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修复(精选5篇)
颅骨修复 篇1
随着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在急性额颞顶广泛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应用, 去除大骨瓣减压手术已成为常用术式。该手术由于能充分达到外减压效果, 病死率明显降低, 但此类手术造成的颅骨缺损范围较大。目前用于颅骨修复的材料有自体颅骨、有机玻璃、骨水泥及钛合金材料等, 其中钛合金材料因无毒、致炎及致敏性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生物蜕变性且耐腐蚀性高等优点, 越来越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1,2], 但其塑形比较困难, 很难与原缺损部位一致, 颅骨成形后左右对称性较差。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我院对38例颅骨缺损的患者行个体化预制数码成形钛网板行颅骨修复, 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 开颅术后2个月至2年。排除标准: (1) 合并活动性感染, (2) 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患, (3) 凝血功能异常, (4) 外伤性脑积水未经处理, (5) 骨窗面积小于3cm×3cm, (6) 异物过敏。本组入选38例, 其中男29例, 女9例;年龄18~67岁, 平均45岁。缺损部位:单侧额颞顶颅骨缺损18例 (47.4%) , 双侧额颞顶7例 (18.4%) , 一侧额颞顶伴对侧颞部2例 (5.3%) , 一侧额颞顶伴对侧额部2例 (5.3%) , 单侧颞骨6例 (1 5.8%) , 单侧额骨2例 (5.3%) , 双侧额骨1例 (2.6%) 。缺损面积最小4 c m×4 c m, 最大1 3 c m×1 5 c m。
1.2 方法
1.2.1 钛网板的预制
患者入院后即予头颅CT扫描, 以连续螺旋扫描方式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层厚≤5mm, 扫描范围由听眶线下2cm向上扫描至颅顶, 应包含缺损部位以及对称健侧。将平扫数据进行横断面数据重叠重建或三维表面重建。然后将扫描数据用D I C O M格式刻录成光盘, 交由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虚拟处理, 然后由计算机数控成型机还原出颅骨缺损形态, 再用钛网材料翻制、成型、还原成缺损修复材料, 最后经过精细的表面处理, 及自钻螺丝配套使用, 高温、高压灭菌后备用。
1.2.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采用复合麻醉, 原手术切口进入, 硬膜外层分离, 术中注意保护硬膜。充分暴露颅骨缺损部位后, 严密止血后再将高温、高压灭菌后备用的数码成形钛网板材料个体化预制植入体覆盖颅骨缺损, 用配套自钻螺丝固定 (4~7枚) , 颅骨缺损范围比较大者, 可予缺损中心位置用丝线悬吊脑膜数针, 尽量消除钛网板同脑膜之间的死腔, 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一根, 自切口1.5~2.0cm处头皮小切口引外固定, 逐层缝合后加压包扎。头皮张力高, 缝合困难者, 可行转移皮瓣后缝合, 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期观察换药, 术后7~10天拆线。
1.3 结果
38例中34例 (89.5%) 切口Ⅰ期愈合, 颅骨缺损修复后外形效果满意, 钛网板固定牢靠, 无浮动;且术后无局部刺激症状、无出血、无感染、无癫痫等表现, 张口不受限制, 较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 伤口Ⅰ期愈合, CT复查无局部钛网板下积液, 缺损部位修复形态良好, 与术前相比, 颅内CT片未见改变。2例 (5.3%) 术后皮下积液, 伤口经多次换药, 1个月愈合。2例 (5.3%) 术后出现颅内血肿, 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 患者较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所有患者均无排异反应。
2 讨论
颅骨缺损患者易出现“皮瓣凹陷综合征” (syndrome of the sinking skin flap, SSSF) , 此时脑血流速度降低, 以缺损侧明显, 因此应根据临床情况尽量早期手术。钛合金材料应用于颅骨缺损患者的修复, 虽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较大的机械强度, 以及较少的手术后并发症等特点。钛网板行颅骨修复往往需将钛网板箧形剪裁, 破坏了钛网板的完整性, 大大降低了钛网板的强度和稳定性。颅骨缺损的患者行个体化预制数码成形钛网板行颅骨修复, 特别是塑形的个体化预制数码成形钛网板修复体与原缺损区的生理曲度符合较好, 颅骨成形后左右对称性取得良好效果。且无需术中塑形, 不用破坏钛网板的完整性即能达到完美的形态和弧度,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为达到完美的修复、整形效果, 手术中的皮瓣分离层次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分离颞肌时, 一定要在颞肌和硬膜外间隙中逐渐分离, 既要防止分离过薄导致硬膜破损, 又要防止肌层残留。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有颞肌下和颞肌外[3], 笔者倾向颞肌外修补, 因为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不易造成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硬膜下积液等。不管颞肌有无萎缩, 手术后均塑形效果良好、颞区饱满。颞肌下修补手术时间长, 出血相对较多, 易造成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硬膜下积液。颞肌有萎缩者手术后颞区塌陷明显, 左右对称性效果差, 患者心理压力大。
本组1例颅骨缺损时间15个月, 数码成形钛网板材料个体化预制植入体覆盖颅骨缺损后, 头皮缝合困难, 张力高, 经头皮皮瓣转移后才能缝合头皮,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患者颅骨缺损时间长, 头皮及颞肌有萎缩, 相对头皮面积缩小而缝合困难。 (2) 数码成形钛网板材料植入体在个体化预制时未考虑头皮及颞肌有萎缩, 或预制时弧度较大, 植入后导致头皮缝合困难。因此, 在预制数码成形钛网板时要全面考虑, 不能单纯从影像学上将平扫数据进行横断面数据重叠重建或三维表面重建, 钛网材料翻制、成型、还原成缺损修复材料, 尤其对颅骨缺损时间长、头皮萎缩者。手术中头皮缝合困难时, 可行皮瓣转移后缝合, 一般多能解决。笔者提议根据临床情况尽量早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手术, 以防患者颅骨缺损时间长, 头皮及颞肌萎缩后修补时头皮缝合困难, 而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甚至手术失败。
头皮下积液是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其发生与手术中硬膜外残留死腔、局部渗血、引流不畅、脑脊液漏、修补材料与组织相容性等因素有关。因此, 术中应保护硬膜的完整性, 防止脑脊液漏, 创面要彻底止血, 颅骨缺损范围较大者, 可予缺损中心位置用丝线悬吊脑膜数针, 尽量消除钛网板同脑膜之间的死腔。经过皮下穿刺, 局部加压包扎、外敷, 多次换药等治疗后均可消失, 伤口愈合。本组出现2例, 经过局部加压包扎、外敷, 多次换药等治疗后愈合。
2 例术后出现颅内血肿, 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 患者较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出现颅内血肿, 同术中皮瓣牵拉, 剥离过深, 新生血管丰富、脆性大等有关。
参考文献
[1]郭永川, 索新, 郭宏川, 等.颅骨修复体数字化塑行在颅骨成行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 (4) :252-253.
[2]付双林, 陈儇, 孙利波, 等.钛网数字化多点成型技术在颅骨缺损修补应用中的改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 (41) :45-47.
[3]张曙光, 潘天鸿, 周金方.颞肌外钛网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4 (1) :43-45.
颅骨修复 篇2
关键词 三维钛网 CT图像重建 颅骨缺损成形术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行颅骨成形术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6~65岁;均为额部颅骨缺损,其中2例涉及眉弓,1例为双侧颅骨缺损;缺损面积≥8cm×8cm;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5例,额部(包括眉弓+额窦前壁)凹陷性骨折,碎骨片摘除术后1例。
治疗方法:行头颅16排CT超薄扫描,由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图像的三维重建,计算颅骨形状,模拟缺损颅骨补片,患者认可后,应用数字机床重新冲压三维钛网塑形。
手术沿原切口入路,用含1‰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分层注射,以减少头皮切开时出血量。
为顺利剥离帽状腱膜下层组织,预先在帽状腱膜下层准确而均匀地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但要注意,如果注射过浅,分离的头皮组织过于菲薄,可能影响血供致皮肤坏死;注射层面过深则可能注入硬膜下层,造成硬膜下积液或易引致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皮瓣小而骨窗大者,采取帽状腱膜下向四周游离的方法完全暴露骨窗。小心剥离,避免切开硬膜层,以免造成脑脊液漏。硬膜露口小时可直接缝合,大时可用筋膜修补,或用EC耳脑胶粘合,否则可能会因钛网下积液而使手术失败。
术中尽可能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减少术后皮下渗血。使塑形后钛网与原缺损颅骨大小相符,覆盖骨窗。用4~8枚不等的钛钉及配套之自攻锥,在骨窗边缘牢固固定钛网。使钛网与骨窗边缘延续处尽可能平整光滑,以防钛网边缘翘起刺激头皮,造成术后疼痛。皮瓣下留置1枚引流管,术后预防感染治疗,24小时后拔出引流。
结 果
手术治疗6例患者,8个缺损部位,钛网补片与颅骨完整适配,未经任何修整,塑形满意。平均手术时间30分钟。术后患者满意,认为恢复了原有面貌,未见任何手术并发症。
讨 论
小儿颅骨缺损影响正常脑发育,大脑发育不对称而出现智力偏低,成年人可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时造成脑膜-脑瘢痕形成伴癫痫[1]。三维钛网辅以16排CT颅骨图像重建塑形,应用早期颅骨重建,可尽量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另外,钛合金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理化性能优良,力学强度高,耐腐性及耐磨损性能好,无磁性,不磁化,对X线、CT、MRI无明显影响,而且具有比较强的抗压性能,不易老化,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小。不足之处是有导热性[2,3]。
三维钛网辅以16排CT颅骨图像重建治疗颅骨缺损,可使颅骨修补达到生理解剖形态上的成形,特别是使前额、眶上缘、颞窝处颅骨缺损达到满意的整形效果。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风险,减轻了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强度和病人的痛苦。术后可接受CT、MRI等仪器的检查。本组无1例反馈钛网明显导热、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及皮瓣下积液等并发症。术后无1例出现脑室牵张、脑穿通畸形、脑积水加重,相反均有明显好转,脑外伤后功能性症状、精神障碍、外伤性癫痫等明显改善。因此本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主编.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68.
2 Sanan A,Haines SJ.Repairing holes in the head:a history of cranioplas-ty.Neurgery,1997,40(3):558.
颅骨修复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体重2.5~3.5 kg, 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将兔随机分为3组, 其中10只为实验组, 接受共培养细胞膜片复合HA移植治疗;10只为BM-MSC对照组, 接受单纯BM-MSC细胞膜片复合HA移植;5只为空白对照组, 不接受任何治疗。
1.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α-MEM培养基, 青、链霉素 (Gibco, 美国) ;胎牛血清 (FBS, GE Healthcare, 美国) ;Percoll分离液, 抗坏血酸, 地塞米松, 戊巴比妥钠, 羟基磷灰石 (Sigma, 美国) ;谷氨酰胺 (Invitrogen, 美国) ;兔CD34抗体 (Bioss Inc., 美国) ;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 (齐鲁制药, 山东) 。流式细胞仪 (Beckman-Coulter, 美国) , 二氧化碳恒温孵箱 (Thermal, 美国) , 体视显微镜 (Leica MZ9.5, 法国) , 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照相系统 (Olympas, 日本) 。
1.2 方法
1.2.1 兔PB-CD34+细胞的分离
采血前给予兔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10μg/kg, 1次/d, 于第5天采血。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 每只兔取血约80ml。将取得的静脉血与等体积的PBS充分混匀, 采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依据说明书加入抗体标记细胞, 将细胞悬液置于4℃冰箱中孵育30min,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PB-CD34+细胞。将分选好的细胞调整密度为1×106/ml, 接种于25 cm2的一次性培养瓶中, 放置二氧化碳孵箱 (5%CO2) 中孵育, 备用。
1.2.2 兔BM-MSC的分离
抽取兔股骨骨髓血,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血中的MSC[2]。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25 cm2的一次性培养瓶中, 放置二氧化碳孵箱 (5%CO2) 中孵育。24 h后换液, 去除悬浮、未贴壁的细胞, 之后每3 d更换培养液。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 以0.25%胰蛋白酶消化, 按1∶2比例传代培养。
1.2.3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取对数生长期P3 r BM-MSC接种于6孔培养板内, 每孔细胞数量为1×105, 过夜培养贴壁。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α-MEM培养液, 加入谷氨酰胺2 mmol/L, 青霉素钠和链霉素各100 U/ml。将PB-CD34+细胞加入培养板内, 每孔数量为5×105, 每孔细胞数目之比为PB-CD34+细胞∶BM-MSCs=5∶1。之后1周内培养液不更换, 第2周时培养液每3 d更换1次。共培养14 d后, 弃去未贴壁的细胞。
1.2.4 共培养细胞与单纯BM-MSC成膜诱导
取共培养满14 d的细胞 (于9 cm培养皿中, 2种细胞添加比例同前) 以成膜诱导液 (含10%FBS的α-MEM, 加入地塞米松10 mmol/L、抗坏血酸50μg/ml、谷氨酰胺2 mmol/L、青霉素钠和链霉素各100 U/ml) 继续培养14 d, 每3 d换液1次。相同方法培养单纯BM-MSC。
1.2.5 细胞膜片复合羟基磷灰石移植物的制备
以眼科镊配合细胞刮刀轻轻地收获细胞膜片。将预先在基础培养液中湿润过夜的羟基磷灰石粉末100 mg轻撒于膜片中央, 小心地将其包裹于细胞膜片中, 再将其放入基础培养液, 置于二氧化碳孵箱中孵育4 h, 使其膜缩收紧团块。分别制备共培养细胞及单纯BM-MSC细胞膜片复合物备用。
1.2.6 兔颅骨极限缺损模型的建立和修复
实验动物均接受1%戊巴比妥钠1 ml/kg静脉注射麻醉。麻醉显效后头部剪毛备皮, 用碘酒、酒精交替消毒皮肤。于颅顶部设计舌形切口, 手术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暴露颅骨, 将骨膜翻起, 以手机钻头比照直径15 mm圆形塑料圆片制备全层缺损, 此过程中持续以生理盐水降温, 并注意保护颅骨下的硬脑膜组织。之后共培养实验组及BM-MSC对照组移植事先制备好的移植物, 去除骨膜组织后小心缝合伤口。空白对照组直接缝合伤口。
1.2.7 观察指标
术后, 所有动物继续饲养8周。术后4、6、8周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8周后以过量麻醉剂 (1%戊巴比妥钠2 ml/kg) 处死动物, 收集颅骨标本进行检测。
1.2.7. 1 大体观察
活体触诊动物颅骨修复情况。肉眼观察取出标本缺损区修复情况。
1.2.7. 2 影像学观察
所有实验动物术后4、6、8周给予头颅常规CT扫描, 并行三维重建, 比较各组动物颅骨缺损修复情况。
1.2.7. 3 组织学观察
将标本以4%多聚甲醛固定2d后, 17%EDTA (p H 7.0) 脱钙2周, 流水冲洗2 h, 石蜡包埋, 切片, 常规HE染色。
1.2.7. 4 新生骨定量分析
选择通过标本中心、切面完整、染色清晰的切片, 以图像分析软件 (Image-Pro Plus, Media Cybernetics, 美国) 定量检测染色切片, 计算缺损修复率, 公式为新生骨面积/缺损区面积, 结果以x珋±s标准差表示。
1.2.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2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双侧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细胞膜片形成
成功分离出兔PB-CD34+细胞及BM-MSC。共培养14 d后,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细胞呈复层贴壁生长状态, 细胞形态为成纤维样, 细胞之间的形态无明显差异。2种细胞成膜诱导培养7 d左右开始形成薄膜样物质, 并逐日增厚, 14 d后, 于培养皿底部可见一层白色薄膜即为细胞膜片。以细胞刮刀小心自薄膜边缘沿培养皿底部刮下膜片, 此过程中可以发现膜片具有一定弹性及机械性能。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见膜片内细胞呈梭形, 密集、重叠生长 (图1) 。2种细胞膜片从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别。
A:剥离的细胞膜片;B:培养14 d后膜片中的细胞
2.2 实验动物情况及大体观察
所有动物均对手术、麻醉耐受良好, 无并发症及术后感染。术后8周, 触诊实验组及BM-MSC对照组动物颅顶部缺损处可触及硬组织生成, 质地无明显区别。空白对照组动物颅顶部可触及明显缺损。肉眼观察标本发现, 实验组及BM-MSC对照组动物颅顶缺损区均有骨性组织生成, 空白对照组动物颅顶部仅见纤维性组织生长。
2.3 常规CT扫描并重建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术后4、6、8周给予头颅常规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可以观察到:空白对照组仅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生长;BM-MSC对照组生成的新骨量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 但所生成新骨大部分位于缺损边缘, 而缺损中央部分并不明显;共培养细胞组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明显的新骨生成, 且术后8周影像显示, 缺损已基本修复 (图2) 。
2.4 组织学观察及定量分析
所取得的标本均行HE染色检查 (图3) , 结果显示:共培养细胞组的成骨效果明显高于2对照组。以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检测HE染色切片, 各组新生骨修复率为:空白对照组6.3%±1.2%;BM-MSC对照组为14.7%±2.1%;共培养细胞组为29.5%±5.6%, 共培养细胞组与BM-MSC对照组及共培养细胞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图4) 。
3 讨论
细胞共培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细胞混合置于同一环境中进行培养, 以最大限度地模拟体内环境、维持培养体系性状以及观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培养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 利用一种辅助细胞的存在, 诱导另一种目的细胞的分化、增殖及细胞活性的维持等。由于共培养技术能够更好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 因此取得了比单一细胞培养更好的实验效果。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共培养的不同细胞之间通过“对话”, 能够起到诱导分化、维持和促进细胞活性等作用。Bhandari等[3]将大鼠肝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发现, 相比单独培养的肝细胞, 18 d后只有共培养体系的肝细胞仍能保存细胞活性与功能。Sorrell等[4]将人皮肤纤维样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发现, 前者通过释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VEGF-A维持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在本实验中, 我们采用了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法, 以PB-CD34+细胞为辅助细胞, 以BM-MSC为目的细胞。BM-MSC是目前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最广泛的种子细胞, 其促进成骨的能力已得到众多实验的证实[5,6]。以往CD34+细胞均自骨髓血中获得, 但是近年来, 外周血CD34+细胞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青睐。主要原因是外周血收集方便, 若应用于临床, 还可以使患者省去麻醉及骨髓穿刺之苦。虽然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相对较少, 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和/或化疗药物刺激之后, 通常能将足够数量的细胞动员至外周血中。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 PB-CD34+细胞具有很强的诱导促进血管发生的作用[7,8], 同时其本身也可以分化为MSC而贴壁生长[9,10]。本文的结果证明, 经过PB-CD34+细胞的诱导, BM-MSC的成骨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
细胞膜片技术最初是为了解决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流失而产生的, 它的原理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药物等的诱导, 使被培养的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而形成的薄膜状细胞聚合体。这一技术由Okano等[11]于1993年首次报道。由于细胞膜片技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细胞表面蛋白, 如细胞与细胞间离子通道、连接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等[12], 使其拥有很多优点, 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机械强度和可操作性;细胞接种成功率高、基质丰富;可量化控制, 能够根据实验的需要调整膜片大小和厚度;可以直接用于组织构建, 也可以联合有效的支架材料一起应用。我们采用将细胞膜片包裹培养液预培养的羟基磷灰石粉末修复颅骨缺损, 既能提高移植细胞的利用率, 又能有效地利用羟基磷灰石的骨诱导活性, 在实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另外, 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首先, 没有使用细胞示踪技术, 进一步证明移植的外源性细胞在成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外周血CD34+细胞的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应用共培养细胞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模型, 验证了共培养细胞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通过运用细胞膜片技术复合HA支架材料, 我们有效地修复了兔颅骨极限缺损, 为临床治疗颅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Hollinger JO, Winn SR.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 in the craniofacial complex[J].Ann N Y Acad Sci, 1999, 875:379-385.
[2]陈富林, 毛天球, 羊书勇, 等.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珊瑚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 (1) :60-62.
[3]Bhandari RN, Riccalton LA, Lewis AL, et al.Liver tissue engineering:A role for co-culture systems in modifying hepatocyte function and viability[J].Tissue Eng, 2001, 7 (3) :345-357.
[4]Sorrell JM, Baber MA, Caplan AI.Human dermal fibroblast subpopulations;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coculture:Nonsoluble factors 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influence interactions[J].Wound Repair Regen, 2008, 16 (2) :300-309.
[5]Gao J, Dennis JE, Solchaga LA, et al.Tissue-engineered fabrication of an osteochondral composite graft using 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Tissue Eng, 2001, 7 (4) :363-371.
[6]Sila-Asna M, Bunyaratvej A, Maeda S, et al.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bone formation gene expression in strontium-induc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J].Kobe J Med Sci, 2007, 53 (1-2) :25-35.
[7]Taguchi A, Soma T, Tanaka H, et al.Administration of CD34+cells after stroke enhances neurogenesis via angiogenesis in a mouse model[J].J Clin Invest, 2004, 114 (3) :330-338.
[8]Iwasaki H, Kawamoto A, Ishikawa M, et al.Dose-dependent contribution of CD34-positive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concurrent vasculogenesis and cardiomyogenesis for functional regenerative recover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2006, 113 (10) :1311-1325.
[9]Chen JL, Hunt P, McElvain M, et al.Osteoblast precursor cells are found in CD34+cells from human bone marrow[J].Stem Cells, 1997, 15 (5) :368-377.
[10]Mifune Y, Matsumoto T, Kawamoto A, et al.Local delivery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CD34-positive progenitor cells using bioscaffold for modality of unhealing bone fracture[J].Stem Cells, 2008, 26 (6) :1395-1405.
[11]Okano T, Yamada N, Sakai H, et al.A novel recovery system for cultured cells using plasma-treated polystyrene dishes grafted with poly (N-isopropylacrylamide) [J].J Biomed Mater Res, 1993, 27 (10) :1243-1251.
颅骨修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28例, 其中男18例, 女10例;年龄18~55岁, 中位年龄32.5岁。颅脑外伤术后缺损15例,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缺损13例;额颞部缺损20例, 额部缺损4例, 颞部缺损4例;肢体活动障碍8例;心理障碍2例;头痛、头晕18例。面积4.0cm×4.0cm~14cm×15cn, 大小不等。
1.2 治疗方法
本组28例患者, 术前行常规行薄层CT扫描, 层厚2mm, 并进行三维重建, 然后将数据输入“钛网数字化成型机”进行二维钛网加工成与患者颅骨缺损完全一致的二维个性化钛网, 对比健侧满意后, 高压灭菌备用。全麻后, 取原切口, 边切开, 钝性并结合锐性游离皮瓣, 分离颞肌, 暴露骨缘后置入二维钛网, 固定于骨窗缘, 多点悬掉硬膜于钛网上, 并将颞肌缝合于钛网表面, 彻底止血后, 冲洗后不置引流全层缝合头皮, 术后弹力绷带包扎, 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h。
2 结果
随防3~6个月, 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及硬膜下积液。患者均对外形恢复满意, 心理负担明显减轻, 头痛、头晕明显好转, 肢体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2例皮下积液的患者, 1例自行消失, 另1例无菌穿刺后抽吸加压包扎后皮下积液消失。
3 讨论
颅骨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 修补缺损的颅骨能恢复颅骨的完整性, 保持颅内压稳定, 保护脑组织, 缓解临床症状, 有利于脑功能恢复[2]。这一点大家已达成了共识, 但对于颅骨修补术的时机选择, 仍有一些争议。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8例颅骨缺损病患, 均采取了早期颅骨修补术,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早期行颅骨修补术时, 头皮、颞肌硬脑膜均未形成较为严重的瘢痕粘连, 手术操作过程中能更好地进行软组织分离, 减少出血, 同时不会增加手术带来的包括感染、硬膜下积液及硬膜破裂甚至脑实质损伤等并发症[3]。实际上颅骨缺损后1~3个月被认为是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采用颅骨成形术后, 能够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使颅骨缺损邻近倍位的脑血流量增加15%~30%[4]。因此早期颅骨修补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脑部血供, 加速了脑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于颅骨缺损的患者,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 尽早地行颅骨修补术是可行的。不仅能使患者外形美观,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脑组织局部血流恢复, 防止缺损部位脑组织的再度损伤, 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颅骨缺损,早期修补术,颅骨缺损综合征,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09-410.
[2]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741.
[3] 岑庆君, 高忠恩, 李莉霞, 等.早期颅骨修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16 (3) :171-173.
颅骨修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颅骨损伤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24~69岁,平均52岁;其中9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1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例患者伴发脑挫裂伤,5例患者为单纯性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3例患者为多发性血肿;34例患者为开放性颅脑损伤,9例患者为闭合性颅脑损伤;8例患者因打击致伤,26例患者车祸致伤,9例患者为坠落伤;23例患者发生在颞顶部,13例患者发生在额顶部,7例在枕部;缺损范围2 cm×2 cm~3 cm×4 cm;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均为2~48 h,其中<6 h 19例,6~24 h 17例,24~48 h 7例。1.2方法术前用CT对损伤的脑部进行检查,观察颅骨凹陷粉碎的程度,看是否合并有脑组织损伤及颅内血肿。术中仔细探查颅骨凹陷的深度,无法撬起成行复位,就把碎骨片取出,制成0.1 cm左右大小成微粒状态,收集骨微粒平铺于颅骨缺损区,留置乳胶管引流1根,创面加压包扎[2]。
2 结果
6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水积液,自行吸收者3例,3例经1~2次抽吸再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处理后痊愈者3例。所有患者缺损修补部位无明显不适,颅骨修复体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无感染或不良反应,外观及头皮生长无异常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其要做到全面了解,该类患者均是外伤所致,一般都是突然发病,患者没有心理准备,突来的伤害往往造成患者的恐惧、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反应,护士要有同情之心,要主动地去安慰患者及家属,还可以借护理的机会向患者讲述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使其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疾病;护士还要鼓励患者必能战胜疾病,还可以向其介绍成功的病友,以减轻患者恐惧的心理;向患者及家属简单讲解手术的方式,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术后的自己配合,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做到心中有数,解除对手术的疑惑和担心,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3.1.2 完善各种检查
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各种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使其明确各项检查的必要性,积极配合。
3.1.3 遵医嘱给予术区备皮,尤其注意切口部分的清洁
备皮范围,前部到眉毛(一般不剃眉毛)两侧至外耳孔前和乳突部后方连第七颈椎棘突平面;前额部手术应剃眉;后颅凹手术,包括颈后及肩部。
3.2 术后护理
3.2.1 卧位护理
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头偏向健侧,清醒之后,把床头抬高30°,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以减轻脑水肿,还利于静脉循环。平卧位与健侧卧位交替,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颜面水肿。翻身时要做到轻稳,严格遵循轴式翻身法。
3.2.2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
麻醉未清醒前按医嘱测生命体征每半小时1次,清醒后改为1次/h, 24 h血氧饱和度和持续呼吸功能监测,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情况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配合做相应的处理。瞳孔状况能客观地反映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情况[3]。术后3 d内脑肿胀或迟发颅内血肿还会升高颅内压,此时,由于颅骨已经修补,骨窗减压力度有限,但可以通过尽早地发现瞳孔异常,而推测出颅内高压的存在,可以尽早地降压处理,这能防止发生脑疝及重复手术,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意识可以灵敏地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程度,Ⅰ期人工颅骨修补术后要注意给患者以言语刺激,主动和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还要注意患者对疼痛的肢体反应如何,进而评定患者的意识情况如何。
3.2.3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术后输脱水药,要确保按时静脉输入,以保证脱水效果,并加强巡视,防止液体外漏于血管外,致局部组织肿胀坏死。
3.2.4 引流管护理
引流袋的安放要比创腔低30 cm,引流过程中严禁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畅通,还可以用抗逆流的引流袋。要仔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同时要进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并做妥善处理。病情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可在术后3 d拔除引流管。
3.2.5 饮食与营养损伤急性期禁食48~72 h,输液维持营养
及水电解质平衡,无消化道出血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或软食[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少量多餐,为保持大便通畅,需多食粗纤维含量丰富的瓜果、蔬菜,昏迷或吞咽困难者,予以鼻饲。
3.2.6 康复治疗
应将康复治疗贯穿患者颅脑损伤治疗的全过程[5]。如卧床姿势要保持正确,对肌肉要进行按摩,主动或被动地做等长运动等,要注意康复练习中的语言疗法,要合理地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口语练习及基本的交流等。
3.3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3.1 颅骨微粒感染
颅骨微粒一旦感染将导致手术失败,是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伴有压痛、发热、寒战等。护理时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每日测体温4次,连续3 d。本研究中患者体温波动在36.7~37.5℃,无寒战、发热等表现。
3.3.2 皮下积水积液
43例中6例发生皮下积水积液,这和脑膜修补不全及术后引流不畅有关,还可由切口创面渗出及不正确加压包扎等引起。因此,术后护理中要经常仔细地检查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量,保持正确的加压包扎。
3.3.3 头皮及切口情况观察
注意观察头皮及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感染,不愈合。
3.4 出院指导
(1)嘱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按时服药。(2)避免头部负重及重力打击头部,尤其是缺损修补部位,术后加压包扎1个月以上,避免重压造成影响脑膨出。(3)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以了解微粒成活愈合情况。
4 讨论
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中发病率较高,当颅骨缺损直径超过3 cm时会严重影响到颅内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也影响到患者的个人形象[6]。颅脑修补术是治疗颅脑损伤的快速有效的方法,过去往往采用Ⅰ期开颅去骨瓣、Ⅱ期人工颅骨修补术,但该手术相隔时间较长,使颅内组织因颅骨缺损而出现多种并发症,也不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面积颅骨缺损还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缺损部位不适、怕震动及声响,有时候还会因患者体位的改变出现脑组织的内陷或膨出,给患者在工作、生活上带来了不便,也给其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本研究中患者应用自体颅骨微粒一期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既消除了排斥反应,又减轻了患者精神压力和手术风险。而整个护理过程只有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严格皮肤准备,术后进行卧位护理、降颅压、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等全面护理及出院指导,做好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预防,后期适当加入训练,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志宏, 许海雄.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海南医学, 2004, 15 (8) :31-321.
[2]缪兆林.季芳等.20例颅骨微粒一期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临床分析[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 2005, 6 (11) :981.
[3]韩文朝, 申五一.现代创伤诊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2.
[4]李秀云, 汪晖.临床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95.
[5]黄芳.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6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7)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