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修复

2024-08-26

断裂修复(共8篇)

断裂修复 篇1

我们常见的机床设备中, 有以灰口为材料进行铸铁的压力机、变速箱、剪床、冲床、汽缸等等的结构件, 通过这一技术进行铸铁的结构件经常会出现断裂的现象。所有对这些结构件采取焊接这一公益进行修复是最经济和适用的。

采用灰口技术进行铸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它们是:通过灰口技术进行铸铁的结构件组织比较松散、碳含量较高、含有的杂质丰富、比较脆弱的情况会发生, 因此焊接的效果较差, 经常会在进行焊接以后还会出现断裂的现象, 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通病, 如焊接出现裂缝、白口、气孔和剥离这四种现象。我们所进行了铸铁冷焊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通病产生的。采用以下措施, 可以有效地防止铸铁件冷焊过程中产生的通病。

1 防止出现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裂缝的措施

在进行焊接铸铁件时非常容易出现铸铁件的裂缝现象, 所有对这种焊接铸铁件的课焊接性非常差。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通过这些设备所损坏的部分可以看出, 铸铁件的断裂部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整个部件的最大受力点, 也有在应力的集中区域等部位的, 这些部位都是整个设备的最脆弱的部位, 这也给焊接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应力产生的, 应力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设备的工件出现变形的情况。同时铸铁件的屈服点并不是非常明显, 延伸程度不明显, 这就很容易产生铸铁件锻炼的现象发生。所有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内部的应力现象, 下面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几点措施:

1.1 进行焊接的清污工作

在进行焊接工作的过程中要对熔接区域里面的一些杂质, 如水分、垃圾等方面的东西进行清理, 如不进行清理很容易产生裂缝和气孔。同时进行焊接的坡口位置可以使用氯化碳对焊接的坡口进行清洗, 这样可以使得在焊接进行完成之前不会受到任何杂质的影响。

1.2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保持平均的温度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保持平均的温度是在进行焊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焊接中要在焊接坡口的两侧一定范围内使用氧乙炔火焰把进行焊接的工件进行加热。进行焊接加热一是为了让焊接过程保持一个均温, 二是对焊接坡口内的水分和杂质进行加热, 让水分和杂质进行完全的蒸发。但焊接件在空气中冷却到60度左右时可以进行焊接工作了。如果在焊接过程中出现冷热不均匀的现象, 就很容易产生断裂的现象。同时, 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焊接面的温度不高于120度, 只有在均温的条件下,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断裂和剥离的现象产生。

1.3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定向施焊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定向施焊是为了对内部的应力进行消除, 避免出现裂缝情况发生的对策。进行焊接的焊缝走向是根据工件断裂的部位进行确定的。它的规律就是从强到弱, 从内到外。在对构件进行定性焊接以后, 焊缝的走向是不会变化的, 所以要面向一个比较容易吸收和比较容易将应力进行扩散的方向进行焊接, 这样可以更好解决自身的内部应力和扩散应力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深坡口焊接时, 进行焊接的方向要根据自然应力的方向进行焊接,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应力所带来的剥离和裂缝的现象产生。

1.4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规则性施焊

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一般是采用不规则的焊接方法, 也就是焊接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散式焊接, 这样才能产生均温焊接的效果, 同时又不会让应力进行分散。但是在焊接过程中所进行的不规则焊接会让焊缝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 不仅会有方向一致的应力, 也会有方向不一致的应力。一旦所有的焊接应力进行累加的程度大于铸铁所承受的强度极限时, 就会使铸铁产生一定程度裂缝, 或者埋下裂缝的隐患。同时, 当坡口焊缝的形成是从两边向中间进行回合的时候, 就会产生焊缝极度收缩的现象, 让坡口两侧的焊缝熔合线上产生剥离或者裂缝的情况。但是, 如果使用有规则性的施焊方法, 就会既能让焊件达到均匀的温度, 也能让应力具有规则的进行分散, 还能防止产生焊件的裂缝或者焊件剥离的情况出现。规则性的施焊方法是在保证焊缝的走向相同的情况下, 使用阶梯形及层、道排列的程序进行全面的施焊工作。

1.5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迭焊法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迭焊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它能很好的改善焊缝组织的树枝状结晶, 而且能起到很好的退火效果, 让进行焊接的缝隙处的晶粒得到很好的细化, 并且更加紧实, 同时可以很好的避免焊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现象, 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剥离现象的产生, 让焊接的构件更加平滑和完美。

1.6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锤击

每焊完一道后, 用具有尖口的工具敲击被焊接的零件, 让工具的尖口处于焊接的缝隙处, 并且进行不断的锤击。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锤击的目的是对内部的应力进行消除, 让焊接件的各个组织更加的紧实。同时, 在进行焊接过程中进行锤击也能很好的消除应力, 避免气孔和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

2 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的措施

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是在焊接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的现象,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如对铸铁件进行平均温度, 对铸铁件清理污垢, 对铸铁件进行有规律性的, 定向的焊接等方面, 以下是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的两方面措施。

2.1 针对坡口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的措施

铸铁件坡口的形状对于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机械的强度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同时也对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产生很大的影响。确定坡口采取什么样的形状要根据进行焊缝的厚度来确定, 在焊缝的厚度小于100mm和焊缝厚度大于100mm时, 所需要的坡口的形状是不同的。如坡口的形状采取台阶形状, 可以让熔合线成为曲线的形状, 让应力沿着曲线的方向进行分散,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多道多层焊接而产生的剥离现象发生。

2.2 针对深坡口多层焊接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剥离的措施

在进行铸铁件的焊接过程中, 在坡口的多道多层焊接处很容易发生铸铁件剥离的现象, 在处理过程中除了采用对铸铁件进行平均温度, 对铸铁件清理污垢, 对铸铁件进行有规律性的, 定向的焊接等方面, 还可以采用根据焊道的多少增加或减慢焊道速度的方法进行处理, 保证在焊接坡口300mm范围的温度保持在60~70℃恒温的状态下, 焊接过程中要均匀进行, 不用急功近利。

3 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白口的措施

白口现象的发生是在进行铸铁焊接时非常容易产生。如果出现白口的现象, 很容易产生剥离和裂缝。在进行冷焊断裂铸铁件时, 为了有效的避免白口现象的发生, 在采用通用的措施, 如进行清污、坡口、迭焊退火法等方法外, 还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 选择合适的铸铁件焊条

一般采用铸308纯镍焊条较好, 焊接时让它在铸铁表面上熔敷一层, 因为镍与碳不生成碳化物。但是, 铸308焊条对有些材料会焊不上, 即熔滴与母材结合不牢, 只要轻轻一击, 焊层就会剥落。遇到这种情况, 一般用增加过渡焊层的方法来避免, 可用铸116或铸117高钒铸铁焊条, 或者用结507焊条来解决。焊接方法是采用点熄焊接后, 用砂轮磨去厚度的3/5, 再用铸308焊条就能焊得上。

3.2 选择合适的铸铁件熔合线

因为铸铁内的碳、硅元素很容易渗入熔合线, 加上熔合区域的冷却速度较快, 因此, 熔合线附近很容易产生白口。防止防止在熔合线区域产生白口组织的办法是:采用前面所述的短、窄、厚、小等焊接工艺。

4 防止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气孔的措施

在铸铁件焊缝过程中会存在少量的分散性气孔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生不是一个严重的情况。这是因为气孔的形是球形的, 不容易进行扩散和延伸。但是, 一旦出现连续气孔的情况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遇到气孔的情况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具体如下:

4.1 防水分

因为水中含有氧。氮、氢等焊接中的有害气体, 尤其是氧气, 它很容易与镍形成气孔。“均温”是驱除水分的重要手段, 只要始终保持焊接面上有一定的温度, 就能保证焊接区域的干燥。此外, 还要防止外界水分的侵入, 更不允许用水冷却工件。

4.2 弧坑交叉

采用适当的工艺操作后, 弧坑性裂缝虽然防止了, 但有时弧坑中的小气泡还会出现。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氧饱和的缘故, 这时可以用弧坑交叉的方法来消除。弧坑交叉是要求道道层层的弧坑位置相互错开, 这样可将每段焊缝的弧尾引向外侧, 即使有小气泡, 也能被第二道焊接的焊液消除, 如图7所示。

5 强化冷焊修复断裂铸铁件焊缝措施

采用以上措施后, 可以防止铸铁冷焊中的四种通病, 得到较理想的焊缝, 基本上达到与母材等强度的要求。但对于大型重载荷设备, 还须采取以下强化焊缝和增强焊口的措施。

5.1 种螺钉

在坡口两侧钻孔、攻螺纹。拧上螺钉, 这是增强焊口的有效办法。至于螺钉的大小, 需视设备所承受的载荷大小及受力部位而定。一般须遵循以下几点:

(1) 钻孔深度为1.1~1.2倍螺钉直径。 (2) 螺钉拧合后与螺孔间的间隙越小越好。 (3) 钻孔、攻螺纹时, 不能用任何润滑剂。 (4) 两侧螺钉要对称, 相互焊牢, 并在工件焊接时, 使之熔合于焊缝之中。 (5) 孔底需交叉开, 不允许在一条直线上, 这样可以使剪应力分散。 (6) 焊接时, 不允许螺钉受到损伤, 但必须使螺钉熔合于焊缝之中。

5.2 渗钢

渗进珠光体、铁元素, 也是强化焊缝的有效方法, 一般选用结507焊条 (拉伸强度50kg/m㎡) 进行渗钢。但用507焊条焊接铸铁容易产生微裂缝, 因此要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如图9所示, 渗钢是层层交叉渗入的 (渗钢时要同时渗铜粉) , 在沿母材坡口的表面上均匀用铸308焊条。图中“X”是使用结507焊条, 其它是使用铸308焊条。

5.3 渗铜粉

为了防止电弧气流的吸吹造成铜料分布的不均匀, 可把铜粉与水玻璃搅拌均匀后粘在施焊区域。施焊是, 使铜粉与结507焊条充分熔融成强韧的合金, 就可以防止因使用结507焊条所产生的微裂纹。但必须注意, 铜粉的使用量要适当。太多, 达不到强化焊缝的目的;太少, 焊缝仍会出现裂纹;只有焊缝表面呈现红黄色, 且无裂纹出现, 才是渗入铜粉适量。

6 结论

经多年的实践证明, 无论何种铸铁材质, 设备的功能高低, 机件轻与重, 裂纹长短, 断裂处厚与薄, 结构形状的简单或者复杂, 无论是铸铁机件发生断裂的现象等, 都可以采用冷焊的方法进行铸铁件的修复。对铸铁件进行焊补修复的设备, 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 不会出现焊接范围内的再次损坏的现象发生。

摘要:针对灰口铸铁可焊性差, 焊接时容易产生裂缝、剥离、白口和气孔等缺陷, 进行冷焊接工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凡是铸铁机件断裂, 无论何种铸铁材质, 只要按照正确的工艺措施, 正确地选择焊条并进行正确的施焊操作, 都可以使用冷焊技术进行修复。通过冷链技术进行修复的设备效果非常好, 不会出现再损坏现象。

关键词:铸铁件,冷焊,缺陷,工艺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祝.焊接工程师手册 (第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02) .

[2]李荣雪.金属材料焊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03) .

[3]巴金提、巴努木.金属焊接工艺常见的缺陷及其预防措施[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1 (5) .

[4]孙景荣.焊接难题解析问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07) .

断裂修复 篇2

关键词 指浅屈肌腱 指间关节 侧副韧带

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6例23指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应用指浅屈肌腱束加强修复,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6例23指,男5例,女1例。年龄16~46岁,平均24.6岁。食指3指,中指2指,环指1指。桡侧4例,尺侧2例。其中侧方撞击伤1例,扭伤2例,合并撕脱骨折2例,掌板撕裂1例。体征: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屈伸受限,侧搬试验阳性。术中发现断裂位置:中部横形断裂4例,中部斜型断裂1例,止点撕脱1例。同时发生撕脱骨折2例。

手术方法:臂丛麻醉,患肢上止血带,手指伤侧从中节指起向掌指关节处纵S形切口。在10倍显微镜下锐性分离,到达断裂韧带处,充分明确侧副韧带损伤程度,镜下看到,断裂周围有韧带拉长松弛现象。将掌侧皮肤及神经血管束一同牵开,显露屈指肌腱纤维鞘,纵弧型切开纤维鞘,从浅腱分叉处到达浅腱止点。显露指浅屈肌腱在指侧方的止点。然后用细克氏针在侧副韧带起点处钻两个相距2~3 mm的骨孔。用小骨刀在两孔之间开一个浅槽。此时伸直位量好所需肌腱束长度,从指浅屈肌腱分叉处或更近处切取1/4~1/3宽度指浅屈肌腱束。注意保留浅腱止点附着部。将此肌腱束牵出侧面。钢丝弯成“U”形从两骨孔穿过,肌腱束从钢丝下穿过,嵌在骨槽中,折返到浅腱止点处,保持合适张力。用5/0~7/0无创线缝合于浅腱止点处,肌腱束折返时编织成8字型,用8/0针线缝合肌腱束于侧副韧带上,并缝合副韧带断端,健侧穿出钢丝用纽扣固定于皮外,并适当加压。用8/0线缝合腱纤维鞘6~8针,冲洗伤口,缝合皮肤。术后伸直位夹板固定4~6周后取钢丝。术后2周开始主动屈伸远指关节。

结果

本组经过6~12个月随访,根据Saetta标准[1],优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3.33%。

讨论

近节指间关节为一滑车关节,双侧主要由侧副韧带与副韧带维持稳定。两者中又以侧副韧带更为主要。由于中节指骨与近节指骨向桡侧锐角相交,且侧副韧带非常薄,在遭受侧方暴力和扭转力时,易发生断裂,常合并关节囊撕裂,引起关节肿胀、不稳定[2]。由于此韧带菲薄,断裂后回缩,断端不齐,单纯缝合极为困难,且易于撕脱。因此我们自2003年开始采用显微外科方法,用指浅屈肌腱束加强缝合。由于维持了此处软组织张力,增加了韧带愈合机会,减少了负损伤的发生。

指浅屈肌腱自掌指关节平面起,在近节指骨近中1/3交界处分成两半,分叉后转到指深屈肌腱深层,到近节指间关节平面再分叉称为尺侧和桡侧分裂带,双分裂带各分为交叉带与未交叉带,一侧交叉带与未交叉带结合或终腱。止于中节指骨中部掌面侧缘,指间关节侧副韧带起于指骨头的圆形压迹,止于底外侧的结节,为斜向纤维。应用指浅屈肌腱部分条束,一方面指浅屈肌腱较坚韧,且止点较为接近,另外从侧副韧带起点处固定此束,其纤维走向接近侧副韧带的纤维走向。再者取此肌腱束对手指屈伸功能无明显影响。本组未见1例肌腱粘连和无力。而且手术相对简便,不增加额外损伤,是一种指关节侧副韧带断裂的较好修复方法。

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使额外损伤减少:①有利于观察副韧带损伤程度,可以正确判断侧副韧带与关节囊的损伤范围,根据范围决定切取肌腱束的宽度,同时在分离腱纤维鞘时,可以避免损伤腱纽,防止肌腱血运破坏,而且利于侧副韧带断裂缝合[3]。②缝合肌腱束于周围侧副韧带上,目的在于与缝合后副韧带共同发挥稳定作用,相互增强,减小张力,保证愈合。③严密缝合腱纤维鞘,用6/0~8/0无创线缝合,防止粘连[4]。④侧副韧带起点钻孔时,应保持缝合后肌腱束纤维方向与侧副韧带接近。

参考文献

1尹维田,王首夫.手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0,4(1):14

2谢日希衷,崔志民,孟宏.手指屈肌腱损伤的显微修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9(2):97

氢压机缸座断裂粘接修复 篇3

在设备修理中经常遇到设备或大型零部件断裂无法修复的情况, 使设备报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大部分的断裂零件的材质均是铸铁材料, 修复难度很大, 过去也试探着用焊接、铆接等方法进行修复, 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 采用焊接的方法, 由于受到材料、焊材、热应力影响、很容易产生热裂纹和严重的变形, 采用焊接的方法修复断裂的零部件是很难完成的。如采用铆接工艺, 在修复断裂零部件时, 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 受零件大小、形状的限制, 对于有密封要求的零部件断裂更是无法修复。断裂修复是设备维修的一个瓶颈, 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随着粘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 许多维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破。目前, 粘接技术在解决设备断裂、缺陷、划伤、补强、腐蚀、磨损等方面提供了新型的设备修理工艺。通过对氢压机缸座断裂修复, 说明粘接技术在设备修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修复方案与粘接工艺

吉林一化工厂氢压机因维护保养不当, 在冬季将缸座冻裂, 完全断开 (图1) , 缸座断开部位在前端。缸座直径800 mm, 活塞杆孔径90 mm, 工作时缸座水泵供水压力4 kg/cm2, 材料为灰口铸铁。为了给企业解决这一难题, 采用粘接技术对断裂的氢压机缸座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根据缸座的断裂情况, 进行全面分析和计算。缸座断裂面有效粘接面积1080 cm2, 考虑到氢压机在运转中的振动较大, 及缸座水冷套内腔承受的4 kg/cm2的水压, 除了采用粘接技术外, 又增加了机械加强的措施, 以确保修复的强度, 为此制订了粘接与机械加强相结合的修复方案。

1.粘接材料的选择

为了保证修复质量, 选用北京东城区长江化工研究所生产的QJ606高强度结构胶, 该产品是由高分子聚合物、纤维等材质合成的双组分复合材料, 其主要物理机械性能 (表1) 。

2.断面处理修复

由于缸座在断裂时产生的变形, 在断裂表面出现了很多高点和附着残渣, 必须将这些残渣去掉, 使两个断面完全吻合。

3.机械加强措施

为克服粘接材料的脆性, 防止粘接材料同化后, 在强烈振动下开裂, 在粘接面上均匀增加20个M16沉头螺栓。在断开的缸座顶部钻Φ23×20 mm和Φ18×35 mm的20个孔。在断开的缸座下部钻攻螺孔M16×40 mm的20个螺纹 (图2、图3) 。

4.精度保证

缸座中心是直径90 mm活塞杆孔, 加工一个定位轴杆Φ90×350 mm, 插入活塞杆孔中, 进行定位, 确保断开的缸座2个部分保持同心度, 以及缸座顶部与缸体的垂直度。

5.粘接工艺

对粘接表面进行清洗, 适用QJ1755高效安全清洗剂清楚表面残物、铁削及油污。调配QJ606高强度结构胶, 按体积比2∶1, 在调胶板上调和均匀成糊状。涂胶, 将调和好胶均匀涂刷到粘接面上。将断开的缸座两部分组合对接, 然后将加工的定位轴杆Φ90×350 mm, 插入活塞杆孔, 并用螺母紧固。将M16的沉头螺栓, 涂胶拧入事先钻好的丝孔中并紧固。测量各部尺寸和几何精度, 符合要求。常温固化1 h后, 用加热器加热, 温度控制在80℃以下, 固化24 h。24 h后对缸座进行压力测验, 水压5 kg/cm2, 保压24 h, 无变化 (图4) 。

三、结语

修复后的氢压机缸座, 经过3年的使用, 粘接处完好无损。通过对氢压机缸座的粘接修复, 挽救了一台设备, 也证实了采用粘接及机械补强技术, 在修复断裂设备及零部件方面,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修复工艺, 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摘要:氢压机因维护保养不当, 冬季缸座冻裂, 采用粘接与机械加强相结合的修复方案, 成功修复断裂的氢压机缸座。使用3年后, 粘接处仍完好无损。

电铲悬臂根部断裂修复的工艺创新 篇4

现有露天矿所用电铲多为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产品, 经过长时间的运行, 经常由于意外机械事故导致电铲的悬臂根部断裂无法使用, 因没有找到合适的修复工艺, 致使价值20余万元的悬臂长时间闲置, 造成极大的浪费。经过研究探讨, 对多种修复方案进行分析, 确定采用悬臂根部整体更换工艺对电铲进行修复, 修复效果良好。

1 存在问题分析

1.1 悬臂结构及受力分析

以4 m3电铲为例, 电铲悬臂全长10.5 m, 净重9.8 t, 部件总重18 t, 为箱体焊接构件, 悬臂根部为铸钢件, 有2个ф110 mm的销孔, 通过销轴与电铲回转平台铰接, 承受电铲推压机构的全部负荷。

在悬臂上端, 装有天轮和绷绳滑轮组, 提升钢丝绳绕过天轮使铲斗在悬臂前方作上下提升运动, 滑轮组通过绷绳与A型架连接, 使悬臂与回转平台成45°角, 根据悬臂所处工作位置 (如图1) 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如图2) , 可以看出悬臂根部的支承力A远大于绷绳的拉力B。

1.2 存在问题及对策

查有关资料, 经测算, 根部承受的支承力A=60 t, 绷绳拉力B=30 t, 当电铲超期服役, 悬臂根部磨损严重, 再加上疲劳损伤, 操作不当, 导致悬臂根部折断现象。经过技术人员探讨分析, 确定采取悬臂根部整体更换工艺, 依据立体几何理论进行找正对接, 再经过精心施焊, 可达到使用要求。

A.悬臂根部支承力B.绷绳拉力

2 悬臂修复工艺

2.1 悬臂根部找正理论

由于悬臂轮廓尺寸大 (长10.5 m×宽0.8 m×高1.5 m) , 自身重 (9.8 t) , 立体结构尺寸复杂, 无法在平台上找正, 只有依据立体几何理论在检修车间水平地面上进行找正对接。

理论依据:空间两线段中点的连线外任一点到两线段端点的距离分别相等时, 那么这两线段一定在一个平面上, 在同一平面上的两线段的中点连线分别与两线段垂直, 且线段端点连线分别相等时, 两线段一定平行。

在图3中, AB为天轮轴线上的线段, 点A、B到悬臂中心线EF的距离相等, CD为悬臂根部销孔轴线上的线段, 点C、D到悬臂中心线EF的距离也相等, AB、CD分别垂直于EF, 点O为中心线EF外一点, 且OA=OB、OC=OD、AC=BD。

2.2 工艺实施

1) 在天轮孔中嵌入找正盘, 盘中心钻ф2 mm小孔, 即为天轮中心A、B。在悬臂平面上引出一点O, 使OA=OB (如图4) 。

2) 将铸件悬臂根部与悬臂箱体对接, 并用同心找正杆穿过根部两销孔轴孔, 在找正杆上端分别寻找距销孔外端面各200 mm的两点C、D。

3) 用一根钢丝通过A、B两孔, 绕过C、D两点, 钢丝两端均坠一重物, 使其拉紧, 并在悬臂根部下面两侧各置一千斤顶, 用来调整铸件高低, 保证OC=OD。

4) 在悬臂箱体与铸件连接的侧面用调节螺栓连接, 用来调整悬臂根部铸件的位置, 使AC=BD, 同时兼顾OC=OD。

5) 在保证了平面ABCD外一点O到A、B等距, 到C、D等距, 且AC=BD后, 就一定能够保证AB∥CD, 从而保证了天轮轴孔中心线与悬臂根部销孔中心线的平行, 并都与悬臂的中心线垂直, 达到了悬臂箱体与根部对接的理论使用要求。

6) 在焊工进行施焊作业时, 检修钳工要定时校正AC与BD、OC与OD是否相等。如果出现误差, 要通过调整焊接位置、角度、焊量、速度等因素进行校正与控制, 施焊结束后, 要重新检验AC与BD、OC与OD是否相等, 这是保证悬臂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3 效果与效益

根据此修复工艺对一件因损坏长时间闲置的电铲悬臂进行了修复, 并重新投入使用, 投入使用至今1年时间, 未发现悬臂不正、摇摆等不良情况, 使用效果良好。

修复一件悬臂需钳工、焊工及有关技术人员共6人10天时间, 投入的人员工资、材料消耗 (焊条、氧气、铸件等) 共计1.5万元;而新购置一件悬臂需22.2万元, 因此修复一件悬臂可节约资金20.7万元。

4结语

通过悬臂根部断裂修复工艺的创新, 成功地解决了悬臂断裂无法修复的问题, 此工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且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德君.矿用电铲电气传动系统对比与实用性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7) :77-78.

[2]易剑辉, 叶喜平.2300XP电铲勺杆的矫正[J].铜业工程, 2012, 116 (4) :39-41.

断裂修复 篇5

1台由履带起重机改装的强夯机,由于长期承受冲击载荷,其回转平台主梁发生断裂。该强夯机回转平台主梁为工字型断面,断裂部位发生在回转支撑后方与变幅机构支撑座之间,裂纹由回转平台主梁上表面向下延伸,如图1所示。

2. 原因分析

从强夯机回转平台受力分析可以看出,夯锤提升时,变幅机构对回转平台中部产生向上的弯矩;夯锤释放时,回转平台后端受配重的下压,对回转平台中部产生向下的弯矩。强夯机作业时,其回转平台主梁如此反复循环承受弯矩,弯矩最大部位在回转支承的后部,即回转平台主梁发生断裂的部位。

强夯机与履带起重机虽然基本工作过程相似,不同的是履带起重机作业频次较低,起吊和下放平缓,基础件不易损坏;强夯机作业频次较高,交变冲击载荷较大,其受力最大部位便容易发生开裂。该强夯机使用系数远高于履带起重机,以履带起重机为基础设计该强夯机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个因素,直接采用了履带起重机的使用系数,这是平台主梁开裂的主要原因。

经过分析,该强夯机回转平台主梁结构也有缺陷,其表现为以下2点:一是变幅机构支撑杆下端存在较大应力集中;二是平台主梁受力较大部位设计了较大的过管孔,减弱了主梁抗弯强度。

3. 修复方法

根据开裂原因分析和回转平台主梁的现状,决定并实施了以下修复方法:

(1)焊接开裂部位

首先,用磨光机对主梁开裂的部位进行打磨,检查裂缝的长度,做好标记。其次,用磨光机将裂缝磨出坡口,坡口要有足够的深度,以保证焊缝的强大。再次,对主梁变形进行校正。最后,对裂缝进行焊接,以保证裂缝部位全部焊透。

(2)补强主梁

在回转平台主梁断裂部位的外侧面各贴焊1块长度1400mm、高度480mm、厚度16mm、材质为Q345B的钢板,以增强回转平台主梁的抗弯强度。

(3)焊接三角筋板

在两侧回转平台主梁与变幅机构支撑座连接处焊接长度350mm、高度220mm、厚度30mm、材质为Q345B的三角筋板,使回转平台主梁与变幅机构支撑座处结构形状平缓过渡,以消除应力集中点。改进后的强夯机回转平台主梁结构如图2所示。

断裂修复 篇6

2号窑轮带为铸造件, 规格为D5540mm×d4780mm×B850mm, 轮带厚度H= (D-d) /2=380mm, 材质为Mat323 (FLS公司标准) , 重量41100kg, 材质化学成分为:0.23%C、1.45%Mn、0.39%Si、0.006%S、0.008%P, 轮带工作表面硬度HB300, 轮带端面 (非工作面) 硬度HB130, 材质接近国内的ZG25Mn2优质合金结构钢, 完全断裂口截面形状不规则, 横向、径向断纹呈斜曲折线复杂分布。

(二) 轮带修复施工方案

1. 轮带热态断裂裂缝开度达70~80mm, 常温下裂缝完全闭合, 盘窑至使轮带裂缝置于顶部, 测量轮带在裂缝完全闭合状态下的原始数据, 画线确定原状修复定位基准线;

2. 用千斤顶将轮带顶起致使轮带脱离托轮支撑 (以便撑开裂缝) , 用螺杆千斤顶撑开裂缝20~30 mm, 以便刨开工作面U型坡口 (外坡口) ;

3. 卸掉轮带千斤顶支撑, 恢复托轮支撑, 用螺杆千斤顶复原轮带原状定位基准线弧长 (即恢复第1步的原始数据) , 将窑盘动90°, 致使轮带裂缝从顶部移到侧面9点钟位置处, 至此所有的修复工作将全部在此位置来完成;

4. 在窑筒体内的轮带两侧设两组支撑米字架, 以防整个修复过程对筒体圆度造成影响, 以轮带位置为中心在筒体上挖开一个950×400mm的天窗, 卸掉与修复部位相干的轮带垫板, 以便从窑内天窗刨开轮带内表面U型坡口;

5. 轮带两侧坡口走向均根据裂缝走向并行, 坡口宽60mm, 深190mm, 断口正面开坡口也是根据实际裂缝逐步往深度方向深入, 坡口宽度 (最宽面) 尽量不超过100mm, 但裂缝走向复杂也要根据实际裂缝来定;

6. 坡口清理, 在刨开内外两U型坡口的过程中, 在裂缝断面发现多处分叉裂缝小分支, 是原始的铸造缺欠残留, 正是轮带在此处断裂的原因所在, 所以一定将这些裂缝分支清理干净, 也是本次修复根除隐患的关键;

7. 坡口处理后的裂缝检验, 超声波探伤或着色探伤, 确认轮带没有其他裂纹后再进行下一步施工;

8. 焊前预热:焊口两侧位置预留300mm宽度, 往两侧四周安装电加热板进行预热, 预热温度达175℃, 并保温2小时后才开始施焊;

9. 焊接首选手工电弧焊, 焊条选用J507, 焊接技术参数

见表1:

焊接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形, 焊接过程内外同时施焊, 层间清理清渣, 焊接厚度达一半时进行一次消氢 (消氢温度350℃) 处理后再继续施焊直至焊缝闭合, 整个焊接过程保持恒温 (175℃) ;焊后消除内应力处理, 去应力处理温度625℃;焊接过程的保温控制和热处理升温和降温速度均采用自动控温电加热器进行全程监控, 恒温误差不超过5℃, 升降温速度不超过16℃/h。工件焊接过程及热处理工艺图如图1:

说明:

(1) 本工艺采用远红外电加热器进行热处理, 温度全程自动控制, 升、降温速度≤16℃/h, 恒温误差≤5℃, 工件厚度380mm, 材质:25Mn2;

(2) 焊前预热175℃时恒温2h后, 才开始施焊;

(3) 施焊过程工件温度必须保持在175℃左右, 当焊缝高度达一半焊量 (约200mm) 时, 暂停焊接, 做一次消氢处理 (350℃) , 然后使温度控温降至预热温度后继续施焊;

(4) 当整个工件施焊完后, 控温升至625℃进行去应力处理, 焊后热处理降至300℃以下不控温, 任工件自然冷却;

(5) 热处理完毕后检测工件焊缝硬度不大于HB187;

(6) 中途停止施焊必须保持预热温度, 如因加热器故障降至常温必须停止施焊, 待做后热处理 (消氢) 后方可继续施焊。

(三) 轮带修复后技术检验和经验

1. 经过修复后超声波探伤结果没有发现任何焊接缺陷, 坡口清理时干净清除几处开叉铸造小裂纹彻底根除焊缝缺欠隐患, 另外焊接温度的严密控制保证焊缝的均匀成型;

2. 焊后硬度检验结果:焊缝周围母材硬度HB130, 焊缝本体硬度HB125, 硬度误差只有4%, 说明焊材和母材均匀过渡;

断裂修复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急性跟腱断裂患者60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20~64岁, 平均 (39.5±4.2) 岁;患者的职业中锐器切割伤24例, 舞蹈爱好者11例, 运动员20例, 老年体育爱好者4例, 其他1例。所有患者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中有3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为对照组, 30例采用改良Bosworth法治疗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已经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充分考虑其要求后选择手术方式,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取俯卧位, 于充气止血带下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 具体:采用内侧皮肤纵行切口, 大小约4cm, 对周围组织依次进行分离, 纵行切开腱鞘后拉出跟腱的两锻端, 对断端给予平整后, 以可吸收缝线进行端端吻合, 同时对腱鞘进行修复;对于有局部封闭史的运动员患者, 可尝试以腓肠肌筋膜进行环形修补;对于从跟腱跟骨结节撕脱的患者, 以钢丝进行固定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Bosworth法进行修复治疗, 具体:手术取小腿后方沿跟腱偏内缘做一长10~12cm的纵行切口, 向下终于跟腱抵止处, 切开皮肤、皮下以及深筋膜, 保证断裂的跟腱充分显露, 对跟腱的残端进行修整, 如有跖肌腱存在, 将其移至肌腹交界处备用。在踝关节跖屈曲20°以及膝关节屈曲30°时对跟腱的缺损长度进行测量, 参照此长度于腓肠肌腱膜中间纵行切取一条长13~15cm的腱条, 同时保留期在近侧跟腱断端的基底部, 将以逆时针方向向下翻转后的腱瓣平分为两根, 对其粗糙面进行修整, 对基底部进行加强缝合以防撕脱, 于腱膜瓣处进行连续缝合;之后再将修整后的腱膜瓣分别横穿断裂跟腱的远端和锦缎, 屈膝90°, 跖屈30°, 将腱条拉紧后进行加强缝合;将剩余的腱条缝合于近端后侧后再将之前备用的跖肌腱横穿跟腱断裂的近端和远端, 混合编制并加强缝合, 对跟腱的两断端以Kessler法进行缝合, 对跟腱周围腱膜进行缝合后将切口关闭。患者术后第1周开始即可行踝关节跖屈、屈膝锻炼, 以长腿石膏托进行固定, 术后4周开始换短腿石膏托以使膝关节可以活动, 术后5周开始脚滚筒训练, 术后6周可除去石膏托进行穿鞋行走, 之后可逐渐的增加联系的强度, 直至进行专项训练。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指标及标准: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 (AOFAS) 的平分系统[3]对踝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 (1) 优:得分90~100分; (2) 良:得分80~89分; (3) 一般:得分70~79分; (4) 差:得分69分及以下。优良率= (得分为优的例数+得分为良的例数) /总例数×100%;对跟腱再断裂以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数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12个月, 平均22个月。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70.5%, 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100%,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跟腱再断裂和术后粘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患者的整体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下表1。

讨论

急性跟腱断裂根据受伤机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外力: (1) 开放性:为锐器切割伤。 (2) 闭合性:多系跑跳运动损伤, 一般是当跟腱处于跟腱紧张状态, 再受应力而断裂。另一类是间接外力:运动中发生跟腱异常受力, 造成断裂。临床中一般较常见于运动量较大的中青年患者, 并且近年来有着逐渐增加的趋势[4]。目前为止, 临床对于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与微创手术治疗, 以及保守治疗与微创治疗, 早期功能锻炼等。

一般情况下, 对于急性跟腱断裂的理想治疗方法是尽快恢复跟腱的连续性, 从而尽早恢复伤前的活动水平和肌肉活动度, 进而避免发生跟腱的再次断裂以及伤口愈合等多种并发症[5]。保守治疗虽然可避免切口感染以及愈合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无法较好地重建跟腱的腱性连接, 具有较高的跟腱再断裂率;传统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跟腱的强度, 但是术后局部皮肤坏死、切口愈合延迟以及术后粘连等并发症有着较高的发生率, 愈合后关节的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此, 在本文中我们分析和比较了采用改良Bosworth法对急性跟腱断裂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 与传统手术比较, 改良Bosworth法治疗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较高, 跟腱再断裂率以及术后黏连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 改良Bosworth法增加了断端之间的支架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定的牢固性, 减少再次断裂的发生率;另外, 这一手术中所取得肌腱与跟腱有着一定的同源性, 取材较为方便,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物反应, 较多地保护了血运, 降低了术后感染和粘连的发生;此外, 这一方法同时解决了肌腱缺损和避免了转移肌腱造成的肌力降低和不平衡等问题, 促进了患者的功能恢复。

总之, 改良Bosworth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结合术后的康复功能锻炼, 不仅可有效促进功能的恢复, 还可减少再断裂和术后粘连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剑锋, 施忠民.急性跟腱断裂诊断与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 34 (1) :29-31.

[2] 梁晓军, 赵宏谋, 李毅,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 6 (5) :438-441.

[3] 徐向阳, 刘津浩, 朱渊, 等.筋膜反转法和直接吻合法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8) :737-740.

[4] 丁春劲, 杨惠林, 周军, 等.微创跟腱吻合器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3) :51-53.

断裂修复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拇长屈肌腱损伤的25例中, 男性21例, 女性4例;年龄15~65岁。以青壮年多见。伤后至手术时间1~6h。损伤原因:锐器伤20例, 电锯伤5例。单纯拇长屈肌腱损伤15例, 合并指神经或指动脉损伤10例。手术过程中, 肌腱近侧断端寻找比较棘手, 驱血带加压缠绕前臂使肌腱断端自创口内自行突出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损伤小, 肌腱及鞘管缝合时遵循显微缝合原则治疗效果好。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下, 上臂上止血带, 消毒范围尽量大, 铺巾后使肘关节暴露在手术野内, 彻底清创, 延长切口, 充分暴露腱鞘断端, 保护A2、A4滑车, 从一侧切开腱鞘、C1交叉, 屈末节肌腱远断端可暴露, 寻找近侧断端为该手术难点, 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先应用驱血带自肘关节向腕关节加压缠绕, 在屈腕屈指位置即可见到肌腱断端自鞘管创口内自行冒出, 断端近侧1.5cm左右穿线牵引。如此方法不奏效, 可于近端大鱼际部位或腕横韧带近侧做切口, 大鱼际部位切口沿鱼际纹方向, 注意保护正中神经返支, 腕横韧带近侧切口在挠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取长约3cm之纵切口, 找到拇长屈肌腱, 先将其推向远侧, 则近侧断端即可能在伤口内显露, 如不能显露则将肌腱断端自切口内拉出, 断端留置缝线, 再选用10号导尿管自原伤口鞘管内插入, 至近端切口内, 将缝线穿过导尿管侧孔固定沿鞘管拉回断裂处, 拆除导尿管固定肌腱防止回缩。大鱼际部位解剖相对复杂, 寻找到断端所需时间平均约为18min, 腕横韧带部位寻找近侧断端相对简便, 平均约需10min。肌腱两断端采用改良Kesseler缝合法, 应用强生4-0无创伤缝合线缝合, 6-0无创伤缝合线外周连续缝合, 8-0缝合线缝合腱鞘, 如肌腱挫伤严重会造成滑动障碍, 需开放腱鞘。合并指神经损伤者同时修复。术后石膏固定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及掌指关节于屈曲位, 指间关节于轻度屈曲位, 1周开始功能锻炼, 4周左右拆除外固定。

2 结果

术后随访10~14个月, 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手外科TAM法[1]评定, 优:活动范围正常, 本组20例;良:TAM>健侧的75%, 本组5例;可:TAM>健侧的50%;差:TAM<健侧的50%。本组优良率100%。

3 讨论

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 如何使肌腱在损伤或修复后少发生或不发生粘连, 尽快恢复其滑动功能, 同时又不影响肌腱本身的愈合, 是治疗的重点。多个文献[2~4]支持这一观点:最大限度减少肌腱和鞘管的医源性损伤, 保护鞘管的完整性, 显微肌腱缝合方法, 使吻合口小而光滑, 尽量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 这是肌腱愈合和早期活动、预防肌腱粘连的最根本方法, 但活动也有限度, 过度的活动只能是破坏肌腱的愈合。

3.1 肌腱断端寻找及还纳

拇长屈肌腱在解剖结构上有其独特之处, 既无支持带, 又无蚓状肌, 在鞘管内及腕管内呈一孤立的肌腱, 这也是其在Ⅱ区断裂后, 近侧断端回缩严重的解剖学基础, 是手术难点所在。屈拇长肌腱经腕管和鱼际鞘深面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基底掌侧, 按其解剖和生理特点分为5区。于原断裂口处寻找肌腱近端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伤口内盲目钳夹企图侥幸找到近端肌腱做法极易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是根本不可取的。强行在此处解剖则手术费时费力, 加重损伤。作者根据本组病例得出的体会是:根据病情, 手术方式应首选简便易行的方法, 应用驱血带加压缠绕前臂是最省时的无创操作方法, 原理是减少前臂的肌肉容量, 在本组病例有72%通过这种方法找到肌腱断端, 值得推广。在手掌部沿鱼际肌纹切开寻找肌腱近端, 解剖相对复杂, 较之在腕横韧带近侧切开寻找肌腱近端做切口手术难度大, 耗时长, 损伤大, 腕横韧带近侧切口更易行, 此类常见急诊手术应首选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而且, 此类手术可先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 如果在驱血带加压下可找到肌腱断端, 则减少了麻醉风险及经济负担。

3.2 肌腱通过腱鞘的方法

减少腱鞘及肌腱损伤是防止肌腱粘连的关键, 驱血带前臂加压对鞘管无损伤, 大鱼际处切口直接破坏了鞘管, 腕横韧带处切口, 肌腱送回路程较长, 作者最初应用探针引导法, 但探针较硬易损伤鞘管, 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报道, 比如说Titley应用各导管或硅胶棒探寻回缩肌腱[5], 张跃进塑管导引法处理近端回缩的肌腱损伤[6]。这些方法都可行。2003年沈向前等应用内窥镜下寻找回缩的屈肌腱近端[7], 并取得良好效果。但该方法费时, 往往造成副损伤, 而内窥镜设备昂贵, 不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作者的体会塑管引导法, 特别是应用细导尿管引导法对鞘管的损伤最小。因为10号导尿管粗细与成人拇长屈肌腱最接近, 表面光滑, 弹性好, 可塑性好, 价格低廉, 值得推广。

3.3 修复方法的选择

屈指肌腱“无人区”的修复, 是肌腱修复中的难题之一, 随着对鞘管保护及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方面研究的进展, 疗效有明显提高, 但拇长屈肌腱损伤疗效不良, 不但受上述因素影响, Ⅱ区损伤缝接后缝接点膨大滑动时籽骨卡压亦是影响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对肌腱缝合的显微技术提出了要求。作者采用了4-0无创伤缝合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后, 周边用6-0无创伤缝合线内翻连续缝合, 线结均留在断端间, 表面光滑, 故此避免了发生肌腱粘连的机会, 缝合时采用缝线牵引, 较注射器针头固定, 在缝合时更好调节张力, 使吻合口更光滑。

3.4 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是防止肌腱粘连的关键。本组所有病例均在术后石膏固定, 尽快使创伤反应得以消除, 术后5 d创伤反应性水肿高峰已过, 在手术医师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早期活动方法得当, 活动适量, 不会发生肌腱断裂, 还能明显减少粘连的发生条件和概率。另外, 在康复过程中, 结合其它物理治疗, 以利于肌腱的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130-135。

[2]黄汉伟, 陈维钧。透明质酸促进肌腱愈合及防止肌腱粘连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10 (3) :173。

[3]邵新中。预防肌腱粘连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2) :187。

[4]丁跃华。23例拇长屈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 2001, 11:186。

[5]Titley OG.A modification of the catheter method for retrieval of divided flexor tendons[J].J Hand Surg (Br) , 1996, 21:391-392.

[6]张跃进, 郭建平, 刘俊利, 等。塑管导引法处理近端回缩的肌腱损伤[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6, 6 (20) :114。

【断裂修复】推荐阅读:

韧性断裂10-14

活动断裂10-15

路面断裂10-21

断裂系统07-06

断裂螺栓07-09

断裂机制07-24

断裂特征07-25

尿道断裂08-05

早期断裂08-12

失效断裂09-02

上一篇:社会空间课程下一篇:饮食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