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共7篇)
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 篇1
口腔颔面部外伤致牙齿损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伤害形式, 尤其是在交通和生产作业中的暴力打击所导致的牙齿脱位。外伤导致的前牙脱落的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外伤性脱位牙多数位于前牙, 这些牙位于口腔前区最为突出的部位, 牙齿受到外力的影响会脱离牙槽窝, 由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 牙齿脱位的情况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治疗后的恢复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医院完善脱位牙再植的技术和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 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 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经验。为了探讨外伤性完全脱住前牙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 该研究通过2008—2011年对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的临床治疗进行总结, 所得结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科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42例进行再植治疗。42例患者中共有45颗前牙完全脱位, 其中男患者25例, 女患者17例, 年龄13~57岁, 平均 (35±5.7) 岁。牙齿离体时间最短为21 min, 离体时间最长为27 h。其中离体1 h以内的为19颗, 离体1~12 h的6颗, 离体12~24 h的18颗, 离体24 h以上的2颗。
1.2 治疗方法
首先, 将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患者脱落的前牙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 在尽量保留牙根面残留的牙周膜的基础上, 将表面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去除。对于超过6 h的完全脱落的牙齿周围残存的坏死牙周膜进行刮除, 并且对脱落的牙齿进行严密的根管填充。对于牙齿未发育完全的或者牙乳头尚存者则不必做根管填充, 可将脱位牙放置在生理盐水中即可。其次, 对患者的消毒再植区麻醉后, 进行牙槽窝清除, 将骨折的牙槽骨进行复位处理。并且对撕裂的牙龈进行缝合, 并且搔刮牙槽窝使其充满鲜血。将脱位牙植入牙槽窝内时, 缝合夹舌侧牙龈乳头, 最后用牙弓夹板进行结扎固定, 调低咬合从而防止咬合力创伤及咬合力过大。术后, 给予抗生素治疗并且嘱咐患者注意口腔卫生, 忌咬硬物。在手术后的4~6周对患者进行X线片拍摄, 对牙齿的愈合程度进行了解和掌握, 从而根据患者牙齿的恢复情况调整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术后1个月拆除牙弓夹板。
1.3 判断标准
对于治疗后的牙齿出现脱落或者松动2度以上, 并且无法进行正常的行使功能, 则定为治疗失败。对于牙龈无红肿现象发生, 牙齿1度松动, 叩诊发现异常并且根吸收为根长的1/3以下并且已经停止吸收的, 则定为治疗显效。对于无牙龈红肿、松动和叩诊异常, 并且咬合关系良好的, X线片显示牙周围间隙清晰可见并且牙根无吸收或者牙根继续进行发育的, 则定为治疗成功。
2 结果
对该科治疗的42例45颗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进行再植的治疗后, 经过10~24个月的随访, 治疗成功38颗, 治愈率为85%, 治疗失败2颗, 失败率为4%, 治疗后与患者失去联系的5颗, 失访率为11%。45颗再植牙中64.9%存留了3年以上, 28.6%存留了1~2年, 6.5%存留了1年以内。离体时间超过24 h的脱位前牙再植全部失败, 离体时间超过12 h的脱位前牙再植大多数成功。结果详见表1。通过对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得到失败原因为: (1) 患者脱落的前牙立体时间过长, 而且离体后未得到良好的保存, 很多牙齿都处在干燥的环境中, 不利于牙齿神经细胞的保护。 (2) 患者的牙槽受到粉碎性骨折或者骨缺损等严重性损伤, 对处理和治疗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3) 在治疗后, 很多患者未对口腔的卫生进行细心的照料, 导致牙周病发生, 影响牙齿的恢复。而且咬合创伤也是影响患者牙齿健康恢复的重要问题。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口腔牙齿功能和美学认识水平也随之提高。由于颔前牙位于突出位置, 并且唇侧骨板较薄, 当遭受外伤时对牙齿的保护能力较低, 容易造成颔前牙和牙槽骨的损伤。导致前牙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口腔颔面部损伤。牙齿再植是恢复牙齿健康, 恢复咀嚼功能, 并且减轻患者痛苦、恢复美观的最好办法。牙齿脱位再植的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下。
(1) 牙齿脱位的原因和位置。导致牙齿脱位的原因是判断牙齿损伤程度的标准之一, 不同的原因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牙齿损伤。对于牙齿的轻度损伤和破坏, 保证患者脱位的牙齿受到的伤害较小, 从而会增大牙齿再植后的成功率。对于较大压力造成的粉碎性牙齿碎裂则会导致牙齿的严重损伤, 给治疗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难度。本组资料主要研究的是前牙脱位的情况, 其中上颌前牙占本组资料的大部分。前牙位于牙列的前端, 发生伤害时门牙必定首先受到伤害。
(2) 患者的年龄大小。年轻人的牙齿较之于老年人的根管粗大, 牙髓组织输松, 血液循环和养分供应充足, 细胞成分比较多。年轻恒牙根尖孔未发育或者形成不久, 细胞成分多, 并且牙齿的防御能力和修复能力比较强, 当受到同种程度的伤害后, 年轻人的牙齿会更加迅速的进行自我修复, 对于情况严重的, 则会对牙齿再植治疗的成功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要注意年轻恒牙的牙乳头比较脆弱, 要注意保护务必防止发生损伤。对于牙髓血管的再生和根尖孔的发育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年轻人的牙齿愈合能力较强, 但是由于其本身发育不够完善, 导致受伤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要注意对年轻人牙齿的保护, 尽量避免伤害发生。
(3) 牙齿固定和牙槽窝的处理程度。牙齿固定的方式是根据再植牙和邻牙的健康状况所决定的。通过对牙齿的观察和分析, 采取了用单纯钢丝结扎固定, 牙弓夹板固定, 钢丝结扎加光固化树脂粘接等方法尽可能的将牙齿固定牢靠, 对于再植牙的良好固定也是决定再植牙存活与否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 对污染的牙齿和牙槽窝的正确及时处理也是牙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牙齿离体时间较长的情况, 应该将牙齿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开髓、拔髓等处理, 保证牙齿的卫生安全, 提高再植牙齿的成活率。对于牙槽窝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彻底的清洗, 彻底消除牙齿上存留的细菌及污染物, 保证牙齿的清洁。要对撕裂的牙龈进行缝合处理, 帮助牙龈生长及恢复, 注意术后要进行抗感染1周。
(4) 要对再植后的离体牙进行固定和抗生素防感染治疗, 并且要利用高压氧治疗, 从而提高牙齿再植的成功率。医护人员应该对再植牙的术后护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对其进行定期观察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再植牙抗生素治疗, 提高再植牙的存活率。围手术期的管理对再植牙的成功存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对再植牙进行定期的维护。对于再植牙术后前期的固定, 适当的调整咬合关系, 对再植牙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 尽量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 并且进行定期的复查治疗等方法是保护再植牙健康存活的重要条件。对于再植牙应该4~6周的时间进行一次复查。在固定后期应该给予适当的功能性刺激和锻炼, 因为咀嚼刺激可以加快牙周膜坏死区域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从而促进牙周愈合的速度, 减少根吸收, 不仅能够促进再植牙部位的血液循环, 而且能够防止骨性粘连。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2008—2011年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42例进行再植治疗。将脱位牙用抗生素溶液进行浸泡和清洁处理, 同时对患者进行拔髓和根管填充, 对牙槽窝作预备后立即实施, 牙再植后再行夹板固定。结果 治疗成功38颗, 治愈率为85%, 治疗失败2颗, 失败率为4%, 治疗后与患者失去联系的5颗, 失访率为11%。45颗再植牙中64.9%存留了3年以上, 28.6%存留了1~2年, 6.5%存留了1年以内。离体时间超过24h的脱位前牙再植全部失败, 离体时间超过12h的脱位前牙再植大多数成功。结论 离体时间长短、保存是否良好、固定是否可靠、口腔卫生的保持程度及咬合创伤能否避免等是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外伤性完全脱位前牙,再植,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王治龙.36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的诊治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52, 54.
[2]储德强, 韩晓兰, 颜雨春.外伤性脱位前牙再植术的临床治疗体会[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3) :296-297.
[3]曹新颖.外伤性脱位牙不同固定方法的治疗体会[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1 (1) :12.
[4]杨军英.20例外伤性脱位牙再植体会[J].健康大视野 (医学分册) , 2005, 13 (9) :32-33.
[5]翟梅.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3) :109.
唇弓夹板固定外伤脱位前牙的体会 篇2
关键词:唇弓,牙脱位,支抗
牙脱位是指牙受外力作用而脱离牙槽窝, 轻者偏离移位, 为不完全脱位, 重者可完全离体, 称为全脱位。牙脱位临床常见, 我科对近期就诊的29例上前牙外伤脱位患者采用唇弓夹板固定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9例, 男21例, 女8例, 年龄10~24岁, 患牙36颗。其中再植牙21颗, 半脱位牙9颗, 合并发生的Ⅱº~Ⅲº松动牙6颗。
1.2 治疗方法
1.2.1 先对21颗脱位牙中脱位时间超过2h的8颗牙行体外根管治疗术, 经碘伏消毒后备用。
局麻下搔刮牙槽窝后再植。就诊及时的13颗脱位牙采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植入牙槽窝, 对9颗半脱位牙及6颗Ⅱº~Ⅲº松动牙进行复位, 必须尽可能使所有患牙恢复到原来正常位置。
1.2.2 采用长度相当于患牙及两健康邻牙唇面连线长度的牙合支托钢丝制作唇弓。
首先将牙合支托钢丝弯成弓形, 使其外形与相对应牙唇面弧度相一致, 在与唇面接触处, 龈、切向磨小弧形切迹或粗糙面备用。用3%过氧化氢液清洁患牙及邻牙唇面, 冲洗、干燥后常规酸蚀唇面中1/3处, 用釉质粘接剂和复合树脂 (光固化) 将唇弓粘固在健康邻牙上, 再把患牙粘固在唇弓上, 注意尽量保证患牙位于其固有位置, 同时还需进行经常伴发的牙槽突骨折复位。固定时间为4~6周。
1.2.3 充分调牙合。
再植牙及松动牙的调牙合应高度重视, 以避免发生早接触和牙合创伤, 促进早期愈合, 充分调牙合患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2 结果
本组29例患者, 36颗患牙, 经固定后均获成功, 无患牙发生松动、脱落, 成功率100%, 疗效满意。治疗4-6周后拆除牙弓夹板。6个月及1年定期复诊时, 检查见21颗再植牙均发生0.5mm范围内不同程度的伸长, 采用高速手机调磨, 使其长度与健康邻牙相协调。牙片显示患牙牙周膜间隙不清晰, 密度略增高, 未见根尖区骨质吸收。其愈合方式为骨性愈合。
3 讨论
唇弓夹板固定患牙的基础是患牙的彻底复位、健康邻牙的稳固支抗以及牙合支托钢丝的强度和复合树脂的强效粘接, 可确保患牙唇舌向、近远中向、龈牙合向在其固有位置稳固不动。该方法较传统的牙弓夹板固定和正畸托槽法固定更加稳固, 更加舒适, 还可避免损伤牙龈, 患者异物感小, 切割、发育功能恢复良好, 患者易于接受, 操作简单、易行。经唇弓夹板固定术成功治疗的患牙除需进一步观察远期牙根和牙槽骨状况外, 定期复诊及时检查和进行必要的牙髓治疗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02~2005-02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外伤致牙完全脱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牙槽骨缺损患者42例, 患牙45颗。患牙全部为上、下颌前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0例;年龄9~40岁, 平均19.5岁;脱位牙离体时间在2h内17颗, 2~8h 22颗, 8h以上6颗;所有脱位牙牙体均完整, 无冠、根折;脱位牙2例放在牛奶中保存, 1例放在自来水中保存, 其余均干燥保存贮送。
1.2 操作方法
接诊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脱位牙去除污物, 离体2h以上者再植前做离体牙根充。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清理受损区域形成新鲜创面, 将脱位牙复位。酸蚀脱位牙与邻近健康牙齿接触点处, 然后涂布粘接剂、光固化流动树脂, 光照20s固定脱位牙。在牙槽骨缺损部位植入Bio-oss骨粉, 加盖Bio-guide膜, 严密无张力缝合创面。调拌流动性较好的印模材尽可能轻柔取印模, 减少对术区的创伤, 常规灌注模型。在模型上植骨区覆盖约0.5mm自凝塑料做缓冲, 固化后涂分离剂, 用2mm的外伤夹板模片在真空成型机上真空成型, 修整抛光基托后戴入口内, 注意戴入时尽量避免碰触术区。术后给以常规护理及复诊, 4~6周去除全牙列垫, 1月后视再植牙的稳定情况采用金刚砂条去除邻接点的树脂 (图1) 。
1.3 疗效评定
即刻再植术后1、3、6、12月复查, 行常规及X线检查。根据如下评定标准判断再植效果。
优:无自觉症状, 牙齿无松动, 无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无吸收或少量吸收。X线片示牙根无吸收, 牙周膜清晰, 牙周间隙无增宽, 牙周骨质无吸收。
良:无自觉症状, 牙松动Ⅰ度, 无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吸收小于1/2。X线片示牙根有轻度吸收, 吸收未超过根长1/3。
差:咬合痛, 咬合功能差, 牙松动Ⅱ~Ⅲ度, 有叩痛;牙槽骨缺损处植骨吸收大于1/2。X线片示牙根吸收明显超过根长1/2。
评定标准为优或良者认定为再植成功, 评定为差的认定为再植失效。
2 结果
评定为优28颗, 良11颗, 差6颗, 再植成功39颗, 成功率为 (39/45) 86.7%, 失败6颗, 失败率 (6/45) 13.3% (图2~4) 。
3 讨论
牙齿外伤脱位是口腔科常见疾病, 一般恒牙再植成功率在39%~89%[1]。脱位牙再植时就诊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固定, 都要使再植牙稳固、无创伤[2]。本组资料在固定脱位牙时采用全牙列垫固定。在脱落牙再植回牙槽窝的同时采用流动树脂简单粘接固定脱落牙与邻牙的邻接点, 使其在取模型和植骨的过程中位置相对稳定, 提高了操作精度。本方法在植骨区域做0.5mm缓冲, 充分缓解了口腔组织对植骨区域的压迫, 且预留术后肿胀的间隙, 充分满足植骨区域的初期稳定性, 有利于植骨区域的成骨[3]。本组失败病例中, 4例是脱落8h后就诊, 2例由于牙齿干燥保存且污染较严重, 可能是最终失败的原因。其余病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全牙列垫具有美观、清洁、舒适、取戴方便等优点。由于压制的基托与组织面密合固位较好, 相当于牙周夹板, 有效地分散了力, 特别是在植骨区域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基托还可以起到预防创面感染的作用, 避免传统结扎固定方法对牙周组织的损伤。垫的透明性使得临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更方便。全牙列垫只需取模后在技工室制作完成, 提高了工作效率,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Andreaser JO, Borum MK, Jacobsen HL, et al.Replantationof 400 avulsed permanent incisors.1.dignosis of healingcomplication[J].Endod Dent Traumatol, 1995, 11 (2) :51-58.
[2]申秀梅.全牙列垫治疗年轻恒牙脱位、半脱位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1 (5) :122, 552.
乳前牙嵌入性脱位的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例患者66颗患牙, 其中男32例, 女26例, 男女比例约为1.3∶1, 年龄1岁~4岁。嵌入性脱位发生于上中切牙40例, 其中有8例为2颗上中切牙损伤, 侧切牙损伤18例。根据乳牙嵌入移位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牙冠外露大于50%;中度:牙冠外露小于50%;重度:牙冠严重嵌入或完全嵌入。其中, 轻度嵌入性脱位患牙38颗, 中、重度嵌入性患牙28颗。
1.2 治疗方法
初诊时根据临床检查、X线片诊断嵌入性脱位牙的脱位程度以及患牙牙根与恒牙胚的位置关系。嵌入性脱位乳前牙叩诊呈高调金属音;X线片表现:患牙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正常牙周间隙和硬骨板影像消失。乳前牙嵌入性脱位不应拉出复位, 以免二次创伤或感染。轻度的嵌入脱位可观察其自行萌出;中度和重度的嵌入脱位很少能自行萌出, 牙髓可能坏死或发生根骨固连, 应该考虑拔除。嵌入性脱位的乳前牙自行萌出期间应定期复查, 最初每隔2 d~3 d复查1次, 1个月内可每2周复查1次, 3个月内每1个月复查1次, 此后半年复查1次, 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复查周期。复查内容包括:再萌出情况、生理动度、牙冠颜色、根尖周与髓腔变化等。
2 结果
乳前牙创伤轻度嵌入性脱位患牙38颗, 完全恢复正常32颗 (84.2%) 、牙髓坏死4颗 (10.5%) 、根尖周炎2颗 (5.3%) ;中重度嵌入性脱位乳前牙28颗均拔除。
3 讨论
前牙位于面部突出暴露部位, 1岁~4岁儿童刚刚学会走路, 尚未建立安全意识, 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容易摔倒磕碰, 造成乳前牙创伤。其中嵌入性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检查和X线片表现, 根据牙冠外露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若X线片显示牙齿影像拉长, 说明外力施加于乳切牙舌侧面, 使牙冠向唇向移位, 牙根腭侧嵌入, 移向恒牙胚;若X线片显示牙齿影像缩短, 说明外力施加于乳切牙唇侧面, 牙冠向腭侧移位, 乳牙根远离恒牙胚。轻度嵌入性脱位, 乳牙根远离恒牙胚者, 预后良好;中、重度嵌入性脱位预后较差, 通常需要拔除。乳前牙嵌入性脱位常见的并发症有牙髓坏死、根尖周炎、再萌出失败和根骨固连等, 如发生牙髓坏死或根尖周炎, 应及时进行根管治疗;如发生再萌出失败或根骨固连, 则应拔除患牙, 拔除患牙处安装缺隙保持器。乳牙嵌入性脱位可能对恒牙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恒牙胚萌出异常、恒牙冠部形成异常、恒牙根部形成异常等, 严重的可导致恒牙胚坏死、牙齿埋伏阻生倒置、牙瘤性形态等, 应向患儿家长讲明病情并定期复查。当儿童进入牙齿替换期, 家长应注意受创伤乳牙的继承恒牙是否正常萌出, 如出现萌出延迟, 则应该及时就诊。
摘要:目的 探讨乳前牙嵌入性脱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58例66颗乳前牙嵌入性脱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 轻度的乳前牙嵌入性脱位预后较好, 成功率约为84.2%;中、重度的乳前牙嵌入性脱位预后效果较差, 一般需要拔除。结论 乳前牙嵌入性脱位预后与牙冠嵌入程度、牙冠受力方向以及乳牙根与恒牙胚的位置关系密切相关。
脱位乳前牙复位184颗疗效观察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乳前牙脱位患儿120例, 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80例、120颗牙, 女40例、64颗牙;年龄10个月~4岁;乳上中切牙148颗 (80.4%) , 乳侧切牙及其他36颗 (19.6%) ;乳前牙直接碰伤51颗, 外力击伤24颗, 摔倒致颌面外伤伴牙外伤109颗;侧向脱位106颗, 嵌入22颗, 部分脱位56颗。
1.2 方法
伴颌面部外伤者行清创缝合术后, 脱位牙用手法复位至牙槽窝内, 对牙齿嵌入不严重者不做处理。下颌有对牙合者尽量不与患牙接触, 复位后采用复合树脂或托槽黏固固定。对母乳喂养者嘱其改用汤勺喂养, 其他嘱用半流质食物。禁用前牙啃食食物, 纠正吮唇、吮指等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 给予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1周、2周及1、3、6、12个月复诊。
1.3 疗效判定标准
成功:患牙无自觉症状, 无脱位、变色、松动、叩痛, 牙片示牙周膜间隙无增大, 牙槽骨无改变, 根尖无阴影;良好:患牙无脱位, 有变色、松动、轻度叩痛, 牙片示牙周膜间隙增宽, 根尖有阴影;失败:再脱位, 无法保留, 拔除。优良率= (成功+良好) /总例数×100%。
1.4 结果
106颗侧向脱位乳前牙中成功79颗牙, 良好18颗, 失败9颗, 优良率为91.5%;嵌入22颗牙中成功16颗, 良好2颗, 失败4颗, 优良率为81.8%;部分脱位56颗牙中成功36颗, 良好4颗, 失败16颗, 优良率为71.4%;总优良率为84.2%。
2讨论
10个月~4岁幼儿, 正处于学步和生长期。家长看护难,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差, 易致颌面部及牙外伤, 尤其易伤及乳前牙。乳牙短粗, 牙周组织疏松, 易发生外伤性脱位。患儿年龄小, 治疗不配合而使治疗难度大, 加上乳牙牙冠大、颈小、根短, 给结扎固定增加一定难度[2]。本组120例患儿均于24h内就诊, 常规处理创面后, 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复合树脂固定, 其总优良率达84.2%。说明手法复位时间短, 简便易行, 患儿易于接受, 成功率高。
关键词:乳前牙,脱位,复位
参考文献
[1]付亚君, 郭秀芹.乳前牙脱位手法复位15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5, 7 (23) :40.
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 篇6
关键词:牙再植,牙脱位,前牙
牙脱位是牙受外力作用而脱离牙槽窝。随着人们户外活动的逐渐增多和交通事故的频发,外伤性前牙脱位逐渐成为口腔科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儿童、青少年前牙外伤性脱位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前牙所处的位置及解剖特点,决定了前牙受伤后容易损伤脱位;前牙缺失不仅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也影响患者的容貌,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1]。外伤性脱位牙再植术是恢复完整牙列及咀嚼功能和发音、美容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2],牙再植是治疗创伤性前牙脱位的首选方法。本文就2008-2010年接诊的60例外伤性脱位前牙再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为外伤所致全脱位前牙,共60例76颗。其中,男51例,62颗再植牙:上前牙44颗,下前牙18颗;女9例,14颗再植牙:上前牙8颗,下前牙6颗。年龄7~50岁。儿童青少年61颗(占80.3%)牙脱位时间最短20 min,最长11 h。术后定期随访,观察3年。
1.2 方法
再植牙处理:用8万μ/10 ml的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清洗脱位牙至无污染。对于年轻恒前牙、根尖孔尚未完全形成的患牙,尽量不刮除根面残留的牙周膜,再植前亦不贸然拔髓;对于根尖孔形成的脱位牙,为节省治疗的最佳时间,经处理后放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1:20)浸泡5 min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尽快再植。牙槽窝的处理:局麻下常规消毒清创后,缝合撕裂的牙龈,若伴有牙槽骨骨折的进行骨折片复位,以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冲净异物及血凝块,恢复牙槽窝至正常大小范围,尽量不搔刮牙槽窝。植入、固定患牙:用轻柔的力量将脱位牙植入牙槽窝,垂直方向轻叩牙冠使之完全复位。缝合撕裂的牙龈乳头以封闭牙颈部;以脱位牙两侧2~3个健康牙为基牙,树脂夹板固定患牙。调合:以使再植牙得到充分的休息。术后给予注射或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固定患牙4~6周。1.3注意事项脱位牙的处理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中尽量保留根面牙周组织,不搔刮根面,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使之清洁;牙齿复位时勿过分用力,以免根尖周组织损伤加重而不利牙髓存活。术后口服或注射抗生素5~7 d,保持口腔卫生良好,一周左右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用患牙咬物;术后每周复查,及时调整咬合关系;每月复查测牙髓活力。观察未做根管治疗的牙齿是否变色,或有无牙髓炎症状。
1.4 术后复查
根尖发育完成的脱位牙,术后3~4周行根管治疗;术后上颌4周下颌6周拆除固定装置;对于完全脱位的年青恒牙,若就诊迅速、复位及时、牙髓活力尚存者,可不做根管治疗,术后4~6周拆除固定装置;未做根管治疗的牙齿变色,或有牙髓炎症状者,应行根管治疗。所有患牙均于术后4~6周拆除固定装置。检查结扎有无松动,牙齿有无早接触,局部有无感染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5 再植术的适应证
外伤性脱位牙无论离体与否,都是再植术的适应证。
1.6 疗效评定标准
良好:牙色正常,咀嚼功能正常,无松动,无叩痛,无牙周袋,X线片示:牙根无吸收或牙根继续发育;较好:牙色无明显变化,咀嚼功能正常,无松动或Ⅰ度松动、无叩痛、无牙周袋,X线片示:牙根有少量吸收;差:牙色灰暗,一年内发现松动,松动Ⅱ度、叩痛、咀嚼功能差,X线片示:牙根吸收明显,呈进行性[3]。
2 结果
60例76颗外伤脱位牙再植效果良好的占66颗,成功率86.84%,其中年轻恒牙60颗,成功53颗,成功率88.33%,失败7颗;失败率11.67%;非年轻恒牙16颗,成功9颗,成功率56.25%,失败7颗。失败率43.75%。
3 讨论
在一定条件下,创伤性脱位前牙经再植术后,绝大多数可以保留下来并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3.1 牙再植的时间、年龄与疗效
再植牙疗效与脱位牙离体时间长短关系密切,脱位牙离体25 min后牙周膜开始水肿、变性,25 min内植入可能保持牙周膜活力,达到Ⅰ期愈合[4]。再植术后的愈合方式有三种[5],牙周膜愈合、骨性粘连、炎症性吸收,而牙周膜愈合是最理想的愈合方式。脱位牙离体时间越短牙周膜正常代谢所受的影响越小;脱位牙的牙周组织所受的损伤越小,越有利于牙周膜和根尖周血液循环畅通,有利于保存牙髓活力和促进牙周膜的生长。从而减少牙根的吸收,提高愈合率。有研究证明,脱位牙应尽早植入,30 min以内植入疗效为佳[6]。患者的年龄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年龄越小再植效果越好[4],这可能与年轻恒牙根未发育完全、根尖孔也粗大、有利于来自牙槽骨的牙槽神经分支及毛细血管经根尖孔进入髓腔,使局部血运旺盛,修复再生的能力强有关。
3.2 妥善保存脱位牙
脱位牙的保存方式对再植牙的存活有重要意义。离体牙的牙周膜30 min后开始水肿变性,并逐渐加重,干燥环境尤甚[7]。因此应将脱位离体牙迅速置入湿润的环境中,如牛奶、生理盐水或口腔前庭中等,忌干燥。3.3损伤程度与疗效有学者研究表明,创伤性脱位牙如果创伤面积广泛,达到牙根面20%,愈合后产生不正常的附着,会产生牙、骨粘连和替代吸收两种过程[8]。临床上的特片性改变为,牙齿缺乏生理性动度,叩诊呈浊音,发育中的牙齿表现为低合位,最终导致牙齿脱落。清创处理不当,锐器刮治牙槽窝,对骨折片复位时的暴力撬动等,都会对再植牙的愈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外伤性脱位牙的再植,应在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尽量减少口腔外操作时间,手术手法轻柔,尽可能地避免创伤扩大。
3.4 根管治疗的必要性及时机选择
创伤性牙脱位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牙髓坏死、牙根吸收等。对于年轻恒牙,其牙根发育未完善、根尖孔宽大、牙髓血管粗大、血运丰富、活力强,抗感染能力也强,是再植牙牙髓保有活力的有利条件,也是再植牙形成牙周膜愈合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创伤性脱位的年轻恒前牙,不要贸然拔髓作根管治疗。对于根尖孔闭合的脱位离体牙,由于血运差,再生和抗感染能力低下,在再植后3~4周行根管治疗是最佳时期[9],以防止牙根吸收或根尖周病变的发生。因此,患牙根管治疗时机的选择,应根据脱位牙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选择。
3.5 可靠的固定方法及消除咬合创伤是再植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再植牙在牙槽窝内良好的固位和无咬合创伤,是保证再植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限制再植牙活动,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定期复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是营造创伤愈合的有利条件[10]。
3.6 再植牙失败原因分析
脱位牙离体时间过长、受污染严重者;牙槽骨损伤程度严重,牙周膜破坏较多,血供差、局部抵抗力和营养较差,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患者未遵医嘱,提前使用患牙咬物而致松动,使牙再植失败。
总之,牙再植是治疗创伤性前牙脱位的最佳、首选方法,脱位牙的就诊时间和保存方式是影响再植成功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固定方式及固定时的稳定程度,有无合创伤是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患者年龄是再植成功重要因素;脱位牙再植术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手术手法轻柔、避免创伤扩大,是再植成功的必要保障。脱位牙是否根管治疗,应根据其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时机,灵活对待。
参考文献
[1]王晓山,李卫国,李友云,等.外伤性前牙脱位再植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07,6(38):388.
[2]杨红良,翟军,韩淑芬.外伤性脱位牙再植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2(10):636.
[3]刘玉蓉.外伤性脱位牙再植40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5):83.
[4]李秀华.40例前牙脱位再植固定一次性根管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45.
[5]金永哲.创伤性前牙脱位再植术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5(8):3730.
[6]魏魁杰.自体年轻恒牙再植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杂志,2005,21(5):295-296.
[7]唐建军.78例离体牙再植术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510):940.
[8]敖凯.恒前牙外伤脱位再植69例临应酬研究分析[J].安徽医学,2007,11(4):346.
[9]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外伤性脱位牙再植治疗效果观察 篇7
1 病例选择
收集口腔科门诊收治的恒前牙外伤脱位病例1 4例1 8颗牙齿,年龄8~4 8岁,男性1 0例,女性4例。牙位分布:上中切牙1 1颗,上侧切牙4颗,上尖牙1颗,下中切牙2颗,均为完全脱位,脱位牙离体时间最长2 0 h,最短1 h,脱位原因主要是跌倒、碰撞所致。
2 治疗方法
(1)首先检查离体牙体是否完整及根尖孔发育是否完全,有无冠根折裂,牙龈轻组织损伤情况,牙槽骨有无骨折和移位,并对外伤牙位拍X线片检查。
(2)用生理盐水洗净患牙,注意对根尖及根面的保护。牙周膜处理:对离体时间短,牙周膜新鲜的勿予搔刮,小心保护。离体时间长,牙周膜已干结坏死的则刮净牙周膜。牙髓处理:离体时间短,根尖孔未闭锁的患牙,不处理牙髓,保护好根尖乳头。根尖孔已完全闭锁,离体时间长的患牙即刻行根管充填,然后置于低浓度抗菌素盐水浸泡10min备用。
(3)口腔常规消毒、麻醉。清除牙槽窝内血凝块,骨碎片及肉芽组织,伴牙槽骨骨折者予以复位,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槽窝,轻轻搔刮致新鲜出血。
(4)将脱位牙置入牙槽窝,用手指按压牙槽骨以收缩牙槽窝,咬紧复位,调整咬合,手法复位邻近松动的牙齿,用牙弓夹板和不锈钢丝结扎固定再植牙和邻近松动牙,对接缝合软组织和龈乳头。
(5)术后给予抗生素3~5d,漱口水含漱,嘱1月内避免使用患牙咀嚼食物,4~6周后拆除牙弓夹板,术后追踪观察0.5~5年。
3 疗效判定标准
成功:再植牙生长良好,无松动,无肿痛,无窦道,咀嚼功能良好,X线片显示牙周愈合良好,牙根无吸收。失败:再植牙不能行使咀嚼功能,反复肿痛,根尖窦道,牙松动>I度,X线片显示牙周愈合不良或牙根吸收。结果:1 4例1 8颗脱位牙再植后随访疗效评定,成功16颗,占88.8%,失败2颗,占11.2%。
典型病例:患者,女,1 9岁,骑自行车被撞倒致左上前牙脱落2 0 h,检查,2 1缺失,牙龈撕裂,牙槽窝内陈旧血块,1 1、2 2松动I度,脱位牙用纸巾包裹,牙体完整,干燥变色,牙体表面不清洁,诊断2 1外伤脱落。治疗:清洁牙体,根管充填,牙再植。用夹板和不锈钢丝结扎固定,5周后拆除,术后追踪观察,5年后再植牙稳定性好,X线片未见牙根吸收。
4 讨论
(1)本文中根尖孔已闭锁的所有病例,再植术前即做根管充填,术后无一例出现根尖周炎情况,保证了成功率。离体牙尤其是成年人的离体牙超过1 h再就诊者,牙髓和牙周膜内细胞已坏死,直接植入牙髓成活机会很小,术后牙髓坏死继发根尖周炎是再植失败原因之一。
(2)根尖孔尚未完全形成的脱位牙若就诊迅速复位及时者,牙髓可继续生存。本文有4例根尖孔未完全闭锁的再植牙,就诊时间在0.5~1 h内,未做根管治疗,经2~5年观察,均获牙髓重建,根尖发育完成,且无一例根尖吸收,但对于脱位时间>1 h或根尖孔已闭锁的患牙最好即刻行根管治疗。
(3)再植牙植入后能否成功,除了认真处理离体牙以外,还应认真治疗邻近组织损伤,固定植入牙及邻近松动牙,降低咬合,限制患牙活动。术后注意事项要向患者说明。
摘要:目的通过对18颗再植牙的临床观察,总结外伤性脱位牙再植治疗效果。方法对18颗再植牙观察0.5~5年,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再植成功16颗,占88.8%,失败2颗,占11.2%。结论牙再植是脱位牙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好适应证,正确操作,能提高成功率。
【外伤性脱位前牙论文】推荐阅读:
外伤前牙01-21
牙外伤松动脱位07-25
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论文02-02
急性脑外伤论文06-26
MR诊断在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中的意义论文11-04
非外伤性07-18
外伤性膈疝05-24
外伤性血肿05-27
传统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论文10-17
外伤性颅脑损伤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