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共12篇)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中, 提出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建议。这样的建议, 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教学中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 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难教, 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把握不准, 下面, 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对综合实践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立足于综合
《标准》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应为: (1) 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 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2) 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 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 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 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3) 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 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 (4)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 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雪猴》等语文后, 就可以以“人与动物”为主体设计活动课题: (1) 蚂蚁 (或其他小动物) 生活习性探秘 (实地观察、交流介绍) 。 (2) 生物的进化, 人类的起源 (搜集材料、汇报成果) 。 (3) 动物知多少 (知识竞赛) 。 (4) 编一个童话故事, 想象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写作) 。这一活动设计, 既有内容的结合, 又有能力的综合,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综合性原则得以落实。
二、着眼于实践
《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了解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综合实践中的“实践”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我燕子河”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 有以下几项内容; (1) 观察燕子河鸭, 进行描述 (写作) 。 (2) 为燕子河鸭蛋写广告词, 作广告画 (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 (3) 采访养鸭户, 了解环保情况 (口语交际, 写采访稿) 。 (4) 实地查看燕子河水面, 了解环保情况 (调查访问, 小组汇报) 。 (5) 为了整个子孙后代———致家乡人的一封公开信 (调查访问, 小组汇报) 。整个活动, 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 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 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 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 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还有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等, 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内外,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 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关注差异, 追求新奇。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 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 得体的动作, 使语言更具有魅力,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 又有实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 “搜集广告, 评出优劣, 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 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 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五、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 我认为教师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
(1) 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 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或实物创设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也可以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 (2) 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 也可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如:调查学校家庭周围的环境情况, 如有破坏, 请设计改善方案。可以先个人活动进行调查, 设计方案时又需小组合作进行, 班级汇报交流又是班级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 (3) 活动组织体现民主, 尊重个性。
《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好奇心, 求知欲。”因此, 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 在小组活动时,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总之,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 要抓住综合性, 突出实践性, 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从而提高语文这一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苍山县经济开发区大官庄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 篇2
——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
靖江市城北小学 陈淑娟
一、活动主题名称: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
二、活动意图:
掀开靖江的历史,无论哪一页都飘着一股清香——竹。靖江的歌,靖江的故事,无不透着竹的气节;靖江的诗画,靖江的人,无不散发着竹的雅致。过去的靖江人家,门前一条弯弯的小河,哗啦啦水声潺潺;屋后一片竹林,篾竹、燕竹、桂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通过这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竹、品味竹、欣赏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适用年级:
五、六年级
四、背景分析:
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积极性比较高。这个年龄学生的家长对于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活动准备。
五、活动时间:两个月
六、活动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自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采访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竹,自觉加入保护竹的行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
七、活动准备:
1.给全班分组(6人为一小组,全班共8组)
2.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分头行动,进行查找、搜集资料。
3.实地观察和采访,初步了解竹子的习性和用途以及竹器的一些制作方法。
八、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学生分工按小组分别进行采访、搜集相关资料。
①了解竹生长的地理分布,弄明白为什么靖江适合竹的生长;②了解竹的生长情况;③竹有哪些用途,介绍相关竹制品;④竹有哪些典故;⑤竹与音乐、竹与绘画;⑥关于竹的诗词;⑦靖江的竹濒临消失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保护靖江的竹;„„ 活动前,小组内成员共同设计好采访提纲或搜集材料的内容。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目标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带着兴趣走入生活中,与同学在活动中既掌握了探究、合作的方法,又培养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
具体活动过程:
1.活动时,将调查、搜集的权利全权交给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可以请家长帮忙,也可以请人帮忙甚至可以请教相关专家。
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放学后或周末时间进行资料收集,有的小组去市图书馆和文化局;有的小组浏览网页;有的小组分头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到了一起汇总整理;有的同学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生祠三圩村老篾匠印师傅家及靖江的钟楼广场等地进行实地了解和询问„„
2.老师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要求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对每一次活动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感受、想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观察与收集到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整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探究清楚关于竹的问题!
(设计理念: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指导,要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孩子的兴趣,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碰到很多困难,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还会使活动停滞不前,甚至无疾而终,这时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鼓励。)
3.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猜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谜底]竹子
2.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欣赏竹:出示一组竹子图,并作介绍。全世界竹类植物有1200多种,我国就有500多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
(设计意图:1.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爱好。2.欣赏美丽的竹,让学生感受美,从而调动起学生对竹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自觉去研究。)
二、知生长情况
靖江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
1.根据学生回答,适当介绍:靖江位于亚热带,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2.走访村民和采访专业人士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1)靖江的竹编世界闻名,我们小组成员不仅看到了篾匠制作竹制品的过程,更看到了许多生活不常见的竹制品。
生祠三圩村老篾匠印师傅家,一座普通的农家宅院。同学们刚进院门,阵阵竹香迎面扑来,十多个篾匠正在忙碌着。在一堆经过清洗、绞节的青竹旁,一位师傅围着围裙,手拿劈刀对准竹子的顶端径直划下去,他左手握竹往前推,右手拿刀朝下划。劈刀过处,竹子被划成两爿,然后再分,一根竹子可以根据需要劈成千丝万缕。开好的竹条,被送去捡篾,加工成宽度、厚度完全相等的竹篾,经过去节、去糙就可以编织了。一位师傅抱着大捆竹篾,在手中轻轻甩动,团团浅绿的飞絮从篾丝间抖落到了地上,粗细匀净、新鲜光滑的篾丝长长地垂在地上。手巧的靖江的篾匠们用这些竹篾编斗笠、竹桶、蒸笼、簸箕、桌椅、床榻等家常物品。
(2)在每年一度的广交会上,靖江都要送去80箱竹制品参展,品种多样、做工精湛、造型精美,吸引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目光。
(3)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更是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外观设计就是竹立方,灯光掩映中,浙江馆的“竹立方”不断变色,不停变幻,给人以晶莹剔透、清新高雅的感觉。
(设计理念: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2.交流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入催化剂。3.学习的四个环节:参与、体验、内化、表现,在此环节设计中都有体现,由于都有过亲身体验和调查,学生学习气氛很浓厚,表演欲望很强烈。)
三、了解关于竹的典故
我国古代有许多动人的与竹有关的传说和典故。竹报平安:平安家信。
青梅竹马:比喻儿童男女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李白曾写过: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上端劈开后,下面就迎刃分开。形容节节胜利。竹林七贤: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籍7人场聚在竹林下,肆意酣畅,人称竹林七贤。
竹素、竹简:书、史。
竹枝词:乐府曲,又称《竹枝子》,后用为词牌。丝竹管弦:泛指音乐,是琴瑟萧笛乐器的总称。金石丝竹: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音乐。
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前,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得心应手。也比喻事前全面考虑安排,显得清静而有把握。
罄竹难书: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远比与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设计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形成一种积淀,情感的积淀,言语的积淀,智慧的积淀,文化的积淀。课堂是孩子精神的乐园,教者引导学生了解竹的典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竹文化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了一种文化的积淀)
四、竹与音乐、竹与绘画
1.“竹之吟唱”可以让流传久远的经典歌谣风情四溢,演奏出最隽永的音符。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竹乐器演奏的乐曲是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2.学生用竹乐器演奏。
3.欣赏郑板桥的竹,并介绍画竹的方法。
4.学生在竹笛声中尝试作画,展现靖江的竹之风采。
(设计意图: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体验竹文化,知道了竹乐器演奏的乐曲优雅清淡。学生在乐声中作画,感受到了创作后的成就感。2音乐,绘画能愉悦人的心情,对竹的深情热爱源于此,也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谈竹与诗词
1.“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许多令人臣服的高贵品质!2.竹是中华民族品格和情操的象征。挺拔的翠竹那无私、谦虚、坚韧的品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所以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诗词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竹的敬佩和赞美。
学生吟诵: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李白《慈姥竹》、韩愈《新竹》、梅尧臣《紫竹》、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刘禹锡《竹枝词》、郑板桥《竹》„„
(设计意图:1.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在交流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诗词画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功底,丰富了文化底蕴。)
六、对竹的保护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相信每一个同学对竹子都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更加喜爱竹子了。目前,竹子正在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第七、八小组通过走访农科所的专家了解了靖江竹子由盛到衰,竹林面积由大到小的主要原因是受南方竹产品的冲击、受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取代竹制品的影响、受竹竿锈病的危害、受管理粗放的制约。
靖江竹种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1.品种的选择:以发展笋用竹为主,适当栽植一些观赏竹;2.地点的选择:我市绿化部门引进10多个品种的竹子,分别栽种在城北游园、新跃桥绿地、横港两边绿化带等处。
(设计理念: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既引起了学生对竹以后发展的关注,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地讨论和查询让学生在求同求异的思维中找到最好的办法:挑选品种和选择适合的地点)第三阶段:成果交流、总结延伸
1.各小组将收集整理后的资料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并分别谈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想、体会,各组成员互相补充,所有人更全面地了解了家乡,了解家乡的竹。分享劳动成果,品味劳动的滋味,交流活动中的酸甜苦辣。
2.评选出“最佳配合组”和“信息准确度最高组”。也可以让学生们以“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为主题写一篇优美的习作。
3.各组成员把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老师点评结合起来,写好最后的总结。(设计理念:活动成果交流、展示时,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设计使评价成为学生欣赏别人、发现自我、反思自己的过程。)
4.总结: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让我们赞美竹、学习竹、保护竹,让靖江这块美丽的土地永远洋溢清新的竹香。
活动反思:
《靖江,飘着阵阵清香的竹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走进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学生调查、访问、整理、研究,全身心地参与,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尤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将自己的调查作了介绍,而且渗入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用动听的故事讲述竹文化,还将其中精彩的镜头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实践” 篇3
依托教材
依托教材,使综合性学习内容成为课文的有效延伸。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师对教材进行“精加工”——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教材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教师可以凭借教材中文本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优化课堂教学。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实话实说”节目的活动。教师做主持人,邀请了五位学生当嘉宾,前两排的学生是现场观众,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和现场进行交流。全员调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书本、伙伴、老师的丰富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又如在执教《观潮》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任务大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在收集处理资料中讨论合作,在展示、交流、欣赏学习成果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最终问题达成解决,从而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整合学科
整合学科,让综合性学习搭建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要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如学习《说茶》一课,可让学生开展以下六种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茶史小灵通。收集有关茶的种类及中国名茶。第二,名茶脱口秀。学生所竞赛的形式说出各种名茶,比谁接得快,说得多,并评出“名茶脱口秀”。第三,茶掌故大王。看谁讲得清楚,看谁讲的故事精彩,吸引人,并评出“茶掌故大王”。第四,茶文鉴赏家。看谁背出的关于茶的诗歌多,通过朗读,看谁读得有节奏,有感情,有韵味,通过赏析,看谁能品出茶文的韵味,并评出“茶文鉴赏家”。第五,茶歌小百灵。赛唱关于茶的歌曲,看谁唱得好,并评出“茶歌小百灵”。第六,品评茶专家。在品了清茶,看了“茶画”,赏了“茶文”,听了“茶歌”之后,你想说什么,请你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感悟,并从语言、内容、意境等方面评出“品茶、说茶专家”。全体同学在课件配放的音乐下同唱《采茶曲》。本次活动,渗透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将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融入生活
融入生活,让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走向生活的窗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社会生活更是天宽地广。应该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觉得语文就在身边。如根据家乡特产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家乡特产做广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教师可根据本地盛产的有名水果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题为‘“正是桔熟飘香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写桔。组织学生到定塘镇桔子种植地区观察,描述家乡桔(写短文)。第二,画桔。为家乡桔子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第三,访桔。采访种植户,了解家乡桔子的生长周期及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第四,看桔。实地察看种植家乡桔子的环境及土壤,提出改良家乡桔子的建议(调查访问,小组汇报)。第五,致信。为了家乡桔子更香甜──致桔种植户的公开信(应用文)。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要有内容的综合,又要有能力的综合,活动步骤要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组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结合,才能为小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其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篇4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多种弊端
1.教学内容单一,教育体系落后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往教师都会忽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一般年纪都在6~12 岁不等,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中往往比较容易分神、好动等。通常在小学教师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改变的话,则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更会忽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同时在教学中大部分对小学生的教学管理没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自主制订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展开积极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动力可言。
2.缺乏互动沟通的弊端
在当前,由于大部分教师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只是一味地对学生传输知识,使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中,一个学生是否愿意自主学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整个学科产生厌倦,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语文在小学中是基础知识,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偏离教师心中所想的位置,同时虽说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中设置了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实践环节不合理,实践方式与生活实际中联系不密切,在种种原因下导致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锻炼能力不强。
3.滥用科学造成的弊端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也进入到校园中,虽说会对整体的教学背景增加教学效果,但在这华丽的背后也导致了教师过分的依赖,渐渐改变了整个教育教学的初衷,使书本体现不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设施教学,忽略了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不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设备,会导致整个教育模式变得呆板,使教育教学缺少了灵活性,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探索性,降低了学生语文方面的学习效率。
二、现阶段实践教学的运用
1.组织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完善分析
语文既是一门文字知识,也是一门语言运用的知识。在语文课上,教师更应当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了解语言的精妙,不断完善语言知识的运用方式。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文献资料,适当的时候组织临时的小辩论赛或者是角色扮演等交流活动,例如,在小学中学习的《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等,适时提问些可以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的辩论团体。在小学,孩子的对比心理是非常严重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完善自身的分析思维,将实践加入到语文当中,整个课堂会因为实践变得丰富多彩。
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小学教育中,可以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学生分析学习中,可以运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的团队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可以更多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自主分析与创造中,可以结合现有的例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组织实践活动,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学习
竞赛是语文教学最好的实践手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竞赛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挖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的另一种途径。竞赛比的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学校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思想主题,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可适当加入一些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快速抢答、小实验的制作等。可以利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比较,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素养。
三、完善语文实践教学设施
在学校中不仅要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动手与思维能力,还应当在学校建立相关的图书馆文件查阅室等多个配套设施,合理安排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做成卡通等多种PPT为学生讲解与教学。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使之成为一个爱思、考乐于研究与探索的学生。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能力与引导能力,同时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尽量避免在实践教学中发生意外等情况。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和文字双重培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多运用实践教学,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进入到学习的死角,变成真真正正的“书呆子”。提高整体语文实践教学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还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节假日等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语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扬自身的个性,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从如何增强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行探究,强化教师在教育中的教学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现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反思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是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自身兴趣来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一门学科。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全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说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小课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学生充分协作,一起来开展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利用好综合课这块教学阵地,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我们的小学更美好的教学。教学是学生能利用书本、网络,收集资料并与人分享。老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课、回家上网、读报刊或利用假日到图书馆收集资料等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各组重点收集的资料进行班级交流,最后请同学将小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分组粘贴在学习栏上,让全班同学阅读。这样的活动,所有的资源都是共的,通过活动,学生把收集到学校环境美好的图片和资料,
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与人合作中分享学生的快乐。
谈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让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对学生影响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选择内容,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内容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利于学生操作。这需要老师抓住时机,选择合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完“利息”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式的探究练习:2016年春节,李大伯把20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两年,再过一个月就要到期了,但是前几天李大婶突然生病住院治疗,急需用这20000元钱,但银行规定:凡不到期取款一律按活期计息,这进退两难的境界让王大伯难以抉择,请你結合所学知识给他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方法一:钱乃身外之物,先取钱救人,损失一点钱也没关系毕竟救人更重要;方法二:向他人暂借一个月,一个月后归还;方法三:先向银行贷款20000元,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取出存款、利息还贷款;方法四:变卖家中值钱的物品,一个月后钱到期后再取款……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认为,方法三最好。这个简单的课堂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还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堂上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精心策划活动,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上几节这样的课,或者多一些课堂活动就能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智慧,精心设计,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调查一下父母在平时买菜或其他时候是怎样算账的。通过调查,很多学生发现,父母很少或者不会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生活中的问题,但这个方法在算账时却应用广泛。一斤辣椒1.3元,买了二斤,先算二斤1×2=2元,再算3×2=6角,一共是2.6元。诸如此类的例子,每位同学都能信手拈来,这样简单的生活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更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数学的美就是在于它的实用。在学习了容积单位后,我让学生在平时逛超市或商场时细心留意,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单位,并做好记录,这样的观察可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地认识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精心设计练习,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复杂的变化,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仔细观察、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领略数学世界的美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再现生活场景,缩短农村学生和现代文明的距离,使其在更高层次上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加入了一些和圆有关的图片和生活中与圆有关的常见的物品;在学习“轴对称”时,我把一些著名的具有对称性的建筑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美的同时,学习数学,领略数学给我们世界增添的美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进而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数学。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一听到网络,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是拒绝,害怕网络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我看来只要老师、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乐趣。网络就像是机器猫的百宝袋,只要合理地运用,必定利大于弊。在学习平年和闰年时,学生总是会有“为什么十年除4,百年除400”的疑问,我让大家回家后自己去网上寻求解答,次日,就有几个学生查到了正确的答案,并整齐地抄在一张纸上,大家在争着抢着阅读着、研究着。同学们通过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到课本之外的许多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秀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谈[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4(3).
[2]刘云霞.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学周刊, 2012(3).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7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有感 篇8
一、凸显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能力
1.注重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必须打破传统数学的束缚, 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如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粉刷墙壁”这一活动, 教材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粉刷教室的墙壁, 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引起学生调查有关数据的兴趣。通过讨论, 学生列出所要调查的数据 (粉刷的面积、涂料的包装和价格等) 以及调查的方法 (实际测量、到商店询问、查找资料等) , 然后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开展调查。在调查完数据后, 按照教材中提供的线索学生开展活动, 从而解决问题。
2.突出综合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在活动中, 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在学习空间上, 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 体现各学科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 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新教材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课均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如“旅游费用”“数学与生活”“数学 与购物”“数学与体育”等内容, 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综合, 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的全面综合。这种综合应用是通过适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的,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 “粉刷墙壁”这一活动, 学生首先要正确计算出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 再计算出所需要的涂料的量。在考虑如何购买不同规格的包装时, 学生要根据实际问题合理搭配, 通过比较, 找到省钱的购买方法。这项活动的完成, 学生需要经过实践活动及小组合作, 整个活动问题的解决, 全面展示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效,实施策略
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达到知识教学目标, 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基于此,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实践。“实践出真知”, 践行以学生为本,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真正的体验、探索、发现与收获。
一、挖掘教材内容, 开发活动资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需要深入挖掘创造语文教材内容, 围绕教材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过程实施与经验总结, 由语文教材拓展、延伸与放大, 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生产规律与发展变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选择课文中的核心思想与方案,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际体验一次, 或者挖掘课后习题、实践探究、课后拓展等教学内容和题目, 从中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宜的综合实践互动内容, 以教材内容为依托,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 讲述了维生素C是救活岛上十多个水手的故事, 人的身体需要不同的维生素, 挖掘教材内容, 拓展研究与综合实践,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综合实践活动, 从生活中调查研究不同的维生素对人身体的作用。又如《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后, 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 展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制定出一系列的环保方案。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结合制作手抄报、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形式, 展开小组成果展示。通过挖掘教材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
二、拓展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潜能
语文具有人文性、艺术性与感染性特点, 它虚幻而又真实、朦胧而又美好, 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又似乎脱离于日常凡俗的生活。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拓展语文活动, 将语文与人们身边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围绕日常活动、中心工作、科学竞赛等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科学设定活动主题、整合家校资源、挖掘理论知识、展开学科综合, 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强化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与语文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黄山奇松》《莫高窟》等课文。一篇篇文章以优美的文字、动情的旋律展示在学生面前, 涤荡了学生灵魂与思想。基于此, 拓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以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展开活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学习评价。选取学生当地较为著名的旅游场景, 设计活动氛围与情景,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担任导游, 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展现家乡的美,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室外空间, 鼓励自主实践
课堂是学习理论的关键场所, 而生活中到处蕴含着知识与智慧, 由此, 需要鼓励学生探索室外空间, 走出教室, 走向户外, 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 丰富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探索室外空间, 就是要打破校园时空的限制, 从生活中、社会中感悟世界的奥秘, 重视活动的特点, 设定科学的活动主题, 挖掘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思维,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实践、探究、应用、思考与总结,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有《古诗两首》《灰椋鸟》《水》等课文, 告诉我们自然赋予人类生命, 而自然也需要我们保护和热爱的道理, 展示了大自然生态和谐, 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由此,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以“保护自然”为主题, 以小组学习模式展开“保护水资源, 保护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栽种树苗、设计关爱动物的宣传画等。又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后, 教师组织学生走向室外, 展开“大自然的奥秘”探险活动, 组织小组合作实践, 以某一昆虫为研究对象, 小组合作选取一个特殊的角度, 探索昆虫身上显示出的奥秘和智慧。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昆虫身上学习和发现。以“昆虫探险”活动, 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索意识。通过走出室外空间, 探索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艺术性特点,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认知, 展开深入拓展与探索实践, 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 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践行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合建构主义思想, 从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语文活动、探索室外空间这几个方面, 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郁莹莹.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5 (50) .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忽视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 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与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及生活”的口号, 主张“从做中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人们发现,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冰炭难容。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的大量知识, 活动课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两类课程的优势互补。基于这些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有效研究, 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 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 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 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注重“言语交际性”特点, 有其独特的个性。它要解决的任务是要在语文学习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寻求语文课堂的综合性活动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1. 立足课堂学习, 开发教材资源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拓展教育时空, 开发校本资源。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 课堂成为最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在校园中, 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学校本身就是语文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大语文的教育。
二、改进课堂教学,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开发, 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 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 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才能有利于他们形成综合性学习能力。语文课堂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充分体现在“四性”, 即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语文课堂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1.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 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2. 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 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能力中, 发现能力、创造能力, 则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这种综合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有很大的鼓舞性。
3. 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文中有许多主体近似的课文, 到了一定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 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 在综合实践中进行, 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4. 对课文延伸、拓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 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 表现形式也很精湛, 但对学生来说, 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与教材的延伸拓展, 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5.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田地, 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同构共建。在应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多元智能去解决, 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实践体验的时机得到成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实践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引导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时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合理运用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产生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互动或者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春风带我去散步》时,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可以向学生们开设疑问:“同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感受呢?” 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形成印象,从而为新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学生印象中春天的特点,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加深学生对于春天的感知。之后,再向学生提问:“春风来了,你们怎么能感知到呢?”引导学生想象春风来到后,大自然所发生的变化,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感受,感知春天的美好,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构造出春天的美景,并且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亲身感受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教材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感受与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的图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说一说这三种植物是如何进行种子传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说后,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蒲公英、豌豆种子传播的过程,将植物生长、种子传播的全过程制成微视频,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植物的种子传播过程。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提高自身的感受与体会,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与感知,提高学习效率。
(三)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吸收他人的独特见解,补充自身思维中的缺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合作学习的策略能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能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神笔马良》时,在让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马良是一个怎样的人?”使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与探究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并且对于马良的为人做出深入感悟与体会,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认知与道德体会。等学生自主总结完马良所做的事迹后,教师可以追问:“如果你们有一支神笔,你们对做什么?”让学生们进一步讨论与思考,从自身出发,加深对于马良品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将马良的言行与自身的感知进行结合,反映到自身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立足于时代的教育理念,运用最新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在先进观念的指导下,采用与学生相契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会英. 刍议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5(21).
[2]郭艳丽.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2013(03).
[3]徐艳,高锐.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卷[C].:,201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策略刍议 篇12
一、确立活动主题, 激发学生求知内趋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主题或课题为中心展开的学习活动, 它以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主题或课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 源发于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注意诱导启发。
1. 利用教材资源, 确立活动主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教育中, 不论是苏教版, 还是人教版, 教科书的设计中都专门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板块。所以, 我们要切实利用这个载体,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合作精神、创新才干等。比如, 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安排的“大自然的启示”专题, 就设置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给人类的启迪, 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 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 更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求知欲望, 会自主地搜寻相关信息。
2. 利用生活实践, 确立活动主题
学生的自身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生活越丰富, 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就越丰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 在平时生活实践中,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养成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使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实现语文化。当然各学龄段不同, 因此, 确立目标要分深浅,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内驱力。
二、确立活动任务, 进入问题情境
当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确立后, 就要布置商讨, 组成学习小组, 相互合作, 使学生明确分工, 明确任务, 进入问题的情境, 使自己知道该做些什么, 该怎么做, 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在老师引导下, 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 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线索, 从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探索动机。
三、进入实践体验, 寻求解决问题
这是活动的关键所在, 也是“三维度”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直接体现, 实践体验的主要内容有:为了解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 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实施直到检验结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活动等方面。这个活动阶段, 是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的过程, 更是加强体验, 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这是成长与发展学生的最终目的, 不过分追求问题解决的结果, 有的问题也无需得到最终结果, 贵在学生全员参与, 即使有的问题未解决, 也不代表学习活动的失败, 相反要因材施教, 给予鼓励。
当然, 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 及时表扬好的做法, 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以指导为主, 以合作为形式, 从而体现共同参与,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念,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凸显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亲历化、程序化。
四、总结表达结果, 充分展示交流
这一阶段, 是学生把自己探究或小组合作取得的学习结果进行整理、筛选、展示的时候。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地点不限于课堂, 不限于校内, 时间不限于40分钟。这样语文学习渠道才宽广, 受到的语文教育才全面, 学习的兴奋点才多、动机才强、效果才好。
学生的成果展示, 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是讨论型、竞赛型、演讲型、表演型、辩论型、演示型、游戏型、赏析型、综合型等, 也可以办展览、搞竞赛、出墙报、制网页等。这些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 也是学习成果的分享阶段, 还是互相评价、自我反思阶段, 体现了活动收获的多元化、立体化。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1-13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06-25
水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10-14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11-14
小学综合实践《圆形玉米结》教学设计08-14
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08-16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总结内容08-21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教学计划书12-21
小学综合与实践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