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024-07-0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共12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1

摘要:从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已有多年, 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方面都很重视, 作为一线的教师, 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充实、更有效。现就近几年从事这方面的教学, 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关键词:实践,活动,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大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 对各学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并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广大一线数学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与探讨, 提高了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就怎样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 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一、要在经历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像其它数学课一样, 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 在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 发现数学规律,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他数学课, 在一节课中, 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 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 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 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这一课, 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 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教师首先让学生能够知道解决比赛场次类似的问题可以用画图法、连线法、列表法等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遇到复杂问题能够主动地从简单问题入手去寻找规律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达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 所以我们在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我们日常的数学课相比, 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 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 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 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 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形势上热热闹闹, 人人看似都能积极参与, 让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 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如某教师在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时, 就重点设计了如何让学生在操作七巧板时, 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数学思考:

1. 观察七巧板, 说一说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 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分小组整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然后向全班汇报。

3. 利用七巧板, 移动一块或两块, 成为另一种图形。

4. 解决由七巧板组成的图案的面积问题, 一是解决香港第34

届数学竞赛会标的面积 (给出用字母表示的一个图形的面积, 算出整个会标的面积) ;二是给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 求出每一个图形的面积。

在这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中, 学生把本学期所学的面积知识、分数知识主动地应用其中, 而且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较难问题时有了一定的策略, 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不断地思考, 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层次不断地提升, 实现了日常数学课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结合。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文化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延伸的空间比较深, 学生活动的范畴比大, 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 这些因素就为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著名数学猜想、数学史料等。如教师在设计《七巧板》时, 可让学生收集七巧板的来历在课上做交流, 了解宴几图与七巧板的关系;在设计《比赛场次》时, 最后环节向大家介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 再解决就容易了。

通过有目的地在课中渗透数学文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四、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的实践性作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 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 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 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 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 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五、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 学生创新思维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学生学习个性方式化程度很高,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变, 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如你的这种想法与数学家的想法相同, 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 把你的设想继续探究下去, 会有新的发现的, 这个小组的分工很科学, 研究很深入等。

教学评价, 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拔动学生内心情感, 启发学生相互借鉴, 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六、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 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但是在我们的周边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 成为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 有时效性很强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数学趣题而成的素材等等。如在实际的创编素材中我们的教师有以黄河的污染为题设计的实践课, 有以神七发射、限塑、奥运会为题材设计的实践课, 还有像骆彩霞老师设计的《你会用计算器吗?》王秀丽老师设计的《电话机与年历卡》等。这些执教教师自己整合而成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距离学生更近, 时代性更强, 很受学生欢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最具活力与挑战的课程,也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与智慧的课程。这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当然这种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场教育界的变革,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随时指导”,这里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配角是老师,但老师更应该做学生的辅导员。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自己找方法、找答案。我们要做的是迅速转变思路,顺应这种潮流,而不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找回以前上课的感觉。

下面,我就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是指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根据实践研究的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有时需要1—2个月或更长一些的时间。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实施模式,我认为可初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根据实践活动课设计的初衷和主题,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课题和子课题。比如,研究《家乡的交通》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展示方式,从学校周围的杂乱的交通状况入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音像资料,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开展《和鸟交朋友》主题活动时,教师先播放一些小鸟在自然界叽叽喳喳,自由飞翔、与人嬉戏的音像资料,接着出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急切地想要挣扎出去的画面。这时学生就会从沉浸在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上,一下子被小鸟的命运揪住了,从而激发起了学生探究“怎样与鸟交朋友”这个主题的探究欲望。

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研究和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充分协作。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各种学生的搭配,而且每组必须有一个学习小组长,组织开展讨论,这样可以协调气氛,相互间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能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从而克服忽视能力较弱的学生现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课题和子课题,并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

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在具体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让学生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这样的机会。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会远远超过一个人”,让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无需着急,可做适度的点拨。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的合作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如在进行“校园网络”之《上网红绿灯》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合作。因此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有的同学上网查资料,有的同学则进行调查访问,有的同学绘制宣传报,小组同学在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是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

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论文答辩、辩论赛、现场表演、成果展示等等,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学生在进行了、《校园平面设计图》、《公交车的线路改造》等调查研究后,汇制了大量的设计图、布局图、线路图,有的还将校园平面设计制作成模型,教师适时地将成果交流活动改成成果展示活动,由设计者和制作者担任讲解员,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参观者也向设计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服装你我他》主题活动汇报时可以搞一次“服装表演赛”;《广告与生活》汇报时可以来一次广告设计加表演;《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预防的研究》、《我们的早餐》等活动就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有关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早餐方式及营养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为题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我们的交通》、《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等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撰写成小论文,在成果展示课上宣读小论文;针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可以请学校校长参与答辩,担当主问角色。

第四个阶段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

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连动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从整体上说应包括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自我评价层面:包括小组里我所担当的角色表现情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活动表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遇到困难的表现和处理,研究成果呈现方式和自我感受等。(2)小组评价层面:包括每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3)家长评价层面: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寻求家长帮助情况、课外实践情况、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等。(4)教师评价层面:对学生自主精神的评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对学生交流能力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小帽子折纸》活动时,设计了小组折帽子比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了不同质地、颜色和大小的纸。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相互配合,自由发挥,他们折出来的帽子大小不一,颜色丰富多彩。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帽子”,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评,请小设计者自己也来评说一下,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帽子在班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第五个阶段是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

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并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在《购物技巧》活动课的延伸应用阶段,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带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初探

拟定方案 生成课题 分组活动 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 成果展示 动态评价 全面总结

立体延伸 反思提高

二、践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践行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中,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刚刚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我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选择什么题目我就准备哪些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学生还小,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甚至有的学生竟然选择了“我的铅笔盒”这个题目,显然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这次教训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比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时,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筛选出几个比较深刻又有意义的课题:如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课题。在无记名投票中学生选择了“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这个课题,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在以后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分头搜集资料后,再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查,而且对搜集到的资料自己进行分类和筛选,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确实令我感到惊讶。看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选题时我们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2、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教”。虽然从总体上讲,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但这不等于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不能讲授、讲解和讲述。有专家曾做过调查,97%的学生都能够经历多次调查活动,但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如“搜集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上网查找,提供可以参考的网站;到图书馆查找,提供可查找书籍;访问专家,提供专家一些资料;实地考察,提供考察的地点„„这样看起来好像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为了在较小的空间使学生比较系统的认识问题背景和探究策略,以促进学生开展有知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使实践与探究更有操控性,更有教育意义。这样的知识技能的讲座可以安排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进行集中的讲解。如:在实施《采访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时,需要制定一份采访计划,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视频,一名记者采访嘉宾,从这段视频中学生自然就了解了采访计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及采访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及实际采访时对应该注意的问题心里有数。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为他们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

三、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的践行

下面我就以我的一个活动案例——《电池的使用与处理》为例,谈一下我对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践行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在这四大模块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组织了六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

我希望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还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并实现以下目标:

1.能了解电池的种类,了解废电池的危害,对电池有初步的认识。2.并通过查找,搜集、整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初步感知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通过采访、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具体的时间分配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采用一节课的时间;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大约两个星期;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和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各需两节课的时间;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大约为一周的时间。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生成课题、拟订方案。

上课之初,我首先播放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包括:每个班级倒垃圾时从垃圾桶里发现的废电池,马路上随处可以看到的被碾碎的电池,河底散落着的电池,垃圾场随意堆放的电池。接着,再给学生一段文字资料:日本神奈川废电池事件,1939年11月9日,日本神奈川县一家脑科医院收治了一名神智不清的男子。这名男子发病初期时只是原因不明地面部浮肿,3天后浮肿蔓延至脚部,第8天开始视力减退,并自言自语,不断哭泣,后发展为神志不清,人们都认为他“疯了”。这名男子被送进医院后,终于在极度痛苦中,因心力衰竭死亡。此后,与死者同村居住的人中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15名同样症状的“疯子”。这不得不引起了医学研究人员的注意。日本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死者生前都饮用了靠近某商店的一个水井里的水。在对水井进行调查时,令人震惊的是:竟然在距水井5米远的地方挖出了380节已腐烂的废电池!追根溯源,最后弄清这380节废电池是该商店在卖出新电池后,把顾客丢下的废电池集中埋在了后院,致使周围井水污染,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

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何感想?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多数学生指出:对电池的使用和处理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于是我们把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电池的使用与处理。全班举手通过。

接着我们又商讨了研究方向,确定本次活动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1)认识各种各样的电池;(2)调查电池的使用情况;(3)怎样证明废电池对环境是有危害的;(4)具体了解废电池危害;(5)国内外是怎样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住址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民主选定组长,确定组名,组名分别为探究小组、调查小组、实验小组、环保小组、科技小组。分别针对以上五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分好组后我们又进一步商讨了研究方法,通过师生的讨论,总结出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1)上网查资料(2)请教家长、老师、同学(3)进行采访(4)制作调查表(5)实验、收集实物等等。

然后让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利用图书、实地考察、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活动中,探究小组、科学小组和环保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到图书室查阅图书,共搜集了多篇有关的文章,经过仔细筛选,总结概括出了电池的具体危害,还知道了国内外处理废旧电池的方式方法;调查小组到垃圾箱、街头巷尾查找废电池的去向,在校园里调查同学和老师、把搜集来的数据整理出来又制成统计表;实验小组设计实施了4个实验,从中精选出两个实验,进行验证;有的小组还制作了幻灯片,还用到了照相、摄像等技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课上我先和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共同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电池的使用和处理》,并分组进行了研究活动,约好今天我们来汇报研究成果,你们准备好么吗?哪个小组先汇报?”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实验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废电池是有危害的。

第一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动物的危害----他们用了两个烧杯,分别加入一些水,每个烧杯里再放入两条金鱼。上课前1小时,在一个烧杯里放入2节剪碎的5号电池,在另一个烧杯里放入4节剪碎的5号电池。上课时让大家观察结果:发现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麻木,奄奄一息了,另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死了。

第二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植物的危害----他们先出示照片,让同学们看到两个星期前还长势差不多的两棵三叶草,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组每天分别给这两盆花浇不同的水:一盆浇的是自来水另一盆浇的是同样多的废电池水,结果两周后,自来水浇灌的长势良好,而废电池水浇灌的早已死亡,根已经腐烂。

然后他们的组长做了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废电池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推断废电池也会对我们人类带来危害。

探究小组也争着汇报,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

(1)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汞、锰、锌、镉、镍、铅等。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钮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2)废电池扔进土壤里,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高血铅影响肾、肝、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不可逆转地损伤大脑。会使儿童出现行为问题、低智商和精力难以集中。

汞中毒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以及急躁、易怒、好哭等症状,重度中毒时发生明显的性格改变、情感障碍、智力减退。

镍通常从饮食中摄入,可诱发肺癌和鼻窦癌。镍中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者神志模糊或昏迷,并发心肌损害。环保小组通过研究调查知道各国对废电池污染控制主要采取下面四种手段:

1.在电池生产过程中控制有害元素的使用,或者用新型电池替代含有有害元素的电池,如电池的无汞化。这种方法被称为“再设计”;

2.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或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这种方法被称为“再使用”;(3)回收废电池进行再生利用,这被称为“再循环”;

4.无害化处置已经收集的废电池,而且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废电池管理处置实践内容。

调查小组调查结果显示:

用完电池呢后近90%的人都将其扔入垃圾箱,和其他垃圾一起倒掉,没有分类处理垃圾的想法。周围很少见到分类收集垃圾的垃圾桶,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不强。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组织、归纳、启发、引导作用。

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我也把这段时间搜集到资料用课件展示给同学看,接着我引导学生依次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电池有了怎样的认识?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合理使用电池?学了这么多的新知识,你最想做什么?

第四阶段:就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这个阶段的活动目标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和小公民责任感,将意识与责任感转化为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自评、互评。通过评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

我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写出活动感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从而让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满脸的自信,一腔的自豪。他们开始学着用探求的眼光打量熟悉的生活,开始用习惯了演算的小手触摸现实的课题;他们开始尝试着“做”学问,开始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孩子们关注的,已超出了现在学习的范围,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社会,他们已经在学着关注人类自身。虽然,他们收集的数据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可能会有失偏颇,但从他们忧虑的眼神、紧皱的眉头、激奋的话语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一颗颗滚烫的心中已经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然后我又组织了评奖和颁奖,评出了优秀小组奖和个人奖。评选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

第五个阶段:反思提高、立体延伸。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收获向周围的人们宣传废电池对于环境的危害,让他们知道如何处理废电池,并呼吁大家都行动起来,不要乱扔废电池。他们还撰写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还到街上、广场上散发宣传单。还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多设立环保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了校内废电池回收箱。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活动性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到实地调查、汇报交流,再到活动拓展、总结反思,步骤完整,组织严密,活动方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完成了一次教学理念的升华。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潜藏的巨大的能量,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这样教学的。我们应该带着活动的理念走进课堂。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从书本上走下来,把智慧装进生活里,然后放在孩子们面前,大声对他们说:孩子们,活动开始!你们一定能行!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还真切地体会到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活动的支持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的,它要走到社区、走向社会。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安全、时间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一部分家长并不喜欢孩子外出参加活动,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当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时,个个都兴高采烈,可是在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有的小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再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和解答,处理得不够细致,随意性太强,没有带着活动的目的去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加强学习,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3

关键词:特质规律 主题设定 流程设计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做了相应调整。同时,苏教版的语、数教材和译林版的英语教材均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以此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能力建设,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一线工作者,“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新的课型还是新的学习方法存在?“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全程覆盖还是某个板块个别嵌入……诸如此类问题都有待于实践探索。本文结合语数英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课例,尝试从活动课的特质规律、主题设定、流程设计等方面开展合理探索。

一、围绕“学科特质”,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规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众多,我们从中提炼出较具代表性的三个特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三性”,在综合实践的每一节课中都是相互依存的。出于表述的需要,以下举例中选取每个课例最具某项特质的部分进行阐述。

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体现在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内在整合,还体现在学科内部之间的整合。三数综合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从感知奇妙到体会奇妙再到创造奇妙,主要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个是把握好“进”和“出”的状态。“进”就是从美术作品中找到数学的脉络,从具象的东西找到理性的归纳,由艺术美进入到数学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求同存异”和“剪成与剪不成”,通过动手和动脑,通过引导和自主,学会在活动实践中归纳整理的能力。“出”就是从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自主动手创造艺术的美,走出“数学美”走进“艺术美”。另一个是把握好教学和生活两方面的联系。生活是理性思维的基石,通过它,才能有教学的支撑,给教学提供依据,也给教学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从这两方面讲,《奇妙的剪纸》这堂课的活动和实践,就是从发现到验证,从归纳到发散,实现数学美和艺术美之间的互相融合。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探究、创作、反思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牛津教材5A Unit 4 Review and Check,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在周末中喜欢上网这个实际情况设计了“How to spend your weekends?”的活动。上课伊始,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网友带领大家一起完成www.17zuoye.cn上的英语作业”,由于这种在网上完成作业的形式学生有过体验也很喜欢,参与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学生复习整理了重要的知识点。第二个活动是跟着网友一起用所学交际用语进行熟悉的网络聊天,进一步在真实的语境中实践着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在网聊中得知由于网友无节制地玩网上游戏,生病了,这时大家给网友提出好好养病的建议。由此大家提出并讨论“如何上网?如何度周末才更有意义?”最后学生用英语写一封关于自己周末活动的邮件给网友。学生在模拟体验中作出合乎自身的价值判断,使得课堂实践更具有生活指向。

学科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简单来说就是各有各味,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的魅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性体现在感悟语言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练习五·口语交际》中的《探秘广告语》这一内容,从学生生活中的广告语出发,发现广告语的特点,从而尝试着自己为身边的物品写写广告语。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模仿表达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同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性体现在理性和逻辑的美。苏教版数学《美丽的花边》活动课中设计的“观察”环节,剔除了简单表象之下的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展开。首先,初步观察:通过对两条花边的整体了解,感受花边外部共同特征。其次,深入观察:如果给花边加上方格,就能清晰地看出图案平移的格数和方向。最后,多向观察:花边图片是静态的,但是由观察引发的联想可以是动态和多向的,甚至请孩子闭上眼睛设想出某个图案在平面的上端或下端,又可以通过怎样的平移获得美丽的花边。演绎概括能力和拓展性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应有的锻炼。

二、紧扣“研究指向”,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2011版新课程标准清晰地指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践中,我们把这一类问题理解为具有某种共同研究指向的问题组,通过这个指向来确立一节课或一系列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整合单元内容的活动主题设计。教材中某个或某几个既定单元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我们从活动实践的角度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提升,使得教学更为开放、丰富和持续。如:译林版英语3A,教材先后出现了My Friends & My Family两个单元。My friends这个单元主要学习He's/She's … He's/She's my friend。后一个单元My family要求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句型This is…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都是介绍身边的人。为此在单元教学之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设计了主题为MY Family and Friends的实践活动。单调的句型练习设计成了生动的活动体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立足活动体验的活动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突出学习活动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活动过程既强调经历又强调参与和获得。苏教版数学第七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我们立足体验和感悟,以课题为活动主题,组织学生有序开展活动。第一次活动,学生利用30°、45°和60°坡度滚圆柱体,初步得出“当斜坡成45°角时,圆柱体滚得最远。”第二次活动中,扩大了活动验证范围,请学生自主选择0°-30°、30°-60°、60°-90°三个角度区间段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圆柱体在45°左右的斜坡上滚得最远”。两次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是较严密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学生在活动中能获得多少的科学结论或许只是其次,但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体验才是更重要的。

关注学习需要的活动主题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兴趣等原因渴望通过不同媒介获得系统的认知,这样的内在需求更利于学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利于调动起一切可调动的潜能。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材中出现了三处跟水浒相关的学习内容。一处是课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处是口语交际中讲述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水浒故事,另一处是积累“替天行道”等跟水浒英雄有关的成语。学习了这些内容后,学生对水浒英雄十分崇拜,也想了解更多的水浒故事和人物。于是确定了《逛水浒影城,识梁山好汉》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研究水浒的兴趣,不少学生经过活动后开始尝试接触阅读《水浒》、《三国》等优秀古典名著。

三、构建“活动模块”,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流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建立模块化的应用体验流程,使得不同学科在应用实践的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践体验”型活动流程:体验-感悟-分享。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练习四·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趣话水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先用看、摸、闻、尝等实践活动去了解常见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之后,在亲身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读描写水果的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句子的生动和具体,产生模仿和创作的激情;最后,学生根据水果的色形味的特点编成水果谜语并让同学读一读、猜一猜,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收获,在分享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这类流程适用于感悟类的课,从生活具象的感悟中获取体验,享受乐趣,解决“这是什么”的类型问题。

“质疑探究”型活动流程:质疑-探究-结论。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一亿有多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先通过猜想、实验、比照、类推等形式尝试研究了“一亿粒大米有多重”,初步体验了研究的过程。既而引导学生产生质疑“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常接触的、细小的事物,如果把它们累计到一亿的时候,会是怎样有意思的结果呢?”比如,“1亿个硬币叠在一起有多高?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1亿秒有多少长?1亿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形成了结论,还对一亿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细微事物巨量化产生的效果有了更震撼的体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学科统整、重知识系统的格局,把抽象思维和生活具象联系起来,在加深意料中的印象理解的同时,还会获得意料之外的实践体验,解决“还有什么”的类型问题。

“运用拓展”型活动流程:归纳-运用-提升。苏教版数学十一册综合实践《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活动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拼拼算算,体验规律。学生先对2个、3个、4个、5个、N个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进行研究,观察在拼的过程中减少的面的情况,归纳出拼成后减少的面的个数=(N-1)×2。然后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第二板块:拼拼说说,运用规律。根据规律解决用6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种表面积最小?解决10盒火柴怎样拼装最节省包装纸?第三板块:想想说说,拓展提升。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体,表面积越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符合这个规律的,思考是不是所有物体拼装时都只要拼成正方体表面积就最小了呢?让同学们课后去猜想并验证。这类课主要是解决“还能什么”的类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带来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单独独立于各学科之外的,他为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另一个崭新视角,为贯彻教学理念探索了一种适合途径。如何有效地开展,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找准教学生发点,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综合实践研究尤其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立足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和现有教材相结合处去挖掘,力图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切身感受得到;立足现有教材,把课堂规定任务和课外拓展任务有机结合,力图课堂教学最优化。教材上要求完成的内容,我们优先用综合实践的方式去完成,力图取得更好的实效。

设计活动助推器,推动学习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要体现两种意识,即主题意识和主体意识。主题意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有一个主要的导向,每一个主题中都应注意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观察记录、操作实践、比较分析等,是一个直观的感受接受过程。主体意识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用学生的一次次自主活动来推动认识课程主题,将学习与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自主性的认知反馈过程。

关注学习后续力,提升学习能力。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可以作为评价课堂效果的参考。这些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依靠课堂观察来辨别。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只是局限于这些方面的观察,因为这些只是课堂的即时效果,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关注知识以外,更力求关注学生后续跟进的状况。某一节课只是一个起点,学生应该依着这个起点再投入研究,这才是我们做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的目的。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对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该动态跟进。这样把课堂的效果(即时效果)和课外的效果(长远效果)结合起来,才能够了解学生对某一主题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研究的状况,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所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4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篇5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峰峰矿区第一小学王肖

一、主体的产生

本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即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情感目标(快乐教育),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前的准备很重要,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有关环保资料的准备和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指导,只有谁备好这一切,才能成功。因此,在活动前的准备上应花大功夫。在教学中,我利用激情导入,让学生感受现在环境之美。随即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录相,形成一种反差,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然后请出活动小组讨论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师是参与者,适时得当参与其中,点拨指导。这样做既重视儿童的认知心理及认知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课的教学。在活动中让学生做自由组合,团结协作、展示自我等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的环保问题,还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活动中,把一切权利交给学生——学生汇报,学生当评委、学生出点子这一环节的设计经历知识获得过程,经历深思熟虑的思维形成过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去获取新知,体验运用知识的快乐。学生能在活动中交流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充分地体验到爱护环境的快乐。

本课教学力求做到:

1、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切合实际,易操作)

2、指导学生成立活动小组。(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分配任务)

3、制订活动计划。(收集资料,拍摄照片,调查采访、问卷)

4、展示活动成果。(手抄报、三字半、书法、宣传标语、摄影等)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环保知识。

2、训练目标:通过采访、拍摄、书法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情意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的热爱。

三、活动准备:

1、课件(有关环境污染和优美的风景图片等。)

2、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录音《上学歌》录音等

四、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地球妈妈的美。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配《上学歌》录音

2、师配乐描述:我们生活在这蔚蓝色的地球上,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看看我们的周围多美!小鸟在歌唱,花儿在微笑,小朋友们在欢快地上学,他们多幸福呀,这一切都得感谢地球妈妈。(欣赏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直观、生动的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光片并配上轻快的歌,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动物、植物之美,生活的幸福,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情也生了。同时,我还让他们跟随音乐哼哼唱唱,充分放松学生的身心,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有些人只顾着为自己的谋私利,不顾对地球妈妈的保护,导致出现了这些画面。

(二)导语引入,激起对环境污染的恨意。

1、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并配上只有一个地球录音

2、师描述:河流干枯,荒芜土地,垃级成堆,浓烟滚滚.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们仿佛听到了破碎的地球妈妈在伤心地哭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离开地球我们别无所去,我们怎能看到她备受摧残而不管呢?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行动起来,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课上,我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世界当前有关环境的信息一图片,让他们观看,并听录音激起他们对所关注的环保问题获得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促进参与品质的形成。)

(三)组织活动。

(根据小学生爱表现,喜欢各种文娱活动的特点,在课前,我就让他们事先自由组合小组—信息组、采访组、摄影组、问卷组;编写环保小报、制作环保宣传牌、拍照等节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演,既对教学内容作了补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师生在欣赏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1、确立四个自由组合的环保行动小组:

a.信息组 b.采访组 c.摄影 d.问卷组。

2、准备活动:

a.信息组(小组讨论准备怎样收集资料。)-------师:适时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任务。(评价是强化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

b.采访组(小组讨论怎样去进行采访的方式。)——师:采访时遇到困难该怎么做?怎么解决?

c.摄影组(小组讨论准备拍摄哪些照片。)——师:一定要是感受深刻的,触目惊心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d.问卷组(小组讨论出问卷内容。)——师:调查的人群要有针对性,要注意态度和方式。

3、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亲爱的妈妈。但当前的污染情况太严重了。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地球妈妈,保卫家园!让我们为环保出出金点子吧!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篇6

一、改变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我校几年来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1. 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2. 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所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

3.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的课程论,它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特征。

4. 综合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和探索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等。

5. 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我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及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二、科学地启动综合实践课

我们认为“大有大动,小有小动,不能不动”,一切应在实践中运行,在“动”中求突破,科学地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

1. 骨干教师起模范作用

2011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区每所学校正常启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主题,而我校经过行政讨论,确立的主题是《夏街魅力》。首先,三~六年级各确立了一个实验班,以点带动,连点成线,并挑选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作为实验老师,要求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校领导则深入第一线,时刻关注实验班的实施状况,不断总结、反思。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学校将现有优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依据社区资源,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四大板块设计课程内容,闯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不少教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2. 尝试制定校本教材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本”新课程,教师们都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压力在心头。在上课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追求固定模式,但要有基本思路,就是说要选题、定方案,要过程体验,要交流成果、汇总收获。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去自编综合实践的校本教材。首先,我们学校召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会的成员开会讨论,分工合作,制作出一本综合实践的校本教材。在行家的指导下,组织了有经验的老师来审阅,力求提高我们的编写水平,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实践证明,在学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期,编写综合实践校本教材可以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 教材研讨与课堂督查联动

经过我们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已制定出来,为了更好地利用这本教材,让它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不断研讨,不断总结,想方设法上好每一节课。这个学期,我们根据教材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校园形象大使比赛、中华美文朗诵比赛、“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亚运形象大使竞赛、种植小能手等等。在课堂操作中,我们验证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可行性。

三、 走出校门,体会夏街魅力

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夏街魅力》,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夏街的魅力,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走进社区,亲身感受。记得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讲过: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儿童有自己活动的时间。我们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因此,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夏街村,参观了夏街村委的展览室,感受了夏街的农家美;学生还到了夏街的老人院,采访那里的老人家,感受了夏街的人情美;我们还要求学生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上自己喜欢吃的蔬果,深入体会劳动之美……

四、在实施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都很浓,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尝试到成功与失败、失望与喜悦,我们在指导学生操作时都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成功的方法推广出去,失败之处,师生合作或同伴合作进行探究,不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一次种植活动中,小梨刚种的青菜全死了,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我们一起为小梨找原因,经过多方面了解、观察和研究,终于找出了问题。原来她刚埋好菜种就施肥,而且把很多肥料放到菜苗头里,柔嫩的青菜能不被腌死吗?我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小梨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后不会再犯这个毛病了。”就这样,孩子们积累了新的经验,我们的种植活动也随之推向了高潮。综合实践课的老师很注重反思总结,每节课我们都会像语数英那样写反思,把当节课的成功或失败都写下来,不断总结,为上好下次的课不断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们学校实施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相信,只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共同合作,该课程一定能实施得有声有色,形成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夏街小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议 篇7

一加强对课程的认识

1.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 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在当前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2. 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积极探究, 掌握生活技能;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加强专业素养的修炼

1.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与研究, 形成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训者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 强调人与物的相互作用, 人与人的互动。教师应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4. 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行者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三加强对活动的有效组织

1. 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及指导规范

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活动任务划分“问题发现课”“主题确定课”“方案制定课”“方法指导课”“成果汇报课”“总结反思课”等基本课型, 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对这些课型进行规范地指导。

2.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 以小组合作为主, 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及社会热点话题, 结合相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研究课题;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预设活动开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方案, 并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 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 取得过程性材料, 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3. 教师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把“自理自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能力目标加以贯彻和落实。在某些情况下, 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把现场引进课堂”,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活动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教师应负责对学生的校内活动进行监控, 开展校外活动时, 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向学校提出计划和申请, 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 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由家长协助, 保障学生的安全。

四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即时评价,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关注;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尽量避免简单的结论性评价。

2. 以多样化方式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

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过程性资料, 拟定活动成果展示方案, 以多样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 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的体验和收获。指导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或小组档案袋, 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均可参加评价活动。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督导与管理, 引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每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非指定领域内容的实施分别不少于2课时和1课时。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2~3个主题活动过程。

4. 增加必要的专用场地、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8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使农村学生全方位动起来, 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呢?我们抓住本地实际, 挖掘农村教育资源,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 把“学生生活”引入综合实践课, 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 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

一、挖掘校园生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 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 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好, 范围越小越好, 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心驰神往, 这样课堂活动就会因这份心动而丰富多彩。如开展“商品交易会”的综合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 想好介绍词, 向同学们进行推销。哪个孩子的家中没有玩具与图书呢?谁又不喜欢玩具与图书呢?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比较兴奋。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在玩上决不逊色于城里孩子。抓住学生的课间游戏, 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

课间, 学生都喜欢跳绳。我以“跳绳的学问”为主题开展了活动课, 师生共同探索关于跳绳的问题, 如跳绳的历史、价值、优点、注意事项、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花样等, 学生分组活动,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积极性很高。展示成果时, 学生玩出了很多花样:8字跳、单侧回旋跳、连锁跳等, 还开发出了“跳大绳”的项目。在整个活动的始终, 学生的思维都在活动着, 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但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我尝试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 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补充, 将学科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 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 收获是巨大的。

例如:在学完课文《冬眠》后, 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 对动物的奇闻趣事非常感兴趣, 于是, 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以“动物的奇闻趣事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子课题:A.动物的冬眠;B.动物的年龄;C.动物的进食;D.动物的奇闻趣事。鼓励学生按研究意愿积极探索, 主动体验。内容是多彩的, 形式是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整合了两者内容, 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寓于综合实践活动中,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利用学科教学生成, 形成了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优势互补, 密切了两者关系。

2008年下半年, 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压力也有动力, 于是, 我指导学生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了以“露一手, 我为艺术节添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 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学生之间还展开了“变废为宝时装设计”比赛、“看我露一手歌舞”比赛、“书画、摄影、剪纸”展览等。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 在创新实践中体验、感悟, 积累经验, 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 促进了个性潜力的开发, 培养了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活动生成, 能使学校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得益彰, 既富有成效, 又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立足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 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 可以使学生以学增知, 以劳辅德,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 而劳动是生存的保证, 劳动素质是人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外, 还要创造有利条件,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与设备, 让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实践, 强化劳动实践意识。农村孩子在节假日少不了要随父母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教师就要开动脑筋, 把这些学生实际劳动中的体验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来, 充实课的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篇9

1.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在“做一做”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很高,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 有的拼成了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样, 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交流, 创建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 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等,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在课堂上借鉴良好教学经验“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 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让不同的孩子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 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奇妙的图案, 欣赏与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找一找, 体现你的观察力”“想一想, 体现你的创造力”“画一画, 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 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发展其动手能力……让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剪剪、画画、看看、想想, 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 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答案

小调查: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 哪班人数最少?在此我注重了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及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引导。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调查的方法:有的说去每个班数一数, 有的建议去问问每班的同学, 还有人建议直接问班主任老师, 这样比较快还方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此时孩子们都有点想赶快进行调查了。为了激发其寻找出最佳的调查方法, 我赶紧设疑:如果每个人都跑过去问一遍, 老师怎么进行备课和改作业呢?虽然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但每个人通过积极的寻找, 最终还是会发现很多方案的, 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每组调查一个班, 小组间交流调查的结果, 最后作出记录和判断。课堂时间是短暂有限的, 虽然我们只找到了调查方法, 可是每个小组领到任务后, 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学生的兴趣把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10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篇1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从性质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从具体实施来说,它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课程,要求由學生自主进行,但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课程特征。

通常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四个板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既不相互割裂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虽说综合性很强,但仍以注重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为显著特征。

二、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面上已经与传统的春、秋游有所区别,不再是简单的放松,而是代之以有主题的活动,但具体操作模式依旧:先是每班或年级撰写活动计划及方案,指导老师事前布置观察或活动任务,然后是学生带好笔记本去活动,在活动中做好笔记、记录,回来后每人写一篇游记或者观察作文。可以说,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只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东西,而没有给课程留出更广的拓展与发散的空间。而各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通常也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这些老师由于平时的工作任务已经很是繁重,本身就对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加上不能得到及时的专业引领,因而活动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细究起来,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及时制订有关的激励政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如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与考核等;二是学校没有健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挤占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都不够重视;三是各地教研部门中极少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研员,因此全国上下普遍欠缺对该项课程扎实、深入的研究,也因此不能对学校、教师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致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十分缓慢;四是多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学科化严重,导致学生活动的主题及活动类型等单一而教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在配备与安排上都不合理,基本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因而缺乏对该课程的整体研究,难以形成协同教学的氛围;六是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也缺乏研究及思考意识,基本是凭个人经验与直觉“指导”活动,导致活动实施过程盲目而随意,课程目标出现偏差;七是很多指导教师对目前我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现状等信息缺乏基本的了解,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地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情况,不能突出学生活动主体、体验主体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设计的课程,要求从小学至高中均予设置与设计,而且是“必修”课程,所以课程的开展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凡课程,而且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开设的课程,其必须自成体系,必须在每个年段都要设定好适合本年段特点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条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活动效度的评估也要跟上。总之,必须逐步完善这些相关内容,才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校本课程,交由学校予以开发与实施,要求学校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来预设活动目标、方式方法、基本流程,并实施针对性的评价等;同时要求学校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任务交给学校,学校负责设计及落实实效,从何着手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实践和探索:

nlc202309051634

1.建立并完善课程制度,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文件形式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及方案;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升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③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制度,规范、监督教师的指导行为;④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先等相关联;⑤建立学校、社会(社区、场馆)两位一体互通、协调制度。

2.营造师生共同践行课程的氛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与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里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要以自我或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仅仅是听取指导或者听凭教师全面安排;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提高认识,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指导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方案及操作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一样,非常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历、体验和感悟。对任何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需要遵循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它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实现三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目标是学生个性健全地发展。

该课程的操作设计及实施方案很重要,让学生在未实施活动之前就已经在心中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实施步骤及过程,便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操作设计包括各年段的活动目标的确定及主题内容的选择。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开发,具体设定1—6年级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设定,指的是大方向、大范围。在同年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内容中,学生都可以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选定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学生所选的主题,只要符合學生自己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及能力水平,能充分地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参与兴趣高,有利于其个性特长的发挥,就可以认定为好的主题。

学校在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小而实”,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是“五忌”:一忌“主题太大”,二忌“脱离实际”,三忌“没有兴趣”,四忌“学科延伸”,五忌“综合度低”。第二是指导分组及小组活动的有效方式,包括选派小组长、做好角色分工、适当提供材料、适当指导学生寻找活动资源的渠道等。第三是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收集、整理、辩论、劳动实践等。第四是帮助学生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地点选择、交通方式、费用、意外应急预案等。第五是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及选择呈现方式等;指导学生选择成果呈现方式要鼓励多样化及方式得当,如小制作、小论文、物品使用说明书、创新观点交流会、手抄报、研讨沙龙、辩论会、实验操作、绘画作品、表演等,同时强化学生情感的体悟及表述,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展报告册或体验记录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使之善于思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完善多元、激励性的科学评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进行的保障

首先是制定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多元评价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把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质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侧重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课程,引导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是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体系,重点放在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上。过程和体验比结果重要,方式应尽量多样,且做到师生、生生、家校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自我的健康成长。

5.强化师资培训,形式要多样

学校领导要创造机会和平台给任课教师更多的知识与业务“大餐”,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反思实践、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专业化成长;要特别重视“整合各科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骨干教师,并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四、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目标和内容,不能事事统一;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指定的四个领域内容如何有效融合?

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示了这四个活动领域,却并不意味着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而且它们在逻辑上也不是并列或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探究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人际交往活动、心理健康领域等。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三线索之一“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各校还很少涉猎,如何具体实施?

4.在引导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5.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外出安全保障机制?

……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层面依然有不少的问题要解决,在课程层面依然有许多内容有待明确和完善,但毕竟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发展空间无限广大。

(责编 白聪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1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上一篇:信用系统下一篇:土木工程管理