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脱位(精选8篇)
脊柱骨折脱位 篇1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fracture-dislocation of sacroiliac joint, FSJ) 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 多伴有骨盆前环、髋臼、内脏等损伤。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骨盆骨折不稳定型损伤的一种, 处理不当可导致复位愈合不良、双下肢不等长及神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1]。因此, 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修复骨盆后环稳定性。我们自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脊柱通用系统 (general spine system, GSS) 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36例,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并获得连续随访的FSJ患者36例, 男22例, 女14例;年龄15~66岁, 平均 (35.2±0.6) 岁。其中交通伤20例, 坠落伤11例, 挤压伤3例, 重物砸伤2例。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21例, 骨盆前环骨折10例, 股神经损伤3例, 坐骨神经损伤1例。按照Tile分型方法[2], 本组C1型19例, C2型17例。手术时机, 伤后3~7 d 20例, 伤后8~14 d 8例, 伤后15~21 d 6例, 伤后22~33 d 2例。内固定材料采用脊柱通用系统。
1.2 方法
1.2.1 手术前处理
入院后对于休克患者采取积极的抗休克治疗, 合并内脏损伤的请相关专业处理。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患侧股骨髁上骨牵引, 牵引重量6~8 kg, 平均7.5kg, 平均牵引时间15 d。动态床旁拍片了解骨折脱位复位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摄骨盆前后位片, CT及三维重建, 腰椎正侧位片, 了解骨折脱位畸形情况。
1.2.2 手术操作
待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为伤后3~33 d, 平均15.7 d。均采用全身麻醉。合并前环骨折的, 仰卧位, 先经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固定前环, 再改体位为俯卧位, 采用腰骶部Wiltse入路, 在距棘突4 cm处的患侧做纵形切口, 在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无血管区劈开, 显露L5S1横突-小关节复合体及髂后上嵴, 暴露骶髂关节耳状关节面, 置入患侧L5单轴椎弓根螺钉, S1多轴椎弓根螺钉, 在髂后上嵴内外板之间横向置入7.0 mm×55 mm单轴椎弓根螺钉经外板略穿出。根据腰骶部弧度, 预弯连接棒, 直视下利用脊柱通用系统纠正骶髂关节垂直, 分离, 旋转移位, 术中C型臂透视, 证实复位良好后, 锁定脊柱通用系统。逐层关闭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感染,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伸膝功能锻炼, 6周内患侧下肢避免负重。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骨盆X线片。
2 结果
无一例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 36例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12~25个月, 平均17个月。根据Matta等影像评定标准[3], 对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进行评估, 小于等于4 mm为优, 5~10 mm为良, 11~20 mm为可, 大于20 mm为差。随访期间, 患者复查X线片提示36例全部优。本组疗效评定采用Majeed功能评价标准[4], 对疼痛、站立、坐、性生活及工作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大于85分为满意, 70~85分为良好, 55~69分为一般, 小于55分为差。本组满意31例, 良好4例 (包括术前股神经损伤3例) , 一般1例 (术前坐骨神经损伤1例)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论
3.1 骨盆后环的解剖特点
骨盆后环是承载或负重的必经之路, 骨盆前环结构只占骨盆环稳定作用的40%, 而后环结构占骨盆环稳定的60%。骨盆后环稳定性主要依赖骶髂复合体, 包括骶髂关节、骶髂关节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肌肉和筋膜。骶髂关节是下肢与躯干负荷传递的枢纽, 它的治疗效果对于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根据Tile[2]的描述, 垂直不稳定性骨盆损伤存在许多问题, 60%的患者存在持续的疼痛, 这种疼痛与骶髂关节未复位固定有关系, 因此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十分重要。
3.2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常用术式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需要关注三个关键环节, 即骶髂关节固定的牢靠性、确保复位标准达到解剖复位和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5]。目前, 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术式很多:a) 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 对于骨盆的垂直不稳及旋转移位复位固定是很困难的, 仅限于早期的固定, 便于急诊手术。因此, 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被许多学者倡导并接受。b) 骨盆前路2~3孔重建钢板或4孔方形钢板固定, 手术创面大, 出血多, 容易损伤血管神经, 而且由于在纵轴方向固定螺钉少, 抗垂直剪切力差, 容易导致固定失败。c) 后路空心加压螺钉或骶骨棒固定, 要求双侧髂后上嵴完整, 经骶孔的骨折或双侧骶髂关节脱位骨折不能应用, 过度压缩会损伤骶神经。可以克服垂直移位、但抗旋转不稳的骶髂关节脱位骨折, 生物力学差, 术后需要4~6周卧床, 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如果进钉角度稍有偏差, 存在损伤马尾、骶从神经, 髂血管的风险。
3.3手术并发症
由于复位不良或内固定松动等原因导致骶髂关节再次脱位, 由此产生的并发症有:骶尾痛、下腰痛、臀后痛、腹股沟痛、大腿内侧痛、下肢不等长、迟发性腰骶神经损伤、骨盆关节痛或骨盆带痛、骶髂关节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等。远期继发性并发症有骨盆倾斜、代偿性脊柱侧凸等, 给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很大痛苦[6]。
3.4 脊柱通用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特点
同其他骨盆后环手术一样, 术前股骨髁上牵引既可以使得骶髂关节脱位骨折初步的复位固定, 减轻疼痛, 防止软组织挛缩, 又便于术中复位。同样术前摄骨盆入口位、出口位及其前后位X线并结合CT检查十分重要, 对诊断骨盆骨折及骶髂关节移位的有效率达到94%[7], 既可以确定骨折分型, 又便于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合并前环骨折分离脱位的, 首先仰卧位下做髂腹股沟入路, 将前环复位固定, 再做后环的切开复位相对容易些。我们采用腰骶部Wiltse入路, 避免对多裂肌的破坏, 减轻医源性腰部疼痛, 术中可以直视骶髂关节的耳状关节面, 在L5S1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作为支点, 通过预弯棒连接髂骨螺钉, 利用支撑或压缩对骶髂关节直视下复位, 如果骨盆前环复位固定良好, 骨盆后环的旋转畸形基本可以纠正。直视下手术, 操作简单, 安全, “腰-骶-髂”三点三维固定牢靠。在骶髂关节处髂后上嵴骨质最厚, 为最佳置钉点, 严重骨质疏松或髂后上嵴骨折破坏严重, 尤其内外板间骨折不适于此术式。为了确保髂骨翼椎弓根螺钉良好的抗拔出力和把持力, 我们选用了直径7.0 mm椎弓根螺钉, 置钉时钉尖略穿出髂骨外板确保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能力。由于可以直视下复位固定, 只要植入椎弓根螺钉技术熟练, 对于没有透视条件的基层医院也可以开展此项技术。因此, 对于骶髂关节脱位骨折导致的垂直不稳及旋转移位, 采用脊柱通用系统治疗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Farcy JP, Rawlins BA, Glassman SD.Technique and results of fixation to the sacrum withiliosacral scrcws[J].Spine, 1992, 17 (6 suppl) :190-195.
[2]Tile M.Pelvic ring fractures:should they be fixed[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88, 70 (1) :1-12.
[3]Collinge C, Coons D, Tornetta P, et al.Standard multiplanar fluoroscopy versus a fluoroscopically based navigation system for the percutaneous insertion of iliosacral screws:a cadaver model[J].J Orthop Trauma, 2005, 19 (4) :254-258.
[4]Sagi HC, Ordway NR, DiPasquale T.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fxation for vertically unstable sacroiliac dislocations with iliosacral screws and symphyseal plating[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3) :138-143.
[5]王守刚, 汪玉良, 马方全.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治疗方式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20) :1550.
[6]李明, 徐荣明, 裘邯军.不稳定骨盆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解剖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2) :81-84.
[7]Hovmann T, Lenoir E, Morel N.Levassor posterior bridging osteosyn-thesis for traumatic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a report of seven case[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08, 18 (1) :47.
脊柱骨折脱位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8年6月100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单纯性骨折48例,骨折合并脱位33例,脊髓损伤19例。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功能恢复和X线片骨折愈合、复位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99例患者拍X线片示颈椎骨折脱位愈合复位良好,1例患者棘突钢丝内固定复位欠佳;81例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未受损伤,可自主行走,19例患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3级恢复,生活可以自理。结论:应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以降低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关键词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73
我科2002年6月~2008年6月采用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100例,获满意疗效与传统颅骨牵引为主的保守疗法相比,降低了呼吸肌麻痹、循环衰竭、高位截瘫和因长期卧床并发严重肺部、泌尿系感染、皮肤褥疮;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
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75例,女25例;年龄16~72岁,平均38.9岁。其中单纯性骨折48例,骨折合并脱位33例,脊髓损伤19例。骨折部位:C4~5 11例,C5~6 34例,C6~7 38例,其他17例。脊髓损伤应用ASIA92标准[1]损伤分级:A 0例,B 4例,C 5例,D 10例,E 81例。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运动史,并自述颈部疼痛、双手麻木和四肢运动减弱。
手术方法:①手术入路:根据患者颈椎损伤及其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脊髓受压部位、脊髓损伤阶段而相应选择颈椎前、后路手术减压。51例前路内固定选择颈椎前路自锁钢板,49例后路内固定选择颈椎侧块钢板。②手术时机:选择原则是“越早越好”,但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手术风险大,我们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选择在患者可耐受手术时进行,一般为伤后5~7天。③麻醉方式:最初2例患者我们选择局麻下手术,发现其中1例患者术中因呼吸功能不全而出现呼吸暂停,手术风险很大。后98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
结 果
100例患者手术顺利,历时3~3.5小时,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除第1例患者因当时无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而选择棘突钢丝内固定致颈椎骨折脱位复位欠佳外,其余患者术后拍X线片示颈椎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脊髓损伤恢复理想。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①放射线检查:X线片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折线。椎体脱位生理性复位22例,功能性复位11例。②感觉检查和评分:在C4~7神经节段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区域,用针刺测试锐痛觉,用棉絮测试浅触觉。按3个等级评分:缺失为0分、障碍为1分、正常为2分,不能区分锐性和钝性刺激者评0分。③运动检查和评分: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对C5-8神经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肌、肌群进行检查,各关键肌肌力仍用原临床5分法评定。0分:受检肌完全瘫痪;1分:可触感肌力收缩;2分:不需克服地心引力能主动活动关节;3分:对抗地心引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4分:对抗中度阻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5分:正常肌力。④病人对治疗结果的自我评价:临床症状接近或完全缓解、大部分缓解、稍有缓解、无变化或恶化。本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可自主行走81例,生活可自理者19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得到1~3级改善。
讨 论
美国California对1963~1972年356例颈脊髓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出5倍。[2]本组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倍。颈椎损伤的常见原因是车祸、工矿事故和运动性损伤,本组颈椎损伤的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占46%,高处坠落占27%,运动损伤占15%,其他损伤占12%。
对于颈椎脊髓损伤后的最佳治疗选择,是根据损伤的类型、节段和脊髓受压的范围、位置来决定手术方法。前路手术融合适用于前方结构为主的损伤,如椎体骨折、椎间盘外伤性突出或过伸性损伤,前者包括压缩性骨折、楔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和泪滴样撕脱性骨折,后者可引起前纵韧带损伤、椎间盘完全性破裂,是一种特殊的前结构损伤。椎体骨性损伤是前路手术的绝对指征。前路手术治疗颈脊髓损伤具有以下优点:①仰卧位手术体位避免摆体位时对颈椎的移动,减少了对颈脊髓的进一步损伤,尤其是对颈椎多发性损伤和严重不稳定的病人;②手术暴露创伤小,并发症少;③植入的骨块愈合快,对脊柱的固定好,能恢复颈椎高度;④前路手术在重建颈椎稳定性的同时完成了有效的减压[3]。以后部结构为主的损伤,如小关节脱位、半脱位时的后方韧带、关节囊破裂,可能伴随有脱位的椎板或椎弓根骨折,应进行后路手术融合。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对完全性脊髓横断后的恢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手术目的是重建颈椎稳定的功能,尽可能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以及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4]。呼吸衰竭和呼吸道感染常发生在颈脊髓损伤中,20世纪50年代,颈脊髓损伤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进展和呼吸机的不断革新,生存率逐渐提高。本组中7例行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Folly导尿管、多功能翻身床、空调监护室与功能康复设备的使用,对泌尿系感染、褥疮、中枢性高热和截瘫的预防和护理起到了微小空间的保障作用。本组病例并发症死亡率为0。
参考文献
1 关骅.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医疗康复考察与借鉴.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1):38-41.
2 Heiden Js,Weiss MH,Rosenbery AW,et al.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trauma in southern California. J Neurosurg,1975,43:732.
3 孙正义,夏亚一.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例研究.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5.
脊柱骨折脱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间, 我院共手术治疗6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42~65岁, 平均53岁, 发病原因摔伤3例, 坠落伤2例, 砸伤1例, 其中颈5.6节段2例, 颈6.7节段3例, 颈7胸1节段1例, 均为骨折脱位且合并脊髓损伤, 按Frankel分级:A级3例, B级2例, C级1例。
1.2 手术方式
所有病例均在伤后24h内手术, 术中采用纤维喉镜辅助插管, 麻醉成功后, 始终保持颈椎于屈曲体位, 先行俯卧体位, 并注意胸部垫枕, 头架固定良好后保持手术床, 头高脚低位, 先行后路长节段固定, 其中颈椎采用侧块螺钉固定, 胸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 后路固定完成后于髂后上棘取大量松质骨条块作棘突间椎板间及关节突关节背侧广泛植骨, 再改行仰卧位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自主呼吸, 去除气管插管。术后第2天颈托保护下可扶助中适当起坐, 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 3例A级损伤中2例未恢复、1例恢复至B级, 2例B级损伤中1例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 1例C级损伤恢复至E级。术后随访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失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 45岁, “强直性脊柱炎”20余年, 工地干活砸伤, 入院诊断颈6.7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Frankel A, 伤后急诊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 B。见图1~图3。
4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特点表现为椎间盘、韧带结构及小关节的炎症和骨化, 脊柱最终呈僵硬和后凸畸形, 整个脊柱类似“杠杆样”结构, 对外力的适应性显著下降, 且因活动减少及合并的疾患、长期抗风湿药物治疗往往造成骨质疏松, 因此头颈部受到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继发颈髓损伤。本组病例均有明显外力, 导致颈椎骨折且有脱位, 因为应力集中的原因, 均发生于下颈椎, 脊柱的“杠杆样”结构又使骨折端极不稳定, 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极高。必须认识到此类损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也就是要自始至终高度关注颈椎的原始畸形及骨折后的不稳定性, 在搬运及检查过程中要有专人始终保持颈椎的屈曲位置, 避免后伸, 以免骨折端移位加重或再次损伤颈髓。一旦确诊, 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宜急诊手术治疗。因为颈托外固定保护或牵引治疗均无法维持骨折端良好对位, 甚至会加重移位, 况且护理起来十分困难。
基于该型损伤的极不稳定性和骨质疏松改变, 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均无法确保早期的稳定和晚期的骨性愈合, 因此我们均采用了前后联合入路治疗, 但对于手术的难度要有充分的认识, 包括患者的全身状况、麻醉操作、术中出血、骨质疏松以及颈椎矢状面上的畸形等诸多因素。
由于颈椎的屈曲畸形, 常规气管插管无法完成, 均需借助纤维喉镜进行。麻醉成功后再保持颈椎前屈体位下翻身, 胸部垫枕, 头架固定后可于X线监控下尽力调整颈椎序列。手术台保持头高脚低位可减少椎管内压力和出血, 双肩部以胶带向下牵拉, 便于术中透视时能有效观察下颈椎或颈胸交界处。术中可见棘上棘间韧带、椎板间黄韧带及关节突关节囊均已骨化, 骨折脱位部位容易辨别。若有脱位, 可通过巾钳提拉棘突和撬拨关节突关节并适度调整头架位置以便于复位。若有血肿可作小范围椎板减压清理。后路固定采用长节段钉棒系统, 固定范围包括骨折部位上下各2~3节段, 颈椎节段采用侧块螺钉, 并注意增长螺钉以加强螺钉与骨面咬合强度, 胸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因为关节突已完全骨化变形, 可依据椎板间隙与侧块外侧缘的关系来判断进钉位置与方向, 必要时术中影像确认。将连接棒预弯后与螺钉固定, 要预弯合适以维持颈椎骨折前的原始曲度。固定完成后将骨折上下节段的椎板、小关节突去皮质化, 自髂后上嵴大量取松质骨条块充分植骨以利融合。后路完成后颈椎即有一定稳定性, 再变换体位后行前路手术。仰卧位时, 头颈部垫高保持屈曲体位, 显露骨折部位后首先确定骨折是经过椎体或椎间盘。经过椎间盘则要处理上下终板, 注意清理突入椎管的碎骨块, 再以融合器或者自体骨移植并前路锁定接骨板固定一个节段即可。通过前后联合手术可实现360°融合固定, 固定强度大, 稳定性好, 术后第2天即可扶助下起坐及翻身活动, 极大的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本组两例患者为双上肢肌力正常, 术后即可抓持下辅助活动躯体, 效果显著。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颈椎骨折因中轴骨已形成僵硬的、连续的骨柱, 类似长杠杆, 其骨折与骨干骨折相似, 其生物力学特性决定其损伤往往为不稳定性, 况且患者胸廓扩张有限, 心肺功能欠佳, 其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需要尽早手术实现早期稳定及保护神经组织免受继发损伤。术前周密的计划包括麻醉插管, 患者体位, 内固定选择, 固定方式及节段, 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脱位的特点及手术治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间治疗该类患者6例, 均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方式。结果 术后第2天即可辅助下起坐, 术后神经功能2例改善, 4例有不同程度恢复, 平均随访3年, 无内固定失败, 植骨均获融合。结论 该类患者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早期减压植骨前后路内固定是合理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脱位,手术
参考文献
脊柱骨折脱位 篇4
颈椎骨折伴脱位,常损伤颈脊髓,导致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近几年来对此类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并在围手术期内配合整体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交流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21例,均为男性。其中寰枢锥脱位3例,C2-C4骨折伴脱位8例,C5-C7骨折伴脱位10例,均行经前路内固定手术。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因为损伤严重,手术复杂,风险大,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常表现出来极度紧张、焦虑,对手术及预后期望值过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实事求是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解释病情、手术方法、过程、疗效等。消除其顾虑和心理负担,鼓励其以积极等心态配合治理与护理。
2.2术前评估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可为医生治疗、手术及术后康复提供可靠对依据和对照。评估重点为生命体征、四肢感觉运动、大小便状况等,病做好详细记录。
2.3术前准备术前一日用温热肥皂水清洗术区,剃去全部头发、胡须及汗毛,再以温水洗净,碘伏消毒,术前晚通便灌肠,常规禁食水8-12小时,必要时药物镇静催眠。术晨与手术室护士共同核对生命体征、化验、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手术要求。疏导、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术前30分钟送入手术室。
2.4术前功能练习指导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是颈前路手术前最重要的准备。方法是由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用2-4指在皮外插入拟行切口一侧的内脏鞘和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绪地向非手术侧推移或牵拉,使气管牵过中线,开始时每次持绪10min-20min,以后逐渐增加至30min以上.训练3天-5天,体胖颈短者延长训练时间.以适应手术对器官的牵拉,减轻不适感.指导患者术前进行深呼吸,类似咳嗽,咳痰训练,以利于术后排痰.指导患者床上进行四肢主动或者被动屈伸运动,可增加心搏出量.提高患者术中失血的耐受力,并有利于术后功能的恢复,同时指导患者床上练习排便,以适应术后长期卧床。
3术后护理
3.1搬运及体位术后返回病房,应由4-6人搬运,其中一人保护头颈部,其余人将患者平移至床上。颈部戴颈托固定,肩颈下垫薄枕,头稍后仰。平卧4-6小时后可向左、右侧翻,翻身时保持颈、胸、腰、骶在同一轴线上。侧卧时可使双下肢微屈,双腿间夹一软枕。
3.2病情观察术后置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重点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引流管是否畅通,引流液的色、量、性质、留置尿管须妥善固定并记录尿量。术后应适时查看切口渗出情况,有较多渗出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术后切口内置橡皮条引流,一般情况下24h内拔出橡皮条,过晚可引发逆行感染。如发现切口张力高,表面隆起,同时患者出现颈部明显增粗,进行性呼吸困难,则有可能发生血肿。一旦确诊为血肿压迫,应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协助拆开颈部缝线,清除血肿,必要时气管切开。若切口敷料有无色或粉紅色渗出液过多,可考虑为脑脊液外漏,可置患者于仰卧位,拔除橡皮条,闭管,切口感染是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会导致手术失败,故预防切口感染十分重要。除按时更换敷料外,每4h测量体温1次,观察体温变化。本组中做到确保抗生素随用随配,并在单位时间内输入以保证药效。术后3-5d内可因手术刺激而发热(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如有术后高热或术后1周无其他诱因的低热或高热,均应怀疑感染所致,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给与处理。麻醉清醒后应持续评估四肢运动、术后应触摸患者的四肢,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感觉及运动情况。多数患者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四肢感觉、运动渐恢复。若症状逐渐加重,需考虑为术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处理,以免脊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不可逆损伤。感觉情况并与术前对照,详细记录。
3.3预防并发症由于本病损伤严重,术后卧床时间长,如护理不当,极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褥疮、便秘、泌尿系感染等。故术后24小时内床旁备负压吸引器、器官切开包,以备急救。患者清醒即鼓励行深呼吸、咳嗽、并定时扣背,辅助排痰。每2-4小时更换一次体位,温水擦浴每日2-3次,并加强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指导患者多饮水,吃营养丰富易消化,含粗纤维素饮食,定时行腹部环形按摩,促进排便。留置尿管者每日擦洗尿道口,冲洗膀胱,防止泌尿系感染。如二便失禁,应及时清理,保持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4功能锻炼术后及时的功能锻炼,对促进健康、减轻伤残,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锻炼自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肌肉锻炼一般要求肌力达3级以上。对残存3级别以上肌力者,可用渐进抗阻法增强肌力,如:举沙袋、使用拉力器等,肌力但不到3级者,可用针灸、按摩、助力、被运动等方法,锻炼目的是保持该肌力原有水平,且有利于促进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关节的活动应从四肢指(趾)关节开始至大关节,每日按其生理活动范围轻柔、缓慢被动活动3-5次,每次10-20分钟,有能力者鼓励其主动运动,活动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3.5健康教育因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截瘫或四肢瘫,术后全部功能恢复正常者极少,故患者常表现为怀疑、愤怒、绝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护士应耐心解释病情及病损机制,明确告诉患者治疗、护理的目的是降低伤残、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清楚的认识到配合治疗、护理是维持生存和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手段,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是漫长的生存之路必不可少的素质。
4结论
脊柱骨折脱位 篇5
关键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近年,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SSPI) 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当中。笔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32例,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骨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8例, 年龄24~55岁, 平均年龄 (33.78±8.45) 岁;其中25例患者为向前脱位, 7例患者为向后脱位;损伤部位:9例患者为T11, 8例患者为T12, 8例患者为L1, 7例患者为L2。损伤等级:其中6例患者为Ⅰ级, 14例患者为Ⅱ级, 6例患者为Ⅲ级, 3例患者为Ⅳ级, 3例患者为Ⅴ级;致伤原因:17交通事故伤11例, 重物砸伤5例, 高处坠落伤6例。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 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根据患者的骨折移位情况, 将患者的损伤等级分为五级, Ⅰ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小于1/4;Ⅱ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为1/4~1/2;Ⅲ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为1/2~3/4;Ⅳ级:患者的下位与上位椎体移位>3/4;Ⅴ级:患者的脱位处上下椎体完全错开, 同时伴有重叠移位。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的脊柱进行固定, 并进行激素治疗和神经营养治疗等, 同时,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时, 选择全身麻醉, 患者术中取俯卧位, 以患者的损伤椎体为中心, 应用常规后正中入路切开, 并将受损的椎体完全暴露。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置入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使用4个椎弓根螺钉对患者的损伤椎体进行固定, 同时将受压的椎体撑开, 并给予患者牵引复位, 伴有骨缺损的患者同时给予自体骨植骨治疗。固定后, 逐层关闭皮肤, 术后留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 并进行X线以及CT复查,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受伤椎体的高度、患者受伤椎体的压缩率、患者椎体的Cobb角、患者的椎管狭窄情况、AMS评分情况, 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 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5~185 min, 平均 (152.47±56.23) min;术中透视时间为10~19 min, 平均 (13.78±4.21) min;术中出血量为578~874 ml, 平均 (759.32±62.21) ml。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明显减轻, 并且无神经功能恶化发生, 患者术后的AMS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 并且椎体压缩比、椎管狭窄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手术前 (P<0.05, 见表1) 。
2.2 并发症
32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损伤, 并且没有神经功能损伤恶化的情况发生;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稳定, 未发生脱落;其中3例患者术后发生遗留性的腰背部疼痛, 术后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主要由高能量外伤造成, 是临床上稳定性最差的脊柱损伤, 并且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的原则是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并对受压的椎管进行减压, 恢复脊髓神经的功能[1]。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时比较困难,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前路手术, 治疗效果不佳。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会导致脊柱的稳定性被破坏,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的重建并恢复患者脊柱的稳定性[2]。与传统的手术方法比较, 具有明显的优点, 包括:患者手术创伤比较小;手术时间比较短;患者受到的痛苦比较少;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好;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比较少[3]。本组研究中,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152.47±56.23) 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为 (13.78±4.2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 (759.32±62.21) ml。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明显减轻, 并且无神经功能恶化发生, 患者术后的AMS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 并且椎体压缩比、椎管狭窄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手术前。
综上所述,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宗乾.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1, 17 (32) :95-96.
[2]袁文旗,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医学信息, 2010, 23 (08) :8-9
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颈椎骨折脱位36例, 男28例, 女8例, 年龄28岁~48岁。其中不完全截瘫24例, 完全性截瘫12例。致病原因: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伤。手术方式: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后路钢板内固定术, 后路与前路间盘切除加内固定术。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
心理康复是决定肢体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患者多处于青壮年时期, 对突然遭遇意外丧失活动能力并截瘫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对手术恢复有所顾虑, 有恐惧感, 或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针对其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麻醉方式、术后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增加其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
2.2 呼吸功能的锻炼
深呼吸的练习:每日2~3次, 每次15 min~20 min.吹气球的练习:尽可能将气球吹大, 每日3次。有效咳痰的练习:连续小声咳嗽, 将痰液咳至咽部, 最后用力咳出。
2.3 术后护理
2.3.1 翻身要保持头、颈躯于同一水平线。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勿折弯, 注意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引流液的量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相应处理。
2.3.2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颈椎损伤累及颈髓时可致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到刺激而发生呼吸抑制, 亦可因膈神经、肋间神经功能受损而使呼吸运动受限。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 进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2], 护士每15 min~30 min巡视病房后记录1次, 生命体征平稳以后, 每1 h记录1次。
2.3.3 皮肤护理。截瘫患者因为截瘫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 神经营养功能差, 极易发生压疮。所以必须定时翻身, 一般2 h翻身1次,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截瘫患者由于下肢体温感觉丧失, 对冷热刺激的耐受力较正常人高, 故严禁使用热水袋保暖, 为患者擦洗均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 防止烫伤。为了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下肢水肿及足跟部压疮, 侧卧时应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两腿间垫一小软枕。
排便护理:截瘫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协调, 加之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 常发生便秘。因此, 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饮食, 适当食用粗纤维食物, 经常按摩腹部。按摩应在进餐1 h后, 顺时针以手掌按摩全腹3 min~5 min, 必要时可采用甘油灌肠剂帮助患者排便。
2.3.4 防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 (1) 血流太慢即血流淤滞, 如老年人、截瘫患者、大手术后等; (2) 凝血机制的变化即血液浓度太高; (3) 动脉粥样硬化; (4) 其他原因, 包括产妇、肥胖、脱水等。针对老年体弱长期卧床的瘫痪患者, 预防血栓的关键是增加身体的活动量, 身体活动时, 体内各系统新陈代谢速度加快, 血液流动的速度也加快;而且身体活动时, 各部位的肌肉也随之收缩和舒张, 肌肉的运动可挤压位于肌肉之间的血管, 起到给血管加压, 促进血液流动的作用, 使血液不因为流速过慢而产生血栓。被动活动患者肢体各关节, 按摩四肢肌肉, 做理疗等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3 并发症的护理
3.1 呼吸系统并发症
由于患者卧床进食, 易误吸, 加之咳嗽、吞咽反射较差, 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 易患坠积性肺炎而影响呼吸功能。为了防止肺部感染, 应定时翻身、叩背, 做雾化吸入促进分泌物排出, 同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练习, 增加肺活量。
3.2 泌尿系统并发症
脊髓损伤后, 由于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 使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当膀胱内尿液积聚, 压力增高时, 尿液便会自行溢出, 患者不能控制, 而且膀胱内残留尿液多, 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这时要对患者进行训练, 留置尿管每4 h放尿1次, 输液患者可根据尿量多少2 h~3 h放尿1次, 排空膀胱, 维持膀胱的容积。撤除尿管后, 要定时按摩膀胱, 控制排尿。可由轻到重从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 直至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为防止尿路感染, 应鼓励患者适量饮水, 每日会阴部擦洗。长期保留尿管的患者, 要用1∶5 000呋喃西林液冲洗, 每日2次。
3.3 体温调节障碍
正常人体温因受大脑皮质及体温中枢的控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与散热过程而保持相对恒定。颈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因失去相应节段交感神经支配, 汗腺功能丧失, 体温调控能力降低, 故出现体温异常, 多表现为持续高热。对这类患者应进行物理降温等, 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和氨基酸, 以补充高热的消耗。
3.4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萎缩, 主要采取被动活动各关节的锻炼, 每日3次, 循序渐进。患者肢体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使用软枕支垫, 使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置, 防止足下垂。每天对损伤肌肉进行充分按摩, 在帮助患者进行被动锻炼的同时, 应积极让患者对未瘫痪肌肉进行主动锻炼, 如教会正确使用拉力器, 利用床上拉手锻炼上肢及上身肌肉, 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还应训练患者定期排便、排尿, 以期尽早拔除尿管。
参考文献
[1]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3:133-140.
三踝骨折并发脱位的手术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6~62岁,外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砸伤7例,坠落伤4例,伤后人院时间1h~8d,平均2.5d。损伤单侧20例,双侧1例,闭合伤19例,开放伤2例,根据Lauge Hansen分型法,旋后外旋型10例,旋后内收型5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3例。
1.2 方法:
手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切口取内侧切口固定内踝,外侧偏后切口治疗腓骨、外踝骨折及后踝骨折,或取内、外侧切口分别处理内外踝骨折,根据后踝骨折位置偏内或偏外另加一跟腱内侧或外侧切口处理后踝骨折,先在腓骨远端以骨折部为中心作切口,若骨折靠近踝穴平面选用解剖型钢极,骨折部分靠上则选用1/3管形钢板或重建钢板,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则平胫腓联合上方2~3cm处用拉力蜾钉水平向前倾斜约30°贯穿胫腓骨固定下胫腓联合,内踝骨折复位后用2枚松质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然后调整体位至俯卧位,或侧卧位,显露后踝骨折,复位后踝骨折以松质骨螺钉固,也可用可吸收螺钉固定以免再次手术取出。术中对损伤的下胫腓韧带、骨间韧带、三角韧带及破裂的关节囊一并修复。术中C形臂X线机检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脱位,固定牢固,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患肢石膏托固定,2周后去除石膏作踝关节背伸跖屈主动功能锻炼,术后10周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复查X线片骨折线模糊后渐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21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2.3年,采用olerud和molander疗效标准评估标准:优13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1.0%。
3 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骨远端的骨面及其延长的骨突——内踝及腓骨远端的延长部——外跛组成“踝突”及其中容纳的距骨体滑车组成。其周围有4组韧带及3组肌腱,使其成为较稳定的绞链关节,只有一个自由度,调节在矢状面上小腿与足之间的运动,这种运动在任何地面行走都是必不可少的。(1)踝骨特点:外踝此内踝大,而远端延伸更远,外踝关节面向外向后倾斜各20°,后踝较胫骨向远端延长。(2)有坚强的侧副韧带起于内、外踝呈扇形覆盖距骨周围止于跟舟骨。(3)踝关节仲屈活动范围取决于关节侧方轮廓长度,距骨滑车面等于是与园心呈70°夹角的一段弧度(为140~150°)。所以踝关节伸屈范围是70°~80°,由于距骨滑车面的弧长后侧大于前侧,所以跖屈大于背伸。(4)踝关节横向稳定,距骨滑车与踝穴紧密结合。内外如钳子的两翼从两侧夹紧距骨,使两踝间距离不变。强烈外翻外展时距骨侧面撞击外踝发生髁钳断裂,下胫腓联合分离,踝穴加宽,踝关节分离,距骨移动。(5)下胫腓联合:胫骨下端外侧缘的前后唇形成胫骨的腓骨切迹,与腓骨下端之间有纤维脂肪隔开,有胫腓前、后及骨间韧带联结,踝跖屈时松驰,背伸时拉紧。无论外翻、外展或内收型骨折脱位都是在单踝或双踝骨折后外力继续作用后使后踝骨折,此时踝关节稳定受到破坏,被迫脱位。
踝关节骨折脱位应尽早治疗,及时复位,若暂不能手术治疗亦应做初步闭合复位,以免严重移位骨片压迫皮肤产生水泡甚至皮肤坏死,以及发生感染影响治疗进度。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发生三踝骨折及脱位后解剖关系紊乱,治疗不当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2],手法复位失败、不稳定骨折脱位应尽早切开复位,以免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功能恢复,复位后采用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固定,下胫腓完全分离用通过下胫腓联合的拉力螺钉固定,并于8~10周去除,以免负重时导致螺钉断裂。手术治疗使踝关节恢复解剖的完整性,使内外踝解剖复位,分离的下胫腓韧带重新联合,经手术探查发现内、外踝骨折多处有骨膜嵌入,亦有碎骨片嵌在滑车的两侧阻碍复位,这些也是手法复位失败的原因,外翻型三踝骨折脱位的发生机制是跌倒时伤足在后,是尖及足内缘触地,身体向后倾倒臀部坐足根上,使足强行外翻内踝撕裂,滑车撞击外踝,有腓骨下1/3(外踝上方)形成斜折,扭转的距骨滑车把后踝挤下,造成三踝骨折距骨脱位或胫腓下联合分离。解决此类损伤关键是恢复下胫腓联合及外踝的稳定性,将外踝骨折准确复位和固定是极为重要的,这样再处理内踝、后踝也较容易。通过上述方法处理使三踝骨折脱位治疗的优良率达到81.0%,其中伤员的病废程度明显减轻,治疗三踝骨折向关键是正确恢复踝穴的完整性并保证关节面平整光滑[3],我们的经验是:解剖复位,牢固的内固定,恢复下胫腓骨联合的稳定,早期功能练习是治疗此伤的关键。对开放性骨折脱位的处理,此类伤员多因车轮碾压或砸伤所致,伤肢皮肤撕脱损伤,多合并足部骨折,治疗较复杂。我们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先将骨折脱位复位,有限内固定加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皮肤及软组织.挫伤缺损必要时人工皮覆盖,内侧或外侧伤口深达关节并有污染的在对侧作切口作贯通冲洗引流,后期植皮消灭创面,此类伤员恢复较差,遗有疼痛及跛行,本组两例开放伤经治疗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可,初期关节僵硬及行走疼痈,经过理疗及康复锻炼而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并发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1例三踝骨折并发脱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olerud和molander疗效标准评估,优13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1.0%。结论:三踝骨折并发脱位是复合型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解剖结构,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踝关节功能,避免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关键词:三踝骨折,脱位,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荣国威.骨科内固定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56.
[2]张银光,吴英华,金硕,等.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1):782.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66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10.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高空坠落伤16例,运动伤10例,重物打击伤10例。受伤到就诊时间2~24h,所有患者均行X线片和MRI检查,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36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20例,单侧小关节脱位6例,双侧小关节脱位4例。颈椎骨折部位:C4椎10例,C5椎20例,C6椎30例,C7椎6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治疗组(30例)和后路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前路治疗组:C臂X线机对骨折部位进行定位,用椎体撑开器将病椎相邻的上下椎体适当的撑开,摘除受伤椎体上、下椎间盘、脊髓前方的椎间盘和骨性组织,用两侧的颈长肌作为标志,切除碎裂的椎体,适当扩大减压,刮成一个矩形骨槽。按照骨槽大小修正一个三面皮质髂骨骨块或者植入椎体融合器,放置入骨槽,撤掉椎体撑开器,放置钢板,C臂X线机透视复查确定钢板螺钉位置,放置引流管,术后进行颈托外固定。
后路治疗组:患者俯卧位颈后正中切口,逐层剥离显露脱位节段的脊椎和上、下关节突,巾钳夹提拉关节上位棘突,向下远端推压下位棘突,逐渐撬拨塌陷的棘突,复位后保持颈椎过伸位,在脱位交锁的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切除小部分,调整牵引方向,撬拨复位。术后C臂X线机进行复查。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观察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无丢失,放置内置物情况,评价神经功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等一般手术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的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情况(表2)
2.3 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
3 讨论
下颈椎损伤是骨外科常见的损伤之一, 占整个脊柱损伤的40%~50%, 一般情况下有60%~70%患者伴有脊髓和脊柱神经根的压迫和损伤[2]。针对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可以分别采取颈前路减压和颈后路减压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前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体位改变, 直接彻底恢复椎管容积, 防止继发性退变, 恢复椎间盘高度、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 同时钢板固定操作简单, 可以即刻稳定骨折颈椎段[3]。后路治疗一般适用于椎板骨折内陷压迫引起的颈椎脱位, 造成颈椎后方牵拉性损伤的患者。其治疗创伤较小, 可以在直视下将小关节顺利复位, 对颈椎序列进行恢复。本研究对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复位情况观察结果表明, 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均稍高于前路治疗组, 提示前路治疗组手术创伤较小, 固定节段较多, 后路治疗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与前路治疗组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两组术后复位效果均较好。同时对两组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观察, 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综上所述, 根据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 选择前路治疗和后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6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情况, 依据治疗不同分为前路治疗组和后路治疗组。结果 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数均稍高于前路治疗组;后路治疗组术后椎体水平位移、Cobb′s角度与前路治疗组均无明显差异;6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提高。结论 根据下颈椎损伤脱位临床特点, 选择前路治疗和后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治疗,后路治疗
参考文献
[1]马毅, 赵合元, 刘华水等.无脊髓损伤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3, 5 (2) :15.
[2]汤呈宣, 刘良乐, 戴鸣海等.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5) :381-385.
【脊柱骨折脱位】推荐阅读:
脊柱爆裂骨折06-14
脊柱爆裂型骨折05-14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07-17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05-26
外伤性脊柱骨折08-23
脊柱压缩性骨折11-26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07-26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08-16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10-24
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