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跟腱断裂

2024-09-12

闭合性跟腱断裂(共8篇)

闭合性跟腱断裂 篇1

跟腱断裂是创伤外科中常见的疾病, 大多数病人需手术治疗, 术后功能锻炼对患足功能恢复至关重要[1]。临床通过采取合理、规范、详尽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足功能恢复。现将1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 年 6月收治的1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病人, 其中男8例, 女2例;年龄24岁~57岁, 平均43.13岁;均为运动伤;打篮球6例, 高处坠落4例;查体患肢跟腱连续性中断, 有空虚感, 托马斯 (Thompson) 试验阳性;均于受伤后7 d内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病人俯卧位, 踝关节跖屈30°。在跟腱断端内侧先做2 cm~3 cm小切口, 根据需要适当延长切口。暴露跟腱可见断端层次不齐呈马尾状, 对其进行梳理并修整, 无需剪平末端, 将两断端撕裂的跟腱分成相等的3束~5束, 用1- 10号薇荞线捆扎合拢。两跟腱断端用可吸收合成线再疏松间断缝合加固, 用6- 0号无损伤缝线修复腱外膜, 仔细修复腱周组织, 最后冲洗伤口, 逐层关闭伤口。

1.3 疗效评价

采用阿纳- 林霍尔姆 (Arner- lindholm)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2]。优:病人自觉无不适, 行走正常, 提踵有力, 肌力无明显异常, 小腿围度减小<1 cm, 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5°;良:病人行走时稍感不适, 提踵稍无力, 肌力较健侧较弱, 小腿围度减小<3 cm, 背伸角度减小在5°~10°, 跖屈角度减少在5°~15°;差:病人有明显不适, 跛行, 不能提踵, 肌力明显减弱, 小腿围度减小>3 cm, 背伸角度减少>10°, 跖屈角度减少>15°。

1.4 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时间为1 h~2 h, 平均1 h;出血量为30 mL ~300 mL, 平均150 mL;切口长为3 cm~7 cm, 平均4.2 cm;切口均获甲级愈合。10例病人术后获18个月~36个月的随访, 踝关节背伸角度减少0°~10°, 平均4.3°, 跖屈角度减少0°~14°, 平均4.9°。术后3个月提踵有力, 跟腱无疼痛, 走路无破行, 少数病人仅有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但锻炼4个月~6个月后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术后疗效根据Arner- lindholm均分标准评定[2]:优7例, 良3例。术后未发现跟腱再断裂、皮肤及肌腱坏死、深部感染、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 术后护理干预

2.1 心理干预

首先医护人员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由于意外伤害, 病人难以接受突然打击, 加之疼痛、体位受限而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3], 这些都可能引起病人的情绪不稳定, 从而影响病人对治疗的配合和疾病的康复。加之病人术后肢体石膏固定限制了其自由活动, 病人表现出很烦躁, 使用支持、疏导、安慰、鼓励和放松练习等方法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4], 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 从而使病人对医护人员更加信任和依赖。病人伤后最担心的问题是术后患肢的功能, 需要护士的业务水平相当熟练, 努力将持续细致的不同阶段功能锻炼观念深入到具体操作的每一步骤和环节。术后患肢长时间制动, 易导致关节僵硬和萎缩, 长期石膏固定屏蔽了跟腱被动牵拉的应力, 可导致大量未成熟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影响组织的抗拉强度。对于跟腱断裂的治疗主张术后让病人尽快进行适当运动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 , 但由于多数病人拆线后即出院, 康复锻炼大部分在家进行。故应制订合理、规范、详尽的康复程序并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并熟练掌握。

2.2 功能锻炼

①术后长腿石膏持续维持踝关节跖屈30°, 膝关节屈曲30°, 抬高患肢, 以利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麻醉作用消失后可嘱病人足趾关节适度活动。第2天即可在石膏固定下教会病人股四头肌、腓肠肌的肌肉锻炼, 可先从健侧锻炼, 再行患侧锻炼, 此法病人易掌握。②3周后改为支具外固定, 并开始进行支具保护下非负重功能锻炼。③术后6周去除支具进行穿高跟鞋部分负重行走, 要循序渐进进行。④术后10周穿平跟鞋行走, 并逐渐开始行双足提踵练习, 以促进跟腱的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⑤术后12周开始慢跑练习。⑥术后6个月逐渐进行体育运动。

3 小结

跟腱断裂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跟腱的完整性、坚韧性, 保持其生理长度及小腿三头肌的跖屈力量。治疗可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种。非手术治疗多以跟腱不完全断裂为主。手术治疗是跟腱断裂的最佳选择, 并提倡早期治疗。临床经验表明, 跟腱断裂病人1周内得到治疗疗效较好。而手术治疗后病人的功能锻炼是一项艰苦而乏味的过程, 需要病人有耐力、毅力, 并且有很好的遵医行为。所以护理干预下合理规范的功能锻炼对病人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闭合性跟腱断裂,功能锻炼,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邵松玲, 陈庠仑, 何琼芳, 等.跟腱断裂术后康复体位改良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6C) :1633-1634.

[2]Fox JM, Blazina M, Jobe FW, et al.Degeneration and rupture ofthe achilles tend[J].Clin Orthp Relat Res, 1975 (107) :221-224.

[3]贾连凤, 李秀霞.对7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6) :49-50.

[4]王立昆.人性化护理在传染科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4) :583.

跟腱断裂:从刘翔被迫退役说起 篇2

跟腱位于脚跟的跟骨结节,是连接脚、小腿及大腿等关节的一个很重要的肌腱组织,也是全身最大的肌腱组织。如果运动前没有充分的热身,运动姿势不当,跳跃扣杀类动作很容易造成跟腱断裂。根据刘翔微博的叙述,他可能患有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但由于刘翔长期大量高负荷的运动,跟腱已经处于疲惫状态,当小腿拉伸紧绷,受到力量的刺激,薄弱的跟腱受不了高负荷的拉伸,发生断裂。虽然是急性的,但也是日积月累、伤痕累累落下的。虽然刘翔跟腱断裂后进行了跟腱重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康复训练,但是重建后的跟腱恢复不到原来的状态,也很难达到原有的弹性和韧度。

年轻人肌肉紧,更易发生断裂

跟腱断裂已是众多运动员的通病。之前,科比因跟腱断裂远离球场,刘翔也因它无缘跑道。当然,跟腱断裂并不只“钟情”于运动员,普通百姓也一样会被“击中”。跟腱断裂大多是意外伤导致的,容易发生在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如打羽毛球、打篮球、踢足球等。特别是打羽毛球常用的后退、跳跃、扣杀等一系列动作,打篮球的扣球姿势和百米冲刺等。

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几十岁的老人都会出现跟腱受伤,但此问题大多发生在肌肉发达的青年人身上。青年人的肌肉更加结实,如果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拉伸热身,运动姿势不当,或打羽毛球时突然跳跃、踢足球时突然射门,就会造成跟腱完全或部分断裂。

听到啪一声,跟腱就断了

跟腱断裂发生时,患者会听到“啪”的一声,突然间产生剧痛,用手压脚后跟会出现凹痕,同时,脚踝会感觉乏力,局部有淤血,还伴有肿痛。垫脚尖、提后脚跟的动作,跟腱断裂的人一般是做不出来的,这也是鉴别是否有跟腱断裂的一个简单方法。但要确诊,还是要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

一旦发生跟腱断裂,要及早做手术,如果不及时手术,断裂会越来越厉害,肌肉收紧,跟腱部位发生痉挛,只能采取跟腱重建手术而不仅仅是跟腱修补术,预后将大打折扣。

专家建议,在运动前最好做3~5分钟准备活动,避免一上场就参加对抗性非常强的体育项目。另外,骨骼炎症的患者在运动时应格外注意,最好不参加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

闭合性跟腱断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自2008 年1 月至2012 年6 月, 收治58 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其中男性41 例, 女性17 例年龄19 ~ 63 岁, 平均年龄为36. 7 岁。右侧24 例, 左侧3例。症状及体格查体: 主诉伤时跟后剧痛或棍击感者56 例局部明显凹陷57 例, Thompson’s征阳性55 例, 提踵试验阳性54 例。患者从跟腱断裂至就诊时间间隔最短为0. 5 h, 最长为72 h, 平均11. 6 h。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检查证实无骨折脱位, 术前经MRI检查均证实跟腱断裂, 断裂部位在跟骨结节上方2 ~ 6 cm处。跟骨结节处撕脱、肌肉肌腱结合部断裂及开放性断裂患者除外。所有病例均由有经验的同一组医师急诊进行手术治疗。

将58 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29 例, 男性21 例, 女性8 例; 横断4 例, 马尾状断裂25 例; 跟腱断裂分型Kuwada标准[1], Ⅰ型3 例, Ⅱ型9 例, Ⅲ型16 例, Ⅳ型1 例。B组29 例, 男性20 例, 女性9 例; 横断3 例, 马尾状断裂26例; 跟腱断裂分型Kuwada标准, Ⅰ型2 例, Ⅱ型6 例, Ⅲ型19例, Ⅳ型2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损伤类型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治疗方法

A组: 采用腓肠肌腱瓣翻转加固术治疗[2]。采用俯卧位, 硬膜外麻醉。取跟腱内侧切口, 长10 ~ 15 cm, 切开皮肤, 分离皮下组织, 直至深筋膜, 找出断腱, 冲洗切口, 用两把直血管钳夹持断端使之重叠, 用1#丝线将重叠区域的四角行单纯缝合, 取1 cm宽全厚或半厚腓肠肌腱瓣条, 长约7 ~10 cm腱瓣, 腱瓣蒂距离跟腱断端约2 cm, 修整粗糙面, 向下翻转, 使用1#丝线对断端及加固区域行密集单纯缝合, 尽可能将腱围缝合, 深筋膜必须完全缝合, 然后关闭切口 ( 见图1) 。

B组: 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术治疗[3]。采用俯卧位, 硬膜外麻醉。取跟腱内侧切口, 锐性切开至跟腱断裂处腱外膜, 不做层次间剥离。置膝、踝于30° ~ 35°屈曲或跖屈位, 找出并梳理跟腱残端, 冲洗切口, 彻底去除积血, 用宽刀片修整破裂的跟腱残端。跟腱断裂部用1# Vicry线沿跟腱近端一侧进针至对侧, 跨过两断端至远端横行至对侧, 返回近端打结, 1#丝线端端垂直缝合, 使所有线结包埋于断端, 缝合腱围、深筋膜, 关闭切口 ( 见图2) 。

1. 3 术后处理

用棉花夹板加压包扎, 长腿石膏前托固定膝关节于屈曲60°, 踝关节跖屈20°位。伤口通常在术后14 d拆线。3周后改为中立位石膏前托再固定, 6周后去除。4 ~ 6周后每日在床上去石膏开始滚筒练习, 每天练习20 min, 练习过后用冰水混合物冰敷踝关节20 min。7周后着高跟鞋下地行走, 并逐渐将后跟降低, 至9周可以穿平跟鞋行走, 同时练习踝的伸屈活动, 术后10周可以行双足提踵练习, 逐渐增加患肢负担, 过渡到单足提踵练习。术后12 ~ 16周可以恢复运动。

2 结果

所有58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 ~ 36 个月, 平均随访18 个月。术后3、6、12 个月采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制定的跟腱断裂修补术后的评估系统进行评定比较[4], 内容由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医师的客观查体两部分组成, 包括疼痛、日常活动、行走及步态、患者满意度, 单足提踵、小腿周径、踝关节活动度、跟腱延长、Thompson征等。满分100 分, 90 ~ 100 分为优, 75 ~ 85 分为良, 60 ~ 70 分为中, 55 分及以下为差。采用SPSS 11.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统计学结果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3。

3 讨论

跟腱是人体中最强大的肌腱, 在人体中是第三位容易撕裂的肌腱。跟腱的营养血管来自胫后及腓骨动脉。跟腱内的血管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跟腱的主要血液供应依靠其肌腱系膜, 血液供应最丰富的部位在前方系膜。跟腱在跟骨止点上方2 ~ 6 cm的区域相对血液供应较差, 这也是跟腱损伤的好发部位。跟腱断裂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前足负重, 膝关节伸直准备蹬地的情况下, 突然踝关节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背屈, 此时跖屈的足部突然强力背屈, 造成损伤。跟腱修复手术应以减轻对跟腱血供的破坏, 尽量保护及恢复断端的血运为原则。

跟腱断裂的缝合方法很多, 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断端呈马尾状撕裂, 如果修剪断裂末端至平整后直接缝合, 易引起跟腱缩短, 影响功能恢复; 断端直接缝合, 间断缝合也易引起撕裂, 缝合不牢固, 张力差。腓肠肌腱瓣翻转加固术操作简单, 手术创伤相对较轻, 对跟腱断裂部位提供了有活性的腱瓣, 可增加断端吻合强度, 可促进跟腱的愈合; 翻转的腱瓣起到桥接的作用, 由于保留了腓肠肌翻转腱瓣肌腹的血液供应, 因而保持了肌腱的活力, 利于跟腱的愈合, 且不会发生瘢痕变性。腓肠肌翻转腱瓣与跟腱为同属腱性组织, 其胶原纤维的含量在组织学上相同[5]。当腱瓣按本法翻转后, 理论上存在缺血坏死可能, 而临床上却无坏死报告。毛宾尧等[6]在跟腱再断裂病例再手术中发现, 翻转腱瓣血供良好, 无坏死痕迹。该术式在操作中应注意几个要点: a) 因翻转的腱瓣粗糙面朝外, 理论上易造成黏连, 因此切取腱瓣的厚度非常关键, 作者掌握的腱瓣厚度2 ~ 5 mm; b) 将腱瓣的粗糙面尽可能修平整; c) 跟腱周围的腱膜要尽可能修补完整; d) 术后康复训练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环节。

而改良Kessler缝合术, 用宽刀片修整破裂的跟腱残端, 使缝合处光滑平整, 增强手术缝合张力, 为术后早期有控制地被动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其早期的抗张力有限, 在锻炼时容易发生肌腱缝合处断裂。跟腱再断裂是跟腱断裂缝合修补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发生率不高, 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 54% ~ 5. 6%[7]。B组中2 例患者发生早期跟腱再断裂, 其中1 例发生在术后12 周, 患者男性, 48 岁, 有糖尿病史; 另1 例发生在术后26 周, 患者男性, 39 岁, 术前有跟腱炎局部激素治疗史。2 例患者再断裂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 行腓肠肌腱瓣翻转加固术, 术后随访1 年, 未发生再断裂。

跟腱术后再断裂和感染是跟腱断裂修补术后的两大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本组58 例患者均为未发生感染, 只有2例发生伤口裂开, 经2 周换药后, 伤口愈合。作者同期所行跟腱修补术 ( 含开放性、跟腱止点断裂等) 的感染率达到5. 95% ( 5 /84) 。Hess[8]实验研究证实, 跟腱断裂后立即进行修复是肌腱修复的首选时间, 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 其修复效果逐渐变差。作者认为本组感染率低与跟腱断裂为闭合损伤, 伤后能急诊手术、细致缝合肌腱系膜及筋膜有关。其他的并发症: 跟腱黏连、跟腱炎、皮肤感觉障碍等, 两组无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 腓肠肌腱瓣翻转加固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有效避免跟腱再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并能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重返社会生活。腓肠肌腱瓣翻转加固术与改良Kessler缝合术相比, 更适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特别是断端呈马尾状撕裂者。

参考文献

[1]Kuwade GT.Classification of tendon Achilles rup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surgical repair techniques[J].J Foot Surg, 1990, 29 (4) :361-365.

[2]敖英芳.运动创伤手术操作与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6-139.

[3]杨贵勇, 朱守荣.足与踝[M].第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13-324.

[4]王成, 胡跃林, 焦晨, 等.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再断裂与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 29 (5) :516-519.

[5]陈新, 贾鹏, 何锦泉, 等.腓肠肌腱瓣翻转修复跟腱断裂[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2) :138-140.

[6]毛宾尧, 李新春, 司全明, 等.半管状腱瓣修复闭合性跟腱断裂[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12) :1035-1037.

[7]龚熹, 胡跃林, 焦晨, 等.跟腱再断裂的手术治疗15例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7, 26 (2) :172-174.

轻微损伤致跟腱断裂的治疗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12年本院收治轻微损伤的跟腱断裂患者5例, 在他院收治手术、在本院门诊随诊、随访4例, 共9例。其中男性6例, 女性3例。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59岁。2例急性损伤后误诊为“腰腿病”, 3~4周后经MRI检查明确诊断后入院。9例中有3例有跟腱部位多次注射糖皮质激素, 局部封闭史。2例有脑血管意外病史。

1.2 手术方法

跟腱修复手术在联合腰麻下进行。5例行改良BOSWORTH缝合术。随访2例采用人工肌腱改良缝合术;2例行直接缝合。术中取出小块腱组织送病理。

2结果

术后长腿石膏固定于跖屈30°、膝屈30°位, 2周后改为高跟短腿石膏固定, 4~6周拆去石膏, 进行功能锻炼。9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 平均20个月。其中7例活动基本正常, 1例踝关节僵直。直接缝合的1例在2年后再次断裂入院手术, 采用人工肌腱改良编入法治疗, 生活能自理。病理结果发现: (1) 跟腱致密纤维组织排列紊乱、疏松纤维素样变性坏死, 并有成纤维细胞增生。 (2) 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3) 出现小血管簇样增生, 部分血管壁有变性坏死, 炎细胞浸润。

3讨论

轻微损伤的跟腱断裂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损伤为轻微、症状相对较轻, 加之不少在当地普通外科就诊, 对专科检查的不了解造成漏诊、误诊。因为胫后肌、腓骨肌、拇指屈肌仍可做屈曲肌活动30°, 因此误诊率高达20%~30%[1]。MRI检查可提高跟腱断裂的诊断。由于老年患者存在肌腱退变, 强度减弱;形态学上表现为正常腱细胞量的减少、腱细胞脂肪化、出现透明样变等、黏液样退变伴有软骨样化生等;病理学结果提示跟腱致密组织出现排列紊乱, 疏松纤维样变性坏死, 也有淋巴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普遍认为自发性跟腱断裂与炎症、自身免疫形态有关。当然也与胶原缺陷病、感染及神经损伤有关。另外糖皮质激素的局部或全身使用会加重跟腱的缺血和变性, 使跟腱更易轻微损伤后断裂, 跟腱变性较严重、范围广、断端直接吻合困难。

由于轻微暴力致跟腱断裂往往存在跟腱退化, 单纯缝合后存在再次断裂的可能。修复跟腱时将跖肌腱与跟腱混合编织的改良BOSWORTH法缝合或人工肌腱改良编入法缝合可增加术后跟腱的牢固度, 也能防止跟腱过早退化以及术后再断裂。

关键词:轻微损伤,跟腱断裂,治疗

参考文献

跟腱术后再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跟腱断裂患者275 例, 发生再断裂18 例, 男165 例, 女110 例;年龄15~65 岁, 平均年龄38.2 岁。采用病史复习、书信问卷、门诊随访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质量、术后外固定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锻炼强度、感染、糖尿病、使用激素、抽烟、延迟治疗、断裂前是否存在跟腱炎等多因素进行资料采集。

1.2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相关资料输入EXCEL 2003 中, 将以上数据导入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对各因素与结果之间进行多个单因素的χ2 检验或Fisher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 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 来进行计量及指数加减差统计, 结果根据所得P值对筛选出的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排序。

2 结 果

2.1 一般结果

275 例跟腱患者均手术治疗, 切口均采用跟腱内侧缘纵行切口, 肌腱部和肌—腱结合部断裂行断端缝合, 止点部撕脱病例应用缝线锚钉技术进行断端缝合。病例获平均6个月 (3~10个月) 随访。本组275 例, 男165 例, 女110 例;年龄15~65 岁, 平均年龄38.2 岁。手术后再断裂病例18 例 (占6.5%) , 再断裂发生时间为术后3~13周, 平均5.5周。感染病例7 例, 占2.5%。所有再断裂病例均通过再手术后治愈。

2.2 单因素的χ2

检验或Fisher检验 通过多个单因素的χ2 检验或Fisher检验, 我们发现感染、术后锻炼强度、术后外固定时间、延迟治疗、术后负重时间、糖尿病、断裂前是否存在跟腱炎等7个因素对于发生再断裂分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其P值逐渐增加, 提示相关性递减 (见表1) 。

2.3 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影响跟腱断裂术后再断裂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感染、术后锻炼强度、术后外固定时间、延迟治疗、术后负重时间、糖尿病、断裂前是否存在跟腱炎等7个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 运用Forward法进行分析筛选, 结果由感染、术后锻炼强度、术后外固定时间、延迟治疗、术后负重时间、断裂前是否存在跟腱炎这6个因素组成的模型,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5) , 说明这6组因素组合对跟腱术后再断裂的综合作用最大。

3 讨 论

3.1 跟腱再断裂与各影响因素

3.1.1 感染是最重要影响因素

感染在本次模型的两次分析中均为最高影响因素, 由此可以说明术后是否感染直接影响跟腱的愈合。感染的创面大量细菌繁殖, 破坏腱周组织, 导致大量供给营养血管破坏。不断地炎性刺激造成组织的水肿, 组织脆性增加。断裂跟腱的局部营养不良和组织变性都成为了断裂的基础。因严重感染很可能进行多次清创手术, 清除周边组织, 进一步降低了该部位的组织强度及血液的供应。加上反复的清创换药, 人为的造成石膏松动, 失去了应有的外固定的强度, 种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跟腱断裂的术后感染有一定的发生率, 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3,4,5], Dalton等回顾了跟腱修补手术的并发症, 其中2.5%~4%的深部感染率, Bhandari报道了手术患者中4.7%的术后感染率。如何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这也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及提高我们的技术及规范操作。

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研究7名感染病例中, 4 例有糖尿病病史 (占57.1%) , 2 例曾经使用激素史 (占28.6%) , 抽烟患者有5 例 (占71.4%) 。因病例数量较少, 难以进行统计学统计, 但糖尿病、使用激素、抽烟在感染患者中的高发生率, 还是和大部分的研究相吻合。

3.1.2 糖尿病

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的患者, 跟腱中的血管逐渐活性下降、血管闭塞, 其跟腱损伤后由于血运差, 修复能力也差, 术后易于发生再断裂。多项研究证明在踝部损伤的病例中,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Flynn等[6]研究报道的病例中, 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是32%, 而非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是8%。McCormick等[7]比较了一组26个糖尿病病例和另一组无糖尿病的病例, 两组在年龄、手术方式及手术医生均相匹配, 发现糖尿病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 而非糖尿病组没有并发症发生。而且, 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吸烟史或是类固醇使用史, 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会有显著的升高。

3.1.3 使用激素

长期服用激素或反复在跟腱周围注射激素, 易导致跟腱强度降低, 轻微外力即可造成再断裂。据报道, 类固醇类药物使用者同样增加了术后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率。Pajala等[8]发现, 使用皮质激素患者的深部感染率及再次断裂的风险增加。我们同样认为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3.1.4 抽烟

我们的研究也推断烟草使用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Ishikawa[9]研究表明, 吸烟会延迟足部及踝部手术伤口的愈合并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ajala等[8]对跟腱术后再次断裂及深部感染的病例作了回顾性的研究, 显著的表明吸烟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影响联系, 其中33%的感染病例有明确的吸烟史。

3.1.5 过早直接负重

跟腱愈合方式属于瘢痕愈合, 一般4~8周完成, 接下来的3~6个月在张应力不断作用下跟腱完成塑形再造, 逐渐恢复其原有强度功能。早期瘢痕组织的综合生物力学能力明显低于未受损伤的组织。所以, 当跟腱处在刚刚愈合但生物力学功能却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正常的或接近于正常的负重活动对此时的跟腱无疑带来极大的损伤。随访的大部分早期负重的患者都表明此阶段伤口疼痛好转, 外固定又得以去除, 希望早期恢复的念头比较急切, 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锻炼, 造成不良后果。我们需要更好的医患沟通和随访机制来进一步改善这些不必要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1.6 过早拆除外固定

断裂跟腱的愈合是一个较长时间改造塑形的过程。早期表现为细胞生长增殖, 胶原蛋白纤维任意形式排列, 晚期则出现胶原纤维重新排列, 逐渐恢复抗应力、抗张力及弹性回缩等机械力学性能。有学者研究显示跟腱的完全应力为22.7 N, 生物力学上跟腱张力不均, 循序渐进的应力刺激有利于恢复跟腱的力学强度。因此在跟腱断裂术后石膏固定6周左右, 去除石膏后应缓慢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部分患者出院后不久, 于拆线后自行拆除石膏, 其中11 例发生再断裂。因此, 我们建议术后应采用石膏管形外固定、开窗换药的方法, 即可降低患者自行拆除石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石膏的强度, 减少了石膏断裂的危险性。

3.1.7 愈合后过量、过大的负荷运动

大部分术后强度过大再断裂的患者发生在运动员及重体力劳动者身上。跟腱愈合的瘢痕组织在半年甚至一年以后, 生物力学最大能力也仍比正常组织低;另一方面, 此类患者的跟腱往往有退变, 固有生物力学能力就已经下降。因此, 不恰当的大量活动或过度负载亦是危险的。

3.1.8 延迟治疗

跟腱断裂后治疗时间的不及时更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显示的一致[10,11]。跟腱断裂最好在1周内手术, 部分病例由于早期未能明确诊断而造成手术时机延误;跟腱断端吻合张力过大, 断端缝线过多过紧, 陈旧性跟腱断裂, 腱残端修剪不彻底, 残端瘢痕吻合, 手术时对跟腱血供的干扰过大, 断端缝合前清创游离过多, 破坏了从其腹侧进入跟腱的血管束。

3.1.9 断裂前是否存在跟腱炎

因各种原因存在跟腱炎的患者, 有着比正常患者更高的再断裂风险, 但本研究也显示其相对危险度不大。我们在手术中发现该类患者多有一定的跟腱退变, 腱旁组织黏连严重, 跟骨结节处的滑囊壁明显增厚、水肿, 甚至伴有骨刺形成。而且在一名跟腱疼痛伴有痛风患者的跟腱处发现了尿酸盐结晶沉淀, 这造成跟腱强度减低。术中将退变组织清除, 切除骨刺, 术后长期应用镇痛消炎药物, 但远期疗效仍然欠佳。对于此类患者, 术前应详细检查, 辅助原发病的全身性的内科治疗。

3.1.10 其他因素

a) 年龄:通过本研究认为年龄因素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不能判断为影响因素,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Nestorson等学者指出[12]50 岁以上患者再断裂及感染的概率较大;Pajala等[8]也认为高龄患者跟腱断裂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基础疾病增加和血管的活性降低有关。b) 性别:有学者研究发现女性较男性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项研究中 25%的女性患者有一项或多项高危因素, 而男性患者仅为9%, 这或许可以说明其升高的风险。虽然如此, 在我们的统计中性别仍是一个无相关的风险因素。有可能大多数女性患者的损伤为轻微损伤 (如走路中或绊倒) , 这也许反映了这个组别原来体质较脆弱。与我们相似的数据也出现在Pajala的研究中[8], 研究表明在轻微损伤中发生跟腱断裂的患者较在剧烈运动中发生跟腱断裂的患者, 其并发症的发生更频繁。c) 还有学者对一些我们并未统计的其他因素也进行过研究, 如对体重指数超过30 (肥胖级别) 的患者也作了回顾研究, 这些高危因素与术后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之间没有关联。然而这些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例中, 发生并发症的趋势还是增高的。

3.2 手术质量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手术质量因无法在术后进行直观的随访, 所以无法纳入计数计量的统计分析中, 但仍是被公认为影响预后非常重要的因素[13]。现阶段外科医生的手术规范和操作技术均不是标准化的, 不同的医生、不同手术方式带来的手术结果可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再手术的过程中发现有1 例再断裂病例, 是在断端进行了直接缝合, 缝线对跟腱产生了较大的切割力, 导致跟腱再撕裂;1 例应用可吸收缝线缝合, 在肌腱愈合前已发生缝线部分吸收或松动, 导致强度下降, 跟腱发生再断裂;另有1 例术者应用了大量的缝线吻合断端, 造成大量线结堆积于皮下, 伤口迁延不愈, 继发感染, 清创后强度下降发生再断裂。术中无菌概念的严格执行、微创的操作、跟腱端端平整精确地吻合、腱鞘膜与跟腱旁膜的生理修补时层次仔细核对缝合都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跟腱断端的愈合。

3.3 Logistic回归分析在本组研究中的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适用于分析多因素和二值变量结果的关系[14]。在本研究中, 跟腱再断裂的判断属于二值变量, 其影响的因素较多, 多数不属于连续随机变量, 故能很好的应用该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统计分析。本组患者中, 多因素模型比单因素模型的估计准确率要高, 能够了解各因素对结果影响的大小, 从而对临床治疗的过程和预后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跟腱断裂修补术后的患者康复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跟腱断裂患者56例, 男:49例, 女:7例, 年龄15~50岁, 平均:32岁;左侧跟腱断裂34例, 右侧22例;新鲜损伤:50例, 陈旧性损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全部患者均在腰椎麻醉下进行断端缝合修补术。术后踝跖屈30°石膏固定, 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术后伤口每天酒精消毒后外敷黄水纱处理, 术后麻醉后开始行功能康复锻炼。本组患者无发生术后伤口感染、踝关节僵硬及再次跟腱断裂。出院患者随访6个月。评定标准[1]及结果:下蹲正常, 单足提踵正常, 跑跳正常为优, 共24例 (占43%) ;下蹲正常, 尚能单足提踵, 尚能跳跑为良, 30例 (占54%) ;尚未能下蹲!单足提踵受限为可, 2例 (占3%) ;其优良率为97%

2 术后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伤肢石膏托外固定,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需要被照顾, 担心伤口愈合、日后伤肢功能恢复等, 因此患者易产生焦虑、急躁、厌倦等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多巡视患者, 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 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其精神负担, 增强其信心,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

2.2 伤肢护理

伤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约20cm, 容易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促进伤肢消除肿胀。及时观察伤肢疼痛、肿胀、肤温、感觉及趾动血运的情况, 如伤肢血液循环障碍及时解除包扎过紧的绷带、及时更换黄水纱敷料并报告医师行消肿处理等。

2.3 伤口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伤口每天酒精消毒酒后外敷黄水纱, 及时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有无分泌物等, 渗液多时及时更换。换药时请家属离开病房, 患者注意保暖。术后24h予神灯治疗仪照射, 促进术区炎症吸收。

2.4 功能锻炼

术后与患者共同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对于术后害怕疼痛者及担心功能锻炼不当而影响伤肢伤口愈合和活动功能恢复, 要耐心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2.4.1 早期 (术后1~6周)

术后麻醉过后开始进行伤肢足跖屈伸和股四头肌肉舒缩运动, 严禁伤足背曲, 每日3~4次, 每次15~20min, 注意严禁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锻炼。术后第2天可扶双拐患脚不着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等必要的日常活动。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防止意外滑倒而导致跟腱再断裂。术后2周拆除伤口缝线后开始进行膝关节伸屈练习。术后4周开始使用本院制剂舒筋洗熏洗, 将舒筋洗1~2包加70°热水1000mL熏蒸15min, 用毛巾覆盖于足背上, 等水温降40°后浸泡擦洗15min, 或遵医嘱。外用每天1~2次, 每次30min。通过热力及药力作用,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 达到祛风散寒, 活血通络的作用。熏洗完后用伤科油或清香止痛霜外涂伤肢, 进行跟腱按摩, 提捏跟腱处皮肤, 以改善局部粘连, 适当增加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的活动度。术后6周利用滚筒 (如酒瓶、易拉罐) 进行踝屈伸活动训练, 患者坐位, 患脚踩住滚筒来回滚动。此期应该防止摔倒和突然蹬地的动作, 如无医师护士的亲自指导, 勿让病人用外力令关节过分背伸, 以免造成术后跟腱的牵拉损伤或再断裂[2]。

2.4.2 中期 (术后7周~3个月)

进行全面功能锻炼。加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满9周练习走路, 逐步由双拐-单拐-去拐, 满3个月开始慢跑和提脚后跟练习, 此时跟腱容易发生再断裂, 应避免突然猛跑, 防止意外捽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慢跑-快跑-跳。应用关节松动术的II-III级手法松动踝关节, 手法要达到痛点, 但是不要超过, 治疗要平稳, 有节奏持续30s, 每一方向的手法反复操作1min。

2.4.3 后期 (术后4~6个月)

继续练习单足提踵, 矫正残留的踝关节跖屈或背伸障碍, 进行全足掌着地慢跑, 逐渐恢复踝关节的灵活性和小腿三头肌的肌力和围度。可以采用专项训练, 若出现活动后术区肿胀疼痛, 应休息、冰敷, 门诊复查[3]。普通人可参加重体力劳动。

2.5 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出院宣教, 嘱其严格按照骨折三期饮食调护:早期 (1~2周) 以清淡、易消化, 辅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忌辛辣、刺激、肥腻之食物;中期 (3~4周) 以和营生新、接筋续骨为主, 如黄豆、花生煲骨头汤;后期 (4~6周) 以补肝肾、壮筋骨为主, 如猪脚筋煲黑豆等。和所制定的功能锻炼计划执行, 术后6周拆除石膏后穿高跟鞋练习踝关节伸屈及小腿肌力3个月[4]。下地行走时会出现伤肢较前肿胀的情况, 卧床时继续予气枕抬高伤肢, 并告知3个月内走路时, 要注意力集中, 不要引起踝关节的扭伤。定期门诊复诊。

3 结论

跟腱断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康复期间重要环节, 是整个治疗关键。为防止术后伤口感染、踝关节僵硬及跟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持续有效、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 肌腱损伤的修复过程比较漫长的, 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 不然导致再次的损伤就有可能加重病情, 对以后的运动功能也有影响, 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 要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运动强度适宜、不可操之过急。

摘要:分析56例跟腱断裂修补术后的患者康复护理。术后踝跖屈30°石膏固定, 及时观察术后患者所出现血运障碍, 预防术后伤口感染, 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使患者顺利康复, 效果满意。

关键词:跟腱断裂,术后护理,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尹庆水, 张惠民, 王有刚, 等.跟腱断裂54例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1996, 12 (1) :55.

[2]杨秀木, 徐淑秀, 吴亚男, 等.跟腱完全断裂术后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11 (20) :1009-1010.

[3]于长隆.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248.

闭合性跟腱断裂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住院的跟腱断裂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且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1~46岁,平均(33.75±8.21)岁;断裂原因:体育锻炼是手伤30例,意外跌倒21例,高处坠落伤17例。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4例),两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硬膜外麻醉后取俯卧位,通过触摸肌腱断裂近端2.5cm处,用带有钢丝的直针和三角针于皮下修补断端,将麻醉使用导管针从银丝穿出处套入,进行皮下组织和腱鞘分离,拉紧穿好的银丝以对合肌腱两端,并打结余下银丝并深埋线结。

1.2.2观察组:准确判断跟腱断裂位置后并做上标记,于标记的内侧作长约2cm纵向切口达腱鞘内前方,清理断端血肿;通过跖屈踝关节将断端贴近切口部位,用组织钳置入Achillon吻合器,将吻合器近端缝线置入肌腱近侧断端部位;通过调节吻合器上的螺丝收紧定位杆将其置于靠近跟腱断端后,从缝线孔引入3根不可被吸收的缝线用于缝合肌腱组织;然后同法使用3根缝线缝合远端缝线;之后将远端缝线拉出与近端缝线依照远端对远端、近端对近端的顺序打结。最后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采用VAS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分,评分越低,疼痛越轻。采用AOFAS评分法评价踝关节功能,评分越高,踝关节功能越好。(2)依据Arner-Lindholn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优:患者行走无障碍,肌力正常,关节背伸或跖屈角度降低在5˚以内;良:行走步态不正常,肌力下降,背伸或跖屈角度降低达5˚以上,但在15˚以内;差:行走明显不适感,有跛行,肌力明显下降,背伸角度降低≥10˚或跖屈角度降低>15˚。

1.4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值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参数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AOFA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S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8.24%低于对照组94.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越来越来重视体育活动,使得跟腱断裂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达9.3/10万18/10万[4]。大量实验资料显示,临床上微创技术在跟腱断裂治疗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好的疗效,有效避免了传统切开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的缺点[5]。在基于微创的理念上,目前临床上已发现多种微创技术在跟腱断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AOFAS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较对照组显著较低。Achillon术与MaGriffith术式均是一种微创手术,但Ma-Griffith术式不切开皮肤,降低了缝合手术切口所用的时间,且对机体损伤较小,术中感染几率低,便于术后恢复,因而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但Achillon术式切开皮肤,使得医生更加直观地观察肌腱,便于操作,减轻患者的疼痛,使肌腱断端更好的吻合,加强了断端吻合后肌腱的稳固强度,因而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AOFAS评分较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8.24%低于对照组94.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所选的样本量较低有关。干旻峰[6]等研究者在对23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时,研究发现Achillon跟腱吻合器对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两种微创手术对跟腱断裂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各有优缺点,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微创技术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我院住院的68例跟腱断裂患者抽签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不作皮肤切口的新鲜跟腱断裂修复术(Ma-Griffith),观察组实施微创跟腱吻合器手术(Achillo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对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法患者术后疼痛和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依据Arner-Lindholn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6.23±1.23)min、住院时间(4.82±1.64)d、AOFAS(94.23±6.0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4.75±3.32)min、(3.13±1.87)d、(86.46±5.12)分(P<0.05),VAS(2.75±1.31)分较对照组(3.46±1.10)分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8.24%低于对照组94.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腱断裂患者,Ma一Griffith术式可不切开患者皮肤,缩短手术和患者住院时间,但Achillon跟腱吻合器手术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

关键词:Achillon,Ma-Griffith,跟腱断裂

参考文献

[1]杨永明,史晓林,张昊,等.小切口卵圆钳辅助穿针修复急性跟腱断裂[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5):334-335.

[2]陈传煌,杨涛,李文庆,等.急性跟腱断裂微创与传统修复方法的比较[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32(4):487-490.

[3]陈滔,郑鑫,安洪宾,等.小切口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J].中国骨伤,2015,28(7):654-656.

[4]王晓宁,朱颖波,黄鑫,等.新型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3):187-191.

[5]杨明,张晓萌,张殿英,等.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3):192-196.

闭合性跟腱断裂 篇8

关键词:跟腱断裂,低场强,MRI表现

跟腱是人体的足踝后部最强大的肌腱, 可承受很大压力, 除了某些疾病或特殊行为动作外, 跟腱在平时生活中极难出现断裂情况。跟腱对于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走等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负责踝关节跖屈。跟腱断裂大部分是由于间接外力引起的, 少部分由于跟腱原位外伤而导致的[1]。一直处于低强度长时间体育活动的人及平时生活处于相对静态而间断性参加高强度体育活动的人都是跟腱断裂的易发人群。引起跟腱断裂的原因有直接暴力、间接暴力, 还有激素的使用, 以往跟腱损伤, 高血压及肥胖等。由直接外伤引起的跟腱断裂临床表现为断裂处皮肤裂开出血, 并且可见跟腱组织。由间接外力引起的跟腱断裂通常在踝关节背伸位进行弹跳或蹬踏等动作时, 跟腱处会出现凹陷, 患者提踵无力, 行走困难, 无法蹬地或跳跃, 踝关节后方有瘀斑[2]。本研究通过探讨跟腱断裂的低场强MRI表现, 取得了显著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跟腱断裂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25~66 (42.5±3.1) 岁;有外伤史12 (40.0%) 例, 无外伤史18 (60.0%) 例;24 (80.0%) 例行跟腱修补缝合术, 6 (20.0%) 例给予理疗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符合跟腱断裂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MRI进行检查, 应用西门子NOVUS 0.35T低场强永磁型MR机, 采用踝关节线圈, 扫描以常规矢状面、轴面、横断面等。扫描序列为:SE T1WI (TR570 ms, TE15 ms) 、TWI (TR4500ms, TE92ms) 、脂肪抑制序列 (STIR) 、 (TR4940ms, TE92ms) [3]。

1.3 临床观察指标

1.3.1 断裂部位

跟腱共有三个部位:跟腱肌肉结合部位跟腱上段, 跟腱部为跟腱中段, 肌腱跟骨结合部位跟腱下段[4]。

1.3.2 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分完全性跟腱断裂与部分性跟腱断裂。完全性跟腱断裂分两种表现, 一跟腱连续性分离, 回抽呈“杵”状改变 (如图1、2、3) , 断裂分离处跟腱鞘内见长T1稍短T1血液高信号, 二跟腱损伤处呈交错性“毛刷”状改变 (如图4、5) ;部分性跟腱断裂呈梭形肿胀, 前后径增宽 (如图6、7、8) [5]。

1.3.3 形态改变

完全性跟腱断裂有横行状或斜行断裂状, 断端呈完全分离状态, 裂隙宽带在2.0~7.1mm, T2WI与STIR出现高信号 (如图1、3) 。部分性跟腱断裂呈局限性增粗, 信号显示不均匀, 在STIR序列上呈现条索状中高信号影[6] (如图8) 。

1.3.4 脂肪垫改变

跟腱断裂患者跟腱前的脂肪垫会发生模糊变形, 可发现不规则条索状中~高信号, 在完全性跟腱断裂中常见;T2WI发现呈高信号的是踝关节积液。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患者的断裂情况以百分比显示。

2 结果

通过MRI诊断, 30例跟腱断裂患者低场强MRI均有异常表现, 其中18 (60.0%) 例完全性跟腱断裂, 左侧10 (33.3%) 例, 右侧8 (26.7%) 例;12 (40.0%) 例部分性跟腱断裂;4 (13.33%) 例患者跟腱断裂部位发生于跟腱上段, 6 (20.0%) 例中段, 2 (6.67%) 例下段。

3 讨论

跟腱断裂属于一类常见肌腱断裂, 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多见于30~50岁人群, 在本组研究对象中, 平均年龄 (42.5±3.1) 岁, 男性:女性为7:3。跟腱断裂的引发原因很多种, 急性外伤最容易导致跟腱断裂, 如屈曲及足背屈等, 也有部分跟腱断裂是由于病变产生, 如慢性炎症、跟腱钙化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正确判断跟腱的断裂部位、断裂程度等对后期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医学上以MRI检查作为主要检查方法。

低场强MRI检查的特点是对肌腱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平面成像, 可以精确的显示患者的跟腱形态变化, 信号改变易观察, 同时能够精确显示跟腱周围软组织, 确定断裂的部位及断裂的程度。一般在T1WI及T2WI序列上正常跟腱通常呈低信号影, 跟腱内部有条状高信号影, 条状信号升高影始终与跟腱保持平行, 宽度<1.5mm。魔角现象出现在跟腱时, 跟腱信号会随之升高, 正常情况下魔角现象不易出现, 若肌腱在断裂后屈曲便容易出现魔角效应, 此时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7]。

跟腱断裂低场强MRI表现:正常跟腱信号呈均匀低信号, 与正常相比, 跟腱断裂时信号在各种序列上显示信号增高, 如T1WI、T2WI等出现片状或斑片状高信号, 跟腱变粗最显著的部位信号最高。T1WI及T2WI信号复杂是渗出的血液所引起的。常见间接性跟腱断裂与正常相比, 脂肪垫模糊、跟腱下端跟骨附着处滑囊内积液, 不常见间接性跟腱断裂出现踝关节积液。

跟腱完全断裂时, 低场强MRI呈现断端回缩, 两边断裂端的回缩程度与断端裂隙宽窄程度相关, 断裂肌腱回缩显著时低场强MRI呈现波浪状。由于断裂处存在渗出的液体, 如血液等, T2WI压脂序列可发现显著的呈斑片状信号增高影。而肌腱显著增粗的原因是纤维素回缩导致渗出液体。

跟腱不完全断裂时, MRI断裂处呈现斑片状及条状高信号影, 超过一个层面会出现连续性存在。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损伤病史明确, 可在清晰回顾受伤时脚踝后方有棒击感及弹响, 损伤通常由于踝关节极度背伸位发力而产生。患者跟腱断裂时提踵受限且跟腱后方有凹陷, 剧烈疼痛。当前医学上对跟腱断裂患者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采用屈膝跖屈石膏, 膝关节需屈曲45°踝关节跖屈。通过两跟腱断端贴紧存世跟腱断端愈合, 一般需要6~8w的固定时间, 于4w后医生锯断膝关节以上石膏部分, 更换短腿石膏。手术治疗有很多方法, 有各种肌腱缝合术及增加邻近组织的肌腱强度的手术, 但术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才能提高手术效果。两组治疗方式相比, 手术治疗有伤口不愈合, 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的风险, 而非手术治疗有跟腱再断率高的风险, 但无伤口不愈合, 伤口感染及升级损伤的风险。综合跟腱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预防跟腱断裂的重要方法是在运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避免局部注射激素类药物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同时避免超强度及超负荷运动引起的疲劳。因此, 不常进行运动的人群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分散到每日运动, 运动前必须做好热身活动, 结合自身情况, 减少过长的运动时间和过大的运动量。

本研究探讨30例跟腱断裂患者的MRI表现, 通过诊断, 30例跟腱断裂患者MRI均有异常表现, 其中18 (60.0%) 例完全性跟腱断裂, 左侧10例 (33.3%) , 右侧8例 (26.7%) ;12例 (40.0%) 部分性跟腱断裂;4 (13.33%) 例患者跟腱断裂部位发生于跟腱上段, 6 (20.0%) 例中段, 2 (6.67%) 例下段, 以跟腱断部中段多见。

综上所述, MRI显示的跟腱断裂部位及程度非常精确, 低场强磁共振MR机维护及使用成本低, 特值得基层医院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雪哲.跟腱断裂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1) :1180-1182.

[2]杜红升, 王庆兵, 刘松峰, 等.跟腱断裂的MRI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6) :54-55.

[3]王继伟.跟腱断裂的MRI诊断[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 4 (32) :134-135.

[4]杜海峰, 刘禄明, 孙百胜, 等.MRI对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早期诊断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8) :717-718.

[5]王丽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高频超声与低场MRI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 (10) :748-750.

[6]王玉, 伍兵, 李程, 等.闭合性跟腱断裂超声和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华西医学, 2004, 19 (1) :30-31.

上一篇:技术质量把控下一篇:动物免疫接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