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结肠破裂(精选10篇)
外伤性结肠破裂 篇1
摘要:选择收治的95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术后给予适当抗菌药物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一期手术 (n=86) 患者的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7%、16.3%, 显著优于二期手术 (n=9) 的55.6%、5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生理功能、社会活动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一期手术具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 给予患者科学、高效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外伤性结肠破裂,诊断,治疗,生活质量
外伤性结肠破裂是临床常见腹部疾病, 占全部腹部贯通伤的20%~40%[1]。 典型症状主要包括腹胀、肠鸣、腹痛、休克等, 常伴有结肠瘘、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临床诊断依据一般以病史、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为主, 常见治疗方式为抗感染与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 一期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若术后出现严重感染者, 则需要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5 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患者为分析对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进一步分析外伤性结肠破裂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 年5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95 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患者, 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男62 例, 女33 例;年龄15~67 (46.8±14.4)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61 (24.6±7.2) h;临床表现:腹部压痛34 例, 腰背部扣击疼痛22 例, 并颅脑损伤20 例、胸部损伤19 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腹部疼痛症状;损伤原因:钝性损伤54 例, 锐性损伤41例;损伤部位:横结肠42 例, 乙状结肠20 例, 升结肠20 例, 降结肠13 例;Fint分级:Ⅰ级34, Ⅱ级54, Ⅲ级7 例。
1.2 方法入院后, 及时评估病情发展情况, 并针对病情特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Fint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者尽量实施一期手术, Ⅲ级或特殊情况者可进行二期手术, 术后采用腹腔引流、肠减压等治疗方式, 围术期给予适当抗菌药物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1.3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2]: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伤口愈合且身体恢复正常为痊愈, 并对死亡例数及术后切口感染、肠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进行记录。 (2) 生活质量:依据本院自拟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 (n)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一期手术的治愈率、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7%、2.3%、16.3%, 显著优于二期手术的55.6%、44.4%、5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生活质量情况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生理功能、社会活动得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事件日益增多, 导致外伤性结肠破裂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3], 该病发病率占腹部开放性损伤的15%~20%, 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5%左右。 腹痛腹胀、全腹压痛、局部发热、肠鸣音减弱均是外伤性结肠破裂的临床症状,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现象。 由于该病具有愈合能力差、腹腔污染严重等特点, 若未及时治疗, 则易引发结肠瘘、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目前临床主要依据病史、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途径进行诊断[4], 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分为一期手术修补和二期手术, 一期手术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且安全性高[5], 因此对于高度怀疑或明确诊断为该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一期手术, 对于术后并发症较多、年龄较大、器官损伤较严重的患者, 应考虑二期手术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 对我院收治的95 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分析结果显示, 一期手术治愈84 例 (97.7%) , 死亡2 例 (2.3%) ;切口感染8 例 (9.5%) , 肠瘘3 例 (3.6%) , 腹腔脓肿3 例 (3.6%) ,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3%;二期手术治愈5例 (55.6%) , 死亡4 例 (44.4%) ;切口感染2 例 (22.2%) , 肠瘘2 例 (22.2% ) , 腹腔脓肿1 例 (11.1% ) ,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 一期手术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二期手术 (P<0.05) , 表明一期手术有显著治疗优势, 治疗特点为高治愈率、低死亡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压力。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 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生理功能、社会活动得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较高 (P<0.05) , 表明给予患者合理、高效的治疗方式, 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准确诊断与高效治疗均与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 一期手术具有高治愈率、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特点, 对Fint分级为Ⅰ级或Ⅱ级患者应尽量实施一期手术。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合理、高效的治疗方式, 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同时可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安良, 贾振庚, 何永, 等.外伤性小肠破裂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 (8) :1247-1249.
[2]高荣军.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单纯小肠破裂50例诊治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2) :22-23.
[3]戴佳文, 于情, 尤建权, 等.外伤性结肠破裂的诊治及一期手术体会[J].山东医药, 2012, 52 (45) :85-86.
[4]夏文骞, 赵伟国, 孟兆臣, 等.腹部平扫CT在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5, 30 (5) :571-574.
[5]莫家伟, 杨勇, 黄辰宾, 等.20例创伤性结肠破裂一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 14 (1) :92-94.
外伤性肝破裂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外伤肝破裂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83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1],结构和功能复杂,且血运丰富。肝破裂是常见的一种外伤,严重者死亡率较高[2]。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庭拥有车辆也越来越多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多,外伤性肝破裂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56例,男46例(821%),女10例(179%),男女之比46:1,年龄18~64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殴打伤11例(196%),坠落伤8例(143%),交通事故伤37例(661%)。其中闭合性损伤48例(857%),腹部开放性损伤8例(143%)。根据单纯肝损伤程度按美国外科创伤学会(AAST)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Ⅰ级伤11例(196%),Ⅱ级伤30例(536%),Ⅲ级伤13例(232%),Ⅳ级以上伤2例(36%)。合并其他外伤36例。
临床表现: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右上腹痛及肝区叩击痛,血压<90/60mmHg,6例患者呼吸困难,53例有明显腹膜刺激征,闭合性损伤48例中腹穿抽出不凝血44例。
诊治方法:采用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确诊。非手术治疗(本组12例):卧床休息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禁食并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止血药及抗生素,密切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定期腹部B超检查。手术治疗(本组44例):肝部分切除2例;清创止血基础上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缝合修补15例;单纯清创缝合修补27例。
结果
非手术组12例患者经过治疗8~14天自动出院,2周后B超复查血肿消失。手术治疗组44例中有43例均治愈出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出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讨论
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对于开放性肝破裂的诊断比较容易,而闭合性肝破裂的诊断需综合判断。闭合性腹部损伤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肝破裂的可能[4]:①有右季肋区外伤史。②右上腹压痛、叩击痛及移动性浊音阳性。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④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完整性破坏,有腹腔内积液。⑤腹穿抽出不凝血。单次腹穿阴性,不能排除肝破裂的可能,必要时应反复穿刺。
治疗:⑴非手术治疗:具备以下条件的轻度闭合性肝损伤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5]:①循环稳定且连续监测血红蛋白、血球压积无明显下降,收缩压>90mmHg,脉率<100次/分。②排除腹内需急诊手术的其他脏器损伤。③B超示肝被膜下出现血肿及较小的肝内血肿,CT检查肝损伤为Ⅰ、Ⅱ级。④腹腔积血<400~500ml,神志清醒,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非手术治疗应有普外科医师定时评估,且所在医院有良好的麻醉、输血条件及B超、CT检查条件。不具备以上条件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本组资料非手术组12例患者经过止血、抗炎、补液等方法治疗,8~14天自动出院,2周后B超复查血肿消失。⑵手术治疗:①手术原则:迅速止血、彻底清创及充分引流。②手术方法:宜选右肋缘下斜切口,使用肝拉钩,可使术中肝充分游离,能将任一部分托于术者手中。开腹后积极寻找出血部位,必要时用手捏法暂时阻断第一肝门的入肝通道,如出血基本控制,则考虑以肝动脉和门静脉出血为主,否则应考虑肝静脉损伤出血。本组资料手术治疗组44例,其中肝部分切除2例;清创止血基础上用明胶海绵或大网膜填塞缝合修补15例;单纯清创缝合修补27例。44例中有43例均治愈出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是出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肝破裂要及早诊断,特别是闭合性肝破裂患者,要结合临床和B超、CT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要结合临床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若在飞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一旦发现病情恶化或有手术指证的情况下,要立即中转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叶利洪.严重肝外伤23例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2,7(6):392.
2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5—467.
3陈以明,王坚.严重肝外伤的诊断和处理:附25例报告[J].浙江创伤外科,2003,8(5):302—303.
外伤性结肠破裂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习惯性便秘。58岁以上4例,长期服用激素3例,膈下游离气体5例,穿孔部位在乙状结肠对系膜缘5例,穿孔位于结直肠交界区4例,腹肌紧张4例,发病12h内就诊4例,WBC升高3例,行乙状结肠修补、近端肠袢袢式造瘘3例,Hartmann术2例,修补肠袢外置1例,术中见肿瘤穿孔1例,结肠憩室穿孔1例。临床表现均突发下腹部疼痛,全腹压痛,体温37.5℃~38℃,术中见裂口长度介于2~11cm不等,均见硬质粪块裸露于腹腔中,大网膜较游离,无粘连,腹腔渗液多。手术方法:清除腹腔粪块,冲洗腹腔,疑为肿瘤则行肿瘤切除,行乙状结肠造瘘,其中单腔造瘘4例,双腔结肠造瘘2例。切口感染4例,死亡1例。
2讨论
非外伤性结肠破裂主要存在两类,其一为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另一类为病变性穿孔。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由Brodie1827年首先报道[1],坂部等提出符合下面四个条件者:(1)穿孔部位肉眼看不到原发病变;(2)肠管内无异物或通过障碍等因素;(3)腹腔内无粘连、内疝等异常,也无腹壁疝;(4)腹壁未受过直接外伤,并能否定由医疗操作损伤,可列入非外伤性结肠穿孔。本组资料中4例符合上述条件,3例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病史,其发生原因主要为肠腔内压增高及肠管壁本身脆弱,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造成负氮平衡,使肌组织水肿和纤维变性,引起肌萎缩,累及肠管平滑肌,使肠壁薄弱。结肠蠕动乏力缓慢,与便秘互为因果,粪便滞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内,特别是在粪便长期时间滞留,易于干结成形,要排出干结成形粪块,势必排便时费力,致Douglas窝加深,乙状结肠被拉长,更使肠壁变薄。糖皮质激素能降低肠道黏膜的更换速率,并减少黏液的分泌,或粪块压迫损伤肠壁可引起局灶性溃疡,甚至局部肠壁缺血、坏死、发生结肠穿孔破裂,便秘患者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诱发结肠穿孔[2]。从本组资料中5例破裂口位于乙状结肠对系膜缘,4例位于结直肠交界区,原因估计与以下有关:(1)血管在结肠壁内的吻合主要位于黏膜下层中但不很丰富,对系膜缘附近的血管吻合更少,肠腔内压力较大时,易发生对系膜缘的缺血;(2)乙状结肠较其他结肠管腔细,肠壁弹性差,肌层壁薄弱,对系膜缘肠壁弹性相对较差;(3)乙状结肠血供的特性决定其中下段易发生缺血性肠坏死穿孔,结肠左动脉与结肠中动脉之间距离较长,边缘吻合支发育也差,且与乙状结肠动脉没有大的侧支循环,乙状结肠动脉的最终一支与直肠上动脉之间常规边缘动脉,解剖学上两动脉在起始端所形成的交叉点为Sudeck临界点,因此,当乙状结肠下端动脉栓塞时,其侧支循环不易形成,相应肠管则发生缺血性坏死[3]。结肠病变性穿孔,以癌性溃疡、肠绞窄坏死、炎性溃疡、憩室炎、放射性损伤等为主[4],肿瘤穿孔部位与肿瘤本身发病部位相关,病前大便性状、大便习惯改变可对术前诊断有所指导;肠憩室穿同结肠憩室发病部位不恒定,病前多无典型症状。
乙状结肠腔内粪便含有大量细菌,一旦破裂即造成腹腔严重污染,早诊断,早手术,术中仔细探查,合理施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5]。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手术时机甚为关键,手术打击对预后影象明显。手术治疗力求简便、迅速、实用和有效,宜早不宜迟,宜小不宜大,时间宜短不宜长为原则。术后应延期拆线,以防切口裂开。以后选择合适时机行结肠外瘘闭合术。部分患者因长期应用激素可反馈性地抑制了下丘脑的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和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使肾上腺功能不全,对长期应用激素的患者应酌情补充维持适量激素或逐渐减量,以免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症状。手术本身对机体本身既是一种治疗,又是一种创伤,手术后的应急状态可能导致急性肾上腺皮质衰竭,因此围术期应注意酌情补充适量激素,可避免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因凡遇本病患者,入院即对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能量、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全面评价,术前、术后应测定血钾、钠、氯、钙、磷、血浆蛋白质、血糖、尿常规等,纠正存在的低血钾、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围术期抗生素应选用足量、广谱、有效的抗生素,加强全身的营养支持治疗及围术期的护理。对非外伤性乙状结肠破裂极力预防,严格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减少激素相关并发症,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食富含纤维成分食物,润肠通便,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多喝水,多运动,保持每日排便1次,老年人尤为重要[6],一经发病,力争尽早就医,及时施治,全面把控,促进恢复。
参考文献
[1]钟克力,潘凯,孙枫林.非外伤性结肠急性穿孔5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2,5(3):190.
[2]钟国英,谭忆广.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2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3):176.
[3]Griffiths J.Stetcoraleous perforation of the colon[J].Surg Clin North Am,1972,52:1047.
[4]戴观荣,邓鉴文.非创伤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腹部外科,2006,19(4):239.
[5]周华,刘厚宝.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9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049-1050.
外伤性肠破裂60例诊治小结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6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6例,女4例;平均30.5岁。
1.2 致伤原因 木撞击伤14例,车祸撞压伤12例,高处坠下梗伤腹部8例,重物压伤8例,斗殴足踢伤8例,刀刺伤6例,牛角刺伤2例,马踢伤2例。全组开放性肠破裂10例,闭合性肠破裂50例。
1.3 破裂部位 十二指肠破裂1例,空肠32例,回肠24例,升结肠1例,横结肠2例。多部位肠破裂10例,破裂严重者为完全破裂,破口最小者1cm。
1.4 合并伤 合并肋骨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膀胱破裂2例,脾破裂6例,肝破裂4例,胃破裂1例,肠系膜破裂2例。
1.5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腹痛、恶心、呕吐者60例(100%);腹胀、腹痛、便闭、发热者12例(20%);烦躁、口渴、尿少、大汗者14例(23.3%);休克14例,腹膜炎者54例,气腹20例,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者15例,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15例,腹腔诊断性穿刺液抹片有脓细胞者36例,获不凝固血液或肠内容物20例,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有不同增高者39例。
1.6 治疗及愈合 所有病例都行剖腹探查和腹腔引流。受伤后6小时内手术探查的38例,6-12小时者15例,12-24小时者5例,24小时以上者2例。其中肠修补术44例,肠切除、肠吻合术16例。合并胃破裂行胃修补1例,合并肝破裂行修补术4例,合并脾破裂行修补术1例,脾切除5例,合并膀胱破裂行修补2例,合并肠系膜损伤行血肿清除,血管结扎2例。1例十二指肠腹腔型破裂因裂口较小而行修补术,3例结肠破裂分别行1期修补或肠切除、肠吻合。本组中1例术中死亡,3例术后48小时内死亡,均死于严重的复合性和腹膜炎所致的休克,死亡率为6.66%。56例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3.3%。术后近期并发肠粘连4例,肠间脓肿、盆腔脓肿2例,伤口开裂1例,无肠瘘发生。
2 讨 论
2.1 肠道广泛分布于腹腔,少部分位于腹膜后,在腹部受到钝性暴力打击时和贯通伤中,尤其是肠道处于充盈状态时,肠道是最常受伤的器官。在外伤性肠破裂中,由于小肠分布比结肠更广泛和部分结肠位于腹膜后并受到肋骨及骨盆的保护,故小肠在腹部外伤中是首当其冲的。本组60例中,空间肠破裂者52例(86.6%)。
2.2 外伤性肠破裂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虽多数病人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但也有一部分病人因破裂口的大小、多少、复合伤的程度等而要确切诊断却并不容易。尤其是部分十二指肠、结肠位于腹膜后,当破裂后胰液、胆汁及肠内容物流入腹腔而引起早期腹膜炎,术前临床诊断虽不易明确损伤所在部位,但因症状体征明显,一般不至延误手术时期。但损伤发生在腹膜后部分,则早期常无明显体征,容易误诊和延误手术时期。
2.3 凡是有腹部钝性或贯通性暴力损伤后即刻腹痛者,应考虑到有肠破裂之可能,详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当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肠破裂的存在:
2.3.1 伤后有持续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急性腹膜炎者。
2.3.2 有移动性浊音或浊音界缩小,消失,或膈下有游离气体者。
2.3.3 有呕血、便血者。
2.3.4 腹腔穿刺有脓液、肠内容物者。
2.3.5 直肠指诊时在直肠前壁触及压痛、或者波动感、或指套有血迹者。
2.3.6 受伤当时症状不明显但以后逐渐加重者。
2.3.7 受伤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
本组60例都有腹部损伤后的剧烈疼痛,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恶心、呕吐症状,腹膜炎并发肠麻痹时可有腹胀、便闭,肠音减弱或消失,本组中约占20%。腹腔诊断性穿刺是诊断外伤性肠破裂的可靠方法,对那些具有潜在性、威胁生命的外伤性肠破裂,探索其早期诊断具有独特的意义。本组60例都曾行腹腔穿刺,其中36例腹腔穿刺液抹片检查有脓细胞,20例获不凝固血液或肠内容物。少数病例可因穿刺针管被大网膜或肠内容物堵塞或因腹腔内液体未流到穿刺区而抽不到任何液体。所以如无液体抽出,并不能完全排出有肠破裂的可能,仍能观察病情的演变,以免延误诊断。
2.4 肠破裂之诊断一经明确,即应进行手术探查,修补破裂的肠管,并充分、有效地引流腹腔。探查时可先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逐段向下或由回盲部逆行向上检查,最后探查结肠和直肠。术中如发现肠破裂处,应暂时用肠钳夹住近裂口处肠管,防止更多的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待探查完毕后再行处理。一般先处理结肠和末段回肠的裂口,因其内容物多为粪便,感染力强,然后再处理空肠。空回肠裂口较小者可采用缝合修补,如裂口较大,已超过周径一半,或多处裂口比较集中于某一肠段,或完全断裂,或同时有该处肠系膜撕裂超过2.5cm者,均应考虑行肠切除。本组行肠修补44例,肠切除、肠吻合16例。由于部分十二指肠、结肠位于腹膜后,术中不应忽略腹膜后的探查,以免遗漏。由于外伤性肠破裂往往是严重复合伤之一,伤情复杂而严重,部分病人合并有休克,对腹部损伤后早期出现休克者,应警惕有实质器官破裂的可能。因此从收治开始即应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纠正其休克,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本组60例中有4例因严重的复合伤和休克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据报道,腹腔感染是引起创伤后多器官衰竭,尤其是心、肝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而控制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及时手术处理腹膜炎,彻底引流腹腔,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本组60例术中全部放置橡胶引流管或烟卷引流条。笔者认为橡胶管的引流效果比烟卷式引流条更为可靠。对修补、吻合不太放心的病人,留置橡胶管引流条还可及时观察肠瘘是否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大勇,陈鸿昌,汪学清.外伤性肠破裂116例诊治分析[J].腹部外科,2006,19:(1).
[2] 陈云峰,黄志浩,巫旋钦.49例外伤性肠破裂的临床诊治体会[J].河北医学,2011,17:(4).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分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8例。男61例, 女7例, 年龄4~53岁。坠落伤17例, 交通事故13例, 工作时重物击伤28例, 跌伤4例, 殴斗6例。伤后到明确做出诊断最短30 min, 最长20 h。
1.2 诊断
查是否有外伤史, 左季肋、左后背部挤压、撞击、穿透伤等。伤后出现腹痛、腹胀、移动性浊音;轻度压痛、反跳痛等症状及体征。伤后血压下降、休克;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等[1]。B超发现脾破裂、脾区增大或积血、腹腔积液等;CT或MRI检查发现脾包膜下血肿或实质破裂;腹腔镜检查, 可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但必须等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以后进行。
1.3 治疗
治疗策略体现了“个体化”特点, 如保留脾脏功能和选择微创的手术方案。65例全部施行紧急剖腹参探查术。非手术治疗3例, 肝修补术27例, 沙条填塞1例, 肝部分切除术4例, 脾切除术24例, 修补术5例, 术中见腹腔内积血1000 ml以下者23例, 1000~2000 ml 28例, 2000 ml以上者14例, 术中见破裂呈星状、撕脱、裂伤、粉碎、脾门撕裂等形状。经手术修补或脾切除的患者均康复, 除合并股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时间较长外, 平均住院17.6 d。
2结果
I、II度脾破裂中有3例经非手术治愈。手术治疗的61例脾破裂患者, 59例术后全愈, 死亡1例, 1例合并颅脑损伤、骨盆骨折等, 1例合并肺挫裂伤、胸椎爆裂骨折等。无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 (OPSI) 合并症。
3讨论
开放性损伤伤情一般与脾损伤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而闭合性损伤除脾蒂及脾组织严重毁损外, 临床表现一般较为延迟, 但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颇高。闭合性损伤开始时常为左上腹部皮肤红肿、淤斑, 其程度和范围并不随时间推移而加重或扩大, 亦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或休克等严重症状。当上述症状出现或进行性加重, 说明腹部内伤严重。创口微小、症状轻微的脾损伤可能未引起患者注意, 而经过一段时间“无自觉症状”亚临床期, 脾破裂自行愈合或症状滞后一段时间后出现 (脾脏延迟破裂出血) [2]。除了单纯脾破裂因素外, 多发伤以及创伤的生理病理等复合因素也要综合考虑。
早期诊断首先要放在腹部症状和局部检查上, 本组病例说明了这一点。能够诊断腹腔内出血的检查是腹腔穿刺抽得不凝血液。此项检查不但能够诊断内出血, 而且还能够进行鉴别诊断。本组病例中均腹穿阳性而得以诊断。笔者认为, 当急腹症、腹腔积液或有腹膜刺激征时, 此项检查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不应放弃, 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穿刺结果常常可以提供诊断依据。穿刺针可选择粗一些, 令患者向穿刺侧侧卧, 若阴性, 可变换体位或改变穿刺点, 再次穿刺仍为阴性时, 可以从穿刺针注入等渗盐水100 ml, 冲洗腹腔, 再吸出液体化验检查, 发现有大量红细胞时可帮助诊断。如无明显外伤史, 在怀疑内出血时此项检查更属必要。
脾破裂治疗要先保命, 后保脾。在紧急情况下, 有时只有切除脾脏, 才能达到立即止血、保住生命的目的;如果条件允许, 可同时进行脾片移植。如果患者的情况允许, 应先进行脾破裂修补、脾动脉结扎或脾部分切除术。对于单纯、轻度脾损伤、无腹内脏器合并伤、经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者, 可行非手术治疗, 持续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有手术指征, 立即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包括术前准备、手术缝合修补、脾部分切除、脾切除加脾移植以及脾切除术等[3]。①缝合修补术:主要用于轻度、表浅的单纯包膜撕裂伤, 一般可止血;②脾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中度脾破裂, 而且只限于脾段破裂和断离;或脾上、下极大块挫伤, 而大部分脾仍完整无损者。方法是先压迫脾蒂止血, 后切除离断破裂或严重挫伤的脾组织;褥式或贯穿缝扎残端, 带蒂大网膜包绕;如仍出血, 可结扎脾动脉;③脾切除术:适用于粉碎性脾破裂、脾广泛火器伤者。但由于此法影响免疫功能, 故近年来已少用;而以部分脾切除或脾切除加脾移植术代之。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68例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脾破裂患者, 其中65例手术治疗, 3例保守治疗, 死亡1例。结论 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挽救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生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脾破裂
参考文献
[1]夏穗生, 曹秀峰, 姜洪池.现代脾脏外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4.
[2]李广华, 金玉琳.脾损伤的分类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实用外科杂志, 1992, 12:509.
外伤性肝破裂的护理 篇6
1术前护理
由于意外事故的发生,患者处于紧张和恐惧状态,护士必须以认真、负责、积极、亲切的态度接待和安置患者,尽快使其安静,避免搬动,取头部和躯干抬高10°、下肢抬高20°的平卧位,以利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血流量。迅速建立2条有效静脉通道,1条为扩容治疗使用,另1条为维持血压、输血用。给氧,立即完成一切术前常规准备。
2术后护理
2.1全面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每30 min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准确记录出入量。便于了解术中止血是否彻底,有无坏死肝组织或凝血功能改变,注意切口敷料有无渗血,如疑有出血倾向,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必要时做好再次剖腹探查的术前准备。
2.2体位麻醉清醒血压、脉搏稳定后取半卧位,使内脏随体位下移,便于呼吸,以利于腹腔引流,减轻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2.3给氧由于不同程度的创伤,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受损,故术后笔者采用间断低流量给氧,以增加肝细胞血氧含量,促进肝功能恢复。
2.4管道护理及临床意义胃肠减压是腹腔内脏损伤必不可少的一条管路,插胃管后,每小时用温开水20 ml冲洗胃管,定量抽吸胃液,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落和扭曲。保持胃管通畅,避免肠胀气,因为肠胀气使肠壁压力增高,肠壁静脉血回流受影响,进而减少门静脉的血流量,使肝营养物质和氧供应减少。腹腔引流既起治疗作用,又是观察病情的有效措施。因此,保持引流管通畅,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袋,详细记录引流量及颜色的变化,注意有无溶血及坏死组织脱落和胆汁等。
2.5饮食护理创伤、手术、禁食等因素导致患者严重负氮平衡,术后早期由静脉补液供给能量及电解质,如无出血倾向一般7~10 d可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以促进受损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2.6术后忌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及时补充维生素K及护肝药物。注意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肝昏迷、膈下脓肿等。
2.7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口腔炎、压力性溃疡的发生。
2.8关心体贴患者,由于突然受到外伤的打击和手术的疼痛刺激,患者处于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的状态。在护理过程中以亲切、关心、体贴的言行安慰患者,使其感到医护人员是可亲可信的人,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
外伤性肠破裂的诊治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 男28例, 女16例, 年龄12~62岁, 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 跌落伤4例, 撞击伤11例。肠管破裂一处破裂口28例, 两处破裂口9例, 三处破裂口4例, 三处以上裂口1例。合并脾破裂6例, 胃破裂2例, 肝损伤2例, 血气胸3例, 肋骨骨折6例, 其他部位骨折8例。临床表现:53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及肌紧张, 有恶心呕吐表现者16例, 体温超过38.5°者14例, 有休克表现者8例。对38例患者行腹部穿刺, 阳性32例, 腹部X线片检查有膈下游离气的28例。治疗:全部患者首先注意补充血容量, 有休克表现者纠正休克状态。同时滴注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完善术前准备, 行剖腹探查。本组42例患者, 行肠修补术35例, 肠切除2例, 肠修补加部分肠切除3例, 术前死亡1例。术中发现相应脏器损伤给予相应修补手术:对于肝脏有损伤者给予修补手术;对于脾脏破裂者, 行脾脏切除;十二指肠破裂患者行修补术、十二指肠减压术、空肠造瘘术。术中彻底清洗腹腔, 留置引流管,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41例经积极治疗, 全部病情好转出院。2例术后有切口感染发生, 经积极伤口换药和消炎治疗, 切口全部愈合。1例患者因就诊时间太晚, 加之感染和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结论
肠道是腹腔内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周围缺乏骨性组织保护, 由软组织组成, 挤压、撞击以及刀刺等均可使肠道容易受到直接作用力导致肠道破裂, 另外, 跌倒、坠落等也可因传导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使肠道超过耐受力, 使其破裂。也有少数病理情况下, 如肠道粘连等即使受到轻微的外力也可使肠道破裂[2], 普通外科以直接暴力导致的肠破裂最为常见。小肠是腹部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 加之肠系膜活动大, 因此小肠破裂常见, 可占到腹部钝性伤的5%~15%[3]。因腹部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肠破裂较为困难[4], 据报道, 误诊率可达10%, 死亡率15%。分析其原因, 认为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 腹部受到损伤后, 如肠管破裂口小, 且食物残渣等封住了裂口, 导致破裂口暂时性的封闭, 短时间内肠内容物不会溢出到腹腔内, 无明显腹痛及肌紧张出现; (2) 老年人腹壁较松弛, 腹膜炎的体征不显著, 易发生漏诊; (3) 如果肠挫伤严重, 导致血肿形成, 或者造成较大系膜血管发生分离, 则早期腹膜刺激征轻, 腹腔穿刺没有血性液体或者只有少量, 但如果当肠管破裂时, 肠内容物溢出肠壁, 渗入腹腔, 则会引起腹膜刺激征的出现; (4) 儿童患者不容易配合医生检查, 造成漏诊的机率高; (5) 当合并颅脑损伤等较重疾病时, 患者意识模糊不清时, 患者的腹部体征得不到重视, 知道症状严重时才被发现。综合以上几点, 为尽可能的避免漏诊, 医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仔细询问病史, 了解疾病发生的经过, 特别是要问到有无腹痛先轻后重的情况; (2) 对有腹部症状的患者可行腹部穿刺, 该方法创伤小, 操作简单, 阳性率可达90%以上; (3) 要仔细查体, 了解有腹膜炎体征以及肠鸣音的变化等, 即使受伤当时没有明确体征的患者, 也要在住院期间定期查体, 避免症状出现晚的患者发生漏诊; (4) 如一些小肠破裂口非常小, 肠间隔内仅有少量气体, 检查都是阴性结果时应反复查体, 避免漏诊的发生; (5) 当高度怀疑肠管破裂时, 而多次腹穿又为阴性结果, 应行腹腔灌洗, 阳性率为98%。肠破裂一旦确诊如有手术指正应早期手术, 预后改善的程度强。郑正葆等报道, 对于有下列病情之一的患者应行剖腹探查: (1) 膈下存在游离气体; (2) 腹膜炎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 (3) 腹部开放性损伤, 肠管外漏; (4) 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要仔细探查, 包括十二指肠、直肠和结肠, 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据报道, 腹部损伤术后常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 且由于术中探查的不彻底不仔细, 存在二次手术可能,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对于修复肠管应依照肠管破裂修补术横断温和, 缺血坏死切除的原则, 尽量保留有活性的肠管组织。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 行肠修补术35例, 肠切除2例, 肠修补加部分肠切除3例, 1例患者伤情严重, 术前死亡。术中有相应脏器损伤均给予了相应修补治疗。对于肝损伤患者给予修补治疗;对于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5例;十二指肠破裂患者行修补术、十二指肠减压术、空场造瘘术。术中注意彻底清洗腹腔, 并放置引流管, 术后给予消炎, 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同时未忽视对患者的护理和保护, 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情况出现。
摘要:目的 总结外伤性肠破裂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3月-2011年3月到我科室救治的42例肠破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41例经积极治疗, 全部病情好转出院。2例术后有切口感染发生, 经积极伤口换药和消炎治疗, 切口全部愈合。1例患者因就诊时间太晚, 加之感染和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补液与抗生素预防感染是治疗外伤性肠破裂的关键, 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关键词:外伤性,肠破裂,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贺利峰.外伤性肠破裂临床诊治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0, 6 (5) :66-67.
[2]潘东高, 肖秀英.外伤性小肠破裂7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7, 12 (22) :34.
[3]李春盛.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42.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诊疗体会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6例, 男57例, 女29例。年龄7~74岁, 平均39.6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38例, 高空坠落14例, 撞击伤8例, 挤压伤9例, 刀刺伤17例。脾损伤分级:Ⅰ级21例, Ⅱ级23例, Ⅲ级16例, Ⅳ级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非手术组23例和手术组63例。
治疗方法:非手术组采用非手术治疗, 均为Ⅰ、Ⅱ级脾破裂。手术组选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根据脾损伤的程度及部位采用不同术式, 采用脾部分切除术13例, 脾修补术18例, 脾修补联合脾动脉结扎术19例, 全脾切除结合自体脾组织大网膜移植术13例。
结果
非手术组中, 治愈21例, 治愈率91.3%, 2例患者治疗48小时后血压下降, 局部腹膜刺激征持续加重转手术。手术组中, 死亡1例, 其余62例治愈, 治愈率98.4%。住院8~24天, 平均14.3天。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9例, 对症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6个月~1.5年, 平均10个月。
讨论
非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 我科23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 治愈率91.3%, 2例因病情恶化中转手术, 故医生应严格把握以下非手术治疗指征, 以免延误救治。 (1) 超声或CT等影像学确诊为Ⅰ、Ⅱ级脾破裂。 (2) 24小时生命征监测血压稳定或血压偏低, 少量输血后 (<400ml) , 血压恢复稳定者。 (3) Hb>80g/L, HCT>20%。 (4) 合并腹腔其他脏器严重损伤者。 (5) 开放性损伤[3]。
非手术治疗患者如出现出血量增加, 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本研究中采用非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 因及时转手术治疗后完全治愈。失血引起的Hb、HCT及HR的变化在血压下降之前便可检测到, 可作为预警信号。监测过程中如发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 积极抗休克治疗也不能纠正者, 应及时中转手术。 (1) 脾修补术:本研究采用该术式的18例患者全部属于Ⅰ、Ⅱ级脾破裂。脾破裂口内的凝血块及失活脾组织应彻底清除, 脾被膜应尽量保留, 以减少因创口残腔积血引发的感染及脓肿, 缝针应超过创底0.5~1.0cm, 对于创面及针眼处小的出血, 可选用生物胶止血[4]。 (2) 脾修补联合脾动脉结扎术:对Ⅱ~Ⅲ级复杂性裂伤及脾门裂伤的19例患者采用该术式治疗, 该组患者的特点是损伤部位出血快, 手术视野不清楚, 对于这类患者单纯缝合修补术效果不佳, 术中可先将脾动脉予以结扎以控制出血, 再行缝合修补术。 (3) 脾部分切除术:本组13例患者全部为Ⅲ级脾破裂或局限性损伤, 术中我们尽量使得脾脏能保留1/3以上, 且需保证良好的血供。术中切开脾胃韧带后, 辨清血管走行范围处理相应血管;确定相对无血管平面。从相对的无血管平面往血运良好的健侧退0.5cm, 切开脾被膜及实质, 血管予以钳夹离断, 用细丝线靠近健侧结扎, 切除部分脾脏。断面处理完毕再确认无出血及其他损伤后, 以温盐水清洗腹腔, 脾周放置引流管引流[5]。 (4) 全脾切除结合自体脾组织大网膜移植术: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尽量选择保脾术式, 严格控制全脾切除指征:粉碎性脾破裂, 脾蒂断裂;伴有威胁生命的复合或开放性损伤而需尽快结束手术者;合并消化道损伤且有明显腹腔污染者;保脾术式不能有效止血者;老年患者。自体脾组织种植对儿童有很好的免疫重建作用, 临床上应加以推广。本组13例患者中3例儿童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 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良好。
随着人们对全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OPSI) 认识的深入, 将脾脏从一个“留之无用, 祛之无害”的传统谬论中解放出来, 认为脾脏拥有多方面功能, 特别是抗感染免疫作用[6]。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 尽可能保留患者脾脏或部分脾脏, 积极采用新的方法和术式, 保留患者足够的脾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6例, 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组) , 63例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组) , 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中, 治愈21例, 中转手术2例, 治愈率91.3%。手术组中, 治愈62例, 死亡1例, 治愈率98.4%。结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对外伤性脾破裂均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应尽可能选用保脾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外科手术,非手术
参考文献
[1] 许守平, 姜洪池.脾脏外科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 16 (2) :134.
[2] 王继洲, 姜洪池.当前脾脏外科的研究热点与难点[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1, 28 (7) :1021-1022.
[3] 杨晓春, 张启林, 吴强, 等.24例外伤性脾破裂保守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12, 18 (24) :103.
[4] 纪玉民.浅谈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84-85.
[5] 陈宗云.51例外伤性脾破裂诊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0) :1317-1318.
外伤性胃肠破裂58例治疗体会 篇9
【关键词】外伤;胃肠破裂;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77-01
近年来,由于车祸及锐器(刀具为主)刺伤等创伤发生率的增高,致外伤性胃腸破裂的病人数量呈上升趋势,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胃肠破裂患者58例,现结合临床实践,对其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8例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龄在16~70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车祸25例,锐器伤15例,外力挤压伤10例,坠落伤6例,枪击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4小时之间。
1.2 胃肠损伤情况:胃肠破裂伤1~12处不等,穿透伤35例,胃肠破裂合并膈肌、肺、肋骨伤11例,合并肝、脾、胰腺、双肾、腹腔血管损伤26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腰椎骨折5例,血气胸5例。
1.3 临床表现:58例均有腹痛、腹胀,46例有恶心、呕吐,54例有腹膜刺激征,7例有腹内容物脱出,38例有休克表现,43例腹腔穿刺有血性及粪便样内容物。
1.4 手术方法:58例病人均早期行剖腹探查术,其中53例行胃肠修补术,20例行肠切除、残端或端侧吻合术,3例行膈肌破裂修补术,6例行肝清创术,15例行脾切除术,5例行肾切除术,8例行腹内血管结扎术,2例行胰腺断端缝合术。
2 结果
治愈53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2例,消化道出血2例,肠梗阻5例(3例保守治疗,2例二次手术),2例因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死亡,3例为肺损伤、血气胸致死。
3 讨论
3.1 胃肠破裂伤特点:胃肠破裂伤多为外界暴力直接作用。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锐器伤、木棍击伤、重物挤压伤、坠落伤等,单一伤较少见,同时易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本组发生率为51.56%.
3.2 诊断:需详细询问受伤经过,着力部位,胃肠破裂可有不同程度腹膜炎或休克表现,对有明确的外伤史及典型腹膜炎体征的患者结合腹部X线检查诊断并不难。一经确诊尽早手术。腹部外伤只要有手术适应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不要为确定是那一个脏器而延误时间[1]。对症状不典型者密切动态观察,有时严重合并伤存在可掩盖胃肠破裂的临床表现,如合并脾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要求我们在剖腹探查中处理这些致命的创伤时对其他脏器包括胃肠要谨慎细致的探查尤其要注意腹膜外的升降结肠后壁,避免遗漏。
3.3 腹腔穿刺: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别适合于腹部闭合性损伤。应注意反复多点穿刺防止假阴性。吸入混有食物残渣、大便样物或脓性液多为胃肠破裂,可将腹腔穿刺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3.4 治疗:治疗原则是边抢救休克边积极准备手术。麻醉要充分、满意。①手术切口:由于术前不能肯定损伤部位,手术本身有探查的性质,所以右旁正中切口能得到较好的暴露,也便于探查其他脏器损伤情况。②术中操作:原则是先止血后修补缝合。开腹后先吸净腹腔内积血、胃肠内容物,结扎修补出血的组织器官。探查时注意肠系膜损伤情况。③关腹前彻底冲洗腹腔,包括生理盐水冲洗,甲硝唑液冲洗,特别是大肠损伤,厌氧菌含量较多。
3.5 处理上应注意:①休克病例不应过多辅助检查,应抓紧伤后数分钟,数小时内的黄金时间手术。②不要求术前准确定位。③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补血、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胃肠切除时注意止血。⑤切口缝合应分层对位、止血、无污物,防止切口感染和腹裂。对高龄和贫血、体弱者应减张缝合。⑥目前有多种高效的广谱抗生素可供临床选用以抗感染。⑦术后胃肠外高营养和其他营养支持,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治疗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男38例, 女7例;年龄15~65岁, 伤后入院时间0.5 h~3 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刀刺伤18例、坠落伤6例、踢伤2例、挤压伤3例。开放伤20例、闭合伤25例。脏器损伤情况:小肠破裂1处28例、破裂2处9例、破裂2处以上3例、横断伤3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35例, 其中肠系膜破裂14例、脾脏破裂9例、肝脏破裂2例、结肠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膀胱破裂3例、颅脑损伤10例、脊柱骨盆骨折4例。临床表现: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伴有呕吐32例、有典型腹膜炎体征41例, 伴休克9例, 有膈下游离气体12例, 其中38例进行腹部穿刺阳性35例。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 首穿阳性32例, 复穿阳性8例, 总阳性率88.88%。腹部X线平片, 发现膈下游离气体16例 (35.55%) , B型超声波检查阳性25例 (55.55%) 。
1.3 方法及结果
入院后经静脉滴注液体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后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本组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修补52例, 肠部分切除、肠吻合23例, 肠修补加部分切除4例。同时行脾切除3例, 肝修补2例, 胃修补1例。术后继续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发病较高虽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仍有1/3患者在入院时腹部体征不明显。小肠破裂常伴有包括腹部伤的多发伤, 伤情复杂严重, 给诊断带来困难, 易致漏诊[1], 延误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
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有: (1) 破裂口较小 (<1 cm) , 由于外翻的小肠黏膜、凝血块、食物残渣、纤维蛋白、大网膜等堵塞或反应性肠管蠕动抑制或痉挛等原因小肠内容物暂未外溢, 伤后数小时可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 但当肠管蠕动回复或堵塞物脱落时, 肠内容物外溢才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2) 肠壁挫伤严重、血肿形成或不全撕裂或较大的系膜血管分离, 伤后早期有轻度腹膜刺激征, 但腹穿阴性或有少量血性液体。 (3) 合并严重颅脑外伤时, 由于昏迷掩盖腹部症状, 当出现严重的腹膜炎时才明确诊断; (4) 合并实质性脏器破裂时, 由于严重休克、腹内大出血而掩盖了隐匿的小肠破裂的症状, 有时术中未发现, 术后出现相应的症状而再次手术等。 (5) 小儿患者不合作, 由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早期易漏诊。年老体弱患者腹部体征反映不明显, 也极易漏诊[2]。因此, 小肠破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早期正确诊断是降低外伤性小肠破裂并发症、病死率的关键。
为提高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须做到: (1) 详细询问病史, 受伤的部位、暴力的方向等, 注意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 这些体征一定程度上反映损伤的程度。 (2) 认真细致反复体格检查, 即使是初诊时无明确的脏器损伤体征, 也绝不能轻易否认, 尤其是对体质差、老年人等机体反应弱的患者; (3) 反复多点、多次腹穿; (4) 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 血液检验能够间接反映炎症、机体失血等情况, B超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腹腔内少量炎性渗出, 腹部立位平片能够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这也是空腔脏器破裂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合并严重颅脑外伤和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 行腹部CT检查, 不仅能够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 还能够了解其他脏器的情况, 尤其是实质性脏器破裂、腹腔内出血, 对腹膜炎所致的腹腔炎性渗出也有一定的鉴别意义[3]; (5) 手术探查时要常规系统的检查胃肠道, 以免遗漏诊治。
小肠破裂诊断一经确定, 即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越早越好, 其预后的好坏, 并发症的多少与治疗的早晚及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 疗效最佳时限在伤后2~4 h内手术, 以后每增加4 h, 将增加病死率15%。进行手术应认真细致, 全面探查, 在探查中要仔细全面。注意隐蔽的肠段损伤及其他脏器损伤, 同时注意关腹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 尽可能减少腹腔残余感染, 有利于愈合。如出现: (1) 肠管裂口大, 肠壁挫伤严重, 肠管破裂, 肠壁组织有严重的挫伤, 生机不良者; (2) 肠段多处裂口, 肠系膜裂伤, 该段肠襻已变色, 血运不良者应立即行肠切除术; (3) 肠段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肠切除吻合过程中应注意断端活力与血液循环, 吻合口不应有张力。空回肠破裂若时间长、腹腔污染特别严重, 二期手术进一步做彻底处理。腹腔彻底清除污物, 以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溶液冲洗, 腹腔放置引流, 术后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防止并发症产生。
综上所述, 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发病较高虽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若延误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外伤性小肠破裂应重视早期诊断, 术中术后有针对性的治疗, 减少误诊, 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4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以及选择合理的术式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减少小肠破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破裂
参考文献
[1]赵明伟.外伤性小肠破裂27例分析.河南省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 (20) :140.
[2]郝晓尊.外伤性小肠破裂82例诊治体会.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6 (22) :470.
【外伤性结肠破裂】推荐阅读:
外伤性小肠破裂10-02
严重外伤性肝破裂09-10
外伤性脾破裂护理01-09
外伤性肝脾破裂06-25
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06-25
外伤性脾破裂急救护理06-29
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体会11-25
外伤性肝破裂急诊护理12-23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05-17
非外伤性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