只能够通过静脉和消化道补充营养, 所以做好消化道的护理非常重要。如进行口腔护理期间, 注意是否出现异物, 若有要及时清理。观察患者的黏膜是否出现破损、牙齿是否松动, 以及留置胃管是否在口腔中缠绕。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 使用甲硝唑溶液对口腔进行清洁消毒能够改善患者口腔异味, 确保口腔健康。通常在术后24~48 h之间留置胃管, 能够为患者补充营养的同时检查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 每两小时进行鼻饲流质食物200 m L, 食物的主要为牛奶、蛋汤、果汁或是全营养素。术后应当进行预防性的给量措施, 采用甲氰咪胍混合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 尽早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大便性状是否正常等, 对于3 d以上没有正常排便的患者, 使用开塞露并对腹部进行按摩。

1.2.4 皮肤护理:

昏迷患者需要卧床,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压疮, 因此要加强对皮肤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患者翻身后背, 每天使用温水进行擦浴, 尤其是便后需要及时清洁皮肤, 在皮肤褶皱处擦爽身粉, 保持皮肤的干燥。使用红花酒精对患者骨突部位进行按摩, 在臀部垫上气圈[5], 保持床单被褥的清洁和干燥,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鼻饲方法, 加强对患者的营养调理, 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皮肤的耐受性。本组研究中, 未出现压疮和皮肤异常的患者。

1.2.5 康复护理:

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昏迷患者的苏醒和康复, 主要有听觉刺激, 给患者佩戴耳机听喜爱的音乐, 音量以正常人能够听清楚即可。可以录制最亲密的对象的声音, 内容主要是对患者的呼唤, 具有鼓励性和刺激性的语言如“醒一醒”或者“张开眼”等;第二是按摩刺激,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头部和身体进行抚摩, 结合语言的刺激促进患者的苏醒;第三是功能锻炼, 长期昏迷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训练, 很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等症状。所以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护理非常重要, 每30 min进行肩胛骨和肩部韧带活动, 有规律地进行日常手法的被动训练, 防止关节发生萎缩, 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1.2.6 其他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护理人员需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首先是角膜炎, 通过每天清洗患者双眼2次, 滴眼药水, 睁眼昏迷状态的患者使用凡士林油纱布覆盖以保护眼睛, 涂抹抗生素药物, 预防角膜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卧床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抬高患者的患肢, 通过胃管给予活血化瘀的药物预防。

2 结果

术后痊愈患者40例, 好转患者25例, 死亡患者1例。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例, 未出现压疮、尿道感染、角膜溃疡以及足下垂等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通过对76例患者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最终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1例肺部感染的患者、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之后逐渐缓解, 没有出现压疮、角膜溃疡、尿道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出现1例死亡患者, 其余75例患者均出现好转和恢复, 提示我们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消化道护理、泌尿系统护理、康复护理等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 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引发昏迷患者手术之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之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进行系统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护理,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多变, 护理人员只有掌握熟练的护理技巧, 严谨认真, 才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干预,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1]侯莉娜.重型颅脑损伤引起昏迷患者术后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现代妇女 (医学前沿) , 2014, 4 (11) :368-369.

[2]宋明芳.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减压手术患者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776-778.

[3]王素霞.优质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综合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6) :149-151.

[4]毋云利.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6) :2492-2493.

[5]王琴, 李丽, 康晓玲, 等.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6) :663-665.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藏象重点研究室 湖南 长沙 410008)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8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辩证施护,观察三个月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86例患者经在我科治疗并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后,GOS评分(两周:2w)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GOS评分(三个月:3M)有效率100%。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中医;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R【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5-02

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头部外伤后长时间持续性昏迷。颅脑损伤越重,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越高[1]。同时,重症脑外伤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的分泌物与呕吐物容易误吸或坠积于肺部,造成呼吸道梗塞、肺部感染[2],泌尿系感染[3]等危急病人生命。在此期间,护士严密的观察,细致周到的护理,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促进患者康复。现对我科给予中医辩证施护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研究报告。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6例。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均小于8分。其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15~65岁;手术治疗73例,非手术治疗13例;车祸69例,坠落伤9例,砸伤4例,刀砍伤4例。

2 预后观察指标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score,GOS)

分别于中医辩证施护前后,短期疗效(14天)根据GCS[4,5]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长期疗效(三个月)依据GOS评分标准(1:死亡;2:持续性植物状态;3:严重的残疾;4:中度残疾;5:恢复良好)进行评分,具体中医辩证施护细节内容按照下列方案进行。

3 护理干预(包括中医辩证施护)

3.1 常规护理

3.1.1 病室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d,消毒液拖地每日2~3次。室温控制在18~22℃为宜,相对湿度50%~60%。严格探视制度,有呼吸感染者禁止探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保持室内安静。

3.1.2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有无阻塞,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变化,判断有无呼吸困难与咳嗽反射等,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气。生命体征的变化可反映颅高压情况及病变轻重。瞳孔的大小及光反射是直接反映中脑情况的可靠指标。在急性脑受压引起小脑慕裂孔疝之初。由于动眼神经受压,往往表现为病变侧瞳孔开始缩小,由于动眼神经继续受压,很短时间便出现病变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同时出现对侧肢体伸直性强直。此时如果还不采取措施抢救,对侧瞳孔也将出现同样变化,使抢救困难增加。因此,一侧瞳孔开始缩小、继之散大及光反射消失,是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的重要标志,此刻应刻不容缓地投身到紧急抢救中。

3.1.3 体位 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误吸,抬高床头15~30°,有活动性义齿时取下,防止脱出阻塞呼吸道,舌后坠影响呼吸者,可采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

3.1.4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重症脑外伤患者往往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发生吞咽与进食困难,且伤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应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在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情况下,宜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其安全、简便、经济,可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利于保护胃黏膜,提高呼吸道免疫功能。伤后或术后48h可置胃管,抽取胃液无异常时可先予以温开水注入,每次100~200mL,24h后再注入鼻饲液,鼻饲以小量开始,根据胃肠道功能和消化情况逐渐增加,鼻饲液以牛奶和果汁混合液为主,每次不宜超过200mL。

3.1.5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吸痰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及时彻底消除口腔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凝血块等。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口腔护理2次/d;建立翻身卡制度,翻身叩背1次/2h;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每日雾化吸入2~4次,以防气道干燥和痰痂形成;翻身时以及翻身后要注意使患者颈部处于中线位,以维持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ICP)[6]。对于张口呼吸的患者,口唇可覆盖2层无菌湿纱布,起到湿化、过滤空气之作用.减少空气中尘埃的吸入。对留置胃管进行鼻饲的患者,鼻饲后短时间内不予翻背,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气管,误入气道。鼻饲饮食宜在翻身拍背后进行。

3.1.6 气管切开后的护理 (1)预防感染:对重症脑外伤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应每次更换,口腔和气道同时吸痰时应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定时翻身拍背以利排痰,拍背力度以患者胸廓随着拍背一起颤动,有咳嗽反射者以能引起咳嗽反射为宜,翻身前先吸痰预防窒息,并防止导管脱落。每次吸痰前后必须给予高浓度的氧气吸入,吸痰前后若不给患者高于原来使用的氧气浓度,气管内吸痰将导致低氧血症[7]。(2)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脑外伤患者因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排痰功能差,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造成痰液阻塞呼吸道,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必须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缓慢插入吸痰管,再向上慢慢提拉,每次吸痰不超过15s,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缺氧。经常清除管内的分泌物,防止咯出的痰液再次吸入套管内形成结痂阻塞内管道,如分泌物过稠时,可先向管内滴入湿化液再行吸痰。在护理活动中体位不宜变动过多,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同一轴线,翻身或变换体位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刺激或脱出发生呼吸困难。(3)充分湿化气道,防止套管阻塞:由于气管与外界直接相通,加上呼吸运动使气道干燥,易形成痰痂阻塞套管。据有报道[8],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所以人工气道的管理必须给予充分的气道湿化,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可在套管口覆盖双层湿盐水纱布,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并及时更换纱布。气管内滴药时要间断滴入,患者吸气时滴入药液,呼气时停止滴药,防止因气流的影响使药液溢出,同时做好雾化吸入,根据需要每日做4~6次。雾化液配方为生理盐水100mL,庆大霉素8万U(80mg),α-糜蛋白酶4000U(相当原料5mg),地塞米松5mg。(4)预防切口感染,每日更换气管切口处敷料2~3次,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如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能自行咳嗽,分泌物减少,无肺部感染与呼吸困难,可试堵管24~48h,患者无呼吸困难与发绀现象后,配合医师拔除气管套管。

3.2 辩证护理

3.2.1 饮食护理 脑外伤后患者的机体情况已经发生的很大变化,患者卧床时间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则会加重病情。因此,对脑外伤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特别对昏迷时间长的患者也予以注意。脑外伤患者,应戒除烟酒,少食辛辣,因辛辣之品和烟酒之类,皆能助热生火,导致肝火或心火亢盛,引起变证;而食甘味又能伤脾生痰,痰浊亢盛,会引起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之证;食咸过多则伤肾,肾阴不足,则肝阴自亏,肝阴一亏则肝阳偏亢,肝心扰动,肝风又起,会加重病情。因此,在饮食上应忌过辣、过甜、过成之食,而以清淡的饮食为主。

3.2.2 情志调护 脑外伤的预后与情志因素十分密切。凡心火暴盛、暴怒伤肝等五志过极的原因,都可导加重病情。脑外伤意识渐清楚的患者也应注意情志变化,做好精神护理。对仅有情志不遂的神志恢复后的患者都应十分注意七情的变化。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些对护理都十分重要,尤其是过怒、过喜会造成肝火、肝风、肝阳及心火的暴亢,使病情恶化。因此,我们深入病房,了解患者情况,对患者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解除患者因突然得病而产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包括做好家属陪护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勿使患者过怒、过喜、过思,给予精神安慰,这样会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3.2.3 针灸康复疗法 中医学十分重视针灸康复在治疗上的作用针灸康复对脑外伤患者尤为重要。及时的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有很好的促醒作用。我们根据护理体会感觉到脑外伤患者的体育锻炼应是以健带患,以上带下;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先在床上锻炼,从而促进食欲,改善全身机体状况;在可以下地行走时应及时下地锻炼,开始时可由两人扶持行走,稍好时可由一人扶走,另一人保护;以后做到一人保护,患者扶拐杖行走。自行行走时,应按双拐自行、单拐自行、徒手自行的顺序循序渐进。

3.2.4 局部按摩 我处按摩技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按摩治疗,可以有效延缓部分并发症的进展,同时可以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很好地提高了临床整体疗效。

3.2.5 辨证用药 脑外伤后医生根据不同证型给予中药辨证论治,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整体情况。

3.2.6 出院指导及注意事项 出院指导一方面要求患者遵照医嘱执行,一方面指导家属配合执行,具体做法,根据出院时病情轻重等各种不同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1)调情志,戒躁怒。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适寒暖,慎起居,防止寒邪入侵。(3)指导患者饮食调配。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肥甘及刺激性食物。禁烟酒,肥胖患者嘱其节制食量。(4)保持大便通畅。经常吃水果,蔬菜,如香蕉、芹菜、蜂蜜等,并多饮水。(5)语言障碍者,指导家属耐心进行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障碍者,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逐渐恢复肢体功能。(6)按时服药,每月到医院检查1次。

表1:中医辩证施护前后GCS和GOS评分表

注:# P<0.01, post-treatment vs. pre-treatment.

4 结果

4.1 GCS评分情况 表1显示中医辩证施护前后GCS评分的情况,中医辩证施护14天后GCS评分显著升高(p<0.01),辩证施护后GCS评分的提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4.1 GOS评分情况 表1显示中医辩证施护三个月后GOS评分的情况,总有效率达到100%,很明显中医辩证施护有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5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损伤,由于脑组织的损伤严重,再加上脑出血、脑缺氧、脑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导致的颅内压增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9]。伤残和病死率较高,其发生率占急性颅脑损伤的13%~21%,而病死率则高达26%~50%[10]。

重症脑外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每个环节的精心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才能保证患者的预后[2]。我科在长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除应用常规基础护理外,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另给与辨证施护,取得的满意的疗效,患者的恢复率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死亡率亦较低。

以上报告显示,中医辩证施护可明显患者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更多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 昊芳芳,楚胜华,马延斌,等.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9(2):190-192.

[2] 李新玲. 重症脑外伤患者64例的呼吸道护理[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0-351.

[3] 钟燕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分析及其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7):599-600.

[4] Jennett, B., Snoek, J., Bond, M.R., et al. Disability after severe brain injury:observations on the use of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 1981; 44: 285-293.

[5] Philipp, T., Hans, R.W., Jukka, T., Javier, F. Outcome after acute traumatic subdural and epidural haematoma in Switzerland: a single-centre experience. Swiss Med. Wkly. 2008;138, 281-285.[6] 龚孝淑,俞关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5):271.

[7] 徐继君.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5;15(8):12.

[8] 朗雁娴,陈琴.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31(12):731.

[9] 俞兰观,周群,何贤妹. 重型脑外伤病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现代护理.2003;38(6):437-439. 

[10] 刘敬业,只达石,靳永恒,等.急性重型脑453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3):141.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昏迷,生存质量,伦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近年来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抢救率与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不过很多患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只能维持生命体征, 延长存活时间, 但却无法保证其生存质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较长, 病情发展比较快, 同时并发症较多, 治疗非常困难, 且护理服务比较复杂[1]。同时昏迷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阶段, 处理及时患者可恢复清醒, 处理不当可导致持续植物状态生存或死亡, 形成伦理问题, 在此期间对于料理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这部分患者, 目前各国采取的做法不同, 有的主张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 尽量维护其生命, 但同时他们的生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本文探讨了影响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后期生存质量的伦理问题,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140例, 纳入标准:处于昏迷状况并将出院;原发疾病为重型颅脑创伤并完成手术;亲属知情同意;年龄20岁~80岁。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病史;家族或个人出血疾病史。其中男78例, 女62例;年龄24岁~78岁, 平均年龄 (54.22±4.12) 岁;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 (10.43±2.89) 分。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医院标准流程进行干预与处理, 对家属进行积极的宣教, 包括病情介绍、基础护理、正确执行医嘱等。

1.3 观察指标

1.3.1 预后情况

观察2组患者在干预期间的预后情况, 分为死亡、植物生存、重残、轻残、恢复良好等5个级别, 其中轻残、恢复良好定为预后良好, 死亡、植物生存、重残定为预后不良。

1.3.2 生存质量调查

采用简化的SCL-90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调查, 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6个维度, 得分越高, 表明生存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140例患者中预后恢复良好46例, 轻残51例, 重残22例, 植物生存12例, 死亡9例, 病死率为6.4%, 预后不良率为30.7%。

2.2 生存质量

干预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评分低于干预前, 但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的护理伦理问题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合并有较为严重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常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因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神经及运动等功能障碍, 而这些功能障碍的存在又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病程较长, 预后较差, 即使得到及时救治患者也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造成生存质量下降[2]。因此, 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 须做到有效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部分患者因自身的形象发生改变, 担心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 容易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应经常与患者交流, 尊重他们, 配合康复和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3.2 脑死亡患者的伦理学问题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由于交通车祸、高处坠落、跌倒、爆炸、自然灾害等原因所致死亡, 患者家属从心理上短时间无法接受。对濒临死亡甚至已经死亡的患者进行抢救实际上是徒劳无功的, 非但没有实际的医疗意义, 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脑死亡患者的抢救费用非常高昂, 这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3]。我国虽然还没有通过和实施“脑死亡法”, 但是在世界医疗界已普遍接受脑死亡新概念, 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大趋势下, 一些医院在临床上也悄悄存在着“消极安乐死”, 即患者实际上已处于脑死亡状态, 家属无法承受压力而不得不决定放弃治疗。医院在采取这种方法前须极其慎重, 必须所有近亲家属一致同意并签字, 以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3.3 脑创伤后植物生存状态的伦理问题

当前在伦理学上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持肯定态度, 患者或其代理人可以决定治疗方式;而医生认为进一步治疗对患者无益时, 可以停止全部治疗。主要在于一些患者并不希望依靠机器和药物延续其生命, 认为应该有尊严地死去, 为此有时候持续、积极的治疗并不完全有利于患者, 只是让一些患者维持着毫无生存质量的生命。不过当患者或其家属要求撤停某种治疗措施时, 医生应该诚实而详细全面地向其交代相关风险与益处, 临床医生不能主观地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也不应该完全听从患者或其家属的要求。在面对采用某种治疗方案, 患者有可能获益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选择, 同时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方案可能的获益及风险[4]。

3.4现存法律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伦理问题

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 无原则地维持终末期患者的治疗, 会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 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也必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我国由于相关法律不完善,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生命终末期一般只能积极治疗到底, 医生也不能主动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作为医务人员, 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进行全力救治是职责所在, 只要存在恢复的可能性, 就不能对其放弃救治。但对那些已经出现不可逆昏迷状态、治愈希望渺茫、没有生命价值的患者, 只是人为地维持心搏和呼吸, 无限期延长生命时间, 为此付出巨大的医疗代价, 只能造成患者家属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消耗。为此我国需要政府健全相关法律, 加强死亡教育,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限制医疗的标准, 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才能保证患者能够选择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 同时避免医患纠纷发生[5]。

总之,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的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均比较高, 病情复杂、严重, 随时危及生命, 治疗和护理量大[6], 且存在后期生存质量的伦理问题, 需要积极加强死亡教育与对症干预。在临床案例中, 应作出最恰当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将医疗资源的利用最优化, 遵循审慎、公正、平等、尊重的伦理原则, 同时规避各种伦理风险所带来的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金钰梅, 贾亚平, 金成胜, 等.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10 (15) :130-131.

[2]肖淑珍.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与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926-4927.

[3]刘明煜, 睢素利.关于脑死亡标准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医院, 2016, 20 (2) :62-64.

[4]张玉梅, 白彩珍, 任佩娟, 等.脑卒中诊治过程中常见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 2016, 20 (1) :46-48.

[5]刘梦婕, 朱京慈.“不再心肺复苏”在ICU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 (5) :613-617.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4

【关键词】颅脑外伤;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22-01

颅脑外伤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颅脑外伤多数是由于交通事故和多种意外伤害而引起的,其致残、致死率高,不仅给患者带来的极大的痛苦,同时对家庭以及社会也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進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在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共收治60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5岁~65岁,平均年龄(36.75±3.14)岁,本组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为颅脑外伤,其中脑挫裂伤有19例,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14例,脑干损伤10,无先天畸形或者残疾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的呢过基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其中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为:(1)肢体康复护理,在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实施肢体康复护理中,应在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24h~72h后开展,其中肢体康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具体的护理中,对于意识没有完全恢复的患者,应对患者被动实施肢体肌力维持训练,肢体按摩,每天3次,每次15~30min左右。对于意识恢复者,应在预防并发症和营养调理中实施肢体运动训练和个人生活能力的训练,其中肢体运动锻炼主要是让患者做起坐运动锻炼、床上翻身锻炼,然后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实施床边坐位平衡锻炼,站立平衡锻炼以及室内步行、上小楼梯等。患者开展主动运动时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动静结合的原则开展锻炼,同时还应该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以及制定的锻炼计划进行开展。在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中,应从进食、洗手、洗脸以及穿脱衣服、如厕等反面开展训练。(2)认知干预,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认知干预中,首先应通过音乐、与患者交谈、对患者进行读报纸等,以提高患者的觉醒力,同时还应该积极指导患者排列数字、分类物品等进行训练患者的思维能力;在患者意识恢复后,应积极协助患者度过心理震荡期,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伤残,以树立患者康复的自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10周后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其中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主要采用Fugl-Meyer(FMA)运动量表进行评定;而认知功能恢复情况主要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ES)进行评定患者认知功能:MMES评分改善在4分以上为显著改善,MMES评分改善在1~3分为改善;MMES评分没有改善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主要采用标准差(X±s)和百分数表示,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ɑ=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FMA评分情况

3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创伤性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同时存在严重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损伤,因此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加强功能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有关人员研究认为[3],颅脑外伤手术后护理中,康复护理是一项系统的、连续的且长期的护理过程,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对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同时促进脑细胞重组和功能代偿,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02):132-134.

[2]唐秀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02):141-142.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5

颅脑损伤昏迷主要是指因颅骨骨折及脑组织的挫伤、出血、裂伤、肿胀等病理变化[1], 使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对自身和环境失去感知力。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多出现昏迷, 因此昏迷的患者护理是医护配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34例, 经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 痊愈出院2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4例, 其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5~62岁, 中位年龄47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 3~8分, 平均5.7分;昏迷时间2h~27d。经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 34例患者中, 治疗好转及痊愈26例 (76.47%) , 自动出院5例 (17.71%) , 死亡3例 (8.82%) ;无明显后遗症18例 (52.94%) , 有不同程度后遗症8例 (23.53%) 。

2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降低颅脑损伤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作出颅内血肿的诊断, 脑疝出现前及时手术, 而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此类患者大多无中间清醒期, 如昏迷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呼吸变深慢、血压增高提示颅内压增高, 有可能形成脑疝。派专人护理,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每10~15分钟查瞳孔1次, 每15~30分钟查生命体征1次, 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手术指征, 争取手术治疗时机。

2.2 保持呼吸通畅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后发生窒息或并发吸入性肺炎, 呼吸道有分泌物时应及时清除。但耳鼻有出血或脑脊液流出时即为颅底骨折, 禁止鼻腔吸引, 以免加重颅底损伤及引起大量脑脊液外渗和出血。耳道有出血渗液者不宜堵塞, 以免颅内压升高和颅内感染。应定时翻身、拍背, 必要时吸痰, 行气管切开, 给予低流量吸氧。

2.3 使用脱水剂护理

脑外伤后由于脑血管破裂、脑细胞损伤, 使脑功能处于紊乱状态, 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出现脑疝。在早期护理中, 密切观察瞳孔变化, 消除脑水肿, 预防脑疝尤为重要。应用20%甘露醇是降低颅内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长期昏迷者颅内高压持续时间较长, 脱水剂应用时间宜长, 本组患者使用脱水剂时间最长达30d。在应用脱水剂时输入速度要快, 20%甘露醇250ml在20min内输完。本组有4例采用大剂量甘露醇脱水, 症状无好转, 颅内压升高, 停用甘露醇改用呋塞米 (速尿) 后颅内压下降。研究发现, 局部血脑屏障破坏后甘露醇随血浆蛋白成分渗出血管外脑组织间隙内, 从而使局部渗透压升高而吸入大量水分导致局部脑水肿加剧[2], 应引起重视, 需加强观察并及时发现。此外大量应用脱水剂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故需加强护理观察。

2.4 高热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多数由视丘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高热, 常釆取低温冬眠降低脑组织代谢, 减少耗氧量。在使用冬眠合剂后0.5h开始给患者头部置冰枕, 颈部、腋窝、腹股沟处给予冰敷, 冰袋外裹软布, 辅以温水擦浴, 在此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防止冻伤。

2.5 加强营养并预防压疮

随着昏迷时间的延长, 加上不同程度的高热, 患者分解代谢加快, 机体消耗量大量增加。故术后1~2d给予留置胃管, 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 每天4~6次, 每次鼻饲150~200ml, 间隔时间≥2h, 后期可增加至500ml。另外, 术后2周主要靠静脉高营养输液, 甚至胃肠造瘘, 以保证机体能量供给, 防止营养缺乏, 机体抵抗力下降。每周更换胃管1次, 口腔护理每天2次。鼻饲前观察胃液的颜色, 若有咖啡色液体抽出或大便呈柏油样, 则说明有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立即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按医嘱积极止血。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者, 呈昏迷状, 皮肤弹性下降, 易发生压疮, 故需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和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最好用气垫床, 按摩受压部位, 加强大小便护理及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2.6 应用镇静剂的护理

一般术后应给予巴比妥类药物, 既有镇静作用又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防止抽搐。对于术后躁动严重、高热者, 需用冬眠药物时, 注意此类药物易加重患者神志障碍, 坠积呼吸道分泌物。因此需加强呼吸道护理,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改善呼吸困难。

2.7 五官的护理

注意保护角膜眼睑闭合不全, 角膜暴露者, 用凡士林油纱遮盖双眼, 定时滴抗生素类滴眼液, 夜间可涂红霉素眼膏。对脑脊液耳鼻漏者, 做好脑脊液漏常规护理, 一般均能自愈。做好口腔护理, 对有活动假牙者, 及时取下假牙, 避免掉入气管内, 张口呼吸可用盐水纱布覆盖嘴唇, 长期应用抗生素者要注意观察口腔有无霉菌感染。

2.8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伤, 常发生肢体瘫痪, 每天坚持肢体按摩并辅以关节功能锻炼。对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在病情趋于稳定后, 播放音乐, 以唤醒患者的记忆, 促进意识恢复。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多, 发现不及时会失去抢救时机, 且昏迷时间较长, 一旦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将同样危及患者的生命。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及时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 从最初发生的体征改变到病情的发展趋势,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格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机体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为伟.脑外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3 (10) :100.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6

关键词:鼻饲护理,重度颅脑损伤,昏迷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常合并严重的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以及运动、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频发等,发病率逐渐增高。患者由于不能正常进食,因此有必要通过鼻饲直接向肠道内提供营养,以维护肠道正常功能,促进内脏组织细胞复苏,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1]。但鼻饲如果方法不当,也会引起胃潴留、反流、误吸、呛咳、堵管等不良后果,影响到患者康复。为了探讨有效的鼻饲护理方法,我们对101例重度颅脑损伤鼻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7年3月到2009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黄埔院区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01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以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为主,均无肝、肾、心、肺等器质性病变。Glasgow昏迷评分均在8分以下,其中中度昏迷患者67例,深度昏迷患者34例。男性8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1岁,平均44.6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9例,交通事故伤51例,重物打击伤12例,其他1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营养状况,对患者做全身评估,制定适合患者的针对性鼻饲方案。急性期给予肠外营养(TPN)支持,康复期给予肠内营养(TEN)支持,具体如下。

1.2.1 插管方法

留置胃管由于与患者黏膜直接机械性和侵入性接触,易损伤黏膜而诱发感染,因此要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采用患侧卧位置胃管法,操作者面向患者由一侧鼻孔将胃管插入,胃管通过鼻腔时,以双手交替快速插管,同时双手向一同方向稍做捻转,以增加胃管的韧性,使管端沿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插入胃管的长度55~65cm为宜。对于反应比较强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可从胃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2~3mL,以减轻食管收缩反应。胃管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在插管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呛咳、发绀等症状,提示胃管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1.2.2 营养液的选择

采用硅橡胶十二指肠导管。由于标准营养液价格昂贵,营养液均为自制匀浆饮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配制[2],主要含有奶粉、蛋白粉、麦芽糊精、大米等,营养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A、B及微量元素钙、铁、镁、锌等,温度为38~40℃。采用重力滴注法,控制滴注速度,以80滴/min为宜。使用输液增温器控制温度,鼻饲液温度37~42℃,每次滴注时间45~60min,每次滴注前后予温开水50mL冲洗胃管。

1.2.3 置管时机

患者由于下丘脑脑干等神经中枢受损,胃肠道排空和蠕动功能受抑制。同时严重颅脑损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贲门括约肌松弛,以及使用镇静剂、抗胆碱药物等,可导致胃动力下降。但经过1周左右治疗,脑水肿高峰期已过,下丘脑的自主神经紊乱所致肠胃抑制功能已逐渐恢复;此外由于患者的消化道多无器质性病变,其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均能在伤后或术后数小时恢复。因此一般在急性期1周后[3],即可由肠外营养支持过渡到肠内营养。

1.2.4 预防并发症

(1)胃潴留。胃肠黏膜出现缺氧水肿时,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灌注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应采用先连续滴注,逐渐加速增量,逐渐过渡,少量多餐,减少胃肠道的反应。另外灌注前应先抽吸,若残留量>100mL时,提示有胃潴留,加入胃动力药,不能改根据病情延长灌注间隔时间或行胃肠减压。(2)腹泻。腹泻多发生在鼻饲的开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高渗性饮食或时。如排泄物大多为水样便,可适当减量,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服用庆大霉素80000U。(3)高血糖症。由于下丘脑、脑干损伤,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血糖升高,应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当血糖升至15mmol/L时给予胰岛素,改用糖尿病饮食,并配合药物治疗。(4)误吸。鼻饲时给予正确的体位,适当将头抬高。鼻饲后1h内不进行吸痰、翻身、扣背等操作[4],如发生误吸时,为防止进一步反流造成严重后果,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管内吸入物和胃内容液。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精心护理,营养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并发症5例,占患者总数的4.95%,其中腹泻3例,误吸1例,胃潴留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等。继发性脑损伤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在脑损伤的基础上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可为局部或全脑性;若挫伤较重,局部出血较多,则可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若颞部颅骨骨折损伤硬脑膜中动脉,可形成硬膜外血肿。以上病理改变均可继发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危及生命。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长时间持续昏迷,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异和适应过程,导致多系统的并发症,增加后期的残死率,而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患者及早恢复功代谢功能,提高免疫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早期的鼻饲护理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鼻饲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置管效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由于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患者术后或伤后体质虚弱,很容易引起置管反应。因此在置管时要仔细观察,用熟练快速的操作手法尽量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成功后,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滴注速度,营养液的输入宜由慢到快,逐渐过渡,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并配合正确的鼻饲体位,减少误吸因素。此外还要给予严密的观察,详细监测记录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做好急救准备,给予预见性护理,减少并发因素。

从临床效果来看,本组10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营养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并发症症状均经对症处理后得到有效控制,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之,我们认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鼻饲中给予规范的置管操作、正确选择营养液和严密监测,对于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倩君,区洁芬,杨泽福.不同鼻饲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20(4):116-117.

[2]郑秀先,李雪松,李秀芳,等.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1-3.

[3]孙丽华,乌兰高哇,周丽娟,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29(4):172-173.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18~76岁, 平均 (43±7) 岁;颅脑损伤原因:交通事故37例, 高空坠落20例, 跌倒损伤6例, 火器损伤7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24例, 脑干损伤16例, 颅内出血17例, 硬膜下血肿7例及硬膜外血肿6例。所有患者颅脑损伤后均处于昏迷状态, 不能进食, 均采用鼻饲方法进行营养供应。

1.2 护理方法

1.2.1 加强患者家属的护理教育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一般由家属实施, 因此,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讲解鼻饲治疗的原理、作用、重要性、相关注意事项等, 从而使其对鼻饲治疗形成清晰的认识, 进而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 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1.2.2加强鼻饲插管的护理

由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年龄不同、体质不一, 需合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制定详细的的护理方案。在鼻饲治疗前, 护理人员应做好准备工作, 如插管消毒等;在插管时, 患者应取平卧位, 尽可能快速插管, 从而提高插管成功率;在插管后, 应对鼻饲管进行护理, 每周更换插管, 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洁[2]。

1.2.3 并发症护理

1.2.3. 1 胃肠道并发症

(1) 恶心、呕吐:其发生主要与鼻饲营养液输注量过多或输注速度过快有关。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速度, 在开始滴注时应缓慢进行, 并逐渐转为正常滴注速度。营养液的输注量开始时应控制在1000 ml/d, 后逐渐增加为2000~2500 ml, 一般分4~6次进行输注, 时间为1 h左右, 应使用输液泵进行24 h持续泵注, 以减少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3]。 (2) 腹泻:是鼻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大便性质、次数等, 及时向医师汇报, 同时, 给予患者抗收敛药物, 对于腹泻无法控制的患者, 应停止喂食并加强补液, 从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护理人员还应对腹泻的病因进行积极探究, 避免发生疾病遗漏, 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同时,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 为其肛周涂抹凡士林润滑, 并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床单等[4]。

1.2.3. 2 代谢相关并发症

(1) 高血糖症: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及尿糖变化, 减少高血糖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对于不能耐受高血糖的患者, 可按照医嘱给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或改为低糖饮食, 在输注胰岛素时, 应控制其剂量 (<12 U/500ml) 及滴注速度 (<60滴/min) 。 (2) 低血糖症:主要见于突然停止鼻饲饮食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 缓慢改变患者的要素饮食, 并以其他方式为患者补充糖原。

1.2.3. 3 机械相关并发症

(1) 误吸:护理时, 应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 并嘱患者取半卧位, 同时控制患者的鼻饲速度, 对胃潴留量进行监测, 当其量在150 ml以上后, 应停止输注2 h。对于发生误吸的患者, 应即刻停止鼻饲, 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 并将头部放低, 吸出呼吸道内的物质, 避免发生反流[5]。 (2) 脱管、堵管:患者情绪烦躁时或翻身时, 易导致鼻饲管的脱落及拔除, 护理人员应给予密切观察, 为躁动患者安装约束带, 并使用柔软、纤细的鼻饲管;在为患者翻身时, 应妥善放置鼻饲管后再进行翻身。在营养输注完毕后, 应注意清洁消毒鼻饲管, 防止发生阻塞等, 同时为患者及时更换鼻饲管。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鼻饲并发症, 平均鼻饲时间为 (53±5) d, 均逐渐清醒并无病死, 且未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事件。

3 讨论

颅脑损伤通常由于暴力所致, 易造成患者瘫痪或病死, 给予充足的营养供应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鼻饲是一种常用的EN方法, 通过插鼻导管将水、食物、药物输送至胃内, 从而为机体补充所需营养, 满足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然而, 鼻饲插管较复杂, 且由于缺乏完善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 导致患者鼻饲时出现较多并发症, 加重颅脑损伤, 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颅脑损伤应激性反应及鼻饲高渗糖是引起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血糖的主要原因。由于损伤后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 导致机体加快代谢, 进而出现血糖升高;同时伤后过于强调补充营养, 使摄入物质中含糖量过高, 进而造成高血糖。长期鼻饲高糖饮食患者, 由于其已经适应了高糖环境, 如果突然停止, 且未加以其他方式补充, 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误吸是鼻饲患者较严重的并发症, 常见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及有胃食管反流病史患者。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其胃肠功能较差, 胃肠蠕动较慢, 当鼻饲速度过快时易引起腹胀、呕吐, 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因此, 临床需加强鼻饲患者的护理干预, 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针对性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鼻饲并发症, 均逐渐清醒并无病死, 且未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事件。提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能减少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 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彩侠.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0) :55-56.

[2]郭丽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辽宁医学杂志, 2014, 28 (4) :223-224.

[3]宋玉梅.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0) :2521-2522.

[4]刘晓香, 李林, 顾娜娜.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7) :111, 113.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8

关键词:院前急诊护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预后影响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次研究重点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救治及预后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11~66岁, 平均 (32.9±2.3)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2例, 挤压伤8例, 酒后跌伤16例, 打架受伤14例, 车祸伤30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5例, 脑挫裂伤30例, 颅骨骨折12例, 硬膜外血肿23例。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9~69岁, 平均 (32.5±2.1)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0例, 挤压伤6例, 酒后跌伤20例, 打架受伤12例, 车祸伤32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4例, 脑挫裂伤31例, 颅骨骨折10例, 硬膜外血肿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使用院前急诊护理, 以下是院前急诊护理的具体方法。接到急诊救治信号后,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 对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进行初步估计之后, 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为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吸收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为了避免患者发生误吸而窒息的现象, 需将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头部偏向一边, 然后将患者鼻子和口腔的分泌物清理干净[1]。为了给予患者补充血容量及相关药物,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如果患者需要输血, 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清楚患者口鼻的分泌物之后, 帮助患者吸痰, 需要注意的是, 吸痰管的外直径最好要小于内直径的一半, 利用吸痰管的负压进行吸痰, 如果吸痰管遇上阻力就立刻停止, 稍微退出吸痰管之后再继续负压吸引[2]。如果患者的黏液比较黏稠, 最好将痰液稀释之后再吸痰, 稀释方法可以是在气管内滴入大约8 ml的生理盐水。在吸痰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动作一定要快速、准确、温柔, 而且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 min以内, 如果要连续吸氧, 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 需要注意的是, 在吸痰的过程中要适当给患者吸入纯氧[3]。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导尿、备血、抽血等护理措施。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由于处在无意识的状态, 因此很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研究表明,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 吸氧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0%, 因此在院前急诊护理中要确保患者的肺部气体能够正常交换。对于重度昏迷的颅脑损伤患者, 要立刻给予气管插管以便通气。护理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情况,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和意识的变化, 护理人员要频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 后遗症也很多, 患者只有接受早期的治疗和护理, 才能将治疗效果提高, 并减少后遗症[5]。因此,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院前护理最重要的环节是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变化等一一记录下来。院前急诊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这些护理人员要有镇定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具备专业的急救和护理知识, 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对患者的病情能够初步准确的估计, 以便能够展开准确的抢救行动。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及时的执行医生的嘱咐, 在急救护理原则的基础上, 强化急性期的护理。在转运的途中, 护理人员要强化护理,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6]。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 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部伤口包扎好, 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免伤口被污染, 还能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减少。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的头部不受振动, 如国伤道里面有异物, 护理人员不能随便将其拿出来, 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7,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容易引起呼吸道不畅通, 主要原因是分泌物被吸入气道。另外, 患者的舌头后坠也是引起呼吸道不顺畅的原因。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清除干净, 同时给患者吸入一定量的纯氧。此外,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9,10]。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院前急诊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率、患者的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广宇, 徐洪波, 赵峰.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急救中心一体化救治探讨 (附148例报道) [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5 (3) :555-556.

[2]覃智, 卢东, 韦海苏,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19例救治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4 (4) :366-367.

[3]惠健康, 孙景平.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附478例临床报告) [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5 (4) :957-958.

[4]蔡侃芝, 杨成山, 卢健祺.257例摩托车事故致颅脑损伤特点及救治[J].现代医院, 2011, 12 (2) :345-346.

[5]黄博婷.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3) :347-348.

[6]陈秋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外急救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15 (3) :655-656.

[7]姜宝满.2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12, 14 (3) :505-506.

[8]邹兴军.98例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116-118.

[9]陶红霞, 赵开花.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6 (3) :551-552.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 篇9

关键词:脑出血,营养指标,昏迷,免疫功能,营养支持

部分脑内出血患者术后仍然为昏迷状态, 是由于患者术前或术中脑组织缺氧时间较长, 神经细胞已经受到一定损伤[1], 临床可实行再治疗的措施有限, 于是施以有效安全的干预方式便成为医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针对本院常规流质饮食干预与肠内营养支持两种干预方式进行探讨, 旨在找出一种对脑内出血术后昏迷患者干预最有效的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择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脑内出血入院手术治疗后昏迷的患者152例, 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 分为流质食物供给的常规营养组和商品药物支持的肠内营养组, 每组76例。常规营养组平均年龄 (59.78±10.26) 岁, 男女比45∶31;肠内营养组平均年龄 (59.61±11.87) 岁, 男女比42∶34。纳入标准[2]: (1) 对鼻饲或肠内营养支持无禁忌证; (2) 入选病患低于80岁; (3) 干预前病患无上呼吸道感染; (4) 病患资料信息完整。剔除标准[3]: (1) 有胃肠道病变者; (2) 有糖尿病史者; (3) 易过敏体质者; (4) 吸收不良者; (5) 合并其他疾病者。经统计处理, 两组病患基线信息较为均衡, 可以匹配 (P>0.05) 。

1.2 治疗方法:

常规营养组施以基础抗病毒、防脱水处理, 在注射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外, 于术后1 d置胃管, 再注入少许生理盐水, 每隔6 h灌注一次鸡蛋汤、豆浆、牛奶等流质食物, 期间可适量供给榨成汁的果蔬。肠内营养组基于常规营养组, 施以瑞先肠内营养乳剂TPF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88;生成批号20140529) , 每日1次, 根据体质量20 m L/kg实施。

1.3 观察指标:

干预期为3周, 比较两组营养指标、疗效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4]论断, 及统计并发症、病死率信息。营养指标以视黄醇结合蛋白 (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 、转甲状腺素蛋白 (transthyretin, TTR) 、白蛋白 (albumin, Alb) 三项指标水平判定。GCS评分分值与昏迷水平呈反比。并发症方面, 脑内出血术后昏迷病患易诱发应激性高血糖、电解质紊乱、脱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统计组间3周内的并发症率, 记录病死率。

1.4 统计学整理:

经SPSS22.0代入两种营养干预的病患信息,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营养指标、GCS评分等信息, χ2检验病死率与年龄等计数信息, 当P<0.05, 证明两种营养干预具有突出差别。

2 结果

2.1 组间营养指标分析评价:

干预前, 常规营养组RBP (21.49±10.46) µg/m L、肠内营养组 (20.67±10.24) µg/m L;干预3周后, 常规营养组 (17.26±6.84) µg/m L、肠内营养组 (21.78±8.67) µg/m L。干预3周后, 常规营养组RBP水平较干预前指标下降 (P<0.05) , 肠内营养组营养水平变化幅度较小 (P>0.05) , 组间比较, 肠内营养组较常规营养组RBP保持较好 (P<0.05) ;干预前, 常规营养组TTR (207.46±35.69) mg/L、肠内营养组 (205.91±34.41) mg/L;干预3周后, 常规营养组 (175.42±23.16) mg/L、肠内营养组 (201.63±28.25) mg/L。TTR指标方面, 常规营养组较干预前下滑明显 (P<0.05) , 肠内营养组下滑不突出 (P>0.05) , 组间相较, 常规营养组比肠内营养组TTR下滑显著 (P<0.05) ;干预前, 常规营养组ALB (41.23±7.29) g/L、肠内营养组 (40.85±7.16) g/L;干预3周后, 常规营养组 (27.45±4.63) µg/m L, 肠内营养组 (38.64±6.27) µg/m L。ALB指标方面, 常规营养组较干预前大幅降低 (P<0.05) , 肠内营养组维持干预前水平 (P>0.05) , 组间相比, 肠内营养组比常规营养组ALB保持良好 (P<0.05) 。

2.2 组间G C S评分的比较:

营养干预前, 常规营养组G C S评分为 (13.18±0.82) , 肠内营养组 (12.95±0.76) ;干预期3周后, 常规营养组 (10.24±0.63) , 肠内营养组 (11.47±0.68) 。肠内营养组较常规营养组昏迷状况有所好转 (P<0.05) 。

2.3 组间并发症及病死率:

干预期3 w内, 常规营养组并发症4 5例 (59.21%) , 肠内营养组21例 (27.63%) , 肠内营养组并发症较常规营养组多 (P<0.05) 。常规营养组死亡28例36.84%, 肠内营养组死亡12例15.79%。常规营养组病死率高于肠内营养组 (P<0.05) 。

3 讨论

脑出血术后易造成昏迷的后果, 造成较高的猝死率。医学界普遍认为[5,6]颅脑损伤者术后昏迷会影响其营养的摄入, 导致热量及蛋白质供应不足, 血浆蛋白指标下降, 从而加剧病情。依照研究分析, 干预3周后较干预前, 肠内营养组营养指标维持较好, 较干预前相比, 肠内营养组RBP指标营养水平变化幅度较小 (P>0.05) , 本研究证实期肠内营养支持与病患昏迷状态影响流失水平供给相当, 为病患提供了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 较为有效的补充了病患机体营养的流失, 维持了肠内正常运作。经过GCS评分比较, 肠内营养组病患在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后, 昏迷状况有所改善, 存活病患的昏迷程度有所缓解 (P<0.05) 。同时, 因脑内出血病情危急, 干预期3w内, 两组均有部分病患产生并发症乃至于死亡。常规营养组并发症率为59.21%, 肠内营养组为27.63%, 肠内营养组从一定程度上减免了并发症的产生, 较常规营养组并发症轻 (P<0.05) 。肠内营养组病死率15.79%, 常规营养组病死率36.84%, 肠内营养组存活的状况较常规营养组更乐观 (P<0.05) 。

综上所述,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保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从一定程度上减免了并发症与死亡的产生, 对病患的早日清醒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 孙海燕.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 41 (6) :514-516.

[2]张龙.早期合理肠内外联合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 (3) :40-42.

[3]姜惠敏.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23 (3) :126-127.

[4]Machado-Ferrer Y, Estévez M, Machado C, 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for assessing comatos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s[J].Clin Neurophysiol Offic J Intern Federat Clin Neurophysiol, 2013, 124 (3) :589-597.

[5]李学龙, 宋新娜, 张立, 等.家庭自制营养膳食与商品肠内营养制剂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 29 (2) :131-133.

上一篇:企业重组后如何发展下一篇:美术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