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外伤(精选7篇)
颅骨外伤 篇1
颅骨缺损是颅骨的连续性与颅腔的密闭性被破坏, 颅骨损伤中大面积颅骨缺损, 不但破坏了颅内的正常的生理平衡, 容易引发各类并发症, 而且也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健康、形象和生活质量[1], 会引起一系列症状, 因而对于颅骨缺损面积大于3cm2者均应进行颅骨修补术, 我院脑外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收治的10例开颅去骨瓣术后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的患者进行钛板颅骨修补术, 经精心的治疗与护理, 10例患者无1例发生并发症,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中, 男7例, 女3例, 年龄15~67岁,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其中头晕8例, 头痛6例, 记忆力下降6例, 自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4例;缺损部位:额部3例, 额颞部2例, 颞部4例, 颞顶部1例;左侧5例, 右侧3例, 双侧2例。
1.2 颅骨缺损原因
均为外伤, 缺损面积3cm×4cm~12cm×15cm, 手术材料为骨产塑性钛板, 钛钉。
2围手术期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颅骨修补的目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法、所用颅骨修复材料, 以其消除对手术的忧虑、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手术。 (2) 术前常规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生化、血凝、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术前3d行头颅CT扫描, 详细了解颅骨缺损的形状、大小及部位。 (3) 一般准备:术前1d常规备皮, 晚上半流质饮食, 10:00后禁食、禁水。
2.2 术后护理
(1) 卧位护理: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麻醉清醒后, 抬高床头30°, 使患者处于头高脚低位, 平卧位与健侧卧位交替,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颜面水肿。 (2) 饮食护理:清醒6h后, 可进食流质或清淡、细软半流质, 少量多餐, 并多食粗纤维含量丰富的瓜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3) 病情观察:颅脑创伤患者的瞳孔变化是反映颅内情况的重要客观指标[2], 早期发现瞳孔的变化,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术后3d内, 一旦有神志、瞳孔等变化要随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按常规监测血压、24h血氧饱和度, 定时给予语言刺激及疼痛刺激, 呼叫患者做简单的对话, 观察患者疼痛刺激后的肢体反应, 判断其意识状态。 (4) 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引流袋应低于创腔30cm, 妥善固定以防引流管意外脱落, 并定时挤压引流管, 以保持引流通畅, 护士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 做好记录, 如引流液突然增多或颜色由淡变红,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引流袋每天更换,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一般术后3d拔管。 (5) 伤口的护理:人工颅骨修补术后伤口易出血, 包扎时应给予加压, 注意保持敷料的干燥、清洁, 防止伤口感染, 若发现敷料松动、渗出应及时更换, 并注意无菌操作, 本组患者未发生感染。头皮下积液是人工修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3~7d, 轻者通过穿刺抽液使积液消失, 重者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植入物。本组患者有2例在术后3d发生皮下积液, 均经穿刺抽液后消失。 (6) 术后症状观察:①视力:严密观察视力的变化, 如果逐渐好转, 说明治疗有效;如果好转不明显或突然加重, 应考虑新问题的发生。②头痛:头痛、呕吐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症状, 颅脑损伤患者在颅内压增高时, 会出现急性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加剧, 呕吐多发生在剧烈疼痛时, 呈喷射状, 其典型表现与饮食无关, 无恶性感, 本组患者出现1例呕吐, 主要与严重贫血有关, 经医生处理好转。③密切观察有无癫痫症状发作:医务人员巡查时, 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突然抽动或全身抽搐、意识丧失, 并注意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有无精神障碍, 本组无1例出现癫痫症状。 (7) 康复治疗:人工颅骨修补术大大减少或减轻了颅骨骨折患者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为康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康复治疗贯穿于颅脑损伤治疗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早期对患者就采取了体育疗法, 如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主动、被动的按摩肌肉等长运动等, 以及语言疗法, 早期对患者进行发音、口语训练。
3讨论
颅脑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 当缺损直径大于3cm时, 脑组织由于丧失骨骼屏障保护易再受伤, 同时影响了患者的个人形象[3], 大多数患者术前都心存恐惧, 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 积极配合手术及治疗,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 细致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 本组10例患者在护理人员精心护理下, 无1例发生并发症, 均愈合良好, 满意出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宏, 许海雄.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J) .海南医学, 2004, 15 (8) :31-32.
[2]韩文朝, 申五一.现代创伤诊疗学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2.
[3]邱炳辉, 漆松涛, 方陆雄, 等.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7) :483-485.
颅骨外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0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例外伤性颅骨损伤患者,行颅骨修复体修补术。男11例,女5例;年龄19~48岁。损伤原因:车祸伤6例,钝器伤2例,刀具伤3例,跌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损伤部位:额部3例、额颞部6例、颞顶部5例、颞枕部2例。伤口状况:开放性伤11例,闭合性伤5例,其中开放性伤口污染程度有轻、中及重度,轻度5例,中度6例,重度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皮擦挫伤痕迹。急性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3例;迟发血肿5例。颅骨骨折特征:线性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5例。所有骨折患者均经CT和临床手术确证。粉碎性骨折的骨片有4~8块不等。颅骨缺损面积大小约3 cm×4 cm~6 cm×7 cm。受伤手术时间:1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在3~72 h,其中<6 h 9例,6~24 h4例,25~72 h3例。
1.2 手术方法
在局麻或全麻下施术,开放性创伤患者,首先清理伤口,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液反复冲洗伤口3遍,由浅至深逐层清创,必须清除伤口内的污物、异物、碎骨片、血凝块及失活组织,并闭合伤口,手术切口需要避开创口。术中需先清除硬脑膜外血肿血块,根据硬膜下血肿及脑内压力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剪开硬脑膜。根据骨窗形状将人工骨瓣塑形(采用钛板),使骨瓣边缘超出骨窗边缘0.5~1.5 cm。本次使用钛板材料,用6~8枚配套钛螺钉将人工骨瓣固定于骨膜下的颅骨表面上。术中于骨瓣外放置橡皮引流管一根。
2 结果
术后出现皮下积液5例,6例自行吸收,5例经1~2次抽吸后继续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痊愈。脑脊液漏1例,经局麻觚缝合、加压包扎处理后正常治愈。所有病例缺损修补部位无明显不适,行颅骨修复体修补术后愈合良好,经术后随访,外观满意,无感染或不良反应,外观形态及头皮生长均正常,经头颅CT、超声波、摄片复查,均正常无影响。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向患者细致介绍颅骨修补的目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法、所用颅骨修复体材料,以消除对手术的忧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术前3 d行头颅CT扫描,详细了解颅骨缺损形状、大小及部位,与患者商讨后确定颅骨修复体材料。由于在开颅术后局部易形成瘢痕凹陷,易积存污垢,导致感染。因此,行颅骨修复体修补术前除常规备皮外,医务人员更应重视对瘢痕的清洁护理,术前严格的消毒,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3.2 术后护理
3.2.1 卧位
术后全麻清醒后6 h需采取仰卧位与侧卧位交替,即抬高床头30°,使患者处于头高脚低位,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3.2.2 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颅骨损伤患者的瞳孔是反映颅内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需严密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术后3 d内,通过简单对话,通过刺激患者的肢体疼痛来判断其意识状态,一旦发现神志、瞳孔的异常状况,随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3 引流管护理
术后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通过术中放置的引流管引流,引流袋应低于创腔30 cm,按时挤压引流管以维持引流通畅。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引流期间每天更换负压引流器,保证清洁无菌、负压有效。一般术后2~3 d拔管。
3.2.4 伤口护理
头皮下积液是颅骨修补术术后常见并发症。若植入修补材料在颅骨内的组织相容性不佳,极易引起局部的排异反应和感染,其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3~7 d,轻则通过穿刺抽液能使积液消失,重则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植入修补物。在伤口换药时可用无齿镊在头皮上轻触,观察有无波动感,如有发现及时配合医师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因此,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尤其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若发现敷料松动、渗出,及时更换,并注意无菌操作。本组所有患者未发生感染。
3.2.5 后遗症观察
头痛呕吐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症状。颅脑损伤患者在颅内压增高时,会出现急性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加剧;呕吐多发生在剧烈疼痛时,呈喷射状,其典型表现与饮食无关,无恶心感。本次研究出现2例头痛,1例呕吐,经医生处理好转。同时密切观察有无癫痫症发作。癫痫发作是由于患者心理因素、伤口疼痛或修补时骨窗较饱胀,修补材料对脑组织起压迫作用,引起大脑皮层异常放电,诱发癫痫发作。医务人员巡查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突然抽动或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并注意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有无精神障碍。本次未出现癫痫发作。
3.2.6 康复治疗
后期康复中,应将康复治疗贯穿患者颅脑损伤治疗的全过程。故可在早期采取体育疗法,如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按摩,肌肉主动、被动的等长运动等,以及语言疗法,适当针对患者进行发音训练、口语训练等。
3.2.7 饮食护理
术后建议给予患者营养丰富的饮食,以促进患者康复,昏迷未醒患者一般在24~48 h内禁食。最迟3天给予液体鼻饲。术后1~3 d只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后可进食时即可改为半流质饮食。
4 讨论
颅骨缺损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后遗症,其治疗是施行颅骨修补成形术。当缺损直径>3 cm时,脑组织由于丧失骨骼屏障保护,易再受伤,同时影响了患者的个人形象[2]。因此,大多数患者希望通过手术改善后遗症,但对手术的时机、方法和选用的材料以及适应证与禁忌证均须认真考虑,特别是患者要求修补颅骨缺损的目的,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目前常用颅骨修复体是有机玻璃、硅橡胶、钛板、钛网及其他有机材料,本研究使用钛板。钛板是一种采用钛合金网经过数字化制作的修补材料,手术时无需剥离骨膜下硬膜,易保持硬脑膜完整,其优点是组织相容性好,化学稳定,不引起排异反应,不致癌,不致敏,抗冲击力强,灭菌消毒不变形,X线透过度好,不影响颅脑X线检查,并且手术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3]。使用时注意边缘锐利、容易割破头皮导致感染。钛板实用、牢固、简易、理想,使之成为临床常用修补材料。
颅骨修补患者由于对二次手术都心存恐惧,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积极配合手术及治疗,详细地介绍修补材料的特性、安全性、组织相溶性,消除患者思想负担[4]。术后坚持卧位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及伤口护理,后期过程中在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上医务人员应嘱患者进食流质食物,适当加入训练,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注意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细致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处理问题。在此次手术护理中总结了很好的临床护理经验,也为今后的工作增加了信心,提供了借鉴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许海雄.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海南医学,2004, 15(8):31-32.
[2]邱炳辉,漆松涛,方陆雄,等.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483-485.
[3]黄斌.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当代护士, 2005.2:58-59.
颅骨外伤 篇3
关键词:颅脑外损伤,颅骨修补术,脑室腹腔分流术,预后,脑积水
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是颅脑损伤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具有较高致死率与致残率。随着近些年交通事故发生日益增加, 颅脑外损伤患者越来越多, 寻找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具有积极重要的积极意义。为探讨颅脑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进行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对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 该院对2011年3月—2012年9月该院收治的32例观察组患者行同期颅骨修补术取得肯定性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伴随脑积水患者采取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24例, 女8例, 年龄19~47岁, 平均年龄 (29.8±2.4) 岁, 交通事故致伤20例, 坠伤8例, 打击致伤4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2~39岁, 平均年龄 (26.7±2.3) 岁, 交通事故伤23例, 坠伤7例, 打击致伤3例。
1.2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20例患者3~6分, 26例患者7~9分, 18例患者10~12分。
1.3 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延期颅骨修补术 (早期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6个月) 。患者全麻条件下进行, 手术切口于颞顶部, 充分暴露术野, 去骨瓣6.0 cm×8.5 cm×12.0 cm马蹄形切口, 仔细认真清除患者颅脑内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缝合切口, 留置引流管。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颅骨修补术同期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患者受伤后2个月内进行) 。患者全麻条件下进行。对患者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电灼硬脑膜, 充分引流出脑脊液[2], 降低颅内血压。脑组织充分回缩至骨窗边缘, 再对患者行钛网颅骨修补术, 术毕皮下置负压引流管。
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生素及丙戊酸钠, 3 d拔管。
1.4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手术12个月后进行CGS、GOS评分判断患者治疗效果。
1.5 并发症观察
术后患者是否出现分流管堵塞、移位, 术后感染、分流过度, 切口是否出现脑脊液渗漏、硬膜下积液与血肿发生情况等[3]。
1.6 统计方法
该研究内容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整理编码, 采用EXCEL建立统计数据库, 保证数据具有严密逻辑性, 在经EXCEL整理编码后, 得出完整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后CGS/GOS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GOS、CGS评分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良好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治疗效果良好比较P<0.01。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3%、43.7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颅脑外损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种, 常见的并发症为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 且常规手术治疗后常会出现脑积水、脑膨等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案为对患者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在术后3~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颅骨修补术。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以与颅骨修补术同期进行[4], 且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后期大量研究文献表明[5,6], 此种治疗反复行之有效, 且对患者有较好预后影响。
该院对64例颅脑外损伤患者采取分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术后患者情况良好18例, 而对照组仅有7例, 组间对比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GOS、CGS评分有明显提高, P<0.05, 但是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 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75%, P<0.01。该研究认为, 同期颅骨修补合并脑室-腹腔分流治疗颅脑外损伤患者之所以可取得如此显著疗效, 其可能机制在于: (1) 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及颅骨修补术可以有效增加手术的协同效应, 术中先期的穿刺引流, 有助于使膨出脑组织回落至骨窗平面, 促进颅腔解剖形态恢复, 使颅内压及脑生理功能于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2) 同期手术可减少重复手术、麻醉次数增多带来的风险, 避免了脑组织的手术再损伤; (3) 早期同期手术能有效解除大气压对脑脊液流体动力学的影响, 避免术后分流过度、术后硬膜下积液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颅脑外伤患者行同期颅骨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引流术具有治疗效果显著, 并发症少等优点, 应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支文勇, 赵富文, 褚荣涛, 等.颅脑外伤后同期行自体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32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4) :356-358.
[2]王兆岭, 陈家焱, 张秀芳, 等.早期同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对脑外伤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 18 (6) :639-643.
[3]向顺民.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2) :21-22.
[4]黄玉同.同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50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8) :430-431.
[5]陈金昌, 谢静义.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14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9) :152-153.
颅骨外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0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 试验组 (同期手术治疗组) 43例, 对照组 (传统手术组) 45例。试验组男性31例, 女性12例, 年龄最大62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 (38.1±7.8) 岁;对照组男性32例, 女性13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7岁, 平均年龄 (38.6±8.4) 岁。两组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 P>0.5, 差异不大。
1.2 方法
同期手术方法:手术前后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颅内压选择相应的钛合金颅骨修补材料及分流管, 将材料插入到侧脑室的额角, 促使颅内压降低, 当颅骨缺损处无多余组织彭出时行颅骨修补手术。放置使用钛网时注意避免损伤分流管。
传统手术方法:传统手术采用分期手术, 先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术后对颅内压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如果未发现分流过度情况, 可以在去骨瓣半年后行颅骨修补手术。如果发现分流感染情况, 给予抗感染治疗。如果有硬膜外感染, 需要将修补材料取出, 同时静脉抗感染治疗, 再将新的分流管重新插入。如果分流不足, 则应适当调节开放亚。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脑脊液漏、感染、分流过度、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比例, 同时比较术后效果。疗效评分根据Salmon分流术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有效:术后评分》+2级;治疗无效:术后评分<+2级。
1.4 统计学方法
试验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 版本为19.0, 采用χ2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2 结果
2.1 两组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分别进行评分, 统计治疗有效及治疗无效的患者例数, 计算比例, 结果试验组42例有效, 有效率为97.7%;1例无效, 无效率为2.3%。对照组32例有效, 有效率为71.1%;13例无效, 无效率为28.9%。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后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切口脑脊液漏、感染、分流过度、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患者例数, 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感染、1例患者出现切口脑脊液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切口脑脊液漏、3例出现感染、2例出现过度分流、1例出现脑内血肿、2例出现硬膜下积液, 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χ2检验后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脑积水多为交通性脑积水, 因脑脊液回流出现障碍导致。外伤以后常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粘连广泛, 进而影响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中的循环。同时, 外伤也能导致大静脉窦闭塞, 脑脊液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受阻, 出现吸收障碍[2]。如果脑脊液出现较重的回流障碍, 那么就会出现高压性的脑积水, 此类脑积水也可划分到交通性脑积水中。颅脑缺损后需要进行颅骨修补术, 既往多行分期手术治疗, 这样患者需要进行两次手术治疗, 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 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本文试验组均行一次手术, 选择适当的穿刺点 (颅骨缺损骨窗周围) , 将适量脑脊液放出, 然后放置颅骨修补片, 对人造颅骨的再造及塑型也十分有利。全组仅2例患者出现感染、1例患者出现切口脑脊液漏, 发生率为7.0%, 相较于传统手术安全性更高。比较有效率, 试验组为97.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之结合国内外相关报告及本试验的试验结果, 同期手术治疗外伤性颅骨缺损并脑积水可以将感染机会及手术次数降低, 是一种切实可行及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郭芳, 周锋, 王亚东, 等.同期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治疗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12) :733-735.
[2]余定庸, 唐晓平, 唐文国, 等.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六例再手术经验[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7) :427-428.
颅骨外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120例行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病例, 颅骨缺损原因均为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所致, 所有患者愈后良好, 生活可自理。其中, 男74例, 女46例;年龄18~71岁, 平均41.8岁;缺损部位:额部25例, 额颞部47例, 颞部32例, 顶枕部16例;缺损面积:12 cm×12 cm~6 cm×4 cm, 平均54 cm2;修补手术距受伤1.4个月~2.5年, 平均5.1个月。
1.2 方法
1.2.1 手术时机
105例患者颅骨修补在伤后6个月内进行, 15例患者在伤后6个月后进行。
1.2.2 手术方法
大部分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少数采用局麻加强化麻醉。常规消毒, 沿原手术切口切开头皮, 头皮夹止血, 在暴露骨窗前应先行水囊剥离, 小心仔细的做硬膜外注射, 使硬膜与帽状腱膜或颞肌筋膜粘连部分变得水肿、疏松。切开皮肤后首先寻找到硬膜, 沿硬脑膜外水肿、疏松的组织锐性分离, 仅将硬膜或原扩大修补的筋膜留下, 充分暴露骨缺损区。用钛钉或连接板将塑形好的修补材料或自体颅骨骨瓣 (骨瓣在沸水中煮沸30 min灭菌) 固定在缺损处, 骨水泥及钛网采取覆盖法, 自体骨瓣采用镶嵌法。严密止血, 脑膜层渗液处严密缝合, 并将中央的硬膜层悬吊固定在修补材料上以减少死腔。术后常规头皮下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头皮, 加压包扎, 24~48 h拔除引流管。
1.3 修补材料
1.3.1 自体颅骨骨瓣
为上次开颅手术取下的骨瓣, 术后置于广口瓶中, 以95%医用酒精浸泡, 瓶口用蜡密封, 置于阴凉处, 术前取出, 煮沸30 min灭菌, 每平方厘米钻一直径为3 mm的孔。
1.3.2硅胶
术前硅胶板经甲醛溶液浸泡4 h, 再用开水煮沸4 h, 术中沿骨缺损缘切开骨膜并加以修整, 将硅胶裁剪合适后, 镶嵌在骨缺损处, 周边用粗丝线固定在骨缘上, 术毕应分层缝合头皮, 适当加压包扎。
1.3.3 钛网
修补材料选自美国Ostcomed公司产的钛合金网, 术前高温消毒, 备手术时用。
1.4 结果判定标准
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年, 平均1年。观察患者术后有无皮下积液、感染, 修补材料外露、松动、变形塌陷, 癫痛, 颅内血肿等情况, 出现上述情况者列为术后并发症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学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修补材料与并发症的关系
采用硅胶板及钛合金修补材料,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自体颅骨骨瓣 (P<0.05) 。见表1。
与自体颅骨骨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0.05
2.2 年龄对并发症的影响
中青年组 (18~55岁)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 (>55岁) (P<0.01) 。见表2。
与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0.01
2.3 缺损面积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缺损面积较小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缺损面积较大者 (P<0.01) 。见表3。
与缺损面积较小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0.01
2.4 修补时机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早期手术 (距受伤6个月内)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手术 (距受伤6个月以上) (P<0.05) , 见表4。
与晚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颅骨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 其术后并发症较多, 常见的有头皮下积液、颅内血肿、癫痛、感染、修补材料外露、骨板变形或松动等。通过上述资料分析, 笔者认为除术者的手术技巧对手术并发症有重要影响外,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修补材料、年龄、缺损面积及手术时机显著相关。
本研究采用3种修补材料进行手术, 其中, 硅胶优点是裁剪、固定方便, 不影响各种检查, 绝缘绝热, 外形满意, 可随一定冲击力, 缺点是术前消毒较繁琐, 不易塑形、固定, 组织相容性较钛网及自体颅骨差, 易引起排异反应;钛网优点是组织相容性好, 化学稳定, 不引起排异反应, 不致癌、致敏, 抗冲击力强, 灭菌消毒不变形, X线透过好, 不影响颅脑X线检查, 并且手术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缺点是边缘锐利, 容易割破头皮导致感染, 塑形较为困难, 且价格昂贵;自体颅骨具有组织亲和性, 修补后无组织排斥反应, 不易积液、感染, 无需塑形面外形很好, 修补后颅骨正常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得以恢复, 可以与颅骨达到骨性愈合, 且手术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但研究中发现自体颅骨修补患者出现并发症比例明显高于钛合金组及硅胶组, 尤以变形、塌陷、癫痫发作等并发症为著, 考虑发生原因如下, (1) 自体颅骨植入前需要煮沸30 min灭菌, 时间短达不到灭菌效果, 容易引起术后感染, 时间太长容易使钙流失, 导致骨质疏松, 植入后易被吸收, 发生变形, 或固定处钦钉松动, 导致骨瓣塌陷, 压迫脑组织, 导致癫痫发作。 (2) 皮瓣-脑皮质侧支循环的破坏: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 因减压需要, 敞开硬膜, 使头皮与脑组织直接接触, 从而使皮瓣参与其覆盖脑皮质的供血, 分离皮瓣植入颅骨后, 因颅骨骨瓣较厚, 使皮瓣与脑组织隔离, 头皮不能参与脑组织供血, 造成该处脑组织血供减少, 特别是颞叶及其周围组织, 对缺血、低氧和损伤极其敏感, 容易发生癫痫。 (3) 埋藏骨瓣需另做切口, 增加创伤及感染几率。
许多研究表明,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 其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重要生命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 无论应激、代偿、消化、吸收、修复、愈合及免疫等功能均较差。本研究发现,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多于中青年, 尤其以感染、修补材料外露及变形比例明显。分析其具体原因为老年患者头皮变薄, 易出现修补材料刺破头皮, 导致修补材料外露的情况;老年患者常合并各种慢性疾病, 营养状况较差, 容易出现刀口愈合不良, 也是导致修补材料外露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 头皮血运较差, 术后感染率增高;老年人由于甲状旁腺激素等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骨代谢。因此,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固定不牢固, 术后易出现修补材料塌陷、松动等情况, 导致并发生症的发生。
颅骨缺损越大, 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这是因为颅骨缺损越大, 需要切开的皮瓣也越大, 对血运的影响也越明显, 术后容易出现刀口愈合不良, 导致修补材料外露、固定不牢、塑形欠佳或出现感染。缺损面积大, 修补后易出现较大的皮下死腔或脑膜层分离时破裂致脑脊液渗出, 而发生积液也是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颅骨缺损皮瓣松弛, 颅内容物可随体位变化而经常移位, 大气压力可通过松弛的皮瓣作用于其下方, 若骨缺损靠近硬脑膜, 还可影响窦内压力, 导致脑功能的紊乱, 从而引起临床神经症状。颅骨缺损使患者颅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 如果颅骨缺损时间过长, 缺损区局部脑组织受损加重, 患侧脑室可逐渐变形扩张, 从而造成器质性损害。所以, 在原切口愈合、颅内压恢复正常、减压窗凹陷及伤情已趋稳定之后尽早手术, 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对影响颅骨修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为减少颅骨修补术的并发症、准确预测患者预后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施行的120例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病例, 分别随访6个月~1年, 对修补材料、年龄、缺损大小、修补时机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硅胶板和钛合金组明显低于自体颅骨修补 (P<0.05) ;中青年组 (18~55岁)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 (55岁以上) (P<0.01) ;缺损面积较小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缺损面积较大者 (P<0.01) ;早期手术 (距受伤6个月内)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手术 (距受伤6个月以上) (P<0.05) 。结论:应用硅胶板和钛合金修补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自体颅骨组;中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比例明显多于青壮年;颅骨缺损越大, 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早期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外伤性颅骨缺损,颅骨修补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于明馄, 王永谦.自体骨移植修补颅骨缺损的材料与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6, 10 (41) :126-129.
[2]Hiroji M, Tomio O, Hideo T.A new technique for cranioplasty with L-shaped titanium plates and combination ceramic implants composed of hydroxyapatite and tricalcium phosphate (Ceratite) [J].Neuro-surgery, 2000, 46 (2) :414-418.
[3]孙崇然.颅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学修复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4, 31 (2) :183-185.
[4]刘毅, 潘文, 王广煜, 等.颅骨缺损修补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 33 (4) :398-399.
[5]陈维杰, 刘玉光, 王兴强, 等.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 2008, 48 (24) :101-102.
[6]张磊, 邹文俊.Ⅰ期同侧手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140.
颅骨外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01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颅骨不同修复时机分为观察组 (51例) 与对照组 (50例) 。观察组中, 男41例, 女10例;年龄44~65岁, 平均 (54.34±5.55) 岁。对照组中, 男41例, 女9例, 年龄45~66岁, 平均 (55.21±5.65)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认知障碍等至少一项症状; (2) 经MRI或CT检测有中型或重型颅脑积水; (3)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排除标准: (1) 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严重衰竭者; (2) 存在腹腔、颅内感染史者; (3) 既往发生过脑血管性痴呆或脑卒中疾病者。
1.3 方法
观察组, 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 (1) 取头部略向侧偏仰卧位, 行全麻; (2) 穿刺位置选同侧脑室前角, 并做1.5~2.0 cm切口; (3) 对脑膜进行电凝处理后分离皮瓣与肌瓣, 使骨窗显露, 侧脑室前角置入分流管, 脑脊液流出后将导芯拔除; (4) 待脑组织恢复至与骨窗相同水平, 皮瓣下方置入分流阀门, 行颅骨修补; (5) 将金属颅骨板修整为与骨窗面积相同后, 使用肌肉筋膜覆盖并对其进行固定, 将分流管穿出固定网; (6) 分流管经耳后、颈胸、腹部皮下隧道穿过, 最后置于患者腹腔内; (7) 按压分流泵确认引流通畅, 对创口进行逐层缝合。对照组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颅骨修补, 方法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昏迷评分 (glass coma scale, GCS) 及格拉斯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 并对两组患者行开颅术12个月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统计。以GOS为依据[3]进行预后判断。 (1) 良好:4~5分; (2) 好转:3分; (3) 无效:2分; (4) 死亡:1分。总有效率=[ (良好+好转) /总例数]×100%。以GCS评分进行昏迷程度判断:满分15分, 最低分3分, 分值越低, 表明患者意识障碍越为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及GOS评分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GCS、GO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GCS、GO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脑外伤后脑血流、颅内压、脑电生理的代偿处于病理易损状态, 导致脑组织代谢紊乱、缺血缺氧耐受度降低, 神经功能易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且脑外伤常伴有颅骨缺损及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存活率及生存质量造成[3]。
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是临床治疗脑外伤的主要手段, 但针对不同时期颅骨修补一直存在争议, 待3~6个月后患者脑膨出完全消失后再进行颅骨修补治疗, 该方式存在使病理性代偿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同期手术、延缓脑神经修复等弊端[4]。近几年, 不少学者提出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可有效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效果, 在王光明等的[5]研究中, 同期手术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78%, 并发症发生率11.00%, 显著优于延期组, 提示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患者具有较高可行性与有效性, 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 对照组总有效率84.00%, 且观察组意识状态及预后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本研究发现, 保证同期手术成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硬膜修补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片时保证硬膜的密封性与完整性;行开颅术时将术中产生的组织碎片及脑挫伤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 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选择可调节分流管, 以便术后对分流泵压力进行调整, 降低术后分流不足及分流过度发生率。
综上所述, 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可有效改善脑外伤患者预后, 疗效显著, 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有才.早期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 23 (1) :74-76.
[2]赵刚.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采用同期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8) :124.
[3]刘宇梁, 伏光辉, 李凤利, 等.脑外伤后早期颅骨修补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25) :2806-2808.
[4]张旭.脑室腹腔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同期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0) :27-28.
颅骨外伤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均被确诊为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54例。治疗组中,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14~65岁, 平均年龄 (33.71±9.32) 岁, 致伤原因:打架斗殴12例, 车祸21例, 高处坠落13例, 意外伤5例, 其他3例;对照组中,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15~65岁, 平均年龄 (33.37±9.34) 岁, 致伤原因:打架斗殴13例, 车祸20例, 高处坠落12例, 意外伤6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个月后行颅骨修补术。首先对患者通过常规腰穿了解患者颅内压压力, 经临床表现及脑CT检查看是否有脑积水表现。根据患者颅内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流管进行脑室-腹腔分流。分流完成后1个月, 再行颅骨修补术:首先清理创面, 分离假性硬脑膜和头皮, 清理患者创面, 并寻找最佳穿刺点, 然后实施硬膜缝合修补。治疗组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具体实施情况同对照组, 在分流的同时进行颅骨修补术, 根据患者颅脑缺损部位选择合适穿刺点, 清创、止血, 使用进口钛网硬膜外缝合修补颅骨缺损部位。手术完成之后送入病房, 留置引流管,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并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1.3 评价标准
(1)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后脑颅改善情况、分流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2)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术后经脑CT复查显示脑室明显缩小, 脑室前角低密度区明显缩小或消失;有效:术后经脑CT复查显示, 脑室、脑室前角低密度区有所缩小;无效:术后经脑CT复查显示, 脑室大小无变化, 脑室前角低密度区仍很大。 (3) 分流评分标准:分流过度:患者有典型体位性头痛, 颅内压小于70mmHg;分流不足:术后脑室间径增加;分流感染:腰穿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 (4)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血肿、积液、脑脊液漏、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术后1个月,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优于对照组的8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注:两组比较, , P<0.05。
2.2 两组患者颅脑分流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都顺利进行, 术后分流的过程中, 治疗组分流过度发生率及分流不足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治疗组分流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 低于对照组的2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3。
注: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P<0.05。
2.4 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 脑室缩小为正常大小, 脑颅修复完整, 不影响美观, 54例患者中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48例, 满意度为88.9%, 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 脑室缩小为正常大小, 脑颅有缺损, 外观有缺陷, 54例患者中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有41例, 满意度为75.9%。两组治疗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颅骨缺损大都是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 部分患者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 占颅脑损伤的15%~20%[2]。按照缺损的形式, 颅骨缺损可以分为线性缺损和凹陷缺损[3]。线性缺损可能是几条骨折线互不相关地发生于几处, 或互相交错地集中于一处。局部可有头皮伤痕但无助于诊断, 而经头颅CT摄片常能确诊[4]。凹陷缺损是骨折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腔凹陷, 骨折片可部分或全部脱离颅盖。随其发生部位、范围、深度等不同, 轻者压迫, 重者破坏局部的脑膜、血管和脑组织, 并进而引起相应的颅内继发性病变[5]。直径3cm以上的缺损, 特别是位于额部有碍美观和安全的缺损, 因大片颅骨缺失造成患者头颅严重畸形, 直接影响颅内压生理性平衡, 或因大气压直接通过缺损区作用在脑组织上, 久而久之则势必导致局部脑萎缩, 加重脑废损症状, 同时, 患侧脑室也逐渐向缺损区扩张膨出或变形。此外, 小儿颅骨缺损可随着脑组织的发育而变大, 凸出的脑组织也逐渐呈进行性萎缩及囊变, 所以小儿更需要完整的颅骨保证脑的正常发育。
本文笔者所说的颅骨缺损指的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手术导致的凹陷缺损, 常伴有脑损伤。其中, 脑积水是外伤后颅脑缺损常见的并发症。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现血肿, 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 从而也就阻碍了蛛网膜对脑脊液的吸收以及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进而引发脑积水。外伤后颅脑缺损合并脑积水会加重患者病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6]。
临床上治疗外伤后颅脑缺损合并脑积水的方法有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骨修补术等[7]。在本次观察中, 对照组患者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治疗组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经过手术治疗以及1个月的恢复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 优于对照组的8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治疗外伤后颅脑缺损合并脑积水的临床效果理想,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行分期手术, 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择期再行颅骨修补术, 经过脑室-腹腔分流术也可以降低颅内压, 但颅脑缺损部位不能得到及时修复, 影响患者的美观, 且多次手术风险高、医疗费用大, 给患者的身心都带来很大的压力。本文观察患者术后分流的过程中, 治疗组中分流过度1例, 出现分流感染2例, 后经调解分流管开放压之后好转。对照组中出现分流过度3例, 分流不足2例, 后经调解分流管开放压之后好转。术后出现分流感染5例, 后经针对性的处理, 症状有所减轻。两组患者在引流的过程中, 出现分流感染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随访期间, 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3%;低于对照组的2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治疗满意度 (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5.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我院对外伤后颅脑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手术的风险以及患者的痛苦, 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因此同期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治疗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 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所收治的外伤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治疗组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室改善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 优于对照组的8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0.4%) 显著高于治疗组 (9.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满意度 (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5.9%)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同期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和颅骨修补术治疗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 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外伤,颅骨缺损,脑积水,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友三.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行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5) :65-66.
[2]戚胜占.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6 (6) :398.
[3]赵明媚.外伤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同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8 (5) :420.
[4]王志明, 殷尚炯, 曹藏柱, 等.同期手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24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3, 24 (14) :2111-2112.
[5]江惠平.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同期手术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6) :214-215.
[6]刘晋军.外伤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的治疗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