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小肠破裂

2024-10-02

外伤性小肠破裂(精选7篇)

外伤性小肠破裂 篇1

外伤性小肠破裂是腹部创伤常见急症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腹膜炎, 可伴有休克。小肠位于大部分腹前壁之下, 相对表浅, 损伤机会多, 且常同时有多处破损。由于小肠壁厚, 血运丰富, 故无论是穿孔修补或肠段切除吻合术, 其成功率均较高, 发生肠瘘的机会少。本文现对我院收治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男38例, 女7例;年龄15~65岁, 伤后入院时间0.5 h~3 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刀刺伤18例、坠落伤6例、踢伤2例、挤压伤3例。开放伤20例、闭合伤25例。脏器损伤情况:小肠破裂1处28例、破裂2处9例、破裂2处以上3例、横断伤3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35例, 其中肠系膜破裂14例、脾脏破裂9例、肝脏破裂2例、结肠破裂3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膀胱破裂3例、颅脑损伤10例、脊柱骨盆骨折4例。临床表现: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伴有呕吐32例、有典型腹膜炎体征41例, 伴休克9例, 有膈下游离气体12例, 其中38例进行腹部穿刺阳性35例。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 首穿阳性32例, 复穿阳性8例, 总阳性率88.88%。腹部X线平片, 发现膈下游离气体16例 (35.55%) , B型超声波检查阳性25例 (55.55%) 。

1.3 方法及结果

入院后经静脉滴注液体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后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本组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修补52例, 肠部分切除、肠吻合23例, 肠修补加部分切除4例。同时行脾切除3例, 肝修补2例, 胃修补1例。术后继续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发病较高虽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仍有1/3患者在入院时腹部体征不明显。小肠破裂常伴有包括腹部伤的多发伤, 伤情复杂严重, 给诊断带来困难, 易致漏诊[1], 延误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

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有: (1) 破裂口较小 (<1 cm) , 由于外翻的小肠黏膜、凝血块、食物残渣、纤维蛋白、大网膜等堵塞或反应性肠管蠕动抑制或痉挛等原因小肠内容物暂未外溢, 伤后数小时可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 但当肠管蠕动回复或堵塞物脱落时, 肠内容物外溢才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2) 肠壁挫伤严重、血肿形成或不全撕裂或较大的系膜血管分离, 伤后早期有轻度腹膜刺激征, 但腹穿阴性或有少量血性液体。 (3) 合并严重颅脑外伤时, 由于昏迷掩盖腹部症状, 当出现严重的腹膜炎时才明确诊断; (4) 合并实质性脏器破裂时, 由于严重休克、腹内大出血而掩盖了隐匿的小肠破裂的症状, 有时术中未发现, 术后出现相应的症状而再次手术等。 (5) 小儿患者不合作, 由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早期易漏诊。年老体弱患者腹部体征反映不明显, 也极易漏诊[2]。因此, 小肠破裂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早期正确诊断是降低外伤性小肠破裂并发症、病死率的关键。

为提高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须做到: (1) 详细询问病史, 受伤的部位、暴力的方向等, 注意腹部压痛的部位、范围、程度, 这些体征一定程度上反映损伤的程度。 (2) 认真细致反复体格检查, 即使是初诊时无明确的脏器损伤体征, 也绝不能轻易否认, 尤其是对体质差、老年人等机体反应弱的患者; (3) 反复多点、多次腹穿; (4) 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 血液检验能够间接反映炎症、机体失血等情况, B超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腹腔内少量炎性渗出, 腹部立位平片能够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这也是空腔脏器破裂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合并严重颅脑外伤和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 行腹部CT检查, 不仅能够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 还能够了解其他脏器的情况, 尤其是实质性脏器破裂、腹腔内出血, 对腹膜炎所致的腹腔炎性渗出也有一定的鉴别意义[3]; (5) 手术探查时要常规系统的检查胃肠道, 以免遗漏诊治。

小肠破裂诊断一经确定, 即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越早越好, 其预后的好坏, 并发症的多少与治疗的早晚及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 疗效最佳时限在伤后2~4 h内手术, 以后每增加4 h, 将增加病死率15%。进行手术应认真细致, 全面探查, 在探查中要仔细全面。注意隐蔽的肠段损伤及其他脏器损伤, 同时注意关腹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 尽可能减少腹腔残余感染, 有利于愈合。如出现: (1) 肠管裂口大, 肠壁挫伤严重, 肠管破裂, 肠壁组织有严重的挫伤, 生机不良者; (2) 肠段多处裂口, 肠系膜裂伤, 该段肠襻已变色, 血运不良者应立即行肠切除术; (3) 肠段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肠切除吻合过程中应注意断端活力与血液循环, 吻合口不应有张力。空回肠破裂若时间长、腹腔污染特别严重, 二期手术进一步做彻底处理。腹腔彻底清除污物, 以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溶液冲洗, 腹腔放置引流, 术后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防止并发症产生。

综上所述, 外伤性小肠破裂临床发病较高虽然临床诊断并不困难, 但若延误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外伤性小肠破裂应重视早期诊断, 术中术后有针对性的治疗, 减少误诊, 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45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以及选择合理的术式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减少小肠破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破裂

参考文献

[1]赵明伟.外伤性小肠破裂27例分析.河南省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2 (20) :140.

[2]郝晓尊.外伤性小肠破裂82例诊治体会.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6 (22) :470.

[3]王信富.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治疗.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3) :274.

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破裂,并发症,护理干预

外伤性小肠破裂是一种常见的腹部创伤急症[1]。近些年来, 随着事故的不断增加, 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也逐渐增多, 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河南省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为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治疗效果, 对收治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3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 男45例, 女18例, 最小年龄15岁, 最大年龄64岁, 平均年龄43.2岁;伤后入院时间最短为30 min, 最长为3 d;平均为2.1 d;受伤原因:3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 14例患者为刀刺伤, 11例患者为坠落伤, 2例患者为挤压伤, 3例患者为踢伤;其中32例患者为开放伤, 31例患者为闭合伤;脏器损伤情况:37例患者小肠破裂1处, 15例患者破裂2处, 7例患者破裂2处以上, 3例患者为横断伤。44例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其中11例患者合并肠系膜破裂, 7例患者合并脾脏破裂, 15例患者合并颅脑损伤, 2例患者合并肝脏破裂, 3例患者合并结肠破裂, 1例患者合并膀胱破裂, 5例患者合并脊柱骨盆骨折。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要认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 同时要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防止腹腔感染现象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静脉液体补充治疗, 从而对患者进行能量补给, 并对患者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现象进行纠正;对于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双路输液治疗, 同时要确保使用的针头为8~12号针头, 如果需要可给予患者静脉切开治疗;此外, 每隔30 min护理人员就要对患者进行一次血压、呼吸及脉搏测量, 从而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及出血现象发生。②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要快速做好胃肠减压、交叉配血、备皮等术前准备, 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的重视, 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向患者介绍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措施, 从而使患者认识到治疗及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逐渐取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护理人员进行配合。

1.2.2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送患者回病房休息, 同时护理人员要严格对患者呼吸、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观察, 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全麻患者在清醒前需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同时要将患者喉头分泌物吸出, 确保呼吸道通常, 避免患者呕吐时出现误吸现象, 从而防止患者出现肺炎或窒息现象;对于血压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 要取其半卧位, 为其体位引流提供便利的条件, 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 对于伴有多发性脏器损伤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对其腹膜刺激征程度及范围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②引流管护理, 给予患者胃肠减压持续负压, 并且要确保胃管处于持续通畅状态, 如果需要可抽胃管;通常术后2~3 d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正常, 肛门排气后可将肠胃减压终止;同时要将腹腔引流管和患者床旁的无菌瓶相连接, 同时要确保其通畅性,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 避免其出现弯曲受压现象;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认真对引流量的颜色及性质进行观察, 若有异常现象发生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③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术后2~3 d内不能进食, 术后48~72 h后, 以患者的胃肠功能情况为依据, 将胃管拔出, 并给予患者适量的流质食物, 并且要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要以高维生素、高蛋白等易消化食物为主, 且要少食多餐;进3~4 d流质食物后, 若患者无上腹饱胀感等不良现象发生, 则可逐渐给予患者普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本组63例患者中58例患者治愈, 5例患者死亡, 其中2例患者是由多发性脏器损伤引起的死亡, 3例患者为多发伤至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死亡。

3 讨论

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以男性居多, 而交通事故及外伤则是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2]。患者往往伴有其他脏器损伤, 较易进行临床诊断, 然而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处理则极易导致病情恶化, 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而早期诊断则是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现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患者预后效果和治疗时间的早晚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通常伤后2~4 h是手术的的最佳时机, 治疗时间每延迟四个小时, 其病死率就会增加15%[3]。因此, 一经确诊, 就要及时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此外, 对于合并休克症状的患者, 在对其休克症状进行纠正时还要做好抗休克、广谱抗生素使用、合并伤治疗等准备。医护人员要及时建立快速通道, 及时给予患者输液、补充血容量治疗, 如果需要还可给予患者多通道输液治疗, 甚至可在补液时给予患者升压药物治疗。本次研究表明本组63例患者中58例患者治愈, 5例患者死亡, 其中2例患者是由多发性脏器损伤引起的死亡, 3例患者为多发伤至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死亡。这就说明对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须早期诊断, 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手术治疗, 同时还要给予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 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福.外伤性小肠破裂36例临床分析.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8 (4) :127.

[2]谢立成, 冯相周.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治分析 (附26例报告) .中国社区医师, 2013, 5 (5) :34-36.

外伤性小肠破裂50例诊治探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 其中男38例, 女12例, 年龄10~68岁, 伤后入院时间0.5h~4d。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 坠落伤5例, 撞击伤3例, 其它1例, 脏器损伤情况:小肠破裂1处38例, 2处8例, 3处2例, 横断伤2例。合并脾破裂5例, 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6例, 血气胸2例, 肾损伤3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有典型腹膜炎体征39例, 伴有休克8例, 有隔下游离气体18例, 腹部穿刺阳性34例。

1.2 治疗方法和结果

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单纯肠修补38例, 肠部分切除吻合12例。根据病情对合并脏器伤进行了手术, 其中脾切除5例, 胸腔闭式引流2例, 尿道会师术3例。治愈48例, 死亡2例, 死亡原因均为合并伤伴创伤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 导致MODS所致。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

本组资料显示, 外伤性小肠破裂以男性为主 (72%) , 交通事故是常见致伤原因 (82%) 。早期诊断率低, 本组入院4h后手术占32%, 2例病人第4天才确诊。因此, 早期正确诊断是降低外伤性小肠破裂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影响外伤性小肠的破裂早期诊断的因素有: (1) 破裂口小, 由于外翻的粘膜, 凝血块, 食物残渣等堵塞致肠内空物暂时不外溢, 伤后数小时可无明显的腹痛和腹膜刺激症状。当肠蠕动恢复或出现腹胀, 肠内容物逐渐外溢时, 才表现出明显的腹膜炎症状。 (2) 肠壁挫伤严重, 血肿形成, 伤后早期有轻度腹膜刺激征, 但腹穿阴性。经过数日后肠管因缺血坏死而发生迟发性破裂, 出现明显腹膜炎症状。 (3) 合并实质性脏器破裂时由于严重休克, 腹内大出血而掩盖了小肠破裂的症状。本组有2例脾破裂切除病3d后再次手术治愈。 (4) 儿童病人不合作, 症状不明显, 早期易漏诊。

为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 早期诊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详细询问病史; (2) 认真反复体检, 特别是初诊腹部无明显体征时; (3) 反复摄立位腹部X线检查; (4) 多点反复腹腔穿刺; (5) 手术探查应常规检查胃肠道。

腹腔穿刺是目前诊断腹部外伤常用的方法, 腹穿时尽可能使用粗的穿刺针, 穿刺液常规化验。小肠破裂能出现隔下游离气体, 林国英[2]报道肠破裂出现隔下游离气体为47.1%, 本组为32%, 早期病人腹部X线检查阳性率低, 但鉴于隔下游离气体是诊断空腔脏器破裂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早期病人要反复检查。

2.2 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外伤性小肠破裂, 应尽早手术治疗, 对具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剖腹探查: (1) 伤后持续剧烈腹痛, 腹膜炎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明显腹胀者。 (2) 腹部X线检查有隔下游离气体。 (3) 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要系统探查, 要特别注意十二指肠损伤或伴有血肿的系膜缘小破裂口, 发现前壁破裂者必须探查后壁[1]。

对于单纯性空回肠破裂, 可实行单纯修补术。有下列情况者需要肠部分切除术: (1) 破裂口周围有严重的炎症, 修补后不易愈合。 (2) 系膜严重挫伤致肠管血供障碍者。 (3) 肠管破裂修补后可能狭窄者, 本组行单纯肠修补及肠部分切除吻合, 均未发生肠瘘。

2.3 重视全身和合并伤的治疗

外伤性小肠破裂应注意全身情况和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包括抗休克, 治疗合并伤, 早期使用抗生素。首先要建立静脉通道, 有条件者采用静脉压测定, 要快速纠正休克达到满意水平及时手术。本组死亡病例均有失血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 因此, 整体治疗水平的高低仍是影响外伤性小肠破裂, 病死率的关键。

摘要:外伤性小肠破裂在腹部损伤中较常见, 由于缺乏特异症状, 术前确诊尚有一定难度, 临床上延误诊断和处理不当仍时有发生, 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肠破裂病人50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早期诊断的方法, 以提高对本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外伤性小肠破裂,腹部损伤,诊断,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15.

外伤性小肠破裂58例诊治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 男39例, 女19例;年龄6~73岁, 平均35.1岁, 其中17~55岁47例;受伤原因:车祸26例, 刀刺伤15例, 高处坠落5例, 撞击伤8例, 拳击伤4例;外力直接作用部位:腹部32例, 盆腔8例, 胸腹部7例, 腰背部11例;受伤至救治时间:最短1h, 最长5d, 其中38例12h内入院, 12例12~24h入院, 7例24~36h入院, 1例5d入院。

1.2 损伤情况

一处破裂32例, 两处破裂17例, 两处以上破裂9例;单纯的小肠破裂22例, 有复合伤36例;单发性肠穿孔23例, 多发性肠穿孔与小肠系膜受损伤29例, 肠管横断6例;临床症状:腹痛58例, 腹膜炎45例, 恶心呕吐36例, 腹腔积液23例, 休克16例;腹穿阳性52例。

1.3 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充分的手术准备、静脉输血输液, 补充血容量, 治疗休克的前提下, 行剖腹探查。手术方法:小肠切除吻合、单纯缝合修补, 合并肝修补、肠系膜修补、脾切除等[2]。全部患者均冲洗腹腔, 并放置引流管。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58例患者, 23例行单纯肠缝合, 5例行肠修补造瘘, 15例行肠切除吻合术。合并损伤, 2例行脾切除, 6例行肝修补, 8例行肠系膜修补。治愈56例, 痊愈率为96.55%, 病亡2例, 死亡主要因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术后3例创面感染, 1例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痊愈。

3 讨论

小肠位于腹腔下, 因腹腔缺乏坚固的保护组织, 若受外力作用, 极易导致小肠损伤, 如可引起小肠破裂, 严重可出现多发性破裂。小肠损伤有危急性、多变性及隐匿性等特点, 临床观察易出现漏诊[3]。

3.1 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对减少病亡率及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主要依据腹部症状、腹膜炎体征及外伤史等诊断外伤性小肠破裂[4]。据文献报道, 有33%患者在救治时无明显的腹部体征[5]。小肠破裂早期诊断, 易受以下情况影响: (1) 小肠系膜损伤或者肠壁挫伤较严重, 可致腹部症状不明显, 若同时并发多脏器损伤时, 会影响医师观察腹部体征。 (2) 合并有胸外伤者, 因接诊时间较短, 腹部体征不典型而易被忽略。 (3) 并发颅脑损伤, 因脑外伤临床表现干扰, 可延误对腹部外伤症状的观察。 (4) 破裂的伤口小, 受凝血块、外翻黏膜及食物残渣等堵塞和小肠出现反应性蠕动抑制或痉挛等因素影响, 肠内容物可暂时不外溢。同时小肠很少存在游离气体, 细菌较少, pH值多呈中性, 炎性反应较轻, 故当肠内容物发生外溢, 腹膜炎的症状表现才会明显。 (5) 受医疗水平、患者病程及受伤时间长短等影响, 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的结果, 常出现漏诊。

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效果: (1) 详细地询问病史, 包括外伤部位, 外力的方向、性质、大小, 伤后出现的症状等。 (2) 对患者行全面体检, 认真查看患者是否出现肠鸣音改变, 腹膜炎的临床症状等。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 腹膜轻度损伤时早期可无刺激征, 需密切观察和追踪检查。 (4) 行腹部X线检查可直观显示腹膜炎、气腹征的征象, 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 (5) 行腹腔穿刺诊断, 该方法具诊断符合率较高、不受诊断条件限制及操作简便等特点, 本组阳性率为89.56%。但腹穿阴性不能作为排除腹部内脏器损伤的依据, 宜动态观察。 (6) 若诊断无法确定病情而又有剖腹探查指征时, 应及时、稳妥地对患者实施剖腹探查手术。

3.2 治疗

文献报道, 小肠破裂的预后与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 伤后越晚行手术治疗, 总死亡率越高[6]。对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患者, 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因剖腹探查手术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而且可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行剖腹探查术的负面影响明显小于延误诊断的危害。因此, 外伤性小肠破裂无法确诊时, 其病情在观察5~7h后仍未见好转, 应积极实施剖腹探查手术。

笔者认为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宜及时进行剖腹探查: (1) 损伤为开放性的, 特别是肠内容物溢出或肠管外露者; (2) 伤后腹部疼痛持久、剧烈, 腹膜炎体征趋于明显, 肠呜音变弱甚至消失; (3) 行腹腔穿刺多次, 阳性一次以上者; (4) 行胃肠减压, 腹胀未不缓解或者出现加重; (5) B超动态检查腹部的积液量增加。手术应简单有效, 有活力的肠管或肠壁宜保留, 保证生理通道较快恢复。手术探查宜按一定的次序进行, 忌粗暴翻动腹部脏器, 防止加重损伤。术中应对腹腔行全面、系统的探查, 避免遗漏某些隐蔽的损伤[7]。若患者为单纯的空回肠破裂, 其破口小、血运较好、边缘整齐及无严重多发性系膜损伤和其他脏器损伤, 可实施单纯的缝合修补。

符合如下情况之一者宜实施肠切除吻合手术: (1) 肠管严重破损, 破口四周出现严重炎症, 修补难愈合; (2) 肠壁有严重挫伤, 肠系膜内血肿较大和肠系膜撕裂肠管血运差。 (3) 缺损过大, 肠修补后肠腔可能过于狭窄。 (4) 某一段肠管出现多处小肠破裂。手术的原则:采用手术破裂小肠进行修补或者切除, 恢复肠腔完整性, 对腹腔进行彻底冲洗, 清除炎性反应物, 合理、有效进行引流[8]。

本组患者行单纯小肠缝合术23例, 行肠切除吻合手术15例。若结肠发生损伤宜行修补手术或加造瘘手术。合并复合损伤, 如合并脾肝等器官损伤出血宜及时止血。肠破裂可致腹腔污染, 故手术时应采用甲硝唑加0.9%氯化钠溶液进行腹腔冲洗, 将腹腔内的炎性分泌物及异物清除, 依实际情况安置引流管, 避免发生切口感染及残余脓肿的形成。术后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保持通畅;营养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未出现肠瘘, 示对外伤性小肠破裂行肠修补及肠吻合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措施。

综上所述, 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 通过早期诊段、询问外伤史、辅助检查、及时手术及预防并发症等措施, 可明显提高疗效, 减少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究诊断与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抽取58例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23例行单纯肠缝合, 5例行肠修补造瘘, 15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 2例行脾切除, 6例行肝修补, 8例行肠系膜修补。治愈56例 (96.55%) , 病亡2例。结论治疗外伤性小肠破裂时, 行早期诊断、预防并发症和及时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肠破裂,诊断,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焦怀福, 邓永年.外伤性小肠破裂诊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28) :3466.

[2]卢柏春, 王宏珠, 高彦林.外伤性小肠破裂292例临床诊治分析冯永安[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23) :160-161.

[3]云生.外伤性小肠破裂116例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32 (25) :5203-5205.

[4]张忠义, 李怀敏.外伤性小肠破裂328例诊治分析[J].临床医学, 2006, 26 (10) :70.

[5]严梅娣, 张海生.外伤性小肠损伤86例诊治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11) :1188.

[6]沈睿熙.78例腹腔脏器损伤诊治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30 (4) :133-134.

[7]汪鸿波.67例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及治疗策略[J].吉林医学, 2011, 12 (10) :1891-1892.

外伤性小肠破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闭合性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治疗的患者78名, 其中男性患者40名, 最高年龄56岁, 最低年龄23岁, 平均年龄 (32±3.9) 岁;女性患者38名, 最高年龄55岁, 最低年龄24岁, 平均年龄 (33±4.3) 岁。78名患者的详细致病信息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特征分析

对78名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所有患者共有的临床表现特诊进行汇总统计。

1.2.2 临床治疗方法

78名患者均接受手术方法进行修补治疗, 手术过程中发现41名患者为空肠破裂, 15名患者为回肠破裂, 22名患者为空回肠破裂;其中1处小肠破裂的患者数为59例, 2处及以上破裂的患者数为19例。78名患者中, 68名患者行单纯小肠修补术, 10名患者进行小肠部分切除端吻合术。每一位患者在关腹前, 均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及稀碘伏水对腹腔进行清洗, 并放置引流管[2]。术后每一位患者给予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

1.2.3 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临床表现完全消失, 健康出院。好转:患者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体征较治疗后明显好转, 持续性的腹部疼痛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病情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甚至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通过将78名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汇总统计发现, 78名患者中, 13名患者出现昏迷, 78名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 54名患者出现典型的腹膜炎体征, 14名患者出现休克, 62名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见表2。

2.2 临床治疗结果

78名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中40名患者治愈, 29名患者好转, 9名患者无效。见表3。

3 讨论

闭合性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是常见的小肠损伤性疾病, 患者因小肠出现破裂易出现细菌感染, 从而出现一系列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因而极易误导医疗工作人员对该病进行抗感染治疗[3]。因而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体征变化, 必要时, 可进行诊断性腹部穿刺进行辅助检查。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还是遵循“肠破裂修补、横断吻合、缺血坏死”的原则[4], 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78名患者的临床表现中,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临床体征无显著性差别 (P>0.05) , 说明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小肠破裂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持续性腹痛、腹膜炎体征及恶心呕吐为其最为常见的临床体征。若患者同时出现上述的临床表现, 可初步诊断患者可能出现小肠破裂, 并使用诊断性腹部穿刺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78名患者使用手术修补法进行治疗后,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均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其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别 (P>0.05) , 说明使用手术修补法可对该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总之, 开展闭合性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的临床研究, 对于该病的诊断及后期的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中.闭合性创伤小肠破裂31例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3) :255.

[2]葛宝丰, 剡海宁, 张功林.现代创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20

[3]裴明强.闭合性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24例[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9) :1741.

小肠破裂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2005年—2007年我院收治小肠破裂患者47例, 其中男45例, 女2例, 年龄最大的64岁, 最小的4岁。致伤原因:均为创伤引起的中下腹部急性腹痛、腹胀, 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损伤部位均为下腹部;以上患者均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 阳性率为90%;X线、B超检查提示:腹腔内积气积液, 膈下游离气体;手术方式:小肠破裂修补术42例, 小肠切除吻合术5例, 术后无1例发生肠瘘及腹腔感染, 均治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取得患者配合手术及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此类创伤常发病突然, 来势凶猛, 在抢救中几乎10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1]。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以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医疗知识,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2 术前护理

入院后立即使患者平卧, 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合理安排输液, 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术前禁饮食, 给予插胃管行胃肠减压, 以排空胃内容物及减轻腹胀;完善术前检查:急查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 排除手术禁忌证;严密观察腹痛程度、范围, 随时与医生联系。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卧位

此类手术大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后给予去枕平卧6 h, 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平稳后改半卧位, 既有利于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环, 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又利于引流, 减少腹腔继发感染, 有效避免肠粘连的发生。

3.1.2 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 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 易造成术后电解质的紊乱, 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故要按时、按量补充抗生素、各种水电解质及营养成分, 还要每日复查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 根据情况及时补充, 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为治疗提供依据。

3.2 术后护理

3.2.1 注意胃肠减压管的情况

留置胃管是各类肠道手术必不可少的一条管道, 如果不能有效地将胃排空, 对术后小肠修补的裂口或吻合口将带来很大麻烦, 残存于胃内的食物随蠕动推向远端, 同时刺激消化液的分泌, 在修补口或吻合口处形成高张力环境会严重影响修补口或吻合口的愈合。因此, 术前排空胃,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 对避免术后腹腔感染或肠瘘是很有利的。另外, 还应准确记录胃液的颜色和量, 如胃液异常增多, 可能有梗阻,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留置胃管期间,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 既有利于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 减轻疼痛, 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3.2.2 注意腹腔引流管的情况

小肠破裂的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继发腹膜炎, 腹腔引流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既有治疗作用, 又是一个很好的观察途径。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并注意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 保持引流管通畅。我们知道肠破裂后污染腹腔造成腹膜炎, 尽管空肠以上主要是消化液的化学污染, 但同样可以产生严重的细菌性腹膜炎, 肠道既有需氧菌也有厌氧菌, 这些细菌在腹腔内的积液如不能充分引流, 则会产生毒素使机体发生严重感染。腹腔引流管所处的位置一般在创伤处或盆腔。另外, 通过腹腔引流管可以观察引流液的质和量, 经常挤捏引流管以排除其内的凝血块或脓栓, 以及是否发生肠瘘及创面是否在逐渐愈合 (如渗血、渗液减少) 。

3.2.3 缓解疼痛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 切口开始剧烈疼痛, 术后1 d~2 d内较甚。患者会由于疼痛而烦躁不安, 难以入睡, 得不到足够的休息, 同时会使患者的腹式呼吸运动受限, 吸气功能不足, 肺的弹性回缩减弱, 呼吸量减少, 容易形成术后肺不张, 在肺不张的基础上并发肺部感染, 所以术后应给予适当的镇痛剂。而这时护理人员则应耐心说服患者要深呼吸, 经常咳嗽, 以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2.4 饮食护理与术后活动

创伤可导致严重的负氮平衡, 在创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剖腹手术无疑是火上浇油。由于创伤和手术刺激, 加上术后禁食及大量的体液丢失, 可导致机体水电解质紊乱, 为维持其平衡, 术后早期由静脉供给电解质及热量, 待肠功能恢复无吻合口并发症 (一般7 d~10 d后) , 可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饮食的升级根据病情严格掌握, 提倡按少食多餐方法进行。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使患者感到病情逐渐减轻。加强功能锻炼, 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 提高组织修复能力, 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 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促进食欲, 使患者早日康复。

4 讨论

腹腔内小肠破裂主要是突然遭受外力侵袭, 导致剧烈腹痛伴有腹膜刺激征, 虽然手术至关重要, 但是术后护理亦不容忽视。因此, 只要在护理过程中把握严密观察病情, 准确判断, 及时处理的护理特点, 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就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线索, 提高救治成功率。

摘要:目的 总结腹部创伤后小肠破裂手术治疗47例临床治疗护理体会。方法 对47例腹部创伤小肠破裂手术治疗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小肠破裂修补术42例, 小肠切除吻合术5例。结果 47例小肠破裂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早期及时诊断, 手术治疗,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病情, 准确判断, 及时处理, 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小肠破裂,创伤,手术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外伤性小肠破裂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 其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18~62岁。入院时间在伤后1 h~7 d。

1.2 手术方法

治疗45例, 其中32例用硬膜外麻醉, 13例用全麻。手术先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然后修复损伤。7例行损伤肠段切除端端吻合。1例行损伤肠段切除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 1例行损伤肠段切除空肠十二指肠端侧吻合, 36例行肠破裂修补术。冲洗腹腔, 先后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反复冲洗, 吸净拭干, 低分子右旋糖酐300~500 ml留置腹腔内。放置引流条, 8例用1根烟卷引流, 25例用2根烟卷引流, 3例用乳胶管引流, 9例用烟卷加乳胶管引流。

2结果

术后2例死于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术后形成盆腔脓肿, 其中2例经直肠引流痊愈。1例经下腹部切口引流痊愈;1例形成多处肠间隙脓肿, 多次在B超指引下穿刺抽脓, 2处脓腔较大用套管针置入导尿管冲洗引流痊愈;1例切口裂开, 经二次缝合痊愈;31例切口甲级愈合, 11例切口乙~丙级愈合。

存活的42例均得到随访观察, 其中31例无明显并发症、后遗症, 11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 5例因粘连性肠梗阻住院治疗1~3次。

3讨论

明确的腹部外伤史可大大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诊断阳性率, 但是有的腹部外伤是在体位急速运动中突然减速, 形成剪切形式暴力, 可引起小肠固定部位的撕扯损伤;另一种易被忽视的暴力是当肠腔内压力突然升高时, 可以在肠壁较薄弱处发生胀裂。对于以上两种暴力引起的腹部损伤患者往往未诉外伤史, 就诊时医生未做细致的腹部检查, 以致误诊、漏诊;或是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开放性损伤, 四肢骨折等明显损伤, 只注意到明显的外伤, 掩盖了腹部闭合性外伤;或因患者昏迷而遗漏腹部病史。所以应提高外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仔细了解病史, 系统细致的查体, 不遗漏腹部轻微的症状和体征, 对可疑的患者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常规辅助检查可以做腹部透视或拍片, 腹腔内有500 ml游离气体即可发现膈下新月形阴影。仰卧位平片对游离气体的敏感性仅为59%, 所以应采取坐位或站立位, 平卧抬高床头同样能提高阳性率。但小肠含气少, 气腹征阳性率不如胃、结肠破裂高, 所以阴性结果也不能轻易排除小肠破裂。超声检查是非常有效的诊断技术, 可发现腹腔游离气体, 肠胀气, 肠腔积液, 腹腔、盆腔、肠间隙积液, 提高肠破裂的诊断水平。

腹腔穿刺是腹膜炎诊断简单有效的诊断技术, 本组阳性率100%, 穿刺前让患者半卧位, 侧向穿刺5~10 min。行下腹部穿刺可抽出腹腔渗液、脓液, 就诊晚的患者在不同部位可抽出不同性状的液体, 抽出液中混有小肠内容物可确诊。

对于确诊患者, 手术治疗越早, 则腹腔污染越轻, 对全身影响越小, 预后越好。对于不能确诊而高度怀疑小肠破裂的患者, 需进行严密观察,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当机立断进行剖腹探查:①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②腹膜刺激征进行性加重或范围渐扩大;③胃肠道出血;④持续性低血压, 不能用腹部以外损伤的原因解释;⑤直肠指检发现前壁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探查明确的小肠破裂也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有时可能发生多处肠破裂或合并肠系膜撕裂。小的肠壁破裂可行荷包缝合或横行缝合修补。对于肠系膜缘的裂伤一定要仔细观察系膜缘血运是否良好。对长的纵行裂伤或一段肠管多处损伤, 应作肠段切除吻合。肠系膜损伤影响肠壁血运者, 也应作肠段切除吻合。本组1例回肠末段广泛损伤者作损伤肠段切除, 远端关闭, 近端与横结肠端侧吻合, 预后良好。1例十二指肠悬韧带下空肠撕裂伤较重, 不能修补, 做损伤肠段切除, 近端关闭, 远端与十二指肠横部端侧吻合, 预后良好。

对于小肠损伤, 要使小肠恢复良好功能, 不致造成营养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手术治疗中必须注意三个问题:①做好损伤修复, 避免造成修复后肠管狭窄;②对于小肠广泛性损伤尽量保留小肠长度;③较严重的腹腔污染需有效预防肠粘连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改进外科技术。减少医源性损伤, 合理应用抗生素, 彻底地腹腔冲洗, 有效地腹腔引流。

手术治疗必须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 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先给予突击扩容。病情改善后给予全麻或在突击扩容的同时置好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管, 病情改善后进行麻醉。总之, 对于小肠破裂的患者, 手术治疗的目的以抢救患者生命为前提, 因此对有合并伤的患者应遵循“四优先”原则。在不延误病情的情况下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特别是对休克患者, 突击扩容更为重要, 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应特别重视围手术期的救治, 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索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诊断治疗水平的方法。方法对4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均施行剖腹探查, 肠破裂修补37例, 损伤肠段切除吻合8例。死亡2例, 多发性肠间隙脓肿1例, 盆腔脓肿3例, 切口裂开1例。11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 5例因粘连性肠梗阻再住院治疗1~3次。结论提高对闭合性腹部损伤小肠破裂的认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手术。损伤小者行破裂修补术, 损伤重者行肠段切除吻合, 彻底冲洗腹腔, 有效引流, 注重围手术期治疗, 改进外科技术, 可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肠破裂修补,肠切除吻合,腹腔冲洗引流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5-1021.

[2]梁碧玲, 赵继泉.急腹症的影像学诊断现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7) :437.

上一篇:监管市场化论文下一篇:重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