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通用9篇)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篇1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要点
【疾病特点】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有其特殊性。遭受暴力作用而 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在受损组织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病人常有头痛、眩晕、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严重者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等表现。【健康教育要点】 1.手术前健康教育
(1)手术知识指导:恰当解释颅脑手术的目的及手术与麻醉的一般过程。对急诊病人重点 讲解早期救治,争取手术时机,以防拖延导致病情突然恶化及影响存活病人生命质量的利弊关系。
(2)配合知识指导:重点介绍颅脑损伤病人术前身体及饮食准备的要求、讲解术前皮肤准 备、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配合治疗的要点。择期手术病人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咳痰训 练、床上排便、疼痛评估等训练。2.手术后健康教育
(1)体位指导:清醒病人告知术后应取头高位15~30度,借助脑的重力或颅内压降低,压闭破口以减少或阻止脑脊液外流,促进伤口粘连愈合。低颅压病人告知应取平卧位.以缓解症状。
(2)预防感染指导:告知病人及家属病房空气污染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应注意保持环 境卫生,按要求使用及更换被服,切忌随意铺垫自带物品,以免交叉感染。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病人告知头下铺垫无菌巾,注意避免污染。放于鼻腔、外耳道内吸引流出脑脊液的无菌棉球,应保持清洁、干燥。嘱病人避免用力咳嗽、擤鼻、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并预防感冒。有脑室引流者,告知为防止躁动抓脱引流管须约束病人的双手,更换卧位等操作时要防止引流管脱出,一旦引流管脱出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3)病情观察指导:告知家属协助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一侧 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脉搏、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提示有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观察病人有无胃肠道出血和呃逆,如在鼻饲管内发现有咖啡色液体,或大便呈柏油样时,提示有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应及时报告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4)护理知识指导: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指导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翻身时动作轻稳,不可在床褥上拖拉,以免擦伤皮肤,对易受压的部位垫以保护器具等。术后第l~3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告知应控制饮水和食物中钠盐的摄人,以减少体内水和钠离子的存储量.减轻脑水肿反应。对烦躁不安或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强调加强安全防护.避免损伤,病人应安置床护栏以防坠床。有癫痫者注意观察癫痫发作的先兆.并提示病人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
(5)饮食指导:颅脑损伤后出现机体耗能增加和代谢加快,应说明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指导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胆固醇等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肉类应煮烂,保持大便通畅。
(6)功能锻炼指导: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上肢训练可用手提物、放下、捏握皮球、筷子、纸笔、使用勺、梳子等。下肢做站立练习,如背靠墙、扶拐、坐站、登台阶练习等,进而向步行过渡。患侧肢体应加强各关节的主动练习,以促进功能的顺利康复。对意识障碍者,反复给予多种刺激,并强化动作学习以增进记忆功能。对认知障碍者,做好相关康复指导。3.非手术病人健康教育
(1)治疗知识指导:告知颅脑损伤病人需要手术治疗的只有15%左右,绝大部分轻、中型及重型中的一部分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使是手术病人,术后也需要进行较之手术更为复杂的非手术治疗,才能使整个治疗得以成功。
(2)摄入与营养指导:说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对能量的需要有所增加,肌肉蛋白的分解代谢加速,多数病人在伤后数日内即有尿氮、肌酸、磷、钾等排出量增多,若摄入营养及能量有欠缺,则机体往往进入负氮平衡状态。同时,伤后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更促进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造成血糖明显升高而对脑组织有害,长期蛋白质的缺乏可引起脑组织水肿.继而损害各重要器官功能和体液失衡,并使病人易感染性大为增加。早期进食困难或病情不允许时,应通过肠内和肠外营养等方式,提高机体抵抗力。指导病人及其家属注意监控每日摄人量,颅脑外伤急性期主要依靠静脉输液,应遵医嘱每日控制在2500ml,含盐液体不超过500ml,鼻饲供给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混合奶,也可经胃肠道灌注要素饮食。提示鼻饲病人注意掌握好适宜的温度和速度。
(3)呼吸道护理指导: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经常伴有气道不畅,病人多昏迷时间较长、较深,肺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颅脑损伤越重,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越高.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应及时清除鼻咽部黏液及血性液体。告知清醒病人每1~2h更换体位,应积极配合护士翻身。气管切开者,指导其遇痰液黏稠或不宜吸出时,积极配合雾化吸人,或每次吸痰前用3~5m1的生理盐水滴管再行吸痰。
(4)颅内压增高护理指导:告知病人须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取头高位,抬高床头30度身体自然倾斜,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和减低颅内压。一旦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异常改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脑疝。(5)脑脊液漏护理指导:嘱病人抬高头部,枕上所垫无菌巾不要随意撤除。在鼻前庭或外耳道放置的干净棉球被脑脊液浸湿后,随时呼叫医护人员予以更换。脑脊液耳漏应取患侧卧位,避免清洁鼻腔或耳道,避免擤鼻、咳嗽及用力屏气,保持大便通畅。严禁填塞或用水冲洗耳、鼻。
(6)皮肤护理指导:指导病人协助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主动配合枕骨粗隆、耳廓、肩胛骨、肘部、髂部、骶部、膝关节、内外踝、足跟部和背部棘突等部位的护理。大小便功能障碍及留置导尿管者.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腹泻者每次便后清洗局部皮肤。
(7)安全护理指导:告知病人不得随意撤除床上的防护栏.以防发生意外。不得随意使用 热水袋、电热毯、冰袋、冰毯等,如病情需要.应在医护人员允许和指导下使用.以防外界热源、致冷物质的伤害。4.出院健康教育
(1)制订康复计划指导: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言和肢体功能恢 复在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应协助病人及其家属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份出院康复指导,为病人出院后在休息、营养、饮食、用药、定期复查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指导病人及其家 属学会自我护理技术,强化病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2)康复锻炼指导:告知出院不是训练结束,而是康复训练的继续。详细交代出院后的康 复训练计划及方法,如对失语的病人,指导家属训练重点放在活化其残存语言功能上,使病人注意理解性语言能力及表达性语言能力的培养,采用奖励和表扬来鼓励病人说话,结合强行办法来帮助病人回忆词语,反复用实物或图形刺激以及通过手势训练等,改善听力、理解障碍,逐渐改善失语程度。提醒家人在训练中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切忌急躁,成持之以恒。(3)复诊指导:嘱咐病人定期回院复查,评估康复效果。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2.5±9.5)岁。128例患者经门诊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CT检查明确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分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轻型、中型、濒死型脑损伤病人及脑脊液鼻漏和耳漏等不利于此列观察[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外科治疗,包括调节颅内压、脱水治疗、护脑治疗、预防感染及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必要时还应进行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畅通[2],注意对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治疗组患者还进行高压氧治疗,方法为:进行神经外科治疗后,采用高压氧舱进行治疗,对空气进行加大压力,压力为0.2 MPa后控制压力时间约30 min,进行面罩吸氧时间为60 min,吸氧中应进行10 min的休息,后缓慢降低压力30 min出舱,行1次/d治疗,10次治疗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周期应依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决定。该文中患者治疗为11~100次治疗,平均治疗31~42次[3]。在氧舱中还应注意氧舱温度的调节,夏季24~28℃;冬季18~22℃,或是以体感适宜温度为准[4]。避免温度过高或是过低引起患者不适,影响氧疗效果。
1.3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脑损伤情况及缺氧得到控制,患者已恢复清醒,意识状态良好;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脑损伤情况及缺氧得到控制,患者恢复清醒但意识状态存在模糊;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脑损伤及缺氧状态未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没得到缓解,缺氧或损伤呈现进行性加重。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预后GCS及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是持续性昏迷,主要致病原因是外伤引起,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及其它的继发性改变,若不进行及时纠正、缓解,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进而发生致残、致死。故进行常压给氧,不能较好的纠正患者脑缺氧状态。
神经外科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在CT明确诊断及确定血肿和脑损伤位置时,清除脑血肿及发生挫伤后坏死的脑组织,降低颅内压力减少脑疝及脑水肿的发生;如有发生呼吸道阻塞,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畅通,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几率及改善缺氧状态;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注意控制血糖、血压等,并进行严格监测,详细记录。
进行高压氧舱给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以增加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保持患者全身给氧的充足[5];迅速增加脑组织的氧含量,恢复脑组织环境的正常,提高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降低颈动脉系统的血液流通[6],保持患者脑部血液供应,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及促进意识状态的恢复。同时可降低患者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降低钙离子浓度,延缓及降低组织损伤,增加患者损伤组织的再建及功能的恢复,故采用高压氧舱联合神经外科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的清醒、提高康复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分别对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相同的神经外科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采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GCS,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优越于单纯采用神经外科治疗,患者预后情况好,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讨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与单纯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66例,采用高压氧联合神经外科治疗;对照组患者62例,采用单纯神经外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压氧并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情况好,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压氧,神经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1]李红玲,郭非,王马魁,等.32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4):418-420.
[2]李俊,刘红朝,张刚利,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2):225-228.
[3]杨瑞疆,娄晓辉,王朝晖,等.高氧液超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0):836-837.
[4]易声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1-2.
[5]左积文.急性重型颅脑损伤208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36.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d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 by the patient's consciousness, pupil and observation of vital signs, respiratory care, care of the digestive tract, tracheotomy care,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the complications, explore practical feasible nursing measures. Results 56 patients, 45 cases cured, 10 cases were improved, 1 cases died. Conclusion close observation, tim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illness, can provide accurate diagnostic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reduce morbidity,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nursing severe head injury
【中圖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54-01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特点,一般病情危重而复杂,且多变、突变,因此严密观察,及时准确掌握病情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治疗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是最关键的一环。
急性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颅内压及中枢性高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康复期注重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做好护理工作是影响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的重要因素。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分为:急性期护理及康复护理
(一)急性期护理
一、急性期护理
由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急性期死亡率较高,监护病房,使用监护仪器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四肢活动情况,做好书面记录。并要保持环境安静。
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意识情况:应用Glasgow昏迷评分法,并正确区别术后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瞳孔:瞳孔正常直径为2~5mm,双侧等大等园,光反射灵敏。否则可能提示有脑疝发生。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力的改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厦,血压升高常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必须密切注意,以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平稳。如果早期发生“二慢一高”(呼吸慢、脉搏慢、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则提示脑疝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病情,配合救治。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误吸的发生,保持正常通气,确保有效供氧。定时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有的放矢的指导呼吸管理。对缺氧状态严重,出现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病人,应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对持续昏迷,咳嗽能力减弱,继发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梗阻的病人,应行气管切开术,给予面罩吸氧,把好无菌操作、气管内滴药、及时正确吸痰三关,避免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有70例行气管切开术,全部病人得以生还。
四、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病人因出血、水肿等原因必然导致病人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降低颅内压。对于颅脑损伤术后病人,结合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可以预测是术后出血还是脑水肿,一般颅术后出血易发生在24小时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达高峰,因此,在术后3天之内监测颅内压很有意义,如颅内压升高,经一般治疗产能降低时,可进一步采取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辅助检查寻找原因,以决定是脱水治疗或进行手术减压。
五、适当抬高头部,避免前屈、过伸、侧转,各种护理操作应尽量轻稳、仔细,以免刺激病人而引起颅内压剧烈波动。适当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准确收集记录每日尿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各种脱水剂的治疗应力争做到快速、足量、准时的原则。
六、控制中枢性高热
颅脑损伤病人往往累及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性高热的发生率很高,势必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应将病人置于易于散热的环境下,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为宜,于高热病人的头部、颈部、腋部、腹股沟等部位放置冰块,或用温水擦洗上述部位以行物理降温,或应用医用控温毯。同时行动态体温监测,必要时可采用冬眠疗法,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保护细胞膜,减轻脑水肿的发生。
(二)康复护理:当病人病情稳定,护理工作重点进入康复护理阶段。
一、补充能量,促进机体康复中心伤后一周内,由于病人病情不稳定,消化功能紊乱,不宜进食,主要是通过静脉给予胃肠外营养,一周后,病人病情多开始稳定,能够进食,这时应遵循定时、定量、由少到多、由稀到干的原则。昏迷的病人可行鼻饲,每次鼻饲前要抽取胃液,观察其色、量及性状,鼻饲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及大便情况。如出现应立即禁食,并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二、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颅脑损伤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伴有意识阻碍,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下降,机体免疫力减弱,极易并发褥疮和各类感染。因而决不能忽视基础护理。室内空气应保持洁净,减少探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胃管、导尿管不宜留置过久,口腔护理每日晨、晚各一次。要建立翻身卡制度,定时翻身、拍背,本组46例死亡病例均于急性期死于脑疝、多脏器衰竭等,无一例死于康复期并发症。
三、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肢体功能锻炼的原则为: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医患患合作;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要注意床上被动功能锻炼,耐心地指导教会家属对病人完成患肢解屈曲与伸展、内收与外展等动作。待拔除气管套管及胃管后,要抓紧下床活动,主动锻炼为主,被动活动为辅。
四、综合康复训练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篇4
1、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2、熟悉颅内压增高及头皮损伤的主要身心状况。
3、掌握颅内压增高病人主要的护理措施。
4、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类。
5、熟悉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
6、掌握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教学过程与内容】
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
一、概述 ㈠概念
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着稳定的压力,称颅内压。㈡正常值
颅内压正常值在成人为70—200mmHg,儿童为50—100mmHg。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地超过200mmH2O,可导致脑疝。㈢病理生理 ㈣类型
1、根据病因不同
⑴弥漫性颅内压增高:多由于颅腔狭小或全面性脑实质的体积增加所引起 如: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 ⑵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多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引起 如:颅内肿瘤
2、病变发展快慢
⑴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内出血 ⑵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恶性肿瘤 ⑶慢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良性肿瘤
二、护理评估 ㈠健康史
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⑴脑体积增加 ⑵脑脊液增多 ⑶脑血流量增多 ⑷颅内占位性病变
2、颅腔容积缩减 ⑴先天性畸形 ⑵大片凹陷性骨折 ㈡身心状况
1、头痛:最早最主要的症状
原因是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拉所致 在清晨和夜间加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
2、呕吐 呈喷射状
3、视神经乳头水肿
因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引起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合称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4、意识障碍
⑴急性病人:进行性意识障碍 ⑵慢性病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5、生命体征变化:Cushing(库欣)综合征 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后先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和呼吸加深变慢,继之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浅快不规则,终于呼吸停止,最后心脏停搏而死亡
6、脑疝 ⑴定义
脑疝是指当颅内压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⑵常见类型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⑶小脑幕切迹疝临床表现
①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烦躁不安,频繁呕吐 ②进行性意识障碍: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③瞳孔改变
先是患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迟钝;接着患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伴上睑下垂及眼球外斜;最后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④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继之波及双侧,可出现去大脑强直
⑤生命体征变化:紊乱,晚期出现血压骤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而不规则,呼吸心跳相继停止而死亡
⑷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 病情变化快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 ㈢诊断检查
1、头颅X线摄片
2、无损伤性脑成像检查
3、脑造影检查
4、腰椎穿刺
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明显的患者禁用
三、护理诊断
⑴潜在的并发症
脑疝
⑵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障碍有关
⑶有误吸的危险
与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有关 ⑷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⑸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长期不能进食、呕吐、用脱水剂有关 ⑹营养失调
与频繁呕吐、长期不能进食等有关 ⑺有外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有关 ⑻便秘
与大量、长期应用脱水剂及限制水摄入量有关 ⑼排尿异常
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尿反射障碍有关 ⑽排便失禁
与意识障碍较深致排便不能自主有关 ⑾思维过程改变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四、护理措施 ㈠治疗原则
1、去除原发病因
2、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者 ⑴控制脑水肿,采用脱水治疗 ⑵激素应用 ⑶冬眠低温治疗 ⑷巴比妥类药物治疗 ⑸过度换气 ⑹脑室引流 ㈡具体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⑴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分级法:意识状态分五级
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分级评分法:最高分15分,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
⑵瞳孔观察 ⑶生命体征变化
⑷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 ⑸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 ⑹颅内压监测
2、防止呼吸道梗阻
3、体位
床头抬高15o—30o的斜坡卧位
4、控制液体入量
成人每日输液量控制在1500—2000ml,尿量不少于600ml
5、控制高热
⑴使用冬眠药物之前可使用镇静剂
⑵冬眠药物使用30分钟后再加用物理降温 ⑶降温以肛温32℃—34℃较为适合
⑷停止冬眠疗法,应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
6、维持营养
7、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8、症状护理
9、注意心理护理
10、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检查
11、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⑴立即脱水治疗
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250ml(15—20分钟内输入)⑵保持呼吸通畅,给氧 ⑶可急症行手术治疗
12、脑室引流的护理 ⑴引流管护理原则
⑵引流袋放置位置、引流速度,日引流量要注意
⑶引流一般不超过5—7天,开颅手术后不超过3—4天 ⑷拔管要求
第二节
颅脑损伤
一、头皮损伤 ㈠概述
1、头皮解剖
头皮可分为五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其中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三层连接紧密,不易分离,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2、分类 ⑴头皮血肿 ①皮下血肿
②帽状腱膜下血肿 ③骨膜下血肿 ⑵头皮裂伤 ⑶头皮撕脱伤 ㈡护理评估
1、健康史
原因:钝器伤、锐器伤或机械力牵扯
2、身心状况 ⑴头皮血肿
①皮下血肿:常见于产伤或碰伤
②帽状腱膜下血肿:头部受到斜向暴力 ③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 ⑵头皮裂伤 ⑶头皮撕脱伤
3、诊断检查 ㈢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 休克
2、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损伤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积血、头皮完整性破坏有关
4、疼痛
与损伤有关
5、恐惧
与外伤刺激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㈣护理措施
1、头皮血肿
⑴较小血肿,不需特殊处理,可加压包扎,早期可冷敷,24—48小时后可热敷 ⑵较大血肿,加压包扎,一般不穿刺抽吸血肿液
2、头皮裂伤
局部加压包扎止血,争取在24小时内清创缝合
3、头皮撕脱伤
加压包扎止血、防止休克,应保留撕脱的头皮,避免污染,用无菌敷料包裹,隔水放置于有冰块的容器内,争取6—8小时内手术
二、颅骨骨折 ㈠概述
颅骨骨折的类型
1、按骨折的形态可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
2、按骨折的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3、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㈡护理评估
1、健康史:骨折的原因: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引起
2、身心状况 ⑴颅盖骨折
①线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局部压痛肿胀 ②凹陷性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下陷区 ⑵颅底骨折
3、诊断检查
头颅X线摄片:颅盖骨折可确诊
颅底骨折一般需通过临床表现加以诊断 ㈢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颅内感染
2、疼痛
与损伤有关
3、感知改变
与颅神经损伤有关
4、恐惧
与受伤无心理准备及对疾病知识缺乏有关 ㈣护理措施 脑脊液漏的护理
护理重点:一抗二要三避免四禁
1、一抗: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二要:要头高斜坡卧位;要保持鼻、耳道外面清洁
3、三避免:避免擤鼻涕、打喷嚏、剧烈咳嗽
4、四禁:禁止耳鼻道填塞、冲洗、药液滴入和禁腰穿
三、脑损伤 ㈠概述
1、概念 脑损伤是反映脑膜、脑组织、脑血管以及脑神经的损伤
2、脑损伤的分类
⑴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脑损伤和闭合性脑损伤 ⑵脑损伤病理改变的先后
①原发性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的脑损伤 ②继发性脑损伤: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
3、颅内血肿分类
⑴依血肿的来源和部位 ①硬脑膜外血肿 ②硬脑膜下血肿 ③脑内血肿 ⑵依时间
①急性颅内血肿:3天以内发生
②亚急性颅内血肿:3天到3周以内发生 ③慢性颅内血肿:超过3周
4、脑损伤的机制 ⑴直接损伤 ①加速性损伤 ②减速性损伤 ③挤压伤 ⑵间接损伤 ①传递性损伤 ②挥鞭性损伤 ③特殊方式损伤 ⑶旋转损伤 ㈡护理评估
1、健康史
⑴开放性脑损伤:锐器伤或火器伤直接造成 ⑵闭合性脑损伤:钝性暴力或间接暴力
2、身心状况 ⑴脑震荡
脑震荡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但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临床表现:
①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 ②逆行性遗忘
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CT检查亦无阳性发现 ⑵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一般超过30分钟 ②头痛与恶心呕吐 ③局灶症状与体征 ④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⑶颅内血肿 ①硬脑膜外血肿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
先昏迷,后清醒,最后又昏迷,即出现“中间清醒期” b.原发性脑损伤较重 无“中间清醒期”
c.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或无 早期无意识障碍 ②硬脑膜下血肿
a.急性:无“中间清醒期”,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脑疝症状出现较快 b.慢性: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
3、诊断检查 ⑴脑脊液检查 ⑵头颅X线摄片 ⑶CT扫描
硬膜外血肿: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硬膜外血肿:新月形或半月形密度增高影 ⑷颅脑超声波 ⑸脑血管造影 ㈢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 脑疝、出血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水平降低有关
3、有误吸的危险
与反射活动降低有关
4、体温调节无效
与脑干受损有关
5、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严重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
与损伤、手术和脑室引流有关
7、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呕吐、高热、高渗利尿剂应用、尿崩症和不能正常进食等有关
8、营养失调
与呕吐、长期不能正常进食有关
9、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和手术切口有关
10、有外伤的危险
与癫痫抽搐、躁动、感觉障碍等有关
11、排尿异常
与排尿反射障碍有关
12、便秘
与大量、长期应用高渗利尿剂及卧床有关
13、语言沟通障碍
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㈣护理措施
1、治疗原则
⑴开放性脑损伤:清创缝合术
⑵闭合性脑损伤: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2、具体护理措施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 ⑵病情观察
①意识状态的观察 ②生命体征的观察 ③瞳孔的观察 ④神经系统体征 ⑶颅内压的监测 ⑷体位
⑸控制脑水肿
⑹防治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⑺预防感染 ⑻营养支持
⑼对症护理与并发症处理 ①排尿异常 ②躁动的护理 ③便秘
④高热的处理 ⑤五官及皮肤护理 ⑥外伤性癫痫
⑦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⑧外伤性尿崩症的护理 ⑽手术前后的护理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①出血 ②感染
③中枢性高热 ④尿崩症 ⑤胃出血 ⑥顽固性呃逆 ⑦癫痫发作 ⑾健康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该堂课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颅内压增高病人的诊断、主要护理措施以及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课后练习】
1、什么是颅内压增高?简述其主要的身心状况改变。
2、简述颅内压增高的护理措施。
3、简述颅底骨折的身心状况。
4、简述脑脊液漏的主要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篇5
外科护理学
第十一章 损伤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分类
1.按致伤原因分类
锐器-刺伤、切割伤、穿透伤
钝性暴力-挫伤、挤压伤
切线动力-擦伤、裂伤、撕裂伤
枪弹-火器伤
2.按受伤部位分类
分为颅脑、胸腔、腹腔、盆腔、肢体损伤等
3.按皮肤完整性分类 闭合性,开放性损伤
4.按受伤程度分类
创伤的修复
1.伤口愈合类型
一期愈合(原发愈合)
伤口边缘整齐、严密、平滑,呈线状
二期愈合(瘢痕愈合)
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留有明显的瘢痕挛缩
或瘢痕增生,影响外观和功能
影响愈合的因素
年龄、慢性疾病、伤口特点、感染和异物
营养状况、缝合技术、心理压力
糖皮质激素:可使瘢痕停止增殖并软化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1)疼痛:一般在伤后2~3日后逐渐缓解
严重损伤并发休克时,伤员常不诉疼痛
内脏损伤疼痛常定位不确切
(2)局部肿胀:严重肿胀可致局部组织或远端肢体血供障碍
(3)功能障碍:因解剖结构破坏、疼痛炎症反应所致
(4)常见创伤:
挫伤、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穿透伤
清洁度为类①清洁;②污染;③感染
2.全身症状
(1)发热:创伤出血、组织坏死分解或创伤产生的致热因子均可引发吸收热。创伤性炎症反应所致的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2)生命体征变化:创伤后释放的炎性介质、疼痛、精神紧张、血容量减少等均可引起心率加速,血压稍高或偏低,呼吸深快等改变。
(3)其他:因失血、失液,病人可有口渴、尿少、食欲减退、疲倦、失眠甚至月经异常。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积极抗休克、保护器官功能
加强营养支持
预防继发性感染和破伤风等
2.局部治疗
第1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1)闭合性损伤:如颅内血肿、内脏破裂等
应紧急手术
(2)开放性损伤:及早清创缝合 并发症的防治
1.局部并发症
(1)伤口出血:创伤后48小时内的继发性出血
也可发生在修复期任何时段
(2)伤口感染:多见于开放性损伤
(3)伤口裂开
2.全身并发症
(1)急性肾衰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关键:
①加强监护;②强化呼吸道护理
③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护理
④监测血气分析和肺功能;⑤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换气
(2)控制外出血
(3)迅速补充血容量
(4)包扎、封闭体腔伤口
(5)有效固定骨折、脱位
(6)严格监护和创伤评估
2.伤员转送
迅速、安全、平稳
3.一般护理
(1)体位和制动:多取平卧位,体位变化宜慢
(2)防治感染:对伤口施行无菌术处理
抗生素在伤后4~6小时内应开始使用
开放性创伤应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3)镇静、止痛:未确诊前慎用
给一般药物和心理治疗
第2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4)禁饮食或置鼻胃管减压
(5)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
4.软组织闭合性创伤护理
(1)观察病情:观察局部症状、体征,生命体征
(2)局部制动:抬高患肢15~30°
(3)配合局部治疗:
小范围软组织创伤后早期局部冷敷
24小时后可热敷和理疗
血肿较大者,应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吸
(4)促进功能恢复
5.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护理
(1)术前准备:备皮、皮试、配血、输液
(2)配合医师进行清创手术
(3)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警惕活动性出血
2)加强支持疗法
3)预防感染
4)心理护理:安慰病人,稳定情绪,减轻心理痛苦,便于积极配合治疗
5)功能锻炼:稳定后,鼓励协助病人早期活动
6.健康教育
(1)教育病人及社区人群注意交通安全及劳动保护
(2)向病人讲解创伤的病理、伤口修复的影响因素各项治疗措施的必要性
(3)指导病人加强营养,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4)督促病人坚持功能锻炼
第二节 烧伤
病理生理
第3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1.休克期
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
48小时后趋于稳定并开始回吸收
2.感染期 严重烧伤所致的全身应激性反应
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
3.修复期 瘢痕、畸形、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烧伤面积:
(1)手掌法:伤者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的手掌面积约为1.25%,此法较简易,亦可辅助九分法评估。
(2)中国新九分法:将人体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适用于较大面积烧伤的评估,可简记为:3.3.3(头、面、颈),5.6.7(双手、双前臂、双上臂),5.7.21.13(双臀、双足、双大腿、双小腿),13.13(躯干),会阴1。
2.烧伤深度判断
Ⅰ度烧伤又称红斑烧伤,仅伤及表皮层,生发层存在。表现为皮肤灼红,痛觉过敏,干燥无水疱,3~7天愈合,脱屑后初期有色素加深,以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与真皮浅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泡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基底潮红湿润,疼痛剧烈,水肿明显。两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层,可有水疱,疱壁较厚、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稍湿,痛觉迟钝,有拔毛痛。3~4周愈合,留有瘢痕。
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如皮革样或呈腊白、焦黄,甚至炭化成焦痂,痂下水肿。
3.烧伤严重程度
轻度烧伤:Ⅱ度面积<9%
中度烧伤:Ⅱ度面积为10%~29%
Ⅲ度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总烧伤面积达30%~49%
Ⅲ度面积达10%~19%,或虽然Ⅱ度、Ⅲ度烧伤
面积不足上述百分数,但病人已并发休克
吸入性损伤或合并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总烧伤面积>50%或Ⅲ度>20%,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4.吸入性损伤
诊断依据是:
①燃烧现场相对封闭
②呼吸道刺激症状,咳出炭末样痰,声哑,呼吸困难,可闻哮鸣音
③口鼻周围甚或面、颈部有深度烧伤,鼻毛烧焦,口鼻有黑色分泌物
第4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治疗原则
1.现场救护
(1)迅速脱离热源
(2)抢救生命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护创面和保暖
(5)其他
1)处理严重复合伤:如止血、骨折等
2)纠正低血容量
3)镇静止痛及稳定伤员情绪
(6)尽快转送
2.烧伤处理
(1)保护烧伤创面、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剃净创周毛发、清洁健康皮肤。
(2)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为液体疗法
每1%烧伤面积(Ⅱ度、Ⅲ度)每千克体重应补充液体1.5ml(小儿为1.8ml,婴儿为2ml),其中晶体液量和胶体液量之比为2:1,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2000ml。
(3)防治感染
(4)促使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
护理措施
1.吸入性损伤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伤员深呼吸,用力咳嗽咳痰。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翻身拍背
(2)吸氧:浓度不超过40%,CO中毒者给纯氧吸入
(3)严格掌握并观察记录输液量及速度
(4)严格呼吸道管理及无菌技术
(5)按呼吸功能评估的各项要点进行监测
2.休克期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准确输液和保证输液途径的通畅
液体疗法有效的评估标准是:伤员神志清醒、尿量成人为30~50ml/h(儿童为20ml/h,婴儿为1ml/(kg·h),CVP 6~12cmH2O,血清电解质,如K+、Na+值正常。伤员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尽量避免口服补液,若病情平稳,口渴较重,在严密观察下,适量服用每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的烧伤饮料。
3.创面护理
(1)包扎疗法护理:
1)采用吸水性强敷料,包扎压力均匀
2)抬高肢体,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
第5页 主管护师考试辅导
外科护理学
3)观察肢体末梢的血循环情况
4)保持敷料干燥
(2)暴露疗法的护理重点是保持创面干燥、促使焦痂或痂皮早日形成且完整。
1)控温28~32℃,湿度70%左右
2)随时用无菌吸水敷料或棉签吸净创面渗液
3)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无意抓伤
4)焦痂可用2%碘酊涂擦2~4日,每日4~6次
5)定时翻身,避免创面因受压而加深
6)环形焦痂者,应注意呼吸和肢体远端血运
7)创面不应覆盖任何敷料或被单
(3)半暴露创面护理:
单层抗生素或薄油纱布紧密覆盖于创面。
主要护理:保持创面干燥,预防感染。
4.感染的护理
(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宜层流单人病房
(2)严密观察病情
(3)做好口腔及会阴部护理
(4)加强各种治疗性导管的护理,严格无菌原则
(5)定期做室内环境、创面、血液及各种排泄物、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6)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5.心理护理 伤员担心容貌和形象,应做好心理疏导
6.疼痛护理 精神放松、引导和转移注意力,一般性镇痛药
7.康复期护理
(1)营养护理:应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2)康复护理:主要是指导和协助伤员进行功能锻炼
《颅脑损伤治疗指南》 篇6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不管病人的gcs评分,只要急性硬膜外血肿量超过30cm3,应该行血肿清除手术。
血肿量少于30cm3,血肿薄于15mm,以及中线移位小于5mm的病人,同时gcs评分高于8分,没有局灶性功能缺失,可以在ct系列扫描和在神经外科中心严密观察下,非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建议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人出现昏迷(gcs评分<9),瞳孔不等大应该尽早行血肿清除术。
手术方法:没有充分数据支持哪一种手术方法。然而,开颅手术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
解读:
硬膜外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效果良好。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与血肿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位于颞部的血肿,手术可能就积极一些;而位于额部血肿,手术可能就保守一些。
额部血肿如果没有达到开颅手术的标准,能否应用穿刺引流的技术,加快血肿的吸收?
开颅手术一般选择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后,硬膜彻底止血,必要时应用止血纱布,或悬吊硬膜于骨瓣上,再将骨瓣还纳。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不管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gcs评分,只要ct扫描显示血肿超过10mm厚,或中线移位超过5mm,应该手术清除血肿。
所有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小于9)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应该进行颅内压监护。
昏迷的(gcs评分小于9),血肿厚度薄于10mm的或中线移位小于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入院时比受伤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或更低,和/或瞳孔不对称或固定以及散大和/或icp超过20mmhg,应该手术清除血肿。
手术时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外科血肿清除术应该尽早进行。
手术方法:如果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昏迷病人(gcs<9)具有手术指征,应该采用去骨瓣减压加硬膜成形或不去骨瓣减压的开颅手术。
解读:
在这里,只要ct扫描显示血肿超过10mm厚,或中线移位超过5mm,就应该手术清除血肿,而没有关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血肿体积超过多少cm3才手术的论述。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把硬膜下血肿强行按公式计算出血体积的话,与实际的出血体积相差较大。
该伤型病情较重,容易继发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一般考虑采用去骨瓣减压加硬膜扩大成形术。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1.脑实质内的团块血肿、进行性神经功能减退、难治性颅内压增高以及ct显示占位效应的病人应该手术治疗。2.gcs评分6~8的病人,ct扫描显示额叶或颞叶脑挫裂伤的血肿量超过20cm3,中线移位超过5mm和/或脑池受压,以及其他部位的血肿量超过50cm3者,应该手术治疗。3.脑内血肿的病人没有显示神经损害征像,颅内压(icp)得以控制,ct扫描没有显示占位效应,可以在密切监护下以及动态影像学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和方法:1.局限性血肿和适应证提到的符合条件的病人,提倡应用血肿清除术。2.伤后48h内实施的双额叶减压术是弥漫性、难治性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一种选择方法。3.减压手术,包括颞肌下减压、颞叶切除和半球开颅减压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解读:
对于这类损伤,脑内血肿不常见。比较常见的是脑挫裂伤。而脑挫裂伤在ct扫描上的界线划定比较困难,每个人有各自的标准。因此,除了考虑脑挫裂伤的大小外,还要综合考虑临近脑池受压、中线移位和颅内压等情况,以决定是否手术。
减压术中,双额叶减压术比颞肌下减压术似乎更有效。
后颅窝血肿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1.病人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或者神经功能障碍、减退,应该手术治疗。ct扫描的占位效应定义为第四脑室变形、移位或消失,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或出现梗阻性脑积水。2.病人不伴有ct扫描占位效应以及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在严密观察下和动态ct扫描下药物治疗。
手术时机:具有手术适应证的病人,应该尽早地行血肿清除术。因为,这些病人可以出现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导致预后不良。
手术方法:枕下开颅术是主要的后颅窝清除血肿的方法,因而被提倡。
解读:
国内的观点则更加积极,诊断一旦明确,即应手术清除血肿,切勿迟疑、观望。
目前,由于ct基本上普及到县医院,在有条件的单位,未达到手术适应证的病人是否可以在严密的监护和定期复查ct的条件下进行药物治疗?
凹陷性颅骨骨折的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复合性)凹陷性颅骨骨折的病人,凹陷程度大于颅骨的厚度应该手术治疗,以免感染。2.开放性(复合性)凹陷性颅骨骨折的病人,如果没有硬脑膜破裂、明显的颅内血肿、凹陷骨折深度大于1cm、额窦破裂、严重的容貌损害、伤口感染、气颅或严重的伤口污染的临床或影像证据、可以非手术治疗。3.闭合性(单纯性)颅骨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是治疗方法的一种选择。
手术时机:提倡早期手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手术方法:1.推荐骨折片撬起和伤口清创作为外科手术方法。2.手术时不存在伤口感染情况下,原骨折片的复原是一种外科治疗的选择。3.开放性(复合性)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所有操作步骤应该使用抗生素。
解读: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篇7
1 发生潜在损伤原因
1.1 营养失调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低于机体的需要, 由于病人意识障碍, 丧失主动摄食的能力, 创伤应激反应引起分解代谢所致。颅脑损伤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 使血糖增高, 乳酸堆积, 后者可加重脑水肿, 因此, 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少机体的消耗[1]。
1.2 机体免疫力降低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神经感受发生了改变, 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全身防御功能下降。同时, 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损伤了气道黏膜的局部防御功能, 使病人的自我照顾及保护能力缺乏[2]。
1.3 潜在的组织完整性受损
颅脑损伤后交感神经兴奋, 组织灌注量的改变, 黏膜细胞能力代谢降低, 自主神经紊乱致使皮肤黏膜降低, 血流减少及长期卧床, 营养缺乏等原因所致。
2 常见的潜在损伤
2.1 躁动时可致摔伤
在颅脑损伤时, 脑血流和脑代谢亢进。此时, 颅内压上升而血压降低, 引起脑灌注压降低, 使脑内热量不易排出, 因而脑组织温度上升可达38 ℃~42 ℃。如达到42 ℃以上时可引起蛋白质变性, 使脑组织逐渐死亡而引起躁动。再则, 由于颅内压增高, 呼吸道不通畅导致缺氧、尿潴留导致膀胱充盈、大便干燥导致排便反射、冷、热、饥饿等不适均可引起躁动。
2.2 降温时致冻伤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会出现超高温。此时, 实施脑低温疗法对保护脑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将脑温控制在32 ℃~35 ℃, 可有效的抑制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 达到保护脑功能的目的[3]。临床上常用的降脑温有冰帽、冰毯、冰块, 由于病人多数昏迷、意识障碍, 自身感受功能差, 所以在降脑温的过程中, 存在冻伤的风险[4]。
2.3 各类黏膜的潜在损伤
2.3.1 皮肤黏膜的潜在损伤
病人昏迷, 大小便失禁, 皮肤长期受压, 加之伤后营养严重失调, 易发生压疮, 导致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受损。
2.3.2 鼻、咽、气道黏膜的潜在损伤
本病病人昏迷, 大量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 正确有些的吸痰, 对保持气道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因此, 吸痰时的负压易损伤鼻、咽、气道黏膜, 而造成感染。
2.3.3 尿道、胃黏膜的潜在损伤
此类病人需要较长时间的留置胃管、尿管, 并定期更换, 一般为1周~2周1次, 多次更换也是造成黏膜损伤的隐患。
3 干预对策
3.1 早期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免疫力
早期营养支持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各脏器功能支持及促醒的重要环节[5]。加强营养支持, 积极维持内环境平衡,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在使用肠外营养的同时, 配合使用肠内营养。因为早期肠内营养, 可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降低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 减轻内毒素的作用, 同时可以防止肠道淋巴组织萎缩, 提高免疫力, 减少重度颅脑损伤的并发症[6], 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预功能。
3.2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做好预见性干预 制订较完善质量控制和监控体系, 成立各级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制订统一的检查规范, 便于个人自查、科室互查、护理部统一检查。坚强三级把关制度, 即科室小组长把关、护士长监督把关和护理部直接把关。逐步形成自控、科室控制、护理部环节监控等制度, 使护理工作环环相扣, 不脱节。
3.3 强化综合素质, 提高防范能力
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发展迅速, 护士是病情变化最先发现者, 作为神经外科护士, 应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医德品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全面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较高的急救水平及敏锐的预见能力。只有具备这些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及预见性护理。
3.3.1 加强工作责任心, 防患于未然
①对躁动病人, 应根据病情及医嘱用镇静剂之外, 最好设特护, 监护或专人专护。必要时用约束带制动, 但要注意松紧度及部位的适宜, 勤观察, 以防坠床意外的发生。②用冰块时, 经常巡视病房, 对于降脑温病人, 临床上用冰帽、冰毯、冰块等。在使用降温仪时, 一定要预先调节好温度, 并要定时观察仪器是否正常运转, 以免降温部位发生移位、冻伤。用冰块降温时, 注意放在头颈部位置, 外面的毛巾包好, 严密观察病人周围组组织的情况。同时要定时观察和记录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病人肢体温度、颜色、末梢循环。注意肢体的保暖, 防止冻伤意外发生。
3.3.2 严密观察病情, 严格操作规程
①做好皮肤护理, 用压疮气垫, 经常更换体位, 按摩受压部位, 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要始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无皱, 防止皮肤完整性受损, 预防压疮的发生。②口、鼻、气管黏膜的损伤:吸痰操作尤为重要, 要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 动作要轻稳, 吸痰时要先将吸痰管用止血钳夹紧, 进入吸痰部位一定深度时再放开, 缓慢地边向外退边吸, 以免造成黏膜的损伤。③更换导尿管:导尿管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可造成尿道损伤, 在实施操作前应备好所需物品, 认真检查导管是否通常、完整、由于大小便失禁, 留置尿管时间长, 根据病人情况每1周~2周重新更换1次。所以, 在拔掉尿管前, 要注意病人的置管情况, 有无粘连, 出血、水肿, 切记先水囊内的水抽出后再拨出。要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及更换新置尿管, 并在新置尿管时, 更要注重操作规程, 避免机械损伤尿道黏膜。④更换胃管:长期鼻饲者, 重新更换胃管时, 应选用细孔、柔软、稳定性好的硅胶鼻饲管。舒适、安全, 插定管到位后应确定管端的位置, 妥善固定。并每两周更换1次, 注明插管时间。更换旧管时应注意操作要轻, 在拔掉胃管时, 注意有无粘连, 出血、等情况。由于不经口饮食, 要特别重视口腔卫生, 以防感染等[7]。每日做好口腔护理2次或3次, 并观察口腔黏膜状态。
3.4 加强病人家属的防范意识
本病病情重、病程长、护理难度大, 工作任务重。由于现有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每位重病病人进行专人专护的护理需求, 家属陪护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对家属的管理及监督、指导是极为重要的。要耐心、细致具体的指导他们陪侍病人时的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如:降脑温时防止冰块移位而冻伤;躁动病人防止坠床而摔伤;有精神症状的病人防止意外伤等。并嘱家属加强以上方面的防范, 防止各种意外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应提高治疗水平,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摘要: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发生潜在损伤原因及常见的潜在损伤, 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包括加强病人家属的防范意识, 强化综合素质, 提高防范能力, 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早期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潜在损伤,风险防范,干预
参考文献
[1]曹伟新.神经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1.
[2]丁青.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3A) :419.420.
[3]宋明芳, 刘丽华, 王艳梅.早期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监测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1C) :2476.2477.
[4]董爱琴, 武芳.电动冰帽在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9C) :2498.
[5]徐雪, 朱京慈.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268.2271.
[6]徐香, 朱宗兹, 房亚东.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肿瘤坏死因子和内皮素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2A) :303.304.
颅脑损伤外科护理的方式方法探讨 篇8
关键词:颅脑损伤;外科护理;方式方法;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3-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实验活动特从本院选取2012年1月份至2013年1月份,在我院就诊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分析活动的依据,共计34例? 利用回顾分析法对34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比研究与分析? 在这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9岁至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岁±3.2岁左右;患者的身体体重在49千克至87千克,平均身体体重为64±4.6千克左右?
1.2门诊观察? 通过对着34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门诊观察与分析,造成患者颅脑外伤的原因主要有:高空坠落摔伤8例,外物击打受伤1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其他方面损伤3例? 损伤至就诊时间在23.32分钟至5.23小时,平均间隔时间在1.24小时;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为:思想意识模糊?多处骨挫伤及骨折?脑内出现高颅压症状,严重颅脑损伤导致部分患者出现瞳孔散大?脑组织细胞出现大面积损伤以及脑组织水肿等现象?
1.3身体检查? 根据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门诊观察分析结果,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快速有针对性的身体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颅脑C T 扫描检查,B 超检查,脑部X 光线检查等等,通过检查34例中,得出损伤程度为:二级颅脑损伤患者16例,三级颅脑损伤患者18例?
1.4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活动中对34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了去骨瓣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诊治?
1.5护理方法? 本次医学实验活动,根据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A 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中只是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有:(1)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瞳孔是否出现散大的症状,生命体征发生如何的改变?(2)对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进行护理,患者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思维意识的模糊,会引发咳嗽反射或者吞咽功能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将咽喉中的分泌物从气道中顺利的排出[1]? 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没有进行气管插入和切开的患者,进行咽道处理,要求患者以平卧位,头向另一侧,有利于咽道内的分泌物顺利的排出? 其次,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定时湿化气道,抽出分泌物,根据需要使用呼吸机?(3)饮食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多摄入一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很好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4)引流管护理,护理人员要对引流管的名称?要求?使用方法以及放置的位置进行妥善的管理? 密切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引流液体的颜色?性质和产生的量度? 向家属讲解引流管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从而可以有利于引流管的顺畅? 当患者出现外出检查的现象时,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引流管关闭?(5)输液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还要进行相关抗炎?止血?静脉滴注等方式的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对输液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梳理,安排患者输液的顺序,及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药物过敏症状以及药物出现外渗等?B 组患者,共计17例,在术前术后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采取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护理方式?
(1)心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中,由于该病症属于紧急突发性事故较多,因此患者以及家属对该种病症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心理,为了解除患者以及家属对颅脑损伤疾病的恐惧感,需要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前宣教工作,让患者对手术的整个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的治疗[2]?
(2)并发症护理,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状,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精心的护理? 主要有压疮?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出血?废用综合征等等? 对于压疮,护理人员需要在1至2个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操作,翻身时要特意注意压疮部位,以免二次伤害[3]? 对于高热现象,体温普遍在39.5℃以上,需要进行物理和药物的降温护理? 肺部感染的患者,要加强对其呼吸道的护理工作,及时将咽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排出,防治出现倒吸现象?
1.6统计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IBM公司生产的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10.0,对术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数据的表示形式为X±S,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 检验?
2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10周至15周临床护理过程,对其恢复情况进行了统计,A 组17 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58.82% ,好转率76.47% ;B 组17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愈率70.58% ,好转率88.23%?
3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颅脑损伤术前术后护理过程中,采取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的全方位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颅脑损伤病症的愈合率,比单靠常规护理的组别,治愈率提高了15%左右,好转率提高了12%左右,希望能够在今后颅脑损伤护理工作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觉世民.外科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49.
[2] 黄玉梅.颅后窗肿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2:314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篇9
急性颅脑外伤的治疗目标,围绕降低颅内压、维护脑血流灌注为中心,绝非为单纯升压。治疗相当复杂,临床处理中常常难以得到确切的指导指标和数据。
我院在较长一段时间中,急性颅脑损伤病例很多,出现脑疝需要紧急开颅减压的手术不少,都是脑外科医生直接送病人入手术室的,术前情况麻醉者确实一点不明白,所以,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摸清麻醉处理规律,但目标都是以围绕降低颅内压、维护脑血流灌注为中心的,没有指导数据硬着头皮干,至今还未能取得具体规律,但很少集中在使用大剂量强力升压药的,好像这是规律。术毕大多数病人可以送回病房,但极少数还是死亡在手术台上。
有一篇综述,较老年代发表的,是神经外科院士王忠诚教授具名的,姑且贴出供大家阅读思索,可能还是有助的:
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新进展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年1月第15卷第1期
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李小勇 王忠诚
关键词:颅脑损伤 治疗原则
一、颅脑损伤以及损伤机制
创伤性颅脑损伤,仍是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美国每年就诊病人达200万以上,其中约7500人致死,125000人致残。英国每年达100万以上,死亡率为9/10万,占住院全部死亡数的1%;15%~20%的死亡者年龄,在5~35岁之间。损伤的原因大多为坠落伤,其次为斗殴和交通事故。目前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交通事故在其中有主要作用:虽然其引起的颅脑损伤占住院病人的13%,但死亡率却高达58%。
目前认为创伤性脑损伤,起初仅为部分性损伤,但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会有许多继发性损害[1]
[1]。graham等发现,创伤性脑损伤(tBI)死亡病人的90%,有缺血性改变,是继发损伤的主要机制。颅内压(iCP)增高的原因,在没有血肿的损伤后24~36小时内的急性期,大多为细胞毒性水肿,少数为血脑屏障损害引起的血管源性水肿,而血管充血引起的脑肿胀比以往认为的作用要小得多;在急性损伤的后期,或在第3天终末或第4天开始,iCP升高的原因又可能是血管充血,因为脑血流(cBF)第2或3天已有增加,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在损伤后12~24小之内也已经恢复。当 iCP升高时,颅内缓冲最快的是脑内血液体积,其次是脑脊液。当缓冲能力耗竭时,iCP就会急剧增加。当 iCP在增加到20~25mmHg(1mmHg=0.13kPa)以上时,便可以迅速升高至很高的水平。如果 iCP增加超过平均动脉血压(mAP),就会对脑灌注产生液体静力学性阻塞,数分钟便可引起脑的死亡
二、颅脑损伤治疗原则的进展
[2]
[2][2,3]。
轻型颅脑损伤的数量远远多于中、重型,其中仍包括一些需要神经外科处理的危险病人。1993年 stein和 ross首次提出,将轻型颅脑损伤进一步分为轻微型和轻型,目的是将危险性增加的患者鉴别出来并给予有效处理,这样可以为很多国家减少严重的资源负担。(1)轻微型病人:没有意识丧失或健忘,gCS为15分,机敏反应和记忆力正常,没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且没有可触摸到的凹陷性骨折。一般可以在告知有关颅脑损伤注意事项后,准其回家。但应收住院的适应证为:有颅脑以外损伤;年龄很小或很大;家中没有可靠的照看人;有潜在严重的内科性疾病需要治疗等。(2)轻型病人具备下述一个以上特点:小于5分钟的短暂意识丧失;对出事情况有健忘; gCS为14分;机敏反应和记忆力受损;可触摸到凹陷骨折。轻型病人都应迅速获取 cT扫描结果。cT扫描未见颅内病变也没有其他住院适应证时,告知病人有关颅脑损伤注意事项后,可准回家; cT扫描发现颅内病变,或还有上述住院适应证时,应迅速进行是否手术的评价。另外还特别提出,住院时 gCS为13分的病人,都应按中型颅脑损伤处理收住院,因为这些病人中,有40% cT扫描可见颅内异常;约10%需神外手术。1997年 hsiang等,同其他学者一样,进一步提出将原来认为的轻型颅脑损伤再分为两型:轻型和高危性轻型颅脑损伤。轻型病人: gCS为15分,头颅 x线检查无骨折。高危性轻型颅脑损伤:包括 gCS为13和14分所有病人,以及 gCS为15分中头颅 x线检查有骨折者。按这种新分类,前者病人没有接受任何手术处理(包括 iCP监测器的安置和开颅血肿清除术);而后者约10%接受了手术。用 x线检查有无头颅骨折更切合实际。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初期治疗的目标,是防治区域性或全脑性的缺血。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压(cPP)以及脑血流(cBF),是治疗颅脑损伤的重要方面(iCH),又是治疗某些严重颅脑损伤的重要补充方法量应为蛋白质,经胃肠或非胃肠给养均可
[1,10]
[1,2,8,9]
[1~3,6,7]
[3][4]
。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使用巴比妥盐和中度低温等治疗,可以降低脑代谢,减少 cBF需要量,降低颅内高压
。创伤7天之内,应为非瘫痪(nonparalyzed)病人提供静止代谢消耗的140%,而为瘫痪病人应提供100%,其中15%热
。使用苯妥英纳和卡马西平,对防止早期创伤后抽搐有效,但不适于作晚期抽搐的预防性治疗。
三、重型颅脑损伤改善脑血流减轻脑缺血的治疗
目前公认,建立并采用一种创伤系统(traumasystem),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每一系统内容,涉及医院前的现场,住院前的医院内转运,或(和)医院内 iCU环境下等几个环节,均根据当时研究结果而成,由当时认为最为合理的具体处理步骤和方法所组成。每一处理方法,都是下述近来形成的颅脑损伤 cPP处理理论中某一方面的具体体现。一般认为,通过对当时创伤系统的认识,可以了解重型颅脑损伤系统处理的步骤,具有重要意义。
据创伤性昏迷资料库的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从70年代后期的50%左右下降到近期的36%,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一种“加强处理方案”12]
[1][1]
[1,11]
。医院前的“创伤性高级生命支持系统”,[1~3,医院中的“重型颅脑损伤的处理指南”,以及“欧洲脑损伤联合体成人重型颅脑损伤处理指南”
[12],都是创伤系统的典型代表。虽然各自阐述的内容和侧重面有所不同,但均试图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稳定而充分的通气和循环,以达到防治脑继发性损害的目的。在每一系统中,对早期气管插管,迅速将病人转运到条件适宜的治疗单位,进行迅速而及时的复苏,早期 cT扫描,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或挫伤等占位病变,以及最后在 iCU环境内接受极为具体的处理等方面,都给予了特别强调1。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转运中,可以给予镇静和肌肉松驰性药物,以及通气方面的处理。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甘露醇,因为低血压病人有低血容量危险。也不应常规使用过度通气降低 pCO2,这样可加重脑的缺血。但在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体征出现时,就应该使用过度通气和甘露醇。还应注意,有低血容量的颅内高压病人,仅在血容量复苏(volumeresus-citation)充分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甘露醇,以防血压的骤然剧降。
世界上主要颅脑损伤治疗中心,目前都在使用 iCP监测进行指导治疗,已成为重症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iCP监测的目的在不断发展。在1977年至198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治疗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 iCH本身的处理上。一般认为正常 iCP,在0~10mmHg(0~136mmH2O)之间。认为正常 iCP的绝对上限值为15、20或25mmHg的作者都有,但多数认为20mmHg“合理”,且当 iCP超过上限值时,应给予处理。但实际上,在治疗 iCH的各种情况下,不可能使用一个固定的域值,应该参考临床特点和 cT扫描来对 iCP进行解释。例如在有颅内占位病变情况下,iCP在20mmHg时可以引起小脑幕切迹疝。可是在弥漫性脑肿胀情况下,iCP高达30mmHg时仍能维持足够的脑灌注。以往对不同严重程度的 iCH、降颅压方法以及使用降颅压的条件等都不加选择,而单纯追求降
[1~3,6][1~3,5,6,14]
[1,2,13]颅压的效果,比如过度通气,巴比妥盐药物和低温治疗等,反而常常引起病情的恶化。1990年以后的近期研究,开始强调 cPP处理的重要作用。根据 iCP和血压监测确定 cPP(cPP= iCP-MAP),是保证 cBF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3,5~6,8,9,15]
。将各种降低 iCP的方法作为改善 cPP的必要手段,以改善 cBF为目的。1993年 rosner根据理解 iCP各种现象必需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生理概念,结合以往 poiseuille氏法则,重新限定了 cBF是 cPP,血管半径(r)和血液粘滞度(n)的函数,其关系即为: cBF= cPP r/ n。
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的完整性或部分保留,是使用 cPP处理方案的前提。影响 cPP处理的因素分析,也是重型颅脑损伤其它治疗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iCP,mAP,cPP,cBF与脑内血容积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因为颅脑损伤后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升高 cPP,可以增加 cBF,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脑内血容量,达到降低 iCP和改善脑缺血的目的。适度升高血压或有效地降低颅内高压,或此两者的结合,都是增加 cPP的重要途径。增加 cBF、改善脑缺血,除用升高 cPP之法外,还可考虑使用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药物解除血管痉挛等手段。
前期的经典 cPP处理方案,都建立在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没有功能障碍的脑缺血处理基础之上。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想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状态、脑缺血和脑充血的鉴别以及 cBF对脑氧代谢供应的满足程度等方面作出准确的监测和处理。持续并同时多参数的监测,对潜在有害现象的早期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2,6][1,2,5~7]
4。理想的监测应包括
iCP、mAP、cPP、cBF、颈静脉氧饱和度(sjO2)和动静脉氧差(aVDO2)、脑电活动以及经颅多普勒(tCD)的几项参数。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至少也应监测 iCP、mAP、cPP以及 aVDO2几项,这些都是低价而容易监测的技术。使用多参数监测,可以准确鉴别引起 iCH的原因是脑缺血还是脑充血。对监测出来的一部分病人具有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部分性损害的脑充血,通过平均动脉血压的适度调整,及控制性过度通气的使用,能因其血管收缩效应而得以改善,达到降低 iCP的效果。
在上述处理后的 cBF,仍不能满足损伤后脑氧代谢需要时,可以考虑采用降低脑氧代谢的措施,减少 cBF需求,从另一方面保证 cBF与脑氧代谢率需求之间的相适宜关系,达到降低 iCH的脑保护目的。据统计,10%~15%的住院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使用常规的降颅压方法不能奏效,死亡率为84%~100%。镇静药物,对弥漫性脑肿胀引起的 iCP升高较为有用,对儿童尤其如此。使用异丙酚或硫喷妥钠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血压出现更大程度的下降,对 cPP产生负效应。
现在认为,巴比妥盐类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有几个方面:血管张力的改变,代谢的抑制,以及自由基中介的脂质过氧化。随着代谢需要的下降,cBF及其相关的脑血容量也减少,对 iCP和整个脑灌注都可产生有益的效应。在苯巴比妥药物剂量的确定和效应监测方面,观察脑电活动变化比血清浓度可靠:脑电中有爆发性抑制(burst suppression)出现时,脑氧代谢率几乎减少50%。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低血压,是使用此类药物当中的关键。因心肌收缩性受抑制而引起低血压,可通过维持正常的血管内容积而得以避免。
在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立即使用体表冷却,进行中度低温治疗,并维持24小时,能够降低 iCP,改善治疗结果。产生此效应的原因,一是引起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减小,二是引起脑代谢的减少。应注意,此治疗的时间如超过48小时,或温度降在30度以下,都有增加感染和心律失常的危险[5,8]
[6]
[5][5]
[1]。
[1,16]
四、神经保护性药物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许多药物的使用目的,是想对创伤性脑损伤时发生的分子的、生化的、细胞的、以及微血管的过程施加影响。可现在对这些制剂效果的评价表明,没一种有益。尤其应注意的是,常规使用的皮质类固醇,即使大剂量也没能改善病人的结果,因此已不再推荐使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虽然在动物实验表明有效,但至今没有得到临床研究的[17]证实,原因可能是入选病人的标准不合适等。
五、颅脑损伤基因治疗的潜在可能性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动物研究证明,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有治疗作用。利用转基因技术,使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达到治疗水平,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另一途径。基因治疗适于颅脑损伤治疗的基本原理为:(1)损伤后血脑屏障开放,为基因转染提供了特异的治疗窗。(2)创伤性脑损伤,不象基因缺陷性疾病,不必要求持久性的基因转移。近来发现,使用阳离子微脂粒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转移,一方面因为不象病毒介导基因转移那样有使病人感染上病毒性疾病的可能,另一方面又因技术改进而克服了以前的转染效率不高的缺点等,已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前途的治疗新方法。
参考文献略
(收稿:1998-03-11 修回:199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