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共8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篇1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探索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亲历实践为原则,指导学生深度探究;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以特色教育为途径,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性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我校从2008年起一直坚持以实践活动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以“少年农校”基地活动为依托,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的农业科技教育实践为基础,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由不同专长的校科技辅导员分别开设科技活动课程。分别有农作物栽培课、大棚饲养研究课、果树管理课、环保研究课、实验操作训练课等等。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家中都有实验基地,既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科技农业的实践者。我们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每月组织两次农业科技教育课。
二、我们积极开展少先队科技活动。少先队科技活动开展与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制作、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在启迪智慧、发展创造才能方面,都有帮助。少先队活动形式有:以科学故事会、信息交流会、科学讨论会为主的农业科技系列队会;以科技小论文、小调查报告、金点子评比为主的农业科技竞赛活动;以种一种农作物、读一本科技书刊、看一次农业科技
电影或电视节目、观察记叙一个农业科技自然现象、写一篇农业科技小论文、提一个农业科技小建议、给家庭选一项致富技术等“七个一”活动。
三、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地方课程,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现状和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例如:语文课教师结合“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组织学生到街上考察商店的店名是否规范(啄木鸟行动),数学课老师指导学生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的价格、丈量操场等,科学课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校的树木,测量树的大小,高矮,观察下雨前蚂蚁搬家的情景,探索它们搬家的原由等。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的原由,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前期的调查,计划的制定,过程的落实,后期的终结汇报等每一个环节。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实现素质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四、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社区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敬老院、蔬菜基地、养殖场以及社区的自然资源;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区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等人文资源;以及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我校地处农业大乡,周边有许多农田、果园、大棚养殖植等一系列农业示范园区,我校紧密结合实际,开辟校外活动基地。校外活动基地的开辟,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田野,使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和周边社区、行政村、单位、企业的联系,开发利用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目前,我校以学校周边的
社区、单位为依托,根据其自身优势建立了多个实践活动基地。如以农业科技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养殖场、蔬菜基地;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为主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景观和环保意识的实践活动基地——黄河及黄河大堤标准化工程,以了解我们身边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园实践活动基地——大年陈工业园区,以及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的献爱心活动基地——敬老院等。
五、深入家庭农业实践,体验农业科技。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民家庭,在他们的家庭中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经验和农业科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可以弥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师资上、时间上、程度上的不足。因此,我们给学生每人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实践作业。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帮助家长解决一些浅显的农业科技问题,这样,一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农业科技体验,二也可以减轻家长的劳动力方面的负担,向家长提供一份如何进行作业指导的建议。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已初具特色,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篇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小组合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2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接触这门课已有几年的时间,从最初的陌生到渐渐的喜欢,再到期待更深的探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从未止步。
一、 “知是行之始”
(一)小组合作
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也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综合实践活动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论是资料的收集还是活动的实践,离开了合作,其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意义也小了,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愉快合作。
执教《保护牙齿》一课时,很多教学环节我都采用了不同特点的小组合作的形式:课前我就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切入口,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组和其中的一只羊羊做朋友,并且明确哪个小组合作的最成功将会得到教师的奖励,课堂的气氛,参与的愿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保护牙齿调查表的交流也让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的成果,吃零食、喝碳酸饮料、咬硬东西、睡前吃东西……好多危害牙齿的习惯以及危害都被学生深层次地挖掘了出来。
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并增进同学友谊,发展了他们的协作能力,让他们共同体验了进步。
(二)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质疑思考、探索创造的能力,所以它不应受到课堂的限制,不应受到更多的纪律约束,而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要让学生真正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中学到知识,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跳出课本,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社区》,制订活动方案时,学生提出可以从社区的便民设施、绿化情况、好的做法、整改建议等方面进行调查,这就去要孩子们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区,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接下来的创建和谐社区出谋划策。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成为学生走出课堂的钥匙。
(三)勤于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遇疑而思,才会引发大胆的猜想,才会产生探究的动力。执教公开课《秋天的奥秘》,第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寻秋,“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秋天的足迹?”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漫无目的地寻找,眼看离讲课的时间越来越近,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时有学生提议:“老师,我发现秋天的叶子变黄了,我们小组可不可以就叶子为什么变黄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是呀,何不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调查探究秋天的动物、植物、天气等变化,也可以像这个小组一样就某一种现象进行探究。交流环节,有的小组解决了“秋天树木为什么会落叶”的问题,有的小组探究了“动物在秋天为何会换毛”等,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堪称完美。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对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要多想,要深想,想得新,想得快,防止浅尝辄止。
二、“行是知之成”
“活动促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就会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呈现方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行”主要体现在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制作叶贴画》时,对叶子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亲自体验了如何制作贴画;《我给树木做名片》中,孩子和树木交朋友之后,都很乐意为他们制作名片,制定宣传标语.每一个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去获取知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其次,善于动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有了问题,就要在思考中调整行动,增进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珍惜每一滴水》的教学中,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到了水的重要性,知道应该节约用水。交流进行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节约用水,好!一个班集体节约用水,好!全校师生节约用水,好!可是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落实到宣传发动上,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有学生提议,每人动手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其实这才是《珍惜每一滴水》这节课的最终谢幕。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了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失去了意义。“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有“知”“行”并进,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插上翅膀,落到实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教学探索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教学探索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与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应该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短缺与素质缺失等教育现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培养适合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小学教育师资.
作 者:张燕燕 ZHANG Yan-yan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10(4)分类号:G652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最具活力与挑战的课程,也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与智慧的课程。这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当然这种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场教育界的变革,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随时指导”,这里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配角是老师,但老师更应该做学生的辅导员。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自己找方法、找答案。我们要做的是迅速转变思路,顺应这种潮流,而不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找回以前上课的感觉。
下面,我就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是指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根据实践研究的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有时需要1—2个月或更长一些的时间。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实施模式,我认为可初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根据实践活动课设计的初衷和主题,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课题和子课题。比如,研究《家乡的交通》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展示方式,从学校周围的杂乱的交通状况入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音像资料,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开展《和鸟交朋友》主题活动时,教师先播放一些小鸟在自然界叽叽喳喳,自由飞翔、与人嬉戏的音像资料,接着出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急切地想要挣扎出去的画面。这时学生就会从沉浸在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上,一下子被小鸟的命运揪住了,从而激发起了学生探究“怎样与鸟交朋友”这个主题的探究欲望。
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研究和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充分协作。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各种学生的搭配,而且每组必须有一个学习小组长,组织开展讨论,这样可以协调气氛,相互间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能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从而克服忽视能力较弱的学生现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课题和子课题,并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
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在具体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让学生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这样的机会。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会远远超过一个人”,让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无需着急,可做适度的点拨。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的合作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如在进行“校园网络”之《上网红绿灯》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合作。因此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有的同学上网查资料,有的同学则进行调查访问,有的同学绘制宣传报,小组同学在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是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
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论文答辩、辩论赛、现场表演、成果展示等等,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学生在进行了、《校园平面设计图》、《公交车的线路改造》等调查研究后,汇制了大量的设计图、布局图、线路图,有的还将校园平面设计制作成模型,教师适时地将成果交流活动改成成果展示活动,由设计者和制作者担任讲解员,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参观者也向设计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服装你我他》主题活动汇报时可以搞一次“服装表演赛”;《广告与生活》汇报时可以来一次广告设计加表演;《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预防的研究》、《我们的早餐》等活动就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有关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早餐方式及营养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为题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我们的交通》、《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等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撰写成小论文,在成果展示课上宣读小论文;针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可以请学校校长参与答辩,担当主问角色。
第四个阶段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
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连动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从整体上说应包括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自我评价层面:包括小组里我所担当的角色表现情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活动表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遇到困难的表现和处理,研究成果呈现方式和自我感受等。(2)小组评价层面:包括每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3)家长评价层面: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寻求家长帮助情况、课外实践情况、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等。(4)教师评价层面:对学生自主精神的评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对学生交流能力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小帽子折纸》活动时,设计了小组折帽子比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了不同质地、颜色和大小的纸。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相互配合,自由发挥,他们折出来的帽子大小不一,颜色丰富多彩。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帽子”,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评,请小设计者自己也来评说一下,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帽子在班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第五个阶段是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
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并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在《购物技巧》活动课的延伸应用阶段,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带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初探
拟定方案 生成课题 分组活动 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 成果展示 动态评价 全面总结
立体延伸 反思提高
二、践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践行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中,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刚刚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我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选择什么题目我就准备哪些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学生还小,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甚至有的学生竟然选择了“我的铅笔盒”这个题目,显然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这次教训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比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时,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筛选出几个比较深刻又有意义的课题:如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课题。在无记名投票中学生选择了“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这个课题,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在以后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分头搜集资料后,再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查,而且对搜集到的资料自己进行分类和筛选,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确实令我感到惊讶。看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选题时我们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2、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教”。虽然从总体上讲,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但这不等于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不能讲授、讲解和讲述。有专家曾做过调查,97%的学生都能够经历多次调查活动,但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如“搜集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上网查找,提供可以参考的网站;到图书馆查找,提供可查找书籍;访问专家,提供专家一些资料;实地考察,提供考察的地点„„这样看起来好像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为了在较小的空间使学生比较系统的认识问题背景和探究策略,以促进学生开展有知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使实践与探究更有操控性,更有教育意义。这样的知识技能的讲座可以安排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进行集中的讲解。如:在实施《采访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时,需要制定一份采访计划,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视频,一名记者采访嘉宾,从这段视频中学生自然就了解了采访计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及采访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及实际采访时对应该注意的问题心里有数。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为他们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
三、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的践行
下面我就以我的一个活动案例——《电池的使用与处理》为例,谈一下我对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践行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在这四大模块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组织了六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
我希望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还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并实现以下目标:
1.能了解电池的种类,了解废电池的危害,对电池有初步的认识。2.并通过查找,搜集、整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初步感知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通过采访、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具体的时间分配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采用一节课的时间;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大约两个星期;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和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各需两节课的时间;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大约为一周的时间。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生成课题、拟订方案。
上课之初,我首先播放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包括:每个班级倒垃圾时从垃圾桶里发现的废电池,马路上随处可以看到的被碾碎的电池,河底散落着的电池,垃圾场随意堆放的电池。接着,再给学生一段文字资料:日本神奈川废电池事件,1939年11月9日,日本神奈川县一家脑科医院收治了一名神智不清的男子。这名男子发病初期时只是原因不明地面部浮肿,3天后浮肿蔓延至脚部,第8天开始视力减退,并自言自语,不断哭泣,后发展为神志不清,人们都认为他“疯了”。这名男子被送进医院后,终于在极度痛苦中,因心力衰竭死亡。此后,与死者同村居住的人中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15名同样症状的“疯子”。这不得不引起了医学研究人员的注意。日本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死者生前都饮用了靠近某商店的一个水井里的水。在对水井进行调查时,令人震惊的是:竟然在距水井5米远的地方挖出了380节已腐烂的废电池!追根溯源,最后弄清这380节废电池是该商店在卖出新电池后,把顾客丢下的废电池集中埋在了后院,致使周围井水污染,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
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何感想?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多数学生指出:对电池的使用和处理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于是我们把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电池的使用与处理。全班举手通过。
接着我们又商讨了研究方向,确定本次活动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1)认识各种各样的电池;(2)调查电池的使用情况;(3)怎样证明废电池对环境是有危害的;(4)具体了解废电池危害;(5)国内外是怎样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住址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民主选定组长,确定组名,组名分别为探究小组、调查小组、实验小组、环保小组、科技小组。分别针对以上五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分好组后我们又进一步商讨了研究方法,通过师生的讨论,总结出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1)上网查资料(2)请教家长、老师、同学(3)进行采访(4)制作调查表(5)实验、收集实物等等。
然后让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利用图书、实地考察、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活动中,探究小组、科学小组和环保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到图书室查阅图书,共搜集了多篇有关的文章,经过仔细筛选,总结概括出了电池的具体危害,还知道了国内外处理废旧电池的方式方法;调查小组到垃圾箱、街头巷尾查找废电池的去向,在校园里调查同学和老师、把搜集来的数据整理出来又制成统计表;实验小组设计实施了4个实验,从中精选出两个实验,进行验证;有的小组还制作了幻灯片,还用到了照相、摄像等技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课上我先和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共同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电池的使用和处理》,并分组进行了研究活动,约好今天我们来汇报研究成果,你们准备好么吗?哪个小组先汇报?”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实验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废电池是有危害的。
第一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动物的危害----他们用了两个烧杯,分别加入一些水,每个烧杯里再放入两条金鱼。上课前1小时,在一个烧杯里放入2节剪碎的5号电池,在另一个烧杯里放入4节剪碎的5号电池。上课时让大家观察结果:发现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麻木,奄奄一息了,另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死了。
第二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植物的危害----他们先出示照片,让同学们看到两个星期前还长势差不多的两棵三叶草,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组每天分别给这两盆花浇不同的水:一盆浇的是自来水另一盆浇的是同样多的废电池水,结果两周后,自来水浇灌的长势良好,而废电池水浇灌的早已死亡,根已经腐烂。
然后他们的组长做了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废电池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推断废电池也会对我们人类带来危害。
探究小组也争着汇报,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
(1)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汞、锰、锌、镉、镍、铅等。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钮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2)废电池扔进土壤里,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高血铅影响肾、肝、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不可逆转地损伤大脑。会使儿童出现行为问题、低智商和精力难以集中。
汞中毒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以及急躁、易怒、好哭等症状,重度中毒时发生明显的性格改变、情感障碍、智力减退。
镍通常从饮食中摄入,可诱发肺癌和鼻窦癌。镍中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者神志模糊或昏迷,并发心肌损害。环保小组通过研究调查知道各国对废电池污染控制主要采取下面四种手段:
1.在电池生产过程中控制有害元素的使用,或者用新型电池替代含有有害元素的电池,如电池的无汞化。这种方法被称为“再设计”;
2.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或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这种方法被称为“再使用”;(3)回收废电池进行再生利用,这被称为“再循环”;
4.无害化处置已经收集的废电池,而且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废电池管理处置实践内容。
调查小组调查结果显示:
用完电池呢后近90%的人都将其扔入垃圾箱,和其他垃圾一起倒掉,没有分类处理垃圾的想法。周围很少见到分类收集垃圾的垃圾桶,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不强。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组织、归纳、启发、引导作用。
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我也把这段时间搜集到资料用课件展示给同学看,接着我引导学生依次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电池有了怎样的认识?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合理使用电池?学了这么多的新知识,你最想做什么?
第四阶段:就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这个阶段的活动目标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和小公民责任感,将意识与责任感转化为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自评、互评。通过评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
我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写出活动感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从而让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满脸的自信,一腔的自豪。他们开始学着用探求的眼光打量熟悉的生活,开始用习惯了演算的小手触摸现实的课题;他们开始尝试着“做”学问,开始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孩子们关注的,已超出了现在学习的范围,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社会,他们已经在学着关注人类自身。虽然,他们收集的数据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可能会有失偏颇,但从他们忧虑的眼神、紧皱的眉头、激奋的话语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一颗颗滚烫的心中已经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然后我又组织了评奖和颁奖,评出了优秀小组奖和个人奖。评选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
第五个阶段:反思提高、立体延伸。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收获向周围的人们宣传废电池对于环境的危害,让他们知道如何处理废电池,并呼吁大家都行动起来,不要乱扔废电池。他们还撰写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还到街上、广场上散发宣传单。还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多设立环保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了校内废电池回收箱。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活动性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到实地调查、汇报交流,再到活动拓展、总结反思,步骤完整,组织严密,活动方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完成了一次教学理念的升华。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潜藏的巨大的能量,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这样教学的。我们应该带着活动的理念走进课堂。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从书本上走下来,把智慧装进生活里,然后放在孩子们面前,大声对他们说:孩子们,活动开始!你们一定能行!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还真切地体会到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活动的支持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的,它要走到社区、走向社会。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安全、时间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一部分家长并不喜欢孩子外出参加活动,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当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时,个个都兴高采烈,可是在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有的小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再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和解答,处理得不够细致,随意性太强,没有带着活动的目的去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加强学习,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篇6
适用中年级综合实践 三年级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校园,走进家庭,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建绿色家庭,以此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实现绿色新生活。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绿化对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家庭的绿化情况。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3.通过活动,让学生调查各自家庭的绿化情况,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并提出合理规划自己家庭的建议,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看报、调查的形式查阅家庭绿化的相关知识,了解家庭绿化的概念。
2.填写一份调查表,调动全员参与调查各自家庭,收集家庭绿化目前的状况。3.组织一次以学生主持,家长聆听的讲座。进行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小手牵大手,共建绿色家庭,实现绿色新生活。5.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一份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6.出一期以家庭绿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三活动过程
本活动分三个过程实施。第一个过程:调查过程 1.资料的搜集阶段:
a.组织学生通过上网,看报,调查的形式查阅家庭绿化的相关知识。b.调动全员参与调查各自家庭。
c.组织学生走访几家市内有名家庭装潢公司。2.组织实施阶段:
a.全体成员以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收集到的知识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b.填写一份调查表,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绿化的情况。了解现代城市人们渴望的家庭绿化的形式。c.组织学生走访几家市内有名家庭装潢公司,让学生了解家庭绿化的趋势。和他们一起结合目前家庭的情况研究科学的绿化方案,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d.开一次讨论会,谈谈自己对目前家庭绿化的状况的看法和建议。3.整理总结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将看法和建议用小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过程:设计过程 1.准备阶段:
a.请小组长将前期的调查情况整理成发言稿。b.聘请一两名专家作讲座。
c.组织举行一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座谈会。2.实施阶段:
a.全员共同参与,以小组讨论,再总结的形式将前期调查的家庭绿化的情况,整理成发言稿。b.组织举行一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座谈会推选四名组长发言,讲讲前期调查的家庭绿化的情况。请苏州理工学院生化系的教授,家庭绿化装潢的设计师讲述现代家庭绿化的理念,发展趋势。
c.请父母一期参与,以家庭为单位设计一份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d.拍摄一系列新型的家庭绿化的照片。搜集有关新型的家庭绿化的图片。3.整理阶段
a.填写固定的设计表,完成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方案。四活动总结。
1.将个人的绿化调查手抄报、小组的整理稿、设计的绿化方案拍摄的照片展示在学习园地上。
2.写一篇家庭绿化调查活动的心得体会,向各类报刊投稿。3.以优秀的设计方案为内容,出一期"新型的家庭绿化"为主题的黑板报。4.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
曹家小学三年级调查表
1、什么叫家庭绿化?
2、家庭绿化情况的调查。
家庭绿色植物 盆栽 花艺
家庭装潢绿色材料的选择 油漆 木材 瓷砖 洁具 灯具 家
居生活的绿化 饮食
垃圾的分类处理
3、家庭绿化有什么意义。附
(二)设计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方案 曹家小学三年级调查表
1、搜集、拍摄新型的家庭绿化的照片、图片。2、设计新型的家庭绿化方案方案。
家庭绿色植物
家庭装潢绿色材料的选择
家居生活的绿化
设计者
曹家小学
勾勒校园外部布置图的活动方案 四年级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提高自己是学校主人的意识,了解学校规划的要求,增加规划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规划中,既有助于建设一所学生喜欢的新学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活动准备:
1、了解学校规划的条件。
2、邀请市规划局专家作报告。
3、准备画图的工具,设计校园规划图。
三、活动过程:
1、搜集校园规划知识,明白新校园设计的理念。
2、邀请市规划局专家作报告。认识规划图的设计方法。
3、请校长谈新校园的设想。
4、上网了解其他校园外部布置图,有条件去新实验小学参观。
4、畅谈自己心目中的校园。
5、小组绘制校园设计图。
6、在小星宇电视中展出优秀作品,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意见。
7、活动成果展(优秀设计、活动体验习作)。对新校舍文化环境的研究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少先队员了解校园文化环境对我们学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要了解我们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仍存在许多严重的、令人忧虑的问题,并根据我校的实际,设计出新校舍的文化环境布置图,培养队员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设计创造能力。活动准备:
1、走出校园,对社会上的文化环境做一番调查,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存哪些严重的、令人忧虑的问题,并思索是什么原因,也可请教大人或老师。
2、参观其他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设置。
3、有可能的话,邀请常熟教育界的专家作一次关于校园文化环境的讲座。
4、准备画图的工具,设计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图。活动步骤:
1、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任务——设计新校舍的文化环境布置。
2、观察社会,了解现实。
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上的文化环境对我们青少年的影响,作一番调查,发现了哪些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哪些想法。
3、在充分了解、思考的基础上,总结交流,把问题和自己的感想归纳一下。
4、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常熟教育界的专家作一次关于校园文化环境的讲座,了解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文化环境布置上需要体现出哪些特色和专长。
6、用手中的笔勾勒出我校的文化环境布置草图。
7、请校领导对文化环境布置草图提出建议。
8、对文化环境布置草图进行修改,体现我校的特点。
9、将文化环境布置图制成效果图。
10、展示作品,交流体会。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并写成体验文章。
新校园绿化布置的设计
曹家小学 四年级
一、设计背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尤其对身边的生活环境尤为关注。就我们小学生而言,校园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美化校园出谋划策。因此搞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很有必要。
二、活动目的1、通过校园绿地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植物识别、面积量算、记录绘图等能力。通过绿化设计过程,学习环境规划的一般方法。
2、通过直接参与学校的绿化、美化的活动,切实了解和深刻体会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设计新校园环境献技献策,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环境的规划。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活动形式
我想综合活动课学生应该自主、开放地学习。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力,活动形式主要采用以小组活动为主,分组和集体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活动基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就是说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可利用一切自己支配的时间,深入学校的各个角落进行活动。
四、活动环节
本项活动不可能一节课或依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动员培训
动员培训是搞好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中思想动员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学校是我家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本项活动不是作业而是利人利己的本份工作。
另外业务培训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活动中学生应具备常见植物的识别、上网搜阅资料的能力、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量算、比例知识及绘图能力。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在活动前进行或活动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
(二)调查分析
1、校园绿地现状调查,这是活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活动时教师将把学校的绿地划分成若干块并标出序号。学生对绿地逐块进行调查,对绿地的大小、植被覆盖、生长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最终将调查结果在校平面图上表现出来,绘制一张学校绿地现状分布图。
2、学校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价是搞好活动的关键。
先让学生搜集有关绿化、绿地面积、人均占有量等信息或是校外看到的一些绿化情况,再与我校绿化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评价学校绿化,肯定好的方面,分析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学校今后绿化方向和措施。
(三)讨论
严格讲,为充分发挥活动的教育效果,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组织学生讨论。在调查分析后安排一次集中讨论也可以看作是阶段性的小结。可以讨论调查分析的方法、调查分析的手段、调查分析的结果,集思广益,为搞好下阶段的活动做好准备。
(四)设计评比
1、完成“校园绿化设计”是活动的难点。要求学生在校园整体布局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设想和计划学校绿化,要遵循整体性、经济性、艺术性、可行性原则。最后将设计内容以校平面图为基础绘成校园绿化设计图,并写出文字说民明。鉴于校绿地较多的情况,可安排各组集中设计某些区域的绿化,然后以招标的形式,选拔最优秀的设计合制成校园绿化设计。
2、成果展示与评比
主要让学生交流各自绿化设计的依据、特点、理念。对优胜组给予表彰。
(五)总结延伸
以上设计都以学校为基础。那么延伸活动可让学生抛开现有学校布局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我设计了“我为义庄绘蓝图”、“我为社区绘蓝图”的活动,将学生心中理想的学校、社区展现出来。有条件的可实际立体模型,甚至是沙盘。
四、注意事项
1、本次活动综合性强,涉及到众多学科知识,要发挥活动综合优势多方面做好教育工作。
2、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创新精神。
3、活动重成果的同时更应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重感悟。生态教室——我们共同的 生态家园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活动目的
为了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结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班级中开展“生态教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主题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共建绿色教室,以此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实现绿色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活动情感:
1、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实践等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对植物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学生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4、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三.活动能力:
1、初步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懂得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种植小植物的基本技能。
四、活动内容:
(1)开展“生态教室”活动。
①以雏鹰假日小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广泛开展科技读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各类资料,如:逛图书室、图书馆、读书阅报;上因特网查阅„„进行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调查实践活动。②采访园林艺人或环保局技术人员,了解什么是生态环境,怎样的教室是生态教室。向学生讲解和宣传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小常识,并用黑板报、墙报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介绍环保基础知识和绿色产品。
③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把教室中有特色的地方画下来;同时,也把教室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画下来或写下来。④开展教室绿化设计展评活动。小小教室绿化,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选取生物角绿化较佳的学生,让他们提供绿化设计的图纸、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参加展示评比。
(2)开展“红领中献草添绿色”活动。①
动员广大少先队员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购 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买草籽,然后自己亲手种植、养护一方草,观察并记录小草的生长情况。一段时间后,每个少先队员献出自己种植的小草,为教室添一份绿,以实际行动争做优美生态环境的小主人。
② 重点研究花草的生长特点,对它们的喜好有大概的了解(哪些喜阴、哪些喜阳、哪些爱喝水、哪些喜欢干燥„„)(3)总结活动:
①举办一次成果汇报展示会,展示分三大块内容: ⑴调查研究成果展示 ⑵生态教室的设计平面展;
⑶小植物科技作品展评(包括:小植物标本制作,种植的小植物„„)②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以多种形成讨论、交流活动的发现收获和体会,写好活动寄语,并评出此次活动的先进活动小组和组员。③写好活动总结或反思。④举办一次活动花絮摄影展。
⑤提出“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绿化环境,美化家园”的倡议书;并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予以承诺。
.对生态校园的畅想与设计
小课题:对校舍用水、用电、垃圾处理的研究;提供合理化建议 ——曹家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我校准备创建成为一所"生态校园"。生态校园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创建"生态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意义?我校现在的生态情况如何?作为校园的的小主人,我们能为学校在创建"生态校园"的活动中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对新校舍用水、用电、垃圾处理的研究;提供合理化建议。活动形式:
以班为单位,按调查对象自愿组成四小组,(采访组、宣传组、水电调查组、垃圾处理调查组),组内分工协作。活动准备:
一、召开班会,综合实践课的总动员,探讨本次综合实践课的活动目的。
1、了解学校的用水、用电、垃圾处理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2、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为学校的用水、用电、垃圾处理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
4、初步学会调查、测量方法,上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统计归纳方法;交流询问技巧;倡议书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二、办好以"节水、节电"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同学们认识节水、节电的重要意义。
三、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组长安排组内分工、制定调查计划以及时间安排。
四、课题组长的培训:如何确定小主题、组织开展活动以及如何整理材料及调查报告的完成。学科综合:
一、采访组:
1、采访学校领导对节水、节电、垃圾处理的重视情况:措施、成绩、加强。
2、采访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3、问卷调查:师生的节水、节电、垃圾处理意识情况。
二、水调查组:
1、收集水资源材料。
2、调查学校用水情况。
3、如何节约用水。
三、电调查组:
1、收集电资源材料。
2、调查学校用电情况。
3、如何节约用电。
三、垃圾调查组:
1、上网收集、处理有关垃圾的资料。
2、调查校园垃圾的处理情况。
3、调查同学垃圾分类意识和实地暗访学生垃圾处理情况。
4、就垃圾处理问题给校长写建议信。
四、宣传组:
1、通过"节水、节电"手抄报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2、调查师生的环保意识。
成果总结、交流、展示:
1、举办展览:刊出各组调查的资料、图片、心得体会等。
2、各组把成果制作成幻灯,进行展示、交流。
3、大家为创建"生态校园"出谋献策。
总结评定:
评定以鼓励为主,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定。
.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调查研究方案
曹家小学 四年级 刘聿展 魏慧琳 活动目的:
1、通过对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研究,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志趣,增长学生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
2、通过对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调 查研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对光合细菌净化污水的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生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活动准备:
1、请专家老师来校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2、组织学生对淄川区主要河流水源以及工厂附近的河道进行调查。
3、组织学生上网搜集水污染以及光合细菌净水作用的资料,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原理:
光合细菌是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生化方法。在自然光和白炽灯电光源间断光照下,可以培养驯化出一种光合细菌,用于降解有机废水(例如制革废水)。CODcr 去除率很高,但光合细菌只需微量溶解氧,与好氧生化法相比,可节省很多动力,处理成本低。而且生成的光合菌菌体本身(有的呈红色),还可以作为食用色素,属于天然色素,无毒性无副作用。这样,光合细菌生化法,便没有难于解决的剩余活性污泥问题。实验活动过程:
一、组织学生进行光合细菌的培养。
二、组织学生到染厂,化肥厂附近收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城市污水。
三、组织学生测量搜集到的污水的PH值,与悬浮固体浓度(SS),并记录下来。
四、组织学生用收集来污水饲养金鱼,观察并记录金鱼存活时间。
五、在搜集来的污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光合细菌,并仿照自然状态给予日间光照(日光灯),定时记录水温,一直持续到实验完全结束。
六、5天后再取一定量的加入光合细菌的污水养金鱼,同样仿照自然状态给予光照,并记录水温,记录金鱼存活时间。
七、10天后继续取一定量的污水养金鱼,同样仿照自然状态给予光照,并记录水温,观察记录金鱼的存活时间。
八、再次测量并记录放入光合细菌的原始污水的PH值与SS。
九、组织学生比较实验活动过程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金鱼的存活率与存活时间,交流讨论光合细菌的净水作用。
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写调查报告。
十一、学生撰写体验文章。
十二、提出推广倡议。.蚯蚓再生能力的研究 曹家小学
五年级 活动前提:
上学期我们班对蚯蚓的研究非常成功。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并且无论是设计实验的能力还是搜寻资料,还是交流总结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但是,同学们总觉得遗憾,没能把蚯蚓蚯蚓再生实验做成功。
因此,这个学期,我们决定还是研究蚯蚓。但是专门来研究蚯蚓的再生能力,从而完善我们对蚯蚓的研究,也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蚯蚓的了解。活动目的:
1.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科学兴趣,并具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和探究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够把自己在蚯蚓实验的取得的数据分析、总结,得出一定结论。教具、学具:
一个培养蚯蚓的场地、蚯蚓、相关泥土、小刀、培养皿、记录本。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挖足够多的蚯蚓,泥土,准备很多培养皿。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二)具体活动实验: 1. 材料 与方法 1. 1实验材料
取材地点:曹家小学校园里
选取地表比较潮湿,蚯蚓粪堆多而新鲜,孔洞密的地方,用铁锹挖土采集蚯蚓,采集到的蚯蚓经鉴定为环毛蚓(Pheretima)。采集地的土壤PH为7.0,土壤湿度约为35%。1. 2研究方法
解剖镜下观察环毛蚓的形态学观察:体长约100毫米,宽约4毫米,总体节数为85—125节,生殖环为三节,位于体节的XIV—XVI节,生殖环后约100节。
1.2 1把蚯蚓切成2段后的再生情况(1)取10条蚯蚓,分别平分头尾2段
(2)取10条蚯蚓,分别在距离尾端四分之一体长的地方切成头尾2段
(3)取10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而后分切成头尾2段,使含头的那一段为无环带。
(4)取10条蚯蚓,以环带为界限,而后分切成头尾2段,使含头的那一段为有环带。
(5)把上面(1)——(4)所切成的蚯蚓片段,分别编号,放培养皿中饲养。
1.2 2把蚯蚓切成三段后的再生情况
取10条蚯蚓,把其等分长三段,在把各段分别放入培养皿中饲养并编号。
1.2 3蚯蚓切成四段后的再生情况
取10条蚯蚓,把其等分成四段,在把各段分别放入培养皿中饲养并编号。
1.2 4选取蚯蚓采集地的土壤作为培养土,每只培养皿中放置20毫米厚的培养土,注意保湿,放实验黑暗处,室温培养,每三天观察一次,详细地记载蚯蚓存活率,伤口愈合程度,再生情况等。2. 结果与分析 表格
组
保留度 10天后再生情况 20天后
30天后
60天后 前3/4
伤口愈合 完全再生 前1/2
6条愈合 2条完全再生,2条长尾
不明显,且再生端比
其余同前 较粗大 前1/3
1条愈合 部分再生 前1/4
至第七日全死 同前 12体节前 至第四日全死
同前 16体节前 至第三日全死
同前
长出尾部 再生明显,接近原长
且再生端细小,随后
长粗
全部愈合,2条再生明显,其余
部分再生
部分再生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后1/4
至第三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后1/3
至第六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后1/2
伤口未愈合,且 伤口基本愈 有微弱再生现象,有微弱再生现象
活力很低
合 活力很低,且再生 12体节后 伤口未愈合 2条愈合 4条愈合,有微弱
有微弱再生现象
再生现象 16体节后 至第七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中1/3
至第三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中前1/4 至第三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中后1/4 至第六日全死
同前
同前
同前
2. 1同体段的蚯蚓在不同时间的存活率
剪切后蚯蚓存活率的变化如图,该图显示随着剪切后时间的推移,蚯蚓的存活率因体段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有头无尾型的存活率最高,无头有尾型的存活率较低,无头无尾型存活率为0。2.2蚯蚓各体段的存活率
对蚯蚓各体段的存活率进行分析,蚯蚓存活率最高的是一组:为60%;次高的是2组,为50%;较低的是10组,为20%;很低的是3组和9组,为10%,其余各组存活率为0。2.3体节数与存活率的关系
把蚯蚓平均切成2段,3段,4段,它们的存活率依次下降 2.3.1有头无尾型
蚯蚓的存活率随着体节数减少而降低。2.3.2无头有尾型 蚯蚓存活率随体 节减少而降低。3. 小结与讨论
自然情况下,蚯蚓具再生能力。3.1再生时间
损伤后,蚯蚓能再生的体节几乎都在头30天内完成,30天后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2切除部位对再生的影响
蚯蚓身体后端的再生能力不一,在相同条件下,切除后端的蚯蚓其伤口愈合和再生能力明显地强于切除前端的蚯蚓,而且,其存活率也明显高于切除前端的蚯蚓。3.3损伤长度对再生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切除段的长短与蚯蚓伤口再生能力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切除后端的蚯蚓来说,虽然再生不十分明显,但总的趋势是切除部位靠前,即切除部分越短,其再生的能力也就越短,反之则越弱。
3.4切除部位与长度对再生程度的影响
蚯蚓虽然具有再生能力,但蚯蚓的全部体节数不是能经常再生的,再生的体节数取决于剩下身体的长度和切除的部位。
实验中可知,切除后端的蚯蚓,当切除长度小于或等于1/2时,损伤的蚯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30天内能恢复到原体长,但当切除段长度大于全长的1/2时,损伤的蚯蚓一般难以完全再生,而只有部分再生。此外,当后端的体节过多地被切除后,会造成不再生现象,甚至引起蚯蚓的死亡。
切除前端或同时切除前后端的蚯蚓,将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完全再生而导致死亡。
剪切后蚯蚓的存活率随体节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即体段越短,死亡率越高,这可能是蚯蚓体节长其抗逆能力强及所储存的营养物质有关。.对动植物的研究
-------《农药对土壤中小动物的影响的研究》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土壤中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土壤生物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生物残体的分解,改变土壤的性质,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及生态系统的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土壤动物的多少已成为土壤那感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农药对土
壤中小型动物作用,可以导致它们的死亡,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的质量下降。通过对弹尾目和蜱螨目进行毒力测定来研究农药对土壤中小型动物弹尾目和蜱螨目的影响,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土壤质量的好坏。
二、活动目的
引导少先队员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索、实践。组织这种探索自然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对弹尾目和蜱螨目进行毒力测定来研究农药对土壤中小型动物弹尾目和蜱螨目的影响,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土壤质量的好坏。
2、通过搜集资料、实验操作,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究。
3、进一步学会社会实践探究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撰写相关科学小论文。科学小
四、活动形式
搜集资料;科学实验;撰写论文。
五、活动准备
1、做好调查、实践的组织落实(分小组落实相应任务)。
2、准备实验器材。
六、活动过程
(一)搜集资料
1、组织学生从网上或课外书籍中搜集农药、土壤、土壤中小动物及农药对土壤中小动物的影响的相关资料,还要了解实验的常识。
2、将相关资料进行积累、整理。
(二)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采集土壤,称重光照。
2、取标本制作切片,并观察切片、画图。
3、鉴定、了解微型动物的种类。
4、配置农药滴液,观察微型动物对农药的反应,并统计成活率,制作图表。
(三)撰写论文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2、根据活动小组进行分小组撰写论文。五年级同学生长发育及视力情况的追踪调查报告
(2006年---2012年五年)
曹家小学
五年级 辅导老师:翟慎洲 刘业勤
一、提出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少年儿童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者,我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我们的个子在长高,体重在增加,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在发生着变化。看到小时侯的照片,真想了解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于是我们开始了对自己的身高、体重、营养、视力等方面的调查。
二、实施过程:
1、积累资料,从档案室查阅有关数据(身高、体重、营养情况、视力不良率);
2、资料的归类、整理,将有关数据分类、列表、评价(参照“全国学生7-22岁身高、体重、营养评价表),观察个体差异及动态变化;
3、数据跟踪分析,探讨生长发育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
4、向有关专家请教;
5、交流、探讨、反思,对自己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
6、集体讨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7、全面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后,纠正自己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
8、将我们的研究过程,在全校作出推广。
三、情况实施结果:
1、学生各项指标:
(1)在2006年-2012年间我们班学生生长发育总体趋势比良好。身高上等检出率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14.63%上升到2012年的26.83%.体重上等检出率较高,在39.02%-43.90%之间波动.身高体重均未出现下等情况.(2)在2006年-2012年间我们班学生营养状况有喜有忧。营养正常率总体水平较高,最高峰达73.17%,但呈略下降趋势,2012年达到最低点为58.54%,营养不良率和肥胖率逐年上升。
(3)2006年-2012年间,学生视力不良人数较多,视力不良率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19.51上升到2012年的39.02%。前景不容乐观,希望能够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关心,让我们拥有明亮的眼睛。
2、个案分析:
我们对班里肥胖、营养不良、近视的小朋友作了调查分析,作出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经讨论作出的分析结果)
1、营养不良的原因:
(1)摄食不足:孩子挑食、偏食必然导致营养失衡。
(2)需要量的增加:如生长发育期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疾病造成的消耗量增加或影响消化吸收;药物导致的营养不良等。
2、肥胖的原因:
(1)遗传因素。不少肥胖者有家族史,往往双亲肥胖者其下一代肥胖发生率较高。
(2)不良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甜食、油腻食物;习惯吃细软食物,不爱吃纤维素类;常暴饮暴食,吃零食等。
(3)生活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喜欢运动,缺少体育锻炼,睡眠过多等。
3、视力不良的原因:
(1)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使眼睛处于经常调节的紧张状态,使之成为近视的关键因素。
(2)学习环境条件因素。如课桌椅高度不适,采光照明条件不良,书本字体过小等。
(3)遗传因素的影响。高度近视患者往往与遗传有关。
(4)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近视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患急慢性传染疾病等
另外,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脑的使用,还有游戏机等等都给我们的不同程度的伤害。
四、收获、体会:
1、了解近年来我班儿童的生长发育动态;
2、观察学习了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各种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认识到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挑食偏食的危害性;
4、懂得了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预防近视的迫切性;
5、初步掌握了生长发育的调查和评价方法,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6、在这次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7、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五、活动的延伸:
1、将数据保存、继续个人跟踪观察;
2、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校,让全校学生一起来研究自己的成长过程。
3、进行学生营养餐的设计;安排身体锻炼计划。
2012年9月 菊花的观察与研究 四年级
一、活动背景:
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校内、社区、家庭资源),落实活动目标,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实施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实践,增加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生活实践机会,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生活探究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体验生活中有创意地生活,培养实践意识,熏陶人格意志,强化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听讲座、网上查资料,看菊展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 菊花的起源、种类、特点等相关知识,认识常见菊花的生长特点,知道菊花掐头、扦插、浇水、施肥、嫁接、打苞的一般过程,获取栽培知识。
2、通过栽菊花、记观察日记,举办班级菊花展,举行以《菊花》为题的作文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意志。
三、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动员宣传,让学生明确活动意义与要求,邀请校外辅导员作讲座,了解菊花种类、生长、特点等知识,了解栽培菊花来美化生活、陶冶心房,培养实践与写作能力于一身,鼓励学生化心动为行动;召开学生家长会,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学生、观察、研究活动(1)
在网上与阅读中学习研究,学生与家长购买、收集菊花的相关书籍,将阅读书籍与上网收集相结合,整理、选择有关菊花的史话、节令、起源、传说、花语等材料。
(2)在家庭栽培管理中观察研究:学生家里每人种1~2盆菊花,学生每天进行管理、观察,每日记观察日记。(3)
在学校栽培中观察研究:班上每5~6人为一组,(每组讲座确实研究课),每组栽培1~2盆菊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栽培,教师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挖掘与本课程的结合里,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及时进行事例研究。(4)
赴校外考察研究:赴公园观菊展,研究菊花的观赏价值(开启人的想象力,陶冶美的心灵),经济价值(推动胶卷、门票销售,推动门票提价);赴柳仁仁药房研究菊花 的药用价值(当茶喝、清热解毒,明目润肺等)
3、开展小组课题研讨:(1)校园、班内菊花生长过程及管理(扦插、嫁接、打苞等)的观察与研究;
(2)观察、研究水、土、肥、药、环境等因素对菊花生长的影响;(3)
开展菊花摄影、图片等的收藏,收集菊花的诗歌、散文、歌曲,说说菊花的谜语、传说、故事等;说说菊花的品质特点及给人的启发;举办菊花观察日记展览,举行以《菊花》为题的作文竞赛;
(4)编辑手抄报,撰写小论文,小考察报告,进行图文资料展等,并进行小组评比。
四、活动评价:
1、谈谈栽培菊花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和启发、并结合个人收集整理的活动成果(归入成果资料袋)进行综合评比;
2、进行班级菊花展览,举行图片、摄影展览,评比表彰优秀个人与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探索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行政驱动,制度推动,培训促动,课题带动,评价拉动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通过采取“五动”措施:即行政驱动、制度推动、培训促动、课题带动和评价拉动, 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之路。
一、行政驱动
有人曾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校长课程。领导真正重视, 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
领导真正重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领导带头参与, 而且走在教师的前头, 成为课程改革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引领者。当新课程实施之际, 学校领导以积极的态度启动和不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创设活动条件。比如, 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必须亲自过问活动开展与实施情况, 亲自联系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学校专门为学生提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 为学生收集信息、编辑资料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重视管理组织构建。我校建立了从校长室到教研组三级管理层面, 明确相应职责, 以促进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二、制度推动
制订和完善一些制度, 以推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在制订、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规划与实施方案后, 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标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制度》等二十多个制度, 同时, 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优选先之中, 从政策导向上体现学校的重视, 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与重视度。
三、培训促动
建设一支符合要求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重点。作为学校层面, 主要措施以“问题式校本培训”为主, 提高培训效果。我们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聘请课程专家到校讲座、一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等, 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设计等形式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观摩等研讨交流活动, 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 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讨机制, 每两周一次, 定时间、定主题就实施中的困惑进行交流、探讨。
四、课题带动
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 还有就是我们走了一条课题带动之路, 正是通过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使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不断深化, 一步步走向常态。到目前为止, 我校的省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已经结题, 省级课题“综合实践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县级课题“初中综合实践实施模式研究”正在研究之中。2009年, 我校参与并主持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课题研究, 成为该课题组理事单位。其间, 我校教师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引领, 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活动效果。我们的研究课题均突出对综合实践实施实践的指导, 强调我校科研主题和方向, 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研工作落在实处。
五、评价拉动
实践中, 我们充分运用评价的激励作用拉动综合实践的常态有效实施。运用多元性、过程性、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等原则, 对学生、教师和课程实施本身实施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 既有学习成果的评价, 也有情感态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学校制定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 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同时我校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情况纳入学期综合考核中, 与评优评先、外出培训等有效挂钩, 以激发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组成。结合课程实施情况, 讨论、总结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影响, 以及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她有着新的教育理念及新的课程实施要求, 为了学生的科学、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我们将作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Z].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以及加深学生语言体验,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大语文观的重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大致包括:传统教育、爱国教育、了解大自然、口语交际和生活体验等方面。这些综合实践课的设置,整合了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學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新课改理念下,谋求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重视学生发展的多元性。第二,需要层次理论。基于需要层次理论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类型和需要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经历,使学生更多地根据自身所感所悟教学。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1.渗透综合性,开拓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充分开展和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学体系,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有很多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往往围绕某一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班队活动、专题教育、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展开,其活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尤其是能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引起感情共鸣。如在教师节来临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清明节我们可以到高台、临泽烈士陵园或西路军纪念馆去参观,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开展“教你一招”等交流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长了见识,贴近了生活,同时融思想教育与语文学习为一体,真可谓“一举多得”。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我们从学生身边的“世界”引进“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实践活动,把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习得方法,强化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原则。
面对教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于学习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感兴趣,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对低年级来说,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扩大识字量。因此,教师可在课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识字,这种记忆对学生来说可能会终生铭记。教师还可以找准时机布置课外识字任务,通过检测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学生展示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与满足。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可以组织活动,比如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学生更感兴趣的活动,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中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选择,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教师应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说出来的东西写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不会让他们感到有负担。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社会和自然充满着好奇与幻想,所以对他们而言,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就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3.突出主体性,加强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互动”。
实践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互动。师生互动反映了师生双方在活动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进行的不断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是融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和活动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组织、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而且表现为学生的乐于参与、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问”的信息交流,使活动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
4.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始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信心、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时采用生生互评、父母评议等形式,激励内在动机。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避免甄别和选拔的负效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民主、充满期待的氛围。
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其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犹如春风化雨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书本与生活的墙垛,淡化了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小学生构筑了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雷健,罗安丽,白春花,郑守珍,吴红霞,杨敏.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推荐阅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5-16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6-11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1-1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05-2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07-04
六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08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07-23
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2-0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赛课12-16
三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建设计划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