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

2024-10-01

脊柱微创(共9篇)

脊柱微创 篇1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外科技术的‘微创化’是目前的热点,也是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微创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技术,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技术,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窥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8月21日,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在北京市海淀医院召开,该学习班执行主席、北京市海淀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蒋毅如此评价脊柱微创技术的作用。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在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超过50%的脊柱手术都在使用微创技术。我国脊柱微创技术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大的医院脊柱外科基本上都在开展。它把传统的大手术变成微创的“小手术”,可以治疗从第一颈椎到尾椎的大多数脊柱疾病,如脊椎肿瘤、椎间盘狭窄等。蒋毅也表示,随着光学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医生水平的提高,脊柱微创技术已经从几年前只能做椎间盘摘除术,扩大到现在胸椎、腰椎,甚至颈椎的各种类型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手术。

蒋毅指出,脊柱微创技术创伤小、费用低、病人恢复快,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它不应该是一个高端的技术,而应该是每个脊柱外科医生都能学会的基本技能。此次学习班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旨在普及脊柱微创治疗理念的同时,传播规范的技术,以规范脊柱微创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脊柱微创 篇2

技术

近日,上海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付强教授团队顺利实施多例高难度颈椎微创经皮脊柱内镜手术,通过一个毫米级的微小切口完成所有复杂手术操作。即刻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患者术后当天下地,第二天出院。微创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有望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新常态技术。

8月的一个上午一位来自安徽的中年女性患者朱某,来到付强教授的特需门诊。只见她捧着自己的右手,表情痛苦地走进诊室。1个月来她感到右上肢剧烈疼痛,进行性加重并伴右上肢尺侧麻木、右手五指麻木,夜晚无法安睡。患者在外院曾行对症止痛、营养神经、减轻水肿、改善微循环、针灸理疗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外院拟给她做颈椎开放手术,但考虑到经济问题而放弃了。因实在痛苦难忍,遂于近日慕名找到长海医院脊柱外科付强教授,强烈要求行微创治疗。在门诊付强教授对患者进行了仔细、全面的查体,结合患者颈椎MRI及CT检查,诊断为“颈椎病(C7/T1)”神经根明显受压。结合患者躯体及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考虑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压迫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手术指征明确,需要尽早手术。对于此患者,病变位置较为“尴尬”,位于颈胸交界处,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要么前路颈7椎体次全切、C7/T1椎间盘切除,要么后路减压,均需要多节段融合固定才能维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创伤较大、手术风险高、费用贵、对颈椎活动度有较大影响,且术后恢复慢。付强教授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和我院颈椎微创技术水平,认为可以满足患者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有效地解决她的病痛,同时降低手术费用。此类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费用低廉等优点,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医院能够开展。

付强教授团队经充分准备后,为患者实施了经皮脊柱内镜下颈椎后路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手术过程流畅顺利仅用时40分钟。切口仅7mm,出血仅20ml,术中神经根、硬脊膜边缘、椎间盘和突出的髓核显露清晰,取出突出髓核,神经根得到彻底减压松解,皮肤切口仅1针缝线。术后患者立即感到右上肢疼痛完全消失,且颈部手术区无不适,活动自如。术后予以复查MRI提示神经压迫已完全解除。患者术后第一天已能自行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就出院回家。患者及家属万分感谢付强教授在解决病痛的同时,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手术费用。由于不需要内固定,降低了手术材料费、住院费,减轻了病人负担。患者颈椎的活动没有任何改变,手术部位的伤口仅有几个毫米,几乎没有疼痛感。付强教授认为,术前仔细行体格检查,配合术前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程度和部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颈部解剖结构重要,邻近血管、肌群、骨、韧带、神经等组织相对复杂,故在内镜下处理颈部组织相对腰椎要复杂的多,这对手术者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颈部血管丰富,术中出血较多,故需术者有娴熟的镜下分离止血技术,才能安全充分的暴露神经根及硬膜囊;术中还需要使用镜下高速磨钻,速度高达每秒2万转,可以有效地磨除骨性结构,但对术者操作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微创”一词近几年已经变得越来越热,微创手术由于创伤小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术后疼痛,缩短了恢复时间,显著减少了手术及住院费用,在外科许多领域已成为疾病治疗的常态。因颈部结构复杂,病灶紧邻颈髓,手术操作难度极大,风险也很高,严重者可发生高位截瘫。所以,颈椎手术即使是开放手术一直都是高风险手术,需要术者经历漫长的学习培训,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才能保证成功。这就是为什么各类脊柱微创技术在腰椎的应用相对广泛,但在颈部应用很少的原因。2007年德国Ruettten教授首次报道了后路完全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微创的颈椎手术。仅仅通过一个毫米级的微小切口和管道完成所有手术操作。但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对设备、术者的操作技术水平的要求要高的多,这其中颈椎经皮内镜手术更是脊柱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颈椎病已是一种常见的高发性疾病。它困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如办公室文案人员、打字员、编辑、作家、教师、会计、电脑工程师、医护人员、司机等。这些人因长期保持固定的姿势工作,易造成颈后肌群、韧带等组织劳损,或头颈常偏于一侧引起局部劳损,因此这些人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除此之外,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长时间玩麻将、玩手机、看电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易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导致颈后肌肉和韧带组织超负荷引起劳损。还有由于睡眠姿势不当者,易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关节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疲劳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劳损,这类人群也特别容易患颈椎病。所以,颈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愈来愈多,加之老龄患者一般身体状况不佳,进行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其风险大为增加。而经皮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愈来愈多的患者欢迎。今后,这一革命性微创手术的应用对于治疗颈椎病意义重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内镜微创技术将在脊柱退变疾病治疗中有着广阔的拓展空间。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付强教授脊柱微创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各类微创手术,手术量一直名列前茅。在成熟开展大量腰椎间经皮内镜微创手术的基础上,不懈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微创经皮内镜手术技术,终于成功开展了高难度经皮脊柱内镜下颈椎手术。随着这一新技术的日益完善,颈椎经皮内镜微创手术将会成为颈椎病治疗的新常态技术,这将为广大颈椎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手术图解

术中医生采用一个直径7mm的工作套管直接到达颈椎椎板和小关节内缘,然后置入内窥镜,在可视显屏辅助下磨开一个小骨窗,显露神经根、硬脊膜边缘、椎间盘和突出的髓核,然后摘除突出的髓核,减压松解神经根。较之传统的开放手术,该技术具有切口小、非融合、保留椎间盘、颈椎活动度不受影响、费用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康复快、感染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第2天可出院。德国Ruettten教授报道的病例优良率达到96.6%。不过,由于该手术区域存在颈髓、神经根、椎动脉等重要结构,且有椎板和关节突等骨性遮挡,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采用内镜操作难度极大,因此需要术者有着精准的解剖结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展望

近十年来,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因此微创脊柱外科医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开放手术技能和临床经验,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内镜下操作经验。伴随新的器械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新的革命。

脊柱微创专家付强教授简介

脊柱微创 篇3

【关键词】 微创技术;脊柱创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1.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092-02

脊柱创伤主要是指机体的骨结构、软组织、神经结构等中任何一部分或所有结构遭受的损伤,多发生于各种意外事故[1]。据有关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脊柱创伤的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4.68%~6.92%,在特殊时期,如战争或发生地震的情况下,其发病率可高达11.7%~15.1%[2]。脊柱创伤对人体的伤害轻则行动不便,重则损伤神经导致瘫痪痴呆,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打击。近年来,随着医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综合效果较传统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优势,笔者选取脊柱创伤患者120例,分别采用传统常规方法与脊柱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经由我院收治的12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 30.1±4.5) 岁,病程在0.3~5.2h间,平均病程(1.5±0.8)h,神经根损伤29例、脊柱骨折31例;治疗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 30.7±4.8) 岁,病程在0.3~5.4h间,平均病程(1.6±0.7)h,神经根损伤32例、脊柱骨折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本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相关专业医师应及时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即依据患者脊柱创伤的不同类型、位置、损伤程度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呈俯卧位,给予全麻。于患者患处正中取切口,紧贴骨膜以完全剥离椎旁肌致小关节外侧边缘,拉钩使肌肉得以撑开,垂直视野下植入钉棒骨折撑开复位[3]。依据患者创伤程度,必要时进行全椎板开窗术,即通过椎体后缘处理系统将其椎体后缘骨折部分复位。 手术毕,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2.2 治疗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呈俯卧位,给予全麻。在微创器械的 C臂定位下,于患者椎弓根外侧边缘稍微偏外一侧进行纵向切口,随后于脊柱多裂肌与最长肌间进行逐步分离。逐级扩张软组织后,进行工作通道的安放,同时显露出峡部及头尾侧面的乳状突起,开口,通过椎弓根探子开道,并拧入椎弓根螺钉,经皮植入已经塑好形状的植入棒,对骨折创伤处进行撑开复位[4]。手术毕,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率及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4]等指标。其中术中出血量计算方法如下:手术所使用的纱布大小重量完全一致,手术过程中使用纱布将流出的血液全部吸除,术后将带血纱布称重减去原纱布重量,即为纱布的含血量,即术中出血量;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计算方法如下:患者使用镇痛药和/或有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与总人数之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据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等指标方面显著较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脊柱创伤临床上属于脊柱外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根损伤、脊柱骨折、软组织创伤等。一旦脊柱受到创伤,通常病情较为严重,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严重受到损伤影响。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现代医学尤其是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正逐步向着微创化、智能化的方向逐步迈进。目前,利用微创技术的手术治疗手段已逐步走向成熟,走进临床治疗的第一线。通过微创技术治疗脊柱创伤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传统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开放式手术,手术造成的创伤面积较大,出血量较多,同时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缓慢、预后较差,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正常率不高,整体治疗效果较差,对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造成较大的功能障碍。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和传统常规手术治疗相比,实施微创手术方法进行脊柱创伤治疗,具有更大更显著的优势:无需做长的切口,也省去了剥离肌肉的细微繁琐步骤,避免了手术刀对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造成的破坏,具有创伤面积小、少剥离、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等诸多优势,更重要的是该方法统计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正常率可以达到96.7%,说明本方法对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恢复速度更快[5]。

综合以上所述,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应该在脊柱创伤的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Krajewski E,Soriano I S,Ortiz J.Laparoscopy in transplantation[J].JSLS.2006,10(4):426.

[2]宁尚龙,徐宝山,夏群.微创入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2(31):1513-1517.

[3]嵇武,李宁. 微创技术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4):107-109.

[4]刘爱华,林海滨,李家德.脊柱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3):70-73

[5]崔晨.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比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5(14):138-140.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微创,微创外科,脊柱手术

医学家们预计手术的有限化、替代化、智能化和微创化是现代外科发展重要趋势之一。微创脊椎外科 (MISS) 指借助特殊的手术器械、仪器或手段进行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非传统手术方法[1]。显微技术是微创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且在脊椎外科领域显微技术的应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缺点。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拓展,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也随着展现[2]。微创技术旨在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预达到最佳的外科疗效的新技术之一。

1 微创脊柱外科的类型

1.1 介入治疗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1.1.1 经皮化学髓核溶解技术:1964年Smith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术, 它是在X 射线透视下用穿刺针进入病变椎间盘, 将木瓜蛋白酶注入使髓核组织溶解脱水, 是介入微创外科手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使髓核组织溶解、释放水分, 最终萎缩, 而造成椎间盘内压力降低, 使神经根压迫得以解除, 也称为酶溶解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3]。1982年美国在临床上应用的优良率为70%~80%。

1.1.2 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Hr jikata1975年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辟了一条介于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间的新途径。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减少髓核容量使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 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此项技术没有注射酶类药物所产生的并发症, 若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症则难以开展, 否则影响疗效。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主要缺点是:手术在透视下进行, 手术中无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难以彻底减压。所以仅适用于单纯性和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常见的并发症为椎间隙感染、腰肌血肿、神经血管、肠道损伤以及术后复发[4,5,6,7]。

1.1.3 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1984年美国的Choy首先提出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 (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 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设想。1987年, Choy首次报道非内镜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临床应用。1992年Choy等报道采用激光进行腰椎间盘减压“切除”术333例, 随访62个月, 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且效果极佳 。1994年Hellinger首次将PLDD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8]。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 ( PLDD) 是以激光代替上述的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中的手动活自动切除器械, 置入椎间盘的工作套管用以放入激光光导纤维, 利用激光能量使髓核组织汽化, 以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 使髓核回纳, 减轻对神经根压迫的目的[9]。激光的能量比较容易控制, 比较容易完全“切除”髓核, 损伤小, 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激光治疗椎间盘疾患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但是该技术是在非直视下进行且需要较昂贵的激光设备。

1.1.4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属于全新微创经皮椎间盘减压术。该技术是一种气化技术, 是利用射频能量气化少量髓核组织, 并在髓核内部形成多个孔道, 使电极周围局部组织中形成等离子场, 并能产生大量的高度离子化颗粒。在去除部分髓核组织后, 能完成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形成, 使髓核内胶原纤维汽化、收缩和固化, 以减少椎间盘的总体面积,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本手术与激光治疗相比, 具有局部温度低 (约40~70℃) , 热损伤小, 疼痛轻微, 可早期活动等优点; 而胶原酶治疗具有疼痛反应剧烈、容易损伤神经根及硬脊膜、椎间隙感染概率大等缺点[10]。

1.1.5 经皮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和经皮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是当前经皮技术的热点, 是治疗椎体血管瘤、骨髓瘤、转移瘤和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段[11]。此项技术是近代在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新的脊柱微创技术之一, 是在X线透视引导下, 从背部经椎弓根向椎体插入一根细针, 在破坏或疏松的椎体中注入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D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在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介入发射的一项新技术。PMMA 属于最早和最常用的填充材料, 它同时具有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作用[3,12]。此项技术的治疗作用持久、快速, 还具有有效控制疼痛、加固椎体的作用。

1.2 内镜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1.2.1 内窥镜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自1977年Caspar首先报告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 (micro surgical lumbar discectomy, MSLD) 以来,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此后, Foley和Smith[13]于1998年首次介绍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 , 其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 在手术显微镜下, 能够准确辨认解剖结构, 更清晰、直观、立体的观察术野, 更容易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 并能准确烧灼硬膜外静脉[14]。汪学军等在椎间盘镜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 取得满意效果。在椎间盘镜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既吸取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手术时间长, X线透视次数多的缺点[2]。脊椎后路显微内窥镜技术对化学溶核、经皮切吸等治疗无效的患者也是适用的。

1.2.2 胸、腹腔镜脊柱外科技术:1991年国外Obencha in首次报道了腹腔镜下腰椎手术, 有作者报道用腹腔镜进行腰椎前路融合术。由于腹腔镜的切口小, 对腹腔脏器的干扰也较小, 因而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肠麻痹时间短, 从而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1995年Regan和Mark等报道了首次利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对对脊柱侧弯进行松解的治疗。1998年后还陆续开展脊柱侧弯矫正内固定术、胸椎间盘切除术、结核病灶清除术、腰椎滑移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骨折减压内固定术。胸腔镜下的脊柱外科手术主要包括胸椎间盘摘除术、胸椎病灶清除术、脊椎畸形的前路松解术以及胸腔镜下脊柱内固定手术[15]。

1.3 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 Alexander R.Vaccaro (1994) 设计一套经皮穿刺C1、2关节突螺钉固定器械并应用于临床, McGuire和HarKey (1995) 在Magerl技术基础上作了改良, 亦应用经皮穿刺技术进行C1、2关节突螺钉固定。他们为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奠定了可信的临床应用和手术器械研究。池永龙 (2001)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 自行设计一套手术器械, 并经皮从前后路关节突螺钉C1、2内固定术、经皮齿突螺钉内固定术、经皮颈椎椎弓跟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胸腰椎骨折椎弓跟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3]。

1.4 脊柱显微外科技术 脊柱外科使用手术显微镜是由Caspar[16]、Yasargil (1997) 首先报道, 他们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 显微外科手术已得到更多脊柱外科医生们的认可并且不断发展, 1998年德国慕尼黑Harlaching脊柱矫形外科中心医院更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三维立体镜成像首先实施了350例脊柱显微外科手术, 内容包括后路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腰椎管狭窄脊髓减压术、胸腰椎间盘切除术、融合术、颈椎或双节段减压融合术等, 脊柱外科使用手术显微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缺点, 但存在一些异议和障碍如视野局限、目标区域放大、视轴适应、手-眼协调配合等。

1.5 运用扩张通道管系统 (X-Tube) 脊柱微创技术 X-Tube技术是Sofamor 公司研制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 与传统的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micro endscopic discectomy, MED) 不同的是具有不同长度的可扩张工作通道, 通过底部呈锥形扩张的通道可获得更大的显露, 从而完成腰椎退变性疾病及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椎椎体间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17]。X-Tube通道结合了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优点, 不从棘突及椎板上剥离肌肉, 入路是利用逐步扩张的工作通道, 将椎旁肌等向两侧缓慢剥离撑开, 扩张管及X-Tube的2个叶片与周围组织接触的部位为圆弧状, 肌肉为钝性剥离, 手术创伤小[2,18,19]。Jahng等[20]认为X-Tube技术组织损伤程度远小于开放手术, 由于创伤小, 可进行椎管大范围减压, 神经根减压彻底, 可早期功能锻炼, 利于患者康复。Quadrant可扩张微创通道管系统, 是在X-tube操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脊柱外科操作系统, 是X-tube系统的升级改进及简化。Quadrant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建立一个可扩张撑开的工作通道, 使脊柱外科医生可以更顺畅精确地到达手术区域, 不需广泛的剥离肌肉及软组织以显露骨性标志和植骨床, 顺利实现过去只有传统开放手术才能完成的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等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要求的所有复杂操作。配有独特的光源照明使手术视野更清楚, 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医源性损伤。Quadran-t系统直视下手术治疗LDH 弥补了非直视下经典微创脊柱手术 (minimal invasivespinal surgery, MISS) 手术镜下二维视野的局限性, 不必手眼分离操作, 降低了学习曲线。根据需要可延长手术切口, 较X-tube增加了手术的可变通性[21,22,23]。

2 展望

脊柱微创 篇5

1 胸腔镜辅助外科手术

1. 1概述及适应证胸腔镜辅助外科手术 (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 是一种利用电视技术和内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微创外科技术。20世纪初,瑞典医生Jacobaeus开始使用内窥镜来诊断和治疗肺结核胸膜黏连并得到推广[6]。1996年Rosenthal等[7]首次将VATS用于胸椎转移癌患者的前路减压内固定,减少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镜手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a) 手术瘢痕明显减小,外表美观; b) 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对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干扰相对较小,并发症少; c) 手术视野佳,可观察胸腔全貌,并且具有放大效果,使术野较肉眼更清楚,便于分离操作; d) 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可以使患者早期恢复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等[5,8,9]。

其适应证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即适用于侵犯脊椎前中柱、局限于椎体内的病灶,部分不能耐受传统开胸手术的转移瘤患者亦可选用。其绝对禁忌证包括: 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或者对侧全肺切除者; 1秒用力呼吸容积小于50% ; 严重的胸膜黏连或者肥厚性胸膜炎患者; 呼吸功能不全或呼衰的患者; 胸腔内积脓或严重感染者; 既往开胸手术失败者; 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者等[10,11,12]。

1. 2手术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椎体破坏严重或有软组织包块的一侧向上。根据椎体病变位置不同,所做的操作切口、光源切口和吸引切口有所不同。a) 操作切口: T1 ~ 5选在相对应的病椎或高于病椎一个肋间隙的腋中线( 腋窝内) 处, T6 ~ 12选在比病椎高一个或两个肋间隙的腋后线。传统的切口为1 ~ 2 cm的小切口。b) 光源切口: T1 ~ 5选在比操作切口高一个肋间隙的腋前线处,T6 ~ 12选在比操作切口高两个肋间隙的腋中线处做1 cm皮肤切口。c) 吸引切口: T1 ~ 5选在比操作切口低两个肋间隙的腋中线处; T6 ~ 12选在比操作切口低一个或两个肋间隙的腋后线处做1 cm的皮肤切口。术者可在电视胸腔镜下探查病椎及其上下椎体和椎间盘,并通过操作切口可完成患椎的活检、切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等操作[11]。

1. 3临床应用胸腔镜能够在屏幕上清晰地显露整个胸椎,并可纯腔镜下完成患椎的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和重建等技术,从而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Sasani等[13]报道了对6例T5 ~ 11胸椎转移瘤的患者采用腔镜进行肿瘤切除、脊髓减压、椎体重建内固定,手术平均时间185 min,平均出血330 m L,平均住院时间6. 5 d,术后VAS疼痛及Oswestry评分均明显改善。Le Huec等[14]改良了胸腔镜工作通道入路,通过胸骨柄上方和第二肋下缘入路,充分暴露T1 ~ 3椎体,对2例颈胸椎交界处转移瘤的患者采用改良的方法切除病变椎体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1. 4并发症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类似于开胸手术,常见有: 暂时性肋间神经痛、术中术后大出血( 大于2 000 m L) 、肺不张、气胸、血胸、乳糜胸、胸腔或内脏结构损伤( 如膈肌或肺损伤) 、神经并发症、脑脊液漏、脊柱不稳等[11,15,16]。术者应严格把握手术指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可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并发症,使并发症的发生及危害降到最低。

2 小切口脊柱手术

2. 1概念及适应证由于腔镜手术器械昂贵、技术含量高、 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陡峭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并发症难以处理等制约因素,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克服上述缺点,脊柱外科医生改良了传统的腔镜手术,将切口稍微延长成为微创入路脊柱手术,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17,18]。 其适用于经胸腔、腹腔进行椎体前路手术的病例,如椎体病灶或脊髓受压( 包括结核、肿瘤、骨折等) 的病灶清除、减压以及脊柱前路稳定性的重建。曾接受过开胸、开腹手术导致胸膜、腹膜重度黏连者,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完全不能耐受手术者是该手术的禁忌证[18]。

2. 2手术操作患者取侧卧位,上胸段右侧开胸,胸腰段则从左侧,对侧单肺通气,打开胸腔,将肺向内侧牵拉,暴露胸椎病变。肿瘤位于胸腰段时可切开膈肌,胸腹联合小切口完成或在胸腔和腹腔外完成手术。L3 ~ 4病变从左侧进入腹膜后,皮肤切口4 ~ 6 cm,切开腹肌,推开腹膜进入腹膜后,宽拉钩牵开充分暴露腰大肌起点,保护输尿管、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切开部分腰大肌起点,暴露腰椎,首先结扎和切断椎体横动脉,在切除椎体肿瘤前先切除椎体上下椎间盘直至终板,然后切除椎体肿瘤,进行前路钢板或钉棒系统固定重建稳定性[17,18,19]。

2. 3临床应用Payer等[17]报道了37例前路小切口脊柱微创手术,其中11例为椎体肿瘤( 包括8例椎体转移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和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11例肿瘤患者平均出血711 m L,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术后效果较为满意。Massicotte等[18]对10例脊柱转移癌患者采小切口脊柱微创手术进行脊柱减压和内固定,术中平均出血335 m L, 术后给予脊柱立体定向放疗7 d左右,术后患者疼痛、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均显著改善。

2. 4并发症微创入路脊柱手术虽有切口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微创优势,其并发症类型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常见有: 术中损伤椎前血管和神经、手术损伤脊髓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或截瘫脊柱不稳、硬脑膜或脑脊液漏、肿瘤复发、术后伤口感染不愈、金属材料相关并发症等[19,20]。根据手术的部位存在特定的并发症,如胸椎手术时可见术后暂时性肋间神经痛、气胸、血胸、乳糜胸、肺炎、肺不张、膈肌及纵膈损伤等并发症[20],腰椎手术则可能出现腹外疝、腹膜炎、腹膜黏连、腹腔血肿、肠梗阻、脏器损伤( 如胃肠道、输尿管、膀胱等) 、尿潴留、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3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和 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3. 1概述及适应证PVP是采用经皮穿刺经椎弓根途径的方法将骨水泥直接注射到病变椎体内,利用骨水泥重塑椎体形态,增强椎体的强度,使病变椎体维持或恢复稳定性,重塑椎体的生理功能。1987年Galibert等[21]首次报道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C2椎体侵袭性血管瘤案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自此PVP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脊柱转移瘤引发的脊柱压缩性骨折[22,23]。但该术的缺点是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及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文献报道约为30% ~ 67%[24]。1994年Reiley等在PVP的基础上采用球囊扩张来纠正后凸畸形的方法,称为PKP,于1998年正式应用于临床。该手术比PVP能较大程度地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利用经皮穿刺将一种可膨胀球囊置入塌陷的椎体,通过球囊的扩张抬升终板,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四周为骨壳的空腔,在较低压力下灌注高粘滞的骨水泥,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文献报道约为8. 6%[25]。 PVP及PKP主要适用于转移瘤破坏椎体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和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但对多发的脊椎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则效果较差。患有凝血功能障碍、椎体感染、显影剂过敏、椎体骨折或病变压迫脊髓导致截瘫等为其禁忌证。

3. 2手术操作PVP操作与PKP基本相似,患者取俯卧位, 手术在C型臂机或CT监视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将可膨胀球囊置入塌陷的椎体,通过球囊的扩张抬升终板,恢复椎体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在椎体内形成一个空腔,在较低压力下灌注高粘滞的骨水泥,充填固定并强化椎体。在T5 ~ 12常采用经椎弓根旁途径,即经椎弓根与肋骨头间途径置人球囊,进针点位于横突和上关节突交界处,在肋横关节间稍高于椎弓根外侧壁; 在T10L5可采用经椎弓根途径, 进针点位于椎弓根影外上方,左侧10点钟,右侧2点钟位置, 可有效地避免血管神经损伤,防止填充剂向椎旁渗漏。

3. 3临床应用PVP和PKP在治疗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其安全性也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因此这两种手段亦被作为脊柱转移瘤的姑息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26]。 Fourney等[27]对顽固性腰背痛的21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97个椎体进行了椎体成形术( PVP65个,PKP 32个) ,结果表明84% 的患者疼痛显著缓解或消失, 止痛效果超过1年。Sun等[28]报道了32名脊柱转移瘤的患者接受PVP治疗,97% ( 31/32) 的患者在治疗后1 d、1周时疼痛缓解,86. 7% ( 26/30) 的在治疗后1个月疼痛缓解,82. 3% ( 24 /29) 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76. 9% ( 20 /26) 在治疗后半年内疼痛缓解。由于这两种方法属姑息疗法,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有限,亦不能同时治疗椎体周围的组织病变, 因而,有学者试将PVP或PKP与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应用,在缓解疼痛及提高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尚可以对病变椎体及周围病灶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效果[29]。

3. 4并发症PVP及PKP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水泥漏。椎体转移瘤的骨水泥渗漏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渗漏部位有椎管内硬膜外、神经根管、椎旁软组织、相邻椎间盘内及椎旁静脉丛。大多数情况下,少量骨水泥渗漏多无严重不良后果,但较多渗漏可导致神经根痛、椎管受压及肺栓塞等较严重并发症。除此之外,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肋骨和椎体附件骨折、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感染、出血和穿刺部位血肿形成等[30]。

4 射频消融术

4. 1概述及适应证射频消融术是近年开展的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已逐步用于治疗脊柱椎体肿瘤。射频消融能明显缓解脊柱转移瘤引起的疼痛,其作用机制在于热破坏了骨膜、骨皮质和肿瘤组织内神经末梢,另外肿瘤细胞坏死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介素,抑制了破骨细胞活性[31]。射频消融的适应证是对脊柱转移癌患者引起的疼痛进行姑息治疗,肿瘤距离脊髓1 cm以内的患者为其禁忌。

4. 2临床疗效射频消融对脊柱转移癌患者有显著疗效, 尤其在减轻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方面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证实[32,33]。目前有许 多研究者 将目光转 向射频消 融与PVP、PKP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上。胡继红等[34,35]分别对12例和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椎体转移瘤患者进行RFA术和PVP,术后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效果较为满意。王卫国等[36]对2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FA联合PVP 105例,行单纯PVP 121例,比较发现,术后患者疼痛均缓解明显,两组术后疗效对比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但射频清融术联合PVP组骨水泥外漏发病率明显低于少于单纯射频消融术组。

5 其他微创技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SSPF) 作为新兴的脊柱内固定微创技术,目前亦应用于椎体转移癌的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体质差、无法耐受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且没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但存在严重脊柱不稳的患者。Kim等[37]对16例脊柱转移瘤引起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行经SSPF术,术后4 ~ 7 d所有患者均可站立行走,术后VAS评分从( 8. 2 ± 1. 8) 分降到( 3. 8 ± 2. 0) 分,步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Gasbarrini等[38]对187例患者 ( 其中54例脊柱肿瘤中包含22例脊柱转移瘤) 采用微创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肿瘤组患者术后疼痛得以显著改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影像学和更细的探针及氩气、氦气冻融技术的结合应用和发展,经皮冷冻消融术也成为一种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微创技术。Masala等[39]报告1例胆管癌多发转移至肝脏及L2椎体的患者,行化疗及放疗后仍有持续背痛,使用经皮冷冻消融术及椎体成形术治疗L2椎体转移灶,术后VAS评分由8分降至3分,取得满意效果。Callstrom等[40]报道了应用经皮冷冻治疗61例不愿接受放疗、手术等传统治疗或其疗效不满意的有严重疼痛的骨转移瘤,其中6例脊柱转移癌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

血管栓塞术也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应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可以经动脉插管亦也可经皮穿刺进行操作。起初其主要应用于脊柱转移癌在外科开放手术前进行栓塞,从而减少术中出血。Truumees等[41]认为60% 的脊柱转移瘤富含血供,经动脉插管的栓塞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目前对于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血管栓塞术尝试作为一种局 部控制肿 瘤、缓解疼痛 症状的姑 息治疗手 段。 Koike等[42]对脊柱转移癌的患者进行动脉插管化疗及血管栓塞术,75% 的肿瘤血供得以阻断,发现血供阻断的程度与疼痛的缓解呈正相关性,从而认为血管栓塞术也是一种缓解脊柱转移癌疼痛的姑息治疗手段。

6 展望

脊柱微创 篇6

关键词:微创手术,脊柱创伤,临床效果

脊柱创伤为临床常见病症, 由交通事故、暴力等因素导致。由于该疾病临床并发症相对较多, 如不及时治疗, 将危害生命健康[1]。为更好地探讨脊柱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行不同疗法治疗, 旨在探讨微创手术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将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所接收脊柱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分组处理后借助不同疗法治疗, 医治组患者50例, 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20~76岁, 平均 (25.5±1.6) 岁;病程8 h~1 d, 平均 (12.1±0.1) h;病发原因:交通事故30例;重物击打2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25~70岁, 平均 (28.5±2.5) 岁;病程9 h~1 d, 平均 (12.2±0.2) h;病发原因:交通事故32例;重物击打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 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 (P>0.05) 。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行微创手术疗法, 手术前期给予全身性麻醉, 帮助患者取俯卧位, 在C臂设备帮助下在患者椎弓根外侧缘行切口, 方向为纵向, 然后分离患者多裂肌、最长肌交接部位, 依次扩张患者软组织, 开放工作通道, 暴露峡部、头侧、尾侧等乳状突后开口, 以椎弓根探子开道, 拧入椎弓根螺钉, 置入塑形棒, 以便骨折部位复位。若情况允许, 可在工作通道内行推板开窗, 借助临床后缘处理系统复位骨折部位。若患者为开放性的损伤, 还要对创面进行清创, 最后无张力缝合。所有患者术后一周在腰围保护下间断行负重练习。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开放手术治疗, 取正中切口, 剥离患者关节外缘后撑开肌肉, 在直视状态下置入钉棒, 并将其撑开复位。若情况允许, 可行推板式开窗, 便于复位骨折部位。两组患者临床针对性治疗后均于术后早期功能训练, 以便更好地加快康复进度, 并比对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项目: (1)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 (2)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 其中, (±s) 表示计量资料, %表示计数资料, t、χ2分别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 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判定: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性鲜明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评定: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性鲜明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脊柱创伤为临床常见脊柱性疾病, 由于该疾病具有病情复杂、发展快等临床特点, 给患者机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 临床治疗脊柱创伤患者常用方法为手术, 但由于常规开放式手术操作期间痛苦大、创伤多、出血量、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多等因素的存在, 致使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开放式手术需充分暴露患者手术范围, 通常产生新的创伤, 不利于临床术后快速康复[2,3,4]。因此, 探讨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脊柱创伤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近年来, 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在脊柱创伤患者中取得显著成效。微创手术优势包括: (1) 疼痛度小。部分手术可在镇痛药物下进行, 患者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该手术; (2) 创伤小。由于微创手术创口小, 可加快术后康复进度; (3) 康复快。微创手术可缩短患者临床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4) 费用低。由于微创手术后感染率少, 住院时间等因素的存在, 可降低临床治疗费用。和临床常规开放手术相比, 治疗效果明显。从本组研究可看出:微创手术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率 (2.0%) 和开放手术组 (14.0%) 相比, 差异性明显 (P<0.05) 。说明: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和常规开放手术相比, 可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 符合石华峰[5]研究成就。

综上所述, 临床脊柱创伤患者治疗期间行微创手术作用突出, 可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斌.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22 (12) :56-57.

[2]谢一方, 黄庆华, 吴罗根, 等.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8 (29) :106-108.

[3]刘鹏原, 林贤梅, 祝文发.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0 (28) :114-115.

[4]王必胜, 沙宇, 卢正楷, 等.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2 (26) :58-59.

脊柱微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7例;年龄5岁~68岁, 平均年龄 (43.2±3.1) 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结合具体病变部位, 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以开放式手术清除病灶部位[3]。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在电视胸腔镜环境下进行微创手术, 清除病灶。

1.3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对照组患者, 7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胸腹膜损伤2例, 神经功能障碍2例, 术后感染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 , 5例复发;研究组患者2例发生并发症 (胸腹膜损伤1例, 术后感染1例) , 1例复发。

3 讨论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内部导致感染的常见疾病, 常发生于15岁~35岁年龄段人群的缓发和慢性传染病, 经由呼吸系统进行传播, 潜伏期为4周~8周[4]。约80%以上的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 少部分病变发生在骨骼、皮肤、淋巴等部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结核的防控力度大大提高, 已经基本控制了结核的传播。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会进一步转移到肠道、肾脏等较为重要的器官,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扰。脊柱结核作为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 可通过及时治疗转归, 若没出现严重并发症与神经系统损伤, 无须切除椎体[5]。传统的开放式手术, 由于创伤大、操作时间长、对于患者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 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与生理上的巨大疼痛, 致使身体条件差与耐受性差的患者不能接受传统开放手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胸腔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以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 这种手术方式对机体的干扰少, 创伤性比较小, 疼痛较轻, 通常情况下, 手术之后无需使用止痛药物, 手术后恢复期比较短。胸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属于微创性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对患者损害较轻, 一般术后便可下床活动, 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与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了脊柱结核治疗中微创手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脊柱结核治疗中, 微创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对2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降低患者身体与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结核,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 (3) :156-157.

[2]马远征, 陈兴, 薛海兵, 等.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4) :254-255.

[3]张西峰, 夏志敏, 王岩, 等.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和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45 (34) :76-77.

[4]黄湘荣, 陆普选, 詹子睿, 等.经皮穿刺置管灌注化疗治疗脊柱椎体结核脓肿[J].吉林医学, 2011, 12 (5) :12-13.

脊柱微创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1月收治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50例, 男38例, 女12例;年龄23~46岁, 平均30.1岁;骨折部位:L1骨折15例, L2骨折5例, L3骨折6例, T11骨折4例, T12骨折20例。

护理方法: (1) 术前护理:由于患者脊柱骨折, 导致患者活动受限, 多数患者担心疾病的预后, 有的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 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 及时进行疏通, 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 首先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介绍医院环境以及主治医师情况, 用亲切的语气与患者交流,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拉近与患者直接的距离。术前做各项准备工作, 检查有无过敏史, 术前的各种检查, 同时做好备皮工作。 (2) 术中护理:将手术所需物品均准备齐全, 帮助患者适当活动上肢和改变头部姿势, 尽量保持较为舒服的体位, 术毕检查各种器械和纱布, 做好手术室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 (3) 术后护理:患者进入病房后要每6小时检测1次血氧饱和度, 认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随着病情的逐步好转, 可以让患者卧气垫床, 保持患者的皮肤和床单洁净干燥, 每2~3 h翻身1次[3], 同时可以对骨突处进行按摩, 改善血液循环, 防止血栓的形成。加强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可以用温水擦浴, 保持皮肤清洁, 对干燥、粗糙皮肤可用肤疾散或爽身粉, 以保持皮肤润滑, 但勿在破溃和潮湿的皮肤上涂抹, 以免妨碍渗出, 加重或引起感染。 (4) 康复锻炼:功能锻炼, 可以利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 为扶拐下地做好准备。仰卧位或俯卧位的应积极锻炼腰背肌, 其方法有挺胸, 包括5点支撑法:仰卧, 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 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 伤后1周可练习此法;3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 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 而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3~4周可练习此法;4点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 全身腾空, 呈一拱桥状, 伤后3~4周可练习此法。背伸法:俯卧, 抬起头, 胸部离开床面, 双上肢向背后伸, 两膝伸直, 从床上抬起两腿, 伤后5~6周可练习此法。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起床、离床。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 借助辅佐工具, 如支具、助行器等, 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术中出血55~126 m L, 平均75 m L, 手术时间63~118 min, 平均92.1 min, 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经过2~15个月的随访, 优39例, 良9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96.0%, 均痊愈出院。

讨论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且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因此术前应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指导与术前常规护理, 减少患者负性情绪, 做好术前准备, 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术后则需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各种管道的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4,5]。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50例患者经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术中出血55~126 m L, 平均75 m L, 手术时间63~118 min, 平均92.1 min, 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经过2~15个月的随访, 优39例, 良9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96.0%。

综上所述, 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及加强功能锻炼是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主要护理措施, 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光, 翁永前, 欧志峰, 等.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J].当代医学, 2010, 16 (24) :89-90.

[2]Wild MH, Gleas M, Plieschnegger C, et al.Five year follow up examination after purely minially invasive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ly and conventionally open treated patient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7, 127 (5) :335-343.

[3]杨菁, 唐坤宏, 朱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73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6) :58-60.

[4]Taylor H, Mcgregor AH, Medhi Zadeh S, et al.The impact of self-retaining retractors on the paraspinal muscles during posterior spinal surgery[J].Spine, 2002, 27 (24) :2758-2762.

脊柱微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8.3±3.2)岁。所有患者经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并通过病灶活检或脓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病程6个月~4年,平均(10.8±3.6)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低热、胸腰或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病灶分布:胸椎20例,腰椎14例,胸腰段9例,腰骶椎7例。其中6例合并有肺结核。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8例,A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以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取俯卧位,局部麻醉。采用64层CT扫描迅速确定椎体病灶部位和椎旁脓肿的范围,了解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胸椎结核采用肋骨和椎弓根间入路或肋骨与椎弓根上入路;腰椎结核采用经安全三角椎弓根外侧入路[3]。在CT薄层扫描下确定具体进针的位置,并在体表皮肤做好标记,同时测量确定进针深度。在整个穿刺过程中都应当进行CT扫描,从而能够准确穿刺进入椎体病灶或脓腔中,使用经皮扩张套管建立经皮通道,对病灶进行清除和脓液的抽出,然后将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和药敏试验。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病灶,对于有较大脓肿的患者应当置入双腔引流管,而无明显脓肿的患者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做局部化疗用。将异烟肼1.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500m L通过双腔引流管行持续病灶灌注3周。局部化疗采用利福平粉针剂0.45g和异烟肼注射液0.3g的混合液,隔日注入1次[4]。术后继续按原化疗方案全身抗结核治疗。B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灶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病灶清除后局部放置链霉素1~2g及异烟肼0.3g。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5~7d。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局部化疗时间、全身化疗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2。

注:与B组比较,▲P<0.05

注: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手段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尚没有统一的指导原则。虽然传统开放病灶清除术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其本身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脊柱部位较深、并且受周围重要组织器官限制,开放手术往往不能彻底清除病灶在一定的程度上复发可能性很高。并且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术前全身化疗的准备比较苛刻,否则一旦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导致手术的失败[5]。手术本身创伤大、风险也比较大,这样对患者的条件和医师的技术及经验都要求更高。

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成为近年新兴术式的代表,它克服了传统开放手术存在的缺陷,采用经皮微创技术能够缩小结核范围,并且局部应用的化疗药物不经过门静脉循环系统,从而降低了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由于实行持续局部化疗杀灭了结核杆菌并抑制了形成窦道的致病因素[6]。本研究发现采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都比传统开放性手术时间短,并且术中出血量也比较少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局部化疗时间也较开放性手术短,差异性明显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并与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院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B组采用开放手术治,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局部化疗时间、全身化疗时间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局部化疗时间、全身化疗时间上均比B组短,而且术中出血量比B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引导经皮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确切,并且克服了传统手术存在的缺陷,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时间短、出血少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关键词:脊柱结核,经皮微创技术,开放手术,CT

参考文献

[1]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经皮穿刺病灶清除灌注冲洗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脓肿[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5(9):528.

[2]詹子睿,张西峰.CT导引经皮介入置管灌洗、局部持续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18):2807-2809.

[3]张西峰,王岩,刘郑生,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3):156-158.

[4]黄湘荣,陆普选,詹子睿,等.经皮穿刺置管灌注化疗治疗脊柱椎体结核脓肿[J].当代医学,2010,16(17):327-330.

[5]肖联平,江毅,田永刚,等.前路经腹腔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23(8):913-916.

上一篇:Andriod系统下一篇:审美式民间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