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2024-05-25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通用9篇)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1

摘要: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 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不同类型血肿的个体化治疗、聚焦、手术策略及手术处理等问题。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3个月, 恢复良好17例 (28.3%) , 中残19例 (31.9%) , 重残17例 (28.3%) , 死亡7例 (11.6%) 。结论: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操作方法, 可提高治愈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多发血肿颅脑损伤,手术,个性化治疗

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 是指颅脑损伤后早期, 颅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类型的血肿。这类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约占外伤后颅内血肿的13%~20%,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1]。笔者分析总结了我科2006年1月—2009年l2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 并着重探讨其手术原则、手术策略及术中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中, 男42例, 女18例;年龄7~68岁, 平均 (33.6±11.6) 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者46例, 重物打击伤者4例, 高处坠落伤者4例, 跌伤者6例;l3例为多发伤, 包括肢体骨折8例, 闭合性胸部损伤4例, 脾破裂1例;瞳孔情况:双侧瞳孔散大6例, 单侧瞳孔散大47例, 瞳孔大小正常7例;GCS评分:3~5分21例, 6~8分33例, 9~12分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 检查时间为伤后的2.5~16.5h, 均在CT检查后6h內进行手术。

1.2 血肿的情况

55例2个部位血肿, 均位于幕上, 其中48例血肿分布在两侧, 7例血肿在同一侧, 5例3个部位血肿, 其中4例有后颅窝硬膜外血肿, l例有跨横窦的幕上下硬膜外血肿。着力侧硬膜外血肿+对侧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最为常见, 高达41例, 幕上双侧硬膜下血肿7例, 双侧硬膜外血肿3例, 着力侧硬膜外血肿+对侧脑内血肿1例, 同一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4例, 同一侧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3例, 一侧硬膜外血肿+对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l例, 后颅窝或横窦区硬膜外血肿+幕上双侧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患者多伴有明显脑挫裂伤。

1.3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血肿清除。清除血肿后均于同侧行去骨瓣减压术, 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同时清除破碎脑组织或切除额叶前部、颞叶前部, 达到内外减压的目的。硬膜外血肿者, 脑内血肿清除后, 施行骨瓣减压术的时间视血肿位置、大小及脑挫伤严重程度而定。本组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共8例, 在血肿清除后于同侧行去骨瓣减压术清除。多发伤者, 应视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行常规治疗, 包括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降低颅内血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以防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4个月, 用GOS评分, 恢复良好17例 (28.3%) 、中残19例 (31.9%) 、重残17例 (28.3%) 、死亡7例 (11.6%) 。17例情况稳定者转入康复科或出院, 其中7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颅高压、中枢衰竭者4例, 多重耐药细菌肺部感染者3例, 其他2例有肺部感染者仍在神经科接受治疗。

3 讨论

颅脑损伤多发性血肿的病理生理显然要比单发性血肿复杂, 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治疗的原则、策略及术中处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清除较大的血肿、解除占位, 手术侧得以减压而又不使对侧的血肿扩大以免手术侧发生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是颅脑创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 其部位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对侧硬膜外、对侧硬膜下、同侧脑内和对侧脑内血肿[2]。颅脑损伤手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有关, 也有人认为是颅内压减低后颅内容物的迅速移位使原已破损的血管进一步出血所致。此类血肿形成快, 脑组织疝出骨窗缘多, 可加重脑组织的嵌顿。

如果对侧为硬膜外血肿, 可在对侧硬膜外部位先钻孔置管引流, 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先清除硬膜外血肿, 可避免术中的急性脑膨出。笔者认为, 多发性颅内血肿处理术后应立即行头颅CT检查, 以判断对侧或同侧非连续性、迟发性的血肿的出现, 或判断术前已存在的血肿有无增大, 是否需要再次手术。颅脑损伤后, 颅内双侧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复杂多变, 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内外科综合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同一部位不同类型血肿清除的常用方法:冲性脑挫裂伤、急性硬脑膜下伴脑内血肿等属混合性同一部位的血肿, 可在一次手术内清除;不同部位同一类型血肿的清除:较为常见的是双侧硬脑膜下血肿, 好发于额、颞前或额、顶凸面, 其次是双侧颞部硬膜外血肿, 较为少见。手术探查及清除这类血肿时, 患者头位宜仰卧垫高, 消毒铺巾需兼顾两侧施术的要求, 一般急性双侧血肿应先处理有脑疝的一侧, 血肿较大的一侧行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另一侧行钻孔引流或扩大钻孔至适当的骨窗清除血肿[3]。

总之, 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要比单发性血肿复杂, 如何保持术后颅内各腔压力的平衡, 如何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 如何及时发现未手术侧的血肿增大, 从而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任光辉, 潘天鸿, 张曙光.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 (2) :174.

[2]董吉荣, 蔡学见, 陈铮立, 等.颅脑创伤后颅内双侧多发血肿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7) :480-481.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46-447.

[4]方陆雄, 邱炳辉, 黄广龙, 等.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J].广东医学, 2006, 27 (9) :1372-1374.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3

[关键词] 急性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1-01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颅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39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0岁。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按类型分为:硬膜外血肿的患者16例,硬膜下血肿的患者14例,脑内血腫的患者4例,迟发性颅内血的患者5例。

2 术前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外伤所致颅内血肿时患者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呕吐,呕吐物、分泌物以及血块或者舌后坠常引起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不畅加重脑缺氧,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关键措施[1],给予低流量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对于清醒的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密切观察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止血、降压,脱水,减轻脑水肿治疗,对于颅脑损伤严重、或者出现昏迷的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250ml全速静脉滴注,减低颅内压。

2.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可以通过语言功能、对疼痛的反应、吞咽及咳嗽反射来判断。硬膜外血肿的患者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的症状;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较为明显,昏迷时间长而且进行性加重;迟发病者多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常因当时无明显症状而被忽略,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出现的各种反应;脑内血肿则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的表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瞳孔是反映颅内病情变化的窗口,可较早地反映有无颅内血肿[2]。

2.4 术前准备 做好相应的检查,如头部CT、各种血化验、做学交错配血,准备充足的血源;遵医嘱做药物皮试,备皮等各项准备工作。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术后给予患者平卧位,将床头摇高30度,由于减轻脑水肿;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以及瞳孔大小、形态、对光反射情况,每15-30min观察一次,做好详细的病情记录。保持术后的各引流管通畅,防止打折、受压,要将其妥善固定,以防止翻身时脱出;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做好24小时记录;观察伤口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情况。

3.2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颅内血肿的患者多数由于长期卧床所致肺部痰液增多,应按时给予翻身、扣背,痰液粘稠时可以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要注意人工气道的护理,进行气管内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加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给予人工气道进行加温加湿,保持气道足够的温度与湿度,不仅增加患者的舒适感,而且能够减少肺感染的发生率

3.3 高热的护理 颅内血肿的患者多出现高热,如不及时处理高热问题会影响患者病情。颅内血肿的患者术后均匀冰帽,主要降低脑代谢率和脑耗氧量,而且还可以降低体温;患者体温在39度以上事可以给予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用毛巾将冰袋或者冰块包好放置患者的大动脉搏动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以及腘窝处等,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可以使用冰毯,使用冰毯时注意发生肺不张加重肺感染的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冬眠药物,不仅可以抑制患者的躁动而且可以控制脑细胞代谢率和降低能量消耗。

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4.1 消化道出血 由于外伤所致的颅内血肿可以出现应激性溃疡造成消化道出血,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呕吐物为咖啡样胃内容物、呕血、柏油样便等,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必要时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禁食水,并做好大出血患者的抢救准备工作。

3.4.2 预防肺感染 颅内血肿的患者大多会出现呼吸道功能减弱,昏迷患者的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继而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等,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对神志清醒者,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尽量将痰液排出。对于人工气道建立的患者,保持气道的通畅,观察患者出现分泌物增多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吸痰,保持气道的湿化加温,减少肺感染的发生率。注意患者体位,将患者床头摇高30°,按时给予翻身扣背。每日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情况2-5次/日。

4 小 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级交通事业的发达,造成外伤的患者日益增多,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多数由于车祸创伤、工地砸伤、摔伤、殴打伤等外力因素所致。颅内血肿的患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而且死亡率高,因此加强颅内血肿患者的术前急救与术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加快患者康复时间,减少致残率,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梅.45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09,23(8):45-46.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4

关键词:颅脑损伤,麻醉,异丙酚

急性颅脑损伤是比较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伤死率和致残率是身体各部位之首,往往因片刻延误而失去抢救时机。但是随着患者在术后麻醉恢复期处理相应变得更加复杂[1]。因麻醉医生不易接近外伤患者头部,故必须着重加强麻醉的管理,必须在术后使患者清醒,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2]。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1月共收治颅脑急诊手术患者52例,运用了合理的麻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1月收治的52例颅脑急诊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0~58岁,平均39.5岁;体重41~73 kg,平均62.9 kg,无严重的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其中,合并颜面眼球损伤6例,血气胸、肋骨骨折4例,四肢骨折2例,脾脏、肠管破裂各1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同时两组均为男15例、女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两组患者首先均持续泵注丙泊酚4~6 mg/(kg·h)至缝头皮前,间断静推维库溴铵2 mg/次。治疗组静注芬太尼4μg/kg,异丙酚1.5~2.0 mg/kg(低血压者改用依托咪酯0.3 mg/k),维库溴胺0.1 mg/kg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用异氟醚0.8%~1.2%吸入,芬太尼1~2 g/(kg·h)、维库溴铵0.02~0.03 mg/(kg·h)静注维持麻醉。术中同时根据情况适量输入乳酸林格液、代血浆制品及血液制品,根据病情需要静脉输入甘露醇或速尿。术中出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根据手术需要给予静脉泵入硝酸甘油0.5~20.0μg/(kg·h)。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26例患者中,25例术毕血压稳定,Pa CO2满意,吞咽反射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1例脑组织损害严重合并肺部感染术中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8%。对照组26例患者中,22例术终呼吸恢复好,Pa CO2正常或接近正常,血压脉搏稳定,拔出气管导管,余4例由于病情严重,无咳嗽及吞咽反射,带气管导管。其中术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死亡率为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及血管畸形性颅内出血居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躁动不安、血压增高、心率较慢、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等颅内高压综合征或脑疝形成,须分秒必争紧急手术[3]。其中治疗的关键是及时明确诊断,麻醉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熟悉掌握与神经外科有关的麻醉知识,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4]。笔者认为,对急症患者,应一律视为饱胃病例,必要时可下较粗胃管进行胃内容物抽吸。同时颅脑血管丰富,出血多,而且颅脑外科手术操作精细复杂,手术时间长,手术尤其是显微手术中要求麻醉医师行控制性降压以提供清晰的术野,减少出血量,从而对麻醉要求高。有报道显示,麻醉手术中要求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又要器械和管道等远离手术区以免影响手术操作。颅脑内肿瘤、头面部巨大肿瘤、张口困难、头颈部瘢痕粘连等患者的气管插管极为困难,需根据手术要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气管插管[5]。术前必须充分了解病情,对气道、呼吸功能、循环功能作出快速的评估,尽快给予降颅压、止血、输血、输液等处理,改善全身状况,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部分急诊患者因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易发生呕吐、窒息,术前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尽早插入气管导管,并放置胃管引流胃内容物。行气管插管时应保持头中位,避免头过度后仰,以免加重颈椎或脑干的损伤。本组除2例从外院转诊重症患者直接入手术室外,余均由麻醉科医师急会诊快速全面掌握病情,并根据需要急诊气管插管等协助处理。

异丙酚是新型静脉麻醉药,近年来,其抗氧化特性和脑保护作用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具有作用可靠、剂量可控性强、恢复迅速完全的优点,它能克服传统吸入麻醉剂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苏醒延迟或术后躁动的缺点。异丙酚降低脑代谢呈剂量相关性,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体内无蓄积,苏醒迅速而平稳,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特性。同时无论静脉输注时间多长,其血药浓度减半时间始终约4 min。此外,其具有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无迟发性的呼吸抑制等优点[6]。

本研究中可见,采用异丙酚维持麻醉的治疗组和采用异氟醚维持麻醉的对照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患者的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在麻醉中,我们也要重视基础护理,遵医嘱每2小时翻身1次,脊髓、高颈髓术后要采取轴式翻身,按摩受压皮肤防止压疮发生;深静脉穿刺的患者,及时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及时更换敷料,留置导尿的患者,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性质、量,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术中发现急性脑膨出时,应积极探明原因,切忌强行关颅。术中迟发性血肿是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行手术探查,清除血肿;条件许可时应行CT检查,明确血肿及具体部位后再次手术,也可以有效缩短脑组织受压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总之,本研究结果提示:异丙酚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有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患者死亡率低。

参考文献

[1]江晓,周康华,何志刚.126例颅脑外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重庆医学,2005,34(11):1706.

[2]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3-445.

[3]梁汉生,严相默,卢兰生,等.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0):758-760.

[4]刘醌鹏,廖旭,薛富善.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西药临床研究与应用,2005,7(6):454-457.

[5]陈武荣,庄心怠,王红薇,等.不同全麻诱导药对重型创伤患者脑代谢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3):233.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8例颅脑肿瘤患者, 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文献[2]颅脑肿瘤的诊断标准, 同时存在头晕、恶心呕吐、乳头水肿症状, 肿瘤病灶位置的信号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异常。脑脊液检查中, 可观察到白细胞和压力、蛋白升高, 脑部MRI、CT扫描信号变化。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24~70岁, 平均 (47.5±4.3) 岁。其中脑桥小脑肿瘤、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丘脑-基底节区肿瘤、颅前窝底肿瘤、蝶骨嵴脑膜瘤各12例、8例、4例、16例、7例、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大脑半球区域的肿瘤, 应结合肿瘤的部位, 于肿瘤接近头皮的位置, 实行马蹄形手术切口。然后, 经颅骨将骨窗打开, 合理使用双极电凝, 切开皮质并将病灶暴露的部分切除。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 考虑应该实行全切还是次全切。通常情况下, 小脑肿瘤多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 将各层皮肤切开, 结合肿瘤的位置, 实行开骨窗操作。然后, 将硬膜部分剪开, 合理使用电凝, 将患者的小脑皮质切开, 于显微镜下将患者的肿瘤切除。其中颅前窝底肿瘤, 可经额下入路, 选择发际内冠状头皮作为切口。单侧/双侧额骨开瓣处理, 将额叶充分暴露并牵拉, 经额下空间将患者的肿瘤部分切除。岩斜区肿瘤, 可通过改良后的颞下入路颞底瓣状皮肤作为手术的切口, 再将患者的颅骨打开, 充分暴露患者的颞底部分、岩骨部分。采取显微磨钻将岩尖的骨质磨除。再将岩斜区的肿瘤暴露出来, 显微镜下进行分块切除肿瘤处理, 实行全切或部分切除。对于脑桥小脑角区的肿瘤, 需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于患者的耳后乳突位置, 作一近直切口。将皮肤组织、皮下切开后, 在颅骨骨窗上界—横窦下缘, 外侧靠近乙状窦后缘向下—枕骨大孔, 采取脑压板—内牵开小脑半球的方式, 将肿瘤部分显露。再结合实际状况, 合理的选择全切或次全切。而蝶骨嵴脑膜瘤者, 发际内开额颞瓣, 并实行额颞骨瓣开颅处理。顺着蝶骨大翼和蝶骨嵴外侧, 经脑压板将硬脑膜—颅底骨面抬起、剥离, 并将硬脑膜切口, 充分探查肿瘤, 并实行肿瘤的探查切除。手术后, 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肢体运动状况。结合具体状况, 加强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治疗。

鞍区部入路, 经额下入路的方式进行切除, 将额叶抬起后, 将外侧的裂池蛛网膜切口, 实行引流脑液、切除显露肿瘤的操作, 这一位置肿瘤患者实行全切。第三脑室前部入路, 将脑中线作为弧形皮肤切开, 再通过纵裂入路切除术处理, 取患者的颅骨作为骨窗。然后, 实行脑叶的牵离处理, 充分暴露患者的病灶部位, 将肿瘤部分切除。对患者行术后1年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实行抗感染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 做好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生活质量评分的评价和记录, 具体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4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0个月和术后1年。然后, 经MRI、CT行头部扫描, 并对患者的肿瘤变化实行全面的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对比

相比于治疗前, 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术前所有指标与术后4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0个月、术后1年比较, P值均为0.001

例 (%)

3 讨论

颅脑肿瘤为临床多发病症, 可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其临床方面没有显著的症状, 所以易于发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使得患者错失最理想的治疗时间。而这一病症若没有及时诊治, 严重的情况还会使得患者发生病残、病死[3]。当前, 临床方面多采取开颅手术的方式治疗, 虽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但仍存在较多不足, 如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 且安全系数较低, 易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出现不良心理, 进而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而选择适宜的颅脑肿瘤治疗方式, 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肿瘤病灶位置、病变特征和生长速度均有较大关系, 且大部分患者均会产生颅内高压、视乳头水肿情况[4]。临床上治疗颅脑肿瘤的方式较多, 如手术和化疗、放疗等, 上述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易于产生感染症状, 且对患者的预后会构成不良影响。本次研究中, , 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 临床效果较佳。结合患者的病灶差异, 选择不同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病灶状况, 考虑进行全切还是次全切处理。当前, 显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颅脑肿瘤的治疗中, 在显微镜下可防止手术过度牵拉对四周脑组织构成的不良影响[5,6]。同时, 可明确重要的微血管、神经, 进而实现切除肿瘤的目的, 还可防止脑组织受损伤。应结合患者的病灶位置, 选择适宜的入路方式, 进而保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同时,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7]。

综上所述, 经显微外科手术对颅脑肿瘤进行治疗, 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如钧, 张伟, 刘永, 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9) :38-39.

[2]熊成英.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34) :61-63.

[3]张科, 王斌, 王先祥, 等.神经内镜辅以高速磨钻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 14 (6) :554-556.

[4]秦振伟, 潘亚文.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手术相关入路研究进展[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 21 (2) :176-179.

[5]王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鞍区肿瘤的预后探究[J].中外医疗, 2016, 35 (8) :43-45.

[6]文建平, 陈冬萍, 李卫峰.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7-9.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就诊的110例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性54例, 男性56例, 年龄为 (15~79) 岁, 平均为 (39.5±4.7) 岁。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 后颅窝肿瘤患者42例, 垂体腺瘤患者28例, 额叶肿瘤患者28例, 矢状窦脑膜肿瘤患者7例, 大脑凸面脑膜肿瘤患者5例。然后根据110例患者颅脑肿瘤病灶特点将其分成显微外科手术组与常规外科手术组, 每组各55例, 两组患者都采用手术切除疗法。其中显微外科手术组:男28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1.2±3.8) 岁, 脑内肿瘤30例, 脑外肿瘤23例。常规外科手术组:男28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40.6±3.2) 岁, 脑内肿瘤34例, 脑外肿瘤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常规外科手术方法即传统开颅术, 在未分析患者肿瘤具体发病情况下, 直接切除肿瘤, 参照患者临床症状为选择卧位或者坐位的手术体位, 用全麻及局部麻醉的方法, 全麻采用静脉内注射硫喷妥钠溶液, 硫喷妥钠为上海新亚药业公司生产 (批号:9504204) , 局部麻醉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所用麻醉剂异丙酚为英国ZENZC公司产品 (批号:NN027) 。

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在详细分析患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肿瘤具体部位, 以及肿瘤周边组织结构后采取的全部切除或者部分切除的一种手术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采用全麻或者局部麻醉的方法, 全麻采用静脉内注射硫喷妥钠溶液, 硫喷妥钠为上海新亚药业公司生产 (批号:9504204) , 局部麻醉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所用麻醉剂为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利多卡因 (批号:1687532) 。通过临床分析检查结果判定肿瘤若是恶性, 则全部切除;若是良性则予以部分切除, 以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在手术前需要预先准备好气管插管、无菌湿毛巾以及固定架等辅助工具。在手术过程中需固定患者头部, 进行常规性消毒后, 确保手术安全性, 若个别患者发生大出血情形, 则需要对其行结扎术或者电凝进行止血[2]。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 (1) 外科手术后无异常生命体征和感染, 则说明外科手术成功。 (2) 记录是否发生并发症, 例如癫痫、偏瘫、头痛、视觉和听觉障碍以及其他颅高压症状[3]。 (3) 手术前后脑部神经系统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该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为:无效:术后出现出血现象, 伴有并发症。有效:伴有并发症, 需要后期进行治疗。显著:无并发症, 需后期进行调理。痊愈:肿瘤切除, 术后恢复正常。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该次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2 结果

该研究一共110位颅脑肿瘤患者,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一共55位, 采用常规外科手术的患者有55位。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87.27% (48/55) , 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69.09% (38/55) 。两组总效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可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次研究相关数据详细分析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内科治疗、放射治疗、常规开颅手术。内科治疗也只能对症治疗或是做为外科手术前的准备;放射治疗一般只针对那些年龄较高不能忍受手术的老年患者, 或者是做为恶性肿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5]。因此相比之下, 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的优点就凸显了出来:应用广泛、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不影响外貌、出血相对较少、不易产生并发感染等, 在最几年的颅脑肿瘤治疗中大显身手, 应用越来越广,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根据该研究结果: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87.27%, 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有效率为69.09%,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文建平, 陈冬萍[7]的研究结果相符, 同时也足以说明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颅脑肿瘤, 在有效摘除患者肿瘤的同时, 还能避免损伤其它组织, 治疗效果显著。相关研究[8]还发现采用显微科手术可以有效切除儿童颅脑肿瘤, 且能明显改善儿童预后效果。

注:与常规外科手术方法相比, *P<0.05。

虽然有以上种种优点, 显微外科手术的缺点仍然不能忽视, 在使用该手术方法之前, 应该详细询问患者以往的病史, 并且要求患者做好各种相关检查, 比如脑部CT、MRI检查以及各种神经系统的检查;在决定手术方法之前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 明确肿瘤的性质、位置及周围的结构;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好患者的姿势, 必要时可以采用头架来固定患者头部, 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手术过程中对于脑组织产生的牵拉作用;手术之后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严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9]。

两种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得到更好的成效, 这是治疗颅脑肿瘤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综上,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树青, 陈淑玲.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7 (30) :136-145.

[2]杨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分析:附37例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5 (13) :389-390.

[3]王琛, 何岚, 郭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研究[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4 (4) :325-327.

[4]曾晖, 朱明亮.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6 (22) :235-236.

[5]吕惠君.认知行为干预对颅脑肿瘤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32 (7) :241-243.

[6]杜洪澎, 曾现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12 (2) :105-106.

[7]文建平, 陈冬萍.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68-69.

[8]田广燕, 梁向荣.小儿颅脑肿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5 (4) :389-390.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5例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 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明确诊断。入选标准[2]:存在显著的神经系统阳性表现, 无肺部结核性空洞、气胸、纵隔气肿、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肿瘤等禁忌证, 无出血性疾病和明显活动性出血, 无脑脊液渗漏和脑疝迹象, 氧敏感试验阳性。其中男31例, 女24例, 年龄 (49.6±12.8)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 (4.3±2.2) h。颅脑损伤病情:硬膜外血肿18例 (32.7%) , 硬膜下血肿17例 (30.9%) , 脑内血肿7例 (12.7%) , 广泛脑挫伤并多发性颅内血肿6例 (10.9%) , 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 (7.3%) , 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 (5.5%) 。受伤原因:车祸伤28例 (50.9%) , 高处坠落伤20例 (36.4%) , 重物击伤7例 (12.7%)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6~8分37例 (67.3%) , 3~5分18例 (32.7%)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30min常规留置尿管, 肌注0.5 m g阿托品, 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后给予面罩吸氧,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同时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护。麻醉方案为静吸复合全麻, 具体如下:芬太尼3~5μg/kg、咪达唑仑0.05~0.10mg/kg、维库溴铵0.1~0.2 m g/kg、丙泊酚1.0~1.5 m g/kg静脉推注, 快速诱导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12次/min, 呼吸比l∶2, 潮气量10ml/kg) , 间歇过度通气, 术中以微泵注入丙泊酚2~4 m g/ (k g·h) , 按需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及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术中输液以代血浆和平衡液为主, 必要时输入红细胞悬液。若颅内压较高, 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0.25~1.0g/kg, 酌情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呋塞米。手术方法:行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31例 (56.4%) ,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16例 (2 9.1%) , 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减压术8例 (1 4.5%) 。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期间患者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虽有所波动, 但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术后5 1例 (92.7%) 顺利出院, 死亡4例 (7.3%) , 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肺部感染1例。由于病例出院时间短, 未统计病残率。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除了本身病情严重外, 手术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继发症状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损伤部位在大脑, 除了脑部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等导致的脑疝外, 由大脑控制的神经系统障碍导致的呼吸循环障碍风险也会相应增加[3]。因此, 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 主要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改善患者生理状态, 为顺利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并减少术后继发性损伤[4]。

由于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剂可造成二氧化碳蓄积, 导致颅内压升高, 所以我们在术前仅给予阿托品。因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呼吸抑制、颅内高压等脑组织低灌注造成的继发损伤, 很难对插管进行有效配合, 为了在麻醉同时保证供氧, 保持循环稳定和改善脑灌注压, 我们采取静吸复合全麻。咪达唑仑消除半衰期短, 起效迅速,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配合芬太尼对插管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丙泊酚可降低血清中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 降低继发性脑损伤[5]。异氟醚具有改善血氧浓度、保护脑组织的作用。目前的静吸复合全麻药物组合较多, 不管选择何种药物组合, 均应以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并能最大限度改善已发生的脑损伤, 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为基本原则。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 单纯的麻醉药物常不能保证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因此在术中麻醉管理中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颅内压, 如抬高头位15°并保持中立位置, 以利于静脉回流;间断过度通气, 以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 暂时性减少脑血流量;使用脱水药、利尿药和扩容等, 这些均需要麻醉医生参考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准确选择干预方式、用药顺序和用药速度等, 使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手术期。

从本文观察资料来看, 手术期间患者HR、SBP和DBP虽有所波动, 但并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 提示麻醉管理方案是可行的。术后死亡4例 (7.3%) , 其中1例在术后3天内死亡, 3例在术后2周内死亡。我们认为, 与继发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相关应激反应有关, 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病情本身的严重程度所致, 而与麻醉无关, 但是若麻醉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合理性, 更好地改善继发性脑损伤, 患者的术后死亡率能否降低呢?值得我们思考。总之, 我们认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复杂,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案是较可取的。

摘要:目的 总结静吸复合麻醉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资料, 均应用静吸复合麻醉。结果 手术期间患者心率 (HR)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虽有所波动, 但并未导致术中病情恶化或影响手术继续进行。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51例 (92.7%) 均顺利出院, 死亡4例 (7.3%) , 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肺部感染1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复杂,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案是比较可取的。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预防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急诊,静吸复合全麻

参考文献

[1]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12) :1505.

[2]金光辉.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8) :118.

[3]唐进辉.重型颅脑损伤79例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J].广西医学, 2009, 31 (10) :1502.

[4]王红霞.6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1) :93.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2例, 男36例, 26例, 年龄 (47±13.6) 岁, 随机分为两组, 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患者31例 (A组) , 常规麻醉患者31例 (B组) 。排除标准:术前意识或智力障碍, 言语表达障碍, 手术前长期镇痛药使用史, 存在失声或者听力障碍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后均采用咪达唑仑0.05~0.075 mg/kg, 瑞芬0.5~1μg/kg, 哌库溴胺0.06~0.08 mg/kg, 丙泊酚2~2.5 mg/kg, 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 A组患者根据手术部位选择行单侧或双侧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以0.7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 量15~20 mL;两组患者术中均以丙泊酚4~6 mg/ (kg·h) , 微泵维持, B组患者以瑞芬太尼0.5~0.1μg/ (kg·min) 维持, A组无需瑞芬维持, 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1~2μg/kg, 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波动不超过术前10%, HR60~80次/分。所有患者均手术结束后恢复清醒拔管返回病房, 以麻醉清醒后4、8、12、24及48h随访患者,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疼痛程度:0~10分, 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将两组患者瑞芬用量均折算成μg/ (kg·min) 进行比较。

1.3 统计方法

所得计量资料以表示,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计算, 采用重复测量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A组 (48±13) 岁, B组 (46±14) 岁, 手术时间:A组 (3.2±07) h, B组 (3.3±0.9) h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间点的疼痛VAS评分以及术中麻醉性镇痛药瑞芬使用量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均P<0.05。

3 讨论

颅脑手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从而稳定脑压是颅脑手术的基本要求, 但术中疼痛刺激可致患者心率及血压明显波动, 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虽然目前常规术中麻醉性镇痛药瑞芬太尼等也能够很好的解决术中疼痛刺激, 但是其给药途径为静脉使用, 而且属于国家管制药品, 还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肌肉强直等不良反应, 故限制了其用于术后镇痛, 而术后疼痛刺激对患者的恢复十分不利, 尤其是开颅术后患者, 此时疼痛可诱发交感神经的兴奋和应激反应, 使患者出现焦虑、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和颅内压增高, 增加颅内出血的概率[2], 罗哌卡因是继布比卡因之后的一种纯左旋体新型长效胺类局麻药, 左旋异构体一般较右旋异构体毒性小, 罗哌卡因因其心脏毒性低及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性阻滞 (指阻断患者痛觉但不影响患者肢体的肌力、运动) , 促进了其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3]。而头皮神经支配区域集中, 故通过术前神经区域阻滞可以很好的解决术中及术后早期疼痛, 增加手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De Benedittis G, Lorenzetti A, Migliore M, et al.Postoperative pain in neurosurgery:a pilot study in brain surgery[J].Neurosurge ry, 1996, 38 (3) :466-469.

[2]Ortiz-Cardona J, Bendo AA.Peri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neurosurgical paitient[J].Anesthesiol Clin, 2007, 25 (3) :655-674.

急诊颅脑外科手术 篇9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

创伤是急诊外科比较多发的临床病症, 创伤多是因为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因为意外所导致, 所以出现症状时都非常的突然, 并且患者的所存在的并发症也比较多。如果患者出现急诊手术的时候, 医院要尽快的给予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因为患者窗口感染的情况一般比较严重, 所以会出现细菌进入患者血液而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 所以对感染的控制与预防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 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2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7例, 女性患者83例, 患者年龄分布于22~69岁, 其中发生上肢创伤的患者有109例, 下肢创伤的患者有91例, 患者都是开放性损伤。随机将200例患者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分组, 每组患者1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48例, 患者年龄分布于22~67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 下肢创伤4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 女性患者35例, 患者年龄分布23~69岁, 其中上肢创伤患者50例, 下肢创伤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处理方法

针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一些因素,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护理, 最大限度的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

1.2.1 对患者进行术前的预防

对于一些老年人患者, 应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 最大限度的预防患者可能发生的肺部感染。对有并发糖尿病的患者, 在术前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血糖控制, 在饮食上要指导患者进行低糖饮食[1]。如果女性患者中有正处在月经期的患者, 则需要在患者月经过后3d, 再对患者实施手术。医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术前1d备皮, 同时要注意情绪干净, 还要避免刮破皮肤, 备完之后, 要使用3%的碘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1.2.2 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预防

在手术之后要密切的观察患者伤口发生的肢体循环和疼痛的情况, 如果发现辅料出现脱落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予更换, 如果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则应该立即报告给医师进行处理。在指导患者进行翻身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触碰到患者的伤口[2], 对于患者的伤口要注意保护, 避免触碰。在换药的时候要严格执行医院的无菌操作流程, 在操作之前要先洗手, 带口罩, 另外要确保换药室的清洁, 非医院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在实施换药的过程中, 要确保伤口的干燥, 同时要确保换药室的湿度和适当的温度[3]。在手术之后还要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加强营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伤口的尽快愈合, 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还能够明显的患者的身体状况, 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对于身体较弱或者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 应当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 在保证患者营养的前提之前, 注意对患者的便秘进行必要的预防, 如果需要, 也可以通过静脉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以便可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促进患者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4]。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 细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 因此在术前奥给予一定的药物进行抗菌, 这对于预防患者发生感染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要避免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5]。也有报道中提及外科术后之后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很有可能会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率的上升。对于观察组的患者, 在送医之后, 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创伤检查和清洗, 同时要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一般的做法是先对患者使用生理盐水或者双氧水对创口进行必要的清理, 然后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口服, 0.25~0.5g/次, 另外还要使用抗感染的药物吡哌酸片口服治疗, 每日1~2g。对照组的患者在使用之前通过常规的消毒对创伤部分进行清洗, 一般采取清创液或者是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必要的冲洗和清理。

1.3 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

患者如果手术中出现切口感染之后, 应当依据患者的感染的程度作出必要的处理。对于感染情况不严重的患者在处理中使用酒精对患者切口进行必要的擦拭, 同时配合一些抗感染的药物如吡哌酸片给予患者使用, 对于中度感染的患者还要使用TDP灯进行照射。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之后, 应当使用引流管进行敞开引流, 采取TDP照射, 待患者的新肉芽完全长出之后再对患者进行缝合与包扎。

2 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总共2例, 对照组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总共33例, 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控制与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比较明显, 同时也没有发生在患者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在切口感染中患者通过处理伤口, 患者的伤口都愈合, 临床效果比较明显。

3 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包含了复合外伤、四肢开放闭合性骨折脱位、多发外伤、肋骨骨折等, 对患者进行手术处理的时候, 往往时间都比较金皮, 需要对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清、检查以及安排合理的手术方案。但这种急诊外科的患者很多都是因为突发事故所导致的, 这对患者进行送诊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一些细菌感染, 而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往往也是从患者创伤的部位进行切开, 因此在临床上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比较高。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之后很容易产生一些炎症的感染[6], 这给患者的切口愈合与恢复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比如患者器官的损伤等等, 所以临床上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而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 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临床上减少患者切口发生能够比较有效的提升对于患者的整体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组所研究的2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但是在手术之前两组患者切口的处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使得观察组患者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情况明显要好于对照组, P<0.05。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处理之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同时也没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情况, 对患者整体治疗的效果十分理想[7]。

急诊创伤患者在经过手术处理之后, 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比较多发, 再加上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也比较多, 所以在临床手术的处理的过程中, 应当特别的注意。使用预防处理的措施之后,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另外医师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 精准的操作也能够降低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 医师在手术中选择操作简便、直观的做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进行手术的时间。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 止血的动作一定要轻柔, 还要尽可能的减少输血袋的使用次数, 在血管操作的过程中则需要完全的暴露,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感染的发生。在急诊外科开创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可以再临床处理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玉山江·买买提.324例外科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1, 27 (21) :178.

[2]顾永峰, 李能平, 方伟敏, 等.重度创伤急救原则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10) :885-887.

[3]胡加长, 陈华斌, 王光林, 等.阑尾炎手术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3) :1519-1520.

[4]李能平, 方伟敏, 顾永峰, 等.重度创伤急救原则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27 (30) :885-887.

[5]雷泽华, 张道宝, 俞慎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4) :789-791.

[6]廖泽飞, 陈一杰, 吴淼, 等.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7, 35 (2) :219-221.

上一篇:地下水的问题下一篇:混凝土构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