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创伤

2024-08-27

脊柱创伤(共7篇)

脊柱创伤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脊柱创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的上升, 而且脊柱的创伤程度也越来越重, 脊柱创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又不可避免的疾病,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脊柱创伤不仅会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健康安全, 在临床治疗之后, 也极有可能致残, 因此, 对脊柱创伤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治疗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对脊柱创伤患者实施临床手术治疗, 采用脊柱内固定的方式, 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目前, 脊柱内固定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本次调查研究基于本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探究对脊柱创伤患者应用脊柱内固定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对本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这7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 男患者42例, 女患者28例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是由于男患者的职业特征所致) , 患者的年龄为21~59岁, 平均年龄为 (34.7±3.56) 岁。在这70例患者中, 有21例是由于高空坠落知识脊柱创伤, 有11例患者是由于物体压砸伤致使的脊柱创伤, 有38例患者是由于车祸致使的脊柱创伤。所有患者的确诊治疗时间均为1~7 d, 平均 (3.5±2.3) d。由于脊柱创伤的最佳治疗时间是4~5 d,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对患者临床治疗时间的控制一般在4 d左右,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时间拖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而且, 在这70例患者中, 有15例患者为重度脊柱创伤, 35例患者为中度脊柱创伤, 20例患者为轻度脊柱创伤。

1.2 临床治疗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的70例患者, 均采用临床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之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性系统检查, 利用先进的CT、MRI临床诊断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性的诊断检查工作, 诊断结果显示70例患者均符合手术脊柱内固定治疗的要求标准, 且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的选取治疗方式。若患者属于椎间盘迸裂, 则要对患者进行脊椎复位, 可以利用脊柱内固定的方式, 在患者的创伤部位植入大量的植骨, 帮助患者锥间盘脊柱的复位。若患者属于后柱骨性结构损伤致使的脊柱创伤, 对其进行适当的脊柱复位的同时, 还要给予患者减压处理, 在完成后, 对患者进行脊柱内固定以及实施植骨融合处理。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要对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 且对于重度脊柱创伤患者, 要对其进行重点、特殊监护, 护理工作人员在患者临床手术完成之后, 要及时、实时的做好监护工作, 给予患者必要的临床护理措施, 并严格、客观的记录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控制患者感染情况的发生。

2 结果

经过脊柱内固定临床以及长期性临床康复之后, 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无死亡, 只有2例患者遗留有轻微的后遗症, 治愈率高达97.14%。对70例患者利用X线片进行复查, 发现患者的脊柱内固定位置比较良好, 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及任何错位的发生, 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在4 h左右, 平均手术时间为 (2.4±1.5) h。70例患者中, 最早出院的患者的出院时间为7 d, 最长的出院时间达将近2个月, 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5.21 d。本次调查研究还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及时的调查随访, 随访时间长达1年左右, 在随访的过程中所有68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无并发症发生, 有2例患者存在后遗症, 相对于患者在入院前的病情、生活质量, 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所好转, 且不断的提升。临床治疗前后, 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脊柱损伤程度的情况见表1。

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对70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0~4分为生活质量差、5~8分为生活质量基本上可以保障、8分以上为患者对生活状态比较满意。

对70例患者均进行长达1年时间的调查随访, 调查随访结果显示, 70例患者均存活, 且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无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身体功能恢复良好。这与上述的70例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具有一致性。

3 讨论

脊柱创伤在现如今社会发展背景下,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又不可避免的疾病,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脊柱创伤不仅会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健康安全, 在临床治疗之后, 也极有可能致残。本次调查研究中有2例患者临床治疗后产生后遗症, 存在致残的可能。因此, 加强对脊柱创伤的预防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无死亡, 只有2例患者遗留有轻微的后遗症, 治愈率高达97.14%。对70例患者利用X线片进行复查, 发现患者的脊柱内固定位置比较良好, 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及任何错位的发生。这说明采用脊柱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在4 h左右, 平均手术时间为 (2.4±1.5) h。70例患者中, 最早出院的患者的出院时间为7 d, 可以有效的解决患者临床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长的担忧, 在最大限度内,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对患者工作的影响较小。而且患者在临床治疗之后, 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达到提升, 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基本保障和患者对生活质量比较满意的程度有治疗前的27.14%、12.86%在临床治疗之后, 转变为45.71%、20.00%,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 有利于患者疾身体的全面康复。

综上所述, 对脊柱创伤患者应用脊柱内固定,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 要特别注意对于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应用程度, 最大程度上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聂锋锋, 张英华, 黄寿国, 等.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094-7099.

[2]梁勇, 江庭彪, 杨兵, 等.应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4, 2 (7) :96-99.

[3]杨海青, 段洪, 闵捷, 等.钛网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53) :8590-8595.

[4]彭超, 何智勇, 母建松, 等.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与后路腰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4) :7117-7121.

[5]胡正霞, 李开南, 何智勇, 等.改良多裂肌间隙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胸腰椎骨折:伤椎稳定性及相关指标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4) :543-547.

[6]谢冲, 金格勒, 李忠伟, 等.颈前路与后路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17) :2762-2769.

[7]张兆川, 马超, 吴德慧, 等.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稳定性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40) :6451-6458.

[8]陈晓明, 陈前芬, 肖增明, 等.腰骶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的辅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 (9) :1447-1451.

56例急性脊柱创伤诊断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急性创伤,脊柱,预后

急性脊柱创伤是临床常见创伤性疾病, 因特殊解剖位置、形态与生理功能, 极易致脊髓受损, 影响其它组织器官功能, 致残率极高。约20%~30%的急性脊柱创伤伴随多水平相邻或不相邻继发性椎体损伤, 给疾病诊断、治疗带来了困难, 一些隐匿合并或继发伤在急性期,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延误治疗时机, 极易致后遗症遗漏,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明确诊断、科学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脊椎创伤患者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就我院既往收治的56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其伤情、转归特点, 总结诊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56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22~72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撞击伤28例, 砸落伤19例, 跌落伤9例。纳入标准: (1) 急性损伤, 致伤至接受诊断不足1w; (2) 临床资料完整, 我院全程收治。

1.2 方法

诊断:详细询问病史, 据症状表现、致伤原因, 判断损伤部位、严重程度, 针对部分高能伤害较轻, 如跌落伤者, 行X线平片侧位像、张口正位像观察脊椎有无骨折, 关节脱位, 对伤情加重, 明显合并有多段脊柱创始者, 行CT、MRI扫描, 主要配合X线检查侧块、环椎前后弓等附件骨折情况。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手法复位、药物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以椎体重建术为主。以胸腰椎骨折脱位为例, 行后路前中柱重建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如下。后路前中柱重建手术: (1) 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 腰背后正中切口入路, 据拟定或实时CT/MRI, 描记暴露范围, 常规术区消毒, 备皮, 剥离椎旁组织, 明确受损椎体上下邻椎; (2) 于伤椎双侧上关节突基底部入钉, 选择合适纵杆, 临时固定伤椎, 行椎管减压, 切除受伤椎体单侧椎板、清除骨性占位, 直角凿推顶复位; (3) 处理较大骨折块以及相邻椎体终板软骨, X线或CT下透视、评价骨折临时复位情况, 清除爆裂伤椎, 以骼骨块或钛网充填, 植骨, 加压, 安装横连杆, 复查X线或CT, 评价复位情况; (4) 彻底清除污物,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5) 术后取仰卧位, 给予抗生素2~5d, 配合脱水等辅助治疗, 做好引流护理, 及时拔除引流管; (6) 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持续48h后开展早期康复训练, 如踝关节屈曲活动、下肢功能锻炼, 术后2w可开展背肌训练, 可在扶持下进行下床训练, 必要时佩戴腰围, 做好定期复查工作。手术以恢复受伤椎体稳定性、功能为主要目标, 辅助以并发症预防治疗, 康复训练, 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 促患者功能恢复。

1.3 判定标准[2]

(1) ASIA脊髓神经功能评分, 脊髓功能改善率= (术后ASIA评分-术前ASIA评分) /术前ASIA评分×100%。ASIA评分总分为0~112分, 对关键检查点进行分析。 (2) 疗效判定标准: (1) 优, 症状基本消失, 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2) 良, 症状明显改善, 可胜任一般工作, 可正常生活; (3) 及格, 症状有所缓解, 但生活仍不能自理; (4) 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n (%) 表示计数资料,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

经X线、CT/MRI等细致检查所有脊柱损伤均被检出, 检出率达100%, 检查过程中未见因搬动发生的二次损伤。原发损伤部位:颈部26例, 胸背部10例, 腰骶部20例。原发椎体受伤类型:骨折脱位型11例、爆裂型13例、骨折屈曲压缩型32例, 合并损伤45例, 其中颈段14例 (挫伤10例, 脱位1例, 爆裂伤3例) , 胸段20例 (挫伤12例, 脱位2例, 爆裂伤6例) , 腰骶段12例 (挫伤6例, 脱位1例, 爆裂伤5例) 。合并伤情:21例伴有后侧韧带群损伤, 后韧带撕裂11例, 前纵韧带断裂18例, 椎间盘损伤14例, 硬膜外水肿4例, 脊髓损伤25例。

2.2 治疗

术前ASIA评分28~72 (56.2±10.8) 分, 术后随访稳定值89~107 (96.4±8.1) 分, 脊髓功能改善率20~320 (71.53±28.00) %。临床疗效:优35例, 良17例, 及格3例, 不及格1例。治疗期间未发生卧床、尿潴留等并发症。

3 讨论

影像学技术是诊断急性脊柱创伤主要手段, 基层医院常以X线诊断, 尽管漏诊率较低, 但考虑到漏诊的后果, 有学者建议针对高能创伤、老年人尽量行全脊柱诊断。本次研究中, 脊柱损伤合并率高达80.36%, 其中多数为相邻、相同脊柱段创伤, 多见挫伤、少部分可为爆裂伤, 脊柱挫伤危害可大可小, 影响康复治疗顺利开展, 极易因漏、误诊, 延误治疗时机, 影响患者预后[3]。急性脊柱创伤多合并其他组织伤情, 多见韧带组织损伤, 椎间盘、硬膜外、脊髓损伤亦不少见, 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中尤以脊髓损伤最为棘手。

手术与保守疗法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主要方法, 本组患者保守治疗仅6例, 均为挫伤、脱位者, 存在保守治疗可能。针对脱位、压缩性与爆裂性骨折患者, 治疗应以重建脊柱形态、功能为主要目的, 减少神经压迫、避免因治疗不及时转为陈旧伤。椎体重建术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主要术式, 种类较多, 不同患者手术入路、植入物种类等存在一定差异, 若治疗得当, 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本次研究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20~320 (71.53±28.00) %, 同时临床优良率达到92.86%。

综上所述, 急性脊柱创伤多有继发脊柱伤、合并伤;诊断时可配合X线、CT等多种手段检查, 注重检查有效性、全面性、安全性;多数脊柱创伤需行手术治疗, 术后经精细的治疗护理与康复训练, 多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恢复。

参考文献

[1]成亿峰.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学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2) :86-87.

[2]夏玉斌.骨科护理中康复锻炼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4) :59-61.

脊柱创伤 篇3

关键词:脊柱创伤,脊髓损伤,治疗,预后

脊柱出现骨折的概率在全身各部位骨折概率中较小,仅为5%,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脊柱骨折是胸腰段的骨折[1]。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是患者的脊柱受到伤害后所引发的脊髓横贯损害,当患者脊髓受到伤害后,会对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造成障碍,如果患者受伤较严重可能会对神经造成损害,极有可能造成残疾或死亡[2]。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8例,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3.62±4.93)岁。48例患者中,23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致伤,12例患者因摔倒致伤,7例患者因坠落致伤,6例患者撞击致伤。48例患者中,38例患者为过伸型损伤,5例患者为屈曲型损伤、3例患者为中央型损伤,2例患者为前脊髓型损伤。根据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19例患者为A级,13例患者为B级,10例患者为C级,6例患者为D级。

1.2 方法

48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通过静脉为患者滴注地塞米松及甘露醇。患者在进行手术时,采用全麻,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将患者腹部悬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手术方案。采用侧前方胸腹膜外入路,前路常规左侧入路,然后不经或经胸或腹膜后间隙进入,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锥次全切除,并将其伤椎上下间盘进行切除,将终板保留,对椎管前方进行减压,然后将适当撑开后,将肋骨或髂骨植入,使用固定器对其进行固定时应给予加压;采用后路手术,对患者进行常规椎板减压,通过椎弓根对其进行固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其适当撑开和加压,对后侧及横突间进行常规的髂骨植骨。

1.3 判断标准

术后对3~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通过SPSS19.0软件对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χ2分别对其进行组间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次研究平均手术时间为(223.49±40.67)min,患者在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3.75±70.49)mL。术后对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前患者平均椎体前缘高度为(44.72±15.63)cm,治疗后患者平均椎体前缘高度为(88.72±11.74)cm,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48例患者均无出现螺钉松动或断钉等情况。

3 讨论

脊柱创伤是指患者神经结果、骨结构、软组织等部分或全部受到损伤,造成患者出现脊柱创伤的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高空跌落、意外摔伤等[3]。患者脊柱损伤伤情较为严重,并且较为复杂,患者并发症较多,合并脊髓损伤时预后较差,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造成残疾或死亡[4]。目前对于患者进行后路手术还是前路手术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对患者的治疗均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所进行。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患者解除神经压迫;提供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恢复患者脊柱的正常序列关系;达到稳定、无痛、长期的目的。

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便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对其进行解剖复位更利于对椎管进行减压;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将毒性代谢产生及时清除;患者可进行早期的活动和早期的康复训练。

此次研究对48例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的手术治疗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尽早帮助脊髓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解除骨块对脊髓的压迫。对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王文君.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38例临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9):43-43,22.

[2]夏兴平,吴长沙.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与预后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13,(42):119-120.

[3]刘永俊.观察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1):94-95.

脊柱创伤 篇4

关键词:微创手术,脊柱创伤,临床效果

脊柱创伤为临床常见病症, 由交通事故、暴力等因素导致。由于该疾病临床并发症相对较多, 如不及时治疗, 将危害生命健康[1]。为更好地探讨脊柱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行不同疗法治疗, 旨在探讨微创手术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将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所接收脊柱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分组处理后借助不同疗法治疗, 医治组患者50例, 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20~76岁, 平均 (25.5±1.6) 岁;病程8 h~1 d, 平均 (12.1±0.1) h;病发原因:交通事故30例;重物击打2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25~70岁, 平均 (28.5±2.5) 岁;病程9 h~1 d, 平均 (12.2±0.2) h;病发原因:交通事故32例;重物击打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 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 (P>0.05) 。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行微创手术疗法, 手术前期给予全身性麻醉, 帮助患者取俯卧位, 在C臂设备帮助下在患者椎弓根外侧缘行切口, 方向为纵向, 然后分离患者多裂肌、最长肌交接部位, 依次扩张患者软组织, 开放工作通道, 暴露峡部、头侧、尾侧等乳状突后开口, 以椎弓根探子开道, 拧入椎弓根螺钉, 置入塑形棒, 以便骨折部位复位。若情况允许, 可在工作通道内行推板开窗, 借助临床后缘处理系统复位骨折部位。若患者为开放性的损伤, 还要对创面进行清创, 最后无张力缝合。所有患者术后一周在腰围保护下间断行负重练习。

1.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开放手术治疗, 取正中切口, 剥离患者关节外缘后撑开肌肉, 在直视状态下置入钉棒, 并将其撑开复位。若情况允许, 可行推板式开窗, 便于复位骨折部位。两组患者临床针对性治疗后均于术后早期功能训练, 以便更好地加快康复进度, 并比对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项目: (1)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 (2)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 其中, (±s) 表示计量资料, %表示计数资料, t、χ2分别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 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判定: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性鲜明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评定: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性鲜明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脊柱创伤为临床常见脊柱性疾病, 由于该疾病具有病情复杂、发展快等临床特点, 给患者机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 临床治疗脊柱创伤患者常用方法为手术, 但由于常规开放式手术操作期间痛苦大、创伤多、出血量、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多等因素的存在, 致使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开放式手术需充分暴露患者手术范围, 通常产生新的创伤, 不利于临床术后快速康复[2,3,4]。因此, 探讨一种新型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脊柱创伤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近年来, 伴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在脊柱创伤患者中取得显著成效。微创手术优势包括: (1) 疼痛度小。部分手术可在镇痛药物下进行, 患者可在清醒状态下完成该手术; (2) 创伤小。由于微创手术创口小, 可加快术后康复进度; (3) 康复快。微创手术可缩短患者临床住院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4) 费用低。由于微创手术后感染率少, 住院时间等因素的存在, 可降低临床治疗费用。和临床常规开放手术相比, 治疗效果明显。从本组研究可看出:微创手术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率 (2.0%) 和开放手术组 (14.0%) 相比, 差异性明显 (P<0.05) 。说明: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和常规开放手术相比, 可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 符合石华峰[5]研究成就。

综上所述, 临床脊柱创伤患者治疗期间行微创手术作用突出, 可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斌.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22 (12) :56-57.

[2]谢一方, 黄庆华, 吴罗根, 等.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8 (29) :106-108.

[3]刘鹏原, 林贤梅, 祝文发.探讨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0 (28) :114-115.

[4]王必胜, 沙宇, 卢正楷, 等.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2 (26) :58-59.

脊柱创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相关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创伤相关疾病; (2) 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 (3) 满足椎弓根螺钉手术适应证; (3) 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 (1) 肝肾功能严重不全; (2) 手术禁忌证; (3) 严重内科疾病及并发症; (4) 中途退出研究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1例, 年龄 (35.5±2.2) 岁, 病程 (1.2±0.5) 年;其中脊柱骨折13例, 脊柱滑脱11例, 脊柱椎管狭窄6例, 其他5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0例, 年龄 (36.0±2.5) 岁, 病程 (1.5±0.6) 年;其中脊柱骨折15例, 脊柱滑脱10例, 脊柱椎管狭窄7例, 其他3例。两组病程、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全麻, 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从后正中入路行切口, 将相邻上下椎板、关节突暴露, X线C型臂机下透视定位, 了解病灶部位、面积及与周围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情况;通过Weinstein定位法置入椎弓根螺钉, 对照组患者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 观察组患者则置入PCS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螺钉材料均由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将进钉点处骨皮质去除, 使椎弓根慢慢深入机体椎弓根及椎体内。影像学透视定位确定螺钉位置、长度适宜后顺着钉道将不同螺钉拧入, 安装固定棒 (预弯) 且拧紧螺帽。安装结束后减压并行双侧横突间植骨, 氯化钠溶液 (0.9%) 冲洗创口, 留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抗生素、脱水、营养神经类药物等对症治疗, 术后卧床休息2~4周, 随后腰围保护下指导患者早期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 (2)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损伤程度, 有六个等级 (无、A、B、C、D、E) ; (3) 术后随访半年, 记录术前及术后半年两组患者Cobb’s角及VA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损伤比较

观察组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16例 (45.7%) , 脊髓神经损伤19例 (54.3%) ;对照组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15例 (42.9%) , 脊髓神经损伤20例 (57.1%)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两组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03,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V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半年Cobb’s角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半年Cobb’s角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脊柱创伤相关疾病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病症, 主要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关, 且不同突出方向脊髓损伤不同 (神经根症状、四肢瘫痪) 。受脊柱特殊解剖结构影响, 脊柱创伤相关疾病以垂直、压缩暴力致伤为主, 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手术治疗需较多的将椎旁肌剥离, 易造成腰椎动力肌受损范围扩大, 引发脊髓神经损伤[3,4]。随着医疗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进步, 脊柱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5]。

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设备器械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椎弓根螺钉技术, 内固定治疗逐渐成为外科手术常见手段[6]。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外科手术常见手段, 具有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等优点, 除了用于短节段椎体固定外, 还在长节段椎体骨折、侧弯、腰椎滑脱及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中有所应用[7,8]。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椎体滑脱于20世纪80年代 (Magerl) 首次提出, 随着椎弓根螺钉材料的不断研发, 不同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效果不一。目前临床常见内固定系统包括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PCS椎弓根螺钉系统等, 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系统, 如骨质疏松退变性腰椎疾病选择PMMA增强多空中空椎弓根螺钉系统, 胸腰段脊柱骨折选择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等[9]。武文亮[10]通过实体生物力学实验对CCD螺钉与新型PCS螺钉骨质锚定牢固程度进行比较, 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法测量PCS螺钉致密螺纹部分在螺钉锚定能力中的作用, 表明相比普通CCD螺钉, 新型PCS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锚定强度更高, 且螺钉拔除力增强与椎弓根部分的致密螺纹程度密切相关 (正相关性) 。同时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表明普通椎弓根螺钉治疗虽然能有效恢复Cobb’s角, 但易出现内固定失败现象。Domonech等[11]认为, PC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技术, 不仅可以在影像学透视下正确定位, 不影响脊柱正常结构, 而且椎弓根螺钉把持力、硬度分别为金属钩的1.7、1.24倍, 同时螺钉把持力与直径呈正相关性。另外PC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相比普通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强度更高, 部分集中螺钉能加强螺钉拔除力, 对椎弓根有塑形性, 逐渐成为重度脊柱侧凸矫治的理想固定物[12]。

本研究以普通椎弓根螺钉为对照组, 以PC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为观察组, 表1中可知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相比普通椎弓根螺钉, PCS椎弓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 这与PCS椎弓根螺钉塑形 (与脊柱病灶直接吻合) 、不影响脊柱正常结构、影像学定位等有关。Cobb’s角作为评估脊柱侧弯严重程度的指标, 指的是上下弯曲最顶端两个椎体下缘形成的角度, 为此Cobb’s角被当作脊柱创伤相关性疾病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13,14]。本研究表3中观察组术后半年Cobb’s角较术前明显改善,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半年的情况 (P<0.05) , 提示PCS椎弓根螺钉相比普通椎弓根螺钉在改善脊柱侧弯症状中效果更好。同时观察组术后半年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PCS椎弓根螺钉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 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 PCS椎弓根螺钉应用中存在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损伤脊髓, 为此需进一步改进螺钉结构及钉道周壁骨质强度, 且尽可能的加大椎体内螺钉直径 (不增加椎弓根处螺钉直径基础上) , 增强螺钉的剪切应力及抗拔出能力[15,16]。本研究表2中可知观察组脊髓神经损伤发生率及其损伤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韩鹏勃等[1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脊柱创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60例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37.65±2.1) 岁, 对照组组男20例, 女10例, (36.37±2.5) 岁。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该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①接到120电话呼救时做好患者记录, 询问患者病情、体征、创伤程度。②接触患者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给氧, 建静脉通路, 做心肺复苏。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该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急诊护理: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①诊前护理:接到患者急救电话时, 先通过简短的询问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了解及判断[3], 同时安排有效的救护器具等, 在救护车到达前保持通话, 了解现场动态, 并告知其注意事项。②现场护理: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 首先查看患者呼吸道阻塞情况, 进行异物清除, 行吸氧处理, 若有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检测患者生命体征[4], 查看伤口, 进行包扎止血, 安置颈托, 脊柱板固定后进行转运[5]。③转运护理:转运之前安排好各项工作, 如手术室、查验科室等相关工作, 尽可能减短检查时间, 若需进行手术, 要提早安排好术前准备。④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沟通[6], 予以患者鼓励与信心, 帮助其克服焦虑及恐惧等心理。

1.3 满意度评价标准

就该次研究作出患者满意度调查, 总分为100分。评分90~100分, 非常满意;评分60~90分, 满意;评分<60%, 不满意[7,8]。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计数资料有[n (%)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组间观察指标

结果显示, 观察组救护车平均 (13.54±6.98) min到达, 对照组则用时 (13.14±6.45) min, P=0.191>0.05。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 (27.38±5.97) 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 (38.19±6.01) min, 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比较组间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在各创伤分型中, 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的发生率较高。该次研究重在探究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有效的急诊护理对策, 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了急诊护理。包括了诊前护理、现场护理、转运护理、心理护理在内的整体护理体系[9]。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护理相比较, 对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行急诊护理, 能有效掌握抢救时间, 及时并较准确的对患者伤情作出评估诊断, 并进行相应的急诊处理, 进而增加抢救效率。该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救护车达到时间 (13.54±6.98) min与对照组基本无异, P>0.05。而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 (27.38±5.97) min、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较对照小, 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 P<0.05, 这与贾巧叶等[9]相似研究所得出的有效抢救时间 (28.43±2.17) min, 不良反应发生率12.39%, 抢救成功率94.56%接近, 具有佐证价值。同时观察组满意度也较对照组高, P<0.05, 符合满江涛[10]相似研究结果数据。

综上所述, 将急诊护理运用于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 抢救效果显著, 安全性较高,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杜建蓉, 荣秀华, 黄丽.预见性护理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4) :128-130.

[2]陈秀丽, 陈建芳.CRAMS和ISS评分对伴脊柱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急诊护理的意义[J].浙江医学教育, 2015, 14 (4) :37-39.

[3]王红梅.多发性创伤86例急救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8) :2375-2376.

[4]张亚利.多发性创伤急救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 :145.

[5]盛海峰, 石玉岚, 杨海涛.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 2015, 26 (1) :13-15.

[6]铁建果, 吴秀珍, 王全粉.前瞻性急诊护理在脊柱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运用[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16) :1953-1955

[7]侯惠芹.43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11) :2913-2914.

[8]曾智谋, 张寿, 刘亦恒.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 2013, 24 (14) :2105-2108.

[9]贾巧叶.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多损伤早期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5) :1888-1889.

脊柱创伤 篇7

关键词: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脊柱截骨,短节段固定,SSEP,术中监测

胸腰段脊柱处于相对固定的胸椎和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之间的移行区, 是后凸胸曲和前凸腰曲的衔接点, 躯干活动及负重的应力集中于此处, 这种解剖特点使其成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脊柱节段[1]。脊柱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通常继发于胸腰椎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和不恰当的手术治疗, 由于脊柱不稳从而引起局部疼痛、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 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推出的,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因减压彻底、矫形效果好、固定确切、术后融合可靠,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笔者从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诱发电位 (SSEP) 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11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诱发电位 (SSEP) 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11例, 其中男9例, 女2例, 年龄22~64岁, 平均43岁, 病史4~72个月, 平均24个月。病变节段:T12有3例, L1有4例, L2有3例, L3有1例。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C级1例, D级3例。所有病例皆有腰背部疼痛、后凸畸形。X线片:后凸畸形 (28°~43°) 。4例有脊髓受压, 其中1例L2后凸畸形36°, 脊髓明显受压 (图1~2) , 术后畸形矫正, 植骨融合 (图3~4) , 神经功能恢复从C→D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 术前均行胸腰段MRI或CT检查并摄脊柱正侧位X片及Bending位片评估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及总体平衡, 决定手术方案。 (2) 本组病例中皆使用体感诱发电位 (SSEP) 运用于术中监测。采用全静脉复合麻醉, 避免使用异氟醚等,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剂对SSEP的影响。体感诱发电位 (SSEP) 连接:脑部体感诱发电位采用表面电极在头皮上之“足”区, 亦即脑电图 (EEK) 国际10-20系统C‘z。 (即C‘z正中后2 cm) 记录。参考电极位Fpz:在内踝后2~3 cm, 置于双极电极, 刺激胫后神经 (恒流方波脉冲, 波宽0.2 ms, 波频1.9 Hz, 强度为10~15 m A, 以确定足趾轻度跖屈为准) 。在SSEP监测过程中, 患者麻醉深度、血压、体温、氧饱和度均维持平稳, 对脊柱不做任何操作。由于稳定SSEP、不受意识状态影响以及神经发生源明确, 刺激下肢所得到的N32、P40、N55、波作为术中监测的主要指标。

1.2.2 手术方法

患者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 俯卧、腹部悬空位。脊柱后正中人路, 显露病椎及其上下各1个正常椎体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突。分别于上下正常椎体各植入1枚合适椎弓根螺钉。按术前设计:尽量靠近伤椎椎弓根下缘平行下终板打入克氏针, X线透视证实克氏针方向符合术前设计, 切除病椎及其上正常椎棘间韧带, 椎板间黄韧带及上下部分椎板, 并潜行扩大。将两侧关节突咬除, 显露椎间盘、椎体上缘及椎弓根上部, 用小刮匙延克氏针所开通道方向适当扩大入口, 冰水冲洗下磨钻进行“蛋壳”技术操作, 向头侧扩大“蛋壳”开口, 同时通过椎弓根向上贯通上终板, 直接显露上位椎间盘, 从侧方直视下摘除全部椎间盘, 去除上位椎体下缘终板软骨, 注意保留终板完整性, 也应注意保留椎体前缘骨皮质及前纵韧带完整性, 利用磨钻由内向外打薄椎体侧方的皮质骨外壁并使用咬骨钳部分去除或向外侧压塌, 然后采用磨钻向打磨椎体越过中线。对侧进行同样操作后两侧交通。实现伤椎后上角部位的360°减压。再用专用L形骨刀, 轻轻将硬膜囊前侧骨质凿除, 小心显露并去除椎管的骨性侧壁和前壁, 硬膜囊呈现悬空状态, 短棒临时固定保护, 去除脊椎后方棘突和椎板等结构, 截骨角度根据术前测量的局部后凸角度 (伤椎上位椎体下终板和伤椎下终板的夹角) 而定, 不超过40°。所有骨质保留备用, 碎骨粒植入椎间隙前侧, 经X线透视确定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 行后路加压、矫形、使上下椎板逐渐合拢, 此过程中, 通过监测大脑皮层脑体感诱发电位 (SSEP) 是否正常, 一般以单侧或双侧波幅下降不超过50%~60%为界[2], 从而间接判断是否有脊髓损伤, 如SSEP下降超过50%~60%则停止危险手术操作, 以降低手术风险。探查硬膜囊无明显受压, 并将椎板凿毛, 将碎骨质植入。将螺钉固定, 安装横联, 放置一负压引流管, 手术时间为240~360 min, 平均300 min, 术中出血600~1600 m L, 平均1100 m L。

1.2.3 术后处理

本组11例皆行术后伤口引流, 置管后1~3 d, 引流量<30 m L/d拨管。术后加强营养, 术后4周戴支具保护下床活动, 时间可为3~6个月, 定期行脊柱X线。如植骨融合, 可去支具渐恢复工作。

2 结果

11例患者皆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4~72个月, 平均28个月。术后伤口全部1期愈合, 11例X线片复查畸形明显矫正, 随访矫形无明显丢失, 螺钉无松动, 植骨融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 站立时无前倾及疲劳感。植骨融合时间为4~6个月, 平均5个月。4例神经功能障碍, Frankel分级6个月后从C级到D级1例, 从D级恢复至E级3例, 见表1。

3讨论

目前, 对于需要矫正的创伤脊柱后凸畸形角度并没明确的界定, 多数文献认为>20°的后凸畸形应当矫正。叶晓健等[3]认为,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 若局部有不稳定, 或有神经压迫, 或是后凸局部疼痛及腰椎过度前凸致下腰痛, 均需手术治疗。

创伤后脊柱凸畸形的治疗原则: (1) 矫正畸形; (2) 重建脊柱的稳定; (3) 减轻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围绕这一原则, 手术方式可分为前方支撑植骨法、后路减压内固定矫形法、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等方法。Parker等[4]认为畸形矫正技术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缺失主要是脊髓前方受到压迫, 前路可直接切除突入椎管椎体后缘或骨块, 在靠近脊髓的椎体后方开槽进入刮除或用磨钻去除椎体后部凸入椎管内的骨质, 然后进行撑开矫形, 支撑植骨, 同时行前路内固定达到矫正畸形。但此手术方式只适用于中度后凸畸形。对病史超过半年, 后部僵硬患者并不适用。

Pascal-Moussellard等[5]介绍了前后路联合同时截骨手术。根据载荷分布和张力带原理, 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来重建前柱和背侧加压截骨, 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达到牢固融合[6]。手术减压彻底, 矫形效果好, 固定确切, 适合畸形严重 (Cobb>40°) , 脊髓压迫来自前后方及初次手术后部切除过多导致脊柱不稳的患者。但前后路联合总的创伤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 术中出血多, 手术对医师技术要求很高, 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 一般不宜采用。Gertzbein等[7]主张经后路切除畸形脊椎的棘突、椎板, 横突,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目前, 较为公认的治疗理念是通过对脊柱实施短缩和矫直来达到矫正畸形、解除神经压迫、稳定脊柱、减轻局部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目的[8]。

选择合适的椎板敞开的范围, 在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后可以实现截骨部位上下方的椎板的准确闭合。在前柱实现松质骨和上位骨性终板的骨性接触, 应注意保留椎体前缘骨皮质及前纵韧带完整性, 以利前柱稳定, 同时后方还可以进行标准的椎板上及横突间植骨, 以保证较好的骨性融合效果。尽管经椎弓根截骨短缩了脊柱, 脊髓风险相对较少, 但要防止合拢时椎板的卡压及脊髓皱折、迂曲对脊髓的损伤。有研究表明[9], 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可有效改善脊髓迂曲, 避免术中脊髓皱缩造成的脊髓损伤。术中至少咬除伤椎及上下椎大部分椎板, 充分椎板减压保护脊髓。一般来说, 手术适用于后凸畸形<40°不伴神经损伤的后凸畸形患者为宜。当矫形角度超过30°时, 则需要超过椎弓根上下缘进行扩大经椎弓根截骨, 通常能够完成50°以内的截骨矫形[10]。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手术是在脊髓周围操作, 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性。但经椎间隙截骨加压合拢会减少椎间孔面积, 增加神经卡压风险, 因此合拢后一定要探查双侧神经根[11]。后路经椎弓根 (或椎间隙) 椎体截骨术则对后凸畸形则有较好的疗效, 但其减压则相较下不充分[12]。所以, 对骨块来自前方、有严重神经受压者, 笔者建议还是前后入路手术较宜。

20世纪70年代, 日本Tamaki等[13]提出了直接刺激脊髓获得诱发电位的监测方法以来, 随后, 诱发电位 (SSEP) 监测在脊柱矫形手术应用愈来愈广泛, 它可以对患者的脊髓传导功能进行动态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神经状态的异常, 这对于减少术中医源性神经损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避免一些不必要脊髓功能损伤。SEP对于脊柱矫形手术的脊髓功能监测有一定的作用, 其敏感性较高, 但存在假阳性结果, 同时受多种因素干扰, 这要求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分析各种干扰因素并予以解决[14]。

上一篇:基本理论分析下一篇:混凝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