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2024-07-2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共8篇)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1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河山中心学校

杨学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的突破,它也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这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有效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本。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适应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同样渴望如此。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却忽视了这一点,合作学习的提出正是顺应了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现自己的学习需求,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与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它给教师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使生生、师生之间在互动中实现各自的需求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作浅要剖析。

一、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形成形式多样的小组合作方式

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调查,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认知和心理进行细致深入调查。根据学生学科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小组分组,注意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形成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小组。在不同的课堂当中也可以用不同人数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在性格上互补,以更好的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课《孤岛自救》教学,先进行情景导入,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来合作交流自救的方法。学生间的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想象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则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情景设计能力较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在同一个小组中合作学习并发挥各自的能力,想象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采取措施进行自救,并把小组设计的自救方法编成一则小故事。这样,让小组内的学生都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合作交往意识,促使学生更好的合作学习

小组中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往的效率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果各成员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分工合作、交流信息,那是不能取得很好的合作学习效果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注重学生合作交往意识的培养。合作交往意识的形成并一夕而就的,教师就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班会主题等活动中对学生合作交往意识进行引导和加强,促使小组成员间、小组间默契合作,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入,质疑设问来引导学生交往,并对交往进行评价激励,鼓励学生间多多合作交往。例如,学校里经常举行大扫除活动,教师可在平时布置学生课外综合时间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我们学校的卫生状况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学生合作小组就会在课余仔细观察学校的卫生状况,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到了下次班会课时,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全班评议学校的卫生状况,了解校园各个角落的卫生情况,哪些地方干净,哪些地方卫生不好。这样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卫生不好的地方进行清理,使校园卫生整洁干净。通过这次调查,使学生对校园卫生有了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经常性的引导和加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合作交往的习惯。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各国所采用。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能力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使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合作小组的合理搭配,让不同能力的人在小组红发挥各自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为教师也应在平时多多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的培养和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体验、有所提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2

一、扫描现实:审视手册使用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在农村小学的使用现状, 笔者于2015年3月对38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整理可以看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及教师用书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率并不高, 原因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不情愿, 而是大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兼职教师, 除本门课程外还有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中的各单元主题活动, 虽然教师用书安排的只有几个课时, 但是实际上要想完成整个主题活动, 指导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 这样无疑让众多的兼职教师“望而却步”。另外, 通过调查也发现, 兼职教师对活动的开展没有计划性, 对本门课程的了解不够深入, 对成长手册中的主题活动内容把握起来没有信心, 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也很困难。

二、提升基准:培训引领, 交流促进

培训不失为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有力抓手,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一位研究者说, “铁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流水的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 这样的状况决定了在农村小学需要经常组织教师培训, 使课程能够顺利实施, 而平时的省、市级培训并不能满足和兼顾到每一位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 这就需要县区及校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虽然一些农村有几位综合实践活动高级教师, 还有几位市、区级骨干教师, 可以作为主讲教师, 但是培训要想取得实效, 要想真正帮助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和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的把握能力, 还得对培训有周密的安排。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多是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对课程没有太多的了解, 在培训内容上可以从了解课程最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分析、指导开展主题活动的案例解读、骨干教师关于成长感悟的引领等方面入手。只要了解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迫切需求, 根据学习的需求, 设计合适的培训内容, 选择方便教师的培训形式, 培训一定能取得实效。

三、实践诉求:因地制宜, 灵活机动

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分析了全省3~6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多维度全方位设计了128个共性活动主题。而省内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却又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成长手册对于省内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有效使用,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以此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在农村小学的使用率。

(1) 挑。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六年级上册为例, 本册设有4个单元、16个主题活动, 班级学生在本学期内还要完成学校的德育活动任务、校本课程等, 要在一学期内按照成长手册顺序全部完成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 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 挑选一部分活动主题。比如, 第二单元安排了“绳结探秘”与“塑料瓶里的种植园”主题活动。其中“绳结探秘”是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绳结入手, 去探索绳结世界的大学问,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塑料瓶里的种植园”安排了让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进行种植, 是要使学生认识植物、热爱植物、爱惜植物。而绳结和种植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都不陌生, 甚至有的学生还是个小能手, 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内学生的意愿, 选择是继续深入学习探索绳结的技艺, 还是利用闲置和废弃的塑料瓶种植绿色植物为家庭和校园增添一抹新绿。

(2) 增。虽然因课时等诸多实际情况的限制, 成长手册中一个学期的活动主题不能全部完成, 但是有些主题活动在实施中, 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生活情况及身心特点, 还可以有所增加。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活动主题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 活动目标指出本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清营养食谱的指标, 学会一定的搭配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基于上述活动目标, 在“配餐实践, 锻炼技能”环节, 可以让农村小学的学生根据当时的季节时令, 选择自己家菜园里、河沟里、山上能够选择的食材,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搭配, 并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出菜品, 小组间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品尝、分享与评价。课堂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 所以在课堂结束之际因地制宜地增加这样一个任务, 就是为学生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保障, 真正实现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技能, 服务日常生活。

(3) 调。像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活动主题四“第一次挣钱”, 教师用书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 走访做生意的亲戚朋友, 了解挣钱的方法;实地走访食品、小商品批发市场, 记下一些商品的批发价。这对于整天忙于生计的农村家长来说几乎不太可能。其实, 农村学生也可以有另一种思路, 与其让学生“搜肠刮肚”地寻找挣钱办法, 不如就从身边事做起。指导教师可以将本主题活动调整到六年级下册, 与第二单元职业体验场的活动主题三“与有机农业的亲密接触”进行结合。活动主题“与有机农业的亲密接触”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食品, 了解有机农业种植的相关知识。活动主题“我的第一次挣钱经历”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挣钱方法, 并尝试一次挣钱活动, 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 明白钱来之不易, 同时学会合理用钱。农村不缺少让学生实验有机农作物的土地, 也不缺少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指导者。在以往的种植类研究活动结束后, 种植的植物多没有充分利用, 本次的有机蔬菜学生尝试种植后, 各小组制作相应的宣传资料, 选择如乡镇集市这样的场所, 制定利用种植的有机蔬菜挣钱计划, 并付诸实践。阶段活动结束后, 根据挣钱计划实施情况与实际收入等, 评选心目中的“挣钱达人”。这样的“亲密接触”, 不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实践活动、发展实践能力吗?

(4) 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安排了主题活动“课余生活我做主”。这一主题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 自己的时间自己规划, 发现课余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尝试合理设计课余生活, 从小培养自己的组织规划能力。但在省内农村小学的学生课余并不存在被辅导班、兴趣班占满的现象, 本主题活动开展就不能按成长手册中原样照搬。同时,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还安排了活动主题“我是校园志愿者”, 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应该引导他们关注校园生活, 参与校园管理, 做校园的小主人, 为更多的同学、教师提供所需的帮助, 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但农村小学的校园规模较小, 六个年级都是单班, 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也比较少, 他们多为留守儿童, 这样的主题活动在农村小学开展更多应该关注留守儿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爱, 并且对他们的关爱不光是在校园里, 而应该延续到课余。上述两个主题可以合并为一个活动开展。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 发展综合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正是秉承上述理念,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正努力带领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 真实的体验, 事后的思考, 成果的分享”来展现学生活动的经过、结果以及获得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意义。

摘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于2014年秋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 并供全省所有小学师生选择性使用。这样的活动成长手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 如何选择性使用、有效使用?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在农村小学的使用现状, 探寻适合农村小学师生开展的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以及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在农村小学使用率的策略。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兴趣;主题活动

一、做好铺垫工作,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老年人生活现状的问题。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哪些相关问题呢?”学生各小组讨论(想知道些什么),然后开始交流选择题目、小组分工、制订活动计划(准备怎么去了解,用什么方法)、填写表格,完成预期任务。按照上面的流程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每次只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在不停地发言,其他学生似乎都做了陪衬。

课结束后,我思索着这节课肯定哪里出现了问题。可是问题出在哪呢?在评课时,听课的几位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逐渐感到:这节综合实践课主题的选择进入过于简单,没有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缺少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内容,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上课。在其他老师的点拨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我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内容选择合适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主题选题要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当地实际;要指导学生选题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课题的选择。

二、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正以它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关注。它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实际上这种学习活动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挖掘,并且这种学习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1.研究主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所有人生活于自然中,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使学生有一种强烈好奇和求知欲。在上课刚出示题目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的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但我从来没有注意他们的生活情况。我说:“是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照顾我们的人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只有在我们痛失他们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对我们多么重要。”在第二堂课学生汇报课上,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

2.主题活动的选题要和当地实际结合

虽然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响亮地喊了几年,但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那种根深蒂固的单一追求以分数为主的片面教学仍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主题的选择、教材的编写都从学生生活着的当地选择,就是为了打破这种片面教学,树立全面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选择当地的教育资源作为学习内容的一方面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思索。

例如,《新疆的民俗风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本地13个民族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民族组建探究小组进行深入的主题研究。因为各探究小组研究的民族不同,在小组汇报的时候通过自己汇报,听取汇报扩大了对新疆各个民族的了解。

3.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项事物感兴趣,那么从自身就会有无穷的动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应培养学生兴趣。坚持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该课程刚开始时,由于学生和教师受传统思维的定式影响,教师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只注意学生的兴趣,而可能缺少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选择。

例如,六年级第一册中《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这个题目比较大,在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兴趣从“野心勃勃”的研究全国的老人现状到全市的老人现状到小区的老人现状最后到兴趣小组成员家庭的老人现状,让学生的兴趣在自己可控制的能力范围之内研究,避免因超出能力范围无法完成主体研究对学生的兴趣造成打击。在连续几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后,许多学生已经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主题,如有学生发现早上才打扫干净的校园,中午一过总是不太干净,所以他和几个学生一起观察,一起研究,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有同学把吃的偷偷带进学校里来;加上中午打扫后同学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后没有把盖子盖好。他们马上向学校反映,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称赞。

参考文献:

[1]姜平.怎样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2]林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需要“三个关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3).

[3]眭春花.优化生活时空 强化实践活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J].网络科技时代,2008(02).

[4]李顺.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作者单位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4

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立足于综合;着眼于实践;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组织形式多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开展?怎样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姓“语”还是姓“综”?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照样可以有声有色地有效开展,活动应该以“语文综合”为前提,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语文体悟”为情感教育方式,以“实践活动”为有效载体,以小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实际为出发点,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与此同时,有机适时地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下面重点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谈谈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综合 实践 创新 活动 正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立足于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鲸》、《蟋蟀的住宅》、《雪猴》等语文后,就可以以“人与动物”为主体设计活动课题:(1)蚂蚁(或其他小动物)生活习性探秘(实地观察、交流介绍)。(2)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搜集材料、汇报成果)。(3)动物知多少(知识竞赛)。(4)编一个童话故事,想象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写作)。这一活动设计,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综合性原则得以落实。

二、着眼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了解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综合实践中的“实践”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我红旗”的主题综合性实践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1)观察红旗水库的野鸭,进行描述(写作)。(2)为红旗水库的鸭蛋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3)采访养鸭户,了解环保情况(口语交际,写采访稿)。(4)实地查看红旗水库的水面,了解环保情况(调查访问,小组汇报)。(5)为了整个子孙后代——致家乡人的一封公开信(调查访问,小组汇报)。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等,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关注差异,追求新奇。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五、活动组织形式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我认为教师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

(1)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通过电教、多媒体手段或实物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可以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2)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也可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如:调查学校家庭周围的环境情况,如有破坏,请设计改善方案。可以先个人活动进行调查,设计方案时又需小组合作进行,班级汇报交流又是班级活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活动。(3)活动组织体现民主,尊重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总之,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要抓住综合性,突出实践性,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语文这一母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5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然而这些并不与教师的指导冲突。小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们很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习到多少知识。在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是一些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而这些都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担任起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与指导者等多种角色。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平等的关系,在这个新的关系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一、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学生能通过经历获取各种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等情感和价值观。每一个活动主题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开展到最终的成果汇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组织。在活动准备的时候,教师就必须要在确立活动主题之前,收集活动相关的材料与信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要制作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引起他们思考的课件、实物等等。然后在主题确立后还要课中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进行讨论、思考,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子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小组分工。在活动的实践阶段,教师还必须要在活动的实施阶段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协调、处理调查访问等各种问题。

二、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比较喜欢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可以活跃班级的气氛,锻炼孩子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让班级更具凝聚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引导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求知欲旺盛,对身边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关注,并要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问题,并以此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发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例如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主题来进行选择,例如“家庭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白色污染”、“中国人的百家姓”等等。然后让学生们思考想要选取哪一个主题,最后综合所有学生的意见,确定其中的一个主题,例如“家庭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为何选这个主题,很多学生都想一吐为快。此时教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6

滨城区旧镇办事处中心小学校长 贺树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决定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1号}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滨州市教育局、滨城区教育局也及时下发了相应的规定。这就为这门课的开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来,特别是本学期开学以来,特别是乡镇小学,因种种原因,其开设情况和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本校自开学以来,也千方百计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正常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但认真对照有关标准要求,自我感觉很不理想,从开学到现在很长时间了,甚至很多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到底姓什么”还没有真正的弄懂。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的组织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提出几点共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者的意识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开好的前提和保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做了明确的规定,区教育局在全区学校管理工作暨表彰大会上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并要求各单位组织认真学习并按时回报落实情况。新学期开学后,山东省教育厅厅、滨州市教育局又纷纷下发了有关的规定。可以说,有关《规定》非常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处罚也比较明确,并公布了学校违规行为的举报办法。但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及活动效果还是非常的不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有关管理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这次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这个问题不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很难正常开设且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在管理形式上,农村小学普遍采取的教师包班和兼课的现象,而包班或兼课的老师大多都兼任语文或数学这样的“主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难,且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组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勉强达到了“开全”的要求就很不错了,离“开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2、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首先是任课教师意识的提高。可以说,从现在课程开设方案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一般数学课少一节,这样的课程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应付性”课程,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对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要有很大的影响,家长会不会接受,甚至认为这样做违

背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上”、“迎查式地上”等现象仍然存在。

小学英语课的开设为什么在短期内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认识提高”的重要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

一个老师在反思中写道:“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之,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研究方法和一些现代知识。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研究问题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

另一位老师的反思是这样写的:“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水平,但是老师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大主题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问题,学生有的说喜欢研究汽车、有的喜欢研究外星人、有的喜欢研究甲骨文,等等。他们所感兴趣的我感觉又研究不了,能研究的学生不感兴趣。”

是啊,“教书匠型”的教师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难度是可想而知。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上成了“xx教育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学生只要学到了老师“预设”的知识,受到了“预期”的教育,老师便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角色还没有真正转变,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此外,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现成答案,患上了“网络依赖证”,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反思,都无一不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东西,甚至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可见,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仍是当前培训的重点之一。

我校一位教师的博客中有这样段话:“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仔细分析这句话,虽然说明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但也恰恰说明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不到位。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做‘蜡烛’、‘春蚕’,更要做‘不断充电的长明灯’,要‘和学生共同成长’。就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来说,如何实现教师通过“一杯水”而使学生(或师生)获得“一桶水”的效果,这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学生、家长的认识也亟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也普遍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课外活动或“双休日”活动,没有老师亲自组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

至出现“造假”应付老师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当然也与教师硬性的帮助学生选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理解支持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没有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作为依托,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校利用自身的课程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来开发和建设。而当前,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并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氛围,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配合老师的工作就很不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我校三年级一位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刚开始,我上网搜集了许多综合实践的资料,联系自己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共同确定了活动主题《我爱我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讨论活动内容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活动成果。有的小组计划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计划为父母洗脚。我自认为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一定会收获多多。但结果并非如此,下次上课汇报成果时,发现有些家长很支持孩子的活动。但农村大部分家长知识面较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不能很快转变过来,他们总把目光盯在考试科目上,计划为父母洗脚的,家长不让;想下厨为父母做菜,妈妈怕孩子烫着,爸爸说:‘孩子连刀都拿不动,不能切菜。’„„这说明这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课还不了解,他们认为这些事与学习无关,没什么意思。综合实践活动在我们农村小学刚起步,就连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奢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4、活动选题指导必须加强。

第一是活动主题太大。如:我校六年级老师学期初确定的活动主题“环境与生活”、五年级“饮食与健康”,这些课题就连老师自己都感到探索起来非常的吃力,何况学生!

第二是选题没有考虑课程资源的现实情况。就像一个老师在他的反思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但是有时由于有些问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但是农村大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因此要求学生汇报就有大部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非常无奈。所以,我认为在让学生进行调查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进行。”

第三是选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选题,而现实却恰恰相反。这不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宗旨,从而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选题不真正的感兴趣,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效果的低下。

第四是选题内容与学科教学拉不开距离。大多数老师走惯了学科教学的路子,选题总是为着学科教学内容转来转去,活动指导方案变成了学科教学“教案”,活动变了味,离学科教学距离太紧,综合程度低,常常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

此外,活动基地建设滞后,社区活动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发掘利用,也给活动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几点建议

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通过“硬”性制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硬性的规定和相应的宣传,是全社会真正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通过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活动形式,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逐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要求。

1.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有关推行素质教育文件中关于考试评价的规定,把主动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还给学生。力争达到市教育局出台的推进素质教育六项措施中要求的“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给学校、老师松绑,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的氛围和有利的环境,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钻研,逐步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改革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同时,避免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陷入无序的状态。

2.学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的评价很难用传统的量化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要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轻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诊断和激励,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诊断,畅谈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鼓励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与教师一起分析各种尝试和探索。教师自我评价的结果不与教师的奖惩或利益挂钩,意在使教师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校长评价和同事评价要密切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评课活动,交流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意在使教师能准确地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帮助被评价者正确的了解自己的现状,进一步拟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帮助其改进教育教学和自身发展。评价的结果不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利益或名誉挂钩。

家长评价和学生评价主要是通过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其它形式作为补充,意在加强沟通,并从中获得家长、学生的有关需求及有益于教师活动指导的各种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指导策略和方式方法。

3.学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建立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以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为主,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协同指导。逐步过渡到“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各科任课教师,形成灵活的教师指导体系”。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力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所以,尽量不设专职老师。在研讨的时候,任课老师普遍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难度太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建议下学期设专职老师,安排“象xx老师,脑子灵活,各个方面的能力强”的老师任专职老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求“整合各科教师资源”,“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连指导教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极少数的专职老师同时指导不同年龄段且兴趣爱好差异巨大多个班级的多个活动主题,恐怕是根本没有能力胜任的。

4.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每周各年级活动时间安排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5.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质性评价、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

学生活动成果的体现:期望学生获得多么重大的活动成果是不现实的,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活动成果评价时,要重“过程”,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实物制作、小论文、小总结、小发明、典型交流材料、创新性的观点、手抄报等都是成果的体现形式。

6.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理论培训,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真正搞清楚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人都有兴趣爱好,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课外自己做的感兴趣的探索活动也肯定很多。老师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其兴趣爱好和探究意识,锻炼其综合能力,并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成绩。

不要认为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想问题太复杂,甚至离谱而造成教师没法进行指导。其实,在具体的活动组织、指导中,学生在很多方面强于老师恰恰是正常的现象,例如: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探究成果出乎教师的预料等,这恰恰是老师正确指导的成果。对学生中一些创造性成果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在此方面超过学生,只需要认可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就达到目的了。

(2)要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实际条件确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还要指导学生分组、提供材料、创造表达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教会学生调控学习计划和进程。同时,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活动指导实践中逐步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3)要加强选题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一再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充分的利用本地的资源,学生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

特长的发挥,就可以算是一个好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一要立足于“小”,因为越小就越容易深入,这样就会避免“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 的现象。二要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主题,逐步把选题权交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确立新的自己的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得主题感到不适时,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学生确立新的主题,最终达到“学生人人有课题”的境界。可以说,选题权不交给学生,是不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的,因而,其活动结果也就很难符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的。

为此,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多给教师创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就象一个教师在反思中提到的:“看看有经验的学校是怎样上好综合实践课的,他们的主题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确立的,学生的兴致怎样?如何对学生作好指导,如何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指导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便捷、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但要注意消除教师的“网络依赖症”,正确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鼓励教师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7.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7

一、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应用的现状

(一) 受内外环境影响, 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度不够

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方面都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教育环境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家庭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 独生子女的家人溺爱孩子, 忽视培养其动手能力,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上来说, 大部分小学还没有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占用实践课和体育课时间现象普遍, 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 项目学习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多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成体系, 在课程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 缺少规范性。在这个任务中, 通过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接触、学习和实践, 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在项目学习的设定上, 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修改, 缺少系统性。这个问题给小学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难题[1]。

(三) 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知识匮乏, 项目制定缺少专业性和灵活性

大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专业性不足, 或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代课, 把实践活动的项目学习内容拘泥在某个范围, 在项目内容设计上灵活性不够。还有直接占用课堂讲自己科目等情况, 这一点在上文第一条已经提到, 这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重视导致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项目学习方法的意义

首先, 通过项目学习方式, 可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 丰富学习方式, 使知识直观化。通过项目学习, 可以按计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实践能力, 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最后, 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可以促进小学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做贡献[2]。

三、如何加强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施

(一)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 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加大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投入,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相应的项目学习内容,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系统。第二,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宣传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点, 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生家长应重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 不要溺爱, 带领孩子学习一些生活小常识, 提高其积极性。

(二) 创新项目学习内容, 规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学习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不断创新思维,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设定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改革项目学习内容。系统规划课程设置, 有限解决学生目前最应该了解的实践常识, 如安全撤离知识, 环境保护问题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领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常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外, 在课堂结束后也要及时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标准, 应注重学生的个人特性, 防止片面化。通过项目学习内容的创新, 不断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规范化[3]。

(三)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学校方面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的客观需求,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学校方面重视对活动课教师的培养,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从相关机构邀请专业老师授课, 如教授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请化学专家和物理专家, 项目学习内容涉及安全问题时可以请消防员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活动课老师定期学习, 提高综合水平。最后, 各方还应该观察活动课实施过程, 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发掘潜力, 因材施教。

四、结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注意一点, 课程形式不能局限于室内, 要定期安排学生到社会中去, 观察自然、体验民生, 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高其思想深度。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相关课程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 及时改正不足, 保证日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的开展, 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生活常识、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该受到重视。我国小学目前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和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 学校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实践课程教授水平低,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 强调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意义, 探讨如何把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为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明燕, 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2) .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 .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作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联系,是一门经验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可以说是对小学生生活的延伸与拓展。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便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为核心,这样才能将此科目的重要教学作用发挥出来。但就21世纪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之中,那么它究竟在综合实践课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作用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综合实践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年龄小,其好奇心较重,对各种事物都有可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之时,教师必须充分对其教材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主题,这样才能组织小学生顺利的进行学习。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综合实践课程之中,可以巧借声行并茂的教学形式,将自然、社会与学生的经验完美的融合,提高教学的有趣性,促使学生对不同事物产生整体的认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所处的社会、学校与个人联系起来。教师在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之后,要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多彩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与学习主体相关的材料,或者搜索网上其他名校的有效资源,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视野,促使学生真正的去体验与感受,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透彻的感受与领悟课堂主题,拓展学生的认识与掌握知识的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真实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其核心是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小学生的爱好。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本校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如电脑、多媒体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真正的进行主体性学习,发展每个学生独特的爱好,促使学生们都可以个性化的发展。

4.有利于学生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现代的小学生,必须从小重视信息素养的发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综合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推动学生们整体化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推动小学生们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在小學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1.确立从“单一转为多样”的教学

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最好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声行并茂的特点,可以从多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注意力及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节省教学时间,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操作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

比如在学习辽师大版的《手指游戏》之时,在正式上课之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导入童谣:“手指游戏真精彩,七十二变多愉快。简单易学做得来,健脑益智人人爱。”手指动一动,会有很多的变化,是不是非常有趣啊,你会做哪些手指游戏?通过多媒体情境与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手指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创编手影剧的兴趣,让学生们合作设计、创编、展示、评价手指游戏的过程,体验手指游戏的创作乐趣。

2.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新时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教师必须发挥好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作用,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的采取各种教学策略,这样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才可以被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之时,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导向,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同时,教师必须善用把握教学时机,有效促使学生技能的发展。此外,必须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要将评价从原来的知识评价转移到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问题积极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价,真正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指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教学之时需意识到此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将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问题积极能力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董伟.异彩纷呈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山东工业技术.2016(01).

[2] 王锡红,谭玉新.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认识消防队的教案下一篇:“百日安全无事故”及“安全生产月”活动知识答题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