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与实践(通用9篇)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小学
宋德兰
本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研究课题小组,我成了课题组成员之一,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去,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理解,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组长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观摩活动,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和制作课件,同时辅导学生撰写关于“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数学小论文;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
二、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每学期每个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研究公开教学课,还撰写了一篇以上研究心得。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我们研究组全体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三、研究成果的自我评价
经过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实验教师都认为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决定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相相互讨论、争辩中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四、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综合与实践”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白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2014.6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2
一、以综合为基础, 精心设计问题
综合与实践内容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解决问题。针对问题情境, 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 感悟数学各部分之间、数学和生活之间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要体现综合性, 既包含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的各领域知识的综合, 又包含学生所用方法的综合。如六年级的《设计运动场》, 首先提出任务:为学校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 运动场共设4条跑道, 最内侧跑道内沿长200m, 每条跑道宽1m。要求学生计算运动场的占地面积并设计100m和200m赛跑的起跑线。由于学生对运动场比较熟悉, 根据生活经验首先会想到运动场一般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 长方形的长是两条直线跑道的长, 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 这样就将生活问题抽象成了数学问题, 而后的确定跑道直道和弯道相关数据, 绘制跑道平面图, 确定100m和200m跑道位置, 则需综合用到比例、周长、面积、体积等多方面的知识解决。这样设计的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 密切结合教材, 解决此类问题没有现成的题型可以套用, 需要学生结合实际, 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既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巩固技能的掌握,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综合多种学习方式,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以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的学习活动。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 学生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而是需积极参与到“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寻找办法, 积累经验。因此, 综合与实践的学习, 需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动手实践、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五年级的《铺一铺》, 让学生探索6种平面图形 (圆、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哪些可以密铺。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猜测或想象, 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之后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最后展示交流, 将密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 加深对密铺的理解。
三、重视反思评价, 多途径展示收获
好的问题设计使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题学习的机会, 但如果仅停留在孤立的学习数学的层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在反思评价阶段恰当利用综合与实践主题密切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既可以充分利用问题资源,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六年级下册的《节约用水》, 学生在活动前期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水资源匮乏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中又通过收集、计算学校或家庭中漏水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 对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有了一个量化的认识, 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做到节约用水呢?如何利用此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呢?交流与评价环节则可以以此为主题进行拓展, 将活动延伸至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如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 创作小品等多种形式交流收获;向全校学生、社区居民发起倡议书, 号召大家珍惜水资源;大队部也可以以此为主题发起征文, 让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思索与感受等等。这样, 一个节约用水的主题使得数学和品社、语文、美术等学科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抒发感受,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培养了环保意识, 又使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发展。
四、注重多种能力培养, 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综合与实践立足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合利用数学各领域知识,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解决问题, 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培养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提升综合能力。如五年级的《粉刷围墙》, 学生需要实地测量围墙的长与高、调查所需人工费、调查所需涂料的型号和价格, 计算不同规格的涂料所需的费用, 然后从涂料价格、耐用期、环保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案, 这样, 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比较的全过程, 知道在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时, 可以先调查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从而获得数据分析的经验和体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活动中的调查与设计后的展示交流环节可以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又如四年级的《小管家》是从学生各家一周的日常开支中提出并发现数学问题, 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初步培养理财意识, 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3
一、提高理论认识,准确定位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它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它的设立有助于转变教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知识观,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板块设置的意义和作用,熟悉每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统筹安排,着眼全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做”的课程,而不是“教”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做”、“调查”、“实验”、“探究”、“思考”、“测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它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综合性,它既是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素养的综合;既是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又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如与语文、美术、科学、道德、社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通过活动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其数学的综合素质。
为达成教学目标,每册的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完成这些内容有的需要的时间长,有的需要的时间短;有的可以在校内完成,有的则必须在校外完成。所以,要完成每学期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学期初,根据全册教学内容,对全学期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拟订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在开展每项活动时,师生做好活动的各个方面准备,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线索,遵循教材提供的思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适当进行挖掘和拓展。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
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另一类是结合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使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这种活动一般经历的时间较长,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查找资料等工作,课中进行合作研究探索,课后还要反思或再深化研究。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
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
在实践活动中,操作实验、自主探索是必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利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操作手脑合一,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操作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由于来自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且说得精彩。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思考 篇4
腰站小铺子完小教研组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 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以下是腰站小铺子完小教研组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策略方面: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间接性的、活动性的、共同性的特点,它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
1、激发兴趣,注重运用。
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张画,一幅照片„„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那对孩子今后的自主学习可谓是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提出,给学生以引导示范,更多的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引导过程,注重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注意积累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开展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收获、提高和发展。学习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关注过程,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就有了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对活动是否都参与,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还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
3、引导方法,注重体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以,在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具体地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和方案,要指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示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
教师在当前的综合性学习中很少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无话可说,结果课上的很不成功。我们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人生,给学生提供一次机会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
4、重点设计、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团结合作,首先根据主题需要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如:学习主题、学习的目的要求、学习活动的形式即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工等。利用学生群策群力。重点设计、合作学习不仅省时省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制定方案,搜集资料。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分成绘画小
组、讲述小组、演唱小组、舞蹈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或进行实地考擦,或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
教师在教给学生搜集信息方法的同时,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更为必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的一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的一则报道、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故事、新闻、从网上浏览到的消息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尤其是首次的劳动结果),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评价是否得当关乎他们今后学习的积极与否,此时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肯定学生付出的每一丝努力,表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果。
二、教学环节方面:
1、组织策划:制定计划,提供课题由学生选择。
2、分组活动:开展调查访问,搜集信息、图片、数据等。课前搜集资料是综合性学习顺利而有序开展的基础。
3、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展示成果可以形式多样,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并就各自的特长,与人合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4、总结评价:评价方式,综合设计。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面:
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1)“三维”目标的综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
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
(2)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综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3)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4)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观察大自然现象、实验发现、设计小报等都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旨在将其他学科中所学运用于语文学习,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5)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思考。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注重整体“发展”。语文新课程评价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注重学习“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3)注重“自评与互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更加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困境与出路 篇5
庙垭中心校
黄星
本文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受师资配备、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新一轮课改中最亮丽的风景不得不退居二线,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活动课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笔者在农村小学经过两个多月的实施,发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材、教具、教学时间,以及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等许多问题困扰着课程的发展,举步为艰。
关键词:农村 综合实践 困境 出路
今年我来到美丽的东白湖支教,接受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学。据说,这是学校首次开设综合实践课,而我首次来到贫困山区首次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尽管在此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可要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还真不容易。经过两个月的亲身实践,不可避免地也遇到困境,同时也产生一些想法。
困境一:教材的问题
开学前得知,不仅学生没有教材,就连教师的教本也没有配备,这无疑给刚接受任务的我是一个下马威。开学前,我就四处寻找教材,最后在城区的两所小学找到两套教材。一套是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一套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以及教参。但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课本里的内容我很难用上。或许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编写人员主要是一些专家、学者等,他们的层次较高,生活在城市的多,这一现象导致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城市化要求较高,面向闭塞的农村的内容相对较少。比如,第一册第二课让学生认识《常用物品》,课本中列举的吸尘器,很多学生打出生就没见过,怎么能认出来呢?
出路:仔细阅读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的要求后才知道,活动课程应在参考教本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于是我结合“不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原则,根据东白湖的地方特色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生每天生活在大坝周围,对它的一切应该十分熟知,我就让学生去调查水库的建造历史,有关数据,流传的美丽故事等;由于东白湖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有三个月大雾弥漫,我就和学生一起了解大雾的成因,观察大雾的变化,欣赏大雾的美丽。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世界中调查着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是那么的美,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农村的学生比城市要多得多,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建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除了考虑城乡共用的一些内容外,还要增加农村孩子常见的科学现象的内容,使其能与教师学生素质现状相吻合,毕竟教师自行开发的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困境二:教具的问题
使用教学器材与课程内容不配套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相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许多课文都需要材料,但现实中教师根本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具,只能靠学生课前去准备,可实际上对于农村来说这也是不现实的,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师要求的材料相差甚远。比如教学《生活标志》,备课时我认为生活标志随处可见,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应该不成问题。可交流后我才发现,对城市来说司空见惯的在农村却难觅其踪——学生除了知道男女厕所的标志外其它的一无所知,教学时只能将老师收集的展示给学生。可如果教学中光靠教师去准备,又哪来如此多符合要求的材料呢?
出路:在资源包的《交通标志》一课里,教材上设计了“演一演”——分组表演过马路的活动,它就是让学生手举自己制作的交通标志,扮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情景。这个活动给了我启发,既然没有现成的教具,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做。交通标志这样做,生活标志也这样做,也这样演,效果还真不错。
不过,自己做固然很有乐趣,但比较耗时,所以教材发行的同时,发放配套材料是势在必行的。
困境三:教学时间的问题
按照省下发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每周有3课时,每学期约50-60课时。我现在的周任课为2节,纲要的要求完不成不说,难的是时间段比较分散。比如我《玩叶子》一课我总共设计了五个课时的活动内容:采叶子,认识叶子,区分叶子的形状,说说叶子的用途,朗诵赞美叶子的儿歌,蜡笔印叶脉画,最后制作叶子剪贴画。因为设计的内容多,工作量大,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能解决的,而且学生忘性大,这一回带叶子了,下一回就忘了带的同学玩的热火朝天,不带的又不会社交的只好做旁观者。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安排缺乏灵活性,使教学开展的效果打了折扣。
出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计划,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因校制宜,灵活安排,既不要像学科课程那样每周固定节数,也不要像学科活动一样安排在每周的某一固定时间。可以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少的情况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如校内活动时,就可以分散在平时,而校外活动时,就需要集中一个半天,甚至一整天。就是每节课上课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根据需要或长课或短课,可以是35分钟,也可以是70分钟。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学校和班主任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因为综合课的合理时间而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教学。
困境四:课程整合的问题。
为了寻找综合实践的校本教学内容,我翻阅了一、二年级相应的语文、思品、美术、体育等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有很多都是雷同的。比如,资源包第一册里的案例1《上学多么好》的内容与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你好,新学校》的教学设计就非常接近。或许设计者认为小朋友第一天进学校,就要强化他的学校概念,所以每门课在开学初都进行始业教育。尽管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但实施起来却很难彰显个性。于是你也写《我们的学校》,他也写《快乐的一天》,对于学生呢,无疑是炒冷饭,课堂里是没有收获的。有一位学生因为在综合实践课里制作了漂亮的课程表,当美术老师也让他画课程表时,他就说:我们已经画过了,为什么老画?让老师无言以对。
出路:或许因为我关注了整合这个问题,所以在教学一年级的《上学多么好》系列时,我一方面与课任老师衔接,探讨教学内容的删减,一方面又刻意回避几门学科中容易相同的活动,比如“介绍自己”,“怎样与新伙伴相处”,“美丽的校园”,“快乐的一天”等等,我把重点放在调查上:调查学校里有几个年级、几个班级,调查班内男生与女生的人数,调查新伙伴的年龄、爱好,调查任课老师的姓名等等,并将这些结果制成表格。孩子们对这些活动不亦乐乎,在一次一次的调查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学校,更多的是培养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我想,这应该是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的。俗话说:事在人为。如果任课老师有这份心,课程整合也不是难事,相同的内容依然有不同的亮点。
困境五:教师的问题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我们也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从课程实施情况看,教师把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较低,师资的流动性大,已成为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而且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怕麻烦、怕花工夫,上课采用“放羊”式或者变成作业整理课;还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中队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但却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乏“作秀”之嫌。
出路: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对教师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他再也不能机械地重复教案,他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情境作出回应。教师的创造性及教育机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的重视和力倡。所以,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批老师除了自身不断学习外,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参加多种方式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驾驭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还有许多问题也扼制着课程的发展,比如:
学生的问题:农村学生普遍表现缺乏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差,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触类旁通地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缺乏对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关注,对人类基因库、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等科技成果知之甚少。我曾统计过,一个班只有2位同学拥有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自然科学资料,没有家庭拥有电脑,而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开放率也不够高。
学校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安全,学校考虑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限制学生利用校内课时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这就造成校内课时的浪费,学生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矛盾;校本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实效性,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是课程理念本身就能解决的。凡此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方方面面更趋完善,成为小学生们都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
3、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4、《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6
在《新课程标准》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和活动性这两个特性,下面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去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课程性,其课程性体现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课时。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基础后紧接着进行的教学,这很明显说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是有一定的计划性的,还如一年级上的《丰收的果园》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加、减法后的加强应用。这样的例子很多,“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计划性是很明确的。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活动课,它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内容的,如《周长是多少》是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如二年级上学期《有趣的七巧板》通过学生用不同的图形去拼已经认识的图形来达到巩固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再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其教学目标,如《周长是多少》这节课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以及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如一上《有趣的拼搭》通过堆堆搭搭、推推滚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观念。最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一定的教学课时,很明显每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都安排了具体的教学课时去进行。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具有活动性。如《周长是多少》的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又如四上《一亿有多大》中,教材安排学生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和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活动是无处不在的,活动承担了认识的载体作用。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7
可是, 在数学课堂上, 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去关注这部分知识, 认为这个内容可上可不上, 如果时间紧, 就略略带过或者根本不上这部分内容. 特别是在乡村数学教学中, 就更为突出. 本学期, 据我前周调查, 我校21 个班, 其中有19 个班的“综合与实践”的知识就是让学生自学的, 学生没有去经历实践活动, 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介于此, 我在这里谈一下自己对这部分教学的一些建议.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 让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有别于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它是通过教师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来合理实施 “综合与实践”课呢?
一、“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 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动手、动口、动脑.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 注重在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二、在活动中需要重点处理的几个环节
1. 研制、开发、生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去参与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去,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问题可以来自书本, 可以师生共同研制、开发、生成出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现实性问题. 比如二年级下册教材对千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有这样一个综合与实践内容———“体验千米”, 这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千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 学生就可以带着这样的问题:“1 km是表示什么单位? 1 km有多长? 1 km里面有多少个1 m? 到操场走或者跑1 km, 所需要的时间? 走完1 km你需要多少步? ”等这样感兴趣的问题去活动. 问题生成之后, 教师这时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2. 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方式及活动过程
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全员参与, 小组分工合作,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活动;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 比如“体验千米”这个实践活动是第一步是让学生感受千米: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去操场走或跑1 km , 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走完1 km所需要的步数; 第二步是体会千米. 学生体验完成后回到教室谈感受:学生会体会到走完1 km, 感觉时间比较长, 跑完1 km很累等;最后一步是估计千米. 根据自己所熟悉的道路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是1 km, 从而寻找身边的1 km, 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判断, 及时纠正错误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查阅千米, 让学生查阅生活中千米的应用.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就更能真正体会千米的含义, 建立起千米的长度概念了.
3. 及时展示活动结果及评价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之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结果并要及时给予评价, 让学生自己总结活动经验、展现思考的过程, 交流收获体会, 进一步激发创造潜能. 在评价过程中, 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评互议、全班同学互评, 教师点评等方式. 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有一个综合与实践———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鼓励学生主动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感知这些图形是否有对称轴, 数出几条对称轴,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轴对称图形, 交流自己图形所表达的意思, 那么教师就要适时地去指导、点评、鼓励, 让学生获得结论的乐趣.
4. 提高教师在活动中自身素质
综合与实践教学中, 老师不能只认为是学生的活动, 教师自己在活动中也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 及时纠正学生在活动的不正确的方法, 让学生提高活动的效率, 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真正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最后强调的是“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必须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完成, 也可以结合课内外完成. 不过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根据学段目标, 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 教材的更新, 设置了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板块, 但在现实中, 综合实践都只停留在书本上, 许多教师都没有去上, 也不知道如何去上, 学生没有去经历实践活动, 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本文主要从环节上重视兴趣问题、参与方式及过程、活动结果的评价、教师自身素质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8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下几种特性,
一、明确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前提
1、体现综合性
即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联系,也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便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也必须呈现数学的本质。比如:10000颗米粒有多重?事实上,百万颗米粒的重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百万这个数的构造。具体的实物1百万有多少这是人的生活体验,不是数学的本质。每个人向灾区捐款10元,能捐满到1万需要多少人?13亿人中有多少个1万?这些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
2、问题可操作性
既然是实践活动,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的单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动”起来。不止动脑,还要动手,包括其他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测量一个粉笔盒的长、宽、高,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现有8盒粉笔,可以怎样进行包装,哪种更省包装纸?如果有11盒粉笔,哪种包装方式更省纸?这个活动的设计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物体表面积、体积以及选择最佳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在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
二、组织探究的有效途径
开展数学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仅仅明确教学目标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1、课堂拓展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例如五⑴班学生在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知道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它的个位肯定是?0?。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2×3×4×5×……×99×100所得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末尾‘0?的探究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捕捉确定探究主题的意识,其次,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具有探究性价值的主题。
2、自主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探索、求知的主体。因此,我校教师深深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制定解决方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例如,去动物园看动物,进场票价为:大人每人50元,学生每人24元,10人团体票500元。有4名教师和48名学生看观看,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其中就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焕发主体活力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以解决问题为首,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会做数学的同时也能够学会欣赏某些数学。
4、数与式的和谐美
数学美不仅在图形和几何领域,也蕴含在数与代数的领域。
比如:和谐美:
● 交换律a+b = b+a; a×b=b×a;看起来很和谐,
● 如 1/2×1/3=1/6, 分子分母分别相乘,也是和谐的;
● 但分数的加法, 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表面和谐却是错误的,许多同学写出 1/2+1/3=2/5;就是根据“和谐”的愿望, 可惜是错的;
● 算式的规律美:如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 美妙的结果: 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美妙之极, 惊叹自然规律之深刻。
5、数学文化型活动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数数学文化最容易联系的是有关数学史的内容 。无限的想象 , 如小学数学有许多无限, 自然数全体就是无限的。 因如分数后有无限循环小数, 几何里有无限延长不相交的平行线。
6、合作性
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三、评价机制的有力保证
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具有导向和监控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必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9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以《大家来看限塑令》为例,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展示,进行深层的交流。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自主探究之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成功,进而把自主探究当作一种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自主探究
一个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成果展示汇报既是对自己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产品和收获的集中展示与体现,也是师生、生生开展学习、交流的重要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成果展示阶段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近几年中,我们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自己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此类型的课可以设计这样的流程:回顾活动主题→汇报小课题,说说选择的原因→组内交流,确定展示形式→分组汇报,多向互动→总结提高,生成主题。
我们觉得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展示,深层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一些活动主题的课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以《大家来看限塑令》为例来谈谈我们的践行。
一、前期指导要细致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控。及时关注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做好相关的指导,毕竟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困难重重。如果不及时地了解与帮助,活动很可能中途夭折。教师要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细致考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教师应当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合作者,观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参与、合作和鼓励。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让学生在磨练中成长。
在《大家来看限塑令》这一活动主题,在大主题分解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了适合的小课题,并分组进行了探究。小主题分别是:(1)有毒、无毒塑料袋的区分;(2)塑料袋的危害(分成两个小组);(3)世界各国限塑的做法;(4)关于菜场塑料袋的调查与研究;(5)塑料袋与环保袋的较量。应该说第一小组“有毒、无毒塑料袋如何区分”这一问题,查找资料十分容易。学生也很快找到了资料。
资料找到了,如何进行汇报呢?如果只是把收集到的资料读一读,那就失去了研究探索的意义了,也毫无趣味。于是,我们试图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指导。
〖指导回放〗
师:你们小组真不错,这么快就找到了资料。(学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么你们准备如何把资料呈现给其他同学呢?
生1:我们可以把资料大声地朗读给同学听。
师: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沉默了)我们在展示交流的时候可以增强一些趣味性,互动性。你们看区分塑料袋有这么多方法,比如说沉浮法,我们可以动手演示啊!
生2:是啊,我们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器具,里面装上水,采用演示的方法。
师:那其他区分塑料袋是否有毒的方法可以怎么样呢?
生3:观察法,我们可以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塑料袋,然后一边说一边演示,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
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这一小组的学生很快找到了适合的展示方式,他们小组采用一人说一人演示的方式进行汇报,他们还让其他的小组的同学准备好塑料袋,还说课堂上还有互动的环节。老师的点拨指导显得极为重要,在学生的关键处、困难点进行稍加指点,学生的潜力会开发出来的。教师前期的指导是上好成果展示交流课的基础。
(二)展示形式要多样
活动的成果展示是重要的一环。成果展示主要是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现场展示,让别人了解他们在主题活动中所获得知识和碰到的困惑。成功的展示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循环。多样化的展示是学生所期待的,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活动的魅力。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静态的,如一些观察日记、一幅漫画、一张自编的小报等;展示的形式也可以是动态的,如边说边演示、小品表演、辩论等形式。在选择采用何种方式展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主题的类型特点,学生的个性特点,材料的特点,采用最优化的展示形式。
〖展示回放〗
在《大家来看限塑令》这一活动主题,“有毒、无毒塑料袋的区分”小组在汇报时采用一人说一人演示的方式,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与观看,收获不小。学生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塑料袋,细心摆弄一番。“塑料袋的危害”这一主题有12人喜欢探究,于是又把他们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着重从环境污染的角度研究,一组着重从危害健康的角度研究。根据主题不同类型的特点,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小组不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还从实地拍了不少的照片进行展示;而塑料袋对健康的影响小组除了收集相关的资料外,还从网上查阅了一些视频资料,在成果展示时还播放了代表性的视频,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世界各国限塑的做法”这一小组则采用了PPT演示的方式。“塑料袋与布袋的较量”小组则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
学生汇报的形式多样,有解说,有演示,有表演,有视频。应该说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与教育。特别是塑料袋与布袋的较量采用小品的方式进行汇报,学生非常喜欢。小品表演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全班同学不仅为他们精彩的表演喝彩,更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塑料袋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以及该小组的同学通过资料收集后,进行再创造,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语文素养,真是一举多得。其实,汇报也有一个小插曲。在六(3)班试教时,每个小组在汇报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把搜集到的资料读一读的方式,没有对资料进行再加工。整堂课下来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我想问题出现在第一课时上。因为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没有对学生提出如何汇报的要求。于是在六(1)班执教第一课时时设计了成果预期形式,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而且对每个小组进行一定的指导。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汇报的形式能够多样化。在多样化的汇报中,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参与深度。
(三)展示交流要互动
我们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这是反馈交流的过程,是经验分享的过程,我们要强调多向互动,使学生的交流是深层次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缺乏趣味性的展示,往往是上台展示的同学兴高采烈,台下的同学无精打采。那这样的展示就失去了意义。
1.充分交流
我们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在汇报时,不仅要交流成功的喜悦,交流结论,还要交流面临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还可以说说失败之处。这样的交流可以启发其他小组的同学,下次我们遇到这样的困难可以怎么解决,引发别人思考。如:“关于西区菜场塑料袋的调查与研究”小组本来是打算以录象的形式进行展示。他们小组里有一位同学的邻居刚好在西区菜场卖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本来已经联系好了,那位阿姨已经答应采访了。但是当听说要拍录象时,又拒绝了。他们就来求助于我,我告诉他们可以换个方式进行汇报的,可以采访时记录下来,变成访谈录,还可以拍一些照片。
〖展示回放〗
师:接下来有请第五组的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西区菜场塑料袋的调查与研究”。
这是我们拍的一些照片。我们发现很多人没有挎篮子买菜的习惯。我们在一个小摊前做了统计,短短三分钟就有五位顾客前来购买,没有一个人使用篮子。卖菜的人还是免费提供塑料袋。买一个洋葱也用塑料袋……
师:你们在预期的展示方式提到录象展示。
生:本来是拍录象的,但是那位阿姨听说要拍录象时拒绝了。后来我们就换了别的方式了。我们做了一份访谈录。
……
展示成功的一面固然重要,但是展示遇到的困难,并且把这个困难解决更能打动别人。在总结交流过程中,活动成果的展示必须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真实反映”。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表演,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度体验。我们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包括在活动中的困难、活动中的不足以及各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展示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和收获等。
2.细细倾听
有了倾听,才有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因此,在学生小组汇报前,我总是会提出要求。在别人汇报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做个倾听者。互动交流时,你才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汇报中,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当一组汇报完毕时,我总是会设计一些问题,进行互动。如:在《大家来看限塑令》这一活动中,第三小组的同学研究的是关于塑料袋对身体的危害。他们采用解说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在视频播放完毕时,我就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正是因为认真倾听和观看了,谈得都很到位。有时候,我也鼓励展示的同学可以穿插互动的环节。这样有助于交流不仅增强趣味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关键之处要挖掘
展示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趣味性。我们更加要关注的是孩子深度的交流。有时候,学生看问题或许比较片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进行挖掘、点拨。
〖引导回放〗
在第五组“关于西区菜场塑料袋的调查与研究”汇报完毕时,学生认为限塑令没有很好地执行,其实自限塑令实施以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师:其实,自限塑令实施以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们的行为还是有变化的。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有哪些变化?
生:(沉默)
师:比如我们到超市买东西……
生1:我到世纪联华超市买东西,那里购物,塑料袋不是免费提供的。
生2:我和妈妈去超市,我们带上了环保袋。
生3:现在去超市购物,自备袋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
师:(出示图片和资料)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限塑令”实施3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这个限塑成效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10多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1000万吨,尤其是商场、超市三年使用塑料袋减少2/3。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补充一些资料,引导孩子更深层的交流。
体会:关注学生的深度体验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转变真不小。原来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而采用懒惰的办法――直接将资料堆砌。在一个个活动专题的开展后,学生对于如何展示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哪些资料、主题是适合静态展示的,哪些资料、主题是适合动态展示的,通过小组的交流总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开展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了解活动进程,适时地进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实践学习、互相学习,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被拓宽。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自主探究之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成功,就会强化这种愉快的情绪,进而把自主探究当作一种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艳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课程研究,2007(7):19-20
[2]刘锋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能力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05(1):33
[3]应汉良,章利江.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教育教学论坛,2016(1):253-254
[4]朱海月.小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教学实践研究,2015(30):178-179
【小学综合与实践】推荐阅读: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11-1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5-16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6-11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1-13
小学综合实践课总结05-14
小学综合实践课件资料06-0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09-20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07-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