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教学实践

2024-05-31

综合性教学实践(共12篇)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1

0 引言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我校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经过深入教学一线、查阅文献检、专家咨询与研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比较研究、边探索边实践,建构新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1 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校内实践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医学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动性。

1.2 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落后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临床技能培养,长期沿袭基础-临床-实习“三步曲”模式,学生接触临床晚,前后期课程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在管理模式,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强度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样就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表现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等方面方法不一、手段不一,标准不一,导致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不严格和不规范。

1.3 学生实践机会和质量的下降

现阶段教学基地都比较注重经济利益和自身行业竞争,重医疗、轻教学倾向严重;新医患关系建立,病人生命价值观,质量评判标准及法律意识增强,患者不愿成为临床教学“实验品”,尊重病人“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在至今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是困扰医疗教学一大难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使许多临床实践操作面临许多尴尬;临床带教教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放手也不放眼;科室的细化,实习学生的增多等因素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基地多且分散,教学质量监控不理想,这无疑都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

1.4 人文教育的淡化

医学实践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蕴藏着巨大的育人潜能,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人文修养良好,健全的人格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训练出来的[1]。我国医学教育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精神,教师也忽视关怀精神在教学环节、医疗实践的灌输和融入。不少同学受医护关系、医技关系、医患关系的困扰,在医疗行为中不知如何进行人文关怀,甚至出现医德的下滑等现象。

2 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按照目标性、系统性、渐进性的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对实践教学的各组成要素进行整体设计,落实各实践环节[2],构建了以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技能培训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五大实践教学体系。

2.1 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2.1.1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并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按照功能相近、学科相关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更新试验内容;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机能学实验为主编写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利用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建立了涵盖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2.1.2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将“PBL”、”RISE”等教学方法引入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立多个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大体解剖数码互动系统实验室。建成“医学生实践学习网”,网站包含内、外、妇、儿等课程的教学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构建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

2.1.3 课程体系建设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理念

早期接触医学是医学教育改革趋势之一、我院开展多种形式让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课程体系。包括:一年级开设医学导论课、深入延安市、宝塔区疾病控制中心,了解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二年级了解社区、参观医院;三年级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等。

2.1.4 创新医德教育形式

坚持延安精神育人不断线。延安大学地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红色资源,学校通过开设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公共选修课、进行红色革命主题党、团活动、各种报告会、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才艺演出等加强对医学学生的延安精神塑造和良好人格的熏陶。

坚持人文教育不断线。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学院还挖掘内部资源,成立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研室”;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认识和重视医患关系”、“三生教育”、“医疗纠纷防范”等系列讲座和专题活动,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

2.1.5 重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编写了跨学科、集教、学、训、考、赛为一体的《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手册》等系列实用型实践技能培训内部教程。

2.2 医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2.2.1 建立多级教学管理网络

实行“学校-医学院-教学基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教研室组成的多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实践教学由主管校长统一领导,教务处协调、医学院全面负责,并设有主管院长、系主任和秘书分级管理机构,各教学基地均有分管领导,并成立科(医)教科从事实践教学管理。

2.2.2 建立健全临床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临床实践管理工作职责》、《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工作暂行条例》等制度。制度的建立使临床教学实践工作有章可依,有轨可循,在规范运行中保证质量,强化其教育管理职能。

2.3 医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构建

2.3.1 完善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早期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对诊断学实验室和外科学实验室进行了重组,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并进行重点建设,配置了心肺听诊触诊模拟人、多功能穿刺模拟人、超级多功能综合模拟人,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模拟训练系统等。附属医院等实践基地大多建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医学生实践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2.3.2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严格临床教学基地准入制度,不断拓宽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渠道。学院本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稳固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我校共有附属医院4家,教学医院3家,实习基地27家,预防实习基地2家,分布在陕西省内各个地区,均为三级以上医院。为培养具有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3.3 加强与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委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学基地教师进行医学教育和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带动教学基地教师教学能力,同时邀请教学基地专家来校开展“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报告会”;启动《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连续召开8届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实现了与陕西省人民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以项目和会议建设为平台,强化了学院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间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内引外联、比翼双飞”的实习基地互动模式,建立了“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3];同时通过学院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合作的扩大,创造了就业途径,扩大了就业范围,提高了就业率。2010年在教学基地就业的学生达21.3%。

2.3.4 推进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医学院教学医院兼职教师职称、职务聘任实施办法》做好临床教师的遴选工作;制定了各项教学制度,如听课及课后评教制度、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多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名师示范性教学、临床教师讲课比赛、教师实验室操作比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建立“双师型”临床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部分医学院教师取得双职称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医院指导实践教师为学校名誉教授。

2.4 医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经过逐步的探索和发展,实施分阶段的校内实验实训(三阶梯)-见习-实习(三重点)-毕业考核“四个阶段”的校内校外不断线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

2.4.1 校内实验实训阶段

为了加强学生进入临床后“三基”的训练,实行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三阶梯”制度。首先把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临床技能操作方法。第三阶梯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属于拔高阶段。学生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或参与导师的课题,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2.4.2 临床见习培训

要求在见习期间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医院的一般工作程序及各种医疗制度;病区基本情况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方法;所在病区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2.4.3 临床实习培训包括三个重点: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临床岗位技能训练。

(1)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为了加强实习生规范化管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强化“三基三严”知识,对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实习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德综合专题讲座、外科、内科技能操作训练理论专题讲座、临床常用药等,加快角色转化。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内科培训的项目有体格检查(包括模拟心肺听诊训练)、心肺复苏术、四大穿刺;外科培训的项目包括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打结、换药、拆线、切开、止血、结扎、分离、缝合等。

(3)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以系统的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能力,系统的体格检查能力,运用各种检查手段的能力,临床诊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疾病初步诊断能力为主,重视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

2.4.4 毕业考核阶段

改革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后毕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临床技能考核基本内容与范围包括: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常见临床技能操作,与医师资格考试接轨。考核形式与方法的选择:笔答、口答和模拟人上实操。考核评价方法量化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知识要点和评分标准。

整个过程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回归理论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过程中模拟环境,模拟人操作,真实环境,病人身上的实际操作的模拟实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教学组织形式。

2.5 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5.1 强化教学督导功能

各临床教学基地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专家督导内容包括:检查教学计划和制度、查阅教学档案、考核授课质量、开展示范教学、组织座谈讨论和问卷调查、考核评价学生等。

2.5.2 加强临床教学评估

构建多维质量监控体系,即由四层面管理(学校、学院、教学基地、教研室)、四个评价(督导组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环节(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三时段(开学、中期、期末)重点检查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4];调研、座谈、问卷,教学质量无记名计分评比等措施切实可行,实现了实践教学质量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参考文献

[1]线福华.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1-2.

[2]吴他凡,李建华,薛磊.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6-57.

[3]王璐,张静,张正祥.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11,23(8):1615-1616.

[4]苗乃周,王璐,周小燕,等.地方高校高素质高技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9):81-82.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材上安排了三个选题,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描述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发现美、表达美、感悟美。

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班是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作文水平、语言表达水平较差,课堂上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刚进校一个多月的初一学生对校园环境还不够熟悉。针对这些情况,本次活动安排在校园内进行,设置的活动环节不多而且难度不是很大,便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语言表达、积极主动地学习等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学校的情怀。

2、让学生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描述、感悟校园秋景,训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校园秋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描述校园秋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探究、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复习第三单元学过的课文,特别是修辞手法,好词好句。

2、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小组,选出组长。

3、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观察的地点。

A组:教学楼前的花园; B组:实验楼前的阶梯花园; C组:校门口右边的荷花池;D组:综合楼内的小院子; E组:教师宿舍楼前的花坛。

4、每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到指定地点观察校园秋景。(教师巡回检查,负责纪律与安全方面的问题)要求: 1仔细观察景物; ○2注意观察顺序;

3思考所观察的景物的价值意义; ○4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景物)○。

二、活动阶段

1、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是神奇美丽的,我们学校被誉为“花园式”的学校,更是美景处处,现在正值大好秋季,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校园风光吧!

2、各小组展示观察记录,全班交流。(教师对做得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3、学生讨论:观察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特征?观察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1教师鼓励一些学困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言 ○2教师点拨:景物的特征主要是指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的特征。○附

学生发言时应该要说到的各小组的景物: A组:白果树、塔松、栀子花、桂花树、小草; B组:桂花树、樟树、毛叶冰香;

C组:荷叶、三角梅、柳树、亭子、小桥;

D组:桂圆树、黄角兰、红梅、腊梅、假山、水池; E组:梧桐树、黄角兰、桂花树、荔枝树。

4、描述校园秋景。要求:

1每小组派2名代表发言。○2描述景物语言要准确生动。○3顺序要明晰合理。○4,要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5.感悟校园秋景。

校园秋景很多,有的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如荷花象征高洁;梅花象征坚贞等;有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用意义非同寻常,如桂花、黄角兰、栀子花、荔枝树、桂圆树等,因此要求学生探究感悟,发表见解,形成共识,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学校。

三、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我们观察、描述、感悟了校园的秋景,我们发现了美,感悟了美,表达了美,提高了语文素养,陶治了情操,当然,美好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就让我们更加珍爱自然,更加热爱我们的学校吧!

四.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准备充分,学生们身临其境,所以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效果较好。

2.、本次活动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材上列出的某一个选题,而是因地制宜,很好地利用了本地资源。

3、本次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4、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较简单的环节,如活动阶段的第三个环节,目的在于促进学困生们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困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可能与教师的鼓励、帮助还不够有关吧,今后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小学语文综合性的指导与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实践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学科中,综合性学习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论中获取实践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学生需要获取一定量的理论知识,这要求他们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其次,在获取到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应该将自身的理论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实中的事物,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调查和访问,学会体会不同人的情感和心灵世界,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体验现实生活。最后,实践可以更好地为理论学习服务。学生要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改正不足,并能够在改正不足后灵活地变换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因此,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很强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1.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值得我们去探求前因后果的,有值得我们去用心感受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没有用处的信息。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对他们进行引导。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甄别有用的信息与没用的信息,甄别正确的信息与错误的信息。与此同时,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去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如自己家中发生的事和自己城市发生的事,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让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有信心。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案例一]

猜字谜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在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通过猜字谜进行抛砖引玉,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字谜的形成和发展并提供丰富的字谜材料,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猜字谜,更要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编写字谜。以字谜为契机,启发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汉字文化,了解汉字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趣味的环境下探究知识,其实践性也在此过程中很好地体现。

2.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进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度。以往教师教学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一种单向的知识流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思考和讨论中去。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加强同他人对于知识的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在学生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让单向的知识流动变为双向的知识流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合作与学习。

3.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学习任何一项事物都有其方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定为三维目标,可见方法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知识整合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等多方面的整合。不同的学生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并不是教师教会的,也不能依靠教师教授。需要靠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案例二]

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介绍了桥梁从古至今的变化。教师以这篇课文为基础,举办了主题为“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且语言活泼生动,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前期准备,用大量的桥梁图片以及具有趣味的文字资料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围绕“桥”这个主题,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探求古今中外的桥梁艺术,感受不同桥梁之间的艺术之美。最后,教师点评各个小组的观点,并指出一些小组之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对于自身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上了更多的认识和提高。

综合性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开放性和自主性也是其特点,需要每个教师合理地探求并为之所用。

小学语文综合性的指导与教学实践 篇4

在语文学科中, 综合性学习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论中获取实践的方法, 并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 学生需要获取一定量的理论知识, 这要求他们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 也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其次, 在获取到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后, 学生应该将自身的理论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实中的事物, 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调查和访问, 学会体会不同人的情感和心灵世界, 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体验现实生活。最后, 实践可以更好地为理论学习服务。学生要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改正不足, 并能够在改正不足后灵活地变换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因此,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很强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1.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 有值得我们去探求前因后果的, 有值得我们去用心感受的, 当然, 也有一些是没有用处的信息。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 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这样的情况下, 需要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对他们进行引导。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甄别有用的信息与没用的信息, 甄别正确的信息与错误的信息。与此同时, 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去分析所获得的信息, 先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如自己家中发生的事和自己城市发生的事, 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而且能够让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有信心。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 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案例一]

猜字谜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在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应通过猜字谜进行抛砖引玉,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字谜的形成和发展并提供丰富的字谜材料, 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猜字谜, 更要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编写字谜。以字谜为契机, 启发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汉字文化, 了解汉字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通过这样的形式, 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趣味的环境下探究知识, 其实践性也在此过程中很好地体现。

2.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进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度。以往教师教学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形成一种单向的知识流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而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思考和讨论中去。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 加强同他人对于知识的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更多的是扮演着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在学生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让单向的知识流动变为双向的知识流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学会和他人的合作与学习。

3.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学习任何一项事物都有其方法,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定为三维目标, 可见方法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 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知识整合能力, 包括理论与实践, 课内与课外, 语文与其他学科等多方面的整合。不同的学生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学习方法, 这并不是教师教会的, 也不能依靠教师教授。需要靠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案例二]

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介绍了桥梁从古至今的变化。教师以这篇课文为基础, 举办了主题为“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 且语言活泼生动, 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有着极大的兴趣。教师通过前期准备, 用大量的桥梁图片以及具有趣味的文字资料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围绕“桥”这个主题, 结合图片和文字资料, 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探求古今中外的桥梁艺术, 感受不同桥梁之间的艺术之美。最后, 教师点评各个小组的观点, 并指出一些小组之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在这次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而且对于自身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上了更多的认识和提高。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以学科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基本依据,规范和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综合学科的活动开展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坚持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解决在学科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为核心,在教学观摩研讨中提高兼职教师的学科素养。

二、工作重点

1.逐步引导片区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引导任课教师探索学科教学。

2.参加全市教学创新大赛(教学设计、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赛)。3.片区的专题研讨“如何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计划”。

本学期本备课组继续结合区、市级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的研究”,抓好课堂教学的研究, 围绕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寻找有效对策,开展“案例研究”。切实将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生活、学会做人的主题活动,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活动课程。结合六年课改总结工作,认真做好新课程实验的教学反思、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⒈完善备课活动制度。

本学期需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组织,专业引领。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并联系实际写读后感、教后感。倡导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在小组内安排教师轮流主讲,主讲内容来自于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来自于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来自于教学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段课堂教学录象点评等等。

主要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备课,因为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所以备课组活动时间是两周活动一次,注重提高备课活动的实效性。⒉抓好师资培训工作。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多参加市、区组织的讲座、新课程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教学研讨,重视与兄弟学校的研究交流,拓宽研究渠道,广聚研究信息。帮助任课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更新教育方式、监控方式。

3.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体现了结构创新、主题构建、精选范例的原则,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教学内容能指导生活,怎样使用才能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能做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力图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传统的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力求突出重点,立足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自我寻找教育题材,自我升华。

4.本学期,结合市创新大赛工作,组织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讨。开展任课教师互相听随堂课活动。

5.突出课题研究的重点。

重点研讨:怎样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效地学习?如何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闽南乡土教材进校园等几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来达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的目的。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活动课,营造良好心育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预防问题和如何矫正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研究。协同德育处充分发挥“心语小站”的功能,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

7.树立成果意识。结合教学活动积累学生个案、教学个案,撰写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切实做到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题研究成果明显。整理相关材料送市、省、全国参评、汇编。

8.本学期还应重视帮助学生上课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老师交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大家分享的,做到发言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表达流畅,笔记的文字规范、工整。综合组备课教研活动安排:

9月份 1.教师参加市、区级教育学院组织的课程培训。2.李晓弘老师做六年级教材讲习。

3.备课组讨论新教材内容整合以及学期教研备课计划。4.各年段制定教学进度。5.片区研讨课教研。10月份

1.备战市创新大赛课(孙霄老师)。

2.片区综合实践活动研讨课,组织至少三分之一的任课教师参加听课评课。3.分学科备课,讨论活动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存在的情况。4.讨论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整合问题。11月份

1.进行典型课例的学习,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2.市创新大赛课(孙霄老师)。

3.教学观摩评课,进行理论的学习,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教学心得。4.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12月份

1.积累学生个案、教学个案,收集素材,撰写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2.备课组活动,案例讨论。

3.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教研活动。

4.参与学校区级课题《小学生学习质量监控的研究》课题结题的相关工作。元月份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6

关键词:课程开发;实施理念;教学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课程类型,是施于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才能够为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实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老师因为本身对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够,教学中混同于学科教学,有的对活动的管理意识不强,只是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各项内容而草草收场……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握活动的开发和实施的原则,从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让学生收获更多成功的体验。

一、巧用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因为没有寻求到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而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索然无味。有时也会因为没有有效地引导,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甚至走进了“教知识”的误区。

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学科课程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内容,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单元主题、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数学广角、英语学科中的 更不用说科学等了,都是我们随手拈来的好资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学科单元主题为例:

从上表中不难发现,作为学科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开发设计,充分兼顾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铺垫,引导学生从他们自己的兴趣出发,共同讨论确定活动的主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环节,才能让学生积极乐意参与其中,并在整个活动中团结协作,从而对活动过程也会有更加透彻的了解,最后做到能把经验与同伴分享。

二、关注需要,凸显综合活动的细节指导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这样写道: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在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致考虑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跟进指导。例如,在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书法》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安排周末时间走进家庭、社区、街头等去发现、收集书法家题写的店名、广告牌、大厅匾额等。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人们为何悬挂这些匾额作品的意义。学生很乐于参加走出校外的活动,可是本次的调查活动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甚至吃了闭门羹,最终扫兴而归。经过了解,原来是他们只为急于完成任务,有的在商家忙碌的时候,不停发问;有的甚至由于好奇随意乱动店里的东西,而引起商家的反感;有的学生没做好问题设计,结果访问结果南辕北辙……周一的课余时间,我马上组织学生反思,共同寻找调查活动失败的原因,再次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以及注意事项:(1)要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2)要设计好调查访问的问题,讲清楚自己调查的目的;(3)把握好调查的时间。有了这样的铺垫,第二次的调查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收获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关注每一个细节做起。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做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成果时,往往把它当作一种任务直接布置下去了,而忘记了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做到这些看似“琐碎”的指导。

三、注重实践,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身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由于所处的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家长们忙着维持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极其忽略,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极其冷漠。从感恩教育问题出发,开发了《走进亲情》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自行组成小组,共同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到活动进行小结、成果展示,写活动反思与收获;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在“母(父)爱的瞬间”活动记录中,孩子们才发现父母对于自己的关爱,其实不只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而是深藏在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由此,延伸开展“回报亲恩”的活动日记里,孩子们也知道用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家长。有的是为下班的家长热好饭菜;有的是为上夜班晚归的家长留下贴心的话语;有的自觉改正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让家长不再为自己的学习操心。活动后,家长纷纷来电或在QQ上留言,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变了,长大了,会关心人了,觉得自己真幸福!孩子的懂事是他们最大的欣慰。整个活动,孩子们所亲历所得的都是自己的独特体验,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形。”事实说明,实践体验是儿童享受现实生活和走向未来的起点,是一种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把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有效开发实施课程实践,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2][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1.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7

在应用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性, 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使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达到无缝衔接, 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确立

在《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饱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不应一味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探索出适合课程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方法。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不同, 其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如果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 辅以实践教学, 教师为教学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跟随老师的示范操作完成指定的实践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 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应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前提下, 突出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意识和系统化、工程化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因素,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 演示教学法为辅助”的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针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系统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 设计、分析及实施的能力, 使其具备自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前期设计

(一) 工程案例的选择

在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中, 工程案例的选择具有重要性, 应根据实践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 以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 《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根据对学生不同方面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划分了多个实训模块, 每个模块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 以“交通建模与仿真”模块为例, 本模块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道路交通路网仿真模型建立和交通控制方案设计以及对交通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和综合评价的能力。因此, 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本课程的工程案例。由于在城市道路中, 十字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区域是城市道路布局中最为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路网区域, 对其进行交通仿真和交通控制效果评价具有典型意义。因此, 本模块选择了北京市某个核心区域的十字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交通路网作为实际工程案例。

(二) 教学内容设计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程案例法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体现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 又要根据工程案例自身的特点进行细化和扩充。例如, 由于十字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式存在多种类型, 因此在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中可能包含多种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内容, 以便通过交通仿真进行方案的选择和综合评价。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加以分析, 最后确定了“交通建模与仿真”实训模块的以下教学内容: (1) 利用交通仿真软件建立实际工程案例的路网仿真模型; (2) 路网的交通管理; (3) 十字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设计 (定时控制、感应式控制等) ; (4) 路网的交通需求OD矩阵的建立与反推; (5) 仿真运行及仿真结果分析。

四、教学实践过程

由于“交通建模与仿真”实训模块采用Trans Mod- eler3.0作为交通仿真软件, 学生在前期的课程学习中没有涉及到这一软件的使用, 因此, 在完成实际工程案例的仿真前, 应首先学习并掌握这一软件的基本使用操作技能。在这一软件的学习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因此采用演示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一边演示Trans Modeler软件的使用操作, 一边讲解软件的相关知识, 如:用户界面、菜单栏和工具栏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道路路网交通仿真模型中各种交通对象的概念、作用、相互关系, 路网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 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方法及仿真实现方法。 学生们边做边学,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 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 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这一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 为后面独立完成工程案例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们掌握了Trans Modeler3.0交通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后, 学生们开始针对工程案例进行系统地分析、设计及仿真实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采用以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的工程案例法进行教学。 学生针对工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 基于通过交通调查获得的路网几何数据和十字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数据、 饱和流量数据等, 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案例中十字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案设计, 并由不同同学相互配合完成了交叉口不同信号控制方案的设计, 包括定时控制方案、感应式控制方案等。此外, 还完成了用于路网OD矩阵反推的关键路段流量数据的计算工作。在完成工程案例的相关设计之后, 学生们通过Trans Modeler交通仿真软件完成了路网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 各种交通管理设施的添加, 十字交叉口不同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仿真数据输入以及路网交通需求OD矩阵的建立、反推及应用。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每个组的实训情况进行巡查, 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保证了实训的顺畅进行。

在完成上述实训内容后, 学生们开始运行仿真, 并对不同控制方案下的仿真结果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 对不同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比不同的交通性能指标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最适合该路网实际交通需求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案, 并将仿真分析结果写入实训报告中。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教学, 学生们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相关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操作技能, 又面向实际工程案例, 积极、主动地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了相关工程案例的实训内容。在实训中, 教师发挥了指导和监督作用, 在教学中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则通过工程案例法教学获得了相关的工程设计经验、具体实施能力以及项目评价能力。同学们在实训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积极、 主动地完成了实训的各项任务。在最后的课程考核中, 各个小组都按时提交了自己的实训成果及仿真结果分析报告, 顺利通过了考核。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本文在对《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了课程所采用的“以工程案例法为核心, 示范教学法为辅助”的复合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 这一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贞.基于实践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23) :44.

[2]田帅, 张大宁, 张铁志.交通工程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多维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4) :91-95.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8

根据不久前出炉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双高”现象, 即高就业率与高失业量并存。2010届会计本科毕业生已达到12.17万人, 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中, 会计学以94%排名第二十五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 但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的排名中, 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五。从人才结构分析, 会计业的计算机革命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 更显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地位, 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将造成更为突出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从总量上看, 似乎会计本科人才偏多, 事实上, 符合经济建设需要的会计人才却偏少。根据各大学招生就业处提供的资料显示, 会计专业毕业生求职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什么是工作经验?有人认为干过会计就是工作经验, 这是片面的理解, 实际上是指毕业生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 只不过过去靠企业培养, 现在转向学校培养。全国各种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也表明, 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总量每年都呈增长态势, 但用人单位更加渴求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会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能力培养, 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是不行的, 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提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构想, 以期为提高会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备较高分析判断能力的会计执业者做有益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

会计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 据美国杨伯翰大学会计教育改革经验, 认为具有高度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的“高度综合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良好的倾听能力, 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 解决冲突的能力, 组织和分派工作的能力, 解决分散和无序问题的能力, 阅读、评论和判断能力, 有效利用时间和缓解压力的能力等。在这些会计综合能力中, 隐含着一些基本的会计从业所需的高度综合思维能力: (1) 对复杂会计信息的识别、分类、评价的判断性分析能力; (2) 对业务管理目标的界定、会计信息处理的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能力; (3) 明晰、准确的表达思路和时效性操作能力; (4) 与业务处理中关联的相关主体接触与沟通、分工与协作的整体意识; (5) 严格践行相关政策的原则等。这些思维、判断能力贯穿于所有会计从业者的各类业务活动中, 也成为会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因而, 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整体教学方案,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二是以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优化、改革会计实践课程。

二、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一)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校会计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虽然强调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并进, 但是由于受传统会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 人们还是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活动不充分, 学生动手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 实践教学任务过于单一和简单

尽管许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 (包括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室) , 但实训内容只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 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 最后编制成会计报表。学生在闭门造车, 仅仅是将理论教学中根据经济业务编制的会计分录填制到记账凭证中, 将T字账变成登记各种账簿而已, 而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几乎无法知晓, 这与实际工作脱节较大。而且大多实验内容是以产品制造业的企业会计为实验内容, 经济业务不全面, 所涵盖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大多是一些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 如进货、销售、发放工资、水电费的处理、差旅费的处理等, 缺少多层次、多方位的的综合性项目以及复杂业务的处理, 学生很快完成任务, 几乎不需要深入的思考, 无法体会到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的快感, 无法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三) 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单项实践是以理论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 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实验, 比如, 学到会计凭证这章, 就让学生练习原始凭证的填制以及记账凭证的编制;学到会计账簿, 就让学生练习登记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等。这种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的单项实践, 缺乏系统性, 学生只是进行了简单动手能力的训练, 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校外实践时, 由于成本等方面原因, 学校无法统一安排, 多数学校只好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同时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后续管理, 因此很多时候, 校外实践只能流于形式, 老师只是收到一张虚假的实习鉴定表而已。

(四) 会计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考评方法单一

多数学校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 或者根据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的一份虚假的实习鉴定表给出评价, 这种考评方法既忽略了考查学生实地调研阶段的调研结果, 同时也无法有效考核专项技能训练的训练效果, 导致学生调研能力差, 会计动手能力差,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 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的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如此。技能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学会”的。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 (Project Based Teaching) 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 同时也是CDIO (Conceive、Implement、Design、Operate,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角度看, “项目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 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从学习者的角度看, “项目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 适用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 笔者认为可基于项目驱动,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所学会计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的实践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 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有效结合

让学生进入企业、社会进行实际演练, 完善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概况、行业和市场环境、岗位职责、业务工作规范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现象, 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改以往单纯的“闭门造车”式的会计模拟实训。而在这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很重要。可以聘请设立校内外指导教师, 与学生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 此外, 学校、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跟踪实习,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二) 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 再根据一般企业的财务岗位进行分工, 分别扮演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仓管, 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的操作权限, 掌握各种操作方法。再采用项目驱动法对会计的存货、产品成本核算、工薪核算、债权核算、债务核算等各系统进行试验, 让学生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处理的方法, 在完成每个系统实验后, 应进行综合实验, 使学生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途径和实施有更一步的理解, 可为其将来走向信息化岗位做好准备。

(三) 校内会计模拟实验与校外会计实践相结合

建立稳定的教学实验基地非常重要。学校应当采取有力措施选择一些经济业务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好的企业, 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基地。在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之前, 先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实习, 请会计机构和相关部门人员介绍企业的行业类型, 经营业务范围, 生产特点, 财务制度, 经营和财务状况, 纳税情况, 资产、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定额管理情况, 成本计算方法, 主要经济业务和筹资、投资等理财事项, 会计核算特点, 从而加强学生对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有完整系统的认知。回到校内实验室, 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模拟企业实际情境, 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 这样才能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 选择合适的实验、实训项目, 设计项目任务

针对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的项目任务, 第一要具有综合性, 能够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起来;第二要具有可操作性, 项目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完成, 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理论化任务;第三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第四要有构建性, 要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 让学生在经历中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 并建构自身的知识;第五要有阶段层次性, 引导学生从简单到繁杂、由容易到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例如, 在制造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外, 增加企业融资租赁业务、企业并购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多层次和较复杂的内容, 不仅充实、丰富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还在锻炼思维运用能力的同时积累新的知识。

(五) 注重规范要求,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要将《会计法》中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贯穿于会计实验之中, 以利于学生树立会计规范化的观念, 奠定良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为体现会计的监督职能, 可在实验资料中应设计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 填写不全、不正确的票据等。有的问题一目了然, 有的问题比较隐秘,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提高其审核、监督能力。

(六) 通过程序设计实践, 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会计执业人员, 不能对财务软件设计过程一无所知, 起码应了解软件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为此, 教师可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利用诸如Visual FoxPro等进行财务软件的设计, 要求学生开发小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账务处理功能, 包括:口令登录、主控下拉菜单、财务分工、科目设置、凭证输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查询、银行对账、会计报表等。还可酌情将相关功能模块进行任务分解, 例如凭证输入模块要求多条记录、自动编号、任意增加删除记录、有完备的错误校验措施等,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采用“项目考核法”, 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法

根据“罗森一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评价会产生迥异的学习效果。传统的以考试为核心的单一教学评价已不能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 项目考核法是基于教学目标预先制定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考核方式。基于结果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各阶段的成果报告。实训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 由校内外指导教师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能力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角度给予评价。而基于过程的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实训小组活动和答辩过程。为了给过程评价提供依据, 应为每个小组专门建立小组活动备忘录和答辩记录表, 备忘录记录了每次小组活动的出勤情况、讨论内容、每个人发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形成的讨论结果, 答辩记录表记录了答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学校应改变只注重卷面成绩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考核方法, 注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结论

基于“项目驱动”的多元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付诸实施时间虽不长, 但实践表明, 这种以多层次实训项目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校内仿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环境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学习热情。今后, 我们仍需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探索如何设计多层次、多方位、具有高度时效性的实训项目, 不断完善会计实践教学, 以践行培养会计专业综合性实践能力这一新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建忠.会计发展史: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晓峰.项目导向下的会计岗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9

复旦大学作为较早实行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所有学生第一年全部在本部接受通识教育, 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都从本科第二年正式进入药学院后才开始学习。药用植物学是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因此药用植物学教学的成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药学专业认同, 建立一定的药学专业常识和医药人文素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本课程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课程有相通之处, 但我们的特色在于“药”字, 即所谓万变不离其“药”。我们希望这门课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的祖先才发掘出了那么多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疾病的药用植物, 不但使中华名族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 今天更是造福整个人类) 、热爱生活。

药用植物学非常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由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部分组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本文结合本院系的特点, 探讨在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推动下, 进行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概括起来,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探索和改进:精心选择实验材料、不断更新实验器材、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编写新的实验教材、实验课堂的内涵培养和延伸。这一系列的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植物分类学是药用植物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充分观察比较实物材料, 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专业术语, 特别是跟植物形态有关的内容[2]。传统的切片观察存在无法全方位展示一个植物材料的弊端, 因此我们在这个部分采用的新鲜植物材料占到90%以上, 例如十字花科的油菜、诸葛菜, 毛茛科的毛茛、洋地黄, 豆科的蚕豆、紫荆, 唇形科的丹参、野芝麻等, 都是我们常用的典型材料。但近年在异常气候越来越多发的情况下, 这些材料的花期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一方面学院想方设法地开拓材料的来源。首先是校园观赏植物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植物和花卉, 如蔷薇科的红叶李、木犀科的迎春花;其次是周边绿地、药草园中资源的挖掘, 如瑞香科的结香、唇形科的白毛夏枯草;再有就是花卉市场中购置的如景天科的长寿花、玄参科的金鱼草、兰科的洋兰等;开课期间实在无法得到鲜品的则利用保存浸泡的植物标本, 如豆科的合欢 (盛花期主要在暑假) 。另一方面每个春季学期开学后, 每个任课老师都要随时留意物候,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3]。

我们的原则是:材料的选择不仅务必新鲜和完整 (苗花果兼备) , 而且力求既符合专业考察的要求, 又贴近同学的生活。如此每次同学们走进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室都很惊喜和新奇, 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切片和标本, 而是不同科属的赏心悦目的新鲜花卉材料。以上做法虽然给药用植物学带教和准备的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 但是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很多同学甚至对课程充满了期待, 因为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认识了更多的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植物和花卉, 更增添了生活情趣。

二、不断更新实验器材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促进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尤其体现在实验器材的更新上。十年前药用植物学实验所使用的教学器材都很单一落后, 学生在观察子房胚珠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手持的放大镜。2006年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 不断投入经费以改进教学仪器。当年的第一笔经费购买了首台示教用体式解剖镜, 放在讲台上用以展示花的微观构造, 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进行镜下观察。到2008年实验中心搬迁至新校区后, 中心统一购买了一整批学生用体式解剖镜, 学生每人一台进行观察。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得以往胎座类型等观察难点被克服了, 学生对于花程式和花图式的理解和掌握更完整了。2012年, 随着数字教学的不断引入, 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PPT和投影仪, 因此我们及时购进了2台示教用的数码体式显微镜。现在, 教师上课时可在讲台上进行实时的花的解剖, 利用数码体式显微镜将图像捕捉和投影到幕布上, 再不需要每位同学轮流到镜下去观察了。

实践证明, 实验器材的更新和升级使同学们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掌握了植物的形态, 从而大大提升了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效果, 使同学们真正进入到“一花一世界”的境界。

三、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

近年来我们逐步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 目前已达到每堂实验课都有未知材料的检索。理论课上我们重点介绍的被子植物部分已包含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常见的22个科。理论课内容的拓展, 在每次实验课上都会选择1~3种带花、果、茎叶的新鲜植物材料, 这些材料大多属于理论课未涉及的科属。我们要求学生解剖每一种实验材料的花果, 写出其花程式, 画出其花图式, 并要求学生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 鉴定出每一种未知材料的科。这个探索性实验对带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教师必须在预实验时先鉴定每一种材料, 对于个别未知材料的常见变异也要了如指掌。且每个学期, 根据气候情况, 每次选择的未知材料多有不同, 需要实时调整。

事实证明, 以上举措效果良好。经过本课程的训练, 学生随便拿到一个未知植物材料, 只要标本完整, 都可以通过检索知道其科属, 再查知其植物名。通过这样的训练, 对于校园中出现的栽培植物,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学生对校园及其周边植物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 而这样的认知能力对于平时生活是大有益处的。

四、编写新的实验教材

我们结合近年的实验教学和改革, 新编了研究性大学药学实验系列教材之一《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 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并投入使用。本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精简, 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不易开展的实验, 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课程紧跟互联网教学的步伐, 我院于2013年积极申报校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并获得资助, 拟利用现有的仪器条件, 将实验材料拍摄搜集成图片库以美化和提升课件的质量, 并将部分实验内容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 为慕课 (Moocs) 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做前期的准备。

五、实验课堂的内涵培养和延伸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 其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 我们不得不转变思路, 努力加强课堂的内涵培养并尽量使之延伸。当前我们的尝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报告展示, 引导互相学习。每次实验课后, 我们都要评选出2份优秀实验报告, 并将其张贴在教室门口的展示窗中, 供其他同学观摩参考。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 挑选出每次实验课上特别优秀的实验报告, 扫描后放在的“优秀实验报告展示栏”中加以展示, 以鼓励同学们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报告并互相借鉴。

2.自制植物标本, 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野外实习等机会, 对校园 (或山林) 植物进行调查和识别, 并制作一定数量的腊叶标本, 同时将腊叶标本的制作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当中。这样的调整突破了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 使得基础课堂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的教育课堂, 也成为亲近自然的教育课堂。对于制作精美又符合专业要求的自制标本, 我们将其做成展板展示在教室的外墙上, 不仅美化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环境, 更增添了药用植物学实验室的专业氛围。

3.时刻贯穿“药”这条主线。在课堂和野外实习的过程中, 我们除了重点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 还将药用植物学的课程内容延展深化, 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某些科属的材料, 如同学们对扛板归的故事、金樱子的故事都很有兴趣。如此一来, 看似简单朴实的每种植物就与“药”联系在了一起, 更多地使同学们了解和感受到祖国医药文化的魅力。

总之, 在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契机推动下, 通过多年的努力, 我院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药用植物学课程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对过去的总结就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 我们将一直坚持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课, 激发学习兴趣, 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引导他们更多的发现大自然的美, 更富于人文精神, 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彭华胜, 王德群.实物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2010, 26 (3) :43-45.

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 篇10

一、可行的目标

每一节课都要有科学、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并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不该是概括的、内隐的, 而应是具体的、外显的, 可操作性要强, 学生根据目标就能知道做什么, 如何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另外,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环保与能源可能会涉猎化学和物理知识;焦点问题可能会涉及政治和历史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当以语文知识为主, 其他学科只是语文学科的辅助, 要侧重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综合实践活动“呼唤碧水蓝天—关于水和空气污染的报道”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为:利用一周的时间调查你所住的村水与空气污染情况:1.有多少个涨水井?2.涨水井与饮水井距离有多远?合乎要求吗?3.村民的饮水井一般有多深?水质合格吗?4.我们当地有水污染吗?5.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6.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你满意吗?7.你能否提出合理化建议?8.你今后打算怎么做?9.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 学生就知道怎么做, 一周的时间是能完成的, 学生课后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查找资料, 抽取样本进行数据统计等, 最后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由于我们地处偏远农村, 没有水质污染, 但我们的饮用水不安全, 一是有的涨水井和饮用水井太近。二是饮用水井的深度不够, 一般在20-40米之间属于地表水, 含氟量大, 大多数人牙黄。三是村民节水意识不强, 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严重。另外, 牧民大量放牧, 啃食草原现象严重, 已超过草原的承载量, 造成土地沙化严重, 风沙大, 空气质量不好。学生提出的建议也是不错的:打深水井, 植树造林, 畜牧圈养, 绿化草原, 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及社会中提倡节约用水, 并且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上, 达到了知识与情感与行动教育的统一, 活动效果非常好。

二、多样的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只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运用, 能力得以提高, 形式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不一定要到社会中去实践, 在校内、在课堂也可以进行。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家”就让学生探究一个专题:“妈妈为什么总爱唠叨”, 我就请本校一位已经做了妈妈的女教师来到班里, 由学生采访。通过学生的采访和交流, 他们终于明白妈妈唠叨的真正原因, 就是对子女深深的爱。唠叨中饱含着对子女的牵肠挂肚、担心, 而在你取得成绩, 高兴的时候, 你就不觉得妈妈在唠叨了, 反而觉得妈妈的唠叨是动听的、美妙的, 妈妈对你的一切关爱基本上都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父爱无言, 母爱有声, 这也是母亲特有的本性。通过对这位“妈妈”的采访与交流, 不少学生都学会了倾听, 眼神始终注视着对方, 不住的点头……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 倾听是一门学问, 在倾听的过程中, 通过眼神的交流, 达到一种信息的沟通, 一种心与心的碰撞, 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此外, 让学生自己组织办墙报、画廊、板报等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总之, 只要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 语文对人生成长的作用, 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三、注重实效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每个学期一般只有两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虽然少, 但比较重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收到实效。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围剿错别字——汉字规范活动”, 就能够纠正学生平时易写错的汉字, 同时也纠正了社会上一些广告用语易写错的字, 例如, “装暖气”写成“装暧气”,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与生活中能够注意使用规范的汉字。之后, 学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出了一期“围剿错别字的板报”, 将常见的错别字找出来, 使大家引以为鉴, 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保卫绿色和平——世界环境日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资料了解到从1974年到2012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都是什么,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及教育意义。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对人们生存的重要, 体验到了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以及触目惊心的震撼, 体会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 又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的教育。三是学会做人。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操, 还锻炼了学生的品质, 使他们懂得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性, 要收到实效, 哪怕是一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知识的运用,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的培养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切记不可偏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亮点, 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能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然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许多教师忽视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意在提醒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使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声乐实践 院团结合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08-01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地规范声乐教学与实践的关系,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声乐实践教学新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声乐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原则的体现,是课堂教学延伸及拓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歌唱训练的方法,还要及时结合舞台艺术实践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成败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出各自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所以我们常说:“懂得了歌唱的理论,不等于会唱歌。”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声乐是表演艺术,优秀歌唱家的表演才能都是在反复不断地舞台实践中锻炼、成熟起来的。我院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尽管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从事舞台表演工作,但当前毕业生去向的多样化却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基于以上原因,迫切的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逐步建立起符合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科学、合理的声乐实践教学新模式,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全面需求。

2 创新声乐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

声乐离不开舞台,无论是大歌唱家还是声乐学习者,都有一个面对观众进行再创作的问题。声乐实践教学也应当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才能以成熟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的演唱环境。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实践,并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登台机会,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成长。然而,长期以来,声乐教学往往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琴房,而忽略了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上课时演唱较好的歌曲,在观摩和考试时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声音挤、气息浅、破音等等,考试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样更好的改变这种模式,加强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笔者以为人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程度相当,适宜演唱、表演的曲目。声乐教育家喻宜萱认为:“作为声乐艺术,不可能没有舞台实践”。所以她在教学中,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挑选一些适宜舞台表演的曲目,极力鼓励并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艺术实践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除了完成规定曲目外,可尝试选择一些适宜演唱、表演的曲目,比如:《芦花》《断桥遗梦》《昭君出塞》《亲吻祖国》等等。在演唱歌曲时,要训练学生配合表情和动作来演唱(尤其高年级的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想象自己在舞台上的感觉,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表现,以达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艺术的创造之中。

(2)加强重唱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多采用“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等形式,又称声乐小课。在“一对二”或“一对多”的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嗓音条件进行分组,训练学生重唱歌曲或歌剧片段。在学期观摩、声乐教学演唱会中,都应包括重唱曲的演唱,通过重唱的训练,既能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舞台表现力。

3 探索“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实践教学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将广州市的专业文艺单位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简称“两团一校”)划归广州大学,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文化体制与专业文艺院团改革的新模式,这为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平台,也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的一个崭新亮点。近几年来,我院在“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了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的著名演员任教,与我院教师组成指导小组,以充实我院的师资与教学力量。

(2)实践基地的建设。“院团结合”为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师生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平台,实现了艺术实践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实践课程的建设。实践课程作为“院团结合”项目实施的主要载体,由院团优秀教师、编导及演员担任教学。全院艺术实践课程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周一下午进行,以剧目排练作为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重点排练学习两团经典剧目),如:歌剧、音乐剧片段的编排等。

(4)实践教学成果展演。2010-2012年,我院先后举办了三届“院团结合”艺术实践成果展演,演出内容既有精彩的合唱、小组唱,歌剧《江姐》《伤逝》《洪湖赤卫队》选段等,还包括广东民谣《月光光》《落雨大》、广东音乐合奏《粤乐三章》等一批具有岭南音乐特色的节目。

“院团结合”是我院学科建设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目前艺术生就业前景严峻的情况下,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创新性音乐人才培养道路,对于解决当前艺术人才的就业难题也有一定的帮助。“院团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音乐人才教育的发展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娜.声乐教学中的手段[J].艺术研究,2010(5).

[2]马达,董皞.“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人民音乐,2011(7).

[3]耿琴瑶.无缝对接—— 从琴房到舞台的过渡[J].艺苑,2006(6).

综合性教学实践 篇12

一、《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多年来课程组不断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 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制定完善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大纲, 即在《食品工艺学实验》大纲中设立加工部分、检测部分, 建立符合综合性教学情况的课程讲授模式, 即在教学体系设计中, 注重遵循教育规律, 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平台, 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革新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整合资源, 建立包括食品工艺检测理论实践、食品工艺检测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检测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工艺检测创新技能训练4个层次, 使任课教师及学生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按照构建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建立“一个中心, 两部大纲, 三创培养, 四组优化, 五条导航, 六只主线, 七套教案, 八个方面”的“金字塔”式综合实验教学方法, 实现综合性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行、渗透和互补。

3.建立“开放式”综合性教学课程模式, 就是力图把师生互动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达到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找到一条新路。

4.打破专业界限, 整合实验功能, 调整实验室设置;整合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 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环节转化, 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搭建仿真模拟综合性实验平台, 仿真工厂化工艺流程, 仿真工厂化管理, 通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如, 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 实现本门工艺实验课综合性课程的四个现代化, 即“实验课程管理工厂化、实验工艺控制流程化、实验产品设计创意化、产品师生品评人性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构建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食品工艺检测理论实践层次。为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 内容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操作示范与讲解、操作体验等形式, 指导学生认识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检测方法并理解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 还有各类安全注意事项。第二层次:食品工艺检测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为培养学生的工艺检测实践能力及基本素质。针对传统食品工艺、传统的食品检测技能训练, 实践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第三层次:食品工艺检测综合技能训练层次。培养学生的工艺检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掌握现代食品工艺流程、食品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第四层次:食品工艺检测创新技能训练层次。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素质。营造真实的工艺检测环境, 提供综合实验平台及创新设计项目, 以工艺检测创新课题、科研课题研究为主, 同时承揽对外开放的各项任务。在以上四个层次中, 第一层次为基础, 第二层次为主体, 第三层次为扩展, 第四层次为提高。贯穿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全过程,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以学生为本、以技能实训为主、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自我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形式, 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 教师负责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等, 实验的组织实施由学生完成,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现

1. 制定了食品加工实验室开放的任务、目标和章程。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师生积极从事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实验中心主任、教师、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制定岗位和考核办法;编制实验开放平台, 建设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出台各种管理制度 (农产品加工开放实验室章程;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的流程;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 。

2. 专业课教师担任实验教学任务。

目前课程组教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和高学历的青年教师组成。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组教师队伍的特点。课程组教师经常深入天津周边的食品加工企业, 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在提高实践经验的同时及时了解了食品加工的新进展。同时还实施同行教师相互听课、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学生评议教师教学效果等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3. 鼓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组成兴趣小组, 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到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我院“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天津) ”和“天津市农副产品工程中心”为依托, 建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 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学生在做实验时, 自己带原料, 实验室负责提供辅料, 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实验。

4. 食品加工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形式。

食品加工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全校食品加工方面的选修课, 根据选修课内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食品加工方面的综合性实验, 以开出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验项目为主, 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创新性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另一种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提前向实验室提出预约申请, 主要原料一般由学生兴趣小组担负, 实验室提供辅料、仪器设备和用具等。

四、整合实验内容, 调整实验室设置

在食品工艺学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突破以往分专业设置实验室和偏重支持开设单项验证性实验或个别课程实验的传统做法, 打破专业设置, 通过对各专业所需实验功能的整合, 设置综合性实验, 侧重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尽量考虑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性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体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五、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食品工艺学实验》成绩评定包括2个方面, 即各产品加工部分 (占总成绩60%) 和质量指标分析测定部分 (占总成绩40%) 。而每一方面的成绩都来自于预习报告 (20%) 、实验过程 (60%) 和实验报告 (20%) 3项成绩的综合。其中实验过程又包括出勤表现 (20%) 、操作技能 (60%) 和产品品尝结果 (20%) , 所做产品的评分由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评定打分;操作技能由各指导老师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打分;到课情况由每天上课前签到记成绩。

参考文献

[1]赵成军, 石志标, 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3, (145) .

[2]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131) .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安全与防范下一篇:为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