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2025-02-02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精选5篇)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篇1

鼻骨骨折的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 且多合并有鼻中隔偏曲的情况[1], 容易造成鼻中隔黏膜裂伤或者鼻中隔血肿等的情况。为了探讨其有效复位方法, 本研究对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或者鼻内窥镜检查等检查并确诊患者存在鼻骨骨折移位情况。19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6例, 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4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7.8±2.1) 岁。患者的病程在3h到8d不等, 平均病程为 (3.2±0.9) d。患者的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伤 (9例) 、面部拳击伤 (4例) 、高空坠落伤 (3例) 和钝器损伤 (3例) 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鼻部疼痛、能自行处理后停止的鼻出血, 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

1.2治疗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一周左右的保守治疗, 当患者的面部肿胀基本消退之后[3], 可以进行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整复术。患者取半卧位, 先进行鼻骨骨折整复术。对鼻腔黏膜进行表面麻醉, 使用的药物是为丁卡因与肾上腺素, 浓度分别为2和0.1%, 将棉片浸湿之后连续3次, 时间间隔为3 min。采用0°鼻内窥镜对患者的鼻腔顶前段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 并在鼻内窥镜直视视野下, 于鼻骨塌陷处准确防止鼻骨复位器, 后移鼻骨复位器直至鼻骨抬起, 判断的依据为鼻骨塌陷处畸形消失何鼻骨复位音。如果患者属于双侧鼻骨骨折的情况, 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另一侧鼻骨骨折进行修复。完成鼻骨骨折修复术之后, 在患者的鼻中隔前端切口、鼻底处行黏膜下及皮下注射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 二者的浓度分别为1%和0.1%, 行黏膜下鼻中隔矫正术, 选择鼻中隔突面的一侧切开, 从上至下直到鼻前棘的位置, 在鼻内窥镜直视视野下行黏膜-软骨膜的分离 (从切口向后) , 将切口侧方的鼻中隔支架完全暴露在视野下, 然后观察鼻中隔骨折处的情况, 分离骨折位置对侧的黏膜-软骨膜, 然后对鼻中隔中的血肿、骨碎片等进行彻底的清理, 矫正鼻中隔复位。当患者的鼻中隔存在翘头无法复位或者错位等的情况时, 可以给予鼻中隔咬骨钳选择性咬除发生错位的部分鼻中隔骨, 然后再进行鼻中隔复位矫正。鼻中隔矫正之后, 可以选择3-的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双侧鼻顶填塞浸庆大霉素油纱条固定鼻骨, 并于72h后将其取出;在双鼻的鼻腔腔中下部填塞高膨胀止血海绵, 于术后的1-2d内将其取出。术后2周患者到医院进行复诊。

2 结果

19例患者经治疗后, 鼻骨骨折得到了有效的矫正, 鼻部通气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随访, 随访期内患者均无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 /血肿/脓肿等情况的出现, 无一例患者出现萎缩性鼻炎、鼻腔粘连、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 患者的鼻腔通气改善情况为:鼻塞症状完全消失的18例, 占94.7%, 鼻塞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1例, 占5.3%;1例患者仍伴有流脓涕并头痛的情况, 经促排剂和抗生素治疗痊愈。

3 讨论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因交通意外所致的创伤十分常见, 鼻骨骨折就是其中的一种, 且患者多伴有鼻中隔骨折[2]。当然, 交通意外是发生鼻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 钝器击伤、高空坠落、跌落、面部锤击等也是常见的原因[3]。患者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鼻骨骨折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 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通常, 患者在发生鼻部外伤之后如果存在鼻中隔黏膜破损、血肿、鼻内出血等情况时, 要加以重视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避免手术不及时造成鼻部生理结构和功能的改变[4]。

本文采用了内窥镜下鼻骨骨折修复术, 在鼻内窥镜手术视野下进行手术能够对鼻骨塌陷的位置进行清晰正确的观察和复位, 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鼻骨复位器过度伸入鼻腔导致的筛板顶破情况, 准确判断患者的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 有效清理血肿、碎骨片等, 保证复位矫正的准确性, 维持鼻尖部的稳定。同时, 很多研究表明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美观性好。本研究表明, 经治疗, 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19例患者中, 有18例鼻腔通气障碍症状完全消失, 1例显著改善, 且术后也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证实了手术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良好, 且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后, 19例患者鼻骨骨折得到有效的矫正, 鼻部通气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升。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随访, 患者的鼻腔通气改善情况为:鼻塞症状完全消失的18例, 鼻塞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1例;随访期内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仅有1例患者伴有流脓涕并头痛, 经干预后痊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良好, 且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窥镜,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广, 李时章, 王伟, 等.鼻内窥镜下鼻骨复位38例[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70-71.

[2]王文一, 邢莹昊, 张静祎, 等.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早期手术[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27) :239-240.

[3]唐爱华.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86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1) :2572-2573.

[4]韩玲.鼻内窥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05 (6) :48-49.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10-58岁,平均年龄(30.2±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2.5±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两组间比较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2.1 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的辅助检查,为患者拍鼻侧位X光片,鼻窦冠状位CT,以及时了解患者鼻骨、中隔以及鼻窦的恢复情况[2]。术前,为患者减除双侧鼻腔内的鼻毛,使用蘸取生理盐水的消毒棉签为患者清洁鼻腔,以利于手术的进行。男性患者必须提前剔除胡须。由于术后患者需要填塞鼻腔,因此,术前应教导患者学会用口呼吸,以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反应。

1.2.2 人性化护理

①生理方面的人性化护理:在口腔护理方面,术后患者只能用嘴呼吸,容易使患者口腔干燥,继而引发上呼吸道疾病,因此应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在卧床指导方面,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姿势恢复,使患者头部与背部与上下肢能够有足够的支撑,处于放松的状态,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饮食指导方面,由于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减少了食欲,应鼓励患者进食,尽量做到少吃多餐,保证充足的营养。②心理方面的人性化护理:鼻骨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引发的外伤以及疼痛刺激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例如心理恐惧,焦虑,紧张。在患者就诊后,应及时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由于患者对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鼻骨骨折以及鼻骨复位术的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种种疑虑。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同时,可以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主要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护理质量,鼻腔舒适度等。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以下)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者28例,满意度占比90.3%满意者3例,满意度占比9.7%;不满意者仅0例;满意率达到100%。对照组非常满意者20例,满意度占比64.5%满意者6例,满意度占比19.4%;不满意者5例,占比16.1%;满意率仅达到83.9%。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鼻骨骨折是耳鼻喉科中最常见的一种鼻外伤疾病。患者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鼻骨骨折但没有发生移位,这个只需常规护理就可以使其复原;另一类是鼻骨骨折并有移位,这一类患者,通常都需要手术进行复位护理[3]。常规护理一般是指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的常规检查以及准备工作。而人性化护理一般分为患者生理方面的护理以及心理方面的护理两方面。在生理护理方面,可以针对性对患者的口腔、卧床以及饮食方面进行指导,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程度;而在心理护理方面,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的方式,使患者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安全感。由此可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不适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让患者有归属感与安全感,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干预,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的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因此,人性化护理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桂珍.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123-124

[2]卢润萍.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0):66-67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随机选取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将其分为2组, 其中试验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18岁~30岁29例, 31岁~50岁21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18岁~30岁27例, 31岁~50岁23例。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 麻醉后用鼻骨复位钳从患侧鼻腔进入, 将凹陷骨片向上挑起直至鼻骨复位, 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1.2.2 试验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将5 m L注射器针头距针尖约0.5 cm处向上折成直角, 前鼻镜撑开鼻腔, 针尖向上进入鼻腔, 在凹陷骨片处黏膜下注射1%~2%利多卡因约2 m L.复位方法同对照组。

1.3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将疼痛程度区分为0~5级, 即0级:无痛;1级: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2级:轻微疼痛, 患者不舒服;3级:疼痛, 患者痛苦;4级:疼痛较剧, 有恐惧感;5级: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 讨论

3.1 为了减轻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有不少医生选择全身静脉麻醉或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但这两种麻醉方式风险相对较大, 比如全身静脉麻醉可能因为鼻骨骨折复位后鼻腔出血引起误吸, 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筛前神经麻醉定位较困难, 同时有引起眶内出血的危险。同这两种麻醉相比, 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具有风险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 地卡因是一种酯类局麻药, 其麻醉效能为普鲁卡因的10倍, 其离解常数 (pKa) 高, 在生理pH范围呈非离解状态, 故其扩散和穿透力强, 是其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理基础, 但地卡因的表面麻醉只能渗透至黏膜, 对黏膜以下组织多无明显麻醉作用。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 鼻骨复位钳力量较大, 经常穿透鼻顶部黏膜至鼻骨表面, 故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较差, 患者有恐惧感, 难以接受。利多卡因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 且在体内不形成半抗原, 很少引起变态反应。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注射至黏膜下及骨膜下, 故麻醉效果较好, 加上地卡因的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使鼻腔填塞的不适感亦随之减轻, 故患者较易接受。

摘要:目的 了解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50例, 采用地卡因表面麻醉+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50例, 单纯使用地卡因表面麻醉。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比较患者在复位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镇痛效果好,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0 6年6月至2 01 1年2月本科共收治70例闭合性鼻骨骨折患者, 均经CT三维重建检查证实诊断。其中男45例, 女25例;年龄16~55岁, 平均30岁。致伤原因:打架、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等。单侧鼻骨骨折55例 (78.6%) , 双侧15例 (21.4%) ;粉碎性骨折9例 (12.9%) , 伴筛窦骨折、多组鼻窦骨折、眶周骨折、脑震荡等5例 (7.1%) 。所有患者均在鼻部无明显肿胀、显露外形时实施鼻骨复位, 即伤后2h至1周。

1.2 方法

使用1 6层螺旋C T机, 扫描层厚2 m m, 层距2mm, 无间断性连续扫描, 扫描范围从鼻尖至眼眶上缘水平。扫描完成后, 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间隔1mm的重建, 将重建数据应用多平面重建 (MPR) 和表面遮盖 (SSD) 技术重建三维图像后观察。患者取坐位, 常规消毒铺巾, 用含适量肾上腺素的丁卡因棉片收缩和表面麻醉鼻腔黏膜, 用鼻骨骨折复位器缠绕凡士林纱布两层。将复位器前段伸入鼻腔内达骨折部位, 注意复位器前端不超过两内眦连线。手指紧贴辅助与复位器相对应的外鼻部位, 进行手法复位。对粉碎性骨折的病例, 在外鼻以手指扪清各主要骨折碎片的位置, 根据CT图像显示的偏斜方向, 在复位器上抬过程中以手指不同方向和角度按压回复, 以达到各偏斜骨片的复位。术后患侧鼻腔均予以膨胀海绵填塞, 固定2d, 口服抗生素, 嘱半月内勿用力触摸鼻部。

1.3 结果

70例患者均很好的耐受手术, 半年后复查CT片显示骨折愈合, 对术后鼻部外形及鼻腔通气情况满意, 其中7例术后即行CT三维重建, 显示仍有对位或对线不良, 给予再次复位。治愈62例 (88.6%) , 塌陷畸形明显改善, 鼻梁正直, 对称自然, 通气良好, 黏膜完整;好转8例 (1 1.4%) , 塌陷畸形改善, 鼻根部稍有隆起或偏斜, 通气良好, 黏膜完整。

2 讨论

部分鼻骨骨折伴有移位,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不仅会影响鼻部正常通气功能, 还可能会遗留鼻部畸形。鼻骨骨折复位时通常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鼻部正常外形的恢复, 主要根据患者满意程度来决定, 二是鼻腔正常通气功能的恢复, 两者缺一不可。

以往鼻骨骨折的确诊及手术依据主要依靠X线片, 但仅凭X线片容易将正常骨缝或神经血管沟错认为是骨折线, 从而导致误诊。鼻骨CT三维重建成像可立体地显示鼻骨的外形, 通过对三维成像进行各方向的旋转观察, 形象地显示骨折的形态、范围及移位情况, 选择最佳角度观察骨折情况及邻近骨结构骨折征, 在复位时可准确到达骨折部位, 避免多次整复, 减少患者的痛苦。

我们对70例闭合性鼻骨骨折患者成功复位, 有以下几点体会: (1) 鼻骨骨折复位要尽早进行, 防止时间过晚骨折处形成骨痂难以复位; (2) 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手术前后均予CT三维重建并进行对比, 以达到患者满意程度; (3) 鼻骨骨折应尽可能行闭合式复位, 方法简单, 费用低, 不遗留面部瘢痕; (4) 根据三维重建图像上显示的不同鼻骨骨折类型, 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

总之, 在鼻骨CT三维重建图像指导下进行闭合性鼻骨骨折复位术, 可以更精确、快速地恢复鼻骨正常解剖结构, 获得满意效果。目前, 诊断和评价鼻骨骨折通常采用放射扫描, 放射暴露一直是多数患者所顾虑的, 特别对于孕妇和儿童而言。Thiede等[3]提出, 将超声替代放射诊断鼻骨骨折, 不涉及额外的辐射, 评估显示两种方法具有同等诊断性。这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王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5.

[2]徐朝霞, 李哲, 强万本, 等.鼻骨骨折的X线、CT检查技术[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3) :170-172.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 篇5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5例, 男35例, 女10例, 年龄17~62岁, 平均33岁。外伤致鼻中隔偏曲32例, 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伴有鼻出血1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腔堵塞, 全部患者均经鼻窦CT (冠状位+轴位) 鼻内镜检查确诊, 可通过三维重建对鼻骨位置形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 所有外伤患者均伤后1周内就诊。

手术方法:①术前准备:急诊有颜面开放伤口, 严重鼻出血者, 无手术禁忌证者需急诊手术。一般抗生素预防应用3~5 d, 外鼻肿胀明显者24 h后热敷理疗, 呋麻滴鼻液点鼻, 2次/d, 对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术前稳定病情。告知患者骨折复位及成形术可同期进行手术操作。②方法:常规表面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 药物选择利多卡因及肾上腺素。根据患者不同损伤类型, 选择针对性手术入口, 常规手术入路为左侧中隔面, 若偏曲不明显, 仅表现为棘或嵴突的局部偏曲, 可局限性切口入路, 选择局部偏曲前作为手术入路, 或选择“嵴突”边缘作为手术入路。通过鼻内镜进行手术切口, 靠近黏软骨膜或黏骨膜下剥离达骨折偏曲部位后方, 术中对软骨连接的骨缝进行仔细探查, 轻压骨缝达到裂开的目的后, 进行离断处理, 对对侧黏软骨膜进行分离处理, 跨过骨折偏曲部, 充分释放张力, 分离时注意避免加重骨折处黏膜损伤, 将骨折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及骨直接对位矫正, 如有游离、无法固定的小骨片, 可直接取出。如偏曲部分为嵴突或棘, 剥离过程中及时调整剥离子用力方向, 必要时可行偏曲部位或嵴突处骨折, 切除偏曲部分、嵴突、棘[1]。尽量保护黏软骨膜, 以防撕裂, 彻底矫正偏曲的鼻中隔。若为“C”形偏曲, 应根据患者偏曲情况通过“井”字划痕法或进行局部的手术切除;若为“S”形偏曲, 应根据患者偏曲情况通过局限性横向或纵向的条索状进行切除, 可通过“井”字划痕法进行手术切除, “S”形高位偏曲应注意减少切除的部分, 若必要切除无法避免, 则选择类方形切除效果较好, 软骨祛除之后的穿孔修补可采用。对于复杂性的穿孔可通过咬骨钳及电动钻对犁骨、筛骨垂直板、上颌骨和腭骨鼻嵴等进行咬除或磨削操作。对于黏膜破损的情况可放置软骨进行支撑促进恢复。最后, 通过内镜对中鼻甲根部矫正效果进行观察, 若可充分暴露, 即可结束手术[2]。通过内镜对鼻顶部骨折部分进行仔细观察, 常规骨折在鼻顶部可观察到瘀斑形成或者鼻腔外侧壁有黏膜撕裂, 此处即为鼻骨复位器着力点, 行鼻骨闭合复位, 用庆大霉素冲洗鼻中隔术腔。鼻腔放置膨胀棉及凡士林纱条填塞支撑, 在海绵里注入庆大霉素使海绵膨胀。在Killian (鼻中隔偏曲未延伸至鼻前庭, 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 靠近皮肤, 以避免撕破黏膜) 切口缝合两针。③术后处理: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3~5 d, 48 h后抽除海绵及纱条, 1周后拆除切口缝线。

疗效评估标准:①优:鼻梁正中位, 偏离中线<1 mm, 两侧鼻对称, 通气无异常;②良:鼻梁基本正中位, 偏离中线<2 mm, 两侧鼻基本对称, 通气无明显受阻;③差:鼻梁歪斜, 偏离中线>2 mm, 两侧鼻不对称, 不能正常通气。

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估疗效, 本组45例中13例鼻出血患者未再出血, 5例术后鼻中隔、中鼻甲粘连经换药后分开, 无鼻中隔血肿, 脓肿等并发症。45例患者鼻外形修复成功, 外观满意, 鼻中隔居中, 无通气及嗅觉功能障碍, 随访过程中无外鼻塌陷患者。

讨论

外侧鼻夹容易受到外力损伤, 当外力较大时, 鼻中隔的软骨由于应力不够, 会发生脱位, 导致鼻中隔偏曲。偏曲的鼻中隔可导致局部组织的血肿, 引起出血、头痛、炎症等。外伤造成的鼻骨骨折连带鼻中隔偏曲, 此时应及时送医院进行探查, 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若不及时治疗, 偏曲的鼻中隔容易导致外鼻畸形的发生。

根据偏曲类型、部位不同, 选择不同的切口, 切口的选择应从鼻顶到达鼻底上颌骨嵴近下鼻道处, 以减少手术切口的张力, 从而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黏膜撕裂的情况。若鼻中隔偏曲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 切口可选择鼻小柱前下位置;若鼻中隔偏曲情况不明显, 或者仅有外伤性黏膜撕裂的情况, 切口可选择局限性开口。我们体会术中灵活应用中鼻甲剪、剥离子、枪状镊及吸引剥离器, 充分暴露术野, 祛除骨片时动作轻柔, 避免黏膜撕裂损伤, 鼻顶处不宜过多祛除软骨及骨, 以防鼻梁后期塌陷, 尤其对新鲜鼻中隔骨折宜清除中隔血肿, 骨折对位, 保持中隔居中为宜。对于青少年患者, 骨折伴有偏曲的情况应通过局限性手术进行治疗, 对于鼻中骨质尽量进行保留, 据此, 青少年患者并非成形术的绝对禁忌证。在手术治疗上, 早期进行偏曲的纠正十分重要, 这样可以恢复正常的鼻腔生理结构, 减少黏膜异常导致感染的发生。术后在随访的过程中, 应注意鼻腔粘连的发生。本文研究中, 术后随访可有粘连发生情况, 经及时进行换药处理后均未再发生。

传统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的处理多采用手法进行复位, 复位准确度不够, 且复位过程中存在鼻中隔偏曲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继发性的炎症。鼻内镜下一期手术的优点为可同时行鼻骨复位和鼻中隔成形, 鼻内镜下复位始终在明视下操作, 操作直观、准确, 镜下对损伤处的黏膜分离更有把握, 止血更便捷, 手术精准, 具有创伤小、效果好、费用少的特点, 并发症少, 且不用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临床意义重大。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骨骨折整复位术同期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65例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给予经内镜下鼻骨骨折整复位术, 同期行鼻中隔成形术治疗, 对手术方式、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鼻外形修复成功, 外观满意, 鼻中隔居中, 无通气及嗅觉功能障碍。结论:鼻内镜下鼻骨骨折整复位术同期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具有同期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准确、切口灵活、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后遗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鼻骨骨折,鼻中隔偏曲,鼻内镜

参考文献

[1]韩德民, 周兵.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01.

上一篇: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下一篇:区域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