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神经外科理念

2024-10-03

微创神经外科理念(共7篇)

微创神经外科理念 篇1

据记者了解,外科技术的“微创化”是目前的学界热点,也是临床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微创”作为一种理念时刻伴随着外科医生成长的步伐, 但如何将理念正确地技术化并在临床上为患者带来益处,却并非易事。

2015年8月21日, 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发起并举办的 “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在该院举行,海淀医院骨科专家蒋毅教授出任执行主席。 在此之前记者还了解到, 蒋毅教授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自2005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以来, 已经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有鉴于此,在本次学习班开幕当日, 本刊记者就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诸多学术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猛

采访一开始,蒋毅教授首先对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 他说,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是现代手术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技术在实现小“孔” 切口的同时, 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蒋毅说:“在过去的10年间,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而且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 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 脊柱微创技术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 在刘尚礼、池永龙、周跃、刘晓光、海涌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发展下,我国脊柱微创在治疗手段和技术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蒋毅教授曾在2011年及2014年在德国和美国接受了脊柱微创的培训,因此,记者希望他能介绍一下国内外在脊柱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谈及这个话题,蒋毅教授坦言:“由于国内的微创技术发展较晚,同时受限于微创设备的购置和微创技术的普及,‘终极治疗’ 往往是骨科临床目前的常见手段,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微创技术在国外日臻成熟并且逐渐流程化, 能给病人提供更好、 创伤更小并且更有效的服务,因此也更受患者的喜爱。技术微创化是微创治疗理念的表现之一,国外的医疗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治疗更为个体化,医疗设备更为先进, 配套设施更为完善, 这也使得微创治疗的方式更为多样化,阶梯治疗成为常态。 ”

据此,蒋毅教授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 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 能否研制出更适合于微创植入的椎间融合器, 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等;同时,微创手术远期临床效果目前报道也比较少, 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青年医生最渴望“微创教育”

在采访中,蒋毅教授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的宗旨和意义时说:“这已经是我们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学习班了。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微创委员会和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周跃教授和刘晓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第一届脊柱微创内镜培训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全国近200人参加,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认同,并表达了想再次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意愿,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学习班,再一次搭建起了脊柱微创的交流平台。 ”

他继续介绍说:“这次学习班作为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之一, 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医学会和海淀医院的支持。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 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的。本次会议结合我院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内镜和通道技术作为基础,邀请到了部分国内在微创内镜和通道技术领先的专家进行报告和点评, 同时还有微创手术的直播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在目前是最受参会人员喜爱的交流方式,更为直观并真实,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微创技术的疑点和难点,更容易帮助初学者突破技术壁垒。 ”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蒋毅教授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的贺词: “微创先锋,引领未来。 ”在开幕式上致辞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 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 祝斌教授, 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刘宪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黄承教授等多位专家,并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互动环节,由蒋毅教授主刀、吴磊老师等海淀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们开展的现场手术直播———微创经皮全内镜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会专家学者与蒋毅教授一起探讨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蒋毅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手术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与会专家学者赞声连连。“这次会议的手术直播,为青年医生学员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平台! ”蒋毅教授欣慰地说。

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课题中谈到近三年的热点微创技术有:经皮微创通道下后路腰椎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小切口技术治疗颈、胸、疾患;改进的各类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各类导航技术、术中神经 探测技术 及术中3-D和CT监测。

在培训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围绕《应用通道技术 (MIS -TLIF) 治疗腰椎 间盘突出 症》这一课题做了精彩发言:MISTLIF手术指证为腰椎不稳定 、 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区狭窄、腰椎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盘钙化/ 椎体后缘离断:同时还指出透视要求定位是: 透视要求标准正侧位; 正位棘突在椎体的中线;侧位椎体腰板呈直线; 如存在退行性侧弯、 椎体旋转,可调整手术床使双侧椎弓根对称; 不要随意调整C臂机/ G臂肌透视的正位,易被误导。

解放军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就 《经皮脊柱内镜的原则和技巧 》课题做了精彩讲解。张教授强调了脊柱内镜临床应用的趋势:可以手术的病理越来越扩大,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二次手术返修率越来越低, 可以使用的品种越来越多, 国内应用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还强调理想的脊柱内镜手术技巧是: 操作方法简单、 医患放射线少、患者依存性好、医生容易学习、复发容易返修。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在 《关节突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应用中的价值》这一课题中指出,关节突成形的原因是:椎间孔———手术入路;Kambin三角———神经间隙: 出口神经根、下椎体后上缘与硬膜囊外侧缘之间的解剖区域,骨性结构关节突关节;盘黄间隙,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和安全入路。

谈及这次学习班的详细情况,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在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青年医生特别渴望“微创教育”,也正是这种契机我们决定举办脊柱微创技术学习班。 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不仅证实了我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们举办第二届的决心,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并答疑。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演讲和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此外,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蒋毅教授一起为“脊柱微创青年沙龙(北京)内镜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成立,更为广大微创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蒋毅教授说。

微创脊柱内镜有望成为另一“金标准”

蒋毅教授还在采访中介绍了他本人在该领域所主要从事的相关研究:“脊柱微创治疗是我2005年开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先后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激光及射频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内镜及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吸引了全国40余家医院前来学习, 总结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目前主要在研究脊柱单元重要结构(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保留与否在微创治疗中的意义。现在我有两项内镜相关的专利正在申报之中,希望能在日后的临床应用上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变革,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

话题延伸到具体的学术领域, 蒋毅教授坦陈:“脊柱内镜技术引入国内以来,在老一辈微创专家的引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以周跃教授为首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团队的努力下, 以Joimax椎间孔镜技术作为突破点,大力拓展了脊柱内镜技术,并使该技术在全国得到了迅猛而有序的发展。 ”

蒋毅教授认为:“要成功地完成手术,以下几点缺一不可:精良的手术设备、适应症的良好选择和阶梯式的技术训练。目前内镜技术集中在椎管狭窄的治疗上,镜下的动力磨钻系统尤其重要,可视下对骨性狭窄结构的减压是动力磨钻系统的主要功用,也是保证安全的主要措施。从当前应用西山科技的可变角度的动力磨钻的体会来说, 不仅对椎管狭窄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的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应用经椎弓根的入路治疗重度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

他还认为:“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逐渐在初次手术选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另一个‘金标准’。目前椎间孔及椎板间隙是主要的入路途径,但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重度脱出移位及椎管内占位严重的病例因减压不彻底的可能性较大, 导致疗效不满意。同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内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合理的技术训练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 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有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方面新桥医院的内镜培训基地,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技术学习平台。 ”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年, 由杨明连主任开创, 经过17年的努力, 在脊柱、关节及创伤等专业上逐渐发展成熟; 现在在王东主任的带领下, 主要关注常见病及多发病,致力于退变性疾病的诊治,为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此外还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科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 院内青年基金等,发表多篇国外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骨科重视人才的培养, 期间多次选送优秀医生出国深造, 为后期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细化激发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年资医生的传、帮、带理念和青年医生的热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根本。基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蒋毅教授接着介绍说:“我们应用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经椎间孔/椎板间/椎弓根三 种不同入 路技术方 面, 治疗了68例重度脱出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椎间孔较大、 椎管空间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椎间孔入路并通过加大置入角度将工作管道置入到椎管内 ,先切除部分纤维环, 必要时切除部分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 充分显露突出物, 通过弹性探钩和弹性髓核钳可以摘除移位髓核。 对于椎间孔较小、高髂嵴,尤其是L5S1节段椎板间隙较大者, 可以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成, 术中可以先寻找神经根肩部或腋部进入, 部分减压后再旋转管道推开神经根进一步减压摘除髓核。 对于椎板间隙及椎间孔间隙均狭小的病例,可以尝试经椎弓根入路,扩大骨性工作空间后直接减压, 但摘除移位髓核后, 处理椎间隙难度较大, 应用动力磨钻系统有一定的风险性。 通过术后CT测量,经椎弓根上切迹磨除的高度在3至5mm,最大宽度8mm左右。 虽然术中及随访中没有出现骨折现象, 但远期风险需长期观察。

采访中,蒋毅教授坦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争议和热评。我们在两届学习班上也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还主编了一期《脊柱微创聚焦孔镜技术与动力装置》特刊,荟萃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体会, 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带来一些益处。 ”

蒋毅教授最后表示:“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熟悉脊柱周围的三维解剖,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同时,新的器械、新的生物制剂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的革命! ”

专家简介

蒋毅, 现任中华医学会北京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工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内镜学组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 , 世界骨科 协会 (SICOT) 中国脊柱微创委员会委员, 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 2005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 填补多项院内空白, 逐步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 皮穿刺激 光及射频 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 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 椎管狭窄 症 。 分别于2011年及2014年在德国 和美国接受脊柱疾病微创治疗的培训。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并担任副主编著作1部; 擅长内镜下及通道下颈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微创神经外科理念 篇2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 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脊柱微创手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结合, 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 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 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 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从而达到术后保留脊柱正常生理功能的最高目标。然而, 脊柱微创手术不仅需要先进仪器设备的辅助与支撑, 而且还要求术者具有很高的触觉敏感度、空间辨别能力及能够通过狭窄的工作管道熟练操作的能力。特别是脊柱前方比邻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脏器, 给脊柱前路微创手术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技术困难与挑战。

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中美微创脊柱高峰论坛上,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主任周跃教授就脊柱微创外科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接受了记者的提问。

问:在脊柱微创手术方面,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跃:单从脊柱微创手术技术来看, 我们国家这几年有很快的进步和发展。从技术本身来讲, 我们现在不但不比欧美发达国家差, 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超过了他们。原因就在于我们病人最多, 手术量最大。昨天我们手术室进行了一场脊柱微创手术演示, 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前来观看, 大家都觉得我们自己的医生做同样的手术, 比外国医生演示手术做得还好、还快、还精准。这一方面是因为亚洲人心和手都非常巧, 另一方面, 中国医生手术的机会比较多, 手术量比较大。

我认为差距主要在于我们独创的技术很少, 大多数新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很多先进的设备和器械也是从国外引进的, 不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我们应该努力来创建和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和一些新的手术设备和器械。

问:中国地大物博, 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 有的地方受医疗条件限制, 不能开展脊柱微创手术, 您如何看待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普及性?

周跃:这几年脊柱微创手术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 脊柱微创外科手术涵盖了很多技术, 这些技术里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有困难的也有容易的。有的技术需要很高精尖的大型设备来辅助, 比如说美敦力的O-arm术中影像系统、导航系统等设备。有的手术则不需要很先进的设备就能完成。因此, 这个技术有很大的普及空间和范围, 但我国应该明确规定哪一级的医院、哪一级的医生能做哪一级的手术, 因为不同的医院, 不同级别的医生, 不同的条件, 能够完成的手术是不一样的。微创技术是非常好的技术, 但是好的技术不会让一个差的医生变好, 也不会让一个差的医院变好, 只会让好的医生和好的医院变得更好。

所以, 对不同的医院和不同级别的医生, 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手术范围和等级来规范。微创手术也会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四级是级别最高的手术, 手术部位很危险, 需要高精尖的技术, 达不到级别的医院和医生是不能够开展这类级别的手术的。和欧美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在这种规范性方面差别很大, 虽然情况正在改善, 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问: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微创手术的精准性?微创手术的优势在哪里?

周跃:关于脊柱微创, 在行业中流传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所谓的困难就是从传统的大的切口走向微雕式的、微型式的小切口, 就要克服很多心理上的、技巧上、技术上的问题。危险就是射线的问题, 所以要进行保护。

从技术角度来看, 不管是微创还是开放手术都有其优缺点。微创和传统术式相比视野非常小, 视野相对比较局限, 微创手术就类似于微雕, 在很小的空间里做很精美的手术。所以微创手术对医生自身技术和职业培训的要求非常高, 医生要有很强的解剖知识和判断能力, 特别是在很小的空间下进行手术的能力。这么小的切口下, 怎么能够保证看得清楚、看得准, 这就要有先进设备的辅助。

但是, 医生为了保证手术成功, 会接受很多X光线的辐射, 这对医生和手术台上的病人都是很大的伤害。之前我们有统计过, 以一个单纯的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为例, 一次手术要接受200次射线照射, 射线是累积的, 如果一天做5个这样手术, 一天要接受上千次辐射。过去很多医生的手和身体因为射线得皮肤癌。要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要靠先进的设备, 比如说导航、O-arm、术中CT、磁共振, 包括机器人等等, 都能够帮助医生提高精准度, 提升安全性, 降低射线对医生和患者的伤害。

过去很多手术做完病人要卧床2~3个月, 现在有微创手术技术, 当天就可以下床, 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如最常见的椎间盘突出, 以前我们都会叮嘱病人要卧床观察两三周。这么长的时间对病人的身体、心理有很大的伤害, 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和照顾负担。现在有了微创脊柱手术技术, 不仅创伤小、恢复快, 花费也低, 不需要家人长时间的照顾, 具有很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问:科技的发展导致很多医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弱化, 形成一种依赖, 而且人文精神也丢失了。脊柱外科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一个专业, 在这种高科技的专业里面, 怎么平衡科学技术和人之间的因素?

周跃: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我们这一代医生非常幸运, 因为我们这一代外科医生进入了微创外科时代。关于现在医生过度依赖先进设备而导致动手动脑能力减弱的问题, 我认为这一点要辨证来看, 过去没有CT机、磁共振、高精的B超, 只能靠经验。但是不论这些设备多么先进, 仍然是掌握在医生手里的, 比如说有了O-arm术中影像系统加上导航系统, 我们就从过去凭医生的经验去判断精准、靠手感的时代, 走入了靠设备的时代, 让手术更精细、更精准、更精美。过去是要纯粹的经验, 现在通过这些高精尖的设备, 能够使医生的经验通过先进的设备得到印证。过去的一代医生可能是在手术台上凭经验, 现在我们甚至可以术前在电脑上规划, 包括现在3D打印、快速成像。

神经外科中微创手术的应用价值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 其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关于脑血管的诊断标准;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40例, 作为对照组;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 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出血量36~70 m L, 平均 (44.5±6.3) m L, 男46例、女44例, 年龄56~88岁, 平均 (66.5±7.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根据出血部位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口, 行大骨瓣切口, 开7 cm×8 cm的骨窗, 找到出血部位后, 将暗红色血液抽吸, 使用电凝止血, 随后反复冲洗血肿腔, 直至澄清, 最后逐层缝合头皮并放置引流管。观察组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术前CT定位, 取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定点, 使用电钻或手摇颅锥钻孔, 专用同型号脑膜穿刺针刺破脑膜, 用12F带针芯特制硅胶引流管沿骨孔刺入血肿腔, 5 m L的注射器将液化血肿缓慢的抽吸出, 生理盐水置换至稍清亮, 然后分次通过三通管注入3万~5万U的尿激酶液化血肿, 1~2 h后放开引流, 一般2~4次液化血肿清除基本在80%以上。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定期复查CT, 对照组2~3 d拔出引流管, 1周后手术切口拆线。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13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关于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诊断标准[3]。 (1) 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 (2)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 (3)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好发于老年男性, 与血压程度、高血压时间等因素有关。近年来, 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 中年人发生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因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在脑出血之后, 一方面, 形成的血肿压迫、破坏周围脑组织, 使其失去正常功能, 加上脑出血刺激引起出血灶周围血管的痉挛, 导致周围脑组织血供减少, 引起缺血、缺氧, 继而导致脑水肿, 脑水肿是增高颅内压的重要原因, 甚至形成脑疝, 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4,5,6]。另一方面, 在血肿凝结和液化分解的过程中, 会形成凝血酶、血红蛋白分解物、补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中枢系统毒性物质, 其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游离血红素可引起继发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针对出血量超过30 m L的脑出血患者, 是施行手术的适应证, 主要包括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的立体定向血肿液化抽吸术。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充分地清除血肿, 但是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术后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 尤其是遇到老年患者, 不易被接受。而采取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 也能够将血肿清除, 减轻占位效应, 清除神经毒素后也能减少继发性损伤, 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7]。同时, 该手术创伤小, 患者不需全身麻醉也可进行手术, 手术时间短, 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急症手术患者, 尤为适合。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CT引导下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 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 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微创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40例, 作为对照组, 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 作为观察组,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消化道出血、颅内感染、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手术,立体定向

参考文献

[1]黄瑞瑜, 吕田明, 刘晓加, 等.脑出血管涌现象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7) :637-638.

[2]吕田明.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3939-3942.

[3]裴本根, 潘斯俭, 张健, 等.早期微创锥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0例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4) :531-532.

[4]张金锋, 陈金寿, 陈建彬, 等.微创理念对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附57例报道)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4) :401-404.

[5]綦斌, 左程, 邬巍, 等.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辅助尿激酶灌洗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1) :205.

[6]孔文涛, 常小龙, 赵德清, 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 (3) :276-277.

老年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 篇4

近年来, 尽管肺癌靶向药物、立体定向放疗等治疗方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但手术依然是Ⅰ、Ⅱ期及部分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心肺及其他系统的功能下降, 且常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 这让部分老年肺癌患者难以耐受手术, 从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随着年龄上升, 肺癌患者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也都急剧上升[4]。与年轻肺癌患者相比, 老年肺癌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关注长期生存, 同时保持相应的生活质量、减轻治疗对生活的影响也尤为重要。这些因素让微创治疗成为老年肺癌患者的第一选择。

1 微创手术治疗

近10年来, 随着胸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以及腔镜器械的发展,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胸腔镜手术只需通过3个<2 cm的胸壁切口就可以完成整个手术, 与以往破坏胸廓的开胸手术相比, 创伤大大减小, 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减轻, 降低了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恢复得更快, 并且对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也大为减小[3,5,6,7,8,9,10,11,12,13,14]。2007年, 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CALGB 39802) 结果显示127例接受全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早期肺癌患者中, 仅7.4%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7%, 从而逐步奠定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而且由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能破坏较少, 在理论上也保留了更多的自身抗肿瘤能力[15,16]。我科的生存数据显示胸腔镜下的肺癌根治术5年生存率为76.9%, 不差于甚至优于同一时期其他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 众多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9,10,11]。而一项专门针对>80岁老年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胸腔镜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甚至优于开胸手术患者[17]。

“微创”是涵盖于整个手术过程的理念, 在全腔镜下完成非小细胞肺癌的根治手术基础上, 如何依据患者年龄及影像学表现实施个体化微创手术治疗, 是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的焦点。目前, 随着增龄、早期小肺癌患者的日益增多, 在切口微创化的前提下, 肺组织切除范围微创化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微创化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肺组织切除范围的微创化———肺段切除术, 可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保留患者肺功能储备,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往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不能耐受肺叶切除的小肺癌 (肿瘤直径≤2 cm) 患者, 实施妥协性的肺段切除术, 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获得不亚于肺叶切除的手术疗效[13,18,19,20,21,22]。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均指出, 对于肿瘤直径≤2 cm外周型结节且符合以下至少一项 (组织学类型为原位腺癌、CT显示毛玻璃样变≥50%或影像学随访检查证实肿瘤倍增时间≥400 d) 的患者, 可以实施意向性的亚肺叶切除术 (优先考虑肺段切除术) 。亚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相比, 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更小[22,23]。Martin-Ucar等[23]的病例对照研究表示, 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平均较术前提高12%, 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FEV1平均较术前降低12%。因此对于身体基础条件较差的老年患者, 亚肺叶切除术更为理想。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当今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淋巴结清扫方式。但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小肺癌来讲, 真正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10%[24]。对于CT表现为毛玻璃样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 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更低。因此对于这些患者, 仅需清扫病变所在肺叶相关淋巴回流区域的淋巴结, 即选择性淋巴结清扫。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缩小了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因此也大大减少了淋巴结清扫所致的相关并发症[25,26,27]。我科的数据显示对于老年患者及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 接受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65.9%, 而接受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61.9%, 两者并无明显差异[28]。

2 其他治疗方式

对于因明显心血管风险、肺功能很差或患有其他严重合并症而难以耐受亚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射频消融术及立体定向放疗也可以作为治疗选择之一。Hiraki等[29]研究显示,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射频消融后3年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63%, 3年的总生存率和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4%和83%。Simon等[30]的研究显示, 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57%、36%、27%、27%, 1、2、3、4、5年的局部肿瘤无进展率分别为83%、64%、57%、47%、47%, 而对于<3 cm的肿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肿瘤>3 cm的病人。但其总的30 d死亡率也达到3.9%, 其中2.6%和治疗相关。Zhu等[31]在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中指出, 射频消融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复发率为3%~38.1%, 平均疾病无进展时间为15.0~26.7月, 3年生存率为15%~46%。常规射频消融术在CT引导下进行, 而近年来胸腔镜射频消融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胸腔镜射频消融术较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存在许多优点:对于术前未确诊的患者, 可经胸腔镜下获取病理诊断, 探查的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胸腔镜下治疗过程直观, 定位确切, 避免了CT引导时经常存在的呼吸运动和伪影等的影响;当射频消融时出现出血或漏气等情况时, 可在胸腔镜下及时处理, 极大地减少了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 胸腔镜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各项指标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无显著差异, 生存率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相仿[32,33,34,35]。总的说来, 胸腔镜射频消融术安全性高, 病人耐受性好, 可操作性强, 短期疗效显著, 对于无法接受手术的老年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个合适的选择。

对于不可手术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技术通过一套立体定向坐标系统精确定位肿瘤区域, 通过多个共面或非共面野分数次给出较高放射剂量。SBRT有局部控制率高、急性毒性小和提高整体生存率等优点。Onishi等[36]对全日本的13个中心的SBRT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 对于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 当患者接受≥100 Gy的生物等效剂量时, 5年精确局部控制率高达84%, 然而当患者接受<100 Gy的等效生物剂量时, 其局部控制率仅为37%。可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予以高剂量SBRT治疗后, 总生存率达73%, 甚至可以与传统手术的结果相比较。多个研究发现, 肺部SBRT在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局部控制率可高达84.3%~99.7%[36,37,38]。其中Timmerman等[37]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中发现, SBRT对原发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控制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和91%。Baumann等[38]应用SBRT治疗无法手术治疗的Ⅱ期肺癌患者, 其3年局部控制率达92%, 而在肿瘤<3 cm的患者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不过, 多个研究表明, SBRT治疗后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仍较高[36,37,38], 因而, 目前SBRT更适合于无法接受手术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主要目的是确定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最佳SBRT治疗方案以及在可以手术切除患者中SBRT所扮演的角色。

3 总结

微创神经外科理念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对相关病例进行诊断[3], 均在我院确诊,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均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在44~66岁, 平均年龄为 (53.2±3.9) 岁;高血压病程在12~38年, 平均病程为 (25.5±3.8) 年;11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 m L以内, 16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60m L;3例患者的出血量超过60m L。试验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在46~68岁, 平均年龄为 (51.3±3.5) 岁;高血压病程在11~39年, 平均病程为 (27.3±3.5) 年;12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 m L以内, 14例患者的出血量在40~60 m L;4例患者的出血量超过60 m L。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出血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 主要手术方法为: (1)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大骨瓣切口, 骨窗大小通常为8 cm×6 cm; (2) 利用电凝对血肿腔内的暗红色血液吸出后进行止血; (3) 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冲洗液澄清为止; (4) 缝合头皮后, 采用止血纱布帖敷[4]。试验组患者行CT引导立体定向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 主要手术方法为: (1) 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即头CT定位; (2) 选用适当长度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枪式电钻持穿刺针进入, 采用20 m L注射器进行轻缓抽吸血肿; (3) 每日采用4万IU的尿激酶注入血肿部位, 次日复查CT情况[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意识分级及并发症情况。意识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常见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肺炎、颅内感染等。

1.4 统计学指标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意识级别

试验组Ⅰ级患者数较对照组多, 多26.66%,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Ⅱ级、Ⅲ级、Ⅳ级患者数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 消化道出血的人数无明显差异 (P>0.05) , 肺炎与颅内感染均减少26.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患者中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具有致残率、致残率、残障率较高等特点[6]。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 目前有多种方案应用于临床。如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血肿碎吸引流术、立体定位血肿碎吸术等[7]。而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通过CT实时监测, 对血肿进行精确定位, 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对脑组织的损害, 且能最大程度保持引流的持续通畅, 有效清除颅内的血肿, 减轻了颅内的压力,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由于微创手术具有对患者创伤较小, 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等特点, 现已将此类手术方法普及, 现我院采用开颅术与微创手术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见表1、2。

综上所述,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行微创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 且手术预后情况较少, 并发症较少, 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甚至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 试验组患者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下的意识分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Ⅰ级患者数较对照组多, 多26.66%,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相比, 肺炎与颅内感染均减少26.67%,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行微创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 且手术预后情况较少, 并发症较少,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关键词:微创手术,神经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刘东升, 姚辉.显微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5) :125-126.

[2]吴樱, 冯颖青, 陈纪言, 等.高血压的社区管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6) :520-522.

[3]颜杰浩, 于长久, 王莉, 等.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 2011, 32 (20) :2680-2682.

[4]王少兵, 刘红朝, 蒋泳, 等.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12) :1670-1671.

[5]王保华, 査献才, 饶斌, 等.两种微创技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1) :41-42.

[6]黄伟豪.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11) :1318-1321.

[7]任静.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J].中外医疗, 2009, 28 (3) :57.

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篇6

1 经尿道内镜治疗

前列腺增生BPH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 传统的开放手术出血多, 创伤大。 (1) 前列腺电切术TURP疗效确切, 创伤小, 是临床上治疗BPH的金标准。 (2) 前列腺剥除术, 可分为普通电切镜下前列腺剥除术TUEP, 等离子前列腺剥除术TUPLEP。剥除术具有止血确切, 剥离腺体完整的优点。 (3) 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手术, 激光有亮度高、方向性强、单色性好等特点, 适合组织的切割、止血、汽化, 且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术后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极低, 达到进一步缩小患者创伤的目的。亦有文献讨论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 (包括勃起功能障碍ED和射精功能障碍EjD) 发生率降低, 但仍存争议。激光类型包括钬激光, 绿激光, 微米铥激光等。 (4)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肿瘤, 多中心生长模式使其具有有切除后易复发的特点, 对人类健康伤害极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采用前列腺电切镜设备, 利用传导电流在组织中产生高热, 使组织裂解, 高温电弧切割肿瘤。适合治疗非肌层浸润的[Tis Ta T1]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占整个膀胱肿瘤总发病率的75%~85%。近年来也有学者采用钬激光汽化组织的方式进行切割。手术操作相对容易, 损伤小, 疗效确切。 (5) 尿道狭窄的治疗泌尿外科中此类疾病的治疗一直不尽如人意, 上世纪内窥镜下狭窄内切开问世以来, 情况逐渐好转。在直视下处理尿道狭窄段,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适合用于狭窄段小于1cm且累及海绵体较浅的球部或球部交界处的尿道狭窄, 也适合医院造成的尿道狭窄。

2 输尿管镜治疗

输尿管镜技术是膀胱镜技术的延伸, 在直视下对输尿管肾盂进行全面的检疗, 可配合异物钳套石篮气压弹道激光等, 治疗输尿管肾盂肿瘤, 输尿管狭窄, 输尿管结石, 无创口, 手术时间短, 患者创伤小。

其中输尿管软镜还可诊疗所有下尿路的疾病并且无检查死角。可配合激光治疗肾盂肿瘤, 但对患者的选择应严格控制。

3 经皮肾镜治疗

首先经皮肾造瘘术 (PCN) , 即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肾集合系统, 经扩张建立一跳从皮肤到肾盂肾盏的通道, 进入肾镜。可以解决上尿路的梗阻及感染, 如孤立肾合并肾功能不全, 身后性梗阻双侧肾积水。解决尿路的改建, 还可治疗上尿路的结石, 肿瘤, 或者直接向目标病灶注射药物。经皮肾穿刺技术借助X线或超声引导, 后者更为准确, 安全, 已经取代前者。目前, 经皮肾技术发展迅猛, 效果良好, 是腔内泌尿外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4 腹腔镜

腹腔镜最早用来诊断治疗腹腔疾病, 由于镜下的术野与解剖结构清晰, 越来越受到泌尿医生的青睐, 现为盆腔, 腹膜后等泌尿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经典的腹腔镜手术建立3~5个工作通道在直视下完成泌尿系的各种常规及疑难手术, 包括肾癌根治术、肾盂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肾移植, 活体供肾腹腔镜下切取术、前列腺癌根治术、膀胱全切-下尿路重建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其中, 患者的肿瘤相关生存率都和开放性手术的结果相似。

(1) 单孔腹腔镜:经自然腔道内镜 (NOTES) 运用软性内镜通过人体的口, 食管, 胃, 尿道, 膀胱, 肛门, 直肠, 阴道等到达腹腔腹膜后进行手术, 由于体表无瘢痕, 疼痛减轻, 患者心里上得到的美容作用会促进康复。MOTES已经替代的部分的传统腹腔镜手术。但是NOTES在显露术野方面还存在弊端。

(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国内腹腔镜机器人技术采用达芬奇手术系统机器人。是由斯坦福大学提供技术支持术者位于操作台可获得三维影像的术野, 术者手指手腕手臂移动以合适的比例传递到机械手臂, 通过控制二到四个手术器械进行手术, 达芬奇的机械手臂有七个自由度 (人手是六个腹腔镜五个自由度) 再加上机械臂具有抖动滤过的功能, 使切开和缝合更加精确!这些都是腹腔镜机器人的优势所在。缺点是机器人设备成本高, 难以普及, 医师培训难度大 (国内现有三台) , 而且需要操作医师有更好的体力去完成手术。

远程手术:医生通过操作腹腔镜辅助机器人可以进行远程手术。2001年美国纽约医生使用宙斯系统机器人对法国患者完成了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术, 术中未发生并发症。

5 展望

微创手术方法创伤减小, 手术时间也大为缩短, 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疗效确切;肿瘤的控制和传统开放手术没有差别;微创的美容效应对患者心理的安慰作用, 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这些优点极大地促进了微创技术的普及。但是我国微创技术的开展是不平衡的的, 原因:1) 是微创手术的术中并发症往往很凶险, 以经皮肾镜为例, 如果术中损伤肾脏大血管, 甚至是肾蒂血管, 将造成大出血, 危及患者的生命;又如腹腔镜手术, 术中或术后出现血管或脏器损伤的并发症, 术者也极难处理, 只有改为开放手术, 而年轻医生往往不具备开放手术的基础;2) 我国的微创技术培训系统不完善;这些因素极大的制约了微创技术的发展。所以, 现代医师在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的泌尿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这样才能沉着的应对突发状况, 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土之基。

肺大泡的微创外科治疗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1例肺大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肺大泡相关诊断标准, 且经常规检查确诊。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情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微创外科治疗, 其中试验组采取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 (VAMT) 治疗;对照组采取电视胸腔镜 (VATS) 手术治疗。由于两种术式均具有成熟临床手术操作规范, 手术过程不再详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引流管引流量、出血量、盐酸哌替啶总量) 、并发症及随访1年复发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其余手术情况 (平均引流量、平均出血量及平均盐酸哌替啶总量)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并发气胸、肺炎及肺不张, 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1w内治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肺大泡主要是由于细支气管炎症及水肿导致局部瘢痕形式的细支气管阻塞性活瓣, 引发远端肺泡腔不断增大, 肺泡压不断增加, 最终导致肺泡间隔断裂融合成一大气泡[3]。随患者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 病情不断加重, Bullae型常有肺功能改变[4]。大部分患者经胸穿或胸腔闭式引流术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但复发率较高, 临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多数专家认为, 手术切除肺大泡能是防止复发和根治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法, 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VATS和VMAT均为心胸外科微创新技术,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术中创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复发率低, 是肺大泡切除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5]。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安全性较高、痛苦小,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显示, 两种方法临床疗效均显著, 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肺大泡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摘要:将收治的21例肺大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采取微创外科治疗, 其中试验组患者实施VAMT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VATS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随访1年复发情况。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其余手术情况 (平均引流量、平均出血量及平均盐酸哌替啶总量)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并发气胸、肺炎及肺不张, 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1w内治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AMT和VATS治疗肺大泡临床疗效均显著, 二者均为微创外科手术,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临床优势, 在实际治疗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选择。

关键词:肺大泡,微创外科治疗,VAMT,VATS

参考文献

[1]黄克诚, 杨大斌, 陈杰, 等.肺大泡外科治疗23例临床分析[J].解剖与临床, 2007, 12 (6) :402-404.

[2]邬艺忠, 尹海军, 张广云.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肺大泡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4) :115-116.

[3]张辉.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泡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6) :7690-7692.

[4]Salati M, Brunelli A, XiumèF, et al.Uniport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cli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in comparison to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 2008, 7 (1) :63-66.

上一篇:常见致病菌下一篇:事故模拟预防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