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生长骨折

2024-10-11

颅骨生长骨折(共5篇)

颅骨生长骨折 篇1

生长骨折较少见。根据典型的外伤病史和影像表现, 容易诊断。由于本病可伴有脑膜膨出, 合并脑损伤时可有脑软化, 造成偏瘫或肢体畸形。如能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可避免上述并发症。

1 病例简介

1.1 例1

男, 3岁。2.5年前头部摔伤, 当时头皮下血肿, X线平片见颅骨线样骨折。检查: 颅骨局部缺损。CT扫描示左顶骨局部缺损, 边缘硬化, 缺损区轻度呈“火山口”样 (图1) 。

1.2 例2

女, 8岁。8年前头部外伤, 当时皮下血肿, X线片见线样骨折。现右上肢无力性畸形, 双下肢剪刀腿样畸形已8年。CT见左颞顶骨缺损, 边缘硬化呈“火山口”样, 左颞顶叶软化灶, 呈囊状与脑室相通 (图2) 。

1.3 例3

男, 5个月。头部摔伤后呕吐1天, 查神智差, 双肢肌力5级。CT扫描见颅骨线性骨折, 颅板外见血样高密度和脑脊液样低密度混杂影, 右枕叶挫裂伤。6个月后复查见右枕骨局部缺损, 边缘硬化呈“火山口”样, 内见脑膜影 (图3) 。

1.4 例4

男, 5个月。头部摔伤后检查:右头部皮下巨大血肿, 神智差, 颈硬, 有抵抗, 四肢肌力4级。CT见右颞顶骨、左顶骨线性骨折, 颅板外见血样高密度和脑脊液样低密度混杂影。3个月后CT扫描见右颞顶颅骨缺损, 边缘硬化 (图4) 。

2 讨论

2.1 颅骨生长骨折的原因

有作者认为, 当婴幼儿颅盖部线性骨折的骨折线中间有骨膜或蛛网膜、异物等间隔时, 不仅阻止骨折愈合, 而且骨折缝隙不断受到蛛网膜下腔、膨出的脑组织或形成的囊肿等的冲击, 骨折缘逐渐被侵蚀和吸收, 其骨折线不但不愈合, 而且其间隙反而可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宽, 最后形成生长骨折[1]。也有作者认为, 骨折时如同时合并硬脑膜撕裂, 而未及时修复, 则骨折线间隙将随年龄增长而增宽, 称为生长骨折[2]。本组例3、例4例早期CT扫描见颅骨线性骨折, 颅外混杂密度影, 此系硬脑膜撕裂后脑脊液外漏的表现。本组病例显示生长骨折是由于硬脑膜撕裂在先, 例3、例4见脑脊液位于颅板外, 后硬脑膜未及时修复, 骨折缝隙不断受到蛛网膜下腔、膨出的脑组织或形成的囊肿等的冲击, 骨折缘逐渐被侵蚀和吸收, 4例均见缺损口呈“火山口”状。

2.2 CT表现

为不规则的骨缺损, 缺损边缘可见骨质增生, 硬化, 缺口呈“火山口”状, 缺损较大时亦常可见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CT显示骨折早期和晚期均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且可显示颅内和颅外的情况。

2.3本组例3、例4例早期

CT扫描见颅外混杂密度影, 提示硬脑膜撕裂后脑脊液外漏和出血后相混的表现, 并可作为生长骨折早期诊断的重要征象, 当发现颅板外有低密度液影时应密切随访, 发现骨折增宽时应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沈天真, 陈形荣, 吴恩惠.生长性骨折.神经影像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63

[2]王承缘, 邵剑波, 李欣.生长性骨折.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6

[3]钟苹, 赵丽华.颅骨生长骨折3例报告.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1: (10) 卷274

颅骨生长骨折 篇2

关键词 颅骨骨折 Ⅰ期手术 钛网固定复位

我院自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对26例颅骨粉碎性骨折施行钛网固定复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22~64岁,基中单纯颅骨骨折7例;合并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1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所有病例均为颅脑外伤基本手术后,颅骨粉碎凹陷骨折行钛网固定复位手术的病例。

手术方法: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失活脑组织清除术,额颞内减压术及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后,筛选可行颅骨骨折钛网固定复位术的病例施术:凹陷骨折骨撬或者手法复位,游离骨片体外复位钛网镙钉固定后再以钛钉固定于骨窗4周,骨片粉碎严重无法固定时去除骨片,以钛网整体覆盖固定,手术分三种类型,据骨片分离缺损情况修剪钛网后镙钉将骨片与骨窗固定。

结果

手术结束时颅骨骨折复位外形基本恢复原位,骨片固定后牢靠。术后1~5天拔除引流管,2~3天后出现一过性眼睑水肿,个别病例头皮下积液出现约1周左右自行消退。5~10天伤口拆线。创口甲级愈合23例,乙级愈合3例,无感染病例,如其他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术后6~12月头颅X片或CT片检查无死骨形成,82%病例呈骨性愈合。

讨论

颅脑外伤后颅骨缺损,不仅影响外观产生不安全感,还会引起脑功能障碍,颅骨缺损综合症,外伤性癫痫等合并症。II期手术不仅增加费用而且增加手术风险和痛苦,我们选取合适病例,在颅脑外伤基本手术处理后同时I期骨折复位钛网固定解决了上述问题,钛网反应极轻可永久植入,操作方便能随意行镙钉固定,外观良好,是目前较好的方法之一[1]。自体颅骨复位钛网固定可借助周围骨缘骨质及颅骨骨膜的成骨作用,加之头皮结缔组织化生为骨细胞的综合结果,易形成骨性愈合,钛网的网眼设计有利于组织借网眼内外生长,增加了骨片的稳定性和愈合速度减少的感染的发生率[2]。

手术钛网固定复位特别要注意筛选合适的病例,我们总结颅骨骨折钛网复位固定术的适应证有:①术前无脑疝。②术中颅内血肿清除和内减压术后局部脑张力不高,脑搏动正常。③开放性颅脑损伤污染轻,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12小时。术前脑疝病情危重复杂,需大骨瓣减压术者不适合此手术。开放性损伤污染重,易感染者不易此手术。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不易行钛网固定[3]。回顾性分析总结,颅骨粉碎性骨折钛网固定复位,操作简单方便,疗效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少,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纯真.国内颅骨缺损成形术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3,16,3~6.

2 刘世勤,张国庆,薄勇力,等.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碎片I期植入的临床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9.01.67.

颅骨生长骨折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GSF患者6例, 男5例, 女1例;就诊时年龄2~41 (平均10.5) 岁, 受伤时年龄为2个月~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伤后1天~40年。本组均有明确颅脑外伤史, 无颅脑手术史。致伤原因:坠落伤5例, 道路交通伤1例。临床表现:局部头痛1例;肢体偏瘫或肌力减退2例 (均左侧) ;发作性抽搐1例;头颅局部扪及骨凹陷区、搏动性包块各1例。颅骨缺损部位以顶骨为主, 或以顶骨为中心的邻近颅骨。伤后早期X线检查:仅见颅骨线性骨折, 发病后见颅骨缺损区以骨折线为长轴, 大小约为2cm×3cm ~5cm×5cm;缺损形态各不相同;缺损部位可向颅外隆起, 如火山口状, 并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骨化影;缺损边缘多不规则, 边缘骨质密度增高, 骨硬化增白。1例受伤早期CT检查示:局部脑组织挫裂伤并脑内小血肿, 骨窗位示邻近颅骨线性骨折, 1个月后复查:X线发现明显的骨折线增宽, 骨折线最宽处达1cm, 所有术前CT检查均发现在颅骨缺损下方有低密度囊性改变, 邻近脑组织疝出, 大小不等, 1例术前MRI检查提示颅骨缺损液信号。

1.2 治疗方法

6例GSF患者均行开颅手术修复, 术中探查见:颅骨缺损骨缘明显外翻、硬化征象5例, 病变时间10个月~40年。骨缘未见明显骨质吸收、外翻, 边缘锐利1例, 发病时间半个月;6例均有硬脑膜破裂、缺损。3例颅骨缺损内疝出物为单纯的蛛网膜囊肿, 其中3例疝出物为脑组织。以病变为中心取宽基“U”形皮瓣切口, 行扩大开颅术, 颅骨咬除范围以暴露硬脑膜残缘为限, 手术切除病变的疝出脑组织及蛛网膜囊肿, 取邻近的颞筋膜或帽状腱膜或人工生物材料严密修补硬脑膜, 应用钛板行修补颅骨缺损。术后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抗癫痫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无感染、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脑脊液漏及脑积水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 颅骨塑形良好, 局部未扪及骨凹陷区及搏动性包块。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GSF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少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在所有颅骨骨折中占0.05%~1.6%, 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

3.1 发生机制

3.1.1 颅骨骨折及骨折处的硬脑膜被撕裂或缺损

颅骨骨折同时发生的硬脑膜撕裂或缺损是颅骨生长性骨折最重要的因素。颅骨骨折硬脑膜破裂, 在裂口形成一减压区,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颅内压的作用下, 蛛网膜经硬脑膜裂口膨到骨折缝中, 并借脑的波动形成蛛网膜疝, 填充于骨折缝中, 正常的脑搏动波及蛛网膜疝内的脑脊液, 使骨折不能愈合, 脑脊液的搏动可导致骨折边缘脱钙, 骨折边缘的骨质逐渐受到侵蚀。接近骨折和硬脑膜裂开缘的蛛网膜或软脑膜发生了粘连, 形成非交通性的囊肿, 此囊肿具有半透膜作用, 脑脊液进入囊内比从囊内排出容易, 囊肿逐渐扩大, 其下方的脑组织受到压迫。如果该处有脑挫伤, 可形成蛛网膜-脑内囊肿;如果脑挫伤波及侧脑室壁, 可形成与侧脑室相通的蛛网膜囊肿[3]。同时, 相邻部分脑实质受压萎缩、软化、变薄, 侧脑室内该处扩大, 与囊肿沟通则形成脑穿通畸形, 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4,5,6]。本组动态头颅X线及CT提示颅骨骨折、颅骨缺损, 结合术中所见, 3例颅骨缺损内疝出物为单纯的蛛网膜囊肿, 其中3例疝出物为脑组织, 与上述发病机制符合。

3.1.2 颅骨骨折缘缺血

骨折后骨折缘的硬脑膜撕裂及剥离、骨折缝出血, 阻断了来自硬脑膜或骨膜的供血、引起骨折局部的颅骨缺血。加上疝出物对颅骨的不断压迫、骨折处的硬脑膜缺损大于颅骨缺损, 这对骨质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生长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造成骨质吸收、骨生长迟缓或停止, 再加上上述因素, 最终形成骨折缝增宽或骨缺损[4,5]。

3.1.3 局部颅内压增高

损伤后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早期发生GSF的重要原因[4,5,6], 硬脑膜完整, 脑的发育和搏动对颅骨产生一定压力作用, 这种压力较均衡地作用于整个颅骨内面, 不会对骨折的边缘产生持续而又缓慢的侵蚀作用。脑膜和脑组织的膨出, 加上破骨细胞的作用, 致使骨折缝逐渐扩大。本组6例的影像学及术中所见, 与该发病机制相符合。

3.2 临床表现及体征

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 其最常见症状为外伤后颅盖部进行性增大的软组织包块, 有时可搏动, 局部可头痛、也可表现神经功能受累症状, 如癫痫发作、偏瘫等, 病程中、后期可触及颅骨缺损。

3.3 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

X线平片表现为形态不同的颅骨缺损, 缺损呈长条形、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早期一般边缘清晰锐利, 后期可出现边缘的骨质硬化, 少数切线位皮质外翘呈“火山口”状, 缺损区颅骨局部隆起, 致头颅变形。通常认为, 骨折缘距离>4mm是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标准, 确诊时间为14个月[7]。CT、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骨折线的扩大或颅骨缺损、向颅外突出的脑组织或脑脊液, 早期可见骨折线内疝入的蛛网膜, 局部见低密度灶, 后期见局部软化灶形成, 脑池脑沟可相应增宽, 可以鉴别包块中的蛛网膜囊肿及脑组织的成分。

由此可见,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影像学检查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并不难。GSF一旦确诊, 应行扩大开颅术, 切除局部的瘢痕, 切除疝出的蛛网膜囊肿或软脑膜囊肿及局部瘢痕和软化脑组织;修补硬脑膜的缺损, 硬脑膜完整性的丧失在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发病环节上起着决定作用, 严密修补硬脑膜则成为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后行颅骨成形术[8]。本组6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我们认为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大都预后良好。

摘要:对我院近8年间收治的6例GS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例均有明确颅脑损伤病史, 常见症状表现为头部进行性增大的包块、颅骨火山口状缺损及神经功能受累等, 颅骨平片表现为逐渐增宽的线性骨折, CT检查显示包块为蛛网膜囊肿或脑膨出, 术中见硬脑膜缺损面积大于颅骨缺损。颅骨骨折和硬脑膜破裂是导致生长性骨折的决定性因素。GSF一经确诊即应行开颅手术, 严密修补硬脑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骨骨折,生长性骨折

参考文献

[1]Suri A, Mahapatra AK.Growing fractures of the orbital roo:report of twocases and a review[J].Pediatric Neurosurg, 2002, 36 (2) :96-100.

[2]Makkat S, Voandevenne JE, Parizel PM, et al.Multiple growing fracturesand cerebral venous anomaly after pene-treating injury:delayed diagnosisin a battered child[J].Pediatr Radio, 2001, 31 (5) :381-383.

[3]王东海, 李新钢, 王新宇, 等.颅骨生长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42 (3) :369-371.

[4]Yen CP, Cheang CM, Loh JK, et al.Growing skull fractures[J].J kaohsi-ung Med Sci, 1999, 15:175.

[5]Taggard DA, Menezes AH.Successful use of rib grafts forcranio-plasty inchildren[J].Pediatr-Meurosurg, 2001, 24 (3) :149-152.

[6]Zegers B, Jira P, Willemsen M.The growing skull fracture, a rare compli-cation of paediatric head injury[J].Eur J Pediatr, 2003, 162 (7-8) :556-557.

[7]Djientcheu Vde P, Njamnshi AK, Ongolo-Zogo P, et al.Growing skullfractures[J].Childs Nerv Syst, 2006, 22 (7) , 721-725.

颅骨生长骨折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作者随机选择该院2010—2014年期间采用骨瓣开颅Ⅰ修复治疗的110例颅骨凹陷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诊断标准[1],且围术期检测患者血糖高于正常值。研究对象中,男性67例,女性43例;年龄范围在3~72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为24岁;从致伤原因看,44例患者为跌伤所致,30例患者为车祸伤所致,19例患者为重物击伤所致,1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所致;从骨折性质看,87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23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从骨折部位看,55例患者出现在额部,23例患者为顶部,19例患者为颞部,13例患者为中线处和静脉窦;104例患者伴有脑挫裂伤,77例患者伴有硬脑膜破裂,71例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17例患者合并胸腹部脏器损伤,5例患者合并椎体损伤,6例患者合并四肢骨折,5例患者合并失血性休克;辅助检查显示,凹陷骨折块面积在2×2 cm~5×6 cm之间,凹陷深度在1.0~3.6 cm之间,入院或/和术前检测患者的血糖均高于正常值。

1.2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进行术前准备,根据患者血糖检测值的不同,合理应用胰岛素,维持患者围术期血糖在正常范围,强化围术期个体化围术期护理,切实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凹陷骨折块处理:凹陷骨折块外周钻孔,将骨瓣锯开,一体取出凹陷性骨折和周边正常颅骨,在稀碘伏中浸泡10 min,锤击破碎不严重处复位凹陷骨折块,骨折线处用耳脑胶胶合,继续在稀碘伏中浸泡10 min,盐水冲洗后纱布包裹备用;破碎严重的取大块骨折块予转孔、丝线固定,再用耳脑胶胶合固定成型,稀碘伏浸泡10 min后备用。影响矢状窦凹陷骨折的处理:重点了解凹陷骨折对矢状窦的影响,备血,中心静脉置管,准备好明胶海绵及止血材料、耳脑胶等。颅骨外周骨折边缘约1 cm转孔,铣开处为正常颅骨,完全游离后,将凹陷性骨折连及周边正常颅骨一体取出(如骨折块碎重,静脉窦撕裂范围可能大于骨折部位,先铣开远离静脉都处的骨折块,再予咬骨钳小心咬开颅骨,防止静脉窦进一步损伤),迅速用明胶海绵直接压迫止血,如静脉窦破口较大,可缝合止血或取筋膜粘合止血。

2结果

在围术期,所有患者血糖均维持在正常范围。110例患者中,20例患者出现脑内小血肿,保守治疗后患者均得到痊愈;10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挫伤水肿,经治疗痊愈;6例术后癫痫发作,抗癫痫治疗后好转;未见患者出现颅骨颅内感染和头皮片状坏死;术后复查颅骨无凹陷,骨瓣整复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其中8例患者额部凹陷骨折出现局部皮肤凹凸感,美容情况欠佳,未见患者出现颅骨塌陷。

3讨论

凹陷性骨折表现为颅骨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腔凹陷,骨折片可部分或全部脱离颅盖。这种骨折的发生原因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颅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所致,如随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动,没有形成反作用力,则不形成骨折。暴力作用致使颅骨局部变形、颅骨整体变形或颅骨的拱架结构变形导致骨折。多数颅骨凹陷性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其治疗目的在于清创、清除碎骨片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变局部血液循环,修补硬脑膜以减少癫痫的发病率。一般认为,开放性颅骨骨折患者,若凹陷程度大于颅骨厚度,则应接受手术治疗,以免感染;若没有硬脑膜破裂、无明显颅内血肿、凹陷深度在1 cm以下、无额窦破裂、无严重的容貌毁损、无气颅或严重伤口污染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则可予非手术治疗;闭合性颅骨骨折可接受非手术治疗。手术禁忌证包括:(1)非功能区的轻度凹陷骨折;(2)无脑受压症状的静脉窦区凹陷骨折;(3)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有自行恢复的功能,如无明显局灶症状,可暂不手术。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高血糖的发生或加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因此手术时应使用胰岛素维持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保证顺利完成手术和治疗效果,这是手术的重中之重。颅骨凹陷性骨折手术方式多样,主要包括撬复术、碎骨片清除术、骨瓣翻转法和开颅颅骨整复术等,其中撬复术因对小而深凹陷骨折撬起困难,不能直视凹陷骨折部位有无硬脑膜破损及脑皮质损伤,硬脑膜止血困难等情况,临床上已较少应用。闭合性凹陷性骨折用骨瓣翻转法取得较为满意效果;但开放性颅凹陷性粉碎颅骨骨折多为传统的Ⅰ期清创、去除碎骨片,Ⅱ期手术(3~6个月)予人工材料修补颅骨。自体皮瓣下保存、辐照、液氮冷藏保存等为自体颅骨回植方法,但有不同程度骨瓣吸收,且需二次开颅修补。而物理修补材料易引起排斥反应、皮下积液、感染等并发症,较少用于颅骨缺损一期修补。

该组110例颅骨凹陷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全部采用开颅颅骨整复术[2]进行手术治疗,要保证治疗效果,作者体会到:(1)该手术方式可保全颅骨,充分探查颅内范围,彻底止血,凹陷骨折导致的脑挫伤局限于术野内,能可靠处理,尤其是硬膜破裂口处,术后未出现需要再次手术处理的颅内血肿;(2)避免颅骨缺损,免于再次手术修复;(3)可用自体筋膜闭合硬脑膜;(4)开放性损伤者,颅骨瓣的处理:术始即用稀碘伏冲洗创口,颅骨瓣取下后清洗去血块,浸泡在稀碘伏中10 min,整复成形后,内外骨折线均以涂耳脑胶,再浸泡在稀碘伏中10 min,彻底消毒;(5)整块取下凹陷性骨折患者的颅骨瓣后,敲击成形恢复原来曲度后,内外板不需要十分完整,可磨掉或咬除内外面不平整处,稀碘伏浸泡后,内外面骨折线处均涂以耳脑胶,使骨片稳定、牢固,用生理盐水纱条包裹待用;(6)静脉窦处凹陷性骨折有手术指征者,先不去触及凹陷处颅骨,待外周颅骨锯开,游离后,将骨瓣连同凹陷骨折处取出,迅速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等压迫止血,悬吊硬膜压迫,如破口较大,可缝合修补静脉窦后用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等压迫止血。伤口感染主要因清创不彻底或骨片坏死,导致迁延不愈的化脓性骨髓炎,该组开放性骨折者,取下骨瓣反复用稀碘伏冲洗术野,头皮清创应彻底,头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尽量用可吸收缝线[3]。医用耳脑胶在体内可以降解吸收,无明显不良反应,不仅可粘合骨片,而且也可以止血,尤其静脉窦出血或硬脑膜渗血,与明胶海绵一起使用可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耳脑胶粘合骨片可成活,即使骨折未达到骨性愈合,形成良好的纤维愈合也能达到美观及一定的承力要求。要做好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其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病情观察。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出现的异常变化;应注意观察癫痫发作的患者发作前的征兆、持续时间及发作类型;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低压症状;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治疗继发性颅内出血和颅内高压疗;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继发颅神经损害。(2)保护患者安全。对于癫痫和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专人护理;应注意保护在癫痫发作的患者;烦躁患者床旁加床档,适当约束防止患者受伤。(3)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患者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脑脊液鼻漏者应半坐卧位,脑脊液耳漏者应患侧卧位,避免漏出的脑脊液回流入颅内引起逆行性颅内感染,且有利于脑脊液漏口愈合;按无菌伤口处理,头部垫无菌小巾或无菌棉垫,并随时更换;禁止鼻饲、鼻内滴液和鼻腔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鼻漏未停止,不能从鼻腔插各种管道。颅底骨折患者禁止做腰穿,已有颅内感染者例外;保持耳、鼻的局部清洁,每日用过氧化氢或盐水棉球清洁局部。(4)注意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在38℃以上持续不降,且有脑膜刺激症,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注意观察漏出液的颜色、性状、量等。正常脑脊液应无色、无味、透明,否则视为异常。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以无菌试管直接取滴出液送检;在患者床旁备无菌盘,盘内放置无菌干棉球,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处放一干棉球,脑脊液浸透后及时更换,最后根据浸湿棉球数估算每日漏出液的量;遵医嘱予抗生素预防感染。(5)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有脑神经损伤导致视力、听力、嗅觉损害以及面部周围性瘫痪者,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和健康指导。

综上所述,应用开颅颅骨整复术治疗凹陷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时,应把握以下问题:(1)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无大面积脑肿胀、无脑疝,术中无明显颅内压增高,骨片无严重污染;(2)应根据患者血糖检测值的不同合理应用胰岛素,必须维持围术期血糖值在正常范围,保证顺利完成手术并保证手术效果;(3)术中彻底清创,严密缝合修补硬脑膜,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的发生及颅内感染机会;(4)术中彻底止血,放置头皮下负压引流管,减少头皮下渗出液体,引流管可放置24~72 h。

摘要:目的 观察开颅颅骨整复术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0—2014年期间采用骨瓣开颅Ⅰ修复治疗的110例颅骨凹陷性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进行术前准备,根据患者血糖检测值的不同,合理应用胰岛素,维持患者围术期血糖在正常范围,强化围术期个体化围术期护理,切实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10例患者中,20例患者出现脑内小血肿,保守治疗后患者均得到痊愈;106例患者出现局部脑挫伤水肿,经治疗痊愈;6例术后癫痫发作,抗癫痫治疗后好转;未见患者出现颅骨颅内感染和头皮片状坏死;术后复查颅骨无凹陷,骨瓣整复效果满意。经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8例患者额部凹陷骨折出现局部皮肤凹凸感,美容情况欠佳,未见患者出现颅骨塌陷。结论 应用开颅颅骨整复术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并高血糖患者,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保证手术质量,做好围术期护理,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颅骨凹陷性骨折,高血糖,开颅颅骨整复术,治疗效果,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S].2010.

[2]尤占彪.110例颅骨凹陷性骨折手术方式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83.

颅骨生长骨折 篇5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中, 男12例, 女2例;年龄8岁~6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 打击伤3例, 坠落伤3例, 其他1例。受伤机制:皆为直接损伤, 其中减速伤6例, 加速伤8例。着力部位:顶部11例, 枕部2例, 颞部1例。

1.2 临床表现

开放伤13例, 闭合伤1例;颅骨凹陷粉碎骨折11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CS) >8 分6例, 6分~8分4例, 3分~5分4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2例, 无瞳孔散大12例。

1.3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显示:双额底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例, 单侧硬膜下血肿5例, 单侧硬膜下血肿并对侧脑内血肿2例, 硬膜外血肿2例, 单纯脑肿胀3例。其中4例并有前纵裂增宽积血。4例患者入院时较危重, 术前未行头颅X线片检查。

1.4 手术部位及术中情况

额部冠状开颅2例, 单侧额顶部开颅10例, 颞部开颅1例, 顶枕部开颅1例。其中硬膜下血肿清除9例, 硬膜外血肿清除2例。术中发现上矢状窦损伤12例, 窦汇损伤1例, 横窦损伤1例。低血压2例, 出血量500 mL~2 000 mL。

1.5 治疗措施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前备血2 000 mL; 术中快速输液、输血, 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压, 但同时注意输液勿过速过量, 以免引发脑肿胀。

积极探查出血部位, 充分暴露骨折区, 于损伤静脉窦之外围, 非窦区正常颅骨钻孔开窗, 在暴露静脉窦的远近段及两侧硬膜后, 再清理损伤窦壁上的骨折片、血块或异物。 一般静脉窦上的小裂口用明胶海绵、肌片复合物覆盖悬吊硬膜即可止血, 较大裂口, 如裂口较长或位于窦汇区的星状破口, 两侧硬膜做一牵引线, 准备好医学生物胶、肌肉片或筋膜片后再游离压迫或刺入的骨折片。需要在去除窦上骨片后迅速以食指带预先准备好的肌片、明胶海绵覆盖压迫, 再将肌片两侧缝合数针于硬膜上, 最后“8”字缝合两边硬膜以捆绑肌片, 修补裂口。术中注意压迫力度避免血栓, 同时避免侵入气栓。

本组病例结扎2例, 为上矢状窦前1/3; 破口单纯缝合1例;单纯明胶海面压迫止血6例;肌肉片或筋膜片修补5例。其中一例第一次手术清除挫伤坏死脑组织及硬膜下血肿, 但术后仍持续高颅压 (350 mmH2O以上) , DSA示矢状窦回流不畅, 二次开颅发现上矢状窦小裂伤形成硬膜外小血肿, 给予清除并修补窦壁, 术后患者颅压降低, 恢复良好。

1.6 预后

14例全部存活。根据格拉斯哥预后积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法) , 恢复良好12例, 中残1例, 重残1例。

2 讨论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以上矢状窦 (SSS) 多见, 横窦损伤次之。与文献报道一致[1,2]。

静脉窦损伤术前影像学征象有时不典型或缺乏, 确诊比较困难。需依受伤机制、受伤部位和临床表现判断其可能性, 对于颅顶部直接暴力、开放性骨折和异物嵌插者要考虑矢状窦损伤的可能性。林合麟等[3]提出一些早期预示静脉窦损伤征象:术前头颅CT示前纵裂池增宽、积血伴中线旁小血肿形成;骨折线横跨静脉窦或颅缝增宽;近中线区域有凹陷性骨折或伴小血肿形成。颞底部硬膜外血肿伴颅底骨折或血肿密度内外不均等。

控制术中致命性大出血,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除了注意充分备血, 术中控制适当血压及脑灌注压外, 注意暴露破口时, 迅速封堵, 避免汹涌出血, 同时要在暴露破口前, 两侧硬膜预先各做一牵引线, 准备好医学生物胶、肌肉片或筋膜片后再游离压迫或刺入的骨折片, 以缩短破口修补的时间。本组患者术中出血控制均良好, 未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重残1例与其脑损伤严重有关。

对于可疑的患者如果有不能解释的顽固高颅压, 要考虑不明显的静脉窦损伤引起迟发血肿, 压迫静脉窦造成回流受阻。

本组一例第一次手术清除挫伤脑组织及硬膜下血肿, 但术后持续高颅压, 二次开颅发现上矢状窦小裂伤形成硬膜外血肿, 给予修补。Becke等[4]认为, 颅脑损伤手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失有关。重型颅脑损伤后, 静脉窦壁被移动的骨折片割裂或撕裂, 静脉窦出血沿着静脉窦旁间隙压力较低处外溢突破, 但因血肿和脑水肿产生颅内高压的压迫, 破口闭合, 未形成或仅形成少量血肿。当术中骨瓣去除, 硬膜剪开、血肿清除或使用强脱水剂后, 压力填塞效应会突然减轻或消除, 原已破损的窦壁再发出血。

术后要观察颅内压及肢体情况, 判断有无窦内血栓形成或静脉窦狭窄, 造成弥漫脑水肿, 必要时建议MRI或DSA检查, 观察静脉窦内情况对于无明显出血的静脉窦损伤或压迫, 是否手术去除或整复凹陷的骨质目前意见不一致。采取保守治疗者是由于担心术中大出血, 但是一定要注意有无良性颅内高压 (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BIH) 存在, 建议视病情变化及时行MRI或DSA检查, 观察静脉窦内情况, 如有颅内高压存在应当手术[5,6]。

参考文献

[1]丁建军, 胡子彗, 林小华, 等.外伤性上矢状窦和横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0, 5 (4) :29-30.

[2]Ozer FD, Yurt A, Sucu HK, et al.Depressed fractures over cranial venous sinus[J].J Emerg Med, 2005, 29 (2) :137-139.

[3]林合麟, 唐凯, 林晓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静脉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紧急处理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9) :24-26.

[4]Becker DP, Gade GF, Yong HF.Intracranial heamatoma[M].In:Youmans JR.eds.Neurological Surgery:Philadephia:Saunders, 1990:2079-2080.

[5]Fuentes S, Metellus P, Levrier O, et al.Depressed skull fracture overly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causing 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Description of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r J Neurosurg, 2005, 19 (5) :438-442.

上一篇:刑事强制下一篇:技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