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

2024-08-01

环境修复(共12篇)

环境修复 篇1

近年来,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养殖单产急剧增加, 大量残饵及水生生物代谢物大量沉积, 氮、磷等营养成份大量富集水体, 水体的富营养化逐年加重, 加之养殖过程中大量施药, 使得养殖水体环境破坏严重;同时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使得养殖水质严重污染。为此, 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 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1,2,3]。

1 物理修复措施

物理修复措施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或材料对养殖水体的环境进行物理影响, 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方法。主要有开动增氧机物理增氧;挖除过多淤泥、搅动底泥主动改变底质环境, 或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通过换水、曝气、泼洒沸石粉和麦饭石粉吸附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等。

2 化学修复措施

化学修复措施是指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沉淀等各种反应, 使污染物能够得到分离或降解的方法。比如复合过硫酸氢钾, 它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氧化性很强的新生态臭氧, 对池底的高氧化杀菌作用明显、彻底, 能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同时该品释放大量的溶解氧, 能够迅速消除水中亚硝酸盐、硫化氢及氨氮等有害物质。过氧化钙: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提高水体的碱性, 提高p H值, 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 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防止厌氧菌的繁殖, 且杀死致病细菌, 起到澄清水体改良水质的作用。但是, 化学制剂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弊端, 即在改良水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次生产物, 加速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产品品质的退化。因此, 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用量。

3 生物修复措施

3.1 微生物修复

目前, 污染养殖水域生物的主要修复方式为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是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污染物分解释放氮磷等营养盐的方式。微生物制剂具有繁殖快、生命周期短、有机物降解速度快等特点, 还可以杀藻、抑藻和有效降低藻毒。由于微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降解有机污染的能力, 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单细胞藻类可以吸收利用的各种无机盐, 既达到了降解污染的作用, 又达到了促进水体生物生长的作用, 可有效消除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增加水体中的氧含量, 稳定水体p H值[4,5,6]。

目前主要有使用生物膜、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及直接投加微生物和微生物制剂等几种形式。微生物主要有光合细菌、大型绿藻、螺旋藻等, 微生物制剂有光合细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EM等。使用方法:液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直接向池塘中泼洒, 固体类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前要在容器中对水培养激活后再洒向池塘, 一般每10~15 d施放1次, 才能保证有益种群的生长优势。生物制剂投放后一般不需要再大量换水和投放消毒剂。但应注意, 一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制剂, 并选择合理用量。二是避免二次污染。如微生物在降解和转化某些污染物时可能增加其毒性;用于修复水体的水生植物的腐烂物也可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7,8,9]。

3.2 水生植物修复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环境治理技术, 还可以净化水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有效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如狐尾藻、凤眼莲等, 童昌华等研究表明, 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氨态氮的释放, 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二是吸附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 如芦苇、菱角、凤眼莲、茭白和满江红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过剩营养物质;三是抑制藻类的生长, 高等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有相互克制的特性, 它们主要通过资源竞争和化学作用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但应注意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 防止引发生物入侵。

3.3 水生动物修复

水生动物修复是指利用水域中的周丛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在摄食藻类和细菌, 控制水中生物群落的平衡性。一是投放移植螺蛳, 可以减少水中浮游生物含量;二是投放蚤类, 能有效除去藻类, 水蚤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被消耗;三是采用混养模式, 控制上层鱼、中层鱼和底层鱼的比例, 发挥“吃食鱼”和“肥水鱼”之间的互利作用, 吃食鱼的残饵、粪便培肥水质, 起到施肥的效果, 而肥水鱼通过滤食浮游生物、细小有机物, 起到所谓“压水”作用, 稳定水体的生态平衡。

摘要: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 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体,环境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安鑫龙, 周启星.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9) :1-6.

[2]敖礼林.大中型养殖水面的生态综合修复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23) :27-28.

[3]李纯厚, 王学锋, 王晓伟, 等.中国海水养殖环境质量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S1) :310-315.

[4]王京伟.微生物对养殖水体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07.

[5]葛玉凤, 张洁, 蒙君丽, 等.池塘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管理[J].河北渔业, 2008 (9) :87-91.

[6]顾永娟.渔业生产水域生物修复技术初探[J].渔业现代化, 2004 (5) :28.

[7]王园园, 泮进明, 谢可军, 等.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 2004 (5) :54-56.

[8]徐洋.海水生物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硝化过程的基础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0.

[9]张国海.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及其在海水人工育苗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9.

环境修复 篇2

为加强我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有效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及项目施工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诱发的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省市区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以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切实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进一步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新安。

二、基本原则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区地质环境现状

我区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正在开发利用的矿种有金、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等。建筑用石料是我区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易开采。目前我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1、地貌与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露天矿山开采,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使山体局部失去了土层,岩石裸露,植被被毁,原始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2、占用、破坏土地。矿山采场、废石堆放、各种转运占用较多的土地。采场开采剥离时忽视了对表土的保存,造成表土资源的浪费,使矿山生态环境重建资金投入增大。

3、地质灾害隐患。由于矿山作业不规范,开挖时形成边坡坡度陡峻,破坏了原有的山体平衡和岩体力学性能。基岩裸露,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局部的山坡失稳,在雨水等长时间的自然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上述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破坏了自然环境;二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采矿权人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表土异地存放,导致回填工程和绿化工程难度增大;三是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矿山复绿和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相对滞后,现有露天矿山由于效益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有一定的难度。

四、基本任务和目的

1、治理目的

以建立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运行、保障长效机制为根本,通过集中整治,使“三区两线”及重要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已毁山体得到全面治理,做到地质环境保护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同步实施。

2、治理任务。

土壤环境监测及修复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修复技术

1引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触手可及的常见物质,也是构成世界的重要自然要素之一。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土壤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对土壤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随处可见的环境破坏、土地污染不断的侵蚀和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为了营造绿色、健康、自然的生存环境,国家相继出台保护土壤环境的政策,要求对土壤环境进行综合监测,掌握土壤成分、污染原因和源头及污染程度等,以便下一步对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以达到保护土壤、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全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2土壤环境监测现状

专业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近60年才取得一定的成绩。中国在发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同时,不忘记借鉴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工作经验,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都在我国有很广泛的应用。

2.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的监控体系主要用于土壤参数稳定性低而且位置差异大的監测。我国通过吸收国外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农田土壤信息收集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近几年我国研发了微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目的就是使用农田的土壤的监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的同时还具有耗电低的特点,其最强大优越性在于长周期连续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已被应用于农田科学施肥管理、偏远地区或恶劣环境的土壤监测,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2.2高光谱遥感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成像光谱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土壤监测,通过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扩展,技术被迅速的认可和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分析土壤成分、特性和运动过程等,在精确施肥、土地资源勘查、土壤质量评价、土壤环境监测以及土壤学研究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自2003年起,中国科学院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的表层土壤水分进行分析和推算,为生态区保护和土壤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高光谱感光技术利用精细的光谱分析法反映出土壤光谱中极细微的差别和特征,以辨别土壤性质和成分。目前看,我国土壤监测行业虽然很热衷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应用,但还存在很大的难点,这需要技术研发人员的不断努力,研发出高精的科学监测设备。

3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成型慢、无体系

我国的污染监测工作起步晚,至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重视土壤监测工作,技术很落后。近几十年多数的土壤监测基本停留在原始土壤化学分析或依靠国外进口设备进行分析的阶段,没有完整的监测体系。

3.2研发力量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匮乏

国内对于土壤监测行业没有专门、专业的研发团队,多数依靠大学院校的研发力量联合开展,主要是学生加导师这样的组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无有效的行业内交流,可以说是纯学术角度的研究。而且单纯以课题为中心,缺乏土壤监测学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3.3缺乏先进设备的配套

专业的土壤监测是需要先进的科学设备支撑的,而在我国能够进行土壤监测的部门基本上是中国科学院或一些院校的研究组,很难全部都配套先进的土壤监测设备。只有中科院和一些有专门土壤学科的有实力的院校才能有此资源,其他只能停留在上一个技术时代之前。这就导致土壤监测技术在我国萌发很慢。

4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土壤的监测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土壤资源状态,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或现有土壤提供数据和信息,同时还应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治理,还原或优化其土壤结构,使其变废为宝。在此理念的驱动下,我国已经在土壤修复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现今土壤修复已发展成为环境保护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方向和新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技术修复等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1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植物修复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就是利用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功能来达到消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经常被应用于农药或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在农田土壤中掺入具有降解作用的有机肥,分解污染物,提高土壤活性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施用快捷、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

4.2热脱附技术

热脱附技术属于土壤修复技术中物理修复的一种,就是将土壤加热,利用热交换使污染物与土壤蒸发分离的过程。这种方法目前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污染的局部地域可直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修复。但是它具有修复处理设备造价较高、修复时间长,处理成本也偏高的缺点。这种修复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其设备可移动,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的优点正是被业界一致认可的。所以,优化热脱附工艺、选择合理土壤类型、研发自动化设备都是发展热脱附技术的发展方向。

4.3固化、稳定化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化学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壤重金属快速控制修复。比如:我国处理冶炼企业堆放重金属的污染土、铬金属污染土等。这种修复技术投入成本很小,见效快。常用石灰、沥青和硅酸盐水泥来做稳定固化剂,尤其是对同时处理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土壤有明显的效果。在美国大多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来处理非有机物污染,并为此专门设立奖励基金。

5结束语

土壤的有效监测是为了更好对土壤进行优化和改良,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从具体的修复技术来讲,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污染程度、污染物成分等都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来进行有效治理。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土壤修复技术规范,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等。发展土壤监测和修复技术是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美军,段增强,林先贵.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J].土壤学报,2011,(48)

[2]曾希柏,徐建明,黄巧云,等.中国农田重金属问题的若干思考[J].土壤学报,2013(50)

[3]万本太.浅谈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

螃蟹沟生态修复环境影响评价 篇4

螃蟹沟横贯盘锦市兴隆台区, 全长27km, 其中城区段长9km。螃蟹沟原为人工开挖渠道, 起始于双台子河闸的上游, 通过吴家闸水闸取水, 在牛官北设有排灌站。螃蟹沟水体功能为农田灌溉和排水。

螃蟹沟水为10万亩稻田的输送灌溉用水, 入河流量为5m3/s~20m3/s。枯水期水量很少, 水深不足1m。接纳河两岸地表径流雨水和雨水排涝站溢流排水, 总汇水面积为625公顷, 最大小时累计径流量60 000m3。螃蟹沟沿河两岸地势较为平坦, 海拔高度3.7m~4.0m。河床底部坡度平缓, 末端处河床底海拔高度2.5m, 起端2.8m。断面为近似梯形, 断面垂直高度1.2m~1.5m。

螃蟹沟水来源于双台子河, 流经之后又汇入双台子河。由于螃蟹沟经市区, 容易携带城市污染进入双台子河, 对双台子河及下游海域水质造成影响。通过对螃蟹沟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地截流进入螃蟹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初期雨水以及由于垃圾堆弃而对河水造成的污染, 也是双台子河及下游海域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螃蟹沟污染现状及评价

由于目前城建基础设施不完善, 兴隆台区大部分生活污水汇集后直接排入螃蟹沟, 同时三厂工业区部分工业污水汇入, 另外沿螃蟹沟两岸居民、商铺乱倒垃圾, 导致螃蟹沟水质环境污染日趋恶化, 河道淤积, 输水能力下降, 水体乌黑发臭, 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极不协调。

1.1 水质现状

螃蟹沟水质状况属劣Ⅴ类, 河底层水质处于厌氧状态。另外, 上游前段水体表面有较多化粪池排除的固体漂浮物, 转弯处有排污口不断排出黑色污水。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COD (34.2mg/L~58.3mg/L) 、高锰酸盐指数 (13mg/L~27mg/L) 、BOD (6.70mg/L~16.7mg/L) 、氨氮 (2.97mg/L~5.13mg/L) 及总磷 (0.143mg/L~0.518mg/L) 等, 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超标, 其中氨氮污染最严重。

1.2 底质现状

河床铺砌有毛块石, 不利于水生植物种植。河流水体流动性小, 底层水严重缺氧, 底泥呈黑色, 泥层处于厌氧状态。河床上的沉积物较小, 泥层厚度比较薄。

1.3 水生生物现状

水面无浮游植物;高等水生植物稀少, 仅在岸边看到少量杂草;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数量稀少;在六零河和螃蟹沟交叉口的水面上看到少量的小型鱼类;深水河床区无大型底栖动物存在。

1.4 螃蟹沟水环境现状评价

水体主要受到氮、磷污染, 特别是氮严重超标;水体属富营养型水体;河道水体较封闭、流动性差、无良好的水交换;水体地处人类经济、生产、社会活动活跃的区域, 受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水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2 螃蟹沟生态修复工程内容

螃蟹沟生态修复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长度为双台子河入螃蟹沟口至新跃桥段, 全长9km。以牛官村为界, 上游处于农业区的郭家村段, 长度1.4km;下游为城区部分, 长度为7.6km。

2.1 河道清淤

将河流与其洪水漫滩联系起来, 清理河道淤积, 恢复自然特征。如池塘、浅滩、溪流, 也可建成湿地和洪水缓冲区。

2.2 生态修复

包括水生植被构建工程技术;水生动物种群构建工程技术;轻便移动式辅助曝气充氧技术, 分布在各排污点水域等缺氧河段。

3 生态修复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3.1 施工期影响分析

1) 施工期产生扬尘及施工机械排放尾气;

2) 河道清淤施工将造成局部水体悬浮物浓度增加。清淤工程应选在枯水期、分段施工;

3) 工程为线性施工, 施工机械产生噪声影响;

4) 工程河道清淤产生弃土。

3.2 运营期影响分析

通过河道断面的整治, 改善了水力条件, 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漫滩、湿地等不同的水体, 增加了河流的滞洪、截污能力。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可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吸热降温、遮挡太阳辐射, 缓解一些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护林带对噪声污染也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3.3 生态影响分析

1) 河道清淤不会改变现有排水方式, 且河底高程大幅降低, 行洪能力较现状有所提高。同时通过河底清淤, 改善了河床底质, 对水体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 清淤工程将彻底改变河床底质, 底栖生物生境将逐渐得以恢复, 并优于现状;

3) 清淤工程施工选在枯水期分段施工, 设置泄水槽, 施工过程中水中的鱼类可通过泄水槽迁移到施工区以外, 不会对鱼类造成影响;

4) 螃蟹沟两岸现状植被有杨树、柳树及蒲草等, 清淤施工会对现有植被有一定的影响;

5) 施工期水蚀性水土流失。由于河道清淤在枯水期进行, 并分段施工, 水土流失量很小;

6) 清淤施工临时弃土如防护措施不当易引起水土流失, 因此弃土应及时清运处置。

3.4 社会影响分析

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螃蟹沟水质, 也改善了螃蟹沟周围的环境。通过生态修复, 恢复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 提高水质和滨水环境质量, 形成更优美的螃蟹沟带状公园, 重新塑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4 结论

螃蟹沟生态修复工程减少了该水体污染物, 恢复河道自然属性, 形成自然生态和谐、生态系统健康、安全稳定性高, 生物多样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 实现了人水和谐相处。该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提高了螃蟹沟的生态景观质量, 提升了盘锦的城市形象,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 加上城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螃蟹沟水质污染日趋恶化。通过生态修复可减少河流水体污染物, 恢复河道自然属性, 实现河道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在对生态及社会环境改善的同时,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期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螃蟹沟,污染,生态修复,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盘锦市螃蟹沟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辽宁华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探讨 篇5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探讨

结合参与的塔里木河流域水权管理研究课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塔里木河流域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症状,认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生态用水的保障.从思想观念、水权制度、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四方面讨论了修复流域生态环境的途径.

作 者:何逢标 唐德善 HE Feng-biao TANG De-shan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刊 名:人民黄河 PKU英文刊名:YELLOW RIVER年,卷(期):28(5)分类号:X171关键词:生态环境 水权 塔里木河

建立完善环境修复制度迫在眉睫 篇6

环境修复任务极为艰巨

近日《财经》杂志关于全国各地毒地潜伏的报道中指出,为了解决大城市污染集中、产业落后的问题,各地纷纷实行产业转移升级政策,大量的污染企业被搬迁出城市,如广州市2006~2011年一共关停、转移、淘汰各类企业6119家。因搬迁企业而腾出的土地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是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投入土地二次开发,或者建设为商品房,或者改造为写字楼和商业区。

由于过去老企业的环保设施和意识缺乏,对于污染物的处理相当简易。当年的化工厂、农药厂对残渣等有害化学残留物的处理方式,基本是就地排放掩埋,有的离地面仅五六米,还有在生产中,正常或者非正常的污染物泄露而导致的土地污染也普遍存在,一些经过处理的“毒地”污染物浓度依然很高,甚至超过有关监管标准的成百上千倍。有的污染物深达地下十几米,有些污染物迁移至地下水,并扩散,导致更大规模的污染,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从以上情况看,环境修复的任务极为艰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未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修复工作。其中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国家“863计划-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国家973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等项目使我国在污染水体、土地、大气等方面的环境修复取得了实践和技术进展。一些地方的环境修复项目,如广东省的珠江整治项目、湖南的湘江整治项目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或者正在积极推进。

环境修复需要制度保障

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我国环境修复仍然存在许多制度上的问题。

首先,环境修复主体单一,很多都以政府为主,企业负责的不多。目前的环境修复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及组织进行,政府是责任主体,修复对象一般是重大环境污染区域或者重大环境事件导致的污染场地。企业作为排污者或者环境破坏者往往不是环境修复的直接责任人,而只是修复工作的参与者。这导致了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政府却要为企业买单的情况,如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当时,100多吨致癌物质流入松花江,祸及长达939公里的松花江沿岸居民。事故发生后,中石油向吉林省政府捐助500万元,支援松花江污染防控工作,并向环保总局缴纳了100万元罚款。但是事件发生5年来,国家已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企业承担如此不相称的代价引起了社会的不满。而政府也鲜有向污染企业追偿环境治理和修复费用的情况。

其次,修复责任不明确,修复工作没有常态化。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单行法没有明确环境修复的责任。虽然《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条可以理解为政府有修复环境的责任,但是这一原则性的规定未能明确政府责任的具体类型和适用情形,因而无法作为行为的具体指引。关于企业的环保责任,目前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显然存在重污染预防措施,轻环境修复,重企业内部污染防治、轻外部环境修复的情况。《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了“三同时”制度,要求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但是该条针对的是企业内容的防治污染设施建设,不包括环境修复。该法第29条规定了限期治理制度,要求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但是限期治理的目的一般是使企业实现达标排放,而不是治理修复被其污染破坏的外部环境。

最后,环境修复的公众参与和法律救济制度缺失。目前土地污染的资料大部分未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普遍公众拿不到,企业也不容易找到,这使得该领域的公众参与极度困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享有平等地参与有关生态修复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事务的权利,以监督和支持权利的正当和高效运行,维护和改善自身和公共的环境福祉,这是环境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环境法制化的基础保障。公众对于生态修复的参与包括对生态修复规划的制定、生态修复评价验收的意见表达以及对环境管理部门和责任主体关于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执行效果的监督等内容。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以听证程序为主)和法律责任设置,明确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的法定权利和地位,扩大政府和生态修复责任主体的信息披露范围,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生态修复的法律制度同样需要正当的司法程序予以救济和保障。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融入生态修复的相关制度要求,是建立一个高效全面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修复制度对环境公益诉讼提出的特殊要求在于,首先从诉因和原告诉讼资格确定方面,应当做进一步宽泛的规定,将生态系统整体环境价值的损害纳入确定原告是否具有诉权的因素之一。其次,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方面,应摒弃仅仅将直接的、短期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作为损害范围的做法,而应考虑将中长期损失和生态修复的费用纳入损害赔偿之列,并对如何确定中长期的损失和生态修复费用作出明确的规定。

如何完善环境修复制度

那么,该如何在《环境保护法》中建立完善环境修复制度呢?

首先要明确规定环境修复是政府及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企业的一项法律义务。当企业的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时,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企业有义务承担恢复环境状况的责任;当一个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和财产造成危害或者威胁时,当地政府有义务组织环境区域环境修复,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建立环境修复义务落实的路径和措施。主要是将环境修复的责任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要求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环境修复措施的内容;颁发环境许可证时,在许可证中要求持证人承担恢复环境损害的内容;在限期治理制度中增加环境修复的内容。

第三,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修复机制。修复受损害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公益事业,应当广泛动员吸引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修复的主体,鼓励公众参与修复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修复机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奉献财力、物力等。

第四,建立环境修复的基金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基金制度,支持环境修复,或要求高危行业企业以交纳环境修复保证金的方式保证对受损环境的修复资金储备。另外,要明确修复成本追偿机制,当政府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代替企业履行修复环境的责任后,明确他们有权向责任者追偿修复成本。造成环境损害的责任人的赔偿责任应当包括环境修复的成本和费用。

目前《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正在修改,本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完善环境修复制度的契机。建议在条例中加入更多的环境修复内容,如在政府职责部分规定政府应该使辖区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并逐步改善;在区域限批制度中要求被限批区域的当地政府在限批区域内组织环境修复;在限期治理和改正制度中规定超过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排污者限期治理或者限期改正,当环境受到损害时责令企业限期修复环境。排污者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治理、修复或者改正,不履行的企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有资质的单位代为履行消除污染、恢复环境良好状况的义务,费用由污染者承担;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规定中要求责任主体承担赔偿环境损害及修复环境费用等责任。(作者系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矿石环境生态修复对策措施探讨 篇7

矿石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工业、农业、能源等发展的原材料, 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矿石资源的开发面积、规模与日俱增, 国民经济日益提高。 但与此同时, 矿石资源的开发, 特别是盲目开采, 不合理的利用, 给矿石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产生水域、大气、土地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并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严重影响到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 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矿石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 亟需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对矿石环境进行恢复。只有保护好、治理好矿石环境, 协调好矿石环境与矿石开采的关系, 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矿石资源可持续利用双赢的局面。

1矿石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

1. 1矿石开采“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我国矿石开采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选矿、冶炼废水、矿坑水和尾矿池水等, 其中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业的废水主要为酸性, 含有诸如砷、锌、镉、氰化物、汞、六价铬等大量有毒、有害元素, 还包括COD、BOD5及悬浮物等, 大量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随意排放, 严重污染土壤和地表水体; 排放的矿渣同样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 使矿区周边土壤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 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硫化物、CO、氮氧化物, 极易形成酸雨, 破坏植被, 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此外, 粉尘也是一大危害, 对周边群众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据调查, 河南省的一些有色金属矿山周围居民区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超标高达十倍甚至几十倍。

1. 2矿石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影响程度大、造成损失严重, 是地质灾害高发国家之一。其中以矿山地质灾害为主, 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人类不合理开采矿山而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的矿业开采规模大, 加之开采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致使矿石开采的周边环境加速恶化。在矿业活动, 特别是露天开采, 严重破坏了植被和山坡土体, 产生的矿业废石、废渣等其它矿山垃圾极易促使矿山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的环境下遇到强烈降雨会让采场中表层松散的坡积物强烈侵蚀, 造成斜坡失去稳定, 表层坡积物产生重力下滑, 容易引起坍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3年3月, 位于中国黄金集团华泰龙公司甲玛矿区内的西藏拉萨普朗沟泽日山发生山体滑坡, 塌方长3 km, 塌方量约200余万方, 使道路及生产、生活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并且有83人丧生, 损失惨重。甘肃省陇南因乱采铅锌矿等原因引起的滑坡体12 135处, 滑坡分布面积达9 067 km2。 由此可见, 因矿石开采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后果严重。

1. 3侵占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因矿石开采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86万hm2, 占用草地面积为26. 3万hm2, 破坏的森林面积达106万hm2, 破坏耕地约157万hm2, 现在仍然以每年4万hm2的速度递增。其中我国露天采矿场每年剥离岩土约2. 2 ~ 2. 6亿t, 破坏土地面积约占矿石开采破坏土地面积总量的27% 左右。 露天矿坑及采矿堆土场侵占了大面积的农田和山林。通过对28个重点露天开采的调查显示, 仅堆土场的占地总面积就大于6. 7万亩。露天开采不仅侵占了大面积山林和农田,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稳定茂盛的植被和土壤,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民以食为天”, 土地是人民的最后底线, 没了土地就没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矿石开采侵占了大量的土地, 如不再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矿石环境生态修复对策

生态修复[1]是指通过减轻负荷压力, 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组织能力使其向正常有序发展的方向进行演化, 或者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配以人工措施, 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而逐步恢复, 主要致力于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或是由于自然突变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目前, 我国对矿石开采环境修复治理主要通过体制、机制政策制定的政策约束以及回填、绿化工程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修复的目的, 这种治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矿石开采方式和开采强度的约束, 但我国矿石开采环境多样化,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治理矿石开采对环境产生的破坏。综合全球对矿石开采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各国提出了不同的矿石环境生态修复对策,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 1受损农地修复

通过矿石环境治理研究区的生态修复方式分析, 提出了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有土地复垦技术措施、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土地复垦技术措施[2]包括表层腐殖质土的剥离与堆放、挡土坝、拦渣坝、导洪排水、土地平整与腐殖质土回填等。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措施[3]包括生态植被袋法、客土吹附法、三维植被网法、液压喷播法和厚层基材法等。

我国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总量仅为13. 5% ,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因此我国山区农业用地非常宝贵, 受矿石开采损毁和破坏的农业用地重新利用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因矿石开采而形成的塌陷坑、裂缝、山体滑坡给山区梯田地和坡耕地的耕作操作带来严重影响, 部分田地还存在漏水漏肥现象, 对其修复和改造的主要措施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处理, 从根本上减少水土流失, 保存土壤养分。

2. 2废弃矿业资源再开发

矿石开采关闭后留下的岩石堆、机械设备和采矿留下的典型地貌等, 是一些非常重要的资源。这些废弃矿业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审美及市场价值。对这类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矿山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过去, 各国在废弃矿业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的措施, 主要包括: 矿井水净化作灌溉水和景观用水、歼石堆充填塌陷坑和矿业遗迹旅游资源开发等。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美国丹佛州市将附近废弃采矿遗迹地改建为观光旅游的景点, 改建后慢慢的发展成了一个旅游城市。这样的案例在我国也有, 如我国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 该景区在汉代是一个开采建筑用材的青石采石场, 经过长年累月的开凿及大自然的风吹雨淋, 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峭壁和深邃的水塘, 在精心的设计、改造、维护下, 原本的废弃矿山蜕变成了山水交融、洞窍盘错的风景旅游胜地。

2. 3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 主要针对泥石流、滑坡、塌陷 ( 沉陷) 等因矿石开采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我国矿区地质灾害频发, 主要是因为对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不到位, 目前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边坡治理、植被再造等。工程措施[5]是一种有效预防泥石流发生的治理手段, 采用排导沟、护坡和挡墙等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可以有效地稳定沟床和坡面物质, 防止泥石流的发生。生物措施是一种从根本上治理泥石流形成的手段, 它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矿区进行植树种草。在矿区植树种草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必须有效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两者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的对地质灾害起到防治作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铜锌矿松兰老矿区曾经还是千疮百孔的地灾隐患点, 通过积极开展地质环境治理, 有效消除地灾隐患, 现在已是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 道路对面挡土墙的斜坡上绿树成荫。

2. 4生态景观重建

生态景观重建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山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之一。生态景观重建引入生态观, 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平衡建设作长远考虑, 包括有关生态环境和景观再建的所有技术方法, 是一个客观的、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矿区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在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基础上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三者相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矿山废弃地生态景观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和措施[6]: 塌陷坑的填充平整、裂缝的修补、岩石堆污染治理及其外形修复和绿化、坡耕地平整、陡荒坡地绿化、人文景观的挖掘与修缮、梯田水利建设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三河通过削山石、填采坑的方式, 去高填低, 填平后再覆土80 cm, 将深达百米的矿坑, 整治为1000亩的“方田式+ 梯田式”苹果园。探索出矿山环境治理与山地开发相结合的新模式, 实现矿山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赢。鸡西市将恒山区红旗湖矿山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 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 治理成为环境幽雅、景色秀丽的风景游览区, 恢复了原有古朴的自然生态风光。

2. 5合理开发和保护未利用矿区废弃地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采矿过程中因矿石开采受到污染, 不经过处理就不能使用的土地。大体分为4类: 1矿石开采完后留下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废弃地, 这些废弃地往往形成深坑, 有的常年积水, 有的形成湿地。2由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以及品位低的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砌废地。这类废弃物的粒径大, 在短期内难以自行风化, 且废石堆弃地空隙大, 持水性较差。3开采出的矿石经选矿后产生的尾矿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尾矿一般都含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 是潜在的矿产资源, 但同时往往含有如氰化物和重金属有毒有害元素。 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备、配套建筑物以及交通道路等所占用后废弃的土地[4]。

从土地生态学角度分析, 未进行利用的矿山废弃地的土地资源没有完全处于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土地资源不能只是简单的不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而是注重土地资源的开发是否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是否有利于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目前, 主要措施有: 对矿山废弃地天然林地区的荒地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能够开发为农业用地的开发为农业用地及有旅游用途的荒地的适度开发。总之, 结合矿区自身优越条件、社会和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矿区废弃地。

3结语

目前, 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 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所以我国矿石开采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国外同类相比高出约1 ~ 2倍, 特别是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文章在全面分析矿石开采可能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基础上, 对前人在矿区受损农地修复、废弃矿业资源开发、地质灾害治理、 废弃地再利用、生态景观重建方面的措施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对矿区治理的具体方法措施。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任务仍然艰巨, 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矿石非法开采的惩治力度, 严格监督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 采取有效措施等, 切实保护好矿山资源,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最大效益。

摘要:矿石开采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影响。对矿区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对不同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 主要包括矿区受损农地修复、废弃矿业资源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废弃地再利用、生态景观重建。

关键词:矿石,环境问题,生态修复,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仇杰, 郭西军, 夏晨光.浅议人工辅助加速黑河尾闾东居沿海周边生态恢复问题[J].设计与研究, 2010 (10) .

[2]贺亮.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3]赵方莹, 徐邦敬.采石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8) .

[4]姚国证, 杨婷婷.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4) .

[5]胡茂焱.地质灾害与治理技术[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2.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策略 篇8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修复对策,支撑体系

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治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有设置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导致污染场地土壤的修复以及各类风险的预防和拥挤处理难以取得相应的成效。相关研究表明,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土壤的污染问题是必然存在的, 而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 污染问题也就显得尤其严重。对此, 相关管理部门开始重视污染场地土壤的管理与修复,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初级阶段。

土壤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基础性自然资源, 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污染文艺日趋严峻, 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废弃物向土壤系统中转移, 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如重金属污染、化学肥料污染、塑料地膜污染等, 使得土壤受到了侵蚀和破坏, 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胁, 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由于近年来工农业快速发展, 所以对于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对此,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 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土壤污染现状, 积极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在土壤环境检测和治理方面的经验, 从土壤的类型及用途出发, 确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值, 做好污染物的检测工作, 制定完善的污染物控制标准。同时, 结合我国场地污染现状核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水平, 从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角度, 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标准体系, 为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

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壤污染严重, 防治与修复形势极其严峻的现状, 相关部门应该从土壤污染的原因着手, 加强对于工业“三废”的治理, 对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以及各类农药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以减少其对于土壤的影响。同时, 应该在农业生产中, 积极引进绿色清洁生产技术,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充分保证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 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应该加强全国范围内土壤资源数量及质量的普查, 建立信息动态共享机制, 准确把握土地资源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污染场地应急管理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数据库以及污染监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等, 对污染场地土壤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修复。

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对于污染场地土壤的管理和修复, 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存在着诸多问题: (1) 缺乏日常管理制度, 没有形成污染场地土壤保护的常规机制; (2) 缺乏土壤管理与修复方面的法律法规, 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3) 缺乏完善的土壤环境保护规范; (4) 缺乏相对实用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5) 没有对污染场地土壤治理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明确, 导致专项治理资金缺乏。因此, 应逐步健全全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管理支撑体系。应探索建立污染场地长期监测制度、逐步推行污染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清洁生产制度、建立土壤污染应急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议针对我国污染场地的类型、特征和重点区域, 进一步全面统计分析汇总我国污染场地信息, 开展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修复和治理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 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 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 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 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和污染场地, 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议我国加大在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管理研究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 加强专门机构设施的建设, 提高公民的土壤保护意识, 为研究出实际可行的修复技术和培养出大量专业性的从事污染场地土壤管理与修复的人才而努力。土壤污染经济责任的认定是筹集治理资金的前提, 而足够的治理资金是污染土壤治理和恢复的基本条件。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土地使用档案, 特别是污染场地档案, 明确污染场地责任主体。初步建立国家污染产地治理基金, 筹建多元化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治理修复资金融集机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 保证投入每年有所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怀满, 郑春荣, 涂从, 等.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人类环境杂志.

[2]初娜, 赵元艺, 李德先.德兴铜矿大坞河流域环境特征[J].矿床地质.

环境修复 篇9

采矿业对矿区环境和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否认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生态的永久性破坏。德国的矿区景观生态重建的成功经验证明, 通过合理的整治和复垦规划, 这种损害是可以恢复的。由于生态意识增强, 政府逐渐重视重构生态系统。目标从以林、农业复垦为主, 转向建立休闲用地、重构生物循环体和保护物种, 即所谓的混合型土地复垦模式:农林用地、水域及许多微生态循环体协调、统一地设立在一起, 从而为人和动、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成功的例子是汉巴赫矿区外排土场的复垦, 如今, 该外派土场已被重建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

许多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比较完善的复垦制度, 如巴西的“退化土地复垦计划”、西班牙的“采矿破坏区复垦计划”、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闭坑计划”等。这些制度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有的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其得以贯彻执行。

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修复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 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 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矿产资源是环境留给我们的产物, 矿产资源开发离开了环境便无法存在,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 我们在矿产资源开发时, 要立足长远, 克服短期行为,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忧患意识, 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 森林植被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 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 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 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 积极、谨慎地做好环境的保护、修复工作, 坚持在保护、修复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二、做好科学规划, 进行合理有序开发与优化

矿产资源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资源的开发是打着促进经济发展的旗号, 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 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未来的利益。要制定合理的规划, 规划要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 在资源开发中, 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另外, 矿产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加强管理和监督, 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 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一旦作为资源来开发, 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 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离不开政府, 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管理。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 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修复相协调, 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结语:我国矿产资源丰富, 在为国家贡献大量能源的同时, 也对耕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使我国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经过20年的发展, 无论是从政策法规, 还是理论研究、技术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 鉴于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属于多学科研究领域, 综合相关学科优势进行联合攻关, 对于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和实际生产的有效应用, 继而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提升,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紧迫的现实价值。

总之,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修复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工程,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 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地发展, 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此过程中, 大大小小的矿区也在辽阔的土地上不断出现。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 对矿产资源重开发、对周边环境轻保护。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 资源开发才有生命力。建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受损环境的修复和治理, 改善环境。同时应主动适应变化趋势,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并重视人才和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修复,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苏青《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机遇与挑战》

[2]李法云穆怀中罗勇《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3]厉无畏《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环境修复 篇10

另一方面的现实环境是, 我国处于“科学发展”和“摸石头过河”兼行的特殊历史时期, 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在不断裂变和演化, 随着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刺激, 社会在不断上演聚合和分化的大戏, 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滋生, 涉及政府形象和社会安全的危机事件层出不穷, 对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现实条件下, 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把危机应对和传播能力作为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在网络环境下重新构建新的传播格局。

在诸多的危机传播理论中, 美国威廉·班尼特 (William Benoit) 的形象修复理论值得关注。班尼特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他认为, 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 声誉或公众形象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基于这一认识, 班尼特提出以下五项具体的策略, 用于修复政府或组织在危机中的公众形象:

1.否认 (Denial) 。否认是组织在形象修复中可以首先使用的策略。班尼特认为否认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否认, 即不承认事实;一种是转移责任, 即发生危机之后, 将危机的责任推诿于人。

2.回避责任 (Evasion of Responsibility) 。在否认的基础上, 对于那些不能否认或者否认不掉的危机事实或者现象, 组织可以通过合理的回避责任来维护自身利益, 修复受损的形象。这一策略分为四种方法:“正当回应”, 即组织所犯的错误是因为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无力控制”, 即申明危机事件产生是因为组织缺少相关信息或能力对危机进行控制;“意外”, 指组织可以将危机事件或者组织曾经做出的不当行为归因于意外事故;“本意良好”, 指的是组织可以向公众解释, 虽然做了某些不当的行为, 但是本来的意图是好的, 不过是出于客观原因做了错事。

3.减少敌意 (Reduction of Offensive) 。减少敌意是指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和各种公关途径, 减少公众心理的敌意, 消除不良影响, 最大可能减少对组织的损害。这其中有六种不同的方法:“强化支持”, 加强公众对组织的积极看法或者组织解决问题的决心, 增加公众的正面信心;“最小化危机”, 尽量减少社会损失, 消除负面影响, 特别对危机事件中直接当事人的影响;“区别化”, 将危机与损失重大的事件或者伤害更重的事件并列, 加以区别, 缓解公众情绪;“超脱”, 改变事件的看法和视角, 不能改变事实, 但是可以改变视角, 从而改变态度;“补偿”, 对危机受害者进行必要和及时的物质补偿。

4.纠正行为 (Corrective Action) 。采取适当措施, 适时纠正不当行为, 并通过致歉, 以期获得公众的谅解。

5.责任分离 (Separation) 。将组织自身与组织中涉及危机责任的个体区分开来, 并指出个别成员与组织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是不相符合的, 或是未经组织同意擅自采取的行动, 从而减少这些个体对组织整体形象造成的损害。

总之, 危机传播管理包括当事主体针对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宣传、劝服与对话, 以及对其他信息流通过程的控制, 目的在于修复形象、重建共识。上述五点即是形象修复理论的五个重要原则, 常常被后来的企业公关和政治传播所采用, 成为熟知的操作途径。在政府和企业的公关策略中也不鲜见, 案例不胜枚举。

形象修复策略存在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组织被认为对危机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二是社会大众对组织责任的看法比危机事件的真相本身更加重要。换句话说, 当危机发生时, 组织的责任并非通过事实来认定, 只要公众认为组织与此行为有关联, 即产生形式上的责任归属。从这个意义上说, 组织与公众的沟通效果将决定组织形象恢复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 在以网络为主力推动的信息公开化、全民深度参与公共事件的现实背景下, 上述几点处理原则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或组合使用, 或避开敏感点, 集中使用。如第一点和第二点往往会被限制使用或者弃之不用,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会“端口前置”, 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被组合使用, 发布有效的正面信息, 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在最短时间内整合、配置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 使组织转危为安, 以减少组织的损失, 从而因势利导, 形成一套集事前预控、事中管理和事后恢复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和行为策略, 进而重塑已经遭受损害的公众形象。

借鉴危机归因理论, 引发危机事件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公共卫生、冲突和谣言。下面分别就这几类危机应该进行的形象修复进行阐述。

对于自然灾害危机, 引发此危机的原因是不可抗力, 组织的责任相对较小、外部的控制力较弱。从信息控制的重点来看, 主要的沟通内容不在于自身态度, 而是及时公布灾区的实际情况, 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动员和组织资源投入救护和支援。

人为事故危机, 组织的责任大, 个人控制力强, 从信息控制的角度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辩护和致歉。这类事件最易引起媒体强烈关注, 也最易激起民众强烈情绪。此时应该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及时并连续公布事件的真实信息, 不给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和自媒体传播以可乘之机。启动对事件的原因调查, 向社会公众致歉。事件过后, 按章循法给予受害人以安抚和赔偿。

公共卫生危机大多是人为引起的, 近年来处于高发态势。这类危机组织的责任较大, 个人控制力较强。从信息控制的角度看, 主要应该进行支援和修正。这类危机是一种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突发性事件, 最易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关注, 极易引发群体性恐慌, 给社会管理带来隐患。处理诸类危机, 必须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 以人为本, 处置措施得当得力。危机结束后, 及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 弥补管理漏洞, 以消弭隐患。

对于冲突引发的社会安全危机事件, 政府的责任重大, 个人控制力强, 从信息控制的角度看, 主要的策略在于趋小化。对这类危机特别需要警惕, 因为它对政府的影响十分直接, 政府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在媒体和公众视线中被聚焦和放大, 在危机应对阶段, 应尽快减轻冲突的程度, 进行适当解释。在恢复阶段, 重在秩序重建, 恢复公众信心。

谣言引发的危机往往来历不明, 组织的责任小, 外部控制力强。从信息的控制来看, 主要的沟通策略在于截然否定和趋小化。谣言因为不知风从何处来, 但因其投合公众头脑中已经固化的印象和想象, 往往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很大干扰。所以尤其需要借助主流媒体, 通过全面透明的方式公开信息, 公布真相, 对谣言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 谣言会不攻自破, 危机也就迎刃而解。

环境修复 篇11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的成功经验上,进一步的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修复为主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修复的概念、内涵、原理以及产业化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针对它在环境污染修复和治理中的应用优势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修复;发展

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农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全球各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从工业革命胜利以来,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人们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的提升、生产强度的增大。在这种基础上,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的输入到环境之中,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这种重大问题,有关工作人士对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生态环境修复就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环境修复新技术,在基于原有修复基础上延伸形成的生态修复手段。

1.生态环境修复概述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全面性的工作模式,这也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生态环境修复概念

生态环境修复是基于生物修复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修复新技术,是正在发展的一种新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也被广泛的称之为生态修复,在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生物修复定义主要指的是利用微生物的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使得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者消除环境中所含有的污染物问题,是一个受控或者自发性的过程,这也是目前我们常说的狭义定义。

1.2生态环境修复特点

从当前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以及难以治理特点的问题,其修复周期与大气、地表水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问题截至目前已成为环境科学工作人员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目前已经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为普遍,这些修复方法在应用的同时往往会对地下水、土壤结构造成二次污染,不仅使得污染面积扩大,甚至是形成累积污染。为此,在近年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生态修复这一新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中除了微生物修复之外,还具备着植物修复、动植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进行分解,然后改变土壤、水质金属活性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者物理特性来改变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是目前使用最广、最多以及最有效的环境修复技术。

1.3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构成

从修复原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这一技术是一个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为一体的环境修复技术,是在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1.4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1.5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生态修复评判基础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呗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

近年来,污染环境的修复一直是热点领域。然而,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的制定远远落后于修复方法的研究,这就很难说清楚环境修复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认为是清洁的。

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2.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生态修复前景

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因为在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中,生态文明就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物质体系为出发点,一定的物质体系基础,决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战略与对策。在这种条件背景下,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以上的特点,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的,在修复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原有修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改造,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修复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为合理、科学的解决环境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

环境修复 篇12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 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环境监理合同等, 对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化的环境保护咨询和技术服务, 协助和指导建设单位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保措施。

环境监理的开展, 一有利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指导项目建设单位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 有效防止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有利于建设单位运营期“三同时”配套设施建设到位, 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有效减缓运营期的各项污染。

2 工程概况及主要影响

2.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大水坑山沟东侧山地地段, 属盐田港三期扩建的红线用地范围内, 由中冶集团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深圳分院对深圳市盐田港大水坑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 (开采) 方案进行设计, 预计开挖土石方565.12×104m3, 整治开采设计自上而下分台阶剥离开挖, 终了台阶坡面角度70。, 终了边坡角度44.55。, 台阶高度均为7.5m, 平台宽度分别为4m、8m, 终了场地标高为65m, 坡顶标高278m, 最大边坡高度达213m。

2.2 主要环境影响

废水:施工生活污水、施工废水 (主要为机械冲洗废水) 等。

废气:开挖、土建产生的扬尘污染;破碎及粉碎工序产生的粉尘污染;物料运输产生的扬尘污染等。

噪声:施工机械噪声;破碎机械噪声、运输车辆噪声;爆破噪声等。

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开挖表土、废弃石块等。

生态破坏:开采剥离表土及临时堆场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等。

3 环境监理的依据、范围

3.1 环境监理的主要依据

项目环境监理的主要依据有相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工程标准规范、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

3.2 环境监理的范围

根据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要求, 重点核实环评提出的预防、减缓、保护、恢复、补偿等生态保护措施和相关污染减缓措施的落实情况, 对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督促建设单位完成采石场的整治复绿。因此, 确定项目的环境监理范围为整个采石场红线范围及红线范围外延500m范围。

4 环境监理过程及成效

4.1 环境监理过程

4.1.1按照相关环保部门的要求, 该项目在设计初期即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介入环境监理, 签订相关委托合同。

4.1.2设计阶段环境监理:签订委托合同后, 环境监理单位编制了监理方案, 并对采石场复绿方案主体设计文件、采石场复绿过程中配套的环保工程设计文件、采石场附近的环境敏感区进行了复核, 同时编制了环境监理细则。

4.1.3施工阶段环境监理:主要以日常巡查的方式进行, 对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施工期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检查, 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并提出改进措施, 直至问题解决。同时按要求编制环境监理日志、周报、月报、年报及施工期环境监理总结报告等。

4.1.4环保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理:作为环境复绿工程, 此阶段主要协助建设单位就施工方撤场后场地清理情况、生态复绿情况进行调查汇总, 编制最终环境监理总结报告。同时配合建设单位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作。

4.2 环境监理成效

4.2.1 主要环境敏感目标环境监理情况

项目敏感点主要为某疗养院, 其监理成效见表1所示。

4.2.2 施工期各环境要素环保达标监理

施工期环保达标监理是指主体工程的施工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如噪声、废气、污水等排放应达到相关的标准等, 具体见表2所示。

4.2.3 竣工验收环保达标监理

项目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同步进行了复绿整治, 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满足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的要求。具体监理情况见表3所示。

5 结语

该项目为采石场综合整治工程, 从设计到竣工验收进行了环境监理。实践证明在我国环境保护现行环境管理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两项制度, 即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事前”和“事后”管理之间实行环境监理 (“事中”) 管理是有必要的。该项目实行环境监理, 有效的控制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2014.

[2]程胜高, 戴明新, 安琪.工程环境监理发展态势及其与环境评价关系.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 (9) .

上一篇:援助计划下一篇:石油销售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