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脊柱骨折(共10篇)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在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外伤性脊柱骨折患者94例,回顾其CT、磁共振的影像检查资料。对比两种方法的脊柱骨折损伤的检出率、椎块移位、脊髓受压以及椎间盘的病变情况。结果:低场磁共振对于外伤性脊柱骨折的检出率高于CT,检出效果优于CT。低场磁共振能发现特殊部位的脊柱损伤,较CT更敏感,能准确定位并显示受伤脊柱的部位裂缝、骨折线及移位情况,且能更清晰更大范围地显示损伤部位的具体情况。结论:与CT相比,低场磁共振能够更准确地提高外伤性脊柱骨折、脊髓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
关键词:低场磁共振,外伤,脊柱,骨折
外伤性脊柱骨折是常见的临床骨科疾病,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这两种方法相较X线平片具有更精确、更敏感、更广泛的优点。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外伤性脊柱骨折的患者94例,对其CT、磁共振的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外伤性脊柱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从而选择出更为准确、有效、合理的检查方法。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因脊柱骨折来我院就诊的患者94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外伤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其他可以引起脊柱损伤的因素。其中男52例,女42例,年龄11~67岁,平均(37.3±0.6)岁。其中车祸受伤47例,高空坠落20例,重物击打13例,其他14例。94例损伤中,颈椎受伤32例,胸椎受伤27例,腰椎受伤30例,骶椎5例。所有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所有患者都同时进行CT与低场磁共振检查。CT设备为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扫描病变部位,重建图像数据。磁共振设备为0.32T开放型磁共振机,脊柱表面线圈,常规进行轴位、矢状位T1WI、T2WI和STIR序列扫描,矩阵256×256,层厚4 mm,层距2 mm。
观察指标:两种方法的脊柱骨折的检出率、韧带损伤的检出率、脊髓和椎间盘损伤的检出情况。
结果
CT影像表现:CT清晰地显示了椎体的骨折及椎块的移位情况:①94例患者中椎体骨折患者75例,被检出的骨折椎体97个,椎间盘损伤1例。②29个椎体的椎管受挤压变形,表现为缩窄、容积改变。③检出韧带损伤10例,其中前纵韧带损伤7例,后纵韧带损伤3例。
磁共振影像表现:①检出骨折患者90例,骨折椎体99个,37个椎体的椎管挤压变形,滑脱椎块65块,前纵韧带损伤35例,后纵韧带损伤27例,附件韧带损伤25例。②检出脊髓和椎间盘损伤的情况:椎间盘损伤患者27例,椎间盘损伤表现为椎间盘内小片状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信号更高,与骨小梁断裂的信号表现相似。脊髓损伤患者19例,多表现为斑片状T2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条带样低或稍高信号,与周围正常脊髓组织形成鲜明对比。
脊柱各部位损伤的诊断情况:通过两种方法的影像学结果可以得知,磁共振对于脊柱骨折、韧带、脊髓及椎间盘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脊柱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脊柱的正常结构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曲度[3]。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车祸、重物打击、高空坠落等,使脊柱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外伤性脊柱骨折是脊柱损伤的常见类型,可以引起椎体的显性或隐性的骨折、椎管的挤压或狭窄、椎骨碎片的移位或填充、脊髓的出血或水肿等。而CT和磁共振技术弥补了X线平片的不足。这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轴位进行更全面、更精确、更广泛的观察,大大拓展了医生的观察视野,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CT相较于X线平片有着显著的优点,但也有其缺点。由于疼痛、震颤等患者自身原因,CT无法对椎体内的损伤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测。94例患者中检出椎体骨折的人数少于磁共振检出的人数。因此,相较于CT检查,磁共振具有明显的优点:①磁共振扫描可以检出脊柱的骨折和移位情况,精确地观察患者脊髓和椎间盘的损伤情况,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②磁共振成像过程相对稳定,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4]。③磁共振可以准确地检出软组织的损伤情况。94例患者韧带损伤检出87例,对于软组织损伤更为敏感。④磁共振检测所得影像可以完善、补充X线平片及CT影像的缺陷。可以结合3者的信息,完善病变部位的损伤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更精确的依据。
注:χ2=8.193,P<0.05。
朱宗波等人通过试验研究[5],详细分析了关于腰椎段骨折的患者148例的磁共振资料,得出的结论:磁共振较之CT具有更敏感、更精确的检查优势。朱宗波等人的研究与本文的研究,在结果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脊柱骨折的诊断中,CT以及磁共振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相比较之下,低磁场共振成像具有多参数成像特点和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无创地和更全面地观察椎间盘、脊髓以及韧带的损伤情况。低场磁共振结合CT、X线平片,可以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充分、更有力、更精确的依据,从而降低医生误诊率,为患者提供正确、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为患者身心健康以及身体功能的恢复提供帮助,适合基层医院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道洲,罗树彬,夏好成,等.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7):545-549.
[2]张啟维,徐宏兵,孙常太,等.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磁共振信号特征及其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6):345-348.
[3]姚长丽.磁共振技术在隐形骨折鉴别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3):1760.
[4]陆磊.磁共振技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9):98.
[5]朱宗波,康建平,吴韬韬,等.A型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在磁共振T2加权像上的影像学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1):900-904.
脊柱骨折的现场抢救 篇2
从高处跌下,塌方,背部被重物撞击,以及汽车急刹车时向前急撞,都可能造成脊柱骨折,甚至下公共汽车时被摔倒,或颈部被车门夹住,以及翻筋斗时跌伤,都可能产生脊柱骨折和脊柱内的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脊髓损伤。当脊髓损伤后,在24小时内,先表现为部分神经细胞坏死和内出血,接着就因缺血、缺氧而水肿,最后导致脊髓神经细胞更多的坏死。死亡的神经细胞一般不会再生,代替它的只能是疤痕组织。因此,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改变。所以脊髓损伤越重,神经细胞坏死越多,肢体残废的程度也就越重;而且损伤的脊髓越靠近头脑,对全身和颅脑的影響越大。轻的留下肢体不同程度的残废,重的可以造成死亡。颈段的脊髓神经损伤的后果往往最严重,要特别引起警惕。
现场抢救是关键
脊柱骨折后,为了避免脊髓神经由于恶性变化而过多坏死,首要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现场抢救和运送。这一环节如掌握不好,往往使脊髓神经受到第二次严重损伤。
例如,某一老人,夏夜露宿桌上,不慎倒栽葱坠地,当即1发现有半侧肢体瘫痪。抬到县医院拍片检查,证实颈椎骨折,合并截瘫。本应留在当地治疗,但病人希望到医疗条件好的大城市医院去,结果再次长途颠簸。待到大医院拍片时,发现颈椎骨折已明显移位。此时病人已发展到四肢瘫痪,再后就是持续高热,并由于呼吸和心跳相继衰竭而不治。这位病人如果能坚持在当地治疗,不仅能保住性命,甚至瘫痪肢体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达到能生活自理。这是一个不懂得在运送途中,如何保持颈部稳定,引起脊髓神经严重损伤的牺牲者。
怎样现场抢救和搬运
参加急救搬运的人必须掌握四个要点,即全面查、想得到、手法轻、搬运对。
全面查:因为病人往往是从高处坠落受伤,所以要检查神志情况,观察有无颅脑或内脏损伤、四肢骨折等合并损伤,以协助医院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抢救。
想得到:抓紧时间了解一下受伤病史,要敏感地想到,脊柱骨折有没有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手法轻:现场可以稍稍检查一下病变情况,但手法要轻,搬动肢体时尤要注意。病人诉说腰痛,有下肢瘫痪的,在翻动病人时,应上下身同时,同方向转动。有四肢瘫痪或诉说有四肢麻木者,应想到有否颈椎骨折,切不可随意翻动肢体。
搬运对:由一人抱上身,另一人拖下肢的搬运方法是错误的,这样会引起骨折移位,脊髓神经进一步受伤。正确的搬运方法是,对怀疑腰背部有脊柱骨折的病人,可用翻滚法,即:一人推上身,另一人推腰和下肢,同方向转动90度,再放到木板上。腰下可用衣服叠成一小枕垫上。也可用平移法:即腰下放一布单,四人对拉布角,平移放到木板上。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3
患者, 男, 65 岁, 因2006年11月16日被牛顶撞后感胸痛、胸闷、右大腿后侧疼痛就诊, 以右侧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收入我院外科。查体:右股后侧广泛淤血斑及软组织挫伤, 胸背部略有驼背畸形, 无压痛, 双下肢感觉肌力正常。X线片显示, 右侧5、6、7、8肋骨骨折伴血气胸, 胸腰椎呈竹节样改变, 未见骨折脱位 (见图1) 。患者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5年。住院1个月后突然出现胸闷加重、胸腹部疼痛及黑便, 检查胸水复发, 同时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失血性贫血, 转入内科给予纠正贫血、制酸保护胃黏膜, 促进溃疡愈合。多次抽胸水后胸闷好转, 行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50 d后患者又出现右大腿后侧疼痛, 无外伤史。查体:胸腰段脊柱后凸成角畸形, 无压痛, 膝腱反射消失/减弱, 跟腱反射消失/减弱, 巴彬斯基征 (阴性) 。复查X线片显示L1椎体楔形改变, 后凸成角 (见图2) 。MRI提示L1压缩性骨折, 累及双侧附件, 椎管狭窄, 脊髓明显受压, 有碎骨块进入椎管内, 硬膜囊受压变形 (见图3~4) 。3~4 d后出现尿潴留, 大便失禁, 双下肢肌力减退。转入骨科行手术治疗, 全麻下行后正中切口, 剥离两侧椎旁肌, 咬除椎板。术中所见:硬膜囊明显受压变形, 硬膜囊背侧瘢痕组织约2 cm×3 cm, 椎管前壁可探及突入骨块, T12、L1两侧小关节脱位, 脊髓呈“S”型且明显变细。解除硬膜囊周围压迫后, 遂行AF钉复位内固定, 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 (见图5) 。术后病理报告:瘢痕组织, 软骨骨化, 点片状钙化, 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2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外伤后迟发腰椎骨折脱位并脊髓进行性损害, 临床上较罕见。本病例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5年, 外伤后早期以胸部及右大腿症状为主, 而无胸腰椎骨折的症状体征, X线片显示仅有胸腰段脊柱呈竹节样改变。50 d后无再次外伤, 出现右大腿后侧疼痛, X线片及MRI显示L1骨折脱位, 脊髓受压。根据本病例体会:强直性脊柱炎虽然早期无脊柱骨折, 但如果出现邻近部位骨折, 应高度警惕脊柱损伤的可能。即便早期X线片未发现脊柱骨折脱位, 也不能排除迟发性骨折脱位的可能, 需常规行脊柱X线检查, 并及时追踪复查。由于脊柱强直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脊柱骨折不同于一般的脊柱骨折, 常同时累及三柱[1], 且更多伴发脱位。
作者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强直后, 其弹性消失, 骨质呈弥漫性疏松, 胸腰段成为巨大的应力集中点, 随着腰部的伸屈活动也可发生疲劳骨折。本病例有明确的外伤史, 可能已经造成胸腰段内部结构的削弱, 则更宜发生疲劳失稳而出现迟发性骨折脱位。由于疲劳骨折的渐进性发展特点, 损伤部位无疼痛、压痛, 加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韧带、间盘、小关节囊广泛骨化及合并普遍性骨质疏松, 创伤后自我修复及愈合能力差, 故必须尽早给予坚强固定, 以免造成脊髓进行性损害。作者建议对强直性脊柱炎外伤患者早期防治措施如下:a) 给予预防性腰围保护。b) 严密观察, 早期复查脊柱X线片, 早发现早治疗。c) 早期建议做MRI检查, 高度警惕脊柱脊髓损伤。d) 一旦确诊有脊柱骨折脱位, 必须尽早固定脊柱, 防止脊髓进行性损伤是非常重要的。本病例50 d后再次检查诊断明确, 但由于患者家庭经济困难, 拖延治疗时间, 很快出现了进行性神经损害。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病理特点造成此类患者易并发脊柱骨折[2]。本病例创伤后骨折脱位逐渐出现, 和一般的外伤病理变化不一样, 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Wade W, Saltzstein R, Maiman D.Spinal fracturescompIic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rch PhysMed Rehabil, 1989, 70 (5) :398-401.
老年人腰背痛,小心脊柱骨折 篇4
痛觉是人体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由于痛觉的存在人体才能够躲避伤害性刺激。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某儿童先天性痛觉缺失,也就是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刺激都不知道痛。有人说不知道疼痛,多好呀!因为疼痛是多么痛苦[闵1]的事儿!不说别的,就说牙痛虽然是小事,可是痛起来也要命啊!
但是,如果真的不知道痛了,会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没有痛觉的人是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痛觉的人,切菜时不小心手被刀切了,因为不知道痛,切一点时不知道躲避结果,切了一个大口子,甚至伤了肌腱血管;
用手去端锅,如果锅很热,手碰到后没有感觉,结果烫出水泡;
还有,不小心手被针扎到,因为没感觉不知道回缩躲避,结果针扎进了人体......
这样的情况,还能讲出很多很多。先天性痛觉确失的人,一般寿命都很短,因为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和伤害。
痛觉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但是疼痛也确实是十分折磨人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腰背痛。
腰背痛作为一种病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儿童不敢说,成年人想必都经历过或轻或重的腰背痛。前两天,我一个要好的同学,41岁的壮年男子出差时突然腰痛,非常剧烈。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去医院检查,是他的同伴背着他去的,根本就没有办法走路。
对于老年人来讲,腰背痛就更加常见了,甚至有的老年人其实就是忍着腰背痛,在坚持地生活着。他们觉得,要是哪一天腰背痛能够轻一点,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儿!喜欢较真的朋友不要不信,可以咨询一下爷爷奶奶,问问看,他们是不是经常腰背痛。
任何症状都是有原因的,腰背痛也不例外。腰背痛常见的原因有:腰肌劳损、腰肌扭伤、腰背筋膜炎、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腰椎肿瘤......我就不再更多地罗列了。但是对于老年人,有一种原因非常常见,但是又容易被忽略被忽视。
对于经常腰背痛的老年人,我们一定要小心一种正在悄悄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影响他们的生活的疾病——脊柱压缩性骨折。
一提起骨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车祸中断胳膊断腿儿的,足球场上被人飞铲断了踝部骨头的等等。可是老年人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是买买菜、遛个弯儿、给花儿浇下水......这和受伤联系不上啊!怎么就可能骨折了呢?
别急,这就是脊柱压缩骨折的特点。
脊柱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的最常见的类型。按照WHO的标准65岁以上被称为老年人,步入老年后,人体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老减弱,表现在骨骼方面首先就是悄悄发生的骨质疏松。我们都知道,人老了要补钙,就是在治疗骨质疏松。当然,骨质疏松并不只是缺钙这么简单。简单来讲,骨质疏松就是骨头不结实了,承受负荷的能力下降。当骨质疏松严重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负荷的波动,尽管这种波动很小,但还是能够对脊柱的椎体造成伤害。
举个例子,有个老人,就是有一次浇花的时候,那个水桶装水稍微多了一点,拎水桶时感觉腰“闪”了一下,结果剧烈腰痛,刚开始自己还以为是腰肌拉伤,养几天就好了,可是过去一个月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到医院拍个X线片,才发现脊柱椎体骨折了。
当然,脊柱压缩性骨折确实与断裂性骨折不一样,它更加隐蔽。人体的脊柱由33个椎体串联而成,每个椎体的主体部分好像一个圆柱状体,从侧面投影看类似方形,发生压缩性骨折时,这个方形变成了前面低后面高的梯形。如果椎体的形状变化不大,虽然椎体骨折了,但是从身体的外表根本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是因为这一点,这种骨折被患者甚至是一些经验不够的医生忽略了。
好在医学在不断发展,医生的手中也有了一些武器,能够提醒老年人关注这种情况,并且还能有效地发现和证明压缩性骨折。
第一就是骨密度检查,好多人都比较熟悉甚至都查过。如果,你的骨密度比较低,医生已经告诉你的骨量偏低或者是骨质疏松,就要非常小心了,一旦腰背痛,特别是长时间不能好转的时候,更要小心,找个脊柱外科医生看看总是必要的。
第二是脊柱X线片,X线片能够显示骨骼的形态,椎体有没有被压“扁”,拍个片子,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是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拍X线片有的时候只能看到椎体的形态变化,但是不知道这个变化是新出现的还是以前就有的,这时MRI就能排上用场,由于新出现的骨折,椎体内必然充血水肿,在MRI影像上就会显示高信号,诊断脊柱压缩性骨折,就非常明确了。
如果您的身边有总是腰背痛的老年人,就让他看下骨科医生,接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因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继续发展和变化,有时会严重到需要做大手术的程度。
张良,北京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退变性脊柱畸形、脊柱压缩性骨折、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主要是针对脊柱外伤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的有效的护理方法探究,为了方便研究,本次试验选取2011—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80例脊柱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从其在医院就诊至进行手术这段期间的心理变化。选取的80例患者中男52例,患者年龄在19~68岁之间,患者中包括5例颈椎外伤患者,胸椎外伤患者11例,腰椎外伤患者36例。女28例,患者年龄在21~79岁之间,患者中有3例颈椎外伤患者,4例胸椎外伤患者,21例腰椎外伤患者。将选取的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统一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变化统计,同时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特殊心理护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有效的术前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前心理咨询,为了保证术前心理咨询的质量,因此必须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来担当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当尽量考虑患者的感受,要能够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同时将患者的病情详细交代给患者的家属。同时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的必须和重要性,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保证本次手术的安全性从而让患者产生安全感,并能够放松心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手术治疗。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咨询者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应当能够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情况的患者交代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让每个患者都能够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若术后需要在患者身上附加相应的仪器,护理人员也应当在术前就和患者进行相应说明,让患者能够对手术全程和术后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例如若患者需进行器官插管或需在术后放置鼻饲管,护理人员应当事先和患者说明,同时应告诉患者应如何在术后表示自己的需求。若患者的病情严重,手术复杂且危险,另外患者本身心理负担较大,则一护人员应当在手术前耐心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同时要能够尽责的向患者介绍相应的术前准备,从而让患者能够了解到医护人员和医生对自己的手术是尽责的,自己应当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若患者在手术治疗前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应当有针对性的组织同类手术病人之间进行交流,让病人之间互相加油、帮助各自平缓情绪。在手术前,病房护士还应向患者介绍其手术医生和护士的情况,让患者在手术前就能够对手术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从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若情况允许,还可以让患者在术前就让病人了解术后观察室的情况同时向患者介绍术后护理的相应措施。只有做好了上述的心理准备,才能够有效的减少病人的负面情绪,让患者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正视现实,并稳定好情绪来接受接下来的手术治疗。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能够让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生的医护计划同时也能够减少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并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示,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该实验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由表1可知,利用特殊心理护理方法为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相较于常规心理护理,患者在术中大出血的概率更低,术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人数更少,以稳定情绪进入手术的患者人数更多。
3 讨论
脊柱外伤是由于病人在突发状况下遇到巨大外力而导致脊柱承载了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强大动能,从而导致脊柱受损,机体部位功能丧失。脊柱外伤多为人体颈椎、胸椎、腰椎等重要部位遭受重创,一旦受创,如不能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尽职尽责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患者自身也应当能够积极面对现实,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是由于脊柱外伤患者由于突然地身体机能受损很容易产生情绪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脊柱外伤患者本身已经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再加上手术的双重刺激会让患者因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而促使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变多,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的情况,有些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发冷、打颤、意识反常的症状。此外由于短时间内患者总是很难接受,且很多心理脆弱的患者甚至放弃了治疗,这给后续的手术和康复治疗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病人术前这种恐惧和焦虑对后期的手术治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放任患者的负面情绪,在后期手术治疗中,患者很容易出现大量失血、伤口愈合慢的情况,甚至一些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心理护理。
为保证术前心理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人员应当在治疗之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本论文以80例脊柱外伤患者为例,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前的心理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发现,多数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多是恐惧、焦虑、抑郁、怀疑等心理,很多患者不能客观对待自己的病情,而采取消极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对后续的康复治疗极为不利。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在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本文通过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心理咨询、相关的术前指导,告知患者术中如何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等,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方案确实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在改变患者的治疗心态之后,患者在术中大出血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也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该种心理护理方案确实有着很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脊柱外伤患者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选取某医院80例脊柱外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其手术前心理变化进行案例统计,同时结合不同的患者心理,采用比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和特殊心理护理。结果 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在进行脊柱外伤手术前多为恐惧、焦虑、抑郁和怀疑心理,这对手术治疗影响很不好,经实践证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术前心理咨询、术前手术仪器常识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来让手术患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进入手术。结论 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治疗,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外伤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照兰,周红.儿童急性脊柱脊髓损伤的护理[J].中国医刊,2010,7(8):632.
[2]李文娟.护理干预对脊柱外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5(2):74.
[3]陈红春.脊柱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药前沿,2012,4(3):632.
[4]张世波.脊柱外伤合并截瘫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9(4):321.
[5]陈赛雄.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外伤及术后患者深静脉栓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8):732.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在我院就诊住院的脊柱外伤病人80例,年龄18~79岁,男52例,女28例,平均36.5岁,其中颈椎骨折12例,胸椎骨折7例,腰椎骨折61例,以上病人都进行X线检查和脊柱大范围快速容积CT扫描。
1.2 扫描及后处理方法
釆用GELightSpeedPlus 4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2.5mm,重建间隔2.5mm,扫描时间25-30s千伏140kV,毫安300-360mA,FOV为16cm。将扫描得到轴位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获得不同平面的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图像观察分析骨折的性质、类型以及椎管的受压情况,有无碎骨块嵌入椎管内,有无附件骨折,利用软组织窗观察有无血肿形成等异常,同时根据临床医师的需求,测量相邻正常椎体后缘至椎体前缘的距离,在照相过程中使所得数据在图片中记录下来。
2 结果
2.1 椎体骨折
本组80例均有椎体骨折,其中压缩性骨折38例,粉碎性骨折42例,压缩性骨折以椎体上缘压缩为主(占97%);粉碎性骨折在椎体内可见多条放射状的骨折线,椎体呈崩裂样(图1~5)。
2.2 附件骨折
本组合并附件骨折有12例,其中椎弓和椎板骨折4例,横突骨折8例,可见明确骨折线及碎骨块,断端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图5~6)。
2.3 椎管内骨块崁入
椎管内碎骨崁入26例,均为椎体粉碎骨折,CT横断面图像上可见椎体后缘有碎骨块移位压迫椎管。
2.4 软组织内血肿形成
外伤引起软组织血肿形成的有8例,可见腰大肌内有类圆形软组织肿胀,其内CT值约60Hu左右(图5)。
2.5 术前测量
本组有50例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在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在后处理系统上利用测量软件对病椎相邻的上下椎体测量椎弓根后缘至椎体前缘的距离,然后根据得到数据来确定所需固定螺钉的长度,准确率达100%,手术医师满意率100%(图7-10)。
3 讨论
3.1 脊柱外伤进行MSCT扫描的优势
传统X线检查虽然快捷并且对于椎体骨折的诊断也有较大的准确率。但由于脊柱损伤的患者要求尽量减少搬动。常规X线检查,最少要拍摄正侧位两张照片,如果体位不准确,投照方向不准确均难获得满意的X线平片,给诊断造成很大的难度。而且X线平片对于脊柱骨折的具体细节显示不够清楚,特别是了解椎管内的情况以及有无血肿,有无附件骨折,均不能准确反应,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检查时间短,速度快,不用多次搬动病人,一次扫描就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轴位图像,再经过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就可进行多平面、多方位观察病情,同时通过应用测量软件,可获得大量的数据,为手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器材的选择,比如说在术前MSCT扫描过程中测量脊椎前缘至后缘的距离就能使手术医师在术前确定好固定螺钉的长度。
3.2 正确使用MSCT检查
MSCT扫描后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得薄层轴位的图像,减少了病人的搬动次数和检查时间,且因扫描层厚较薄,图像质量最佳,使诊断准确可靠,可清楚反映受伤椎体的性质、类型、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再利用相关软件,对骨折部位进行MPR和VR后处理可获得二维和三维的重组图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大量信息,对于手术的方案的制定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由于MSCT检查费用高,射线计量大,操作机器复杂,仪器高档等因素,有许多医院还无配置。但笔者认为因其在脊柱骨折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MSCT检查应当成为临床医师的首选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脊柱病变中的适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Plus4排螺旋CT机,获取薄层轴位图像后,在工作站上采用多平面重组的方法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需要手术内固定的病例,在轴位像上测量椎弓根后缘至椎体前缘的长度。结果:本组80例病人经MSCT检查,其中椎体粉碎性骨折42例,碎骨块嵌入椎管26例,附件骨折12例,软组织血肿8例。手术50例,术前均测量所需固定螺钉的长度。结论:MSCT能够准确诊断脊柱外伤的各种病变,并可判定脊柱受损程度,了解椎管内情况。同时还可帮助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关键词:脊柱,多排螺旋CT,X线,三维重建
参考文献
[1]白荣杰等,64层CT脊髓造影多平面重组对颈神经根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569-573.
[2]梁比虹等,多层CT技术飞速发展,临床应用不断创新的[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01-902.
[3]周诚等,多层螺旋CT的图像重组和技术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1-993.
[4]Flohr TG,Schaller S,Stierstorfer K,et al,Multi-de-tectorrow CT systems and image-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review).Radiolory,2005,235:756-773.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1-2004年收治外伤截瘫病人32例, 其中颈椎骨折合并截瘫11例, 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21例, 男23例, 女9例, 年龄最大48岁, 最小32岁。在护理和治疗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护理
2.1 心理干预
截瘫病人由于突入其来的创伤而产生恐惧和紧张心理, 有的担心预后差乃至危及生命而表现为焦虑、忧郁甚至绝望。医护人员要耐心劝解, 运用语言的艺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安慰和必要的病情介绍, 提供治疗效果较满意的病例, 帮助其正视现实。同时做好家属工作, 使其配合,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病情趋于稳定时,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发挥残存身体的最大功能。
2.2 并发症的预防
2.2.1 褥疮的预防
因病人失去自主翻身能力, 皮肤长时间受压, 血液循环受阻, 造成组织缺乏营养, 易发褥疮, 采取以下措施: (1) 卧薄海绵垫床, 每2小时协助翻身, 按摩躯体受压、骨突处1次; (2) 半卧位时, 在足底放一坚实的木垫, 屈髋30度, 臀下垫软枕, 防止身体下滑移动, 以减少磨擦力和剪切力; (3) 保持床铺的平整, 与皮肤接触的垫子松软、清洁、干燥, 无皱折, 无碎屑, 防止擦伤、磨损皮肤。更换床单时, 避免拖、拉、抓、拽等损伤皮肤; (4) 皮肤护理:温水擦浴1次∕日, 对截瘫肢体及部位禁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不可用力擦拭, 防止损伤皮肤。皮肤干燥时可用爽身粉; (5) 加强全身营养, 增强免疫力, 促进伤口愈合。若发生褥疮者, 用重组表皮细胞因子喷洒局部, 每2d1次, 1周左右痊愈。
2.2.2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截瘫患者, 尤其是高位截瘫时, 呼吸、
咳嗽及排痰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而很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1) 注重保暖, 避免着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 (2) 注意口腔护理, 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3) 采取吹气球和吹气泡等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 (4) 协助扣背鼓动病人有效地咳嗽及咳痰;
2.2.3 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的预防
因病人失去自己排尿的能力, 长期留置尿管, 因此必须做好尿管的护理。 (1)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妥善固定尿管及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不可高于耻骨水平, 引流管从两腿间通过。翻身前, 先夹紧引流管近端, 后提起尿袋固定到翻身后身体体侧。两周内持续引流, 以后每4小时放引流1次, 预防感染和膀胱萎缩; (2) 多饮水, 4000ml∕日有利于冲洗尿中沉渣; (3) 训练膀胱的反射排尿动作。当膀胱胀满时, 病人有下腹胀满感或出汗及其它不适时, 用手按摩, 挤压排尿; (4) 经常变换体位, 进行力所能及的主、被动锻炼, 以预防尿路结石形成。
2.2.4 预防便秘
由于长期卧床病人胃肠蠕动减弱, 排便次数减少而引起便秘。 (1) 鼓励病人多饮水, 多食水果、蔬菜, 多食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 以利排便; (2) 揉按腹部2-3次∕日, 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向环绕按摩, 促进肠蠕动, 帮助消化, 防止便秘; (3) 必要时指导病人服用轻泻剂, 使用开塞露。
2.2.5 肢体畸形的预防 (1) 足下垂是最常见的畸形, 可用护足
板或枕头, 保护垫支撑, 翻身时避免足下垂的位置, 主动或被动踝关节屈曲动作; (2) 髋关节易发生屈曲, 内收和内旋畸形, 每天最大幅度地活动髋部, 注意充分伸直和外展, 防止关节僵硬; (3) 膝关节易发生屈曲畸形, 每日数次将膝关节完全伸直。
2.3 功能锻炼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8
关键词:脊柱外伤,压疮护理,护理干预
压疮是临床昏迷、瘫痪、脊椎外伤、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护理最为棘手的难题,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严重时可应继发感染、全身衰竭而危及患者的生命,给护理人员带来沉重工作量。为了给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干预模式,我科于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对脊椎外伤卧床患者62例提供系统、正规、全程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疗效满意,分折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29例,女33例;年龄21~68岁,损伤部位;颈椎9例,胸椎19例,腰椎28例,尾骶椎6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4例,交通事故38例,塌方压伤10例;所有患者均在损伤后1 h内入院治疗。
1.2 方法
1.2.1 护理评估内容
专业护士从患者的体格检查、生活自理程度、心理社会等方面,选择与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相关的5个因素及家庭支持等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估[1]。①营养状况:根据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三头肌皮层厚度、上臂中点之周径及体质量增减的程度等进行评估,将营养状况分为轻、中、重度营养不良和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四类;②压疮知识的了解:询问患者及看护人员对预防压疮的目的、方法的知晓程度;对床铺、衣服和尿垫的整洁度、柔软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③预防压疮的用品:包括床垫、床单、衣服、尿垫、翻身枕及其洁净度;④预防压疮的方法:包括翻身的时间和方法、便器的选择和使用、皮肤的清洁度、便后处理等;⑤家庭支持:包括经济支持、物质支持、人力支持,家庭和睦及精神安慰等。
1.2 .2 护理诊断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纳差或吸收功能减退有关,并根据Braden计分法[2,3,4]预测和诊断压疮的危险程度,其分值≤15分为极易发生压疮。16~19分为较易发生压疮;20~23分为不易发生压疮。预期目标:①教会患者和家庭看护者,掌握预防压疮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③不发生压疮。
1.2.3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是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和配合护理的前提,同时做好健康教育,护患共同配合在患者压疮的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本组62例无褥疮病例发生,所有患者平均住院(43.68±4.21)d,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效果满意。
3讨论
压力是诱发褥疮的主要因素,如施加于骨隆凸处的持续压力等,对于脊柱损伤患者而言,尾骶部受压极易发生压疮。摩擦力和剪力虽不能单独造成压疮,但可促进和加重溃疡的发生;剪力和压力共存与压力单独存在时比较,皮肤动脉血流减少得更多。[2]另外,影响压疮发生、发展的的原因还包括压力的大小和受压时间的长短、皮肤经常受潮湿的作用、全身营养障碍等,Gossens指出摩擦力能去除上皮组织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对褥疮的易感性;大小便失禁浸泡及出汗潮湿;腹泻、呕吐、利尿剂致全身脱水,皮肤干燥,弹性差,均易发生压疮。因此,临床护理应根据压疮的发病机制和相关诱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护理干预,方能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
加强护理管理,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压疮对患者身心的影响是预防压疮的基础。应用循证护理提高判断能力、观察力、理解力及工作技能,以预防为主,患者入院后即进行评估,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防褥疮护理,既可提高护理质量,又可使医疗护理资源得以合理使用。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者,作为难免压疮的基本条件,有重点的制定皮肤压疮护理计划,并作为护理病历的一部分,实行三级监控,在患者或家属积极参与下,由责任护士、病区护士长、护理部三级执行和监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3]。
加强营养支持营养不良也是压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和皮肤抗压、抗磨擦能力均下降,对长期卧床者应注意加强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必要时按医嘱静脉给予白蛋白或输新鲜血,以改善全身营养,可降低压疮发生率。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耐心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是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和配合护理的前提。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活动,大小便失控,并缺乏对压疮的认识,容易对预防压疮护理产生反感心理[5]。应先给予心理疏导,介绍疾病的正常愈合过程,对疾病的预后用客观的语言加以说明,向患者说明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针对高危因素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压疮预防知识,做好追踪随访指导,发放健康宣教卡,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重在人人参与,把预防压疮作为最经济的压疮护理手法。
我们认为提高护理人员重视和预防意识是防治压疮的基础;掌握危险因素,实施有效护理措施且预防和治疗压疮发生的关键;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治压疮的良好手法 。
参考文献
[1]陶腊枝.压疮专业小组对社区压疮护理干预的探讨.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8):520-522.
[2]陈海青.褥疮的防治和护理最新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4093-4094.
[3]唐玉磊.褥疮护理新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7,5(4):143-144.
[4]邱佩琴.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褥疮的护理体会.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101-102.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9
【关键词】脊柱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86-01
脊柱骨折占全部骨折的5%~6%,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由间接或直接外力引起,如高处跌落、重物压伤、火器伤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60例脊柱骨折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7~72岁,平均41.5岁。受伤原因:车祸受伤38例,高处坠落19例,其他外伤3例。骨折类型:屈曲压缩型32例,爆裂型22例,其他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经精心治疗护理,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2 护理
2.1术前康复教育和训练
2.1.1心理护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患者心理活动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患者突然致伤,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往往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一定要耐心开导患者,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以往相同手术的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体位护理
正确的翻身方法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最重要的措施,可以避免加重脊髓损伤,给予卧硬板床,翻身时保证身体纵轴的一致性。护理人员的左、右手分别置于患者的同一侧的肩部和臀部,在确保脊柱不扭转、不屈曲的前提下将患者翻向对侧。当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掌握自己翻身的方法,即患者挺直腰背部,以绷紧腰背肌,使形成天然的内固定夹板后,上身和下身同时翻转。侧卧时,后背垫枕。截瘫患者置肢体于功能位,两膝之间夹一软枕。
2.1.3一般护理
此类损伤患者多为受伤后急诊入院,一般合并多处伤,根据病情及观察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平卧硬板床,给患者一个舒适环境,如有尿失禁常规插入导尿管并保留。胸腰段脊柱骨折一般伤后7~l0天后手术,因长时间卧床,患者肠蠕动减弱,大量进食易引起腹胀,故少量多次进食,多食易消化及粗纤维食物,必要时适当辅助静脉营养。
2.2术后护理
患者术毕回病房,将患者从手术车上移到病床上,通常我们采用两种方法:①平抬法,即3人平抬法;② 滚板法。将手术车与病床并排放置,并调至同样高度,将滚板的一边放到患者的躯干下,一边放在患者床上,然后推动患者,借滚板滚轴滚动的惯性将其平稳地移到床上。搬动患者时保证手术部位处于直线状态及保护各种引流管不脱出。同时加强术后的体位护理,由于脊柱手术均使用全身麻醉,故术后患者一律平卧,头偏向一侧。一般术后3 h开始翻身,白天每2 h翻身一次,夜间每3 h翻身一次。翻身时,2名护士分别站在患者两侧,同时拽住患者躯体两侧的白布,用力使患者翻向侧卧(或平卧),再用软枕、棉枕等为患者垫好,使其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体位。注意翻身时,应轴性翻身。
2.3并发症护理
2.3.1压疮
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压疮后比一般人更难愈合,卧床期间应每2~4小时按摩受压处,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注意操作时动作轻稳,以防引起疼痛或加重脊柱损伤。
2.3.2泌尿系统感染
本组有47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每日常規消毒尿道口2~3次,注意引流管位置不高于耻骨水平,并定时放尿,拔除尿管后认真观察排尿情况,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本组无一例发生泌尿系感染。
2.3.3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梗阻和感染是高位截瘫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7例高位截瘫患者,术后因怕伤口疼痛及由于肋间肌和腹肌麻痹,故不敢咳嗽,因此应给予经常翻身变换体位,并叩击胸背部,以利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经过上述护理后患者未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2.3.4消化道功能紊乱
患者脊髓损伤后,躯体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紊乱症状。本组有28例出现肠鸣音减弱,排便次数减少。并有腹胀。对此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饮食上给予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取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同时嘱大量饮水,促进排便。
2.3.5中枢性高热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当患者体温超过39℃时,给予冰袋、冰帽降温,必要时输液及药物降温。
2.3.6血栓性静脉炎
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少,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护理上应注意:可将一肢抬高l5~30°,踝关节做背屈运动。从而避免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未出现此并发。
2.4功能锻炼
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瘫痪的肌肉和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次30 min;未瘫痪的肌肉、关节进行主动运动。本组患者利用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其方法有:挺胸背伸,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练习时护士在旁督促其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通过锻炼,可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通过对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发现压疮、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是脊柱骨折后三大常见并发症,准确评估病情,第一时间做好搬动,术后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相应做好各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后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是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容,刘琪,朱碧玉,等.62例脊柱骨折的护理体会.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0(4):317.
[2] 刘其荣.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10,5(16):82—83.
[3] 李友芬.52例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当代护士,2011,9:51-52.
[4] 唐冠英.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用医药杂志,2007,24 (02):200-201.
外伤性脊柱骨折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40例,女2例。年龄19~68岁,平均39.6岁。损伤严重评分(ISS)[2]11~18分,平均13分。受伤到入院1~39h,平均6.5h。伴有颅脑外伤5例,肋骨骨折9例,其中血气胸2例,腹部内脏损伤3例,骨盆骨折3例,其它部位骨折5例。出现失血性及创伤性休克5例。
1.1.1 受伤机制
本组42例全部为高空坠落伤,高度3~15米,平均6.6米。坠落后被重物砸伤3例。
1.1.2
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损伤情况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T11~L2)37例,发生在颈椎1例,胸腰椎其它节段3例,骶椎1例,脊柱多节段骨折4例。骨折分型[3]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21例,稳定性爆裂骨折7例,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12例,脊柱骨折脱位2例。合并脊髓损伤17例,参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根据Frankel修订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
1.1.3 跟骨骨折情况
单侧38例,双侧4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40例。按单足计算,1度损伤21例,2度损伤14例,3度损伤11例。
1.2 诊断
除普通X线和CT、MRI检查外,双螺旋高分辨CT对脊柱骨折和跟骨骨折诊断极有帮助,它可以了解骨折的形态及移位情况,观察是否有骨块突入椎管和脊髓受压情况,使医师特别是术者有一个全方位和立体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部分X线平片显示为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者,在CT重建后显示为爆裂性骨折,并可发现漏诊的附件骨折。
1.3 治疗方法
正确的搬运是治疗的第一步。平托法和轴位翻身对不稳定型骨折或伴脱位者可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4]。对休克病人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对内脏破裂出血和颅脑外伤处理准确及时,可降低死亡率[5]。42例脊柱骨折行牵引和手法复位者10例,未行特殊处理8例,手术24例,其中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1例,胸腰椎A-F架固定15例,钉棒系统固定8例。术中进行椎管减压探查22例,仅行复位固定未行椎管探查2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者3例,断钉和连接杆折断者(A-F)2例。
跟骨骨折42例病人按单足计算46例,早期要观察局部肿胀和足趾循环情况,必要时可切开减压,以防骨筋膜室综合征致足坏死或缺血性挛缩。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22例,撬拨复位10例,手术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固定12例。2例A级脊髓损伤患者对跟骨粉碎性骨折仅行外固定而未行手术治疗。脊柱骨折与跟骨骨折分期手术18例,同期手术4例。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0.5~3年,平均14个月。脊柱骨折均牢固愈合,其中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80%~100%者37例,占92.5%。因过早下地或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致椎体高度丧失20%以上者5例。1例无症状,2例遗有轻度腰背痛。2例为脊髓损伤A级患者,术后截瘫平面下降1~2个节段,均乘坐轮椅留置导尿管。另15例脊髓损伤患者完全恢复11例,减轻3例,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2.4%(14/17)。
跟骨骨折均牢固愈合,出现跟骨缩短横径增宽5例,均为非手术病例。其中1例二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手术后出现感染皮缘坏死1例,后行皮瓣移植,余切口均甲级愈合。
3 讨论
3.1 受伤机制
脊柱损伤机制分类繁多,但分型越细,其实用意义就越差。张光铂将胸腰椎损伤机制分为四型,即纯屈曲压缩型、爆裂型、安全带型及骨折脱位型[6]。其中爆裂型又分为A、B、C、D、E等五个亚型。安全带型多见与车祸,但在坠落伤时多为坠落过程中胸腰段受到建筑墙体、钢管等阻挡,使局部受到过度屈曲、牵引暴力所致。
高空坠落后,足跟着地,跟骨被其背面的距骨和蹠侧的地面及地面上的砖块等建筑材料等相互挤压,多合并扭转暴力,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有时双侧同时发生骨折,程度和类型也可不同,还可合并其它部位骨折。
3.2 治疗要点
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首先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护理量和并发症,为全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其次是为脊髓神经的恢复创造宽松的内环境。对骨折脱位进行整复和矫形,恢复椎管的容积,解除脊髓和神经的压迫。再者是应用脱水和促进神经恢复的药物,如甘露醇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
针对颈椎骨折,依据骨折不同类型和医院条件可行颅骨牵引、颈托颈围外固定、海鲁氏架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1例为颈椎(C5)骨折,脊髓受压水肿,行前路C5椎体大部分切除及C4.5、C5.6椎间盘切除,髂骨取骨植骨和前路钢板固定术,恢复良好。
对胸腰段发生的骨折,诊断明确发现椎管狭窄或有骨块突入椎管可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技术,早期以A-F架固定为主,现以钉棒系统固定为主,同时辅以植骨。对无椎管狭窄但椎体压缩超过30%可仅行复位固定术而不必减压。术后8~12周下地活动。伤椎椎体多能恢复到理想水平,但也有发生钉体断裂松动、连接杆断裂者。出现内固定物断裂和松动者多与椎体附件骨折固定不牢、活动过早、幅度过大有关。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距手术时间间隔越长,影响越小。出现越早,椎体未牢固愈合会出现再度扁缩、成角畸形,脊髓受压往往达不到有效改善。
跟骨位于足的后半部,是足部“桁架”结构的后方撑杆,是人体的最主要负重区,严重的跟骨骨折发生后,由于跟骨后方的跟骨结节上移,跟腱松弛,足纵弓下陷,跟骨前方向足底突出,产生外伤性平底足。由于后方骨折段内翻并向前外侧移位,加上骨痂生长和瘢痕增生,使外踝后方骨性突起,腓骨肌腱受压,甚至外踝尖受到撞击,使足前部外翻,形成撞击综合征。由于距跟关节、跟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形成,将会产生一系列病残,如:扁平足,腓骨肌腱炎,腓肠肌、比目鱼肌力弱,外踝撞击,跗中部疼痛,足跟疼痛等[7],故其早期治疗不容忽视。跟骨骨折可依据其损伤程度及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跟骨骨折,可行手法整复外固定,撬拨术对骨折为大块者适用。石膏固定时一定要注意恢复跟骨纵径和横径,并在足底衬一厚棉垫以防外伤性平底足发生。跟骨的粉碎性骨折,应以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为主,同时辅以植骨,可避免诸多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期应在伤后7~10天为宜,也可在胸腰椎手术的同时进行,手术时俯卧位,不需要更换体位,分组同时或先后进行均可。对A型脊髓损伤者,由于下肢运动感觉功能丧失,故行跟骨切开手术的必要性大大减少,可酌情保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复习42例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的病例,总结其受伤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正确处理可使伤椎椎体92.5%得到恢复,脊髓损伤82.4%得到有效恢复,对跟骨骨折进行手法整复、撬拨及切开复位,可避免晚期平底足等并发症,降低病残率。结论: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多为高空坠落伤,在抢救生命同时,正确搬运,及时对脊柱骨折合并跟骨骨折进行处理和手术,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脊柱骨折,跟骨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 牛锋89例跟骨骨折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2] Benirschke SK,Kramer PA.Wound healing complications in closed and open calcaneal fractures.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4;18(1) :1~6
[3] Baker SP.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A method for describi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nd evaluating emergency care[J].J Trauma,1974;14:187~191
[4] Popovic Z,Rajovic J.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eaneus with dislocations.2003 Jul-Aug;60(4) :421~426
[5]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01~803
[6] 张光铂.胸腰椎损伤的分类与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7(4) :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